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罗布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罗布泊文章总结
chenhuansheng 2013-3-25 11:57
罗布泊文章总结 2013 年 3 月 15 日(邮件日期),收到《干旱区研究》编辑部的 email ,要求对排版的版本作最后的审定。至此,可以认为文章没有什么大碍,只等着 5 月份正式发表。从开始文章构思到现在,前前后后一年多。不开心的时候多,开心的时候少。但是还好最后时刻总算是成功了,最后的是笑! 这几天断断续续地思考关于这篇文章的问题,尤其是昨天与弟弟聊天讨论这个研究的“意义”。同一个专业内部的人士讨论话题,往往不用思考研究的意义。但是向一个隔行的人,则必须说明。这么一讨论,才发现自己的研究很有限,有些隔靴搔痒。 不管怎么样,完成了。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总结一下。目前发现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 1、 摘要的撰写。 按说这篇文章是我平生的第二篇学术论文了。但是对于摘要的撰写,这一次才有了深刻的体会。 以前总是认为,所谓摘要,就是要把文章的内容大致梳理一下。摘要成了全文的缩印本。我会非常细致的把研究的意义、目的、方法(包括过程,这一部分占据字数较多)和结论、启发或者建议等统统写上来。当然考虑到字数的限制和英文翻译的表达问题,我会有所删减,比如在这篇文章中,结论部分我本来是 3 条,但是我在摘要里面只写了 1 条。反倒是我认为需要强调的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也单列了几条。 文章录用后在编辑部的加工过程中,编辑打来电话说摘要需要大改。因为是电话通信,而且我当时比较紧张,所以可能我并没有详细地听清他的修改要求;或者与他也不会太直接地表达对我的撰写水平的不屑和批评。总之,我自己形成的“修改意见”是:重点在于列出研究方法和结论。 后来我反复查阅了很多不同的学术期刊,包括干旱区的两本杂志以及地理方面的所谓“三地”,都感受到了这一点: 摘要的主要内容是列出数据、方法和结论。 有时候最多一句话表明研究的意义或者必要性。这样子,导致我的摘要改写结果与原来的差异颇大。 下面两段分别是两个时间提交的摘要。第一个是在多次审核和修改后编辑最终决定录用的版本;第二个是在编辑的提醒和自己反复比较不同杂志的摘要格式后修改的结果。与 pdf 版的排版版本差异不大。 20121117 , 罗布泊自1921年覆水以来反复多次出现过澎涨-收缩、覆水-干涸的变化,其中最后一次干涸发生的时间是讨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对罗布泊的形状与位置、覆水与干涸、暂时性积水等概念以及讨论的时间范围进行了说明和限定。然后罗列了现有各项研究所采用的资料、方法和结论,比较分析了各种主张的疑点和不足。进一步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湖面以及补给水源的状况及其变化。分析指出罗布泊最后一次干涸发生在1962年冬;同时提出了开展进一步的精确测量,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将1921以来、50年代以前的湖泊水体变化与同期塔里木河、孔雀河流域的农业、水利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的3条建议。 20130305 , 罗布泊的干涸是中亚干旱地区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事件,现有研究对1921年覆水以来最后一次干涸发生的时间存在广泛争议。通过相关概念的明确和研究对象时空范围的限定,基于文献对比分析和遥感图像的重新判读,逐一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的疑点与不足;并分析了1930年代以来湖面的盈亏情况以及补给水源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罗布泊最后一次覆水于1962年,干涸可能发生在该年冬季,最迟不晚于次年夏季;在极度干旱的气候背景下,30年代以来的湖水存在剧烈的盈亏变化;而人类农业耗水规模的扩大和筑坝拦水,直接促成了最后一次干涸的发生。 总体上讲,目前我已经颠覆了原来那种“缩影版”式的摘要写法。但是目前的很多文章摘要直接就是数据、方法和结论。不涉及人称代词如“本研究、本文”等;没有研究的缘起,感觉很突兀。用一句话说明研究的意义或者缘起的感觉稍好。但是并不多见。 可能这是目前的习惯或者科研的一贯做法吧。我需要多看看。以前很少注意人家的摘要的。还要想办法看看英语的摘要怎么表达。 说到英语的表达,我发现了现在一些中文期刊的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并不一一对应。中文摘要感觉有些八股文风格;而英文摘要则要灵活得多,文法也相对流畅些。当然也有一些我感觉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有没有可能是内地的期刊读者以中文阅读为主,大家不注重英文摘要的撰写?这样就形成了宽松的自由表达的环境?(当然也滋长了错误的产生——我的英语水平本来就不好,兴许是自己没有读懂吧)。 2、 结论的遗憾:没有能够得出关于气候变化趋势的结论。 3、 没有提供更多有意义的讨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672478.html 罗布泊最后一次干涸时间,存在广泛的争议。这个争议,已经影响到其干涸成因的解释。这个问题引起我的兴趣,最初是因为看到了《科学时报》上樊自立与钟俊平等诸位老先生的讨论。前者主张 62 年左右干涸的;后者主张 40 年代干涸。我因为看了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记》,知道在斯坦因的时候湖泊是干涸的;而斯文赫定和综考队又分别在不同时间看到了湖泊水面的存在。所以分析这个问题的初衷,是企图说明湖泊一直存在间断性干涸。 40 年代干涸了是事实; 60 年代干涸也是事实。互相并不抵触。只是要注意分清楚最后一次干涸发生的时间。 钟俊平等人在《干旱区地理》上面的两篇文章讨论干涸时间,我看出了破绽。最开始设想干涸发生在 1961 年冬天(最初的版本就是这样的观点,专门请艾老师转交樊自立老师审核)。后来看到了邱宏烈提供的Corona图像,因为没有办法解决 1962 年的水迹问题。所以把时间推移到 1962 年冬天。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结论的新意在哪里?樊自立等根据水利设施在 1962 年拦断河道推测此后会干但无法确定此后多久会干。我认定 1961 年的水面当年干涸,于是推测 1962 年的进水不会越过当年冬天。只是把时间具体化一下,把原因变得有理一些而已。但是在结论上并没有新的突破。 弟弟说,得出这些结论有什么意义呢?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你这个研究就是无病呻吟。 他说的很对。我们做这些研究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吗?做一个事情总要有意义。即便没有,也要编一个嘛。现在的科研确实很多无病呻吟,但都会给自己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 上世纪中叶以来,新疆的大多数湖泊面临着不断萎缩的事实。原因是什么?很多人企图解答。常见的或主流的观点是人类活动的耗水增加。但是多数人认可的,并不一定都正确。我们今天尤其是要警惕这一点。弟弟昨天也说到,现在人家搞全球变化研究的人,已经主张把“全球变暖”用“全球变化”替代。面对新疆的干涸问题,有没有自然的因素在里面,到底自然的角色有多重要? 在罗布泊这个个案(当然也许是代表性的案例)中,李宝国等发现 30 年代末就干了。这段时间人类活动是微弱的,这时候的干涸只能归因于气候变干。这个观点当然是很另类的,但是不要因为另类就不接受他。真理不是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事实恰好相反的。 我没有盲目地反驳他。我只是觉得惊讶。他与我一直以来接受的结论差异如此之大。我的这篇文章,也是在思考我自己的解释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观点,而不是为了反驳才写成的。 但是写成后再来思考,我发现问题没有解决。 我的结论是: 30 年代以来极端干旱的气候背景导致当时就存在间断性干涸;而人类活动直接促成了最后一次干涸。 但是 30 年代以来的变化趋势怎么样,如何解释。我其实没有解释,我只是说到这段时间河道改道了,水量存在减少的趋势与河道改道是同步出现的。但是改道是不是主要原因没有说。气候变化的趋势是怎么样的,我无法回答。 我现在更加关注的气候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没有人告诉我。或许在单纯的罗布泊这个问题上我所占有的资料太少。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冰川的变化研究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是在人类大规模活动开展之前,也就是 50 年代以前的冰川资料照样缺乏。遥感数据广泛使用以来的冰川变化,其驱动力无法有效区分人力与自然力的比重。 这样子看,我所提供的研究结果,实际上没有更多有意义的讨论。 我突然想起科研兴趣与资料占有的问题。 感觉资料占有的越多,并不一定会促进科研兴趣的增加。 比如最开始我因纯粹的阅读兴趣见到了斯坦因的著作,而后看到樊钟的争论。当时我所占有的材料是相当有限的。很天真地觉得他们都忽略了一些问题。于是兴致勃勃地想写文章说明一下“他们自说自话却没有抓住问题本质”的讨论。文章排了个头,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文章,才发现这个问题的争论背景,而且讨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我算是后知后觉了。不过还好,看到这些材料并没有让我感觉问题已经解决的结果。我还有发展的余地。 到现在各方面的资料收集齐全了,观点形成了,再来审视自己与别人的观点和结论(一同)。一下子发现没有“更多讨论的意义”。别人根据其他的资料所做的推论,虽然没有我的这麽“准确”,但是已经预见到了这个结论。我的研究不过是把这个结论进一步证实而已。有甚么更加创新的东没有?有没有引起新的研究方向和疑点?似乎没有。 其实材料占有不多的时候,往往想想的空间更大;不受拘束地想想,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研究热情和新的发现。因为你 不需要按照人家套路走下去 。 ~~~~~~~~~~~~~~~~~ 20130401补充 4、环境变迁问题,讨论的时候需要注意空间和时间的尺度限制。 这段时间《环境地理学》上,给出一些主题,让学生查阅并制作汇报材料的ppt。还是有一些做得好的。 但是基本上都笼统地谈论人类活动或者自然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实际上这么做不对。 我最近看的几本书:竺可桢的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饥馑的气候、气候创造历史等,都充分地说明了一点: 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上的变化,原因不一致,影响的结果也不一致。 最典型的是气候变暖的问题。现在的气象观测资料说近150年来,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同期发生了工业革命等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活动。这两个并行出现的现象能够互为因果吗? 显然不能这么简单地下结论。但是多数人就是这么下的。 竺可桢却发现自明末以来,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总体上是上升的。这个时间长度比150年要长的多。150年以前,中国的工业(大规模)发展了吗?没有。 再把时间放长一点,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定就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当然会有一些巨大的影响,会引起人类聚居地的迁徙等、会促进人类活动方式的改变比如种植业变为畜牧业等。但是这种变化是人类所无能为力的。 ~~~~~~~~~~~~~~~~~~~~~~~~ 20190302补充 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学术研究和学术文章的撰写,其实存在一种类型,即不一定给出确定的结论。 比如我读了一篇文章,讨论澳大利亚东南部土地利用变化的文章。这篇文章用数据说明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事实,其中植被尤其是林地(蓝桉,高耗水乔木)的扩大会增加耗水;但从气象资料分析看,同期降水存在下降的趋势;另外地下水观测的结果是地下水位在下降。那么问题出现了:是林地扩大,还是降水减少导致了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或者说谁的影响更大? 我们当然希望一些科学研究能够给出确定的答案。但是,这篇文章却没有给出定论。他给出了土地利用变化、降水变化和地下水下降的事实,但是在讨论部分把各种观点都摆出来,各种推测的合理性都给出。但是并不给出确定性的结论。 这样在“讨论”部分,对不确定的问题予以阐述但并不说死的情况,在SCI的文献中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类型。 澳大利亚文章的题目:Appraisal of random and systematic land cover transitions for regional water balance and revegetation strategies ~~~~~~~~~~ 20190403 资料占有的程度与观点的激发 前一段时间,再次翻看了博友尤明庆的讨论石碾的文章。 尤明庆在山东临沂一个地方旅游参观,看到石碾的石磙一头粗一头细。加上她之前在别的博物馆也看到过类似情形。于是思考石碾应该是粗的一端靠近磨盘中心放置,还是细的靠近更好?他从力学上分析了这个问题。 恰好我看过电影《喊山》(侯岩松版),里面有很多晋西北农村石碾的工作场面,其中的石碾是均匀粗细的圆柱。敲好我身边有一个来自山东临沂的师妹,我专门问她石碾的情况。他给我特意发了自己家里的石碾照片,也是两头一般粗细的圆柱形。据她说没有见过一头粗一头细的情况,长期食用后石碾也不会显著变形。 由此我想,石碾做成什么形状,可能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当然力学上可以分析出一些道道来。 但是如果我知道的太多,我也不至于像尤老师那样专注而细致地分析他得到力学特征了。
1 个评论
[转载]沉睡了3800多年的混血美女,小河公主
crossludo 2012-5-29 22:03
沉睡了3800多年的混血美女,小河公主 【导读】棕色长发、睫毛翻卷、薄唇轻抿、玉齿微露,身着腰衣,牛皮筒靴,羊毛毡帽上斜插着一根羽毛,3800多年前的神秘微笑…… 有人叫她“小河公主,也有人称她为“微笑公主”。2003年初,小河墓地揭开神秘面纱后,她所代表的人群是什么种族类型、生前是当地土著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考古界众说纷纭。 发现“小河”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这是东晋高僧法显《佛国记》中的罗布泊。有着3500年至4000年历史的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   “小河的命名与瑞典探险家贝格曼有密切联系。”周慧说,1934年,贝格曼率考察队由罗布人奥尔德克做向导进入罗布沙漠,去寻找一座奥尔德克早年看到的有1000口棺材、魔鬼在其中出没的墓地。经过多番周折,考察队在一条无名小河之畔,发现了一座小沙山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立木的墓葬群,于是,墓地便以小河命名,贝格曼称其为“死者的殿堂”。   遗憾的是,随着贝格曼在1946年病逝,有关小河墓地的一切都消失在混乱的年代里。“直到2000年,在卫星定位的帮助下,新疆考古队才发现了小河墓地。”周慧说。 温馨提示:文章比较长点击标题细看的时候,别忘听着这首 《雕花笼》
个人分类: 科研考古|1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行程38300公里:中国西北考古第一人黄文弼
kexuechuanbo 2012-4-30 23:29
中国西北考古第一人--黄文弼 黄文弼(1893.4—1966.12),男,字仲良,湖北汉川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任教,并于1927~1930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内蒙古、新疆考察活动。1934~1937年任西北科学考察团专任研究员,1935年又以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身份派驻西安任办事处主任,进行整理碑林等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北联合大学和四川大学教授,又任西北大学历史、边政两系主任。1966年12月18日在北京病逝。 中文名: 黄文弼 别名: 仲良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北省汉川县 出生日期: 1893年4月23日 职业: 教育 考古学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 发现了石器时代遗址 代表作品: 《高昌陶集》《高昌砖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等 人物简介    黄文弼(1893.4—1966.12),男,字仲良,湖北汉川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史 黄文弼 地学家。清光绪十九年三月初八(4月23日)生,1996年12月18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生平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19年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任教,并于1927~1930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 黄文弼在野外考古 内蒙古、新疆考察活动。   1934~1937年任西北科学考察团专任研究员。   1935年以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身份派驻西安任办事处主任,进行整理碑林等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北联合大学和四川大学教授,又任西北大学历史、边政两系主任。   1947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1964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黄文弼4次去新疆考察,对西北史地和新疆考古的研究卓有贡献。他曾在吐鲁番附近 黄文弼 考察高昌古城遗址和交河古城遗址,发掘雅尔湖的麹氏高昌墓地,在罗布淖尔北岸发现了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汉代烽燧遗址,又在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进行调查。1957~1958年的考察,足迹遍及南北疆的哈密、伊犁、焉耆、库车及阿克苏、喀什、巴楚、和田等地区。   黄文弼在考古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根据实地考察所得,论证了楼兰、龟兹、于阗、焉耆等古国及许多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判明了麹氏高昌的纪年顺序和茔域分布;提出了古代塔里木盆地南北两河的变迁问题;更为探讨新疆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 个人作品    著作 代表作《高昌陶集》(1934)、《高昌砖集》(1951增订)、《罗布淖尔考古记》(1948)、《吐鲁番考古记》(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记》(1958)、《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论丛》(1981)等。 人生经历    从1927年夏天首次进新疆起,到1966年冬天离开人世,39年间黄文弼四进新疆,总 《塔里木盆地考古记》 行程38300公里,可谓中国考古史上的长征。   近些年来,西部考古和西部探险掀起了一股热潮。黄文弼的名字还时常被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们挂在嘴边,他的“三记”、“两集”仍然是人们进入戈壁前的必读书。 第一次考察    黄文弼是中国解放前惟一到过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工作的中国考古学家。在读书和执教的年代里,他就对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和瑞典人斯文赫定一次又一次在我国边疆发掘、搜掠大量文物珍品,使之流散国外的行径感到十分气愤,立志要去边疆考古,为这一带光辉灿烂的文明史迹免遭破坏作出自己的贡献。   1901年,斯文赫定在罗布泊北发现了“楼兰古城”,轰动世界。中外学者相信,楼兰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繁盛一时的古楼兰国目前被发现的最重要的历史遗迹,它对研究新疆以至中亚的古代史、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相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直到1927年,中国科学家才到楼兰考察。从此,楼兰地区的古代文明在中国学者的手中揭开了新的一页。   那一年春,斯文赫定率一个大型远征队第5次来华,准备去我国西北部进行科学考察,并与北洋军阀政府达成了不平等协议:不准中国科学家参加,采集品全部运往国外。消息传来,中国学术界强烈反对,最后达成由中国和瑞典联合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斯文赫定、徐炳昶任团长,采集品全归中国所有的协议。   黄文弼作为北大学者,参加了考察团。这是他第一次赴内蒙、新疆考察,历时3年多,行程18830公里。尽管当时考察环境极其艰苦,但黄文弼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可以利用的宝贵时间。他在新疆考察期间的日记,大半是经一天艰苦跋涉后,晚上在蜡烛或月光下写成的,有些线路图甚至是在零下10多度时迎 《新疆考古发掘报告》 着风沙骑在骆驼背上绘就的。当他结束考察,带着80余箱采集品回到北平,已是“形容枯瘦,牙齿脱落”。他在楼兰城东北发掘遗址所获得的70多枚写有明确西汉纪年的汉文木简,至今仍是楼兰研究中的珍品。   在考察团与斯文赫定相处的日子里,他既热情地予以合作,也严肃地反对其损害中国主权的言行。1930年去楼兰遗迹考察时,斯文赫定竟将瑞典的国旗插在沙丘上,黄文弼当场提出严正抗议:“这是中国的领土,不许插上外国的国旗!”他一边说着一边拔掉瑞典国旗,插上了中国国旗。斯文赫定在他日后出版的《长征记》中,称赞黄文弼是个“博大的学者”。   1934年,黄文弼风尘仆仆,第二次进新疆复查高昌、楼兰故地及天山南麓许多古址。 第二次考察    这两次考察是最为困难的。那时到新疆,不要说铁路,就连公路也没有,交通主要依靠骆驼和毛驴,通过沙漠戈壁还要带水、带粮食和燃料。黄文弼不畏艰难,每次外出身携用来装水的新疆土产葫芦和拓写碑文的笔墨纸张,这种习惯一直到1943年交通干线通了汽车仍保持着。l929年春,为了探寻埋藏在荒漠中的古迹和古河床,揭示塔里木盆地的古代文明和地理变迁,黄文弼用重金购置了10头骆驼,以1个月零3天的时间穿越了“日出沙深口冒烟,日落石冻马蹄脱”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此外,考察中政治恶劣和自然险阻给黄文弼带来的也是难以想象的困难。   1927年入疆时,新疆省长杨增新把考察团设在内蒙古额济纳河的气象仪器当做大炮,于是 黄文弼手迹 如临大敌,派出一个团的兵力防守在哈密一线。当他弄清考察团的团长不等于军队的团长时,才准许考察团有条件地进入新疆。   次年夏天,黄文弼沿着塔里木盆地边缘进行考察活动时,杨增新被刺杀了,新上台的金树仁对考察团设置了更多的障碍,密令沿途道、县监视黄文弼的行动,阻挠他的考察。幸亏沿途的一些老于世故的道、县官僚要为自己留后路,所以金树仁的命令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考察团几经周折才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 第三次考察   1943年,黄文弼已年过半百,但他对考古事业、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丝毫没有减退。就在这一年,他第三次赴新疆。途中他感慨地对同伴说:“斯坦因和斯文赫定这两位外国人,面对浩瀚戈壁的恶劣气候,在死神的威胁下,在死去许多随从后,仍不放弃掠夺中国文化的野心,一再深入到新疆境内许多古代文明遗址。我们中国人难道无动于衷吗?小伙子,你还年轻,要为中国人争气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新疆五十万分之一的地图,是斯坦因雇用印度人测绘的,我们身为中国人难道不引以为羞吗?难道我们就不应该为新疆考古多做一些工作吗?”   这次实地考察使黄文弼考察到了斯坦因的新疆五十万分之一的地图所没有测到的空白点,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黄文弼当年9月底转向南疆,翌年返回内地。这次较前两次有利的条件是,有汽车作交通工具了。他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力争多做些工作,废寝忘食,不知倦怠。行程将转至巴里坤的时候,黄文弼患了严重的痢疾,那时他已经50多岁了,加上多年来受沙漠恶劣气候的折磨,人已瘦得不成样子。同车从事综合考察的专家们,都劝他在哈密稍事休息,养好病再前进。但他鼓足勇气仍坚持工作,带着一葫芦水和笔墨纸张到天山庙去拓印汉碑。他又利用考察的间隙,在乌鲁木齐给各族人民讲解新疆的历史地理知识。 第四次考察     1957年,年过花甲的黄文弼第四次进新疆。一年里,他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 《西北史地论丛》 同事共调查了古城、遗址及寺庙约127处,并在焉营、库车做了一些发掘工作,采集实物颇为丰富。   漫长岁月里,支撑着黄文弼在新疆考古的长征路上顽强跋涉的精神动力是对祖国深沉的爱。1960年2月,当获悉美国政府和蒋介石集团签订所谓“合同”,企图以展览为名,大规模地掠夺我国在台湾的文物的消息,黄文弼万分愤怒。他与尹达、夏鼐、徐炳昶、郭宝钧等人共同发表抗议文章《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劫夺我国在台湾的文物》,揭露出美帝分子偷窃、盗买、巧立名目骗取我国文物的罪恶行径,并且警告“美国政府必须立即停止这种无耻的盗劫行为”,并且严正声明:“这批文物无论运到哪里,势必追回!”   1966年,黄文弼已是风烛残年。早年在西北大沙漠中度过的时间太长,体力消耗太大,但他依然抱病执笔,想把自己的最后一点心血,献给祖国文化事业。然而“文革”爆发后,禁闭、抄家、游斗、戴高帽子,使这位正直的老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12月18日,他与世长辞,终年73岁。据其子黄烈讲,老人家临终前还盼望着有那么一天,能继续他所未完的工作。 社会评价   在后人印象里,黄文弼是个干瘦老头儿,揣着手,驼着背,气喘吁吁,总是踯躅独行。他和家人关系并不密切,而只热衷工作。但是只要有年轻人向他请教学问,他便从不吝惜时间,不知疲倦地长谈。   他被称为“中国西北考古的第一人”,甚至有人认为,在黄文弼之后,中国的考古学才“逐渐发展形成为一门学科”。作为自学考古学的传统知识分子,黄文弼的考察日记对专业之外的事,无论“岩石土壤、山川气候”,还是宗教民俗等,都不惜笔墨。后人高度评价了这些关于社会经济以及民族关系的史料,认为它们是“通过公共知识分子的视野、手笔”才得以留存下来。   时至今日,有研究者慨叹,当西方考古学在中国建立流水线、“批量生产”科班人才时,他的这条将考古、历史、地理、宗教等学科相结合的道路,已经显得有些“不正宗”。 参考资料 1 黄尘·古道·西风——黄文弼传〈8〉从北京到额济纳河 http://sdhzzr.blog.sohu.com/59355170.html 2 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简介 http://big5.xjass.com/ls/content/2010-06/16/content_151300.htm 3 黄纪苏家事一二三—黄氏家族,近代中国“书香门第”的活化石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中国水安全:福建沿海从美国引进大米草泛滥成灾
