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国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国基

相关日志

写在基金落榜时
d289390715 2020-9-21 18:18
落榜自白与落榜自由 连续申请 4 年,连续落榜 4 年,不变的是重在参与,变化的是自己的心态。从第 1 年的渴望,到第 4 年的佛系。不是时光磨平了自己的棱角,而是自己逐渐看透了很多事情。第 4 年,恰好在国外访学,基金的本子是自己花了很长时间、非常用心的去写的,是 4 次申请当中投入精力最大的一次。一件事,如果付出了很多心血,最后功败垂成,自己有时候会很心痛;反之,如果自己本来就有一定敷衍、应付的成分在里面,可能就算心痛,也不会那么刻骨铭心吧。我应该感谢自己的佛系,尽管这一次申请是自己投入精力最大的一次,但因为已经看开了,落榜,就落榜吧。 落榜的缺点是缺少经费,很多想做的实验没法完成;落榜的优点是研究自由,反正没有课题资助,自己想干啥就干啥,天马行空,脑袋里有想法的时候就可以做一做,也不用去计较论文档次、成果水平,我想做的我就做,我做的东西就代表我,我可以上得厅堂高谈阔论,也可以下到市井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我就是我,脱离了基金资助,反而成了自由、真我色彩的自我。 在这一点, 我应该感谢我们单位的仁慈 。对于很多高“水”平单位, 很多年轻人还要承受着非升即走的压力,有些人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为了留下来而科研 。而我们这种入不了“双一流”的高校,反而对于落榜的人给予很大的包容,暂时还没有执行非升即走的政策。所以, 我们这些吊车尾科研人员如果不忘记自己的梦想,坚持做自己的研究,说不定几十年后的某一天,某一项行业重大变革的成果是由我们来开创的! 在这里,我也温馨的提醒各位评审专家,请不要抄袭落榜者的点子,在你们对我们嗤之以鼻后,请不要不要脸的又去剽窃我们的 idea 。落榜者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到时候面斥不雅。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公平吗? 我认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的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 但如同很多人所说,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依然是我国最公平的科技项目评审之一。对于个体而言,你倒霉的话遇到不负责任的评审人,那就是极大的不公平;你遇到喜欢和稀泥的评审人,不管前面怎么夸你,后面都是把你毙掉,甚至你在看到意见时还在揣摩是 A 还是 B,人家结论中已经毙掉了你 ;遇到有良知、有操守的评审人,大家就事论事,真正的优中选优。但这其中,还与评审人手中评审项目的总体数量、总体质量、你自己的本子质量等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基金评审的不公平是绝对存在的,公平只是相对的。 换一个角度,每年入选的是少数,而落榜的是多数,难道就活该这些人落榜吗?未必。只不过 在总体资助数量有限的条件下,必然有人入选,也有更多的人落选,公平只是相对的。基金评审的改革方向或未来期待,是提高相对的公平性,而减少绝对的不公平,但要消除绝对的不公平,在有限项资助的背景下,理论上本身就 不具有可行性 。 在基金评审人的选择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公平 ,比如,当前还是以获得过基金的人作为主要评审团队,甚至还包含一些去年获得资助尚未结题的“专家”。问:获得资助就意味着他们高人一等?就可以掌握了话语权去评价别人?你别骗我,反正我不信。这个设定本身就存在问题,以至于在少数获得资助的人当中选择评审人,个别评审人甚至还要审阅很多本子,导致填写的评审意见伤痕累累,看起来也极其不负责。 笔者愚见,基金评审应该扩大评审规模,并建立复合型的评审体系或系数再决定上会名单 。我们领域就 3 个评审人,中间有一个不认同你,基本就 over 了。 你管这叫公平? 呵呵。 在公开与透明方面,现在仍然是单盲审制度,这个评审制度弊病也是不少。 个人建议,要么双盲审制度,进一步减少打招呼和看人下菜碟的现象;要么完全公开化,接受大众监督,也让大家看看,高中的人当中是否有评审人七大姑八大姨家的门生。单盲审制度半遮半掩,并不是保证相对公平的最佳选择。 招呼,你打了吗? 我没打, 我这辈子都不会在国家自然基金评审里为了自己高中而打招呼 。 立下这个 flag ,如有违背,此后余生,欢迎各位通过聊天记录、电话记录等举报我 。 但别人有没有打招呼呢? 我说没有你信吗? 我相信的是:有人不打招呼中了,也有了打了招呼没中。原因很简单,国家自然基金评审的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在有限的资助数量下,有人上,有人下,你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禁止打招呼不能只靠三令五申,而应该来点可操作性的措施 。比如,要求基金评审期间,评阅人的所有聊天记录、通话记录是要备份到大数据中心,你看他还敢不敢暗箱操作?