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潮汐形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4日至12日北京连续9天蓝天,14日雾霾再起,16至17日冷空气赶场
热度 4 杨学祥 2016-1-14 06:33
4日至12日北京连续9天蓝天,14日雾霾再起,16至17日冷空气赶场 杨学祥,杨冬红 北京14日雾霾再起 蓝天将暂离 正文 我来说两句 ( 1 人参与) 扫描到手机 2016-01-12 16:11:47 来源: 法制晚报 手机看新闻 保存到博客 原标题:北京14日雾霾再起 蓝天将暂离   4日起至今天(12日),受冷空气频繁活动影响,北京已连续9天迎来蓝天美景。不过,随着冷空气远离,14日,北京的扩散条件将转差,不得不与蓝天暂别。 1 12日,北京蓝天持续,能见度较好。(图片来源:微博@@宗大亮)   北京市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李焕安认为,促成近期蓝天在北京“流连忘返”的主要功臣依然是冷空气。然而,与此前携5-6级、甚至7级北风而来的较强冷空气不同,最近影响北京的冷空气势力都较弱,仅带来3-4级北风,但活动频繁,不断有新一股冷空气补充南下,使得北京的空气污染扩散条件一直维持在较好的水平。 1   14日至15日,北京的空气污染扩散条件较差。   预计,明天,北京的扩散条件依然良好,上午有北风2-3级,下午转为南风;14日起,由于冷空气势力减弱,在新一股冷空气到来前的间歇期,雾霾将再次袭扰北京,其中14日夜间至15日污染较重,全市大部地区可达中度污染,南部重度污染;16至17日,冷空气赶来“救场”,北京的雾霾将消散。   李焕安介绍说,与去年12月的两次雾霾天气过程相比,本次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较短,且强度偏弱。展望1月中旬,还将有多股冷空气将影响北京,因此16日雾霾消散后,北京又有望连续迎来蓝天。 (责任编辑:潘奕燃 UN657) http://news.sohu.com/20160112/n434286417.shtml 2016年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已有 521 次阅读 2015-11-15 13:22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潮汐预警雾霾厄尔尼诺 推荐到群组 2016年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6年3-6月和9-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6年1-2月,2015年7-8月为弱潮汐时期。2016年1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二个月,2016年1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潮汐组合A:1月1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1月2日为月亮远地潮,1月2日为日月小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B:1月9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2516度,1月10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C:1月17日为日月小潮,1月1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度。1月15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1月24日为日月大潮,1月2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2235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小,地球自转变为最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396.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122 次阅读|7 个评论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杨学祥 2015-11-19 11:16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杨学祥,杨冬红 根据转动惯量守恒地理,地球的扁率受日月引潮力作用而发生周期变化,并使地球自转速度发生相应的变化: 地球扁率变大,自转速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速度变大。 黄赤交角为 23.5 o ,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地球扁率变大,由此造成地球自转速度的半年周期变化。 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的强度增加 10% ,由此造成地球自转速度的年变化。 白赤交角,即月亮赤纬角在 18.6-28.6 度之间变动,由此引发地球自转速度的 18.6 年、 27.3 天、 13.6 天变化周期。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相同,大气圈的起伏约为 480 米 ,海洋圈的起伏大约为 60 厘米 ,固体地球的起伏约为 20 厘米 ,比例为 2400 : 3 : 1 。 计算表明,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同,引发的自转速度变化也不同,大气圈、海洋圈、岩石圈自转速度变化的比例为 2400 : 3 : 1 。 当日食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按比例,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线速度增量 dv 分别为 -0.000145 厘米 / 秒、 -0.000435 厘米 / 秒和 -0.464 厘米 / 秒,即地球各圈层自转减慢。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减慢最少,气圈相对减慢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水集中在西太平洋。所以,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对应时间为 3 月末或 9 月末(春分 3 月 20-22 日,秋分 9 月 22-24 日,太阳在赤道面上)。这与厄尔尼诺日食说的结论是一致的,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 在 6 月末或 12 月末(夏至 6 月 21 或 22 日,冬至 12 月 21-23 日)日月大潮发生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地球各圈层自转加快。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加快最少,气圈相对加快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水回流到东太平洋,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对应时间为 6 月末或 12 月末,与 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2 月 25 日 圣诞节附近的季节性特征相符 。 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2 月末的原因还在于,每年 1 月 3 日或 4 日为地球轨道近日点,太阳引潮力增大 10.2% ,与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 66 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相对应。冬至为 12 月 22 日 或 23 日,离地球轨道近日点 1 月 3 日 或 4 日很近,太阳潮最强。引起地球扁率变化也最显著。日食发生时,日、地、月成一线排列,潮汐强度最大,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也最大。 计算结果表明,一个旋转速度不断增大的气体星球,在扁率不断变大的过程中,被削平的两极突起通过35 o 不变圈向赤道流动,形成一个几乎静止的(相对星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快速旋转)大气环流。在星球外部看来,加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象一个层层包裹的洋葱,每层的旋转速度不同,中心转速快,外层转速逐渐减小(见图1)。这非常符合木星环的旋转特征:美国学院公园市马里兰大学的DouglasHamilton和德国海德尔堡马普学会核物理研究所的Harald Krüger发现,行星环中的微粒缓慢围绕木星运转,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理论计算结果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行星环形成机制:变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赤道有慢速旋转的环,两极有快速旋转的帽。 图 1 地球变扁南北纬 35 度线长度不变 (杨冬红, 2009 ) 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大时,两极流向赤道的大气和海洋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向西偏转,赤道上空的高速气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加大赤道东风带的风速,在外空间看来几乎静止不动;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35度线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两极突起,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速度加快,加大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风速。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这一变化规律与星体大小以及形变规模无关。 以前的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与地球自转速减慢对应。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中,地球自转变化的原因尚不清楚。 郑大伟等的研究表明,地球自转的年际变化与表征 El Nino 事件的东太平洋赤道带( 180 o -80 o W , 5 o S-5 o N )海面水温( SST )的月距平曲线存在相当好的一致性 。 分析表明,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加速时,由于惯性作用,海洋和大气仍保持静止状态不变,因此,赤道带附近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和信风加强,把太平洋表面暖水吹向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深层冷水必然会上涌补充,海面温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现象;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为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 以上讨论是在地球不受外力作用下,由角动量守恒定律导出大气、海洋和固体地球角动量交换导致的结果。 任振球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与地球自转速减慢对应。 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加速时,赤道信风加强,把太平洋表面暖水吹向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面温度下降而形成拉尼娜事件;当地球自转减速时,赤道太平洋一带大气和海水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东运动,赤道信风减弱转为西风,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因为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事件 。计算表明,南大洋的海洋环流,即环南极西风漂流速度的增加与减少是地球自转速度异常减慢与加快的原因 。 郑大伟等的研究表明,在赤道带海温增暖时期(称为 El Nino 形成时期),地球自转年际速率减慢;海温减暖时期(称为非 El Nino 时期),地球自转速率加快。 每次 El Nino 事件几乎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年际速率由加速变为减慢之后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计算排除了潮汐变化的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由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减慢有利于拉尼娜事件发生,由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与此相反,由大气和固体地球角动量交换引起的地球自转减慢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由大气和固体地球角动量交化引起的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拉尼娜事件发生。如果两种情况同时发生,则发生相互干扰作用。 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地球潮汐形变在地球扁率变小时地球各圈层自转速度加快,引起赤道东风减弱,西风增强,形成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赤道太平洋堆积大量热水,赤道太平洋海平面升高,地球扁率变大,因而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所以, 每次 El Nino 事件几乎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年际速率由加速变为减慢之后 。 参考文献 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博士论文,吉林大学, 2009.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22日智利中部发生两次6级地震:关注21日潮汐组合调整
热度 1 杨学祥 2015-9-23 04:06
22日智利中部发生两次6级地震:关注21日潮汐组合调整 杨学祥,杨冬红   中新网9月22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9月22日15时12分,智利中部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54.3公里。此次地震震中距该国城市伊亚佩尔17公里。 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智利伊亚佩尔西南地区于北京时间9月22日1时39分发生6.5级地震。 国际在线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报道,9月19日20时52分许,在智利中部沿岸近海(南纬32.3度,西经71.8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此前,北京时间17日6时54分左右,智利西部海岸发生8.3级地震,引发危险海啸。北京时间13时06分左右,智利中部沿岸近海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http://gb.cri.cn/42071/2015/09/19/7551s5108597.htm 我们在9月20日指出,智利西部海岸8.3级地震发生在13-14日强潮汐组合之后,潮汐形变属于低纬度张裂类型。9月21日潮汐组合的潮汐形变类型与其相反,有利于智利地震的调整,9月28日的最强潮汐组合与13-14日强潮汐组合类型相同,强度更大,可能发生较大的增强性余震。 潮汐组合 B : 9 月 13 日 为日月大潮(日食), 9 月 1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2 度, 9 月 14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C : 9 月 21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8.13319 度, 9 月 21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较弱,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D : 9 月 28 日 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 9 月 2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00057 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5 年 9-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473.html 关注9月潮汐组合对智利地震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2006.html 21日潮汐组合激发智利地震进入调整阶段得到证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2496.html 关注28日潮汐组合强震的发生。 相关报道 智利中部发生6.1级地震 震源深度54.3公里 2015-09-22 17:11:00中国新闻网 图片来源: 美国 地质勘探局网站。   中新网9月22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9月22日15时12分,智利中部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54.3公里。此次地震震中距该国城市伊亚佩尔17公里。   到目前为止,智利当局尚未发布任何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报告。 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2015-09/7547004.html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4.0 2015-09-23 02:01:35 32.6 105.4 11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6.12015-09-22 15:12:56-31.4-71.030智利 3.1 2015-09-22 14:01:11 27.7 100.3 5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6.52015-09-22 01:39:57-31.7-71.620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3.1 2015-09-21 18:49:47 31.3 103.5 16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6.12015-09-21 13:39:32-31.6-71.720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6.12015-09-19 20:52:20-32.3-71.810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6.02015-09-19 13:06:48-29.7-72.010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6.1 2015-09-18 17:10:46 -32.4 -72.1 10 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3.6 2015-09-18 14:49:28 37.5 78.2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4 2015-09-18 14:47:08 37.5 78.2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4 2015-09-18 06:59:40 28.4 104.8 9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 3.1 2015-09-17 22:58:26 35.5 77.6 3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 3.0 2015-09-17 22:52:20 37.6 78.0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8 2015-09-17 22:50:08 37.6 78.0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6.62015-09-17 12:10:29-31.5-71.730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6.12015-09-17 11:55:10-31.1-71.440智利 6.02015-09-17 09:41:09-31.1-71.440智利 6.82015-09-17 07:18:42-31.6-71.430智利 8.22015-09-17 06:54:31-31.6-71.620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4.4 2015-09-16 22:29:57 24.3 121.9 9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6.02015-09-16 22:03:21-6.1151.520新不列颠地区 4.0 2015-09-16 21:30:25 24.3 121.9 16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5.4 2015-09-16 