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语言起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上篇(2)(初稿)
fqng1008 2019-7-26 14:06
二、语言的起源 我们在前面提到,早期猿人( 能人或匠人 )就可能存在简单的语言交流。但语言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仍然存在许多不同的猜测。 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统计 , 世界上查明的语言有 5561种 , 这些语言中约有 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 , 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 这些语言 起源于何时何地 ? 它们是同一个起源 ( 一源说 ), 还是独立起源 ( 多源说 )? 仍是尚未破解的科学谜 团 。 (一)语言起源研究的尴尬 1866年 , 语言学家们在法国召开了一次世界大会 , 会议认为 , 从古到今包括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内的所有人 , 对语言的起源的 说法 都是 空泛而 不足信的 。 因此, 巴黎语言学协会发布禁令 , 要求停止任何与语言起源和演化有关的讨论。 为什么 以这种惊人的方式接受失败 , 因为无论提出了多少 假说 , 都没有实证做辅佐 , 相关的发展也没有直接的历史痕迹 。 即 它产生于文字之前,又难于通过考古学发现 。 因此, 语言的诞生一直是一个 尚 未解决的 谜团。 事实上 , 即使在 21世纪 , 语言和语言的起源(以及性与生殖的发展)仍然是进化理论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 (二) 史蒂芬 ·平克 与《 语言本能 》 1994年 , 哈佛大学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 , TED演讲人、世界超级语言学家 史蒂芬 ·平克 ( Steven Pinker , 1954 - ) 出版了他的《 语言本能: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 The Language Instinct: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 )(图 2-1-4)。 作为继乔姆斯基之后认知科学领域研究语言与心智关系的领军人物 , 平克在其可读性极强的著作《语言本能》中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本性的大门。平克从生物进化论和心理语言学的交叉视角 , 以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语言案例 , 揭开了语言神秘的面纱 , 证明了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物遗传性。 他认为, 语言的无限魅力在于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 , 如同大象的鼻子 , 是自然界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 语言本能既源于遗传 , 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人类语言已有 400万年的进化历程 , 我们的语言能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语言并非产生于 “大爆炸” , 因为我们那些懂一些语言的祖先都已灭绝了。 图 2-1-4 《语言本能:心灵如何创造语言》 1994 年第一版封面 ( 图源:维基) 史蒂芬 ·平克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 , 197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 , 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 - 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 , 并专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 , 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负责人。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 , 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 , 并入选《美国科学家》( 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20世纪100本合适的科学书籍。2003年 , 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2008年 - 2013年 , 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 2004年 , 当选《时代》杂志全球 100位有影响力人物。2010年—2011年 , 两度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思想家。在 2013年《前景》杂志“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 , 平克名列第 3。史蒂芬·平克的代表作有《语言本能》《 思想本质 》、《 心智探奇 》、《 白板 》、《心灵如何运作》等 , 赢得了无数奖项而且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 。 其中已译作中文的图书有《语言本能 : 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 思想本质 : 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 》、《 心智探奇 : 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 》、《 白板 : 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 》。 他 在 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1930 年5 月26 日 , 生性自由的澳大利亚探矿者迈克尔 ·莱希(Michael Leahy)雇用了一些低地土著为向导 , 与另外几名探矿者一起勘探新几内亚这座 将 世界第二大岛一分为二的险峻山脉。等他们登上顶峰后 , 莱希惊讶地发现 , 群山的对面竟然是一片广袤的草原。随着夜幕降临 , 莱希的惊讶变成了惊恐 , 因为他们远远地看到了火光 ,表明 有人居住在这片峡谷之中。莱希和他的同伴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于 第二天首次见到了生活于群山之中的高地人。莱希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当他们(高地人)出现在我们眼前时 , 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男人们站在前面 , 手里拿着弓箭 , 女人们则捧着甘蔗站在后面。依万加( Ewunga)一看到这些女人 , 就立刻告诉我这场仗打不起来。我们挥了挥手 , 招呼他们过来 , 于是他们异常警惕地向我们走来 , 每走几步就停下来打量我们。终于有几个人鼓起勇气来到我们面前 , 看得出来 , 我们的出现完全把他们震住了。我把帽子摘了下来 , 这个举动吓得离我们最近的几个人连连后退。其中一位年纪较大的土著张大了嘴 , 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我 , 想确定我是不是真人 , 然后他跪了下来 , 用手摩挲我裸露的大腿 , 估计是想看看上面是不是涂了白漆 , 接着他又抱住我的膝盖 , 他那毛发浓密的头在我身上蹭来蹭去 ……女人和小孩也壮着胆子走上前来 , 一时间 , 我们的营地挤满了这些人 , 他们一个个跑来跑去、叽叽喳喳、指手画脚。对他们来说 , 我们的一切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作者感慨地说: 这里的 “叽叽喳喳”指的就是语言 , 一种陌生的语言。到 20 世纪60 年代 , 人们已经在这些与世隔绝的高地人中发现了 800 种不同的语言。在人类历史中 , 莱希与高地人初次相遇的场景想必出现过成百上千次 , 每当一个种族与另一个种族首次相遇时 , 这个情景都要重演一番。据我们所知 , 世界上的所有种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 , 无论是霍屯督人、爱斯基摩人还是雅诺马马人。我们还从未发现不会说话的原始部族 , 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有哪个地区曾是语言的 “摇篮”——语言是从那个地方出发、传播到其他原本没有语言的人群那里的。 ( 三 ) 动物语言 《左传》第 17 卷 , 记载了 2600 年前鲁国的一次外交事件。那 时候 鲁僖公在位 , 齐桓公称霸中原。东夷部落有一个小国叫介国 , 国君名字叫葛卢。这一年 , 葛卢前去朝见鲁僖公。 如同现在的 新闻 : 鲁僖公热情接待介国宾客 , 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会谈 , 进一步巩固了睦邻友好。然后鲁僖公在国宾馆设宴款待外宾 , 觥筹交错 , 气氛欢快。 宴会正热烈进行着 , 突然传来几声哞哞牛鸣 。 当时牛的地位很高 , 很多祭祀、典礼也要用到 , 可能国宾馆的旁边就是牛棚。旁人听见牛鸣 , 不以为意 , 介国 领导人 葛卢 却 若有所思。鲁僖公看出他有话要说 , 停下筷子看着他。葛卢先生 果然 开口 , 他说:刚才这头牛是母的 , 生了三只小牛 , 都被杀了 , 用于庙堂祭祀。它刚才的叫声 , 传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 鲁君及在座的陪同官员都愣住了 , 通过 两声牛鸣就 可以 了解这么多细节?大伙儿的表情将信将疑。鲁君派人去核实 , 这边继续跟介葛卢聊天。不一会 , 派去的人回来了 , 对鲁君说 , 那头牛的情况跟介葛卢说的完全一致。鲁国君臣纷纷表示敬佩 , 《左传》记载介葛卢原话 是 : “是生三牺 , 皆用之矣 , 其音云。 ” 大约, 这头牛生的小牛品相好 , 全都符合庙堂祭祀的标准 , 所以被团灭。母牛悲伤不已 , 叫声中 包含着申诉 。 至于 介葛卢是如何听懂的 , 还是 《左传》记载 一个传奇,那都不得而知。据说 在周代 , 四方民族都有一些精通禽兽语言的人 , 能跟动物交流。《周礼 ·秋官·司寇》记载 , 周王朝有专门的官员能跟动物说话。 “夷隶 , 百有二十人;貉隶 , 百有二十人 ……夷隶掌役牧人 , 养牛马 , 与鸟言;貉隶掌役服不氏 , 而养兽而教扰之 , 掌与兽言 ”。 可见, 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 。 《科学时代》 1980年第1期 刊登了一篇 “动物语言”的文章,对 声音语言 、 气味语言 、 行为语言 、 超声语言等等 一一作了介绍 。 在这个世界上,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自然界中 , 它们总是组成一个小的生活群体 , 尽管有一些喜欢独来独往 , 但至少它们在交配时需要与异性接触在接触过程中 , 它们的鸣叫 , 彼此间互相的触摸 , 甚至一些化学物质的释放 , 使得它们声息相通 , 行动一致 , 无论是在捕食活动中 , 还是在对配偶的争夺上都井然有序。