再看看这条政策之下,跨省的实体流动是不是增加了,有些事情不就很容易解决了。很多事情都已经实名制了,他们怕啥? 5 篇代表作制的弊病 实际上,我今年申请的代表作和以往没啥区别,往年被喷的体无完体,今年的评审人还比较留情面,没提代表作的问题。换句话说,不需要代表作,人家一样能毙掉你。 但 5 篇代表作制度本身还是存在问题的。 关于这一点,在去年农历大年三十我还在改本子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一些观点,详见博文:青年基金,该不该重点评价代表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00925-1215505.html 这里补充一个最新的思考: 5 篇代表作,容易让一些人炒冷饭,有了 5 篇,就“功德圆满”了?而这 5 篇,还是申请人自己挑出来的。 我觉得,系统应该改进一下,把申请人最近 10 年的代表作都纳入到系统里,申请人自己从里面选出 10~20 篇代表作,然后再由系统从这其中随机选则若干数量推送给评阅人。随机推的代表作,减少申请人自己固定推荐的弊病。 存在的一个问题,如果自己都不够 10 篇怎么办?再研究个算法,比如复合上他引次数、衰减系数、关注度等等指标,按比例、按算法给分就行了。这就比较复杂了,但如果开发出来,肯定比现在只看 5 篇,要好得多,而且评价会更全面。 你有没有研究基础,很可能通过一个算法就知道了,不需要评阅人明明不了解你,却还要评价你有没有研究基础 。 非升即走制的倒逼 很多“名”校对年轻科研人员实行非升即走的政策,导致这些人是为了生计在申请项目,而不是为了兴趣、为了科研而科研。迫于生计,有些人铤而走险的打招呼、搞对换交易也就难免了。今年你放过我们单位几项,我放过你们单位几项,至于那些没有非升即走压力的,反正他们还饿不死,就先不给他们了……某些单位表面上基金收获颇丰,谁知道是怎么来的。 当科学研究遭遇这种畸形的管理制度时,科学研究就不再纯粹;当职称评审也要与基金中奖挂钩时,就会有人挖空了心思去想着中奖。 需要去改革一下这种畸形的管理制度,让科学研究回归初心,而不是源于个体的生存需求。 人才浪费与自费科研 一些博士毕业后去了街道办,有人大呼:“人才浪费!” 每年基金申请,中奖的是少数,不中奖的是多数,像我这样连续多年不中奖的,倒霉催的,我们这些人难道不是人才浪费吗? 有关部门是不是也考虑一些这些连年不中的,怎么为国家、为社会更好的贡献自己的才智?这些人如果只承担教学任务,确实有些浪费。 在基金放榜之前,我就已经自费买了一些设备,顺便自费改善一下自己的研究条件,有些事情想做就直接自己做了,不需要看谁的脸色。 看了科学网王立新老师的文章,更鼓舞了我。王老师的这篇文章,也分享给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47359.html 向王老师致敬,感谢您作为先驱,树立了一个榜样! 这些年当我失意、沮丧的时候,我就看看奥斯卡颁奖礼,假装自己也是个演员,然后坚守一下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会有一天做更好的自己! 但毕竟,像我这么佛系的不多,自费科研能支撑的力度还有限。 我也想过了,如果我这辈子得不到任何资助,也没关系,这意味着我这辈子在科研的道路上都不用退休,我的科研生命是跟自己的零花钱有关的。想搞一把的时候,就来嘛! 如果有一天我成功了,记得教育以后的孩子,有梦想就坚持一下,说不定自己省下来的零花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附今年某位“赤脚大仙”的评审高见 1 具体评价意见: 一、请针对创新点详细评述申请项目的创新性、科学价值以及对相关领域的潜在影响。 针对当前…… ……的研究的尚不够深入的现状开展研究,提出…… ……评价方法,进而改进……的有效期治理方法,提高煤矿动压下的开采技术和开采效率,项目研究将有利于贵州的煤炭开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 【笔者注:申请的本子里我压根就没说这几条意义,不知道评审人怎么看出来的,实在是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请结合申请项目的研究方案与申请人的研究基础评述项目的可行性。 项目在总结当前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笔者注:我没总结!】 ,提出了采用统计调研、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综合分析等方法,从……的 江湖 作用机理,……的数值模拟等方面。项目考虑了……影响下的冲击倾向性评价从而改善煤层支护,实现巷道稳定,提高 卖 炭 产生 速度和效率 【笔者注:我得多能干,能提高煤炭产生速度?对不起,我干不来!地球妈妈都很为难!】 。研究思路清晰,方法正确,技术路线可行,实验过程正确有效,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项目申请者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和良好的工作条件,项目研究工作步骤完整有效,有助于研究能按期完成,获取较好的研究成果。项目研究经费据算正确、合理。 三、其他建议 但项目申请书存在不足,主要有:( 1 )研究点题未能 却 中要害,主题不够明确, 药店 也 粗构 突出;( 2 )研究思路为直截了当,未能指明通过实验过程获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3 )对研究申请者的独创性表述 胡 够清楚, 为 较好展示项目申请者独到的思维方法,申请者未能展示出良好的培养前景。 综述,不建议对该项目给予资助。 本文最后的温馨提醒:本次申请的内容全网几乎 未 见报道(几乎就是客气点的说法),请评阅人勿在后续研究及研究生培养中剽窃本人的想法,如有雷同,有可能发起实名举报,后果自负!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0 个评论
