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下一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老师,我被您骗了这些年
热度 3 ayshi 2011-5-25 22:40
  作者:刘海通   93年我开始上小学,懵懂的我接受着教育。那时候感觉老师的知识是那么渊 博,感觉老师说的一切都是真理。但是现在想想,小学老师毕竟是教小学的,有 些问题上,甚至对学生产生了误导。写本文目的,就是想提醒诸位看客,假如有 朝一日做了老师,或者有了孩子,不要让无知误导着下一代。   水滴石穿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曾经让我们做过一件事情,那就是放学后观察屋檐 下的石板上,都有一个一个的小坑坑——这叫水滴石穿:下雨后,连续不断的水 滴,点点滴滴地落在岩石上,凭借这种微小的撞击力把坚硬的岩石滴穿。放学后 我按照老师所讲的去观察了,果然,发现小巷里面的一些老房子房檐下的石板上, 真的有一个个小坑。   下一堂课,老师继续着这个话题教育我们,还绘声绘色的讲着“一个个雨滴 看似渺小,力量微不足道,而岩石却十分坚硬,人们要想凿穿它,也要借助锤子、 钢钎,花一番功夫才行。那么水滴是靠什么穿透岩石的呢?是因为它在漫长的时 间中从未停止过“穿石”的努力,凭借一点点的撞击,日积月累,每一次的一点 撞击力,汇聚起来就成了一个很大的力量,最终把岩石给撞击开了……”之后还 教育大家,在日后的学习上也要有这种精神,云云。   仍记得当时那节课听得我好感动,没想到一滴滴的雨水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 后来上了初中,学习到了物理,突然发现,这个故事似乎有些不科学。因为根据 物理学动量守恒定律,水滴落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根据公式可知,水最 后冲击撞击石板的力量是E=mgH,一般房屋屋檐,最高也就是5米左右;一般在实 验工作中,认为一毫升水是20滴左右,也就是平均一滴水0.05克,即0.00005千 克,若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把水滴与石板的接触面积也理想化,极为保守的状态 下计算,那么水冲击撞击石板的力量就是F=mV/t+mg,根据牛顿定律公式V= (2gh)^0.5,t=(2h/g)^0.5,代入数值,可以计算出,水滴对地板的撞击力为 F=0.001牛,这还是在极为保守状态下,把空气阻力因素刨除在外得到的数据, 实际数据远远没有这么大。可想而知,最理想状态下,水滴对地板的撞击力也不 过是0.001牛,这么点的力在物理试验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却又如何能撞出来 坑呢?   我明白了,原来石板上的石坑不是单凭撞击力给撞出来的。那么石板上的石 坑又是如何出现的呢?后来学习了化学,我终于知道了其中的道理。雨水的成分 有些复杂,其中含有Cl-、NO3-、SO42-、Na+、Mg2+、Ca2+,NH4+,若是大气受 到污染的地方还会形成酸雨,含有SO3。由于氯离子、微量硫酸根、以及其他微 量元素的作用下,雨水带有微腐蚀性。而地面石板的成分是石灰石,这样,那些 含有弱酸根的离子就腐蚀了石灰石,从而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小坑。   水滴石穿原来是化学反应,而不是老师说的那种物理反应。可是,诸位有多 少从小是受到了这种伪科学的影响呢?恐怕连小学老师都不知道自己无意“欺骗” 了学生。   彩虹的颜色   二年级时,有一次下雨,天上出现了彩虹。下了课全班同学都出去看。待上 课时,老师借题发挥,告诉我们,彩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太阳光给了它光彩。 还对大家说:“同学们,彩虹有七种颜色,它们按照顺序排列是,赤橙黄绿青蓝 紫……”后面还说了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太阳的七种 颜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老师还告诉我们,毛主席有一首诗,写的是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毫无疑问,太阳光七种颜色按顺序 排列,当然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了——年少时我一直如此认为。   可是上了初中,学习了物理,老师告诉我们,阳光的颜色按照顺序,光谱的 强弱排列应该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当时的我感到很是奇怪,因为小时候印在 脑海里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现在怎么又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后来我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明白了阳光的七种颜色确实应该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而“赤橙黄绿青蓝紫”只不过是一种民俗说法。   若不信,你可以问问家里的老人,看看有多少是回答“赤橙黄绿青蓝紫”的? 包括毛主席的诗中都是这么写的,这是一种普遍的民俗说法。但是,科学是要严 谨的。记得教育我们的下一代,阳光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不要再让他 们受到民俗说法的误导了。   用手揪颈部治嗓子疼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老师说不出话来,校医诊断是扁桃体发炎, 让老师多喝水,并开了些药。记得有一次课间我去老师办公室交作业,恰好看到 老师坐在办公桌前,用手在揪颈部的肉皮,揪得一块红一块紫。我问老师为什么 要揪,老师跟我说“揪揪就可以把体内嗓子里的虚火排出来,能治好扁桃体炎”, 从那以后我也知道了,原来病了是不必去吃药的,嗓子疼用手揪外面的皮肤就可 以治疗。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类似于中医的刮痧了。我也懒得去说什么,大家都知道— —扁桃体炎,是多因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发病,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及 病毒等也可引起。这个是细菌感染,治疗起来的话也不是很复杂,吃些有针对性 的抗生素类药物即可痊愈。但是用手揪颈部、刮痧之类的治疗,未免太可笑了— —难道用手揪一揪脖子,就能杀死体内的病菌?真是太监开会——无稽(鸡)之 谈。虽然话不中听,但话糙理不糙,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前因后果讲不出 个所以然,那就是伪科学了。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为他人传输到错误的知识。   月球上能看到长城   小时候五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就叫《长城》,记得老师在讲述课文 中还介绍,“美国航天员在月球上,能看到中国的建筑物,就是长城。”讲这些 时,老师当时的语气洋溢着无比的自豪。但是,可怜的老师,您也许不知道,您 说的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但凡初中学过地理的都知道,月球离地球38万公里, 而长城的宽度满打满算也不过10米,按比例算的话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等于在380 公里外看一根火腿肠。因此在月球上根本就不能看到我们的长城!   在十几年后,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顺利返回到地面,有记者问他是否看 到了长城,他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没有”。不知道“从月球上能看到长城”这个 谣言如何起来的,但是作为老师来讲,应当有最基本的文化常识,上过初中的都 能计算出来月球看到长城的比例,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 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而对不知道是真是假的结论 加以赞扬更是不可取。做老师更应尤为注意,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误导了 学生!   喝板蓝根预防病   小学六年级冬天,我所居住的城市突然爆发了流感。班里的很多同学也都感 冒了。老师开班会说让大家回家都喝板蓝根,“最近感冒很严重,大家回家都喝 些板蓝根冲剂预防生病。”   当天到了家,我就冲了1袋板蓝根喝下去,后来接连喝了三天,但是不幸还 是发生了,我染上了感冒,难受了一个星期。当时心里还想:老师说过了板蓝根 能预防病的,我喝了之后为什么还感冒了?但是后来我发现,不仅仅是老师,甚 至连家长都认为喝板蓝根能预防和治疗感冒。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上了高中,渐渐知道,感冒分两种,病毒性和细菌性。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 道感染,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感冒了要去查白细胞计数,一 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 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想确定是病毒性还是细菌 性感冒就要去做血像检查。然后对症治疗,一般医生会开些抗生素类药物给患者。 这样才能彻底治愈。   板蓝根,只是一种草本植物。如何才能像西药那样有针对性的杀灭病菌呢? 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至于说喝板蓝根能预防感冒,那更是不可思议。老师说的喝 板蓝根预防病,确实有种“巫术”的味道。咋一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请看官 们问问你身边的人,有多少人至今仍愚昧的认为喝板蓝根能预防感冒?恐怕持此 观点的大有人在!   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老师的责任是很大的,传 道,受业,解惑,是老师的天职,但是,有多少老师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为孩子 灌输了不正确的思想?某些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有人说大学重要的课,要让某 些德高望重的权威教授去教,才能教好。但是我认为,越是启蒙教育,越应该用 高学历高水平的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因为他(她)要在孩子的心灵白纸上写 上第一笔!   救救孩子,不要让我们无知的一句话,而影响了他们的未来。 (注:此文转自新雨丝)
305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
wmren 2011-5-16 17:39
重组奶牛生产激素(rbGH)在美国投入商业化使用后,使用者很快发现这类药物导致了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增加,奶牛的繁殖率低。由于药物的作用,使奶牛的新陈代谢加快,导致能耗增加而引起死亡。牛奶的营养价值也降低了。科学家对获准在西班牙和美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和棉花进行针对性研究后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脑膜炎和其它新病种。也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以及导致失调,可能需要30年或更长的时间。 Lancet杂志1999年10月16日报告,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Pusztai,A.(1998)首次用转雪花莲凝结素(GNA)基因的马铃薯喂大鼠,10天后,发现饲喂组大鼠结肠、空肠和部分小肠粘膜变厚,而未饲喂转基因马铃薯组未发现病变。他认为,也许是导入的基因激活或阻止植物中的其它基因的结果。 虽然转基因技术的支持者对转基因作物的前景看好,但转基因作物想在英国普及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去年,唯一一家获准在英国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公司——德国“拜尔作物科学(Bayer CropScience)”公司放弃了在英国的转基因作物现场实验,还撤回了所有等待英国政府批准销售的转基因种子的申请。结果,目前已没有新的转基因种子等待英国政府的批准,相反,在90年代中期有超过50种的转基因种子等待批准。 然而,绿色组织还是对研究结果感到吃惊。“地球之友”成员克莱尔.奥克斯鲍洛说:“这些研究结果是对生物技术工业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种植冬季转基因油菜籽对农田里的野生生物有负面影响。”英国科学家这项颇具争议的转基因技术系列实验共分四部分,耗资达550万英镑(950万美元),这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此类技术实验。这次公开的是最后一次试验的结果,科学家指出,与传统上冬季播种的油菜相比,转基因抗除草剂的油菜田里禾本野草籽更多,阔叶草更少,但野草总量保持不变
1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迹象表明
metanb 2011-5-12 04:06
文革中存活下来的一些臭**在报复下一代和下下一代。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你的孩子在哪国?
