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门外谈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博文阅读与思考札记(16)——《门外谈艺》专辑之二
pww1380 2012-12-2 22:46
博文阅读与思考札记( 16 ) ——《门外谈艺》专辑之二 杨文祥 1 . 是啊, 令人感动 正是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魅力之所在。 ——参见:杨文祥《静听晓虹超喜欢的旧歌——汪峰的〈硬币〉》评论回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36544cid=2283734goto=new 2 . 朋友的评论确是点睛之笔。 可谓“梦里梅花雾里诗,西山寻梦春意迟。回望太湖万顷水,难写心中春梦痴。” ——杨文祥《 李学宽诗词摄影佳作组合〈雾中寻梅〉欣赏 》评论回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1965cid=1562668goto=new 3 . 这是我在拜读您的佳作时的客观感受。 你不但用你的镜头发现了大自然富于生命律动的美,而且通过科学网与大家分享了你独到的审美判断。 ——杨文祥《光与影的舞蹈 诗文与哲思的交响( 3 )——博文 - 摄影佳作评论手记》评论回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47604cid=1601357goto=new 4 . 旭霞老师的指点很重要,谢谢。 限于专业结构的不足,我对摄影技术毫无研究,仅能够在审美层次上对相关技术有所感觉。 至于审美,我的关注点似乎也仅仅在于“发现美”的方面,对相关的不足,尽管有时也会有所察觉,但始终是一个难以补足的薄弱环节。以后注意这方面的修炼。 ——参见:杨文祥《 光与影的舞蹈 —— 张玉秀摄影佳作欣赏( 1 ):门外谈艺篇 》评论回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03536.html 5 . 美极了。情感的美,朦胧的美,有如一道雾中的春水,在心河里荡漾。 ——杨文祥:潘学峰《 静夜思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8980do=blogid=425322 6 . 再多的钱财 ( 煤炭)换不来“我昨天傍晚拍的美丽的云霞和月亮”。 所言极是。人类的愚蠢莫过于对自然环境的糟踏与破坏。只有留住自然的本真,才能留住自然的美丽—— 世间一切真、善、美的终极源头 。 ——杨文祥:阅读张玉秀《片言杂感》感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98278 7 . 英文古诗成句如果运用得当,推陈出新,不仅可抒发 同样的深情,表现同样的意境,而且别有深意。 ——我的心不在这里,我的心在高原。 My heart is on the highland, my heart is not here. (罗伯特 . 彭斯《我的心在高原》) ——杨文祥:潘学峰诗歌佳作《 我的心在英格兰 》阅读札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8980do=blogid=420609 8 . 诗以言志,歌以咏言。《小议“上善若水”》一诗,志在高远,言在隽永。 ——杨文祥: 涂雅哉 《 小议“上善若水” 》 阅读札记 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15545-do-blog-id-304924.html 9 . 林风眠的作品的确于淡雅中透漏几分孤寂与悲凉。他给予人的美似乎是一种独特的 孤寂的美和悲凉的美 。 —— wjf712 《 中国名画家介绍 -- 林风眠 》 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116388-do-blog-id-320100.html 10 .我非常喜欢范曾的人物画。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鲜明。 —— wjf712 《 中国名画家介绍 -- 范曾 》 http://blog.gmw.cn/blog-116388-321407.html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门外谈艺集|2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门外谈艺录之五 ——— 与青年朋友谈写诗 (1)
pww1380 2012-8-23 23:39
门外谈艺录之五 ——— 与青年朋友谈写诗 ( 1 ) 杨文祥 日前与青年朋友谈论写诗的体会,并应其要求对其诗作作了一些修改与品评。在给这位朋友就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即兴所想到的忠告后,想到这一点浮浅之见也许对更多的青年朋友会有所帮助。于是把这几句话贴在下面,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眼下正在调整你的诗稿,以便使所发布的诗作能够更为准确地表达你的本意。 公开发表的作品与写给自己的消遣之作具有根本的区别 。这个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则是题材是否为当下社会的现实生活所需要,即是否呼应了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另外是你的作品其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能否为所设定的读者群体所理解和接受。 以我之见,一件作品如果能够满足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应该说就是一件基本成功的作品。 当然,伴随时过境迁,社会生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演化与嬗变,即使一些本来是准备写给自己的东西,往往后来也会转变为颇受公众欢迎的文学佳作。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门外谈艺集|3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文阅读与思考札记 (10):《门外谈艺专辑》之一
pww1380 2012-8-23 23:11
