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冷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争论”——热水结冰快于冷水?
liwei999 2013-2-25 20:15
这才是“学术争论”——热水结冰快于冷水? 作者: mirror (*) 日期: 02/22/2013 18:38:11 热水结冰快于冷水问题答案水落石出? 快要被人忘记的时候,答案就要浮出水面了。其实答案是什么样子的都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这个“皇家”学会的 职业精神 很值得推崇。英国人喜欢打赌。吉斯尼的记录就是为了打赌的结局而设定的。皇家学会有很多这样的看似没有意义的“争论”。比如红茶和牛奶,是往红茶里倒奶?还是相反,往奶里到红茶?这类事情虽是不痛不痒的话题,但是也可以给出一个“科学结论”来。记忆里结论是 往奶里到红茶 。这在镜某看来,都无所谓啦。 晶体是如何生长的?这个里面的确是是有“学术争论”,有些还是现在进行时态的。作为一个产业,单晶硅生产可以算一个。当然,这在半导体行业里只能算是“农民”,只能维持个温饱,不能赚很大的钱。 从生产的现场看,钱真是一分一分 挣出来 的。不像金融业,那里的钱都是 搂过来 的。 单晶硅的生产厂家全世界大约只有三家。生产量大约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电子产品虽然不断更新换代,但基本上对原料单晶硅的需求量没有很大的变化,发达的部分都被吸收在集成度的提升上了。集成电路用的单晶硅芯片是从单晶硅棒切出来的。切单晶不比切猪肉,是要有损耗的。损耗率大约是50%。因此就有人想不拉晶棒,直接拉晶片。但是从今天的事态看,依然没有能取代拉 柴氏法拉晶棒 的方法。在说法上,也蛮有意思:长晶体叫做 拉锭 ,而人的那个什么叫做 腚拉 。 如何能拉好晶体?这在学术上至今也有争论。从生产性上论,拉得快效率高。但是由于品质上的问题,单晶硅不能拉快了。但是拉慢了也会影响晶体的品质。这些都是从生产上得来经验 知 ,没有什么可以争的。可在理论上,如何描述晶体的生长过程?如何理解成长的速度与晶体品质的关系呢?一直有争论。这是正经的学术争论。 回到原始问题上,热水结冰是否能快于冷水的呢?也许大众以为是个 科学的问题 。但镜某以为更是个 技术的问题 。很多时候,大众理解的所谓“科学”不过是对现象给出一个说法、一种解释,并不是在今天作为职业的科学的做法。比如关于 地心说 还是 日心说 至今依然有许多人认为这是“科学”的争论。实际上这与科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在本质上,这是个 信仰之争 。作为 地心说 信仰的“尾巴”,很多人依然相信 月亮围着地球转 的说法。这在以前也“争论”过。镜某的主张是 地心说 时代里,月亮、太阳都是围着地球转的思考。 日心说 后,人们“知道”(应该说 相信 )地球围着太阳转了。但是对月亮,依然保持着 月亮围着地球转 的思考。说到这步,还不算“过激”。镜某给了一个“分裂症”的说法,就有人些受不了了。 因此,这个课题的核心是如何用最少量的预算,实现控制、调节各种结冰速度的技术环境。有了实验环境,再现了现象,解释的问题就不是很难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水结冰快的一些可能因素
热度 11 chemicalbond 2013-2-23 11:55
高数教创始人 LaserDai 写了一篇文章,谈及大英皇家化学会的有奖问答和科学网的一些讨论。【1】粗略地阅读了一下获奖文章【2】和一些网友的博文,感觉大家都是在谈一个纯物理问题,而忽视了一些化学微观细节。这里希望提及一些相关因素,与网友一起讨论。 首先,这主要是个动力学问题,物理化学里头一涉及动力学就应该考虑那个过程的势垒,而通常速度和势垒的关系有个指数因子( exp(-E/RT ) ,E 是势垒, R 是气体常数, T 是温度)。 其次,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相变主要势垒是打断水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 第三,固体水(冰)中,水分子之间形成的平均氢键数量低于液态水,或者说水分子之间排列不够紧凑,这也是为何冰的密度比液体水的要低,可以浮在水面上。 第四,对于液体水,高温时候分子之间运动快,氢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加速,因而高温的液态水分子间的平均氢键数量更低,比低温液体水更加接近固体情形。这样,对高温液体水来说,前面提及的势垒 E 就小。 第五,不同温度对前面提及的指数因子的影响。通常加温可以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主要原因也是一样的,是相似的动力学问题。 * 补充,刚才在网上查到一个网页也分析了这个问题【3】 参考: 【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64278.html 【2】 http://www.rsc.org/images/nikola-bregovic-entry_tcm18-225169.pdf (其他获奖者介绍:http://www.rsc.org/mpemba-competition/shortlist/ ) 【3】 http://www.lsbu.ac.uk/water/explan.html#mpemba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5575 次阅读|38 个评论
热水结冰快于冷水问题答案水落石出?
