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引进人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跟南方人说话真费劲
热度 3 zhgzhang 2016-3-25 08:23
南方人说话就是容易误解。N、L不分,H、F不分。 谈到引进人才遇到的问题,对方说要是引进大脑就不用那么麻烦了。 我说,对呀,我就是想引进大脑呀,怎么还那么麻烦呢? 他说,他是院士吗?千人吗?……大佬吗? 我这才明白,他说的原来是“大佬”,不是“大脑”!
1846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目前补充师资的忧虑
热度 104 lin602 2014-5-3 06:18
近期高校补充师资,受到大学排名的影响,几乎清一色都以发表sci论文及影响因子为基本标准。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1 专业或研究领域的不协调甚至相关度太低,许多引进的洋博士的研究方向与现在工作的专业相关性太小,而且是清一色的,他们的共同点是文章多些,发表的杂志好些。要知道,学科的教师一是要杂交,二是要有学术生态。有些非常有特色的专业,进的教师对所工作学科的研究内容与专业内涵一窍不通,没有学过也没有研究过。如果部分这样的教师是可以的,如果许多人都不懂专业,甚至离专业太远(至少应该有不少教师离这专业靠近),这是有严重问题的。而且许多人工作后,研究的课题延续着原来国外博士后或博士研究,与现在工作的专业无关。有些教师也不认真学习现在的工作专业,学科也没有有效安排专业熟悉或学习,多少年后,他们可能还是专业盲或者只是对学科肤浅的认识。这样的学科是很危险的。 2 工科专业进来的教师许多都是理科的,甚至占大多数,因为他们sci文章多。我是学理科的,对工科许多就不懂,我们学科老教师中有不少是工科的出身,与我学理科的互补,没有他们,我们这工科专业无法办下去。工科学科中应该是绝大多数有工科背景,部分理科背景是合理的。我都担心,有些工科专业今后的教师带学生下厂时,看不懂设备与工艺,更谈不上进行教导了。理科教师占大多数时,这样的工科今后还能成为工科吗? 3 许多三十岁左右的国外博士及博士后回来,因为在国外教授课题组中发表了一些sci影响因子好的文章,回来就是教授甚至特聘教授。给了许多经费及实验室。当然,他们回来给科研启动费,给实验室,配研究生是对的,因为他们的研究方向都没有确立,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很快就给个教授甚至特聘教授,一是对现有教师心理的冲击,二是对这些新进年轻教授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的钱多呀,有合同的呀,多少年内要申请到国家课题,发表多少文章呀。这时候,他们更不敢轻易改研究方向以适应现在的新学科的研究方向。让他们骑在考虎背上下不来的感觉。 现在的大学已经疯了,眼睛蒙上乱跑。除了院长校长们做决定外,其他教授根本一点发言权都没有,唉,这就是目前的‘有奶就是娘’的伟大战略。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引进人才,许多人才的确是优秀的。但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特别是学术生态,如何长远发展?这是应该研究的。
17020 次阅读|162 个评论
教授贬值是有道理的
热度 13 Bobby 2013-5-20 05:44
为什么国家货币贬值能促进出口 ? 据说,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在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不变且本国既有财政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会使该国的汇率相对降低,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而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于他国产品价格就会低一些,具有相对价格优势,自然利于出口。 教授贬值则具有相反的效应。不管是原本因为评审标准低,甚至有的单位为了对单位有利你情我愿地突击提拨大批教授上来,还是因为大量官员混水摸鱼也能拿到教授职称,或者是因为优秀的海归眼都不眨就给拱手送上教授职称,总之,国内教授职称是贬值了。根据与经济学相反的原理,教授贬值有利于增加对海归的吸引力,吸引大批优秀海归回国拿教授职称。在国外按部就班需要从助理教授、副教授至教授的慢长 TENURE 历程,一回国就立拿到国外数年至数十年拿不到的教授职称,何乐而不为呢 ? 原来教授贬值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有利于引进人才。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4165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陈安语录:陈安对引进人才的观点
sums1996 2012-5-14 10:36
