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国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国基

相关日志

写在基金落榜时
d289390715 2020-9-21 18:18
落榜自白与落榜自由 连续申请 4 年,连续落榜 4 年,不变的是重在参与,变化的是自己的心态。从第 1 年的渴望,到第 4 年的佛系。不是时光磨平了自己的棱角,而是自己逐渐看透了很多事情。第 4 年,恰好在国外访学,基金的本子是自己花了很长时间、非常用心的去写的,是 4 次申请当中投入精力最大的一次。一件事,如果付出了很多心血,最后功败垂成,自己有时候会很心痛;反之,如果自己本来就有一定敷衍、应付的成分在里面,可能就算心痛,也不会那么刻骨铭心吧。我应该感谢自己的佛系,尽管这一次申请是自己投入精力最大的一次,但因为已经看开了,落榜,就落榜吧。 落榜的缺点是缺少经费,很多想做的实验没法完成;落榜的优点是研究自由,反正没有课题资助,自己想干啥就干啥,天马行空,脑袋里有想法的时候就可以做一做,也不用去计较论文档次、成果水平,我想做的我就做,我做的东西就代表我,我可以上得厅堂高谈阔论,也可以下到市井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我就是我,脱离了基金资助,反而成了自由、真我色彩的自我。 在这一点, 我应该感谢我们单位的仁慈 。对于很多高“水”平单位, 很多年轻人还要承受着非升即走的压力,有些人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为了留下来而科研 。而我们这种入不了“双一流”的高校,反而对于落榜的人给予很大的包容,暂时还没有执行非升即走的政策。所以, 我们这些吊车尾科研人员如果不忘记自己的梦想,坚持做自己的研究,说不定几十年后的某一天,某一项行业重大变革的成果是由我们来开创的! 在这里,我也温馨的提醒各位评审专家,请不要抄袭落榜者的点子,在你们对我们嗤之以鼻后,请不要不要脸的又去剽窃我们的 idea 。落榜者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到时候面斥不雅。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公平吗? 我认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的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 但如同很多人所说,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依然是我国最公平的科技项目评审之一。对于个体而言,你倒霉的话遇到不负责任的评审人,那就是极大的不公平;你遇到喜欢和稀泥的评审人,不管前面怎么夸你,后面都是把你毙掉,甚至你在看到意见时还在揣摩是 A 还是 B,人家结论中已经毙掉了你 ;遇到有良知、有操守的评审人,大家就事论事,真正的优中选优。但这其中,还与评审人手中评审项目的总体数量、总体质量、你自己的本子质量等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基金评审的不公平是绝对存在的,公平只是相对的。 换一个角度,每年入选的是少数,而落榜的是多数,难道就活该这些人落榜吗?未必。只不过 在总体资助数量有限的条件下,必然有人入选,也有更多的人落选,公平只是相对的。基金评审的改革方向或未来期待,是提高相对的公平性,而减少绝对的不公平,但要消除绝对的不公平,在有限项资助的背景下,理论上本身就 不具有可行性 。 在基金评审人的选择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公平 ,比如,当前还是以获得过基金的人作为主要评审团队,甚至还包含一些去年获得资助尚未结题的“专家”。问:获得资助就意味着他们高人一等?就可以掌握了话语权去评价别人?你别骗我,反正我不信。这个设定本身就存在问题,以至于在少数获得资助的人当中选择评审人,个别评审人甚至还要审阅很多本子,导致填写的评审意见伤痕累累,看起来也极其不负责。 笔者愚见,基金评审应该扩大评审规模,并建立复合型的评审体系或系数再决定上会名单 。我们领域就 3 个评审人,中间有一个不认同你,基本就 over 了。 你管这叫公平? 呵呵。 在公开与透明方面,现在仍然是单盲审制度,这个评审制度弊病也是不少。 个人建议,要么双盲审制度,进一步减少打招呼和看人下菜碟的现象;要么完全公开化,接受大众监督,也让大家看看,高中的人当中是否有评审人七大姑八大姨家的门生。单盲审制度半遮半掩,并不是保证相对公平的最佳选择。 招呼,你打了吗? 我没打, 我这辈子都不会在国家自然基金评审里为了自己高中而打招呼 。 立下这个 flag ,如有违背,此后余生,欢迎各位通过聊天记录、电话记录等举报我 。 但别人有没有打招呼呢? 我说没有你信吗? 我相信的是:有人不打招呼中了,也有了打了招呼没中。原因很简单,国家自然基金评审的不公平是绝对的,公平是相对的。在有限的资助数量下,有人上,有人下,你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禁止打招呼不能只靠三令五申,而应该来点可操作性的措施 。比如,要求基金评审期间,评阅人的所有聊天记录、通话记录是要备份到大数据中心,你看他还敢不敢暗箱操作?再看看这条政策之下,跨省的实体流动是不是增加了,有些事情不就很容易解决了。很多事情都已经实名制了,他们怕啥? 5 篇代表作制的弊病 实际上,我今年申请的代表作和以往没啥区别,往年被喷的体无完体,今年的评审人还比较留情面,没提代表作的问题。换句话说,不需要代表作,人家一样能毙掉你。 但 5 篇代表作制度本身还是存在问题的。 关于这一点,在去年农历大年三十我还在改本子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一些观点,详见博文:青年基金,该不该重点评价代表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00925-1215505.html 这里补充一个最新的思考: 5 篇代表作,容易让一些人炒冷饭,有了 5 篇,就“功德圆满”了?而这 5 篇,还是申请人自己挑出来的。 我觉得,系统应该改进一下,把申请人最近 10 年的代表作都纳入到系统里,申请人自己从里面选出 10~20 篇代表作,然后再由系统从这其中随机选则若干数量推送给评阅人。随机推的代表作,减少申请人自己固定推荐的弊病。 存在的一个问题,如果自己都不够 10 篇怎么办?再研究个算法,比如复合上他引次数、衰减系数、关注度等等指标,按比例、按算法给分就行了。这就比较复杂了,但如果开发出来,肯定比现在只看 5 篇,要好得多,而且评价会更全面。 你有没有研究基础,很可能通过一个算法就知道了,不需要评阅人明明不了解你,却还要评价你有没有研究基础 。 非升即走制的倒逼 很多“名”校对年轻科研人员实行非升即走的政策,导致这些人是为了生计在申请项目,而不是为了兴趣、为了科研而科研。迫于生计,有些人铤而走险的打招呼、搞对换交易也就难免了。今年你放过我们单位几项,我放过你们单位几项,至于那些没有非升即走压力的,反正他们还饿不死,就先不给他们了……某些单位表面上基金收获颇丰,谁知道是怎么来的。 当科学研究遭遇这种畸形的管理制度时,科学研究就不再纯粹;当职称评审也要与基金中奖挂钩时,就会有人挖空了心思去想着中奖。 需要去改革一下这种畸形的管理制度,让科学研究回归初心,而不是源于个体的生存需求。 人才浪费与自费科研 一些博士毕业后去了街道办,有人大呼:“人才浪费!” 每年基金申请,中奖的是少数,不中奖的是多数,像我这样连续多年不中奖的,倒霉催的,我们这些人难道不是人才浪费吗? 有关部门是不是也考虑一些这些连年不中的,怎么为国家、为社会更好的贡献自己的才智?这些人如果只承担教学任务,确实有些浪费。 在基金放榜之前,我就已经自费买了一些设备,顺便自费改善一下自己的研究条件,有些事情想做就直接自己做了,不需要看谁的脸色。 看了科学网王立新老师的文章,更鼓舞了我。王老师的这篇文章,也分享给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47359.html 向王老师致敬,感谢您作为先驱,树立了一个榜样! 这些年当我失意、沮丧的时候,我就看看奥斯卡颁奖礼,假装自己也是个演员,然后坚守一下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会有一天做更好的自己! 但毕竟,像我这么佛系的不多,自费科研能支撑的力度还有限。 我也想过了,如果我这辈子得不到任何资助,也没关系,这意味着我这辈子在科研的道路上都不用退休,我的科研生命是跟自己的零花钱有关的。想搞一把的时候,就来嘛! 如果有一天我成功了,记得教育以后的孩子,有梦想就坚持一下,说不定自己省下来的零花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附今年某位“赤脚大仙”的评审高见 1 具体评价意见: 一、请针对创新点详细评述申请项目的创新性、科学价值以及对相关领域的潜在影响。 针对当前…… ……的研究的尚不够深入的现状开展研究,提出…… ……评价方法,进而改进……的有效期治理方法,提高煤矿动压下的开采技术和开采效率,项目研究将有利于贵州的煤炭开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 【笔者注:申请的本子里我压根就没说这几条意义,不知道评审人怎么看出来的,实在是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请结合申请项目的研究方案与申请人的研究基础评述项目的可行性。 项目在总结当前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笔者注:我没总结!】 ,提出了采用统计调研、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综合分析等方法,从……的 江湖 作用机理,……的数值模拟等方面。项目考虑了……影响下的冲击倾向性评价从而改善煤层支护,实现巷道稳定,提高 卖 炭 产生 速度和效率 【笔者注:我得多能干,能提高煤炭产生速度?对不起,我干不来!地球妈妈都很为难!】 。研究思路清晰,方法正确,技术路线可行,实验过程正确有效,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项目申请者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和良好的工作条件,项目研究工作步骤完整有效,有助于研究能按期完成,获取较好的研究成果。项目研究经费据算正确、合理。 三、其他建议 但项目申请书存在不足,主要有:( 1 )研究点题未能 却 中要害,主题不够明确, 药店 也 粗构 突出;( 2 )研究思路为直截了当,未能指明通过实验过程获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3 )对研究申请者的独创性表述 胡 够清楚, 为 较好展示项目申请者独到的思维方法,申请者未能展示出良好的培养前景。 综述,不建议对该项目给予资助。 本文最后的温馨提醒:本次申请的内容全网几乎 未 见报道(几乎就是客气点的说法),请评阅人勿在后续研究及研究生培养中剽窃本人的想法,如有雷同,有可能发起实名举报,后果自负!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0 个评论
从事行政是教师上岸的方法?