21:08:57 24.3 121.9 7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3.2 2015-09-16 19:20:34 35.2 78.5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4.8 2015-09-16 19:10:08 35.5 78.5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6.22015-09-16 15:40:581.9126.550马鲁古海 3.8 2015-09-16 06:38:30 35.4 78.5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5.7 2015-09-16 03:37:34 24.3 121.9 7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4.3 2015-09-16 01:56:22 24.3 121.8 8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1 2015-09-15 01:21:31 26.9 103.3 10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 3.3 2015-09-14 18:23:41 39.7 118.8 13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4.2 2015-09-14 18:10:10 39.7 118.8 14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3.6 2015-09-14 17:45:36 27.6 100.2 11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 3.0 2015-09-14 12:40:00 32.0 104.3 9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2.8 2015-09-13 17:43:47 22.9 103.5 18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 6.62015-09-13 16:14:1225.1-109.410加利福尼亚湾 4.8 2015-09-13 15:51:10 45.1 91.5 8 蒙古 2.9 2015-09-13 05:20:47 39.5 74.2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3.0 2015-09-13 02:21:58 44.2 84.3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 3.2 2015-09-12 17:40:36 31.1 88.0 7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3.2 2015-09-12 16:40:05 40.3 78.5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坪县 3.0 2015-09-12 16:07:23 41.8 88.5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 3.0 2015-09-12 12:50:59 34.4 119.4 10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 3.0 2015-09-12 10:54:53 27.6 100.3 5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3.0 2015-09-11 17:24:34 38.8 75.0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4.4 2015-09-10 23:23:25 24.3 121.9 9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0 2015-09-08 17:07:51 33.4 93.7 10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 3.7 2015-09-07 01:51:15 29.1 102.1 14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 3.7 2015-09-06 11:21:41 36.0 78.4 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4 2015-09-05 17:56:57 37.8 76.0 1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3.0 2015-09-05 01:54:22 37.5 78.1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2.6 2015-09-04 23:59:25 46.0 129.1 1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 3.1 2015-09-03 16:30:28 27.7 100.3 5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4.1 2015-09-02 11:03:35 24.9 122.0 8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4.4 2015-09-02 10:18:14 25.0 121.9 8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2.9 2015-09-02 09:47:48 32.4 105.0 19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3.1 2015-09-02 05:51:46 44.4 81.4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 4.5 2015-09-02 01:34:08 24.2 122.3 8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5.0 2015-09-01 21:24:45 24.0 121.5 6 台湾花莲县 4.5 2015-09-01 00:13:42 38.3 73.8 120 塔吉克斯坦 3.6 2015-08-31 21:56:06 31.9 104.4 11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3.8 2015-08-31 08:27:49 35.6 77.5 6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 3.1 2015-08-31 00:05:02 40.5 109.4 14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 4.0 2015-08-30 04:26:18 40.2 77.5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2.8 2015-08-29 19:15:11 41.9 123.9 0 辽宁省抚顺市市辖区(矿震) 4.0 2015-08-28 21:26:39 41.7 80.7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 3.3 2015-08-28 19:44:45 31.3 103.4 11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2.8 2015-08-28 19:22:37 39.1 106.1 0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爆破) 3.7 2015-08-27 18:27:20 42.0 83.2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4.2 2015-08-27 18:16:29 42.0 83.2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3.9 2015-08-27 02:05:06 29.6 95.7 8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 3.0 2015-08-26 21:38:28 22.2 111.0 10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 3.2 2015-08-26 05:06:15 37.6 94.4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委员会 3.9 2015-08-26 01:18:16 35.3 84.6 14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2.4 2015-08-25 14:07:51 39.5 122.9 5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附近海域 3.0 2015-08-25 00:01:15 37.5 78.1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6 2015-08-24 14:53:41 28.5 87.4 8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定日县 3.1 2015-08-24 03:14:14 31.3 103.4 17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http://www.ceic.ac.cn/
个人分类: 备忘录|25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证实潮汐调整:智利伊亚佩尔西南地区发生6.5级地震
杨学祥 2015-9-22 05:48
证实潮汐调整:智利伊亚佩尔西南地区发生6.5级地震 杨学祥,杨冬红 一、 9 月 21 日 智利地震调整得到证实 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智利伊亚佩尔西南地区于北京时间9月22日1时39分发生6.5级地震。 国际在线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报道, 9 月 19 日 20 时 52 分许,在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 南纬 32.3 度,西经 71.8 度 ) 发生 6.1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公里。 此前,北京时间 17 日 6 时 54 分左右,智利西部海岸发生 8.3 级地震,引发危险海啸。北京时间 13 时 06 分左右,智利中部沿岸近海发生 6.0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 http://gb.cri.cn/42071/2015/09/19/7551s5108597.htm 我们在 9 月 20 日 指出,智利西部海岸 8.3 级地震发生在 13-14 日强潮汐组合之后,潮汐形变属于低纬度张裂类型。 9 月 21 日 潮汐组合的潮汐形变类型与其相反,有利于智利地震的调整, 9 月 28 日 的最强潮汐组合与 13-14 日强潮汐组合类型相同,强度更大,可能发生较大的增强性余震。 潮汐组合 C : 9 月 21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8.13319 度, 9 月 21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较弱,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D : 9 月 28 日 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 9 月 2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00057 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5 年 9-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473.html 关注 9 月潮汐组合对智利地震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2006.html 21 日潮汐组合激发智利地震进入调整阶段得到证实。 二、 9 月 17 日 智利 8.2 级地震的潮汐预警也非常成功 : 我们在 9 月 10 日 指出,自 8 月 15 日 以来,中国地震台网已有近一个月未探测到 5 级以上地震。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 10 时 35 分许,位于大西洋南部的南桑威奇群岛地区发生里氏 5.3 级地震。北京时间 9 月 9 日 13 时 43 分 ,俄千岛群岛海域发生里氏 5.2 级地震,震源深度 57.3 公里 。此次地震震中距千岛群岛 198 公里 。北京时间 9 日 20 时 41 分,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域发生 5.0 级地震,震源深度 26.4 公里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9693.html 大震已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关注 9 月中下旬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9770.html 2015 年 9 月 13-14 日期间,全球地震火山频发,日本气象厅 14 日说 , 当地时间当天 9 时 43 分左右 , 南部九州地区阿苏山的一个火山口突然爆发 , 喷出的浓烟高达 2000 米 。 当地时间 2015 年 9 月 15 日 ,印尼北苏门答腊省,锡纳朋火山喷发,火山灰直冲云霄。 我们在 3 月 30 日 4 时 36 分 指出,统计表明, 70% 的厄尔尼诺年是地震火山活动活跃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导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 40-60 厘米 ,破坏地壳均衡,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2015 年 3 月 26-29 日,日本、墨西哥和智利火山喷发是厄尔尼诺发展的必然结果。 日本、墨西哥和智利火山喷发:敲响 2015 年灾害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2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588.html 事实上, 2015 年 4 月 25 日 14 时 11 分 ,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2015 年 5 月 30 日 日本发生 8.1 级地震,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2015 年 9 月 13 日 为日月大潮(日食), 9 月 1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2 度, 9 月 14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5 年 9-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4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1207.html 我们多次发布 9 月 13-14 日潮汐组合预警。 9 月 17 日 智利西部海域发生 8.3 级地震: 9 月 13-14 日潮汐组合预警得到证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1353.html 三、关注 28 日潮汐组合的智利地震增强 相关报道 智利伊亚佩尔西南地区发生6.5级地震 2015 年 09 月 22 日 02:00:4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智利伊亚佩尔西南地区于北京时间9月22日1时39分发生6.5级地震。 【纠错】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2/c_128252653.htm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6.5 2015-09-22 01:39:57 -31.7 -71.6 20 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3.1 2015-09-2118:49:47 31.3 103.5 16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6.1 2015-09-21 13:39:32 -31.6 -71.7 20 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6.1 2015-09-19 20:52:20 -32.3 -71.8 10 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6.0 2015-09-19 13:06:48 -29.7 -72.0 10 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6.1 2015-09-18 17:10:46 -32.4 -72.1 10 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3.6 2015-09-1814:49:28 37.5 78.2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4 2015-09-1814:47:08 37.5 78.2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4 2015-09-1806:59:40 28.4 104.8 9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 3.1 2015-09-1722:58:26 35.5 77.6 3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 3.0 2015-09-1722:52:20 37.6 78.0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8 2015-09-1722:50:08 37.6 78.0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6.6 2015-09-17 12:10:29 -31.5 -71.7 30 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6.1 2015-09-17 11:55:10 -31.1 -71.4 40 智利 6.0 2015-09-17 09:41:09 -31.1 -71.4 40 智利 6.8 2015-09-17 07:18:42 -31.6 -71.4 30 智利 8.2 2015-09-17 06:54:31 -31.6 -71.6 20 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4.4 2015-09-1622:29:57 24.3 121.9 9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6.0 2015-09-16 22:03:21 -6.1 151.5 20 新不列颠地区 4.0 2015-09-1621:30:25 24.3 121.9 16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5.4 2015-09-1621:08:57 24.3 121.9 7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3.2 2015-09-1619:20:34 35.2 78.5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4.8 2015-09-1619:10:08 35.5 78.5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6.2 2015-09-16 15:40:58 1.9 126.5 50 马鲁古海 3.8 2015-09-1606:38:30 35.4 78.5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 5.7 2015-09-1603:37:34 24.3 121.9 7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4.3 2015-09-1601:56:22 24.3 121.8 8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1 2015-09-1501:21:31 26.9 103.3 10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 3.3 2015-09-1418:23:41 39.7 118.8 13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4.2 2015-09-1418:10:10 39.7 118.8 14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3.6 2015-09-1417:45:36 27.6 100.2 11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 3.0 2015-09-1412:40:00 32.0 104.3 9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2.8 2015-09-1317:43:47 22.9 103.5 18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 6.6 2015-09-13 16:14:12 25.1 -109.4 10 加利福尼亚湾 4.8 2015-09-1315:51:10 45.1 91.5 8 蒙古 2.9 2015-09-1305:20:47 39.5 74.2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3.0 2015-09-1302:21:58 44.2 84.3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 3.2 2015-09-1217:40:36 31.1 88.0 