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华工掠影
wanghaiping2015 2015-8-13 15:18
2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岁教育家朱九思先生逝世
热度 4 pukin 2015-6-14 10:04
刚才看到一则新闻: 教育家朱九思逝世享年 100 岁 被誉“华工之父” 【 2015 年 6 月 13 日下午,一代教育家朱九思在武汉病逝。朱九思, 1916 年生, 1953-1984 年历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 上世纪八十年代,个人认为国内最有影响、最知名的几个大学校长,一个是武汉大学的刘道玉校长,一个是中国科大的 Fang 校长,再一个就是华工的朱九思校长了。 当时对朱校长印象最深的就是朱校长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手笔,在全国范围引进了一大批当时文革被打倒,还没有完全落实政策的知识分子,使得华中工学院这所当时还不算太知名的学校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学,朱校长居功至伟。 三位前校长,时过境迁,两位已不在人世,目前只有刘道玉校长偶尔还在媒体上出现。 科学网博主里有华工的老师和校友,可以写写你们所知道的朱校长。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5094 次阅读|3 个评论
“根叔”印象(杂文一篇)
热度 3 watercitylc 2014-4-1 00:48
今天从学校网站首页看到消息,李培根校长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校长一职,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教授接任。丁教授曾任华科副校长,现在回任也在情理之中。 我12年7月份来到华中科技大学,至今为止和根叔有过三次的“非”亲密接触。 第一次,12年9月份的开学典礼。第一次目睹根叔风采,当时自己还写了一首词。曰,开学典礼,幸览“根叔”尊容;铿锵浑厚,谦逊坦诚;九思叔子,今日华中;如数家珍,厚望晚辈后生。根叔如忠厚长者,声音厚重,有学者之风。第二次,师兄答辩。根叔被导师邀请作为答辩主席。根叔没有时间准备,仅仅是就师兄博士论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主要是针对学校在引进人才工作中的问题谈了谈。但明显感觉根叔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三次,学校举办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根叔做了主题报告,即关于人才培养改革的问题。总的感觉无非是念念稿子,谈谈体会。但是,根叔毕竟是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莅临会议也是情理之中。 我一直以为,没必要每个人都要做一番大事业。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但在找到之前难免周折一番。有的人先天就该干那一行,如王治郅和姚明,他们的父母都是篮球队员,这样的苗子不打篮球才奇怪。有的人该干什么却不去干,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因此有了“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的慨叹和惋惜。有的人,本来不适合做些事情,迫于形势也不得不继续做下去,比如根叔。不适合,并不意味着做不好,只是少了些灵气。 根叔作为院士校长,学术贡献当仁不让。而在中国,要想破坏一个学者的创造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官当,小官小破坏,大官大破坏。根叔和大多数副部级校长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他口才太好。有的人天生巧言善辩,有的人终生惜字如金,而有的人究其一生不立文字,但却直指人心。 根叔离开显然有些黯然神伤,几日前他还在为学校在排名榜上的退步而“向学生道歉”。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缩影的华中工学院,今日已无法与同城兄弟国立武汉大学相抗衡。百年武大从未暮鼓晨钟,而今日华工却方坠暮年。作为高等教育的思考者,对母校我也有着难舍的情缘。查谦先生力排众议,开山建校;九思师爷大刀阔斧,敢为人先;叔子院士文理并重,化成天下,一马当先。但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是不是因曾经走地太快,而需要回过头来看看是否背离了当初的航线。华工曾如一艘航空母舰,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洪流。然而在内忧外患的今天,是否该重新定位一下我们的脚步。 走地太快,当然能到达胜利和幸福的彼岸,彼岸花开,风光无限。走地慢一些,路边的花花草草何尝缺少了芬芳与美艳。世界无非两分,正如人心莫若冷暖。弹指挥间方觉醒,事非经过不知难。 两种脚步,亦如两种人生。 任君决断。
6568 次阅读|6 个评论
雪中的炭火——读姚蜀平《他从东方来》
热度 5 武际可 2014-3-19 14:08
雪中的炭火——读姚蜀平《他从东方来》 武际可 有一位大人物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按理说,我们的小说,也应当多写一点普通老百姓的事。少写那些“幼稚可笑”的事。可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小说、电视剧等文学艺术作品,却大量是写皇帝、大人物和有权有钱有势的人。愈是有权有势,便愈是有人写,书店里、银屏上都被他们占据了,留给升斗小民的地盘,小得可怜。这无异是一种“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的现象,用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马太效应”。 前几天,友人送我一本姚蜀平的新作《他从东方来》,我花了两天看完了。它给我一种清新的感觉。啊,这是一本专门写小人物的书,写得太好了。不仅主题伟大、叙事详实,而且文笔生动、情节感人。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当前冰雪文学界中的一盆炭火。 小说的主题是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派赴欧洲的劳工群体。当时中国先后派出了大约七十万华工,开赴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其中有数万人客死他乡。而无论是他们的祖国还是招募国,逐渐把他们淡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7 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按理说大战结束,中国应当作为战胜国了。然而在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的巴黎和会竟然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权益转交给日本。可见当时的列强的眼中,根本就无视中国劳工对战争取得胜利的贡献,这才引起了后来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人们说是中国人民新的觉醒的一个标志。不过,当我们打开历史书来浏览关于五四运动的介绍时,看到的大量文字是关于“赵家楼一把火”、“北大学生走上街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张宗祥挨打”以及后来中国代表拒绝签字等等的描述。其实这一切的背后还是对于那七十万劳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贡献的评价问题。这些人是不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有贡献还是可以从历史上抹杀的问题。其实质是参加巴黎和会的战胜国代表们,认为那七十万人的贡献等于零,那些人是苦力,犹如美国早期的黑奴被看作对于美国立国的毫无贡献。尽管那时个别国家已经号称打出“劳工神圣”的口号,不过那只是旗号而已。这些劳工们在一战中,和战士一样,照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照样有性命之忧,但是这些为战争付出贡献的劳工仍然不能与战胜国的战士、平民平等对待,还是要低人一等,这才是问题的实质。这个问题,实质上还是现今一些人喊叫得多的人权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去碰这个实质问题,而只谈“外争国权”,只能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诚然这是一个伟大的主题。不过要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个主题,就需要一番考量。一种办法是以史学家的角度,对这七十万劳工的业绩进行考证、整理、归类,然后以司马迁之笔法给以褒贬。这样写,它会是一本历史书,会对历史的真实情况给出一个严肃的描述。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不仅那些招募国不承认他们的贡献,连他们的祖国也逐渐把他们淡忘了。可见不是大家对事实的核实有分歧的问题,而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所以即便写成一本关于劳工的历史书,也只会放在图书馆里,供少数有兴趣的历史学家们去坐冷板凳参考。而要关涉人们的价值取向问题,就需要把它写成一部小说,融入作者的情感,才能唤起读者的良知,重新定位和评价这批劳工的伟大贡献。姚蜀平选择了后者,并且完成得很出色。 作者说:“我以东线和西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做背景,用一对孪生兄弟作为主人公构筑了这部长篇小说《他从东方来》。这对来自浙江青田的兄弟,前往山东威海卫应征英国招募华工,途中因故失散,弟弟天亮进了英国军营,到法国一战西线做了十四万华工之一员(实际西线华工人数达二十万之众);哥哥天青阴错阳差地到了俄国当上了华工,后来被卷入十月革命和内战。兄弟二人历尽千难万险,战后他们始终没有回国,终其一生都在苦苦寻找对方下落而不知所终。”小说的初稿荣获了2011年华文文学星云奖的历史小说的佳作奖。后来经过“从一战扩展到二战及西班牙内战”。 小说的构思和情节描写是成功的。双胞胎兄的分离处处揪人心弦,他们历尽千险,有前线的枪林弹雨、有战壕中的冻饿、有零下四十度的冰雪严冬、也有与当地居民的情感交流。情节十分吸引人,使人一旦拿起这本书,就不能放下。特别还为两兄弟能否相会,始终留着悬念并为他们的安危担心。 既然是历史小说,就需要有历史的真实感。小说将一战和二战的最重要的大事穿插其中,增加了真实感。我在读后,感慨地说,作者需要完整地对一战和二战的历史熟谙于心,才能够运用材料这样得心应手。近来发生了乌克兰事件,我们对乌克兰的历史才有了一点了解,在阅读这本小说后才发现在多年以前,作者就已经对乌克兰与俄罗斯历史上存在的矛盾了然于胸。作者说,萌发写这本书的动机起于三十年前,原来书中凝聚了作者花了三十年的考证和积累。人常说“十年磨一剑”,是说功夫到家了,剑自然是好的。而今姚蜀平竟然是“三十年磨一剑”,人生能有几多三十年?可见这本书的份量了。这就难怪作者能够自豪地引用常语说:“历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看完这部书,你会慨叹这部“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此言不虚! 以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近代史上,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势力入侵和瓜分中国,是因为中国贫弱,不够富强。所以只有富国强兵一途,才是外争国权的根本之计。读过这本书后,扪心一想,只有富国强兵,还是不够,还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还有一个对华工、对华人怎么看和怎么评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不仅是富国强兵能够解决的。在当前“一切都是洋人好”、“大学不要本国博士”的氛围下,在自己祖国就把华工忘却的条件下,在我们民族自己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的条件下,我们怎么能在世界上活得神气起来呢。要别人看得起自己,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而作为一个民族,首先要尊重和看得起自己的升斗小民,看得起自己外出的华工。看看这本书,也许你会有和我共同的想法。 《他从东方来》,姚蜀平著,金城出版社出版,2014年,定价48.00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779 次阅读|6 个评论
喻园情浓--那些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热度 13 张海霞 2012-9-8 00:27
晚上10:30,飞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打开手机,看到一位好友的未接电话,发短信问:“刚到武汉,何事?”回复说:“本想看你周末有没有空,真的很想你,在看中国好声音的时候!”哈哈哈哈,多么滑稽好玩的一个场景,她在看中国好声音的时候想起我这个著名的跑调大王!哈哈大笑中却是笑出了满眼的泪水:因为我在武汉,我在华工,我在喻园,这个我们挥洒了无数青春汗水和泪水的永远的家园,这个我们高声唱着跑掉的歌谣一起度过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地方! 就是在这里,我们一起高唱着那些跑掉的歌谣却乐不可支,也浑然不觉别人异样的目光! 就是在这里,我们和好兄弟们一起在操场上打着排球、吃着食堂里的剩菜冷饭确如美味佳肴! 就是在这里,我们大方地穿着土里土气的裙子、踩着兄弟们的脚、大笑着开始翩翩起舞! 就是在这里,我们周末骑着自行车出去几十公里郊游、带着花环、划着竹筏、跳进水里畅游! 就是在这里,我们在课堂上跟老师斗嘴、跟同学打闹、还玩着捉迷藏看小说的游戏! 就是在这里,我们天天从东到西狂奔几公里去实验室里做试验、跟老师争吵和辩论! 就是在这里,我们早上会早早地起来到静谧的青年里高声朗读英语和激情澎湃的诗句! 就是在这里,我们会趁着夜色爬上喻家山顶,去看我们那在山洞里奋战着做实验的兄弟! 就是在这里,我们一起制作为武汉雅琪队打气的横幅并且全副武装去球场上为他们呐喊助威! 就是在这里,兄弟们为打球摔断腿的我送了一个多月的饭和水、还背我下楼去校园里散心透气! 就是在这里,我们一起笑看世界杯、我们一起笑骂世事、我们一起写论文、一起为了那些无穷无尽的实验数据烦恼和委屈! 就是在这里,我们成了一生一世的朋友,那些青春的记忆也永远封存在了记忆的某个角落里,及至这样的机缘巧合,它如澎湃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让我泪流如雨! 今晚,我回到美丽的校园,走过偌大校园的林荫大道,尽管多少年过去了,可是我看那一草一木都带着我们青春的痕迹,那沙沙的风声仿佛是我们当年的欢声笑语,徘徊其中,真假难辨,尽管我早已不是那个古怪精灵、少不更事的小淘气,可是,今夜,我的心还停留在那些鲜活的青春记忆里! 记得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留言:是否还爱华工,是否还爱瑜园?今夜,我告诉你,它在我的心里从未离去!美丽的喻园,永远的华工,它在每一位校友的心里!也祝福我们的老师,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节里接受我们所有学生的祝福,你们永远都在我们心里!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435 次阅读|13 个评论
九州歌头●六秩华工●
热度 1 hncszwj 2012-8-9 22:16
九州歌头 ● 六秩华工 ● 2012年8月9日初稿 庆祝华中科技大学成立60周年 九思逢任,调系建华工。 工学颂,喻脉耸。 挽雕弓,武昌东,道远任堪重。 风雷动,温泉陇,马桥弄,关山纵,树云松。 研教溯源,积健为贤勇,济济隆隆。 引高山流水,大吕又黄钟,人铸金熔,誓为雄。 喜学科竦,分源踵,交叉涌,理文综。 怀倥偬,迎大众,并学宫,展联功。 纂就新型诵,跨行栱,并朝东。 张之洞,华科用,江天同。 周济培根 ( 2013年6月16日修改 、2016年4月18日再次改回 ) ,缵继好传统,力致新雄。 有嘉朋相会,六秩庆责功,焰火融融。 (正格,平仄韵互叶。)
3078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
yangkai0 2011-11-21 16:45
感谢大家的关注。 将文章放在这里,是期望这里能有心还是热的贵人能将问题递上去。 详细情况请到新浪看我的搏客。 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1747573837
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党中央和国家领导的信
热度 25 yangkai0 2011-11-18 02:09
给党中央和国家领导的信 党中央和国家领导同志: 您好。 我是一个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毕生从事科研工作,长期在高等院校工作的科技工作者。 09 年底在华南理工大学取得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实验室成果,并且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我虽然已过退休年龄,但还在坚持工作。 在此之前的科研过程中,由于学校领导和学校现行管理制度的阻碍,研究室尽管竭尽了全力却一直是困难重重,甚至到了试验条件被破坏却无法恢复,科研经费枯竭,研究室解散和核心专利失效的地步。为了突破阻力,我曾先后将情况上报了广东省委、新华社和教育部,但后续效果都不明显。现在,由于学校一直没有返还克扣的科研经费,由于学校下文宣布撤消了研究室,我只能一直住在研究室试验基地守护着科研样机和相关设备,同时倾尽个人收入,在相关老师和部分领导的支持、帮助下艰难的进行着将实验室成果推进到工业化现场试验的工作。 目前,由于学校主管领导假借“程序正义”而不顾及 科技发展、国家利益 的态度, 致使研究室无法恢复,面临着科研工作后续无人和前功尽弃的局面。 鉴于上述情况,现向您申述我的亲身体会,以求得到重视: 高等院校担负着民族文化(含科技)的延续和开拓重任,但自从高校开始实行“双肩挑”制度和实质上的“教育产业化”政策以后,我校逐渐形成了的“菜市场”管理模式大大阻碍和压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学科人才的培养,高校应有的学术环境被严重破坏。甚至领导层的瞒上压下、造假和追名逐利行为都成了常态。从我承担的科研工作所遇到阻力的性质来看,所涉及到的是高校现行管理体制阻碍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据了解,这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普遍现象。 现郑重向您报告:高等院校实质上的“教育产业化”所造成的后果已经伤及了国本,如果长期以往,我国有可能再次面临“甲午海战”时期的局面。 因自以为我所经历的事情可以较为典型的体现问题实质,如果国家想扭转局面,望您派人前来查证。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国家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在基层是如何遭受阻力的。 特此敬礼! 华南理工大学 一个老科技工作者: 杨 凯 2011 年 11 月 17 日
5351 次阅读|34 个评论
华工大退休高工PK华工大校长
热度 1 yangkai0 2011-11-18 02:02
华工大退休高工PK华工大校长
华工大退休高工 PK 华工大校长 李元元校长: 在您的诸多头衔中,大学校长和学者是您最主要的身份。那么,在您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的这八年时间里,既要承担大学校长职责,又要进行科学研究,请您回答: 在您所有的时间和全部精力中,校长和学者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各占百分之几? 华南理工大学 杨 凯 2011 年 11 月 17 日 注意:华工网己被监控,不要在华工网上谈论或者使用华工邮箱传发此文内容。 相关情况可上百度网站用关键词“华工大字报”搜索。 或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1747573837 ,欢迎传阅、转贴。
4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李元元校长的邮件集
yangkai0 2011-11-18 01:41
给李元元校长的邮件集 《求解》 李元元校长: 我请求与您单独面谈,以望能够及时、妥善的解决问题。 如能安排时间 ( 包括假期在内的任何时间 ) 请电话约我。 手机: xxxxxxxxxxx ;坐机 ( 录音电话 ) : xxxxxxxx 杨凯 2010.9.27 《再请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我再次请求与您单独面谈,以望能够及时、妥善、圆满的解决问题。 请您安排时间 ( 包括十一假期在内的任何时间 ) ,并电话约我。 手机: xxxxxxxxxxx ;坐机 ( 录音电话 ) : xxxxxxxx 杨 凯 2010.9.29 《李元元校长的回信》 我已将你的来信转给章熙春副校长,你有事可找他约谈。 2010-09-30 《三请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谢谢您的回信。 此事虽然是公事,但毕竟是由我们两人引起,而且耗时漫长,经历曲折、复杂,影响重大。旁人无从判断、决策。 以目前的事态来看,是妥善了决的最后时机了。如果我们都成了新闻人物,以所涉及项目的性质和项目的目前发展阶段而论,并不是件好事情。为此,我希望能够以私下和解的方式妥善解决这个关乎我校名誉、学术发展、国家利益的问题。 我再次请求与您单独面谈,以望能够及时、和缓、妥善、圆满的解决问题。 请您安排时间 ( 最好在十一假期期间的任何时间 ) ,并随时电话约我。 手机: xxxxxxxxxxx ;坐机 ( 录音电话 ) : xxxxxxxx 再次感谢您的回信,并等待您的回音。 杨 凯 2010.9.30 《四请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昨天下午收到您委托您的秘书 xx ,对我发的邮件 《三请李元元校长》 的回复电话,大致内容是: 1. 您与我没有私人恩怨,不需要“私下和解”; 2. 关于项目问题,您已经委托给章熙春副校长全权处理,还是要我与章副校长谈; 3. 您希望我在“十一”假期休息。如果一定要和您面谈,假期后再安排以校长与退休教师谈话的形式面谈。但是谈话时间无法确定。 在电话里,我当即表达了意见,并希望您的秘书 xx 将意见转告给您,但事后还是觉得有必要再发这个邮件给您,以示慎重: 1. 您和我确实没有私人恩怨。我在上个邮件里说:“此事虽然是公事,但毕竟是由我们两人引起”中的前部分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后部分的意思是:是您 03 年先表态不向地铁索赔,要求项目结题,然后才引起了研究室和项目进展的一系列困难的。在项目取得实验室成果后,我要求学校退还不当扣款,以便使实验室成果能够进入工业化试验,遭到阻碍后,是我点了您的名,贴了墙报、大字报,并且上报了新华社和教育部的。这里的确没有“私人恩怨”,但总算是“公事恩怨”吧。 我在 04 年就曾希望“私下”解决问题,当时问了您“是不是有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原本意思是有没有“大道理管小道理”的问题。没想到您反应激烈,而我又一向不善于处理好与上级领导说话的分寸,才一步步闹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以目前的事态发展来看,是妥善了决此事的最后时机了。我们要是坐下来,认真、和缓、坦诚的私下谈谈,起码是能够了解了情况和清楚了双方的态度、打算。如果可能,再商讨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我“私下和解”的意思。能够解决问题自然好,即便谈不拢,做到有备无患也是有益的。 冤家、敌对国都有个“私下和解”的过程,何况我们都说是“公事”。 2. 您是已经委托给章熙春副校长全权处理了,而章熙春副校长却又委托给了科研处 xxx 副处长“全权处理”。您说,是章熙春副校长、还是 xxx 副处长,哪一个能够判断、决策、处理好这样的问题?我说这是“矛盾下放”,是权术的惯例,没错吧。 章熙春副校长授意搞出个“封口协议”,把问题复杂化,矛盾更升级了。您说值当吗? 3. 您希望我“十一”假期休息,谢谢了。但我是在“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退不退休,只是形式上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的利益更重要。何况目前项目的发展事态,国家、国际的形势,不容我考虑退休、休息的问题。您不是也宣誓过“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吗? 我不希望看到一个“接待”退休教师的场面。我请求您以校长的身份,以如何对学校、国家更有利为原则,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而坦率、务实的交谈。 我希望安排在“十一”假期,目的是时间充裕更有利于交谈。当然,时间由您定,毕竟您当校长也不容易。 我最后请求与您单独面谈,以望能够及时、和缓、妥善、圆满的解决问题。可随时电话约我。 手机: xxxxxxxxxxx ;坐机 ( 录音电话 ) : xxxxxxxx 杨 凯 2010.10.1 《五请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感谢您十三日上午在百忙中召见了我,只可惜并不是我希望的“单独面谈”。 您太沉不住气了。我刚讲了约您谈话的目的和问题的关键,您就叫来了章副校长和 xxx 副处长。这样,因为考虑到您在下属面前的权威,很多问题就不好展开、谈透了。 比如,当我要求您承诺支持试验基地搬迁重建索赔和恢复研究室时,您的答复是:要我先联系好愿意参加项目的在职老师,打报告给学院,再按照正常程序上报、批准。 在您的下属面前,我只能说明:因试验基地遭到了地铁的破坏,在试验基地搬迁重建问题和项目经费没有落实之前,按照现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是不会有任何老师不顾虑工作量而贸然加入的。而且,试验基地的问题没有落实,即使某大企业给了项目经费,恢复了研究室,而学校不批地,无法向地铁索赔,试验基地就不能搬迁重建,不恢复加工、试验条件,研究室也就无法工作。 实际上,这只是说明了事情的现状,而不是问题的实质。 如果是我们单独面谈,我会这样表示:是您在 03 年作出了不向地铁索赔并要求项目结题的决定,才引起了研究室和项目进展的一系列困难的。是 04 年您授意的校内专家论证会, 05 年的《校长办公会议纪要》, 06 年的《校办督办》才造成了试验基地搬迁重建索赔的停滞和研究室人员在工作量的压力下纷纷退出的。在我倾尽了个人积蓄,甚至借款,研究室克服了各种困难后才完成了项目任务,取得了实验室成果的。之后,为了将实验室成果推进到工业化,我在多次按照学校程序递交报告,到您的办公室坐等了一个星期,甚至当面向您表白了“不要因为我这个卒子,误了您的仕途”。在因为无法解决学校扣欠项目经费问题,导致了研究室解散,核心专利失效之后,我才采取了张贴并公开上述情况相关文件的墙报;上报新华社;在教育部巡视组在校期间贴大字报;以及将点了您的名的报告上报教育部领导等行动的。期间,学校动用了保卫处、警察,还采取了黑社会手段,甚至在学校公文中隐瞒和作假,还进行了掩盖矛盾,搞“封口协议”、“矛盾下放”、找替罪羊……等等这一套权术手段。 以上是我对事情过程的大致叙述,您查查这些是不是事实?!您说“我们没有私人恩怨”,我说这可是“公事恩怨”,没错吧! 您当初的草率决定,妨碍、压制了我和研究室人员努力进行的科研工作。在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后,您又无视其对国家工业发展的作用,以“管理制度”和“办公程序”为借口,继续掩盖、拖延,阻碍了将科研成果推向工业化的工作。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在与某大企业研究院合作的方案被“封口”问题破坏之后, xx 油田设计院表示了与我校联合在某大企业立项的意愿。以目前的事态来看,是按照正常途径妥善解决问题的最后机会了(据悉,某大企业申报项目的时间是十一月,明年三月可立项)。但是,前提条件是您对搬迁重建试验基地工作的支持。这也就是所有问题的起点和终点。其实,您不必亲自出面,只要您明确授意(就象当初授意项目结题一样),试验基地搬迁重建用地、向地铁索赔、与某大企业签定工业化现场试验合同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如果这次与某大企业合作的方案再以什么“制度”、“程序”问题为借口而受阻,我所能作的就只有“直通中南海”和“向社会公开”了。届时,您和我都会成为新闻人物。 以目前该科研成果的内容、性质和发展阶段而论,这样的局面并不是件好事情。这就是我希望能够和您以“私下和解”的方式最后妥善解决问题的原因。但是,再重复表白一次:我是在“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是个“拼命三郎”。从公而论,关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学校的利益;以私来讲,关乎我的毕生精力、心血以及研究室所有参加项目人员工作的回报。为了把这个科研成果推向工业化,我是一定会拼命的。 在明确了 xx 油田设计院和某大企业的态度之后,我还是希望与您进行一次“单独交谈”(届时我再与您预约)。目的是想了解一下您的难处,商讨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也就是核对一下“实事”,讨论如何“求是”。希望您能冷静的思考一下:“事情的实质、影响和应该怎么办”。 以上的言辞的确是有点“大不敬”,只是不得不为之,抱歉了。愿望是能够及时、妥善、圆满的解决问题。 杨 凯 2010.10.16 《六请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您好。 上个星期四( 2011 年 3 月 31 日)我将《关于请求恢复 xxxx 研究室和科研试验基地的报告》和《 恢复 xxxx 研究室工作的历程和路线图 》交到了您的秘书 xx 处。今天了解到,他还没有交给您,请您过问。 2010 年 10 月 13 日 您、章副校长、科技处 xxx 副处长与我会谈,您要求按照“程序”启动恢复研究室的工作。目前,我按照您的指示完成了以我校牵头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前期条件工作,如果下星期能够确定恢复研究室的可行性,赶在今年 6 月上报申报项目的材料,项目申报中的可能性很大。当前,是否能够恢复研究室就成了全部工作的障碍结点。您清楚,申报项目工作的时效性很强,而以后的工作还很多,如果下个星期这个问题还不能明朗,不但以前的工作白费,还牵涉到向联合申报的外单位如何解释的问题。 现在,由拟订项目负责人 xxx 老师和我署名的,学院签了意见的《报告》和相关附件在科技处 xx 处长那里,他因不知如何处理而搁置。去年我们会谈时,我曾请求您明确向下授意,怕的就是出现现在的局面。请您“快刀斩乱麻”,直接向 xx 处长授意。想必您也懂得:程序是为目的服务的。 《路线图》(此文我仅递交给了您和 xxx 书记)是我的认真之作。不如此,无法面对党和国家多年的培养和我自己这辈子的人生。还记得我说的:“我们不是私人恩怨,是公事恩怨”吗?如果您还能够以学校和国家利益为重,现在就是“当机立断”的最后时机了。 希望您能够及时、妥善的解决问题。 