这些 , 都是与动物之间存在的通讯行为分不开的。 所谓通讯 , 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 , 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 , 但它能被快速识别 , 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 , 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 2017年6月 ,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 了 美国知名生物学家、仿生学研究所创始人、科普作家雅尼娜 ·拜纽什 的 《动物的秘密语言》 ( 平晓鸽 译 )。 书中介绍了 5个地域分类、20种典型动物、上百种动物行为 , 带给我们 一部既妙趣横生又科学严谨的动物 “语言”小百科。 这些知识,可能比 《左传》 和《周礼》记载的要详实和可靠,也更具有学术与科普价值。 但是 严格来讲 ,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 动物没有语言 。 那是一些 简单的 “肢体语言”、“行为表达” , 而 不是系统的 , 也不能表达抽象思维 。 因为称之为 “人类 语言 ”的 是一个体系 , 是 文明的产物 , 也是 思维的产物。 (四)人类语言产生的故事 《圣经 ·创世纪》第11章中说 , 人类最早的时候都住在一个地方 , 讲一种语言。他们决定造一座通天的塔 , 所有的人住在里面 , 人类再也不会分散。上帝不同意 , 他将人类拆散到世界各地 , 让人类讲不同的语言 , 从此难于沟通。因此 , “ 巴别塔 ” 就成了语言混乱不通的代名词 , 是《圣经》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之一。 图 2-1-5 法兰德斯画家 Pieter Bruegel 1563 年的油画《巴别塔》 ( https : //www.trueorigin.org/language01.php )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记载:公元前 7世纪后半叶 , 古埃及法老萨梅蒂库斯决定探索并证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他征召了两个出生于底层阶级的婴儿 , 把他们交给边远地区的牧羊人抚养 , 两个孩子被安置在互相隔离的小屋里 , 丰衣足食 , 但不让他们听到任何语言。两年后的一个早晨喊出了 “别克斯becos” , 小亚细亚地腓尼基中有 “别克斯”这个词 , 意思是 “面包” , 于是法老就认定腓尼基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后来心理学家证实:世界上绝没有天然语言 , 一个未听过别人说话的孩子是不可能说话的。 20世纪初有这样一则案例 , 1920年传教士发现了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阿玛拉约1岁半被人类领养 , 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 , 当她渴时 , 她开始会说 “bhoo”(水 , 孟加拉语) , 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 , 遗憾的是 , 阿玛拉进院不到 1年 , 便死了。卡玛拉被发现时约 8岁 , 她用了 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 , 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单词 , 7年后增加到45个单词 , 并曾说出用 3个单词组成的句子。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 图 2-1-6 狼孩卡玛拉 , 1929 年因伤寒热病去世 , 与人类生活了 9 年 , 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孩子的水平 ( 图源:百度) 1983年 ,中美洲中部马那瓜 有 两所聋哑儿童的学校 ,名为 “自由村” ,总共有 400多名聋哑学生。起先 , 该校的 语言学习着重于西班牙语口语和唇读法 ,老师使用手势比划字母 , 但 学习效果 很 差。 但是 ,基于操场、校园及上下学的公车的交流环境中 ,孩子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被称为尼加拉瓜手势语 ——现代新手语的出现 ,为人类语言的起源 ,可能潜在地提供了些许线索 ,人类探寻语言起源之心又被掀起。 图 1-1-7 现代新手语的出现 ( a 图表示看见 , b 图表示支付。图源:维基) ( 五 ) 语言的定义、特性与分类 1. 定 义 就定义而言,语言是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 编码解码 标准的声音 ( 图像 ) 指令。实质定义语言是以声音 /符号为 物质 外壳 ,以 含义 为内涵,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指令系统。语音、手势、表情是语言在人类肢体上的体现,文字符号是语言的显像符号。 2. 特 性 ( 1 ) 指向性 : 即 语言的含义描述可以指向对应的事、物 , 而且是 受人为认可的事实 , 即约定俗成 。 ( 2 ) 描述 性:是语言能够交流的重要体现 , 其 受语言的指向性变化。 ( 3 ) 逻辑性 :语言是一种有结构、有规则的指令系统。语言的逻辑受语言的指向描述而变化。 ( 4 ) 交际性:语言沟通是采用一套具有统一 编码解码 标准的声音 ( 图像 ) 指令输出,从而使得生物 ( 人 ) 与生物 ( 人 ) 获得沟通。 ( 5 ) 传播 性:具有统一 编码解码 标准的声音 ( 图像 ) 指令并不为生物天生,因此人类需要通过学习获得 ; 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传播的过程。 ( 6 ) 传承 性 ( 无限传播 ) :无限传播语言可以使得两个异时空 /异地域的生物 ( 人 ) 可以获得相同的一套 编码解码 标准的声音 /图像指令。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语言可以受公共大众共识传播并保存。但实际上语言时时都在进化,且不同地域的有特殊交际行为/语言的物种也有自己的特殊交际行为/语言。 ( 7 ) 物种 性(民族性):一个物种进化出的特殊交流行为为一个物种所独有,国家、地域的不同,交际行为会有所差异。世界语言有很多,各国的语言都不同。即使相同的国家,地域的不同语言也有相差。即使是同一种语言,还有不同的方言,其差别程度也不相同。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差别极大,好像是另一种语言。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就是在同一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之间都会有特殊的词汇来表达其独特的感情,使另一 阶层或不同年龄的人难以理解。如美国的黑人,他们虽然也使用英语,但是他们说的英语也有自己的特点,甚至被称为黑人英语。 3. 种 类 语言的种类,包括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 内部语言 。就大脑来说,语言分 “脑语”和“嘴语”,脑语就是我们时时在大脑里产生称作“思考”或“思想”或“思维”的东西,脑语被嘴表达出来就叫“嘴语”。 脑语 和嘴语并不是一个东西,第一、脑语和嘴语在表达时失真;第二、嘴语不是脑语的唯一 表达方式 ,因为脑语还可以通过肌肉群来表达:就是我们的行为。语言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表述部分。 就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言,一般有两种,即人的肢体行为和文字。人的肢体行为是人们使用语言的主要形式,口述声音、手势及表情就是人的肢体行为体现。口语是人类使用行为进行语言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符号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文字,文字是现代人类语言最大的应用类。文字通过记载读音 (拼音文字)或语音所表达的信息(表意文字)来记录语言。 ( 六 ) 人类语言起源假说 达尔文 说过, “ 我毫不怀疑 , 语言借助于手势即肢体语言 , 起源于各种自然声音、其他动物的声音和自己本能的呼喊的模仿和修饰 ” 。 1. 摹声说 也称拟声说、汪汪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外界声音的模仿。根据是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摹声词。如英语中的 cuckoo(布谷鸟)类似于布谷鸟的叫声 , 汉语中的猫、鸭、鸡、鸦等词跟这些动物的叫声也有关系。最先是古希腊哲学派别之一的斯多葛学派提出的。 18世纪 , 德国的赫德尔 J·G·Herder在它的《语言起源》一书中也力主“摹声说”。中国清代学者张行孚在《说文发疑》一书中也有“字音每象物声”的主张。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数量不等的摹声词 , 但不能 解释所有 语言 的 起源: ( 1 ) 人和语言中的摹声词都是少数 , 靠这些少数的摹声词 , 不能形成最起码的语言系统; ( 2 ) 客观事物非常之多 , 有许多的事物根本无法摹声 , 如 “太阳”、“月亮”、“火苗”、“帽子”、“思想 ” 等都无声可摹; ( 3 ) 如果语言起源于摹声 , 各种语言的摹声词应该相同 , 但汉语中的猫 , 英语中却是 cat , 汉语 “咔哒” , 而 英语 是 “click”等。 2. 感叹说 也称 “呸呸说” , 认为语言起源于原始人对各种感受而引起感叹 , 人类的原始语言就是由这种感叹声演变而来的。卢梭的 “感情论”也有感叹说的倾向;孔迪拉克Condillac在他1746年的《人类认识起源论》中也明确提出。但是 , 人和一种语言中的感叹词都是数量很少 , 而且语言中的主要成分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实词 , 感叹说无法作出说明。因此 , 感叹说作为语言起源的学说是有很大缺陷的。 3. 劳动叫喊说 19世纪70年代诺瓦雷提出 , 认为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而发出的喊叫。这种叫喊声演变为劳动号子 , 并进而演变成原始语言。劳动叫喊说 , 把语言起源问题同劳动结合起来 ,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 , 一般的个体的劳动叫喊声 , 只是减缓疲劳本能反应 , 不具有语言的交际作用。集体的劳动号子 , 具有协调动作 , 指挥劳动 , 减缓疲劳的功能 , 但是 “吭育吭育”的劳动号子要转化为语言的词 , 在理论上也是有较大困难的。 4. 社会契约说 认为原始人起初没有语言 , 后来大家彼此约定 , 规定了一些事物的名称 , 这样就产生了语言。 18世纪中叶卢梭在他的著作《一些语言的起源》中具体 进行了 论述。社会契约说或语言约定论的提出 , 对于揭示语言的符号性质是有重要意义的 , 因此语言学史应为其置出一席之地。但是 , 用社会契约说来解释语言的起源并不是很合适。因为制定 “语言契约” , 需要一定的商约工具 , 也就是 “元语言”。原始人没有这样的交际工具 , 怎样 “经过详细考虑相互约定”? 5. 