博文阅读与思考札记 ( 10 ): 门外谈艺专辑 杨文祥 1 .( 100 ) 这些思想和智慧资源是无价之宝。 ——参见:杨文祥:《 光与影的舞蹈 诗文与哲思的交响( 3 ):门外谈艺篇 》评论回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03580cid=2042618goto=new#comment_2042618_li 2 .( 99 ) 人世间最令人感动的就是母爱。 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参见:杨文祥:《 生命的摇篮 —— 献给母亲和母亲节的歌 》评论回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603754 3 .( 98 ) 柔和的光线,细腻的质感,大气磅礴的取景,令人拍案叫绝。 张老师慧眼识珠,堪称当今之伯乐。张老师推荐的这组摄影作品可以说是经典之作。 ——张玉秀《 小和尚 yxh3161 西藏影像之二 》欣赏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600118 4 .( 97 ) 赞同,那是一个艺术探索的天地,一个美与发现的世界。 ——参见:杨文祥:《光影世界的经典之作 —— 李学宽摄影博文佳作欣赏 5 (门外谈艺篇) 》评论回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01677 5 .( 96 ) 感性既出自于天赋,出自于对美的自然把握,同时也出自于自身长期的文化陶冶而形成的艺术修养。这一无形的精神财富是任何技术和技巧所无法替代的。 当然,如能假以时日,辅之以日臻成熟的摄影技术方面的训练,必然如虎添翼,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这就是我在艺术审美理论中所主张的“门内——专业之内训练专业技术和表现手段;门外,即专业之外,修炼自己的艺术修养。” ——参见:杨文祥:《 光与影的舞蹈 —— 张玉秀摄影佳作欣赏( 4 ):门外谈艺篇 》评论回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01670cid=2026396goto=new 6 .( 95 ) 只有“玩儿的心态”,即放松的心态,才有可能进入艺术创造的佳境。常言道,“李白斗酒诗百篇”。这句话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宽兄根据个人的创造体验所自谦的“玩儿的心态”,恰恰证明了他不是从书本上,而是在自己的艺术创造的实践中,捕捉到了艺术创造的个中三昧。 在这一生活与艺术实践中,天赋、勤奋、机遇——即命运,缺一不可。 ——参见:杨文祥:《光影世界的经典之作 —— 李学宽摄影博文佳作欣赏 5 (门外谈艺篇) 》评论回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01677 7 .( 94 ) 赞同刘旭霞老师的见解。 艺术之美与美的欣赏是内在相连的艺术共同体。严格说来,艺术之美是美的创造与美的欣赏两方面相互理解相互共鸣的精神成果。 ——参见:杨文祥:《光影世界的经典之作 —— 李学宽摄影博文佳作欣赏 5 (门外谈艺篇) 》评论回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01677 8 .( 93 ) 赞同张老师的意见。 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就是这一艺术形式所特有的文化实力。当下所说的软实力,就是包括摄影作品在内的文化实力。 ——参见:杨文祥:《从自然伦理到社会伦理从 “ 害虫 ” 的生存权到人的尊严:信息文明篇 》评论回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02403cid=2031883goto=new#comment_2031883_li 9 .( 92 ) 新闻界不能回避舆论导向问题。目前需做深入思考的是,新闻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导向究竟应该做什么样的价值定位。 ——参见:杨文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国之忧忧在社会管理与精神危机 —— 杨学祥教授博文佳作阅读心得手记( 6 ) 》评论回复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45285782 10 .( 91 ) 题材选得很好,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张玉秀《 小和尚YXH3161隆重亮相 》欣赏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600445cid=2042605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门外谈艺集|3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与影的舞蹈——张玉秀摄影佳作欣赏(4):门外谈艺篇
热度 1 pww1380 2012-8-13 09:53
光与影的舞蹈 ——张玉秀摄影佳作欣赏( 4 ) 杨文祥 1 .( 40 .) 这组照片不仅充分表现了大漠的荒凉与大自然的雄浑,更表现了生命的顽强。也许只有来到这里,我们才能够真切地体认到生命的伟力。 —— 张玉秀《 前往沙坡头的路上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81733 2 .( 39 .) 这里应该是沙漠、山地与平原的交界处,黄河流经于此。这样,这里的地貌之丰富,自然景观之壮观可以想见。 如果有机会组织一部完整的以黄河为主题的摄影集,那么,这组照片就是《黄河抒情诗》或《黄河掠影》的《宁夏篇》。 另外,如果能够拍到以沙漠为背景的黄河照片就更好了。 —— 张玉秀《 天下黄河富宁夏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82143 3 .( 38 .) 这是一组魅力无穷的摄影佳作。这是一个在蓝天白云下诉说的古老传说。 —— 张玉秀《 西部影视城 —— 中国一绝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81355 4 .( 37 .) 末张照片情趣盎然,只是蜻蜓上面的空白稍小了些。 —— 张玉秀《 她的眼睛真美丽,她的衣服真漂亮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75536 5 .