杨 凯 2011 年 4 月 7 日 敬上 《七请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您好。 今天下午 , 章熙春副校长召开了有学院、科技处、设备处参加的会议,专题处理 xxx 老师和我递交的《关于请求恢复 xxxx 研究室和科研试验基地的报告》。 对于《报告》中关于恢复研究室以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批准运作经费、批地、批人员编制一事,章副校长口头承诺: 1. 批准包括申报项目、恢复专利等不低于 16.4 万元的运作经费额度; 2. 同意将北区国家科技园后面的空地作为申报国家项目和向地铁索赔搬迁重建试验基地的拟定用地,在申报项目成功后批准实际用此地块。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处理,我表示了同意。 但是,对于恢复研究室工作所急需落实的 3 个正式职工编制的问题,在我坚持不同意章副校长所说待项目批准后才批编制的意见后,章副校长要求学院调剂。会议对此没有最后结果。 会后,我与章副校长交谈,得知他没有批编制的权限,必须要上学校办公会议讨论。之后,我再向学院 xxx 书记了解,得知学院现已经满编,更没有批编制的权限,而且即使是学院内部调剂,也无法满足研究室工作对人选的要求。 为此,我就恢复研究室工作、申报国家项目与急需落实 3 个学校正式编制之间的关系申述如下: 1. 研究室是因经费枯竭,经多次请求学校退还不合理扣款未果而不得不停止工作的,而后又是被学校有关会议文件正式撤消的(虽然您和章副校长否认此事)。现在如果批准了这 3 个急需编制,则意味着正式恢复了研究室的工作,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2. 这 3 个急需编制,计划其中 1 个编制是招回原来负责研究室资料、帐目、设备管理和日常工作的人员(现在南校区图书馆工作,是学校正式编制),因其熟悉原研究室业务,可使研究室工作顺利延续;另两个是培养技术接班人的编制,其中 1 个是已经在研究室工作过并锻炼了三年,且经过了培养的机械类技术员(现在广重集团工作,正待批助理工程师职称);另一个是准备挑选具有一定数学和编写计算机软件能力,且具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者,以承担科研工作技术延伸和开拓工作的技术接班人。 3. 现在急需这 3 个编制,一是因恢复研究室工作、向地铁索赔和申报国家项目的人手急需(这些工作不是 xxx 老师和我忙得过来的)。再就是让他们在申报国家项目的早期阶段就介入,以利于今后的工作。 4. 即使是今年申报国家项目不成功,有了这 3 个人(再加上我),研究室还可以通过横向项目维持,他们就有学习、锻炼、提高的场所,现有技术尚可维续和发展,来年还可以再次申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已有的科研成果还可以完成工业化现场试验。但是,如果急需的这 3 个编制得不到批准,恢复研究室的工作就是句空话,申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就意味着作假(研究室及其科研试验基地是申报国家项目最基本的基础条件),批准经费和批地的承诺就都是没有意义的。 李元元校长,我也清楚,满足上述条件与学校的现行管理体制有所冲突,实施也有难度。但是,还是那句话:“程序是为目的服务的”。怎样对学校发展和国家利益有利,就应该怎么办。您说对吗? 在此请李元元校长亲自特批 3 个急需编制或者敦促章副校长递交学校办公会议讨论。恳切希望在这个星期内有个明确书面批示。 杨 凯 2011 年 4 月 13 日 敬上 《八请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您好。 今天到您的办公室未得见面,现特此向您紧急报告。 昨天我已按照您所说的“程序”要求,将申报国家科研项目的材料交到了科技处。这个项目如果能够成功,对国家和我校的意义如何,您是搞科研的,请您调阅我们的申报材料,自会有评价,这里不再罗嗦。问题是按照省科技厅的要求,上缴材料的截止日期是 5 月 31 日,也就是说,如果 5 月 31 日下午前我校还没有递交材料,我们之前的工作前功尽弃,我的最后努力也就宣布落空。 今天下午,我找章熙春副校长要求批经费报销我们申报项目的运作开销。他不批。我说他在 4 月 13 日的会议上明确答应了批经费(并由 xxx 副处长掌握),现在说话不算话。他就说我们的项目条件不具备,坚持要 xxx 老师出面开会研究。我叫他确定时间,他说要等到下个星期五( 6 月 3 日)。在我明确告诉了他科技厅上缴材料的截止日期后,他还是不确定开会时间,之后他就离开了办公室。我在他办公室等候期间,他给秘书打电话决定了 5 月 31 日上午 10:30 开会。 您应该知道,我干了一辈子的 xxxx 行业的科研工作,其技术内容、工作关系繁杂曲折,短时间就完全叫 xxx 老师接手并负责全部具体工作是不现实的。现在 xxx 老师能够承担项目负责人,并且进行了申报工作的领导和申报材料的审定工作,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当初不批准我的延聘请求,现在还一再给 xxx 老师施压,到底是想申报这个项目呢,还是想让申报材料根本就出不了学校?这明摆就是在玩权术。如果 5 月 31 日上午的会没有结果,谁对因此引发的问题负责?! 想到去年的“封口费”问题以及 2010 年 10 月 13 日,您、章副校长、科技处 xxx 副处长与我会谈时,您说全权委托章副校长负责,章副校长紧接着就当面说全权委托 xxx 副处长负责。这叫什么事儿?当时您就不能给个明确态度?您就不能在学院 2011 年 4 月 13 日 递交的《关于请求恢复 xxxx 研究室和科研试验基地的报告》上写个明确的书面批示?非要等到 5 月 31 日上午的会才再次讨论恢复研究室和科研试验基地的运作经费、拟定批地和人员编制问题? 在这最后关头,我还是那句话:“程序是为目的服务的。怎样对学校发展和国家利益有利,就应该怎么办”。请您慎重考虑,能否在 5 月 27 日(明天、星期五)给章副校长一个明确的指示:别再搞权术了,按照符合国家利益的原则办事吧。行吗? 我期待着您的明确指示是开个“绿灯”。 杨 凯 2011 年 5 月 26 日 晚 敬上 《九请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您好。 昨天我将 09 年以来能够说明研究室问题的关键报告汇编成的《备忘录》,分别递交给了您、 xxx 书记和章熙春副校长。 现将事情的进展、我的想法和计划向您报告: 章熙春副校长原定 5 月 31 日上午 10:30 开的会,按照科技厅通知上缴材料截止日期的 30 日上午开了会。章熙春副校长有事没来,科技处 xx 处长与 xxx 老师和我最后审定了申报项目的材料(当天下午递交到了科技厅)。至于要求学校落实章熙春副校长 4 月 20 日召开会议所涉及的问题, xx 处长表示无权讨论和处理。 由于 6 月 10 日至 6 月 20 日期间,科技厅有可能对推荐项目进行答辩,如果届时《配套条件的报告》(见《备忘录》中,最后一份报告)中所涉及的问题依然未落实,那么,这个项目的申报工作就是在作假! 因此,我希望学校在 6 月 10 日前切实落实所申报项目的配套条件问题。今天我一直无法联系到章熙春副校长,只能给他发了个短信。请他或签批《配套条件的报告》,或定 6 月 10 日前开会讨论的日期。 现在给您写这封信,目的有二:一是请您催促章熙春副校长或签批《配套条件的报告》,或尽快落实 6 月 10 日前开会讨论的日期;二是向您告知,如果在 6 月 10 日前《配套条件的报告》中所涉及的问题依然没有切实可行的结果,我将会把问题“直通中南海”,以此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 此外,有人说我拿您报院士的事要挟您。我对他们说,太小看我了。对于我长期争取解决的事情而言,什么人当不当院士,决不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况且,我们之间的“公事恩怨”始于 03 年。您说是吧! 我还是那句话:“程序是为目的服务的。怎样对学校发展和国家利益有利,就应该怎么办”。 我最后期待着您给章熙春副校长的明确指示是开“绿灯”。 杨 凯 2011 年 6 月 3 日 晚 敬上 《十敬告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您好。 今天我与您的秘书 xx 进行了交谈,现再向您报告如下: 章熙春副校长在 4 月 12 日会议上承诺,拨 25 万元作为申报项目运作经费,并指定由科技处 xxx 副处长掌管。由于至今没有兑现,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直到今天,我还在倾尽全力努力推进申报项目工作,甚至到了向孩子借钱出差和工资卡仅省 20 元钱的地步。 8 月 4 日 申报项目进行了科技部组织的入库音频答辩。专家突出提出了该项目示范工程建设经费投资问题,这确实是该项目的难点。此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 某大企业 等大单位之间的协调、沟通。该项目推荐单位( xx 协会)在上月底就要求来我校商谈开展上述协调工作。 8 月 8 日协会的办公室主任向科技处 xxx 副处长和我当面指出了进行协调工作的必要性,并要求我方预支五万元的运作费用,否则因无出处而财务无法操作。 8 月 9 日我与科技处 xxx 处长联系, xxx 处长说章校“不支持用钱去运作、协调搞项目”。 对于学校全然无视与协会签署的协议甚至有意歪曲,毫不顾及学校利益和国家科技发展的态度, 8 月 10 日我依照 6 月 26 日递交给学校的《恢复 xxxx 研究室工作的历程和路线图》中的安排 , 将“直通中南海”的材料递交给了有关单位。此事如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有可能会派来调查组。据悉,申报项目入库的审定工作将在下个星期开始,如果届时协会的协调工作还没能开展,之前申报项目的所有工作将全部作废。如果现在学校再不做补救工作,我将在开学后将事情公示于媒体,届时,您和本人都会成为颇具争议的“新闻人物”。 我希望学校及时进行的补救工作如下: 1. 请您催促章熙春副校长批准在本星期五前向协会支付五万元合作申报项目协调费; 2. 请您或章熙春副校长签批《配套条件的报告》,真正落实 25 万元申报项目的运作经费问题和研究室人员编制及试验基地用地问题(当前仅仅是申请项目入库,之后还面临项目审批等大量的工作)。 3. 尽快启动恢复核心专利和向地铁索赔工作。 据查实,学校安排您 8 月 18 、 19 日值班,我将在每天上午 9:00 至下午 5:00 在您的办公室门前等候,与您就上述问题面谈。希望问题能有个妥善的处理结果。 此外,听说您有高血压,我特意为您制作了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光盘(今天已经交给了您的秘书 xx )。毕竟我们没有“私人恩怨”吗。在我们的交谈过程中,我会尽量控制言辞,只讲道理说事情,不搞刺激。 最后再提醒您:“怎样对学校发展和国家利益有利,就应该怎么办”。 杨 凯 2011 年 8 月 16 日 晚 《十一报告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您好。 感谢您将我 2011 年 8 月 16 日晚 发给您的邮件转发给了章熙春副校长,并在 8 月 18 日委派他处理邮件中提及的事。 8 月 18 日 下午章熙春副校长、科技处 xx 处长、 xx 副处长与我进行了会谈,结果是: 1. 章熙春副校长要求我按照他的意见再改写 4 月 20 日递交的《 关于 xx 学院教师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配套条件的报告 》,说是 按照只涉及申报项目,不联系以前问题的要求改写报告, 经 xx 副处长修改后,立即签批; 2. 不批准 向协会支付五万元合作申报项目协调费,理由是担心协会“拿钱不办事”而担不起责任,我请他同去协会当面洽谈,经判断、确认后再签定协议、付款。他不同意。 当时我表示:不向协会支付五万元,协会就无法启动协调工作。即使项目能够入库,该项目示范工程的投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说批准《报告 》只 是个陷阱。本想 8 月 19 日 继续到您办公室坐等的,经过慎重考虑,还是应先以大局为重。 8 月 18 日 晚上连夜与合作单位联系。最后,得到了联合申报项目的企业支持,在签定协议后,可以先支付 协会五万元启动协调工作。在我得到报销款后再归还给企业。 8 月 19 、 20 、 21 日,我与协会、企业进行了三方沟通,并草拟了 《协议 》 (汇款工作计划在 8 月 22 日 上午完成 ) ,并 根据章熙春副校长交代科技处 xx 副处长“把关”的要求,再修改了我院 4 月 20 日递交的《报告》。 经过我与 xxx 老师的反复修改,并报给了 xxx 院长审阅, 21 日上午发给了 xx 副处长, xx 副处长要求我 22 日上午 10 点面谈。 我认为,现在递交的 《 关于申报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所需配套条件的报告 》完全是为了争取项目健康立项和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如果章熙春副校长(或者授意)再以什么借口(例如:专利、地铁索赔等问题,或者给 xxx 老师和学院施加不合理的压力)不签批的话。我将在 8 月 22 日下午 继续到您办公室坐等。如果还是不能见到您,或者根本就没有办法达到项目立项的基本条件要求(哪怕是书面承诺)的话,我只能确定最后的补救努力失败。 当然,我以后可能不会再给您写这样苦口婆心的信了。 除了再次提醒您:“怎样对学校发展和国家利益有利,就应该怎么办”以外,“勇于担当”和 “用人失察”,您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 杨 凯 2011 年 8 月 22 日 凌晨 《十二报告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您好。 现将前天上午( 23 日)我与 xxx 老师、 xxx 院长反复修改后才签字、盖章并递交了的《报告》(见 ),和昨天下午( 24 日)科技处对该《报告》的“把关”修改要求记录草稿(见 ),以及对该“把关”意见的整理(见 )呈上。 先将科技处对《报告》的再修改要求说明如下: 1. 虽然 确是已经科技处修改过了,但要经过最后的“把关”,所以还不能递交; 2. 经过“学习、领会”章熙春副校长的指示精神,科技处对 22 日的《报告》又有了新的要求的修改意见(见 标 ① ②③④ 处,或者 所有带颜色文字。其中所有兰色文字,是我同意的); 3. 文中不能出现“ 地铁索赔”、“恢复部分核心专利”字样 ( 见 标 ①处 ) ,否则 “把关”不通过,科技处 不会递交给 章熙春副校长 ; 4. 此笔经费只能用于项目立项 ( 见 标② 处 ) ; 5. 中两部分绿色文字,两者只能保留其一 ( 见 标③ 处 ) ; 6. 在该项目立项之前,不得再提出其他要求 ( 见 标④ 处 ) 。对于我加上“经费”二字的要求,他表示:必须是在满足条件①的情况下才可以添加。 李元元校长,现将我的看法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1. 不向 地铁索赔、不恢复核心专利,而且“不得再提出其他要求”,这就是去年 2010 年初 章熙春副校长授意 xxx 科技处原处长处理 “封口费”中的条件之一。 2. 现在的情况很明确, 章熙春副校长现在还是坚持不愿意涉足处理 恢复专利和地铁索赔事务,这与 章熙春副校长 2009 年初、 2010 年初的态度是一致的。 3. 恢复专利的工作不单只涉及项目立项审查还涉及项目成功后的知识产权。科技部的项目是不支持基建的,地铁索赔关系到现试验基地(厂房部分)搬迁重建的经费来源。不进行这两项工作,项目即便入库,也不可能通过立项。 4. 此前对地铁索赔和恢复核心专利已经作了很多工作。当前的基本情况是:如果校长不出面,这两项工作不可能继续进行。不知您是否同意在项目立项前处理地铁索赔和恢复核心专利的问题。 5. 科技处只是坚决执行章熙春副校长的授意,我再示以道理也无用。 6. 上述情况是在章熙春副校长、科技处得知了项目联合申报单位垫付了协调费用,并且协会已经启动了项目入库协调工作后发生的。说明章熙春副校长完全是在有意阻挠。 7. 我已经在今天上午将《报告》直接递交给了章熙春副校长,并请您秘书向您报告并争取与您面谈。如您同意 开展向地铁索赔和恢复核心专利工作,并明确指示 章熙春副校长或 科技处,争取在 项目立项审查前完成此两项工作 (我将积极配合) ,则可扭转现在的局面,我就赴北京协助协会的协调工作,争取解决项目示范工程的投资出处问题。 如果在下星期一( 29 日), 我还无法得到您的答复,就 只能 认为 章熙春副校长不同意 开展向地铁索赔和恢复核心专利的工作也是您的意见或者是您的授意。在开学后,将按照事先已经向您交了底的步骤行事 。 现将情况如实报告,并急切请求与您面谈。希望您叫秘书通知我面谈时间。 杨 凯 2011.8.25 中午 《十三讨教李元元校长》 李元元校长: 您好。 我们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在解决问题前,讲究的是分析事物的机理、机制。而其基础条件又是全面的客观事实及其因果关系。 鉴于您是高校的校长,我是高校的科技人员。为了使我们在即将可能出现的公开面对公众的局面时,所争论的问题是“高校管理”而不是“私人恩怨”,现我将我们之间的“公事恩怨”梳理并大致叙述如下,请您指出哪里有“不实之辞”: 一.事情起因 03 年底市政地铁工程从研究室科研试验基地的底下通过,形成的地质沉降、 250mm 水泥地板断裂、地面振动,破坏了试验基地的试验环境条件。在学校前任分管校长的授权下,研究室开展了搬迁重建试验基地的向地铁索赔工作。 03 年 11 月刚晋升的李元元校长以科研项目拖期为理由,要求项目结题,并决定不向地铁索赔。经研究室全体人员讨论决定,不同意项目结题,依然坚持科研工作,同时坚持向地铁索赔。 05 年 1 月在向地铁索赔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的情况下,李元元校长授意科技处组织校内“专家论证会”。 05 年 3 月,学校以《校长办公会议纪要》的形式做出了‘项目结题;支持研究室索赔;索赔金额由研究室使用’的决定,并将《会议纪要》在网上公布。地铁因此指责我方诈骗,致使索赔工作无法进行。研究室决定克服困难继续坚持科研工作。 05 年 7 月,在学校以《学办督办》的行政手段再次要求项目结题之后,研究室人员在压力下纷纷退出。本人一方面争取得到了省科技厅的理解和首肯,一方面从社会招聘人员,坚持进行科研工作。 07 年 6 月,由于科研经费枯竭,本人开始动用个人积蓄作为研究室经费。在积蓄耗尽之后,再向亲朋借款,直到后来投入了全部的退休金,继续坚持的科研工作。 08 年 4 、 9 、 12 月, 09 年 1 、 3 月,在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突破后,研究室多次打报告要求退还由学校不合理扣压的 16.4 万元科研经费。但有关部门碍于学校的决定,一直未给予解决。 09 年 10 月,研究室科研项目通过了省科技厅的验收。 09 年 11 月,在研究室科研经费完全耗尽前,最后打报告要求解决科研经费问题,但依然未得到解决。致使因无法交纳滞纳金,部分核心专利失效,因无法再支付人员工资研究室被迫解散。但是,科研样机、试验系统、加工设备、工装夹具、工量具、技术资料和场地都完好保存至今。 研究室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是长期困扰着国际石油行业的某个技术中的核心部分,属于技术瓶颈,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前景和社会效益。由于目前取得的仅仅是实验室科研成果,要使该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实际应用, 按照科研规律, 还必须进行工业化现场试验。本人遵照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和“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教诲,为了将 科研成果推进到工业实际应用;为了本学科方向延续发展; 为了避免学校、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本人被迫以非常规方式,开始了努力 恢复研究室工作的艰苦历程。 二.恢复研究室工作的历程 第一阶段工作历程 08 年底,在研究室科研工作达到了项目的技术要求后 , 进行了全国性的行业调研。期间,为该技术今后应用推广进行了前期准备工作,与项目相关技术行业的企业和关政府管理部门取得了联系。之后,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又增加了一项验证试验。 09 年 8 月研究室组织了由项目相关技术行业一线专家参加的现场技术论证会。 09 年 9 月底在递交了项目验收报告后,研究室与某大企业有关部门洽谈了该项目技术应用推广的合作方式。我方提出了两个方案: 1. 该企业给予 250 万元经费支持,由研究室承担工业化现场试验样机制造、试验,企业承担现场试验; 2. 由企业承担全部工业化工作,我方全力配合。现场试验成功后再实施技术专利权转让。 该企业有关部门领导表示两个方案都可以接受。但实施第一方案的条件是,研究室必须能够正常工作。 09 年 10 ~ 11 月为了恢复研究室的正常工作,本人进行了多方的努力。在多次报告无果,甚至在李元元校长的办公室坐等了一个星期未被接见。最后,因没有经费交纳专利滞纳金,造成了核心专利权的失效;因无法再支付人员工资,研究室被迫解散。 09 年 11 月 14 日上午,本人不得不用校内墙报的形式,以“从一个科研项目的命运看我校的管理”为题,公开批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确指责李元元校长不顾学校、国家利益和科学技术发展。为了暂时平息事态,李元元校长和分管副校长当时都口头承诺拨给经费,但是事后又拖延、翻悔。 09 年 11 月 30 日至 09 年 12 月 6 日本人再次张贴校内墙报。学校先后动用了保安、警察、学生会,甚至以黑社会性质的手段制造冲突。还以本人已过退休年龄为由,以学校文件的形式撤消了研究室,并要求上缴所有场地、设备。因此,本人长期驻守试验基地,保护科研样机、设备、设施不被破坏。 在新华社的干预下, 09 年 12 月李元元校长授意专人与本人商谈解决办法。当时学校提出的条件是: 1. 研究室由在职老师负责; 2. 学校提供 25 万元经费,作为研究室与企业和地铁洽谈的运作经费和招聘人员工资; 3. 一年内完成与企业和地铁的合同签署工作; 4. 研究室如果未能在期限内完成合同签署工作,不得再要求学校支持; 5. 研究室的试验基地只能在原地恢复,不能异地搬迁重建。 由于地铁破坏了试验基地的试验环境条件,试验基地不可能在原地恢复;为了坚持完成科研项目 , 研究室拆解了原试验系统,避开地板裂纹,搭建了简易试验系统。不向地铁进行异地搬迁重建索赔,则不可能恢复原试验系统的正常工作。试验基地不能恢复正常工作,恢复研究室工作则成为空话,承担企业的工业化现场试验项目则是不可能的。因此,本人在接受了其他条件后,明确表示:如果学校不批地,不向地铁进行异地搬迁重建试验基地索赔,所有的工作都无法进行。 2010 年 1 月,当时的分管副校长转达了李元元校长答应考虑批准异地搬迁重建试验基地的用地,本人随即利用寒假期间,开展了与地铁的洽谈和试验基地选址工作。并且自费出差北京,与企业洽谈具体合作方法,去国家专利局探讨恢复失效专利的方法、途径。 2010 年 2 月新上任的地铁建设总部主管赔偿工作的副总经理和分管部门经理到研究室科研试验基地考察,明确承诺地铁方继续承担与我校已经达成的协议,并且同意就确定赔偿数额重启谈判。但是,强调要求我方校长出面。 2010 年 3 月在恢复研究室的前提条件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分管副校长告知,学校又不同意批地异地搬迁重建试验基地了。 至此,本人 进行了近半年的努力就全部失效。这是 为了 恢复研究室工作而进行的第一阶段历程。 第二阶段工作历程 2010 年 4 月在分管副校长表示学校同意将研究室的技术、设备全部移交给企业,并配合企业完成该项目技术的工业化工作。为此,本人草拟了合同,经学校领导审阅后,再次自费赴北京、塘沽与某大企业有关单位洽谈合作方式。 在将经双方洽谈后,将签字确认了的《合作意向书》带回学校时,原学校分管领导易位,新学校分管领导章熙春副校长委派专人于 2010 年 4 月 26 日再向本人提出要求,要求本人签署不再批评学校(只能说好话)的协议,只有签署了协议,学校才提供先前承诺恢复研究室工作的 25 万元运作经费。这也就是社会上说的“封口费”。 对于是否接受章熙春副校长的这个要求,本人曾经犹豫过。在认识到这种做法违背了学校的办学根本并将伤害人格后,本人表示了断然拒绝。 2010 年 5 月 25 日下午,在李元元校长接待信访日,李元元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部处领导与本人进行了会谈。因章熙春副校长坚持要本人“说清楚封口费的问题”,搁置了与企业《合作意向书》的盖章、实施工作(此结果造成了该大企业有关部门的不满,为以后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2010 年 5 月 27 日为了打破僵局,本人利用教育部巡视组在校的机会,张贴了《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的大字报。随即,学校保卫处实施了封路,驱赶、企图强行撕毁,以制造冲突。在教育部巡视组的干预下才撤离。 2010 年 6 ~ 8 月本人再次自费赴北京、塘沽、西安,企图以个人身份“无条件”的联系合作企业,以完成现技术成果的工业化。结果发现,原先有合作意愿的大企业下属管理部门因学校的反复态度而终止了原来的合作意向。又因为是国企,碍于知识产权限制,无法与本人进行私人合作。 之后,本人扩大了联系范围, 重点筛选、调研了石油行业的几家民营企业,国企的设计单位、生产制造单位、油田应用单位和集团公司。调研结果是:民营企业合作意愿明确,但无论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上都无力承担该项技术的工业化;国企设计单位的生存压力大,没有资金支持和用户配合,难以单独完成该项技术的工业化;国企生产制造单位受到企业赢利的制约难以投入前瞻性强的工业化项目;作为急需该技术的国企应用单位,需要的是最终技术的实际使用,对完成该项技术的工业化过程却视为“负担”;而该项技术行业的国企集团公司则碍于其管理模式,希望我校作为科研单位与设计单位、生产制造单位或应用单位直接联系。所有的 国企,都碍于知识产权限制,无法与本人的私人身份进行合作。 至此,本人再 进行了 5 个月的努力 又 全部失败。这是 为了 恢复研究室工作而进行的第二阶段历程。 第三阶段工作历程 在调研驻京期间,本人向国家教育部有关领导递交了陈述信和相关资料。返校后,再次约见李元元校长。并多次以邮件的形式说明了本人的看法,表明了坚持要求恢复研究室和试验基地的态度。 2010 年 10 月 13 日,在国家教育部给我校发来了关切函的触动下,李元元校长、章熙春副校长和科技处分管副处长与本人进行了会谈。 会上,本人要求李元元校长明确支持恢复研究室的工作。并承诺,如果研究室和试验基地得到恢复,本人将自行打报告给教育部和新华社,报告事情结果。 李元元校长要求本人按照学校管理“程序”启动恢复研究室和申报项目的工作,还表示同意开启向地铁索赔和恢复专利的工作。本人要求李元元校长明确向下“授意”。否则,碍于学校 05 年《校长办公会议纪要》的决定,有关部门依然不敢运作。但是,李元元校长当即“全权委托”章熙春副校长负责,章熙春副校长则当场“全权委托”科技处副处长负责。 之后,本人多次求见李元元校长,其秘书表示已将此事“全权委托”了章熙春副校长,因此不再接待。而章熙春副校长表示已将此事“全权委托”给了科技处副处长,而科技处副处长则根本无法决定和处理任何重大问题。本人认为,这就是官场上常见的“矛盾逐级下放”的权术手段。其目的就是拖延时间和搁置问题。 根据学校现行管理制度的实际情况,先落实工业化现场试验的项目经费是首要的问题。为此, 2010 年 10 ~ 11 月本人又再次自费出差西安、北京、塘沽。 经调查,再次证实了 民营企业、国企集团公司、国企设计单位、国企生产制造单位、国企应用单位的合作意愿障碍、实施能力的承担局限和运作方式的限制因素之后,决定改变思路,寻求以我校牵头,联合石油行业国企设计单位、国企生产制造单位申报国家项目的可能性和途径。并为此撰写了《项目可行性报告》 ( 草稿框架 ) 。 在征得了科技处副处长的首肯后,本人走访了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的相关部门,了解到科技部设置的科技支撑计划正是为了解决将试验室成果推进到工业化的“口袋”后,本人将 《项目可行性报告》 ( 草稿框架 ) 呈 交给了有关人员,并咨询了该项目的价值和立项可能性,得到的答复是“项目很好,你们尽快报上来”。 2010 年 12 月 学校以科技处的名义,向有可能参加联合申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单位正式签发了《商榷函》。以确认参加联合申报单位的意愿。 随后,本人再次自费(得到了有关老师的部分资助),联系了某些石油系统的管理部门、油田 设计单位和装备制造单位,确认了若由我校牵头,他们作为联合申报单位,在经费使用、项目管理和实际运作上将更为简便。而存在的问题是:作为国企,不愿意与学校发生矛盾,所以必须明确我校的态度。 此后 ,某大企业下属的两个 单位 先后 派了专人前来研究室考察,并特意会见了我校科技处领导。我校科技处领导明确表态支持联合申报国家项目。 2011 年 1 月 科技处以学校给教育部相关部门发了申请恢复专利权的函,教育部相关部门给国家专利局发了申请恢复专利权的证明函。 3 月 科技处分管专利的副处长和本人与国家专利局某部门负责同志会谈,对方要求我校领导出面,请省科技厅报国家专利局特批恢复专利权。 2011 年 1 月至 2011 年 6 月,本人遵照李元元校长按“程序”申报项目的要求,开始联系有意愿参加申报项目的校内老师,洽谈承担项目各课题的任务和具体工作事项,并联系确定了联合申报项目的校外单位和项目推荐单位。并按照学校管理要求,邀请了在职老师承担该申报项目负责人,拟定了所有关键课题负责人。在确定了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后,组织撰写了项目申报材料。 2011 年 6 月 20 日 在申报项目组所有单位和老师的努力下,项目《推荐书》递交到了科技部。 2011 年 7 月再次自费出差争取落实承担项目现场试验示范工程的油田,并完成了 申报项目视频、音频 答辩的所有准备工作。 2011 年 8 月 4 日 申报项目组 完成了项目入库答辩。 8 月 26 日,启动了项目推荐单位协调解决项目工程经费出处工作。 2010 年 3 月 30 日 ,在项目申报工作初步落实后,向学校领导递交了由 学院、申报项目负责人和作为原研究室负责人的本人签字、盖章了的《关于请求恢复研究室和科研试验基地的报告》,正式要求学校下拨恢复专利权、申报国家项目和研究室工作的运作经费 25 万元,并通过正常程序向学校申请恢复研究室,批准基本人员编制,批准搬迁试验基地拟定用地。 在得知科技处表示不知如何处理而搁置 《 报告》后, 2011 年 3 月 31 日本人给 李元元校长、学校书记递交了《 恢复研究室工作的历程和路线图》。敦促尽快启动 恢复研究室和申报国家项目的工作。 2011 年 4 月 12 日 , 章熙春副校长 主持召开了有学院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了关于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而递交的《关于请求恢复研究室和科研试验基地的报告》。会上 章熙春副校长 原则批准了为该项目申报的前期运作经费和科研试验基地拟定用地。会后, 李元元校长 要求学院先行调剂项目基地所需的人员编制。 2011 年 4 月 20 日 学院递交了《关于学院教师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配套条件的报告》,但是章熙春副校长一直拖延不批。说要再开会讨论,但多次没有落实会期。 4 月 12 日 会上答应的项目申报前期运作经费也一直未下拨。直到临近 科技部原定项目答辩日期 ( 之后改期 ) 的 6 月 10 日, 恢复核心专利、向地铁索赔、试验基地搬迁选址、研究室拟定编制等项目配套条件问题都还没有落实。 2011 年 6 月 3 日 本人将 09 年以来能够说明研究室问题的关键报告汇编成了《备忘录》,分别递交给了 李元元校长 、学校书记和章熙春副校长。 2011 年 6 月 26 日 本人再次递交 《 恢复研究室工作的历程和路线图》,请 李元元校长 催促章熙春副校长签批《配套条件的报告》,并告知如果“因设置障碍而造成工作停滞”,将会把问题“直通中南海”,以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 在申报项目完成了答辩后,为了使协会尽快促进 项目入库,以及由于 科技部不可能支持申报项目中的现场试验示范工程经费,请协会与发改委、大企业协调的问题, 2011 年 8 月 8 日本人再次自费赴北京,与科技处副处长一起与协会洽谈。协会要求预付 5 万元协调工作费用。