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国电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硅谷文化vs好莱坞文化--看2013年第85届OSCAR金像奖颁奖晚会
热度 2 augustwang 2013-2-26 01:28
众所周知,美国高科技工业集中地-硅谷,诞生并集中了美国前100强中的40%公司,如IBM,HP,Apple,Oracle, Intel,Yahoo,Amazon,Google,Facebook等,开放,自由,竞争, 姑且称之为“硅谷文化”。 类似于美国高科技工业,美国电影工业集中地Hollywood,电影创作灵感与优秀电影从业者层出不穷,好莱坞电影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高科技的摄影录像与计算机特效动画制作,精益求精的原始剧本创作和改编剧本创作,以及优秀的虚构与非虚构的畅销图书,这些都是美国电影工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开放,包容,竞争,姑且称之为“好莱坞文化”。 无论是硅谷文化,还是好莱坞文化,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创新(Innovation)”与“认同(Respect)”。 美国OSCAR电影学院评委会,从来都不把电脑特效和高科技影片制作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而是把电影本身所传递或表达的价值认同放在首位,这也是为什么Argo能从口碑和票房俱佳的提名影片(Lincoln,Life of Pi,Silver linings playbook,等)中获得第85届OSCAR最佳影片。
个人分类: 学习|2850 次阅读|5 个评论
错误的预言,正确的警告
kejidaobao 2013-1-7 08:55
文/陈广仁 “太阳活动异常、地球平衡崩溃、陨石撞击地球,全球各地火山爆发、地震不止、海啸肆虐、超级规模的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伴随天摇地裂、巨浪滔天、高楼塌陷……世界末日降临。”这是电影《2012》描绘的世界末日场景。随其全球上映,“世界末日”言论、情绪、行为风起云涌,全球骚动不安。本文结合美国电影制片人、作家A.布鲁斯的《2012:科学还是迷信》,美国航空航天顾问、演说家M.巴拉的《大抉择:2012,我们将何去何从》2本著作,综述末日预言的历史、依据、影响。 在神秘的玛雅文明中,2012年12月21日是纪元的“终结日期”。在美国纪录片《2012:科学还是迷信》基础上,《2012:科学还是迷信》扩展综述了玛雅文化、神学、占星学、科学等领域学者的思想和见解,探讨了玛雅文明的“宇宙观”是萨满式的幻觉还是独特历法的表述、2012是心灵概念还是物理现象、2012年会否或将怎样带来“世界末日”、2012年后的世界图景是怎样的、是否应担心太阳风暴的爆发和地壳的移位活动、未知的“行星×”是什么等。 《大抉择:2012,我们将何去何从》简述了玛雅预言、印度教传说、霍皮族预言、德累斯顿抄本、金字塔记载、圣经记载及占星术、天文学、物理学等关于2012的预言,阐述了2012可能出现的金星凌日、复仇之星、磁极翻转、银河系黑洞、能量脉冲爆发、大洪水、太阳耀斑、地壳位移、尼比鲁星等天文异象,探讨了有无必要为玛雅历法中提到的“末日预言”感到担忧、玛雅预言中的2012年星体排列和天文事件会怎样影响人们的意识、预言提及的种种变化是否受到内在规律的驱动、未来面临的诸多变数对地球预示着什么、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物理现实变化和意识转变等。 考古发现及科学研究表明,2012年12月21日仅是玛雅历法其中“一纪”的最后1天,第2天将开启一个新的“纪周期”。纪元结束并不意味历法终结,更不代表时间终结。但2012末日预言之所以产生广泛影响,除西方传媒对玛雅历法的误读外,还与玛雅文明的衰亡及解读有关。有学者从玛雅古迹解读出7大预言,其中一些断言与当今世界形势有一定契合。而且随2012末日预言正面、反面、是非莫辨的广泛宣传及电影、电视、网络的快捷传播,其对全球的影响比此前任何一次都更大、更广、更远。 世界末日的预言、传说起源于原始宗教、神话、占星术,主要指天惩、天罚而产生的人类终结。迄今发现的最早末日预言是公元前2800年亚述人的泥板记录:有迹象表明世界正在迅速走向终结。此后不同文明、不同宗教花样繁多的末日预言层出不穷,有据可查、影响较大的世界末日预言近200则。其中广泛传播的末日预言或所谓征兆有公元1世纪《圣经:启示录》的“最后审判”及《马太福音》的“末日审判”、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埋葬庞培、公元2世纪孟他努教(Montanists)的“世界末日”、1666年伦敦大火、1794年震颤派的“最终审判”、1910年5月18日哈雷彗星再临的“天启恐慌”、1982年“九大行星”直线排列、诺查丹玛斯《诸世纪》预言1999年7月天降灾难、牛顿《启示录》预言的2000年“世界末日”、金字塔预言家的2001年“世界终极”、比尔·麦克古尔《7年拯救地球》预言2015年7月人类将踏上万劫不复的地狱之旅…… 导致世界末日的大灾难中,广为流传的有:① 巨型天体撞击地球、黑洞吞噬地球、超新星爆发摧毁地球、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碰撞、太阳系轨道变化、太阳毁灭、太阳吞噬地球、地球停转、地球大气灾变、外星人入侵;② 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地磁南北极倒转、多星连珠、天体重叠、金星凌日、超级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伽马射线暴摧毁地球、中微子冲击地球、太空尘爆、超级火山爆发;③ 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浩劫、气候剧变、基因灾变、物种大灭绝、全球大瘟疫、全面核战争、第3次世界大战、大规模恐怖攻击、机器人控制世界等。其中第1类是人类认识尚不充分、难以控制或时间久远的,第2类是科学证明无依据、不足为虑或危害有限的,第3类是人类剧烈活动的结果、应该调控或将自食其果的。 事实上,人类社会、生命环境、地球系统乃至太阳系确实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人们予以足够重视和关注。特别是,人类的命运存在很大变数,地球、太阳乃至宇宙的变化尚存很多未知。而人类从未放弃对神秘未来的探索,预言未来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这是种种预言存在的心理基础。预言基本上是宗教、神话、迷信、文学、艺术、科学等对未知的追问、向往和兴趣。而末日预言多出于对未来的恐惧、猜测和预警,反映了人类对终极的关心、不安和忧虑。 从科学角度看,世界万物皆有出生、消亡,人类、地球生命、地球、太阳、太阳系、宇宙都逃脱不了出生、生长、死亡的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将消失。科学所谓的世界末日,指人类社会的灭亡或宇宙系统的崩溃。预言、探究未来能敦促人类透视宇宙万象和发展趋势,提高对环境、人口、资源危机的警觉度,并启发变革的前进方向。但末日论者带有浓重的末世情绪和神秘主义色彩,往往将趋势、可能、未来断定为命定、必然、现在,言行充斥着迷信、蒙昧、欺骗,虽打着科学的旗号、披着科学的外衣,散播的却是耸人听闻的非科学、赝科学、伪科学断言,成为混淆视听、散布恐惧、误导行为的重要市场之一。而且需警惕的是,以正统面貌出现、批驳末日言论的论著中,也不乏错误和谬论。单就《2012:科学还是迷信》、《大抉择:2012,我们将何去何从》来说,虽然都指出2012末日预言不足采信,在新纪元开启后人类应转变社会追求、抉择发展方式,保护地球系统。但前者将转变寄望于新思维、超智慧、新人类,叙述中存在语焉不详、夹杂不清等问题;后者将抉择诉诸于扭力场、超然力量、超维物理学,论述中含有反科学、伪科学成分。 总之,末日说是错误的预言、正确的警告。在电影《2012》结尾,搭上诺亚方舟的人们度过了全球灾难,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希望人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营造地球方舟的美好未来。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3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美国电影<再造战士>到再造刘翔出征2016里约奥运
laserdai 2012-8-13 06:06
不久前还无意中在电影频道看了一遍《 再造战士 》,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如此令人震撼。建议没有看过的读者,去认真看一看。比如,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eQW5b01eUU/ 电影说,美政府秘密把越战中战死的士兵冰冻起来,以高科技的电脑改造,然后输入程序,训练他们为机器战士,杀人不眨眼,成为魔鬼战士。 最后一幕最令人惊恐:那些再次战死的魔鬼战士,经过重新改造以后,又都还原如初,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可以继续出去杀人不眨眼了。 这让我想到了今日的刘翔,和这部电影,竟然没有区别。 刘翔当年比较健壮,跑步非常快,也得了不少金牌。但是中国此类选手奇缺,后继无人,还有无限的商业价值,怎么办?再造战士! 运动员一般运动几年以后,造成严重损伤,从此只能退役。 对于,刘翔,不能这样,于是多冲因素考虑,就再造战士。 第一次,2008奥运会前,结果2008奥运当场失效。之后,进入医院,计算机重新处理,再造一番,之后,再造的刘翔果然跑得不错,结果2012伦敦奥运会上又失效了。 现在,又送进医院了,计算机正在处理进行第三次再造,并且媒体已经放出消息来,准备参加2016里约奥运会。相信,这次的再造技术肯定高于上两次,2016之前应该还可以拿到几枚金牌,不知道到了2016场上是不是还会失效?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来一篇更直接论述美国电影大片的好文!
