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实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职高专实训课点滴
热度 2 renfuw 2013-6-20 19:46
1991年来大学工作,但直到1997年才开始尝试上点《大学生心理学》等选修课后,(走上讲台才觉得教学这活,是个自己可以独立负责,不需要看领导脸色的活,感觉挺不错,加之同学未提什么抗议,便坚持了几个学期。)因为毕业后是在行政部门工作,走在狭小的学院,天天遇到大学生,脸孔很熟,但是距离却很远,极少有与学生聊天的机会,即使点头之交亦不多见。几年来接触的都是同事与领导。因而,兼点课上,似乎打开了我与大学生沟通的渠道。那时,能兼课,还得感谢该课教研室主任,是她鼓动和鼓励我上课的;期间还要顶住来自部门领导的压力,承诺只在晚上或周末开课,不影响正常工作。 此后,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到了教学系部“药学系”,系领导极其开明,态度明朗,欢迎兼课。当时,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刚成立不久,亟需推动依法监督管理药品,与教育部联合决定,药学类大学生均需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而药学系老师均是理工科专业出身,药剂、药化、药分、药理、中鉴、中炮、中药等学科组或教研室老师均不太乐意承担新课的教学任务,因为要备新,加之该课程学时少(仅36)、法规变动频繁、且全部为纯理论课时,没有实验课,因而只有一二位系领导兼上该课,工作量大,他们还经常要出差开会。我的参与,他们均表示乐于接纳。自此,我以从事《药事管理学》教学为主要工作内容一直持续至今。 在本科院校教书,理工科课程多有实验、见习、野外见习课(大家笑称有这类教学任务的为“吃肉”,而纯理论课则为“啃馍”),文科课程多有调研等课;原来在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教《药事管理学》课程,均是理论课,36学时,没有设置调研等课程作业或实践课。持续任教该课也有十几个年头了,然而工作单位的变动,课程教学内容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学对象也变化颇大。 教学对象由原来研究生、二本、三本、本科院校的高职生(基本沿用本科教学模式)转变为单一的高专高职生,学生入校分数与之相距甚远;学生专业变化也不少,原来主要是药学类学生,现在主要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为主。学生性别也变化颇大,原来一班学生人数120人左右,其中男生至少60-80%,现在学生每班28-30人,其中女生23-27人,占70-90%。教学理念由理论灌输改为技能养成,因而实际操作特别受到校方领导的重视,也特别受到该类院校专业教师的推崇。所以,本人在迷茫中一直转变观念,原以为教学大纲上的知识点必须面面俱到,尽量多讲。没有讲到,似乎是偷工减料了,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原罪感;然而,在高职高专的教学理念中,管用是最高原则,不求全,而讲精,讲多了反而更没人听,教学效果归零的感觉极缺成就感,挫败感可致内伤。所以,面对高职高专学生,需要不讲少讲理论,多从做实际任务中反推所要用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技能,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 从0开始,只好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给大脑洗洗澡,换些新的教学招数。其中最倾力实践的是《药品注册技术》的实训课。实训课与实验课、实践课有什么区别呢?真还弄不清。《药事法规》课程如何实训?如何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能够学以致用?确实挺费思量。 