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世界气象组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云命名法与双名法的前世今生
hypermarket 2016-5-3 22:24
“云”是现在的一个热词,例如云计算、云存储等等都是很多人耳熟能详或至少听说过的。不过,云命名法是什么呢,难道生物的命名也可以和云有关系?这里要说的云,就是天上的云,并不是计算机网络术语的“云”(人们时常在一个词的衍生义用多了之后,对本义却陌生了 ☺ )。每个人都知道天上的云,那些美丽可欣赏的云和凝重带来风暴的云,很多人也都知道生物物种的双名法命名方式,但是可能很少被提起的一个事实是,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对于云的分类恰恰借鉴了生物命名的双名法(表1),而这一分类和命名方式的前身发端于19世纪。 详细的云分类信息可以参考 http://www.weatheranswer.com/public/Clouds_WMO.pdf 表1. 云的分属 卷云属Cirrus 卷积云属Cirrocumulus 卷层云属Cirrostratus 高积云属Altocumulus 高层云属Altostratus 乱层云属Nimbostratus 层积云属Stratocumulus 层云属Stratus 积云属Cumulus 积雨云属Cumulonimbus 虽然云的命名和生物的命名不完全一样,比如有的属下没有分种、属名不需斜体、固定使用特定缩写等,但是这并不影响借鉴生物的命名方式的事实。为什么云的命名要参考生物物种命名的双名法?这还要从双名法自身的发展历史说起。事实上,早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322年)所在的古希腊时期,就有属(génos) 和种(eídos)的用法,但是和今天生物学家们所使用的属(genus)和种(species)差别很大。在那个时候,这是一对用来表示相对级别高低的词,被观察和研究的最大类别被称为“最高的属”(例如所有植物),由其划分而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群是该“属”的“种”;而其中每一个“种”接下来又成为下一个更低等级划分划分过程中的“属”,这个“属”再进一步细分为“种”......。有趣的是,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林奈的早期著作中,直到1735年之后他才把“属”这个术语用于表述比种只高一个等级的那个级别。 “属”这个术语逐渐缩小到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德国植物学家科达斯(Valerius Cordus, 1515-1544)和瑞士博物学家格斯纳(Conrad Gessner, 1516-1565),那个时期同时还出现了二分检索表。后来,在英国博物学家雷(John Ray, 1627-1705)的著作中,分类学双名中的种大体上接近现代所使用的意义;同时期的法国植物学家特尔奈福(Joseph Pitton de Tournefort, 1656-1708)明确了属的概念,并清晰地描述了698个植物的属,其中的大多数后来都被林奈所采用。最后,林奈于1758年在其《Systema Naturae》第十版中将现代意义上双名法的命名方式固定了下来。(注:林奈所使用的层级分类系统只包含纲、目、属、种四个层级,其他层级是后来的研究者不断补充进去的。)使用一对词用来表述两个紧邻层级的相对高低,可以使原本平铺或线性排列的信息迅速形成基本的组织结构,这是生物命名双名法的优势,也是被非生物的命名借鉴的原因。
6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气象组织
weixiuping 2013-1-5 11:04
世界气象组织 Wor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 创建时间: 1951 网址: http://www.wmo.int/pages/index_zh.html 机构设置: 183 个成员国 (2009-12-4) , 6 个地区( 2007-5-4 ),联合国拨款。划分为非洲、亚洲、南美洲、北美、中美和加勒比地区、西南太平洋、欧洲等六个区协。 会员的 WMO 常任代表通常由国家气象或水文气象局局长担任,在大会休会期间代表政府在技术问题上采取行动。常任代表是本组织和会员联系的正常渠道,并就本组织的工作与有关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保持联系 。主要研究 天气 、 气候 、 水 、 海洋 、 环境 、 自然灾害 、 社会经济效益 、 观测 、 研究 、 信息 、 能力建设 、 最不发达国家 等。 