热度 3 gl6866 2011-3-24 23:04
[引子: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中国孩子出国的故事几乎都是这样开始的:到了美国某一个机场时,口袋里只剩下一百美金。但与空空如也的口袋相比,他们心里却充满了信心,决意要在这里赚取第一桶金,或者掌握一门回到中国就可以换来地位与钱财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情景渐渐成了历史记忆,现在出国的孩子们口袋里装着用不完的钱,但脑袋里却空空如也,他们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让他们出国,而且还叮嘱他们,即便在国外呆不住一定要回中国,也要先弄个绿卡或者一本外国护照……以前两波留学移民大潮中的孩子们为的是追求金钱、知识与地位……这一波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的留学移民却和经济关系不大,而是有关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送孩子们出国的中国父母们——大学教授、媒体精英、小商小贩、房子突然升值的普通市民、贪官污吏、公务员等等,竟然都拥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下一代不能再像我这样生活了……] 与网友交谈中发现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警觉,那就是在这五十多位网友中,条件稍微好一些的,不是已经把孩子送到了海外读书,就是正在考虑(或者等孩子长大点),这类网友的比例竟然高达30%。我的读者都是各行各业干得还不错的中青年,他们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可这样一个群体,竟然在一有条件时,都不约而同地把孩子送到了海外,让我怎么说呢?以致在最后一次聚会中,大家还没有坐下来,我就发问了:各位的孩子都在哪个国家啊?“我的在英国”,“我女儿刚刚拿到了美国签证”,“哎,杨老师,我正想请教您,送孩子到澳大利亚需要多少钱呢……”我晕啊——回来后连夜翻出一篇老文章,修修补补、推陈出新,算是抛砖引玉,如果引不来玉,你拍砖我也不介意…… 为什么出国? 中国历史上的出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持续不断的留学移民潮是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出国留学是以充满探索精神与求知欲望的青年为主,加上一批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的后代,在父母的鼓励与海外亲属的支持下,来到海外。 90年代初开始了以改善个人环境的留学以及官员为子女寻找出路(退路)而移民的第二波留学移民潮,这一波时断时续,贯穿了整个九十年代,从被“裸体”的官员以及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带动起来的移民到社会精英也开始移民,都是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教育以及转移财产为目的。 我把2002年后,中国加入WTO,精英与中产阶层财富大大增加,新出现的留学移民潮称为第三波。以前看似高不可及的留学移民潮已经波及到所有口袋里有点钱,或者房子能够卖过一百万左右的中国人,有网络调查显示,60%—88%的高收入人群想移民国外,更有网文指出,年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的中国人,几乎都有过移民国外的念头。 与改革开放后前两波留学移民相比,这一阶段的留学移民潮有显著的特点:第一,有点钱的见过点世面的或者多了点心眼的,几乎都在纷纷把孩子送出去,其狂热程度简直可以用“盲目”两字来形容;第二,前两个阶段留学移民,主要是出国者的愿望在起作用,而发展到今天,则清一色变成了父母送孩子出国,甚至出现了父母“逼”孩子出国留学的事,很多家长移民海外,也是为了孩子;第三,这些孩子出国留学的目的绝大多数就是移民,和前两次留学移民中并行的“赚钱”、“改善生活”、“学知识”、“搞洋文凭”“转移资产”“见世面”等等相比,这一波留学生的目的简单得让人难受:移民,而且是受父母之命! 为什么要移民?为什么要把子女送到人生地不熟的西方国家?我接触这么多留学生与家长的经历告诉我,绝大多数留学移民背后的动力是寻求有保障、稳定与安全的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大多国家走了上百年的发财致富之路。然而,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中国人,面对我们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存在的差距,却感到了无助甚至绝望,于是有了走“捷径”的念头。口袋里的钱多了起来,对外面不再陌生,西方移民国家为了赚钱也大开方便之门,这些都为精英走“捷径”创造了条件。于是,把子女送到海外,让他们享受中国人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无法享受到的民主、法治、福利、安稳的和谐社会与有保障的生活,成为富裕起来的父母们的共同愿望,也成为当今移民留学的主要原因。 然而,目前这一趋势也让我感到了不安,也可能是国家与民族正经历的挑战与困境:人才与资金外流的速度达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 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出现过精英和先富起来的人的留学移民潮,例如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但像中国目前如此规模的留学移民潮,还真的不多见。而且,那些国家都在一定的时期,开始吸引移民留学的人材与资金回流。在中国却看不到这种迹象。 如何让他们回国? 过去三十年里,中国之所以有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简而言之主要可以归功于两个方面:人才与资金。从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开始,就把解放人才、重视人才与利用人才作为主轴,邓小平反复强调的“关键在人”成为他执政年代的行为准则。到江泽民时代,一系列政策尤其是“三个代表”的提出,更是对“人才”有了新的认识与发展:劳动致富与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得到进一步肯定与重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也都是把人才发展摆在第一位。至于说到资金,经历过改革开放起步时期的人都不会忘记,如果当初没有来自海外华人华侨(主要是港澳台)的投资,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会如此之快,也不会这么顺利。 可是中国目前尚在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率低得一塌糊涂,正需要资金与人材,却遭遇了人材与资金的大量流失。人材自不待言,资金的流失也让人警觉。注意,这里说的资金流失不是指贪官污吏转移资产到海外,那不是我讨论的范围,那是法律惩罚的对象。我说的资金从稍微富裕的父母手里流到他们在海外的子女那里,而大家不要忘记,一旦他们的孩子已经成功,加入外国国籍,他们父母的所有的资产,终将会成为“外国人”的资产。中国目前的大富翁的法定继承人已经有多少是外国国籍,大家可以统计一下,对于不承认双重国籍的中国,这表明今后某个时间里,中国的个人财富将会有相当大一部分直接流到海外继承人手里。这不是耸人听闻,国家如果具有大的战略眼光,就会发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当然,社会的关注焦点虽然不在这里,这波移民潮也还是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也引起国家相关决策部门的重视,并有官方研究机构在积极探求因应之道。最近陆续出台的国务院规定要求“裸官”申报移居海外的家属与子女情况,被外媒解读为这波移民潮在国家政策上激起的波涛。转移非法资产本来就是违法的,你用一个政策就能够搞定?我很怀疑。 我认为不妨也把目光转向更广大的留学移民人群,我个人认为,面对势不可挡的移民潮,与其焦虑资金与人才外流,不如从根子上入手,制订措施吸引资金和人才回流;与其出台以“堵”字诀为主的规定,不如制订以“引”字诀为主的政策。应对移民大潮,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中国是否能够留住人材、吸引资金,是否能够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记住: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最明显的特征是“开放”国门,还民众迁徙等各种自由的权利。而选择出国留学与移民则是这一自由权利的延伸。试想,如果我们只考虑用限制的方法,对想出国留学移民的人进行“围追堵截”,设置门槛,甚至要部分恢复闭关锁国时候的政策,又或者顺应社会上的仇富与民粹情绪,把留学移民海外的精英及其子女一棒子打死,这不但是对公民自由权利的严重侵害,而且会适得其反,让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更加失去吸引力,迫使有条件的中国人想尽快办法把子女送到海外,已经在海外的也绝对不愿意也不敢“回流”。 从历史上来看,很多出现了移民潮的亚洲国家与地区(如前面所提到的韩国、港澳台等),到了一定的时候,资金与人才都有一个回流的过程,而这种人才和资金的回流对韩国、台湾和香港的经济持续发展,以及政治的民主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人材与资金回流并不是没有条件的,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出现移民回潮,都是有一些相同的以及一些特殊的条件。我们知道,韩国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当初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是精英看不到前途。韩国和台湾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才与资金回流,是因为他们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走上了法治的轨道,社会仇富情绪大大消减,对精英也不再使用“黑打”,社会稳定,私人财产得到宪法保护,民众安居乐业;至于香港,则是因为北京严格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方针,让外流的港人放心,更重要的是,这些回流的人才,还可以继续拥有所在国的“绿卡”和国籍,回来后只要不从政、不参选、不从事机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不方便”。 我们国家目前大量外流的资金和人才是有可能回流的,发生在韩国与港澳台地区的移民“回流”现象有可能在中国重演。如果这种情景出现,中国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与社会进步将会获得新的动力。毕竟,纵观中国上百年的近现代史,来自海外华人的人才与资金,处处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与作用。 实行双重(多重)国籍事不宜迟哦 要让海外人才与资金回流从可能变为现实,就和中国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有着直接关系。我认为,一个稳定与和谐的环境是留住与吸引人才的关键,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对教育的加大投入,以及一个法治的社会,则是吸引资金与人才回流的决定性因素。除此之外,我今天想着重谈一下双重(多重)国籍的问题,这是目前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实行的国籍法。 目前,在世界各地散布了五千多万华人华侨,这些华人华侨因为要适应当地的生活,以及工作与福利的需要,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选择加入当地国籍,而他们出生在当地国家的第二代,则几乎都是当地国籍拥有者。我年前在海外留学生中做的一份网络问卷显示,留学移民海外的中国人,高达87%的人可能加入所在国国籍。按照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他们将会在获得外国国籍的时候,自动放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在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承认双重或多重国籍的情况下,由于中国实行非此即彼的单一国籍法,生活于海外的华人华侨却不得不做出两难的选择。当那些选择了外国国籍的华人华侨回到热爱的祖国,却要面对自己成为“外国人”的尴尬处境。他们回到中国,无论是定居还是工作,或者带着积蓄“叶落归根”,都会因“国籍”不同而出现了一些本不该有的障碍。移民海外的财富精英下一代基本上都持外国国籍,而他们将是中国富人财富的唯一继承人。在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情况下,财富精英的财富最终也将变换“国籍”,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不可能没有影响。 