7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3.2 2015-09-1216:40:05 40.3 78.5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坪县 3.0 2015-09-1216:07:23 41.8 88.5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 3.0 2015-09-1212:50:59 34.4 119.4 10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 3.0 2015-09-1210:54:53 27.6 100.3 5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3.0 2015-09-1117:24:34 38.8 75.0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4.4 2015-09-1023:23:25 24.3 121.9 9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0 2015-09-0817:07:51 33.4 93.7 10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 3.7 2015-09-0701:51:15 29.1 102.1 14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 3.7 2015-09-0611:21:41 36.0 78.4 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4 2015-09-0517:56:57 37.8 76.0 1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3.0 2015-09-0501:54:22 37.5 78.1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2.6 2015-09-0423:59:25 46.0 129.1 1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 3.1 2015-09-0316:30:28 27.7 100.3 5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4.1 2015-09-0211:03:35 24.9 122.0 8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4.4 2015-09-0210:18:14 25.0 121.9 8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2.9 2015-09-0209:47:48 32.4 105.0 19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3.1 2015-09-0205:51:46 44.4 81.4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 4.5 2015-09-0201:34:08 24.2 122.3 8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5.0 2015-09-0121:24:45 24.0 121.5 6 台湾花莲县 4.5 2015-09-0100:13:42 38.3 73.8 120 塔吉克斯坦 http://www.ceic.ac.cn/ 2015 年 9 月强潮汐组合: 9 月至 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已有 509 次阅读 2015-8-4 11:10 | 个人分类 : 潮汐预警 | 系统分类 : 科研笔记 | 关键词 : 潮汐组合 潮汐预警 厄尔尼诺 地震 推荐到群组 2015 年 9 月强潮汐组合: 9 月至 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杨学祥,杨冬红 2015 年 1-4 月和 8-11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4 年 11-12 月, 2015 年 5-6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5 年 9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 9 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9 月至 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 A : 9 月 5 日 为日月小潮, 9 月 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8.16334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B : 9 月 13 日 为日月大潮(日食), 9 月 14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02 度, 9 月 14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C : 9 月 21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8.13319 度, 9 月 21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小较弱,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 D : 9 月 28 日 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 9 月 2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00057 度。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5 年 9-11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9 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减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地震活动相应增强。 9 月 13 日 日食在极区,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9 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极大值如果异常变小,则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极大值如果异常变大则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473.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潮汐组合激发余震被证实:6月23日日本小笠原群岛发生6.0级地震
杨学祥 2015-6-24 05:11
6月23日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发生6.0级地震:潮汐组合激发余震被证实 杨学祥 我在6月22日指出, 5月26-28日潮汐组合与6月24日潮汐组合非常相似,所引发的地球潮汐形变类型相同,关注日本5月30日8级地震以后的地震发展趋势:余震或地震增强。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在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公里。 5月26-28日潮汐组合激发了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8级地震,6月24日潮汐组合激发了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6级地震,潮汐组合的激发作用被实践验证。 继续关注日本地震发展。 相关报道: 6月23日20时18分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发生6.0级地震 2015-06-23 20:52:15 来源: 地震局网站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在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公里。 netease 本文来源:地震局网站 http://news.163.com/15/0623/21/ASQV7M57000146BE.html 斐济附近海域发生6.0级地震:关注6月24日潮汐组合 已有 186 次阅读 2015-6-22 13:53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地震 潮汐组合 潮汐形变 日本地震 推荐到群组 斐济附近海域发生6.0级地震:关注6月24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5月26-28日潮汐组合与6月24日潮汐组合非常相似,所引发的地球潮汐形变类型相同,关注日本5月30日8级地震以后的地震发展趋势:余震或地震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9781.html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02015-06-23 20:18:3027.7139.7460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 3.3 2015-06-23 19:32:08 37.8 86.4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 3.2 2015-06-23 16:09:53 33.1 98.2 15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 3.1 2015-06-23 08:43:26 26.2 100.9 13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 3.7 2015-06-22 18:35:35 34.4 89.2 5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 3.2 2015-06-22 09:44:32 33.3 88.3 8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双湖县 6.0 2015-06-22 05:28:16 -20.4 -178.4 560 斐济群岛地区 4.2 2015-06-21 14:15:31 24.1 122.4 20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6 2015-06-21 12:02:48 32.7 83.2 7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3.3 2015-06-21 08:13:26 27.1 103.4 11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 3.0 2015-06-21 07:12:21 34.9 85.9 7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6.5 2015-06-20 10:10:06 -36.3 -73.7 10 中智利海岸近海 3.1 2015-06-20 02:10:18 43.8 87.4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 3.0 2015-06-19 08:33:56 36.1 75.7 6 克什米尔地区 3.7 2015-06-17 21:29:01 29.7 115.7 6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 6.5 2015-06-17 20:51:31 -35.3 -17.6 20 中大西洋海岭 3.4 2015-06-17 10:15:15 28.4 85.9 9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 3.8 2015-06-16 23:16:07 23.6 121.7 6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3 2015-06-15 20:46:11 24.4 102.0 9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3.3 2015-06-15 15:45:41 40.5 77.6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3.4 2015-06-15 14:07:40 40.5 77.6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3.6 2015-06-14 15:38:53 24.5 102.0 10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3.2 2015-06-14 07:21:05 24.5 102.0 13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3.0 2015-06-13 20:10:10 23.9 114.5 9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 3.5 2015-06-13 13:14:28 33.2 96.6 11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 4.3 2015-06-13 09:18:30 27.7 86.1 7 尼泊尔 3.0 2015-06-12 21:01:53 38.4 75.5 1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3.0 2015-06-12 14:40:33 41.1 114.4 11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 2.6 2015-06-12 07:27:05 44.0 87.9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有感) 3.4 2015-06-12 03:37:12 28.4 84.8 10 尼泊尔 2.8 2015-06-11 21:23:16 32.8 104.1 14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 3.1 2015-06-11 08:23:53 24.4 102.0 12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 3.0 2015-06-10 16:39:55 24.4 102.0 10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3.4 2015-06-09 22:46:31 33.0 98.9 10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 3.1 2015-06-09 22:29:08 36.8 121.7 8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 4.0 2015-06-05 18:30:46 30.3 102.8 18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 3.6 2015-06-05 17:06:05 25.9 99.8 7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 3.7 2015-06-05 15:56:45 34.1 87.6 7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双湖县 3.8 2015-06-04 11:47:42 34.6 91.0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地区 3.2 2015-06-02 18:51:42 37.8 112.5 5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5.0 2015-06-02 07:30:27 37.9 72.9 164 塔吉克斯坦 3.0 2015-06-02 07:20:07 36.0 106.1 11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 3.0 2015-06-02 07:14:04 39.8 75.3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3.1 2015-06-01 19:02:26 39.5 75.4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 3.2 2015-06-01 04:41:55 38.0 122.4 10 黄海海域 5.5 2015-05-31 04:36:14 38.2 72.8 157 塔吉克斯坦 6.2 2015-05-31 02:49:07 30.8 143.0 20 日本本州东南部海域 8.02015-05-30 19:23:0227.9140.5690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 3.3 2015-05-30 17:20:50 32.2 104.6 14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 4.4 2015-05-30 08:04:46 34.7 91.0 6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地区 3.0 2015-05-29 21:11:17 29.6 85.6 7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萨嘎县 4.2 2015-05-29 18:00:02 28.0 85.0 6 尼泊尔 6.7 2015-05-29 15:00:08 56.8 -156.7 60 美国阿拉斯加半岛 http://www.ceic.ac.cn/ 潮汐组合D:5月28日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北纬0.00012度,5月26日为日月小潮,27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较弱,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425.html 2015年6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已有 476 次阅读 2015-5-4 11:19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预警 厄尔尼诺 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2015年6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杨学祥 2015年1-4月为强潮汐时期,2014年11-12月,2015年5-6月为弱潮汐时期。2015年6月是本时段弱潮汐时期的第2个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有利于高温干旱。 潮汐组合A:6月3日为日月大潮,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18.43889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B:6月9日为日月小潮,6月10日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02度,10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C:6月16日为日月大潮,6月1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45700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6月24日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北纬0.00012度,6月24日为日月小潮,24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较弱,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7234.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斐济附近海域发生6.0级地震:关注6月24日潮汐组合
热度 1 杨学祥 2015-6-22 13:53