想起自己很久之前就表达的几个看法——   1,引进的人才将很快就成为普通人,当你被引进的那一刻人家尊敬你是个人才,可是,一旦实现了“关门打狗”,真的进来之后就由不得你了。   2,一个单位,如果一个普通教授或讲师没有尊严,那些被高调引进的所谓人才迟早会有没有尊严的那一天到来。所以,在考虑是否回来的时候,不是看引进机构对你的承诺多么美好,而是看这个单位没有行政地位的普通教授是不是活得象个人。你如果不是长袖善舞之辈,我可以担保一定会有这一天,概率:100%。   3,一个领导可以当你是人才,可是当换一个新领导,你就不见得还是人才了。人家新领导还要继续引进“新人才”来作为自己的业绩呢,而你既然早就算自己人了,就委屈下吧。用句坦诚的话说,就是“您过气了”,不过别因此而生气哟,因为你也曾经新过,就足够了,还有不少人从一开始就是“旧人”呢。   4,要尊重人,而不只是人才。   5,管理机制设计是很重要的,但是,尊重已经设计好的机制是更重要的。   6,领导们,别随便拍胸脯,因为您下台后,您拍的胸脯一分钱都不值。尊重规则,从现在尊重前任开始吧,虽然这样会很难受,因为不能随自己的意而为,而自己老是会认为比前任高明得多。 为什么陈安教授不当我们校长呢?
2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71字]要不,咱把爱因斯坦挖出来引了?
热度 9 wangxh 2012-2-12 19:57
刚才在本站“新闻页面”看见一则报道: 北京吸引海外专家进京年龄放宽至65岁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2/259641.shtm ) 这使俺又浮想联翩,产生一奇思妙想:干脆,咱把爱因斯坦尸体挖出来引进得了,直接来个更狠的! PS: 受到朋友们的启发,来更狠的:直接引进诺贝尔,这样诺贝尔奖不就成了咱自己个家里的吗?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3333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人才究竟有没有改变体制的可能?
chrujun 2010-11-29 18:15
吴飞鹏老师在张天翼老师关于引进人才的博文【1】下发了如下评论: 发表评论人:大漠孤魂 张老师:在白血病非常严重的今天,海归不是骨髓,而只是血液,引进的过程是输血的过程。 具有造血功能的骨髓应该是机制,如果机制没有失去造血功能,也就没有白血病,不需要输血。 无论是吴老师的评论,还张天翼老师的博文,都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目前的体制下,我们引进人才是不是做无用功?体制与人才就像鸡与蛋的问题,是鸡导致蛋不行,还是蛋导致鸡不行? 应该说来,引进的人才在先进体制下成才。他们应该有需要先进体制的原动力。引起的人才多了,导致体制改变的几率的就增大了。就像基因突变一样,产生基因突变的因素多了,就可能产生可靠的基因突变。引起人才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 从施一公和饶毅公开的多篇博文来看,他们是迫切希望体制改变的,目前也引起了重大反响。当然,改变体制的过程非常艰难,难到绝大多数人都知难而退,只能想办法尽量适应现有体制。很敬佩施一公和饶毅二位先生勇气和执着,他们为改变体制而不遗余力。虽然他们还没有成功,但已经引起了很大共鸣,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作为国家重点引进的人才,他们真正体现了人才的价值。 只因为施一公和饶毅是现有体制的革命者,我们看见了引进人才的重大意义和长远价值。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鲁迅的话告诉我们,体制是可以通过人才改变的。 只有不断引进人才,中国才有希望。如果我们只是绝望,一味埋怨体制而无所作为,我们还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1】 张天翼 ,谈谈我的一些担忧:如何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399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70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甬道行之六 因地制宜
siccashq 2010-8-29 23:05
上周四人力资源部安排我去了宁波市建委开一个关于宁波市对于人才引进方面住房支持计划咨询会方面的会议,我是最不惮于说好话的,也不会隐藏问题,对于这样的和主管部门见面交谈的活动我还是有一些想法可以说说。 首先要说的是宁波市政府确实把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想的比较细,宁波虽然市场经济比较活跃,但是就吸引人才方面并不占资源上的优势。其实宁波的房价也一直居高不下,平均价格在一万四左右,全国的排名也是十强以内。就材料所所在的地理位置来说,09年水木清华初开盘价在6000左右,现在已经挂牌的到了13000,根据目前的环境交通建设速度,年底还不知什么价。这种情况下,宁波市02年就推出的给引进人才15万安家费待遇现在就变得杯水车薪了。当然,货币化的支持是不是可以变为商品形式的支持,是政府应该仔细想的问题。 