从事行政是教师上岸的方法?
热度 1 pinjianlu 2019-8-20 18:04
现在很多实力不强的毕业生都在努力考公务员,把公务员当做上岸的方法。 而我们学校的教师,评不上职称的,都找门路去搞行政了。难道行政就是教师上岸的方法? 以前有些教师拿了青基之后就当了副院长啥的,搞得青基结题效果也不理想。既然拿到了青基,应该是科研起步的开始,怎么就转行搞行政了呢。只不过当了副院长啥的,就再也不用参与任何绩效考核了,舒舒服服地拿着自己的奖励绩效。在985高校,青基就是科研起步的标志。这些2本高校居然把青基当做了一种神圣的东西——反正也是国基嘛。他们既然能拿到青基,何不让这些优秀的教师继续从事科研呢?然后就搞行政上岸,再也不从事科研了?! 其实好多老师能拿青基,只不过是博士期间选择了一个好发论文的方向而已,何必要一下子登天,目中无人、目空一切地当了领导?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3672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的一点国基申请经历
EditSprings 2019-7-5 11:07
基金会评的时间越来越近,相信很多老师们的心都是悬着的,而我也在为自己的面上而担忧。借此,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对于国基申请的一点体会。 个人感受,基金资助就是一个人才的选拔,资助那些具有学术科研潜力的人才,来推动国家科技的发展。那么,通过标书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具有推动科学进步的潜力呢?无非两点, 一是申报书的质量;二则是我们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与潜力。 下面我就从本子的质量和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与潜力两个方面来阐述。 关于本子,重在创新,思路要新,想法要新。 而做到这些就要需要大量的积累,文献阅读,思考总结,从前人的研究内容里总结出自己的东西,并且将其顺畅、有逻辑的表达出来。本子 Idea 虽然关键,但是如何围绕 Idea 写出一个高质量的本子更考验申请者的水平。现在回过头看以往的本子,感觉可以修补的地方太多太多。写本子的第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立项依据,我们一定要阐述清楚为什么做这个,涉及到哪些领域的哪些重要问题 , 具有何等理论价值或应用前景,这就是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就是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应该点明该方向取得了哪些进展,但依旧存在的科学问题或者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切入点、学术思想,对于这些关键问题的 标书 一定要清晰精炼,宜精不宜多,最后总结归纳自己的研究思路,我一般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并对反映本子思路的句子进行突出显示,让评审人通过这种突出一眼知道你要做什么,期望解决什么问题。 研究内容就是对研究思路的一个拓展与丰富,将其具体化,但同样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应该立足于实际问题,展望未来,切忌空谈理论。另外一点就是创新点的提炼,这是个人的领悟,只能各凭本事。 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潜力如何在本子中体现呢?其实这部分主要体现在研究基础上面 ,申请者论文的数量或质量基本反映了学术水平。从研究基础上,评审人基本对申请者的科研能力有一个直观的判断。第一年,我的研究基础简单的一页介绍,也没有什么套路,只有简单的博士研究介绍。后来第二年,我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捋出一条清晰的研究路线,配合一些代表性文章的图片,简要的阐述了已取得的成果与当前项目的关联,明显自己就感觉档次内容提高了很多,瞬间感觉第一年不予资助真的也不冤。这项工作可以让评审人清楚的指导我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而本项目是在前期的研究成果的工作延续,从而让审稿人知道我们对当前这一领域的掌握程度,并告诉他们本项目的可行性。