斐济附近海域发生6.0级地震:关注6月24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5月26-28日潮汐组合与6月24日潮汐组合非常相似,所引发的地球潮汐形变类型相同,关注日本5月30日8级地震以后的地震发展趋势:余震或地震增强。 相关报道 斐济附近海域发生6.0级地震 2015-06-22 07:36:00新华网 分享 参与 新华社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斐济附近海域于北京时间22日5时28分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560千米。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6/6739895.html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3.2 2015-06-22 09:44:32 33.3 88.3 8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双湖县 6.02015-06-22 05:28:16-20.4-178.4560斐济群岛地区 4.2 2015-06-21 14:15:31 24.1 122.4 20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6 2015-06-21 12:02:48 32.7 83.2 7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3.3 2015-06-21 08:13:26 27.1 103.4 11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 3.0 2015-06-21 07:12:21 34.9 85.9 7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6.52015-06-20 10:10:06-36.3-73.710中智利海岸近海 3.1 2015-06-20 02:10:18 43.8 87.4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 3.0 2015-06-19 08:33:56 36.1 75.7 6 克什米尔地区 3.7 2015-06-17 21:29:01 29.7 115.7 6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 6.52015-06-17 20:51:31-35.3-17.620中大西洋海岭 3.4 2015-06-17 10:15:15 28.4 85.9 9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 3.8 2015-06-16 23:16:07 23.6 121.7 6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3.3 2015-06-15 20:46:11 24.4 102.0 9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3.3 2015-06-15 15:45:41 40.5 77.6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3.4 2015-06-15 14:07:40 40.5 77.6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3.6 2015-06-14 15:38:53 24.5 102.0 10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3.2 2015-06-14 07:21:05 24.5 102.0 13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3.0 2015-06-13 20:10:10 23.9 114.5 9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 3.5 2015-06-13 13:14:28 33.2 96.6 11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 4.3 2015-06-13 09:18:30 27.7 86.1 7 尼泊尔 3.0 2015-06-12 21:01:53 38.4 75.5 1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3.0 2015-06-12 14:40:33 41.1 114.4 11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 2.6 2015-06-12 07:27:05 44.0 87.9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有感) 3.4 2015-06-12 03:37:12 28.4 84.8 10 尼泊尔 2.8 2015-06-11 21:23:16 32.8 104.1 14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 3.1 2015-06-11 08:23:53 24.4 102.0 12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 3.0 2015-06-10 16:39:55 24.4 102.0 10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3.4 2015-06-09 22:46:31 33.0 98.9 10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 3.1 2015-06-09 22:29:08 36.8 121.7 8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 4.0 2015-06-05 18:30:46 30.3 102.8 18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 3.6 2015-06-05 17:06:05 25.9 99.8 7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 3.7 2015-06-05 15:56:45 34.1 87.6 7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双湖县 3.8 2015-06-04 11:47:42 34.6 91.0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地区 3.2 2015-06-02 18:51:42 37.8 112.5 5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5.0 2015-06-02 07:30:27 37.9 72.9 164 塔吉克斯坦 3.0 2015-06-02 07:20:07 36.0 106.1 11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 3.0 2015-06-02 07:14:04 39.8 75.3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3.1 2015-06-01 19:02:26 39.5 75.4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 3.2 2015-06-01 04:41:55 38.0 122.4 10 黄海海域 5.5 2015-05-31 04:36:14 38.2 72.8 157 塔吉克斯坦 6.22015-05-31 02:49:0730.8143.020日本本州东南部海域 8.02015-05-30 19:23:0227.9140.5690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 3.3 2015-05-30 17:20:50 32.2 104.6 14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 4.4 2015-05-30 08:04:46 34.7 91.0 6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地区 3.0 2015-05-29 21:11:17 29.6 85.6 7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萨嘎县 4.2 2015-05-29 18:00:02 28.0 85.0 6 尼泊尔 6.72015-05-29 15:00:0856.8-156.760美国阿拉斯加半岛 3.4 2015-05-29 14:45:35 28.0 84.9 6 尼泊尔 http://www.ceic.ac.cn/ 潮汐组合D:5月28日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北纬0.00012度,5月26日为日月小潮,27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较弱,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425.html 2015年6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已有 476 次阅读 2015-5-4 11:19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预警 厄尔尼诺 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2015年6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杨学祥 2015年1-4月为强潮汐时期,2014年11-12月,2015年5-6月为弱潮汐时期。2015年6月是本时段弱潮汐时期的第2个月,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有利于高温干旱。 潮汐组合A:6月3日为日月大潮,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18.43889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B:6月9日为日月小潮,6月10日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02度,10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C:6月16日为日月大潮,6月1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45700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6月24日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北纬0.00012度,6月24日为日月小潮,24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较弱,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7234.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362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下一次8级地震:2015年至2018年的3月或9月
热度 1 杨学祥 2015-4-2 09:18
日本下一次 8 级地震: 2015 年至 2018 年的 3 月或 9 月 杨学祥 据网上资料, 20 世纪日本经历的第一次重大地震发生于 1923 年 9 月 1 日 。里氏 7.9 级地震袭击日本关东地区,受灾城市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和山梨等地,死亡 99331 人,下落不明 43476 人,受伤 103733 人, 200 多万人无家可归 , 经济损失达 300 亿美元。 自此之后的 70 年间,日本发生了几十次 7 级以上大地震。人员伤亡数较大的几次包括, 1927 年 3 月 7 日 ,日本西部京都地区发生的里氏 7.3 级地震,造成 2925 人死亡。 1933 年 3 月 3 日 , 本州岛北部三陆发生里氏 8.1 级地震,造成 3008 人死亡。 1943 年 9 月 10 日 ,日本西海岸鸟取县发生里氏 7.2 级地震,造成 1083 人死亡。 1944 年 12 月 7 日 , 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发生里氏 7.9 级地震,造成 998 人死亡。 1945 年 1 月 13 日 ,日本中部名古屋附近三川发生里氏 6.8 级地震,造成 2306 人死亡。 1946 年 12 月 21 日 , 日本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里氏 8.0 级地震,造成 1443 人死亡。 1995 年 1 月 17 日 的阪神大地震是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发生的最严重地震,甚至被称为 20 世纪日本经历的、除原子弹袭击之外的最大灾难。这场发生于日本西部神户市及附近地区的地震震级为里氏 7.3 级,但由于震中处于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的市区,死亡及失踪人数达 6437 人,经济损失达 1000 亿美元。 21 世纪日本第一次大地震发生于 2004 年 10 月 23 日 日本中部新潟的里氏 6.8 级地震, 67 人死亡。就在此次宫城县特大地震发生前两天 , 也就是 3 月 9 日 ,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也发生过 7.2 级地震,或为此次地震的“前震”。 北京时间 2011 年 3 月 11 日 13 时 46 分 26 秒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当地时间 14 时 46 分 26 秒,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 9.0 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 38.1 度,东经 142.6 度,震源深度约 10 公里 ,属浅源地震。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此次的 9.0 级地震是全世界第三高, 1960 年发生的智利 9.5 级地震和 1964 年阿拉斯加 9.2 级地震分别排第一和第二。 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 6 米 高海啸,修正为 10 米 。根据后续调查表明海啸最高达到 24 米 。 日本大地震的季节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集中发生在 3 月、 9 月、 12 月附近。 3 月和 9 月发生春分和秋分节气,太阳在赤道面,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慢; 12 月发生冬至节气,太阳在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为最小,地球自转变快;潮汐地球形变和自转速度变化激发日本的大震发生。 我们在 2008 年撰文指出,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05-1906 年、 1923-1925 年、 1941-1942 年、 1959-1960 年、 1977-1979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896-1897 年、 1913-1914 年、 1931-1932 年 、 1949-1951 年、 1968-1970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 8 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 9 年变化周期: 1897- 1906- 1914- 1923- 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80-1989-1998-2007-2016 年。 日本大震发生在 1923 (月亮赤纬角最小)、 1933 (月亮赤纬角最大)、 1943 (月亮赤纬角最小)年,与 9 年周期大致相近,集中在月亮赤纬角极值附近。 我在 2012 年指出,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现象值得关注。在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 9.1 级地震和海啸, 2005 年 3 月 28 日 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又接连发生两次 8.5 级以上地震。关注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地震活动增强。 补充: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 9.1 级地震和海啸, 2005 年 3 月 28 日 、 2007 年 9 月 12 日 和 2012 年 4 月 11 日 又接连发生三次 8.5 级以上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 阿拉斯加发生 8.6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7 日 和 1965 年 2 月 4 日 又接连发生 9.2 级和 8.7 级两次地震。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发生后,至今未发生 8 级以上地震,表明其能量还未释放完毕,属于苏门答腊 - 阿拉斯加类型,但由于半岛和岛之间有区别,间隔时间不会太长,不会超过 7 年, 3 月和 9 月为最可能的发震时段。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周期为 18.6 年,对全球地震有重要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567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8618.html 印尼苏门答腊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的潮汐特征也印证了这一统计规律: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 9.1 级地震的天文条件: 2004 年 12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为最大值北纬 27.90587 度。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强)。 2005 年 3 月 28 日 8.6 级地震天文条件: 2005 年 3 月 26 日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为最小值北纬 0.00050 。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强)。 2007 年 9 月 12 日 8.5 级地震天文条件: 2007 年 9 月 11 日为日月大潮, 9 月 12 日月亮赤纬角为最小值南纬 0.00021 度。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强)。 2012 年 4 月 11 日 8.6 级地震天文条件: 2012 年 4 月 13 日 为日月小潮(下弦), 4 月 11 日 月亮赤纬角为最大值南纬 21.81396 度。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弱)。 第二次和第三次地震的潮汐位相与第一次相反,这表明第一次地震的能量已释放完毕,后续两次地震是反方向的调整。第四次与第一次的月亮赤纬角都是极大值,潮汐强度相位相反,是对后两次调整地震的反调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6897.html 日本下一次特大地震发生在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的概率很大,与印尼苏门答腊特大地震集中发生在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的情况互补,与印尼苏门答腊处于赤道,日本处于北纬 35 度线的地理位置有关,它们的潮汐形变应力正好相反。 日本下一次特大地震后的调整发生在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的概率很大,近 30 年日本大地震非常频繁。 日本下一次特大地震发生在 3 月和 9 月的概率最大,其次是 12 月或 6 月附近。 相关资料: 印尼苏门答腊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的潮汐特征 已有 1287 次阅读 2012-5-4 12:27 | 个人分类 :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印尼 苏门答腊 地震 推荐到群组 印尼苏门答腊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的潮汐特征 杨学祥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 9.1 级地震的天文条件: 2004 年 12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为最大值北纬 27.90587 度。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强)。 2005 年 3 月 28 日 8.6 级地震天文条件: 2005 年 3 月 26 日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为最小值北纬 0.00050 。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强)。 2007 年 9 月 12 日 8.5 级地震天文条件: 2007 年 9 月 11 日为日月大潮, 9 月 12 日月亮赤纬角为最小值南纬 0.00021 度。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强)。 2012 年 4 月 11 日 8.6 级地震天文条件: 2012 年 4 月 13 日 为日月小潮(下弦), 4 月 11 日 月亮赤纬角为最大值南纬 21.81396 度。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弱)。 第二次和第三次地震的潮汐位相与第一次相反,这表明第一次地震的能量已释放完毕,后续两次地震是反方向的调整。第四次与第一次的月亮赤纬角都是极大值,潮汐强度相位相反,是对后两次调整地震的反调整。 可以对比的资料是, 1957 年 3 月 9 日阿拉斯加发生 8.6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7 日 和 1965 年 2 月 4 日 又接连发生 9.2 级和 8.7 级两次地震。后两次地震的潮汐位相相同,与第一次位相相反。这表明第一次地震是前震(反向激发),第二次地震是主震(过度调整),第三次地震是余震。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现象值得关注。 1957 年 3 月 9 日 阿拉斯加发生 8.6 级地震的天文条件: 1957 年 3 月 9 日 为日月小潮,月亮赤纬角为最大值北纬 20.66481 度,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弱)。 1964 年 3 月 27 日 发生 9.2 级地震天文条件: 1964 年 3 月 28 日 为日月大潮,当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58 度,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强)。 1965 年 2 月 4 日 发生 8.7 级地震的天文条件: 1965 年 2 月 2 日 为日月大潮, 2 月 6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54 度,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强)。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地震天文条件: 2011 年 3 月 13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3.82247 度,同日为日月小潮(上弦),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弱)。 