事实上,双重国籍是亚洲一些国家与地区用来吸引资金与人才回流的重要办法。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双重与多重国籍的做法,给各国侨民一个选择的自由,同时也给国家一个吸引移民从海外回流的机会。在大多数国家实行双重国籍的时候,实行单一国籍法的中国,不但处于吸引人才的劣势,也缺少了竞争力。 中国曾经实行过双重国籍法,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处理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关系,消除他们对中国“输出革命”的疑虑,中国立法主动取消了双重国籍。但是,即便从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上看,这一立法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而且使中国失去了对那个地区遭受歧视甚至残杀的华人华侨名正言顺的保护,也同时在法律上疏远了上千万的华人华侨。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单一国籍法,首先牺牲了几千万海外华人华侨的自由选择权。 单一国籍法让海外华人华侨爱国无门。2008年席卷全球的海外华人爱国运动之所以受到一些西方人士的质疑甚至遭到所在国家情报机构的调查,很大程度上就和中国实行单一国籍法有关。因为即便再开放的西方国家,对本国国民游行示威有较大的容忍度,而对于那些“外国人”的抗议行为都有所忌惮。这一现象,对于一些承认多重国籍的国家来说,就不是一个问题,至少在法律上不是一个问题。 随着中国进一步发展,海外华人团体日益壮大,加上其他种种明显的好处与优势,我认为:中国应该尽快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双重国籍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与惯例接轨。世界各国多实行双重、多重国籍,却鲜有因此而引起国际纠纷的,可资中国借鉴的经验比比皆是,我们还可借重海外华人华侨的经验,听取他们的意见。 每天都有大量的中国移民失去了中国的国籍与中国的身份(ID),每天都有更多海外同胞的“第二代”在思考他们“是不是中国人”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中国人才和资金外流也大有一去不回的趋势。实行双重国籍法已成为未来一个时期需要面对的当务之急,宜快不宜迟。 我想,到了某一天,你的孩子在哪个国家都不再是一个问题,因为不管在哪个国家,他(她)依然可以是一名中国人…… [后记:一个人的国籍,是其天生人权的一部分,一个人生下来就自动拥有国籍,从法律上讲,并不需要政府来承认(也就是说某个政府不能拒绝承认),也不应该被政府剥夺。当一个国家以加入外国国籍而剥夺了本国公民的国籍的时候,是有违法理的。本文使用的是“实行双重国籍”,而不是“承认”双重国籍,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都只能拥有“承认”本国国籍的权力,根本就没有权力去“承认”他国国籍。实行双重国籍,并不是让中国政府去承认华人的外国国籍,而是要求政府不要因为他们的外国国籍而剥夺他们的中国国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以及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双重国籍法,正如基于国籍是人权的一部分这个广为接受的价值理念]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120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吴建平: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创新的起点和平台
Fangjinqin 2011-2-22 10:34
吴建平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 (CERNET) 专家委员会主任、网络中心主任,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 863306 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 S863 计划纲要建议信息领域规划专家组副组长,中国互连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互连网络地址和域名委员会 ICANN 地址理事会理事 AC ,国际互联网学术组织 APAN 主席等职。 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领域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和教育部“长 ½ 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得者。 IPv6 并不等同于下一代互联网,但下一代互联网必然选择 IPv6 。 下一代互联网始于美国克林顿政府 1995 年的 NGI 计划。“ 9 · 11 ”事件之后,全球的反恐战争让世界重新思考互联网,国家战略及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各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投入上也逐渐升温。 现有互联网的可扩展性、安全性、可控可管及端到端问题等,都给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提出挑战。互联网的体系结构、路由表膨胀、安全、地址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而迫在眉睫的 IP 地址耗尽问题则首先受到全球关注。目前 IPv4 网络承载了全球 80% 的信息流,互联网面临着可扩展性、安全性、高性能、实时性和移动性的挑战,于是世界各地都开始了 NGI 的研究。 全世界的 NGI 试验床从 1998 年开始逐渐连接起来,包括 Internet2 、 GEANT2 、 APAN/TEIN2 等,与此同时国际互联网工程技术组织( IETF )也在开展 NGI 和 IPv6 标准的制定。工业界已经 作好了准备,未来互联网的研究项目也已展开,比如 GENI 和 FIND 。 NGI 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 IPv4 地址将在 2010 年用尽。 1992 年,互联网开始商用。商业服务的增加,应用的层出不穷,终端急剧膨胀,路由以超线性速度增长, IP 地址资源的枯竭趋势不可避免。 2007 年, IETF 有一项相关预测是关于 IANA 何时用完所有未分配的号码池,预测的结果是 2010 年 6 月。 IETF 的工程师很早就考虑到 IPv4 地址告磬的问题,因而提出地址协 议第六版( IPv6 ),而 IPv6 的协 议于 1995 年被 IETF 确定,这一协 议将使 IP 地址容量达到 3.4 × 1038 。很多人形象地说,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能获得一个地址。 目前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中, IPv6 被广泛认为是较成熟的方案。国际互联网普遍认同的是,互联网核心问题是目前 IP 地址、前缀、路由的增长态势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而且用 IPv6 取代 IPv4 是维持当前增长趋势,或者创造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增长方式的唯一途径。 第 69 届 IETF 会议探讨了大规模编址和路由,因为有 10000M 个活跃 IP 和 10M 个 Multi-homing 的 IP 地址。第 70 次 IETF 会议着重探讨了 IPv6 网络的运营和管理,以及从 IPv4 到 IPv6 的过渡问题。第 72 次会议则进行了 IPv6 实际使用效果的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 2008 年 5 月,美国突然加大了 IPv6 地址申请量, IPv6 地址量从 4 月份位居世界 11 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欧盟 2010 年转换到 IPv6 的计划 ,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下一代互联网中引入 IPv6 的进程加速,都预示着全球在 IPv4 资源枯竭之前的布局加速。 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也进入一个高速成长期。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目前已经 达到 253000000 ,过去一年增长了 56.2% 。中国的 IPv4 地址数为 158000000 ,年增长 33.7% ,目前占全世界的 5.9%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 IPv4 地址数量,还不及美国一个大学拥有的地址数量。 遵 市场规律,接受和过渡到 IPv6 将会绝大程度上决定于商业决策,而通过使用 IPv6 节省大量资金将成为一个主要动力。 在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进程中, IPv6 将是一个成熟的起点,它主要解决了地址的问题,解决了当前最紧迫的可扩展性问题。但是, IPv6 不等于下一代互联网,正如互联网开创之初,人们无法想象它的广泛应用一样,下一代互联网也同样充满了创新和挑战的空间。用 IPv6 搭建的下一代互联网仅仅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创新的起点。 由于受到 IPv4 及其相关协 议的限制,目前互联网上在解决重大技术挑战方面进展缓慢。由于采用了 IPv6 协 议,下一代互联网将拥有海量地址空间,为逐步解决目前互联网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提供了崭新的技术试验平台。 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必须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采用 IPv6 技术建设下一代互联网;二是如何在 IPv6 互联网中解决重大技术挑战;三是如何实现 IPv4 互联网及其应用向 IPv6 互联网的过渡。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设纯 IPv6 大规模试验网将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重大技术工程。 (本文转载自 2008 年 12 月 4 日 《科学时报》)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 CNGI )介绍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 (CNGI) 项目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八部委联合于 2003 年酝酿并启动的。 为了彻底改变我国第一代互联网落后于人的状况,抓住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机遇,取得发展的先机,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了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 1998 年, CERNET 的研究者在我国第一次搭建了 IPV6 试验床。 2001 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地区试验网 NFCNET 在北京建成并通过验收。同年, 57 名院士上书国务院,提出应利用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难得机遇,尽快推出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项目,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占领下一代互联网的制高点。 2003 年,国务院批复了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 8 部委关于“关于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有关工作的请示”,随后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 (CNGI) , CNGI 项目开始实施。 CNGI 专家委由工程院牵头。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由此正式进入了大规模研究及建设阶段。 