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艺术结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诗意的生存 —— 门外谈艺录之二
热度 3 pww1380 2012-5-26 08:59
诗意的生存 ——门外谈艺录之二 杨文祥 日前,与朋友通过博文与相关的文章评论进行了一场关于艺术与审美的讨论。作为一种门外谈艺,这种讨论的专业深度和探讨方式能否为专业读者所接受显然不在我的视阈之内。 我所关注的,就是如何把自己通过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亲身体验而形成的对生活、人生与艺术的关系的感受乃至感悟,以手写心,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整理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与表述出来。 这样,在进行这种讨论时,一般不在意别人对这些问题是怎样考虑的,尽管我从不拒绝与有思想有见地同时也关心这些问题的朋友们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地探讨。当然,寸金难买寸光阴,那些人云亦云的所谓的专门家们的宏论我是从来不屑一顾的。也许正因如此,对李学宽老师的那种对“孤傲情怀”的情有独钟,我是心怀敬意并引为同道的。 我的信念是, 只有这些原创的思想,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的东西,才是 自己的生命与精神的完美结晶 ,才值得发布和保存在自己的博客和个人空间。 本着这一想法,日前已经发布了首篇《门外谈艺录》。今天要谈的就是《门外谈艺录之二》。 《门外谈艺录》所收录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将写在相关博文评论里的思想略加整理,以作为日后深入讨论与思考的思想基础。 我始终认为, 情感,是人的精神层面上的一种 对生命的执著和对生活的热爱 。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无论隐含着多么复杂的情愫,无不本源于此。 而艺术与审美,则是与人的情感,即人对生命的执著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只有热爱生活的人,生活才会向他 / 她绽放笑脸。 而 生活的这一笑脸所绽放的,就是源自于生活的艺术与美 。 这样, 诗与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热爱生活的心灵其精魂的化身。 诗意的生存,其意即在于此。 就是说,所谓诗意的生存,就是一种诗意化、艺术化,即审美化的生存方式。 实际上,朋友们不辞辛苦地写作、摄影、交流、相互借鉴与欣赏,我们共同建构的,就是这种品位高雅的生存方式—— 诗意的生存 。 参见: 1 .门外谈艺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2198.html 2 . 钟炳的博客 (诗词佳作与相关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025 3 . 鲍海飞的博客 (诗词佳作与相关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 4 . 李学宽的博客 (摄影佳作与相关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 5 . 张玉秀的博客 (摄影佳作与相关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门外谈艺集|2850 次阅读|6 个评论
审美要素与审美过程刍议 —— 门外谈艺录之一
热度 1 pww1380 2012-5-17 23:18
审美要素与审美过程 刍议 —— 门外谈艺录之一 杨文祥 每当看到朋友们在博客上发布的摄影和诗文佳作,我总是本能地感受到 摄影、文学、美术、舞蹈、音乐、雕塑,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它们内在都是统一的,都是人类对世间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和艺术结晶 。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艺术欣赏者进行艺术交流与精神对话。于是,这一艺术交流与精神对话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 正因其如此, 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和凝固的物态存在,而是通过一个动态的,与艺术欣赏者互动的交流过程来实现的 。 在这里,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者这三方面审美要素是三位一体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这个审美过程也不可能完成。与此同时,相应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也就不可能实现。 在此进行交流的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双方,而艺术作品则是双方交流的中介,或称媒介。 诗如其人,画如其人,摄影作品也是如此。这些作品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者的精神风貌和审美价值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整个审美过程的终点落在艺术欣赏者一方,因此,作者的主观艺术追求往往不可能完全把握艺术作品在客观上所实际产生的艺术效果。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初衷,不过是将个人的身世经过艺术加工形成一部爱情悲剧,可是后人却从中发现了更为宏大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此。 盲人音乐家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映月》,是当年在街头卖唱生涯中完成的。 他创作这首乐曲的初衷,不过是为了糊口谋生,决不会是为了完成一部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 就是说,越是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作品,就越需要高层次的艺术欣赏者来与之共同完成这一艺术审美过程。否则就难免明珠投暗的命运。试想文革时期,有多少作为无价之宝的文化艺术珍品被那些无知的愚氓视为封、资、修和反动的东西而付之一炬? 参见:《 光与影的舞蹈 ——张玉秀摄影佳作欣赏( 2 ) 》正文与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72059cid=1789796goto=new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门外谈艺集|318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