一个清晰的研究脉络,可以给评审人一个好的印象。另外,最新的顶级文章是一个加分项,我第二年新加入了几篇最新成果,其中包含两篇一区top文章,个人感觉两篇一区top文章的意义重大。同时,建议把项目的一些前期数据放进来,通过简单明了的图表配以文字,图文并茂的告诉评审人我们已经开展了前期研究,本项目是有基础的,可行性很强。但是也要把握度,不然过量,否则评审人认为工作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没有资助的必要。最后,建议大家把项目组成员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论文、专利)列出,这是研究团队硬实力的体现,有助于评审对本子可行性的评价。 最后,我想说 基金修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家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因此,撰写工作早点开始,给自己留下充足的修改时间。一个好的本子必然是经过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我们常说本子是永远改不完的,因为我们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值得我们去精雕细琢。在这个反复打磨细节,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新的想法产生。思路的清晰,行文的逻辑布局,科学语言的凝练,图文的观赏性,技术路线的清晰性等等都是关键,我们只有不断地对本子进行完善。说实话,最后提交的那一稿,真的是自己一咬牙不改不看了才提交的。最后中不中只能听天由命,至少我们做了自己能做的,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以上是我从自己的青基申报中获得资助得到的一点经验,当然还有其他部分没有展开讲述,当然这与早年的申报经历有关。 希望大家今年都能早日吃“基”。 母语润色 ¦ 专业翻译 ¦ 论文预审 ¦ 修改指导 ¦ 图表服务 ¦ 基金标书 ¦ 用户评价 ¦ 联系我们
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拿国基有偶然性,争取偶然性抓住必然性
热度 19 Taylorwang 2018-8-22 08:21
提交申请书等待了近半年,看到科学网的通知,8月 16 日国基评审所有结果全部公布。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发现自己申请的项目仍处于项目评审中,心中就感到凉凉的。又过了二天,终于收到评审结果的电子邮件,三位评审人,第一位的结论是:申请人具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研究团队结构合理,研究条件完备,经费预算合理。第二位的结论是:课题研究目标不够明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够深入;研究内容缺少深度;微电极、高通量测序等为业界近几年普遍采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缺少创新性。第三位的论论为:综合而言,该项目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探索性,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申请人在提出合理科学假设的基础上,也设计了合理恰当的研究内容,项目整体可行,也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经费预算合理。建议资助。从这个结果看,第二位给了一个“ C ”,今年的申请也就注定失败了。 虽然大家都说基金申请书的质量是第一位的,写得好的本子,命中的可能比较大 ,但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的喜好也不同,能给出的结论就不同,故基金申请的评审仍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也许第二个评审人换上其它的人,可能今年我的基金就中了。 既然基金申请存在偶然性,没有中也必须接收这个事实,但技术开发的应用则不存在偶然性, 能否成功推广应用,取决于我们是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真的解决了技术在工程化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不是真的能为客户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是不是真的能为客户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又降低了治理污染的成本! 一年半前我们偶然发现了废水中使氨氮稳定亚硝化的方法,而稳定亚硝化是节能低碳的脱氨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重要环节。在发现了这种稳定的亚硝化方法后,我们也发表了几篇质量不错的论文。