热度 1 pinjianlu 2019-8-20 18:04
现在很多实力不强的毕业生都在努力考公务员,把公务员当做上岸的方法。 而我们学校的教师,评不上职称的,都找门路去搞行政了。难道行政就是教师上岸的方法? 以前有些教师拿了青基之后就当了副院长啥的,搞得青基结题效果也不理想。既然拿到了青基,应该是科研起步的开始,怎么就转行搞行政了呢。只不过当了副院长啥的,就再也不用参与任何绩效考核了,舒舒服服地拿着自己的奖励绩效。在985高校,青基就是科研起步的标志。这些2本高校居然把青基当做了一种神圣的东西——反正也是国基嘛。他们既然能拿到青基,何不让这些优秀的教师继续从事科研呢?然后就搞行政上岸,再也不从事科研了?! 其实好多老师能拿青基,只不过是博士期间选择了一个好发论文的方向而已,何必要一下子登天,目中无人、目空一切地当了领导?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3638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的一点国基申请经历
EditSprings 2019-7-5 11:07
基金会评的时间越来越近,相信很多老师们的心都是悬着的,而我也在为自己的面上而担忧。借此,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对于国基申请的一点体会。 个人感受,基金资助就是一个人才的选拔,资助那些具有学术科研潜力的人才,来推动国家科技的发展。那么,通过标书如何判断我们是否具有推动科学进步的潜力呢?无非两点, 一是申报书的质量;二则是我们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与潜力。 下面我就从本子的质量和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与潜力两个方面来阐述。 关于本子,重在创新,思路要新,想法要新。 而做到这些就要需要大量的积累,文献阅读,思考总结,从前人的研究内容里总结出自己的东西,并且将其顺畅、有逻辑的表达出来。本子 Idea 虽然关键,但是如何围绕 Idea 写出一个高质量的本子更考验申请者的水平。现在回过头看以往的本子,感觉可以修补的地方太多太多。写本子的第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立项依据,我们一定要阐述清楚为什么做这个,涉及到哪些领域的哪些重要问题 , 具有何等理论价值或应用前景,这就是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就是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应该点明该方向取得了哪些进展,但依旧存在的科学问题或者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切入点、学术思想,对于这些关键问题的 标书 一定要清晰精炼,宜精不宜多,最后总结归纳自己的研究思路,我一般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并对反映本子思路的句子进行突出显示,让评审人通过这种突出一眼知道你要做什么,期望解决什么问题。 研究内容就是对研究思路的一个拓展与丰富,将其具体化,但同样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应该立足于实际问题,展望未来,切忌空谈理论。另外一点就是创新点的提炼,这是个人的领悟,只能各凭本事。 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潜力如何在本子中体现呢?其实这部分主要体现在研究基础上面 ,申请者论文的数量或质量基本反映了学术水平。从研究基础上,评审人基本对申请者的科研能力有一个直观的判断。第一年,我的研究基础简单的一页介绍,也没有什么套路,只有简单的博士研究介绍。后来第二年,我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捋出一条清晰的研究路线,配合一些代表性文章的图片,简要的阐述了已取得的成果与当前项目的关联,明显自己就感觉档次内容提高了很多,瞬间感觉第一年不予资助真的也不冤。这项工作可以让评审人清楚的指导我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而本项目是在前期的研究成果的工作延续,从而让审稿人知道我们对当前这一领域的掌握程度,并告诉他们本项目的可行性。一个清晰的研究脉络,可以给评审人一个好的印象。另外,最新的顶级文章是一个加分项,我第二年新加入了几篇最新成果,其中包含两篇一区top文章,个人感觉两篇一区top文章的意义重大。同时,建议把项目的一些前期数据放进来,通过简单明了的图表配以文字,图文并茂的告诉评审人我们已经开展了前期研究,本项目是有基础的,可行性很强。但是也要把握度,不然过量,否则评审人认为工作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没有资助的必要。最后,建议大家把项目组成员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论文、专利)列出,这是研究团队硬实力的体现,有助于评审对本子可行性的评价。 最后,我想说 基金修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家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因此,撰写工作早点开始,给自己留下充足的修改时间。一个好的本子必然是经过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我们常说本子是永远改不完的,因为我们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值得我们去精雕细琢。在这个反复打磨细节,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新的想法产生。思路的清晰,行文的逻辑布局,科学语言的凝练,图文的观赏性,技术路线的清晰性等等都是关键,我们只有不断地对本子进行完善。说实话,最后提交的那一稿,真的是自己一咬牙不改不看了才提交的。最后中不中只能听天由命,至少我们做了自己能做的,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以上是我从自己的青基申报中获得资助得到的一点经验,当然还有其他部分没有展开讲述,当然这与早年的申报经历有关。 希望大家今年都能早日吃“基”。 母语润色 ¦ 专业翻译 ¦ 论文预审 ¦ 修改指导 ¦ 图表服务 ¦ 基金标书 ¦ 用户评价 ¦ 联系我们
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拿国基有偶然性,争取偶然性抓住必然性
热度 19 Taylorwang 2018-8-22 08:21
提交申请书等待了近半年,看到科学网的通知,8月 16 日国基评审所有结果全部公布。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发现自己申请的项目仍处于项目评审中,心中就感到凉凉的。又过了二天,终于收到评审结果的电子邮件,三位评审人,第一位的结论是:申请人具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研究团队结构合理,研究条件完备,经费预算合理。第二位的结论是:课题研究目标不够明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够深入;研究内容缺少深度;微电极、高通量测序等为业界近几年普遍采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缺少创新性。第三位的论论为:综合而言,该项目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探索性,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申请人在提出合理科学假设的基础上,也设计了合理恰当的研究内容,项目整体可行,也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经费预算合理。建议资助。从这个结果看,第二位给了一个“ C ”,今年的申请也就注定失败了。 虽然大家都说基金申请书的质量是第一位的,写得好的本子,命中的可能比较大 ,但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的喜好也不同,能给出的结论就不同,故基金申请的评审仍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也许第二个评审人换上其它的人,可能今年我的基金就中了。 既然基金申请存在偶然性,没有中也必须接收这个事实,但技术开发的应用则不存在偶然性, 能否成功推广应用,取决于我们是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真的解决了技术在工程化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不是真的能为客户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是不是真的能为客户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又降低了治理污染的成本! 一年半前我们偶然发现了废水中使氨氮稳定亚硝化的方法,而稳定亚硝化是节能低碳的脱氨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重要环节。在发现了这种稳定的亚硝化方法后,我们也发表了几篇质量不错的论文。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稳定亚硝化的机理,申请了 2018 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国家在新的废水处理排放标准中,往往增加了总氮的排放标准, 脱除废水中的氨氮与总氮,逐渐成为水处理研究的热点,和工程化应用的重点。 而低碳节能的厌氧氨氨化工艺的开发与应用,也就必然成为研究开发的重心。 以往的厌氧氨氧化工艺,由于应用条件比较苛刻,实际工程化应用并不多,国外的工程公司在国内的应用报价高昂。 我们由于发现和掌握了新型的稳定亚硝化方法,自信地认为找到了稳定应用厌氧氨氧化的钥匙, 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同时,我们也着手布置厌氧氨氧化工程技术应用开发的研究工作。 从 2017 年 8 月东北大学朱教授给我们邮寄了 200ML 的厌氧氨氧化菌种,我们就正式开展了厌氧氨氧化的应用性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刚好差不多一年。实验室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从 500ML 的反应器,扩大到 8 升的反应器,再做到 50 升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一个多月前,我们又启动了 250 升的厌氧氨氧化中试装置,同样取得预期的良好处理效果。现在,我们正加工 10 吨的工程化验证的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并联系了三个可以做工程化应用的工厂,来做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前的最后验证。 为了杜绝可能的偶然性,找三个可以应用厌氧氨氧化的工厂,保证这工程化应用验证的研究能如期开展。 由于厌氧氨氧化表现出极强的节能降耗特征,与目前最常用的硝化反硝化脱除废水中的氨氮和总氮相比,其处理成本往往是厌氧氨氧化的 5 - 8 倍, 工程化验证的成功,也就自然打开了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的大门! 这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拿到,其实这段时间课题组一直积极地开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今年又增加了 2 篇相关 SCI 论文的发表,为 2019 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增加了进攻的“炮弹”,但 能否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决定权在别人的手中, 其偶然性仍然存在 ,特别是象我这种直抒已见的一些做法,有时可能无意中得罪了某位重要的人而增加了失败的偶然性 。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现在这种秉性也难了 。 偶然 性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必然性,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我能做的只是明年再积极申请基金,争取 “偶然性”的最好结果,用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的应用推广上,确保必然性的应用技术成果推广。 我想,争取再用 2 年左右的时间,将目前文章多而应用少的厌氧氨氧化工艺技术,在中国变得象到处使用的废水处理活性污泥法一样,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22704 次阅读|39 个评论
你的国基中了吗?