热度 11 laserdai 2013-2-23 05:44
姆潘巴现象 : 热水冻结快于冷水 故事要回到五十年前的坦桑尼亚,姆潘巴的孩提时代。 1963年,在坦干伊卡湖畔(Lake Tanganyika)一所中学读书的姆潘巴在家里制作冰淇淋时,偶然错将滚沸的牛奶与常温的牛奶一起放入了冰箱冷冻。结果,他发现,热牛奶结冰速度快过冷牛奶。再用沸水与温水对比试验,出现了同样不可思议的结果。 第二天,他问学校的物理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回答说,道理很简单:不可能! 姆潘巴没有被老师的不屑吓住。第二年转到另一所中学,他向老师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不同的老师一样的回答。老师说,看来牛顿的冷却定律你还没有学会呀。 姆潘巴只能坚持说,实践结果与理论不一样。 老师讥讽说,看来有两种物理,一种是放置四海皆准的物理,一种是“姆潘巴物理”。 姆潘巴的机会终于来了。1968年的一天,一位著名的物理学教授来到学校访问,这位“尊贵的客人”,就是在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讲学的英国物理学家奥斯伯恩教授(Prof. Denis Osborne)。 物理老师说,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尊贵的物理学家? 姆潘巴高举着手,不顾同学们的起哄,一脸倔强的问:“如果将两个盛着相同体积的水的容器,一个水温35摄氏度,另一个100摄氏度,将两个容器放入冰箱,100摄氏度的水先结冰”,“为什么”? 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一脸尴尬,奥斯伯恩教授无言以对。但他没有否定姆潘巴,只是问,你自己动手实验了吗?姆潘巴说,反反复复很多次。 奥斯伯恩教授回到实验室,立刻动手实验,反反复复很多次,结果都一样:有时候热水结冰速度快于冷水。 1969年,奥斯伯恩教授与姆潘巴联合发表了一份报告,论述这一现象。“姆潘巴现象”(Mpemba effect)诞生了。 最好的解释 50年后,对“姆潘巴”现象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于是,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在2012年夏天搞了一个有奖竞征活动 ,悬赏1000英镑,破解“姆潘巴现象”。 科学网上顿时一片沸腾: 杨国力 : “为什么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悬赏1000英镑! 杨国力 : 为什么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实验重复不了! 郑波尽 : 我来解释——为什么热水比冷水结冰快 龚明 : 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 李维 : 又一个“误导”人的课题:“为什么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 李维 : 如何做“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的实验? 王喜军 : 为什么“姆潘巴效应”难以解释? daxigo : 世界之谜“姆潘巴现象”揭密在即 本来只是个科普活动,搞个把月就结束,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来自122国家的应征者寄来了22000份答案 , 其中,来自中国的就有880份。科学网的功劳巨大! 经过半年多的评选,日前终于确定了获胜答案,由姆潘巴亲自颁奖,于是,年逾花甲的姆潘巴(Erasto Mpemba)千里迢迢也从坦桑尼亚赶来。姆潘巴是个森林管理员,说白了就是一个看林子老头儿。 提供最佳答案的是来自克罗地亚的一位叫布勒格维克(Nikola Bregovic)的年轻人、萨格勒布大学的助理研究员。他的解释是,“姆潘巴”现象是由于对流和超级冷却导致的(convection currents and supercooling)。 答案早就出来了? 科学家揭开有时热水冻结速度超过冷水之谜 , 2010-3-29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有时候,热水的冻结速度反而会超过冷水,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怪异的现象困扰了几代科学家。经过数百次实验,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负责辐射安全的官员詹姆斯·布朗里奇最终发现证据,证明 这种现象可能与水中杂乱无章的杂质有关 。 对于姆佩巴效应,物理学家曾提出几种可能的假设,其中包括水分更快蒸发导致热水体积变小,一层霜隔绝了温度更低的水以及溶质浓度存在差异。但任何一种解释都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种效应并不可靠,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布朗里奇认为, 杂乱无章的杂质才是导致热水更快速冻结的关键因素 。 过去10年时间里,他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了数百次有关姆佩巴效应的实验,最终发现 这种效应基于不稳定过度冷却现象的证据 。 布朗里奇说:“水几乎从不在温度降到零度时冻结,通常是在更低温度下才开始冻结,也就是所说的 过度冷却现象 。冻结点取决于水中与冰晶形成有关的杂质。通常情况下,水可能含有几种类型杂质,其中包括尘粒、被溶解的盐类以及细菌,每一种杂质都能在特定温度下触发冻结机关。核化温度最高的杂质决定了水的冻结温度。” 布朗里奇对两个同样温度的水样——20摄氏度的自来水——进行了实验。他把水样装入试管,而后放入冰箱中冷冻。由于杂质的随机混合导致其拥有更高冻结点,其中一个水样将首先冻结。如果这种差异足够大,姆佩巴效应便会出现。布朗里奇选择自然冻结点更高的水样,并将其加热到80摄氏度,另一个则只加热到室温,而后将试管放回冰箱。他表示,如果热水冻结点至少高出5摄氏度,其冻结速度往往会超过冷水。 可能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区区5摄氏度就是一个足够大的差异,帮助温度更高的水首先“冲过终点线”。而如果以60摄氏度作为起步点,它们在这场冻结较量中便要以失败告终。物体与周围环境——具体到这项实验,指的就是冰箱——的温差越大,其冻结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说,在温度较低的水样达到零下7摄氏度这一冻结点前,热水样首先达到零下2摄氏度这一冻结点,进而以更快的速度冻结, 但是,布朗里奇所做的工作不可能终结有关姆佩巴效应的争论。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乔纳森·卡特兹便持怀疑态度。 根据卡特兹的理论,加热能够驱除二氧化碳等杂质,进而提高水的冻结点。这也就意味着,加热实际上提高了水首先冻结的机会,而不是布朗里奇所说的与杂乱无章的杂质有关。他说:“他可能发现了一种与姆佩巴类似的过度冷却效应。” “姆潘巴”现象最大的价值 实际上,评选委员会对他的解释也不尽满意,只是在认为在收到的所有答案中,最可能接近实事的解释罢了。 其实这并不重要。在22000份答案中,有351份的答案竟然都是以同样的一句话开头:“我不是搞科学的,但是…” 负责评审的奥斯伯恩教授说,这个活动如此吸引人,正因为它是身边的科学,人们家里都有冰箱,人人可以动手一试,而且结果出人意料。 “姆潘巴”现象最大的价值,奥斯伯恩教授50年后的今天总结说,是“它鼓励人们跳出圈子思考,敢于挑战权威”。 当然,如果能对“姆潘巴”现象作出一锤定音的、无可辩驳的解释,也同样有价值。 博主简短总结: 其实这个现象,本博主认为关键点在于结冰的1. 成核过程和 2. 过冷现象(超冷现象)。 在 正常情况下 ,必然是凉水结冰快于热水结冰。 异常情况 下:1. 比较干净的水,比如一些商场中的蒸馏水,放在冰箱中不结冰,但是只要稍微一晃动就立刻在几秒钟内结冰,这就是过冷现象。相信大家都遇到过。 2. 水经过加热变成热水以后,可能其中的某些杂质被活化了,这样在冷却的过程中,成核作用加强,所以可以先结冰。这有点象家用铝锅:使用铁丝团刷洗过的铝锅,表面的保护层被去掉,因此化学活性增加,更容易生锈,所以铝锅不能用 铁丝团刷洗 。家用炒菜的铁锅也完全是这样,要保留一层油保护,如果洗干净了就会生锈。
个人分类: 科普|13550 次阅读|29 个评论
“为什么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实验重复不了!