bfzhao2001 2012-6-12 22:30
又是美军来保卫地球 http://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29335 顾此   近期热映《超级战舰》中,来自异星的战舰以毁灭者的姿态降临地球,它们藏匿深海,却又突如其来地袭击地球,在世界各地,桥梁被摧毁,建筑物被炸垮,甚至连军事基地都未能幸免。没有人知道它们从哪里来,又为何而来。但不管答案如何,一场人类的海上地球保卫战注定还是要在美军的领导下在太平洋上震撼开战。 装备差劲的外星人 《超级战舰》一早就被称为“海上版的《变形金刚》”,这也有一定道理。前来征服地球的外星飞船,无论是外形还是攻击模式,都堪称《变形金刚3》里的迷你版“钻头”。至于穿着盔甲的外星人,无论是造型,还是与美军在丛林中肉搏的场面,则明显有《铁血战士》的味道。 在俗套和杂糅的剧情发展过程中,片中的许多细节还充满各种经不起推敲的漏洞。电影中安排了5艘外星飞船前来地球的场面,明明拥有超高科技的外星人,居然会出现一艘通信飞船撞上地球人造卫星、最后导致紧急迫降的情况。明明飞船能在太空穿梭,但居然挡不住美军的子弹,飞船的玻璃很轻易就被子弹打烂。而且外星飞船的炮弹只有一种,那就是加大版的“手榴弹”,怎么看也不像是高科技外星球的兵器。 片中还几次出现外星人不杀地球人、只破坏各种建筑物的戏份,甚至到整部电影结束,始终都没交代为什么外星人要这样做。更令人诟病的是外星人的武器,出了外星飞船的外星人连支枪都没有,居然要和地球人打拳击肉搏,堪称“史上最挫外星人”。当然还有那艘停靠在珍珠港已退役几十年,说开动就开动、最终还拯救了地球的打不沉的“密苏里号”…… 通用的《孙子兵法》 尽管故事弱智到令人发指,但毕竟是环球电影与世界知名玩具公司美国孩之宝联手斥资2亿美元打造的一场视觉盛宴。自称看3D电影会晕的导演,虽没有在《超级战舰》中“跟风”采用3D摄影机拍摄,但其特效水准确实出彩,片中的“战舰”设计很拉风,两舰对战的远景十分壮观,爆炸和撞击的音效也相当逼真、震撼。除此之外,编剧和导演花了不少心思设置了一些很精彩的战术。正因为这些局部上的“亮点”,才使得片中战舰打外星飞船、海军肉搏外星人的场面没有沦为《变形金刚》式只靠视效取胜的戏码。 与《变形金刚》、《特种部队》-样,《超级战舰》同样是根据孩之宝公司一款经典玩具而改编。它的最初形式用笔在纸上画个表格就可以玩,早于一战时期就已出现,目前则有该公司1984年推出的电子游戏。游戏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战舰的位置,只能随机向对方棋盘发射炮弹,借由是否击中对方战舰来判断其位置,直到一方击沉另一方的所有战舰。 就像中国的军棋游戏那样,《超级战舰》游戏的玩点是在双方交战策略上。而如今电影版算是很好地展现出游戏的精髓。片中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战舰舰长永田,教会亚历克斯在不用雷达的情况下如何探测外星飞船的动向,让戏中的美军大赞“老奸巨猾”。永田靠着这个方法,沉着对应两艘外星飞船,相当威风,而亚历克斯指挥的美军战舰在与外星飞船交战过程中,“乱用的《孙子兵法》”、“海上漂移”等战术都相当精彩,相信在这一方面一定能让不少军事迷看得过瘾。 看来老美的大片之所以能称霸全球,总是有着自己的两把刷子,而且这“活学活用”本领还必不可少。如影片中多次提到《孙子兵法》,导演彼得•博格称:“我父亲是《孙子兵法》的粉丝,经常谈论到它。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父亲给我上的第一课就告诉我‘孙子兵法’中攻其不备的典故。我想如果能将它通过这部能在全球范围内上映的影片而发扬光大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因为这也是我毕生坚信的一个道理。影片最后也是靠着这个计谋而取得了胜利。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典故,我很荣幸读过这部书,并且很高兴能在影片中运用到它。” 美军的超级“宣传片” 有热心的影迷曾经统计过,除去那些国内观众不熟悉的影视作品,在好莱坞的撮合下,孩之宝公司携手美国五角大楼对咱们这颗星球的“呵护”足有4次半了:《变形金刚》系列里,这家玩具公司已经干过3次;在《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里算半次;在如今的《超级战舰》中,孩之宝又干了1次。说实话,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玩具公司通过电影这一传媒手段把其产品文化传播出去,本身无可厚非。但不可不察的是这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每次孩之宝出手,都伴随美国军力在大银幕上的一次耀武扬威。而导演博格在谈到拍摄此片的动机更是表示,自己来自海军世家,其父酷爱海军,老人家则“自诩应该在耶鲁教海军历史”,因此希望用这部作品来表达对美国军人的敬意。 在《超级战舰》中,对美军实力的炫耀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跟《变形金刚》的多兵种展示相比,《超级战舰》更侧重美国海军部队。特别是整个航母编队在演习时遭遇外星人进攻前,让导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美国海军的水面舰艇挨个“吹嘘”一番。 当然这种“外星人入侵+美军反击”的模式在好莱坞屡见不鲜。之前就有美国陆军在《世界大战》、空军在《独立日》以及海军陆战队在《洛杉矶之战》中拯救世界,而这次在《超级战舰》中有所不同的是,安排了美国海军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并肩作战。可是殊途同归,最后的结局都是英勇的美军从外星人手上拯救了世界。而观众们更是在这一次次的“洗脑”中,被告知:只要有美军在,地球这次又有救了! 另外,跟其他同类电影比起来,《超级战舰》尤其注重对美军光荣历史的渲染,该片英文片名“Battleship”可直译为“战列舰”,在片中指代的就是那艘“密苏里号”战列舰。当年在“大舰巨炮主义”时代,“密苏里号”所代表的战列舰因其强大的海上火力优势,而成为整个舰队的“保护者”。在海军航空兵崛起后,特别是当航母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霸王”之后,老态龙钟的“密苏里号”早已不堪重任。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对美国海军而言,“密苏里号”还有一层更深的历史意涵,即日本的二战投降签字仪式就是在“密苏里号”上进行的,而现在的“密苏里号”已成为一座美国海军的军史博物馆,成为美国海军光荣历史的“代名词”。 于是在《超级战舰》中,当先进的驱逐舰纷纷被外星人击沉之后,“密苏里号”在片尾的重新披挂上阵无疑成为了全片最“妙笔生花”之处。那些须发皆白、佩带着诸多勋章的二战老军人,无疑在向观众宣传着美国海军的光辉战史。在年轻军官的指挥下,老军人让“密苏里号”重新发出怒吼,并完成了对外星入侵之敌的致命一击,最终使“密苏里号”成为整个人类及地球的“保护者”。在这一段落中,配以影片频频使用的特写画面以及出色的音效,美军荣誉精神的传承表现得令人血脉贲张。 “新欢”——科幻战争片 其实美军搭台、好莱坞唱戏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早在百年前电影诞生之初,双方就关系密切。上世纪20年代,首届奥斯卡奖的获奖影片《翼》,片中描绘的飞机作战画面,就是在美军提供设备的前提下才得以顺利拍摄。现如今《超级战舰》的制作人、曾拍摄《完美风暴》、《怒海争锋:极地远征》的邓肯就曾表示,正因为得到了美国海军乃至日本海军等多方的支持,才得以拍摄出那一场场战况空前的世纪海战。 导演博格就更是坦言:“我找到美国海军,然后他们就让我用他们的武器了。很多人都知道我-直力挺美国军方,而我又非常敬重那些为国家服务的人。这次参与制作的美国乃至日本海军,他们都了解我的心意,知道我不会拿他们的东西做傻事,也不会不尊重他们,所以也放心把他们那些大玩具借我用了。” 毕竟从商业角度看,好莱坞与美国军方的精诚合作是一桩只有傻瓜才会拒绝的双赢买卖:在军方看来,为重塑美国大兵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变得越来越负面的形象,无疑要借传媒之手将支持国防部政策和替美军辩护的思想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受众。在这一方面,再好的宣传也不如制作精良的商业大片更有煽动性,其公关宣传成分被掩盖、消解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让观众在与角色同患难的感官轰炸和心理历险中,潜移默化地陶醉在其中,同时还避免了对宣传的天然抵触心理。而在好莱坞看来,能获得军方提供的道具和技术支持,以更低的制作成本换取一如既往的高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超级大国,放眼全球,难免生出一种“独孤求败”之感。