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稳定亚硝化的机理,申请了 2018 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国家在新的废水处理排放标准中,往往增加了总氮的排放标准, 脱除废水中的氨氮与总氮,逐渐成为水处理研究的热点,和工程化应用的重点。 而低碳节能的厌氧氨氨化工艺的开发与应用,也就必然成为研究开发的重心。 以往的厌氧氨氧化工艺,由于应用条件比较苛刻,实际工程化应用并不多,国外的工程公司在国内的应用报价高昂。 我们由于发现和掌握了新型的稳定亚硝化方法,自信地认为找到了稳定应用厌氧氨氧化的钥匙, 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同时,我们也着手布置厌氧氨氧化工程技术应用开发的研究工作。 从 2017 年 8 月东北大学朱教授给我们邮寄了 200ML 的厌氧氨氧化菌种,我们就正式开展了厌氧氨氧化的应用性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刚好差不多一年。实验室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从 500ML 的反应器,扩大到 8 升的反应器,再做到 50 升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一个多月前,我们又启动了 250 升的厌氧氨氧化中试装置,同样取得预期的良好处理效果。现在,我们正加工 10 吨的工程化验证的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并联系了三个可以做工程化应用的工厂,来做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前的最后验证。 为了杜绝可能的偶然性,找三个可以应用厌氧氨氧化的工厂,保证这工程化应用验证的研究能如期开展。 由于厌氧氨氧化表现出极强的节能降耗特征,与目前最常用的硝化反硝化脱除废水中的氨氮和总氮相比,其处理成本往往是厌氧氨氧化的 5 - 8 倍, 工程化验证的成功,也就自然打开了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的大门! 这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拿到,其实这段时间课题组一直积极地开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今年又增加了 2 篇相关 SCI 论文的发表,为 2019 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增加了进攻的“炮弹”,但 能否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决定权在别人的手中, 其偶然性仍然存在 ,特别是象我这种直抒已见的一些做法,有时可能无意中得罪了某位重要的人而增加了失败的偶然性 。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现在这种秉性也难了 。 偶然 性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必然性,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我能做的只是明年再积极申请基金,争取 “偶然性”的最好结果,用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的应用推广上,确保必然性的应用技术成果推广。 我想,争取再用 2 年左右的时间,将目前文章多而应用少的厌氧氨氧化工艺技术,在中国变得象到处使用的废水处理活性污泥法一样,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22738 次阅读|39 个评论
你的国基中了吗?
热度 7 zywsict 2018-7-18 08:31
写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人觉得我是标题党,其实我也觉得写这个题目为时尚早,那又为什么写呢?主要是出于昨天与一个同事的谈话。 昨天一个同事到办公室,他突然就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的国基中了吗?”。 我说不知道啊,往年不都是 8 月 20 日左右公布,难道今年提早公布了? 该同事说:“某某某已经知道自己中了”。 我就问:“如何知道的?” 他笑着回答:“会评刚结束,他就收到信息,你懂的”。 我立马反映过来,别人有人脉,有信息渠道。 国基对高校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重要的不是国基所带来的经费资助,而是他所带来的利益与荣誉,像我等普通人只等静心等候,该干吗还得干吗。
个人分类: 科研|544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国基获得资助是真的吗?
热度 51 Taylorwang 2016-12-2 08:17
