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回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回第二故乡看看
热度 1 yaoweijian 2019-12-31 08:40
2019年1 2月28日(星期六),我们曾经的知青一行5人开车踏上路途,前往阔别40年的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黄金港(水库)。十里铺镇距离武汉250多公里,我们开车从武昌水果湖出发,行市区,过最新的杨泗港大桥,从汉阳的永安处上高速,走汉宜和荆襄高速,在十里铺镇下高速及到十里铺镇(以前的十里铺公社),全部行程用时3个小时。 现在的十里铺镇比以前繁华多了,有商场和超市,主要农副业以风干制品。我们先来到十里铺镇镇政府参观和留影,后开车去黄金港。黄金港距离十里铺镇6-7公里(十里铺镇-当阳方向),途中我们拜访了当地的老乡(也是曾经渔场的师傅),在他家吃了中饭。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黄金港,现在的黄金港已经风光不在,以前他是公社的综合场龙头企业,有农业:水稻等;制造业:砖厂等;加工业:酒厂和粉厂等;养殖业:猪场、牛场、鱼场、鸭场等。如今荒废原址上只有水库和部分鱼池存在,其它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我们知青点这栋房屋孤独还在,好不凄凉。 离开黄金港我们开车来到荆门市,找到了原黄金港综合场的团书记,后因为我们一行成员中的一位家中突发事件,故我们于当天下午四时许-八时返回武汉。 1978 年春,去沙市拍的唯一一张知青照片。
2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月回乡见闻
热度 1 lidawning 2019-4-20 13:06
家乡在湘北平原某农村,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河网密布。一直都是粮油棉麻等作物的主产区。记忆中,这个季节,草长莺飞,是一年中春意最浓的时节。田里长满了紫云英(我们称为“红花仔”),非常美。小孩子们在田里跑啊,跳啊,打闹不停。有的放风筝,有的学大人玩纸牌。现如今,这些情景已不再有了。一是由于小孩子少了。二是因为田已不再是以前的田了。前几天,爷爷病危、去世,我赶了回来。离开家乡求学工作后,很少在这个季节回来。这次回乡所见到的情景与少年时期有很大不同。 1. 年轻人少了 在经济上,这些年,政府允许土地流转,且种田不用再纳税了,国家还有田地补贴。土地租金可达七八百/亩/年,国家的补贴约有一百元/亩/年。相对于种田,把田地租出去得到的收入较为可观,而且自己还可以进城务工挣得更多的收入。在技术上,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过去,一户人家种十几亩田就忙不过来了,现在种几十、百来亩都不在话下。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已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人口了。村民们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成为了必然选择。 以往回乡,大多是在过年那段时间,并未觉得家乡的年轻人少。这次,很深刻地感受了一回。爷爷去世,按照乡里的习俗,要由16位成年男子(称为:金刚司)抬着棺材下葬。以前,一个村民小组(村的下一级单位)的成年男子就足够了,而且都是年轻力壮的青年人。这次,爷爷下葬,从附近2,3个组才请够16位金刚司。有好些个还是年过半百的准老年人。可见村里年轻人之少。不仅年轻人少,连小孩也少了。越来越多的小孩随着父母进城念书了。乡村小学之前那派繁荣热闹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2. 农民成了养殖户 近年来,小龙虾在消费市场广受欢迎。弟弟笑称,在长沙街上吃夜宵,如果没有小龙虾,都不好意思说是吃夜宵。可见小龙虾的受欢迎程度。家乡的气候和水土很适合小龙虾生长。记得小时候,自己一上午就能很轻松地钓一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家乡掀起了一股小龙虾养殖热。行走的村间小道上,不时能看到虾稻养殖示范性基地的牌子。这几天听村民们见面寒暄聊得最多的就是“你家今天收上来多少斤小龙虾?今天价格如何?”之类的。 以前,田是用来种水稻的。在耕种之前,田里种的紫云英是用来肥田的。现如今,田被挖成了虾稻养殖塘。6,7月份之前,用于养小龙虾。收获完小龙虾,再种一季水稻。村里养殖塘的面积特别大。大多数农户都将稻田改成了虾稻养殖塘。少的人家有几亩到十来亩。多的则有上百亩。站在村道上,放眼望去,再也看不见农民伯伯忙碌的身影了,能看到的是一两个养殖户划着小舟在塘里干活。 3 农业附属产业的变化 前些年,镇上的很多商店都是围绕水稻生产服务的。例如,卖农药、化肥、种子的商店,卖农具的店。