此项目得到八个部委联合支持、五大全国性电信运营商和教育科研网、一百多所高校和研究单位、几十个设备制造商承担,涉及上万人参与,产学研用合作,在中国通信网络科技工程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对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此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 CNGI 核心网已经 完成建设任务,该核心网由六个主干网、两个国际交换中心及相应的传输链路组成,六个主干网由在北京和上海的国际交换中心实现互连。目前 CERNET2 、中国电信、中国网通 / 中科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铁通这六个主干网含国际交换中心已全部完成验收。 CNGI 核心网实际建成包括 22 个城市 59 个节点以及北京和上海两个国际交换中心的网络。 通过 CNGI 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共申请国内专利 619 项 ( 已取得授权 11 项,绝大多数为发明专利 ) ,国外专利 5 项。形成了国家标准 4 项,提交国标草案 10 多项,中国通信标准化协 会 (CCSA) 等行业标准 10 多项。 目前已经 向互联网标准组织 IETF 申请互联网标准草案 9 项,已获批准 2 项,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进入互联网核心标准领域(以前中国申请的近十项 RFC 均与中文相关)。 CNGI 项目启动之初就把产业发展摆到了第一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关键设备 IPv6 核心路由器到相关软件及应用,初步形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群,彻底改变了第一代互联网时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并为未来我国信息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经 济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清华人》2009-1期)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ayPal创始人:兴趣图谱模式将造就下一个互联网巨头
热度 3 zico 2011-2-18 14:03
一定有许多人都想知道到底未来最能造就网络巨头的技术是什么,到底网络的未来在哪里。 正好,昨天在高盛举行的技术和互联网大会上 Paypal 创始人MaxLevchin和 BenchmarkCapital 一般合伙人BillGurley就此问题作了一些讨论,他们的讨论主要围绕比较Facebook和Google来展开。 Levchin指出Facebook正在变成一本巨大的白皮书:你可以通过它找到你的朋友们在什么地方,找出他们的兴趣,找出他们最喜欢看的电影等等。Facebook也希望通过 FacebookConnect 向其他网站开放这些资源信息以真正挖掘出其巨大的资本价值。这种开放资源的行为很可能将引导Facebook去取代最为核心的信息服务。而一旦其真的变成下一个互联网交流平台,它将很有可能成为一家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 然而Levchin也从另一面解释了Facebook的核心—“社交图谱”的局限性,比如说需求生成和需求发现(搜索)广告方面。他指出,社交图谱 信号对于与搜索相关的广告并不能进行优化,从这个方面来说,Facebook会成长为和Google一样的庞然大物的说法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其要赶上 Google的收入水平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因而Facebook最终不可能与Google形成竞争,至少短期内不会。 Gurley对Levchin的看法表示赞同。同时他还举了一个例子: Netflix 起初也试图将社交图谱模式引入其 电影推荐 系统,但是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原因是社交图谱模式并不比其他的算法推荐模式有效。对于许多人来说,社交生成的推荐初看起来应该一定是我们会喜欢的电影,但是要知道朋友间许多人仍然也是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的。 事实上,硅谷和风投领域的许多人认为真正能改变整个行业的模式是兴趣图谱模式。能够成功执行兴趣图谱模式的公司最能挑战Google的搜索,因为其 正好符合需求生成和产品发现。因此真正能定义Facebook(社交图谱)和Google(搜索,广告)中间地带的是兴趣图谱。 可以很确切的说,无论是谁,只要他能搜集好你的兴趣,并将其打包用于广告的目的,他一定能赚到手软。Levchin就认为Twitter因为其允许 关注和实时信息的获取(尤其是对品牌和明星的关注)或许会成长为一个对广告商更有吸引力的平台,在他看来品牌和明星效应往往比朋友效应要更为吸引人。不过 虽然Twitter也说过自己已经控制了兴趣图谱,但是其用户身份更新产生的信息的深度和情景化都还不够。 当然,兴趣图谱模式并不是只有哪一家公司能够构建并利用,Facebook,Twitter和其他的创业公司如 Gravity 就都在努力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以期抢下这块最能造就下一个网络巨头的领域。 关于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的对比,请参看 “相比Facebook,Twitter的估值为何如此之低?” 原文: http://www.36kr.com/interest-graph-to-make-the-next-jiant/ interest-graph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36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zz斯坦福学生打破“常规”,利用一个频道同时实现信息收发
frost 2011-2-18 11:40
斯坦福学生打破“常规”,利用一个频道同时实现信息收发 斯坦福学生打破“常规”,利用一个频道同时实现信息收发 2011/02/18 00:00 打印 E-mail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宣布,该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生开发出了利用一个频道进行全双工通信、即同时进行数据收发的无线通信技术(英文发布资料)。使用该技术,频率利用效率将提高1倍,因此即使不增加可用频带也能将数据传输速度提高到原来的2倍。这项技术极有可能会大幅改变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   开发出该技术的是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Jung Il Choi、Mayank Jain和Kannan Srinivasan三人。过去,利用一个频道“无法”实现全双工通信是技术人员之间的常识。但是,这三名研究生注意到人能够同时进行说和听。他们想既然人能够做到,那么无线通信是否也能做到,这便是开发的原点。   过去之所以利用以往的技术不能实现同时收发,是因为如果同时收发数据,发送数据的信号强度与接收数据的信号强度截然不同,发送数据进入接收电路后会淹没掉接收数据。“就像在大声吵嚷的同时,听取对方的低声私语一样”(担任这三名研究生导师的斯坦福大学助教授Philip Levis)。实际上,信号强度的差异有时会达到106~109倍。因此,以前利用同一频道进行无线通信时,通过区分数据收发时间的“半双工通信”来避免该问题的出现。   上述三名研究生通过实施不让自己听自己的声音的信号处理方法解决了该课题。具体做法是通过用滤波器去除进入接收电路中的发送数据而实现的。非常相似的技术已经应用在耳机和电话的噪声消除技术中。但是,他们将这个想法告诉其他研究人员,却未得到认同,其他研究人员认为:“想法不错,不过这么简单的想法应该早已试过且以失败告终。这次也不会成功”。   但是,这三名学生成功了。他们实际试制出基于该想法的收发电路,并在2010年9月于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会议“MobiCom 2010”上进行了演示,还因此获奖。现在已取得专利,正准备实现商用化。据三名研究生介绍,虽然最初曾想将其应用于无线LAN技术,但碰到了通信距离能够延长到多远的问题。   三名研究生的导师Levis指出该技术的影响在于“不仅将频率利用效率提高到原来的2倍,还有可能解决以前无线通信面临的几个问题”。比如,两架飞机的飞行员利用同一频道同时对控制塔讲话。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曾出现过无法通信而造成事故的情况。“如果采用新技术,就能够得以解决该问题”(Levis)。(记者:野泽 哲生) ■日文原文 一つの周波数チャネルで同時に送受信,米大学院生が「常識」破って実現
1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中国之三-----基因读序仪
caihuayuan 2011-2-13 19:09
‘人们预言21世纪就是生物科技的时代,那么在这个时代有一个名词我们每个人都听过----基因。 自从沃森。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便想方设法的获取生物体内的DNA序列,于是各种各样的基因测序方法和仪器就在科研家们的努力之下诞生了,其中双脱氧法的3730测序仪曾一度主导基因测序许多年,如今则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主宰时代,但这种技术会如同以往的测序方法一样,很快就将退居第二线’ “废话,什么东西都会有过时的时候” 诸葛文吃了一大块肌肉,盈盈呜呜的说 “没错,它的过时是必然的,这没什么疑问,重要的下一代的测序仪是什么样子。” “还用想吗,测序速度更快,更准确,成本更低,测序量更大”诸葛文一副长老训话的样子 “十足的废话!这还用你说啊”大家群起而攻之 “还有一个特点----测序方式更简单”长风说话永远一副正经冷静的表情 “怎么说?” 你们不是经常问我是怎么预测事物的未来的吗,我现在就告诉你,我并没有什么超人的灵力,我能知道事物的未来是因为任何事物都不会凭空的产生,其发展,衰亡也都不是毫无原因的。所以,你只要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趋势,你就能通过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和分析得到未来事物的大致样貌 可以这样说,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以下4个阶段去描述:发现----创造----改进----替代 发现 这个阶段通常是由科学研究者实现,他们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反复推理论证,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整理成系统的理论,从而为事物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创造 这个时候那些天才的发明家会运用这些理论结合社会物理条件创造出能满足人们相应需求的事物 改进 当一个发明面世之后,在被各领域应用和印证的过程中在细节和性能上被相应的改变,功能和形状分化,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替代 当这个事物的各个性能和复杂度推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改进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这个时候,人们的努力指向是寻找更简单更好的方式取而代之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莫不如此!我们吃的事物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吃到熟食,再到现在各种各样的食物及烹调方法,都在不停的更替着, 我们住的房子,我们的交通工具,通信手段。。。。。。。。每一个领域的每一个事物都在这个往复循环的之中 “更简单的测序仪,更简单的测序仪,那会是什么样子?。。。。。”姚娟低语沉思 “基因只是一个带有遗传信息的分子条带,测序的目标也就是弄明白这条带上记载的信息,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当然是直接把它所承载的信息给读出来,就如同录放机的磁头读取磁带上的磁信号一样” “这可能吗?如果能的话,那么设计这个读序仪的人一定能拿到诺贝尔” “完全可能,如果你了解DNA在生物体内的遗传复制过程,你就会有这样的预感。双链的DNA在转录泡内被解链,复制 并按照密码子规律合一个一个的合成相应的氨基酸。而转录泡从DNA转录的起点移动到复制终点,设想如果我们把这个转录泡体系换成另外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不但能从DNA链的起点一直游移到终点,在移动的过程中能识别DNA链上的四个碱基并发出不同的电信号,那它就是下一带的基因读序仪了” 基因读序仪将是中国人的发明,这也是基因测序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标志
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培养下一代=赛车?