日本下次 8.5 级以上地震可能发生在日月大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的地球自转减慢时期(强),或日月小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的地球自转减慢时期(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6897.html 日本大震: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的统计规律 已有 1126 次阅读 2013-12-13 07:36 | 个人分类 : 防灾信息 | 系统分类 : 观点评述 | 关键词 : 日本地震 统计规律 地球自转 潮汐震荡 推荐到群组 日本大震: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的统计规律 杨学祥 阿拉斯加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57-03-09 , 1964-03-27 , 1965-02-04 ,时间间隔为 1 年、 7 年和 8 年。 俄罗斯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23-02-03 , 1952-11-04 , 1963-10-13 。时间间隔为 11 年、 30 年和 31 年。 中国西部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20-12-16 , 1950-08-15 。时间间隔为 30 年。 苏门答腊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2004-12-26 , 2005-03-28 , 2007-09-12 , 2012-04-11 ,时间间隔为 3 个月、 2 年半、 3 年、 4 年半、 7 年。 1 年是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周期,半年是由太阳潮汐引起的地球自转变化周期。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计算表明,由于气圈、水圈和固体地球扁率变化不同,所以产生不同圈层的差异旋转,是激发地震的重要因素。 苏门答腊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2004-12-26 , 2005-03-28 ,时间间隔为 3 个月。 12 月为地球扁率变小和地球自转加快的高潮期, 3 月为地球扁率变大和地球自转减速的高潮期,后一次地震是对前一次地震的调整。 苏门答腊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2004-12-26 , 2005-03-28 , 2007-09-12 , 2012-04-11 ,时间间隔为 2 年半、 3 年、 4 年半、 7 年。这与潮汐的 2.2 、 3.3 、 7.7 年周期对应。 阿拉斯加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57-03-09 , 1964-03-27 , 1965-02-04 ,时间间隔为 1 年、 7 年和 8 年。与地球自转年周期,潮汐 1.1 、 6.6 、 7.7 年周期对应。 俄罗斯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23-02-03 , 1952-11-04 , 1963-10-13 。时间间隔为 11 年、 30 年和 31 年。与地球自转的 11 、 30 年周期对应。地球自转速度的 29.783 年周期对应 29.46 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 11 年也是太阳黑子周期, 11 、 30 和 31 年也是潮汐周期。 中国西部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20-12-16 , 1950-08-15 。时间间隔为 30 年。与地球自转的 30 年周期对应。地球自转速度的 29.783 年周期对应 29.46 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 30 年也是潮汐周期。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 PDO ),所以,中国西部 8.5 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 1920-12-16 , 1950-08-15 。时间间隔为 30 年。分别处于 1890-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而 1980 年处于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中国西部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这是一个重要的限制条件,拉马德雷暖位相全球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的几率很小。 根据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的时间间隔频率,日本今后 2-4 次 8.5 级以上地震可能在 2011 年 3 月 11 日后的 3 年、 4 年半、 7 年、 8 年、 11 年发生,即 2014 年 -2016 年、 2018-2019 年和 2022 年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37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2164 次阅读|7 个评论
厄尔尼诺的季节性特征:与潮汐形变和地球自转有关
杨学祥 2014-9-9 12:27
厄尔尼诺的季节性特征:与潮汐形变和地球自转有关 杨冬红 1,2 , 杨学祥 3 1. 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 , 长春 130026; 2. 吉林大学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长春 130026; 3.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长春 130026 ) 摘要:本文计算了潮汐变化引起的大气圈、海洋圈和岩石圈差异旋转。 在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面的高速气流和洋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类似赤道东风带;在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和海洋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35度线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两极突起,南北纬62度线为最高值,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速度加快,类似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这一变化规律与星体大小以及形变规模无关。计算结果与全球风带分布完全符合。 综合分析表明,太阳在赤道面,赤道东风加强,海洋南北赤道暖流加强, 有利于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 35 度线以上的西风带加强,纬度 60 o 左右南北两个多风暴带活动强烈,海洋的中纬度西风漂流带加强, 有利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形 成。这就是厄尔尼诺的季节性特征,月亮潮增强或减弱了这一效应。 日食引起的大气、海洋和固体地球的差异旋转是日食多次发生在赤道引发拉尼娜事件产生和日食多次发生在两极应发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厄尔尼诺,拉尼娜,潮汐,地球自转,差异旋转,潮汐形变 1999 年林振山等人提出日食造成的大气热环流机制:日食多次发生在赤道产生的大气热对流有利拉尼娜的形成,日食多次发生在两极产生的大气热对流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日食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存在 12-24 个月的位相差。根据天文数据,预测 2000 年、 2005 年、 2008 年、 2011 年、 2015 年和 2018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 实际的情况是, 2002 年和 2006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 2009 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与预测年份在估计的误差范围之内。 计算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会增大地球的扁率,使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日食发生在中纬度会减小地球的扁率,使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这一理论结果为林振山等人提出的厄尔尼诺的日食热环流机制增加了新的动力机制。 1 潮汐形变引发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 计算结果表明,一个旋转速度不断增大的气体星球,在扁率不断变大的过程中,被削平的两极突起通过35 o 不变圈向赤道流动,形成一个几乎静止的(相对星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快速旋转)大气环流。在星球外部看来,加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象一个层层包裹的洋葱,每层的旋转速度不同,中心转速快,外层转速逐渐减小(见图1)。这非常符合木星环的旋转特征:美国学院公园市马里兰大学的DouglasHamilton和德国海德尔堡马普学会核物理研究所的Harald Krüger发现,行星环中的微粒缓慢围绕木星运转,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 。理论计算结果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行星环形成机制:变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赤道有慢速旋转的环,两极有快速旋转的帽。 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大时,赤道上空的高速气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加大赤道东风带的风速,在外空间看来几乎静止不动;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35度线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两极突起,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速度加快,加大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风速。这一变化规律与星体大小以及形变规模无关。 图 1 地球变扁南北纬 35 度线长度不变 (杨冬红, 2009 ) 天气变化主要与对流层气体运动有关。吸收太阳辐射热量所在空间的温度和高度控制了对流层的气体密度和气压。一般在空气受热强的地区,形成低密度的低压区;而在受热弱的地区,形成高密度的高压区。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为低压区,两极地区为高压区;在垂直方向上,靠近地面的热空气为低压区,高空冷空气为高压区。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受这一规律控制,一般空气在地面从两极流向赤道,在高空则从赤道流向两极。实际的气流分布并不这样简单,除赤道和两极外,还出现了 30 o 、 35 o 和 60 o 三个特征纬度, 表明太阳能量分布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唯一因素 。上述计算表明,气流分布出现了 0 o 、 30 o 、 35 o 、 60 o 和 90 o 五个特征纬度,与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扁率变化以及相关纬度大气的自转速度变化相关。 月亮潮的强度是太阳潮的2.17倍。据 李国庆等人的研究,月球对地球大气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引起大气纬向风速场及地球位势高度场的变化。当月球围绕地球运转到天赤道上空时,月球视赤纬角等于 0 度,这时月亮对大气的引潮力最大,大气的纬向风速增加,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减小,日长增加;反之,当月球视赤纬角最大(绝对值),月球对大气的引潮力减小,大气纬向风速减小,地球自转角速度增加,日长减小 。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日食发生时,太阳潮和月亮潮相互加强,可以产生最大的潮汐形变和显著的圈层差异旋转运动。 全球性地表风带和气压带由赤道向两极依次为:赤道无风带(低压带)、纬度 0 o ~30 o 的南北两个信风带(贸易风带)、纬度 30 o ~35 o 南北两个亚热带无风带(高压带)、纬度 35 o ~60 o 左右南北两个盛行西风带、纬度 60 o 左右南北两个多风暴带(低压带)、纬度 60 o 以上南北两个寒带东风带与极地高压带。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相邻两个风带之间的过渡带,即纬度 0 o 、±( 30 o ~35 o )、± 60 o 的 5 个纬度带,其两侧空气水平运动方向明显不同,故称之为大气临界纬度。全球不同纬度的气压带、风带空气运动速度变化很大,量级达 m/s 。这表明,大气运动与地球自转、地理纬度密切相关 。本文的计算表明,潮汐引起的地球扁率变化和不同纬度大气差异旋转与大气运动有关,特别是与纬度 35 o ~60 o 左右南北两个盛行西风带、纬度 60 o 左右南北两个多风暴带(低压带)的风暴形成机制有关。 以上规律也适用于没有大陆阻挡的海洋,如南半球的海洋寒流——西风漂流带。 南极海冰有 120 个月、 60 个月、 48 个月、 26.7 个月周期 ,与潮汐 10 年、 9.8 年、 5 年、 4 年、 2.2274 年周期一一对应,表明潮汐对南极海冰的影响。 准两年振荡是地球系统内部的一种固有振荡 。纬向风、海温、南极海冰、地转速度、臭氧变化、气候振动和大气环流都有准 2 年周期变化,与潮汐的准两年周期相对应 。 尽管有大陆阻断,大西洋,印度洋,特别是覆盖半个地球的太平洋,也受到这一规律的影响。因此,潮汐形变对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影响不可忽视。 2 厄尔尼诺的季节性特征 模型建立和理论推导表明,星球自转周期与其增量比值等于负的星球极半径与其增量的比值。该公式对三轴椭球体和三轴椭球壳都适用。 当太阳的位置由南北回归线移向赤道,可算得日长增量 dT =0.27ms ,相当于 1/3704s ,它是春分和秋分时的地球自转速度小于夏至和冬至时的自转速度的原因。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的强度增加 10% ,可算得日长增量 dT= 0.07ms ,相当于 1/14286s 。这使远日点的地球自转速度大于近日点的自转速度,从而使远日点处的增减速时间变长,近日点处的增减速时间变短。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由于物质的密度不同,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相同。大气圈的起伏约为 46512厘米 ,海洋圈的起伏大约为 60厘米 ,固体地球的起伏约为 20厘米 ,比值为 2326 : 3 : 1 。当日食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大,自转变慢。 以赤道长半径 a 的增量 da 为 2厘米 (岩石圈)、6厘米 ( 水圈 ) 、 4651厘米 (大气圈)计算,日月大潮在赤道可使岩石圈日长增加 0.27ms ,水圈日长增加 0.81ms ,大气圈日长增加 628ms 。 赤道处的地表线速度为 v = 465m/s ,日长 T=24 小时 =86400s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线速度增量 dv 分别为 -0.00000145m/s 、 -0.00000435m/s 和 -0.00348m/s ,即地球各圈层自转减慢。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减慢最少,气圈相对减慢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水集中在西太平洋。所以,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对应时间为 3 月末或 9 月末(春分 3 月 20-22 日,秋分 9 月 22-24 日,太阳在赤道面上)。这与厄尔尼诺日食说的结论是一致的,既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 表 1 季节性地球自转变化导致的地球各圈层日长、潮汐振幅、自转速度变化对比 岩石圈 水 圈 大 气 圈 密度 g/cm 3 3 1 0.00129 潮汐振幅 cm 20 60 46512 线速度增量 cm/s 0.000145 0.000435 0.348 日长增量 ms 0.27 0.81 628 比 值 1 3 2326 3 日食引起的圈层差异旋转导致厄尔尼诺事件或拉尼娜事件的产生 地球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中短期地球自转变化的主要原因。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的强度增加 10% ,日长增量 0.07ms ,这使地球自转具有一年的变化周期。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地球扁率在秋分和春分变为最大,自转速度最慢,日长增量 0.27ms 。实际上,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 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 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计算表明,由于气圈、水圈和固体地球扁率变化不同,所以产生不同圈层的差异旋转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的 18.6 年周期增强或减弱这一效应。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在6月末或12月末(夏至6月21或22日,冬至12月21-23日)日月大潮发生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地球各圈层自转加快。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加快最少,气圈相对加快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水回流到东太平洋, 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 , 对应时间为6月末或12月末,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的季节性特征相符 。 在 6 月末或 12 月末(夏至 6 月 21 或 22 日,冬至 12 月 21-23 日)日月大潮发生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地球各圈层自转加快。以岩石圈为参照,水圈相对加快最少,气圈相对加快最多。这导致赤道东风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水回流到东太平洋,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对应时间为 6 月末或 12 月末,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2 月 25 日 圣诞节附近的季节性特征相符 。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 12 月末的原因还在于,每年 1 月 3 日或 4 日为地球轨道近日点,太阳引潮力增大 10.2% ,与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 66 天)地球自转加速阶段相对应。冬至为 12 月 22 日 或 23 日,离地球轨道近日点 1 月 3 日 或 4 日很近,太阳潮最强。引起地球扁率变化也最显著。日食发生时,日、地、月成一线排列,潮汐强度最大,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也最大。 月亮引潮力的强度是太阳引潮力的 2.17 倍,黄赤交角为 23.5 o ,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是变化的,最大值为 28.6 度,最小值为 18.6 度。月亮潮南北震荡可以增强或减弱太阳潮的季节性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由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减慢有利于拉尼娜事件发生,由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 4 检验和结论 2006 年、 2009 年厄尔尼诺的预测和 2007 年拉尼娜事件的预测 表明,用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海温两年振荡和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是有效的和准确的,这三个现象之间有本质的联系 。大气和海温振荡准两年周期是日食与 El Nino 之间存在 12 — 24 个月的位相差的原因,可以提前两年准确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大大缩小预测误差。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的冷暖极大值由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和海温准两年周期的叠加来决定。 