本人随即发短信,把协会的要求告知了科技处,要求转告 章熙春副校长,请求立即批款 。 在得知章熙春副校长全然无视学校已经与协会签有协议,毫不顾及学校利益和国家科技发展的态度,甚至有意歪曲,借口“不支持用钱去运作、协调搞项目”,拒绝支付 项目推荐单位解决项目工程经费出处协调费的情况下, 2011 年 8 月 9 日 ,本人 依照 6 月 26 日递交给学校的《恢复研究室工作的历程和路线图》中的安排 , 将“直通中南海”的材料递交给了有关单位。希望得到中央领导对“大学教育产业化”所造成后果的重视,并发邮件通知了 李元元校长,再次希望李元元校长 “怎样对学校发展和国家利益有利,就应该怎么办”。 2011 年 8 月 18 日 是李元元校长暑假值班日,本人在他的办公室门前等候,以求面谈。下午,李元元校长交代 章熙春副校长协领科技处与本人进行了会谈。 会谈结果是: 1. 章熙春副校长要求我按照他的意见再改写 4 月 20 日递交的《 关于学院教师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配套条件的报告 》,但 只涉及申报项目,不联系“以前的问题”, 经科技处“把关”后才签批; 2. 不批准 向协会支付五万元申报项目协调费,理由是担心协会“拿钱不办事”,学校承担不起责任。我请他同去协会当面洽谈,经判断、确认后再签定协议、付款。他却不同意。 当时我表示:不向协会支付五万元,协会就无法启动协调工作(协会财务制度)。即使项目能够入库,该项目示范工程的投资出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项目就不可能立项。并明确指出:所谓的批准《报告 》只 是个陷阱。 本人 8 月 18 日晚上连夜与合作单位联系,得到了联合申报项目的企业支持,同意在签定协议后,企业先向 协会 垫支 五万元,启动协调工作。学校开学后,再用我的出差报销款归还给企业。 8 月 19 、 20 、 21 日,我与协会、企业进行了沟通,并草拟了 《协议 》 (汇款工作在 8 月 22 日 已经完成 ) ,并 根据章熙春副校长交代科技处副处长的“把关”要求,再修改了学院 4 月 20 日递交的《报告》。 经过本人与项目负责人的反复修改,学院的审阅,科技处 副处长 的修改, 23 日将经签字盖章后的 《报告》 递交给了 科技处。但是, 24 日 科技处再次根据章熙春副校长的授意,要求完全删除《报告》中所有的 “ 地铁索赔”、“恢复部分核心专利”字样,还要求增加“不得再提出其他要求”的保证。说白了,就是不得 向 地铁索赔和恢复部分核心专利。这也就是 2010 年初“封口费”的条件之一。 由于 恢复专利的工作不单只涉及项目立项审查,还涉及项目成功后的知识产权。由于科技部的项目是不会支持基建投资的,而地铁索赔关系到现试验基地(厂房部分)搬迁重建的经费来源。不进行这两项工作,项目即便入库,也不可能通过立项。此前研究室对地铁索赔和恢复核心专利已经作了很多工作,当前的基本情况是,如果学校领导不出面,这两项工作不可能继续进行。 科技部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基地建设有明确要求。如果同意了 科技处执行章熙春副校长的修改意见, 不解决 向 地铁索赔和恢复部分核心专利 这两个问题,别说是项目不可能被科技部批准,即便是万一项目立项了,却又不能解决知识产权和基地搬迁经费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就更严重了。 本人 8 月 25 日上午绕过科技处,将《报告》直接交给了 章熙春副校长 的秘书。目的是确定科技处的“把关”意见是否就是 章熙春副校长 的要求。 根据一事一报的程序,本人 8 月 26 日下午分别将 地铁索赔和恢复部分核心专利 两个《报告》交给了李元元校长的秘书。之后,本人在科技处看到了章熙春副校长退回的《关于申请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报的报告》。证实了“ 不得 向 地铁索赔和恢复部分核心专利 ”确实是章熙春副校长的要求。必须说明, 这是在章熙春副校长得知了企业垫付了协调费用,并且协会已经启动了项目入库协调工作后发生的。这就完全证实 章熙春副校长 是在有意阻挠项目的申报工作。 2011 年 8 月 29 日 下午,本人在李元元校长办公室向其秘书证实: 1.8 月26 日 下午本人递交的 地铁索赔和恢复部分核心专利 两个《报告》,李元元校长没有批示,就要求直接交给章熙春副校长处理; 2. 章熙春副校长的处理意见就代表了学校的决定; 3. 如果章熙春副校长处理不了,由章熙春副校长报告“上会”; 4. 当我向李元元校长秘书说明,章熙春副校长不同意向 地铁索赔和恢复部分核心专利问题,并询问 李元元校长是否改变了早先承诺的可以向 地铁索赔和恢复核心专利的态度时, 李元元校长秘书说不知道。为此,我要求他转告李元元校长,要求李元元校长与本人面谈,确认此事。 这就是本人进行了将近 1 年的,为了恢复研究室工作而进行的第三阶段历程。结果如何,就要在这两天看李元元校长的最后决定了。 三 . 本人的计划 我的计划是:先确认李元元校长对解决 地铁索赔和恢复核心专利问题的态度 。如果李元元校长不同意章熙春副校长的作法,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开了“绿灯”,我即赴北京协助协会的协调工作,促进项目由华工牵头立项。否则,我就将按照 《路线图》事先已经向 李元元校长 交了底的步骤行事了 。这一点,本人特意在 8 月 30 日凌晨将此文发了邮件向李元元校长明说了。从稳妥的角度出发,先坚持要求与李元元校长面谈,以求最后的证实。 四 . 向李元元校长表个态 李元元校长,本人算了算,自 2010 年 9 月 27 日至今,连同此文共给您去了十三封信,历时整整十一个月。期间,您仅在第四封信后的 2010 年 10 月 13 日接见了我,而且叫来了章熙春副校长和 xxx 副处长(因为顾及您在下属面前的权威,很多问题都无法展开、谈透)。会谈结束时您“全权委托”章副校长处理问题,章熙春副校长当场立即“全权委托”了科技处副处长负责。谁都知道,一个副处长是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当时就是个“矛盾下放”,逐级找个“防火墙”或者“替罪羊”的局面。 之后,章熙春副校长不但不批准申报项目推荐单位的协调费,还将恢复专利和向地铁索赔问题拖延至今,并授意科技处“把关”,“ 不得再提出”此要求 ,否则就不批 2011 年 4 月 12 日在会议上已经答应下拨的申报项目运作经费(本质上是学校扣压的科研经费)。 以至于在今日之前,除了由科技处仅报销过三次部分旅差费(约 1 万多元,其中不包括章熙春副校长不顾工作的实际需要,明确指示不报销本人的飞机票)以外,就连因申报项目工作需要的试验基地建设估算费, 都是本人“自掏腰包”。 推荐单位的协调费也是 求助联合申报单位暂时垫付的。 申报项目的运作经费可以是本人“自掏腰包”(在最困难的时候,本人的工资卡仅剩 20 元钱,钱包里仅有 3 毛钱,而且还借了孩子的 1 万多元钱),推荐单位的协调运作费可以求助联合申报单位解决。但是,如果学校不出面启动恢复专利和向地铁索赔问题,申报项目工作就无法继续进行了。 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别说是项目不太可能被科技部批准,即便是万一项目立项了,却又不能解决知识产权和基地搬迁经费问题,造成了立了国家的项目,又没有完成项目的基本条件,这样的后果就太严重了。这就是我现在不得不 准备 停止 申报项目工作,向媒体曝光的原因。 李元元校长,什么是科研,应该怎样搞科研;什么是教育,应该怎样抓教育,您应该是清楚的。但您确实是造成本人承担的科研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的始作俑者。 就一个科研项目的成败与“教育产业化”的后果而论,将其对大学、社会、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千万学生及其家庭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相比较,哪一个更严重?当然,后者远远要大于前者。 我一直希望您能改正错误,给本人的科研工作开个“绿灯”,而我也就不再向媒体公开您当校长这八年的管理制度所造成的后果。就此而言,我是有私心的,老一辈的说法是“革命意志不坚定”。 据说现在您将赴北方一个大学当校长了,并且即将荣获“院士”头衔。希望您慎重考虑一下,解决了本人承担的科研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了却这个长期遗留问题,以此表示一下“改正了错误”(当然不必公开)再走,是不是更好一点呢? 特此敬上,望慎重考虑。 杨 凯 2011 年 8 月 30 日 凌晨 《十四给李元元校长的信》 李元元校长: 您好。 2011 年 8 月 30 日 下午,在您召集的有章熙春副校长、学院院长、书记、科技处正副处长、纪检处长、申报项目负责人、本人和您秘书参加的会议上,您同意了“尽快继续进行”向地铁索赔和恢复核心专利工作,并要求申报项目负责人打报告,批准拨款 15 万元作为申报项目的运作经费(这笔钱,本质上是退还了由学校不合理扣压的 16.4 万元科研经费)。现得知,申请拨款的报告已经获批,正在办理财务手续。而向地铁索赔和恢复核心专利工作还没有落实。 李元元校长,我先感谢您的批款。但您可知道,自 2001 年始至今,为了科研工作,我个人已经累计垫进去了 40 多万元(全部有凭证可查,其中包括了我的全部退休金),而我没有要求报销。在这里说这些,是为了希望向您表明:现在正是申报国家项目的关键时期,更急于解决的是尽快重新启动向地铁索赔和恢复核心专利工作,它关系到您代表的学校是在掩盖问题还是在做补救工作,关系到目前所申报的国家项目是否能够获批,关系到即使项目获批,研究室是否具备承担该项目科研工作的基本条件。这些问题与您的批款相比更为重要。 为此,请求您尽快在 2011 年 8 月 26 日我给您的《关于请求学校领导从快启动恢复核心专利工作的报告》和《关于请求学校领导从快启动向地铁索赔工作的报告》上签批意见,明确交代职能部门派专人处理,并于月内开展工作。 要完成这两项工作,预计需要 2 个月运作时间,如果月内再不启动,还是继续拖延,就不可能在专家对项目审核前完成(或明朗化)。我先前和现在的所有努力就毫无意义,事情将无法收拾。 特 此。 杨 凯 2011 年 9 月 16 日 凌晨 《十五给李元元校长的信》 李元元校长: 您好。 我刚出差回来就听说了您已经赴吉林上任了。之后,知道了您签批了十五万元经费,专利中心也接到了指示,正在准备开展恢复专利的工作。谢谢您了。 只是,我一直无法得知您将向地铁索赔的工作交代了哪位副校长处理了,您是否能够发个短信或者邮件告诉我?当然,您最好以还是以兼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的身份在我 2011 年 8 月 26 日给您的《关于请求学校领导从快启动向地铁索赔工作的报告》上签批个意见,明确交代副校长或相关职能部门派专人处理,并在月内开展工作。 国家的科研项目是不可能支持这笔基建费用的,而向地铁索赔的工作和试验基地的搬迁重建工作关系到能否将已经取得的试验室科研成果推进到工业化现场试验,关系到这个学科方向是否能够延续(即使是暂时没能申报成功国家项目),还是就此夭折。 李元元校长,时间紧迫,请您在这个星期内给我个回复,行吗? 特 此。 杨 凯 2011 年 9 月 22 日 凌晨 《十六给李元元校长的信》 李元元校长: 您好。 昨天下午您秘书 xx 才告诉我, 8 月 30 日您召集我们开会后的第二天, 8 月 31 日您又召开了相关副校长和职能部门人员的会议,其中专题研究了恢复专利和向地铁索赔的工作,并决定由章熙春副校长负责恢复专利工作, xxx 副校长负责向地铁索赔工作。您能够在赴吉林大学上任前安排了上述工作,谢谢了。 下面还有三件事,趁您还兼任华工校长之时,希望再交代办一下: 1. 北京协会申报项目的协调费用已由企业先行垫付了 5 万元,您能否交代章副校长同意由您批准的 15 万元中以协作费的名义支付还给企业?以便不必再由我个人支付。 2. 刚才与 xxx 副校长通了短信,他要我直接与 xx 处长联系。但是,地铁方坚持索赔谈判要有我校校长出面。您是否能交代 xxx 副校长,要他切实与地铁方面谈并明确我校的原则和底线,再由 xxx 处长实施具体工作?以确保向地铁索赔工作不至于拖延或再次流产。 3. 您秘书 xx 还未完成 8 月 31 日会议的《会议纪要》,您能否催促他尽快完成,并给我一份复印件?以便我尽快按照《 恢复 xxxx 研究室工作的历程和路线图 》中“ 本人给 教育部和新华社呈交报告,报告学校处理问题的结果 ”(当然也包括 “直通中南海” )的承诺行事时作为依据附件。 顺便提及:您秘书 xx 昨天( 9 月 23 日)才将 8 月 31 日的会议情况告诉我,差一点误了大事。 特此敬礼! 杨凯 2011 年 9 月 24 日 下午 《十七给李元元校长的信》 李元元校长: 您好。 前几天,为了评估形势,以确定下一步行动步骤,我对恢复专利和向地铁索赔的工作进度进行了跟踪、了解。昨天上午与您秘书 xx 进行了交谈,在我赞同的情况下,他将其中一段对话进行了录音。 在 8 月 30 日的会议上,我请求您在 9 月份内重新启动(您说是“继续”)恢复专利和向地铁索赔的工作,您 8 月 31 日召开了相关副校长和职能部门人员的会议,布置了此两项工作。事情已隔整整一个月,现在这两项工作的进度是:恢复专利工作刚完成给科技厅、国家专利局分管局长的函件起草,还没有进行学校领导审批、学校盖章和递交工作。向地铁索赔工作至今没有动作。原因是,此项工作涉及面广(例如试验站异地搬迁新址用地),没有学校的正式文件,职能部门无法开展工作。 为此才引发了上面所说的我与您秘书的交谈,其内容您自可听录音,我在这里概要的归纳一下: 1. 您授意秘书写了 8 月 30 日的《会议纪要》,却授意不写 8 月 31 日的《会议纪要》。而 8 月 30 日的会议是您因应我给您的 《十三讨教李元元校长》而召开的。在会议上,我执意避开就历史问题进行讨论,要求落实 恢复专利和向地铁索赔工作,并 坚持在 9 月份开展工作 。这个会议本是个讨论问题(或者按照您的话说是我“逼”您表态)的会议,而不是研究、布置工作的会议。您授意秘书写的《会议纪要》,包括文中说我“颠倒事实”的文字,更多的是为了对付我,而不是落实工作。 2. 我一再要求您的秘书将 8 月 31 日的会议成文《会议纪要》,您的秘书却多次强调没有必要,仅由他督办即可,并表示是经您授意的。由此可见,您并没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落实(特别是向地铁索赔)工作上。 3. 无论是 8 月 30 日还是 8 月 31 日的会议,以及在此之前,您都一再强调:这是学校的工作,自由学校处理;我已经是退休人员地位;只与在职的项目负责老师联系。这样说和这样做,无非是想将我边缘化。全然不顾及事情的本末和实质,没有考虑如何真正的解决问题(实际上已经给申报项目的工作造成了拖延和损失)。 试问,您主持学校工作 8 年后的现在,学校的“菜市场”管理制度造成了学术梯队的破坏,我们研究室的被迫解散(以后学校又下文撤消),所在学科方向的学术和技术无法延续。您怎么就不考虑一下:我们目前的技术突破是不是有重大价值?此成果对学校发展和国家利益是否有重大意义?怎样解决问题 对学校发展和国家利益更有利?!您将我 边缘化,有利于解决问题吗?又可能吗! 我目前正在全面评估局面,计划在“十一”假期后决定下一步工作步骤。如果我的以上陈述不符合事实,或者并非是您的本意,请您尽快与我联系(面谈、电话或电子邮件都可以)或自行补救。 另告知,章副校长还是不同意在您批准的 15 万元中以协作费的名义支付给企业垫付的 5 万元。我只能在报销了旅差费后,以现金形式由我个人支付了。 特此! 杨 凯 2011 年 10 月 1 日 深夜 《十八给李元元校长的信》 李元元校长: 先将您 8 月 30 日召集会议后至今的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1. 因章副校长不同意支付给企业已经垫付了的 5 万元,我原计划报销了申报项目的所有支出和旅差费,以我个人现金形式归还给企业,但却因毫无道理的“严格审核”无法凑足应归还的金额。 2. 本应发给科技厅转报国家专利局恢复专利的函至今没有发出。 3. 学校 10 月 17 日发了向地铁索赔的约谈函,但地铁方一直不回应,学校也无后续动作。 由此可见,您虽然在临去吉林大学上任前,在 8 月 30 日的会议表面上是布置了工作,但事隔 2 个半月,没有一件事是切实落实的。回想到您在会议上所定的调子:“专利和索赔工作是学校行为,需要的时候再找你配合”。我不得不认为您当时的意图就是在有意应付、拖延、推卸给下任校长承担责任,或者干脆就是个“金蝉脱壳”的阴谋。 如果您真想承担这个“学校行为”的责任, 03 年地铁影响试验基地的时候, 09 年核心专利面临失效的时候,您都干了些什么?即便是最后,如果您真的以学校和国家利益为重,敢于担当,明确表态“恢复研究室”不就完了吗?! 回顾自 03 年 11 月 17 日您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至今,在整整 8 年的两个任期里,研究室的一系列困难直至目前的困境,都是因您的错误决定而产生的。为了解决问题,我前后找了您多少次,您的态度是从开始的压制、打击、欺上瞒下,到现在的拖延应付,虽然“公事公办“的开过几次会,但是关键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到目前为止,国家、学校为研究室的科研项目总共投入了近 700 万元,所取得的实验室科研成果两年无法推进到工业化现场试验。由于您的态度暧昧,各级领导又怕担责任,造成了申报国家项目工作阻力重重,丢失了很多重大机会,申报项目工作前景暗淡。至此,研究室学科方向的理论、技术和已经取得的成果,都因为研究室工作无法恢复而处于后续无人和前功尽弃的局面。 现在,您是从一个厅级大学校长升任到了副部级校长,并且即将荣获“院士”称号,但就从我与您的“公事恩怨”来看,我不认为您是个干实事的校长,并且很有沽名钓誉之嫌。 下面,以我处理研究室工作的经历,给您作个评价: 1.2003 年11 月17 日 自 您升任华工校长依始,在没有对科研项目价值和对我们的科研工作认真审评的情况下,草率的决定停止向地铁索赔,并以项目拖期为理由要求我们研究室的科研项目结题。然而,不向地铁索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想以此搞好与省、市领导的关系,还是另有交易?作为校长,不维护学校、国家的利益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2.2005 年 1 月您授意召开校内专家论证会。 2005 年 3 月再以此为依据,动用行政手段,以《校长办公会议纪要》的形式越级强行要求一个省级科研项目结题,只是由于其他校长的异议,才作出了“支持该研究室”向地铁索赔的姿态。对于一个国家投资的省级科研项目所遇到的困难,不了解项目的价值,不寻找原因,不帮助解决问题,不考虑损失后果。完全没有作为学者应该具备的细致、严谨、负责任的态度。 3.2009 年 11 月,在我们承担的科研项目取得了成功,证实了其学术、技术价值和重大意义以后,您非但没有改变态度,还以“程序正义”为理论依据,以学校制度为借口,以本人退休为理由,坚持阻碍科研工作进程。甚至在高校这样的地方动用警察、保安打击不同意见,动用学校行政手段下发公文撤消研究室。更甚的是,采用“封口费”这样的黑社会手段,以维护您的权威。在上级干预的情况下,您却又否认、掩盖事实。在您身上,无法体现国家中层干部和共产党员本应具备的实事求是、正直、坦荡的基本素质。 4. 您是具有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经历的,不可能不知道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特点、性质、目的和规律。但是,在您担任校长期间,大力推行如同“菜市场”的量化管理制度,将拼盘式的“团队”替代了以教研室为基础的学术梯队,完全破坏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本应具备的环境、氛围和条件。以至于我们研究室在“项目结题”和“工作量”的压力下多次引发人事波动,最终导致了虽然取得科研成果却面临后续无人的艰难局面。本应将科研试验室成果推向工业化的科研工作,却陷入经费、核心专利、试验条件的缺失而难以继续发展的困境。面对本人解决问题的努力,作为一校之长,您的态度是从开始的压制、打击、欺上瞒下,设置“防火墙”,寻找“替罪羊”到现在的“一走了之”,完全没有履行高等院校校长本应担当的职责。 以上种种,我将其归结为您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仅仅是为了掌握资源,是为了追名逐利: 先是制订了方便您“管理”的各项量化制度,再让分管校领导“各自承担责任”,各职能部门在“维持正常工作”、“不出事故”的前提下为您服务。对于高等院校复杂的教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您既没有进行深入细致,更没有进行高瞻远瞩的工作。因此,各级干部畏首畏尾、惟命是从、相互推委,生怕承担“责任”;在“工作量”计算的“简便”量化管理制度下,教师们为了“拿项目”而疲于奔命,无法认真从事教学和难以进行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很多以前优秀的学科萎缩,实验室闲置或消失;为了应对“上级要求”,您可以在三个月内完成学校的院系大合并,之后又撤消了具有悠久历史且对于工科院校至关重要的校办工厂;在既不重视学科建设也没有实质性教学质量管理的环境下,学生们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不断下降。 在担任大学校长这 8 年里,您既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大学管理工作,也不可能全身心的进行学术研究,更没有将科技发展,学校、国家利益和学生人生道路、专业能力、以后对国家可能发挥的作用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学校的学术水平、科技发展和学生素质,您注重的仅仅是表面文章。对于批评意见,您则理所当然的用“程序正义”推脱责任,甚至动用行政权力打压。而您通过所掌握的资源,却着实积累了求名和进身的资本。 您对我这样的批评,请问如何解释和自圆其说?! 为了对科技发展、国家利益和我本人毕生的科研工作负责,现将此《 给李元元校长的邮件集 》向媒体公开,并再在校内公示。 我已有言在先,此举是万不得已而为之。 特 此! 杨 凯 2011 年 11 月 17 日 注意:华工网己被监控,不要在华工网上谈论或者使用华工邮箱传发此文内容。 相关情况可上百度网站用关键词“华工 大字报”搜索。 或登录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1747573837 ,欢迎传阅、转贴。
3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
热度 2 yangkai0 2011-11-18 01:39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 在国家领导人探望科学大师钱学森时,钱老忧心忡忡的说“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当代的大学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当代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笔者以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述说一二。 笔者是个科技工作者, 为了某一行业技术的世界难题,几乎花费了毕生精力。 十年前,在所在学校前任领导的支持下,获得了省级科研项目拨款,建立了研究室和科研试验基地。但是,在所谓“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产业化”的大环境下,发生了一系列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角度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起 先 是市政地铁工程从研究室科研试验基地的底下通过,破坏了试验基地的试验条件。在学校前任主管领导的支持下,研究室开展了搬迁重建试验基地的索赔工作。在索赔过程中才逐渐清楚,路经试验基地的地铁线路本应是 主线 ,但不知什么原因,中途不再修建,是现任校长在“人大”联合了附近几个大单位联名递交提案追加了拨款后,作为 辅线 再继续建设的。而且路经试验基地的区段没有经过环境评估。 这样复杂的背景为我们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刚晋升的校长以科研项目拖期为理由,要求项目结题,不再支持向地铁索赔。之后,组织校内“专家论证会”,以《校长办公会议记要》的形式做出了‘项目结题;支持研究室索赔;索赔金额由研究室使用’的决定,再将《会议记要》在网上公布。地铁因此指责我方诈骗,致使索赔工作无法进行。 学校一再以行政手段要求项目结题,研究室人员在压力下纷纷退出。笔者一方面争取到省科技厅的理解和首肯,一方面从社会招聘人员,在冒着安全风险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了科研项目,并获得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和省科技厅的项目验收。此时,科研经费早已经枯竭,是笔者清净了积蓄和私人借款才完成了项目的。 按照科研规律,下一步应当与企业合作,进行工业化现场试验。但由于没有了运作经费,笔者只能要求学校返还不合理扣除的科研经费,以求科研工作继续进行。在多次报告无果,甚至坐等了一个星期未被接见的情况下,笔者不得不以校内墙报的形式公开批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确指责现任校长不顾及科学技术发展、学校和国家利益。学校先后动用了保安、警察、学生会,甚至以黑社会性质的手段制造冲突。还以笔者已过退休年龄,不能破坏“游戏规则”为由,以学校文件的形式正式撤消了研究室,并要求上缴所有场地、设备。 笔者将情况上报了新华社,学校就采取拖延战术。在此期间,笔者进行了向地铁索赔、试验基地搬迁、与企业合作工业化现场试验、恢复专利等前期工作。其目的是:努力恢复研究室、试验基地的科研工作条件,以求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以此为基础与国内大企业合作,使科研成果完成工业化现场试验。目前事情的结果是: 学校正式决定不恢复研究室的工作,不再向地铁索赔并重建试验基地。即不再以恢复研究室的科研条件为基础与企业合作。 但 学校可以提供一笔经费。条件是一年内与合作单位签署合同,届时将研究室所有技术、设备以优惠条件转移到合作单位,并且以后不得再“麻烦”学校。就是“走远点”和“封口”的意思。 目前笔者面临着最后选择:如果接受了学校的条件,虽然对笔者的人格有所伤害,但由于是与大企业合作,预计该项目的工业化试验是可以完成的。但因为企业的商业性质,决定了该 学科方向的科研工作将无法延续和发展; 如果坚持以恢复研究室科研条件为基础与企业合作,很可能永远没有结果, 甚至还 有“身败名裂”的危险;再一个就是承担着名誉和法律的风险,只身无条件的在企业完成工业化现场试验。 为什么大学会出现这种情况? 笔者就当代大学学术环境的演变和现状作个简述: 曾几何时,社会出现了“脑体倒挂”和“搞原子弹不如买茶叶蛋”的所谓“社会阵痛”期。为了摆脱困境,部分大学老师以“星期六工程师”的身份,与企业合作,开始了由埋头于学术研究到解决生存问题或者追求眼前物质利益的逐渐转变。由于企业的商业性质,决定了合作项目的学术水平不可能是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充其量是“技改技革”,演进至今日,就连工程水平的项目都成了“科研”。当然,不能说这对社会进步没有促进作用,但着实削弱或丧失了学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和推行,一些“能人”和“明白人”开始晋升到了学校的各级管理岗位 , 还 出现了 所谓 “双肩挑”现象。就是说,身为校长或院长,同时承担着重大科研项目、带着众多的研究生,甚至还挂着诸如“人大”、“政协”、某某学(协)会主席(秘书长)等等头衔。 在现实中,担任教研室一级的学术管理岗位,尚可顾及先前的学术研究。到了院(系)以上级别,行政事务必然占据了相当大的精力比重,就不再可能从事更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了。这样晋升的选择,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具有忠于教育事业的志向,甘愿放弃原有专业;二就是以权力获取资源,追求个人“仕途”和名利。如果是前者,即便是全身心的投入,还会感到力不从心。我国老一辈的教育家,上一代的大学校长、处长们的辛勤努力和丰硕成果的背后故事信手拈来。但如果是后者,对大学的学术环境破坏就严重了。 大学校长是个特殊的管理岗位,其主要精力本应用于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办学方向、物色引用贤达、组织学科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以及筹集教育资金。如果是为了“仕途”,并且还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校长本职之外的事务上,那么“行政化管理”和“量化管理”就是个很好的解脱办法。 如果这位校长没有什么主义理想、教育方针、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甚至因为某种原因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反感,其内心就自然会认为“你们是为我打工的”。在这样的思想意识下,“行政化管理”和“量化管理”就不是单纯的管理制度问题了,而成了“维持”的手段。目的是尽可能的减少“干扰”,以便在位期间能够利用权力收敛资源,为继续晋升院士或高官打好基础。查查现任校长的科研团队人数,所占楼房和面积,曾经任职、兼职或挂名的单位、企业性质,在位期间署名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就足以说明在任校长的任职目的和学术品质了。 所谓“行政化管理”,就是提拔若干能够“负责”的部属,各担其责,只求不出大事,如不“称职”立马撤换。以至于执行部门的下属们多是唯唯诺诺,生怕成了替罪羊。至于各级人员的素质,则强化学历、职称条件要求。硕士、博士、教授本来都属学术范畴,却硬是变成了管理岗位资质的先决条件。在一些重点大学,硕士学历的任聘者只能从事教辅岗位工作。所谓“量化管理”,就是针对教师制定出诸如论文数、科研经费到帐额、授课学时数等硬性的定期工作量考核指标,并结合相应的奖罚制度。这样的大学管理制度可以冠上各种雅号,面子上也确实好看。但究其实质,却是菜市场管理模式,完全破坏了 以教研室和实验室结合为基础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延续的学术环境。 违背了教学、科研的发展规律。 从大处讲,大学的功能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开拓”。从常理讲,就是“教书育人”。在行政化环境和量化工作量考核的压力下,教师们普遍在为完成各种硬性指标而疲于奔命,甚至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学科建设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了,更不可能沉下心来埋头前瞻性强的学术研究。至于学生,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下,随波逐流者居多,混者不少。还有半年多才毕业,就已经各方求职了。对于大学生来说本应非常重要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期间,不少已经在供职单位上班了,能够扎扎实实完成作业者寥寥无几。笔者曾经进行过抽查,当代本科生、研究生的水平较之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遍下降了一至二个档次。在这样的环境下,莫说是“培养杰人才”,有自强的学生能够“鹤立鸡群”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今年初,央视播出了国家总理针对大学教育的讲话。大意有四:不要压制不同意见;大学要由教育家办学;改变大学的行政化管理;学校要教书育人。总理这番话的确切中了要害。只是我们的国家太大,问题也太多太复杂,“教育产业化”所形成的大局面不是在短期内能够扭转的,笔者不得不在近期内做出痛苦的抉择。此文的作用也只能为扭转“教育产业化”局面提供个 参考 。 唐、宋、明、清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文艺繁荣和财富总量并不就完全代表了国力,特别应当牢记的是 甲午海战教训。在讲究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当下,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无疑是综合国力的制约因素,其中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则是关键因素。以物理学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为例,大学的办学方向错了,对社会的危害不是祸国殃民又是什么! 老骥伏枥 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注:此文可在百度用关键词“华工大字报”搜索并下载,欢迎传阅、转贴。 另,华工网己被监控,不要在华工网上谈论或者使用华工邮箱传贴此文内容。