最终自己参与了二个板块的实训:(1)药品注册技术;(2)办公室管理技术。后者,只实训了一学期,刚摸索了一下,即停顿了。前者,持续摸索了4个学期。今天上午12:30一个班的〈药品注册技术〉实训课刚结束,有学生发自内心说到“这个课是我大学最难忘的课”、“可能你这组同学这辈子再也不会忘掉这个课了......”听到学生们这样的感叹,内心才有些踏实的感觉。毕竟这些孩子是我所在学校入校分数最高的专业学生,和我小孩同龄,均是大二学生,确实也想学些东西。如果让他们失望,真是于心不安。 实训课如何设计?其实纠结了我很久。即使研究生学习这项内容,也非易事,何况高职高专的同学?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这八字方针,对我这个刚入职的高专老师一开始真是有些无从把握。无奈,请教原来承担该课的老师,老师很委婉地说了,“网上资料很多的,你去找一找”。如此这般,只好自己硬着头皮去设计了。 第一次(2011年秋季),我记得自己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行了详细的讲授,再布置实训任务。发现讲解的效果极差。(嗓子都讲嘶哑了一个多月,喝了一个月罗汉果才好转)完成的任务,也强差人意。但发现一个班的班长做事情极有条理(练习本、实训手册均按学号依序排列)。 第二次,增加了综述资料的模拟整理;第三次,增加了分组比赛的环节;但有一个班出现3组分数相同的情况(共6组),同学之间不愿得罪人故意不负责地互评;第四次,分组比赛,增加自评、互评、师评,各组互评分差必须达到5分,以总分高低得出比赛名次,增加最后一名需要完成一项文体任务(跑步、合唱、集体舞蹈,三选一)的娱乐内容。 而今天上午各组实训任务均完成得较好,但细节上问题不少,最后综合成绩顺利分出6个层级,最后一组自己也觉得做得与其他组有些差距,在承诺课后完善实训任务外,甘愿跑步800米。同学们都觉得共同参与,共同设置目标,共同协作,共担责任,有点意思,比纯讲授更具挑战性,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对关于药品注册管理的规定了解更加充分一些,更加明白合作竞争、团队协作的价值。 在这个实训过程中,我暗自决心一定不要说教,自觉地摆正自己的角色,不做teacher,而只做一个facilitator,不讲少讲,问时才讲,错时再讲,指出路径和方法;各组成果汇报时精彩优秀的地方及时表扬,指出做这个任务应当如此。 比拼意识的强化反而使同学们的参与劲头更高,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个上午的实训比赛效果,让我体会到了设计的重要性、尝试的价值所在;让我明白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热情的唤起、学习方法的引导,才是我今后重点的关注点。知识的传授,反倒是其次。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11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得集[II]:《计算机和计算:基于Code::Block的C编程实训》
mLinking 2013-1-1 11:52
尝试围绕搜索引擎来展示编程, 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所谓编程的规律活动", 并且体验不同层次的变成形式, 激发他们后续学习的欲望. 探讨一下"展示型教学" 内容分作如下几部分: 引言, 搜索引擎简介 之 所以选择搜索引擎作为复杂程序实现的解剖案例, 是因为它的概念并不难理解 (可参照图像处理的复杂度) - 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公式, 也不需要反复的架构体系. 这样一来, 就可以专注于如何使用编程技巧来尝试不同层次的实现, 易于学生将精力集中于领会"何为编程". 这一部分是作为《计算机和计算:概述》一书的实训来设计的, 实施的思路我倾向如下的方式. 讲解不同版本的搜索引擎的机制, 给出对应版本的代码框架 围绕如何表达所需要的数据及所需要的操作介绍部分代码的设计与实现 之后提供给学生相关的代码, 然后要求他们使用那些代码填充(Fulfill)入代码框架 凡是完成代码框架的学生即得到基本分数;若想得到满分,则需要完成... 