日食在赤道形成的圈层差异旋转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日食在两极形成的圈层差异旋转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这与厄尔尼诺日食说的结论是一致的,即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9, 42 ( 6 ) : 732 - 738.LIN Zhen-shan, ZHAO Pei-zhang, ZHAOWen-tong. The solar eclipse-El Nino coefficients and its application .Chinese J. Geophys. (in Chinese) , 1999, 42 (6): 732 - 738. 2. LINZhen-shan. The phase relation between accumulative effect of solar eclipse andEl Nino .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1999, 35 (6): 777 - 779. 3. M. B. 斯托瓦斯 . 地球自转的不均衡性 — 地球形状及大地构造因素 . 地质力学论丛 ( 1 )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59. M. B. Stuowas. The inharmonious ofthe earth rotation: the earth appearance and geotectonic factors . Thetheories of geomechanics ( 1 ) . 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 1959. 4. D. P. Hamilton1, H. Krüger. Thesculpting of Jupiter's gossamer rings by its shadow . Nature, 2008, 453: 72-75. 5. 吴珍汉。旋转地球动力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WU Zhen-han.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rotation . Beijing:Geology Press, 1997. 6. LiGuoqing. 27.3-day and 13.6-day atmospheric 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atmospheric circulation . Adv. Atmos. Sci. 2005, 22: 359-374. 7. 周秀骥 , 陆龙骅 . 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 .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 1996, 2, 12, 44, 133, 380, 381-392. ZHOU Xiu-ji, LULong-hua. Research in function and influencing between South Pole and globalclimate . 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 1996, 2, 12, 44, 133, 380, 381-392. 8.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causes for El Nino and La Nina events and their prediction. Desert and OasisMeteorology. 2008, 2(5): 1-10. 9. 王在文 , 李晓东 . 太平洋海温演变的时空结构 .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2, 38(2): 350~357. WANG Zai-wen, LI Xiao-dong. The Spatio -TemporalEvolvement of Pacific SSTA.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Pekinensis. 2002, 38(2): 350~357. 10. 杨学祥 , 陈殿友 .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0, 20 (3): 39 - 48. YANGXue-xiang, CHEN Dian-you. Relation of earth's orbit to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meteorological disaster .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Earthquake, 2000, 20 (3):39-48. 11. 高庆华 , 胡景江 , 徐炳川 , 等 . 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6: 148, 131-132, 180. GAO Qing-hua, HU Jing-jiang,XU Bing-chuan, et al. The problem in the movement of the earth crust .Beijing: Geology Press, 1996: 148,131-132, 180. 12. 杨冬红 , 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 “ 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13. 郑大伟 , 宋国玄 , 罗时芳 . 日长变化观测资料预测 El Nino 事件 . 科学通报 . 1990, 35 ( 16 ): 1244~1246 ZHENG Da-wei,SONG Guo-xuan, LUO Shi-fang. ElNino prediction in observational data of day length changing . ChineseScience Bulletin . 1990, 35 (16): 1244-1246. 14. 任振球 . 全球变化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90. 60 – 88. REN Zhen-qiu. Global Change . Beijing: Scientific PublishingHouse, 1990, 60-88. 15. 杨学祥 .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 世界地质 , 2003,22(4): 380-384. Yang Xue-xiang. The reason for the velocity in Pacificcircumfluence becoming slower . Global Geology, 2003, 22 (4): 380-384. 1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 23 (6): 1813 ~ 1818 17.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 18.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 28 ( 1 ): 58-70 。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4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冰岛降低火山喷发危险级别:9月秋分爆发可能性大
热度 1 杨学祥 2014-8-25 13:14
冰岛降低火山喷发危险级别 2014-08-25 12:16:40 来源: 青岛日报(青岛) 有0人参与分享到 冰岛气象办公室 24日宣布,将巴达本加火山喷发的航空预警级别从最高的红色降至橙色。 气象办公室当天早些时候在官方网站公布,没有迹象显示巴达本加火山有持续喷发活动。 本月23日,气象办公室发现位于冰岛瓦特纳冰原之下的这座火山开始小规模喷发,因此将航空预警提升至红色。过去一星期,这座火山发生数千起小型地震。专家说,火山喷发的岩浆正在融化冰原冰盖。 (新华社微特稿) netease 本文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http://news.163.com/14/0825/12/A4GAEQKP00014AED.html 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可能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 已有 207 次阅读 2014-8-20 13:4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冰岛 火山喷发 地球扁率 太阳潮 潮汐形变 推荐到群组 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可能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 杨学祥 2010年3-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爆发。3月20-21日为春分,太阳在赤道上空,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两极流体向赤道流动,赤道突起增加,两极收缩下降,而后发生反向变化,激发北极地区火山喷发。 2014年9月下旬秋分附近太阳又回到赤道上空,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两极流体向赤道流动,赤道突起增加,两极收缩下降,而后发生反向变化,激发北极地区火山喷发。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087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可能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
杨学祥 2014-8-20 13:49
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可能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 杨学祥 2010年3-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爆发。3月20-21日为春分,太阳在赤道上空,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两极流体向赤道流动,赤道突起增加,两极收缩下降,而后发生反向变化,激发北极地区火山喷发。 2014年9月下旬秋分附近太阳又回到赤道上空,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 两极流体 向赤道流动, 赤道突起增加,两极收缩下降,而后 发生反向变化, 激发北极地区火山喷发。 冰岛巴达本加火山在9月下旬秋分附近爆发的可能性最大。 冰岛火山爆发 ( 5 /18) (共 18 张) 2010-04-16 15:01 由于冰岛的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突然爆发,引起大量火山灰漂浮。今天英国民航当局下令关闭本国所有机场,直至中午。该火山在一个月内已是第二次爆发。 返回 找到相关图片 (共 张) 未找到相关图片 评论 (65) | 查看原图 | 全部图片 | nEO_IMG_13 2010年3月21日,冰岛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地区,熔岩从山中喷射而出。 2010年3月21日,冰岛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地区,熔岩从山中喷射而出。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5RQ0001/8833.html#p=64DB5P0205RQ0001 冰岛最大火山或将爆发 附近地区居民疏散(图) 2014年08月20日1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冰岛最大火山或将爆发 附近地区居民疏散(图)   资料图:2010年,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爆发,飘散出大量的火山灰,导致欧洲领空关闭。   中新网8月20日电 据外媒报道,19日,由于面临火山爆发的可能性,冰岛开始疏散该国最大火山附近的居民。   冰岛警方宣布,由于巴达本加(Bardarbunga)附近的地震活动,他们决定关闭瓦特纳以北地区,并对该地区进行疏散。   在持续四天的地震活动增加,提高了火山爆发的风险后,冰岛气象局已经将巴达本加火山对航空业的危险级别上调至橙色,是预警级别中的第二高级别。气象局发布的一份声明称,一旦火山爆发,很可能会导致洪水或火山灰飘散。   科学家认为,巴达本加火山一旦爆发,可能将会破坏大西洋北部和欧洲的空中交通。巴达本加火山是冰岛最大的火山之一,位于冰岛西北地区的瓦特纳冰川之下。它最近一次喷发在1996年。   2010年4月,冰岛埃亚菲亚德拉火山爆发,飘散出大量的火山灰,导致欧洲领空自二次大战后最大规模的关闭,估计造成15至25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820/c157278-2550316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南省永善县连发6次地震:警惕地震范围和规模扩大的可能性
杨学祥 2014-8-17 19:45
云南省永善县连发6次地震:警惕地震范围和规模扩大的可能性 杨学祥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3日发生的6.5级地震和云南永善17日连发6次地震(最大震级5.0级)都发生在日月小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地球的潮汐形变类型相同,表明地震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后续地震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95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0118.html 潮汐组合A:8月4日为日月小潮,9月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8.82537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赤道冷空气和洋流向两极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6.52014-08-03 16:30:1027.1103.312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 潮汐组合C:8月20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18.74959度,17日为日月小潮(下弦),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4.22014-08-17 17:11:4328.1103.513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 4.02014-08-17 16:45:5128.1103.512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 2.92014-08-17 15:36:4928.1103.511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 3.42014-08-17 06:18:3628.1103.56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 3.52014-08-17 06:08:5828.1103.55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 5.02014-08-17 06:07:5828.1103.57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0111.html 潮汐组合A:4月7日为日月小潮(上弦),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18.95476度,8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弱暖空气活动。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和气温回升,但强度较弱。 5.32014-04-05 06:40:3128.1103.613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 云南永善2014年4月5日发生的5.3级地震和8月17日连发6次地震(最大震级5.0级)都发生在日月小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与3日鲁甸县地震的潮汐形变类型相同,表明地震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后续地震值得关注。由于地震深度不断增加(7、5、6、11、12、13千米),警惕地震范围和规模扩大的可能性。 潮汐组合A:2014年9月2日为日月小潮,9月3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8.63850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赤道冷空气和洋流向两极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 潮汐组合C:2014年9月16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北纬18.57869度,16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0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小,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3305.html 9月的同类型潮汐组合值得关注和监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0123.html 本文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仅为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复制、转载与外传该博文,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冬至对应拉尼娜指数降低得到证实
杨学祥 2013-12-24 14:40
对比三张图可以看到,冬至对应拉尼娜指数(蓝色)降低得到证实。所幸的是,厄尔尼诺指数(红色)没有出现。拉尼娜指数继续增加的可能性增大。 2014年1月拉尼娜指数将快速增加 2013-12-21 11:13 2014年1月拉尼娜指数将快速增加 杨学祥 明天(12月22日)是冬至,地球自转加速达到高潮,此后加速变慢,在1月18日变为减速,在3月21日春分达到自转减速高潮,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拉尼娜指数提前迅猛增大表明其能量还很强大。 SST Anomaly 201312 (center) 但是,2014年2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变为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干扰拉尼娜的发展,对拉尼娜事件的产生是关键一环,需特别关注。 拉尼娜指数如期而至 已有 276 次阅读 2013-12-17 18:11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拉尼娜 地球自转 德雷克海峡 海冰 推荐到群组 2013年12月17日阔别2个月的拉尼娜指数终于出现了。2-3月还要面临考验。 有利于拉尼娜的势态继续发展 已有 275 次阅读 2013-12-16 09:53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地球自转 厄尔尼诺 拉尼娜 推荐到群组 有利于拉尼娜的势态继续发展 杨学祥 我在11月4日指出: 2013年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可是,7月开始的厄尔尼诺指数的下降(蓝色)在9月停止10月转为上升,11月初突破0.5度线(红色)(见图1),表明形成厄尔尼诺的因素阻止了拉尼娜的发展。 11月3日日食发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导致厄尔尼诺指数在11月初冲高后下降,表明形成拉尼娜的因素也在其作用。 2013年11月18日-2014年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可使厄尔尼诺进入高潮。 两种因素谁胜谁负,可在11月下旬见分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9003.html 11月初突破0.5度线(红色)(见图1)即将结束,2013年11月18日-2014年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其影响是关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1544.html 12月22日为冬至,地球自转加速达到高潮,此后自转逐渐减速,在2014年3月末春分达到自转减速高潮。 厄尔尼诺信号(红色)的减弱和拉尼娜信号(蓝色)的出现,表明产生厄尔尼诺的能量正在逐渐消失,产生拉尼娜的能量正在增强。 春分(3月20-22日)和秋分(9月22-24日)时,太阳在赤道,太阳潮使地球各圈层扁率变大,每年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夏至(6月21日或22日)和冬至(12月21-23日)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各圈层扁率变小,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接下来,2014年1月25日-4月7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拉尼娜信号(蓝色)的提前出现,预示形成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变大。不利条件是,2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面积变为最小,德雷克海峡通道扩大减弱秘鲁寒流,增大厄尔尼诺出现的机会。 SST Anomaly 2013012 (center)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0188.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0554.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65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周中期雾霾有望在25日减弱:关注12月潮汐组合