热度 1 xjtuhyg 2012-2-15 16:35
关注中国水安全: 福建沿海从美国引进大米草泛滥成灾 罗布泊干涸致使数万平方公里生物绝迹 参考 网易探索 2012-02-14 23:31 http://discovery.163.com/photoview/4T8F0001/20851.html#p=7Q8S94J94T8F0001    为了保护海堤,发展沿海养殖业,地处闽东沿海的福建省宁德市于 1980 年从美国引进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大米草。然而,大米草引进后迅速蔓延和疯长,不仅蚕食了闽东沿海的滩涂,造成海洋环境污染,而且导致沿海滩涂物种大量减少。 2 月 14 日,福建省宁德市飞鸾镇梅田村村民周元弟在展示根系发达、穿透力极强的大米草。    大米草 特别耐盐,适生于海水正常盐度为 35%(注:是渤海含盐量的10倍)、土壤含盐量为20%的中潮带。耐碱力的初步试验表明,在碱土pHl0.5~11中,茎、叶扔保持青绿。耐水淹,每次潮水淹没时间在6小时以内生长正常。能经受一定的风浪冲击。耐淤,植株一般能随淤随长,但不耐全部特别淤埋。    大米草 耐高温,草丛气温在 40.5~42 ℃ 时,若水分充足仍能分蘖生长。耐寒,在辽宁省锦西县已安全越冬( 1974年至今),该地冬季气温一般为-20 ℃ ,最冷的一年达 -25 ℃ ,但不耐倒春寒,当温度高达十几度而夜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甚至十几度时,则将冻死。耐石油、朵酚油的污染,能吸收汞及放射性原素铯、锶、镉、锌。大米草适生于海滩潮间带的中潮带,在风浪太大的侵蚀滩面则不能扎根。    大米草是 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株丛高 20~l50厘米,丛径1~3米。根系纵横交错,特别发达,吸收磷的能力较强,极系生物量比地上部约高3~11倍。刈割后再生较快,一年中适当割草1~3次,可提高产草量。适应幅度大,既能生于海水、盐土,也适应在淡水、淡土、软硬泥滩、沙滩地上生长。    1963年南京大学仲崇信教授率先从英国引种大米草在江苏省海涂试种并获得成功,1964年引种于浙江沿海各县、市,1980年引种到福建,之后逐渐被其他沿海省市引种繁殖并取得成功。    大米草 嫩叶及地下茎有甜味、草粉清香,马、骡、黄牛、水牛、山羊、绵羊、奶山羊、猪、兔皆喜食。此外鹅、鱼也喜食。根据七个月地上部分营养成分的分析,可以看出,粗蛋白含量在旺盛生长抽穗之前最高可达 13%,盛花期下降至9%左右。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大体与粗蛋白含量变化一致。粗灰分与钙的含量在秋末冬初比春夏高1倍。   据报道:“大米草”在胶州湾沿岸部分滩涂内大量生长,占领了千余亩滩涂,致使鱼类、贝类、藻类等大量生物丧失生长繁殖场所,养殖户只能到还没生长大米草的地方进行养殖。“大米草的根系像茅草一样,横向的,节点比较多,每个节点都能发出芽来,萌发能力很强,繁殖速度非常快,几年就可以连成一片草场。”袁平升告诉记者,大米草疯狂繁殖生长占领滩涂,造成滩涂面积减少。 ( 1 )《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豆丁网) http://www.zhizhen.com/book/ba7f8462fd49aebf2dc30d49efd048aa (指针网)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046672.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 2 )《策解中国水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 (新浪爱问)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http://www.zhizhen.com/book/1dbb2676d66a95879405c752303852f2 (指针网) ( 3 )开发大西北与绸缪水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 http://www.zhizhen.com/book/d78fbd29bb432ea3034849e4f8bdfe74 (指针网) ( 4 )走近罗布泊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 5 )就 “ 引渤入疆(海水西调) ” 答院士、专家、网友问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80835420pg=1 http://www.sogou.com/sogou?query=%BB%F4%D3%D0%B9%E2pid=AWNb5-2170duppid=1page=31
3789 次阅读|2 个评论
罗布泊地区的风向与“引渤入疆”增雨作用
热度 1 xjtuhyg 2011-9-30 17:06
罗布泊地区的风向与“引渤入疆”增雨作用
罗布泊地区的风向与“引渤入疆”增雨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工程研究中心 霍有光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北有天山支脉库鲁克塔格山、东北有克孜勒塔格山、依格孜塔格山,东以北山为界与甘肃毗邻,南为阿尔金山,西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克沙漠,东部阿奇克谷地与疏勒河、河西走廊相连,面积约 10万平方公里。            塔里木盆地(两山夹一盆)卫星图片   分析卫星图片可以看出,罗布泊作为塔里木盆地内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的归宿地,尽管早已干涸,但它在卫星图上所处的大致位置是:地处开都河及孔雀河绿洲下游方向的南部;车尔臣绿洲下游方向的北部,即盆地的最东部。这里是西高东低的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海拔大约是 780米 。   罗布泊具有独特的天时与地利。由于它深深嵌入亚洲腹地,海洋水汽难以抵达,东缘至少低于河西走廊(孔道) 500米 以上,北缘是高耸的天山山脉(以及走廊北山),南缘是巍巍的阿尔金山脉(以及祁连山)与昆仑山脉,盆地浩瀚而平坦,许多山峰高出被围限的盆地 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这种沙漠低、周边高的“两山夹一盆”的地貌景观 ,孕育了独特的气象特征。    笔者在《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与气象、生态作用探讨》一文中,详细探讨了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的增湿、增雨作用问题( 参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3560do=blogid=433609 ) ,概言之是: ①增加了湿地和露水,湿润了周边环境。②形成局地水汽资源,可提高就地降雨的几率。③ 罗布泊具有两山夹一盆的地形特点,北为天山山脉,南为阿尔金山(昆仑山)山脉,恢复罗布泊后,蒸发的水汽无论是向北吹,还是向南吹,都能利用 “高山的水塔作用”形成降雨,雨水将利用两山的河流(如孔雀河、若羌河、米兰河、车尔臣河)回流到罗布泊地区。现根据有关新的资料,兹再次给予论证。   一、形成局地水汽资源,可提高就地降雨的几率    笔者在《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与气象、生态作用探讨》一文中 列举了 2010年的一则实例。即: 据 2010年11月8日《新疆晨报》第7版刊登《褐色盐壳地雨后变“雪原”》一文,讲到了一则新疆“盐湖(或人造海)增雨作用”之实例。文章中说:“(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夏训诚则认为,罗布泊地区非常干旱,极少下雨。而前段时间连下两场雨,可能与罗布泊钾盐基地近年来开出的180多平方公里的盐池水面有关。‘这么大的水面可能改变了这个区域的小气候,在局地增加了降水。’”可谓无巧不成书,此时有自驾游探险者穿越罗布泊地区,居然遇见了由于降雨而形成的临时性湖泊,并用数码相机记录了这一壮观景象 (参见 catherine博客,2010-10-23) , 表明虽然是局部降雨,但所提供的淡水资源,预示着如果合理收集利用,必将产生可观的效益。同时也充分说明,人工开出的 180平方公里的罗布泊水面,尽管不大,居然形成了降雨,那么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的更大水面后,利用太阳能蒸发的大量淡水资源,必将能为当地形成更大的降雨。     自驾游探险者穿越罗布泊时发现由于降雨而形成的临时性湖泊 (水体浑浊而浅薄,泥沙呈悬浮状,说明是雨后洪水临时蓄积而成)   无独有偶, 斯文 ·赫定 在《游移的湖》( 20世纪30年代)一书中,也记载了 罗布泊五月下雨的情形。 5月11日 ~ 13 日,罗布泊地区刮了三天的大风; 5月14日 出现“阴沉的浓雾像厚重的被子”,“湖水一片混沌,厚厚的雾缭绕其上”,风向则是“南风”和“西南(风)”,“但未能吹散雾气”。“厚厚的雾”说明罗布泊水面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水汽资源。“天上先是落起小雨,下午 1点30分大雨随之而来,持续了一个小时……夜间大雨倾盆,但并未持续多久。”        斯文 ·赫定 《游移的湖》 关于罗布泊五月下大雨的描述    陈宗器在书信中也记载过罗布泊下雨: “ 1932年8月29日 ,下午往索果淖尔南岸, 6时15分至6时50分之间雷电、暴雨、大风、雹子,在35分钟内雨量达 26.5厘米 (注:疑为毫米)。进帐,电筒受潮,暗中摸索。午夜 12时半,终于喝黄泥汤一碗,裹着大皮袄,胡乱过一夜……”在罗布泊的秋季,“35分钟内雨量达 26.5厘米 (注:疑为毫米)”,远远超过了当代塔里木盆地全年降雨的数量。   显然,如果罗布泊水面恢复到“ 180多平方公里的盐池水面”的10倍或几十倍, 蒸发的部分水汽可直接变成雨水回落到当地(沙漠) , 将有助于直接提高当地的空气湿度, 改善罗布泊周边沙漠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意味,只要坚持源源不断地调渤海水,那么沙漠人造海( 罗布泊 )的水面规模,不仅可以维持并保持稳定,而且还有望逐年增加。   二、蒸发的水汽无论北吹还是南吹,都能利用 “两山”形成降雨      前面提到 斯文 ·赫定 在《游移的湖》一书中记载的罗布泊下雨的例子,所刮的风是来自南面,即由南向北、吹向天山方向的 “南风”和“西南风”。但据斯文 ·赫定的科考成果,认为罗布泊地区盛行风则是由北向南,即吹向阿尔金山(昆仑山)方向的“ 北北东风 ”。譬如 陈宗器就指出:“ 干枯之河床,则为当地流行北北东之烈风所吹刮而低下。 ”    塔里木盆地的水分与水资源来源,主要来自西风气流,从中亚越过天山南脉河谷(如克孜河谷)或从准噶尔盆地越过天山垭口(如哈密、乌鲁木齐)进入盆地(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卷》),气候不受季风系统的直接影响。 此时风向受河西走廊阻挡而旋转,转为 “ 北北东风 ”,刮向南南西,即吹向阿尔金山(昆仑山)方向。   塔里木盆地内部的雅丹地貌主要是由风蚀作用造成的。第三系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地质现象在罗布泊(塔里木盆地)发育的非常典型。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罗布泊地区由风、水共同作用的雅丹,以著名的 白龙堆 雅丹、龙城雅丹为典型代表。这一类雅丹的形成原因,早为我国北魏学者郦道元所注意,并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中做了科学的解释,他认为,“龙城”的形成,先是有水拍其岸,然后又经受风的吹蚀,形成条带状如龙的形状,所以称之为“龙城”。   可见,塔里木盆地形成雅丹地貌的外力因素,一般认为是强大的盛行风在起主导作用。反之,我们通过雅丹地貌,也可为了解一个地区盛行风的风向提供坚实的证据。   ( 1)楼兰古城周边的雅丹地貌          楼兰古城周边的雅丹地貌卫星图片   楼兰遗址位于 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 7 公里处。 由楼兰地区卫星图片可以看出,雅丹台地的走向是北东向,表明盛行风是吹往 阿尔金山(昆仑山)方向的。据有关资料, 在孔雀河以南至 楼兰遗址 一带,雅丹一般高4~7米,雅丹间的洼地走向为东北—西南,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表明了风与雅丹地貌有因果关系。据调查,这里每年平均风蚀深度在2.4~4.7毫米之间,按这一风蚀速度推算,这片雅丹地貌形成的时间不过千年,是在楼兰废弃以后形成的。而当年楼兰尚未废弃前,这里应是一片平坦沃野。   ( 2)龙城周边的雅丹地貌         龙城周边的雅丹地貌卫星图片   龙城雅丹北靠库鲁克塔格山脉(天山),南至孔雀河道铁板河三角洲边缘。龙城雅丹连同楼兰古城一带的雅丹在内,其长度东西为 40公里 ,南北最宽处 60公里 ,面积达 1800平方公里。由龙城地区卫星图片可以看出,雅丹台地的走向是北北东向,表明盛行风是吹往 阿尔金山(昆仑山)方向的。   ( 3)罗布泊(大耳朵)周边的雅丹地貌               罗布泊地区卫星图片   由罗布泊地区卫星图片可以看出: ①罗布泊湖心(大耳朵)位于卫星图片西部。②罗布泊湖心(大耳朵)的东南部是库姆塔格沙漠,沙漠中平行状沙垄的展布方向,大致是近南北向的,沙垄中部呈同心状向西稍有弯曲,表明盛行风是吹往 阿尔金山(昆仑山)方向的。 ③罗布泊湖心(大耳朵)的东北部,即与天山山脉交接的地区,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同样表明盛行风是吹往 阿尔金山(昆仑山)方向的。   资料显示,罗布泊地区虽然极端干燥,当代年降雨量不过 10毫米 上下,但附近山地降水却相对较多,有时一次降水可达 50毫米 。而且在干旱地区,降水特点是对流型阵雨,阵发性强、时间短,一旦降水,雨如瓢泼,地表又无植被拦截,极易形成洪水,从山间迅速冲入罗布泊沙漠,对疏松的地表会产生强大的冲刷作用。在罗布泊北面的兴地沟,昔日洪水痕迹深达 1.5米 ,足见洪水之大和冲刷力量之强。   阿尔金山是构成青藏高原北边屏障的山脉之一,亦为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界山。大致呈北东东方向延伸,其东端在当金山口附近与祁连山衔接,西端以车尔臣河上游河谷与昆仑山分界,全长 720公里 ,最宽处超过 100公里 。面积 6.2万平方公里。阿尔金山东窄西宽、东低西高,一般海拔3500~4000米。5400~5600米以上有常年积雪和现代冰川发育,最高峰为尤苏巴勒塔格,海拔 6161米 。冰川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西段。由 罗布泊地区卫星图片可以看出,罗布泊地区形成的水汽资源,在“北北东向”盛行风的作用下,将吹向阿尔金山西段冰川发育的地段以及昆仑山地,就对充分利用罗布泊蒸发的水汽资源,形成降雨(降雪)是最佳的天时地利环境。   总之, 罗布泊蒸发的水汽,或向北吹往 240公里 外的天山山脉,或向南吹往 120公里 外的阿尔金山脉与昆仑山脉。当湿热的水汽被山体屏障并抬升时 :①形成低云,云底高度一般在 2500米 以下,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混合组成。大部分低云都可能产生降水,雨层云常有连续性降水,积雨云多有阵性降水,有时降水量很大。②形成中云,云底高度通常在 2500~5000米之间,多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常产生降水。③若与西风气流携带的水汽相汇合,逐渐遇冷凝结,将形成更大量级的雨雪或洪水。面向沙漠一侧的分水岭,能将部分雨雪或洪水输入塔里木盆地及其罗布泊尾闾。   综上所述, 罗布泊具有两山夹一盆的地形特征,北为天山山脉,南为阿尔金(昆仑山)山脉,恢复罗布泊后,蒸发的水汽无论是向北吹,还是向南吹,都能利用 “高山的水塔作用”形成降雨(降雪),雨水(雪水)将利用两山的河流(如孔雀河、若羌河、米兰河、车尔臣河)回流到罗布泊地区。 这是应“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之邀撰写的稿件,发表于 香港《成报》 2011 年 6 月 5 日的《国是今说》专栏。    内线(霍有光)调水方案是: 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过管道分级提升到海拔 1280余米(1 立方米 水,每升高 200米,需1度电;升高1400米,耗电7度),登上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进入黄旗海(海拔1264~1266米),形成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然后修建管道或防渗渠道,采用若干小提扬(10~20米)工程+长距离自流的办法,穿越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河西走廊戈壁,至玉门镇北的疏勒河(海拔约1300米),主干调水线路全长约1900公里。之后,利用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大约550公里,横穿阿奇克谷地),不用开挖、衬砌,自流进入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整个调水线路始终与东西走向的山脉平行(没有隧道或穿插工程),施工地形非常平坦,并且不是传统的草原或农耕区。
18531 次阅读|9 个评论
罗布泊“粘土或淤泥沉积层”与引渤入疆
热度 1 xjtuhyg 2011-9-28 15:15
罗布泊“粘土或淤泥沉积层”与引渤入疆 ——恢复罗布泊水面后不会污染 湖区及周边的地下水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工程研究中心 霍有光 2011-9-28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通过斯文 ·赫定在《罗布泊探秘》(1905)一书中关于罗布泊人开采盐矿的实例(参见:走近罗布泊),可对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即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水面后,含盐的海水不会污染湖区及周边的地下水。    斯文 ·赫定在《罗布泊探秘》(1905)一书中关于罗布泊人与开采食盐    ( 1) 罗布泊人开采食盐是在淡水湖里开采盐矿的,水底“蓝黑色的粘土或淤泥(厚约 10厘米 )”起了隔水层的作用。在隔水层之上,“令人大为吃惊的是湖水却是淡水”;在隔水层之下,有厚约 10~85厘米的盐碱层,罗布泊人将它 作 为盐矿 来 开采,或自用或出售。——这说明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水面后,含盐的海水不会污染 湖区及周边的地下水 。   ( 2)根据罗布泊湖心基建工程开沟挖出的浅层地层剖面来看(参见:走近罗布泊33),虽仅揭露出冰山一角,但至少说明第四纪以来,盐壳与泥沙(粘土或淤泥)形成了互层或“韵律层”,其中厚层的“粘土或淤泥”沉积物多达五层!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出现了盐壳、钙芒硝、石膏等夹层,每一道隔水层都起到了阻挡盐类物质下渗的作用。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水面后,这些“粘土或淤泥沉积层”,对阻挡海水(盐水)浸染地下水,具有非常好的隔水作用。(参见罗布泊会湖心剖面照片) 罗布泊湖心基建工程开沟挖出的浅层地层剖面 阿奇克谷地(疏勒河故道)、罗布泊与钻孔位置示意图   王永、赵振宏《罗布泊东部 阿奇克谷地第四纪古地理》(《古地理学报》 2001年第2期)一文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罗布泊第四系沉积的厚度与岩性。阿奇克谷地位于罗布泊东部,历史上就是罗布泊的一部分,“在早更新世中期谷地中开始出现湖相沉积,在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沉积范围扩大,为罗布泊湖的大发展期”。由八一泉南AK1钻孔可知,仅第四纪地层沉积厚度约357米。其中:①下更新统(Q1)由含砾砂、粘土互层,或湖积的砂质泥、泥互层,或湖相沉积的粘土,亚粘土夹石膏互层组成。②中更新统(Q2)在罗布泊东北的白龙堆,阿奇克谷地两侧,疏勒河下游均有出露,在罗布泊湖区,中更新统不整合覆盖于下更新统之上,为盐湖沉积的砂质泥、泥泥质石膏、石膏等,在阿奇克谷地两侧出露的是中更新世晚期湖积的粉细砂、亚粘土互层。③上更新统(Q3)据地表露头和钻孔揭露,罗布泊湖盆区为湖积的亚砂土,亚粘土互层夹粉细砂薄层,与中更新统呈假整合接触。④全新统(Q4)分布于罗布泊湖盆区,为湖积和化学沉积的亚砂土、亚粘土、粘土、石盐等。可见,罗布泊湖心底部,厚达300多米的第四系湖相沉积层,无疑是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水面以后,最好的隔水底板。 罗布泊湖心表层一望无际的坚硬盐壳   ( 3)罗布泊第四系沉积层之下,首先接触的是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大家知道,罗布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质碎屑,主要来自本地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受到风化剥蚀产生的碎屑,雅丹地貌只不过是尚未剥蚀殆尽的残留台地,主要由 坚硬的湖相粘土泥岩、粘土岩、砂岩(含 盐壳夹钙芒硝、石膏 )互层所组成 。从暴露地表的雅丹地貌的高度来看,第三系的沉积厚度至少在数十米以上。在古罗布泊大湖沉积演化过程中,这些堆积多达数十层的第三纪“粘土或淤泥沉积层”,它们也都是很好的隔水层。这充分说明,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水面后,海水(盐水)不仅难以穿透第四系形成的众多隔水层,而且更不可能穿透第三系形成的数十道隔水层。因此,担心沙漠人造海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人,只要知道了科学事实,便可打消疑虑。   ( 4)地质学有一个原理叫“以古识今”。通过罗布泊湖心基建工程开沟挖出的浅层地层剖面,给我们的另一重要启迪是: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水面后,未来盐湖的演化过程,不过是一再重复“盐壳与泥沙(粘土)形成互层”的过程罢了。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的目的是:( 1)以海水作为生态水填充沙漠中干涸的盐湖,大面积地镇压沙尘源,遏制沙尘暴;(2)利用沙漠丰富的太阳能,将海水蒸发为水汽,增加露水与降雨(转化为淡水),湿润北方气候;(3)发展海水养殖业与海水种植业(嗜盐作物);(4)营造多梯级的人造海,逐级浓缩盐类资源,发展盐化产业;(5)依托人造海获取淡水(如冬季采冰),发展采矿产业、热电产业、海水淡化产业(利用发电厂余热)、煤化产业、风电产业,为加快新疆城市化进程、安排就业人口提供强大的动力;(6)盐只有达到饱和浓度时才能够结晶,调水沿途不会出现所谓的污染问题,即便结晶,也只能沉积到盐湖里,这数十亿吨盐类资源,不过是增加了罗布泊的盐矿储量而已,可留给子孙后代发展盐化产业。 附上为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撰写的稿件:《引渤入疆生态作用探析》(香港)《成报》 2011-6-5“国是新说”专栏    内线(霍有光)调水方案是: 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过管道分级提升到海拔 1280余米(1 立方米 水,每升高 200米,需1度电;升高1400米,耗电7度),登上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进入黄旗海(海拔1264~1266米),形成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然后修建管道或防渗渠道,采用若干小提扬(10~20米)工程+长距离自流的办法,穿越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河西走廊戈壁,至玉门镇北的疏勒河(海拔约1300米),主干调水线路全长约1900公里。之后,利用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大约550公里,横穿阿奇克谷地),不用开挖、衬砌,自流进入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整个调水线路始终与东西走向的山脉平行(没有隧道或穿插工程),施工地形非常平坦,并且不是传统的草原或农耕区。
798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搁置争议调鸭绿江水以解华北平原水危机:再答若明goldfriends
xjtuhyg 2011-9-24 22:52
搁置争议调鸭绿江水以解华北平原水危机:再答若明 goldfriends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工程研究中心 霍有光 2011-9-23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参见: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348964315_0_1.html 谣言止于智者,抄袭必将明察。兹回答 若明( goldfriends )先生的公开信和两个问题 参见 若明( goldfriends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0bcdb90100quy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0bcdb90100tcqy.html 若明 ( goldfriends )问题 1:霍有光教授能否搞到王院士当时演讲记录(全文)? 若明 ( goldfriends )的问题 2:霍有光教授有否胆识在本帖公布王院士当时演讲记录(全文)?   对于某些院士(包括网友)提出的问题,我实际上在 第一时间 就给出了非常详细地回( 若明 goldfriends 在跟帖中也有精彩表演),题目是: 《就 “引渤入疆(海水西调)”答院士、专家、网友问(2010-12-12)》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80835420pg=1(新华网发展论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 ( 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3560do=blogid=406705 http://blog.gmw.cn/u/5776/index.html (光明网 博客 ) 此外,参见: 《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与气象、生态作用探讨 》,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5090906/4.html(新华网发展论坛) 《引渤入疆首倡者质疑南水北调:成本太高 为何不引海水》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yinborujiang/20101202/2989389.shtml (凤凰网) http://miit.ccidnet.com/art/32559/20101202/2258421_1.html (赛迪网) 《回应“引渤入疆”之争》 http://hsb.hsw.cn/2010-11/17/content_7937342.htm (华商网) http://shehui.daqi.com/article/3008507.html 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doucin豆丁) 策解中国水问题 http://www.yantubbs.com/read.php?tid=91878 (岩土在线) http://bbs.co188.com/content/209_1624893_1.html (土木在线)    就像调鸭绿江水一样,作为学术问题,不存在敢不敢讨论的问题。凤凰台“一虎一席谈”原来约请做节目(有多次电话和电子邮件往来),我寄去了相关的资料,以便拟定质疑的问题,但后来不知什么缘故未能进行。 既然 若明( goldfriends) 多次在网上写《公开信》,希望你能够把“大名”和“单位”也“公开”,这样讨论学术问题,起码能够体现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敢于负责任的态度,不知你有这样的勇气吗? 答若明( goldfriends,注册了多个网名:如“衮衮诸公”、“黄河额是长江”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0bcdb90100quy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0bcdb90100tcqy.html