热度 67 bxlh2008 2012-6-29 13:47
“为什么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实验重复不了!
昨天,看 见“ 为什么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 ”这个问题,就抢先在科学网博客公布了这个消息,自己也试着做了一下试验,看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同时各位老师在回复中各抒己见,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其实大家试着做一下,这样即使实验方案不怎么合理,但是大家都试着去解决了,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想象,应该是这样,应该是那样。不管“ 为什么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 ”这句话,科学不科学,试着做一做,公布自己的实验方案、结果和现象,这样,至少比在这争论要好的多。 我先说说我的预实验的情况吧,实验条件有限,同时时间紧,方案可能比较粗糙,大家轻拍,有人做了,也可以把实验方案、结果和现象公布出来,大家互相探讨探讨,科学“伪”不“伪”,试试便知。 实验材料: 自来水,电热水壶,制冰模具,小烧杯,温度计,冰柜 试验方法: 往制冰模具加入分别调好温度的水,每个模块加入体积基本相等,温度分别为 10 ℃, 50 ℃, 70 ℃, 100 ℃(沸水),然后立即放入 -18 ℃的冰柜中,每隔 5min ,用温度计检测其温度,记录。 实验结果: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100 ℃(沸水)和 10 ℃中都有部分冰晶生成,而 70 ℃和 50 ℃都没有任何变化,只是温度接近于冻结点。从图中还可以看出, 100 ℃(沸水)的体积明显少于其他组,可能是水蒸气挥发所致。 上图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初始温度不同的水温度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100 ℃(沸水)、 70 ℃和 50 ℃刚开始温度急剧下降,接近于 30 ℃,但 10 ℃的温度下降缓慢,随着时间的增加,最终,四个初始温度不同的水在 40min 左右,温度基本一致。 ( 1 )接着,又在 3 个小烧杯注入等体积( 80mL )初始温度不同的水,分别为 20 ℃, 60 ℃和 90 ℃。置于 -18 ℃, 40min 后,观察现象。 如上图所示, 20 ℃有冰晶产生, 60 ℃和 90 ℃没有产生冰晶。 ( 2 )考虑到可能体积的原因,又换成制冰模具,四周不加水,考虑到边际效应,中间四个分别等体积初始温度不同的水,分别为 15 ℃、 25 ℃、 60 ℃、 90 ℃。置于 -18 ℃, 30min 后,观察现象。 如上图, 15 ℃有冰晶形成, 25 ℃、 60 ℃、 90 ℃无明显变化。 1、 就所做的这几个试验,不能支持 “ 为什么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 ”。 2、 是不是试验方案的设计存在缺陷?不够合理? 3、 大家可以给些建议或意见,我看在现有实验条件下,能不能做一下看看,嘿嘿 PS:很多人对模具产生质疑,现附图片如下所示,大家看一看~ 小木虫 进步一点点 的回复: 佩服楼主的实践立刻性,当年碰到这个结论的时候也很好奇,简单尝试了一下,效果不好,后来就放弃了。后来仔细想了想应该是这个道理: 1.热水冻结速度比冷水快,其原理是热水具有较高的能量,大的温差导致热水和外界的热交换比较快,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冷水先冻结。这个实验现象是有一定条件的! 2.这里就要求制冷的环境要好,保证有足够的能量交换,也就是要冷冻的快,楼主的试验用的是家用冰箱,在试验的过程中冰箱的冷冻室不一定就处在冷冻的过程中,热量交换并不是很快,就导致沸水中水分损失的比较大。原来发现这一现象的故事中讲到是在做冰淇淋的时候出现的现象,我想就是一个速冻的过程,楼主不妨打开冰箱的速冻功能试一下? 3.从楼主的降温曲线上能看出来,温度较高的液体降温的速率越快,如果环境足够冷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热水先结冰的现象,不然当热水温度降到和冷水温度一致的时候,热交换岂不是等量了?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热水和冷水在热交换是各自是一个体系过程,所以有了快慢的差别。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保证对,仅供参考!欢迎拍砖指正!! 补充一句:换成金属容器会不会更好些? aocheng 的回复: 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过我,楼主做的实验应该来说相对比较合理。其实从温度曲线图来说,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的。下面谈一下我的理解。 从温度曲线图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在5min后,降温速率基本一致。这样的话,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相同体积的水的话,降到零度所需时间是一致的。这样说来,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其实是个伪命题。然而,在第一个实验上,为什么会出现,沸水与10度的水优先出现冰晶呢?10度的水优先出现冰晶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它的初始能量较低。而为什么沸水要比其他温度的水优先产生冰晶呢?(这个现象可能是得出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这个伪命题的原因)首先我们要了解一点,就是产生冰晶的原因是很多的,而且比较复杂。在化学上有一个比较常用的结晶方法就是在液体里提供晶种(微小的结晶)。由于沸水挥发比较明显,而周围温度很低,这样就很容易在沸水的表面,或液体的边缘产生微小的冰晶(升华所致),这就为沸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晶种,有利于沸水快速的形成冰晶。
个人分类: 科研经验|32158 次阅读|131 个评论
“为什么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悬赏1000英镑!
