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等学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调动海外智力:北京大学111计划案例研究
Diaspora 2010-11-8 18:29
10 月 18-21 日,我参加了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 21 世纪大学联盟( AC21 )国际教育学术会议 http://gse.sjtu.edu.cn/ac21/index.htm ,并在会议上做了题为 Deploying the Chinese Knowledge Diaspora: A Case Study of the 111 Project at Peking University 的发言 。以下是在会议上所做的Presentation http://gse.sjtu.edu.cn/ac21/WCU/Cai.ppt ,与大家共享。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考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应是今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hanzs 2010-11-6 22:46
乐水老汉/文 一、对(基础)教育现状的分析 1.在中国,高考作为指挥棒,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力,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削弱的。相比之下,研究生入学考试,对高校本科教育的影响就要小得多。这表明,以学生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大众,是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读本科为最主要目的的。由于大学生已经成年,以及大学教育专业化强的特点,使得家长(社会)进一步影响大学本科阶段教育的能力大大下降了(当然,近年来应试教育延伸到大学阶段,大学生为考研而学的现象有所加重)。 2.家长(社会)的囚徒困境。一些家长虽然对现在的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课业负担过重,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的现象也颇有怨言,但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得不跟风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与此同时,目前各级基础教育学校的升学选拔体制(包括校内对学生的评价)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困境,产生恶性循环。 3.全社会以及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普遍存在偏颇之处。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主要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在全社会取得实质性共识(指体现在具体有效的行动中)。简单地以升学率评价教师和学校水平的现象还很严重。各科考试成绩的年级排名,甚至班级排名,办校内实验班的做法在初中、高中比比皆是,功利思想非常严重。(这种做法与在高校中简单地以论文数量、研究项目和经费多少来评价衡量教师的做法颇为类似) 4.社会(雇主,家长,舆论,也包括中学和大学)对一个人成才与否的标准相当单一:目前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接受大学本科教育。能不能考上(好)大学,社会给了一个16-18岁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这个判断可以从对中小学生的职业理想调查分析(中外对比)中得到支持。 5.中国处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当前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凸显,诚信与理想(敬畏)缺失严重,贪污腐败普遍,拜金主义盛行,空洞说教式的社会政治现实等等造成了不良的社会环境与风气。教育界不可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独善其身。学校教育面对强大的社会风气影响显得过于苍白和渺小。 二、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恰逢其时 1.面对现实,承认高考是人生第一指挥棒的功能。然后想方设法善用这个指挥棒。 2.北京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60%,高考录取率超过85%(本科录取率超过55%)),北京市财政对教育的生均投入在全国遥遥领先。相对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使得我们对高考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三、对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则框架的思考 1.削弱一考定终身的情况,直至消除。 可以采取多次联考、会考加高考成绩综合评判原则,结合面试(网试)等多种方式,将录取自主权交给高校。具体规则可以研究。 2.在完全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之前,可以采取两段制录取判断分数线是否合格加高校自主录取。 (1)首先是学生参加高考获得成绩。按照当年本科招生总计划人数(不分一本、二本),确定一个高考本科分数线(类似目前的二本线)。达到这个分数线的考生,有权力平行报考多所院校的任何一个专业(或专业大类)。例如,报北大的同时,也可以报清华。经过高校考察,一个考生可以被多家学校预录取。 (2)各个高校根据考生报考情况,结合其高考成绩、联考、会考成绩、面试成绩等确定录取名单和候补名单。并按照录取顺序通知考生录取结果,并要求考生按期限确认是否来校报到。如果确认报到,则录取工作结束,如果确认不报到,则按照事先的录取顺序,通知下一位考生递补。 (3)原则上,尽可能实行宽进严出的基本教育政策,在入学资格方面,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机会,但在高校学习期间的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方面,实行尽可能严格的标准。标准的严格程度,实际上就是学校声誉和文凭含金量的直接体现。 3.为保证招生工作公平合理,学校各个院系要成立由学术水平高、能够公正对待考生的学者组成的招生遴选委员会,负责招考工作。而不是现在的由学校招生部门行政主导的招生模式。并建立和完善校内、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机制。 4.这项改革的前提是,社会公众必须相信学校的录取把关能力和相对公正性。如果没有这个信任共识,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无从谈起,将陷入全面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之中。这种信任是建立在高校的主办者(党的干部管理部门)能够正确选拔、有效监督高校领导者的假设之上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假设,不用说招生的公信力无从谈起,就是高校日常治理的公正性、科学性也无从谈起。 5.改革单一学费制度,同时丰富奖学金制度。学费可根据本地生源(父母纳税在本地)和外地生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借鉴美国的体制)。对高考成绩优秀和自主招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大奖学金资助力度和覆盖度,同时提高学费。 以上只是比较粗犷的思路,完全属于抛砖引玉。但是,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这件事,应该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最终的方向一定是将招生录取的自主权完全交还给高等学校。政府只是能利用拨款方式、仲裁监督等间接手段,影响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我们应该相信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领导者和教授们,对自己学校的学术声誉和标准是非常珍惜的,绝不会允许不正之风的破坏。个别学校如果短视滥发文凭,最终会变成野鸡大学,为社会与同行所不齿。这种改革的一个附加好处就是,用人单位不会再盲目地只认文凭招聘员工了,他们会亲自认真地甄别应聘毕业生的能力和岗位胜任素质,这也间接地会影响到高等学校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最终形成一个注重能力素质的招生价值取向,使高校之间的竞争进入良性循环。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2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等学校思想潮流趋势与教育
peterlian 2010-10-31 13:46
2008年我怀着希望离开大学校园,时隔两年我再次回到大学校园。两年来对目前的高等教育的观点和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常常感到一种痛苦,这就是我的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所接收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玲:也谈学报编辑学者化
kexuechuanbo 2010-9-20 17:24
也谈学报编辑学者化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吕建荣,姚远:我国西部12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kexuechuanbo 2010-9-11 09:09
我国西部12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西南高校近世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1
kexuechuanbo 2010-9-7 17:06