正像《美国队长》中,只要印有美国国旗的盾牌所到之处,敌人纷纷丢盔弃甲,无疑是想借此表明美国精神的战无不胜。既然地球人已不能阻止美军,唯有祭出天外来客--早先《独立日》的外星人现身时牛气冲天,被美军抓住软肋后立刻灰飞烟灭,随后的《变形金刚》、《洛杉矶之战》、《超级战舰》,外星侵略者一次次张牙舞爪来袭,又一次次在美军的顽强抵抗下铩羽而归,甚至全军覆没。好莱坞编织的绝地大反攻情节,足以叫爱国青年看得双拳紧握、热泪盈眶。 于是乎进入新世纪,这些主要在电脑室制作、没有什么历史背景、故事可以天马行空且不易引起争议的科幻战争电影替代了传统的战争片,成为美军宣传“爱国主义”和提升军队形象的“新欢”。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以上个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壮志凌云》为标志的传统战争片,由于“吹捧”的痕迹太过明显,也曾遭遇过不少非议,像《壮志凌云》首映时就被影评人讥笑为“F-14的超长MV”。正是随着电影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的翻新,经验丰富的编剧和导演更懂得如何不露痕迹地将对美军的“吹捧”编织在情节中,把人们对新奇事物的喜爱加以商业化进而化为一种个体、家园乃至全人类的“责任”,从而在大大降低观众的敏感度的同时,让美国大兵在银幕上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伟岸,美军的综合实力也得到愈发淋漓尽致的展示。这一切,很符合大众的口味,也更符合美国国防部的胃口。 从《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太平洋战争》到《阿凡达》、《变形金刚》,再到如今的《超级战舰》,过去近20年里美国的战争影视大片接连登陆中国。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一方面美国影视作品在艺术上和技术上,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但另一方面其在弘扬美国主流文化传统和提升美军形象方面,则更值得我们好好加以研究。毕竟只有通过思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才能使一部有诚意的电影赢得观众最广泛的认同。而在这一点来说,中国的观众显然更想看到的是在家园有难时,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出现。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67期,摘自2012年第5期《环球军事》)
个人分类: 情报学|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辩理性与实践理性
benlion 2012-2-24 08:20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应该看西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吸收有批判有重新诠释,但仍然坚持来源于传统,这与不加研究不加思考的通盘简单地论断是有本质区别。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一定是有根有源,个人如何适存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如何存在于一个世界,这是关键之所在。 比如,美国电影《飘》、《云中漫步》都反映了一个根的概念,好象西方有一部小说就是《根》(需查证题目)的作者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传统文化,举例:乔布斯从佛教中领悟的精神,高更等现代画家从佛教中领悟的艺术方法,西方人曾经也劝说我学点禅宗的方法。 再比如,中医药的现代化,也就是采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尤其包括系统科学、计算生物学、组学(omics)生物学和其它现代科学技术学科开发中医药的理论和药物和原理的研究,中国人如果不能成功,西方人也会成功完成。 中国目前创新力度不够,不是因为中国古代已有的文化,而是现今所缺少的文化,比如,认知而可言传的知识,西方的思辩理性 - 偏于理论 - 演绎的基础,践行而需身教的知识 - 东方的实践理性 - 偏于经验 - 归纳的基础。传统向现代文化转型和中西文化的贯通,其中一个缺环就是语言分析和哲学思维,哲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环节是范式。 伦理和法制是对社会群体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研究客观与真实的存在,具备可操作、可重复、 可验证、 可推理、可预测、可观察和数学模型的精确化等特征,而不同于 神话故事、科幻小说。 纯粹研究通过信息链转化为实际应用,批判与自我批判、认识与反思是一种求证的机制。 在精细分析思维、理论严谨推理上的缺乏,而在艺术和文学的发散思维、意象思维上可能处于优势,缺乏那种深入、精细、严谨和完备的哲学思维、辩论,这需要从西方学习,这是希腊哲学的传统。在法律、规章上缺乏细致周密的条文和严格按制度、程序执行的遵守,这在国内的实验研究的技术操作上也有一定体现或反映。 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伦理分析、法律辩论等,经过近代欧洲的发展,已经建立一套完整而更精细、严密和规范的体系,比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希腊、罗马更精细化、严谨化和体系化,只有通过学习现代西方的科技、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弥补传统中的不足和将古代初级较粗的文化转换到更精细化和系统化的模式。 如果,在体制和规章制度设计上不周密,自然就会出现漏洞和执行不利,如果在行动上不能严谨、严格依程序和规范操作,就很难以实现体制设定的目标,在科学研究上体现为缺乏客观和逻辑依据,在法制和政策实施上体现为依人情关系而异的分歧和法治不够。 另外,中国人在国外遵纪守法,在国内为何做得不是很好,一个道理,国外教授大部分时间阅读文献熟悉专业,技术员精细于实验操作流程,师道尊严在于以身传教、法制规范在于以身作则。
2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龙生龙?凤生凤?-学术讲座通知
热度 1 duke01361 2012-2-6 16:48
uow117422 .pdf 中国有一句民谣说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兵生兵,将生将,商人的儿子会算账! 在遗传学家看来,这也正反映的是“遗传”的作用!龙固然生龙,凤也自然生凤,而不是象美国电影《功夫熊猫》里那样,paul的父亲是一支会做面条的鸟!鸟是生不出熊猫的,这在遗传学上肯定是对的,但在社会学上就不一定对,人们会说,鸟完全有权利adopt只熊猫做自己儿子!这一点美国人很认同!所以很多美国人喜欢adopot非亲生孩子做自己的子女! 这其实完全是在说社会,所以沿着这个社会学的逻辑看上面民谣的“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以及“兵生兵,将生将,商人的儿子会算账”就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实,即使一个社会非常缺乏流动性,也并不是所有兵的儿子必然都是兵,所有将官的儿子必然会成为将官!同样,也并不是所有的老鼠的儿子都天生会打洞,所有的商人的儿子就一定必然会算账!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命运,包括遗传命运和人生际遇。其中,人的“遗传命运”不光是基因决定,同样也受后天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决定了一个人的生物性征的发展,包括该人是否对某些疾病是否易感?是否必然承继父母基因而对成为某些疾病的患者! 同样,人参与社会活动,生产实践,不光需要体质健康,头脑灵光,还需要拥有过硬的“情商”,这种情商很多情况下就是指一个人的 personailties! 情商高低姑且不论,但精神健康也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事业发展,而这和个体的早年所遭遇的各种际遇有关,包括出生门第,经济条件等等有关。 罗哩罗素写了这些,是因为接到澳洲的一个通知,德国的一位神经病理学教授将进行一个报告: Professor Neumann will explain how early life experiences shape an individual’s emotional, cognitive and social abilities and create vulnerabilities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he will also discuss potential stress-protective factors, such as oxytocin, a brain neuropeptide activated by strong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during the peripartum period in women. As chronic stress effects almost all body functions, the seminar will be of interest to GPs, psychologists, psychiatrists, neurobiologists and others. 如果你感兴趣,去听听吧!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9443 次阅读|2 个评论
