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方块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方格字、学生本与作弊新规
热度 14 jiahepeng 2012-6-15 10:31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田字格和方格字,这并非是阻碍中国创新思维的因素。但当这些传统文化因素被追求标准化的制度放大到不断开发新的标准( 名目繁多,各种各样的本本)时,是否就会因为影响人的主体性而成为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呢?——笔者 记得前两年采访时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的著名华裔女科学家黄诗厚( Alice Huang )的时候,她曾问道,中国的孩子现在还在练习如何把汉子写进方格(应指中国的田字格)里面吗?如果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在一个框框里面写字,那长大后他们怎样才能创新呢? 一年后儿子开始学汉字,发现他也要用田字格填字的时候才意识到,汉字这东西对于 5 、 6 岁的儿童,的确太难把握了。如果没有田字格之类的框架,那这个字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因此,也就没有往深处思考黄诗厚的话,只是简单地安慰自己,这就是汉字文化和字母文化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别吧,很难分清楚孰优孰劣。 后来到美国访学,儿子上了美国小学。尽管他没有什么机会学汉字,但我们还是抱着美好的愿望,从中国千里迢迢背来了不少田字格本,希望他能在美国小学“繁忙”的实验啊、唱歌啊、游戏啊、手工啊的生活之余,好好练练汉字。 不用问,愿望虽好,很难成真。 上周回到北京,儿子在北京的小学一年级还有一个多月的课程,我们死活希望能让他利用这珍惜的时间跟班学习一下他落下很多的课程,于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购买文具。 在文具店中,我被门类繁多的各种“本”震惊了。除了田字格、方格、横格、英语本外,还有什么中线本、抄书本、考试本、图画本、算式本 …… 这么多的本本,与美国的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知道,虽然美国教的是英语,但也从来没有发过英语本。不但不发英语本,也从来不留英语的背单词或抄写单词之类的作业。记得与儿子的美国班主任 Ms Mac 交流时,我们就反复诱导式地核实,他真的不需要背单词么? Ms Mac 很自信,说孩子们只要会说、会看,自然就会写、会拼,不用背单词。 既然如此,当然也就不会发英语本了。 而国内的学校,各种本子并不是让家长们欣赏中国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与各种本子一起的,既是即将填满它们的文字和作业,也是孩子们需要不断习惯的各种 外在的 规矩和框架。 于是,我曾经终止于汉字文化与字母文化难分孰优孰劣的对田字格的思考又重新复活了。的确,你不能说我们的孩子因为需要把字都写到格子里就说这个文化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无限制地给孩子们添加各种形状的格子。 而这种种新的规矩,很多又都与需要用来完成作业的本本们结合在一起。也许对于教育者而言,这将更容易引导孩子们走上标准化的结果,当然也更加容易考核。但对于孩子,则带来了潜在的问题:本本都没有的时候,还要不要守这些规矩? 就在买本的时候,无意中听到商场收音机里的广播,说教育当局又制定了惩罚什么考试作弊的新规定,具体规定了不同的作弊情节及严重认定程度。 听了这条新闻不禁有些苦笑。作弊就是作弊,还要颁布那么详细的认定及惩罚标准么?这样的规则越来越多,就像孩子们使用的本子越来越多一样,是否只会引导学生们,只是在乎外在的标准化评定标准,而对于是非这样简单的标准,将逐渐丧失自觉判断的能力呢? 想归想,最后还是不得不把那大把大把的本子拿下货架。 (后记:虽然买了很多的本子,但是儿子这最后一个月的课还是没有上成。教导主任说,前面的课程落下太多,现在跟班上课会让孩子很不舒服,如果要上学,请下学期办理留级手续。隐隐感觉到教导主任的话中话——孩子语文程度太差,跟班学习会影响班里期末考试的平均成绩。哎,与制定各种本本一样,哪有为孩子着想的? )
个人分类: 思想评论|9073 次阅读|21 个评论
翻译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热度 1 blownsand 2012-5-30 08:58
最近读了几本从非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考古书籍。译者的文字驾驭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文笔极其流畅,既能增长知识,又有美的享受。有的如同小学一年级作文,不仅要时刻留意人名和地名,更要根据方块字去推敲原著所要表达的意思。 翻译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译文好,原著本来就好嘛!译文不好,好好一本书被翻译糟蹋了。
371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