3286 次阅读|1 个评论
黄安年著:《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提要
热度 1 黄安年 2010-9-20 07:38
黄安年著 : 《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0 日发布 书名: 《 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著者: 黄安年 出版发行 : 白山出版社 选题策划 : 邢志有、董志新 责任编辑 : 宋杰 装帧设计 : 王婷 责任校对: 方存海 版次 : 2010 年 6 月第一版 印次 : 2010 年 6 月第一次印刷 印刷 : 沈阳市第二市政建设工程公司印刷厂 幅面尺寸: 170mm x 240mm 印张 : 22.75 字数 : 346000 字 页数 : 3+5+352 页 印数 : 2500 册 定价 : 48.00 元 ISBN: 978-7-80687-758-6 附图 18 幅自本书翻拍。 作者介绍 : 黄安年,北京 师范大学 教授、男, 1936 年出生,江苏省武进县人。 1958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美国史、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研究。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美国《美国历史杂志》中国特约编辑。著有 : 《老话题与新挑战 -- 美国的崛起与崛起后的美国》( 2009 )、《沉默的道订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2006 ,中英文版)、《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 (1998) 、《当代世界五十年》 (1997)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1993 )、《美国的崛起》 (1992) 、《 20 世纪美国史》( 1987 )、《当代世界五十年》( 1996 )等著、编、译作 20 多部,发表文章 300 多篇。 2002 年 4 月以来开办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登陆人次累计 600 多万 ,2007 年 3 月以来黄安年的博客( www.sciencenet.cn/blog )发文 4800 多篇。 ***************** 目录 序言 001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 1999 年 6 月) 001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前言( 2006 年 10 月) 039 远涉太平洋 金山寻梦 引言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一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045 沉默的金山 寻梦华工 (2009 年 7 月 12 日 ) 048 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 引言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二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074 华工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 (2009 年 7 月 10 日 ) 084 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里丘陵处胜利接轨( 2009 年 7 月 10 日) 111 建设太平洋铁路华工生活( 2009 年 7 月 13 日) 124 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 引言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三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153 华工参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设 (2009 年 7 月 13 日 ) 156 华工奉献 丰碑永存引言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四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191 不忘华工建设北美的丰功伟绩( 2009 年 7 月 14 日 ) 194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华人生活( 2009 年 7 月 15 日) 212 当代华建设北美新生活( 2009 年 7 月 17 日) 217 《沉默的道钉》后记( 2006 年 10 月) 236 研究沉默道钉的参考资料( 2006 年 5 月 6 日) 240 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和美国的崛起 ( 《历史教学问题》 2007 年第 6 期 ) 255 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 《史学月刊》 2008 年第 1 期 ) 262 从历史上的漫画看 19 世纪后期美国的排华潮 ( 《社会科学论坛》 2009 年 6 月 ) 279 画册特点及在相关领域的价值 ---- 介绍《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 2006 年 10 月 26 日) 291 有感於编著《沉默的道钉》画册 ( 2007 年 11 月 14 日) 294 缅怀横贯美国大陆铁路沉默的华工建设者 ---- 献给为 137 年前为铁路通车无私奉献的铺路道钉们 ( 2006 年 5 月 9 日) 308 再谈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 华工和北美太平洋铁路( 2006 年 10 月 31 日) 313 祝贺齐鲁电视台等寻找华工太平洋铁路之旅 ( 2007 月 4 月 3 日) 318 高度重视图片资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2007 年 4 月 12 日) 321 发挥网络优势寻找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华工后裔 ( 2007 年 11 月 7 日) 329 纪念美国横贯北美大陆第一条太平洋铁路接轨通车 140 周年 ( 2009 年 5 月 10 日) 331 张聚国:汗水和生命浇铸的丰碑 读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333 王旭:沉默的道订、鲜活的历史 评介大型画册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2007 年 5 月 ) 336 孟庆龙: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 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 (2007 年 11 月 ) 342 杨玉圣:道钉并不沉默 读黄安年教授编著〈沉默的道钉〉》 (2008 年 9 月 ) 347 后记 349 ************************* 序言 2009 年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流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140 年前的 1869 年 5 月 10 日,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经过连续七年的协同努力艰苦奋战 , 两支筑路大军,即从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向东修筑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大军,和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向西延伸的联合太平洋铁路大军,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处接轨,其中西段承担最艰巨任务的主力正是特别能吃苦和具有特别聪明才智的华工。美国太平洋铁路是美国近代工业化的标志性产物,这一壮举宣告了美国大陆在经济运行上开始连成一片,标志着美国经济进入狂飙发展时期,并推动美国迅速崛起为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的世界经济大国,同时也表明中国的最初移民潮,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西部地区的崛起,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应为人们所了解,并给美国和中国人民以多方面的启迪和教育,成为美中人民友好交往、协同发展的难得教材。我们应该永远怀念这些沉默无语的道钉。 在谈到推动美国崛起的诸因素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外来移民对美国崛起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不能不提到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进入狂飙发展时期时铁路先行的作用,其中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铁路运输是美国工业化道路中的先行官,对加快太平洋铁路在 1869 年的通车做出无可替代的历史功绩正是远涉重洋沉默奉献的攻无不克的冲锋队和敢死队的外来中国农民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近代中国最早一批的建设北美世界的农民工 ---- 华工和美国的崛起有着不解之缘。 但是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汇合处的庆典上,人们分享欢乐时,竟然没有华工的身影。招募华工的倡议者查尔斯克劳克感到很尴尬,便在萨克拉门托的一次庆祝会上以一句话提醒大家:我愿意提请各位注意,我们建造的这条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 归功于他们表现卓异的忠诚和勤劳。 这一讲话被誉为美国移民史中著名的一句话历史。   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离不开成千上万铺路的沉默的道钉 华工。正是万余名华工不顾生命安危和生活艰苦,在关键时间、关键路段,在平整路基、开通隧道、爆破山腰等关键岗位上连续奋战,才有横贯大陆的铁路开通。历史终于给勤劳纯朴、不畏艰险的中国工人以公正的评价。太平洋铁路贯通 50 年后,在犹他准州奥格登金色道钉 50 周年纪念活动中,一辆彩车上站立着当年被选中参加最后铺轨的八位中国工人中的三位,表明历史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华工对太平洋铁路建成的历史贡献一直为学术界所称道。有论著称,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完成全为华人之功,华工是美国开路先锋,如果没有炸药知识并重视炸药的使用,如果没有中国人在令人目眩的高空贴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干活,如果没有中国人用生命闯过了白人难以忍受的艰苦难关,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的路段决不会建成。即使建成,时间上也要拖得很久。修筑这条铁路所要克服的障碍几乎是难以逾越的,要同山中的暴风雪和沙漠的酷热作经常性的斗争,这些困难的克服,要归功于包括华工在内的数千劳工的勇敢和献身精神,施工中最沉重的部分都落在他们强壮的肩膀上,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发觉中国劳工比加利福尼亚本地劳工更为得力,更能使公司获得巨大利润。这使后来承包美国西部地区铁路工程的资本家竞相仿效,引入更多的中国劳工。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中最艰难的一段被称作 19 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连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也说,正是有了这条铁路,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梦想才得以实现,过去即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从纽约到旧金山也要走六个月,而现在只需要七天。    1998 年我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华人在开发美国西部所作的历史贡献与中美关系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了《 1998 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长篇论文 , 以充分的历史文献资料论述在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中,华工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出众的聪明才智,为筑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取得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量华工在高强度、高风险劳动中死亡。然而令人愤慨的是,中国劳工在当时受到了酬金微薄、种族歧视和排华浪潮等不公正待遇。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一些有良知的美国人的不平。今天,正确评价华工的贡献和揭示他们的悲惨遭遇,还他们一个公道,将有助于中美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2006 年 , 我编著了大型历史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中英文版同时出版) , 该画册依据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字资料,反映了 19 世纪中晚期数万华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现了一百多年前在北美建设的华工从生存挣扎到立足生根,为当地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画册的图片包括历史老照片、历史图片、当年报刊杂志漫画,以及必要的历史地图、铁路建设图,历史文献等。画册希冀图文并茂,寓叙事于图片。画册的出版有助于北美华人华侨了解、认识、参与建设北美社会的历史,有助于促进中国与美国、加拿大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友好交往,有助于北美移民社会和多元文化和谐家园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前进,那些沉默的道钉、那些建设北美铁路的无名华工,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客观公正的评价。美国和加拿大领导人曾多次赞扬中国华人建设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贡献。在跨入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向欣欣向荣的浩瀚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美国、人均面积世界第一大国加拿大、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当共同珍惜和继续发展这来之不易的中美两国、中加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这是美加中人民和社会各界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的共同期望。一个半世纪前,中国的劳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越过重洋,构建中美、中加人民友谊的桥梁;在当代世界,太平洋理应成为联系中美、中加人民和政府间友好合作、和谐发展的更加坚实的纽带。 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改革开放 30 周年,也是中美建交 30 周年,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国际事务严峻挑战,美中两国之间再次携手共进,回顾 140 年前中美两国人民合作共建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历史,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去年以来,山东齐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告诉我,准备拍摄北美铁路华工的系列记录片或进行专题报道 , 我尽己所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及建议 , 希望这些影视记录作品能够早日和观众见面。 笔者曾多次呼吁加强对于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学术网络开发和系统研究工作 , 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笔者希望看到社科院、教育部等主管科研部门做出积极反响。国家科学院的信息研究部门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研究开发 , 将会事半功倍。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实际上也应该是投资上亿的清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清政府时期的涉美和涉及英属加拿大的关系。我们不仅需要列入研究计划 , 还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涉及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收集和研究 ,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 迄今我们的华工究竟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内参加了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 , 还不甚了了,国内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对此也极少涉猎。 我国近代农民工最早出洋并取得最大成效的莫过于华工建设北美铁路 , 他们对于建设北美家园的贡献最大 , 然而又是弱势集团 , 如何维护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是我们在研究农民工问题上需要特别重视的课题。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铁路的研究涉及对于华工遗族的追踪调查 , 这是口碑史料的重要内容 , 需要有专门部门负责牵头来从事这项研究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国内的而且需要美国和加拿大的学者协同配合,笔者在美国曾去过麻州北亚当斯探访在高校任历史系主任的华人教授,他告诉我在北亚当斯就有一些安葬华人的坟墓,上面写的是英文名字,中文名字叫什么需要考证,其中有些人可能是太平洋铁路建成后来到这里的。 从事美中关系史研究不仅要考察研究政治和文化现状,而且要研究历史上美中两国人民的交往,像具有标志意义的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是个重要的立项题目,我们的各类社科项目和美中关系史研究会的研究者需要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 大型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展现给读者的是珍贵历史图片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本书《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则主要是对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的文字研究成果和资料辅以必要的图片。该书不仅集中了笔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 而且充分阐述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历史、现实意义,呼吁学界和媒体以道钉精神来探寻 140 年前中国建设北美家园农民工们的历史贡献和默默无闻的奉献。 本书收录了 31 篇文章。开篇《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详尽论述了建成与华工的关系。第 2-16 篇是对《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的详细说明和补充 , 限于篇幅画册中言犹未尽的部分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尤其那些资料来源对于进一步研究有着借鉴意义。第 17-27 篇说的是笔者对铁路华工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建议。第 28-31 篇则附有四位专家对于笔者北美铁路华工研究成果的批评。 蒙白山出版社积极支持出版本书 ,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献给 140 年前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 沉默的道钉! 写于 2009 年 6 月,修改于 2009 年 7 月 后记   在本书正式出版前 , 需要做些补充说明。    美国政界对华裔移民历史上遭受的不公待遇 , 自 2009 年 7 月下旬以来,有了较为明确的表态。 2009 年 7 月 21 日 , 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华裔州众议员方文忠所提出的 ACR42 法案,承认 150 年前开始对华裔移民的迫害,并对这种不公平的迫害行为致歉。这项法案作为加州法令,将于 2010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加州排华的历史终在一百多年后画上了句号。 7 月 24 日,笔者在《迟到一个半世纪之久的道歉》博文中写道:尽管整整迟到了一个半世纪 , 还是值得高兴。当今加州经济面临困境,州政府财政面临破产,挽救加州走出困境离不开加州华裔和华侨的鼎力支持 , 整个美国经济的复苏也需要中国的支持 , 在这个大背景下 , 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法令,承认 150 年前开始对华裔移民的迫害,并对这种不公平的迫害行为致歉。这是加州华裔华侨长期努力斗争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强大的体现。 150 年前中国的农民工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加州拓荒建设 , 加州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和起飞离不开中国的农民工,没有早年的中国农民工就没有当年的加州。今天加州的华裔华侨同样为加州现代化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但是中国华裔华侨的奉献和遭受的待遇并不相称,还受着心理的创伤,加州华裔、华侨有理由为华裔、华侨正名 , 这有利于和谐合作建设新加州。 对于 150 年前的这段难忘的历史 , 我们不应忘记,我们需要记住,并视为难得的宝贵财富。 2009 年是北美第一条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通车的 140 周年,加州的大规模排华潮恰恰发生在太平洋铁路建成之后。我们的媒体似乎对于这个历史事件过于忽视甚至无视,对此反应和报道少之又少。比起许多历史上重大事件来说 ,1869 年太平洋铁路建成对于美国近代的崛起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我们需要记住那些沉默的道钉们,以及他们曾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不仅是因为历史的存在,而且今天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着某些排华现象。 美国历史上的排华并不限于加州,一段时间内发展为美国联邦政府行为。历史已经表明, 1869 年美国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是和中国华工的杰出贡献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 , 这条铁路的建成是美国的崛起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中国华工的辛勤劳动换来的确是随后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对于这段往事,当代美国总统们往往回避不作正面回应。 2009 年 11 月奥巴马总统首次访华 , 第一站就是上海,自 1991 年以来在上海的广元路、衡山路口街头花园内,有座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这是 1991 年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捐赠的。纪念塔正面写着:中国建路工人所作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海岸并促成其国家统一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我注意到 1991 年正是民主党人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奥巴马总统的上海之行日程极其紧凑 , 无暇关注这座纪念塔,可以理解。有意思的是这座纪念塔建造恰恰来自奥巴马的伊利诺伊州,这不该是偶然的巧合,奥巴马和美国政府也不该对此毫无所知。 今年 5 月 24 日,奥巴马总统终于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 5 月 27 日笔者在《美国总统首次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博文中写道 : 5 月 24 日他在纪念亚太裔传统月招待会上的讲话中说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亚太裔都为建设这个国家,为保卫这个国家,为成就这个国家的今天作出了贡献,并提到越过悬崖峭壁,铺设枕木构筑横贯美国本土大铁路的中国劳工。还说 : 你们在美国走过的历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一定经常得到应有的承认,许多美国亚裔和太平洋诸岛原住民都了解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奥巴马虽然没有专门针对中国华工贡献和不公遭遇表态,而是在纪念亚太裔传统月这个场合讲了上述一番话 ,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美国总统首次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并将华工的贡献和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联系在一起 , 无疑这是正视历史和现实的表态,是一个良好的开局,希望奥巴马总统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华工和美籍华人在美国的历史性贡献和遭受的不公待遇作出官方正式声明和回应。 北美第一条太平洋铁路通车的 140 周年并没有在国内形成媒体和宣传报道的热点,人们甚至对此一无所知。和那些逢五、逢十举行大庆活动相比 , 令人感慨万千。不过感到欣慰的是 ,2007 年 11 月初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就摄 制 《碉楼往事》一事向我征求意见 , 并在 13 日来我家就就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问题对我进行采访和摄像,此前 , 还 借走了我编著的《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年中英文版)和 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1)(2)(3), DVD 等资料。今年 7 月 17 日下午编导将所借书画册等书籍和光盘还回 , 并送来了一套八集大型高清记录片《碉楼往事》(中英文版),这套光盘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江门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 2009 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先在江门电视台播出 , 今年 3 月 30 日开始在央视二套推出。八集大型高清记录片《碉楼往事》的播出无疑是可喜可贺的。我注意到片中大量采纳了《沉默道钉》画册中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有几处则是 2007 年 11 月 13 日在我家中采访的镜头。 ( 见有感于高清纪录片《碉楼往事》的摄制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17 日 ) 本书稿中所提三年多前齐鲁电视台、新浪网、山东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寻找美国铁路华工历史之旅活动,无果而终。看来哪怕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要真正做成、做好,并不容易。 笔者在有生之年 , 希望自己能沿着当年美国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修建路线来个寻找美加铁路华工历史遗迹之旅,能否兑现要看自己的体力、精力、财力,也要看机遇。这种历史遗迹考察对于一个历史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举个最近的例子,今年 7 月 9 日 , 我来到位于上海广元路、衡山路口街头花园内 , 瞻仰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 , 纪念塔正面用中英文写着:中国建路工人所作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海岸并促成其国家统一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本纪念塔用三千枚道钉塑造,以表彰他们的业绩,并象征伊州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持久友谊。美国伊利诺斯州政府赠。州长詹姆斯 R 汤普森 塑造者格洛尼亚柯南 一九九一年一月六日。该塔于 2006 年 9 月改建,并在塔的侧面刻有道钉绿地 改建于 2006 年 9 月的字样。这是笔者首次对该塔的实地考察,订正了《沉默的道钉》一书第 163 页中关于中国铁路华工纪念碑的用语。(见《瞻仰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16 日)   我的书稿《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于去年 7 月交白山出版社。出版社领导在极其繁重的出版和社务情况下 , 挤出时间为本书精心编审、装帧设计、排版校对,尤其花费大量时间配用图片。书稿的原名是《沉默的道钉 ---- 纪念华工建设北美铁路 140 周年》,出版社建议改为现名《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道钉已经沉默了一个半世纪 , 道钉没有沉默,道钉不再沉默。人民的学者和媒体有责任为沉默的道钉呐喊。      最后 , 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如果没有白山出版社邢志有社长、董志新总编 , 宋杰副总编辑的全力支持 , 和胡文彬兄的大力推荐,也许这部书稿还将石沉大海。       作者 写于 2010 年 7 月 18 日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6023 次阅读|2 个评论