热度 13 bxlh2008 2012-6-28 17:08
科学网藏龙卧虎,或许有人能够给予答案,期待...... 为什么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 看起来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 但是,它使最优秀的科学家们莫名其妙了至少2300年。 • 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曾为解决此问题枉费心机 • 13世纪的罗杰•培根在他的著作Opus Majus中以此问题来倡导科学的方法 • 另一个培根,弗朗西斯,1620年在他的Novum Organum 中写道,“稍温些的水比冰冷的水更容易结冰”,但无法解释为什么 • 公元17世纪,笛卡尔未能破解此难题 • 20和21世纪的科学家和智囊们蜂涌而上,但是都困惑地无果而终 现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悬赏1000英镑, 奖励能够对这个现象,现今称为姆潘巴现象(The Mpemba Effect), 给出最好和最有创意解释的个人或团体. 比赛评委将使用一个外部邮箱用于提交答案。此外,提交的格式应当具有创意并且抢眼。 提交的答案可以采用任何媒介或技术,包括论文,插图,甚至电影。 提交的答案可依据和参考现有的研究。获奖作品应当是科学上合理,表达上吸引眼球。 作为 Hermes 2012伦敦特别科学交流会议的一部分,在一群世界上最优秀的年轻人齐聚伦敦参予这一挑战之前,公众有四个星期时间破解这一难题。 这群青年科学才俊为荣誉而战恰值奥运会第一周。这些最有才华的国际理科研究生将从世界各地来到英格兰,参加 Hermes 2012盛会。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赞助这些精选的年轻科学家到访英国,他们将聚会在温莎大公园的坎伯兰酒店。 帝国理工学院的 Hermes 2012的组织者,选择奥运会开幕的周末召开这一学术盛会,以强调这个多国家成功人士临时团体的全球性。温莎盛会的一大亮点是, 将有一个团队尝试以影片来解释各种科学现象,其中将包括姆潘巴现象。 “为什么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主席大卫 菲利普斯教授今天说:“现代科学家们仍然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感到困惑。 “冰淇淋制造商和调酒师一样,在他们的每天工作中,将热水比冷水更快冻结这一事实应用于实践,但没有人真正知道为什么。问题已经几千年了,哲学家们诸如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都对此百思不解。 “但是,在1968年,一个年轻好奇的坦桑尼亚学生姆潘巴(Erasto Mpemba )在实验中,向科学界重新提出了这一现象。 “姆潘巴质疑老师为什么煮沸的冰淇淋冻结得更快,很快他就被告知,他是错的,可能是想象的。但是,当老师自己作了实验后,发现这是一个不寻常的现象。 “自从发现这一现象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找出现象产生的原因,但答案仍旧是为什么。似乎有很多可能的答案,但尚未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解释。 “人们可以说, Hermes 团队的成员是科学界的奥林匹克运动员。问题是,在这些研究生精英试图破解之前,还有其他人可以给我们一个出色的解释吗?” 截止日期为 2012年7月30日 。 投稿请进入 Hermes 2012网站 http://www.hermes2012.org/ice/ 英文可见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和英国卫报网站。 http://www.rsc.org/AboutUs/News/ ... t-water-ice-hot.asp http://www.guardian.co.uk/scienc ... d-water?INTCMP=SRCH
个人分类: 羊嘴胡诌|6926 次阅读|19 个评论
冲不散的寒冷
zhm198807 2012-3-11 09:28
以前在青大的时候,东区泓圆开水房有个看锅炉的大爷。比较寒冷的冬天去打水,他总是会提醒我们:把杯子里剩余的冷水倒掉,否则即使掺上热水之后喝了也会肚子疼。 当时我没有太注意,感觉事情没那么绝对,只要热水掺的多,混合之后的水的温度就会足够高,这和将热水晾凉到能喝的温度之后没什么事区别,可能是大爷多想了。 后来每次用杯子打开水,当看见杯子里有剩余的冷水的时候,就会想到大爷的这句话。渐渐感觉到这句话里包含着许多大爷的痛苦经历。之前的寒冷在内心里深深地留下了伤痕。大大爷眼中,虽然热水是倒进冷水里面了,但是热水并不足以冲散冷水,冷水依然在杯子里,之后和晾凉的热水的同时,也把冷水喝进去了。 人老心沧桑,心中多的是寒冷,是冷清,杯子里剩余的冷水就像冰冻的内心的,100度的热水太凉,是冲不散的。 pj
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以给南方科技大学“泼冷水”么?