西南高校近世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1 西南高校近世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985工程”与“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热度 1 wanmi 2010-8-31 09:45
一直想说些什么,不得不说些事了。 今天是2010年8月31日,9月份,全国的高校相继开学了,但是有件事我总觉得不爽,就是一些非985工程的高校却打着985工程的旗帜。可能很多学生受了这样的误导了,今天就以我最早知道的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一次,我在与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闲聊之时,我说江苏省只有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进入985工程,他说中国矿业大学也是985工程的高校,就在今年还有考生,亲戚咨询过他,中国矿业大学的网上显示中国矿业大学是985工程的高校。我懵了,我还是不信,我想中国矿业大学不会这样写的。经查:详见http://www.cumt.edu.cn/s/1/t/24/p/1/c/12/d/36/list.htm,以下为介绍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果然写上了985工程的字样,我无语。我接着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高校,还有几个高校也有类似的写法,在此不一一列出,所以,我想说几句。985工程简介,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59436.htm?fr=ala0_1   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教育部领导在庆典上建议,今后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建议得到了原则上的肯定,这是985工程的名称由来。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总投入将在300亿以上。 最初,只有北大和清华被确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两校各自获得教育部18亿的拨款额度,分3年以每年3、6、9亿的进度执行。 2000年,中国高校合并重组结束后,全国十几所(39所,作者注)大学都把奋斗目标定为世界一流大学。具体名单为 一期名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 二期名单: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和科技的要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的综合优势,教育部和财政部自2006年开始试点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优秀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其建设方式采用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模式,项目建设单位从属于211工程建设的学校但不属于985工程建设的学校中选择。该项目自2006年起至2008年止为启动期。2008年之后,与985工程同期执行。(注:后来这个拿项目的学校在2008年快速增多,并没有按原先的进入985工程学校执行,但按平台给项目经费) 部分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一览   哈尔滨工程大学现代船舰与深海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南京理工大学精确打击、高效毁伤与主动防护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飞行器设计制造与飞行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中央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北京化工大学绿色化工与材料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和新材料研究院创新平台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与洁净利用创新平台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华东理工大学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与石油化工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平台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农林实践基地项目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北京林业大学应对全球变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可持续经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河海大学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合肥工业大学节能环保汽车及其制造装备技术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可见,985工程与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还不是一回事。 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把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故意拆写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中间加了2个引号,引起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不清楚的专家、学者、考生是一个误导,作为211建设的高等学府,能否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大众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56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高等学校改革建言亮点摘录
mazhanxin 2010-3-3 18:45
将目前读到的一些关于高等学校改革建言的亮点摘录如下,供大家集中阅览。 1 程方平则认为: 有一些权力是不应该放的,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校舍建设、人员收入、社会集资 等权利就不应给学校,而应放在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当《学校法》出台之后,以往学校的某些权力可能要收回,这是依法治教、各司其职的原则所要求的。 2 朱永新进一步认为, 去行政化的关键还在学校里面,第一,学术与行政要分别管理,拥有行政权力的人不能插手学术,大学校长、院长不要跟教授抢课题、抢评奖、抢经费。你就好好做校长、院长,做好服务。 这样,人们才会慎重思考,我是做行政还是做学问。在国外做行政往往是教授们推荐,服务一个时期后,也可以再回来做学问。 3 农民解放了,获得了土地;资本解放了,获得了市场;教育解放了,获得了教育家。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摘于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032.shtm 、 4 丘成桐眼中,做学问不是天生的兴趣,需要培养。用他的话说,有的东西还没看到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兴趣,因为你还没看到,譬如, 你爬山,爬到山上以前,你也想不大清楚究竟这个地方是什么。所以兴趣跟努力也有很大的关系,还没到达的时候兴趣不见得能提得起来,到达以后眼界才慢慢打开。 如何培养做研究的兴趣是门很大的学问,这是一个动力,就是自己对自己要求多少。 5 关于高等教育: 大学一个重要目标乃是提出和解决社会需要的问题,而不是社会某些利益集团要求的问题 ; 6 这位和共和国同龄的数学家,获奖无数,荣誉无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终身教授,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科学院外籍院士等), 不仅亲自出任这些研究机构的所长或主任,还不取分文报酬 ,为壮大数学的力量辛苦劳作。 7 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的受聘典礼上,丘成桐表示,中国若想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数学人才, 除了要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之外,更重要的还要有最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这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领导层面的努力,希望各级领导支持搞科研,不要给师生太多压力。其二,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追求, 学生和老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研究,每天大家连吃饭的时候都在讨论数学问题 。 关于学问和政治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把脑袋分两个地方同时做事,学问真的要做得好的话,要朝思暮想,可是如果朝思暮想有一半的功夫在政治上,我想这是基本上做不到的。 政治的活动跟赚钱的活动一样,你想静下来,人家不见得想让你静下来。 作者:张静文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发布时间:2010-2-26 15:05:45
个人分类: 管理|2476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委员会对防学术腐败能作为吗?