《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
黄安年 2010-9-20 07:36
《道钉 ,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0 日发布   在本书正式出版前 , 需要做些补充说明。    美国政界对华裔移民历史上遭受的不公待遇 , 自 2009 年 7 月下旬以来,有了较为明确的表态。 2009 年 7 月 21 日 , 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华裔州众议员方文忠所提出的 ACR42 法案,承认 150 年前开始对华裔移民的迫害,并对这种不公平的迫害行为致歉。这项法案作为加州法令,将于 2010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加州排华的历史终在一百多年后画上了句号。 7 月 24 日,笔者在《迟到一个半世纪之久的道歉》博文中写道:尽管整整迟到了一个半世纪 , 还是值得高兴。当今加州经济面临困境,州政府财政面临破产,挽救加州走出困境离不开加州华裔和华侨的鼎力支持 , 整个美国经济的复苏也需要中国的支持 , 在这个大背景下 , 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法令,承认 150 年前开始对华裔移民的迫害,并对这种不公平的迫害行为致歉。这是加州华裔华侨长期努力斗争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强大的体现。 150 年前中国的农民工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加州拓荒建设 , 加州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和起飞离不开中国的农民工,没有早年的中国农民工就没有当年的加州。今天加州的华裔华侨同样为加州现代化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但是中国华裔华侨的奉献和遭受的待遇并不相称,还受着心理的创伤,加州华裔、华侨有理由为华裔、华侨正名 , 这有利于和谐合作建设新加州。 对于 150 年前的这段难忘的历史 , 我们不应忘记,我们需要记住,并视为难得的宝贵财富。 2009 年是北美第一条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通车的 140 周年,加州的大规模排华潮恰恰发生在太平洋铁路建成之后。我们的媒体似乎对于这个历史事件过于忽视甚至无视,对此反应和报道少之又少。比起许多历史上重大事件来说 ,1869 年太平洋铁路建成对于美国近代的崛起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我们需要记住那些沉默的道钉们,以及他们曾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不仅是因为历史的存在,而且今天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着某些排华现象。 美国历史上的排华并不限于加州,一段时间内发展为美国联邦政府行为。历史已经表明, 1869 年美国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是和中国华工的杰出贡献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 , 这条铁路的建成是美国的崛起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中国华工的辛勤劳动换来的确是随后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对于这段往事,当代美国总统们往往回避不作正面回应。 2009 年 11 月奥巴马总统首次访华 , 第一站就是上海,自 1991 年以来在上海的广元路、衡山路口街头花园内,有座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这是 1991 年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捐赠的。纪念塔正面写着:中国建路工人所作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海岸并促成其国家统一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我注意到 1991 年正是民主党人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奥巴马总统的上海之行日程极其紧凑 , 无暇关注这座纪念塔,可以理解。有意思的是这座纪念塔建造恰恰来自奥巴马的伊利诺伊州,这不该是偶然的巧合,奥巴马和美国政府也不该对此毫无所知。 今年 5 月 24 日,奥巴马总统终于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 5 月 27 日笔者在《美国总统首次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博文中写道 : 5 月 24 日他在纪念亚太裔传统月招待会上的讲话中说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亚太裔都为建设这个国家,为保卫这个国家,为成就这个国家的今天作出了贡献,并提到越过悬崖峭壁,铺设枕木构筑横贯美国本土大铁路的中国劳工。还说 : 你们在美国走过的历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一定经常得到应有的承认,许多美国亚裔和太平洋诸岛原住民都了解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奥巴马虽然没有专门针对中国华工贡献和不公遭遇表态,而是在纪念亚太裔传统月这个场合讲了上述一番话 ,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美国总统首次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并将华工的贡献和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联系在一起 , 无疑这是正视历史和现实的表态,是一个良好的开局,希望奥巴马总统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华工和美籍华人在美国的历史性贡献和遭受的不公待遇作出官方正式声明和回应。 北美第一条太平洋铁路通车的 140 周年并没有在国内形成媒体和宣传报道的热点,人们甚至对此一无所知。和那些逢五、逢十举行大庆活动相比 , 令人感慨万千。不过感到欣慰的是 ,2007 年 11 月初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就摄 制 《碉楼往事》一事向我征求意见 , 并在 13 日来我家就就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问题对我进行采访和摄像,此前 , 还 借走了我编著的《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年中英文版)和 Becoming American , The Chinese Experience (1)(2)(3), DVD 等资料。今年 7 月 17 日下午编导将所借书画册等书籍和光盘还回 , 并送来了一套八集大型高清记录片《碉楼往事》(中英文版),这套光盘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江门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 2009 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先在江门电视台播出 , 今年 3 月 30 日开始在央视二套推出。八集大型高清记录片《碉楼往事》的播出无疑是可喜可贺的。我注意到片中大量采纳了《沉默道钉》画册中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有几处则是 2007 年 11 月 13 日在我家中采访的镜头。 ( 见有感于高清纪录片《碉楼往事》的摄制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17 日 ) 本书稿中所提三年多前齐鲁电视台、新浪网、山东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寻找美国铁路华工历史之旅活动,无果而终。看来哪怕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要真正做成、做好,并不容易。 笔者在有生之年 , 希望自己能沿着当年美国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修建路线来个寻找美加铁路华工历史遗迹之旅,能否兑现要看自己的体力、精力、财力,也要看机遇。这种历史遗迹考察对于一个历史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举个最近的例子,今年 7 月 9 日 , 我来到位于上海广元路、衡山路口街头花园内 , 瞻仰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 , 纪念塔正面用中英文写着:中国建路工人所作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海岸并促成其国家统一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本纪念塔用三千枚道钉塑造,以表彰他们的业绩,并象征伊州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持久友谊。美国伊利诺斯州政府赠。州长詹姆斯 R 汤普森 塑造者格洛尼亚柯南 一九九一年一月六日。该塔于 2006 年 9 月改建,并在塔的侧面刻有道钉绿地 改建于 2006 年 9 月的字样。这是笔者首次对该塔的实地考察,订正了《沉默的道钉》一书第 163 页中关于中国铁路华工纪念碑的用语。(见《瞻仰中国铁路工人纪念塔》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16 日)   我的书稿《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于去年 7 月交白山出版社。出版社领导在极其繁重的出版和社务情况下 , 挤出时间为本书精心编审、装帧设计、排版校对,尤其花费大量时间配用图片。书稿的原名是《沉默的道钉 ---- 纪念华工建设北美铁路 140 周年》,出版社建议改为现名《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道钉已经沉默了一个半世纪 , 道钉没有沉默,道钉不再沉默。人民的学者和媒体有责任为沉默的道钉呐喊。      最后 , 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如果没有白山出版社邢志有社长、董志新总编 , 宋杰副总编辑的全力支持 , 和胡文彬兄的大力推荐,也许这部书稿还将石沉大海。       作者 写于 2010 年 7 月 18 日 (原载《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349-352 页,白山出版社, 2010 年版,又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6期第203-208页)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4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序言
黄安年 2010-9-20 07:34
《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序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20 日发布 2009 年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流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140 年前的 1869 年 5 月 10 日,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提前完工。经过连续七年的协同努力艰苦奋战 , 两支筑路大军,即从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向东修筑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大军,和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向西延伸的联合太平洋铁路大军,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处接轨,其中西段承担最艰巨任务的主力正是特别能吃苦和具有特别聪明才智的华工。美国太平洋铁路是美国近代工业化的标志性产物,这一壮举宣告了美国大陆在经济运行上开始连成一片,标志着美国经济进入狂飙发展时期,并推动美国迅速崛起为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的世界经济大国,同时也表明中国的最初移民潮,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西部地区的崛起,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应为人们所了解,并给美国和中国人民以多方面的启迪和教育,成为美中人民友好交往、协同发展的难得教材。我们应该永远怀念这些沉默无语的道钉。 在谈到推动美国崛起的诸因素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外来移民对美国崛起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不能不提到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进入狂飙发展时期时铁路先行的作用,其中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铁路运输是美国工业化道路中的先行官,对加快太平洋铁路在 1869 年的通车做出无可替代的历史功绩正是远涉重洋沉默奉献的攻无不克的冲锋队和敢死队的外来中国农民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近代中国最早一批的建设北美世界的农民工 ---- 华工和美国的崛起有着不解之缘。 但是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汇合处的庆典上,人们分享欢乐时,竟然没有华工的身影。招募华工的倡议者查尔斯克劳克感到很尴尬,便在萨克拉门托的一次庆祝会上以一句话提醒大家:我愿意提请各位注意,我们建造的这条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 归功于他们表现卓异的忠诚和勤劳。 这一讲话被誉为美国移民史中著名的一句话历史。   历史是不该被遗忘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离不开成千上万铺路的沉默的道钉 华工。正是万余名华工不顾生命安危和生活艰苦,在关键时间、关键路段,在平整路基、开通隧道、爆破山腰等关键岗位上连续奋战,才有横贯大陆的铁路开通。历史终于给勤劳纯朴、不畏艰险的中国工人以公正的评价。太平洋铁路贯通 50 年后,在犹他准州奥格登金色道钉 50 周年纪念活动中,一辆彩车上站立着当年被选中参加最后铺轨的八位中国工人中的三位,表明历史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华工对太平洋铁路建成的历史贡献一直为学术界所称道。有论著称,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完成全为华人之功,华工是美国开路先锋,如果没有炸药知识并重视炸药的使用,如果没有中国人在令人目眩的高空贴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干活,如果没有中国人用生命闯过了白人难以忍受的艰苦难关,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的路段决不会建成。即使建成,时间上也要拖得很久。修筑这条铁路所要克服的障碍几乎是难以逾越的,要同山中的暴风雪和沙漠的酷热作经常性的斗争,这些困难的克服,要归功于包括华工在内的数千劳工的勇敢和献身精神,施工中最沉重的部分都落在他们强壮的肩膀上,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发觉中国劳工比加利福尼亚本地劳工更为得力,更能使公司获得巨大利润。这使后来承包美国西部地区铁路工程的资本家竞相仿效,引入更多的中国劳工。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中最艰难的一段被称作 19 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连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也说,正是有了这条铁路,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梦想才得以实现,过去即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从纽约到旧金山也要走六个月,而现在只需要七天。    1998 年我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华人在开发美国西部所作的历史贡献与中美关系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了《 1998 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长篇论文 , 以充分的历史文献资料论述在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中,华工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出众的聪明才智,为筑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取得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量华工在高强度、高风险劳动中死亡。然而令人愤慨的是,中国劳工在当时受到了酬金微薄、种族歧视和排华浪潮等不公正待遇。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一些有良知的美国人的不平。今天,正确评价华工的贡献和揭示他们的悲惨遭遇,还他们一个公道,将有助于中美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2006 年 , 我编著了大型历史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中英文版同时出版) , 该画册依据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字资料,反映了 19 世纪中晚期数万华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现了一百多年前在北美建设的华工从生存挣扎到立足生根,为当地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画册的图片包括历史老照片、历史图片、当年报刊杂志漫画,以及必要的历史地图、铁路建设图,历史文献等。画册希冀图文并茂,寓叙事于图片。画册的出版有助于北美华人华侨了解、认识、参与建设北美社会的历史,有助于促进中国与美国、加拿大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友好交往,有助于北美移民社会和多元文化和谐家园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前进,那些沉默的道钉、那些建设北美铁路的无名华工,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客观公正的评价。美国和加拿大领导人曾多次赞扬中国华人建设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贡献。在跨入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向欣欣向荣的浩瀚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美国、人均面积世界第一大国加拿大、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当共同珍惜和继续发展这来之不易的中美两国、中加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这是美加中人民和社会各界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的共同期望。一个半世纪前,中国的劳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越过重洋,构建中美、中加人民友谊的桥梁;在当代世界,太平洋理应成为联系中美、中加人民和政府间友好合作、和谐发展的更加坚实的纽带。 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改革开放 30 周年,也是中美建交 30 周年,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国际事务严峻挑战,美中两国之间再次携手共进,回顾 140 年前中美两国人民合作共建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历史,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去年以来,山东齐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告诉我,准备拍摄北美铁路华工的系列记录片或进行专题报道 , 我尽己所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及建议 , 希望这些影视记录作品能够早日和观众见面。 笔者曾多次呼吁加强对于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学术网络开发和系统研究工作 , 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笔者希望看到社科院、教育部等主管科研部门做出积极反响。国家科学院的信息研究部门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研究开发 , 将会事半功倍。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实际上也应该是投资上亿的清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清政府时期的涉美和涉及英属加拿大的关系。我们不仅需要列入研究计划 , 还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涉及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收集和研究 ,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 迄今我们的华工究竟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内参加了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 , 还不甚了了,国内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对此也极少涉猎。 我国近代农民工最早出洋并取得最大成效的莫过于华工建设北美铁路 , 他们对于建设北美家园的贡献最大 , 然而又是弱势集团 , 如何维护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是我们在研究农民工问题上需要特别重视的课题。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铁路的研究涉及对于华工遗族的追踪调查 , 这是口碑史料的重要内容 , 需要有专门部门负责牵头来从事这项研究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国内的而且需要美国和加拿大的学者协同配合,笔者在美国曾去过麻州北亚当斯探访在高校任历史系主任的华人教授,他告诉我在北亚当斯就有一些安葬华人的坟墓,上面写的是英文名字,中文名字叫什么需要考证,其中有些人可能是太平洋铁路建成后来到这里的。 从事美中关系史研究不仅要考察研究政治和文化现状,而且要研究历史上美中两国人民的交往,像具有标志意义的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是个重要的立项题目,我们的各类社科项目和美中关系史研究会的研究者需要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 大型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展现给读者的是珍贵历史图片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本书《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则主要是对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的文字研究成果和资料辅以必要的图片。该书不仅集中了笔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 而且充分阐述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历史、现实意义,呼吁学界和媒体以道钉精神来探寻 140 年前中国建设北美家园农民工们的历史贡献和默默无闻的奉献。 本书收录了 31 篇文章。开篇《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详尽论述了建成与华工的关系。第 2-16 篇是对《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的详细说明和补充 , 限于篇幅画册中言犹未尽的部分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尤其那些资料来源对于进一步研究有着借鉴意义。第 17-27 篇说的是笔者对铁路华工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建议。第 28-31 篇则附有四位专家对于笔者北美铁路华工研究成果的批评。 蒙白山出版社积极支持出版本书 ,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献给 140 年前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华工 ---- 沉默的道钉! 写于 2009 年 6 月,修改于 2009 年 7 月 (原载《道钉,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 页,白山出版社, 2010 年版,又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6期第203-208页)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5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道钉 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目录
黄安年 2010-7-16 08:54