手势说 认为原始的语言不是有声语言 , 而是手和身体的姿态 , 有声语言就是在这种手势和身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最早由 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提出 , 后来得到了苏联语言学家马尔的大力支持。 在人类历史上 , 手势、身姿可能发挥过重要的交际作用 , 而且这些手段至今还在辅助交际 , 但是 , 有声语言在出现之前 , 人类历史上是否存在一个 “手势语阶段” , 还缺乏科学的依据。手势身姿作为独立的交际手段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的。 6. 劳动说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部经典著作中 , 提出了劳动创造了语言 , 语言起源于劳动的的观点:语言乃是人类形成时 , 在集体劳动过程中 , 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 , 并且是跟抽象思维同时产生的。长期以来 , 我国语言学界普遍接受了这种看法 , 并将之视为语言起源学说的经典论断甚至是不二论点。 语言的产生的确与劳动有关 , 集体劳动需要协调步伐 , 需要交流经验 , 于是提出了创造语言的必要性。劳动决定了语言产生的可能:直立行走 ——发音条件、听觉条件、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劳动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基础。 这一学说并没有解决语言发生的具体过程 , 因此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解释还是不完备的。 7. 科学推测 1930年代 , 动物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 , 开始进入语言学家们放弃的学术领域 , 并取得了一些具有科学意义的进展。 但是这些观点差异很大,无论是语言产生的时间与方式,甚至包括定义,仍然不能获得共识。 ( 1 ) 灵长目动物的 “语言” : 1930年代到现在 , 又一批动物学家潜心研究人类近亲黑猩猩的语言能力 , 发现黑猩猩不仅可以用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简单的交际 , 而且可以利用各种各种的形式交流信息。黑猩猩可以 极其 艰难、 极其 有限地学会一些十分初级的人类语言的词语。由此 可以 窥到人类语言最初发育的特点。灵长目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展出极为简单的语言能力。因此 认为 , 语言可能并非为人类所独有。 ( 2 ) 考古学的探索 : 根据 有声语言的出现 的 必备条件:一是发音系统能够发出清晰的语音;二是有一定发达程度的思维能力。 认为 不能清晰地发音 , 就难以用哪个声音准确地传达信息;不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 , 就难以形成一定的语义。 表 2-1-1 不同时期人类祖先的脑容量比较 一些考古学家通过测量古人类化石的脑容量来判断思维发展的水平 , 从而推断语言起源的相对年代。从脑容量可以推测 , 晚期智人可能已经具有了产生 人类 语言所需要的思维水平。晚期智人的口腔大大缩短 , 喉头显著下降 , 舌根部位的自由活动余地扩大 , 发音器官比早期智人有较大的改善 , 有可能发出较为清晰的声音。 图 2-1-8 晚期智人的喉头结构图(图源:维基) 注: ①舌骨 ②甲状软骨 ③环状软骨 ④气管 ⑤会厌 ⑥假声带 ⑦声韧带 ⑧声带 ⑨气管软骨。 ( 3 ) 儿童语言学习的 观察 幼儿的语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缩影 : 孩子在学会说话之前 , 已经有了许多手势语和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声音交际手段 ; 到了一岁左右 , 孩子就开始说单词句 , 后来又发展出双词句 ; 到了三岁左右就可以进行日常生活的交际 , 在学龄前就基本掌握了口语系统。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 程显示 , 语言是进化的产物 , 是从第一个信号系统的声音进化为第二信号系统的。 ( 4 ) 语言起源的当代假说 有声语言产生在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 也就是晚期智人时期。 研究者认为, 人类语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 在晚期智人以前 , 猿人或原始人已经可以用比黑猩猩的叫唤声更复杂一些的声音来交流信息。随着发音器官的不断进化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 这些声音也逐渐清晰起来 , 并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单位或依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语流 , 于是真正的语言就产生了。 ( 5 ) 语言的 进化过程 语言的产生是主动的 , 也是被动的 , 这个结果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 也是智慧型生物独有的特性 。 因此 , 在动物发出声音与讲话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 。 动物 只是简单的发出声音 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 如 狗的吠叫声 , 而人类讲话则 所包含的 元素很多 , 因而也就更加 丰富多彩。 正如生物由单一发展到多种多样 , 语言也是由单一 的发出声音到表达复杂的感情等等,包含着人类进化的历程 。在最初 , 我们只能发出 “哦......”的叫声 , 但是随着我们 日渐成熟 的大脑 , 能够 让我们更加灵活的控制口腔、舌头 , 甚至包括 我们外在体型也逐渐发生变化 , 变得更适应环境 , 更复杂 , 也可以发出更多的声音来。 比如 区别声音 三个 要素 是 “响度 , 音调 , 声色 ” ,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色 , 它 通过改变声调和响度 而 产生。 而且,语言的进化与词汇密切相关。最早的时候, 原人 仅有一些简单的词汇来进行交流 , 但是随着接触事物的增多 , 这些词汇不能再用来描述新的事物 , 于是就开始 创造和 产生新的词汇 。 词汇 的 产生需要进一步的推广 应用 , 巫师 可能 就是 在推广词汇应用过程 中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 是原始文明尤其是原始哲学和神学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讲 , 巫师是原始文字统一的推动者 , 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垄断者。当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 , 巫师完全有权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渊博的知识 为它命名 , 而这会得到众人的认可。 当然, 语言发展不只有新词汇的出现 , 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不断被优化的 , 无论从发音的方式 , 还是发音的组合 , 甚至是单词的长度 , 一代一代的人将之简化和美化 , 同时审美观也在不断向着更高一级发展 , 这个因素尤为重要。 但是, 当词汇丰富到一定阶段时 , 就会出现词语过长 , 发音过于复杂 , 词形不容易记忆的问题 , 这时候人们就会思考 “是否可以将词汇进一步简化 , 以便于记忆和发音 ? ”于是他们就开始尝试 , 并取得一些成果。需要指出的是 , 这些尝试并没有止步于某个时期 , 而是一直进行。语言的产生使得人类可以进一步复杂其社会生活 , 这过程中大脑也不断进化 , 它的潜在区域逐渐被开发出来 , 不同的区域协同合作 , 使人体得以完成他的生命活动。 ( 6 ) 语言的多样性 考古学家 在 对恐龙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 陆地上的恐龙要比岛屿上的恐龙在体型上大出许多 , 而导致这个差距的因素就是地域。那么 , 在人类进化的漫长过程中 , 由于各种自然或非自然因素 , 人类必须进行迁移 , 不同的群落向不同的方向进发。他们的迁移延续了数十万年之久 , 在不同的地区形成新的群落 , 由于对自然规律的掌握 , 人类的种群得以壮大 , 他们不得不进行群落的重新划分以确保在生活的区域里有足够的食物。这就是人类在学会耕种之前其种群的扩大方法。迁徙的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事物 , 于是属于新的群落的与研就被创造出来 , 但是种群之间是存在交流的 , 所以在相邻的群落里 , 语言基本上可以通用 , 而相邻较远的或者由其他地方迁徙来的群落之间 , 则面临交流的障碍。 封闭的地域是形成新语种的理想环境 , 这里的群落与外面的群落之间极少有来往 ,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使得他们完全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自给自足 , 于是他们安定下来 , 长达数万年之久。这个期间 , 社会分工不断细化 , 人类逐渐向智人进化 , 语言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尤其是当生活富足之后 , 人类逐渐寻求更多的精神需求 , 他们开始对一直崇拜的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神化 , 用超自然的解释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在此过程中 , 文字被创造出来。 ( 七 ) 语言分类 与 语言消失 1. 语言分类 语言的 谱系分类法 也叫 “ 发生学 分类法 ”,是语言分类法之一。它根据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将语言分为若干个语系,语系之下又按亲属关系的远近分为若干个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若干个 语支 ,语支之下是 语种 。关系如下:语系 →语族→语支→语种。 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语系,由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组成,如 汉藏语系 、 印欧语系 等。同一语系内,按各语言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可分为若干语族,同一语族可再按关系远近分为若干语支。如印欧语系分伊朗、日耳曼、罗马、斯拉夫等语族。 斯拉夫语族 又分东斯拉夫、西斯拉夫、 南斯拉夫 等三个语支。 由于 世界语言 十分复杂,语系的划分在语言学家中不尽一致,名称也不尽相同。 19世纪,欧洲的比较学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种语言,发现有些语言的某些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有对应关系,有些相似之处,他们便把这些语言归为一类,称为同族语言;由于有的族与族之间又有些对应关系,又归在一起,称为同系语言,这就是所谓语言间的谱系关系。