热度 7 zywsict 2018-7-18 08:31
写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人觉得我是标题党,其实我也觉得写这个题目为时尚早,那又为什么写呢?主要是出于昨天与一个同事的谈话。 昨天一个同事到办公室,他突然就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的国基中了吗?”。 我说不知道啊,往年不都是 8 月 20 日左右公布,难道今年提早公布了? 该同事说:“某某某已经知道自己中了”。 我就问:“如何知道的?” 他笑着回答:“会评刚结束,他就收到信息,你懂的”。 我立马反映过来,别人有人脉,有信息渠道。 国基对高校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重要的不是国基所带来的经费资助,而是他所带来的利益与荣誉,像我等普通人只等静心等候,该干吗还得干吗。
个人分类: 科研|5402 次阅读|15 个评论
国基获得资助是真的吗?
热度 51 Taylorwang 2016-12-2 08:17
作为教学科研型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允许的情况下每年都要申请。虽然我以应用研究为主,国基申请的命中率相对较低,申请了十多次,以我为负责人,只拿到一个国基。今年的申请,在 8 月初公布结果时,三位评审专家,一位优先资助,一位同意资助,一位反对资助,反对原因是应用性较强,应该由其它的科技计划项目资助而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因为有反对,不能获得资助也就成为必然。由于连续二年的国基申请,都是这种 ABC 的结果,二年失败,就必须有一年停止申请,本来想明年该休息了,可 11 月底,我竟然收到国家基金委的电子邮件,告诉我 2016 年申请的基金获得资助。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新的骗局,马上问我的一些同事,是不是也收到类似的邮件。很快有同事回复,可能真是骗局,千万不要打开电子邮件提供的连接。但我认真检查了邮件上提供连接的网址,应是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的网址,我就打开连接,进入熟悉的页面,真的发现同意资助,要填写项目计划书,只不过不是面上项目资助,而是作为风险管控基金小额资助,先资助一年,十万元! 虽然这十万元不算多,国基项目我们仍将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原来这个国基申请,是为了从机理上了解硝酸法或混酸法氧化铁红生产过程中产生氨氮的机理,从而寻找减少与控制氨氮产生的方法。由于与我们合作的氧化铁红厂,高铁建设的需要,面临要搬迁的问题,另外,我们也有其它的一些应用研究课题需要研究生去完成,故国基申请被否决后,我们已不准备在氧化铁红的领域再做进一步的基础研究。但谁能想到,沉静了几个月后,又意外收到这个可以获得资助的通知呢。有了资助,且有一年的时间限制,就要真正开展一些研究工作。 第二天我就与我的助手一起,讨论确定将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用这个课题来做。在大家讨论如何做这个课题的过程中,发现这项研究,若有较好的研究成果,除了应用于减少氧化铁红废水的氨氮污染,还有可能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说做就做,不要等到项目计划书交上去,同意了并拨款下来再做,而是立即着手安排实验装置,尽快开展探索性实验。 作为风险小额资助研究课题,理论上来讲是否有进一步的资助,将取决于前期的探索性研究成果。但对于我们来讲,由于重新审视和考虑这个问题,发现其可能蕴藏着其它的巨大应用潜能,即使没有这个十万元的资助,我们也要开展探索性研究。一旦探索的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相同,且成本核算也在可以接收的范围,也就不用再等能否拿到后期的进一步的资助,而是刻不容缓地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开展进一步地研究。 一年中,总会偶尔冒出一些想法,碰到一些想探索了解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于国基的申请,我一直采用积极争取的心态申请,但从来不以申请到国基的钱作为主要的研究经费来源。虽然有点广种薄收的味道,真能获得资助,锦上添花,没有申请到,该做什么,仍做什么,该做的研究继续开展。若这个十万元的风险小额资助,能让我寻找并打开一个新的应用研究领域,资助的鼓励作用,将远远大于这钱的实际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 在全国范围内,给更多的申请人小额资助,可能更能促进基础研究的开展!
21359 次阅读|112 个评论
中个基金还个愿,管他理解不理解
热度 15 ncepuztf 2015-8-30 21:00
年初在博文“ 过年那些事儿 ”中以调侃的方式许下心愿:今年中个基金! 不想梦想成真!(美娣的祝愿,谢谢她!) 说心里话,失败的次数太多,根本就没指望,结果真的中了一个, 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知道消息的时候像范进中举,跑去告诉了单位领导(被期待了太久, 感觉像欠了债似的,第一时间挽救下他们对我的失望)。 科研处的同事说省基某种程度上比国基还要难,数个得了数次国基的同事 就是申请不到省基,怪事! 几年来我也是响应学校号召省基、国基一起申请,因为从来没中过, 也就不顾及是不是一本多投,基本是换个马甲又出来了, 我把申请的经历简单叙述下。 远的就不说了。 大前年申请跨工程和信息学部,大概只有2个同意,咨询有经验的老师, 说跨学科名义上鼓励,实际上是劣势,不如申请单一学科。 前年国基上会投票没过半数,看意见基本5个评审3.5个同意, 那是申请的工程学部。 去年申请省基不成功,一半一半,也是工程学部。国基因为连续申请2次, 去年停一次。 今年改变策略,省基、国基都申请信息学部,结果省基4个评审3个同意 1个优先,国基5个评审大概1.5个同意。 老实说,我的本子内容差不多,但为啥专家意见差别这么大,实在难以理解。 顺便说一下,类似情况不少,去年中了国家青年基金的老师也是同时申请 省基金,结果意见相差甚远。 不管怎么说,谢谢评审专家!我也经常审稿,有时候各种因素影响, 结果也会有波动。
个人分类: 米奥系列|17105 次阅读|29 个评论
听闻2015国基有关学科专家会评上周已召开,估计结果很快公布!
热度 1 rzwu0721 2015-7-22 10:55
昨天听说 2015年 国基 有关学科的专家会议评审上周 已经召开 , 不知道是否属实?但 感觉 结果应该 很 快就公布 了, 祝 自己 好运, 也 祝 各位好运
3451 次阅读|4 个评论
你秀获得的国基,我秀国基成果的推广
热度 31 Taylorwang 2014-9-15 08:13
在高校,除了教学带研究生,我感兴趣的研究还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展的应用型研究。虽然应用研究不能大规模地发表 SCI 论文,由于能解决一些比较特异的废水处理问题,研究的结果申请了不少发明专利,研究生们也发表了不少国内杂志的论文,偶尔也能发表 SCI 的论文。高校的指挥棒总是指向“高、大、上”,研究项目要国家级的纵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 973 ;论文要国外杂志的 SCI 论文,能发在 I 区, II 区更好,最好是 SNC 。在这指挥棒的指挥下,也得跟着有所行动,至少态度上要积极。虽然知道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搞应用研究为主的我来讲,差不多是“广种薄收”,但我仍然每年都播种,希望 8 月份能有收获,这么多年来,只收获了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二年,又连续二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没有获得资助,按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申请的新游戏规则,这必须休息一年了。没有了基金的申请,也就不用挖空心思考虑如何将申请本子写得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又有科学原理,还要不能让评审的人一眼就看穿的玄妙之处;没有基金申请,更没有等待结果的焦虑,今年就全力以赴推广 2010 年拿到的一个国基“一体化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成果。 当然,这个成果的推广,也不是今年开始的, 当 初发现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结合,能很好地深度处理废水中的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且刚开始这项研究工作,并没有获得任何基金支持,从开始研究到现在,算起来已有十年之久。 2005 年申请并获得了第一个发明专利—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合水处理方法,一些研究成果及实际的小规模的工程应用,也发表了几篇 SCI 论文,在此研究基础上,再加上运气较好,终于在 2010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体化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系统去除污染物方法及其机理研究。有了国家基金的支持,我们就开始了二线作战的做法,一部分研究生继续在实验室研究一些深层次的机理问题,另一部分就在寻找新工艺技术应用的机会。 2011 年,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印染废水深度处理 5000 吨 / 天的示范工程项目机会,利用该工艺的处理能力终于从几十吨到几百吨的皮革厂废水处理,港口化学品码头的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等的中小型项目,跨跃到日处理千吨以上的行列。 2012 年该项目建成后,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印染厂的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出水的 COD 值低于 40mg/L ,外观象自来水一样。该深度处理工程,很快成为该港资企业参观的亮点,他们将周边的环境也进行了整治,并开辟了专门的参观通道,客户到工厂参观,废水处理系统成为必看的站点。该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系统,在成功稳定运行 2 年后,公司决定,将另外工厂的每天 2.5 万吨废水,全部采用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公司再一次使用我们的专利技术,支付了相应的专利费给学校,同时,我们还承包了新系统的臭氧催化氧化工程部分。 我国的一些废水排放标准,在国际上来讲,都算比较高的,但我国的 环境 问题 之所以越来越麻烦 是执法不严。