《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目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7月16日发布 序言 001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 1999 年 6 月) 001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前言( 2006 年 10 月) 039 远涉太平洋 金山寻梦 引言 (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一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045 沉默的金山 寻梦华工 (2009 年 7 月 12 日 ) 048 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 引言 (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二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074 华工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 (2009 年 7 月 10 日 ) 084 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里丘陵处胜利接轨( 2009 年 7 月 10 日) 111 建设太平洋铁路华工生活( 2009 年 7 月 13 日) 124 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 引言 (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三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153 华工参与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设 (2009 年 7 月 13 日 ) 156 华工奉献 丰碑永存引言 (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四部分 ) ( 2006 年 10 月) 191 不忘华工建设北美的丰功伟绩( 2009 年 7 月 14 日 ) 194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华人生活( 2009 年 7 月 15 日) 212 当代华建设北美新生活( 2009 年 7 月 17 日) 217 《沉默的道钉》后记( 2006 年 10 月) 236 研究沉默道钉的参考资料( 2006 年 5 月 6 日) 240 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和美国的崛起 ( 《历史教学问题》 2007 年第 6 期 ) 255 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 《史学月刊》 2008 年第 1 期 ) 262 从历史上的漫画看 19 世纪后期美国的排华潮 ( 《社会科学论坛》 2009 年 6 月 ) 279 画册特点及在相关领域的价值 ---- 介绍《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 2006 年 10 月 26 日) 291 有感於编著《沉默的道钉》画册 ( 2007 年 11 月 14 日) 294 缅怀横贯美国大陆铁路沉默的华工建设者 ---- 献给为 137 年前为铁路通车无私奉献的铺路道钉们 ( 2006 年 5 月 9 日) 308 再谈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 华工和北美太平洋铁路( 2006 年 10 月 31 日) 313 祝贺齐鲁电视台等寻找华工太平洋铁路之旅 ( 2007 月 4 月 3 日) 318 高度重视图片资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2007 年 4 月 12 日) 321 发挥网络优势寻找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华工后裔 ( 2007 年 11 月 7 日) 329 纪念美国横贯北美大陆第一条太平洋铁路接轨通车 140 周年 ( 2009 年 5 月 10 日) 331 张聚国:汗水和生命浇铸的丰碑 读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333 王旭:沉默的道订、鲜活的历史 评介大型画册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2007 年 5 月 ) 336 孟庆龙: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 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 (2007 年 11 月 ) 342 杨玉圣:道钉并不沉默 读黄安年教授编著〈沉默的道钉〉》 (2008 年 9 月 ) 347 后记 349 ( 《道钉 不再沉默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 黄安年著 , 白山出版社 , 即将出版 )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4223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总统首次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
黄安年 2010-5-27 09:14
美国总统首次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27 日发布 141 年前的 1869 年美国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是和中国华工的杰出贡献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 , 这条铁路的建成是美国的崛起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中国华工的辛勤劳动换来的确是随后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对于这段往事,当代美国总统们往往回避不作回应。面对历史和现实 , 奥巴马总统终于首次作出明确表态, 5 月 24 日他在纪念亚太裔传统月招待会上的讲话中说 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亚太裔都为建设这个国家,为保卫这个国家,为成就这个国家的今天作出了贡献,并提到越过悬崖峭壁,铺设枕木构筑横贯美国本土大铁路的中国劳工。还说 : 你们在美国走过的历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一定经常得到应有的承认,许多美国亚裔和太平洋诸岛原住民都了解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奥巴马没有专门针对中国华工贡献和不公遭遇表态,而是在 纪念亚太裔传统月这个场合讲了上述一番话 , 尽管如此 但这毕竟是美国总统首次就修建美国太平铁路华工明确表态,并将华工的贡献和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联系在一起 , 无疑这是正视历史和现实的表态,是一个良好的开局,希望奥巴马总统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华工和美籍华人在美国的历史性贡献和遭受的不公待遇作出官方正式声明和回应。 在此以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曾对邓小平同志说过:华裔人数之少,与其对这个国家贡献之大,不成比例。 1998 年 6 月下旬美国总统克林顿首次访华 , 他高度赞扬了中国移民对美国发展的贡献。他说:有 100 多万美国人可将她们的根追溯到中国。每天,美籍华人作为企业家、建筑师、艺术家和公务员都在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美国而工作。 近些年来,中国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在访问美国时,也都强调了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的丰功伟绩。 1997 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时在乔治 布什总统图书馆礼堂发表讲演说: 中国同加利福尼亚州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国移民早就来到美国,并为开发西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多中国人参加了美国的建设事业 。 2003 年 11 月 21 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的采访,在谈到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时,他说: 我们两个伟大的国家,交往的历史已经有 200 年了,跨越了三个世纪。 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数以万计的华工参加了美国横贯东西部大铁路的修建工作。他们不顾严寒、饥饿和待遇菲薄的恶劣条件,当别的建筑队伍都撤下来的时候,只有中国这支队伍坚持到底。最后一根枕木是由四位华工铺上的。无数人为这个工程献出了生命。 2006 年 4 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 20 日他在美国总统布什于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致辞说: 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一向怀有深厚友情。 19 世纪中叶,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和美国人民一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共同铺设了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 。 附:奥巴马总统发表讲话纪念亚太裔传统月 2010.05.26 奥巴马总统发表讲话纪念亚太裔传统月 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2010 年 5 月 24 日 总统在纪念亚太裔传统月招待会上的讲话 东厅 美国东部夏令时间下午 3 : 50 总统:谢谢各位,谢谢大家。(掌声)非常感谢。很高兴与你们见面 你们有些人是第二次来到这里,有些与我一起工作,也就是说你们始终没有离开过。(笑声) 首先,我需要介绍几位杰出的国会议员,他们历来孜孜不倦地为亚太裔( AAPI )社区争取权益,先从最上面开始,请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将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国会众议院议长之一,南希佩洛西( Nancy Pelosi )。(掌声) 我感谢维安( Vien )神父发表的开场演说,他带领路易斯安那州玛丽皇后越南教堂( Mary Queen of Vietnam Church in Louisiana )走过了许多艰难的日子。在卡特里娜飓风( Katrina )灾害以后,他不仅在精神上给人们以安抚,而且还担当起社区组织者的责任,保证教区民众获得必要的帮助。他刚回到新奥尔良( New Orleans )时,城市的大部分仍然是一片漆黑,他说服供电公司把电力接到教堂周围的社区。你看,没有人能难倒维安神父!(笑声)他总能达到他的目的。 今天,由于墨西哥湾持续的原油泄漏,当地众多社区面临新的困难,他再次担负起帮助社区的责任,对于以捕捞鱼虾为生的许多美国越南裔和柬埔寨裔以及其他族裔,他为他们的权益四处奔走。我希望他了解,我们将坚持不懈,尽我们所能援助那里的社区和该地区所有生计受到威胁的每一位民众。(掌声) 我不仅感谢在座的所有国会议员 我想里克新关( Ric Shinseki )可能在座,他到了没有?他可能晚到了。不过还是请大家为里克新关鼓掌,因为他这个退伍军人事务部长当得很好。(掌声)我还感谢 DJ 列哈( DJ Rekha ),她给大家带来了一阵小小的东厅邦拉舞曲( Bhangra )的旋风,在自己传统的民族音乐中掺入了一些嘻哈( hip-hop )节拍,这可是一种独特的美国音律,以前在白宫闻所未闻。(笑声) 但是大家知道,这恰恰说明了我国的希望 这个国家欢迎各族裔、各种肤色、各种信仰的人民作出的贡献。人人都可以称美国是自己的家园,我们从丰富的传统中汲取力量,因为除了美国的原住民,我们都来自其他地方。合众为一( E pluribus unum )。说明这个理念最好的例子就是这个大厅里代表各族裔的人士。你们在美国走过的历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一定经常得到应有的承认,许多美国亚裔和太平洋诸岛原住民都了解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但我们也了解,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亚太裔都为建设这个国家,为保卫这个国家,为成就这个国家的今天作出了贡献:从越过悬崖峭壁,铺设枕木构筑横贯美国本土大铁路的中国劳工,到家人遭到禁锢时仍在海外为国家浴血奋战的第 442 步兵团战斗队( 442nd Regimental Combat Team );从一个世纪前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天使岛( Angel Island )的成千上万的移民,到如今 1,600 百多万美国亚裔和太平洋诸岛原住民,他们的才干和勤奋每一天都在增强我们的经济,保护我们的安全,为我们的社区增添活力。当然,很明显,还有我个人的体验,因为你不必再去找别的家庭 只要看到我的妹妹马娅( Maya )和我的妹夫康拉德( Konrad )和我的两个顽皮的侄女 -- (笑声) -- 苏海拉( Suhaila ) 和萨维塔( Savita ) -- 就可以知道,这是美国历史的一部份,也将是美国未来的一部份。 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人们作出的这些贡献。但我们举行这个活动也是因为,我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因此政府应为你们尽责尽职,如同你们为美国贡献心力一样。 正因为如此,我签署了一项恢复白宫亚太裔计划( White House initiative on Asian Americ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 )的行政命令。(掌声)该计划由商务部长骆家辉( Gary Locke )和教育部长阿恩邓肯( Arne Duncan )担任主席。他们在座吗?阿恩在那里。(掌声)阿恩比骆家辉好找。(笑声)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欢迎各位的建言──从会见美国锡克族裔到会见夏威夷原住民。目标是确保我国政府能成功地消除亚太裔各族群在医疗保健、教育和经济机会等方面的差异。 有时候这些差异没有获得应有的注意。人们被笼统归为同一群体,而且由于许多美国亚裔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因此存在差异的事实就容易被忽视和被遗忘。可是正如各位所知,在亚太裔的标签下是几十个不同的族群,每一个族群都各自面临独特的挑战。这就是在政府内部努力开展这方面的教育的目的之一,从而保证我们不至于以偏概全,要求有针对性地思考如何让我国的每一个人都获得应有的机会。 我也要为之努力──我遵照我国的传统为全面的移民改革进行了积极努力,今后将继续为之努力。(掌声)我们必须尊重我们作为法治国家和移民国家的传统。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必须负起责任。政府有责任保障边界安全并执行法律。华盛顿有义务制定明确、符合事理的规则,包括不再让行为正当和遵守法律的家庭受到惩罚和分裂。正因为如此,处理我们移民体系内的积压问题是改革的重要一环。工商企业必须为剥削没有正式文件的劳工承担责任。在美国无合法身分的人必须负责支付罚款和欠缴的税金,学习英语,并且按照排期经法律途径成为公民。 这些都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与两党成员一同致力于完成这项工作。这在政治上可能并非易事。但我知道这对我们国家是正确的作法。 此外,我们也尊重亚太裔的传统──庆祝苗族新年──很高兴看到你。(笑声)我知道,我记得你。(掌声)你的孩子好吗?她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笑声)我不知道有这个小插曲,可是(笑声) 我们已在白宫庆祝光明节( Diwali )。(掌声)在我进行人事任命和提名时,我尽力保证这一届政府能有各类美国人的代表,其中也包括美国亚太裔。 可是我认为,同样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你们面临亚太裔社群的一些特定挑战,但是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没有人能脱离我国整体面临的问题。 作为小企业主,美国亚太裔知道我们在严重的长期经济衰退之后继续促进增长是多么重要。作为家长,在座的各位都关心我们教育体系的质量,要求上大学的负担更容易被接收,接受大学教育变得更容易。作为美国人,我们希望保证孩子们能得到我们曾获得的同样机会。你们知道这需要一代代美国人薪火相传──确保美国能兑现承诺,成为一个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的地方,只要你愿意勤勉工作。 一代代美国亚太裔都为实现这份承诺贡献了力量。通过在座各位以及全国各地的人士发挥主导作用,我有信心我们将在本世纪继续这份传统。 非常谢谢各位的光临。天佑各位。天佑美国。谢谢。(掌声。) 东部夏令时间下午 4 : 00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peopleplace-chinese/2010/May/20100526170616kkgnast0.688789.html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2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忘华工建设北美的丰功伟绩
黄安年 2009-7-25 07:19
不忘华工建设北美的丰功伟绩 ( 2009 年 7 月 14 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5 日发布 数以万计沉默的华工,为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最艰巨工程付出了巨大辛劳和重大牺牲,不应被人们遗忘。这里发表的是笔者对在 2006 年出版的《沉默的的道钉》画册中第四部分华工奉献 , 丰碑永存一些历史图片的详细说明。 ( 1 ) 1972 年 2 月 21 28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尼克松在首都机场与周恩来总理握手时说 :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当天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两国领导人的巨手终于握到一起了,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一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 20 多年的握手。尼克松对毛泽东主席说: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个突破将不仅有利于中国和美国,而且有利于今后多年的全世界。 2 月 28 日 举世闻名的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中美关系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46-147 页,图 184 选自 Gettyimages; 新华网 http://www.chinese.us/forum.view.asp?forum_id=17938.page=1 http://www.xhby.net/xhrbw/history/02.21/1972.htm )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发表中加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决定自 1970 年 10 月 13 日 起 ,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拿大政府注意到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从而开始了中加两国友好关系的新篇章。 图为 1972 年 8 月 28 日 周恩来总理亲切会见加拿大华裔教授林达光。 林达光 (19202004) 祖籍广东新会,生于加拿大温哥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教授、亚洲语言及文学系主任、东亚研究所所长兼加拿大亚洲研究学会主席、加中友好协会主席,为加中友谊作出了杰出贡献。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48 页,图 185 选自李宁玉编著《枫骨中华魂》 (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转自 Paul Lin 。 林达光曾任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编辑、福建华侨大学教授。 1964 年移居加拿大, 1982 年退休后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82 年后,任美国宋庆龄基金会、加拿大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 ( 3 ) 1979 年 1 月 29 日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白宫举行仪式,欢迎邓小平访问。他在担任美国总统时高度评价美国华裔对美国的贡献,曾对邓小平同志说过:华裔人数之少,与其对这个国家贡献之大,不成比例。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49 页,图 186 选自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xwzxzt/node5085/node27347/node27348/userobject1ai401795.html 见香港《明星月刊》 1984 年 8 月号《洛杉矶今昔谈》) ( 4 ) 1997 年中国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他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礼堂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同加利福尼亚州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国移民早就来到美国,并为开发西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中国人参加了美国的建设事业。 ( 选自 江泽民主席 1997 年 10 月 24 日 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礼堂发表演说, 见《人民日报》 1997 年 11 月 2 日 、 4 日) ( 5 ) 1998 年 6 月下旬美国总统克林顿首次访华 , 他高度赞扬了中国移民对美国发展的贡献。他说:有 100 多万美国人可将她们的根追溯到中国。每天,美籍华人作为企业家、建筑师、艺术家和公务员都在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美国而工作。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49 页,图 187 , 选自 《 人民日报》 1998 年 6 月 28 日, http://www.aodong.net/2005/photo/14_699_1.htm ) ( 6 ) 2006 年 4 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 20 日他在美国总统布什于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致辞说: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一向怀有深厚友情。 1784 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跨洋过海,首航中国,揭开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序幕。 19 世纪中叶,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和美国人民一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共同铺设了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 60 多年前,中美两国人民携手抗击法西斯侵略,数以千计的美国官兵血洒中国疆场,中国人民至今仍深深怀念他们。在两国政府和人民长期共同培育下,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之树茁壮生长并不断结出丰硕果实。 ( 见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 04/21/c ontent_4454667.htm http://news.sina.com.cn/z/photo/06/huvisitusa/index.shtml 《人民日报》 2006 年 4 月 22 日一版 http://news.sina.com.cn/w/2006-04-22/09188761903s.shtml ) ( 7 ) 2006 年 4 月 21 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他说:中美都拥有辽阔的国土,都是多个民族并存、多种文化融合的国家,都生活着勤劳智慧的人民。中美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而存在着差异,这有利于我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他还说:200多年来,浩瀚的太平洋并未阻断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合作,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谱写了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的美好篇章。 (见 选自 美国国务院信息中心; http://news.sina.com.cn/z/photo/06/huvisitusa/index.shtml ) ( 8 ) 2003 年 11 月 21 日 ,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的采访,他说两国人民友谊和合作的动人事迹历历在目。在谈中国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时,他说:我们两个伟大的国家,交往的历史已经有 200 年了,跨越了 3 个世纪。 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数以万计的华工参加了美国横贯东西部大铁路的修建工作。他们不顾严寒、饥饿和待遇菲薄的恶劣条件,当别的建筑队伍都撤下来的时候,只有中国这支队伍坚持到底。最后一根枕木是由 4 位华工铺上的。无数人为这个工程献出了生命。他还说: 1991 年伊利诺伊州曾经专门派人到上海用 3000 个道钉做了个纪念碑。他们说,中国筑路工人的最大贡献就是沟通了美国东西部的大通道,并由此推动了美国的统一,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 选自 http://www.chinaembassy-fi.org/chn/xwdt/t104945.htm ) ( 9 ) 前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 2003 年 8 月 30 日上午 在华盛顿全美新闻俱乐部发表题为《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的演讲,他说:铁路建设是美国经济起飞的发射台,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大铁路的动工是与华工的巨大贡献联在一起的。在修建太平洋铁路西段的关键时刻,在严寒的冬天,当别的施工队伍撤下来的时候,华工继续勇敢地西进。在美国广大的荒凉的西部修建铁路。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0 页,图 188 选自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赵启正著:《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他在演说中还说:为了表彰中国铁路工人的业绩,美国伊利诺斯州政府於一九九一年在中国上海用三千多枚道钉做了纪念碑,碑上写著:中国建筑工人所做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部海岸并促成其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 10 )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高度关注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 1869 年 8 月 10 日 ,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通往加利福尼亚的铁路的建成是和输入中国的苦力分不开的。 1892 年恩格斯 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指出 中国移民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人,什么东西都能用来充饥。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1 页,图 189 选自 旧版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 ( 1869 年 8 月 10 日 )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32 卷 , 第 340 页。旧版恩格斯:《致劳拉法格 (1892 年 4 月 4 日 )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38 卷 , 第 316 页。) ( 11 ) 美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威廉福斯特高度赞扬华工开发美国西部的贡献。他在 1958 年 12 月 19 日 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说:中国人,主要是工人,在美国西部的历史中,起过很大的作用,他们开始移居到这个地区,是在 19 世纪 50 年代初期,正是加利福尼亚州有名的淘金热盛极一时的时候。从那时以后的数十年间,在美国西部所有的矿山、森林、牧场和工地里,都有他们在工作。中国人修建了加利福尼亚州的主要铁路。特别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后期,铺修了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西半段,这是一个英雄的成就。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2 页,图 191 选自《红旗》 1959 年第 3 期。) ( 12 ) 1860 年美国铁路总长度为 30 , 626 公里, 1870 年为 52 , 922 公里。美国内战期间,铁路是长距离快速运送部队和军事器材的唯一有效工具,内战结束后铁路发展进入狂飙时期, 1890 年铁路总长度增加到 163 , 597 公里,对于美国近代工业化的完成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而横贯美国大陆的五条太平洋铁路和华人建设横贯大陆铁路的贡献共不可没。