面对《阿凡达》和《孔子》对决,我们应该做什么?2010-1-28
xianlaoguo 2012-1-23 23:07
女儿14岁,在西安的一所名校读初二。学习成绩优异,算是优等生。本周期末考试。   她告诉我班上几位同学约好考完了去看《阿凡达》。由此,在网上关注起这部电影。      实事求是,媒体对《阿凡达》的评价正如影院的人潮一样,“怎一个好字了得”!然而,   五年的正规德国教育使我对任何事物首先抱一种质疑的态度。无疑,好莱坞电影是全球大哥大,它的故事节奏画面构思技术等都领先中国许多。因此,《阿凡达》让国人奉上口袋和脑袋,让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山姆大叔卷走了钞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然而,本博并不嫉妒别人赚的钵满,关心的是对孩子的教育!   几乎是同时期,电影《孔子》却没有遇到这样的人潮。一部描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哲学先贤的电影,却没有在应该了解的中学生中流行,让我思考,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电影也不是一直领先,在1905年美国票房市场就被欧洲电影垄断了,然而,山姆大叔很快行动起来,媒体、政府、包括总统:电影公司联合重组,媒体宣扬主旋律--将欧洲电影斥为颓废堕落的货色,把美国电影捧为健康、人道的佳作,总统也出来呼吁保护国产电影的重要性。    记住美国前总统威尔逊的讲话“电影已经达到了传播大众思想的最高境界。……由于电影使用的世界语言,更有助于它表达美国的计划和目标。”    看场电影是件小事,数以千万计的中学生孩子没时间没兴趣看国产电影,却挤出时间对《阿凡达》,《2012》津津乐道。这恐怕不是小事了吧?!    我们该做些什么?建议:   1、对家长,我的做法是,要看《阿凡达》,必须看《孔子》!然而“吾谁与归”?   2、电影人,别想着奥斯卡,把中国文化精髓的东东拍的90后爱看些,这比拿奥斯卡重要多了,也赚钱多了。   3、媒体,别只向钱看。关心一下政治,孩子需要引导!   4、国家电影电视局,许可证可要用好了!   5、我们的政府应该做什么?我不知道。
2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中英电影;古装戏和鞭炮
seawan 2012-1-22 16:30
古装戏和鞭炮:民族复兴的两大障碍 : 无需奢谈什么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或者民主精神之类的高深话题, 单单这两个【浅层】现象不灭除,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句话就是一个笑话。 最近连着看了几个电影片段,分别为美、英、中出品, 回想一下以前看过的电影,对比总结一下,觉得很有意思: 美国电影: 主角是一个nobody,往往是不服从上级,刚刚犯了错误的前警察、退伍兵等,遇上不可躲避的命运,打败强大的反派,拯救了地球(或城市,或女主角等等)。 英国电影: 基本上和上面类似,但是主角一定会被发现原来是皇族血统!片中也一定要有人庄重的出来说:为了帝国(或者国王陛下)等等等等,我们要等等等等。 中国电影: 基本上没有上面两种电影的气魄,多数是“你你我我他他”的事情。但主角往往是刚刚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的(原来是公主啊等等,或者学会了什么秘笈了等等),本来是nobody,突然成了公主或者英雄。(最适合啊Q们的剧情)。 对比一下: 美: 强势崛起的后起之秀,当然不服任何权威的;世界就是我的。 英: 过气的贵族,也只能回忆一下“当年我们如何如何辉煌”的了。 中: 连可以啊Q的历史也没有,只有吸一口大烟,然后幻想“我突然被微服下江南的皇上宠幸”了。 看完电影,观众分别可能有的心理反应: 美:原来我也可成为一个伟人。。。 英:要是我也是贵族血统就好了。。。 中:但愿哪天我能中奖。。。
个人分类: 周围|1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怎么翻译“锅贴”?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1-17 11:24
永无止境:从锅贴谈起 作者:肖毛·   昨晚在电脑里看美国电影《Limitless》(《永无止境》,又名《药名效应》,2010),发现其中经常出现中国餐馆的招牌,上面的文字则是中英对照的,或许有华人为这部影片提供了赞助吧。就在主人公因缺乏可以彻底发挥大脑潜能的神奇药片而在街头踯躅时,画面中出现了一个招牌,上面写着:   津美锅贴   Dumpling   看起来,“津美”二字并未译成英文,而“锅贴”的英文写法为Dumpling。是不是这样呢?对于Dumpling,一般的英汉字典解释为“汤团、面疙瘩、水饺、布丁、小面团”等等。这些中文名词之中,哪个与锅贴的血缘更近呢?先看看中文字典怎么说吧。   《汉语大辞典》:“锅贴:在铛上加少量的油和水烙熟的饺子。”   看起来,锅贴指的是饺子,但它是烙熟的,而非水煮(即水饺)。哈尔滨的饭店之中,既有卖“锅贴”的,也有卖“锅烙”或“水煎包”(这里所说的水煎包往往不是包子,而是真正的饺子)的,而这三者往往是同样货色,做法一般是在平底锅(即铛)里油煎,然后往锅里加上醋水或者鸡蛋水,盖上锅盖蒸熟;这样一来,水煎包与平底锅相贴的地方则会变成金黄色,而且会出现一层金色薄片,吃起来又酥又脆。   锅贴究竟始于何时呢?《清稗类钞·扁食》认为,“北方俗语,凡饵之属,水饺、锅贴之属,统称为扁食,盖始于明时也。”有人说,《清稗类钞》成书草率,不甚可信,那么我们可以从中国古典小说中寻找答案。在《施公案》中,曾经出现过“锅贴”、“锅贴儿”,这说明至少在清代就已经有了锅贴。   锅贴似乎是中国北方尤其是北京的传统食品。据说慈禧太后喜欢吃饺子,但拒绝吃凉的。一次,御厨把煮熟后变凉的饺子用油煎了,送给那个挑剔的老太婆吃,结果得到她的称赞。虽然没有太后的权势,哈尔滨人倒也经常这么吃饺子,却把油煎的饺子叫做“水煎包”而非“水煎饺”,奇怪。   总之,纵使锅贴与水煎包有所区别,两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面再来看看锅贴的英文翻译和解释。   我觉得,Dumpling并非锅贴的完美翻译,因为它的歧义甚多,而哪个意思都与锅贴有一定距离。《维科汉英词典》把锅贴译为fried dumpling,强调说它是油煎的(fried),看起来有些贴边,但也没有好多少。去网上查中国菜名的中英文对照,欣喜地发现了这样的菜名:   锅贴:Pot Sticker   锅贴饺:Pot Sticker   素锅贴:Vegetable Pot Stickers   饺子:Dumpling   水饺:Boiled dumplings   蒸饺:Steamed dumplings   那么说,Dumpling指的大概是饺子的通称。我的朋友熹微兄指出,“应该说dumpling的概念可以兼指饺子和锅贴,但通常指饺子,为了区分,可以特意说boiled dumpling和pot sticker。”   再查维基百科英文版,发现Pot Sticker也写作Potsticker或者Potstickers。Pot者,锅也(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平底锅);Stick者,贴也;Pot Sticker,意即锅贴。   维基百科英文版说,Potsticker是中国北方食品,先在wok(镬,即圆底金属锅)里面蒸,然后在平底锅(shallow frying pan)里把饺子的一边煎得酥脆(crispness)。由于饺子皮(dumpling wrapper)的贴锅的一边是酥脆的,看起来好像紧贴着锅煎出来的,所以锅贴的英文名字叫potsticker。