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环境执法的力度,这也给我们的深度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强劲的“东风”。继佛山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使用我们的深度处理技术以后,广州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决定由我们提供新建日处理 4 万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所有技术服务,包括设计,施工指导,及调试。东莞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也采用我们的技术,保障其日处理 9 万吨印染废水的达标排放。 我们开发的这项技术,不仅我们在推广,国内还有不少环保公司,“悄悄地”帮我们在推广,化学氧化 - 曝气生物滤池联合水处理技术这个专利,我们 2005 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008 年获得授权,但我们发现,国内除了我们,其它公司最早利用这个技术处理废水的是 2009 年,近年来,用这个技术的公司越来越多。今年,甚至有江苏省我家乡附近的一家大型纺织印染企业,在咨询我们,并由我们提供技术方案后,公司自己组织建设日处理 2 万吨的臭氧氧化 - 曝气生物滤池的深度处理系统,国内企业的专利意识是相当薄弱的。想到这项技术是造福人类的环境保护技术,能支付学校专利使用费更好,最重要的是希望这项技术能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想到一个新的好点子,也许就是灵光一闪,比较快的事。将这个好点子完善化,并在实验室证明这个点子可行,也许几个月就可以了,但新技术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能大规模地推广应用,那就必须等好几年。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国家的 863 项目, 973 项目等,对于企业来讲,说服力远远没有实际的示范工程来得有效果。今年我们能成功地大规模地推广,一方面得益于日处理 5000 吨的示范工程,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加大了环境治理执法力度,企业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的结果。希望我这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过的技术能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
20577 次阅读|75 个评论
科研那些事
热度 2 feng242123456 2014-8-26 19:27
笔者按:几日前是国基发布的时令,忍不住地关注了一下,无意间注意到有好友名字赫然在列(另一好友:中科院百人成员同样在列,祝贺),颇为欣慰,向其表示祝贺,聊天过程中也了解些许关于他同届的点滴事例。遂借此展开,由此及彼,说说自己经历的科研那些事。 好友为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之前的合作过程还是蛮愉快的。所以这里简单的说说好友讲的事情。几天前我已在该研究所主页注意到关于破格提拔研究员的通知,今天好友告诉俺被提拔的二人中其中一人为其同届,应该是该研究所目前最年轻的的研究员了。甚为惊叹,也算是站在巨人的的肩膀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才让团队让领导如此器重吧?! 几日前参与了目前个人从事的领域的一会议,其实行业内大佬级别人物早在二年前及基本耳闻并见过了,只不过经过这两年的不断的接触,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其中一位先生将会议主题定为“MS科技与艺术”,颇为有趣。事实上,认识的这些行业大佬都不是老学究,他们可以谈历史说天地,可以玩摄影,可以玩高音,可以玩舞蹈,可以奏乐器。。。与大佬级别人物交流的过程中,对于我们这群处于“三环”的人员也给予了很多的建议,甚为庆幸。 近来的生活,客观的讲不算忙碌。一是继续按部就班的完成负责的项目内的内容。另外业已完成一款从理论计算到仿真到设计实现的MS仪器。看到厚厚的一摞图纸出自己手,不禁会感到一丝丝的欣慰。不过个人深知国内行业的现状,对于自己的卓著关注点也会持续下去的,除却目前负责的部分离子探针部分诸如多次反射TOF、四极电场分析等都会持续下去的,尤其感兴趣的方面都会下一定功力,尤其考虑在满足时可以实现之。 总是习惯于说一些重复的话语,给“有追求有梦想”这句振奋人心的话翻译的普通一点:“有奢求才会有动力”。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典型工作于科技一线人员,除关注行业动态外,对于科研、对于生活更有自己的考虑,有自己的追求,喜业余时间发展金融投资、摄影旅游等等活动。 仅为一点随笔,是以记下由今天聊天过程中想到的种种。 齐国臣2014年8月26日晚于北京 1 2 3
3155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家基金课题,你中了吗?
热度 6 qpzeng 2014-8-20 18:38
国家基金课题放榜,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连我这个今年与国基没啥关系的人,也时时在等待中标课题上网可查的激动时刻。今晚终于公开放榜了,我算第一时间在科学网发布这个“号外”吧! 国基申请人基本上已知晓自己中没中,但不知自己单位有多少人中。也许各位还关心其他单位有谁中,中了多少项,并打算就此分析一番。请点击以下链接,输入单位名称和验证码即可查阅: 国家基金中标课题查询 若输入主题词,还可以查阅某个领域的中标课题,这点应该不需要我教了吧? 这是我校中标课题的首页,似乎又多了几个“基于”( “基于”成为“国基体”? ),哈哈! 看看中标课题资助经费差异悬殊,忍不住又要“吐槽”几句: 第一,青年项目设置的初衷是给初入科研“沙场”的年轻人提供“启动”经费,但随着青年的年龄范围被延长到40岁,就基本失去“启动费”的意义,试问有谁到了40岁还没拿过项目? 第二,即使给40岁以下的学者提供“启动费”,也应该只限一次吧?为何见到有的年轻人连中几次青年项目,难道一生中还要连续启动多次? 第三,为什么地区基金的经费比面上低那么多,难道他们做项目不是一样要买进口试剂?他们买 实验器材 应该不 能买到像萝卜、 白菜那样的 “便宜货”吧? 第四,有些 国际项目的经费只有区区几万,这不是摆明靠它做不了任何研究,仅够购买出国的来回机票吗? 第五,有些项目既不需要做实验,也不需要搞调研,仅凭一颗脑袋就能完成,就因为它是重点或面上就能拿那么多钱?明显不合理呀! 国基委是不是应该把现行按重点、面上、青年、地区、国际资助的方式改为按需资助?所谓按需资助就是按实际需要提供项目经费,申请者的经费预算仅作参考,主要依据评审者的经费资助建议,最后由国基委批准确认。
个人分类: 博客趣闻|3988 次阅读|15 个评论
2014年8月18日,一个新的开始
热度 1 cranelover 2014-8-18 17:46
历经四年磨难,终于国基得中。随着突如其来的喜悦逐渐散去,更感压力陡增。 这不是终点,只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故作此文,纪念逝去的日日夜夜。 感谢家人和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2906 次阅读|1 个评论
石墨烯的神话
xinliscau 2014-3-2 1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石墨烯的项目逐年增多,具体如下: 2006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0项 2007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1项 2008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7项 2009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45项 2010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116项 2011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203项 2012 国基项目主题词中含石墨烯的共355项 2013 国基项目主题词中石墨烯的共394项 资助项目逐年增多,到目前为止共资助1121项 Science上关于石墨烯的文章检索结果如下: 其中2011年和2013最高,20篇 nature中关于石墨烯的论文如下: nature上发表文章整体趋势基本每年10篇左右 nature子刊中关于石墨烯论文如下: 由此可见,无论是项目还是论文,石墨烯的神话都还在继续中。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3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图像复原方向国基
SIASUN 2013-9-4 13:57
3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论文多的师弟申请国基的坎坷路
热度 36 ziminhu 2013-8-23 16:47
一周前 写了一篇博文《  2013基金面上项目中标了 》,没想到截止今天点击率已达到两万多次!每年的国基申请似乎永远都牵动着每一位科研学人的敏感神经。今年我的基金面上中了,在自己高兴之余也为我的一位师弟多次申请国基的坎坷遭遇感到惋惜。 这位师弟2010年博士毕业于一985高校,同年进入中科院海洋所工作。进所时他手上握有6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就有5篇,中文核心若干篇。他所去的研究室与其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略有出入,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情。2011年国基申请时,我建议这位师弟从国基青年项目开始申请。可是,他的老板看他的SCI论文比较多,就让他尝试国基面上项目。我师弟那时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信心倍满的觉得也未尝不值得一试。刚出茅庐的一个小屁孩就屁颠屁颠的直接申请国基面上,可想而知悲剧了! 2012年,师弟充分的吸纳了2011年面上申请评阅人的意见,重拾信心,大刀阔斧的修改申请书。这次他吸取了上年的教训,直接报了国基青年项目。在这过去的一年间他又发表了一作的1篇SCI论文,一作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这样的研究基础够硬了吧!岂知在8月底被告知再次落选。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个评阅人对其研究项目的一个学术理论问题提出了质疑。师弟自己说了,这次的悲剧他能接受,因为申请书是真正的落在了行家手里。他服! 到2013年3月,我师弟手里已经积攒了8篇SCI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近30篇。