《美国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海外华人百科全书》等权威词典均有说明。图为《美国百科全书》中关于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论述。书中说:华人筑路参加修建的横贯美国东西大铁路是推动美国成为统一国家的最重要因素。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3 页,图 193 选自 《美国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Americana ) , 23,Vols , 220pp.During the Civil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railroads were the only way to move troops and supplies quickly over long distances. Here, a new track is being laid; trains in the background carry construction materials. ) ( 13 ) 1969 年美国第一条太平洋通车 100 周年时,立碑纪念。上面写着:丰功伟绩,横贯美国。铁路完成百周年,立此纪念。一九六九年五月十日。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3 页,图 194 选自 Utah Historical Quarterly, Winter 1969, Volume 37, Number 1 , Utah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 。 1964 年美国内华达州纪念建州一百周年,在弗吉尼亚市建立了华工纪念碑,汉字碑文写道: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筑路,青史名著。州长还宣布今后每年 10 月 24 日为向华人先驱者致敬日。。 从 唐人街 说华人出国(中国日报网, 2004 年 3 月 4 日 )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gb/doc/2004- 03/04/c ontent_311642.htm ) ( 14 ) 19 世纪 70 年代,数千名华工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沿海小镇圣路易奥比斯波,修筑了通往港口的铁路。 2003 年在当地火车站广场树立起一座筑路华工铜雕,名为 开路先锋 ,以纪念华工对经济繁荣做出的贡献。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4 页,图 195 选自 丁刚供图, 《人民日报》 2004 年 04 月 23 日 第十五版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1852/1068138.html ) ( 15 ) 当年羁押华人移民的天使岛如今已经成了国家历史古迹。这扇华人当年越过太平洋进入美国的大门,从 1910 年开始到 1940 年大火烧毁拘留所为止,共处理过 100 万件移民案件,包括 17.5 万名华人。 1979 年 4 月 28 日 ,天使岛木屋羁押所举行纪念碑揭幕典礼,黑色花岗岩石碑上刻着别井离乡飘流羁木屋,开天辟地创业在金门,这是白手起家的洗衣工李相写下的对联。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万千。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5 页,图 196 选自 IMAGIINECHINA , http://www.hsm.com.cn/news/2005/1207/68/8194.shtml (中国侨网 ) ( 16 ) 图为 1982 年 10 月耶鲁中华铁路华工纪念碑,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政府在太平洋铁路起点耶鲁镇修建的一座铜质记功碑,也是加拿大第一座用汉语、英语和法语三种文字刻写的纪念碑。上面写着: 19 世记 80 年代初,承包商安德鲁翁得东自中国招来数以千计之华工,协助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兴建横越卑诗省华山之铁路,沿太平洋与先瑞利拉奇之间工段,每 4 个工人中华人占 3 名,工作虽优异,但每日仅得 1 元,为白人工人薪给之半。又因工程艰险,由疾病与意外事件而残废者甚众。铁路建成之后,定居于加拿大之华工,遂成为今日卑诗省华人社团社区之基石。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6 页,图 197-198 选自 枫骨中华魂画册转自 李宁玉拍摄自 Yale Museum ;并见 http://web.peopledaily.com.cn/haiwai/199810/16/no_981016003039_6.html ) ( 17 ) 图为 1988 年建立的温哥华华工纪念碑。这第二座太平洋铁路纪念馆,是中华会馆和中华文化中心筹款建立的,碑文刻在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墙壁上。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7 页,图 199-200 选自 李宁玉编著 《枫骨中华魂》画册转自 Yang Yueqing ) ( 18 ) 1982 年 9 月前国会议员、华工后代李侨栋为耶鲁中华铁路华工纪念碑揭幕 (选自《 枫骨中华魂》画册转自 Yale Museum ) ( 19 ) 图为 1989 年 9 月座落在加拿大多伦多天虹体育馆西北侧入口处的华工纪念碑。纪念碑旁矗立着来自落基山的巨石,触景生情,使人们联想到当年华工开山辟路的艰辛。 100 多年前,在差不多与纪念碑竖立的同一地点,不少人在此迎接第一列从西部温哥华开来的火车。纪念碑的建立,标志着沉默华工与太平洋铁路同在。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58-159 页,图 201-205 选自 刘淳拍摄 http://61.135.142.227/node2/node2796/node2882/node2953/node3136/userobject6ai3950.html ; http://61.135.142.227/node2/node116/node119/node157/images/00000117dld1.jpg ; http://www.gxi.gov.cn/intoguangxi/gxhq/dld1.jpg , http://gb2.chinabroadcast.cn/770/2003-1-8/72@136542.htm 在多伦多市土多巴丹拿大道的公园人口处竖立的一座高 11 米 的纪念碑碑文写道: 1880 年至 1885 年, 17 万 名中国广东省的男士,来到加拿大西部,参加穿越洛矶山 ( 即落基山 ) 危险地段的铁路修建筑路过程中 400 多人丧失了生命,另有数百人在完工后飘泊异乡无法回国。他们在加拿大历史上寂寂无名,特立此碑以志纪念。) ( 20 ) 图为 1997 年 6 月 11 日立于加拿大温尼泊市阿辛尼玻恩公园内的 铁路华工纪念碑 铜像。碑文为中英文对照。上面写有: 1947 年 5 月废除排华法案五十周年纪念铜像,为表彰加太铁路华工向加国贡献之血汗功绩,特由缅省华社邀请名雕塑家莫励澳先生于九七年精制。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60 页,图 206 选自 李宁玉《 枫骨中华魂》画册 ; 中国侨网 (www.chinaqw.com.cn),H ttp://email.bnu.edu.cn/cgi-bin/ 。另见 段美德文《他们永远活在中加人民心中 缅怀加拿大铁路华工》《人民日报海外版 》 1998 年 10 月 16 日 第 6 版) ( 21 ) 这是 2003 年温哥华华埠的华人先侨纪念碑,坐落在凯弗尔街和哥仑比亚街 ( Keefer St. 和 Columbia St. ) 交界的华埠纪念广场,设计颇具中国特色。该纪念碑于 11 月 2 日 正式落成揭幕。为表彰华人对加拿大的贡献,由温哥华市政府、卑诗省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兴建。纪念碑由华裔雕刻家程树人负责设计和雕刻,大连船厂华南铸造厂铸造。主体建筑为中字型石碑,正、背面为对联:加华丰功光昭日月,先贤伟业志壮山河;石碑两旁为太平洋铁路华工和二战华裔军人铜像。选择参加修筑横加铁路的华裔工人和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华裔军人为华裔先侨塑像,是因为这两个划时代的人物最能代表百多年来华裔先侨在加拿大奋斗的历史。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61 页,图 207 选自 王久意拍摄; http://gocn.southcn.com/ztbd/zt_jnd/zt_jnd_bd/200312120002.htm 广东侨网: 2003 年 12 月 12 日 《温哥华华埠建碑纪念华工华裔军人》图文) ( 22 ) 1976 年 9 月 5 日 ,南加州华侨历史学会建立了南太平洋铁路与圣费尔南多大隧道华工纪念碑,碑文铭刻着: 加州铁路,南北贯通,华裔精神,血肉献功。 英文题词为:值此路百年纪念之际,谨以此碑敬献给曾参加修筑南太平洋铁路与圣费尔南多 ( 华侨俗译圣化南度 ) 大隧道的 3000 名华工。他们的劳动使加利福尼亚州有了第一条南北大铁道,并改变了加州的历史。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62 页,图 208, 选自 南加州华侨历史学会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中央太平洋铁路华工历史图片博物馆收藏。) ( 23 ) 这是一枚 美国华工家传淘金时代纪念币。 这枚金币被鉴定为是已知现存的 12 枚夸特鹰金币之一。旧金山造币厂于 1854 年一共铸造了 246 枚这种金币。其大小与现在的 10 美分硬币类似,是旧金山造币厂开办后数月,以淘金时代的金矿石铸造,含有八分之一盎司的加州黄金。金币原主人的曾祖父在 1856-1858 年间 在 1856-1858 年间在金矿做工时得到这枚金币。 ( 选自 http://www.cncoin.com/News_Show_38977.html ) ( 24 ) 加拿大皇家造币厂 2004 年 11 月 27 日 发行一套两枚 2005 铁路华工纪念币 , 以纪念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成 120 年。纪念币为纯银制造,中央部分为镀金,正面分别以 BC 省弗雷泽河铁路桥上一辆空载车及 1989 年多伦多市中心树立的铁路华工纪念碑作为设计图案。背面是由艺术家苏珊娜伯恩特 ( Susanna Blunt ) 设计的伊利沙伯女王二世肖像,全套定价 120 加元,与纪念铁路建成 120 周年相吻合。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62 页,图 209 选自 选自 加拿大皇家造币厂。 两枚 2005 铁路华工纪念币 以 99.99% 纯银铸造,中央部分为镀金,每枚重 31.39 克 ,面值 8 加元,每套售价是 120 加元。 加拿大皇家造币厂转自中国金币网 ( www.chinaglodcoin.net0 http://www.hsm.com.cn/news/2004/1108/68/11351.shtml , http://gb.chinabroadcast.cn/1827/2004/11/08/405@352555.htm 侨务工作研究 ,2004 年第 6 期彩图); ( 25 ) 坐落在上海广元路衡山路口街头花园内的中国铁路华工纪念碑,是 1991 年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捐赠的,以纪念一万三千余名为建设美国东西岸铁路而亡的华工。太平洋铁路工程有 每 一公里 的路轨下埋葬着一个华工 之说。碑体由三千多枚当年铁路道钉实物焊成,连成一线,盘绕而上 , 是中美两国友好交往的见证。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163 页,图 210 选自 夏宁拍摄)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3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工参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
黄安年 2009-7-20 10:19
华工参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 ( 2009 年 7 月 10 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0 日发布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是史无前例的 , 在艰难的时刻和艰难的路段,华工的参与突破了难点,顺利地实现了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建筑合拢的艰难任务。 今年是北美第一条太平洋铁路通车 140 周年 , 这里发表的是笔者对在 2006 年出版的《沉默的的道钉》画册中 史无前例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一节一些历史图片的详细说明。 ( 1 ) 1862 年 7 月 1 日 美国国会通过了经过修改的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法案。 7 月 2 日 林肯总统正式签署生效。法案规定了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各自的起点。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其自西经 100 度的共和谷南岸和普拉特河谷北岸之间地向西安市修筑,在南山口越过落基山脉,到内华达准州的西部边界 , 其后在向西延伸。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则起自太平洋岸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东部边界 , 其后再向东延伸。双方铁路建设的延伸可以一直到和另一处线路相衔接为止。法案特别提到有 482.7 公里路段为多山困难线路,其中 241.35 公里路段为落基山脉的自东向西处,另 241.35 公里路段为内华达山脉塞拉岭由西向东处。图为美国国会档案中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法令影印文本。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640 页,图 41 选自 National 1,1864, 711; July 2, 1864, 733-734pp. p.740 。 http://memory.loc.gov/cgi-bin/ampage?collId=llsjfileName=056/llsj056.dbrecNum=0itemLink=r?ammem/hlaw:@field ) ( 2 ) 林肯总统( 1861.3.4-1865.4.15 )不仅捍卫了美国的联邦统一 , 而且为废除奴隶制度、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862 年 7 月 1 日 ,林肯总统签署了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法案。 1864 年 7 月,林肯总统又签署了太平洋铁路法案的修正案。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41 页,图 42 选自 http://www.whitehouse.gov/history/presidents/al16.html http://members.aol.com/RVSNorton/Lincoln2.html ) ( 3 ) 1881 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示意图。这幅地图表明中央太平洋铁路施工形势远比联合太平洋铁路要险峻和复杂。该图还显示了铁路公司所获得的土地赠与情况。根据太平洋铁路法案的规定,承建的铁路公司有权无偿获得铁路建设用地及其两侧毗连的相关公有土地,包括泥地、石地、林地及其他建筑材料。有权在公有土地上建设车站、铁路建设物、车间、库房、修理厂等。法案规定每铺设 1609 米 路轨另外给予铁路两侧 16090 平方米的备用地段,并且按首次抵押条件给予贷款,一般每 1609 米 可得 16000 美元贷款,但是丘陵地则为 32000 美元,山区为 48000 美元。法案规定对这些地段的建设债券应给予加倍的优惠。 铁路公司获得了铁路沿线山林采伐权 , 但不包括采矿权。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42-43 页,图 43 ,选自 C. Cooper Collection 收藏) ( 4 ) 1865 年 10 月 10 日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向总统和内政部提交工作报告,说明太平洋铁路建设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强调在塞拉岭等山区进展十分缓慢,而符合需要的劳动力十分缺乏。 该报告在谈到中国劳工时说:我们雇佣的大部分劳工是华人他们构成加利福尼亚人口的大多数。没有这些华工,这项伟大的国家工程就无法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华工们安静、平和、勤劳、节俭准备着且乐于学习修建铁路所需要的所有各种不同的工作,因而很快他们的工作效率就变得和白人一样。由于更加谨慎和节俭,他们满足于更低的薪水。有了这一大批劳力,公司不仅能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程,又可以不至于让公众失去耐心。 图片是报告的封面。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44 页,图 44 , 选自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Statement made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 N.S. Crocker. Cos Sacramento Print 。 LELAND STANFORD , Prest C.P.R.R.Co 内务部长向总统所作的关于中央太平洋铁路工程进度的陈述 1865 年 10 月 10 日 H.S. Crocker Co. http://memory.loc.gov/cgi-bin/ampage?collId=llsjfileName=056/llsj056.dbrecNum=0itemLink=r?ammem/hlaw:@field ) ( 5 ) 太平洋铁路上,火车穿越美国西部崇山峻岭之中的四张照片。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45 页,图 46-48 , 选自 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 , Item 125 of 149 , Harper's Weekly, Vol. , 34 , 1890 年, CALL NUMBER , MTP/HW: Vol. 34: 140-141 。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DIGITAL ID , cubcic brk7088 。 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 Gold Mountain Dreams DVD 。) ( 6 ) 积极推动太平洋铁路兴建的四巨头:利兰斯坦福( 1824-1893 )、科利斯亨廷顿 (1821-1900) 、马克霍普金斯 (1813-1878) 、查尔斯克劳克 (1822-1888) 。查尔斯克劳克这位负责招揽华工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工程承包商说 : 我们无路可走,只好找中国工人来试。结果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假如我现在包下一件定有期限、我急于想尽快完成的大工程,我一定要雇佣中国劳工。我认为我们能够得到中国工人来到我们中间,对于我们国家的物质利益是大有好处的。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46 页,图 49-52 , 选自美国西部历史博物馆 http://www.linecamp.com/museums/americanwest/western_names/crocker_charles/crocker_charles.html 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 ) ( 7 ) 1869 1893 年,美国先后建成了 5 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它们是: 1869 年建成的联邦中央太平洋铁路, 5 月 10 日 在犹他州的普洛蒙托莱角接轨。中央太平洋铁路由旧金山向东,自萨克拉门托东延;联合太平洋铁路自芝加哥向西,自艾奥瓦的康斯西尔布拉夫西延; 1881 年建成的圣菲、堪萨斯太平洋铁路和大西洋太平洋铁路; 1883 年建成的北方太平洋铁路;自西雅图到明尼苏达的德卢斯; 1883 年建成的南方太平洋铁路,由圣地亚哥到路易斯安那的施里夫波特;还有 1893 年建成的大北铁路,自奥勒冈的波特兰到北达科他的格兰德福克斯。最早的 5 条通向太平洋铁路中有四条是用联邦授地补助建筑的,美国横贯大陆铁路对开发西部大平原和落基山区、沟通全国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47 页,图 53 , 选自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West, edited by Clyde A. Milner II, Carol O'Connor, Martha Sandweiss, New York: The Oxford Universtiy Press, 1994 。参见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第 366-367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2 年版。) ( 8 ) 北美大陆太平洋铁路贯通后,美国国会两院调查中国人入境问题联合特别委员会在 1877 年 2 月提交报告书,这是报告书的首页。报告书中有不少肯定华工功绩的证词,称华人在美国人挨饿的地方 , 他们却能维持生活。他们能够为不能提供一个美国人的最低生活必须品的报酬而工作。要同他们进行竞争或者排挤他们 , 美国人必须去做华人不能与之竞争的报酬非常低廉的工作 , 因为在生存竞争中依赖最少的人 , 将生存得最为持久。加利福尼亚州参议会代表弗兰克壁克斯作证说 : 华工是最好的铁路工人。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法官所罗门海登菲尔特说 : 加利福尼亚州的繁荣兴旺实在应当归功于来到此地的中国人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美国前任驻华公使和前任加利福尼亚州长弗雷德里克娄说 :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土方工程约有五分之四是中国人做的。美国商人亨利海特说 : 横贯大陆铁路 , 倘若不是这些中国人 , 决不能完成得这样快。这条铁路能够如期交工使用,主要应当归功于他们。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48 页,图 54 , 选自 R eport of the Joint Special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Chinese Immigration 及 陈翰笙主编 :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三辑《美国外交和国会文件选译》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 第 239-241 页, 译自原报告第 I--VII 页。 。随着美国国内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排华浪潮的掀起, 1876 年 7 月 6 日 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 , 指派三位参议员 , 会同众议院于 1876 年 7 月 17 日 通过决议所指派的三位代表 , 组成联合委员会 , 共同调查了中国移民在美国入境的程度和影响。 1877 年 2 月 27 日 ,美国国会两院调查中国人入境问题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 , 向美国第 44 届国会 , 第 2 次会议提交,编号为第 689 号。 报告前言说:太平洋方面的资源由于利用中国人的劳力 , 而正在令人满意地得到开发和发展。在作证的其他人员中 , 那些雇佣大批中国劳工的人们 , 和在招运他们入境的业务中有利益关系并且从中赚到钱的人们 , 一致证明中国人入境的后果是大大地增进了太平洋岸的物质繁荣。美国国会联合委员会 1877 年 2 月 28 日 在《关于华人移民入境的报告》中写到 : 太平洋沿岸地区的资源由于有了廉价而听话的华人劳工 , 已经而且正在以比没有这种劳工时更为迅速的速度进行着开发。 ( 9 ) 图为位于内华达州塞拉岭海拔 758.04 米 的和恩角中央太平洋铁路施工工地,列车边施工边通行。坚忍不拔的华工受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募来这里从事开山凿岭的艰苦工作。他们要在两座大山的悬崖陡壁之间,运来大量土石填平山谷,开凿数百米隧道穿过高山,用最简陋的工具承担着最艰巨的关键性工程。从 1866 年夏季开始 , 华工用一年多时间打通了阻梗中央太平洋铁路畅通的塞拉岭长达百里的悬崖峭壁。有历史学家对华工开凿这段艰险通道的英勇精神作了如下叙述:合恩角犹如一堵花岗岩石墙。它是这一年 ( 指 1866 年 ) 里最难攻克的难关。它的下部是垂直光滑深达 304.8 米 的悬崖峭壁。百折不挠的华工腰系绳索,身悬半空,用锤子和钢钎先凿出一条险峻的小道,然后再费劲地逐步向里扩展,开出一条行驶车辆的通道。三年以后,当横跨大陆的火车小心谨慎地贴着峭壁慢速向前时,旅客们透过车窗朝下望去,眼前一片茫茫,都十分惊讶。 ( 10 ) 铁路工地开凿山岭运送木料和石块的华工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51 页,图 56 , 选自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Photographic History Museum 中 CHINESE-AMERICAN CONTRIBUTION TO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的 Houseworth Stereoview #1351. ) ( 11 ) 太平洋铁路险段开凿隧道和山岭工程主要是由华工承担的,图为 1867 年在中央太平洋铁路隧道岩石附近施工的华工。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包工头查尔斯克劳克在美国国会调查委员会的证词 , 赞扬华工承担大量艰巨的土石基础工程富有丰富经验 , 他说:他们不是建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泥水工程中国的万里长城吗?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52 页,图 57 , 选自 美国国会图书馆,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 , Item 17 of 149 , Harper's Weekly, Vol. 11 , December 7, 1867, CALL NUMBER , MTP/HW: Vol. 11: 772 ,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DIGITAL ID , cubcic brk5349 或 Bruce C. Cooper Collection , Barry A. Swackhamer Collection 收藏 见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Photographic History Museum 中 CHINESE-AMERICAN CONTRIBUTION TO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的 Alfred A. Hart Stereoview #119. Laborers and Rocks near Summit Tunnel. (detail) Courtesy of the Barry A. Swackhamer Collection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 Harper's Weekly December 7, 1867 ) ( 12 ) 中国工人在萨克拉门托附近铁路工地开凿石头。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52 页,图 58 ,选自 California State Library, Sacramento, California ; Monterey, CA, Courtesy Scott Hoae ) ( 13 ) 太平洋铁路的隧道曾经是世界上最长、最多的铁路隧道之一,也是中央太平洋铁路最艰难的一关。图为华工在太平洋铁路施工中的一个隧道洞口。 1866 年圣诞节, 达奇福特拉 的《征信报》报道说 : 华工从隧道两头掘进 , 并在中央打出一个竖坑 , 然后向两个相反方向施工 , 他们就这样从四个工作面同时挖掘 , 一天 24 小时不停轮流换班。打通这一隧道花了 13 个月 , 最后打通时 , 已经不是仲夏 , 而接近秋凉九月了。很明显,华工这两年在山峰上进行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奋斗,为萨克拉门托的小业主们 ( 按 : 指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股东 ) 赢得了时间。在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它仍然在保障着穿越隧道的火车畅行无阻。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53 页,图 59 , 选自 The Barry A.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收藏。 达奇福特拉 的《征信报》还报道说 : 在铁轨还没有铺完时 , 冬天又来了。 ....... 这第二个冬天的情况比头一年还糟。可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却没有失败。 ...... 为了夺回失去的时间,华工筑路队天亮以前就开始干活,天黑以前,还就着艾木篝火发出的闪烁黄光继续工作。铁路工程按每天 一英里 这种无情的速度,月复一月地向前推进。到了 1869 年 1 月,中央太平洋铁路终于完全伸展到大盐湖盆地。 ---- 亚历山大塞克斯顿《塞拉岭上的广州军团》,太平洋历史评论 ,1996 年 5 月号) ( 14 ) 太平洋铁路施工现场的中国茶水供应工在 8 号隧道东侧入口处。华人劳工在中央太平洋工地使用的是扁担,一副扁担,挑的是寻找金山梦,日复一日,肩负着重担,艰难地行走,不知何时为尽头,不知哪年能圆梦。 ( 15 ) 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内华达 Humbol Plains 铺路的中国华工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54 页,图 61 , 选自 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California, Berkeley 收藏 ;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 ( 16 ) 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最艰辛地段和白人工头在一个车辆上,在中国修建万里长城的子孙后代用民族的智慧、艰苦的创业,无私的奉献在美国西部沃土上建起了连接东西两大洋的钢铁长城。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55 页,图 63 , 选自 Denver Public Library , Western History Collection ; 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 。 百年沧桑:移民美国史画 ( 第 10 页 ) ; Digital ID: stereo 1s00525 , 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 ; Barry A. Swackhamer Collection 也收藏; ) ( 17 ) 1865 年大批华工承担中央太平洋铁路工程最险要的路段施工现场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55 页,图 64 , 选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收藏 Watkins photograph, 8 1/16 x 12 3/8 in. see the earlier A.A. Hart #48 construction photograph taken in 1865 . ) ( 18 ) 大批华工用小推车运送泥土填埋内华达塞拉岭的高架桥的深谷处。南方太平洋铁路公报说: 1865 年春当中央太平洋铁路线延伸到内华达塞拉岭地区美洲河与熊河分水岭处时,需要建筑 1100 英尺(合 335.28 米)长 90 英尺(合 27.43 米)高的高架桥。大批华工完成了填埋峡谷保障高架桥跨越的艰巨任务。美国著名史学家比林顿在谈到华工贡献时说:创业者最难办的问题 ---- 怎样从边疆社区得到劳动力 ---- 则由输入了大量中国苦力而解决了。 7000 个留着辫子的工人劈出了筑路地带,当他们用独轮车推土或是躲避炸药包爆炸时,他们的大草帽和摆动的裤腿构成了生动的画面。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56 页,图 64 , 选自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Photographic History Museum,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 section of the Sierra Nevada Mountains during the spring of 1865.( Watkins photograph, 81/16 x 123/8 in. ) C.E. Watkins #1115 (New Series ), Filling in Secret Town Trestle, C.P.R.R . detail . see the earlier A.A. Hart #48 construction photograph taken in 1865 . ) ( 19 ) 在中央太平洋铁路穿越崇山峻岭的隧道中施工的中国铁路工人。一位美国学者详尽叙述了中国华工的艰苦卓绝的壮举: 1866 年春天 ---- 铁路工程开始三年以后 ---- 中央太平洋铁路最后到达了高山区第一个主要的前哨地点 , 即分水岭。这是一个扶壁状的岩石 , 在它底层的周围 , 亚美利加河咆哮着穿过 304.8 米 深的峡谷奔流而去。这里没有迂回道路可循 , 唯一的通道就是越过一个由大石块和角石构成的半圆形横梁。人们用箩筐把华工吊下岩去 , 他们悬空凿石、钻眼,然后顺着绳索赶快攀登上来,炸药就在他们下面爆炸,炸后又继续下去凿石钻眼。这样,他们一寸一寸地在悬岩边沿开辟出一条岩石道,其宽度足以供人行走和手车通过,最后能够铺上 八英尺 宽的枕木。随着华工筑路队向前推进,工程列车紧紧跟随在后,车道极窄,火车的铁抓手和轴颈盖简直是悬空了。隧道的入口都被罕见的积雪掩埋了 , 华工的营帐也都埋在雪里。他们挖烟囱和通气坑 , 白天靠灯笼的光亮过活 , 大家冻得发抖 , 缩成一团,他们打通了从营房到隧道入口处的坑道。虽然所需的物料要用蒸汽起重机从 12.2 米 为冰雪覆盖的地面吊下去 , 而挖出的渣土要用同样的方法运走 , 这项工作还得继续进行。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57 页,图 65 , 选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 , Laborers and Rocks near Summit Tunnel.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收藏 Alfred A. Hart Stereoview #119. A. J. Russell, Stereoview #27. Becoming American , Chinese Experience ( 1 ), DVD 。 克劳克在回忆录中提到:铁锤、凿子和绳子是当时唯一能够用来凿岩的工具。凿岩的时候首先在花岗岩的缝隙里插入铁桩,将绳子结在它的上面。其中一条绳子结在华工身上,另一条绳子用来悬吊装有黑色火药的竹笼,以便爆破岩石,这样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的事故。克劳克的同事说:我们已经完成了在美国铁路史上克算是最艰巨的一项工程。这项工程之所以能这么快取得成功,应该归功于华工们的默默奉献。 1866 年冬天到 1867 年初,由于降雪过多,造成以华人苦力为主的约 1.3 万名的工作队成员全被困在内华达上东侧斜面的杜拉基溪畔的帐篷中 , 而千辛万苦运到工地现场的粮食 , 常因雪崩而随帐篷一起被埋在雪地里 ,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1866 年 12 月,在内华达山西侧的工作的华工全部遭到雪难,担内华达山顶的隧道工程仍继续前进。雪崩频繁发生,在工程中丧生的华工越来越多,华工在密不通风的积雪中挖洞早烟囱,再挖一个抽取空气的洞,靠着微弱照明的灯笼。在这种情况下,华工们还是在大雪中挖出了一条横向的隧道。) ( 20 ) 用马车和简陋工具施工在铁路工地运送土石方的华工。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58 页,图 66 ,选 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Hart Stereoview #90 , detail. Bank and Cut at Sailor's Spur. 80 miles from Sacramento . I like the idea of your getting over more Chinamen ... It would be all the better for us and the state if there should a half million come over in 1868. Collis Huntington, 1867 ) ( 21 ) 华工用简陋工具完成最艰难的任务,克劳克对此回忆说:内华达山西侧的斜坡有一个危险的断崖 , 令人望而生畏 , 故而被称为陆上的合恩角 ' 。内华达山的合恩角 ' 是 1866 年春所碰到的一个难题,当时工程将要进行到达奇福特拉了 , 山顶全是难以开凿的花岗岩 , 而且谷底的断崖也深达 304 米 。通往山顶的坡度是那样的陡峭 , 以至于货车马车无法通行 , 所有的东西都得用手推车推着走。挑着扁担的华工一天须以人力搬运 500 桶黑色炸药,至于其他的东西,如粮食和水就更不用说了。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59 页,图 67 , 选自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Hart Stereoview #88, Horse Ravine, Wall, Courtesy Stere Heselton Collection ) ( 22 ) 华工在太平洋铁路工地开山炸石为铁路铺轨清障和准备石料。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60 页,图 68 , 选自中新社供图) ( 23 ) 制服中央太平洋铁路的高山阻挡是华工的强项。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施工每隔 160.9 公里 就要制服一座 2133.6 米 的高山的阻隔 , 而联合太平洋铁路的施工则每隔 804.5 公里 才碰上一座山势平缓的 152.4 米 高的 山。这和中央公司遇见的每隔 32.18 公里 升高 609.6 米 相比,其坡度则不足为奇。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60 页,图 69 , 选自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 c. 1870 . J.J. Reilly stereoview No. 225. Cape Horn, C. P. R. R. Cal. ) ( 24 ) 中国工人在铁路工地上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61 页,图 70 , 选自加州奥克兰博物馆;中国新闻图片社; 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 John Soddy Jefferson Stereortics 收藏 Continent Steroscopic Co. Large mount Stereo view # 28, Chinamen going to work in California ) ( 25 )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是第一个大规模雇用华工的企业。从 1865 年到 1869 年四年间,约有 14000 多名华工参加筑路工程。图为华工在铁路工地,图片 4 幅。 ( 26 ) 1868 年,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工地和建设者。在克服太平洋铁路在穿过洛杉矶山脉的艰巨工程中华工履建奇功,凭借锹、镐等简陋工具和劳动智慧解决了某些工程师难以解决的施工难题。 ( 27 ) 华工和美国各族工人一起修建中的太平洋铁路。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64 页,图 76 , 选自 中新社提供收藏 美国绘画历史档案显示 , 大批华工为修建太平洋铁路到达北加州的奥克兰) ( 28 ) 图为 1869 年 4 月 28 日 横贯大陆太太平洋铁路建设创下了 16.09 公里 的日铺轨新记录路标。 1869 年 4 月下旬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铺轨的汇合还剩 22.53 公里 , 1869 年 4 月 28 日 ,两个铁路公司的官员和一些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和爱尔兰工人在离汇合点 1665 米 处日以继夜地施工,创造了日铺路 16.09 公里 的新记录,超过联合太平洋铁路工人最快速度 3.218 公里 。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64 页,图 76 , 选自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暨南大学华侨华人信息中心) ( 29 ) 1863 年美国内政部在一份报告里说 , 根据 1862 年 7 月 1 日 生效的由政府保证建设用于邮政、军事和其他目的的自密苏里河至太平洋的铁路线和电报线,已经开始实施。 1865 年 3 月 3 日 国会通过了 H.R.763 号修正案 , 对于由第 2 节的一些规定作了修正 , 规定由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建由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至萨克拉门托一段的铁路线和电报线任务。图为电报工人在犹他准州的韦伯峡谷( Weber Canyon )铁路沿线加紧施工的情景。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64 页,图 76 , 选自 The Oakland Museum of California 收藏。) ( 30 ) 在铁路车站旁的中国劳工和白人领班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78 页,图 95 , 选自美国国会图书馆及美国加州历史协会,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1850-1925 , Item 6 of 26 , CALL NUMBER , GS Social Groups: Chinese I: 24943 , California Historical Society , DIGITAL ID , cubcic chs406 ) ( 31 ) 1878 年华工继续参加修建太平洋铁路的情况。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78 页,图 96 , 选自 中国新闻社) ( 32 ) 图为 1885 年在太平洋铁路施工中的华工。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79 页,图 97 , 选自 Becoming American, Chinese Experience ( A ), DVD ) ( 33 )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历史档案绘画 , 表现华人迎接太平洋铁路火车开通情况。 ( 选自中新社转自美国国会图书馆历史绘画档案) ( 34 ) 华工建设加州南北横贯铁路的组图三幅。 1 ,洛杉矶繁华街头的浮雕 , 其中有纪念华人和美国铁路工人共同修建太平洋铁路的画面; 2 ,美国洛杉矶繁华闹市街头竖立的历史档案照片 , 显示华人和美国铁路工人共同修建加州太平洋铁路的往事; 3 ,美国历史档案照片显示 1881--1884 年间,三位华人翻译和经纪人与美国铁路公司负责人合影 , 共商修建加州太平洋铁路事宜。 (见黄安年编著《沉默的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 83 页,图 98-100 , 选自中新网 美国洛杉矶繁华闹市街头竖立的历史档案照片 , 显示华人和美国铁路工人共同修建太平洋铁路的艰苦往事;显示三位华人翻译和经纪人与美国铁路公司负责人合影 , 为 1881--1884 年度引进大批华工完成协商 , 共同修建加州太平洋铁路。) ( 35 )其他 * 华工参与修筑横贯北美大陆的美国太平洋铁路 (选自 www.cnzq123/com/tiangongbuyuduikuqi/excerpt/sz/ 2006-03-20 /1415198162.shtml;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word=% ) * 施工中的太平洋铁路华工 (选自 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收藏。) * 1888 年,太平洋铁路建设者们正在进行具有标志性的铁路隧道工程。 包括华工在内的 太平洋铁路建设者们在建成横贯北美大陆铁路后,又转战连接东西部的北方太 平洋铁路,这是北线的终点站 Tacoma ,隧道打通 Cascade Range 的情况。 ( 选自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收藏) * 施工中的太平洋铁路一瞥 ( 选自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收藏) * 太平洋铁路工地一景 ( 选自 The Swackhamer Pacific Railroad Stereograph Collection 收藏)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78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谈140前华工建设美利坚的研究—-附:纪念沉默道钉(黄安年文章目录)
黄安年 2009-1-7 15:58
再谈 140 前华工建设美利坚的研究 - 附:纪念沉默道钉(黄安年文章目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9 日发布 早在 140 年前 , 成千上万的中国华工前赴后继远涉重洋 , 来到美国加州,排除万难完成了建成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世纪壮举 , 被誉为美国大国形成和美国崛起中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也是美中两国人民和政府间共创辉煌的历史见证。 那时的美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欣欣向荣的国家 , 今天的中国走上了和平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今年是中建交 30 周年,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国际事务严峻挑战,美中两国之间再次携手共进,回顾 140 年前的历史,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去年以来,山东齐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告诉我,准备拍摄系列记录片或进行专题报道 , 我还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及建议 , 目前进展状况不得而知。 笔者曾多次呼吁加强对于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学术网络开发和系统研究工作 , 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笔者迄今尚未看到社科院、教育部等主管科研部门的积极反响。其实作为国家科学院的信息研究部门如果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研究开发 , 笔者相信将会事半功倍的。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实际上也应该是投资上亿的清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清政府时期的涉美和涉及英属加拿大的关系。不过应该列入研究计划和果真纳入立项并不是一回事。这涉及有没有具备研究这方面的足够人力和智慧这样的问题。据我所知北师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能力之强为全国少有,可是他们中极少数有人利用北师大历史系在全国独有的美国国会的档案文献。我甚至怀疑某些权威是否真的了解这些文献档案的价值。笔者所知,在美国国会档案可以上网查询之前,即使美国的高校图书馆中有 19 世纪 40-60 年代的美国国会档案文献的不足 10 所。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涉及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收集和研究 ,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 迄今我们的华工究竟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内参加了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 , 还是一笔糊涂账,国内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有没有这样的题目也不可得知。 华工建设北美太平铁路的研究涉及对于华工遗族的追踪调查 , 这是口碑史料的重要内容 , 我们哪个部门负责牵头来从事这项工作。这项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国内的而且需要美国和加拿大的学者协同作战,笔者在美国曾去麻州北亚当斯探访在高校人历史系主任的黄开来教授,他告诉我在北亚当斯就有一些安葬华人的坟墓,上面写的是英文名字,中文名字叫什么需要考证,其中有些人是太平洋铁路建成后来到这里的。 从事美中关系史研究不仅要考察研究政治和文化现状,而且要研究历史上美中两国人民的交往,像具有标志意义的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研究是个重要的立项题目,我们的各类社科项目和美中关系史研究会的研究者研究课题中有这方面的内容吗? 以下是笔者 纪念沉默道钉(黄安年文章目录) *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2 期 , 第 97-113 页;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4 日)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前言,《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学术交流网( 2006 年 10 月 27 日)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学术交流网( 2006 年 10 月 28 日) * 《再谈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华工和北美太平洋铁路》,学术交流网( 2006 年 10 月 31 日) * 《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公开出版》,(学术交流网 2006 年 11 月 10 日)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提要》,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22 日) * 《 1869 年 4 月 28 日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创下的 10 英里的日铺轨新记录路标》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22 日) * 《艾萨卡华莱士贝克在淘金热时的加利福尼亚矿区所摄中国男子( Chinese Man )照片》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22 日) * 《再谈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研究课题华工和北美太平洋铁路》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31 日)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特点及在相关领域的价值》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4 日)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一部分远涉太平洋 金山寻梦引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4 日)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二部分 . 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引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4 日)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三部分 . 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引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5 日)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四部分华工奉献 丰碑永存引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5 日) * 《祝贺齐鲁电视台、新浪网组织的寻找华工太平洋铁路之旅》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6 日) * 《莫忘一个半世纪前沉默的华工们》,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5 日) * 《我国学术性网站建设任重道远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说开去》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7 日) * 《介绍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后裔赵耀贵出版的〈美西大陆铁路的无名建筑者〉》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1 日) * 《高度重视图片资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12 日) * 《缅怀横贯美国大陆铁路沉默的华工建设者 ---- 献给为 137 年前为铁路通车无私奉献的铺路道钉们》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5 月 9 日) * 《记住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史中著名的一句话历史》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5 月 16 日) * 《美国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里丘陵处胜利接轨的历史性图片 (1869 年 5 月 10 日 ) 》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5 月 16 日) * 《推荐姜鹏文章:广东开平碉楼申遗成功续:系留洋华工回国所建》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7 日) * 《从历史上的漫画看 19 世纪后期美国的排华潮》,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27 日) * 《历史上的一页:近代史上美国的排华浪潮和排华法令图片选辑》,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9 月 05 日) * 《近百年前天使岛移民拘留中心图片选辑》,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9 月 6 日) * 《近代史上美国的排华浪潮和排华法令图片选辑》,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9 月 07 日) * 《我们要真正太平的太平洋读〈风风雨雨太平洋〉》,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9 月 9 日) * 《建设太平洋铁路华工的艰苦生活》,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9 月 9 日) * 《 19 世纪后期和 20 世纪初华人在美国西部的生活掠影》,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9 月 14 日) * 《发挥网络优势寻找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华工后裔》,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7 日) * 《有感於编著〈沉默的道钉〉画册》,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4 日) *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美加华人生活掠影》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7 日) *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编著尾声的影辑》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29 日) * 《远涉太平洋 金山寻梦 影辑》,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30 日) * 《早期华工开发美国西部影辑》,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2 月 04 日) * 《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和美国的崛起》 , 《历史教学问题》, 2007 年第 6 期 ; 第 39-40 , 21 页。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07 日) * 《沉默的华工和贯通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 史学月刊 /2008 年第 1 期 ; 第 93-99 页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 2008 年第 4 期 ,k5 ,第 28-34 页;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6 月 07 日) * 《记住 1906 年旧金山里氏 7.8 级大地震》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2 日) 附文 : * 张聚国:《汗水和生命浇铸的丰碑读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7 年第 6 期上卷,第 110-111 页。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10 日) * 王旭:《沉默的道订、鲜活的历史评介大型画册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7 年第 1 期,第 23-76 页,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5 月 30 日) * 孟庆龙:《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 , 《世界历史》 2007 年第 6 期。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1 日) * 杨玉圣:《道钉并不沉默读黄安年教授编著〈沉默的道钉〉》,《世界知识》 2008 年第 18 期 ( 总第 1493 期 ) 第 67 页, 2008 年 9 月 16 日。
个人分类: 纪念沉默道钉(07-11)|5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