2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搁置争议调鸭绿江水以解华北平原水危机:答若明goldfriends
xjtuhyg 2011-9-24 22:23
搁置争议调鸭绿江水以解华北平原水危机:答若明 goldfriends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工程研究中心 霍有光 2011-8-30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参见: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348964315_0_1.html 《走近罗布泊》导语 2011-8-30 有网友 若明(goldfriends,注册了多个网名:如“衮衮诸公”、“黄河额是长江”等) 将笔者1997年时提出的两个建议:一个是引鸭绿江水入华北平原(《科技导报》第11期);一个是“引渤入疆”(《科技导报》第3期、第5期),借用笔者构想的调水线路,合二为一,变为引鸭绿江水入新疆,笔者认为甚为不妥。 笔者提出利用鸭绿江的目的是,解决华北平原与京津唐地区的用水紧缺问题。主要出于两个预见:(1)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太严重,一是无法彻底治理,二是调水成本(含水处理成本)太高;(2)南水北调中线将面临无水可调的局面(今年长江流域大旱便是证明),调水成本亦太高。这一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超前的、正确的。 关于调鸭绿江水问题,在2000年前后的强国论坛(人民网)、发展论坛(新华网)曾展开过讨论,有许多网友参与。譬如,可参见《 调鸭绿江水是好是坏?──评“北水南调” 》(2000-10-18), http://www.people.com.cn/wsrmlt/wyzs/2000/10/18/101812.html (人民网强国论坛)。 笔者认为:为北方沙漠调渤海水比调淡水(长江水)划算,渤海水距离北方沙漠最近,97%是淡水,3%是盐类资源,利用沙漠中的盐碱湖储蓄渤海水,蒸发的淡水可湿润沙漠环境,沉积在盐湖的盐类资源可发展盐化产业(盐类只有达到饱和浓度时才结晶,故管道调水无盐碱化之忧,即便发生沉淀结晶,也只能沉积到盐碱湖里)。可参见: 北水(鸭绿江)南调,解除华北平原的严重水荒( 2002.04.22 上、中、下) http://guancha.gmw.cn/2002-04/2002-04-22/20020422-02.htm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2002-04/2002-04-22/20020422-03.htm(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2002-04/2002-04-22/20020422-04.htm(光明观察) 笔者认为鸭绿江水留给华北平原较好!因此建议: (1)搁置争议:引鸭绿江入华北平原,以解调长江水东线工程、中线工程之困。优质淡水可直接利用,充分发挥华北平原、京津唐地区龙头经济的最大效益。 (2)搁置争议:引渤入疆(海水西调),以解中华民族21世纪可持续发展之困。充分利用西北丰富的沙漠资源、光照资源、风电资源、煤炭资源,利用广袤的盐湖晒海水,获得淡水与盐类资源,为大力发展西北经济,提供可再创业的广阔空间。 1980年笔者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任职,随张治洮研究员一道,参与新疆区调队11分队承担的阿尔金山1∶20万地质填图(淖阿布拉克幅?时间太久了,记不大清了)工作。分队共有20多人,主要任务是地质填图,我们则依托区调分队,开展相对独立的板块构造研究。 未曾想到的是,在我们工作区附近——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彭加木因科学考察中缺水,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当时关于彭加木失踪的消息,我们是通过半导体收音机得知的,彭失踪的地点离我们的位置并不远,那几天空军的飞机多次在我们顶空盘旋,分队通过自备电台告知总部,彭未在分队工作范围内出现,飞机才离去。 “引渤入疆”的设想,就是要调水入罗布泊,改变罗布泊的生态环境。笔者的感受是,罗布泊的动物主要是靠近阿尔金山北麓与沙漠的交界地带活动。因为,尽管阿尔金山地区非常缺水,譬如在我们工作的区域从来没有见过地表存在径流,但是一些沟口,有时偶尔能发现非常罕见的泉水,动物常来此饮水,留有大量的脚印。如果动物远离阿尔金山北麓在沙漠里活动,估计是很难找到水源的。 当时每天能看到的动物有:野骆驼、野驴、黄羊、大头羊,另外还见到过狼粪。罗布泊野骆驼的来源估计有两种:①真正的野骆驼;②跑失的家骆驼,变成了“野骆驼”。 我们进入阿尔金山的初期,雇有民工和骆驼队,主要是协助分队搬家,用骆驼驮运装备、生活用品等。由于阿尔金山地区极度缺水,野外工作条件恶劣,随行的民工和骆驼队都难以忍受如此艰苦的环境,跑失了一些骆驼,这些“家骆驼”就变成了“野骆驼”。源于此,民工(骆驼队)提出辞职并离开了地质队。 离我们最近的水源地是安南坝。安南坝如今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酒泉地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西部,属于阿尔金山北麓、库穆塔格沙漠以南的中亚内陆,而我们测图的工作区域则在新疆境内。其实,安南坝是阿尔金山中一个很小的绿洲(山中的一个小盆地),大约居住了一千多农业人口。地质队必须从不断迁移的野外营地,前往安南坝拉水,拉水的水车往返一次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司机要靠辨认自己车轮碾压的轮胎印来识别道路,在沙漠中迷失方向(彭加木可能因此失事)或汽车抛锚都是万分危险的。(由于阿尔金山地区少雨,野外常能见到多年前留下的、看似很新的车轮印,据说是总参测绘队留下的。)每当水车回到营地,也是队友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不仅拉来了生命之水,而且还带来了报纸和信件,人们远远看到维族司机哈师傅,都会大声地喊:“巴郎子!有我的信没有……”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骆驼可以逃跑,那么人能不能逃跑呢?答曰:“不能!”讲一个轶闻:沙漠有一个特点,就是太阳出的早、落的晚,由于没有任何可遮挡太阳的障碍物(如树木、洞穴),人在沙漠里只能从早晒到晚,戏称“晒肉干”。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时期,曾把上海的一批资本家送到安南坝安家改造,告诉他们这里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代化的农场”,其实是不毛之地。一些资本家后来忍受不了艰苦环境,偷偷逃跑,结果都是渴死在半路上(沙漠里),死前都把手上戴的金表全砸烂了。我们工作区到安南坝,水车(汽车)单程都要跑三天,你说人能像骆驼那样逃跑吗? 阿尔金山北麓山体大多是裸石山或碎石堆积物,几乎没有任何植被。夏季有间隙性阵雨(或少量的雪山融水),所以山沟相对比较潮湿,稀疏地长有梭梭树,野骆驼在梭梭树旁一边穿行一边啃食,树梢上常挂有从骆驼身上刮下来的驼毛(此时也是骆驼换毛的季节),一撮一撮的,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非常显眼。每天出工,每个队员一边工作(跑路线),一边拣驼毛。从野外收队时,一般都拣了几公斤驼毛,多的可拣十几公斤。上个世纪80年代,驼毛和毛线那可是非常稀缺的东西! 我们进入阿尔金山开展地质填图的时间是5月初至9月底,在这段时间里,工作区范围内是绝无人的踪迹的,但是可以看到牧民用石头垒砌的零星标志(俗称“冬窝子”)。那么牧民是选择什么时间段进入阿尔金山呢?答曰:一般选择冬春季,即下雪的季节至冰雪消融前,这样容易获得饮用之水(冰雪)。据《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1935)记载:陈宗器先生曾两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考察,第一次是1930年12月至1931年6月,他们在考察罗布泊湖心途中,一段时间里根本无法找到泉水,就是靠寻找残积的冰雪解决饮水问题的。 写这点回忆,谨以此纪念当年与我们相隔几十公里因公捐躯的彭加木先生,并以此作为《走近罗布泊》的导语或开场白。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2.html 附录: 附上为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撰写的稿件:《引渤入疆生态作用探析》(香港)《成报》 2011-6-5“国是新说”专栏) http://www.singpao.com/NewsArticle.aspx?NewsID=174542Lang=sc 内线(霍有光)调水方案是: 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过管道分级提升到海拔 1280余米(1立方米水,每升高200米,需1度电;升高1400米,耗电7度),登上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进入黄旗海(海拔1264~1266米),形成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然后修建管道或防渗渠道,采用若干小提扬(10~20米)工程+长距离自流的办法,穿越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河西走廊戈壁,至玉门镇北的疏勒河(海拔约1300米),主干调水线路全长约1900公里。之后,利用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大约550公里),不用开挖、衬砌,自流进入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罗布泊(海拔780米)至艾丁湖(海拔-155米)的直线距离仅180公里,可获得930余米的落差,用来发电,意味能够补偿渤海西调工程所耗费的部分电能。整个调水线路始终与东西走向的山脉平行(没有隧道或穿插工程),施工地形非常平坦,并且不是传统的草原或农耕区。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的目的是:( 1)以海水作为生态水填充沙漠中干涸的盐湖,大面积地镇压沙尘源,遏制沙尘暴;(2)利用沙漠丰富的太阳能,将海水蒸发为水汽,增加露水与降雨(转化为淡水),湿润北方气候;(3)发展海水养殖业与海水种植业(嗜盐作物);(4)营造多梯级的人造海,逐级浓缩盐类资源,发展盐化产业;(5)依托人造海获取淡水(如冬季采冰),发展采矿产业、热电产业、海水淡化产业(利用发电厂余热)、煤化产业、风电产业,为加快新疆城市化进程、安排就业人口提供强大的动力;(6)盐只有达到饱和浓度时才能够结晶,调水沿途不会出现所谓的污染问题,即便结晶,也只能沉积到盐湖里,这数十亿吨盐类资源,不过是增加了罗布泊的盐矿储量而已,可留给子孙后代发展盐化产业。 参考文献 《第二届“陆海统筹 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征文( 2011年11月乌鲁木齐) http://blog.gmw.cn/space-uid-5777.html (光明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3560do=blogid=433609 (科学网) 就“引渤入疆(海水西调)”答院士、专家、网友问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80835420pg=1 (新华网发展论坛)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与气象、生态作用探讨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5090906/1.html (新华网发展论坛) 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doucin豆丁) 策解中国水问题 http://www.yantubbs.com/read.php?tid=91878 (岩土在线)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DB199711019.htm (科技导报) http://www.shp.com.cn/news/info/2002/7/25/173203218.html (中国水电及电气化网)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AJD902.008.htm (中国知网) 现中线 “补偿工程”的不合理性及其取水口选址研究 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39860.shtml ( 中科院网) 丹江口水库不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兼论以湖北长湖作为取水口的优越性 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39857.shtml(中科院网) http://www.people.com.cn/wsrmlt/wyzs/2000/11/08/110809.html (人民网) 答 若明( goldfriends,注册了多个网名:如“衮衮诸公”、“黄河额是长江”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0bcdb90100quy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0bcdb90100tcqy.html
29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罗布泊向何处去?
热度 4 zhangxw 2011-9-20 11:04
罗布泊向何处去?
罗布泊向何处去? 张学文, 2011/9/20 一提罗布泊 , 有知识的人们就诉说着它干枯的噩运以及人类犯下的罪过 … 而两三年前就听说那里的新目标是开发钾盐 , 而不是恢复过去的水域。下面的一则介绍说那里的钾盐值 8000 亿,一则消息是从哈密到罗布泊的铁路在修建中。其目的显然是把钾盐运出来,而不是把海水运过去。 我认为罗布泊过去的干枯说明人类在塔里木河上游引更多的水,从而养育了更多的人生存。难道为了恢复罗布泊要把这些人都请到北京去住?去吃? 若干年来罗布泊的水分蒸发,沉积了钾盐,今天开放钾盐以生产化肥,有错误吗?我认为没有。 下面附 2 则消息,一是 2011.9.19 的新疆都市报 A03 版的哈密罗布泊大桥修通的消息,一是罗布泊设县级镇开发钾盐的事。 哈罗铁路南湖特大桥贯通    2011 年 9 月 15 日,在哈(密)罗(布泊)南湖特大桥一辆运梁车驶过。当日,哈(密)罗(布泊)铁路最长的一座大桥 —— 南湖特大桥全线贯通。南湖特大桥全长 3.2 公里,共有 99 孔。总投资 30 亿元的哈罗铁路为国家 II 级单线铁路,北起哈密市,南至罗布泊镇,全线长约 370 公里。通讯员 普拉提摄 新疆新设管委会推进罗布泊地区发展 2010 年 12 月 14 日 01:2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库尔勒 12 月 13 日电 ( 记者 闫文陆 ) 新疆在不毛之地罗布泊荒原新成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以便开发当地资源,推进该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据了解,新近设立的罗布泊地区管理委员会,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机构级别为正县级,与罗布泊镇政府实行 “ 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 。同时成立中共罗布泊地区工作委员会,为巴州州委派出机构。 罗布泊地势低洼,是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聚水中心,曾经河流交织,纵横成网,总面积 10 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上个世纪,罗布泊湖水最大面积曾达 5000 多平方公里,但 1972 年后彻底干涸,从此几乎人烟绝迹,成为 “ 生命禁区 ” 。 新疆 2002 年在罗布泊设立巴州若羌县罗布泊镇。土地面积 5.2 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 1000 多人,因此成为中国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镇。如今,罗布泊镇受益于钾盐开发,已略显人气,一条联接哈密与罗布泊的铁路也在修建中。 罗布泊区域钾盐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目前钾盐工业远景资源量达 5 亿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 8000 亿元人民币。随着钾肥项目不断投产,这里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据悉,罗布泊地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代表巴州人民政府,负责处理巴州与甘肃、青海等省毗邻地区的关系,协调处理罗布泊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招商引资及罗布泊地区各单位关系。同时协助若羌政府管理罗布泊地区各项公共社会事务,推进罗布泊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 完 )
个人分类: 水资源|4103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新疆不缺水”与“恢复罗布泊”致友人信
xjtuhyg 2011-9-19 17:09
关于“新疆不缺水”与“恢复罗布泊”致友人信
与 “隋炀帝”一起走近罗布泊(82)—— 关于“新疆不缺水”与“恢复罗布泊”致友人信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新华网) 张秘书长以及新疆东西部经济研究院唐院长、崔院长:   您们好!详细看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发来的《工作简报》。《工作简报》中说到:“ 6月中旬,派人去中国工程院送新疆论坛有关资料,并索要该院完成的新疆水资源课题材料。” “何××秘书长的发言……指出今年中央的 21号文有两个重点,即发展能源和农牧业,我们的工作和中央的要求很一致,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好时机,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把论坛开成一个务实的项目立项推进会。介绍她就新疆论坛引起的几位工程院院士不同看法,曾拜访中国工程院领导,说中国工程院领导表示,这是几位院士对海水西调的看法,只是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工程院的意见。”   我一直在等《工作简报》提到的这个东西(即“新疆水资源课题材料”)。去年 11月中旬一则《10余院士专家驳引渤入疆 称将带来灾难性影响》报道说:“主持发布会的《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项目组组长、工程院院士×××在发布会上表示,早在2007年9月,中国工程院就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组织开展了‘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20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了该项目研究工作。鉴于近期公众对新疆水资源问题的关注,项目组决定召开这次发布会,并将尽快公布全部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过去10个多月了,所谓“尽快公布全部的研究成果”不知还需要等多久?能不能将您们“索要该院完成的新疆水资源课题材料”寄给我一份看看?   最近我一直在写《走近罗布泊》,目的是鼓吹“引渤入疆”。如果“引渤入疆”能够成为事实,那么首选进入罗布泊这是最容易实现的。主要立足于 3个原因:   ( 1)“内线调水”(霍方案)路线最短、地形平坦(“外线调水”路线太长、地形大起大伏,譬如穿狼山海拔 1500米 ,入居延海海拔 820米 ,一起一伏损失高差近 700米 。再登上河西走廊,需再提高 500米 ),沿途经过的是沙漠戈壁地区(管道调水不存在盐碱化之忧),到疏勒河为 1900公里 ,然后可利用疏勒河河道自流入罗布泊。   ( 2)新疆地形东低西高,调水从河西走廊( 1300米 )进入罗布泊( 780米 )、艾丁湖( -154米 )后,再从低处调向高处(譬乌鲁木齐、喀什),至少需要再提高 200米 左右,势必增加调水成本,假如要考虑,也是更后期的工程。   ( 3)罗布泊具有两山夹一盆的地形特点,北为天山山脉,南为阿尔金山(昆仑山)山脉,恢复罗布泊后,蒸发的水汽无论是向北吹,还是向南吹,都能利用“高山的水塔作用”形成降雨,雨水将利用两山的河流(如孔雀河、若羌河、米兰河)回流到罗布泊地区。   我的设想是:   有人说,罗布泊镇镇长比以色列总统、总理牛得多,管辖的土地是以色列国土面积的两倍,罗布泊水面曾是以色列死海面积的 10倍,盐化资源、光热资源、风电资源、油气资源、旅游资源等都比以色列多得多,惟一短缺的是水资源……   目前北京人均水资源在 400立方米 以下,若以此为标准,假如:①发展 1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大约需水 4亿立方米 。再加上发展工业、工厂化农业、商业与旅游业等,需水 4亿立方米 。两者共计 8亿立方米 ;② 21世纪“引渤入疆”第一期工程,每年调渤海水50亿立方米,其中10亿立方米水维持100万人口的城市(含工业、工厂化农业、商业与旅游业)用水,40亿立方米用来恢复与维持罗布泊(含艾丁湖)水面,那么依托罗布泊镇发展一个百万级人口的城市是完全可能。不仅能够再现并远远超过当年的楼兰胜景,而且对改善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环境,遏制罗布泊地区的沙尘暴(该区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区之一),稳定、巩固和发展边疆地区以及盘活新疆的沙漠资源、光热资源、盐化资源、风电资源、煤炭资源、油气资源(含其他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均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   以色列每年全国可用水量约 20亿立方米(其中包括地表水、发展污水灌溉技术的用水、开采地下咸水、淡化海水与建立集水设施收集的天水)。不仅养活了650万人口(2000年),而且创造了工业、农业(含节水灌溉农业与微咸水灌溉技术)等一系列奇迹。如果以色列每年可用50亿立方米水,不知还能创造什么?中国人应该从犹太人那里学到什么?   建议:( 1) 新疆东西部经济研究院 能不能将“引渤入疆 恢复罗布泊”作为研究重点,论证一下恢复罗布泊的意义以及实际可操作性?( 2)今年召开第二届《陆海统筹 引渤入疆》大会后,能不能安排一下专程考察罗布泊 。   烦请参看: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新华网)   走近罗布泊(导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3560do=blogid=481151   走近罗布泊(“导语”续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3560do=blogid=483787   顺颂 大安!   2011-9-15 http://image.sciencenet.cn/home/103915po35iml3lb5kbjcx.jpg 这是应“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之邀撰写的稿件,发表于 香港《成报》 2011 年 6 月 5 日的《国是今说》专栏。
75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走近罗布泊(“导语”续补)
xjtuhyg 2011-9-7 12:51
走近罗布泊(“导语”续补)
走近罗布泊(“导语”续补) 霍有光 2011-09-07 最近为了配合讨论“搁置争议:调鸭绿江水以解华北平原水危机之困”问题,一直在写《走近罗布泊》(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为此专门写了一个“导语”,目的是想说明“引渤入疆”设想的实践基础,肇始于1980年笔者在阿尔金山的科研经历。之后,一边写《走近罗布泊》,每天在“新华网发展论坛”上两贴;一边尽量想唤起关于当年的记忆。突然想起早期还写过一篇处女作或散文——《幸福泉》(参见附录),虽多次投稿未被采用,却一直舍不得丢弃。于是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手稿,欣喜万分。结合阅读 2007年6月27日 《南方周末》刊登的《彭加木失踪 26年祭:再解罗布泊科考之谜》一文,提笔想再补充一点写“导语”时,曾犹豫不敢说的东西,作为“导语”的“续补”,用以鼓吹“引渤入疆”并纪念彭加木先生。 与彭加木一样,我们也是反季节进入阿尔金山地区的(都是5月初出发)。《彭加木失踪26年祭:再解罗布泊科考之谜》一文说:在已取得野外30多天科考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前苏联测绘的地图,彭加木“想到罗布泊的东南去考察,然后从东北方向绕道‘ 720’ 返回(米兰农场)”,“新的路线有 900公里”,“考虑到车子只能拉8只汽油桶,多了也带不了,这一次决定带5桶油,3桶水”,寄希望于到达“库木库都克(沙井子)”时补充饮水,“从地图上测算距离,到库木库都克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实际是“花了七天时间到达库木库都克,发现在这里找不到沙井子。这比原计划超出了四天,油已经不够三辆车返回了,水只剩下半桶,而且经过长途摇晃,混杂了很多铁锈,已经变成了红色。”就在这天( 6月16日 )傍晚,发现有十五六头野骆驼,“ 8座车很快截住了小骆驼,5座车向前直追大的。彭加木在车上不停地激动地说,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野骆驼的标本,罗布泊野骆驼的标本都在国外。在绝望之中,他还在想着科学事业!……开枪。野骆驼倒下了。彭加木说不能损坏了野骆驼的骨头,于是亲自就地剥皮取肉。因为车装不下,捕住的小骆驼又被放了……彭加木亲手解剖完大骆驼之后,疲惫的老科学家又为大家准备晚饭。吃饭的同时,彭加木做出了决定:当晚向马兰基地救援,在水和油送来之前,就地休息,停止前进。很快,基地回电:停止前进,原地待命,等待救援。”第二天早上,大家起来后发现,彭加木留下了一个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 彭 17/6 1980” 。夏训诚回忆说:“东,是一个多么大而模糊的概念;往东。水井。人们一直沿着这两个大定位,一直找到了敦煌。一直找了 26年。”陈百录、王文轩回忆说;“24年了,车辙印还好好地在那儿,但一个大活人你却怎么也找不到。” 援救彭加木示意图 彭加木科考队一行9人(配有枪支),部队为他们配备了四名战士、一部电台。我们区测分队有20多人,配有自备电台一部、步枪一支。80年代初期,刚刚摆脱文革的困扰,国内市场供应仍较匮乏,那时每月粮食定量只有30斤,出野外可补助12斤。由于工作区域远离居民点,区测队只能携带少量耐储存的蔬菜(洋葱、红萝卜),队员每天的体力消耗和工作量则是非常大的,既缺粮(1.4斤定量)又缺菜,显然不够吃。其实我们在阿尔金山的食物补给,也是靠猎杀野生动物。队上有哈族、维族工人,尤其的哈族工人的枪法非常准,可谓百发百中。整个野外工作期间,先后猎杀了数只骆驼、数只黄羊、数只大头羊,一只野驴。哈族、维族是不吃带血的动物的,当子弹撂倒动物后,他们口中一边念念有词,一边亲自放血、亲自剥皮,动作十分利索,当时并不知道“罗布泊野骆驼的标本都在国外”,否则应该提取骆驼、野驴、黄羊、大头羊的标本。骆驼的蹄子是名贵的山珍,切出来的蹄筋,金黄透亮,可以装高高的一脸盆;骆驼的驼峰其实全是油,炼成黄油后炊事员用来炸油条;驼肉则切成馒头大小,卤成大块肉。每天外出跑路线时,每人可携带两个馒头,但驼肉不受限制,随便吃,装上三四块驼肉,再是用行军壶装上一壶水。我们整个分队,在野外工作期间,为了尊重维族的生活习俗,没有吃过猪肉。 野外做饭所需燃料,来自队员采集梭梭。梭梭现在已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在干旱生境下进化的一种十分耐旱的灌木。远看梭梭,就像一丛枯树;近观梭梭,才能发现长着几乎难以看清的树叶,说明用极少的水分,它就能维持生命。我们一般是到山外的沙漠边缘地带采集梭梭,把大绳一头捆在嘎斯车上,一头捆在梭梭的根部,汽车一开,就将梭梭连根拔起,很快就能装满一卡车梭梭柴。由于梭梭含水量极低,可以直接用来生火,加之材质坚硬而脆,产热量高,火力为木材之首,稍逊于煤,所以称为“荒漠活煤”。梭梭耐旱耐寒、抗盐碱,是干旱环境里防风固沙的最优植物。当时,我们尚不知这种采集活动,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直到90年代,我看到钱学森院士一篇关于发展沙产业的文章,了解到我军早期建设火箭导弹发射基地,也是采伐梭梭为燃料。