如果单凭论文水平和数量,他在某些地方高校都可以直接评教授了。同时,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他获批了3-4个不同水平的项目,手上的经费有50-60万了,比我这个师兄可是富裕多了!2013年7月下旬,一次与师弟聊天他说有人告诉他今年的基金又给废了。师弟的郁闷和落寞那是可想而知了!!我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天命使然。 师弟科研成果如此丰硕,但在国基申请方面却屡次碰壁,这让我意识到SCI论文的确如很多博友所说不是基金申请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且,SCI论文多也可能存在下列情况,导致国基申请难获资助: 1)SCI论文虽多,但档次都非常低,以至于很多期刊在相关领域内都不曾听说过。 2)SCI论文虽多,但其主题都较为零散,没有聚焦于某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四处出击、毫无明确研究方向的SCI论文也不具备说服力。 3)SCI论文虽多,但因为某种原因,申请人的基金研究方向与这些SCI论文的主题关联度不大。 所以,个人认为SCI论文是国基申请重要基础,但不是国基能被批准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良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出高质量的申请书,国基才有更大的可能被批准。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1037 次阅读|66 个评论
实验证明行不通的“好主意”,竟然有人申请“国基”
热度 61 Taylorwang 2013-5-30 11:59
国基的网上评审已经尘埃落定地结束了,也没有必要对评审的一些情况再继续进行“保密”。最近连续写了几篇有关研究失败的博文,在国基评审期间,一位科研同行的国基申请书,又勾起了我几年前一次看上去是“好主意”,做起来却是失败的回忆! 对于含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比较强有力的处理方法是 Fenton 化学氧化法。 普通 Fenton 化学氧化法从法国人 Fenton 发明的,这个氧化方法到现在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了。它就是在废水中投加双氧水与亚铁离子,控制 pH 值在 3-5 的条件下,双氧水被亚铁离子催化,形成氧化能力极强的羟基自由基,直接氧化一些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氧化完成后,将废水的 pH 值调整到 7-8 左右,亚铁离子氧化形成的三价铁离子,会形成大量的氢氧化铁絮体沉淀,在沉淀过程中,又通过吸附,夹带作用,脱除部分废水中的有机物。故 Fenton 氧化法处理废水,它包含了化学氧化与絮凝沉淀的双重作用。 为了解决脱除废水中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问题,我们从 2003 年开始,研究 Fenton 与臭氧氧化的化学氧化处理工艺,也了解到这二种化学氧化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我们在 2005 年申请并获得的发明专利: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合水处理方法,发明专利号: CN200510035132.9 ,该专利的化学氧化部分,就选用了 Fenton 氧化,与臭氧氧化这二种化学氧化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上,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应用于不可生物降解 COD 小于 150mg/L 的废水深度处理场合。而对于不可生物降解 COD 大于 150mg/L 的废水处理中,我们建议采用处理效率更高的 Fenton 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法,如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该专利获得 2010 年度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由于 Fenton 氧化废水课题的研究,有实际应用背景,且最佳处理条件的探索,可以获得不少数据,因而有利于写论文,故 Fenton 处理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我们培养学生,及开展研究工作的重点。 Fenton 氧化法的优点是脱除废水中 COD 的有效性,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如使用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剂,故废水的处理成本偏高,另外,投加的亚铁离子,催化双氧水氧化的过程中,它也转化为三价铁离子,在 Fenton 反应完后,形成大量的铁盐污泥,污泥的处理处置也是一件麻烦事。 如何进一步地提高 Fenton 氧化效率,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从而也就减少了铁盐污泥的产量,降低 Fenton 氧化法的处理成本,自然就成为 Fenton 氧化法研究的热点。这方面的实验室研究有加紫外光的,有加超声波的,也有研究加其它一些金属离子与金属氧化物的所谓“类 Fenton 反应”。我们在实验室研究及 Fenton 氧化的实际工程应用中,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 Fenton 氧化效率的方法,如工程上防止双氧水的无效分解,曝气搅拌、水力混合,还是机械搅拌的选择等等。 有一个环保同行问我们能不能降低 Fenton 氧化废水的运行费用,我想,化学氧化后再进行生化处理,达到相同的排水标准,但处理成本就会大大下降。他告诉我们,有个非常大的项目机会,亚州最大的纸浆生产厂海南岛 APP 的工厂,用 Fenton 氧化经生化预处理后的废水,处理水量高达 6 万吨,处理成本偏高,一吨水的 Fenton 氧化成本达 6-8 元钱。我想机会来了,若我在 Fenton 氧化后,采用曝气生物滤池( BAF ),原来氧化后 COD 控制在 80mg/L ,若有 BAF ,则氧化后的 COD 只要控制在 120mg/L ,再采用 BAF ,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行成本。这样,我们就立即飞赴南海岛,去 APP 的工厂。到了现场,我们发现 APP 采用了台湾的 Fenton 催化氧化塔技术,通过现场实验,比较它们运行的工程数据,发现这个 Fenton 催化氧化塔,药剂投加量比我们常规的 Fenton 氧化节省药剂三分之一。我问了 APP 的工作人员,他们讲,这几个台湾的 Fenton 催化氧化塔是非常贵的,一只差不多 1000 万元,公司安装了 10 只,花了一亿元。台湾公司为了保密,所有氧化塔的人孔都用锁锁好, APP 的人讲,当初工程调试,就是台湾公司来的普通操作人员,都不允许观看塔的内部结构。从海南岛的 APP 回来,看来能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高 Fenton 氧化的方法就是 Fenton 催化氧化塔了。通过网络搜查,很快就找到台湾新竹工研院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了用石英砂做载体的 Fenton 催化氧化塔研究,并有一篇完整的博士学位研究论文。分析这些文献,从工艺原理上讲,就是利用石英砂做载体,在流态化状态下,石英砂在 Fenton 氧化体系中,表面会附着铁羟基化合物,再利用铁羟基化合物的类 Fenton 作用,从而实现减少 Fenton 药剂投加量,减少铁盐污泥产生量的效果。我们先后安排了二届硕士研究生,以此为研究课题,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在这过程中,进一步研究不同粒径石英砂的流态化条件,影响石英砂表面羟基铁附着的因素,在实验室 PVC 的 Fenton 催化氧化反应柱中,取得了 APP 公司工业化大规模的 Fenton 催化氧化塔的效果。由于这个技术是二十多年前的专利技术,已过了专利保护期,我们也成功地设计安装了工业化的 4000T/d 规模的 Fenton 催化氧化塔。 在此实验室中试研究及工业化成功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就打起了进一步提升芬顿流化床效率的主意。在使用流态化载体为石英砂时,即使选用 0.5mm 左右直径的石英砂,要使石英砂在柱中或塔中处于流态化状态,水的上升流速要高达 50 m/h 以上,循环流量与动力消耗较大。由于我搞过用废铁皮生产氧化铁红的工业生产,自然就想到:能不能用氧化铁红粉来做 Fenton 催化氧化的载体?氧化铁粉未虽然密度比石英砂大,但由于它细小均匀,要使其处于流态化状态,上升流速要比石英砂低得多。另外,从直感上判断,氧化铁有可能产生类 Fenton 反应,氧化铁的表面有铁元素,它应更容易吸附具有催化氧化活性的铁羟基化合物。若用氧化铁的粉末作为 Fenton 流化床的催化氧化的载体,有可能取得比用石英砂更好的催化氧化效果。说干就干,我们就很快从工厂取来工业产品氧化铁红粉末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是令人沮丧的,使用氧化铁粉末后,几乎没有任何催化氧化作用。重复多次实验,实验结果是相同的, 氧化铁粉末在 Fenton 流化床的氧化系统中,不具有类 Fenton 及吸附羟基铁的催化氧化作用,处理效率比用石英砂做载体差。 一年一度五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我有一个同事,手上拿到一份内容有关于 Fenton 氧化的基金申请,她知道多年来我们一直进行 Fenton 氧化处理废水的研究,就咨询我一些关于 Fenton 氧化方面的问题。她问:在 Fenton 反应中,投加氧化铁(或四氧化三铁),利用氧化铁的类 Fenton 作用,以及在氧化铁表面吸附有催化活性的铁羟基化合物,从而促进 Fenton 氧化反应。我听了,笑了, 这不是我几年前想到的一样的“好主意”吗? 我告诉她,当初我也想到过这个“好主意”,它的原理似乎是讲得通的,但实验结果就是行不通,后来也看过国外的一个文献,也讲氧化铁不能促进 Fenton 的催化氧化作用。我介绍了当初我们实验情况,我对这个项目的观点是否定的,当然项目评审的决定权在她手上,后来也不知道她是否支持这个项目。 有时想一想,国家基金的申请有时是严重后滞的, 我们不可能今天想到个好主意,写申请,等一年后申请到基金再去做。 我若想到一个“好主意”,我恨不得立即跑回实验室,安排实验计划来做实验,证实这是不是“好主意”,怎么会要等一年呢? 现在的基金申请是重申请,轻考核 ,一个自然科学基金平均资助力度就达 80 万,大家都忙着“编故事”,重点如何写申请报告,只要拿到基金项目,后面怎么交差就好办了。我想, 最好还是将资助的项目数增加,先给少量启动研究经费,根据研究成果或项目进展,决定后续研究经费的投入,从而提高科学基金的利用效率,让更多的国内从事科研的工作者受益! 这样做,即使存在基金给了当初是“好主意”,但后来做下去行不通的申请者,也能给他作为研究探索,有台阶下的机会!