WMO 科技计划 · 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 (WWW) § 全球观测系统 § 全球电信系统和 WMO 信息系统 § 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 § 资料管理和系统支持活动 § WWW 业务信息服务 § 紧急响应活动 § 仪器和观测方法计划 § WMO 南极活动 § 热带气旋计划 · 世界气候计划 (WCP) § 气候协调活动 § 世界气候影响评估和响应战略 § 世界气候资料和监测计划 § 世界气候应用和服务计划,包括气候信息和预测服务项目 · 大气研究和环境计划 (AREP) § 全球大气监测 § 世界天气研究计划 § THORPEX · 公共天气服务计划 § 农业气象计划 § 航空气象计划 § 海洋气象和海洋学计划 § 飞机气象资料中继 · 水文和水资源计划 (HWRP) § 水文基本系统 § 水资源管理中的水文预报 § 水文和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 § 水相关问题合作 § 洪水治理联合计划 · 教育和培训计划 (ETRP) · 技术合作计划 (TCOP) § 最不发达国家计划 § 自愿合作计划 § 灾害紧急援助 · 区域计划 (RP) · WMO 空间计划 (SAT) · 减轻灾害风险计划 (DRR) 联合发起的计划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 ·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GCOS) ·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GOOS) 其他主要项目 气候非洲开发项目 (ClimDev Africa) 资料浮标合作专门组 (DBCP) 水文业务多功能系统 (HOMS) 洪水综合治理 (IFM) 服务台 水文信息分发系统 (INFOHYDRO) 灾害性天气信息中心 (SWIC) 世界农业气象信息服务 (WAMIS) 世界水文循环观测系统 (WHYCOS) WMO 信息系统 (WIS) WMO 综合观测系统 (WIGOS) 世界天气信息服务 (WWIS)
2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央气象台台风定位不准的原因
热度 2 heartcool 2012-8-18 00:08
中央气象台台风定位不准的原因
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消息称:今年第13号台风“启德”于17日21时前后在中越边境交界处登陆。见: http://typhoon.weather.com.cn/ ,可是世界气象组织确定17日21时台风“启德”的中心位于北纬21.2度,东经107.8度,到中越边境的最短距离超过40公里,此时台风“启德”应该是在越南的广宁省登陆,怎么会在中越边境交界处登陆呢? 看了中国天气台风网专业查询V1.6( http://typhoon.weather.com.cn/flash/index.html )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中央气象台使用的中国天气台风网专业查询V1.6是个很不靠谱的玩意,误差非常大。我们来对比一下中国天气台风网专业查询V1.6上的17日21时“启德”风暴圈的雷达图象(图1)与 中国天气网 天气雷达网页( 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radar_video_v1.php?class=JC_RADAR_HN_JB )上发布的同一时间的雷达图象(图2),图3标出了世界气象组织确定的17日21时台风“启德”的中心位置。 图1中国天气台风网专业查询V1.6显示的2012年8月17日21时第13号台风“启德”的雷达回波图象 图2 中国天气网 天气雷达网页上发布的 2012年8月17日21时第13号台风“启德”的雷达回波图象 图32012年8月17日21时第13号台风“启德”的雷达回波图象与世界气象组织确定的台风中心位置 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图1的风暴圈明显往北偏移,经测量整体偏移的距离超过20公里(图4)。难怪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风路径如此不靠谱。此前发布的第13号台风“启德”于17日12时30分前后在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登陆也不靠谱,香港发布的第13号台风“启德”的路径根本不经过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图5、图6)。 图4 2012年8月17日21时第13号台风“启德”的雷达回波图象与两个组织确定的中心位置对比 从图4可以看出,世界气象组织确定的台风中心位置与雷达回波图象反映出的中心位置一致,而中央气象台发布的中心位置明显与雷达回波图象反映出的中心位置不一致。 图5 香港天文台确定的台风启德迁移路径 图6 香港天文台确定的台风启德迁移路径局部放大 奇怪的是,为什么没有人对这些不靠谱的定位数据提出质疑?