世界上主要的语系有七大类: ( 2 ) 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下分印度、伊朗、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罗的等语族。印度语族包括 梵语 、 印地语 、 巴利语 等。 伊朗语族 包括 波斯语 、 库尔德语 、 普什图语 等。 日耳曼语族 包括英语、德语、 荷兰语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主要语言。拉丁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 罗马尼亚语 。斯拉夫语族有俄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波罗的语族包括 拉脱维亚语 和 立陶宛语 。 ( 2 ) 汉藏语系: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 藏语 、缅甸语、克伦语、壮语、 苗语 、瑶语等。 ( 3 ) 阿尔泰语系:下分 突厥语族 、 蒙古语族 、 通古斯语族 三个语族。突厥语族包括 乌兹别克语 、 维吾尔语 、 哈萨克语 、 阿塞拜疆语 和 楚瓦什语 等,蒙古语族包括 蒙古语 和 达斡尔语 等,通古斯语族包括 满语 、 锡伯语 及俄罗斯境内的埃文基语。 ( 4 ) 闪含语系:又称 亚非语系 ,下分 闪米特语族 和含语族。前者包括阿拉伯语、 希伯来语 等,后者包括古 埃及语 、 豪萨语 等。 ( 5 ) 德拉维达语系:又称 达罗毗荼语系 ,印度南部的语言都属于这一语系,包括 比哈尔语 、 泰卢固语 、 泰米尔语 、马拉雅兰语等。 ( 6 ) 高加索语系:这一语系的语言分布在高加索一带,主要的语言有 格鲁吉亚语 、 车臣语 等。 ( 7 ) 乌拉尔语系:下分芬兰语族和乌戈尔语族。前者包括芬兰语、 爱沙尼亚语 等,后者包括 匈牙利语 、曼西语等。 此外还有一些语系,如非洲的尼日尔 -刚果语系、沙里-尼罗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科依散语系,美洲的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以及一些印第安语系,大洋洲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密克罗尼西亚语系(也有将两者合为 南岛语系 的 ),中南半岛的 南亚语系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有些语言,从谱系上看,不属于任何语系,如日语、朝鲜语等,就是独立的语言。 还有一些语言至今系属不明,如分布于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与西班牙接壤地区的 巴斯克语 、古代两河流域使用的苏美尔语等。 那么,这些不同的语言和语系是怎样起源的呢 ? 说同一语系语言的居民共同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 不同语系及其居民之间是否在远古彼此就有联系呢 ? 全世界数十亿人所说的成千上万种语言是否有一个共同起源呢 ? 这些问题在过去是无法准确回答的,也曾被视为科学的 禁区。但是近20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和考古学、语言学的进展,我们终于看到了解开这些世纪之谜的希望的曙光。这是各门科学相互渗透,新的 研究方法 和研究手段不断进步的结果。 还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本书不一一列举。 3. 语言消失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 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将在未来200年灭绝。平均每2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据统计,世界80%的人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没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书,在任何图书馆或数据库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 中国虽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 129种语言中有一半以上活力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中国的满族有1000万人,但能说 满语 的如今只剩下 100多人。很多语言的濒危是因为普通话的推广和压制,其他语言又缺乏保护。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 200年间, 殖民主义 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 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以非洲为例,除了阿拉伯语 (那是因为使用地域广阔,不易被消灭)和其他零星的当地语言之外,其余国家基本都以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欧洲语言为官方语言,尽管非洲东部仍有许多国家有以当地语言为官方语言的,大多也和欧洲语言同为官方语言。 ( 八 ) 语言起源 的 理论 研究 1.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假说 所谓连续性假说 , 即 语言不可能突然之间形成 , 而是有一个过程 , 是由人类的灵长类的祖先早期的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的。非连续性假说则认为 , 语言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在人类演化过程的某个时间段中突然出现的 , 跟人类基因演化和突变也是有关的。 过去对连续演化研究得比较多 , 提出了 很多假设 , 如 摹声说 、 感叹说、 劳动说 、契约说 等等, 我们在前面已 有 评介。 近十年以来 , 随着科学的进步 , 就可以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了。比如 , 可以由化石来看人类的解剖学特征 , 观察是如何演进的 , 也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过程。也有的学者比较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文化认知对语言起源的影响。 语言产生非连续性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乔姆斯基。 他 是一个很有影响的语言学家 , 他也很关心政治 , 是著名的左翼政论家。不少人不同意他的意见 , 但有一些还是有道理的 , 比如他强调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 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可能具有语言能力 , 语言能力是人独有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有些人做过很多实验 , 比方说 , 他们试图教 猿猴 讲话 , 但猿猴没办法发出人的声音 , 不止一个中心尝试过教猿猴辨认代表某个概念的词语 , 但都没有取得成功。这也说明动物不可能拥有人类这样的语言能力。 2 . 引起 热议 的 学术成果 2011年4月 ,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者阿特金森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语音多样性支持语言从非洲扩张的系列 奠基者效应 的文章。阿特金森通过对全球504种语言的分析发现 , 非洲各地的方言含有较多的音素 , 而南美洲和太平洋热带岛屿上的语言所含音素最少。比如 , 一些非洲方言音素超过 100个 , 而夏威夷当地土语的音素仅有 13个 , 英语的音素大约有 45个。阿特金森认为 , 语言的这一分布规律与人类遗传多样性的分布类似。人类遗传的多样性在非洲最高 , 然后逐渐衰减。因此 , 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 , 而是现代人类语言起源于非洲的有力证据。 阿特金森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 被认为是语言演化的又一重大发现。不过 , 广泛的争论也接踵而至。 2012年2月10日 , 《科学》杂志同期发表了三篇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相关评论 , 并对该假说提出质疑。 中国学者 李辉 等人在评论中称:如果全世界的语言有一个扩散中心 ——“ 通天塔 ” 的话 , 不应该在非洲 , 而是最可能出现在亚洲 , 精确地说 , 是在里海南岸。他们认为这一地点位置就是传说中 “ 巴别塔 ”( 见图 2-1-5 ) 的本来位置。 欧洲学者迈克尔西索沃等人称:阿特金森的假说没有足够数据支持。如果用其思路研究语言的 其他 特征 , 如从句结构、被动语态的使用等 , 结果便与其结论大相径庭 —— 语言的发源地可能是 东非 、高加索山脉 ( 即里海与 黑海 之间 ) 或 其他 地区 , 并不一定如他们所推测的哪样 , 来自非洲西南部地区。他们认为 , 从 其他 学科中借鉴一些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语言学并不为过 , 但应用不当时 , 就会出问题。 阿特金森也据理力争 , 同样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答复 , 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澄清与说明。 3 . 一源说与多源说 在语言起源问题上 , 一源说与多源说是对立的。前者是由意大利语言学家阿尔弗雷多 ·特龙贝蒂于1905年首先提出来的 , 在当时没有得到多大的支持;不过 他 的学说在 20世纪中期渐渐地被主流学术界接受。就目前而言 , 这两者都没有充份而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说。可以预料 , 今后关于语言起源的争论会更加激烈;短期的局面将是 “公说公有理 , 婆说婆有理 ”。 事实上 , 在语言起源方式和发源地的争论上 , 从来就是 一笔 “糊涂账”。虽然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已 为 国际学术界共识 , 但对于人类语言起源却是 具有 高度争议性的话题 ,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 是 哲学家的主要 热点。 后来 , 语言学 逐渐 演变成一项实证的科学 , 比较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无从解答的问题而搁置下来 ( 1866年 , 巴黎语言学会甚至明令禁止讨论语言起源问题 ) 。 自 20世纪90年代起 ,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等都开始尝试应用各种新方法来探究语言演化这一 “世界最难的学术问题”。遗憾的是 , 由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悠久、语言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缺少有力科学证据支持 , 近 20年来在语言演化方面的探究进展不大 , 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说。 我国 知名学者周海中指出:解决语言演化问题的难度不亚于破解物种演化之谜的难度;语言演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 又是一种自然现象 , 还是人类心智发展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由于语言的起源与变化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响 , 从而增加了语言演化问题的复杂性。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93)