40192 次阅读|142 个评论
纪念2012国基
cjd007cn 2012-8-13 17:11
刚得到消息,国基挂了,心情有些许沉痛,看来今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特别是面上项目,听说明年面上将限项为2项,这对于我们这些青椒可能是好事,竞争面上的大牛是否会少一些,期待明年有好收成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想:关于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改革
热度 6 zlyang 2012-7-25 10:34
随想:关于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改革 内容提要 (1)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应该削减项数, 增加小额度资助(期限3-5年),扩大资助范围。 (2)鼓励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的创新,这意味着 评审方式不要过于看重“普遍认可”,即适度增大非共识项目。 特别是对小额度资助。 (3)共识的项目,也可能是没创新、没水平的代名词! 看了林中祥教授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不宜再增加资助额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595525 和徐建良教授的《给我八十万,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花!》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6861-526209.html , 产生了一点随想: 不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不宜再增加资助额度,实际上,应该将科研业务费限定在每年5-10万的水平(这是项目真正能花的钱),加上研究必须的设备费、原料(数据)费等。 (1)消减面上项目当前数量的一半左右。相应经费改为用于资助每年1-5万(加上一点设备、原料、数据等)的风险小额资助。即小额度、大范围。 (2)同时适度改变“风险小额资助”的评审方式,不要过于强调“普遍认可”。适度加大非共识。 (3)科研贡献 = 产出 - 经费数。善有善报。 这就是牛登科教授的《 建议美国,缺钱了,经费给众多普通学者,而非少数几个爱因斯坦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487733.html 里德国的生物学家Andrew Moore(BioEssays的主编)给美国人的建议: “作者也赞同美国科学家的一些想法,如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等。 但是作者极力反对在众多科研方向中压缩掉一些,即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作者提醒美国人,向大肠杆菌学习。 大肠杆菌面临严重危险时 (不严重的危险,应对方式就不同了),它们 没有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能够规划出合理的应对方案 ,而是 放松了DNA复制的准确性 ,在保证能够复制伤痕累累的遗传物质的情况下 ,允许DNA复制出错。DNA复制出错,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 由于变异多了,总会有个别变异能够对抗危险,使大肠杆菌转危为安。 相反,未来不可预测,如果大肠杆菌孤注一掷地将自己的未来押宝在个 别看似合理的对策上,决策失败就意味着全军覆没。”见 Save Our Science? You could learn something from E. coli's SOS response! 实际上,人类生殖也是这样的: 科学网新闻《 美研究称同一个人的精子间亦存巨大DNA差异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7272.shtm “北京时间7月23日消息,人类精子争夺卵子的“比赛”看起来就像一群蝌蚪在争先恐后地蠕动,但哪一个精子获胜,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即使是来自同一个人的精子细胞,也存在显著 的遗传差异。 每个精子都是不同的,因为它们遗传DNA的方式变化多端。 这些称作重组的过程混合了从一个人的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基因, 增加了遗传多样性。 这个过程产生的遗传变异要比只把完整染色体分离进生殖细胞时产生的遗传变异多。 这能有助于确保婴儿从父母以及祖父母那里遗传DNA混合体 。” 科技评价是个世界性难题 ,如: (1)高锟被誉为“光纤之父”。 早在1966年,高锟就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用于通讯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提出以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铜导线作为长距离的 通讯线路。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来自:新华科技_新华网《高锟——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10/06/content_12187893.htm 他为寻找那种“没有杂质的玻璃”也费尽周折。 为此,他去了许多玻璃工厂,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及日本、德国,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那段时间, 他遭受了许多人的嘲笑 ,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但他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 来自:中国公众科技网《固执43年后的成功》 http://app.cpst.net.cn/xkxj/zhjyz/2010_03/268961261.html (2)康托尔的“集合论”。 格奥尔格·费迪南德·路德维希·菲利普·康托尔(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1845年3月3日-1918年1月6日),出生于俄国的德国数学家(波罗的海德国 人)。创立了现代集合论作为实数理论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他还提出了集合的势和序的概念。由于 研究成果得不到认可 ,并 受到以利奥波德·克罗内克为首的众多数学家的长期攻击 ,患抑 郁症,最后精神失常。 来自:《格奥尔格·康托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0%BC%E5%A5%A5%E5%B0%94%E6%A0%BC%C2%B7%E5%BA%B7%E6%89%98%E5%B0%94 增加小额度、大范围、非共识的资助,才能确保中国科技长期发展的基础。 《人民日报:钱堆不出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522.shtm “科学史上的很多实践证明,钱并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我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是在国家经济极其贫弱时创造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是在非常 艰苦的条件下诞生的;美国和德国为率先研制喷气引擎展开竞争,经费缺乏的德国却另辟蹊径获得成功…… 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更加 需要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需要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长久的学术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需要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 ” 相关链接: 牛登科 《建议美国,缺钱了,经费给众多普通学者,而非少数几个爱因斯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487733.html 徐建良 《给我八十万,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花!》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6861-526209.html 科学网新闻《美研究称同一个人的精子间亦存巨大DNA差异》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7272.shtm 《人民日报:钱堆不出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522.shtm 《 随想:关于中国大陆的科研制度与文化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107667-578255.html ———————— 求教 ———————— 俾斯麦认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不幸的是,后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就是惊人地按照他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着……。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就是这个预测的无可辩驳的注脚。 “ 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y/2007-04/17/content_852383.htm 《俾斯麦:中国必败 日本必胜》 俾斯麦这些说法的可信性怎样?请您指教!谢谢! ———————— 谢谢 ———————— 相关链接(2): 汪晓军 《实验证明行不通的“好主意”,竟然有人申请“国基 ”》,2013-05-30 http://blog.scienccn/homeenet..php?mod=spaceuid=732399do=blogid=694940
762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尘埃落定在秋天
max 2011-9-2 23:55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尘埃落定的季节,当然可能伴随着一些伤感的味道。 随着“计划书”的提交, 2011 国基终于尘埃落定了!“花落谁家,几家欢乐几家愁”也终于见到了分晓! 不得不承认,目前的“国基”在中国确实是仅次于“体育”和“高考”的第三大公平项目。既然公平,就得上演。 如同美国总统竞选是美国为全世界上演的一出活话剧一样,国基就是由基金委导演,各高校教师参演的一处激动人心的话剧,不过注定 80% 的演员以悲情收场——只有 20% 的演员喜获丰收。 很荣幸,本人今天终于跨入那 20% 的行列。 这一出话剧首先从当年的大年开始,一般此时开始上演的是——“动笔”。此时一个蠢蠢欲动,开始奠基式动工,满怀希望。当然,有心急者;也有胸有成竹者,前一年的国庆节附近就写好等待来年的检阅。 “动笔”后那就是一个“撰写”,有一气呵成者,有挤牙膏痛苦式;有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五天即成稿者,也有三个月才成一稿者;有粗糙者,当然就有精细者。但是到底谁笑在最后呢?笑在最后的未必就是那些金雕细做者。 3 月 10 日 ,是一般大学提交自然基金的日子,也是各大学科研处最忙的日子,不仅要盖章,还有审核是否超项?如果是申请基金的常客,则这些小儿科不成为问题。 上交后,就像等待分娩的婴儿,逐渐在成长。到底谁能成长为未来的栋梁?等着评判吧! 盛夏,注定是个燥热的年代。有人风急火燎,到处电话,上窜下跳;有人稳坐钓鱼台;更多的 99% 者,无奈在高温中煎熬…… 七月初,小道消息开始在仿间流传。有迫不及待,提前在各种场合宣布者,有主动道喜者;当然,也有某些不得不成为报丧者。 七月中旬,开始批量喜讯传来了,有欣喜若狂者,当然少不了垂头丧气者。这出话剧开始逐渐进入高潮 ……. 七月二十日 以后,各校科研处开始出场,有刺探情报的,有会评专家返回者,反正主角们一个个开始要走向自己的位置了。 进入八月,剧情结果基本揭幕,只是等着报幕员正式公布的一声。 八月十九日 ,终于揭幕了,到底谁是红脸,谁是黑脸,一清二楚了! 20% 者开始享受研究, 80% 者准备来年继续战斗,期望尽快挤入那 20% 的行列。 …… 接下来,资助正式通知,评议意见,比分如何,毕竟是一些花絮的枝叶,只是当做谈资罢了! 当“计划书”纸质和网络版全部提交后,则今年的国基终于尘埃落定了! 尘埃落定,是在秋天!