现在,变成了为小龙虾养殖而开。在镇上,随处可见卖小龙虾饲料的,卖大豆(小龙虾的主食之一)的,出租挖掘机(用于挖虾稻养殖塘),收售小龙虾的店。很多农民把土地租给养殖户后,没多少农活干了,就转行从事手工业,制作“地笼子”(一种捕鱼虾的渔具,在里面放饵料,鱼虾进入后就出不来了)。把地笼子卖给养殖户,可以卖二十多元一个。一天做八九个,也有两百多元/天的收入。 4 农村大有可为 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加上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为大规模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大规模农业生产必然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外部环境已经具备。在农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人(村民)的知识、技术、文化水平并未显著提高。因此,对于有文化、会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年轻人,现在的农村大有可为。近年来,媒体上常有报道的某某大学生毕业回家乡养猪、种菜赚得钵满盆满的新闻,就是对这一结论的有力诠释。 2019.4.20(谷雨)写于从家乡回吉首途中。
个人分类: 生活见闻|986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兵归来
热度 2 xin 2016-11-6 20:09
老家村子的东北方向两百米,有个村子叫杨家河湾,民国时称为谢庄。我在民国和美国共同绘制的二战地图上,还能找到这个村庄,标注的是谢庄,不过是国民党的那种汉语拼音。后因谢姓人家锐减,杨姓人家比例飙升,改为杨家河湾。 杨家河湾是我们当地有名的举人地,相传历史上出过举人和几个秀才,在民国时期出过省议员,是当地有名的文化村。建国后,村里出了很多领导干部,多是县市级干部。还出现过几位书法家,最有名的一位叫杨焕荣,据说姥姥门上是王羲之后人王思衍家族。当然,作为文化村还是以教书先生最多。这个千人多村子,现在还有一百多个教书先生。 民国抗战和内战时期,村里有两位青年,结婚生子之后参军报国。内战后期,义无反顾随大军南下,去了台湾。他们后来,与大多老兵一样,在台湾都已结婚生子,开始了新的生活。八十年代末期,台海关系松动,允许回乡探亲。相隔四十年,重回故里,重见苦等多年的结发夫妻。 其中一位国民党老兵,给他们家族每个人一些钱,但不是很多。据说有美元和银元,似乎还将家里孩子读书的学费承担下来了。他的一个孙子与我二哥是初中同学。每次看到他,都会想起他那个在台湾的爷爷。据说,结发夫妻并不因他爷爷再娶而生气,相反还劝慰说,他男人在台湾需要人照顾,并没有什么不对。当时,老太太思想如此开通,还传为佳话。 另一位国民党老兵回到家里,见到结发夫妻,难免一顿老泪纵横。临走的时候给他夫人一些贵重物品,比如金手镯、金耳环、金戒指。老兵走后不久,家中招贼,恰被老太太撞到盗窃现场。老太太喊了声,我们一个村里的我认识你,谁料被贼杀人灭口。不久,贼被抓到,枪毙了。 想来这真是一场人间悲剧,村里人都感到惋惜。苦等她的男人四十年,终于等到他男人回家,夫妻团聚。谁料他的男人,同时给她却带来了杀身之祸。我相信那个老兵,也一定后悔的要死。这个结局并不是他想看到的,如果知道这样,宁愿再也不回老家。 世事难料,生活无情。 已经是坏的局面,可能还会恶化更糟。 好的初衷,可能带来坏的结果。未来谁又知道会怎么样呢,因此,还是珍惜当下吧!
2095 次阅读|5 个评论
香港的前途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9-13 22:54
香港经济越来越空心化,只能养活少数高端人口,700万人死守一座港岛是没有出路的。 香港人三五代之前也都是大陆人。港灿即使格子间的物业在大陆三四线城市也能换一套房。 所以,民主不能当饭吃,港灿们不如洗脚回乡当土财主。 民主也只是那些大财东可以玩得起的。 深圳这一边显然已经比河对岸繁华。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18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乡见闻
热度 1 陈龙珠 2014-4-2 09:15