陈龙珠 2009-12-30 08:58
新华网报道 : 井冈山大学二十九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对该校两名论文造假教师作出撤销教师资格、开除公职等一系列处罚,此前这两名教师因为被曝光多达七十篇论文造假而广受关注,如今落得被学校扫地出门的下场。 据了解,十二月十九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在其官方网站发表社论称,在二〇〇六年至二〇〇八年间的学术论文中,发现中国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硕士钟华和工学院讲师、硕士刘涛发表在该刊物的七十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作出一次性撤消的决定。 井冈山大学表示,获悉这一情况后,该校立即组成专门的调查小组和专家鉴定。经调查,钟华、刘涛两人确实存在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情节严重,影响恶劣。 由此看来,井冈山大学校内是有鉴别学术论文造假的力量的。那么,几年下来,面对自己的这几位老师能如此大量的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该校在每年的统计和核定论文奖励时,为啥就没人疑惑而对其内容进行审查( 后评估 )呢?对这起恶劣的学术不端事件,那个大学的相关主管部门领导能置身事外吗?( 说到底,这几位造假的老师除自身问题外,也是这个社会近期仅重视外在指标而不负责任的牺牲品。 ) 年底了,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又在填写工作总结了,其中除要写政治上的套话外,重点是要填写科研经费数、发表论著数、已发表论文SCI和EI检索数、获奖数、申请和公开及授权专利数、讲课时数等。可是提交给上级后,大多也是没人来关心 发表的论著是否有学术不端问题、对本单位各学科本年度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技研究进展 ( 可悲的是他们大多以既有成果是否获奖为判别标准 )等重要方面的。对此,我疑惑各单位的学术委员会为啥就不能有所作为呢? 唉,缤纷世界,诱惑甚多,我们首先还是好自为之吧!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609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育部成立学风建协小组遏制学术不端
陈龙珠 2009-11-17 16:08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17日 12:53    中新网11月17日电 为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日前决定成立学风建设协调小组。教育部副部长陈希任组长,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任副组长。   据教育部通知,协调小组成员包括人事司、高等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社会科学司、科学技术司、直属高校工作司、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驻部纪检组监察局、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人。   教育部党风建设协调小组下设社科类学风建设办公室和科技类学风建设办公室,分别设在社会科学司和科学技术司,主任分别由社会科学司和科学技术司司长兼任。办公室主要职责为:制定高校学风建设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研究及宣传教育;受理直属高校学风问题举报并组织对重大学风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建议;宏观指导、督促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等。   另外,为充分发挥专家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成立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成员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组成。   此前有媒体报道,中国科协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普遍。调查发现,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更高达51.2%。超过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445 次阅读|2 个评论
让人忧心重重的高校学术场到官场的蜕变
hhanb 2009-9-25 09:02
当下高校权学交易、学术造假事件频频发生,而且当事人多有牵涉一定的行政级别。种种迹象表明:在我国高校学术正在向权势低头,知识正在向官阶媚俗,一幕幕由学术场到官场蜕变的闹剧正在上演。 大家知道,场是事物运动变化不可或缺的能量与时空。比如某种物理现象的产生,其先决条件是某种场的存在,就像没有磁场就发不出电力一样,随着磁场的逐渐减弱,电力也随之减弱。最糟糕的状况是一旦磁场变了性质,可怕的后果不是没有了电力,而是产生某种怪异的物理的现象,甚或殃及人类。 这些年高校学术场不断地衰变,官场乘势而入,已经接近质变的临界点。不断加剧的由学术场向官场的蜕变,使得高校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学术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崇高和圣洁。学术贬值,学术污染都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学术灾难,如果再不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加以深刻认识,并在政策、制度乃至体制的层面上加以有效扼制,这种现象的蔓延势头必将继续泛滥下去。等到那一天,官场文化横行之时,就是学术斯文扫地之日。 据长江日报最新消息,日前公布的教育部第五届 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名单中, 100 人中超过 9 成担任行政职务,从校长书记、院长到一般的主任,应有尽有,其中仅校座就有 20 人。