drgzli 2011-2-9 17:54
这几天花了几美元下载了ipad的极品飞车,是儿子喜欢玩,他还太小1.5岁。我就试玩了一下,真得很好玩。难度循序渐进。初三一天从早上起来玩到晚上12点,脖子疼,胳膊酸。基本上通关了,车的档次也快到了最高。第二天又花了点时间,就全搞定了。 想着儿子1.5岁,正在快速的学习,进步,很高兴。但是如何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则心里暗暗担忧。昨晚又看了《头文字D》,感觉人生就是赛车。自己既要作为一名赛手,还要作为教练。作为教练,要严格培养赛手,提供相关条件。既要考虑发展的速度,还要考虑发展的质量。 顺便记一下《头》中的句子,神也是人,只是做了人做不到的事情。我想我们学科的一些牛人,首先是人,只是人家把心思都放在了研究上。我跟一个大牛很熟悉,他无心权势,一心致力于研究,作为乐趣,现在在世界上都有话语权。《头》中主人公,从小练车,没有名利,只是把车开好。成为“车神”。
2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春节(5)除夕夜饭是亲情团圆
sz1961sy 2011-2-6 15:32
中国人的春节,除了拜年之外,应该是除夕夜的除夕夜饭,很多人因为此而车途劳顿去挤飞机、火车、汽车。而那些能一家团聚的家庭,往往是在这一天共聚,体味亲情团圆的快乐。 一家团聚 回家都是为了团圆 这种快乐除了几代人、数个家庭一年一度的叙旧、还有下一代之间的亲密交往, 王姥爷与四个孙子/孙女 把亲情亲密关系从小就培养一代接一代维系下去的习惯。 沈瑷杰与表姐 而其中一个环节是“红包”---压岁钱,大人给小孩(北方习惯)、己婚给未婚(广东中山市习惯)。 今年,我们一家仍然在北京过春节,是第4次同沈瑷杰姥爷一大家子一齐吃除夕饭。由于沈瑷杰姥姥在外地旅游,舅妈去非洲旅游(庆幸在未到埃及的前一站,就遇到埃及政局不稳而改道,过几天就回国了),因此,少了二位女主人。 除夕夜饭的地方是近我们住家的一个海鲜歺厅, 有不少鲜活的海鲜, 沈瑷杰与各位表姐表哥可乐坏了。 沈瑷杰 沈瑷杰 沈瑷杰 活鲍鱼 鲍鱼 不过,孩子们最高兴的似乎是见到窗外的烟花爆竹。 沈瑷杰 妈妈 冷菜 冷菜 调料 活鲍鱼是这么做的 龙虾 牛肉 花螺 清蒸魚 海胆 上水果盘了,这叫“一清二楚” 饭后回家路上,沈瑷杰妈妈替吃饭时喝酒的沈瑷杰舅舅开车回家,这可能是沈瑷杰妈妈快7年来的又一决开车,上一次是2003年同一帮朋友租车去北京门头沟区玩,那时她己持有汽车牌照5年时间,但是平时少开。 沈 阳 ‎2011‎年‎2‎月‎6‎日,‎星期日 14:06:02
个人分类: 2011年春节|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美丽这个女人
zhm198807 2011-1-10 20:04
龙应台   和你一样,我有八年的时间没见到胡美丽。和你一样,我也想问她:这八年你到哪里去了?   我们坐在她卧房的落地长窗前,下午两点的阳光挥洒进来,想想看,冬天的阳光!我们不约而同将脸庞抬起,向着阳光,眯起眼睛。   德国的冬天使人想自杀,她说,你知道吗?今年十二月,整整一个月,我们这里的人平均总共享受了十九个小时的太阳 家、历史学家。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主张 ,十九个小时!以往的十二月,平均阳光照耀的长度是三十八个小时。   我张眼看她,阳光里是一张四十岁的女人的脸庞。皮肤的弹性和张力都松弛了,皱纹爬满了额头和眼角,眼睛下面浮起眼袋。   你憔悴了,胡美丽,我说。   她没好气地睨我一眼;还用你来说吗?我们这种一年回国一次的候鸟最倒霉,一到台北,每一个人抬头看到你,第一句话就是,你憔悴了!因为他们自己之间相濡以沫天天对看 研究中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提出了以“知识型”为核心的知 ,不觉得自己变老;我却是让他们一年看一次,每一次他们就对照去年的印象,于是每次都像看到鬼一样,说,哎呀,你憔悴了!好像他们自己青春永驻哩!   她半认真地发了阵牢骚,然后八岁的儿子进来问:妈妈,我们可不可以看电视?她鼓起眼睛作出很凶的样子骂道:时间还没到看什么电视不是讲好每天从四点看到五点现在才两点半你知道吗!   大儿子嘟着嘴出去,四岁的小儿子四脚落地用爬的进来,在胡美丽脚边磨着,嘴里还喵呜喵呜地叫着。做妈的笑着就要去搂他,他挣扎着不让她抱,说:你不要抱我,我是你的猫咪,你丢一条鱼给我吃   等两个孩子都到邻家玩去了,我才有机会问她:为什么她消失了八年?   我呀?她把腿长长地搁在另一张椅子上,两只手臂往后托着脑袋,脸仍又向着阳光,我呀?在闹中年危机,闹中年危机的人怎么写作?   中年危机闹了八年?我傻了眼,是不是太长了一点?   以下,是胡美丽在那个有阳光的冬日午后对我说的话。她穿着条脏脏旧旧的牛仔裤,光着的脚搁在椅子上,向着阳光的脸庞,看起来还是那么任性。   龙应台,二十岁的时候,我以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就是被人口贩子拿去卖了沦为军妓,我都有办法再站起来,只要有意志力,人随时可以拯救自己。堕落是弱者的自愿选择。   三十岁,我觉得女人只要有觉悟,她可以改变社会、改变自己。八五年为什么写《美丽的权利》?因为那个时候的台湾竟然还有女职员由于结婚怀孕而被迫辞职那是九年前,这情况在九年后改变了吗?没有!去年就有一桩。这等于证明,写了文章也没用。   女人只是男人的一半!其实,有许多女人喜欢做男人的一半,有许多男人喜欢做女人的全部,这都没问题,可是也有许多女人不想做人家的一半,她只想做她自己的全部;一个公平的社会必须也给这样的女人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不是吗?   美丽的权利也不过就是充分发展的权利。我当时所希望看到的,也不过是,有一天,当你问一班外文系的应届毕业生毕业想干什么时,不会有三分之二的女生告诉你,她们想到贸易公司去当秘书!   我当然不是说,这些女人都该改口说我们要去当老板。世界上没这么多老板,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可是这个社会架构认定了老板是男人做的,秘书是女人做的,而女人又毫不怀疑地认同、拥抱社会所派给自己的角色,这个社会未免太陈腐了吧?   我以为,凭着女人的自觉,凭着人的意志力量,这个陈腐的社会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它也已经有所改变,至少,没有哪个大学校长再敢在会议场合叫我阿花或小姐,你不能不说这是进步。   可是这进步算什么?《美丽的权利》还没写完,该骂的人还没骂到,我做妈妈了,美丽的权利受到空前的考验。   生了孩子之后,你可以说是贺尔蒙在作祟,我不可自己地爱上了孩子,不只是自己的孩子,在马路上走着叫着笑着闹着的孩子我都忍不住要多看两眼。几年来还一直想着是否要收养一个不幸的孩子,让他分享我满溢的母爱;只是因为对自己的体力不够信任,所以没有付诸行动。好吧,这样喜爱孩子的人,当然不愿意将孩子交出去给别人养,我自己享受都来不及呢!   谢天谢地,让我做个全职妈妈吧!   咦!为什么你得带孩子呢?爸爸到哪里去了?你应该和他五十比五十地分担呀!   一个二十二岁的绝顶聪明的新女性向我质问。她在大学里学建筑,通四种语言,将来要做世界一流的建筑师。   呃因为我喜欢小孩,我喜欢看他们在公园里纵情奔跑,喜欢听他们牙牙学语,喜欢看他们吃得饱饱的,喜欢看他们睡着的脸庞,尤其喜欢抱着孩子的感觉   可是爸爸的百分之五十呢?年轻的女孩振振有辞地:你的女性主义哪里去了?   我的女性主义我有点给她惹毛了我的女性主义所要求的,是社会给予不同需求的女性都有发挥潜能的机会。我现在想发挥的就是一个全职母亲的潜能。做爸爸的那个男人碰巧没有像我这样强烈的需求和兴趣,因此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平分配。五十比五十是假平等,配合个人需求的才是真平等,你懂不懂?   未来的建筑师不置可否。   台湾来访的朋友,不熟的,进门来见到两个又蹦又跳的小孩马上就会问:孩子交给谁带?   对不起,胡美丽自己带:家里住着的所谓保姆,其实只管打扫。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好像受过多一点教育的女人就该不屑于做母亲似的。我生的,我爱养,怎么样?   然后,渐渐的,我觉得可以出去教一两门课,偶尔出远门旅行个三四天,透透气,带孩子既是全职,那么我也得休假呀!   现在,轮到那个做爸爸的男人振振有辞了:你怎么能走?孩子怎么办?   我说,保姆可以暂代呀!你可以早点下班帮忙呀!   不行,男人说,孩子需要母亲(这可是你胡美丽自己说的),保姆无可取代。而我呢,我下班回来已经累惨了,不能再带小孩。   胡美丽当场呆掉。   于是我对男人咆哮,嘿,平时我担负了教养孩子百分之九十的责任,那是因为我喜欢,不是因为我活该,你懂吗?现在,我只想把我的部分改成七十,你挑上百分之三十,你竟然抱怨?太过分了吧你!   在和男人斗争的同时,有一天带着孩子去一个澳洲朋友家的聚会。女主人安妮把我介绍给另一个客人,一个五十来岁看起来是个成功的商人的男人(凡成功的人都会有一种让你知道他成功的眼神和姿态)。