日本人的食品gyoza dumpling,与锅贴有些类似。《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对于Pot sticker的解释是:   A dumpling filled with ground meat, vegetables, or other ingredients that is browned on one side and then simmered.   锅贴:里面填满碎肉、蔬菜或其它馅料的饺子,先将一面煎至褐色,然后再蒸熟。   这个解释比较简洁,但做法是先煎后蒸,与前面谈到的工序相反,那么吃起来的口感也不会相同。   对于以上内容,熹微兄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补充了一些精彩的说法:   “哈尔滨把锅贴叫做水煎包,我第一次听说。一向认为饺子的英文是dumpling或Chinese dumpling,和你查到的一致,至于非Chinese的西方本来的dumpling是什么样,我一直未弄清楚。有一种形状类似小饺子的意大利面食(意大利小方饺),有专门的名称叫ravioli,也不叫dumpling。锅贴译为pot sticker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翻译得应该说还贴切,但此前若有人直接说pot sticker而不加解释,我会不知所云,因为锅贴在口语中儿化为锅贴儿,说到这个词不会想到它是贴在锅上制作的食物,也就不会联想到pot sticker。在伦敦曾看到过名叫Peking Dumpling的餐馆,我认为就是以饺子为主的餐馆,但没有进去看或吃,所以现在不敢肯定。日语饺子用假名拼写汉语饺子的发音,再用罗马字母转写就是gyoza。”   “我偶尔在家自己做锅贴吃,烹调制作过程前期以蒸为主、后期以煎为主。包锅贴时只把皮的中间部位捏到一起,两边是露着馅的,和饺子形状有所不同,个头一般也比水饺大。”   “shallow frying对应于中文的煎,炸是deep frying。ground meat应该说是绞过的肉馅,与碎肉的概念有所不同。市场上买到的ground meat是(绞过的)肉馅,但真正要包饺子,还要加油盐调料,还可以加切碎(有时还要挤出水分)的蔬菜和其他成分,成为饺子馅,如果是不加蔬菜等成分而只加油盐调料,也可以叫(纯)肉馅(的饺子)。不同语境下肉馅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可能指绞过的未加油盐调料的生肉馅,也可能指加了油盐调料准备用来包饺子、锅贴、包子或做馅饼等的肉馅或以上食物做熟了以后其中的肉馅。‘素锅贴:Vegetable Pot Stickers’,我觉得似乎说vegetarian pot sticker更好,强调馅里没有肉和其他荤食,但里面不一定都是vegetable(蔬菜),甚至可以完全没有蔬菜,而可以有除了肉(鱼、蛋、荤油)之外的其他食物材料。”   “‘锅贴:在铛上加少量的油和水烙熟的饺子。’”我觉得烙字用的不对,在我的概念中烙饼是不放油(或放极少量油)更不放水的,所以称锅贴是烙熟的很奇怪。‘里面填满碎肉、蔬菜或其它馅料’当然是译自英语,说法和中国人的思维是不同的,中国人想的是以皮包饺子(馅),而不是以馅填饺子(皮),而且若真把饺子皮填满,恐怕就捏不起来、包不成饺子了。”   “虽说dumpling似乎可以兼指饺子和锅贴,但我认为中文饺子却不包括锅贴,因为二者形状(饺子不露馅,锅贴两边露着馅)和烹调方法不同,《汉语大辞典》说锅贴是‘烙’熟的‘饺子’根本不对,《现代汉语词典》将锅贴解释为在铛上加少量的油和水煎熟的饺子,虽然‘烙’变成了‘煎’,但仍认为锅贴是一种饺子,我不赞同。”   回头再说美国电影《永无止境》中的“津美锅贴”的英文译名。我想,把它译为Jin Mei Pot Sticker,或许更加符合中文的原意。   对于《永无止境》的导演来说,“津美锅贴”的中英文招牌或许不过是电影的一个小点缀,因而一闪即逝。在我看来,这个中英文招牌却值得深思,因为它既说明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说明这个交流与融合并非完全对等的互换,而是会在流传过程中变异——这种变异也许会锦上添花,也许会越描越黑,不能一概而论。   两周之前,我在译书之余看过一部有关莫高窟的中国纪录片和一部美国史诗电影《亚历山大大帝》。莫高窟里的历代佛像和壁画中,总会带有文化交融与创新的痕迹。比如说,第259窟的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并坐说法像(北魏)中,佛像身上的衣纹线被雕塑得清晰可见,飘飘欲飞,而这种雕塑手法源于印度的犍陀罗艺术,印度的犍陀罗艺术则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艺术则是亚历山大大帝侵略印度时传过去的。更加奇妙的是,北齐画家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的绝技,与敦煌壁画的部分雕塑有着同样的渊源,但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如果没有亚历山大大帝对于印度的侵略,他就不能获得“曹衣出水”的绝技。   任何文化都不该固步自封,只有互相融合才有可能创新。别的不说,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锅贴,不是也在文化交流中推陈出新吗?比如,日本人的食品gyoza dumpling,或许就是根据我们的锅贴改造的。除了原有的锅贴,哈尔滨等地又发展出它们的水煎包。   所以,永无止境的不是那部美国影片中幻想的对于大脑的开发程度,当然也不是仅仅锅贴的传播,而是文化的交融与创新——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个人分类: 物论|5632 次阅读|7 个评论
开放心境 拥抱青春
gjcnefu 2012-1-1 22:20
匆匆的2011已经离去,更匆匆的2012已经来临了,生活似乎真是上了快车道,留给人静思的时间好像越来越少了。 许多年长的人对我说,孩子上了学,你才会真正地感受到什么叫时间如水,逝者如斯夫!其实,我现在就有感觉了,人一过了三十岁,似乎就变得苍老了,我没几年就快到35岁,过了35岁,可就奔40了啊。 但是,细细想想,只要人的身体够健康,年龄确实是个值得忽略的问题,我看到许多美国电影中的老人,至少60以上,还开着越野车在北美戈壁驰骋呢。 记得以前学过一篇英文散文《youngth》(青春),更是把青春与年龄、身体状况不相联系,青春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我想,只要一个人总是不缺乏与外界交流的热情和勇气,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积极、坦然地面对过往与未来,生活就应该是充满阳光的。 社会变迁得愈快,愈需要淡定,生活得不肤浅,不刻薄,不功利,那么生活得就会更真实,更青春,更长久。 【后记】:感谢阅读本文的各位同仁,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快乐、幸福、进步! 昨晚写错了好几个字,向大家致歉~~
个人分类: 感悟生活|2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电影 瓶中信
csblizhaolin 2011-12-4 01:39
  泰瑞莎(罗宾-莱特饰)一日在海边慢跑时,无意发现了一个埋在白沙中的玻璃瓶,瓶内装着一封属名G的信。泰瑞莎反覆看了又看,深深被信中G的热情及真爱所打动了。她好奇着,是怎么样的感情,能让一个人如此心痛。   泰瑞莎才从一段失败的婚姻中走出,她把生活重心全放在工作和儿子身上。在别人眼中,她绝对是个成功的单亲妈妈。她任职于芝加哥论坛报的专栏作家,这封她捡来的瓶中信,阴错阳差的被刊登在报纸上,并得到热烈的回响。于是她被指派去寻找这个情感炙热的主人,了解他伤痛的理由。她积极细心的搜寻一切蛛丝马迹,从瓶子、信纸、打字机等线索,终于让她寻得了信的出处。她整理行囊,来到了北卡罗来纳州靠海的小镇,带着尴尬复杂的心情,不是为了工作成就,而是为自己的感情再冒一次险。   如其所愿,泰瑞莎遇见了帆船建造师盖瑞(凯文-科斯特纳饰)。盖瑞英俊多情,和画家妻子凯萨琳如同一对神仙夫妻,感情甚笃。但自从凯萨琳因病过世后,盖瑞一直无法走出悲伤阴影,他保留凯萨琳生前的画笔和画布,原封不动的在原来的位置,只为每天回味她,复习爱她的感觉。当泰瑞沙闯进盖瑞的生活,确实让盖瑞又有新的感觉,特瑞莎对凯萨琳能得到盖瑞完整的爱而感动,但却也遗憾自己无法得到盖瑞同等的爱而黯然神伤。 《瓶中信》剧照(14张)   盖瑞的父亲道奇(保罗-纽曼饰),一直努力的想将自己的儿子拉出这个悲伤的深渊,眼见这样一个好女孩就要与他擦身而过,但又不忍心见泰瑞莎对自己儿子的衷情得不到回应。就如他对盖瑞所说:“要选择过去或是未来,你好好做个决定,然后为它而活。”然而,盖瑞终将泰瑞莎的离去,让他的心也随之而去,他准备要对凯萨琳的爱挥别了,但盖瑞能容易的放弃旧爱,寻求新爱吗?!