热度 11 boxcar 2011-6-27 12:27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我最近多次在科学网上呼吁“教育,宜凉拌,不宜热炒”,引起了李宁老师的注意,并成为他的大作“南科大需要降温”【 1 】中作为“引子”,倍感荣幸。“教育要凉拌”提法最早是在 4 月底回应武京治老师的疑问“科学网大学还办不办?”【 2 】时所写的博文的标题“科学网大学:宜凉拌,不宜热炒”【 3 】,或许是因为在 4 月中热议了一阵子“科学网大学”之后大家的兴趣正在消退中,所以那篇博文当时没引起多大的反响。今天旧话重提,是打算接着李宁老师的话题,延伸一下,再说说南方科技大学的话题。 不消我说,最近关注我博客的博友和读者肯定早已经做出了判断,我是属于不大看好南方科大及其校长朱清时这几年做法的那些人中的一个(虽然我支持这所新大学进行一些改革的尝试,也佩服其勇气),如果按照对朱校长的支持程度划分门派,我至少是个“凉拌派”,如果按照“非热即冷”的“二进制”分类,“热捧派”的各位博友把我归类为“泼冷水”派、甚至“落井下石派”大概也不为过。不过必须说明,俺们“凉拌派”最近频频泼出“冷水”,并不是想搞垮南方科大和打倒朱清时校长(当然事实上也根本做不到,),而是希望给在炎炎夏日中仍被“热炒”甚至“烧烤”中的南方科大“降温”,通过写博文的方式点出些南方科大存在的问题,甚至像陈安兄那样,从不同的角度帮朱校长出谋划策。 人被“泼冷水”,其实在不同的境遇和状态中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在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的时候被“泼冷水”,被泼者多半会带着一身的冰瘤子给冻死;如果是在燥热的暑伏天泼身“冷水”,感觉则可以很爽。那么如今的南方科大处于神马境遇和状态?照我看大概是个冬和夏的“混合态”。一方面,有三个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出走并把争端诉诸媒体,引来许多的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是为“冬”。另一方面,铁杆粉丝一如既往地强烈支持,媒体也给予了持续的关注,挟高考 - 报志愿 - 录取季节的阵阵热风,其新闻热度似乎更高了,以至于南方科大自己都已经觉得有点吃不消媒体的关注度而不得不加以限制,这便是“夏”。对于前者,持续高强度的批评声音就是“冷水”,我们是要爱护一下南方科大这个“婴儿”及其年过花甲的朱校长,早改控制一下“冷水”的温度、流量和力度了。如果一定要泼水,还是多泼点儿“温水”为妙,也就是从比较中庸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多提出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对于后者,“冷水”是让南方科大以及朱清时校长尽量远离炽热的媒体,少说话(特别是大话),冷静下来多考虑一下自己的发展方略,这样的冷水,未尝不可多来几瓢。相反,那些没有实质性举措或者建议的狂热支持,其实是在火上浇油,只能起到激发表演欲望、强化逆反心理和加剧矛盾的作用,这和没头没脑的胡乱“泼冷水”强烈反对一样是很有害的。事实上,媒体(包括俺们写的博客)要的就是个热闹,而大学绝对不能总是图热闹,大学一旦变得热了、闹了,也就没法安心去做学问、搞研究和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了。 “水”的作用可以调节温度,可以冲去灰尘从而让事物的本来面目变得更加清晰,还可以灌溉,让植物茁壮成长, ...... “泼水”具体能起到神马作用,就要看泼水者用哪种“水”和怎样“泼”了。 ------------------------------------------- 参考: 【 1 】李宁:南科大需要降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485do=blogid=459498 【 2 】 武京治:科学网大学还办不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9127do=blogid=438377cid=877874 【 3 】吕喆:科学网大学:宜凉拌,不宜热炒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38533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个人分类: 教育|6172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冷泡茶
yudaren 2010-8-16 18:19