而纯一线教师仅 10 左右,这是一组耐人寻味反差强烈的对比数字。 质疑是自然的,因为这组数字给人的疑惑实在太多。为什么绝大多数,常年在一线教学岗位辛勤耕耘且名副其实的教学名师榜上无名,而身兼行政职务成天为琐碎事务缠身无暇学术的领导却那么多。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当下高校已经是官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行政资源往往是获取学术名誉的先决条件,无论是科研经费的划拨、职称的评定等皆由行政主导,皆仰望行政权威,至于评一个名师那就更不在话下。难怪有知情者质问道: 这份名单中有个别名师候选人在 10 年内几乎没有上一门本科课程,这样的教师竟然可以是教学名师? 问题的关键不在教学水平高低,教学操守是否端正,教学业绩是否出色,而在是否拥有行政头衔。借用一位高等教育专家的话说就是此师之 名 出自 官威 ; 一旦当官,什么都有 。对此有在校大学生也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 作为高校教师的最高荣誉之一,没有官职的名师只有 10% 左右,是不是校园已经官僚化了? 另据九三学社一项最新调查得出的结论指出,由于官场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评奖的信任度遭遇质疑,高校官本位倾向呈明显加剧态势。调查发现有 61 . 4% 的人认为,以行政级别确定高校校长职务的做法,助长了高校的官本位。近半受访者认为科技成果获奖人排序,不是以实际贡献大小,而是以领导优先原则排列。就连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两年前的一个论坛上,也直陈大学官本位倾向正在吞噬高校学术。 行政资源显示出的巨大优越性,很快就会转变成竟相争夺的优质资源,一旦拥有了一定级别的行政资源,就可以带来相应的回报,于是有人顾不得廉耻,开始向学术与权力合成的怪胎裸奔而去。比如有领导为了凑足申报名师需要的课时,以权势压人,硬是诱导甚至是威逼别的老师出卖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校长为了戴上院士帽,煞费苦心地经营自己的学术成就,想方设法将别人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这种将众人科研学术成果集聚一身的作法不是个别。有在位的校长声称,大家都这么搞。我就曾帮某某院士写过文章。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在这种巧取豪夺下,敛取的学术成果,真可谓是著作等身,名震天下。于是有的校长不用吹灰之力,就完成了 300 多篇论文。一位教授亲口讲,自己主持研究的课题,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此申报院士。这时他才发现,原来学校领导早在上一次申报院士时就用过了该奖,并且如愿以偿评上了院士,而真正负责该项目研究的这位教授却完全被蒙在鼓里。 还有一种可怕的现象在高校孳生,那就是代人读研。而这个被代的人,多是权高位重的在职领导,可见外界官场文化已经冲破大学围墙,开始向高校渗透。为领导读研、读博代考、代写论文的现象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要不然,何以解释如今的官员队伍中,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博士。与此同时,高校聘请官员,包括卸任的和在职的担任导师和兼职教授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我们时常能在一些介绍官员的文字看到这样的字眼:某某高校的客坐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等。高校俨然成了官场混迹的最佳选择,当学术与官阶紧密勾结在一起的时候,必然助长权钱交易与权学买卖,在强大而猛烈的官场文化炮火面前,学术殿堂轰然倒塌的日子就为时不远了。 无独有偶,最新一期《学习时报》也有学者撰文指出,当前中国的大学正在变成事实上的官僚机构。在强大的官本位场的作用下,甘愿坐冷板凳一心向学的人少了,投机钻营媚俗权贵的假学术权威多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何以建立优良的学风与校风?一批批从这样的学术环境熏陶下走出大学校们的学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这真是个令人忧心的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0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同事们】“瞎指挥”
chile 2009-9-17 12:17
离开工作岗位已经几年,现在每几周回到家里都能看见我的以前的那些领导们,最近有时间整理出,以前对我有所启发和帮助的那些领导们,在此回忆一下,重新感受领导的魅力也让我再次在回忆中学习些东西。 首先要说的就是夏老师,因为姓氏问题,那时候因为大合唱,就叫他瞎指挥,还有一位姓胡的辅导员,就成了我们口中的胡指挥了。因为是当年单位见到的第一个人,当时还在暑假,赶到人事处吧报道。手续完事了,人事处的领导就打电话,到了系里,一会就来了一个个头很高,穿着五分裤的男老师就来了,领着我们到了系里,一路很快,也让我感受到了这里的节奏。其实现在看来,不能不快,暑假的天气很热,走慢了热的受不了的。 这也是后来喝酒时候,夏老师总的,我是由他接来系里的,也是见到的系里第一个人。 当时夏老师是系里的行政秘书,人很热情,时常帮着校工会组织活动,后来也拉我入伙,成为系里工会委员一名,也在夏老师直接指挥下,组织了大家参加了参加学校的篮球比赛。后来他升任系里的副书记,主要管理团委工作。
个人分类: 点滴人生|3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一批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奖了