简版搜索引擎的实现 - MemSE 在《计算机和计算:概述》中“字符串中提取单词”, “线性链表及其操作”和“结构体数组及其操作”的基础上, 完成简版搜索引擎, 即返回包含所有给定关键字的文档集合 对应的数据结构采取"哈希链表" 支持排序的搜索引擎的实现 - MemTFIDFSE 显 然人们更熟悉的搜索引擎并非只是包含关键字的文档而已, 而是那些更为"相似"的文档集合. 那么如何测度文档的相似性呢? 在搜索引擎中广泛使用的是VSM (Vector Space Model)模型和TF*IDF (Term Frequency -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公式. 为了支持 TF*IDF 的计算, 自然要修改前面的"哈希链表"以保存必要的信息 FileSE 前面的两个版本基本上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机制, 但是, 更为贴近实际的搜索引擎还应该能够支持文件 - 不仅是应该能够从文件中提炼单词完成文档比对, 而且还应该实现将"哈希链表"以文件的形式永久保存-这样才可以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内存总是会不够的 必然涉及文件的读写和更新, 而保存"哈希链表"是帮助学生熟悉这些的不错案例 在此基础上, 可引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思路 支持网络功能的搜索引起的实现 - CSCLISE 如果只是能够搜索本地的文档, 显然不是真正意义的搜索引擎, 因为提供搜索服务的系统是在另外一台机器上, 那么, 就需要网络编程的技巧. 此版本将之前的转换为C/S (Client/Server) 架构, 但是, 客户端是CLI (Command Line Interface) 这一古老风格 CSGUISE 软件开发到现今, GUI (Graphic User Interface) 的操控方式已经成为基本的潮流 - 用户可以通过图标、菜单等来直观地知晓要运行的程序和要进行的操作, 并且通过鼠标来直观地告知程序需要完成的操作指令 本部分是将客户端由CLI变成GUI,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复杂编程仍然是那些步骤规律 - 只是很多操作换成了现成函数的调用而已 BSSE 大 家都熟悉的搜索引擎, 如Google, Bing, BaiDu 等等, 操作模式都是通过浏览器来访问搜索引擎服务. 此处就是展示如何通过C语言的CGI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技术来将搜索引擎服务转换为可提供浏览器访问, 实现动态网页显示灯功能 可进一步介绍其他的Web 服务器语言 - ASP, JSP, PHP, Python等 distributedSE 有 了网络功能后的搜索引擎, 其实一定意义上就已经具备了分布式特征, 但是此处的分布式指的是服务器端数据的分布 - 因为文档非常多, 整理出来的特征数据也会非常庞大, 都放在一台机器上不太可行 (Google日索引数据量), 那么, 将庞大的数据分布到多态机器上, 并能够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 也就成为必然的思路 这里也就需要将前面的"哈希链表"结构进一步调整 可进而介绍云计算(Clouding Computing)的概念, 和现在火热的MapReduce/Hadoop框架 La V.I.T.A "La Vita", 是法语里生活的意思, 倒也是跟当前搜索引擎的广泛使用贴切 - 确实已进入人们的广泛生活 这 一部分作为汇总和扩展. 首先介绍 La V.I.T.A的意思 - 即现在搜索引擎进一步会扩展至Video, Image, Text, 和 Audio数据; 然后向学生介绍进一步陈述搜索引擎的通用框架 - 特征提取-- 存储+索引 -- 查询处理; 进而以图像搜索引擎为例讲解工作机制 最后, 有一部很值得看的感人的电影, 名字就是 "La Vita est belle", 算是结语.