冷泡茶 ( 寫的很詳細 )--- 治尿酸過高,痛風 冷水泡茶法的奇效 夏天常流汗,如何止渴?就成為民眾關切的話題,中視前節目部經理李繼孔說, 10 年前在省訓團受訓時,同班學員杜老師來自南投茶農家庭。每天他的寶特瓶中居然有茶葉,細問之下才知道,這些靠山吃山、靠茶喫茶的老行家說:「天天這樣喝可治高血壓和高尿酸。」 李繼孔說,泡茶方法很簡單,只要一瓶礦泉水加入適量的高山茶,採用冷水、冷泡方式,將茶葉中的精華溶出,而成為一種「健康茶道」。此茶不但可以生津止渴、清除油膩,更神奇的是,經由「健康茶道」冷泡出來的高山茶,對於降低血壓與降低尿酸具有特別的功效。 他說,我如法泡製一週後,血壓真的降低了, 10 年來至今春夏秋冬每天至少 1 瓶。 同事葉老師也依樣的畫葫蘆喝了多年的「健康茶」,他的嚴重的尿酸症也好了。朋友們不妨試試,就是當飲料也是百利無害的。阿里山茶廠安場長說,許多人飲用含糖飲料,容易造成內臟的負擔,建議不如自製冷水泡茶,冰存後飲用,不僅生津解渴且有保健效果。 安場長指出,冷泡茶早已成為日本人的生活習慣,不少日本人在家中會先用大茶壺泡茶,再分裝飲用,民眾可自製後放冰箱冷存備用,任何茶葉如烏龍都可以做為材料,沒有甚麼限制,選用容易伸展的文山包種茶、碧螺春等茶葉,則是冷水泡茶不錯的選擇。安場長認為,要減少茶葉的澀味,沖泡水量及時間,都需要適度的增加。譬如 4 公克的茶葉,一般沖泡用水 ( 冷、溫水皆可 ) 約 200cc ,冷水泡茶水量就要酌量提高,而且最好在一天內喝完。安場長自信的認為,這種「健康茶道」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顛覆傳統泡茶觀念 謂「冷泡茶」,就是以冷水來沖泡茶葉,可以說是顛覆傳統的一種泡茶方法。無論是上班族、學生、開車族或是登山族,只要有買得到礦泉水,就可以將茶葉置入,靜泡若干個小時後,就可以享受既好喝又保健的冷泡茶。以冷水泡茶,味道更香醇甘美,可為炎熱的夏天帶來與眾不同的清爽選擇。大家可能早就曾經聽聞過這樣的泡茶法了;以冷水 ( 常溫 ) 長時間浸泡茶葉而成的「 冷泡茶 」。比起熱開水快沖快倒之際那種迅雷不及掩耳的緊張感,溫度稍微低一些,是不是因而能留給茶葉、留給自己,多一些的空間? 享受經過數小時安靜等待後,遂而益發芬芳甘美的的冷泡好茶。滋味,則極渾然天成清冽清雅,茶氣茶香茶風茶味茶的表情茶的脾性歷歷清晰分明;比起一般熱水泡茶來,冷泡茶寬容度極大、失敗率極低; 冷泡法不僅可以完整釋出茶中菁華,且幾乎沒有泡熟泡壞泡出澀味之虞。 不傷胃 . 也不影響睡眠 一般泡茶 若不夠熟練可能 會將茶鹼泡出來 ,或者 高溫泡時浸泡太久以及沖泡多次,都有茶鹼釋出的疑慮。 用冷泡的茶湯就完全沒有喝太多茶鹼的機率了。 一樣可以喝到茶的精華,且降低咖啡因的釋放,不傷胃也不影響睡眠 . 減低茶單寧釋出,避免苦澀味,加強甜度: 因為冷水中,茶葉中帶甜味的氨基酸分子,易先溶出,而苦澀來源的單寧酸、咖啡因較不易釋出。 降低茶湯咖啡鹼含量,減輕胃壁負擔:因為茶葉中的咖啡鹼,高溫時容易溶出,因而增加胃酸分泌,對部分胃弱的人,大量飲用,會略感不舒服;冷泡茶湯可以避免這樣問題。 喝冷泡茶的好處 留茶葉中的「兒茶素」、「茶多酚」等物質,有效促進腸胃蠕動清除宿便,對於瘦身及防癌有非常的功效。 茶葉冷泡後可減少茶丹寧酸釋出,飲用時可減少苦澀味,增加茶的口感。 冷泡的茶葉因人體體溫較茶湯高,帶著香味分子的酮類會在茶湯到達口腔後才逐漸揮發起來更香味更濃盈滿整個口腔,喉韻也更濃重。冷泡可降低茶湯咖啡因含量,可減緩對胃的刺激,因此敏感體質或胃弱者均適合飲用。 何謂「兒茶素」、「茶多酚」 兒茶素:兒茶素( Catechins )又稱茶單寧,和咖啡因同屬茶葉中的兩大重要機能性成分,但是又以兒茶素為茶湯中最主要的成分。有些研究報告認為兒茶素具有藥效,所以近來大家都愈來愈重視茶葉對人體的保健功效了。 其功效為:清除自由基、延緩老化、改變腸道微生物的分佈、抗菌作用、除臭 ... 等。 茶多酚:世紀之星 -- 《茶多酚》。茶葉之所以會有如此強的功能,主要是來自它所蘊藏的(茶多酚)。 (茶多酚)是一種較全面的營養素,主要的營養成分有蛋白質、氨基酸、醣類、維他命和礦物質。(茶多酚)中的各種維他命含量十分可觀: 維他命 A 的含量可與菠菜、胡蘿蔔相抗衡。 維他命 D 也很豐富,每 2 克(茶多酚)含量既達 100~1700 微克,每天服用 1 公克的(茶多酚)既可滿足人體對維他命 C 和 E 的需求,還有維他命 B1 、 B2 、 B3 、泛酸、煙酸、肌醇、維他命 P 、 PP 和維他命 K… 等 ,這些維他命與人體健康、長壽有密切關係。經日本醫學、藥學教授的共同研究試驗後,發現向來被人們作為延緩衰老藥物使用的 維他命 E ,其防止脂肪酸過氧化作用只有 4 ﹪,而(茶多酚)則高達 74 ﹪,是維他命的 18.5 倍。茶與茶多酚的保健效果就在於它們可以抑制脂合酶之表現,從而可以抑制肥胖與 有雜味,易於清潔,散熱快,不會燙熟茶葉,出湯容易,適合一般飲者使用,至於泡茶方式,依品種和製法來調整茶葉量即可,重香氣的茶,投葉量不宜過多,以使香氣舒展發揮,重滋味的茶,可以多投葉,短浸泡,較青的茶葉溫度不宜過高大約 75 度- 90 度左右,熟的茶可用較高溫,茶量可依個人喜好投葉,並無固定的茶量說,用水的選擇,也有人十分講究,其實只要不含消毒水味的自來水皆可說。 冰泡茶-夏天喝茶,喝冰泡茶 兩年來,市面上發展出一種十足顛覆性的泡茶方式,用冷水泡茶,有別於以往的熱水泡茶、加冰塊到熱茶的方法這種新鮮的泡茶之法,還沒有固定的名稱,說它是冷凍泡、冰凍泡、冰泡茶都可以。做法是將茶葉投入常溫的冷水中,隨即移入冰箱冷藏,經過大約六小時茶葉濾掉,不要再用就可以喝了。因茶葉在常溫及低溫中,內含物質會以十分緩慢的速度釋出,喝茶只覺茶的清淡甘香,絕無厚重的苦澀。 冷水泡茶之法,投葉量少。冷藏的茶湯可保存兩三天。也可以在冷水泡茶之後,移入冷凍庫,令其冷卻結冰,就可長期保存。(水只能加八分滿,因為結冰時體積會膨脹。)冰泡茶的風味,以清香烏龍最佳。盛夏期間,不妨每天晚間以冷水沖泡,冰到第二天的早上,喝起來神清氣爽。出門前再做一壺,下班回家喝上一杯,正好生津解渴,消除一天的疲勞。