当安妮说,美丽是个作家时,成功的男人慈祥地答道:   很好!那您可以赚点儿外快帮孩子付幼稚园的学费!   我张口结舌地看着这个面带慈祥微笑、自信满满的五十岁的成功的德国男人。   如果安妮介绍的是个男人,如果安妮说:这位李大伟先生是个作家,这个成功的男人会不会慈祥地说:很好,李大伟先生,那您可以赚点儿外快帮孩子付幼稚园的学费?   看着这个男人的嘴脸,真可以给他一巴掌,可是,我只是由于太过惊讶而目瞪口呆地看着他,同时理解,这真的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他的背后站着成千上万的男人德国男人、中国男人、世界上的男人以同样的眼光看着女人,慈祥的、友善的、绝对屈尊的眼光。在金殿酒店将女秘书灌醉尔后强暴她的男人,想必也有着类似的眼光。   回到家,想跟家里的这个男人继续抗争。晚上,男人回来了,两眼浮着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血丝,他头痛欲裂,他心情沮丧,他的手因为工作压力而微微颤抖,他的心脏因为缺少新鲜空气和运动而开始不规则的跳动,他像一个泄了气的球,被弃置在角落里。   你说我应该去和他争回我应有的权利吧!现在,我应该对他说,我带了一天孩子,现在轮到你男人了。然后砰地关上门,我去看电影,或者,拎起行李上机场去了。   可是我没这么做。我给他倒了杯葡萄酒,放了热水在浴盆里,在热水中滴上一些绿油精,准备好一叠睡衣,然后呼唤他。在他入浴盆时,我说:你再这样下去,不到五十岁你就会死于心脏病。   那么,你问我,我是不是就从此心甘情愿地让孩子锁在家里呢?没有,我出门的时候,保姆代劳。   保姆代劳,和我分担了对孩子的责任,而那精疲力竭的男人也得到一点休息;用这个方式暂时解决了我的难题,但是并没有为这个时代的新女性回答任何问题:有了孩子的男人和女人如何在养育儿女和追求事业之间寻找平衡?国家必须介入到哪一个程度?(不要告诉我像中国大陆那种全托制度有任何优点,我坚持我的偏见)男主外、女主内,如果不是自由选择,就不公平,但是男女都主外的时候,内由谁来主?如何平等地主内?   谢天谢地我负担得起保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用我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喜爱孩子,所以不忍心将孩子托给他人照顾;我喜爱我的工作,所以我舍不得为了孩子完全放弃我的事业。我主张男女平等,所以不允许男人认为男外女内是天职;可是当我面对男人因工作压力而疲惫不堪的脸孔,我又不忍心在他肩上再堆上一份压力,即使那是本属于他的一份。   也就是说,我矛盾、我困惑,我这个所谓新女性一旦受到考验,竟然不知所措。(别告诉我西蒙波娃懂什么;她根本就不知道小孩是个什么东西。给我一个更好的例子!)   一个如此矛盾、困惑、不知所措的人,她若是继续写文章告诉她的读者女人该怎么做女人那她岂不是伪君子?我可以不聪明,但我不可以虚伪。   所以,四十岁的我,发觉一旦加上孩子这一环,男女平等的问题就变得双倍的复杂。更何况,人走到中年,难免要问:这下一半的路是否仍旧这样走下去?现代人怀疑一切、质疑一切,婚姻这个机构更不能免。在我看来,婚姻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国家机器和公民的关系。一个人需要安全,所以要婚姻,也要国家;但是人又渴求自由,随时有想逃避婚姻、反抗国家机器膨胀的欲望。婚姻和国家机器一样,两者都是必要之恶。   我自己?我是荒野中的一头狼,喜欢单独在夜间行走,尤其在月光笼罩的晚上,有口哨声的时候。   其他你就不必问了。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问题最后只有自己知道答案。或者没有。                          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                              国际妇女节
1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家的“千金”
fqng1008 2010-11-23 12:21
昨天门诊,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孩由她的男友陪来看病,一进门就嚷嚷检查了几天都没有诊断清楚。拿过化验单一看,ALT676U/L,AST512U/L,TB24.6,HBsAb(+),而且有恶寒发热病史。我告诉她,诊断基本明确,应该是病毒性肝炎(甲型或戊型),建议住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她一听,需要住院?得回武汉,到同济、协和医院。我解释说,这是自限性疾病,何况你有医保。她头一扬说:钱不是问题,回家有爸爸妈妈照顾!我劝她症状明显期已过,没必要跑那么远,再说同济、协和的医生我们都挺熟的。她仍然坚持:不,下午就动身!一回家我就不操心了,爸妈搞掂! 听说话像个孩子,但病历是标明26岁。看她男朋友在一边无可奈何的样子,我预感两个小情人前景堪忧,因为他们没有协商,没有眉目传情,有的只是女孩的自负。中间,女孩接电话出去了一下,男孩连忙问传染的问题,他说自己无所谓,只担心父母。我告诉他,这种肝炎是粪-口途径传播,如果卫生条件较好,传染机会不大;即使感染了,大多数并不发病。他似乎安心了很多。 平时,我时常碰到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农民工,也时常碰到挥金如土的大款,当然也看过由父母带来看病的娇宝宝,这样已经独立生活但仍然需要父母庇护的千金倒看得不多。他们这些在特权照顾下的小姐、少爷,自小就受到特权的庇护,没有丝毫的平等、公正理念,极端自我而一点也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对她的父母来说也应该是悲哀的事情!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2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理性、客观地看待转基因及转基因作物
热度 1 qpzeng 2010-8-21 09:04
唐凌锋老师刚刚发了一篇博文,题目是《悲观者看见问题,乐观者看见机遇——我对转基因农业的看法》,“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道出了他对转基因的立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支持现在大规模种植,但是坚决支持转基因的研究”。这种观点的潜台词就是: 虽然转基因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现在还不是推广转基因作物的时候。如果这个说法的确是他的本意的话,那么试问转基因粮食作物何时才能推广应用?我们这一代还是下一代? 从唐老师的整篇文章来看,到处充斥着幼稚的、外行的、违背科学逻辑的想法和说法,原来他只是一知半解!这也难怪,他只是一位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我这里不打算逐字逐句进行辩解或驳斥,只是想从我与他几个回合的论战中所暴露出来的科学常识问题入手,谈谈如何科学、严谨、正确看待转基因及转基因作物,兼以回复唐老师的一些疑问,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原来几乎同意转基因作物的推广不是科学问题,但现在我坚信它首先是科学问题,并且还是最基础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普遍存在于不了解真相的社会大众的心中,也处处流露在反转基因的学者笔下,而且他们总是将不存在的风险夸大为现实的危害。 关于基因流及横向、纵向传播问题。 谈及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最关心的莫过于外源基因向周围环境的蔓延及其结局,包括外源基因从转基因作物向天然作物、植物、杂草的流动以及外源基因通过食物链向人、动物、微生物的流动。 作物、植物、杂草之间的近、远缘杂交现象的确存在,但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对植物是有害的。同时,从来没有科学实验证明人、动物以转基因作物为食时会摄入其中的任何基因。 至于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即使抗某种除草剂基因被杂草俘获,并不代表所有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优势被终结。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另一种除草剂杀灭杂草,同时启用含有新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品系。因此,转基因作物的应用并不会导致生态危机,而只是要求转基因技术工作者不断更新、完善其品种特性,这难道不是科学发展与进步的正常进程吗? 