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关爱生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幸福与欲望之间
热度 1 max674086970 2012-11-26 15:49
人生的幸福是什么?安稳的家庭,安稳的日子,安心的适应;还是无边的渴望,无尽的追求,无底的欲望?追求过后,挣扎末了,蓦然回首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心底里的渴望与现实之间的最小距离的符合。无疑,欲望与幸福之间的差距大小是成正比例的。
13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茅广军到曹廷炳:关爱生命,关注抑郁
热度 28 cherrylu1960 2012-3-22 22:56
又一个年青的科技英才,选择用自杀这种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人们太多的惋惜,太多的疑问。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相同,每个人选择死亡的原因都不相同,此时,我并不想用探奇的心态去窥视曹教授自杀的原因,因为这并不重要,也许这会成为一个永远的谜,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去解析他的灵魂,这也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阻止死亡的原因之一。 与同事谈起曹教授之死,不禁联想到五年多前,我们出版社的一位作者,曾在高能所工作的茅广军,才 36 岁,同样选择了跳楼身亡,才 36 岁,都没有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同样可惜,同样令人扼腕。据媒体报道“茅广军是优秀的海归青年科学家,他为抗争科学家的人格和尊严,而不惜坠楼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1999 年,满怀报国热情的茅广军,春秋鼎盛之年,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了三年,正藏器待时、硕果在望之际,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该所领导粗暴、无礼地赶出了高能所。刻苦钻研、老实少言的茅广军,恳求所领导让他做完有成功把握的研究课题后再离去,即便聘为副研究员也干。但该所所长却以生硬态度拒绝: “ 不但不聘你,还要开除你。 ” ,酿造了 “36 岁科学家茅广军坠楼 ” 的恶性事件。 无论是关于茅广军,还是曹廷炳,我都并不熟悉,对他们自杀的原因,我也不敢枉加评论,但我知道,生前他们一定多多少少少有抑郁的表现。抑郁会导致人选择死亡从而获得解脱。同感冒癌症一样,抑郁是一种疾病,是一种需要正视和积极治疗的疾病,而多数人不容易正视。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抑郁过,人体应存在天生会抑郁的生化因子,一旦遇到外界的刺激,就会恶魔上身。典型的例子女人在产后很容易抑郁,感情变得非常敏感,要求更多来自家庭特别是丈夫的呵护,而很多丈夫并不了解这一点,这也是导致一些年轻夫妇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选择离婚的重要原因之一。罹患抑郁的人群是人类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而他们却很少得到。因此,对于因抑郁自杀的人,从理论上来,周边的人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但这个事情太过复杂,人们不应该过多地指责活着的人,很多情况下,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作为经历了“文革”的人,我知道那个疯狂的年代,有很多像茅广军一样不甘屈辱而选择自杀,我也知道,自杀者很多是由于家庭的抛弃,朋友的背叛;我也知道,还有很多遭遇更多不幸的人,选择坚强地活了下来。我们不能忽视人生来在性格上的差异,内心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适者生存。一个内心无比坚强的人,能经受住人生的大风大浪,一个内心脆弱的人,不仅需要他人更多的呵护,也要学会让自己强大起来的技巧。人世间充满了不公,只有坚强面对,才能好好活着。 活过知天命之年,感觉自己的脸皮变厚了,对许多事情看得比较开,苦恼也少了很多。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幸,俺也是从小丧父,在贫困中长大,历尽生活磨难的人,我也曾抑郁过,甚至想到过轻生(说这些别吓着你们啊),其实,很多时候,别指望别人救你,只有自己能救自己。还好,俺家没有抑郁基因,俺的抑郁只是生活中的一瞬。但生活的坎坷让我也学会了一些减压的办法。 中国人有一点比较麻烦,就是信奉唯物主义,没有宗教信仰。遇事就缺了超脱的一个手段。宗教能流传千年,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人的灵魂,教人解脱痛苦的方法,给人以精神的慰藉。这其实挺重要的。 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前些年也遇到过一些事,极度痛苦中,我曾一遍遍默念仅有 260 字的《心经》,毫不讳言,当你读着 “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这样的文字,的确能感受到心灵获得些许的平复。也许,试图接近佛教,学会坐禅,能在纷杂的世界中让人获得一份宁静,一份解脱。人需要有精神层面的信仰支撑,这与信不信科学是两回事。 还有《西藏生死经》,一部 献给活着、正在面临死亡或已经去世的一切众生,值得一读。我们每个人早晚都要面对死亡,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也能更好地活在当下,“愿人们永远不会皮厌、失望;不管遭遇何种恐怖、困难和障碍,都不放弃希望;愿这些障碍只会启示人们产生更强的决心。。。”,人生都会经历苦难,有些人选择了逃避,有些人选择了坚强面对,我们承认人和人内心的差别,但坚强的内心可以互相传递,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逃避自己的责任,都要用爱心去温暖这个世界。 说来可笑,自认为自己了解一些心理学,靠老本有了一些人生感悟,就能救别人了,身边曾有一个患轻微抑郁的朋友,曾去北大医院花三十元挂号看心理门诊,我笑着对她说,不如把钱给我,我给她解决。其实,我哪有这个能力?心理疾病的治疗相比器官的疾病难度更大,需要适当的药物、专业的心理疏导技巧。而在我们国家,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相当浅薄,当事人不愿面对,讳疾忌医,任其发展,甚至最终导致悲剧发生;而环境方面,抑郁症患者被人看不起,很多情况下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以前的博文中提起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8991do=blogid=415130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8991do=blogid=341143 .第三个问题是专业咨询和治疗师的缺乏,应当引起国家的广泛关注。 多一份对别人的关爱,就多积一份德。多一份对自己的关爱,就多一份生活的勇气。学会减压,学会解脱之道。在这个纷杂的世界中,让我们一起努力,寻找内心的宁静。让自己变得高尚,给别人以活着的希望。愿茅广军、曹廷炳的悲剧较少出现在我们的世界。 活着就要随时准备面对苦难,活着就要不断修行。面对一时难以改变的社会环境,我们只有不断自救,互救。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8662 次阅读|5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