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网络民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科学的角度看:网络民意=民意吗?
热度 1 lxj6309 2012-6-15 11:50
最近,关于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争论沸沸扬扬,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关于网络调查结论的问题。 人民网 (微博) 发起的一项176万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94.5%的人对此延迟退休政策表示反对。从留言看,反对的理由集中在延退对政府收入的贡献远超过个人所得;企业延退相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不公平等等。由于网络的逐渐发达,网络民意已经在社会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且社会各个集团也开始利用网络民意来增强自己的声音,服务自己的利益。但是,网络民意等于民意吗?下面从科学推理的角度简单分析以下。 首先,什么是民意?一个人的意见是不是民意?三个人的意见是不是民意?49%是不是民意?从广义而言,民意是相对于官意而言的,所以,即使一个人的意愿也是民意!如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和资源允许的范围内,一个人的意愿也是应该得到满足的,官府也是有义务提供这个人所需求的服务。如劳资纠纷,环境改善(一个家庭被污水损害事件)。 其次,满足民意如何照顾差异?当不同人、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民意不一致时,如何满足民意就成为一个决策评估问题。这时没有绝对公平和绝对民主的方案,而是必须在利益冲突中实现民意调和和裁决!这时,必然存在一个最后裁决人(或一个集体小组)。这种裁决包含了深刻的社会价值观选择。(1)决策的第一步:在现有法规框架下,判断是否有满足不同民意的方案,有的话,皆大欢喜。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的。(2)决定是否修改现有上层法规。全国层面的决策一般就是一项国家法规,所以,要判断满足各个要满足的意愿是否需要修改现有上位法规。这是第一个决策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也要对各个不同民意是否都要满足和满足的程度进行在现有法规下的评估和决策。(3)在法规框架确定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民意能够满足的最大程度,有冲突的应根据何种制度规则进行裁决。 所以,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是:网上民意确实是民意,但是,网上民意不等于全部民意,也不一定是大多数民意。是否大多数公民的民意应该进行按照科学设计的抽样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在普查不宜进行的情况下)决定。再者,对于像退休制度这样的制度,是复杂的多层次结构方案,而不一定是一个单一年龄的退休规定。在这个方案中,可以考虑各个方面的民意,然后按照法律的规则进行裁决。所以,建议我国的各个官方媒体不要随意炒作民意,而应该客观科学报道!媒体可以学习一些科学民意理论! 网络民意与民意的关系,其实就是白马与马的关系。
个人分类: 每周经济评论|21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哈医大杀医案”两点看法
热度 23 fqng1008 2012-3-27 18:43
我接连转载了两篇关于“哈医大杀医案”的文章,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兴”代表某种批评 根据 人民网舆情会商室 ,数据截止今日13时。【热门新闻跟帖速递】《温家宝:不解决好腐败会人亡政息》跟帖数7875,参与人数82654,位列第一;《调查称超6成民众对哈医大杀医案“高兴”》跟帖数5705,参与人数104673,位列第二。这个“位列第二”的数据说明人们对网络舆情的关注甚至超过事件本身,它的确折射了民众的某种道德水平。但是,它仍然反映的是民意。 作为一个医生,我的同行肯定会认为我冷血。想想看,一个反社会人格的青年,三个无辜的受害者,超过6成的民众会“高兴”说明了什么?难道我们的民众毫无道理?我不是这样考虑的。试想,如果无辜的受害者是官员,可能超过9成的民众会“高兴”;但是,如果无辜的受害者是儿童或者弱势阶层的话,可能就几乎没有人会“高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高兴”难道不是从某一种角度代表了民意,反映了人们对医疗卫生界不正之风的一种态度?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网络调查中的“高兴”,看成是对医疗卫生界不正之风的一种批评(虽然受害者完全无辜),那么看起来不可思议的“高兴”也就情有可原,我们的义愤填膺(也是一种仇恨)也就可以化解,而不至于形成新的仇恨。 二、仇恨并非“媒体”鼓励 一个社会,不小的人群感到不公,怀有仇恨,应该反省的是执政的方针大略。 《新闻1+1》2012年3月26日完成台本 ——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 白岩松表示媒体应该反思,在报道当中用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是在鼓励仇恨。但是,仇恨是媒体鼓励的吗? 中国社会出现今天的情况,不能把责任推给媒体。想当年,李鸿章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对别人说: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中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http://163.fm/ 2qGJRCR )。这实在是要矮子顶天立地,“顾左右而言他”,他们有那个能力吗? 我们再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媒体,假如媒体只是宣传机器或“喉舌”,我们都社会会是什么样的?事实上,媒体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又推动着社会进步,如同医生的行业一样;尽管我们的媒体人里面也有很大的黑幕,不正之风同样弥漫其中。 一个叫 吴云鹏 的美国医生在《科学网》撰写博文“ 对于国内医患血案的再思考”,其中讲到: “西方医学......带来了专业精神和崭新的医患人文,大树特树的白求恩精神其实是西方的专业精神,而专业精神必须有相应的专业体制来承载。然而这种专业体制在众所周知的政治变动中如文革已被摧毁殆尽,现在的医疗体制已经蜕变成官僚体制的一个配件。” 至于形成的原因,他进一步说,“医生不是圣人,是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也有家庭,也要吃喝拉撒尿。政治渲染中捧得愈高愈神圣,在常人心目中排斥的愈重。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我常对病人说,医生不是上帝,现代的科学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常能得到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这与北美的人文和整体民众的科学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5455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一视同仁地对待网络民意进言
黄安年 2009-1-10 07:13
一视同仁地对待网络民意进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0 日发布 2009 年 01 月 08 日中国青年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报道中称 : 如果您关心中国教育的未来,从今天开始,请给中国教育建言。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在前一阶段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自即日起至 2 月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还说 : 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和来函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电子邮件发至 dtl @ moe . edu . cn ;来函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转《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邮编: 102617 ,请在信封上注明纲要征求意见字样。 其实 , 在此以前 , 网上早有大量给中国教育建言的批评和建议 , 对于这些教育建言希望教育部认真地加以研究 , 一视同仁地把他当作和从今天开始起的教育建言。我们的政府官员如果不重视网络进言只把《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收到的建言看作是正轨渠道,那就很可能失去了许多真知灼见,因为老百姓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发表意见的。 笔者建议教育部和各个高等院校的官方网站都要开辟专栏给教育建言创造条件,并且有专人负责了解社会网站上各种涉及教育批评建议的声音。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