会议上发了一个住房保障推进的文件,在分析了目前宁波房屋市场的严峻形势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我比较关注的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这几块。申请的资格是根据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60%和80%来定。其中的限价房对于中科院材料所的中级职称人员比较有利,规定中提到将引进人才和符合条件的大学本科及以上研究生、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纳入供应范围。引进人才包括:引进落户的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才;引进落户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在本市工作满三年且非机关、事业编制的人才。材料所属于事业编制,所以硕士生需要考虑转博士。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企业引进人才做出考虑。 宁波市政府这次提出一个人才公寓建设的做法,并且鄞州区已经开始实行,这大概可以缓解一部分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问题。这让我想起在日本筑波期间住过的NINOMIYA house,提出一个建议,我们引进人才不需要强求对方在这边生根,而是吸引他们来下蛋即可,所谓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有这么一个人才观那么就需要在服务意识上下功夫,不能简单提供一套房子就了事,而是要提供一个能做事业的配套的居住场所,这个人才公寓能不能建设成全方位的人才交流中心?尤其是适合中短期的访问学者,如一年或者两年这样的情况,或者半年也行,建立一个学者交流公寓,提供科研和学习上的所有便利,让政府行为干涉进来并最终形成制度。有时候我们不能老是逼婚,而是可以试婚或者恋爱一段时间,让人才逐步体会一个政府的用心程度和服务能力,这一点我想是很重要的。 我提出的另一个建议是政府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也可以逐步按比例放倒中级职称人才梯队中来。我们都是以团队行动的形式加盟研究所,那么团队的稳定性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提供给中坚力量来争取,那么只会造成椎体倒立的情况。当然,这个文本文件中提到限价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赁用房等具体支持形式,我觉得还是提供了有效地途径,非常希望这些途径不要设置过多的关卡,施工规划早日完成,让材料所的副研和科研助理等享受这些待遇。这么一个建议在后来的记者写的新闻中变成了中科院某某提出市政府办住房事情要按照团队力量来做。。。,真是大大跌了我的眼镜一次。 回到宁波材料所的问题,实际上宁波市对于材料所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尤其在引进人才优惠住房方面,从我知道的情况来说,材料所根据引进人员的层次,特别是旗舰行动、团队行动、春蕾行动三个层面,都分别规定了可在规定的住房面积以内享受非常优惠的价格。这个价格在第一期是3000元每平以下,二期是3000出头,三期估计会稍高。宁波市和镇海区也是全力保证材料所的人才规划,提前运作将市场房源提供给我们,有了这些房源的储备,才有进一步广纳贤才的资本。我可以透露团队行动和春蕾行动的优惠标准分别在120平米和90平米左右,超出的部分按照当期市场价缴付。这样的住房支持估计在全国来说也是非常有力度的,更何况是在宁波这个长三角城市。 当然,引进人才不仅仅房子这么简单,满足了高层次人才,中级及以下如何逐步解决?一个团队,一个社会构成,光让塔顶的安定是远远不够的,下梁不正上梁岂能不歪?我们也要出台一些让中低层的人才冒出和可攀登的渠道,住房也是一样。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高层次人才来甬的真正需求,房子是保障,后续资源服务才是关键,如果要用人于无形,就得用无形的服务来让人才不能自拔。千万不要把人带入到最高利益就是一套房子。 随便写一点,算是参加这个会议的一点思考,希望对职能部门有参考作用。
个人分类: 甬道行|43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发展科技应该注重培植优质科研人才土壤而不是引进人才
wangyong77 2009-5-3 14:04