钱学森说:“ 发展沙产业,开发大沙漠,我仅仅有一点的实践。 60年代初,我参加火箭、导弹发射试验,正好发射基地在额济纳旗边上,旁边都是沙漠戈壁,我在工作的间隙中到处跑跑,发现沙漠戈壁里并不是一片荒凉,而是有不少其它地方没有见到的动、植物。每年基地要发展生产,就是挖甘草,挖出一大卡车一大卡车的,我跟基地的说,你们这么只挖不种,挖光了怎么办?还有基地的伙房挖梭梭树,说木头好,烧时火旺,我就说老挖不种挖光了怎么办。我就从这里得到启发,觉得沙漠戈壁不是完全不毛之地,关键是我们要经营,用科学技术来经营管理。”正是因为我有同样的经历与体会,受到钱学森 院士这篇讲话的启迪,觉得发展沙产业必须解决用水问题,于是 1997年在《科技导报》上连发两篇论文,成为我提出海水西调(引渤入疆)改造北方沙漠设想的动因。 每晚个人工作照明,使用的是马灯;队上会商工作和地质连图,用的是汽灯。两人一顶小帐篷;全队会商和吃饭,有一顶大帐篷。此外,电台、灶房等都有单独的帐篷。当营地工作条件较好时(如供水),每个星期日,大家可以休息一天。 我们每次搬迁新营地,也会碰到彭加木考察罗布泊时遇见的“ 假戈壁 ”问题。所谓“ 假戈壁 ”是指 表面上看起来像戈壁一样坚硬,但却是虚的,汽车一上去,立即陷下去。我们解决的办法是,队员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毛毡(褥子),铺在车轮下面,使汽车冲出陷坑,继而开出“假戈壁”。 所谓“跑路线”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其方法是: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填图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法;二是沿各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称为追索法。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并辅以追索法。区测队跑路线都是沿山沟进行的,因为沟谷中地质露头较好,而且路线可保持与地质体垂直(或斜交),便于观察和采集标本(穿越法)。通常是从沟口起,一直追索到沟脑(接近分水岭),然后返回沟口,往返一趟,至少二三十公里。每天外出跑路线时,嘎斯车装载队员,每个沟口放下两人(一组),汽车一直跑到最后一个沟口,放下最后一组队员。汽车则在原地守候,待傍晚收工时,把上午在每个沟口下车的队员,一一接上嘎斯车,然后再返回营地。 每天晚上各组队员回营地后,还要进行地质连图。所谓地质连图,就是将各条填图路线中的各观察点,根据所观测到的内容(如岩性)的相似性、地质体产状及区域地质构造现象等,并按所确定的填图单位,合理地互相连接起来,便圈绘出了填图区域内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形成了野外地质图(原始地质草图)。连图时,各组要根据当天观察记录的内容,互相协商,达成共识,同时又要确定明天如何“跑路线”,分配工作。完成这些工作后,经常是凌晨一两点了,早上八点钟,队员又踏上新的征程。   夏季的阿尔金山极度干燥,但我们曾遇到一次奇特的洪水。记得一天下午时分,我和张工在一条沟里,沿着干涸的河沟,紧贴山边前行,一边观察山边的地质露头,一边讨论并记录观察的内容。突然传来似乎由远渐近的轰鸣声,由于峡谷是曲折的,无法看到前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张工感到疑惑,发问这么大的声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下意识感到会不会是洪水,赶忙拉着张工紧贴山崖站在稍高的陡坎上,还未缓过神来,一股洪水沿我们刚才行走的河床奔流而下,水面与我们站的位置几乎等高,大约等了半个来小时,这股洪水全部奔泻流入沙漠之中。眼前的景象是,除河床浅洼部分留下了少许积水外,大部分高出浅洼的沙滩,滴水俱无。我们行走的地段 烈日炎炎, 天上并未掉下一滴雨,洪水是来自上游山区的局部降水,这说明干燥的阿尔金山地区,只要有一定的云汽资源时,在夏季也能形成降雨,并为罗布泊补充水资源。 我们最后一个营地是索尔库里,又称索尔库里走廊,它是两山之间一条狭长平坦的谷地(戈壁滩),是断裂运动形成的。谷地宽约数公里,位于阿尔金山北坡,横穿青海、新疆交界地区。营地依傍山间流出的一条小河边,面对横穿走廊的简易战备公路。由于就水扎营,所以不需要用水车去拉水。工余休息时,有几位队员在戈壁滩上捡到了青铜箭镞,说明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受这几位队员意外收获的感染,我也试图找几个箭镞留念,在戈壁滩上地毯式搜索,遗憾的是一无所获。这或许预示:就像不可能人人买彩票都能中奖一样,每个人的人生机遇都有所不同吧。   尽管当年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信息像磁带一样被逐渐抹去。然而,若尽力搜索,总觉得有一个模糊的身影,那就是区调队里的唯一女同志——孙工(名字记不得了)。孙工是文革前毕业的老大学生,地质队照顾女同志,通常是可以不出野外而从事室内工作的。她出身有名望的家庭,这种家庭在文革中属于“出身不好”的一类,加之又是“臭老九”,所以她长期以来坚持年年跑野外。大家知道,女同志跑野外有诸多不方便的地方,譬如想“方便”一下都不方便。孙工一个人住一顶小帐篷,像男同志一样,每天早上领一杯凉水,先用一口水漱口,剩下的水倒入脸盆来洗脸,晚上跑路线归来后,再用早上脸盆里保留的水,先洗脸、后洗脚。 与所有人不一样的是,可能是为了预防蚊虫叮咬或皮肤过敏,每天跑路线时,她腿上都打着绑腿。 由于孙工业务能力极强,又能吃苦耐劳,因此她是一位十分受人尊敬的女工程师。这么多年了,脑海里时常浮现孙工交叉背着地质包和水壶,手提地质锤,脸盘晒的色如紫铜,大步如飞的模糊形象。一位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有老有小的女科技人员,真是不容易啊!孙工,您如今身体还健朗吗? 这次我和张工依托区测队从事单独的板块构造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初步认为,我国西部延展逾千公里的阿尔金山断裂带,依据我们这次对索尔库里长约100多公里范围的实地考察,断裂构造岩可以分为四组,弄清了各组的岩石组合,其中第一期构造岩厚达650米以上。发育有东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断裂系统,而东西向构造要早于北东东向构造。阿尔金山断裂带是志留纪以来发展的一条长寿断层,断裂带南侧为上元古界基岩,北侧为侏罗系与第三系以及地貌上的索尔库里洼地,无疑是南升北降,区域内曾发生过由南向北 推覆 的板块构造运动。 这段难忘的经历,对我后来认知阿尔金山和罗布泊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阿尔金山是横亘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一座山脉。东端绵延至青海、甘肃两省境内,为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界山。北东方向延伸,平均高度3000~ 4000米 。西段较高,最高峰 6161米 ,有小型冰川发育。若羌河、米兰河等发源于此,水量虽不大,但由此发育了若羌、米兰等小型绿洲。根据这一地理特点,可以获得重大启迪:我国西部水汽资源主要来自印度洋,被沿途截留且逾越青藏高原、远道而来的少量水汽资源,由于阿尔金山较高,在受到阿尔金山拦截时,南麓捷足先得,因此降水多发生在分水岭的南坡;北坡乃强弩之末,获得的水汽资源较少,故降水也少。这也是阿尔金山南麓植被以及生物多样性比北麓要好的原因所在。若实施海水西调工程,引渤海水入罗布泊,当罗布泊蒸发的水汽资源吹向阿尔金山时,北麓必然捷足先得,降水势必多出现在分水岭的北坡,这样就可为诸如若羌河、米兰河等补充水资源,同时可滋润罗布泊地区。 @@@@@@@@@@@@@@@@@@@@@@@@@@@@@@@@ 附录: 《幸福泉》 ( 1985-9-19 ,写于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进修时) 霍有光 1980年5月初的西安,客舍青青柳色新,国内游客来如云。“五一劳动节”通常被国人视为吉庆的日子,我也选择此时办了婚事。婚后没几天,我和张工乘上疾行的列车,西出阳关,直奔甘肃柳园。然后,汇入新疆区测队十一分队的大篷车队,经安息、敦煌,翻越当金山口,驱车六七百公里,直插新疆境内人迹罕至、群山起伏、黄沙浩瀚的穷塔格地区,开展1:20万地质填图工作。 这里地处阿尔金山中段,绵延的山脉与干燥的自然环境,造就出久经风化的裸露岩石,山坡表面几乎看不到植被。大自然天工造化,居然进化出缺水环境里能够存活的生命。戈壁与山谷中,稀稀疏疏地生长着倔强的骆驼刺、梭梭树,随处可见珍奇的野生动物如野骆驼、野驴、大头羊、黄羊等,它们自在悠闲的行走或奔跑,似乎并不知道有人类世界存在。踏遍崇山峻岭,时而可见哈萨克族游牧人垒砌的碎石路标,据说只有在巍巍群山披银装时,有了天赐的积雪,勇敢的牧民才能赶着羊群进入阿尔金山腹地。蒙着神秘色彩的阿尔金山,好像在傲慢地说:“千百年来,在酷热干旱的季节里,这里是不会有人类活动的。” 闯入阿尔金山,生命就和水紧密相连。离工区最近的一个居民点叫“安南坝”,从前有一批从上海流放到这里的人,企图逃往阿克塞县,然后返回内地。可是,还未看见阿克塞县的踪影,便渴死在茫茫无边的戈壁滩里。安南坝是阿尔金山中段地区镶嵌的一块小小的绿洲,汉族和哈族在此组建了一个半农半牧的公社。雪山融化的一股细流,养育着大约两三千的人口。对我们来说,安南坝同样格外亲切,不仅是区测队拉水的水源地,而且也是最近的邮政点。每当水车去安南坝,都会带出去队员们写给亲人和朋友的一大堆信;每当水车拉水回来,又会带来一大堆报纸和家信,先是在队员中引起骚动,上前围抢,再是匆匆离去,纷纷钻进自己的帐篷,尔后便传来一阵阵会心的欢笑声。 进入三号营地后,水车拉一趟水往返要七八天,工作环境更加不利。只有加快工作的进度,才能缩短驻扎的时间。分队分成四组跑路线,早上八点出发,晚上十一二点回来后,大家互相接图、交换意见,总是欣喜地谈起某条沟或某沟脑,又发现了地形图上没有标绘的新的泉水点,尽管它们水源不大,都非常认真地把出露位置汇总后标绘在地形图上。其实,大家心里不约而同地憧憬着阿尔金山的未来,谁说这些泉水点对后来者不会提供有益的帮助呢? 有一次,天将拂晓,大家在沉睡的帐篷里隐隐约约听到远处传来汽车的马达声,可是到了早饭后还不见水车的踪影,原来水车快到营地时翻车了。等大家赶到出事地点,撬起水车,水箱里的水已漏了一半。好在大家填图时,凡是有泉水出露的地方,都特意标绘在地形图上,于是找了一处离营地最近的泉水点,把水车开到尽可能近的取水位置,大家硬是靠脸盆端、水桶提,一点点地将泉水灌进水箱,终于找回了半车水,度过了这次险境。 寂静的阿尔金山,突然不平静起来。半导体收音机播送的中央新闻节目里,传来了彭加木从米兰出发,考察中不幸失踪的消息,他活动的区域离我们不过百来公里。那几天,不断有侦察机在我们顶头盘旋,新闻节目中派军队寻找彭加木的消息成了大家议论的中心。李队长五十年代曾随地质队深入过罗布泊地区,认为那里的环境并不可怕,他总是说营救有可能成功。言谈中,大家都不免触景生情,对地质队的勇敢探索精神,充满了自豪和激情。我也曾思忖:空军飞行员,你们在彭加木失踪地区,一定也发现了一支在同样艰苦环境里英勇奋战的地质队吧? 四号营地离安南坝太远了,无法再去拉水。出发前分队做出了两套方案:或是在四号营地附近找到水源;或是靠随队携带的一车水,一方面尽量节约用水,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度,迅速完成任务,然后迅速撤离。当搬家车队行进到预定的工区后,真是苍天眷顾,居然在一个山沟的出口处,发现在混合花岗岩上冲出一个大坑,坑内有一池清莹碧水,坑的直径约十余米,深度一二米,清澈见底,映出天光云影,可谓鬼斧神工!全队极为兴奋,立即临水扎营,第一次不再限制用水,任凭大家取用。可是,喧宾夺主,惊动了这里世代居住的野生动物,它们只好等到夜深人静时,才敢悄悄地潜入营地到泉边饮水。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工作,胜利完成了填图任务,又该搬迁新营地了。临别前,大家不禁产生了惜别之情,此生此世可能无缘旧地重游了,但这口泉水应该永远能够赐福后来者,大家七嘴八舌想给泉水取个名字,意见终归一致,最后由李队长郑重地在地形图上标上了三个字——幸福泉。 我们最后一个营地是索尔库里。宽阔的谷底,沿着阿尔金山腹部近东西向延伸,有一条连接甘肃和新疆的简易战备公路从宽谷中通过,人们把这条解放军修建的道路称为“幸福路”;把这条横断北北东向阿尔金山山脉、伸向青海的天然通道形成的出口,称为“幸福口”。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用“幸福”为新地标起名,或许体现了开拓者的希冀和祝愿,说不定能够唤起后来者更多的遐思。 每当想起这支由二十来人,由汉族、维族、哈族等民族组成的区测小分队,我就想起阿尔金山浩瀚沙漠中的甘霖,就想起那清澈如许的幸福泉,就想夜深人静时悄悄走近幸福泉的野生动物,更想起在同一区域因野外考察而殉职的彭加木先生,仿佛看见那些为科学研究、经济建设踏勘群山大漠的先行者,看到他们疲惫的面容和乐观的精神,他们的工作难道不就是为人民开拓万代幸福泉吗? 照片: 1980年6月霍有光与张治洮在阿尔金山中段某号营地帐篷前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80835420pg=1 1980年6月霍有光与张治洮在阿尔金山中段某号营地帐篷前 这是应“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之邀撰写的稿件,发表于 香港《成报》 2011 年 6 月 5 日的《国是今说》专栏。
8623 次阅读|3 个评论
走近罗布泊(导语)
热度 2 xjtuhyg 2011-8-30 15:57
走近罗布泊(导语)
走近罗布泊(导语) 霍有光 2011-8-30 有网友将笔者 1997 年时提出的两个建议:一个是引鸭绿江水入华北平原(《科技导报》第 11 期);一个是“引渤入疆”(《科技导报》第 3 期、第 5 期),借用笔者构想的调水线路,合二为一,变为引鸭绿江水入新疆,笔者认为甚为不妥。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2.html 笔者提出利用鸭绿江的目的是,解决华北平原与京津唐地区的用水紧缺问题。主要出于两个预见:( 1 )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太严重,一是无法彻底治理,二是调水成本(含水处理成本)太高;( 2 )南水北调中线将面临无水可调的局面(今年长江流域大旱便是证明),调水成本亦太高。这一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超前的、正确的。 关于调鸭绿江水问题,在 2000 年前后的强国论坛(人民网)、发展论坛(新华网)曾展开过讨论,有许多网友参 与。譬如,可参见《 调鸭绿江水是好是坏? ──评“北水南调” 》( 2000-10-18), http://www.people.com.cn/wsrmlt/wyzs/2000/10/18/101812.html (人民网强国论坛)。 笔者认为:为北方沙漠调渤海水比调淡水(长江水)划算, 渤海水距离北方沙漠最近, 97%是淡水,3%是盐类资源,利用沙漠中的盐碱湖储蓄渤海水,蒸发的淡水可湿润沙漠环境,沉积在盐湖的盐类资源可发展盐化产业(盐类只有达到饱和浓度时才结晶,故管道调水无盐碱化之忧,即便发生沉淀结晶,也只能沉积到盐碱湖里)。可参见: 北水(鸭绿江)南调,解除华北平原的严重水荒 ( 2002.04.22 上、中、下) http://guancha.gmw.cn/2002-04/2002-04-22/20020422-02.htm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2002-04/2002-04-22/20020422-03.htm(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2002-04/2002-04-22/20020422-04.htm(光明观察) 笔者认为 鸭绿江水留给华北平原较好!因此建议: ( 1 )搁置争议:引鸭绿江入华北平原,以解调长江水东线工程、中线工程之困。优质淡水可直接利用,充分发挥华北平原、京津唐地区龙头经济的最大效益。 ( 2 )搁置争议:引渤入疆(海水西调),以解中华民族 21 世纪可持续发展之困。充分利用西北丰富的沙漠资源、光照资源、风电资源、煤炭资源,利用广袤的盐湖晒海水,获得淡水与盐类资源,为大力发展西北经济,提供可再创业的广阔空间。 1980年笔者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任职,随张治洮研究员一道,参与新疆区调队11分队承担的阿尔金山1∶20万地质填图(淖阿布拉克幅?时间太久了,记不大清了)工作。分队共有20多人,主要任务是地质填图,我们则依托区调分队,开展相对独立的板块构造研究。 未曾想到的是,在我们工作区附近—— 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彭加木因科学考察中缺水,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当时关于彭加木失踪的消息,我们是通过半导体收音机得知的,彭失踪的地点离我们的位置并不远,那几天空军的飞机多次在我们顶空盘旋,分队通过自备电台告知总部,彭未在分队工作范围内出现,飞机才离去。 援救彭加木示意图 “引渤入疆”的设想,就是要调水入罗布泊,改变罗布泊的生态环境。笔者的感受是,罗布泊的动物主要是靠近阿尔金山北麓与沙漠的交界地带活动。因为,尽管阿尔金山地区非常缺水,譬如在我们工作的区域从来没有见过地表存在径流,但是一些沟口,有时偶尔能发现非常罕见的泉水,动物常来此饮水,留有大量的脚印。如果动物远离阿尔金山北麓在沙漠里活动,估计是很难找到水源的。 当时每天能看到的动物有:野骆驼、野驴、黄羊、大头羊,另外还见到过狼粪。罗布泊野骆驼的来源估计有两种:①真正的野骆驼;②跑失的家骆驼,变成了“野骆驼”。 我们进入阿尔金山的初期,雇有民工和骆驼队,主要是协助分队搬家,用骆驼驮运装备、生活用品等。由于阿尔金山地区极度缺水,野外工作条件恶劣,随行的民工和骆驼队都难以忍受如此艰苦的环境, 跑失了一些骆驼,这些“家骆驼”就变成了“野骆驼”。源于此, 民工(骆驼队)提出辞职并离开了地质队。 离我们最近的水源地是安南坝。安南坝如今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酒泉地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西部,属于阿尔金山北麓、库穆塔格沙漠以南的中亚内陆,而我们测图的工作区域则在新疆境内。其实,安南坝是阿尔金山中一个很小的绿洲(山中的一个小盆地),大约居住了一千多农业人口。地质队必须从不断迁移的野外营地,前往安南坝拉水,拉水的水车往返一次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司机要靠辨认自己车轮碾压的轮胎印来识别道路,在沙漠中迷失方向(彭加木可能因此失事)或汽车抛锚都是万分危险的。(由于阿尔金山地区少雨,野外常能见到多年前留下的、看似很新的车轮印,据说是总参测绘队留下的。)每当水车回到营地,也是队友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不仅拉来了生命之水,而且还带来了报纸和信件,人们远远看到维族司机哈师傅,都会大声地喊:“巴郎子!有我的信没有……”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骆驼可以逃跑,那么人能不能逃跑呢?答曰:“不能!”讲一个轶闻:沙漠有一个特点,就是太阳出的早、落的晚,由于没有任何可遮挡太阳的障碍物(如树木、洞穴),人在沙漠里只能从早晒到晚,戏称“晒肉干”。 20 世纪 50 年代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时期,曾把上海的一批资本家送到安南坝安家改造,告诉他们这里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代化的农场”,其实是不毛之地。一些资本家后来忍受不了艰苦环境,偷偷逃跑,结果都是渴死在半路上(沙漠里),死前都把手上戴的金表全砸烂了。我们工作区到安南坝,水车(汽车)单程都要跑三天,你说人能像骆驼那样逃跑吗? 阿尔金山北麓山体大多是裸石山或碎石堆积物,几乎没有任何植被。夏季有间隙性阵雨(或少量的雪山融水),所以山沟相对比较潮湿,稀疏地长有梭梭树,野骆驼在梭梭树旁一边穿行一边啃食,树梢上常挂有从骆驼身上刮下来的驼毛(此时也是骆驼换毛的季节),一撮一撮的,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非常显眼。每天出工,每个队员一边工作(跑路线),一边拣驼毛。从野外收队时,一般都拣了几公斤驼毛,多的可拣十几公斤。上个世纪 80 年代,驼毛和毛线那可是非常稀缺的东西! 我们进入阿尔金山开展地质填图的时间是 5 月初至 9 月底,在这段时间里,工作区范围内是绝无人的踪迹的,但是可以看到牧民用石头垒砌的零星标志(俗称“冬窝子”)。那么牧民是选择什么时间段进入阿尔金山呢?答曰:一般选择冬春季,即下雪的季节至冰雪消融前,这样容易获得饮用之水(冰雪)。 据《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 1935)记载:陈宗器先生曾两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考察,第一次是1930年12月至1931年6月,他们在考察罗布泊湖心途中,一段时间里根本无法找到泉水,就是靠寻找残积的冰雪解决 饮 水问题的。 写这点回忆,谨以此纪念当年与我们相隔几十公里因公捐躯的彭加木先生,并以此作为《 走近罗布泊 》的导语或开场白。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1.html 参见: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358389/2.html 附录: 附上为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撰写的稿件:《引渤入疆生态作用探析》(香港)《成报》 2011-6-5 “国是新说”专栏) http://www.singpao.com/NewsArticle.aspx?NewsID=174542Lang=sc 内线(霍有光)调水方案是: 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过管道分级提升到海拔 1280余米(1 立方米 水,每升高 200米,需1度电;升高1400米,耗电7度),登上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进入黄旗海(海拔1264~1266米),形成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然后修建管道或防渗渠道,采用若干小提扬(10~20米)工程+长距离自流的办法,穿越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河西走廊戈壁,至玉门镇北的疏勒河(海拔约1300米),主干调水线路全长约1900公里。之后,利用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大约550公里),不用开挖、衬砌,自流进入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罗布泊(海拔780米)至艾丁湖(海拔-155米)的直线距离仅180公里,可获得930余米的落差,用来发电,意味能够补偿渤海西调工程所耗费的部分电能。整个调水线路始终与东西走向的山脉平行(没有隧道或穿插工程),施工地形非常平坦,并且不是传统的草原或农耕区。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的目的是:(1)以海水作为生态水填充沙漠中干涸的盐湖,大面积地镇压沙尘源,遏制沙尘暴;(2)利用沙漠丰富的太阳能,将海水蒸发为水汽,增加露水与降雨(转化为淡水),湿润北方气候;(3)发展海水养殖业与海水种植业(嗜盐作物);(4)营造多梯级的人造海,逐级浓缩盐类资源,发展盐化产业;(5)依托人造海获取淡水(如冬季采冰),发展采矿产业、热电产业、海水淡化产业(利用发电厂余热)、煤化产业、风电产业,为加快新疆城市化进程、安排就业人口提供强大的动力;(6)盐只有达到饱和浓度时才能够结晶,调水沿途不会出现所谓的污染问题,即便结晶,也只能沉积到盐湖里,这数十亿吨盐类资源,不过是增加了罗布泊的盐矿储量而已,可留给子孙后代发展盐化产业。 参考文献 《第二届“陆海统筹 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征文( 2011年11月乌鲁木齐) http://blog.gmw.cn/space-uid-5777.html (光明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3560do=blogid=433609 (科学网) 就“引渤入疆(海水西调)”答院士、专家、网友问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80835420pg=1 (新华网发展论坛)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与气象、生态作用探讨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5090906/1.html (新华网发展论坛) 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doucin豆丁) 策解中国水问题 http://www.yantubbs.com/read.php?tid=91878 (岩土在线)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DB199711019.htm (科技导报) http://www.shp.com.cn/news/info/2002/7/25/173203218.html (中国水电及电气化网)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AJD902.008.htm (中国知网) 现中线 “ 补偿工程 ” 的不合理性及其取水口选址研究 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39860.shtml ( 中科院网) 丹江口水库不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兼论以湖北长湖作为取水口的优越性 http://www.cas.cn/xw/zjsd/200906/t20090608_639857.shtml(中科院网) http://www.people.com.cn/wsrmlt/wyzs/2000/11/08/110809.html (人民网) 阿尔金山的野驴 这是应“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之邀撰写的稿件,发表于 香港《成报》 2011 年 6 月 5 日的《国是今说》专栏。
6100 次阅读|8 个评论
旅途中,手机的15个用处(下)
热度 2 mazheng 2011-8-17 19:49
旅途中,手机的15个用处(下)
(11)闹钟 行程安排中遵守时间很重要,到景点观光通常是早去比晚去好。特别是对一些喜欢拍照的人,早早起来抢天光是常有的事,手机里的闹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不要完全信任酒店里的叫早服务,经常失灵的。何况一些小的旅社,压根儿就没有这项服务。 (12)计算器 开车的时候,计算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计算油量和里程上面。例如这次我从兰州租了一辆车,开始完全不熟悉油耗情况,开往敦煌的一路上都在算计加油的数量和一箱油能开多少公里。主要是因为其后的行程中有一天是从敦煌出发,出玉门关到罗布泊附近的魔鬼城,再去阳关遗址,最终返回敦煌市区,这一路400多公里全部是在戈壁上,其中还有几十公里是碎石路,沿途没有加油站。我必须精确计算是否能用一箱油跑下来。有了计算器就方便多了,随时可以算一算。我租这个车的合约中,里程限制是3150公里,超1公里要多付1块钱。我实际跑的里程是3165公里,仅仅多了15公里,偏差不到千分之五,算得够精明了吧。:) (13)手电 现在的手机屏幕都够大,够亮,当个手电没问题。手机里面有专门的手电软件,可以选择不同的灯光亮度和颜色,还模拟出一个开关按钮,真是实用又方便。 (14)摩尔斯电码 因为是一个人出门,所以在安全方面就要多考虑一些,尽量做到防而有备。手机中有专门软件,可以将文字信息转译成标准摩尔斯电码,然后通过闪光、振动或声音的方式发送出来。万一遇到什么困境,这个东西是很有用的。 (15)仰望星空 白天观景赶路,晚上就有些闲了。手机的娱乐功能可以聊解孤单。游戏机、收音机、播放器这些功能不在话下,更有意思的是利用软件,你可以举起手机,仰望星空,手机会自动感知方位、角度和时间,展现头上的点点繁星和相关资料。如果你对天文略有兴趣,就会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特别提示:注意交通安全,开车不要使用手机。 旅途中,手机的15个用处(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6900do=blogid=474229 旅途中,手机的15个用处(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6900do=blogid=475392 旅途中,手机的15个用处(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6900do=blogid=476378
个人分类: 图说|435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几乎停滞 西线至今仍未开工
xushui 2011-7-25 21:34