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电影 真情难舍at first sight
csblizhaolin 2011-11-18 22:07
  艾米(Mira Sorvino),一个纽约富有灵气的女建筑师,然而大城市中繁忙的工作令她身心疲惫不堪,为了放松一下,她来到纽约北部的一个小镇,在这个普通的小镇上艾米遇到了盲人按摩师维奇奥(Val Kilmer)。按摩师一双带有“魔力”的双手触摸到的不只是艾米的肌肤,而是深入她灵魂的深处,随即两人双双堕入了爱河。维奇奥从三岁起就失明了,为此他的父亲毫不留情地离他而去,他是在姐姐的抚养下成长起来的。通过国际互联网的帮助,艾米发现一个眼科医生应用最新的技术,在理论上可以使维奇奥重见光明。经过大家的努力,奇迹发生了,一个神奇而陌生五光十色的世界呈现在维奇奥的眼前,可是这个世界与长期在他内心之中习惯的世界大不一样,而艾米和维奇奥似乎也渐渐失去了共同的语言,隔阂一天比一天明显。然而艾米并没有停止帮助维奇奥,正当在艾米的帮助下维奇奥慢慢开始用眼睛观察世界的时候,不幸再一次降临了,重见光明对于维奇奥来说始终是一个梦,但这却成功的消除了他与艾米之间的矛盾,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不得不感叹美国电影拍得好
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铁甲钢拳》酷在想象力
热度 4 jianxu 2011-11-13 19:51
美国电影《 Real Steel 》正在热映。它被译为《铁甲钢拳》。可是看完了电影之后,才觉得这个译法并非很贴切、达意。《 Real Steel 》有“ 真正的强者 ”之意。这也是影片要体现的核心思想。 因为是学材料的,看见钢这个词就非常亲切。钢不是铁,而是含有碳或者其它合金元素的铁,因此要比铁强硬得多。“真钢”的意思是看谁硬?看谁强?所以才有“好钢用在刀刃上”之说。从材料学的角度来看,铁甲肯定是扛不住钢拳的。“削铁如泥”的钢并非罕见。 尽管事前并未对该片抱有厚望,但看过之后,真的很是喜欢。 特别欣赏影片利用神奇般的想象力将科技与人情的完美融合。 故事构筑得太精彩了。虽然这是一部科幻片,却拥有让你在欣赏之余身不由己地被它所传播的价值观所影响之魅力。 特别喜欢那个孩子( Max )!机器人模仿他跳舞的动作和两个人跳着街舞走进拳击场的动作真的是太酷了。 那孩子花了一夜的时间,从垃圾场的废墟中将被遗弃已久的机器人“亚当”挽救出来,太感人了!太有爱心了! 博大的胸襟,从不记恨与抱怨父亲的遗弃和不负责任。当父亲的实出无奈。 不屈服于权贵。向想用 20 万美元买走“亚当”者说 No !太有骨头了! 不惧怕什么权威、大牌,自信地向强大、“装备着先进仪器设备”的“宙斯”挑战,真是太勇敢了!听听他那大声的疾呼: 为什么不给小人物一个机会? 最终,无名小卒 “亚当”在艰难的逆境中依靠不屈的精神战胜“宙斯”,创造出奇迹。 影片告诉我们什么? · 成功在于坚持!贵在不离不弃! · 抓住强者的弱点,弱者照样有机会胜出。 ·博爱 ,就一定会有回报,尽管你可能并不想索要。 · 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唯有创新,才会让人眼睛一亮! · 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差在哪儿?想象力! 相关链接 http://movie.mtime.com/119447/ http://kankan.xunlei.com/vod/mp4/60/60523/159438.shtml?id=731011#163579 小人物:亚当.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影视联想|680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美国电影春风化雨1996。又名生命因你而动听
csblizhaolin 2011-11-6 01:42
美国电影《春风化雨》,另类的老师,但是很博学,靠着自己强大的精神魅力吸引注了所有他的学生。当因为太另类而最后被校长开除的时候,所有他的学生都依次高高的站在各自的课桌上,很辉煌的感觉!当然也很煽情。。。。 。 编辑本段 影片简介   美国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讲述音乐家 荷兰 先生的真正志愿是作 《生命因你而动听》海报 首流芳百世的交响乐,却为生活无可奈何当起高校的音乐老师来,其后更将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贡献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后来也才惊觉自己成就原来是那么大。他启发并改变了数以百计的学生。荷兰先生受到学生及家人的启示,最终明白到人生并不会常常按照我们的计划而行,而是要求我们接受意料之外事情的故事。   该片导演:斯蒂芬·赫莱克,主演:理查德·德瑞 福斯 ,格莱娜·海德利,杰·托马斯, 威廉·梅西 ,奥林匹娅·杜卡 基斯 ,艾丽西亚·维特 , 泰伦斯·霍华德 等。该片其它译名: 霍兰先生的乐章 (中国)/春风化雨1996( 台湾 )。由博伟电影公司发行,1995年12月29日在美国上映。译制: 上海电影译制厂 ,翻译:解东,导演: 严崇德 ,主配: 程玉珠 、姜玉玲、 王建新 、沈晓谦、狄菲菲、 彭年 (丁建华的女儿),字幕:中繁/英文/中简(带隐藏字幕,中文字幕根据配音整理)。 故事梗概   1964年的秋天, 美国 俄勒冈州 。心怀远大理想的 作曲家 格兰·霍兰为了挣钱完成他的事业,在一所中学谋到了一份音乐 教师 的工作。他这么做完全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家庭生 《生命因你而动听》海报 活的重担使得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 音乐 基础级差的 学生 们便给了他一个难堪的下马威。他们在弹奏乐器时不但走调,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古典作曲家 巴赫 都没有听说过。霍兰的信心遭到了打击,女校长杰克布也多次向他提出善意的批评。在丈夫的工作遇到挫折时,从事摄影工作的妻子在一旁耐心地劝解和宽慰他;好友体育教师比尔·梅斯特也用自己从教以来的亲身经历,向霍兰证明教导学生需要无私的爱心和充分的时间。   在霍兰的悉心培育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白人学生格楚特·兰和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分别学会了 单簧管 和大鼓这两样乐器。就在霍兰醉心于教学生活的时候,他的儿子降生了,谁知却是个先天性的失聪患儿。这一重创使霍兰对家庭的重心有所转移,消极彷徨中和漂亮的女学生露韦娜·摩根有了一段朦胧的恋情。妻子察觉到了丈夫的细微变化,但并没有点破。摩根去 纽约 深造后,霍兰便将全部的身心转移到了儿子和教学上,和妻子的关系也冰释前嫌。之后的30年间,霍兰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而且还用 爱心 、 信任 和 理解 赢得了大伙的尊敬和爱戴。在他退休前,深怀感激之情的历届学生们欢聚一堂,为老师开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会,管弦乐队奏响了一支激昂雄壮的“美国交响曲”向霍兰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 精彩看点   著名电影音乐家迈克·凯曼为为该片配乐,不论是既成音乐的选用或原著音乐的创作,凯曼都展现了纯熟的音乐技巧与丰沛的情感,成功的刻划出电影的神髓,可以说和男主角理查德·德 《生命因你而动听》剧照 瑞福斯一同成为这部音乐电影的 灵魂人物 ,之后凯曼与理查德·德瑞福斯,以及该片导演Steven Herek成立了Mr.Holland's Opus基金会,目前该基金会已捐助超过1800件乐器给需要的学童与学校,让音乐教育能普及到更多的地方。1997年,凯曼荣获南加大音乐系的Magnum Opus Award,并且该校也设立以他命名的奖学金。 获奖情况   1996年本片获BMI电影与电视音乐奖,1996年本片 奥斯卡 最佳男主角 《生命因你而动听》剧照 提名奖。 幕后制作   一个好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每个人都有亲身体会。影片跨30载, 《生命因你而动听》剧照 德莱弗斯以精湛演技毫无破绽的化装诠释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家庭生活痛苦的教师形象,他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遭遇诸多不幸,如儿子失聪。但他仍忠于职守,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透过教育传达给学子,可以说是音乐版的《 万世师表 》。全片故事虽无太多新意,但处理得当,非常内敛,因此感人而煽情。 拍摄花絮   ·年轻的Gertrude学的那首曲子是Acker Bilk的《Stranger on the Shor 《生命因你而动听》剧照 e》(《海滩上的陌生人》)。   ·片中他们住的房子是俄勒冈州的一个废弃罐头厂改造的,外观模仿的是在 波特兰 的另一座建筑。   ·影片结尾当荷兰先生完成了交响乐的指挥, 科尔 给他的爸爸--荷兰先生的手势的意思是"我爱你"。 穿帮镜头   ·在荷兰先生跟学生们讨论完 贝多芬 之后,镜头对准了唱机,在唱片上映出镜头的影子。   ·当艾瑞斯在结尾演出后准备跟大家说话时,她身后一个手语翻译出现了两次。   ·荷兰先生说他15岁时爱上了John Coltrane的音乐,根据他的年龄那是1950年,而Coltrane发行第一张专辑是1957年。   ·当荷兰先生弹《Lovers' Concerto》时,他的手指跟音乐对不上。 精彩对白   Glenn Holland: Playing music is supposed to be fun. It's about heart, it's about feelings, moving people, and something beautiful, and it's not about notes on a page. I can teach you notes on a page, I can't teach you that other stuff.   策荷兰:演奏音乐是应该一件愉快的事。要发自内心、有感觉、打动人,它是美好的,而不只是乐谱上的音符。我可以教会你这些音符,但是我无法教会你其它的。   Principal Jacobs: A teacher has two jobs; fill young minds with knowledge, yes, but more important, give those minds a compass so that that knowledge doesn't go to waste.    雅各布 校长:教师有两个职责:给年轻人灌输知识,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   Rowena Morgan: You love music and you made the kids love it with you.   摩根:你热爱音乐,你也让这些孩子跟你一样爱它。   Iris Holland: Why is everyone else's child more important than yours?   艾瑞斯·荷兰: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比你自己的重要呢? 