這一招消暑妙品冰泡茶,你可以自己在家做,定可使你在大熱天中有些許涼意。 冷泡茶 最消暑 【陳俊雄 / 三峽報導】 傳統飲茶文化以熱開水沖泡為主,此既可享受茶葉優雅香味,又能品嘗茶湯甘甜味醇滋味,在炎熱夏季喝熱茶可就是個苦差事,為此三峽農會針對當地出產的包種茶、綠茶推出冷泡茶,希望能炒熱夏天喝冷茶的另類飲茶文化。 三峽鎮農會推廣股張永巨表示,「冷泡茶」即是以冷水來沖泡茶葉,可說是顛覆傳統的一種泡茶方法。對上班族、上課族、開車族、登山族等而言,無論走到那裏,只要可以買到礦泉水,就可利用茶包、茶葉隨時享受既好喝又保健的冷泡茶。 一般說來,冷泡茶的茶汁不會苦澀,但可不是每種茶葉都適合拿來泡冷泡茶,三峽農會表示,綠茶、包種茶等發酵程度較低的茶葉較適合泡冷泡茶;鐵觀音、普洱則較不建議。 張永巨表示,以冷水泡茶,研究指出茶水浸泡 4 至 8 小時效果最佳﹔至於茶葉與冷水的沖泡比例,則以 600CC 冷水搭配 2 到 3 公克茶葉即可,如果改用茶包,一茶包則可搭配 600CC 冷開水。 除了沖泡法不同外,冷水沖泡和熱水泡茶另個相異點是,冷水沖泡的茶葉只能沖泡一次。和一般熱沖茶相較,冷泡茶的好處比熱泡茶多得多,無論是鞣酸、游離型兒茶素、酯型兒茶素溶出的量都可有效泡出, 但 冷泡茶的咖啡因卻僅有只有熱泡茶的四分之三以下, 對想喝茶又對咖啡因刺激性存有顧慮的民眾,可說是一大福音。 張永巨建議,要喝冷泡茶的民眾,可在睡前將茶葉製入寶特瓶裝的冷水中,一覺醒來就可以享用冷泡茶的甘甜。 冷泡茶 咖啡因減半 市售的罐裝冷茶不但含糖,口味也不自然,農委會茶業改良場最近研發冷水沖泡茶葉的新飲法,口味新鮮自然,很適合喝熱茶會睡不著的人飲用。茶業改良場文山分場製茶課長鄭正宏指出,「冷泡茶」是一種顛覆傳統的泡茶方法,無論走到哪裡,只要買一瓶礦泉水,即可將袋茶、茶葉或隨身包投入,十分方便。 鄭正宏說,以冷水泡茶釋出的咖啡因含量,只有熱水泡茶一半;對人體有益的鞣酸、游離型兒茶素等水溶性成分的釋出量,卻都比熱水浸泡多,而不溶於水的酯型兒茶素,以冷水沖泡的釋出量,也有熱水沖泡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此冷泡茶很適合渴望喝茶,但又顧慮咖啡因刺激的民眾飲用。 鄭正宏研究,口味最好的冷泡茶,茶葉與水的比例為一比五十;若時間充裕,建議前一晚放入冰箱,第二天上班或外出時飲用。不過鄭正宏建議,基於衛生考量,浸泡超過廿四小時的冷泡茶最好不要飲用。 享瘦喝茶 - 喝茶享壽 好處:減低茶單寧釋出,避免苦澀味,加強甜度:因為冷水中,茶葉中帶甜味的氨基酸分子,易先溶出,而苦澀來源的單寧酸、咖啡因較不易釋出。降低茶湯咖啡鹼含量,減輕胃壁負擔:因為茶葉中的咖啡鹼,高溫時容易溶出,因而增加胃酸分泌,對部分胃弱的人,大量飲用,會略感不舒服;冷泡茶湯可以避免這樣問題輕鬆方便,隨時需要、隨時飲用:外出旅 有添加香精,也可選擇不加糖水,真正喝得健康、喝得享 “ 壽 ” 。提高喝茶人口比例,增進國民健康:針對部分不喜歡以繁瑣方式泡茶的新新人類,簡單的『冷泡法』可增加其飲茶慾望。 簡易泡法: 準備 600CC 礦泉水或冷開水一瓶。 袋茶 (TEA BAG)1~2 包。 將茶包放入水瓶。 邊走邊搖晃。 15~20 分鐘後就可飲用 。 〈浸泡時間,隨個人喜好濃淡及茶葉焙火程度調整〉 創意泡法: 除了普洱茶外,其他如文山包種茶〈包括清香包種與奇種烏龍茶〉、高山烏龍茶、綠茶、紅茶、東方美人茶、花茶等均可以冷水沖泡。可依個人喜好,組合不同茶種,茶水比例約 1:30 ,浸泡時間可超過 30 分鐘,依個人口味濃淡調整。 注意事項: 使用袋茶時,請務必不可有小釘子。 如用散茶冷泡,不可浸過隔夜。 茶 是世界上甚受歡迎的飲料之一,在西方有紅茶,日本有綠茶,在台灣則有民眾熟悉的烏龍茶及包種茶;近年來,由於茶的保健功能不斷地被研究發表,更造成茶飲料的風行。然而,各式各樣的茶,究竟在成分或功效上有什麼不同呢?對於茶葉的小常識請看以下的 QA ! Q1 :綠茶與紅茶如何區別,它包含什麼營養? A1 :綠茶是自茶樹採摘下來直接進行炒菁揉捻而成,因而保有茶菁中最完整的成分,包括蛋白質、醣類、纖維素、咖啡因、 β - 胡蘿蔔素、維他命 C 、維他命 E 以及多酚類物質--即兒茶素類。而紅茶,除了也含有上述物質外,另外還有茶菁經過一連串的製程所產生具有特殊香味及色澤的茶黃質和茶紅質;至於台灣所產的凍頂烏龍茶及包種茶,則兼具上述兩種茶的成分。 Q2 :茶葉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哪些?對於人體有哪些保健功效? A2 :茶葉所含的化學成分不少,而不同種類的茶,成分雖不盡相同,但主要的成分則有兒茶素、咖啡因、礦物質、維生素等。近來常被提起的兒茶素,是茶中特有的物質,約佔茶葉乾重的 25% 至 35% ,也是茶葉之所以具備保健功效的主要來源;不斷有研究指出,兒茶素具有抗氧化、防止輻射線傷害、抗 有加蓋子、沒有冷藏。一直 最大,過量則不免增加了身體的負擔。 Q6 :最近流行的〔冷泡茶〕,雖然市面上很容易買得到,若以王鼎茶園所生產的茶葉,該如何浸泡? A 6 :所謂「冷泡茶」,就是以冷水來沖泡茶葉,可以說是顛覆傳統的一種泡茶方法, 因為就一般喝茶的觀念,是以熱茶為當然爾。但是學生、開車族或是登山族,若是要喝茶,除非先泡好茶,等熱茶涼了之後再裝進罐子中,相當不方便。現在只要有買得到礦泉水,就可以將茶葉置入,浸泡約八小時後,就可以享受既好喝又保健的冷泡茶,不過切記,在浸泡的過程中要放在冰箱,否則新鮮的茶葉浸水之後會壞掉。以冷水泡茶,味道更香醇甘美,可為炎熱的夏天帶來與眾不同的清爽選擇。 