海水西调:现实离科幻有多远?   “海水西调”的科幻式设想,令局内人尴尬、局外人围观。然而关于大调水的新争论却再次揭示自然的定律:在当前水资源的开发过度和利用低效的双重背景下,脆弱的中国水系上再容不得任何违背规律的动土   本刊记者/崔晓火   许多水资源专家在被问到“海水西调”和“引渤入疆”时,都面露难色。   在这群专家中,有大胆者直言,这种科幻式的想象丢弃了对自然和科学最基本的敬畏;有谨慎者称,这是一个只能论证其“不可行性”的调水项目。   然而这样一个“不可行的”的疯狂设想,却拥有一个史诗般的思路:   从源头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凿洞,让海水通过8米口径的玻璃钢管横穿海拔1200米的内蒙古高原,跋涉5000公里,流入河西走廊疏勒河自东向西的天然河道,再灌入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并填满拥有地球上第二大沙漠的塔里木盆地,最终在中国最大的地区形成人造的雨水循环。   如今,在遭遇了同“通天大运河”“凿山引暖流”相似的全盘否定之后,这项源于一名国土资源部机关退休干部的“大胆构想”却未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作为引发跨流域调水工程新一回合讨论的引子,它理应提醒主张大兴水利的人士们更多。    “只论证不可行性”   自1999年“海水西调构想”首次被退休干部陈昌礼发表在权威杂志至今,已满10年,但是这份对调水工程多年的执着并没有为陈昌礼赢回最终的肯定。   这位年过古稀的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勘查技术司干部,自从1955年在新疆工作期间看到“沙进人退”的危机后,便致力于研究解决西北干旱的办法,直至退休。   今年11月24日恰逢陈老先生八十岁大寿,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要在这一天再发表一篇文章,回应近期工程院院士们的质疑,并“回顾海水西调这十年的进展”。   “我相信,我的构想在20年内可以获得共识。”这位耄耋之年的老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从国土资源部退休后,陈昌礼被中国地质大学返聘为教授。1999年至2004年,他发表了6篇关于“海水西调构想”的论文,有关“构想”的材料还曾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汇报报给了党支部。这一举动多少令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的工作人员尴尬。他们只得在给老人的回信中,委婉表达“对于这种构想的可行性……不敢妄加评论”,但对“一名老科技工作者退休多年后仍对理想孜孜以求,仍关心社会、民生的可贵精神……深为敬佩”。   “既然南水北调可以建,那成本更低的海水西调就可以建。”陈先老生表示。这句话如今已失去意义,但它还是印证了一个老人和他的大胆构想在体制内一起走过的曲折路径。这一路,国内学界既是这个构想的起点,也成为了它的终点。   2001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以专题报告形式刊登了陈昌礼的论文:《海水西调与我国沙漠和沙尘暴的根治》,并在封面刊登了陈老先生绘制的“海水西调”走向图。   9年之后,11月16日,同样是来自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在传闻是“被迫”举行的工程院记者会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构想。   一名与会的泰斗级水利专家在匿名的前提下果决地表示,“海水西调,只能论证其不可行性,而不是可行性。”在场的另一位中国工程院权威同时强调,“不需要用工程院的尊严来讨论这个问题。”   此言一出,媒体立即将陈昌礼先生的构想与引雅鲁藏布江调水北京的“大西线调水”和“从喜马拉雅山凿洞引印度洋暖湿气流”相提并论。事实上,有关“海水西调”的提案也曾被提交到水利部,但随后以“盐水失衡”的理由遭退。   然而,作为仍然支持“海水西调”方面的人士,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秘书长张宝印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的质疑,应该到了立项之后再解决。   “(他们)质疑调水调那么多,所需能源从哪儿来,产生的效益会多大,盐碱化问题能否解决…… 这些问题不可能解决,也不需要解决。”这位年迈的秘书长表示。“谁来解决?谁需要去解决?只有在实用部门真正立项了,那是需要解决(的时候)。”   这些想法都源于美好的愿望:“有水了就是人间天堂,没水就是戈壁沙漠。海水过去填满新疆一系列湖通过蒸发形成降水,改善气候条件,不仅新疆、内蒙古能得到改善,华北地区也都能得到改善。另外,将来大规模调来的水,沿线都可以用,可以发展多种养殖业、海水种植业。”   对于海水西调的支持者来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海水西送工程”便是他们眼中“引渤入疆”的样板。虽然负责工程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公司坚称“项目已批准立项”,并前期开工,但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获知,目前尚无关于海水西送工程立项的决定。   和陈昌礼不谋而合的海水西调设想的另一位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霍有光教授通过计算认为,利用新疆现有的东高西低的地理条件及现有河道,海水在引入新疆后,可形成自流,还能对冲前期的投入成本。   “海水西调工程如果按照一方水1元钱计算,从渤海调一方水到新疆的成本只要7块钱,比南水北调的20多块便宜数倍。”他说。   但在科学面前,这些美好的愿望被逐一驳斥。   在工程院召开的记者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原主任李泽椿院士表示:“我和我的同事讨论(海水西调),大家都不想讨论,因为它忽视了大气物理上的最基础的原则,不是有了水气就能下雨。”   在他身旁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原副主任宁远研究员直言,无论是管线展设、工程造价还是终极水的配送,这个题目都“没法想象”,只属于“科幻题材”。话音刚落,记者席间响起一片解脱式的笑声。   在长期关注水利史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看来,海水西调等荒诞设想之所以有传播空间,或许源于当下国内水资源开发过度的客观现实。    “动土”的规律   中国的水资源研究者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边是近千年来形成的河网水系,一边是当前中国水利史无前例的高速建设。   据新华社去年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利建设的累计投资已超过9545亿元,为改革开放前的17倍。而在今年3月举行的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上,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表示,中国的水利建设进入了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   他透露,2008年和2009年是国内水利投入最大、在建项目最多的两年,也是水利保障能力提升最快、水利惠及民生效果最明显的两年。他还表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水利建设还将迎来历史高峰期。   目前,中国不仅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枢纽和多座巨型水库,还在分段推进包括南水北调在内的多个跨流域调水工程。   然而,包括水利水电权威潘家铮院士在内的多名学者均曾指出,中国水利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对水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浪费——并存。   潘家铮院士曾指出,在工农业和城市用水上,中国最突出的问题是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用水效率的惊人低下。比如,在北方地区,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超过67%,而海河更是高达90%,均远超合理程度。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引发了湖泊干涸、河流断流、地下水超采和河口及干旱地区生态恶化等一些列问题。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先进国家的一半,全国工业单位产值用水量却是先进国家的5到10 倍。多数城市的自来水管网的漏失率还维持在20%的高位。   “不少水利专家主张水利开发,计划在所有流域都搞工程,结果是许多地方环境形势相对混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表示。   多年参与重大调水工程的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院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虽然目前水资源的科学利用率低是事实,但是判断水资源开发过度,还为时尚早。   “从水能利用来看,我国的已开发量占可开发量的比例还不足一半,还有可以开发的地方。从水量利用来说,虽然大流域上的工程已经具备调节水量的能力,但目前中小流域,如经常旱涝交替的湘江,就还是需要蓄水能力充足的项目。”沈院士说。   他同时强调,面对每项跨流域调水工程,都要从水文、环境上进行细致研究、勘察和调查。“没有科学数据,没有深入分析,工程不能轻易动。”   中国的水资源专家们十分清楚,如果跨流域调水工程范围内有许多污染源,不采取措施就会调配出遭污染的水,从而引发咸水倒灌,水质恶化,破坏河口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前苏联就曾建有15项大型调水工程,其经验可谓中国的前车之鉴。   当时,前苏联“北水南调”的年调水量达480多亿立方米,是今日中国的数倍。但是最终因为调水引起源头河流水量减少,使沿途水域无机盐总量、矿化度、生物性堆积物增加,导致生态灾难。   除生态环境等因素之外,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复杂水系,也让调水的问题变得更复杂。如何顺应自然赋予的脉络进行水利布局,是当下调水工程师们需要面对的课题。   “秦汉以来,黄河、淮河流域的工程都失效了。京杭大运河真正有经济价值的只有淮阴至杭州段,济宁以北的河道长年干涸。”邹逸麟教授指出。他还曾指出,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时期最大的“南水北调”,也违背了自然条件。由于其流域地势中间高,两头低,通过泰山山脉时完全通过水闸人工抬升水位才能通航。   与京杭大运河不同,中国古代还有两项极为成功的水利工程:连接湘漓两水的灵渠;分流岷江的都江堰。在邹逸麟教授看来,这两项工程之所以成功,主要因为它们都并非以主观调水为目的。“这两项工程本身都不是水少水多的问题,而是如何控制水量,都是顺应自然状况而建造的。”   相比之下,关中地区最早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虽然曾在战国末年就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用以灌溉关中平原,但数百年前就不复存在了。1949年后,郑国渠又经历了三次修护,如今依然滴水不进,渠首只剩了几块孤单的名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专家周魁一教授经研究发现: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在降水量没有大幅改变、水利工程能力逐渐提高的情况下,中国的水患灾害不减反增。他认为,这说明社会因素对灾损程度同样有着巨大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应该有适当的避让和尊重,确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重视历史积累的治水观念,应当成为水利规划和水利建设者的追求。重拾古代整体、综合、辨证科学思维的中国智慧,不失一个明智的选择。”2007年8月,周教授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中如此总结。    “难”水北调   距离“通天大运河”的争议已过去12年,但在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院士眼中,仍有不少人对当年那个“只嫌其小,不嫌其大”的南水北调“大西线”设想念念不忘。   1998年,由13名军队和部委人士提议的“大西线”建议书形成。这项一鸣惊人的方案设想从穿越国境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三线同时取水,导入黄河,并在五年内完工。由于这一设想过于“前卫”,一直被坊间称为“通天大运河”,有关它的争议直至时任水利部长汪恕诚以“不需要、不可行、不科学”的理由否决,才算落幕。   “大西线,也就是‘藏水北调’。这个设想我们早就持否定态度,最近也不怎么说了,但是还有人对此耿耿于怀。”沈院士告诉记者。   当前国内水利水电研究者已经达成基本共识:调水工程的距离越长、规模越大,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就越复杂。   沈国舫院士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进度被拖慢,即是如此。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规模空前的跨流域调水项目,其工程东线的主要问题是沿途的水质污染。而已“迟到”四年的工程中线,也因为涉及到庞大的移民工程,并纠结于调水沿途缺水省份的补偿和分配问题,几乎停滞不前。   即便在“拨正方向”后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了八年之后,原规划中拟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的工程西线,至今仍未开工建设。   沈国舫院士表示,学界并不反对西线的建设,但其复杂性要求专家们继续研究:一旦西线开始调水,用何种方法穿越当地的庞大山脉,以及作为调出地区的四川省,自然环境会受何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学者对逐步实施中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沿途区域环境、气候负面影响的分析,并不少见。当然,这些负面效应也曾在南水北调开工建设前的环评报告中,也都占有重要篇幅。   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地理科学进展》发表了一篇报告,其中说明:相比调水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负影响”处于强烈或明显的状态,并存在调水实施后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报告称,南水北调对有关流域水质、土质、社会生产和水生生物的影响幅度上限均超过了40%。   早在2001年,西安理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三位水资源专家就联合发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气候的影响研究》,报告指出:由于调水量规模过大,汉江稀释自净能力下降,因此发生浮游藻类爆发性生长繁衍的可能性增大。此外,汉江缺水还将引发航道水深减小,河沙淤积。   专家似乎不幸言中。据近期媒体报道,汉江流域藻类爆发形成的“水华”现象,在调水建设后开始变得频繁。   对于已经开工的东线,结果似乎也不乐观。   2006年,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要》,该研究所曾参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这份报告指出,东线工程对沿线的生态环境、土壤、地下水资源已造成相当的破坏,若南水北调及沿线截污导流工程的运行调度过程中,上游治污不彻底,还有可能发生干线水质迅速恶化,使局部水域发生“死鱼”等水污染事件。   对于这些报告的结论,沈国舫表示,南水北调肯定有负面效应,但在专家眼中还是“利多弊少”。“这和三峡工程有利有弊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所有人只看其中的‘弊’,是什么事都干不了的。”   沈院士还强调,有关报告是否科学取决于研究者所处的立场。“有的研究实际是站在地方的立场,各省有各省的利益,有利害冲突。”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则认为,即便南水北调工程依设计完工,如果各地区用水总量不能减少,调水工程也很难实现灌溉北方的目标。   而目前,国务院对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方针,已被广泛解读为“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曾参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部分环境学者曾建议中国参考美国跨流域调水立法的做法,每建一个调水工程,都设计一套相应的具体法案,在完善调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同时,监督调水工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正是严格的法律程序让美国当前的任何一个调水项目都面临公众的投票和监督。比如,长达450多公里的拉斯韦加斯调水工程,经过四年的争论,始终未获通过。   而相比之下,我国拟发布的《南水北调用水管理条例》自2006年被首次提起后,既没有再次公开讨论,也没有推动立法。   沈国舫院士认为,造成立法停滞不前的原因是调水问题的复杂性,“要看一个项目究竟是适合全国立法,还是区域立法。”   邹逸麟教授则认为,要解决当前中国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看调水政策的出发点。“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际作用都是有限度的。任何调水工程都应该是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它。” ★
个人分类: 水利|1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与气象、生态作用探讨
热度 5 xjtuhyg 2011-4-15 16:54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与气象、生态作用探讨
《第二届“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征文( 2011年10月乌鲁木齐)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与气象、生态作用探讨 霍有光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2011年4月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有丰富的土地、光照、风能、矿产资源。“ 引渤入疆”是 21世纪 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必将选择的重大战略问题。科学论证 了引渤海水入新疆,恢复罗布泊,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气象、生态作用问题;充分说明实施海水西调工程,必将产生巨大的 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引渤入疆,海水西调,罗布泊,塔里木盆地,天山,气象作用, 去盐碱化作用 “引渤入疆”是21世纪 中华民族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必将选择的重大战略问题。如果每年能够调数百亿立方米的渤海水入新疆,那么整个新疆丰富的土地资源、光照资源、风能资源、矿产资源就像一个大棋局,将全盘活起来,或谓有水则灵。显然,如果能够科学论证恢复罗布泊与艾丁湖后的气象、生态原理,那么再仔细权衡 引渤入疆的调水 成本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究竟孰轻孰重,自然轻重自明。 一、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与罗布泊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纪时期,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统一的大湖,罗布泊坳陷尚未形成。进入第四纪后,由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西部抬升而东部相对沉降,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罗布泊成了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在晚中更新世,罗布泊古湖开始出现钙芒硝沉积,表明已进入盐湖演化阶段。罗布泊湖盆范围基本以 800米等高线为界,呈椭圆形洼地,走向东北 ~ 西南,东西长 210公里,南北宽130公里,总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 1 .1 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地理概况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公里,东西最长处1400公里。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位于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北为天山,西为帕米尔高原,南为昆仑山,东为罗布泊洼地,面积达33.7万平方公里。气候极端干旱,年均降水量仅10~60毫米,而沙漠内部年降水量却超过80毫米,高于沙漠边缘的绿洲。热量资源在中国各沙漠中占第1位,10 ℃ 以上的活动积温一般在 4000~5000 ℃ ,无霜期 180~240天,年日照时数可达3000~3500小时。 沙漠是位 居世界第 2位的流动沙漠。个体沙丘每年约南移50~60米, 以流沙占绝对优势,占整个沙漠面积的 85%,且沙丘高大,除边缘外,一般均在50~100米以上。 塔里木盆地荒漠类型有4种(据季方,2001):① 盐漠。地表的盐分表聚性很明显,一般地表盐分含量在 150克/公斤以上。处于现代积盐过程的盐漠,地表以稀疏的盐生灌丛为主,常见的有盐梭梭、盐爪爪、盐穗木、柽柳、骆驼刺等。因自然条件发生变化(如河流下切、河流改道、构造运动引起地层上升等)而脱离现代积盐过程的盐漠,地表同样是稀疏的盐生灌丛。而处于干涸湖滨的盐漠,地表裸露,完全无植物生长。盐漠表层有1~2厘米厚的盐结皮,有的甚至可形成厚达5~10厘米的盐结壳,它对亚表层盐和土的混合疏松层免受风蚀有一定保护作用。 ②泥漠。泥漠分布在古老冲积平原高阶地及湖积平原高台地,多是零散分布。地表面平坦、光滑,土壤组成物质以细颗粒为主,盐分含量不高。土体干燥,植物生长条件差,地表全部裸露,几乎没有高等植物,只偶见极个别的柽柳灌丛。③ 砾漠。砾漠分布在山前洪积扇。砾漠的地形坡度大,组成物质中含有多量砾石和粗砂,河流在此下切很深,有多级阶地和套生的洪积扇发育。砾漠地下水位低,埋藏深度多在 20~50米或更深。植被极为稀疏,主要植物有麻黄、琵琶柴、盐生草等,覆盖度多在1%以下。 ④ 沙漠。沙漠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区域,是荒漠类型中面积最大的一类。沙漠的组成物质以细砂为主,分选很好。按沙丘的活动程度来分,可分成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 3类。 1 .2 罗布泊的自然地理概况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北有天山支脉库鲁克塔格山、东北有克孜勒塔格山、依格孜塔格山,东以北山为界与甘肃毗邻,南为阿尔金山,西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克沙漠,东部阿奇克谷地与疏勒河、河西走廊相连,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罗布泊则是塔里木盆地中的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的归宿地。 本区属极端干旱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量高、年温差和日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22.2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902.2毫米,夏季的蒸发量为同期降雨量的100多倍。7月平均气温为25 ~ 27 ℃ ,极端最高气温 45 ℃ 。干旱指数为 16 ~ 50。多风沙、浮尘天气,起沙风(≥5m/s)年均出现202天,最大风速20 ~ 24米/秒, 主风向为北东及北东东 。其中,6级以上的大风每年出现100多天,冬季极端最低温度-33℃,夏季极端最高温度45℃,地表温度达到71℃。生物种群贫乏,数量稀少。据统计,罗布泊地区现有植物种类约占新疆维管束植物的1%、全国的0.13%,是国内植物种类最少的地区。 罗布泊曾是塔里木河流域的尾闾湖,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和集盐中心,塔里木河水系的变迁直接影响着罗布泊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与特征。 据《汉书 ·西域传》记载: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据近代资料,罗布泊水面1942年大约为3000平方公里,1958年时已是一个水深仅数米的浅碟形咸水湖,1962年为660平方公里,1972年消失(注: 罗布泊东湖早在公元前 3000年前后就已干涸,罗布泊西湖干涸的时间可能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据估计,罗布泊干涸前湖面积约 5400平方公里,目前湖底被厚20~40厘米的盐壳覆盖,海拔约780米。 中国科学院生态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罗布泊考察队队长夏训诚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罗布泊的干涸和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水体重新分配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西汉时期,塔里木盆地仅有23万人口,现在却达到了1000多万人。在清代,塔里木盆地耕地扩大到了60万公顷,建有大型干渠200余条;如今耕地已增至133.3万公顷,兴建了200余座水库,特别是50年代迄今塔里木河中上游的大量垦荒,改变了水资源的分配和平衡,中上游掠夺了下游用水,使流向下游的河水逐渐减少并最终断流。” 夏训诚说:“我国古代文献,对罗布泊的位置都有明确记载,它的位置是固定和始终不移的。据史料记载,罗布泊洼地由北向南,有3个较大的湖泊,其北为罗布泊,高度低于海拔780米;其中部为喀拉和顺湖,高度为海拔790米至795米;其南为台特马湖,高度为海拔807米。3湖中以罗布泊为最低,是洼地和集水中心,3湖均有河道相通,表明游移只能是单向的,即由高处的台特马湖、喀拉和顺湖流向罗布泊。” 杨谦认为, 罗布泊从中更新世以来,从淡水湖演化到盐湖直至 1972年干涸,其沉积中心基本是固定的,在新构造运动、气候和水源补给等的共同影响下,尽管其水域大小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其沉积中心也有过一定距离的迁移,但从总体来说并没有变化,因此,它不是“游移”湖。 1982年罗布泊探险队在湖盆中心钻井近9米深,经过分析测定其下层水生生物从古至今两万余年从未间断,这表明泥沙的沉积一直在持续,且入湖泥沙很少。同时,由于积盐等原因,湖水收缩后,湖底即迅速形成盐壳,这些盐壳厚10厘米到1米,坚硬无比,这些事实都证明罗布泊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可能大幅度抬高和降低,所谓“罗布泊游移”是不切实际的推断。 罗布泊“大耳朵”的形成是罗布泊水面不断收缩的结果,范围是罗布泊洼地中海拔高度低于780米的最低部分,测量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它的耳轮是罗布泊退缩的痕迹形成的盐层;“耳垂”则是喀拉和顺湖注入罗布泊时,由散流的河道形成的三角洲;“耳孔”则是罗布泊最后干涸的地方,面积为450平方公里。 