演员阵容 理查德·德莱弗斯   1947年 10月29日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父亲是纽约的律师,9岁时他们全家 理查德·德莱福斯 迁居至 洛杉矶 ,他大学只念了一年便到医院当职员,在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到处流浪寻找各种演出机会。默默无闻的他早在1967年便出现在《毕业生》(The Graduate,1967)等片中,直至出演了1973年的《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才崭露头角。1975年,他参演了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导演、轰动一时的影片 《大白鲨》 (Jaws,1975),本人也跟着人气急升,两年后,他出演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另一部重要影片《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同年,在《再见女郎》(The Goodbye Girl,1977)中的表演令他以黑马姿态勇夺奥斯卡影帝宝座,跃登巨星之列。他在其后的20多年中继续主演过多部影片,以《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1995)再创表演事业的高潮。 威廉姆·H·梅西   1950年3月13日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 迈阿密 。在1999年的名片《木兰花》中有出色演出的威廉姆·梅西,在《杀手无罪》中则是挑大梁,演出一名年届不惑,却对人生充满无 威廉姆·H·梅西 力感的中年男子。他将中年男子的无力感,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对于这个有点悲情的小人物角色,感到相当具有挑战性。他表示,他向来对平凡男子身处在很不寻常的周遭环境的题材很感兴趣,这类故事比英雄在不寻常的周遭环境中来得有意思。这部黑色幽默的电影早在2000年的 圣丹斯电影节 中广受好评,事隔1年多才将在美国正式上映,该片也入选了 香港 电影节。这部电影,是继《美国丽人》之后,再次在美国掀起一阵中年危机话题的 好莱坞 佳作。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角色就是《冰血暴》中的 杰瑞 ,也因此入围金像奖,并赢回独立精神奖最佳男配角奖。 威廉 梅西因为精湛演技,入围奖项不计其数,作品则有 《侏罗纪公园3》 、《不羁夜》、《空军一号》、 《密西西比谋杀案》 等。梅西与 艾伦·艾克哈特 、罗伯特·杜瓦尔合作独立制片电影《感谢你抽烟》。梅西完成了TNT电台的《羊毛帽》,该片由他与史帝芬·萨克特共同改编一九六二年的老片,并由后者执导。梅西以此片入围金球奖、演员工会奖,他与萨克特也因此入围作家工会奖,该片则入围影评佳选奖。威廉姆·梅西还因为2003年知名的《奔腾年代》入围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 泰伦斯·霍华德   1969年出生在美国的 芝加哥 市,泰伦斯·霍华德的祖母、母亲以及叔叔们 泰伦斯·霍华德 都曾有过表演经验,他在家中共有十位兄弟姐妹,父母都是多民族 混血儿 。不到三岁的时候, 泰伦斯 的父亲由于过失杀人而被判刑,十一个月后出狱但随后便和妻子离婚。16岁之际,泰伦斯·霍华德和父母解除了关系并度过了一段靠救济金生活的岁月,18岁时他搬家到了纽约,在那里艰难地被著名得 布拉特 艺术学院录取,不过通过面试得到《考斯比秀》(The Cosby Show)中一个角色之后他便放弃了学业。80年代后期泰伦斯·霍华德在多部剧集中亮相,1995年通过《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一片登上大银幕,直到1996年主演了UPN情景喜剧《Sparks》之后才开始受到关注,而在04至06年间出演的一系列反映良好的影片包括《四兄弟》、《 拉克万纳布鲁斯 》、《要钱不要命》、《爱德怀德》,特别是《灵魂歌王》、《撞车》、《川流熙攘》三部奥斯卡热门影片帮助之下,泰伦斯·霍华德终于得以跃然进入主流视野,并成为黑人演技派中的一线大牌。他在05年凭借《川流熙攘》同时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提名,并于次年受邀加入了 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 。近几年泰伦斯出演的名片包括《勇敢的人》、《声梦奇缘》、《荣耀》等。他还在08年的卖座大片《钢铁侠》中扮演钢铁侠的好友。接下来泰伦斯的新作有动作片《地下拳击场》等。 影片点评   理查德·德瑞福斯的精彩表演是本片的亮点之一,他因此获得了 金球奖 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提名。音乐教师个人的家庭生活并非本片的重点,戏里的大量篇幅着眼于霍兰如何对学 《生命因你而动听》剧照 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方面。本片虽然稍显冗长,但仍不失为一部感人肺腑、温情脉脉的文艺佳作。影片在表现时间的流逝感上,加入了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的纪录片镜头,流畅地完成了不同年代的交替过程。音乐爱好者对此片也一定会爱不释手的——为了配合剧情的需要,片中融合了巴赫和贝多芬等古典作曲家的经典乐曲片段(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美国作曲家 乔治·格什温 的多部作品也不失时机地出现在剧中,悦耳动听的旋律极好地烘托了影片的整体气氛。   亲情、爱情、家庭、学校、要怎样权衡两者,Mr.Holland让你看到什么是对家庭的责任,什么是对教育的认真。Mr.Holland本是一名 音乐人 ,后来在三十岁的时候转为学校的老师。一开始的他很不情愿做老师,可是他认知到、音乐、艺术对一个学生修身养性是多么的重要。他教他们认识音乐,爱上音乐。他一直都想自己写一首交响乐,可是因为学校、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好像命运一直对他开玩笑,他的儿子Cole是一个先天丧失90%听力的孩子,他一直认为儿子不懂音乐、他放在学校孩子身上的时间比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间多得多。可是就在 约翰列侬 去世的那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懂音乐,懂自己对音乐的热衷,所以他用手语为儿子唱了一首约翰列侬写给自己小儿子的歌《Beautiful boy》。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十年过去了,Mr.Holland已经六十岁了,时代也在变化、开始流行起各种流行音乐。教育部为了削减教育经费而放弃了音乐课程,因此、Mr.Holland退休了。这时候的Mr.Holland已经爱上了这个教育事业,在他要走的那一天、他以前的学生全都来为他送行,并为他演奏了他自己写的《美国交响曲》。   Mr.Holland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他教一个吹不好黑管的女孩什么叫坚持、那个女孩最后成为了州长。他教一个根本不懂音乐的却在体育方面极有天赋的男孩打鼓,后来那男孩参 《生命因你而动听》剧照 军后为国殉职。然而、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与Miss.Morgan的那种微妙的情感,他排演一部音乐剧,女主角正是Miss.Morgan,他告诉女孩怎样理解音乐,他教她去选着自己该走的路,女孩慢慢的爱上了这个老师,她决定去纽约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走之前她告诉Mr.Holland,希望他和自己一起去纽约,一起实现梦想。Mr.Holland一定矛盾了很久、他默默的看着妻子为自己拍的照片,他最终决定留在学校、留在妻子儿子身边。在离开的那个晚上,他去送女孩,女孩在上车之前,想要亲吻他,他只是在女孩脸颊上清硺了一下,他其实喜欢那女孩。可是,家庭的责任让他留下了。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一场表演时,女孩独唱,Mr.Holland指挥,女孩看着她轻轻的唱出歌,他也静静的看着她,那一刻觉得周围所有人都不在了、只剩下他两人在无尽的温柔中对视。
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83届奥斯卡完全获奖名单
swz383110242 2011-3-6 16:12
北京时间2月28日上午9点,由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主办的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揭幕,最佳影片和新科影帝影后一一揭晓。以下是完全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BEST PICTURE) 《国王的演讲》 The King's Speech 最佳导演 (DIRECTING) 汤姆·霍伯,《国王的演讲》/Tom Hooper, The King's Speech 最佳男主角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科林·费斯 《国王的演讲》/ Colin Firth, The King's Speech 最佳女主角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娜塔丽·波特曼 《黑天鹅》/ Natalie Portman, Black Swan 最佳男配角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克里斯蒂安·贝尔,《斗士》/Christian Bale, The Fighter 最佳女配角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梅丽莎·里奥,《斗士》/Melissa Leo, The Fighter 最佳动画长片 (ANIMATED FEATURE FILM) 《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 最佳 外语 片 (FOREIGN LANGUAGE FILM) 《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丹麦) 最佳化妆 (MAKEUP) 《狼人》(The Wolfman) 最佳配乐 (ORIGINAL SCORE) 特伦特·雷泽纳、阿提喀斯·罗斯《社交网络》/ Trent Reznor, Atticus Ross,The Social Network 最佳歌曲 (ORIGINAL SONG) "We Belong Together" - 《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 最佳动画短片 SHORT FILM(ANIMATED) 《失物招领》(The Lost Thing) 最佳真人短片 (SHORT LIVE ACTION FILM) 爱神(God of Love) 最佳音效剪辑 (SOUND EDITING) 《盗梦空间》(Inception) 最佳音响效果 (SOUND MIXING) 《盗梦空间》(Inception) 最佳视觉效果 (VISUAL EFFECTS) 《盗梦空间》(Inception) 最佳改编剧本 (WRITING ADAPTED SCREENPLAY) 艾伦·索金《社交网络》/ Aaron Sorkin, The Social Network 最佳原创剧本 (WRITING ORIGINAL SCREENPLAY) 大卫·塞德勒《国王的演讲》/ David Seidler, The King's Speech 最佳艺术指导 (ART DIRECTION) 罗伯特·斯托姆伯格 《爱丽丝梦游仙境》 'Alice in Wonderland' (Walt Disney), Production Design: Robert Stromberg 最佳摄影 (CINEMATOGRAPHY) 《盗梦空间》 Inception 最佳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最佳剪辑 (FILM EDITING) 《社交网络》 The Social Network 最佳纪录长片 (DOCUMENTARY FEATURE) 《监守自盗》 'Inside Job' (Sony Pictures Classics), A Representational Pictures Production, Charles Ferguson and Audrey Marrs 最佳纪录短片 (DOCUMENTARYSHORT SUBJECT) 不再是陌生人(Strangers No More)