fqng1008 2019-7-25 18:32
2015-05-01 , 史蒂芬 ·平克 ( Steven Pinker )著, 欧阳明亮 译 的《 语言本能: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 ,由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 ( 一 ) 内容简介 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的大门;一个关于语言问题专业的答案;一些令人信服、生动有趣的例证;一场常识对谬论的彻底胜利。 ( 二 ) 作者简介 史蒂芬 · 平克,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 - 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并专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负责人。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20世纪100本合适的科学书籍。200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年 - 2013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2004年,当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有影响力人物。2010年—2011年,两度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杂志“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平克名列第3。 ( 三 ) 精彩书评 梅德明 ( 著名语言学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 与我同年同月出生的史蒂芬 ˙ 平克教授是我们这一代语言研究工作者的骄傲。作为继乔姆斯基之后认知科学领域研究语言与心智关系的领军人物,平克在其可读性极强的著作《语言本能》中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本性的大门。平克从生物进化论和心理语言学的交叉视角,以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语言案例,揭开了语言神秘的面纱,证明了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物遗传性。语言的无限魅力在于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日常语言并非思维的惟一方式,由心智词汇和心智语法构成的 “心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语言。    ( 四 ) 该书 目录 赞誉 /I 专访史蒂芬 ·平克 /V 前言 语言的无限魅力 /VII 引言 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 /001 神奇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文化创造。达尔文认为语言是 “掌握一项技艺的本能倾向”,威廉·詹姆斯则认为语言和思想都是人的本能。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是20世纪关于语言本能的最著名论断。 ◆ 神奇的语言 ◆ “文化创造”论 ◆ “语言本能”论 ◆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 01 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语言存在 /013 我们本以为语言是文化的产物,错误地认为教育程度偏低人群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差一些。但实际上,美国黑人在英语表达方面却更胜一筹。语言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语言就是人的本能,我们还要观察语言的进化过程。大脑,是语言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 黑人英语更高明 ◆ 语言普遍性≠语言即本能 ◆ 从无到有的克里奥尔语 ◆ 大脑,语言的生物学基础 02 心语 /045 人们很容易高估语言的能力,以为语言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实际上,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方式。心智计算理论是认知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英语还是其他任何自然语言,都不能用作心智计算的介质。心语,才是思维的语言。 ◆ 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方式 ◆ 心智计算理论 ◆ 英语不适于心智计算的5大原因 ◆ 心语才是思维语言 03 语言机制 /075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装有一部 “心理词典”和一套“心理语法”,语言就是用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词语。若想领悟乔姆斯基的语言机制理论,我们首先要弄清这个理论是解决什么问题的。有些语法规则在婴儿诞生之初就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中,他们是天生的“语法专家”。 ◆ 心理词典和心理语法 ◆ 只有上帝才能造出一颗树 ◆ 乔姆斯基的语言机制理论 ◆ 有些语法规则是天生的 04 每个人的头脑中都装着一套构词法 /123 通过构词法,人们就可以将词根扩展为词干,将词干扩展为词语,从而创造出千千万万的词语。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的头脑中。我们的心智天生就是为了发现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各式各样的物体和运动,并用单词来一一标记它们。 ◆ 形形色色的构词法和不计其数的单词 ◆ 词根,词干的最小组成部分 ◆ 是Walkmen,还是Walkmans? ◆ 单词的记忆过程 05 语音的奥秘 /159 我们有喉头、软腭、舌面、舌尖、舌根、双唇六个语音器官,再结合喉头是否振动、软腭张闭、舌根是否紧张以及双唇是否撮起,我们在英语中就可以形成 40个音素。不同语言的语音模式也千差万别。语音之所以难以识别,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和口头之间存在许多不相配的地方。 ◆ 元音和辅音 ◆ 发音器官的组合方式 ◆ 语音模式 ◆ 为什么语音识别如此之难 06 会说话的大脑 /197 在科学家看来,人脑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实在超乎想象。人们几乎可以 “同步”完成接收和理解语言这一极其复杂的任务。记忆负担轻的语言,才是好语言;不产生歧义的句子,才是好句子。语迹,是理解语言的必要心理活动,脑电图证实了这种记忆负担的存在。 ◆ 人脑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超乎想象 ◆ 记忆负担轻的语言,才是好语言 ◆ 不产生歧义的句子,才是好句子 ◆ 语迹,理解语言的必要心理活动 07 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那么多不同的语言 /241 目前,世界上仍有 5 000多种不同的语言存在。从单词和语素的排列次序角度看,这些语言至少有45个共同点。无论哪一种语言,我们都能轻松找出几十个独特的地方。遗传、变异、隔离是导致语言差异的三大原因。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大多数语言都将彻底消失。 ◆ 语言的共性与差异 ◆ 导致语言差异的三大原因(遗传、变异、隔离) ◆ 语言的源头 ◆ 令人担忧的未来:大多数语言都将消失 08 孩子天生会说话 /273 所有的婴儿都是带着语言能力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 3~4岁就能自如运用语言。声音环境、母亲式语型、父母的回应与自我实践,是儿童学会语言的3大要素。人的语言能力与大脑发育是直接相关的。婴儿大脑的代谢能力,在4岁左右达到峰值。6岁之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 ◆ 儿童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 儿童学会语言的3大要素 ◆ 语言能力与大脑发育 ◆ 6岁之前,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 09 语言器官和语法基因 /313 神经科学家在左脑发现了语言运作的痕迹。在所有由脑损伤引发的语言障碍中,损伤部位位于左侧大脑外侧裂周区的病例占到 98%,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区域是人类的“语言器官”。有些基因似乎会对处理语法的神经回路产生特定影响,这为语法基因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 我们都在用左脑说话 ◆ 人类的“语言器官”:左侧大脑外侧裂周区 ◆ 语法基因存在的间接证据 ◆ 语言的遗传与变异 10 人类语言的起源 /349 人类语言就如同大象的鼻子,是自然界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但他们的语言能力远不及婴儿。语言并非产生于 “大爆炸”,这只不过是一种错觉,因为我们那些懂一些语言的祖先都已灭绝了。人类语言已有400万年的进化历程,我们的语言能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大象的鼻子 ◆ 黑猩猩的语言能力为什么远不如婴儿 ◆ 语言能力“大爆炸”只是一种错觉 ◆ 从0到1,语言的进化 11 语言专家 /389 每个人说出的话,从语言机制的角度看可能合乎语法,从规定性的角度看又可能不合乎语法, “双重否定”就是最好的例子。对于这一问题,众多的语言专家各有高见。其实,对已经成为社会标准的方言,甚至俚语,我们都应该多学多用。在语言运用方面,最应该改善的是写作的明晰和文体的得当。 ◆ 规定性规则与描述性规则 ◆ 几个正确的“错误” ◆ 4类语言专家的高见 ◆ 我们该怎么办 结语 语言,洞悉人性的一扇窗 /427 语言本能既源于遗传,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受乔姆斯基的 “普遍语法”的启发,人们将会找到潜藏于所有文化下的普遍行为模式。