作为教学科研型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允许的情况下每年都要申请。虽然我以应用研究为主,国基申请的命中率相对较低,申请了十多次,以我为负责人,只拿到一个国基。今年的申请,在 8 月初公布结果时,三位评审专家,一位优先资助,一位同意资助,一位反对资助,反对原因是应用性较强,应该由其它的科技计划项目资助而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因为有反对,不能获得资助也就成为必然。由于连续二年的国基申请,都是这种 ABC 的结果,二年失败,就必须有一年停止申请,本来想明年该休息了,可 11 月底,我竟然收到国家基金委的电子邮件,告诉我 2016 年申请的基金获得资助。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新的骗局,马上问我的一些同事,是不是也收到类似的邮件。很快有同事回复,可能真是骗局,千万不要打开电子邮件提供的连接。但我认真检查了邮件上提供连接的网址,应是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的网址,我就打开连接,进入熟悉的页面,真的发现同意资助,要填写项目计划书,只不过不是面上项目资助,而是作为风险管控基金小额资助,先资助一年,十万元! 虽然这十万元不算多,国基项目我们仍将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原来这个国基申请,是为了从机理上了解硝酸法或混酸法氧化铁红生产过程中产生氨氮的机理,从而寻找减少与控制氨氮产生的方法。由于与我们合作的氧化铁红厂,高铁建设的需要,面临要搬迁的问题,另外,我们也有其它的一些应用研究课题需要研究生去完成,故国基申请被否决后,我们已不准备在氧化铁红的领域再做进一步的基础研究。但谁能想到,沉静了几个月后,又意外收到这个可以获得资助的通知呢。有了资助,且有一年的时间限制,就要真正开展一些研究工作。 第二天我就与我的助手一起,讨论确定将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用这个课题来做。在大家讨论如何做这个课题的过程中,发现这项研究,若有较好的研究成果,除了应用于减少氧化铁红废水的氨氮污染,还有可能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说做就做,不要等到项目计划书交上去,同意了并拨款下来再做,而是立即着手安排实验装置,尽快开展探索性实验。 作为风险小额资助研究课题,理论上来讲是否有进一步的资助,将取决于前期的探索性研究成果。但对于我们来讲,由于重新审视和考虑这个问题,发现其可能蕴藏着其它的巨大应用潜能,即使没有这个十万元的资助,我们也要开展探索性研究。一旦探索的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相同,且成本核算也在可以接收的范围,也就不用再等能否拿到后期的进一步的资助,而是刻不容缓地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开展进一步地研究。 一年中,总会偶尔冒出一些想法,碰到一些想探索了解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于国基的申请,我一直采用积极争取的心态申请,但从来不以申请到国基的钱作为主要的研究经费来源。虽然有点广种薄收的味道,真能获得资助,锦上添花,没有申请到,该做什么,仍做什么,该做的研究继续开展。若这个十万元的风险小额资助,能让我寻找并打开一个新的应用研究领域,资助的鼓励作用,将远远大于这钱的实际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 在全国范围内,给更多的申请人小额资助,可能更能促进基础研究的开展!
21401 次阅读|112 个评论
中个基金还个愿,管他理解不理解
热度 15 ncepuztf 2015-8-30 21:00
年初在博文“ 过年那些事儿 ”中以调侃的方式许下心愿:今年中个基金! 不想梦想成真!(美娣的祝愿,谢谢她!) 说心里话,失败的次数太多,根本就没指望,结果真的中了一个, 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知道消息的时候像范进中举,跑去告诉了单位领导(被期待了太久, 感觉像欠了债似的,第一时间挽救下他们对我的失望)。 科研处的同事说省基某种程度上比国基还要难,数个得了数次国基的同事 就是申请不到省基,怪事! 几年来我也是响应学校号召省基、国基一起申请,因为从来没中过, 也就不顾及是不是一本多投,基本是换个马甲又出来了, 我把申请的经历简单叙述下。 远的就不说了。 大前年申请跨工程和信息学部,大概只有2个同意,咨询有经验的老师, 说跨学科名义上鼓励,实际上是劣势,不如申请单一学科。 前年国基上会投票没过半数,看意见基本5个评审3.5个同意, 那是申请的工程学部。 去年申请省基不成功,一半一半,也是工程学部。国基因为连续申请2次, 去年停一次。 今年改变策略,省基、国基都申请信息学部,结果省基4个评审3个同意 1个优先,国基5个评审大概1.5个同意。 老实说,我的本子内容差不多,但为啥专家意见差别这么大,实在难以理解。 顺便说一下,类似情况不少,去年中了国家青年基金的老师也是同时申请 省基金,结果意见相差甚远。 不管怎么说,谢谢评审专家!我也经常审稿,有时候各种因素影响, 结果也会有波动。
个人分类: 米奥系列|17105 次阅读|29 个评论
听闻2015国基有关学科专家会评上周已召开,估计结果很快公布!