热度 1 杨学祥 2013-12-23 06:50
本周中期雾霾有望在25日减弱:关注12月潮汐组合 杨学祥 计算表明,地球潮汐形变导致的各圈层差异旋转,可使地壳、海洋、大气分别产生0.2、0.6、80米的固体潮、海洋潮和大气潮的上下震荡,长生各圈层的差异旋转,影响不同风带的风速和强度,对雾霾天气的形成和清除有重要的影响。潮汐组合是潮汐强度极值和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极值所形成的活动期组合,雾霾的峰值一般出现在非潮汐组合的潮汐平静期,在科学网有相关的对应数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068.html 当潮汐引发的大气流动与当地风向相同,则增大空气流动强度,有利于雾霾清除;反之, 当 潮汐引发的大气流动与当地风向相反, 则不利于雾霾清除。 本周中期雾霾有望减弱 2013年12月23日04:5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本报讯 (记者 关颖)上周雾霾天气盘踞我市,本周西安以晴天和多云天气为主,低温和雾霾仍是天气的主角。预计到25日雾霾才有可能减弱,但不会完全消散。   从12月17日开始,我市逐渐陷入“霾”伏之中,雾霾天气一直持续,到昨日我市已是连续第6天发布霾黄色预警。此前我市连续发布预警天数只有3天。这次雾霾天气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严重,为西安气象历史上首次。   未来三日,我市的天气情况较为稳定,气温不会有较大起伏,仍会有雾霾天气的影响。今天白天,西安多云有霾,最高气温5 ℃,最低气温-2 ℃,今晚到明天,多云间阴,气温在-1℃到5℃。25 日,多云转晴,气温在-2℃到6℃。   (原标题:本周中期雾霾有望减弱) http://news.sina.com.cn/o/2013-12-23/045029054631.shtml 2013年12月潮汐组合:强潮汐导致冷冬和强震 已有 1114 次阅读 2013-10-23 07:55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地震 冷冬 推荐到群组 2013年12月潮汐组合:强潮汐导致冷冬和强震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2014年4-5月,2014年11-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2014年3月,2014年6-10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12月为强潮汐时期的第一个月,可能导致冷冬。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2014-2016年处于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时期,是高温、干旱、强震、低温冻害等极端灾害的频发时期,如,1959-1960年。2014年整体潮汐偏强,南北震荡最弱。 潮汐组合A:12月4日为月亮近地潮,12月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19.55370度,12月3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12月9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31度,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2月1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19.57002度,12月17日为日月大潮,20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12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2月2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48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2月3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19.53718度,2014年1月1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可能导致冷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525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潮汐变化对雾霾的影响:关注圈层差异旋转
杨学祥 2013-12-23 05:49
潮汐变化对雾霾的影响:关注圈层差异旋转 杨学祥,杨冬红 1. 西风带对雾霾的影响 黄土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细粒物质被风吹到黄土高原上堆积而成的,灰霾是否也是西北地区戈壁、沙漠中的更细粒物质被风吹到中国东部而成的?在历史上这一过程难以找到证据,但理论上应该是成立的:在沙尘暴由西向东传送的过程中颗粒大的物质先沉降,颗粒小的物质后沉降,直到最小的颗粒物质沉降到大海。这应该是灰霾远距离传送的大背景。静稳天气有利于大气中灰霾的沉降,并与当地的大气污染相配合,形成严重的雾霾灾害。这是严重雾霾集中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原因。 在北纬 30 度以北,中国地形为西高东低,从西到东有 4000-5000 米 的青藏高原、 1000-2000 米 的黄土高原、 50 米 以下的华北平原。西风由西向东而过,气流横截面积逐渐扩大,流速不断缩小,漂浮颗粒物质由大到小逐段沉降,先细沙,后微尘,中间是黄土。 中国西部的开发,导致西部大城市大气污染加剧,西风远距离输送是导致东部城市雾霾加剧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一模型,兰州和西安的雾霾强度在相同天气条件下与河北正相关。 图 1 北纬 30 度以北西风带对中国东部地区雾霾的影响 蒋大和 教授最近指出,实际上空气污染物在被排放后直至消失(如果难以消散,就会像二氧化碳那样有累积了)的生命周期包括来源(排放),输送过程(风吹、扩散、化学转化等),和沉降(重力沉降、干沉积、湿沉降),或者还有分解(很少讨论)和衰减(放射性物质)。重力沉降主要指尺度比较大的粗颗粒物,即 PM10 中尺度大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及大于 PM10 的颗粒物。 PM2.5 等细颗粒物因为空气阻力等原因,一般不考虑它们的重力沉降。湿沉降是指雨滴在成型时已经包含的污染物,和从云底降下过程中又冲刷空气中的污染物。干沉积只发生在地面,因为污染物和地表接触,发生吸收和吸附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不再介入输送,因此被从大气中“清除”。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4613363996715958.shtm 2. 东风带对雾霾的影响 在北纬 30 度以南,中国地形为西高东低,从西到东有 4000-5000 米 的青藏高原、 1000-2000 米 的云贵高原、 200-600 米 以下的东南丘陵。东风由东向西而过,气流横截面积逐渐缩小,流速不断增大,有利于雾霾的清除。 图 2 北纬 30 度以南地区地形有利于东风增强和雾霾清除 3. 潮汐周期对雾霾的影响 对海洋潮汐,人们不但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而且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也很多。而在同属地球流体,且流动性更强的大气中,由于月球和太阳 ( 主要是月球 ) 的吸引力引起的大气潮汐却很少有人注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已退休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庆在这一领域作了大量研究,用赤纬角的对应关系、日、月、地距离等因素推导出了一个引潮力公式,从而推算出天体引潮力造成的 27.3 天及 13.6 天周期的大气潮。   李国庆认为,人们站在钱塘江边,当然能感受到大潮出现时潮涨潮落的汹涌澎湃。如果我们穿上潜水衣,潜入海底去观察,那么人们可能根本感知不到海洋潮汐的变化。同样的道理,人们对大气潮感觉不很明显,是因为我们身处大气层的底部。“大气和海水同属地球流体,且大气流动性更强。如果我们从外太空的视角观察,大气潮比海潮剧烈得多”。   “同样,引潮力也会对地壳产生一些影响,有数据表明,引潜力大时地球的形变可以达到半米。海洋变化更大,钱塘江大潮就非常壮观。而引起大气变化的幅度更大。”李国庆说,“一些低纬度地区这种影响更明显些,在高空 (8 千米 ~ 9 千米 的高度 ) ,空气可以上下振动 50 米 左右。由于大气是一种连续流体,地球又在旋转,这种上下的移动还会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因而会引起天气的变化。” 李国庆认为,作用在大气上的不光有引力,还有热力、平流影响等,潮汐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气压场的变化会引起空气流动,就会影响降水,因此对天气预报也会有些影响。“现在我们的天气预报模式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我呼吁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9/06/15/004091359.shtml 计算表明,地球潮汐形变导致的各圈层差异旋转,可使地壳、海洋、大气分别产生 0.2 、 0.6 、 80 米的固体潮、海洋潮和大气潮的上下震荡,长生各圈层的差异旋转,影响不同风带的风速和强度,对雾霾天气的形成和清除有重要的影响。潮汐组合是潮汐强度极值和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极值所形成的活动期组合,雾霾的峰值一般出现在非潮汐组合的潮汐平静期,在科学网有相关的对应数据。 4. 实例 2013 年 12 月 21-22 日是非潮汐组合的平静期,相关数据表明,北纬 30 度以北地区中国东部雾霾强度大于中国西部,与西风带的雾霾远距离传输作用有关;北纬 30 度以南地区中国东部雾霾强度小于北纬 30 度以北中国东部地区,表明其东部海洋环境优于北纬 30 度以北中国西部,也表明东风在地形变化中逐渐加速,对雾霾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截至 12 月 21 日早上 7 时 ,河北省的石家庄、邢台和保定三个城市的 AQI (空气质量指数)“爆表”达到 500 ,属于六级严重污染,成为 74 个公布 PM2.5 数据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 今天北京空气比海口还好, 74 个城市中北京最好,北京雾霾的大起大落说明了什么? 气候条件对雾霾的形成和排除非常重要。北京处于 12 月 20 日 20 时 -21 日 20 时雾霾区边缘, 21 日 8 时 -14 时雾区边缘,所以没有受到雾的侵扰,有利于霾的扩散,得利于气候条件的优越,天气预报给出来了答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703.html 潮汐组合 C : 12 月 17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 19.57002 度, 12 月 17 日 为日月大潮, 20 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D : 12 月 25 日 为日月小潮(下弦), 12 月 24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48 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3 年 12 月至 2014 年 3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可能导致冷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5254.html 今日空气海口不如北京 河北4城市爆表 (图) 数据来源:天气通APP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除了低温,我国中东部部分地区近期也被雾和霾天气困扰着。预计,25日前后一股较强冷空气将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冷空气到来之前,我国中东部地区风小,近地面层结较为稳定,天气形势趋于静稳,利于雾或霾的滋生,雾或霾天气或有加重趋势,特别是24至25日范围上或将达到近期最大,程度上也最严重。 数据来源:天气通APP http://env.people.com.cn/n/2013/1221/c1010-23907461.html 参考文献 Li G Q.27.3-day and 13.6-day atmospheric 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circulation. Adv. Atmos. Sci ., 2005, 22 : 359~374 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 , 20 ( 3 ): 39~48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 21 ( 1 ): 15~2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杜乐天:对今年一月份我国霾雾重灾原因的浅见补遗
热度 2 杨学祥 2013-1-31 05:56
杜乐天:对今年一月份我国霾雾重灾原因的浅见补遗 编者按:杜乐天教授最近发来文章指出, 今年一月份在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出现了霾雾天气,其严重程度、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历史罕见。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说什么的都有。普遍的看法是此等霾雾全是工业和行车排放污染人为因素。但是除了人为因素是否还存在自然因素呢?本文现提出一下 6 点疑问。 事实上,在 2013 年 1 月 11 日上午 8 点 18 分,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组发生山体滑坡灾害事故。目前已造成 42 人遇难、 2 人受伤。本博主在 1 月 10 日指出,近两个月以来,降温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2 日全国大部回温,与 9-12 日强潮汐组合对应,这是值得关注的反常,增温显著地区可能与地下热能释放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1712.html 我在 11 日早 5 时 41 分指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特别是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交界地区)、辽宁、内蒙、青海、甘肃、新疆增温最显著地区,与近期的地震频发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河北和山西的异常增温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51873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组山体滑坡灾害事故发生在全国异常增温最高值地区,增温幅度为 4-12 ℃,滑坡前的地缝开裂导致内能释放,是异常增温的一个原因。我们提出了警告,但被忽视。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652222.html 地球排气是地热释放和雾霾形成的自然原因,污染是雾霾形成的人为因素。除此之外,地震频发和气候异常等因素造成的地质和气象灾害也应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公布的材料表明此次重霾前后一共 4 次(到本文撰写的 1 月 30 日为止),分别是 7 — 13 日, 16 — 19 日, 21 — 23 日, 26 — 30 日。与 1 月 9-12 日、 16-19 日、 21-23 日、 27-30 日四次潮汐组合一一对应,与地球潮汐形变、自转速度变化造成的“地球呼吸”相一致。计算表明,地球潮汐形变造成的地壳容积周期变化,可以形成地球的呼吸运动。异常规模的地球呼吸与地震火山活动相对应,与异常雾霾天气相对应,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杨学祥 , 宋秀环 , 刘淑琴 . 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7,17(2):53-58. 杨学祥 . 潮汐形变的计算与厄尔尼诺发生规律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1999, 5 ( 11 ): 1448~1449 杨学祥 . 星体能量释放脉动机制与厄尔尼诺事件预报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1999, 5 ( 12 ): 1519~1521 杨学祥 , 陈殿友 .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20 ( 3 ): 39~48 杨学祥 . 地球自转与地球形变的轨道效应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 2000, 30 (增刊 ; 吉林省地球物理年会专辑): 112~117 杨学祥 . “地球呼吸”的气候证据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1, 7 ( 2 ): 223~224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1, 7 ( 4 ): 509~510 杨学祥 .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1, 21 ( 1 ): 15~2 正文: 对今年一月份我国霾雾重灾原因的浅见补遗 杜乐天 今年一月份在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出现了霾雾天气,其严重程度、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历史罕见。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说什么的都有。普遍的看法是此等霾雾全是工业和行车排放污染人为因素。但是除了人为因素是否还存在自然因素呢?本文拟就此做些不成熟的补充。对事物的认识应当实事求是,讲真话,不宜一边倒,现提出一下 6 点疑问: 1. 首先在灾害性质上有疑。如果重霾全部由于人为,那应当是逐渐积累的渐变过程。但此等重霾是突发事件。以前的天气都算正常,十一五期间大气污染总体还是下降趋势,但到了一月,一天之内突然竟是天昏地暗,来势极猛,极快,并不是渐渐变浓。 2. 在时间上也反常。本来一月份是隆冬,冷空气活跃,大气对流强,不至于使阴霾如此之浓和之久。然而实际上一直不散,前后闹了一个月。 3. 在空间上也有疑问,霾雾如纯为工业排放,可是为什么不管城乡、平原区,工业区、非工业区普遍浓浓霾雾? 4. 在霾雾成分上也有很多疑点。现在社会上把 PM 2.5 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指标。现在要追问:有何充分根据认为凡是 PM 2.5 级微颗粒全部都是工业和汽车排放给的?在科学上早已发现大气中此等微颗粒有几十种,不同种有不同来源。此中的微颗粒到底有多少是人为来源?我们并不知道这一情况,就认为全部来自工业排放因素,显然是证据不足的。人们对事件可以提出这种那种疑问,但疑问并不是一次性的,对疑问仍然还可以再疑问。 5. 在霾雾的微颗粒量上也有疑问。现在公布的数据如下:各地的测量结果 PM 2.5 是每立方米中含有几百到上千微克,霾雾分布面积是几十万到 130 万平方公里。现在假定平均 PM 2.5 浓度为每立方米中 500 微克,浓霾的大气厚度为 2 公里,分布面积 100 万平方公里,则其中的 PM 2.5 总含量大体是 1 ×10 15 毫克,或者是 100万 吨!这么巨量的微颗粒难道都是工业排放的吗?更奇怪的是,公布的材料表明此次重霾前后一共 4 次(到本文撰写的 1 月 30 日为止),分别是 7 — 13 日, 16 — 19 日, 21 — 23 日, 26 — 30 日。每一次之后就是晴天,霾雾全吹跑了。过了这几个晴天第二次霾雾重来,以下几次依此类似。这表明只是空挡的两三天就能积累起 100万 吨巨量浓霾,就更加令人不可思议。1000万吨(公布数据2010年全国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也只有1446万吨)是全国一年的排量,远远小于此次霾雾.再者,一月霾雾向西没过太行山,山西是晴天.这也证明霾灾主要发生于华北盆地. 6. 人们尽可以把此次霾雾重灾归因于工业汽车排放污染。这就表明今后我们没有希望再来晴天,这不等于自设绝望吗?即使把中国东部的工业、汽车全停了,也解决不了问题。此等议论不仅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反而加重了人为的制造紧张。实际上,此次霾灾之后不久就会雾消云散大晴天的。当然,不排除霾雾再来。我们切切不要只寄希望过几天北方寒流来到把霾雾吹掉就好了。这不是理由。请见下述愚见: 1. 此次重霾具有地区性特点。主要发生在华北盆地和部分四川盆地。盆地是气盆,到处向上排气,不过时空上很不均匀。时强时弱,地区地质构造也不同排气强度也有异。此类盆地有很厚的土层,深部气流还可以使之更为疏松,很容易把土中微颗粒带上来。另外地球向上不仅排气,而且还排热、排盐、排碱、排硝等。盐碱皆易溶于水,气流也可以带上来此溶液微珠,在空气中水蒸发,就会出现众多盐、碱微粒。气象学家们多年持有固体地球观,不考虑地球内部排气作用对大气环流异常不能忽视的重大影响; 2. 此次霾灾之前是多天的暴雪,少见的寒冬。然而在 1 月初天气突然升温由原来的 -10 ℃ 突然升 到 -2 ℃ (这种突发升温再用什么全球变暖解释实在说不过去。全球几十年变暖才会有 1-2 ℃ ,为什么这里一下子增加 8 ℃ 之多?)这实际上是地球排气也排热。 近期已有实测表明华北地热也增温。这和大气无关。为何霾雾多日不散,无风,也是排气排热造成的大气垂直运动。风是水平运动,易感知。 3. 