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曹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苦楝
热度 6 liyou1983 2018-11-3 09:52
小镇老宅的西邻曾有两棵树:一棵是高大的枣树,一棵是峭小的楝树。到了秋天,枣树挂满了大而长的枣儿,吃起来木渣渣的,不酸不甜,俗称木枣,远不如自家院里树上的小枣,红而圆,脆而甜。更喜欢的还是楝树的果实,一嘟噜一嘟噜,大如莲子,黄而硬,我们称为楝枣、楝子。好奇地爬上墙头,尝了尝,楝子苦而涩,不好吃,还粘手。不过,楝子大小适中,瓷实趁手,常做童年追逐投掷的武器,还是打弹弓的弹子。 图片来自网络,多谢。 当年,各家栽种的多是实用的树木,如枣、杏、梨、石榴、核桃等果用树,或者是泡桐、洋槐、臭椿等速生的材用树,而杨、柳之类只能栽在院外路边。楝树生长慢,树荫小,楝子不能吃,处于才与不才之间,不清楚西邻的这棵楝树怎么生长起来的?也许是鸟儿衔了颗楝子,但苦涩无味,丢了下来,楝子就在墙角发芽、成树了。 楝树分布广泛,高可达一二十米,而邻家的楝树只有两人高。春末夏初,开满了一树细碎的紫花,墙两边都飘扬着簌簌的、淡淡的香气,分不清是楝花、枣花还是榴花的味道。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因为花期晚,在梅花为首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楝花竟成为了殿军。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楝花谢了,春天差不多就结束了。不知不觉间,楝子初如米粒,渐渐长大,变黄,赢得了“金铃子”的美名。据说,楝子有苦、甜两种,鸟雀热爱的应当是甜的,传说中的凤凰也喜食楝子。西邻的是苦楝,高枝的楝子经冬仍在,也有麻雀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 少时采摘楝子,只是为了好玩,而楝在古代曾是颇为神奇的树种。南北朝时陶弘景《名医别录》不仅记载了楝皮、楝子的药用,还称“俗人五月五日取楝叶佩之,云祛恶也。”稍后宗懔《荆楚岁時记》也有类似的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三闾大夫屈原托人告知,祭祀之物常苦为蛇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绿树菲菲紫白香,犹堪缠黍予沉湘。端午作粽,后来就加上了五色丝和楝叶。 陈亡隋兴,曾是华夏民族的一大转折;宋亡元兴,华夏文明再次风流云散。元末明初,兴亡继绝的古代文明一度恢复了几抹亮色,吴中四杰的诗文就颇有奇思壮采。四杰之一的杨基《天平山中》低吟:“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何其恬淡,何其温暖!明朝建立,杨基曾满腔热情地参与新政,先后任荥阳知县、山西按察使。但在专制暴戾、防民若仇的皇权制度下,终被谗夺官,罚服劳役,凄惨地死于工所。 南宋末年,何梦桂《和昭德孙燕子韵》又云:“说著兴亡事不同,且斟玄玉驻颜红。云轩梦断宫花逝,采缕盟寒墓草丰。处处社时茅屋雨,年年春后楝花风。人间不是无栖处,要认当年旧媪翁。”曹雪芹之祖曹寅善骑射,工诗词,康熙时任职江宁织造,受命于扬州开局,编篡《全唐诗》。曹寅父曹玺初任江宁织造,于庭中植一楝,久之树大可荫,作亭其下,名曰“楝亭”,曹寅的诗文名以“楝亭”,或许包含着微妙的南国之思吧? 南方常见楝树,北方似乎罕有。俞平伯出生江南,研究《红楼梦》,熟读《楝亭集》,但长居京城的他好像没怎么见过楝花。十年动乱,古稀衰病的俞平伯照样被下放河南罗山、息县等地干校,罚服劳役。在农村的池塘边,诗人突然看到盛开的楝花,思今抚昔,激动唏嘘,不顾危险,写了《楝花》二首:“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楝花风。南来初识亭亭树,淡紫英繁小叶浓。”“此树婆娑近浅塘,花开飘落似丁香。绿阴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
967 次阅读|9 个评论
曹寅与镇江暨程乙本刊行220周年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续)
黄安年 2012-6-14 08:15
曹寅与镇江暨程乙本刊行220周年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续)
曹寅与镇江暨程乙本刊行 220 周年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6 月 14 日 发布 这里发布的照片 11 张是对 5 月 18 日 我的博文《曹寅与镇江暨程乙本刊行 220 周年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一瞥》的补充。 *************** 曹寅与镇江暨程乙本刊行 220 周年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一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5 月 18 日 发布 5 月 17 日 上午 10:30-11:50 分 , 曹寅与镇江暨程乙本刊行 220 周年学术研讨会闭幕式在镇江南山风景区碧愉园会议中心举行。在闭幕式会议上曹寅与镇江学术研讨会主持人詹颂博士(《曹学芹研究》主编助理)、程乙本刊行 220 周年学术研讨会主持人张平仁博士 ( 《曹学芹研究》主编助理)分别简要地综合回报了各组讨论中的主要学术观点和讨论的主要问题。接着南京大学教授、红学家吴新雷先生、民革中央前宣传部长、中国红学会前副会长、红学家蔡义江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红学家吕启祥先生、北京曹学会副会长、天津外国语大学郑铁生教授先生等后作了精彩的发言 , 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李明新女士作了大会总结发言。最后北京曹雪芹研究会胡德平会长作了重要的讲话。主持会议的曹雪芹研究会副秘书长位灵芝女士宣布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胜利闭幕。 这里的照片 26 张是笔者 17 日上午拍摄于会议现场的片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72234.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分荷叶五分花
jlpemail 2009-1-7 12:11
曹 寅在吟咏莲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我觉得前两句更有意思。从字面上看,很平淡。却隐含了深层的哲理。彩霞比色彩单调的云漂亮、红或白色莲花比荷叶更美丽。但是,只有彩霞的天空,和只有莲花没有荷叶的池塘一样当不起美这个字眼。在 曹寅的观念中,云与霞、叶与花是应该有一定的比例的。由于霞与花博取的赞誉比较多,地位要高一些,所以许多人只乐意做霞与花,并且耻于作云与叶。当这种观念移植进人际中,并且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时,他们的境界或者见解就远远逊色于清人曹寅了。 在人人争当霞与花、不愿意做云与叶的环境中,不可能有和谐。不可能有协调的发展。人尽其才的观念,或者协调发展的观念,是利于整体的发展的。假如总觉得云与叶不顺眼,浪费了空间和时间等资源,一律铲除,那末霞与花也不会长久,也会黯淡或者凋零。以莲花为例,后凋零的一般是叶子。许多植物都是这样。例外是有的,但不是普遍规律。没有叶子输送的氧气和水等,花儿是无法存在的,无法芬芳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有时不如草木豁达开明。在对待叶于花的关系上就是如此。为了显示花的美丽,大力贬低叶子的色彩和风姿,其实是很愚蠢的做法。 有些人群中,的确是这样的。他们以各种手段,获取鲜花的名头,释放的却不是芬芳,而是恶臭。这样的花已经不配叫做鲜花了。 有的人就是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好花也需要绿叶的扶持,总以为是后者沾了前者的光。实际上相反,前者汲取的是后者的营养和资助。 假如一个植物园中,把叶子一律铲除,那些风光的、鲜丽的花朵的前景会怎样呢?
个人分类: 诗词场|582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