热度 1 rzwu0721 2015-7-22 10:55
昨天听说 2015年 国基 有关学科的专家会议评审上周 已经召开 , 不知道是否属实?但 感觉 结果应该 很 快就公布 了, 祝 自己 好运, 也 祝 各位好运
3483 次阅读|4 个评论
你秀获得的国基,我秀国基成果的推广
热度 31 Taylorwang 2014-9-15 08:13
在高校,除了教学带研究生,我感兴趣的研究还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展的应用型研究。虽然应用研究不能大规模地发表 SCI 论文,由于能解决一些比较特异的废水处理问题,研究的结果申请了不少发明专利,研究生们也发表了不少国内杂志的论文,偶尔也能发表 SCI 的论文。高校的指挥棒总是指向“高、大、上”,研究项目要国家级的纵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 973 ;论文要国外杂志的 SCI 论文,能发在 I 区, II 区更好,最好是 SNC 。在这指挥棒的指挥下,也得跟着有所行动,至少态度上要积极。虽然知道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搞应用研究为主的我来讲,差不多是“广种薄收”,但我仍然每年都播种,希望 8 月份能有收获,这么多年来,只收获了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二年,又连续二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没有获得资助,按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申请的新游戏规则,这必须休息一年了。没有了基金的申请,也就不用挖空心思考虑如何将申请本子写得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又有科学原理,还要不能让评审的人一眼就看穿的玄妙之处;没有基金申请,更没有等待结果的焦虑,今年就全力以赴推广 2010 年拿到的一个国基“一体化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成果。 当然,这个成果的推广,也不是今年开始的, 当 初发现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结合,能很好地深度处理废水中的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且刚开始这项研究工作,并没有获得任何基金支持,从开始研究到现在,算起来已有十年之久。 2005 年申请并获得了第一个发明专利—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合水处理方法,一些研究成果及实际的小规模的工程应用,也发表了几篇 SCI 论文,在此研究基础上,再加上运气较好,终于在 2010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体化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系统去除污染物方法及其机理研究。有了国家基金的支持,我们就开始了二线作战的做法,一部分研究生继续在实验室研究一些深层次的机理问题,另一部分就在寻找新工艺技术应用的机会。 2011 年,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印染废水深度处理 5000 吨 / 天的示范工程项目机会,利用该工艺的处理能力终于从几十吨到几百吨的皮革厂废水处理,港口化学品码头的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等的中小型项目,跨跃到日处理千吨以上的行列。 2012 年该项目建成后,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印染厂的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出水的 COD 值低于 40mg/L ,外观象自来水一样。该深度处理工程,很快成为该港资企业参观的亮点,他们将周边的环境也进行了整治,并开辟了专门的参观通道,客户到工厂参观,废水处理系统成为必看的站点。该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系统,在成功稳定运行 2 年后,公司决定,将另外工厂的每天 2.5 万吨废水,全部采用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公司再一次使用我们的专利技术,支付了相应的专利费给学校,同时,我们还承包了新系统的臭氧催化氧化工程部分。 我国的一些废水排放标准,在国际上来讲,都算比较高的,但我国的 环境 问题 之所以越来越麻烦 是执法不严。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环境执法的力度,这也给我们的深度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强劲的“东风”。继佛山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使用我们的深度处理技术以后,广州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决定由我们提供新建日处理 4 万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所有技术服务,包括设计,施工指导,及调试。东莞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也采用我们的技术,保障其日处理 9 万吨印染废水的达标排放。 我们开发的这项技术,不仅我们在推广,国内还有不少环保公司,“悄悄地”帮我们在推广,化学氧化 - 曝气生物滤池联合水处理技术这个专利,我们 2005 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008 年获得授权,但我们发现,国内除了我们,其它公司最早利用这个技术处理废水的是 2009 年,近年来,用这个技术的公司越来越多。今年,甚至有江苏省我家乡附近的一家大型纺织印染企业,在咨询我们,并由我们提供技术方案后,公司自己组织建设日处理 2 万吨的臭氧氧化 - 曝气生物滤池的深度处理系统,国内企业的专利意识是相当薄弱的。