1072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开始减弱(转载)
杨学祥 2009-2-18 12:14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开始减弱 2009-02-18 05:06:46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徐海滨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段秀杰):世界气象组织17日在瑞士日内瓦发表声明说,造成去年欧洲严冬的拉尼娜现象已开始减弱,今年春天全球气候将趋于正常。   声明说,去年位于赤道的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海水温度比常年温度低0.5摄氏度,从而形成了拉尼娜现象。而拉尼娜现象又使得全球去年整年的平均温度略低于本世纪以来的平均值。拉尼娜现象给欧洲带来了一个严寒的冬天,数十人被冻死。   声明还说,观测数据表明,从去年的十一月底,拉尼娜现象已开始减弱,今年的3月至5月,全球气候将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http://gb.cri.cn/27824/2009/02/18/1062s2429947.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现象导致欧洲严寒天气
杨学祥 2009-1-10 11:00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段秀杰):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 9 日发表的一份声明说,导致目前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严寒天气的部分原因是太平洋上形成的拉尼娜现象。   近日,欧洲一些国家遭受雨雪和严寒天气袭击,已经造成数十人死亡。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在声明中说,太平洋中部赤道地区以及东太平洋的海水表面温度低于正常温度,形成了拉尼娜现象,导致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严寒天气。他说,由于天气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通过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只能说拉尼娜现象是原因之一。   雅罗同时表示,不能因为目前欧洲的严冬就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不复存在。 1850 年以来的气象纪录表明全球气温的确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 。 我们在 10 月 28 日 指出, 7 月 30 日 - 11 月6 日 (109 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 11 月 18 日 - 1 月23 日 (66 天)为地球季节性自转加速阶段,是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所以,今年 8-10 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与季节性气象不利因素阻碍有关,表明各种因素相互抗衡,季节性因素决定了异常变化的方向。这意味着厄尔尼诺的快速进展将发生在 2008 年 11 月 18 日 - 2009 年1 月23 日 (66 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相一致 。 2008 年 11 月 18 日 - 2009 年1 月23 日 (66 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并没有改变 7 月 30 日 - 11 月6 日 (109 天)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所造成的中东太平洋海温下降趋势,表明 2007 年 8 月至 2008 年 5 月拉尼娜事件的能量还未完全释放,并可能在 1 月 25 日 - 4 月7 日 (72 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形成拉尼娜事件 。我们在 2008 年年初就指出拉尼娜增强厄尔尼诺后延的可能性。 2000 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拉尼娜增强的原因 。 如果拉尼娜强度增大,持续一年半以上的拉尼娜事件或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延续冷年或暖年的持续时间,例如, 1998-2000 年的强拉尼娜事件历时两年,使本应在 2000 年发生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后延到 2002 年发生。因此,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时间可能延后到 2008 年 10 月或者更长,视拉尼娜强度而定 。 世界气象组织称拉尼娜现象致欧洲严寒天气,我们也多次发布预警。 做好拉尼娜事件中的防灾准备:旱涝不均、低温冷害、台风暴雨和生物灾害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段秀杰。世界气象组织称拉尼娜现象致欧洲严寒天气。 2009 年 01 月 10 日 07:03 来源:国际在线。 http://news.sohu.com/20090110/n261673333.shtml 2. 杨学祥,杨冬红 . 8 至 10 月厄尔尼诺进展缓慢 11 月下旬开始增强 . 发表于 2008-10-28 9:57:1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4421 3.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4.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5. 杨学祥 .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刊发时间: 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6. 杨学祥 . 美国气象专家预测:明年形成拉尼娜天气的可能性较大 . 发表于 2008-12-30 10:01:4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7658 7. 杨学祥。盘点 2008 年全球气候异常。发表于 2008-12-21 9:24:3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2064 8. 杨学祥 . 美国气候研究预测中心: 2009 年三月可能会有拉尼娜现象发生 . 发表于 2009-1-8 6:45 :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914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