( 36 .) 祝贺张老师这位优秀的女儿踏上了成功之路。 无论是阴云还是迷雾,都遮挡不住一轮朝日投射过来的这道希望之光。 —— 张玉秀《 再次向科学网表示深深的谢意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74091 6 .( 35 .) 这组赏心悦目的摄影佳作的确是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 中华文明是一种典型的以牛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因此,与牛的亲近感是每一个传统中国人的天性。对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中国人来说,人与牛的这种亲近感实际上与牛肉和金钱没有直接的关联,而是由于人的生存境况,人的命运与牛是一种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共生关系。 当然,今日中国,牛已经不再具有这种决定人的命运的社会经济地位了。与此同时,在今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牛只是一种有生命的金钱和肉食,全然失去了田园诗主角的魅力。 于是,为了诗意的生存,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只能够通过回归自然才有可能失而复得。 精神家园的失落,精神世界的苍白与空虚不仅是目前西方发达的工业文明国家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现实基础,也必然是在人家身后亦步亦趋的今日中国经过现代文明启蒙之后的必然归宿。 —— 张玉秀《 或者做个大牛,或者做个孺子牛?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73541 7 .( 34 .) 与张老师同感——白鸭戏水之美丝毫不亚于天鹅之舞。 不过,这两种美其内在的情趣迥然不同,尽管都是自然之天趣之美。 天鹅的美,是一种“贵族”的美——雍容华贵,悠然娴静,仪态万方。而张老师镜头前的这群白鸭子的美,则是一种“平民”的美——朴实憨厚,天趣自然,亲切可人。 —— 张玉秀《 成群的鸭子和拍鸭的人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72989 8 .( 33 .) 这组摄影佳作是一组水乡田园诗。色调柔和,画面清新可人,令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 ——参见: 张玉秀《 清晨,你邂逅了谁?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72728 9 .( 32 .) 对这组摄影佳作来说,我又是一个迟到的欣赏者。 在这里,我不但看到了那渐行渐远的大漠行旅,更听到了那清脆悠远的驼铃声声。 ——参见: 张玉秀《 沙湖,那些渐行渐远的驼铃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80962 10 .( 31 .) 大哉,自然之美。 ——张玉秀《 天天蓝天白云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72361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583290.html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门外谈艺集|33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学语言贵新、奇二字 —— 门外谈艺录之三
pww1380 2012-7-10 20:45
文学语言贵新、奇二字 —— 门外谈艺录之三 杨文祥 (今天在收到四弟用短信传来的诗稿后,给他回了一个短信,在语言使用上提出了进一步修炼的意见。考虑到这个意见对我自己的文学创作也是一个十分必要的警示,对同样爱好文学创作的朋友也许会有某些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因此,稍加整理和展开之后发布在这里,以做为今后文学创作活动的备忘录。) 传来的《蝶恋花》词稿收到。在遣词用字方面,除非十分必要,一般不要对以往已经用过的词语重复使用,更不要多次重复使用,以免形成在遣词用字上惰于求新的陋习。 从文学表现效果上看,语言的表现力贵在出新。只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词语一经使用过,便失去了几分生命的活力,再次使用,表现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这就是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首七言律诗中所说的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道理之所在。 惊人之语,一须新,二须奇。出新至奇,令人惊叹得拍案叫绝方可罢休。这就是杜甫在文学语言方面的艺术追求。 因此说,文学语言最贵新、奇二字。 附: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参见: 1 . 门外谈艺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2198.html 2 . 门外谈艺录之二 —— 诗意的生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5070.html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门外谈艺集|3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意的生存 —— 门外谈艺录之二
热度 3 pww1380 2012-5-26 08:59