个人分类: 生活中的计算|2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脉诊实训两三事
热度 12 chanerbaobao 2012-5-4 23:49
脉诊实训两三事
【文前按】 脉象是非常灵敏的生理与病理信息,而医生则是它的解读者。通过用手指切按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成为了中医的一大特色。 这是一种极其细致的诊病方法,诊脉时对某一脉象的判断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自身对脉象概念的认识来进行的。但是由于脉象概念本身比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再加上医生的判别经验和指感等很多主观因素,所以诊脉时分歧也较大。很多学完《中医诊断学》的医学生对于脉诊还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 即将走上临床,学校的各种实训课也陆续展开。今天的脉诊实训课是在舌诊脉诊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室有多台 TY-MX3 脉象训练仪, 尽管之前上课也接触过,但一进实验室,大家仍旧很兴奋。然而老师却并不急于让我们开机体会,而是让每五六个人分别结成一组,几个同学之间相互进行诊脉,通过反复实践,加深印象。大家开始不以为然,觉得同学都身体健康,都是正常的脉象,相互间诊脉没意思。但又因为老师一句“ 一节课后,给你们每个组发一个眼罩,一个人戴上它,其他人分别让她 / 他诊脉。诊别人脉的这个同学蒙着眼睛切完脉后,必须判断出你面前的是小组中哪一位。 ”都乖乖相互组队切脉去了。 我和另外一个女生还有班里的三个男同学分到了一组,相互之间诊脉。小朱同学给我诊的,一分钟之后,他幽幽地冒出一句:“你这是滑脉吧?”我赶紧把手抽回来,左手切右手脉,右手切左手脉,想着 滑脉的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俺咋摸咋不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反问他:“怎么可能是滑脉呢?顶多有点数而已,刚爬了个六楼上来,你心跳不这么快吗?”他愣了一下:“呃,可能稍微有点滑吧。。。”底气也不太足。 旁边一组是班里的活宝,也正在切脉,人群中又咋呼出一句:“呀!我摸到一个喜脉!”被其诊脉的同学拿书冲她头挥去:“胡说!” 我心想:难道又一个滑脉? 滑脉在临床上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大家同学中医,女孩子很忌讳别人说自己是滑脉:若真有痰湿、实热到也无妨,问题是其他几种临床意义体现在女孩子身上就不太雅了。 首先,一群花枝招展的 20 出头的姑娘,怎么也不愿被称为“青壮年”;二来,“食积”总让人想到去吃自助餐,扶着墙进去、扶着墙出来的情景——太没出息;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哪个未婚的女孩子愿意听到自己有个“喜脉”。 后来感觉互相诊脉差不多了,跑老师那要了个眼罩,小组内部自考一下,顺便刁难一下男孩子。 小朱坐在桌旁,我们示意小赵轻声坐他前面。后来闪过一个念头,把隔壁组的小杨薅过来,代替小赵坐在了“病人”的位置上。于是小朱一直以为切的是本组成员中某人的脉,也判断眼前的“病人”是 *** ,不成想揭开眼罩,是隔壁的小杨。。。 后来大家纷纷效仿,暂时没轮到戴眼罩的同学就又把同伴的胳膊借过来重新诊脉,仔细鉴别,免得一会儿被涮。呵呵,好在经过一节课的折腾,我们组考核成绩都不错。 后来找了老师为自己诊断脉象,确实如小朱所说,是有一点滑象,但非典型。老师又用拇指、食指轻捏我中指根部,松手后我自己也去摸,是血管的搏动。“生理期快到了?”老师问。翻看手机日历,确实是应该这两天了。于是对那个“滑脉”也释然了。 (此前在堂姐怀孕 7 个月时,我曾诊过她的脉,如盘走珠,我的印象也一直留在那种应指的形象上,也总觉得自己身体健康,没想着去体验一下自己的非典型滑脉,这两天可真得好好摸摸自己的了。) 一节课后,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坐到了脉诊仪前,上面那 26种 脉象基本上包括了教材上的涉及的所有脉象,种类齐全,而且有液晶屏显示动态脉图,直观性非常好。 不过也正因为有了前一节课同学之间的互相诊脉经历,我们也越发感觉到由于目前条件的限制,这些仪器对于一些复杂的脉象的某些特点无法全部表现出来。因为即便是正常的脉,同学们的脉象都有自己的特点,不会和其他人的脉象完全相同。尤其是性别、体质等生理因素造成男生与女生,瘦人和胖人,高个和矮个的脉象都有差异。脉诊仪模型上我们摸到的脉也与教材上对脉象的描述不尽一致。 所以,器材只是一个辅助。但也必须承认它有利于我们对抽象、枯燥问题的理解,有效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将中医脉诊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师承教学转化成有据可依的形象教学,让学生们快速全面的正确掌握脉诊方法。 好希望我们技术能进一步发展,真正实现脉诊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现代的实验医学的转变。 (由天津天堰医教开发有限公司和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研制的TY-MX3脉象训练仪)
个人分类: 岐黄雏鹰|9396 次阅读|2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