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2月5日
xupeiyang 2011-2-5 08:15
1902年,美国电影演员 克拉克·盖博 诞生 1957年,中国第一次公演西方 歌剧 1967年, 上海人民公社 成立 1984年,国防部副部长 粟裕 逝世 1994年,广东 大亚湾核电站 投入商业运行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电影金球奖
xupeiyang 2011-1-18 06:25
金球奖始自1943年,由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主办,是美国影视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金球奖共设有24个奖项,金球奖的被提名者名单通常是在圣诞节前公布,颁奖晚会则选在一月中旬举行。金球奖颁奖晚会的举办地点曾多次变动,不过近几年似乎已经固定在贝弗利山的希尔顿饭店。作为每年第一个颁发的影视奖项,金球奖被许多人看作是 奥斯卡奖 的风向标。近十几年来二者结果的对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参考资料 1 资料: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简介 http://ent.sina.com.cn/m/2010-01-13/02052842193.shtml 2 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官方海报确定(图) http://ent.cnool.net/watch_news_24048_1.html 3 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http://www.ffwb.cn/wiki_lE7lBEl8ElE5l9BlBDlE7l94lB5lE5lBDlB1lE7l94lB5lE8lA7l86lE9l87l91lE7l90l83lE5lA5l96.html 4 历届金球奖花絮大盘点 那些应该被铭记的时刻 http://ent.qq.com/a/20110113/000593.htm 5 历届金球奖花絮之唯一的一次3人并列 http://ent.sina.com.cn/m/2008-01-06/ba1864239.shtml nslog.set("ext-reference",1); 扩展阅读: 1 新浪专题网站 http://ent.sina.com.cn/f/m/gg65/index.shtml 2 http://ent.qq.com/a/20080114/000168.htm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歌舞青春》——一部特别值得中学生一看的影片
hhanb 2009-1-6 10:14
《歌舞青春》一部特别值得中学生一看的影片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网上看到了《歌舞青春》,后来又惊喜地看到了《歌舞青春 II 》,最近网上又有了《歌舞青春 III 》的预告片。据说此片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票房收入一路飘红,影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向观众呈现了宏大奔放热烈欢快的青春歌舞场面,把人们重新带回曾经辉煌一时的好莱乌歌舞片时代。几年来笔者数次看过此片,逢人就想推荐,在我看来这真是一部让人百看不厌的好片子。 2008 年临近年终的一个周末,央视电影频道连续播放了该片的一二两集,笔者再次过了回瘾。与此前观看不同的是,这回央视播放的是完整的翻译版,我这才真正吃透了该片的主题和寓意,特别是在听过影片的主题歌以后,意外的发现让人激动不已,欣喜之情无以言表。原来这部影片不只有外表热闹的歌舞场面,还有寓意深远的教育内涵。 电影的表现手法,当然离不开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完美的视觉享受,可以说这部影片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影片吸引本人的地方。动感的音乐、奔放的舞姿组合成一曲曲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青春歌舞,那场景定能唤起每一位观众对青春岁月的向往和赞美。原本就够闹腾的美国中学生,他们的校园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热烈,那才叫真正的青春年华。 其实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一所中学的一次派对上,一对男女中学生因同台演唱走到一起,故事由此展开。恰好这时学校艺术团招聘新团员,两位男女主角决定参选。可是此前两人都有各自的特长,男生是校篮球队主力球员,还是球队队长。篮球是该校传统优势项目,多年保持优胜成绩。男孩的父亲又是球队的教练,正带领全体队员积极备战,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校际联赛。女孩的科学成绩非常优异,也在积极准备参加学校科学大赛。双方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夺得好成绩,为申请名牌大学增添筹码。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两位学生却决定参加艺术团的竞选。这样的决定不仅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反对,也使双方的队友感到不快。 笔者注意到,影片在处理这个矛盾冲突时,用的不是黑白分明的二元区分法。而是通过双方队友的理解与合作,巧妙地化解了由此引发的冲突,结果是皆大欢喜,两位主角不仅在各自的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名次,而且成功入选学校艺术团。借此机会拓展了自己新的爱好,培植了新的课外情趣,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时代的生活。不仅如此,影片中其他几位配角,也展示各自的兴趣与爱好,甚至有位同学毫不忌讳地,向大家宣布自己将来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面包师。剧终时的歌舞场景,再次向人们宣传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和美国基础教育对多样性选择的认同。包括家长、学生和老师在内,几乎所有的人都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 或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校园已经够闹腾的了,孩子们的选择也够夸张的啦。假如,我们要以严肃的口气告诫他们的话,我想美国人十有八九是不会领情的。这部影片揭示的主题不是限制而是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选择。让笔者百感交集的是,我们的学生能有这么幸运,我们的校园文化能有这么宽容,我们的学校能放手让学生自我发展吗?一句话,我们的教育似乎不是张扬青春的教育,而是泯灭青春的教育。 当然,校园生活再怎么闹腾,美国中学生并不是根本不学习。影片中少有的镜头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美国中学生学习的情形:学校图书馆为学生自学提供了良好条件,那里摆放着的大多是大部头的著作,而不是习题等教学辅助资料。科学竞赛出现的一组镜头,披露了科学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信息。从影片透露的点滴信息看,美国学校教育,似乎更重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知识教育倒是其次。这或许正是杜威教育教育思想的反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每次看完影片后,我都特别想找个人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心愿:什么时候我们的校园才能这样。因为校园本该是青春欢腾的海洋,而不是死读书的沉寂荒漠。 回到现实,再看看我们的学生,同样的年纪,同样的灵肉。一个个少年老成的样子,周一的晨会,向站在国旗下的少男少女们望去,一片呆板灰暗的面孔,少有的笑容浮现也是那么的勉强和不自然。国歌没人唱,就连校歌也是由广播代劳。 课间操,体育老师一再扯开嗓子,要求同学们动作做到位,可是孩子们就是一副麻木不仁样子,个个无精打采,动作也是有一打没一打。 整个校园里闻不到欢歌笑语,少有的一点噪音,那也是打闹传来的。带红袖章的纪律检查员倒是随处可见,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量化为一定的分值,周有周小结,月有月考评。 我们不需要闹腾的榜样,需要学习成绩优秀的乖乖娃。延续千年的科举文化仍然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举人与状元仍社会公认的,学生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学而优则仕仍被老师、家长信奉为真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于是争章夺星活动在校园开展的如火如荼,县一中现象成为中学的旗帜,应试训练成为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听听《鼓舞青春》的主题歌是怎么唱响美国校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是未来的明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这部影片传达给我们的教育信息。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张扬的,胸襟是开阔的,思想是自由的,精神是独立的,人格是完善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充分享受青春的生活,体验青春活力的教育,人生才是完美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6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