donghy 2009-9-8 17:14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人选已于八月产生。北京大学段连运等100名教师成为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本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00名获得者中,从事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师80名,从事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20名。从学科分布来看,11个学科门类都有表彰人选;从学校分布来看,有43名教师来自部属高校,54名教师来自地方高校,3名教师来自军队院校。获奖教师的平均年龄为54岁,年龄最大的93岁(南开大学申泮文教授),最小的41岁;获奖教师中,女教师占22%;西部地区获奖教师占获奖总数的13%。本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中有2名院士。 消息说, 2003年,教育部党组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教授要上讲台的指示要求,开始每三年一届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表彰工作,并决定将其列为教育部的常设行政性表彰奖励项目,每届评选出100名名师奖获奖教师,并于当年开展了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2006年进行了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2007年1月,经报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被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由原来每三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表彰100名获奖教师,加大了对在高等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教师的表彰力度。2003、 2006、2007、2008、2009年,开展了五届评选了。 设立教学名师奖的目的,一是鼓励教授上讲台,奖励长期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二是奖励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工学结合、产学合作;三是通过发挥名师在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学风典范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优秀教师站在教学第一线,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仔细察看名单,这次有一位我的老师----武汉大学 何炎祥。在教师节前夕,向他们表示由衷的祝贺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千世界之中国高校:利益还是学术道德之争
陈龙珠 2009-7-24 21:35
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7/24/content_11762549.htm 相关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cyj.htm 后记 : 是否造假究竟谁说了算 ( 二次庭审法官的困惑 )   ( 第二次 )庭审中,主审法官王健表达了自己的疑惑:是否学术造假,究竟能由哪个权威部门裁定?   事实上,这样的疑问在7月21日的庭审中也曾出现:   对于你们的学术问题,法院一窍不通,对于你们这些知识,我们只能听听,你们争论的中心思想是国家科技大奖是否造假,我想问一下原告和被告,针对这一情况,国家的哪一个专业部门能够认定造假是否成立?   当时的庭审中,王健的提问迟迟无人应答。   被告之一,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退休教授郁永章说:正是因为没有哪个部门来处理,所以才会拖成现在这个样子。   王健在庭审后对记者说,法院很少碰到这种官司,由于涉及到非常专业的学术问题,法官们也觉得很头痛,这些事情,如果能在学术圈里解决掉就更好了。   法院在审理名誉权纠纷时,到底从什么角度来审理?王法官表示,以本案为例,假设造假属实,那么从被告角度来说,写博客文章进行批驳,法庭从正义上应该支持。但原、被告双方都身处高等学府,又都是老专家、老教授,在学术领域上都有很深造诣。作为法官,我们对双方所纠纷的学术问题并不懂,双方都提交了大量证据,但谁有资格来评定?   陈永江博客中是否有污辱性语言,造成对方名誉损失,也是本案法庭要审理的一个方面,但其前提仍是是否造假。王健提出,希望原、被告能够提供一个双方都认可的权威单位,或由法院、被告方同时出面,联系科技部或教育部,以判定成果是否造假。   几位老教授在庭上重申:希望学校领导能组织一场有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能动学院学位委员会、压缩机方面的全部教师全体研究生参加的辩论会议。让双方面对面的澄清事实。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思录:西南交大副校长回应“抄袭门”
陈龙珠 2009-7-17 09:08
后记: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7/221580.shtm 转注 :近些时间以来,学术反腐事例看似由普通研究生、教师,逐渐上升到院士、大学校长,而且大有东北西南全覆盖之势。令人深思的是,形成这种混乱局面的星星之火,当初起源于下还是上呢?当前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又应该是自上还是由下呢?另外,反学术腐败过程需要逐渐程序化,包括被调查者有充分陈述的权利而避免误伤。明年全国两会时,是否会有委员们建议我国编制出台反学术腐败法呢? 来源 : http://www.scol.com.cn/nsichuan/cddt/20090717/200971741642.htm 前日,就沸沸扬扬的黄庆论文涉嫌抄袭一事, 西南交大作出通报 ,认定黄的博士论文有抄袭行为且性质较为严重,取消了其博士学位以及撤销了研究生导师的资格,校方强调,这一处理是最终结果,将直接上报给国务院学位办备案。   此后,当事人黄庆刻意回避媒体,再未出现在公众面前。直到昨日傍晚6点17分,四川在线天府论坛一管理员蜀狂独家发布《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关于抄袭门的声明》一帖,全文以黄庆本人的名义,对学校处理意见给出了回应。这份800余字的声明后还附有黄庆针对举报的详细回复,约1200字。记者事后确认,《声明》确系黄庆本人所发。