关于转基因产物的潜在毒性问题。 最令人关注的是BT蛋白和抗生素抗性蛋白。后一种蛋白质已经通过敲除标记基因等技术得到解决,至于前一种蛋白质作为抗虫蛋白而被广泛应用,非专业人士质疑的是BT蛋白对害虫有毒对人就无毒吗?专家们已经针对BT蛋白只作用于害虫中肠的碱性环境而在人类胃肠道酸性环境中无效进行了说明,在此我不打算展开讨论,只强调一个简单的事实: 转BT基因粮食作物(包括大米和麦类)经过高温蒸煮后,其中的BT蛋白早已变性失活,对人没有任何毒性。 唐老师怀疑高温是否能使BT蛋白彻底失活,并举出RNA酶能忍耐高温的例子。我指出RNA酶只是少数耐热蛋白质(包括来自嗜热菌的Taq酶)的特例,其耐热性只是表现在它变性后容易重新折叠恢复活力,但它耐高温的持续时间极其短暂,而且与所处的pH环境有关,这早已在1970年代就被证实了(Winchester et al. 1970. Study of the thermal denaturation of ribonuclease A by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and susceptibility to proteolysis. Biochem J. 117 : 299–307 )。相反, BT蛋白来自常温生活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完全不具有耐热性,它在饭煮熟、馍蒸熟的过程中早已热变性(thermal denaturation)成为无序结构的蛋白质营养品了(毒性结构域也被破坏)。 如果唐老师对蛋白质热变性的常识还存疑的话,建议你做个简单的试验,将你认为品质最好的RNA酶或BT蛋白放在沸水中处理并定时取样,然后测定RNA酶的活力及BT蛋白的毒性,最后让事实来说话。 关于毒理评价的问题。 正如新药研制需要经过体外试验、体内试验、临床I、II、III期人体试验才能进入申报、审批程序一样,任何转基因产物(无论是大分子蛋白质还是小分子化合物)都必须评价其可能存在的潜在毒性。 毒性试验并不只是评价目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是否有毒,而且还要评价它们是否通过与其他细胞内含物的相互作用导致间接毒性。 目前,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释放有着严格的审批程序,毒性评价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说实话,如果转基因植物那么容易进入大田,我们实验室培育的几种转基因植物早就商品化了。话说回来,如果唐老师的思维再缜密一点,你可能会进一步质疑BT基因或BT蛋白可能通过畜禽进入食物链,因为饲料并不总是经过蒸煮的。生化常识告诉我们,基因或蛋白质在经过畜禽肠道时就被降解为核苷酸和氨基酸了,不可能遗留任何毒素或基因给人类。 转基因如同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一样都是遗传物质的重组,尽管转基因可以在远缘物种之间进行,但人类绝对不可能“被转基因”,否则基因治疗就太方便了! 更简单的道理是,自然形成的作物农艺形状并非有目的地朝着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方向进化,反而转基因作物是经过科学家们依据科学原理专门设计的,经过不断改进后它们只会更有利于食品的安全。因此,即便有人反对转BT基因作物,但你们也不能将全部转基因作物“一棍子打死”呀。至于转基因作物推广中的“利益说”完全是个伪命题,不值一驳!因为我国现有一大批自行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作物品系,根本无需从国外进口! 我来《科学网》的时间还不长,对编辑们遴选专栏博文的依据不太了解,因此对于我先后发表的几篇转基因博文没有一篇被收入“转基因问题”专栏我也没有太在意。可是, 最近我发现反转基因的声音在《科学网》上成为强音,尤其是“转基因问题”专栏更是被某些反转基因人士所垄断。 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不管是那种科学问题,都应该允许争鸣和讨论,何况转基因这种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更不能搞一言堂,希望引起年轻编辑们的注意。 以下附上我与唐老师的几段“对话”: 标题:发表评论人: qpzeng 既然你这么坚持,那我就再多说几句。自然界中耐高温的蛋白质还有很多,最典型的是Taq酶,它能忍耐100度的极端高温,所以用于PCR。但是,Taq酶来自火山口的嗜热菌,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而BT来自常温生存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按常识也能判断BT不耐蒸煮,何况已经有人用实验证明过。如果你是老师,请你在谈论转基因时更专业些,如果你是学生,我奉劝你不要钻牛角尖! 博主回复:您回避了两个问题:1.RNA酶是否耐高温?是否普遍存在?2.为什么要做毒理试验?请就这两个问题做出回答。此外,关于BT蛋白煮沸变性,请提供参考文献。 标题:发表评论人: qpzeng 我是教生物化学的,自己还亲自做过RNA抑制实验,我当然知道什么是RNA酶,你不会说是ribozyme吧? 博主回复:既然您是教生化的,那就好说多了。我说的RNA酶当然是蛋白质。您做过提取RNA的操作没有?需要用到的物品一般都要用DEPC处理,而仅仅高压灭菌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高温下难以灭活RNA酶。 另外,您也没有回答我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必要做毒性试验? 标题:发表评论人: qpzeng BT蛋白在高温下必然变性失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你举出的RNA酶、花粉、虾等被煮熟后肯定都会失活。我吃海鲜就过敏,因为它只有7成熟。 早就有人指出过:1、Bt基因表达的蛋白在60摄氏度的水中煮一分钟就会变性,失去活性。我们在食用大米时一般都要经过高温蒸煮,BT蛋白和其他大米蛋白质一样完全变性后成为人们吸收一种营养成分。2、生食未变性BT蛋白,在进入到哺乳动物肠胃中后,在胃液的作用下,也很快就能被全部降解。3、BT蛋白只有在碱性的环境作用后才会产生具有活性的BT蛋白,这个活性的蛋白只有与其特殊受体结合才会产生毒性。而哺乳动物的胃液为强酸性,不会降解产生活性的BT蛋白,而且肠胃中也不存在与BT蛋白结合的受体。4、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BT蛋白在世界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国内外对其杀虫机理进行了比较透彻的研究,迄今没有发现对螟虫类以外的生物有致毒现象,而且在土壤等环境中很容易被降解。5、美国多年大面积种植转Bt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并未出现过一例人畜中毒报道。 博主回复:看来您不知道什么是RNA酶。又是肯定失活,又是会被消化,既然如此确定,为何还要毒性试验? 标题:发表评论人: qpzeng “首先,人与小鼠是有区别的,对小鼠没有毒性,对人体未必就绝对安全。其次,短期大量服用和长期慢性进食时有很大区别。”这句话并没错,但你首先应该说明人吃的是熟米(饭),小鼠吃的是生米,BT蛋白在高温下变性失活,永远也不会中毒! 博主回复:首先,不是所有蛋白在高温下会变形失活,例如RNA酶就难以高温失活,对于BT蛋白来说,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不一定为零。不知您是否能找出文献证明BT蛋白高温下一定变性失活?其次,变性不等于丧失毒性。如果要得出这个结论,您应该证明所有的有毒蛋白质高温变性后都没毒了。至少,过敏还是可能的,高温煮沸的花粉就能导致过敏,高温煮沸的虾也能导致过敏,虽然不一定就是其中的蛋白质引起的,但是,您能排除这种可能吗?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5492 次阅读|4 个评论
海外华人教授的下一代为什么更成功
cwhm 2010-5-3 17:57