近150年来,罗布泊红柳沙包是在区域风况和沙源条件的共同影响下,红柳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不断演化而形成。 通过测试和分析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沙物质的粒度可知:沉积纹层沙物质中细沙粒含量最多,占 58.3 ~ 73.5%;其次为粗粉粒,占10.9 ~ 23.0%;粗粘粒、细粉粒和粗沙粒都较少,分别为3.8 ~ 6.4%、2.8 ~ 5.3%和3.3 ~ 11.3%。 罗布泊地区的动物,前人考察成果认为有两栖类1种、爬行类7种、鸟类96种,由于罗布泊迅速干涸,动物种类正在逐渐减少。近100年来,罗布泊大批植物种类消失,目前仅有13科27属36种荒漠植物,这些植物为了适应盐碱和干旱的环境,进化出了特殊的生理结构。罗布泊地区是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分布有众多的历史古迹。譬如,在楼兰遗址东10余公里接近孔雀河处,发现大面积农耕遗迹,有明确的渠道、田块。这一遗迹,可能改变楼兰农田历史与楼兰古城独特的地位。小河墓地西北新发现的古城城墙年代大约在公元400 ~ 500年左右,形成于北魏时期。 罗布泊曾水丰鱼肥,孔雀河下游三角洲拥有长势繁茂的胡杨树、芦苇可供建筑取材,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据陈宗器(1935)《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记载,罗布泊海水的深度,深处为85厘米,浅处仅11厘米。此时水浅,可能与夏日有关。鱼在水中游泳颇不自由,极易被人所捕捉与击毙。捕得大鱼4尾,长90 ~ 110厘米,高14 ~ 16厘米。 2002年4月,为了开发罗布泊钾盐矿,新疆罗布泊盐钾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有关方面批准,正式建立了若羌县罗布泊镇。该镇位于若羌县东北部的罗布泊地区,划定面积5.1万平方公里(相当半个江苏省,两个以色列)。 2002年10月,中国石油为了切实解决罗布泊远离城市,没有加油站的难题,在离罗布泊镇政府800米处,投资新建罗布泊加油站。 若羌县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山盆构造带:①县境北部为塔里木盆地东部,大部为罗布 泊 洼地。 ②县境中部为阿尔金山,北坡正当迎风面,流沙见于海拔1500米上下。③县境南部是阿尔金山与昆仑山之间的封闭性山间盆地与藏北高原相连,海拔4000多米,年降水量100毫米以上,有大面积的高山草原。 二、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南疆)与罗布泊的气象特征 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地区,深深嵌入亚洲腹地,海洋水汽难以抵达,东缘至少低于河西走廊(孔道) 500米以上,北缘是高耸的天山山脉(以及走廊北山),南缘是巍巍的阿尔金山脉(以及祁连山)与昆仑山脉,盆地底部平坦且被高山围限,许多山峰高出盆地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这种 沙漠低、周边高的“两山夹一盆——山盆构造”的地理景观,孕育了独特的气象特征。            塔里木盆地(两山夹一盆)卫星图片 2 .1天山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南疆)的气象特征 新疆有极为丰富的光、热、土、草、能、矿等资源,然而相对于辽阔的土地面积,每平方公里的平均水资源量只有 4.8立方米,居全国倒数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新疆的降水量和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自西向东横亘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其降水量远远大于平原区,新疆地表水资源的一半发源于天山。 塔里木盆地的水分来源与水资源水分,主要来自西风气流,从中亚越过天山南脉河谷(如克孜河谷)或从准噶尔盆地越过天山垭口(如哈密、乌鲁木齐)进入盆地(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气候不受季风系统的直接影响。 天山将新疆分为北疆和南疆,南、北疆气候具有显著差异,北疆平原地区年降水量约为 277.3毫米,南疆年降水量仅为66.2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6 ~ 8月),其次是春季,降水变率比较大。 史玉光、孙照渤( 2008)研究认为: 新疆地处中纬度地区,天气气候受高、中、低纬环流系统的共同影响,尤其受西风带系统的影响,高纬度北方冷空气南下与低纬暖湿气流在新疆地区交汇,常造成新疆地区强降水,北方冷空气进入新疆会带来一部分水汽;同时,低纬暖湿气流在一定的环流条件下也为新疆地区输送丰沛的水汽;对流层高、中、低层水汽输送路径有很大差异 。水汽输送分析表明,各层及整层西边界为主要流入界,南边界和北边边界也为流入界 ,东边界为主要流出界。由于新疆三面环山的地形,水汽输送在 700 ~ 500hPa最大, 四季和年对流层中层水汽输送量最 大 ,低层和高层接近。夏季水汽输送量最大,约占全年的38%,春、秋季相当,约占全年的23% ~ 25%,冬季最少。近40年新疆年平均、春、夏和秋季空中水汽总流入量、总流出量为减少趋势,变化率很接近,且1976年后无明显变化趋势,使得净收支量无显著变化趋势。 2008年, 史玉光、孙照渤、杨青 利用新疆 144个气象站和水文站的1961 ~ 2005年降水量资料, 总结了“ 新疆区域面雨量年、季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 ,分析结果表明 :①新疆区域年平均面雨量约为2724.6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65.5毫米。②从空间分布来看, 天山山区(海拔≥1500米)面雨量最大,约占全疆面雨量的40.4%, 年平均降水量为409.1毫米,是新疆地表径流形成的主要源区。南疆地区最少约为25.3%,年平均降水量仅有66.2毫米。南疆地区最大降水区出现在南疆西部山区,降水量大多在300毫米左右;最小区在塔里木盆地和哈密南部地区,降水量一般为50毫米左右。天山山区面雨量年际变化最小;南疆面雨量年际变化幅度最大,是最不稳定的区域,充分表现出了干旱区的典型特征。③ 降水在200 毫米 以上的地区,大多都集中在山区,山区降水是新疆区域河水径流主要的补给来源之一。④ 从季节分布来看:夏季面雨量最大,约占全年面雨量的54.4%;春季次之,为23.6%;秋季为16.5%;冬季最少,约为5.5%。⑥新疆区域面雨量年际变化呈现出增多的趋势,1987年存在突变,在此之后降水量明显增多。 魏文寿,高卫东,史玉光(2004)研究认为, 新疆的气候类型(特别是降水),既不属于地中海气候类型,更不属于季风气候类型。而这种内陆干旱气候的形成,首先是受高大山脉的影响,海洋气团被阻挡,水汽很难翻越;其次是到达该区的季风水汽已所剩无几;第三是源于新疆沙漠戈壁下垫面所产生的热源,使对流加强,蒸发量加大。新疆地区由于高大山体的屏障作用与盆地的阻塞作用,使新疆的局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高山与盆地,局地气候效应非常明显。根据新疆年最大降水量年最小降水量台站的分析,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中国天山西部北坡中山带的积雪站,最大降水量可达 1124.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836.2毫米,而最小降水量出现在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站,年最小降水量仅为0.5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7.5毫米。对上述两站地理条件进行比较,海拔高度相差1775米,纬度差4b,经度差1b,但多年平均降水量却相差828.7毫米。由综合分析表明:①水汽来源 :新疆的降水主要由西风气流携带的水汽形成 ;②山地影响:由于 天山山体迫使气流抬升 ,以致水汽凝结并在山区产生大量降水,当气流到达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哈密等地时,所携带的水汽已所剩无几;③盆地与沙漠作用:在沙漠与荒漠下垫面的干热作用下,很难产生有效降水。虽然两站的降水量相差较大,但是近年的降水都呈增加的趋势。 史玉光、孙照渤( 2008)研究认为, 环流系统和地形作用是影响南疆降水的关键因素。天山山脉海拔约为 3000米左右,阻挡了北方冷空气进入,西侧帕米尔高原海拔为3000米左右,南疆处于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背风坡的下沉气流控制下,该地区产生降水的动力条件和水汽辐合条件十分不利于降水,虽然空中水汽高于北疆和山区,但降水量却远小于天山北侧地区。在天山北侧地区,其西方没有大尺度的高大山脉阻挡,而 北方冷空气和西方、西南方暖湿气流易于长驱直入,并受天山山脉阻挡发生交汇,在天山北侧迎风坡起到了抬升作用,有利于降水的产生 。夏季南疆西部以及北疆北部、西部,空中水汽含量呈增加趋势,与这些地区夏季降水增多趋势一致;冬季除南疆东南部外,空中水汽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季节空中水汽含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彭宽军,史玉光,崔彩霞等(2009) 采用 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CERESSSFAquaMODISEdition1B云资料,对天山山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进行了研究。得到的成果是:虽然天山山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同属一个气候区,但两地云参量的年变化规律不尽相同。除7月高云云滴半径以外,无论低云还是高云,天山山区的云量、液态水柱含量和云滴半径的月平均值,均比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高很多。(参见表1) 表1 天山山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对比表 天山山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 月平均总云量 47% ~72% 12% ~50% 低云的月平均液态水柱含量 56.6 ~96.0g/cm 2 19.4 ~43.9g/cm 2 高云的月平均液态水柱含量 30.5 ~59.8g/cm 2 9.3 ~59.0g/cm 2 月平均云滴半径:低云/高云(μm) 12.6 ~16.0/8.6~14.8 8.8 ~11.3/6.1~11.1 注:据彭宽军,史玉光,崔彩霞等(2009)的研究成果整理。 一般认为, 天山地区的冬季降水与西风带相关 ,里海和地中海是新疆的水汽源地。天山山区和北疆冬季严寒,均有稳定深厚的积雪,成为了我国积雪最丰富的三大区域之一。杨莲梅,史玉光,汤浩(2010)利用1960~2004年、天山山区及以北地区(新疆北部)38个气象站日降水量和NECP/NCAR逐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新疆北部11、12月和1月降水异常的环流和水汽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SCA环流型)与新疆冬季降水异常密切联系;11月水汽输送量最大,1月最小;降水异常偏多时,新地岛以东北冰洋、西伯利亚和阿拉伯海向中亚地区水汽输送异常,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向中亚地区输送水汽汇合后 沿西风气流进入新疆 ,而非来自地中海和里海水汽源地;降水偏少时,里海以东随西风气流向新疆水汽输送减弱。 对流层中层水汽输送最强 ,这与新疆北部的地形有关,南侧天山海拔高度约为1500~4000米,西侧为天山的余脉海拔约为1000~2000米,因此,700hPa以下水汽输送弱于中层(注:2000米以下的气层,称为“对流下层”),高层水汽输送最弱。而 西风气流输送水汽的多少,决定了降水的数量 。 自然灾害主要是风沙和干热风: ① 风沙危害。 8级以上的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一年超过20天的只有若羌、喀什、库尔勒。但盆地边缘植被覆盖度仅10%,沙漠中心基本无植被,而风速每秒5米即起沙,故南部沙暴天气年达30~40天。 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盆地边缘沙丘南移现象严重。强沙尘暴均发生在4月到5月初期间。此时正是干旱区表土含水率最小的时期,干旱的下垫面(包括农田、戈壁和沙漠)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沙尘可随高空西风急流远距离输送数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涉及我国东部各省市、整个东亚乃至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成为世界范围内风沙灾害天气的源头。 ② 干热风。重灾害地区为盆地东部,每年 10~20天;盆地其他地区出现次数较少。 2 .2 罗布泊 的气象特征 罗布泊凹地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 全年大风、沙尘暴和扬沙日平均为 102.5天,其中沙尘暴15.1天,8级以上大风18.6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38.5毫米/年,一般5 ~ 8月份为雨期,其中7月份降水量最大,其他月份降雨普遍较少。区内蒸发极为强烈,多年平均蒸发量达3776.5毫米/年,5 ~ 8月份为极强蒸发期,月平均蒸发量为626.85毫米。空气相对湿度较小,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46.5%。气温的年内变化较大,最高温度48%(8月),最低温度-17.5%(1月),年平均气温13.4 ℃ 。 区内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多风。 “两山夹一盆”的“山盆构造”,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特点之一。因为塔里木盆地 本身无法形成径流,但周围山区年降水量达 200~400毫米,可汇成河流到达盆地,这 也是罗布泊补充水源的重要途径,往往一次特大暴雨的降水量,可 以达到全年甚至超过全年的降水量,并快速汇集成洪流进入尾闾湖泊或沙漠。 譬如: 1958年8月天山暴雨,产生的洪水经孔雀河进入罗布泊,不仅使西湖面积扩大到450平方公里,另有大量水流经铁板河进入东湖,使干涸已久的东湖再次充水,形成面积达4900平方公里的浅水湖。 2003年6月,车尔臣河的洪水进入台特玛湖,形成一个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大湖。2005年5月初,阿尔金山的洪水进入了罗布泊东湖的南端。 夏训诚,赵元杰,王富葆等( 2008)指出: 罗布泊湖区的空气湿度极低,夏天通常在 10%左右,午后有时为0 ; 这里的年蒸发量高达 3000毫米左右。因此,如果是水深3米的淡水湖,在3年左右的时问内便可全部被蒸发干涸,在湖水浓缩过程中,蒸发量会降低,但所需时间也仅几年时间。 孙自永,余绍文,周爱国等(2008) 采用称重法,在高含盐量的罗布泊北部凹地首次进行了凝结水的野外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分析了罗布泊地区凝结水的生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①凝结水来源于空气中的水气和深部土壤水分。②发生的时间,基本在晚上22:00至次日凌晨8:00。 如果有暖湿空气侵入,那么露点会升高,更有利于凝结。 ③从日均凝结水生成量来看,冬季凝结水生成量最大,可达0.275毫米/天;夏季次之,为0.159毫米/天;秋季最低,仅为0.127毫米/天。 依据日均降水量(38.5毫米/年=0.105毫米/天)为标准,显示出夏、秋、冬季的凝结水的日均生成量,均大于日均降水量。 ④冬季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增加,空气中可供凝结的水气增多,由于已经进入冻结期,土壤温度相对其他季节较低,在土壤内部易形成一个较大的温度梯度,使得土壤深部水气进入近地表,所以这个时是凝结水形成的最佳时期。⑤ 空气相对湿度是控制土壤凝结水生成量的主要因素 。7月份空气相对湿度在20% ~ 30%间,空气中可供凝结的水气很少,该阶段以土壤水分的蒸发作用为主,凝结水生成量极少;12月份空气相对湿度多在40%以上,最高可达60%,该阶段以凝结水的生成为主,凝结水生成量显著大于7月份,蒸发作用较弱。⑥土壤的含盐量也影响凝结水的生成。 高含盐量的土壤,其凝结水生成量,明显高于低含盐量土壤。 这可能是因为土壤含盐量较高时,盐分对土壤吸湿系数和抗蒸发能力有显著影响,并能增大地温变幅,随着含盐量的增高,其吸湿系数和抗蒸发能力迅速提高,地表昼夜温差增大,从而提高了凝结水的生成量。 罗布泊湖心(一望无际的坚硬无比的盐壳) 三、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艾丁湖调水方案概要 目前海水西调至少有两种方案,若以阴山山脉为界,其北称为外线(陈昌礼2001)调水方案;其南称为内线(霍有光1997)调水方案。前者调水线路紧贴中蒙边界 (又称3000公里防火墙、防疫墙) ,具有调水线路漫长(5000公里)、水汽易于逃逸或渗漏、地形大起(狼山,海拔1500-2200米)大伏(居延海,海拔820米),调水数量与效益过分夸张等特点。 内线(霍有光)调水方案是: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过管道分级提升到海拔1280余米左右(1立方水,每升高200米,需要1度电;升高1280米,耗电6.4度),进入黄旗海(海拔1264~1266米),登上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形成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然后修建防渗渠道,采用若干小提扬(10~20米)工程+长距离自流的办法,由黄旗海—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穿越河西走廊的荒漠戈壁,至玉门镇北的疏勒河(海拔约1300米),主干调水线路全长约1900公里。之后,利用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大约550公里),不用开挖、衬砌,自流进入塔里木盆地之东缘的罗布泊。罗布泊(海拔780米)至艾丁湖(海拔-155米)的直线距离仅180公里,可获得930余米的落差,用来发电,意味能够补偿渤海西调工程所耗费的部分电能。 整个调水线路穿越的是比较平坦的沙漠地区或戈壁滩,并非内蒙古草原或传统的农耕区;与东西走向的山脉始终保持平行,没有穿插关系(穿插工程)。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的目的是:(1)以海水作为生态水填充沙漠中干涸的盐湖,利用大面积人造湿地镇压沙尘源,遏制沙尘暴;(2)利用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海水蒸发为水汽,增加露水与降雨,以增雨所得的淡水,湿润北方气候;(3)利用沙漠人造海,发展海水养殖业与海水种植业(嗜盐作物);(4)利用多梯级的人造海,逐级浓缩盐类资源,发展盐化产业;(5)依托人造海获取淡水(如冬季采冰),发展采矿产业、热电产业、海水淡化产业(利用发电厂余热)、煤化产业、风电产业;(6)盐只有达到饱和浓度时才能够结晶,调水沿途(管道或渠道)不会出现所谓的污染问题,即便结晶,也只能沉积到盐湖里,这数十亿吨盐类资源,不过是增加了罗布泊的盐矿储量而已。可留给子孙后代发展盐化产业。 据有关资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疆艾比湖湖面海拔189米,湖长55公里,宽20~30公里,面积107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到2米。2008年只有400平方公里,最深处不足2米,总水量6亿立方米左右。可以看出,尽管艾比湖的面积变化很大,但水的深度则变化不大,这说明湖底是相对比较平坦的。由此大胆推测,若在罗布泊地区维持一个3000平方公里(深约2米)左右的较为稳定的水面(注:陈宗器1935年考察夏日里的罗布泊水深为0.11~0.85米),每年应该调渤海水50亿立方米;若每年调水150亿立方米,理论上可维持0.9万平方公里(深约2米)的水面;若每年调水300亿立方米,理论上可维持1.8万平方公里(深约2米)的水面。假设自第二年起,每年蒸发的水量大约占调水数量的1/2,那么余下1/2的水量,则可用来大力发展工业(火电、化工、风电)、海水农业、旅游等产业。考虑到就地蒸发的水量(包括水面蒸发与农牧植被蒸发),还有一部分将变为降雨或径流补充人造海,那么在保证每年调水150亿立方米(或300亿立方米)的前提下,若干年后必将逐步形成人造海的蒸发——补给平衡,罗布泊保持0.9万平方公里(或1.8万平方公里)的稳定水面应该不成问题。(表2) 表2 恢复罗布泊人造海的调水数量与用水数量分配表 形成0.9万平方公里人造海 形成1.8万平方公里人造海 每年调水 (亿立方米) 每年用水 (亿立方米) 每年调水 (亿立方米) 每年用水 (亿立方米) 第1年 150 300 第2年 150 水面蒸发75 工农业用水75 300 水面蒸发150 工农业用水150 第3年 150 同上 300 同上 第N年 150 同上 300 同上 罗布泊北岸和东岸普遍发育三级湖积台地,其高度分别为 783~785米、789米和810~820米,相应的湖面积分别为9250平方公里,20000平方公里和55000平方公里。因此,可以利用三级湖积台地以及艾丁湖,至少可建立串珠状的四级人造海。除前三级人造海具有为抽水蓄能电站存储水能的功能外,它们还可以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并通过逐级下泄,浓缩盐类资源,发展盐化产业。 新疆罗布泊盐钾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应该向“以色列死海工业有限公司( DSW)”学习,该公司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化工产品生产商之一,已经具有90多年的生产历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占地150平方公里,仅1200名人员的现代化生产企业,盐化产品的出口额,就占到了以色列的第二位。池盐(晒盐)结晶后有利于机械化开采,同样的机械,可以用来冬季采冰。冰一次结晶脱盐后,接近淡水。因此,冬季可发展采冰业,获得“准淡水”,这样可提高盐化企业的效率。 四、恢复罗布泊、艾丁湖的气象、生态作用探讨 地质年代的 第三纪,塔里木盆地原本就是一个大湖, 吐鲁番曾繁衍过体长 9米、重达300吨的“天山巨犀” 。近代罗布泊 最终干涸的原因是,上游农建兵团大发展,截流喝干了塔里木河。被人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只有靠人为的办法来恢复!在继续保证上游农建兵团大力发展绿洲经济的前提下,采用外来水源恢复罗布泊地区的生态,应该是不违背当地原本的自然规律的,反而会营造新的生态平衡,走向新的有序。 4 .1“山盆构造”与天山等山脉的水塔作用 首先, 恢复罗布泊水面后,利用太阳能蒸发的大量淡水资源在当地就可能直接形成降雨。据 2010年11月8日《新疆晨报》第7版刊登《褐色盐壳地雨后变“雪原”》一文,披露了一则新疆“盐湖(或人造海)增雨作用”之实例。报道中说:“(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夏训诚则认为,罗布泊地区非常干旱,极少下雨。而前段时间连下两场雨,可能与罗布泊钾盐基地近年来开出的180多平方公里的盐池水面有关。‘这么大的水面可能改变了这个区域的小气候,在局地增加了降水。’” 显然,如果罗布泊水面恢复到 0.9万~1.8万平方公里(表2),那么将是“180多平方公里的盐池水面”的50~100倍。 据前苏联的研究成果,大约 2/5 的蒸发水汽可直接变成雨水回落到当地(沙漠)。也就是说,更大水面的蒸发作用, 会形成更大的降雨规模,通过局地水循环作用,一部分( 2/5 )蒸发的淡水资源(至少有 30亿立方米~60亿立方),势必回落到当地,对冲了罗布泊蒸发的部分水量(损耗);而另一部分( 3/5 )蒸发的水汽资源( 45亿立方米~90亿立方米), 将有助于直接提高当地的空气湿度, 改善罗布泊周边沙漠的生态环境。 这就意味,只要坚持源源不断的调渤海水,那么沙漠人造海( 罗布泊 )的水面规模,不仅可以维持并保持稳定,而且还有望逐年增加。 据前苏联的研究成果,大约 2/5 的蒸发水汽将可直接变成雨水回落到当地(沙漠),这就意味,只要坚持源源不断的调渤海水,那么沙漠人造海的水面规模,不仅可以维持,而且还有望逐年增加。 第二,天山山脉(以及走廊北山)将发挥水塔作用。由上述气象资料可知, 罗布泊(塔里木盆地东部)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 。当区内刮东北风时,罗布泊、艾丁湖蒸发的淡水资源,将吹向天山山脉(直线距离大约240公里),湿热的水汽被天山阻挡并抬升到高海拔地带时,与西风气流携带的水汽相汇合,逐渐冷凝结而形成更大量级的雨雪或洪水,分水岭南坡的山涧溪流,能将部分雨雪或洪水输入塔里木盆地及其尾闾。 这种“山盆构造”形成降水的气象学依据是: ① 低云与中云是降雨的源泉。低云的云底高度一般在 2500米以下,多由水滴组成,厚的或垂直发展旺盛的低云则是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混合组成。大部分低云都可能产生降水,雨层云常有连续性降水,积雨云多有阵性降水,有时降水量很大;中云的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中云多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常产生降水。 ② 高大的山脉具有拦截水汽的水塔作用。天山是亚洲中部的高大山系,从西 -西南向-东北延伸约2500公里,其中位于中国境内长约700公里。东段和极西的一些地方宽约500公里,中段宽度为350公里。山地平均海拔3500~4500米,不少高峰在5000米以上。天山是新疆最大的水源地,这主要得益于天山山体高大,可有效阻挡和抬高西风气流带来的水汽而成云,从而形成较多的大气降水。同时,高寒山区又发育有大量的冰川和积雪,形成了天然的固体水库。山区降水通过大小河流注入大小盆地成为盆地水源补给,或转化为山区冰雪或与冰雪融水相汇合,形成强大的地表径流,一部分汇聚到盆地,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滋润塔里木盆地的宝贵水源。 第三,阿尔金山脉(以及祁连山)与昆仑山脉 将发挥水塔作用。当区内刮西北风时,罗布泊(以及艾丁湖)蒸发的淡水资源, 与翻越天山山脉后的、少量的西风气流携带的水汽汇合, 将吹向 阿尔金山脉(直线距离大约 120公里)与昆仑山脉 。如前所述,罗布泊位于 若羌县境内,其北被阿尔金山( 3000 ~ 4000米)、昆仑山(5500 ~ 6000米)所屏障,海拔4000米以上有大面积的高山草原,更高还发育有大陆冰川。由罗布泊吹来的湿热水汽,会被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体所屏障,形成低云和中云,逐渐遇冷而凝结,在分水岭北坡形成雨雪,最终将回流到塔里木盆地。 4 .2罗布泊人造海的增湿(露水)作用 凝结水以露水和水汽吸附为主,露水能以毛细水形式保存于土壤中,可被根系吸收利用。当夜间土壤温度降低、“地表温度”低于“近地表温度”(即近地面气温大于地温)时,水气在温度梯度作用下进入地表,即生成凝结水。在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凝结水的生成量,往往大于降雨量,甚至可能是植物生存所需的唯一水资源,对改善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生发先锋植物有着重要的意义。沙漠中只要有露水,就能够使沙漠中的先锋植物赖以生存,而先锋植物的根系就可以遏制沙尘暴。 引渤入疆、恢复罗布泊后,将大大提高当地的空气湿度,有利于增加露水的产出数量。 由上述气象资料可知,罗布泊地区每年 凝结水的数量,要大于当地的降雨量;夏、秋、冬季的凝结水的日均生成量,均大于日均降水量;如果有暖湿空气侵入,那么露点会升高,更有利于露水凝结;高含盐量的土壤,其凝结水生成量,明显高于低含盐量土壤。罗布泊地区形成露水的这些特点表明,如果以罗布泊空气相对湿度最低的 7月份(20% ~ 30%)为下限,那 么当罗布泊恢复水体后,每年经常性的空气相对湿度,就有可能提高 到 30%以上,不仅会增大露水的日均生成量,而且还有利于实施人工增水作业。 作为人工增水作业的对象,云是可持续利用的地球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云里的水分虽然很少,但却是降水的快速加工厂,是大气降水的前期指示物。从世界各国实践来看,在特定地区实施人工增水作业,季节性降水量可在自然降水量的基础上增加 6% ~ 30%。可见,人工增雨(雪)是干旱地区“开源”的主要途径之一。 