发展科技应该注重培植优质科研人才土壤而不是引进人才 看到许多地方都在花大量财力物力吸引海外人才,为什么人在海外就能成才,为什么在国内就不行,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土壤,即使已经成才的人归国,也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夭折,至少他能够产生的价值不如在国外。而且个别人才的引进不能改变大局,因此,引进人才不如国外的方式培植人才成长的土壤,让人才能够有用武之地,能够得到重视和提拔,不是把时间消耗在无用功上,也不是因为各种内耗而让他们的价值不能得到发挥。我们没有必要舍本逐末,花巨资去引进,完全可能建立一个有助于全民创新的土壤。 在许多地方,人才不但不受到重视,而且受到打击和排挤,必须低调,甚至偷偷摸摸去做,这样怎么有利于创新呢?一些学校,有教师极力反对鼓励学生创新,别说有一个好的创新氛围了。中国社会对于创新也毫无宽容,不留余地,更不用说有规范化的支持和引导了。加上行政权力过大,往往对创新不是激励而是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项目的评审经过那么多关口,但是往往不重视真实的科研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关系、公关。 一个有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必须建立起来,权力要均衡和合理的配置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过去的障碍人才成长的一些作法需要进行改革。 特别是GRE考试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它鼓励人们去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而在中国,我们授课的时候从来不忍让学生的批判精神。其实在许多时候,许多老师和书本讲授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而中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高考,基本上都是折腾人,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考核学生的能力无益,而且组长了应试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明显对学生的摧残是非常严重的,但是考核的内容不能培养和考察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只要采取应试的方法,很差的学生通过努力重视可以通过考试的,不过要经历非常严重摧残身心的应试的复习,花费许多钱去听一些应试的讲座和培训。这都值得我们深思啊。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界可能也需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陈学雷 2009-1-25 10:25
自从中央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指示公布后,科学网上有不少关于此事的讨论。引进人才是好事,没有异议,但人才的待遇应该是多少,议论纷纷。特别是传说施一公教授年薪170万,更是激起了轩然大波。尽管饶毅教授辟谣说他与施教授的年薪不超过百万,但仍然让不少人觉得心里不平衡:这个数目远远超过了当前绝大多数教授、研究员们的收入水平,虽说为了吸引海外人才,给予一定的优待是应该的,但如果差别太大,就不免让人觉得不公平了。 说实话,面对别人被给予这样优厚的待遇,有点眼红、心理不平衡也是正常的。不过,我觉得中央这个指示中所说的,以更宽的胸襟做好人才引进,确实还真是有必要的。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句话,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今天,我们科技界可能也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收入的差距,领导们是会注意控制的,因此,我乐观地认为,随着一部分人富起来,我们剩下的这些人收入也会随之而逐渐提高。反之,如果象饶、施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收入都很低,我们的收入改善就更不知要等到何时了。所以,哪怕就是从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发,也应该支持高层次人才的高薪。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56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评议]欢迎引进“大海龟”
blueyye 2009-1-9 12:18
引进高层次人才(无妨有趣地简称为引进大海龟)是件很好的事情,本人去年曾鼓吹 以 开放的心态引进人才 ,现在有了 尚方宝剑 。 引进大海龟的优点至少有三:一是战略科学家或国际大学者高瞻远瞩,具有统领和指引学科发展的功夫或魅力;二是大海龟有助于改良学术生态和优化智识配置;三是大海龟熟悉海上巡游路线,说不定真能 发现海上高速公路 便捷地抵达目标。 只是希望对理、工、农、医、文各学科人才一视同仁,别只惦记高新科技,也别把众多小海龟和土鳖不当人才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41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