按“相似度”进行归纳,是人类天生就有的一种学习能力。尽管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拥有相同的心智结构,语言是洞悉人性的一扇窗。 ◆ 语言本能离不开遗传和环境 ◆ 从普遍语法到普遍人性 ◆ “相似度”归纳,人类天生的学习能力 ◆ 不同的语言,相同的心智结构 附录 “语言本能”的研究进展 / 453 译者后记 / 469 ( 五 ) 精彩书摘 到 20 世纪20 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地球上所有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已被探险家发现了。新几内亚,这座世界第二大岛也不例外。来自欧洲的传教士、种植园主和公务人员聚居于新几内亚沿海的低地一带,因为他们认为那条将该岛一分为二的险峻山脉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虽然从两边海岸的位置看来这是一条山脉,但其实它是两条,在它们中间,是一片气候宜人的高原,其间错落着众多土地肥沃的峡谷。这片高地之上,大约有100 万处于石器时代的土著生活。4 万年来,他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为外人所知。直到有一天,人们在新几内亚岛上的一条河流中发现了金子,紧随而来的淘金热吸引了生性自由的澳大利亚探矿者迈克尔·莱希(Michael Leahy)。于是在1930 年5 月26 日,他雇用了一些低地土著为向导,与另外几名探矿者一起着手勘探这些横贯全岛的高山峻岭。等他们登上顶峰后,莱希惊讶地发现,群山的对面竟然是一片广袤的草原。随着夜幕降临,莱希的惊讶变成了惊恐,因为他们远远地看到了火光。显然,有人居住在这片峡谷之中。莱希和他的同伴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们给所有的武器装上子弹,还自制了一枚炸弹。第二天,他们首次见到了生活于群山之中的高地人。这次碰面令双方都感到震惊。莱希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当他们(高地人)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男人们站在前面,手里拿着弓箭,女人们则捧着甘蔗站在后面。依万加(Ewunga)一看到这些女人,就立刻告诉我这场仗打不起来。我们挥了挥手,招呼他们过来,于是他们异常警惕地向我们走来,每走几步就停下来打量我们。终于有几个人鼓起勇气来到我们面前,看得出来,我们的出现完全把他们震住了。我把帽子摘了下来,这个举动吓得离我们最近的几个人连连后退。其中一位年纪较大的土著张大了嘴,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我,想确定我是不是真人,然后他跪了下来,用手摩挲我裸露的大腿,估计是想看看上面是不是涂了白漆,接着他又抱住我的膝盖,他那毛发浓密的头在我身上蹭来蹭去……女人和小孩也壮着胆子走上前来,一时间,我们的营地挤满了这些人,他们一个个跑来跑去、叽叽喳喳、指手画脚。对他们来说,我们的一切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这里的 “叽叽喳喳”指的就是语言,一种陌生的语言。到20 世纪60 年代,人们已经在这些与世隔绝的高地人中发现了800 种不同的语言。在人类历史中,莱希与高地人初次相遇的场景想必出现过成百上千次,每当一个种族与另一个种族首次相遇时,这个情景都要重演一番。据我们所知,世界上的所有种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无论是霍屯督人、爱斯基摩人还是雅诺马马人。我们还从未发现不会说话的原始部族,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有哪个地区曾是语言的“摇篮”——语言是从那个地方出发、传播到其他原本没有语言的人群那里的。 与其他任何语言一样,莱希的 “新朋友”所使用的语言并不只是“叽叽喳喳”,它是思想的媒介,足以表达抽象的概念、无形的实体以及复杂的推理过程。面对从天而降的白人,高地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试图理解这些“白色怪物”到底是何方神圣。有一种看法占了上风:这些白人是他们祖先的转世化身,或是以人形现身的幽灵,说不定到了晚上就会变回枯骨。他们一致认为应该用实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高地人吉鲁帕诺·艾査(Kirupano Eza’e)后来回忆说: 我们中的一个人躲在暗处,看到他们要去大便,就跑回来说: “那些天上来的人要去那边拉屎了。”等他们拉完之后,许多人都跑过去一看究竟,结果发现同样是恶臭扑鼻,就纷纷议道:“他们的肤色也许和我们不同,但大便闻起来却一样的臭。” ……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复旦金力团队揭示汉藏语系起源
fqng1008 2019-6-8 10:09
近日,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团队宣布,综合运用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及分化的时间和地点。 该研究为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及周边邻 国的各汉藏语系语言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认识东亚人群迁徙历史提供了重要启示。 4月25日,该成果以《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为题,以原创性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 这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首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科研成果。 ▲ 金力团队合照(从左到右为:严实博士、金力院士、潘悟云教授、张梦翰博士) 多学科交叉 揭示汉藏语系分化时间和起源地 汉语、藏语、羌语、缅语等400多种东亚语言被认为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合称为汉藏语系。该语系是世界第二大的语系,母语使用人数仅次于印欧语系。一直以来,语言学家对汉藏语系内部各语支亲缘关系、分化时间以及起源地点长期存在争议。“北方起源假说”认为它起源于大约4,000–6,000年前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而“西南起源假说”则认为它起源于至少9000年前的东亚西南部某地。 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团队通过对109种汉藏语系语言的近千个词汇词根-语义组合(root-meaning)进行谱系建模分析,历时两年多,重构了汉藏语系诸语言间的亲缘关系,并以此推算了汉藏语系的分化时间和起源地。该研究支持了东亚地区汉藏语系诸多语言的同源关系;证实了汉语从原始汉藏语分离成独立语族(支)的观点,并且汉藏语系中的其余语言构成一个单系语言群,即为藏缅语族;估计了原始汉藏语分化成现代语言的最早年代在距今约5900年前,地点可能在中国北方,因此该语系的起源和分化可能与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上发现与“北方起源假说”相符,也符合语言随农业扩散的观点,而且扩散的时间点与考古证据相符——此前的考古证据揭示出独特建筑形式和陶器类型向南扩散的特征。 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为通讯作者,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研究所东亚语言数据中心负责人潘悟云教授参与此项研究。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张梦翰为该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严实为共同第一作者。 ▲ 汉藏语系中109种语言的谱系树 ▲ 汉藏语系语言的分化与中国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人口扩张相关 融合创新 现代语言学大学科平台成果初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项研究是2018年新成立的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现代语言学是一门跨语言、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复旦大学注重学科融合创新和前沿发展,不断优化布局,形成人文、社科、理科、医科、工科五大学科门类整体发展新格局。学校积极发挥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优势,深入融合,打造现代语言学大学科平台-现代语言学研究院。 东亚语言研究是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此次复旦大学科研团队采用多学科交叉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汉藏语言语系之间演化关系,用语言谱系证据揭示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科学地证实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巩固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潘悟云表示,该研究也是迄今为止国际上第一个如此大规模的汉藏语系语言演化研究。 金力表示,该研究综合运用了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复旦大学文理学科融合的优势。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的布局将有力促进传统的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脑科学、人类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新文科建设拓展新的前沿领域、开创新的研究范式。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语言起源理论
fqng1008 2019-6-8 09:58