据宇桓转载《阿拉伯商业》杂志的报道,阿联酋阿布扎比的科学家已经突破技术障碍, 在湿度达到30%的条件下 , 在沙漠晴朗干燥的不具备降雨的气象条件下,成功的实施了人工降雨。2010年夏季,在122天的时间段内,阿莱因市气象部门多次预报天气晴朗干燥,无云无雨,但 科学家却在湿度达到30%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了52场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是价值1100万美元的秘密项目Weathertec的一部分,主要是利用巨大的外形像灯罩的电离子发生器产生巨大的负极粒子磁场,制造出云层,最终实现人工降雨。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在完全晴朗干燥的气象条件下人工降雨。该项目由阿联酋总统哈里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SheikhKhalifa bin Zayed Al Nahyan)直接领导,得到瑞士方面的支持,并由德国马普学会气象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for Meteorology)监督。这项技术已经被视为“最高机密”之一。 显然,罗布泊恢复水面后,不仅有利于增加当地空气的相对湿度与土壤的露水,而且有利于今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4 .3减弱或遏制沙尘暴,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去盐碱化作用”) 恢复后的罗布泊水面,可直接镇压 大面积 的 盐漠并形成毗邻的湿地,使沙尘暴没有了可被吹扬的物质或碎屑。如果挖掘罗布泊可为抽水蓄能电站提供水能的功能,那么还可以用渤海水来恢复艾丁湖水面,镇压和遏制艾丁湖地区的沙尘暴。 艾丁湖位于吐鲁番盆地南部,海拔-155米,曾是一个大型盐湖,面积152平方公里,毗邻有微咸到咸水的沼泽。1958年湖水面积尚有20平方公里,后来萎缩为5平方公里。湖水矿化度高达210克/升。湖下地层约11米深是含盐地层,据考证,艾丁湖在2万年前就发展成盐湖。艾丁湖风沙区面积6000公顷;西部为风蚀区,面积为5000公顷,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最大的风蚀坑深达2米。东部为积沙区,面积1000公顷,6米高的新月型沙丘,平均每年向前移动28米。可以看出,由于艾丁湖处于吐鲁番盆地的最低处,周边是风沙区,所以湖面还可以大大的扩展,从而产生更大 的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重新恢复 罗布泊与 艾丁湖 水面,它们的增雨、增湿作用,不仅可为 提高沙漠植被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沙产业带来光明的前景,而且还可能发生“去盐碱化作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必将改善沙漠的生态环境。 土壤盐渍化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属化学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是由于气候、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及不合理灌溉方式等因素相互叠加所造成。然而,沙漠一般不存在 “地下咸水周期性地抬升并反复浸染地表”这样的条件。笔者在1999年就提出了沙漠人造海表层沙土“去盐碱化作用”的模型:即在水源有一定保证的前提下,盐水结晶将周期性地重复“盐类矿物质溶解——在水重力作用下垂直下渗——水分蒸发与盐类深部重结晶”过程。盐类反复溶解~反复结晶,使盐水含盐量越向下越浓,由盐水中自析的结晶物不断向下迁移并填补更下部的沙间空隙。结晶物(颗粒较大)受上层沙粒压制无法向上移动,而沙粒中的水分则可伴随蒸发作用、沿着沙间空隙向上运移。最后,在沙漠下层可形成巨厚的盐类沉积矿藏。同理,如果沙漠人造海能够使沙漠降雨量增加,也将有助于沙漠湖泊周边盐渍化沙地逐渐发生“去盐碱化作用”,植被逐渐生发,生态环境也将向良性方向转化。 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周智彬等先生(2002)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对沙地盐分时空分布的影响》一文中,讨论了“去盐碱化作用”的实例。塔里木沙漠油田是21世纪我国石油生产的重要战略接替区,由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风沙危害严重。为保障油田基地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1994年起建成人工绿地35公顷和35.2公里的沙漠公路防护林。沙漠腹地没有淡水资源,绿地建设长期使用地下咸水灌溉。区内年平均气温12.4 ℃ ,一年中最热月为 7月份,月平均气温28.2 ℃ ,最冷月为 12月份,月平均气温-8.1 ℃ ,极端最高气温 45.6 ℃ ,极端最低气温 -22.2 ℃ 。年降水量 11.0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29.4%,蒸发量为3638.6毫米,平均风速2.5米/秒,最大瞬时风速为20.0米/秒。地面景观为流动性高大复合沙垄。土壤特征随地貌不同而有所差异。绝大部分为流动风沙土,盐分含量为1.26~1.63克/公斤,在下层偶尔出现亚粘土,夹杂在风沙土中间,一般只有20~60厘米。自然植被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盖度极低,绝大多数地区无植被分布。沙漠有植物种27种,沙漠腹地仅有植物9种。 人工绿地选用柽柳、沙拐枣、梭梭3类27种灌木为绿化树种,配置方式为行间混交,株行距为1米×1米。在丘间的粘土地,栽种耐盐碱的梭梭和柽柳;在流沙地配置具有良好固沙性能的沙拐枣和梭梭。灌溉方式采用滴灌或沟灌,灌溉周期为8~12天,灌水定额1000立方米/公顷。灌溉井水矿化度4.08克/升。“沙漠腹地人工绿地长期使用咸水灌溉,所携带的大量盐分在土壤中积聚或被迅速淋溶到土壤深层或地下水区域,土壤内水盐的运动异常迅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盐分含量增加,但没有出现严重的积盐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各层盐分含量逐渐减少,盐分被淋溶到土壤下层或地下水。”“绿地植物均为耐盐、泌盐的灌木,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的盐分。土壤中的盐分在大量灌溉用水的淋溶下向下层移动。……大量的水分运移到200厘米以下,使得淋溶到下层的盐分难以返回。” 论文的结论是, 塔 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咸水灌溉 “输入的盐分绝大部分渗漏到2 米 土体以下,这是植物能够在高矿化度盐水灌溉下正常生长的主要原因。另外,各层土体的盐分储量在平衡期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 2米土体的储盐量减少了125.1吨,2米以下的土体增加了79.9吨,与植物生长紧密相关的2米土体的盐分在平衡期内急剧减少,120~180厘米三层土层盐分储量减少达25~37吨,脱盐率达60%~70%,同时,各土层的全盐量也显著降低,各土层的全盐在0.5~0.9克/公斤之间,远低于土壤原始全盐1.26克/公斤的数值”。 所以,与多数人关心沙漠“水平渗透”不同的是,笔者更关心的是沙漠的“垂直渗透”问题。而“垂直渗透”,使一些人担心盐类会过度堆积的问题,变为多余。大家知道,沙漠是覆盖在广袤的基岩之上的,沙子再薄,可能也要厚达10余米(注释:如果构造盆地里沙子太厚,不宜作为人造海的选址地区)。渤海水输入构造盆地后,沙漠最初可能类似吸满水分的海绵,先形成大面积湿地而不是大面积湖泊。 ① 引渤入疆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沙漠中大自然无偿赐予的太阳能,使海水蒸发,来改变沙漠的干燥环境。 ② 沙子孔隙度大、垂直 “渗透性极好”,沙漠构造盆地内沉积的盐类矿物质,会被调来的海水一再重复“盐类矿物质溶解——在水重力作用下垂直下渗——水分蒸发与盐类深部重结晶(去盐碱化作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在厚厚的沙层“中下部位”形成巨厚的盐矿。 ③ 海水蓄积区,水面、湿地及周边生长的耐盐植物群落,可以遏止沙尘暴。构造盆地内发生盐碱化的低洼沙地,盐类结晶后,结晶物与相邻的沙粒板结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厚度、一定面积的 “盐结皮”、“盐结壳”、“盐结壳层”,比普通流沙颗粒(重量)增大了几十倍到成百、成千倍,大风无法将其刮起。这就既固定了流沙,又减少了尘暴的物质来源。 ④ 大量蒸发的海水湿润了整个沙漠地区,甚至造成降雨(去盐碱化作用),增加了区内水资源总量,促使沙区生物的生存环境向良性方向转化。 渤海深深嵌入我国北方大陆540多公里,是大自然赐予中国的地利之源,有取之不尽的水资源。与国内其他跨流域调水方案不一样,西调渤海水不会改变我国陆地上任何一个地区原有水资源的数量,调水不会顾此而失彼,反而可为绿化西北沙漠、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遏止沙尘暴服务,为21世纪大力发展沙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季方.塔里木盆地荒漠类型及其抗风蚀特征初探 .水土保持学报,2001(1). 金炜.过度经济活动掠干罗布泊 .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03-09. 夏训诚,赵元杰,王富葆等.新疆罗布泊西岸地区河湖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干旱区地理,2008(4). 赵元杰,宋艳,夏训诚等.近150年来罗布泊红柳沙包沉积纹层沙物质粒度特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12). 杨谦.罗布泊不是游移湖从罗布泊的演化讨论罗布泊的游移问题 .湖泊科学,2004(1). 王富葆,马春梅,夏训诚等.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第四纪研究,2008(1). 赵元杰,夏训诚,王富葆等.罗布泊现代盐壳地貌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 .干旱区地理,2005(6). 陈宗器 . 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 . 地理学报, 1936-03-01 . 彭宽军,史玉光,崔彩霞等.天山山区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的对比分析 .干旱区地理,2009(6). 杨莲梅,史玉光,汤浩.新疆北部冬季降水异常成因 .应用气象学报,2010(4). 史玉光,孙照渤 . 新疆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中国沙漠,2008(3). 魏文寿,高卫东,史玉光.新疆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沙尘暴的影响研究 .干旱区地理,2004(2). 孙自永,余绍文,周爱国等.新疆罗布泊地区凝结水试验 .地质科技情报,2008(2). 史玉光,孙照渤,杨青.新疆区域面雨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应用气象学报,2008(3). 史玉光,孙照渤.新疆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高原气象,2008(2). 褐色盐壳地雨后变 “雪原” . 新疆晨报, 2010-11-8 . 宇桓 . 阿联酋实现在晴朗干燥沙漠地区人工降雨 . 国际在线(北京) 2011-01-05 . 周智彬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对沙地盐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 水土保持学报, 2002,(2). 黄秉维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霍有光.西调渤海水改造我国北方沙漠生态环境的设想 .科技导报,1997(3). 霍有光.策论以黄河电力资源换取渤海水资源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4). 霍有光.策解中国水问题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4):139~201. 竹守章 . 东水西调能否改造沙漠 .光明日报,2000-06-08. 竹守章.东水西调彻底改造沙漠 .科技日报,2000-08-07. 霍有光.就渤海西调工程答疑者问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3). 霍有光.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9). 霍有光.开发大西北与绸缪水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 引渤入疆(海水西调)示意图 这是应“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之邀撰写的稿件,发表于 香港《成报》 2011 年 6 月 5 日的《国是今说》专栏。 ( 1)《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豆丁网) http://www.zhizhen.com/book/read.jhtml?e=ba7f8462fd49aebf2f9b4619f3c0c674b7a96ac5e3c696aadd7f56c97354b262 (指针网)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046672.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 2)《策解中国水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 (新浪爱问)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18424 次阅读|19 个评论
罗布泊与咸海同命相连?
热度 4 zhangxw 2011-1-23 17:21
罗布泊与咸海同命相连?
罗布泊与咸海同命相连?! 2011-1-23 ,张学文 上世纪 60 年代,面积有 3000 平方公里的新疆罗布泊从地图上消失了。一些生态学者认为这是生态灾难。最近我关注到咸海,发现它的命运几乎与我国的罗布泊是同命相连!咸海也在消失着!它原有的近 7 万平方公里的湖水面积,现在仅余 2 万多平方公里了。 百度百科说: 咸海,是一个位于 中亚 的内流咸水湖 … 世界第四大水体。水源主要依赖阿姆河和 锡尔河 。咸海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 内陆湖 之一。但是,由于 苏联 人将大量的咸海海水用于 农业灌溉 项目,进入 20 世纪后半叶,咸海开始呈现戏剧性的快速萎缩。到 21 世纪初,咸海萎缩的进程仍在继续 … 咸海依靠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锡尔河和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水。 1911 年至 1960 年,咸海入 流量 平均每年 560 亿立方米。这个数字几乎是新疆每年灌溉的总用水量,在苏联时代为了拦截这些进入咸海的水去灌溉修建运河。运河建成后,(百度百科说)“在 1960 年代,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阿姆河、锡尔河及新运河 流域 ,开垦和灌溉了 660 万公顷的水田和棉田,使该流域成为新的粮棉生产基地。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是最主要的调水工程,可灌溉 350 万公顷的 荒漠 草场和 100 万公顷的新垦农区,改善 700 万公顷草场的供水条件。以新建运河为代表的调水工程建成后,该地区棉花丰收,水稻高产,农业出现连年跃进局面,农作物年产量比调水工程兴建之前提高 4 倍。至 1980 年,前苏联棉花年产量达 996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20 %,其中 95 %产于该地区。当时,全苏联 40 %的稻谷, 25 %的蔬菜、瓜果, 32 %的 葡萄 也产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丰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已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 700 万人猛增到 3600 多万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改造,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收获,这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对比之下的新疆也有类似的进程, 1830 年新疆人口 170 万, 1949 年 433 万,而 2009 年大约是 2100 万。罗布泊和咸海的衰败都是由于上游地区引水灌溉,而牺牲了湖泊。 我们需要明白罗布泊和咸海都依靠天山的降水形成的河水以维持其大面积上的巨大蒸发量(每年 1 米深),而这是其原始状态(与人类的存在关系不大)。但是这些河水在日光充足的地方就可以发展农耕。新疆也好,中亚也好,天山今天养育了更多的人口,这是人类的成绩。但是天然的罗布泊、咸海就是与此相伴的牺牲对象了。从悲观的角度看,湖泊的消失是灾难,但是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是胜利! 我不同意一些生态学者为了恢复生态而把恢复罗布泊、咸海作为追求目标和指标。我认为需要在发挥水资源总效率基础上通盘考虑和处理这些问题。 过去罗布泊、咸海都依靠天山降水而自然存在,现在它们又由于相同的理由而衰败。把他们的合理治疗问题一并分析是合理和有帮助的。 静静地躺在欧亚腹地的天山有着很多故事,它们需要关注、研究 … ,作为气象学(或者说空中水文学),它应当把天山附近的水分循环问题有准确揭露和分析。
个人分类: 水资源|13239 次阅读|5 个评论
新疆、河西走廊与澳大利亚中部干旱平原的地貌气象对比及海水西调
热度 1 xjtuhyg 2011-1-23 08:06
新疆、河西走廊与澳大利亚中部干旱平原的地貌气象对比及海水西调
2010 年《陆海统筹 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征文( 2010 年 11 月乌鲁木齐) 新疆、河西走廊与澳大利亚中部干旱平原的地貌气象对比及海水西调 霍有光 (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澳大利亚大陆面积769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和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南北相距约3700公里,东西相距约4000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六位。南回归线横穿澳洲大陆中部,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广大内陆为草原和沙漠,天然草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 值得注意的是, 澳大利亚中部的地貌特点与我国新疆、河西走廊的地貌非常相似,主要是戈壁和沙漠。与我国新疆、河西走廊(黄色沙砾)的不同之处是,以红色的砂砾为特征,但植被非常的好,成为澳大利亚的牧区和产粮区,号称能够养活全世界的人口。究其原因:这片土地离海较近,譬如处于澳洲中心的大岩石 ( Uluru)一带(戈壁), 每年平均降雨量也达到了 240-250 毫米左右。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海水西调”(解决北方沙漠离海太远的问题),把河西走廊、新疆的降雨量提高至 240-250 毫米,其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将不可估量。 一、河西走廊、新疆与澳大利亚中部干旱平原的地貌气象对比 地理上澳大利亚中部,又称为干旱平原区。北部属埃尔湖内陆流域,南部是墨累-达令河流域,地形以平原为主,是澳大利亚大陆地势最低平部分。气候属大陆性,自东向西干燥性逐渐加强。区内地表水不多,但地下水较丰富。植被依降水多少而发生变化,降水较多的北部和东部,生长着稀疏明亮的桉树林和干草原,向南是不同的灌丛,沿河是桉树带状林。据有关人士介绍:中部干旱平原地区,仅生存的袋鼠就达2亿多只。袋鼠是一种较大型的食植物类动物,当地植被的生产力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一般来说,内陆下雨雪要满足三个条件:有足够的水汽;风向;高山冷凝系统。 (1)澳大利亚四周环海,中部干旱平原地区的降雨,主要受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呈季节性变化。尽管澳大利亚中部缺少高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脉,由表1可知,由于距离大洋相对较近,因此能够深入内陆的海洋水汽较多,所以降雨量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河西走廊的10~20倍。 图 1 澳大利亚中部大岩石( Uluru )地理位置示意图 表 1 澳大利亚中部(大岩石)、新疆(哈密)与大洋直线距离之对比 澳大利亚中部(中心)——大岩石 ( Uluru) 新疆(哈密) 西距印度洋(公里) 北距印度洋(公里) 南距太平洋(公里) 东距太平洋(公里) 东距太平洋(公里) 南距印度洋(公里) 西距地中海(公里) 1800 750 1500 2250 2225 2875 6000 ( 2 )我国河西走廊、新疆的降雨主要与东南季风相关,由于这里远离太平洋(表 1 ),加之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受到燕山、大兴安岭、吕梁山、五台山、黄土高原、贺兰山、六盘山、阴山等山脉的层层拦截,因此能够深入到河西走廊、新疆的水汽资源已所剩无几。尽管境内盆地周边的山脉高达数千米以上,然而太平洋水汽经过长途跋涉,已是强弩之末,降雨量自然无法与澳大利亚中部干旱平原相比。 总之,澳大利亚中部干旱平原与河西走廊、新疆的地貌作比较,具有距离海洋较近的地理优势。可是,尽管进来的大洋水汽虽多,由于澳洲中部缺少高山 冷凝系统 ,水汽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部分水汽资源穿堂而过)。河西走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发育有极佳的高山 冷凝系统(如祁连山、天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等), 尽管有能力拦截更多的(甚至全部的)水汽, 可惜大洋水汽资源难以到达。因而可大胆创见,山不能搬而水可以调, 提出为北方沙漠西调渤海水,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天降雨雪三个必要条件的功能,即通过海水西调(营造人造海)与沙漠蒸发作用,与当地的 “山——盆构造”相结合, 形成大量水汽,与每年 7~9月呈递减趋势、抵达内陆沙漠的夏季风(水汽)会合,增加局地水汽的数量,遇高山冷凝系统后形成更大的降雨,为沙漠、戈壁盆地提供雨水(淡水)资源。 一般认为,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可以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附近并影响到甘、新边界。在夏季沙漠蒸发最强烈的时候,人造海大量蒸发的水汽与入侵的夏季风相叠加,可以增加西北沙漠及周边地区的降水总量与几率。 二、 “海水西调”进入河西走廊、新疆的最佳调水线路 我国北方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七大沙漠,它们(以及降雨量)是:浑善达克沙地( 264.6~368.7 mm)、毛乌素沙漠( 400~250 mm)、库布齐沙漠( 249 mm)、乌兰布和沙漠( 102.9 mm)、腾格里沙漠( 小于 200 mm)、巴丹吉林沙漠( 50~120 mm)、塔克拉玛干沙漠( 11.05 mm),空间上它们是连续展布的( 越深入内陆,降雨量呈递减趋势 )。除塔克拉玛干沙漠外,其它沙漠均分布在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海拔 1200~1300米)之上。渤海深深嵌入我国北方大陆500多公里,是大自然赐予中国的地利之源,有取之不尽的水资源。与国内其他跨流域调水方案不一样,西调渤海水不会改变我国陆地上任何一个地区原有水资源的数量,调水不会顾此而失彼,反而可为绿化西北沙漠、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遏止沙尘暴服务,为21世纪大力发展沙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 2 海水西调内线方案(霍方案)、外线方案(陈方案)示意图 笔者提出的调水线路(以阴山山脉为界,又称内线方案)是: 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过管道分级提升到海拔 1280余m左右(1 m 3 水,每升高 200m,需要1度电;升高1280m,耗电6.4度),进入黄旗海(海拔1264~1266m),登上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形成2000 km 2 的湖泊。然后修建防渗渠道,采用若干小提扬( 10~20m)工程+长距离自流的办法,由黄旗海—库布齐—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至玉门镇北的疏勒河(海拔约1300m),主干调水线路全长约1900 km 。之后,利用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大约 550 km ),不用开挖、衬砌,自流进入塔里木盆地之东缘的罗布泊。罗布泊(海拔 780m)至艾丁湖(海拔-155m)的直线距离仅180 km ,可获得 930余m的落差,用来发电,意味能够补偿渤海西调工程所耗费的部分电能。(图1) 三、 新疆、河西走廊实施“海水西调”的前景展望 (1)以“引渤济锡工程”为榜样,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新疆地处我国黑腰带(煤炭带)的西段,有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许多煤矿甚至长期处于自燃状态。要大力挖掘新疆煤炭资源的经济潜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建立坑口电站,用电力发展石化产业、盐化产业;用发电余热淡化海水,为石化产业、盐化产业及其他新兴产业提供淡水。 (2)发展风电产业,为“海水西调”进入河西走廊、新疆提供强大的调水能源。三北是我国陆上风能资源最丰富地区,北方纬向沙漠带缺水资源而多土地资源与风能资源,据有关资料,目前提出建设风电“三峡”的有: ① 内蒙古确定了蒙东和蒙西两个千万 kW级风电基地,规划风电装机2010年达到800万kW,2015年达到2800万kW,2020年达到5000万kW,重点建设的百万kW风电基地多达7个。 ② 甘肃提出 “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目标,规划风电装机2010年达到516万kW,2015年达到1271万kW,2020年达到2000万kW,使河西走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基地。③新疆风力资源占全国陆上风能资源总量的37%。在新疆九大风区中,哈密占了三分之一,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达7500万kW,已被列为“国家七大千万kW级风电基地”。 与“长江三峡”相比较,“陆上三峡”最大的优点是不受征地、移民、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地质条件(如地震带、断裂带、岩石破碎带、滑坡、泥石流、水库地震、回水淹地)等难题的困扰。用北方风能资源换取渤海水资源,不失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一项有效的途径,并可为风电产业带来长期可靠的大用户,有利于促进风电产业的大发展。 (3)发展盐湖产业。 郑绵平院士( 1999)认为所谓“盐湖农业”是:“盐湖及其生态环境可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它既是一种盐水域水产养殖业,又与盐水域周缘耐盐生物群密切关联,而构成水产——农牧业研究开发新领域。”