个人分类: 生活|3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已公布
热度 1 dwuzi 2011-8-19 14:40
2011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受理及审查工作程序和要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公布了 2011 年度集中接收的各类项目申请的评审结果。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申请人如对不予资助决定不服,可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复审申请。现将复审申请的注意事项和受理、审查工作流程公布如下:    一、注意事项:   自然科学基金委按照《条例》的规定设立复审工作程序,目的是对项目评审过程中出现的违反《条例》、项目管理办法等程序性失误进行纠正。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不得作为提出复审申请的理由。 二、提出复审申请   对不予资助决定不服的申请人,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和要求提出复审申请:    1. 复审申请自 8 月 24 日开始, 9 月 7 日截止。    2. 复审申请人向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索取用户名和密码,用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 https://isis.nsfc.gov.cn ,简称 ISIS 系统)。    3. 登录 ISIS 系统,在线填写复审申请表后确认并提交。    4. 在 ISIS 系统提交电子申请表后须打印 1 份纸质申请表并保证二者内容一致,本人签字后于 9 月 7 日前以特快专递方式寄送相关科学部综合处(以邮戳日期为准)。    三、受理复审申请   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负责受理复审申请。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复审申请不予受理:    1. 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而提出复审申请的;    2. 非项目申请人提出复审申请的;    3. 提交复审申请的时间超过规定截止日期的;    4. 复审申请手续不全的(复审申请表在 ISIS 系统未提交、缺纸质复审申请表或本人未签字等)。   对不予受理的复审申请,由科学部通知复审申请人。    四、审查复审申请    1. 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负责审查受理复审申请,审查依据是《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    2. 经审查,认为不予资助的决定符合《条例》规定、评审程序符合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维持原决定;认为原决定有误、评审程序存在瑕疵的,撤销原决定并进行重新评审。    3. 按照《条例》规定,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在 11 月 10 日之前,将复审审查结果以公函形式书面通知申请人。    4. 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 ISIS 系统随时查看本单位申请人复审申请的提交情况与处理结果。   非集中接收期受理项目的不予资助复审工作参照此程序进行。
510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七年国基之路——从“辛酸”到“欣喜”
热度 16 max 2011-8-1 17:54
虽然尚未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日子,但是中国的大学这几日大家都在反复打问一个被称作是“国基”的消息——“你中没”、“你中没?”的消息,有垂头丧气者,也有欣喜若狂者,当然也有稳坐钓鱼台者,这是一幅中国内地高校 21 世界初世界独有的现象。据权威消息告知, 2011 年度本人终于被天上的馅饼砸中,虽然没“狂”,但也非常“欣喜”。 “国基”,我终于抓住了你! 基金,你让我曾经追得如此的“辛苦”,你也让我追得如此的“辛酸”,甚至最后追的就是一种“无奈”。未想到,在即将放弃的时候竟然“梦想成真” ! 国基,你就是我的里程碑,我为你激动,我为你自豪! 此时带给我的是,基金的心路历程…… 记得第一次听说“国基”是在 1995 年的 7 月。那时,硕士刚刚毕业到 XAPI 报到,我们的 C 主任正在写一个“变压器故障诊断”的国基。我们也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东东,六、七个人坐在一个办公室分头写,一个会打字的人专门输入,那是一种真正的“闭门造车”,结果可想而知。 接下来几年,我们的生活中在也没听说过“国基”这个名词。直到 2000 年前后,我们的 C 主任荣升为 C 副院长,他完全甩给我,让我给他仍然写那个“故障诊断”。当我将写好的申请书上交科研处时,不仅没有被推荐盖章,而且还受了一通教训,因为写得实在离谱,尤其科研处听说 C 院长根本就没看过,大发雷霆,让拿回去。至此,两次基金之路实际就是“夭折”。 2003 年,获得 Ph.D ,也来了一次“蚊子东南飞”,来到了强手如林的 H 大学。也许是时空的不同,也许是空间的不同,“基金”成为 H 大学教师们的必修课。当然, 2004 年时的“基金”还是一个泛指,包括省基金, HK 基金, TD 基金,“国基”也许只是部分人的专利。 但是,进入 2005 年,“基金”如同金融界的“基金”一样开始携裹着我们前进。此时,“基金”开始了特指,那就是“国基”。 很遗憾,本人没有得到任何 Group 的邀请,所以切入点很难找。即将到基金提交前 10 天,仍然定不下一个合适的题目。当时的想法,只是练练手,研究背景只有一页,估计也就 1K 字!后来自己都觉得很对不起评审专家,耽误了人家那么多时间,所以索性把 2005 版国基申请书彻底消灭。结果是当然的 0:5 ,但是自己觉得毕竟基础太差,所以也很平静。 2006 年,自己感觉差距太远,就专攻 TD 基金,对国基没做任何打算。即使如此,因为选题的冲突,不仅 TD 没中,还接受了领导一通教训,觉得我的选题不符合学科规划。 2006 ,可以说是一个颗粒无收的灾年。庆幸, SX 教育厅和 H 大学的创新基金帮我度过了难关。 此时我,一门心思就是一个 TD 。在 2006 年的 11 月,经 X 教授指导,认为某文章上的 Filter 是个很好的创意,看看是否可以作为切入点?既然如此,那就静下心,仔细阅读吧!由于知识结构所限,那个“煎熬”是很难的一个时期,但是我认定的事情必须继续走下去。 2007 年的春节,是个及其痛苦的春节,“文字”一点一点从键盘上挤出。到 2007 年 3 月初,开始小有成绩—— TD 基金获得校内推荐,这可是一直被指责教授们瓜分的一个基金,竟然我被选中,说明我们的评委还是真得在看申请书的质量。 2007 年 3 月 -5 月,焦急的等待,虽然 50% 的命中率很高,但是当你不中时就是 0% 。要不要参加 5 月在西安召开的 TD 年会?一直在犹豫——如果不中,就浪费一次经费;如果命中,失掉一次机会。结果权衡再三,还是未去,看来那时候是多么地幼稚,这是多好的一次融入业界的机会! 会场上, R 教授第一时间告诉我中了,他也知道这个 TD 对我意味着什么?还是很激动,半年来的辛苦开始结果了!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一边完成 TD ,一边真正开始转入“国基”的轨道。 2008 年,依托 TD 项目,对其进行拓展和集成。虽然不报什么希望,但是最后收到 0:5 惨败的结局还是沮丧了很长一段时间。 2009 年, TD 即将结题,“国基”在中国的大学开始疯狂。我们提前一年一直在考虑这个题目如何进行创新,并且思路在间接清醒,结果还是一个 0:5 。 . 这时候,我开始了反思,大量阅读别人命中的申请书,也让“国基”开始真正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要理解:申请书到底看中哪些方面?如何理解创新的问题?如何提炼科学性问题?此时的我们就是为了“国基”生活。 2010 年,满怀希望的一年,也是多少人叫好目前正在研究题目的一年。依托该项目,再次获得 TD 资助,同时也获得 HK 基金资助。但是,“国基”毕竟身价不凡,还是一个 0 : 5 ! 此时的“国基”,已经成为套在我们头上的一个魔套。那一天天,一月月。天天为“国基”生活,月月为“国基”思念。 各大学校长、院长都在为“国基”大比拼,好一个残酷的景象。 此时的我们,一个个身心疲惫,大量高校教师开始感慨“国基,我为你哭泣!” 2011 年,几乎是我最后的力气了,虽然动笔到完稿只有短短的六天,但是这六天等于考场的六天。六天之前的日日夜夜才是真正的基金里程!甚至有网友根据六天时间提前宣布了我的死刑。 事实上,今年的我,开始坦然了、超脱了,也许是年龄的缘故,也许是有其他项目作支撑的缘故。多次给我的 Group-members 说明,今年不中“国基”,这个项目不再投入任何人力和物力,也就到此为止。 进入 2011 年的 6 月,各种消息开始在坊间流传。本人认为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事件,所以没有也不愿到任何地方去打听那些“内幕消息”。 突然,正在“小木虫”上浏览基金申请版块时, W 教授的一个“祝贺你”吓我一跳,虽然有一种预感,还是落实一次——权威的消息来自科研处。 “国基,众里寻你千百度”,原来你在“ 灯火阑珊处 ”。 国基,七年来,我一直追随你,为你煎熬,为你辛酸。此时,一行激动的泪水洗掉了七年来的心酸和无奈。 国基,你将成为我的里程碑。 我向“国基”宣誓:我们绝对秉承国基章程,保证许诺的一切,我们绝对不乱花一分钱,我们保证为纯粹的科学而研究。 国基,请相信我! 国基,感谢你,让我开始新征程!