帖子一发,立即引发众多网友跟帖关注,希望还原事情真相。    声明   一、我对7月15日下午西南交大宣布撤销我博士学位和博导资格的处理结果持保留意见。   二、我的论文《企业集团研究与铁路企业集团的实证分析》是以中铁二局和广铁集团改制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论文,举报者以我对他们学院工作支持不够为由,举报我论文的第四章而非论文全文,没有将全文的逻辑关系进行整体评判,这里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第四章共17页占全文(217页)的7%,所占比例有限。二是本章主要是运用现有公认的理论来分析解决我论文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故而主要运用了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相关理论研究企业集团的产权效率等问题。如果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借用和介绍都属于抄袭,那么前人的成果后人既不能应用也不能借用,其成果都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了。间接经验也就不成其为经验,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实践,这样社会岂能进步。三是即使如此,本章的对杨小凯理论的运用与杨小凯书中的研究对象专业化经济化经济与分工经济也完全不同。四是依照现有法律规定,杨小凯《经济学原理》是教科书,属公用知识,按著作权法和国家颁布的《图书、若干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是可以适当引用的。   三、我对处理意见产生过程的质疑:   1、对我论文的定性,是依什么标准得出的?抄袭的标准是什么?   2、学校在处理过程中一直未给我足够的申诉机会,7月10日,学校召开学位委员会讨论我学位等问题,不但未让我申辩,连开会都未通知我,是缺席审判。   3、外请评审专家的学术背景是什么?其专业熟悉程度是否有资格决定我的命运?   四、鉴于我9年前写的论文被举报过程中的复杂性,我认为这仍是一个学术争议问题,我已向上级机关正式提出申请,恳请组织杨小凯先生所在领域内熟悉专业学者再行鉴定。   五、我是个诚实的人,在工作中我襟怀坦白,工作25年,对得起学校,良心上也对得起自己。真诚欢迎对我的论文和工作进行客观评价。   西南交大:黄庆2009年7月16日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885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校信息公开,不能走和政府一样的路
westman 2009-4-7 17:05
4 月 2 日 ,教育部就《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浏览了《实施办法》,最直观的感受是:高校的信息公开实施办法,不能走和政府同样的路。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确定了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主动公开的途径和要求、依申请公开的途径和要求、监督和保障措施。思路和去年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基本一致。 高校的信息,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动公开的信息。作为政府财政维持运行的公立高校,有义务面向纳税人及时报告其资金使用、运行发展等情况。 在《实施办法》的附件中,罗列了主动公开的信息的基本内容,包括:学校概况、重大改革与决策、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工作、干部、人事与人才工作、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基建与维修工程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监督工作、校园安全、后勤保障等。 第二层次,申请公开的信息。这些信息,关乎考生、家长、校友、学生、企业等高等学校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这些信息往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如,往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很多高校不愿主动公开。 第三层次,应该公开的信息。 高校作为当今社会集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于一身的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如果仅仅定位于发布需要让纳税人知晓的信息的层面,可以说是在矮化高校。 传播科学知识、发扬大学精神、引领社会发展,应该是高校信息公开的理想境界。也是高校最应该及时传播的信息。 当前,上述三个层面的信息,公开情况各异。 打开任何一所高校的网站,主动公开的信息内容基本都有所呈现,只不过详略各异。 但如果从内容角度考察,高校已经公开的信息并不能满足受众纳税人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信息公开最需要改进的,是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发布本校在上述方面的进展和概况,而不是仅从宣传和公关的角度展现本校的优势。 而申请公开的信息,往往是申而不公在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前,多数高校出于自身利益或短期原因的考虑,不愿将这些应该公开的信息公开,高校各有各的理由,而且对申请人而言,胳膊拧不过大腿。 对于那些应该公开的信息,路途甚为遥远。其中,既有枪打出头鸟的文化因素,也有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评估的制度因素。如果高校主动公开的信息不是纳税人需要的信息,公众申请公开的信息应该公开的信息不去公开,在应该公开的信息方面又见不到高校的声音,那么,高校信息公开只能说是流于形式。 因此,高校的信息公开不应走和政府一样的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MIT的“开放获取”想到了什么?