语言起源理论涉及到语言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学术界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语言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1. 划分为两种假说 语言起源理论可以划分为两种假说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假说。 所谓连续性假说的基本思想认为,语言不可能突然之间形成,而是有一个过程,一定是由人类的灵长类的祖先早期的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的。非连续性的假说则认为,语言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在人类演化过程的某个时间段中突然出现的,跟人类基因演化和突变也是有关的。过去对连续演化研究得比较多,也有很多的假设。现在还在继续研究的人当中,有的认为人类祖先由姿势产生了跟语言有关的符号系统,有声的语言也随着人类的进化慢慢产生出来。也有人认为,语言是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或者是一种感叹。几十年前我还小的时候,受的教育是说,人是劳动创造的 --这是恩格斯的话,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语言也是由劳动创造的。比如,我们的祖先在协同劳动时需要交流,由比划产生了有声的语言。但因为直接的证据很少,对语言的起源要做实证研究是比较困难的。近十年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就可以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了。比如,可以由化石来看人类的解剖学特征,观察是如何演进的,也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过程。也有的学者比较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文化认知对语言起源的影响。 认为语言产生是非连续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乔姆斯基。大家知道,乔姆斯基是一个很有影响的语言学家,他也很关心政治,是著名的左翼政论家。可以说,在当代的语言学以及相关领域来说,乔姆斯基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当然,也有不少人不同意他的意见,但不能不承认他的影响。我个人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有一些还是有道理的,应该重视。比如,他强调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可能具有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人独有的。这个观点我觉得是很对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有些人做过很多实验,比方说,他们试图教 猿猴 讲话,但猿猴没办法发出人的声音,不止一个中心尝试过教猿猴辨认代表某个概念的词语,但都没有取得成功。这也说明动物不可能拥有人类这样的语言能力。 2. 尚未破解的谜题 考古学研究是构拟人类及其文化史前史的一种主要的手段。这样的研究能提供人类的生物进化以及文化几个方面的史前情况的直接证据。但语言的直接的考古证据却只能出现在文字的发明之后 , 只出现在铭刻在石头、粘土或其他耐久材料上的文字记载里。因为这些遗物最早也追溯不到五千年以前 , 而语言的历史当然要古老得多 , 所以 , 早期的文字显然既不能提供语言起源的证据 , 也不能提供语言演变的证据。 《圣经 ˙ 旧约创世记》第 11章宣称 : 世上原本只有一种语言 —— 亚当语。 巴比伦 地区的人们决心建造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 ; 为了破坏人类这胆大妄为的举动,上帝一夜之间让语言变得五花八门 ; 人们再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误解、份歧使大家终日吵吵闹闹 ; 这一高塔便半途而废。后来,人们把这座塔叫做 巴别(变乱)塔,也称通天塔,并把寻找语言扩散的中心比喻为寻找通天塔。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 7000多种语言。它们起源于何时何地?它们是同一个起源(一源说),还是独立起源(多源说)呢?这些仍是尚未破解的科学谜题。 3. 学术成果引热议 2011年4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者阿特金森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语音多样性支持语言从非洲扩张的系列 奠基者效应 的文章。阿特金森通过对全球504种语言的分析发现,非洲各地的方言含有较多的音素,而南美洲和太平洋热带岛屿上的语言所含音素最少。比如,一些非洲方言音素超过100个,而夏威夷当地土语的音素仅有13个,英语的音素大约有45个。阿特金森认为,语言的这一分布规律与人类遗传多样性的分布类似。人类遗传的多样性在非洲最高,然后逐渐衰减。因此,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而是现代人类语言起源于非洲的有力证据。 阿特金森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是语言演化的又一重大发现。世界各大主流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不过,广泛的争论也接踵而至。 2012年2月10日,《科学》杂志同期发表了三篇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相关评论,并对该假说提出质疑。 中国学者 李辉 等人在评论中称 : 如果全世界的语言有一个扩散中心 --通天塔的话,不应该在非洲,而是最可能出现在亚洲,精确地说,是在里海南岸。他们认为这一地点位置就是传说中巴别塔的本来位置。 欧洲学者迈克尔西索沃等人在评论中称 : 阿特金森的假说是没有足够数据支持的。如果用其思路研究语言的其她特征,如从句结构、被动语态的使用等,结果便与其结论大相径庭 --语言的发源地可能是 东非 、高加索山脉 (即里海与 黑海 之间 )或其她地区,并不一定如他们所推测的哪样,来自非洲西南部地区。他们认为,从其她学科中借鉴一些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语言学并不为过,但应用不当时,就会出问题。 阿特金森也据理力争,同样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答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澄清与说明。 4. 难有信服的证据 在语言起源问题上,一源说与多源说是对立的。前者是由意大利语言学家阿尔弗雷多 ·特龙贝蒂于190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当时由于后者占 “ 统治 ” 地位而没有得到多大的支持 ; 不过特龙贝蒂的学说在 20世纪中期渐渐地被主流学术界所接受。就目前而言,这两者都没有充份而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说。可以预料,今后关于语言起源的争论会更加激烈 ; 短期的局面将是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难以得出一致结论。 事实上,在语言起源方式和发源地的争论上,从来就是 “ 糊涂账 ” 。虽然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已是国际学术界共识,但对于人类语言的起源却是一个有高度争议性的话题。它本来是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哲学家的主要研究课题,不过后来语言学演变成一项实证的科学,比较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无从解答的问题而将之搁置下来。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甚至明令禁止讨论语言起源问题,这一禁令对西方学术界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现今,关于语言于何时何地如何起源的问题有着众多的假说,假说的数量几乎与此领域中学者的数量一样多。另外,语言起源的其她假说包括神授说、手势说、感叹说、摹声说、 劳动说 、契约说、突变说、渐变说及本能说等依然是 “ 空中楼阁 ” ,探究简直 “ 原地踏步 ” 。 关于语言起源的各种假说都从不同的层面说出了一些道理,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为这个古老的难题找出接近事实的答案。 但对旁观者来说,与一百多年前用达尔文演化学说对这一难题作粗糙解释的时代相比,如今此领域中似乎并没有达成更多的共识。 自 20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等都开始尝试应用各种新方法来探究语言演化这一 “ 世界最难的学术问题 ” 。遗憾的是,由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悠久、语言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缺少有力科学证据支持,近 20年来在语言演化方面的探究进展不大,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说。 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曾经指出 : 解决语言演化问题的难度不亚于破解物种演化之谜的难度 ; 语言演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人类心智发展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 ; 由于语言的起源与变化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响 , 从而增加了语言演化问题的复杂性。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语言的起源
热度 1 fqng1008 2019-6-3 17:08
1. 语言起源必须具备 的 条件 ( 1) 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类的 思维能力 要发展到一定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 2) 人类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人类的 喉头 和 口腔 、 声道 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 图 1 布洛卡区 en211 ( 3) 人类社会有了产生语言的必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到 “ 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 ,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 2. 恩格斯的“劳动起源说” 恩格斯认为, 语言起源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恩格斯说 : “ 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 一 起产生的 …… ” 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 社会需要 ;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 心理 和 生理 上的条件。 劳动 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 在猿人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只能依靠简单的叫喊声音或者手语等肢体语言。自从人类学会直立行走和食用熟食以后,大脑开始快速进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原来只会叫唤的声音逐渐变成固定的交流音调,这样就出现了人类最早的语言。