Q7 :喝冷泡茶有哪些好處 ? A7 :茶葉冷泡後兒茶素仍可以釋出,但茶丹寧酸則較不易釋出,飲用時可減少苦澀味,有增加茶的口感。又冷泡可降低茶湯咖啡因含量,減緩對胃的刺激,因此敏感體質或胃弱者均可以飲用,據說還有減肥的功效。 茶葉保健成分及其功效表 資料提供:行政院農委會茶葉改良場 成分 含量 (乾物中) 生理作用 兒茶素類及其氧化縮合物 10~30 % 抗氧化、抗突然變異、防癌、降低膽固醇、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抑制血壓上升、抑制血糖上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菌、抗食物過敏、腸內微生物相改善、消臭。 黃酮醇類 0.6~0.7 % 強化微血管、抗氧化、降血壓、消臭。 咖啡因 2~4 % 中樞神經興奮、提神、強心、利尿、 抗喘息、代謝亢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洗脸用冷水还是热水好
heliyong 2009-3-26 14:48
热水还是冷水洗脸的确还是有点讲究的。简单的说,油性和混合肤质最好用温热水洗脸,热水使毛孔张开,更利于深层清洁。冷水洗脸最大的好处是骤然收紧毛孔,对皮肤健康是很好的。长期用冷水洗脸你就会发现自己不是很怕冷。年轻的时候坚持洗冷水澡,冬天穿的很少也不生病的。缺点是不利于清洁毛孔。 如果脸部出油不是很厉害,肤质还算正常的话,最健康的洗法是:用温热水将洁面用品揉开起沫,柔和的按摩1分钟,T形部位着重按摩。 彻底冲净泡沫后,最后用冷水拍拍脸。 曝晒后应用凉开水洗脸 根据皮肤性质 油性皮肤:洗脸时在温热水中滴白醋,能有效地清洁皮肤上过多的皮脂、脱屑和尘埃,使皮肤光洁美观,并减轻毛孔阻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冬季冷水浴可增强免疫力
heliyong 2009-1-12 10:17
冬季冷水浴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周期性变化人亦应之。秋天,气温、水温、人体体温比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如果此时开始冷水浴锻炼最为适宜。区养生保健协会的专家建议,要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不如从秋天开始冷水浴,可起到锻炼身体、防预感冒的效果。 区养生保健协会的刘医生介绍,所谓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间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温正适合冷水浴。冷水浴有着明显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加强神经的兴奋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头脑清晰,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称作是血管体操。血管经常进行这种运动,不仅弹性增加,可防止血管硬化,而且管理血管的神经会更加敏感、准确,应变能力加强,从而起到防御感冒的效果。 同时,在冷水的作用下,人体的神经、心脏、血管、呼吸和消化诸系统的机能得到加强,其他各器官组织的机能也相应改善。冷水浴还能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使皮肤变得柔韧润滑,富有弹性,抗病力加强。 当人的皮肤接触冷水时,在神经支配下,周身的血管要进行扩张收缩运动,既健身又防病,因而特别适合于老年人进行锻炼。刘医生说。不过,老年人洗冷水浴应从夏季就开始,通过秋季坚持过冬,由冬入春,循环往返,不要轻易中断,方可见效明显。初期可先用湿毛巾擦身,习惯了擦身后,便可用冷水淋浴,水温应逐步降低,浴后要用干毛巾擦干皮肤至红,使全身有温暖舒适、轻松、有力之感。每天洗冷水浴的时间,最好早上起床后稍事活动再进行,这有助于排除睡眠后的抑制状态,使人的精神焕发。 刘医生提醒,晚上不适宜洗冷水浴,因为人们经过一天的劳动,神经反射能力迟钝,受冷水刺激后,不能动员出大量物质来弥补消耗,影响睡眠。同时冷水浴要循序渐进,还应包括洗浴部位的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渐低以及洗浴时间的由短渐长。常见的冷水浴有以下四种:头面浴,即以冷水洗头洗脸;脚浴,双足浸于水中,水温可从20℃左右开始,逐渐下降;擦浴,即用毛巾浸泡冷水擦身,用力不可太猛,时间不宜太长,适可而止;淋浴,先从35℃左右温水开始,渐渐降到用自来水洗浴。必须注意的是,冷水浴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有些人的皮肤对冷水敏感,遇到冷水就会产生过敏症状,如起疹子、生紫斑等,这类特异体质的人就不能进行冷水浴;此外,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空洞性肺结核、坐骨神经痛以及高热病人都不可进行冷水淋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