想到这项技术是造福人类的环境保护技术,能支付学校专利使用费更好,最重要的是希望这项技术能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想到一个新的好点子,也许就是灵光一闪,比较快的事。将这个好点子完善化,并在实验室证明这个点子可行,也许几个月就可以了,但新技术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能大规模地推广应用,那就必须等好几年。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国家的 863 项目, 973 项目等,对于企业来讲,说服力远远没有实际的示范工程来得有效果。今年我们能成功地大规模地推广,一方面得益于日处理 5000 吨的示范工程,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加大了环境治理执法力度,企业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的结果。希望我这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过的技术能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
20622 次阅读|75 个评论
科研那些事
热度 2 feng242123456 2014-8-26 19:27
笔者按:几日前是国基发布的时令,忍不住地关注了一下,无意间注意到有好友名字赫然在列(另一好友:中科院百人成员同样在列,祝贺),颇为欣慰,向其表示祝贺,聊天过程中也了解些许关于他同届的点滴事例。遂借此展开,由此及彼,说说自己经历的科研那些事。 好友为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之前的合作过程还是蛮愉快的。所以这里简单的说说好友讲的事情。几天前我已在该研究所主页注意到关于破格提拔研究员的通知,今天好友告诉俺被提拔的二人中其中一人为其同届,应该是该研究所目前最年轻的的研究员了。甚为惊叹,也算是站在巨人的的肩膀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才让团队让领导如此器重吧?! 几日前参与了目前个人从事的领域的一会议,其实行业内大佬级别人物早在二年前及基本耳闻并见过了,只不过经过这两年的不断的接触,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其中一位先生将会议主题定为“MS科技与艺术”,颇为有趣。事实上,认识的这些行业大佬都不是老学究,他们可以谈历史说天地,可以玩摄影,可以玩高音,可以玩舞蹈,可以奏乐器。。。与大佬级别人物交流的过程中,对于我们这群处于“三环”的人员也给予了很多的建议,甚为庆幸。 近来的生活,客观的讲不算忙碌。一是继续按部就班的完成负责的项目内的内容。另外业已完成一款从理论计算到仿真到设计实现的MS仪器。看到厚厚的一摞图纸出自己手,不禁会感到一丝丝的欣慰。不过个人深知国内行业的现状,对于自己的卓著关注点也会持续下去的,除却目前负责的部分离子探针部分诸如多次反射TOF、四极电场分析等都会持续下去的,尤其感兴趣的方面都会下一定功力,尤其考虑在满足时可以实现之。 总是习惯于说一些重复的话语,给“有追求有梦想”这句振奋人心的话翻译的普通一点:“有奢求才会有动力”。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典型工作于科技一线人员,除关注行业动态外,对于科研、对于生活更有自己的考虑,有自己的追求,喜业余时间发展金融投资、摄影旅游等等活动。 仅为一点随笔,是以记下由今天聊天过程中想到的种种。 齐国臣2014年8月26日晚于北京 1 2 3
3155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家基金课题,你中了吗?
热度 6 qpzeng 2014-8-20 18:38
国家基金课题放榜,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连我这个今年与国基没啥关系的人,也时时在等待中标课题上网可查的激动时刻。今晚终于公开放榜了,我算第一时间在科学网发布这个“号外”吧! 国基申请人基本上已知晓自己中没中,但不知自己单位有多少人中。也许各位还关心其他单位有谁中,中了多少项,并打算就此分析一番。请点击以下链接,输入单位名称和验证码即可查阅: 国家基金中标课题查询 若输入主题词,还可以查阅某个领域的中标课题,这点应该不需要我教了吧? 这是我校中标课题的首页,似乎又多了几个“基于”( “基于”成为“国基体”? ),哈哈! 看看中标课题资助经费差异悬殊,忍不住又要“吐槽”几句: 第一,青年项目设置的初衷是给初入科研“沙场”的年轻人提供“启动”经费,但随着青年的年龄范围被延长到40岁,就基本失去“启动费”的意义,试问有谁到了40岁还没拿过项目? 第二,即使给40岁以下的学者提供“启动费”,也应该只限一次吧?为何见到有的年轻人连中几次青年项目,难道一生中还要连续启动多次? 第三,为什么地区基金的经费比面上低那么多,难道他们做项目不是一样要买进口试剂?他们买 实验器材 应该不 能买到像萝卜、 白菜那样的 “便宜货”吧? 第四,有些 国际项目的经费只有区区几万,这不是摆明靠它做不了任何研究,仅够购买出国的来回机票吗? 第五,有些项目既不需要做实验,也不需要搞调研,仅凭一颗脑袋就能完成,就因为它是重点或面上就能拿那么多钱?明显不合理呀! 国基委是不是应该把现行按重点、面上、青年、地区、国际资助的方式改为按需资助?所谓按需资助就是按实际需要提供项目经费,申请者的经费预算仅作参考,主要依据评审者的经费资助建议,最后由国基委批准确认。
个人分类: 博客趣闻|3988 次阅读|15 个评论
2014年8月18日,一个新的开始
热度 1 cranelover 2014-8-18 17:46
历经四年磨难,终于国基得中。随着突如其来的喜悦逐渐散去,更感压力陡增。 这不是终点,只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故作此文,纪念逝去的日日夜夜。 感谢家人和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293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