个人分类: 生活|18539 次阅读|27 个评论
我的青基也中了
lkzmaster 2010-8-24 17:37
今天早上收到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邮件,通知申请的基金已获资助,这是我第一次申请,一举命中,看来老天爷还是眷顾我的,呵呵!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自己没申请,但是看到申请国基的人几家欢乐几家愁,有感而发就写了个博客 青年基金与青年发展 ,关注的人是出乎意料的多,居然上了博客精选。那时候批判中国高校和研究所不注重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发展,年轻人能申请的项目大概只有国基里的青基了,而这个申请全靠个人能力,所以可以说一个博士进校之后,对于他的科研发展学校几乎是任其 自生自灭 的,你有多大本事就扑腾多大,要不就给大佬打工,如果只是自己发展就算你有很好的 idea 学校也绝不会给你经费,除非你是有巨牛背景的海归。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大多年轻老师对学校没多少感情,感到的只是学校的冷漠和压抑,一有机会就会离开。当时这个博客上了博客精选后,得知大多数中过基金的人都能收到科学网的邮件看到这篇博客,还一度担心我们学校领导会看见那我问罪的,最后不知道领导看见没有,至少没人找我什么事。也是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出台一个政策,所以新进校的博士都给一个 5 万的经费,虽然很少,也算是进步了吧!我是真的希望,对于年轻人的发展,所在所在单位能够提供比青基更大力度更大范围的资助,这样他们才能起飞,而且起飞后会不忘本。 扯远了。再说我这个基金吧。我这个项目的前期研究基础还是较好的,在我们专业较好的杂志上发表了几篇论文,但是由于临报基金的前两个月,我们实验室是特别的忙,我是其中一份子当然不能例外,因此对于自己的基金申请书我只能熬夜写,所以这个申请书的质量离我的预期有段距离。我自己后来再看的时候也是提心吊胆,因为发现了很多小错误。现在分析一下能中标的原因: 1. 评审们专家看重了课题的 idea 和可行性,因为这两方面我是着重写的,自己也觉得有理有据,没什么大的纰漏。研究思路是从立项依据中慢慢过渡的,因为以前专门写过一个综述发表在化学进展,所以对与课题相关研究进展的把握自以为还是比较到位的,所以写立项依据的时候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有重点的写了跟 idea 提出有关的研究概括和缺点以及我们的最新发现,把研究思路的提出建立在我们最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在可行性分析里展示了一些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结果,证明设计的研究路线是有基础保证的,也是可行的。最后,在研究基础里说明,所申请课题与前期研究的相关性和前瞻性,并指出因为有了前期研究所以这次申请的经费几乎可以全部花在刀刃上,让人觉得放心呢,呵呵!对于这个写法,相信很多申请者都用过,但是我是新手,第一次申请还是费了不少心思的,虽然写申请书的时间不很长,但是构思的时间是很久的。 2. 运气好,专家没看见那些错误。有人说,国基申请三分靠实力,七分靠运气。我看差不多,专家们的口味不一样,知识背景也不一样,只有约 20% 的资助率,竞争又激烈,能让多数专家们给出 优先资助 的建议,不能说没有运气的成分。 2010.8.24 记
个人分类: 科研|6949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0国家自然基金化学二处的评审专家请进
cjd007cn 2010-5-22 17:34
本人申报了今年化学二处的面上, 研究方向是生物催化, 与项目相关的三大检索12篇,其中SCI10篇,Top journal 1篇, 申请书是基于酶的某种新型固化交联体系的建立,不知道申报的部门是否对头,请专家们给予指正.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卖菜刀”与“写申请”
热度 1 SoSoliton 2010-3-13 00:20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套用一下:“今年三月不干活,干活只为拿基金。” 这可能不仅是今年三月,而是每年三月高校里面的一大景观了。此时此刻,如果某位侠客能无私奉上《基金宝典》,那一定是积大德了。我浏览了一下科学网,发现真知灼见、宝贵经验等等,还是很多的,不是宝典,也是真经。我虽然也写过申请、拿过基金、评过基金,但我认为这种大德我是积不了的。有新手们硬要我奉献点什么,我如果不为他们做点什么,恐怕会被过份谦虚了。 打个比方或者举个例子吧!我感觉写申请跟卖菜刀很相似,或者说,从做法或思路上讲,写申请就是卖菜刀。 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真是亚克西! 2008 年 3 月 -5 月,我进党校学习 2 个月。“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优良传统,所以党校的课堂还延伸到了厦门等东南沿海城市,学员们被要求克服各种困难亲自参加实践考察活动。 2009 年 7 月,作为我院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活动,我又上了井冈山,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两次重要的活动,原则上都要求上交考察报告或学习体会,但我怎么也逼不出话来。思想认识没有得到提高,倒是领教了两位卖菜刀的小姑娘,是他们帮助我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写申请写论文的过程中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了。 厦门的小姑娘卖金门菜刀,井冈山的小姑娘自然卖井冈山菜刀。菜刀不同,姑娘也不一样。但卖法如出一辙。那卖菜刀跟写申请有什么联系呢? 写申请无非就是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做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可能吗?虽然就是区区几个问题,但要正确回答并将它们很好地串起来,还是挺费神的。借鉴一下卖刀姑娘的方法吧: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 XX 菜刀。 (做什么?) 菜刀家家户户都有,但您家的菜刀不是万能的。如, (为什么做?) XX 菜刀不仅能…,还能… (做到什么程度?) XX 菜刀是用 XX 材料(如 金门炮弹 )在 XX 环境下通过 XX 技术制造的。 (如何做?) XX 菜刀能 … (现场演示)。 (可能吗?) 很后悔当时没把卖刀姑娘的推销词录下来,否则我可整理成文字,以后写申请时只需作词替换就行了。真正的宝典!绝对的真经! 我的体会,写申请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找到问题 (做什么?)。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其次是要论述问题本身及其解决之后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 (为什么做?) 。 提出一个问题不容易,很多申请基本上是跟风,只停留在比较大的宏观问题,对学科发展真正起重要作用的具体问题提不出(深入不进去)。阐述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更难,既要眼界又要眼光。常见的问题是大谈特谈研究领域的意义,基本不谈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意义。做轮胎的不去谈轮胎的重要性,而大谈特谈汽车甚至汽车工业的重要性,也不知到底是在卖轮胎还是卖汽车。 卖刀姑娘基本上不谈菜刀的重要性,因为那是不言自明的,她过多地在解释你家里虽然已经至少有一把菜刀了,但你为什么还要买我这把菜刀呢? 我两次随团被带去买刀,去时我认为不会或很少有人上当。但经过卖刀姑娘洗脑后,我的两个团都成了菜刀团。我尽管第一次在厦门时立场坚定,但在井冈山上还是也买了一把。两次教育后,我在我的研究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了。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66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力+运气+圈子里的人认同
光点 2009-9-6 06:25
国家基金,科研处告知中了。中午看到了批准号,确定中了。 真不容易,这是第四年拉,终于拿到了国家基金。 06年3月,刚博士毕业,写第一个本子,没有任何研究方向的设想,结果当然评得不好。 07年第二次写本子,写前的几个月就在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期间也发了几篇文章,结果是上会没过。 08年第三个本子,从研究基础到研究方案到文章积累,都很不错了,仍然是上会没过。 09年第四个本子,终于上会通过。 个人感觉,要拿基金,实力+运气+圈子里的人认同,这三条都很必要。
个人分类: 科研|7581 次阅读|8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未通过的若干例子 【根据小木虫资料整理】
entomology 2009-4-30 21: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未通过的若干例子,根据小木虫资料整理,以时刻警示自己。 例1: 我和另一个副教授A约定互加.但另一副教授B未与副教授A商量便将A加为项目组成员. 例2: 中级职称,08年申请获1年期小额项目一项(今年正在执行)。今年申请面上,email说超项。之前我还当面问过,答复1年期项目不列入限项范围的啊,难道我理解有误? 例3: 根据下列理由,决定不予受理。 推荐信雷同,导师同意函中关于申报课题与论文关系及研究时间的说明不清。 例4: 我的研究年限不正确,郁闷。2009年的基金申请,研究年限应该怎么写合适啊?请教各位大牛。。。 例5: 非高级职称、无博士学位缺2位高级职称专家推荐信;的理由被pass掉了。 我的电子版本是扫描进去的,当时因为扫描页不清楚就加上的无页码的复印件,上交时听科研处的老师说只要扫描进去就行了。结果理解错误,他以为我打印了,是说的不用交原件。结果我把复印件撤下,导致纸质文档上没有推荐信,但是我的电子文档上有的啊。 例6: 这次教训就是: 1. 对于挂的人,一定要到基金委网站上查询他已经参加和主持的项目。 2.查询的时候,不仅每个人在现在的单位的信息要查询,他以前去过的单位,包括进修、读研等的单位也要查询。我就在这点上栽了,唉。 例7: 进行了初审,根据下列理由,决定不予受理。 高级职称人员面上类项目限两项,但***同时参加三个面上项目:***(2105)、***(614)、***(5157),不予受理。 您如对不予受理决定有疑问,可向我科学部相关科学处咨询;如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可在2009年5月20日前向我科学部提出复审申请。有关复审申请程序和要求见我委网站( www.nsfc.gov.cn )中的特别关注栏目。 但是项目(5157)是06年批,09年年底就结题了,也算一项吗? 例8: 刚接到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通知: 根据下列理由,决定不予受理。 申请手续不完备:合作单位未盖公章。 我申报的项目有一个人员是校的,但我认为他只是参加人员就没有盖他们学校的章,结果初审就被毙了。 例9: 高级职称人员面上类项目限两项,但***申请一项面上项目(2491),参加二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71)(这个是我这次申请的)、***(2081),不予受理。 例10: 今天打开邮箱收到不予受理的通知,理由是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非本学科资助范围,但是我很不明白,这个申报书我去年申请初审没有问题,而且按专家的评审意见做了修改,但今年就初审不过;所以向各位请教原因,不然担心明年继续遇到这样的问题。 例11: 根据下列理由,决定不予受理。 面上超2项,***参加项目:***,****,***** 当初那个老师跟我说过他已经被挂了两项,结果我还是把他的名字写上了。第一次申请没经验,以为不会查这么严格,哎,后悔啊。就不知道这样会不会连累他被挂名的那两项。已经确认了 都OVER了 郁闷。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31992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的国基(青年基金)路
Moonkey 2009-1-8 09:15
今年才博二,国基的阵痛记忆已经有2次啦,这是第3次! 依稀记得国基处男行,三位评审的评语很简单却很伤人:研究力量明显缺乏;研究者研究基础不够;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给人一种不实的感觉。 原来,评审的感觉也很重要。 第2次冲击国基,我充分考虑到第一次的教训,很认真的加强了这三个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位评审的意见:一位同意资助;一位认为可行,但是认为没有联系到实际应用;一位则对是否能够完成产生怀疑。看来,三位评审的口味还各有千秋。 今年,我又要冲击国基啦。我从11月份就开始准备,这个过程真的很辛苦。每天除了查文献,就是看文献。搞的我做梦都满眼的英文字母。但是,不知道三位评审会怎么评价。 记得看过的一本杂志,有句话大意是:明天很美好,昨天的路难走,多数死在今天。我不会又死在今年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3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