hhanb 2009-3-26 09:57
早几年就看到消息说 MIT 率先在全球推出网上公开课,后来看到我们的许多高校相继推出了网上办学,然而两者的出发点却完全不同,前者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扩大 MIT 在世界名校中的影响,后者则多是以盈利为目的,这几年网上办学授课的情形笔者不是很了解。不知是否有完全开放免费的网络课程,笔者不得而知。但据《科学网》最新报道,日前 MIT 又率先推出了网上开放获取服务。 所谓开放获取是 MIT 全体教员新近全票通过的,一项新的学术论文交流决议 MIT 教员的学术文章对公众免费开放并可在网络上获取。决议自通过之日起立即生效。 MIT 是一所什么的大学想必大家都多少知道些,比如说她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名校, MIT 的大学生中间怪才、奇才很多,学生的恶作剧也是出了名, MIT 的校训平实的像一句大白话: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还有特别亲密的师生关系等等。有一句话能准确地概括 MIT 的办学理念,这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与众不同。相对于其它一些名校来说, MIT 资格略显稚嫩些,不过没关系,虽然起步晚了点,但后发制人完全有可能。这就是 MIT 最明智的地方,事实证明也是她获得巨大成功的秘诀所在。这就是走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 MIT 不是盲目地同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老牌名校攀比,而是坚定地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办学方向:不是全面赶超而是在为学生传授科技技能的同时,夯实学生的科学理论基础,并把通过实验进行学习作为学校的教育信条。工程科技专业优势独一无二,无人能撼动她的地位。 笔者清楚记得早在首轮高校改名潮来临之际,本人所在的学院想更名为理工大学,一时间校园里议论纷纷,当然绝大多数教职员工持积极态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过坊间也有人略带嘲讽意味地说,人家 MIT 不就是个学院吗。说道底校名跟人名一样,无非是个符号,办学水平怎样与校名毫无关系,但与学校是否有特色却直接相关。 这些年来我国高校发展一个通病就是你半斤我八两,你办研究生院我也办,你开办 MBA 我也开,你向综合化发现发展,我也跟进。总的来说大家彼此都很相象,不仅在专业设置上如此,即使在教学模式上,在生源选拔上、在科研管理乃至在办学理念都大体相当。 此次 MIT 率先推出开放获取又为她独特的办学特色增色不少。或许一时半会儿它的效果还难以显现,但笔者确信这一举措的推出无疑会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知识信息的最大特点是越开放、流动性越强,交流越广泛,影响也就越大,信息的价值就体现在及时的流动与沟通。资源共享涉及的范围越广、时效越强,信息知识的价值就越高。相反,学术上的故步自封,科研上的封闭保守只会降低知识的价值,只配称学术的小家子,科研的吝啬鬼。信息的交流、共享、互动实现了信息的增殖、叠加。一个思想加另一个思想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对信息的放大。思想越捂越陈旧,观点越碰撞越容易擦出新的火花。 MIT 教员会主席指出,这一决议向外界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们发出了一致的声音,我们重视思想的自由流动。这一举措也显示了 MIT 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其研究成果的决心。 这也正像 MIT 图书馆馆长所说得那样:通过这一行动, MIT 教员显示了他们在促进免费和开放学术交流方面的巨大领导力。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出版商已经忽略了学术的价值。这一新政策将使论文作者的研究成果更易被公众获取,从而提高他们的研究和教育。 总之,通过 MIT 开放获取可以想到 MIT 多年一一贯的办学特色,开放式办学模式和注重学术自由交流与科研资源共享的办学思想。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写作课应该在高等学校推广
zxj368 2009-3-18 07:59
目前在和博士导师及师兄弟合作,写一本《地质学高等教育方法体系综合研究》,现在已经交给出版社了,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版,今天早上在写前言,现择选一部分放在此处。因没有写其他博文,以此向来访的朋友们问好! 关于科技写作部分放进此书的目的,是考虑到中国高等学校研究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欠缺,非常需要学习与提升。科技写作在国外很多知名大学都设有专门的课程,供大学生和研究生选修与学习,以便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使科研成果能及早发表。而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比较弱化,可能仅有几个知名大学设有科技写作课,大多数人认为会搞科研的专家都会写论文。这种想法是不符合现实的,这也就是国内的很多科研成果本来水平很高,而发表出来见效不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写作者没有抓住成果的要点,重点不突出,论述不系统,很难让看到论文的读者从中抓住成果的要领。 科技写作也是一门学科,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能在大部分高校中开设此课,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科技论文水平会有所提升。 在此也算是对此事的一种呼吁吧。
个人分类: 编辑工作感言|3471 次阅读|2 个评论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Structure Reports Online发表论文被CA摘录最多的高校
热度 1 ZHPD55 2009-2-7 15:11
14个省市自治区的25所大学,《结晶学报E辑》(ACS-E)发表论文被CA摘录超过100篇 学校名称 地区 论文数/篇 天津大学(Tianjin Univ;Tianjin University) 天津 397 华中师范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Central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湖北 358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Zhejiang University;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s) 浙江 308 南京工业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gy) 江苏 302 黑龙江大学(Heilongjiang University;Heilongjian University ;Hellonglpang University) 黑龙江 294 青岛科技大学(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山东 290 聊城大学(Liaocheng University) 山东 222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浙江 216 南开大学(Nankai Univ;Nankai University) 天津 200 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江苏 171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South East University) 江苏 167 潍坊学院(Weifang College;Weifang University) 山东 152 井冈山学院(Jing Gang Shan College;Jing Gang Shan University; JingGangShan College;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gGangShan Normal College) 江西 145 东北师范大学(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吉林 130 山东大学(Shandong Univ;Shandong University) 山东 127 温州师范学院(Wenzhou Normal College) 浙江 124 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Xiamen) 福建 119 徐州师范大学(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江苏 117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Lanzhou University) 甘肃 112 山西大学(Shanxi University;The Shanxi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hanxi) 山西 107 阜阳师范学院(Fuyang Normal Coll;Fuyang Normal College;Fuyang Normal College) 安徽 104 广西师范大学(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广西 103 河南大学(Henan University) 河南 103 淮海工学院(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江苏 102 天津科技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Tianjin) 天津 102
个人分类: 其它杂项|1087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的“哈佛”哪里去了?