让我想写这个题目原因是最近看了 嵇少丞教授的博客中一片关于他女儿的博文《女儿喜获省督奖 》并在后面回复: 发表评论人:cwhm 华人的骄傲,海外华人的很多下一代都很优秀,记得一个北美的教授说,他们那个圈子的华人教授的儿女们不是上哈佛就是斯坦福,差 点的也是前十的高校 博主回复:父母饭后就看书,儿女从小就自然地把读书看成是人生的一部分。书自然 会给孩子美好的东西。 嵇教授的一句回复让我看明白了为什么海外华人教授的下一代都很出色,这里只拿美国的教授来说事,虽然知道嵇教授是在加拿大发展,这里面的很多观点应该对很多地方的海外华人教授都适用。 他们往往都是父母到了海外留学后出生的,他们相对于父母这一代来说,他们从小就和当地社区的小孩生活在一起,他们接触说英语的小朋友,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和他们一起在课堂上听同样的老师讲课,他们受到的外部教育都是西式的,但是在家里他们受到的教育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那些教育,比如尊老爱幼,刻苦努力等等。 更重要的就是嵇老师所说的言传身教,身教更重要,嵇教授提到父母饭后就看书,儿女从小就自然地把读书看成是人生的一部分。书自然 会给孩子美好的东西。。就拿我来谈谈我受到的父亲的影响,我家虽然在农村,父母都是小学老师,父亲做了二十年的小学校长,虽然农村小学那些老师虽然教书上课,但是他们多半还是农民,不知道说这句话会不会惹很多人反感,因为我母亲早些年教书之余还养猪种地,但是确实是如此。但父亲不一样,他爱看新闻联播,好像电视节目除了央视一套,不知道他还喜欢什么节目,所以受他的影响,在我童年的时候,我也就跟着他看起来新闻联播以至于小小的我都知道了中央有哪几个领导人什么之类的。再谈看书,父亲一闲下来就是看书,家里都有好几个书柜,这在农村应该是很少见的,他那个时候又自修大专,平时家里还订阅了很多报纸,并且父亲也给我和妹妹订阅了很多儿童报刊,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父亲读书的时候,我们潜移默化的也就拿起书本来读,倒是后来进入了中学和大学,离父亲远了,课本的书读多了,课外的书道读少了, 回想起来自己现在大脑里积累的那些百科方面的知识很多都还是小时候和父亲一起读书那时候看的 。 再想想现在的农村小孩,我不知道他们能受到多好的教育,不知道从哪年起,打麻将在农村甚至在城市里都很盛行,父母一到晚上就开始麻将,甚至白天打,晚上也打,这样的环境下的小孩,我知道很多都潜移默化的学会了打麻将,父母不在的时候,几个小孩子在那搓一桌,从小都学会了在麻将桌上赢钱。 相信中国需要更多的好老师,也需要更多的好父母,看书的父母应该比打麻将的父母更能很好的为下一代营造良性的成长土壤吧。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4298 次阅读|4 个评论
消费毒物的下一代(下)
eloa 2009-1-5 16:39
BOBO 发表于 2009-01-04 10:33 若看上集,请点击 ,已刊发《新发现》,与小庄合写。 生不逢地 美国20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中有19家驻扎在得克萨斯州,不难想象在工业时代这里的盛景:井架遍地林立,管线交织纵横,烟囱炉灶高耸,烟气污水四溢。石油产品销往全球,副产品却得由得州人自己承受。1998年,来自著名环保组织丛林会(Sierra Club)的报告分析了1996年美国排放毒性化学品目录(TRI)公布的1亿750万磅可疑癌物,得州位居榜首,总排量占全国的 1/10。2005年,当地环境质量机构称,得州的空气里苯、1,3丁二烯、甲醛含量严重超标,它们均可能引起白血病。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该州著名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生产基地内奇斯港(Port Neches)附近社区的Groves高中,被人戏称为白血病高中。原来,该校有很多学生一直生活在那些化工厂附近,毕业后也在相关行业工作,结果16名毕业生先后患上了白血病。同样位于美国南部,田纳西州的迪克森县则爆出了兔唇儿官司。 2004年12月,21位兔唇儿父母将自来水公司告上法庭,认为由是自来水的污染引起他们孩子的兔唇。的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报告称,迪克森县儿童出生缺陷发生率是其他地区的9倍。而水源污染的源头则被指向当地一家轮胎制造商。 厄瓜多尔的Tabacundo因花卉生产而兴隆,研究人员在该市安第斯社区的十岁在读儿童中抽样,检查他们的血压和神经行为功能,包括动态协调感、灵敏性、注意力、短时记忆力、平衡能力、空间感觉及表现能力等。同时调查了孩子母亲的农药暴露史、背景以及其子女的用药史和健康情况,并结合每个家庭的住房状况、营养状况以及母亲受教育程度加以分析。最后发表于《儿科学》(Pediatrics)期刊2006年3月的一篇报道指出,过量使用农药以及对花卉女工保护不力,可能导致她们的下一代出现严重健康问题。 而在中国广东汕头有个小镇,名为贵屿。它本无名气,但由于现代硅工业的迅猛膨胀而名闻天下,成为电子垃圾之都。在这里,拆解报废的电脑、电视和手机成为人们的主业,四处只见各种小部件分门别类并且堆积如山。从事拆解电子废弃物的工人,有47%经常有头痛头晕。皮疹瘙痒、恶心、失眠、记忆力下降、鼻塞、结膜充血等症状也屡见不鲜。 2004年9月,汕头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先后在贵屿,对当地儿童铅负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让人痛心疾首:暴露于电子拆解的他们,轻度铅中毒占61.8%,中度铅中毒占20%,好在未发现重度铅中毒者。还不止于此。2007年4月,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杂志发表一项关于贵屿有机毒物污染的研究,称贵屿土壤中二噁英类含量明显超过美国、加拿大等国规定的限值。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其确定为一级致癌物。 从癌症到自闭症 一条小生命,早期便可能遭受毒物暴露,被扰乱生命密码,引起成年后各种慢性疾病。2005年,加拿大儿童健康研究所发布报告说,加拿大儿童所接触到的一切,从吃的食物、喝的水、呼吸的空气,甚至晒的太阳都含有知名或不知名的毒素,癌症、哮喘等病例急遽增加。25年来,该国儿童癌症病例升高25%,尤以血癌、中枢神经系统和骨肿瘤显著,污染物增多被认为是原因之一。此外,儿童哮喘病比例升高四倍,哮喘成为儿童住院的主要原因。而室内外空气品质的恶化是哮喘和过敏增多的主因。 专家指出,加拿大儿童就像生活在大碗毒汤里,这碗大杂烩里有杀虫剂、工厂与汽车废气、食品添加剂、家庭清洁剂。有人担忧地表示,这碗汤足以扼杀儿童成年后的生育能力。儿童的神经性疾病也在增多,导致学习和行为出现异常。据最新估计,美国每166名儿童中,就有一人患有自闭症、注意力缺陷或多动症。而专家认为,这些都和现代生活更频繁的毒物暴露有关。 两年前,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学者菲利佩格兰德简(Philippe Grandjean)和西奈山医学院的菲利普兰德瑞甘(Philip J. Landrigan)汇编了202种对人体大脑发育有害的毒性物质名册,并重点研究了关于铅、甲基汞、砷、多氯联苯和甲苯等5种有毒物质。他们表示,尽管这202种物质的毒性有详实文献可查,但除了铅和汞等少数物质外,绝大多数没有得到有效管理,这些工业化学物质正在让全球数百万儿童大脑发育受损。 举例来说,1960年~1980年,发达国家出生的儿童由于受汽油铅的影响,智商超过130的人数也许下降了50%以上,同时增加了智商低于70的人数。同成人大脑相比,儿童发育过程中大脑更易受毒性化学物质的影响,,并可能造成永久性损害。这个高危阶段从胎儿发育开始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格兰德简因此呼吁我们必须保护年轻人的大脑,这是公共卫生保护的重要目标。 构筑安全底线 二战后,全球有毒物质种类和数量大幅提高,大众对此却知之甚少。仅有少数的化学品进行过毒理学试验,检测是否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大多检测还是制造商自己操作,结果的准确公平更值得怀疑。 最近,在一本名为《中毒的利益:毒物在进攻我们的孩子》(Poisoned Profits: The Toxic Assault on Our Children)的书中,两位作者菲利普沙别科夫(Philip Shabecoff)和爱丽斯(Alice Shabecoff)提出,较之于经济危机、伊战等可逆的暂时性问题,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环境恶化问题更为棘手,最隐匿却骇人的威胁来自毒物工商业发展造成的毒物排放。 我们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但造成问题者却往往置身事外,真相被放毒物的厂商人为模糊或淡化了。公众陷入知情的盲区,很少获得任何关于环境毒物的资讯。父母和儿科医生,正日复一日同疾病进行着决绝斗争,但却对这些疾病之源懵然无知。保护孩子的战争艰巨漫长,全社会对环境毒物的危机意识和共同关怀,是确保下一代安全的终极底线。 作者简介 BOBO BOBO,常用笔名薄三郎,暂居于上海的医学在读博士。他为《新京报》、《新探索》等一系列有科学、科普板块的纸媒及网站撰稿。
个人分类: 健康|1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