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笑林广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说笋(上)
热度 2 fdc1947 2012-4-2 07:21
春天到了,竹笋上市了。竹笋是菜中的“百搭”,可以和几乎任何一种荤素菜肴配在一起,而且肯定好吃。 想当年,我从学校毕业,分到了东北,又去了草原,我就没有想到这辈子竟然还能吃到鲜竹笋。后来,到了济南,又有了改革开放,济南居然也有了从南方运过来的春笋,这使我喜出望外。 小时候,春节刚过,家里也会买一两次笋,那是冬笋。而且每吃一次冬笋,就会受到一次孟宗哭竹的教育。由于是口头教育(解放以后的学校里不教这个,那时出版的书上也没有),饭桌上小孩子只有受教育的义务,没有提问的权力,且注意力都在饭菜上,另外,小孩子对于哭总是反感,何况明明知道哭不出来竹笋,故而我听了许多次也不知道“孟宗”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直至批林批孔的时候,我已经做了教师,上面发下来 “反面读物”——元朝人 郭居敬写的《 二十四孝图说》,才知道孟宗他老人家名字的写法,且知道他是晋时人:“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从这里我们还知道,孟宗回家把这几枚冬笋做羹了。 不过,《 二十四孝图说》 把孟宗的朝代弄错了,孟宗去世的时候,还没有到晋代。这在陈寿的《三国志》里有记载,孟宗在三国时已经去世。《三国志 ·孙皓传· 裴松之注》有孟宗的若干事迹,并引晋代张辅的《楚国先贤传》中说“ 孟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 ”这里,孟宗之母并没有生病,只是嗜笋而已,孟宗也没有哭,只是哀叹。“冬节将至”的时候,在竹林中挖出几枚竹笋也完全可能,这里并没有“ 怪、力、乱、神 ”。至于 他们怎么吃笋,书上没有说。看来, 《 二十四孝图说》中的说法是后人的 想象。 到了唐朝, 白居易有一首《食笋》诗,诗中写道: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折故锦,素肌掰新玉。每日逐加餐,经食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忽踟躇,南风吹作竹 。 这里,白居易把他的吃法写的很清楚: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不过,他没有与肉一起蒸,这是明显的,因为他说笋吃久了,连肉都不想吃了。而且,当时在长安、洛阳一带没有(或极少有)竹笋吃。 本人也曾照着他所说的那样把竹笋直接放饭上,这饭里只有一丁点笋的清香。不过,把在饭上蒸熟的笋凉拌,口味还是不错的,不放味精也很鲜美。不过,光有笋,没有肉,我觉得味道还是没有笋烧肉好。 把笋和肉搞到一起的,现在许多人都传说是苏东坡。他们说,苏东坡有诗: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网上许多人都这么说。这实在是现代人的以讹传讹。 其实,苏东坡是反对在竹子面前谈论吃的。有他的诗《于潜僧绿筠轩》为证,诗曰: “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 宋代的于潜县在杭州边上,绿筠轩在县南寂照寺,僧名惠觉。诗中“不可居无竹”一语出自东晋王徽之的“ 不可一日无此君 ”。东晋名士们的脾气总是怪怪的,就像现在网上的一些人物一样,专门做出一些特别的事或说一些特别的话,吸引人们的眼球。王徽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哥哥,他每到一地,即使住上一天,也总让人种上竹子,说是“ 不可一日无此君 ”。而“扬州鹤”则出自中国现存最早的“小说”之一《殷芸小说》,说是有数人各言其志,有人愿多钱财,有人愿跨鹤成仙,有人要做扬州刺史,最后一人说,愿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好事他都占了。“ 若对此君 (竹) 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表明了苏东坡对于竹和食物不能得兼的态度。 宋代杨万里也有诗说吃笋 《晨炊杜迁市煮笋》:“ 金陵竹笋硬如石,石犹有髓笋不及。杜迁市里笋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如。带雨斫来和箨煮,中含柘浆杂甘露。可齑可脍最可羹,绕齿蔌蔌冰雪声。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 。 ”食笋不食肉似乎是唐宋知识分子的一般态度。 至于“ 餐餐笋煮肉 ”,其实出自编于清代的笑话集《 笑林广记 》: 一人延师 , 供膳澹泊 , 而颇文雅 , 题东坡语于书室曰 : “无肉令人瘦 , 无竹令人俗。”师正苦庖肉不继 , 戏续其下曰 : “若要不瘦又不俗 , 须要餐餐笋炒肉。” (有人给儿子请了一位塾师,给塾师的伙食经常只有萝卜青菜,此人又很喜欢附庸风雅,在塾师教儿子的房间里题了两句苏东坡的诗句“无肉令人瘦 , 无竹令人俗。”塾师先生正愁“食无肉”,于是续上了两句“若要不瘦又不俗 , 须要餐餐笋炒肉。”)现在的人大概以为“俗”和“肉”不押韵,便改为“ 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其实,对清代和其前的读书人, “俗”和“肉”才是押韵的,如果弄到“瘦”和“肉”押韵,那就一辈子别想中秀才了。 关于笋和肉的结合,我赞赏林语堂先生的观点: 竹笋之所以深受人们青睐,是因为嫩竹能给我们牙齿以一种细微的抵抗,品鉴竹笋也许是辨别滋味的最好一例,它不油腻,有一种神出鬼没般难以捉摸的品质。不过更重要的是,如果竹笋和肉煮在一起,会使肉味更加香浓。另一方面,它本身也会吸收肉的香味。 我们把笋和肉在一起烹制,产生一种单纯煮笋和肉都没有的新的味道,起到了 1+1 大于 2 的效果。我忘记不知哪位先生说过,北方人和南方人烹饪的主要差别是,北方人讲究一个香字,而南方人讲究一个鲜字。而 笋和肉煮在一起产生的正是一种非常悦人的鲜味。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457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