语言的产生又成为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飞跃,也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大脑的进化促成了语言,而语言的广泛应用无疑又极大地丰富了人脑的思维意识。语言是通过口头发出的声音来向对方传递交流信息,但人类的交流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口与手,并且往往是口手并用。所以说,语言同时也带动手语向前发展,因为人在用口表述的同时,双手也会自觉给以配合,以便表达得更清楚。特别是在语言最初形成阶段,只用口头似乎说不清楚,于是就需要用手把想说的意思比划出来。当一个人在静静考虑问题时,也会有意识地把头脑中的想法画在地上,或者刻在石头上,如此以来文字也开始出现。 3. 其他说法 ( 1) 摹声 说 : 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这种观点只能解释 摹声 词的产生,无法说明 人类语言 的起源问题。 ( 2) 社会契约 说 : 语言起源于人们的彼此约定,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但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 ( 3) 手势 说 : 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 -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 ( 4) 感叹 说 : 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来的,这种观点无法解释 叹词 是如何发展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 ( 5) 劳动叫喊说 : 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这种观点注意到语言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为语言的。 以上说法 都是 主观 思辨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 4. 产生语言的生理机制 ( 1) 语言的发音机制 : 呼吸器官 , 喉头 和 声带 ,口腔、鼻腔和咽腔。 ( 2) 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 :包括大脑的三个区域,即 布洛卡区 、 威尔尼克区 和 角回 。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 失语症 通常称为 运动性失语症 或表达性失语症。威尔尼克区病变会引起接受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切断或损伤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 -弓形束,也将产生同样的效果。角回实现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转换。角回损伤将会引起语义性失语症。 ( 3) 语言在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 : 割裂脑的研究证实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但大脑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也有重要作用。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123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类语言,何处通天塔?(本文金老师做主要贡献)
热度 2 wuhao311 2012-2-25 15:16
《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宣称:世上原本只有一种语言——“亚当语”。巴比伦地区的人们决心建造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破坏人类这胆大妄为的举动,上帝一夜之间让语言变得五花八门;人们再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误解、分歧使大家终日吵吵闹闹;这一高塔便半途而废。 后来,人们把这座塔叫做“巴别(变乱)塔”,也称“通天塔”,并把寻找语言扩散的中心比喻为寻找“通天塔”。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7000多种语言。它们起源于何时何地? 它们是同一个起源(一源说),还是独立起源(多源说)呢?这些仍是尚未破解的科学谜题。 学术成果引热议 2011年4月,美国《科学》杂志的一篇报告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反响。新西兰学者昆廷·阿特金森在报告中称:人类语言可能全部起源于非洲西南部地区,时间大约在15万年前洞穴艺术开始阶段:它们是同一个起源而不是独立起源。 阿特金森分析全球504种语言后发现:非洲各地方言往往含有音素较多,而南美洲和太平洋热带岛屿上的语言所含音素较少;一些非洲方言音素超过100个,而夏威夷当地土语音素仅13个,英语的音素46个。一种语言离非洲越远,它所使用的音素就越少。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将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思路引入作为对比。生物学家们发现,人类遗传多样性是以非洲某地作为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而非洲是现代人类(智人或新人)的发源地;这便是所谓的“建立者效应”。 阿特金森认为音素多样性的分布规律与人类遗传多样性类似,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类语言起源于非洲的有力证据。 他的假说与证明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头骨化石、人类脱氧核糖核酸(DNA)等证据也完全吻合。 阿特金森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是语言演化的又一重大发现。世界各大主流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不过,广泛的争论也接踵而至。 2012年2月10日,《科学》杂志同期发表了三篇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相关评论,并对该假说提出质疑。 中国学者李辉等人在评论中称:如果全世界的语言有一个扩散中心——“通天塔”的话,不应该在非洲,而是最可能出现在亚洲,精确地说,是在里海南岸。 他们认为这一地点位置就是传说中“巴别塔”的本来位置。 欧洲学者迈克尔·西索沃等人在评论中称:阿特金森的假说是没有足够数据支持的。如果用其思路研究语言的其他特征,如从句结构、被动语态的使用等,结果便与其结论大相径庭——语言的发源地可能是东非、高加索山脉(即里海与黑海之间)或其他地区,并不一定如他所推测的那样,来自非洲西南部地区。 他们认为,从其他学科中借鉴一些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语言学并不为过,但应用不当时,就会出问题。 阿特金森也据理力争,同样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答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澄清与说明。 难有信服证据 在语言起源问题上,一源说与多源说是对立的。前者是由意大利语言学家阿尔弗雷多·特龙贝蒂于190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当时由于后者占“统治”地位而没有得到多大的支持;不过特龙贝蒂的学说在20世纪中期渐渐地被主流学术界所接受。就目前而言,这两者都没有充分而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说。 可以预料,今后关于语言起源的争论会更加激烈;短期的局面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得出一致结论。 事实上,在语言起源方式和发源地的争论上,从来就是“糊涂账”。虽然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已是国际学术界共识,但对于人类语言的起源却是一个有高度争议性的话题。它本来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哲学家的主要研究课题,不过后来语言学演变成一项实证的科学,比较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无从解答的问题而将之搁置下来。 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甚至明令禁止讨论语言起源问题,这一禁令对西方学术界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 现今,关于语言于何时何地如何起源的问题有着众多的假说,假说的数量几乎与此领域中学者的数量一样多。 另外,语言起源的其他假说包括神授说、手势说、感叹说、摹声说、劳动说、契约说、突变说、渐变说及本能说等依然是“空中楼阁”, 探究简直“原地踏步”。 关于语言起源的各种假说都从不同的层面说出了一些道理,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为这个古老的难题找出接近事实的答案。 但对旁观者来说,与一百多年前用达尔文演化学说对这一难题作粗糙解释的时代相比,如今此领域中似乎并没有达成更多的共识。 自20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等都开始尝试应用各种新方法来探究语言演化这一“世界最难的学术问题”。 遗憾的是,由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悠久、语言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缺少有力科学证据支持,近20年来在语言演化方面的探究进展不大,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说。 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曾经指出:解决语言演化问题的难度不亚于破解物种演化之谜的难度;语言演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人类心智发展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由于语言的起源与变化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响,从而增加了语言演化问题的复杂性。 人类提出语言起源命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至今还没有一个能说清语言演化的假说,不能不承认这确是一个难解之谜。 每个学者恐怕都有自己心中的“通天塔”。那么它到底在哪里?我们拭目以待。
3024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