诗意的生存 ——门外谈艺录之二 杨文祥 日前,与朋友通过博文与相关的文章评论进行了一场关于艺术与审美的讨论。作为一种门外谈艺,这种讨论的专业深度和探讨方式能否为专业读者所接受显然不在我的视阈之内。 我所关注的,就是如何把自己通过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亲身体验而形成的对生活、人生与艺术的关系的感受乃至感悟,以手写心,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整理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与表述出来。 这样,在进行这种讨论时,一般不在意别人对这些问题是怎样考虑的,尽管我从不拒绝与有思想有见地同时也关心这些问题的朋友们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地探讨。当然,寸金难买寸光阴,那些人云亦云的所谓的专门家们的宏论我是从来不屑一顾的。也许正因如此,对李学宽老师的那种对“孤傲情怀”的情有独钟,我是心怀敬意并引为同道的。 我的信念是, 只有这些原创的思想,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的东西,才是 自己的生命与精神的完美结晶 ,才值得发布和保存在自己的博客和个人空间。 本着这一想法,日前已经发布了首篇《门外谈艺录》。今天要谈的就是《门外谈艺录之二》。 《门外谈艺录》所收录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将写在相关博文评论里的思想略加整理,以作为日后深入讨论与思考的思想基础。 我始终认为, 情感,是人的精神层面上的一种 对生命的执著和对生活的热爱 。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无论隐含着多么复杂的情愫,无不本源于此。 而艺术与审美,则是与人的情感,即人对生命的执著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只有热爱生活的人,生活才会向他 / 她绽放笑脸。 而 生活的这一笑脸所绽放的,就是源自于生活的艺术与美 。 这样, 诗与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热爱生活的心灵其精魂的化身。 诗意的生存,其意即在于此。 就是说,所谓诗意的生存,就是一种诗意化、艺术化,即审美化的生存方式。 实际上,朋友们不辞辛苦地写作、摄影、交流、相互借鉴与欣赏,我们共同建构的,就是这种品位高雅的生存方式—— 诗意的生存 。 参见: 1 .门外谈艺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2198.html 2 . 钟炳的博客 (诗词佳作与相关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025 3 . 鲍海飞的博客 (诗词佳作与相关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 4 . 李学宽的博客 (摄影佳作与相关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 5 . 张玉秀的博客 (摄影佳作与相关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门外谈艺集|2846 次阅读|6 个评论
审美要素与审美过程刍议 —— 门外谈艺录之一
热度 1 pww1380 2012-5-17 23:18
审美要素与审美过程 刍议 —— 门外谈艺录之一 杨文祥 每当看到朋友们在博客上发布的摄影和诗文佳作,我总是本能地感受到 摄影、文学、美术、舞蹈、音乐、雕塑,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它们内在都是统一的,都是人类对世间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和艺术结晶 。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艺术欣赏者进行艺术交流与精神对话。于是,这一艺术交流与精神对话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 正因其如此, 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和凝固的物态存在,而是通过一个动态的,与艺术欣赏者互动的交流过程来实现的 。 在这里,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者这三方面审美要素是三位一体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这个审美过程也不可能完成。与此同时,相应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也就不可能实现。 在此进行交流的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双方,而艺术作品则是双方交流的中介,或称媒介。 诗如其人,画如其人,摄影作品也是如此。这些作品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者的精神风貌和审美价值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整个审美过程的终点落在艺术欣赏者一方,因此,作者的主观艺术追求往往不可能完全把握艺术作品在客观上所实际产生的艺术效果。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初衷,不过是将个人的身世经过艺术加工形成一部爱情悲剧,可是后人却从中发现了更为宏大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此。 盲人音乐家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映月》,是当年在街头卖唱生涯中完成的。 他创作这首乐曲的初衷,不过是为了糊口谋生,决不会是为了完成一部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 就是说,越是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作品,就越需要高层次的艺术欣赏者来与之共同完成这一艺术审美过程。否则就难免明珠投暗的命运。试想文革时期,有多少作为无价之宝的文化艺术珍品被那些无知的愚氓视为封、资、修和反动的东西而付之一炬? 参见:《 光与影的舞蹈 ——张玉秀摄影佳作欣赏( 2 ) 》正文与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72059cid=1789796goto=new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门外谈艺集|317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