hhanb 2009-1-5 11:28
中国的哈佛哪里去了? 我国民办教育事业曾经开展的轰轰烈烈,着实让包括笔者本人在内的许多人士惊喜过一阵子, 值得庆幸的是笔者亲身经历了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黄金时期,那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前后,笔者所在的西安地区一时间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片热土。涌现出了一批至今在全国都数一数二的民办高校,比如西安外事学院和西安翻译学院就是其中的 佼佼者。 笔者曾同西安外事学院的黄藤院长有过一次坦诚的谈话,在那样一个如火如荼的岁月,这位当时还非常年轻的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西安外事学院办成中国最大的民办高等院校。那几年每当到了高校招生时,西安最热闹的一景就是由民办学校发起的招生宣传大战。要知道这种情形在民办高校出现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因为生源就是民办高校办学的生死线,谁抓住了生源谁就抢占了办学的制高点。而相对于稳坐钓鱼台的公办高校来说,只等着家长和学生主动找上门来,求爷爷告奶奶。据说那些年头公办大学的招办主任是个肥差,因为学生和家长求学位的太多。 笔者当时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的民办大学能够对公办大学构成强有力的竞争压力那该有多好啊,因为只有这样,不仅为民办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同时可以逼迫现有的公办大学不断进行变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向世界一流名校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大家较着劲地一起往前走。 就在笔者怀着满腔热情期盼中国高等教育竞争格局早点形成的当口, 1996 年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起眼的报告文学小册子《为了中国的哈佛》,记述了西安翻译学院及其创办人丁祖诒办学的事迹。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各大新闻媒体,甚至包括海外传媒,对西安翻译学院的评价是中国的哈佛、早稻田也有人将二十世纪新武训的桂冠戴在了丁祖诒的身上。 对此,丁祖诒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哈佛,哈佛,我总有一天要赶上你。这段话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倒不在于中国是否真的有哈佛,而是真心希望从自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民办与公办二元竞争发展的格局。一旦这样的良性竞争的格局形成,中国高等院校追赶哈佛就指日可待。笔者甚至在心里做过这样的盘算过个一二十年,西安翻译学院或者西安外事学院,能够对西安交通大学构成直接竞争压力,到那时西安地区公办高校体制内虚假竞争的死循环就会被彻底打破。中国高等教育繁荣昌盛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了。 遗憾的是这些年下来,不仅中国的哈佛不见踪影,我所祈盼的竞争格局没有出现,就连民办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处于一种无奈的地步。在遭受一轮又一轮的打压与围堵下,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已经乖乖地被政府招安了,虽然他们的办学规模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办学质量与层次则每况愈下。导致这种结局有多种原因,但政策不公绝对是最主要的原因。民办教育从一开始就像是后娘生的,不仅难以享有与公办大学一样的地位和待遇,而且还人为地限定民办大学的办学层级。比如,规定民办大学只能开办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试问这样的限制民办大学还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哈佛吗? 再就是公办大学的急剧扩招,大量挤占民办高校生源。最损的一招就是,依附在国家名牌大学旗下的城市学院、独立学院的大力开办,无疑对民办大学来了个釜底抽薪。中国老百姓信的就是政府,信的就是国家名牌大学。民办大学名声本来就不好,现在可好了,能招进民办大学的生源越来越差,加上民办大学 任教的 老师又不能享有与公办 高校的 老师一视同仁的待遇,师资力量后继乏人。结果是漏房偏遇连阴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眼看着被强大的公办高校蚕食,却只有听天由命的份,毫无还手之力。 前不久,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民办教育大典隆重推出,丁祖诒获得了民办教育终身成就奖,黄藤也获得了杰出民办教育家的称号。不可否认他们已经为中国的民办教育事业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然而,原本中国的民办教育可以走得更好,最终带来中国教育事业的腾飞。这或许就是我们回首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教育最大的缺憾之一了。 正如黄藤所说的那样,中国民办教育本 来它应该走得很好,但由于人为的原因,使它前进的道路很泥泞,把一个能迅速达到的目标变得很漫长,而希望的光芒离得很远。 日前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也指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还没有出现。他认为,中国要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引入私立大学,与公办大学一起两条腿走路。 好在中国不缺有志向的民办教育家,也不缺明白事理的民办教育家。据说 俞敏洪自己正在筹划建立一所他理想中的民办大学。 俞敏洪的盘算是这样的:未来中国排名前一百位的大学中,如果有四十所以上是私立大学,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就比较健康了。 显然,这些雄心勃勃的民办教育家们并不满足于当下的处境,就像他们说得那样,中国民办教育本来可以走得更好,可以带来中国教育的大繁荣。创建中国的哈佛,构造公办民办二元良性竞争的教育格局,仍然是新一代民办教育家的梦想,我愿在此祝福他们。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5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