今年闰九月,感觉现时的日历节气比真实的会晚大约2周的样子,便比往年晚1周(即3月底)回乡为父母扫墓,并与两位在南方政、商界发展得顺利的侄辈相约到重建的陈家宗祠祭祖。 家乡的路和村庄,既熟悉也陌生了。沿途满目油菜花的田野,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从眼前闪过。从干线公路到村子,已由“村村通工程”建成的道路相连,再也不用担心雨天穿着皮鞋难走进村子的尴尬。 中青年人绝大多数外出了,村子里显得颇为宁静。不散养猪、不用柴火做饭,每家每户房子周围的树便多了起来。枝繁叶茂的香樟树,旧叶已被更替。一场大雨之后,树上鸟儿的鸣叫,此起彼伏。我坐在门边听着,很惊讶的是,有两种很悦耳的鸟叫声,是我以前在家乡、浙沪所未曾听到过的。问兄长鸟名,他也说不上一二。 回村子的印象:子夜听蛙声,清晨闻鸟音;雨急雀檐下,树静叶更新。 这次回乡,遇到了几位当年小学、初中的代课老师(农村学校的代课教师制度许多年前已终结),他们正在办理当年代课的时间及年数的确认手续,国家财政拟为他们发放类似于正规教师退休金的生活补贴。不管这个金额有多少,这对在农村生活的老年人,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走了一些村子,唯一遗憾的是,生活垃圾的处置还基本是老样子。将这个陋习能改变掉,农村就会变得清洁而更加美丽起来的。 一场大雨之后,我还去原湖泊农垦区走马观花地看过,低点的区域难以辨识河道与耕地。农田水利,询问财政投资如何,得到的答复看似并未减少,但结果为何未能改善呢?看来,对水利界,习李二总早点派遣巡查组加以督促,才是正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岁小儿也作诗
热度 5 zyzhai 2013-2-17 09:09
(一) 往前走到山上去 可以看见更远的地方 (二) 一棵树晕倒了 变成了桥 翟立源 三周岁生日前夕 于爸爸老家后山
30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清净充实的长假
热度 1 zyzhai 2012-10-10 07:03
没有 工作 报纸 网络 有 《天香》 鸡鸣 鸟唱 土地 劳动 亲情 交谈
2701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乡有感
热度 2 tj403 2012-10-5 23:50
这次国庆回老家,湖南浏阳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子呆了几天。我们村应该算全国的平均水平吧,所以个人觉得可能还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几件事情对我触动不小,在这里吐槽一下: 1)村里有汽车的人家已经很多了。我的年轻亲戚如表弟们要么已经拿到驾照;要么正在学习要么马上报考。35岁以下的年轻人要是没有驾照就是out 了。记得95前后农村基本都骑自行车;05年前后几乎都是摩托车;15年估计全是汽车了。 2)村里的柿子没有人吃了。以前我很小的时候大家不管什么水果,甚至是野生的果子,都是全部塞进肚子的。前些年柿子都还是摘着卖的;现在已经是全部烂掉被鸟吃了。为啥?因为大家说吃柿子容易得结石;大家的健康都非常宝贵,平时水果也吃得多,柿子就无人问津了。 3)村里设立了专门的垃圾回收站和垃圾清理人员,负责垃圾处理,由乡财政统一支付。现在路上已经很少见到各种白色塑料袋了,人家的垃圾也是装好放到回收站。要是处理得不好,负责人是要上门批评的。农村的环境在05-10年在恶化,现在则是明显好转了。 中国这几年经济和环境都有很大的进步。大的方面在新闻联播上说得是很宏观很全面了;我这里说的几件小事,就算是一朵浪花折射出的彩虹吧。
4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乡村带回的迷茫
热度 13 陈龙珠 2012-3-27 09:25
这个双休日,随初中同学一道回长江北岸的老家扫墓。 周五下午是冒雨离沪的,西行进入皖南地区时,竟朦胧地可以看见云层上面的太阳。周六早晨起来,沐浴的已是家乡的阳光了。周六逢农历三月三,按风俗不上山为父母和已故的其他长辈们扫墓,便去拜访年长的亲戚,再去看看当年做过农活的田地、摸过鱼虾的河塘。 农庄间昔日的小路,现在大多已修成了混凝土车道了;成片的民宅,新建的越来越亮丽。只是当走进村内,已难见昔日那种熙熙攘攘的人群了。当今各个城市异常的喧杂,换来的是乡村这种格外的宁静,带来的是老人们体弱多病的无助和少儿们对外出务工父母的期盼。或许实在是村里人少而寂寞,农家的狗儿们也能迎着陌生的我,摇着尾巴表示着友好。 村外的田野也是空空荡荡的。春节后的气温比往年偏低,田野里还只能看到星星点点的油菜花。今年农历闰四月,春天来得看似要迟半个月的样子。走在曾撒过汗水和迷茫过未来的田间地头,昔日分寸也会相争的旱地和稻田,已有不少被抛荒在那里。往日田间的排水沟渠、水塘和大些的河道里充满着杂草枯叶,看似已很久没人疏浚整治了。如此农田水利现状,少雨为旱、中雨成涝、暴雨乏人巡查险情并及时处置,也就不足为奇了。 城市建筑和人群毕竟相对集中,灭火可以依靠专业的消防队、治安有警察。而农村广阔,农田水利与环境若不能以农民群体为基础,也能靠建立一支专业公益队伍来维持和治理吗? 唉,社会变革是一个大难题,管层最省心和能坐享其成的招数就是:大家脚踏西瓜皮,滑倒哪里算那里吧 大不了再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呗。只是中国的农村问题,绝不是认可并全国推广一个包产到户就全部解决了的那么简单。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5304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