当代卫星对大气中的 H 2 O( 水汽 ) 、 CO 2 、 CO 、 CH 4 、 NH 3 、 NO 2 、等都已有数十万张全球动态排气监测图像,早已证明地球时空及强度上大规模的不均匀排气。 4. 当代地球化学找矿深穿透( Deep P enetrating )早已 破解地下气流向上携带 μm 级、 nm 级微固体 颗粒带到地表。 5. 最后尚需说明,本文并无忽视今后要采取种种措施大力减排改善大气质量的必要性。另外地球排气强烈区在时间上是阵发的,会消减的;在空间上是移动的,不可能老在一个地区固定下来。 相关新闻: 中国灰霾面积达 130 万平方公里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74458.shtm 雾霾导致北大西洋温度波动 作者: Ben B. B. Booth 来源:《自然》 发布时间: 2012-4-25 10:37:21 雾霾能够改变气候潮吗?图片来源: NASA 持续达数十年之久的北大西洋温度波动因影响从飓风活动激增到非洲荒漠草原干旱的一切而为人们所熟知。 科学家曾将这些温度波动归因于从南方带来温暖的洋流强度的自然振荡。 然而一个气候科学家研究小组在 4 月 5 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提出,北大西洋上的大气雾霾——即从烟囱到火山喷出的所有小微粒——的盈亏驱动了这里的海洋温度变化。 雾霾通过遮挡射向海洋表面的光线数量来发生作用,就像在美国所处的大西洋中部上空拍摄的图像(如图所示)所展示的那样。 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气候学家 Ben B. B. Booth 和同事指出,较早的气候模型无法重复这一效应,而新一代的模型则办得到。 如果雾霾真的驱动了大部分的北大西洋温度波动,那么长期的气候预报将不得不介入遥远的雾霾业务,从而预测火山的爆发和污染物的趋势。(来源:中国科学报 赵熙熙)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42510372136823528.shtm 2013 年 1 月潮汐组合:低温进入高潮 2012-11-29 06:53 2013 年 1 月潮汐组合:低温进入高潮 杨学祥,韩延本,乔琪源,杨冬红 2012 年 10 月 -2013 年 1 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 3 天,为强潮汐时期。 2013 年 1 月是 2012 年 10 月 -2013 年 1 月强潮汐时期的第四个月。全球 7 级以上地震, 9 月发生 1 次, 10 月发生 2 次, 11 月上旬发生 2 次(截止到 28 日),地震增强趋势明显,伴随厄尔尼诺的增强, 11-12 月地震可能进入本轮高潮, 1 月低温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 A : 2013 年 1 月 5 日 为日月小潮(下弦), 3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 0.0002 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B : 1 月 12 日 为日月大潮, 10 日月亮近地潮, 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 20.5247 度,三者两两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强,潮汐南北摆动最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1 月 19 日 为日月小潮(上弦), 16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 0.0002 度。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D : 1 月 23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0.92863 度, 22 日为月亮远地潮, 21 日为冬至,太阳在南回归线(南纬 23 度半), 23 日月亮潮和太阳潮近似在同一纬度,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恨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E : 1 月 27 日 为日月大潮, 30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 0.0002 度。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7299.html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3-01-31 07:03:46 6.0 -10.5 166.5 20 圣克鲁斯群岛 地图 2013-01-31 04:15:43 6.7 -28.1 -70.8 30 智利 地图 2013-01-29 00:38:55 6.1 42.6 79.7 20 哈萨克斯坦 地图 2013-01-27 17:59:27 6.0 -16.1 -173.2 20 汤加 地图 2013-01-22 06:22:54 6.0 4.9 96.0 30 苏门答腊北部 地图 2013-01-20 18:48:47 6.0 64.8 146.5 20 俄罗斯 地图 2013-01-05 16:58:21 7.8 55.3 -134.7 10 阿拉斯加东南部海域 http://www.ceic.ac.cn/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7012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注地球潮汐形变的特征转折和地震的调整
杨学祥 2010-11-13 03:12
关注地球潮汐形变的特征转折和地震的调整 杨学祥,杨冬红 月球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在赤道面上,月亮潮在赤道变化最大,赤道高潮和两级低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地球流体由两极向赤道流动,地壳在两极受到挤压,在赤道发张裂。 月球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远离赤道面,月亮潮在南北纬 18.6-28.6 度之间处于高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地球流体由赤道流向两极,地壳在赤道受到挤压,在两极发生张裂。 太阳潮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春分和秋分太阳在赤道面,太阳潮在赤道变化最大,赤道高潮和两级低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地球流体由两极向赤道流动,地壳在两极受到挤压,在赤道发张裂;夏至和冬至为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月亮潮在南北回归线处于高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地球流体由赤道流向两极,地壳在赤道受到挤压,在两极发生张裂。 如果春分和秋分附近的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赤道潮汐就会变得更大,地球扁率变得更大,自转变得更慢,两极挤压和赤道张裂就会更强烈;如果夏至和冬至附近的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地球扁率会变的更小,自转会变得更快,两极张裂和赤道挤压就会更强烈。假如这时有月亮近地潮的配合,潮汐强度就达到最大值,这样的机会是很少见的。因为可能有 1 月 3 日 或 4 日太阳近地潮的配合,冬至和近日点之间可以出现最强的赤道压缩和两级张裂。 2004 年 12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同时也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90587 度,冬至在 12 月 21-23 日,地球近日点在 2005 年 1 月 3 日 或 4 日,四者叠加,只缺少月亮近地潮的配合。这是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发生印尼 9 级地震和海啸的天文背景,赤道当时处于强烈挤压状态。   中新网 10 月 28 日 电 据《联合早报》 28 日报道,新加坡地质学家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西明打威群岛近日发生的里氏 7.7 级海底地震,据信是 2007 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大规模余震。   据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7 日发出文告,引述印度尼西亚科学院 (Indones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简称 LIPI) 地震地质学家丹尼 (Danny Hilman Natawidjaja) 的话说, 25 日发生的地震是 2007 年 9 月 12 日 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发生的里氏 8.4 级地震康复过程的一部分。   地质学家称,过去 10 年内,巽他大型逆冲区的好几个部分相继破裂,因此引发了苏门答腊以西海岸的系列地震。科学家根据过去 700 年来的大地震模式推敲出,目前一系列的地震最终或将引发更强地震,规模可与 2004 年的印度洋海啸相比。不过,目前仍无法预知何时将出现这样的地震。   至于 2007 年的地震,也引发了不少余震,包括当时在 12 个小时后发生的里氏 7.9 级地震、 15 个小时后的 7 级地震以及五个月后的 7 级地震。这一系列地震导致数百人伤亡【 1 】。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发生的里氏 8.4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9 月 1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21 度, 11 日为日月大潮。 2010 年 10 月 25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西明打威群岛近日发生的里氏 7.7 级海底地震的潮汐特征: 27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4.33506 度, 23 日为日月大潮。 对比可知,两次地震都在日月大潮两日之内,不同的是,前者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后者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月球在赤道面, 9 月 23 日 为秋分,太阳也在赤道面,日月大潮时的高潮位置,太阳潮和月亮潮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地球赤道隆起效应强烈,对地震和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月球远离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日月大潮时的高潮位置增强这一效应,使赤道收缩效应强烈,对地震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 因此,从潮汐特征而言,两次地震处于膨胀和收缩的相反应力控制下,这应该是地震调整作用的主要特征。 1950 年 8 月 15 日 8.6 级地震发生在中国西藏察隅、墨脱, 1951 年 11 月 18 日 8.0 级地震发生在中国西藏当雄(距墨脱约 500 公里), 1952 年 8 月 18 日 7.5 级地震又发生在西藏当雄。后两次地震是否是察隅、墨脱 8.6 级地震的调整呢? 1950 年 8 月 15 日 西藏察隅、墨脱 8.6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1950 年 8 月 16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39 度, 8 月 14 日 为日月大潮。月亮潮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地球赤道隆起效应强烈,对地震和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日月大潮增强这一作用。 1951 年 11 月 18 日 西藏当雄 8.0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1951 年 11 月 16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8.10484 度, 1951 年 11 月 13 日 为日月大潮, 22 日为日月小潮。月球远离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变小,自转变快,使赤道收缩效应强烈,对地震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南北纬 35 度线是地球扁率变化的不变线,西藏察隅、墨脱、当雄随赤道一起膨胀和收缩。 1952 年 8 月 18 日 西藏当雄 7.5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1952 年 8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都达到最大值北纬 27.77966 度, 8 月 20 日 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月球远离赤道面,月亮潮使地球的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日月大潮时的高潮位置增强这一效应,使赤道收缩效应强烈,对地震火山活动有激发作用。 根据月亮赤纬角变化、地球自转变化和地壳胀缩特征, 1951 年和 1952 年当雄两次 7 级以上地震应该是 1950 年西藏察隅、墨脱 8.6 级地震的调整过程。一次没有调整到位,又有第二次调整发生。 数据的重复性表明, 8.6 级以上强震后发生的后续地震调整有以下统计特征: 首先,后续地震的调整时间为 1-3 年;其次,调整的最大特征是月亮赤纬角变化、地球自转变化和地壳胀缩特征处于反向。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中国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2008 年 5 月 15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54 度, 5 月 12 日 为日月小潮。 从月亮赤纬角变化来看,汶川地震不是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 8.4 级地震的调整,而是同趋势激发,是否也会发生调整地震,须看 2011 年的地震发展。 2010 年 4 月 14 日 青海玉树 7.1 级地震的潮汐特征: 4 月 12 日 达到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38 度, 14 日为日月大潮。 从月亮赤纬角变化来看,玉树地震不是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 8.4 级地震和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 8 级地震的调整,而是同趋势激发,是否也会发生调整地震,也须看 2011 年的地震发展。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发生的里氏 8.4 级地震的调整作用值得关注【 2 】。 对比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 9 级(中国测定为 8.7 级)地震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区 8.4 级地震可知,前者是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赤道地壳挤压时期发生的挤压型地震,并伴有强烈海啸,后者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赤道张裂时期发生的张裂型地震,没有海啸发生。 2010 年 10 月 25 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以西明打威群岛近日发生的里氏 7.7 级海底地震的潮汐特征: 27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4.33506 度, 23 日为日月大潮。该地震发生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也同样导致海啸发生。 这验证了月亮赤纬角可以确定地震类型和海啸发生可能性的结论。 2010 年 6 月 21 日 为夏至 , 太阳在北纬 23.5 度, 6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6.44717 度, 23 日为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四者叠加,南北震荡最强烈,为本月最强潮汐,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资料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4688 2010 年 9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 0.00017 度, 9 月 23 日 为日月大潮, 23 日为秋分,太阳潮和月亮潮都在赤道达到最大变化值,三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缺少月亮近地潮配合)。 本资料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0409 2010 年 11 月,潮汐形变类型发生转变,由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日月大潮叠加转变到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日月大潮叠加,由赤道张裂两极挤压转变到赤道挤压两极张裂。这个转变可能引起强震的相应调整。 地球潮汐形变的类型转变值得关注: 2010 年 11 月 2 日 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70 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 11 月 4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1 月 6 日 为日月大潮,三者两两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时差大,强度减弱)。 2010 年 11 月 23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 24.23630 度, 11 月 22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增大,潮汐南北摆动最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加快,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没有月亮近地潮配合)。 本资料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832 月亮赤纬角确定地震类型和海啸可能性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婷。科学家:印尼强震是 3 年前地震大规模余震。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 年 10 月 28 日 10:50 。 http://news.sohu.com/20101028/n276661609.shtml 2. 杨学祥,杨冬红 . 地震调整周期的统计特征 . 发表于 2010-10-30 8:26: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854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8月2日拉尼娜进展:差异旋转和海冰开关
杨学祥 2010-8-3 07:38
Click on the map to go to your region of interest.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images, go to the methodology webpage. 图1 2010年8月2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矩平) 2010年8月2日赤道中太平洋冷水区基本形成,有两个因素导致拉尼娜快速发展: 其一,7月末到11月初,太阳潮的高潮区在赤道附近,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大气、海洋和固体地球以400:3:1的比率自转减慢,加强赤道东风和赤道暖流向西运动,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其二,8-9月南半球处于冬季末期,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阻挡环南极海流通过南美洲和南极大陆之间的德雷克海峡,环南极海流(西风漂流带)是冷流,大量冷水通过秘鲁寒流涌向赤道太平洋,使中东太平洋的海水变冷,我们称之为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效应(见图2)。 图2 影响全球气候的环南极大陆三个海冰开关:非洲、大洋洲和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效应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 22 ( 5 ): 1680-1685 。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7 , 1 ( 4 ): 5-12 。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46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卫星图片揭示地球不同地区引力显著差异(图)(转载)
杨学祥 2009-12-29 11:35
卫星图片揭示地球不同地区引力显著差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8日08:21 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