“盐湖不仅是无机盐产地,而且也是一种新型‘农田’:它不但可用于捕捞、养殖盐藻、卤虫、螺旋藻、某些耐盐鱼种和鸟禽等新形态农作物,以及将盐湖盐菌特殊机制应用在工农业,也可种植湖缘耐盐农作物。它是人类索取蛋白质、食物色素、脂肪等食物和多种工业、科学材料的新领域。” 海洋中生活着成千上万的经济生物,可利用高科技选育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如渤海的)优良品种,将其移殖于沙漠人造海中。同时,沙漠人造海将有利于大力发展盐湖微藻(卤虫、螺旋藻)产业以及“某些耐盐鱼种和鸟禽等新形态农作物”。 (4)发展海水农业(种植业)。 依靠生物工程,选育抗重碱、抗重盐、耐海水或嗜盐、泌盐的优良植物品种,用植被覆盖裸露的沙漠,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带动加工工业。郑绵平院士( 1995,1999)指出:“盐湖系统的生物资源包括盐沼带和盐水域两个亚系统。盐沼带往往有多种盐生植物分布,如盐蒿、盐生藜科、田菁、红柳、紫穗槐、沙枣、沙柳、杞柳、沙拐柳、花棒以及沙棘、麻黄、沙冬青、甘草等,多为牛羊喜吃的饲料或可作燃料,有的还可作苗林(如后列3种),故在盐沼带以盐生植物发展牧场是大有前景的,我国许多盐湖区的盐沼带往往就是重要牧场。” (5)进一步开拓旅游业。 新疆、河西走廊拥有众多的沙漠景观资源与历史文化遗址,在沙漠中营造人造海,将有利于进一步带动沙漠旅游业,扩大沙漠旅游的外延与内涵。 21世纪在我国淡水资源面临严重短缺的情势下,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充分利用浩瀚的渤海之水,每年调水50亿~300亿立方米,无疑将成为改造北方沙漠最理想的水源!“海水(渤海)西调”的原理是,以海水替代淡水作生态水,填充沙漠中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海镇压沙漠,遏止沙尘暴,发展人造海养殖业、盐化产业及周边的绿化、种植、旅游等沙产业;另外也可作为水汽供应源,湿润北方气候,增加降雨量。实施海水西调工程,策划以“接力棒式”方式调水,本着“量力而行,先近后远,各个击破,分期到位”的原则,先期工程难度不大,施工周期短,投资较小,不仅可改造距离北京较近的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地、毛乌素沙漠等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可明显改善京津唐地区的大气与生态环境质量。远期工程全部到位后,大致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彻底改造北方七大沙漠。 参考文献 霍有光.西调渤海水改造我国北方沙漠生态环境的设想 .科技导报,1997(3). 霍有光.渤海水西调工程续论 .科技导报,1997(5). 霍有光.策论以黄河电力资源换取渤海水资源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4).(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地理》2000年第1期全文转载。) 霍有光.策解中国水问题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4):139~201. 竹守章 . 东水西调能否改造沙漠 .光明日报,2000-06-08. 竹守章.东水西调彻底改造沙漠 .科技日报,2000-08-07. 竹守章 . 呼唤东水西调改造北方沙漠 .中国环境报,2001-01-05. 竹守章.呼唤东水西调改造北方沙漠 .中国矿业报,2001-01-20. 霍有光.西调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与遏制北京沙尘暴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2). 霍有光.就渤海西调工程答疑者问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3). 霍有光.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9). 霍有光.开发大西北与绸缪水安全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 风电产业 ( 1)《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豆丁网) http://www.zhizhen.com/book/read.jhtml?e=ba7f8462fd49aebf2f9b4619f3c0c674b7a96ac5e3c696aadd7f56c97354b262 (指针网)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046672.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 2)《策解中国水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 (新浪爱问)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8260 次阅读|8 个评论
就“引渤入疆(海水西调)”答院士、专家、网友问
热度 7 xjtuhyg 2011-1-22 07:29
就“引渤入疆(海水西调)”答院士、专家、网友问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80835420pg=1 (新华网发展论坛) http://blog.gmw.cn/u/5776/index.html “引渤入疆”是荒诞的幻想还是科学的妙想? 就“引渤入疆(海水西调)”答院士、专家、网友问 霍有光 (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教授,710049) 2010-12-12   ( 1)问:调渤海水的成本太高,21世纪中国的国力能不能接受?会不会“祸国殃民、劳民伤财”?   答:据有关资料,南水北调 1立方米的成本是20多元(参见附录一),用同样的钱,可为我国西北沙漠调3立方米的渤海水。   若充分利用沙漠中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每 3立方米渤海水可晒制69~93公斤盐(注:目前国内工业用盐批发价格为0.7元/公斤,参见附录二),大约值48.3~65.1元。同时蒸发出大约2.9吨优质水气,其中有2/5或大约1立方米的水气将直接变成雨水回落到当地(沙漠),滋润植被,从而可获得一石数鸟之利。   依托人造海,有了盐矿资源,则有利于发展盐化学工业。沿海地区的盐场则可转产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   令北方沙漠丰富的光照资源(即太阳能资源,单位面积年蒸发量为 1200~3300毫米)变废为宝,既晒盐又晒水。盐每吨价值7百余元,发展盐化工业附加值更高(如:市场零售的加碘盐每公斤为2.2元)。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以制碱、盐酸、氯气、金属钠等。碱(纯碱、烧碱、硫化碱)、盐酸广泛用于化工、纺织、造纸、肥皂、染料、冶金、陶瓷、玻璃、医药、日常生活等各部门;氯用以制漂白粉、氯苯、各种聚氯乙烯塑料以及结晶硅的提纯等;金属钠用作制取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剂,提取稀有金属的还原剂,制抗磨合金(钠钙铜锡合金)等。钾肥(氯化钾)为农业的三大肥料之一,钾可用于焰火、炸药、玻璃、医药、陶瓷、电池,用于航空汽油、钢铁及铝合金的热处理。   渤海水含盐量为 23克/升~31克/升,也就是说,水与盐的比值(即水:盐)是32:1~43:1,即每获得1吨盐(价值大约700元),可为沙漠生态环境提供32~43吨优质水汽,尤其是无须建立昂贵的水处理设施,无须为处理水而消耗大量的能源;晒水可直接提高沙漠湿度或导致降雨,生发植被,逐渐使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沙丘,遏制沙尘暴,为改造沙漠提供了契机。这对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而言,权衡生态环境效益与调水成本问题,两者究竟那个更划算,轻重自明。   ( 2)问:沙漠人造海会不会污染沙漠?会不会“引发生态灾难”?“几十亿吨盐怎么处理”?   答:沙漠表层的堆积物,仅是在地表上露头的、千百年来地质作用形成的颗粒状的碎屑(厚度较薄),其下有巨厚(厚达数千米)的岩层,岩层有褶皱(背斜和向斜)构造,发育有许多层隔水板。故沙漠中的构造盆地不仅多,而且规模可能还很大,这需要做地质工作。青海湖以及罗布泊(其下已打出淡水井)可作为典型的参照系(案例)。   利用沙漠中的盐碱湖(构造盆地)建立人造海,充分利用沙漠里丰富的太阳能,通过海水的蒸发作用,靠湿气和形成雨水来改善沙漠(小环境)的生态环境。盐只有达到饱和浓度时,才能够结晶,即便结晶,也只能沉积到盐湖(人造海)里,形成矿产(如增加罗布泊的盐矿储量,可留给子孙后代去开采)。当然,还可以就近发展盐化产业,开采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调水沿途(管道或渠道)不会出现所谓的污染问题。   依托沙漠人造海晒盐与发展盐化产业,既可对冲调水的成本,也可节约沿海地区盐场晒盐所用的土地,使之转产,譬如发展旅游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等。   ( 3)问:高污染的渤海水会不会污染沙漠?   答:①我国政府早在 2000年就向全世界承诺一定要治理好渤海。不能用“渤海污染合理论”来否定海水西调;②调水可以加快渤海对流的速度,提高渤海自净的效率。黄海的含盐度仅比渤海略高(千分之三),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黄海多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和鲳鱼等,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对流作用不会对渤海有大的负面的生态影响,反而有助于改善渤海的水质;③采用生物治污方法:利用沙漠人造海的大片湿地,种植芦苇等盐生植物,吸收重金属、富营养化。通过收割芦苇来发展造纸产业。新疆艾比湖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便是很好的参照系。   ( 4)问:盐具有极强的腐蚀性,要不要“频繁地更换”发电机配件、混凝土渠道、玻璃钢管?   答:可以问一问北海舰队,要不要“频繁地更换”军舰的外壳与螺旋桨;去看一看沿海的礁石和护岸大堤,为何能够久经海浪的侵袭;家里盛盐的罐子是玻璃瓶,都用了几十年了 ;夏日的海滨浴场,人就像下饺子似的……   ( 5)问:每年从渤海调水50亿~300亿立方米,会不会危及渤海?   答:渤海面积为 7.7万方公里,平均水深12.5米,蓄水量大约为962.5立方公里,每年调渤海水300亿立方米(1立方公里=10亿立方米),是渤海水量的三十分之一,影响不大。况且渤海毗邻黄海,黄海毗邻太平洋。与南水北调旨在调水数百亿立方米(影响长江水质)的方案作比较,生态影响可忽略不计。   渤海深深嵌入我国北方大陆 540多公里,是大自然赐予中国的地利之源,有取之不尽的水资源。与国内其他跨流域调水方案不一样,西调渤海水不会改变我国陆地上任何一个地区原有水资源的数量,调水不会顾此而失彼,反而可为绿化西北沙漠、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遏止沙尘暴服务,为21世纪大力发展沙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 6)问:“蒸发后的水分不可控制,会变成云随机漂浮,在那儿下雨只有天晓得。”   答:我国北方东西向沙漠带的特点是“山盆构造——两山夹一盆”,即沙漠低,周边高。以罗布泊(人造海)为例,北有高耸云霄的天山山脉,南有高耸云霄的阿尔金山、昆仑山脉。罗布泊(人造海)蒸发的水汽资源是飘不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其地质构造——气象学原理请参见:    http://blog.gmw.cn/u/5776/archives/2010/108666.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777247.htm   相对于 37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而言,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调水的数量是有限的,蒸发的有限水汽资源是难以引发“泥石流”与“n多灾难”的。   至于沉积在罗布泊里的数亿吨盐类资源,不过是增加了罗布泊的盐矿储量而已。可留给子孙后代发展盐化产业。   ( 7)问:所调的海水都蒸发干了,我看屁用都没有!剩下“几十亿吨盐怎么处理”?   答:尽管沙漠十分干旱,但沙漠里却存在着许多盐水湖,原因是有水源补充。罗布泊干涸的原因是上游农建兵团用水,截流喝干了塔里木河。   锡盟调 3.65亿立方米的海水,就使当地的采矿产业、火电产业、海水淡化产业(利用发电厂余热)、煤化产业、盐化产业、风电产业活起来了,走了一条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企业声称:决不作亏本生意!那么每年调50亿~300亿立方米渤海水到罗布泊后,能干什么呢?   “海水西调”的目的是: ① 以海水作为生态水填充沙漠中干涸的盐湖,利用大面积人造湿地镇压沙尘源; ② 利用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将海水蒸发为水汽,增加露水与降雨,以增雨所得的淡水,湿润北方气候; ③ 利用沙漠人造海,发展海水养殖业与海水种植业(嗜盐作物); ④ 利用多梯级的人造海,逐级浓缩盐类资源,发展盐化产业; ⑤ 依托人造海获取淡水(如冬季采冰),发展采矿产业、热电产业、海水淡化产业(利用发电厂余热)、煤化产业、风电产业,等等。 ⑥ 至于沉积在罗布泊里的数十亿吨盐类资源,不过是增加了罗布泊的盐矿储量而已。可留给子孙后代发展盐化产业。   据 2010年11月8日《新疆晨报》第7版刊登《褐色盐壳地雨后变“雪原”》一文,披露了一则新疆“盐湖(或人造海)增雨作用”之实例。报道中说:“(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夏训诚则认为,罗布泊地区非常干旱,极少下雨。而前段时间连下两场雨,可能与罗布泊钾盐基地近年来开出的180多平方公里的盐池水面有关。‘这么大的水面可能改变了这个区域的小气候,在局地增加了降水。’不过,他认为,这样的景象不会维持太长时间……”   ( 8)问:“如果发生18级地震,那些管网还能够运用吗?”   答:①据从事管道运输的人士介绍,管网输送油气比输水要难得多,油气泄露会发生燃烧或爆炸。试问中国为什么要搞“西气东输”工程?俄罗斯为什么要向中国管道输油(卖油)?   ②海水西调“内线调水线路”经过的全是沙漠或戈壁地区,与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始终保持平行关系(不发生穿插关系),不在地震带上。至于“发生 18级地震”,地球上尚无先例。   ( 9)问:“仅仅是想人定胜天的大规模改造自然,那是人类的愚蠢举动”,势必产生“地球的非稳态运动”。   答:海水西调不是“人定胜天的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愚蠢举动”。被人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只有靠人为的办法来恢复!譬如:罗布泊是上世纪 70年代才干涸的,在不关停上游农建兵团产业的情况下,采用外来水源恢复罗布泊的生态,应该是不违背当地原本的自然规律的!   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耗水量巨大,中国北方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出现了严重的透支。地面河流(如黄河)断流,水库干涸,大陆冰川消退,三江源萎缩,地下水出现了超深的水漏斗,甚至长江流域也出现了水荒……。海水西调每年试图调水“ 50亿~300亿立方米”(内线调水方案),数量是极为有限的,并不比某些南水北调方案的规模要大,仅仅是为北方沙漠补水输液,为恢复生态环境尽微薄之力而已。 就像人体大脱水后,需要补水输液一样,这是恢复人体生理平衡的需要。可见,海水西调是不会产生所谓“地球的非稳态运动”的。   ( 10)问:新疆“人均淡水资源超北京20倍”,“应该说新疆的水并不少!”   答:还有一个“地均生态用水量”问题。新疆面积超过 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6,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新疆“地均生态用水量”为全国所最低。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降雨量只有11毫米。据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夏训诚披露,罗布泊地区空气湿度经常为零。   据新疆哈密地区行署秘书长介绍,哈密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燃烧值超过六千多大卡(注:锡盟褐煤的燃烧值只有三千多大卡),长期以来,一直苦于没有水来开发煤炭资源。千百年来,这里就是最注意节水的地区,发明了举世闻名的坎儿井。目前为了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已弃耕数万亩,计划拟再弃耕数万亩。另外,吐哈盆地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吐哈油田刚采油时,出油量可观。但是,现在地下的压力变得很低,由于油层没有水来注水加压,产量已非常低下。   值得指出的是,新疆吐鲁番博物馆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巨犀陈列馆”。馆中所展天山巨犀化石是 1993年兰新铁路复线修筑过程中,在吐鲁番东部的飞跃火车站发现的,是陆地上曾经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它生活在距今2400万年前的渐新世,体长约9米,体重约300吨。联想“新疆首届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所讨论的问题,说明新疆塔克拉玛干既可以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大沙漠,也可以是水草茂盛、林木葱茏的动物乐园。海水西调虽然不可能恢复塔里木盆地渐新世时期的胜景,但至少也可以大大改善当今沙漠的生态环境,并不违背自然界存在演化的规律。   令人困惑的是,据近来新闻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 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成果显示,无序开荒,灌溉面积过度扩张造成农业用水量过大、用水比例过高,是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的根本原因。”——这一说法,真的符合吐哈盆地的实际吗?指责“灌溉面积过度扩张”,是不是今后新疆应该放弃发展农业呢?对新疆多民族地区的稳定与长治久安是否有利呢?如果有一定的外来水源做补充,新疆“过度发展”农业,为21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与人口安全问题做贡献,又有什么不好呢?   众所周知,沙漠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生产力低下,不是土地资源不适宜生长植物,而是缺少生物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有人说沙漠就是沙漠,改造沙漠干什么?鼓吹沙漠的生态环境是不可能改变的。按这种对沙漠生态环境绝对化的理解,那么世界上诸如以色列等以沙漠国土为主的国家,在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上,看来只好听任大自然的摆布,无所作为,束手待毙了。   长期以来,人类对沙漠的影响总是表现为正向与逆向两个过程。一方面,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与沙漠和干旱进行着艰苦不懈的斗争,总结出一整套的治沙经验和一系列的治沙模式、样板,为实现沙漠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同样为了生存,对沙漠资源实施掠夺式经营,破坏了沙漠原有的生态平衡,形成了“人造沙漠”。人类针对沙漠的实践活动可以说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违背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可以造成对沙漠生态环境的破坏,尊重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对沙漠生态环境的改善。   沙漠中天然草地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如果没有人、畜干扰,采取坚决封育措施,数年之内就会出现植被覆盖,并从流动沙地向半固定沙地转化。然而,沙漠的自然生产力水平低下,即便依靠自然恢复能够使沙漠回归到原来的生产力水平,也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沙漠的保护与开发、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的关系问题上,人类应该有更加明智的科学态度。人工干预沙漠,如果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开展实践活动,那么不仅能够恢复沙漠原有的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沙漠的生产力水平。   沙漠生态环境主要是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制约的。人为扩大绿洲、提高沙漠的生产力,本来是好事,但沙漠水资源有限,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如果一旦耗尽了沙漠的地下水资源,沙漠生态环境必然走向反面。虽然通过节水灌溉措施,用同样的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绿洲,但总体而言,沙漠中有多少水,就有多少绿洲,也就有多少可再生资源的生物产量。如果能够给沙漠调来足够的水资源,那么学习和推广国内外现有的治沙经验、治沙模式就有了用武之地,我国北方沙漠绿洲经济不仅可以维持,而且能够日益壮大发展。   ( 11)问:“海水入疆改变当地气候无科学依据!”   答:我国古代通过长期观察与积累经验,已经发现高山系统具有聚集雨水(“大布云雨”、“大敛云雨”)的作用。譬如《荀子·劝学》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苑·贵德·辨物》则指出:“山致其高,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五岳者,何谓也?泰山,东岳也;霍山,南岳也;华山,西岳也;常山,北岳也;嵩高山,中岳也。五岳何以视三公?能大布云雨焉,能大敛云雨焉;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施德博大,故视三公也。”当代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我国北方降雨除需要高山水汽冷凝系统外,还与风向、水汽(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北方沙漠西调渤海水,目的是使降雨的三个因素——风向、高山水汽冷凝系统与大量水汽,发挥更好的协同放大作用。举例说,我国海南岛因为这三个因素能够很好协同,所以降水资源丰富。可是撒哈拉沙漠有水汽 (濒大西洋)而缺高山,我国沙漠周边有高山而缺水汽(远离海洋),这两个地域缺乏俱全的致雨因素,故难以得到足够的降水。然而,山难以迁移,水却可调运。我国北方沙漠中降雨主要受夏季风带来的少量水汽的影响,特点是“雨热同期”。提出为北方沙漠西调渤海水,目的就是满足天降雨雪必要条件中的一个条件,即通过海水西调与蒸发作用形成大量水汽,与每年7~9月呈递减趋势、抵达内陆沙漠的夏季风(水汽)会合,增加局地水汽的数量,遇高山冷凝系统后形成更大量级的降雨。一般认为,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可以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附近并影响到甘、新边界。在夏季沙漠蒸发最强烈的时候,沙漠人造海大量蒸发的水汽与入侵的夏季风相叠加,必然增加西北沙漠及周边地区的降水总量与几率。   我国北方沙漠大多属山前拗陷自流盆地的一部分,沙漠周边被高耸的山脉所围限。譬如南有高耸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原,北有天山、河西走廊的北山、内蒙古境内由花岗岩岩体组成的低山山脉与阴山山脉。最重要的是,北方纬向沙漠带的东缘,被吕梁山(北东向沿展达 400余公里,海拔1400~2500米)、太行山(北东向展布,北起北京西山、南抵黄河北岸,海拔1500~2000米)、燕山(狭义的燕山区,北京房山一带,海拔1500~2000米)、大兴安岭(北东向展布,全长1200余公里,海拔1100~1400米)等山脉所封闭(即沙漠不是直接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接壤)。这种沙漠低、周边高的地貌环境,使得沙漠人造海蒸发的水汽资源不至于轻易吹出区外。沙漠腹地人造海水大量蒸发后,一是湿润了当地的环境,二是被西北风吹向下风的边缘山区。处于沙漠边缘山脉中心线上的分水岭山峰,大多高达1500米~2500米以上,西北风吹来的湿气,在高山区受到地形的抬升与摩擦作用,会迅速地把暖而湿的气层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最终受冷凝结,形成降雨:分水岭“面向”沙漠的群山,雨水沿沟谷和山前河道,汇入沙漠(添加内流河流量),可增加沙漠的淡水资源;分水岭“背向”沙漠的群山,雨水则沿沟谷输出,补充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添加外流河流量)。一般山脉深处降水最多,降水量从山脉深处、沙漠盆地边缘向沙漠中心减少。因此,这种“山——盆结构”与沙漠人造海相结合,可加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气候带的“增雨作用”。   ( 12)问:调水的能源问题如何解决?   答:可以使用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未来可利用核聚变。兹以风电为例。   发展风电产业,为“海水西调”进入河西走廊、新疆提供强大的调水能源。三北是我国陆上风能资源最丰富地区,北方纬向沙漠带缺水资源而多土地资源与风能资源,据有关资料,目前提出建设风电 “三峡”的有:①内蒙古确定了蒙东和蒙西两个千万kW级风电基地,规划风电装机2010年达到800万kW,2015年达到2800万kW,2020年达到5000万kW,重点建设的百万kW风电基地多达7个。②甘肃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目标,规划风电装机2010年达到516万kW,2015年达到1271万kW,2020年达到2000万kW,使河西走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基地。 ③ 新疆风力资源占全国陆上风能资源总量的 37%。在新疆九大风区中,哈密占了三分之一,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达7500万kW,已被列为“国家七大千万kW级风电基地”。   与 “长江三峡”相比较,“陆上三峡”最大的优点是不受征地、移民、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地质条件(如地震带、断裂带、岩石破碎带、滑坡、泥石流、水库地震、回水淹地)等难题的困扰。用北方风能资源换取渤海水资源,不失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一项有效的途径,并可为风电产业带来长期可靠的大用户,有利于促进风电产业的大发展。   参见:① http://bsg.gmw.cn/u/5776/archives/2010/282485.html   新疆、河西走廊与澳大利亚中部干旱平原的地貌气象对比及海水西调   ② http://www.people.com.cn/wsrmlt/wyzs/2000/10/18/101803.html   利用西线水资源向黄河流域调电比调水好( 2000-10-18)   ( 13)问:“听起来很美的工程”,“一次海水西调有这么多的副产品,何必不在渤海湾搞这样的生产?还要千里迢迢进新疆?”   答: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在利用海水。主要途径有:①就近淡化海水,譬如在天津淡化海水的价格,已远远低于南水北调的价格,并开始有少量的淡化海水供应北京;②沿海的一些城市,或利用海水冷却机械设备,或利用海水来冲厕;③沿海滩涂农业,要使用一定数量的海水。   然而,北方沙漠利用海水与沿海地区利用海水,各自的目的不同、效益不同。主要区别是:   ①我国北方离大海最近的沙漠是——浑善达克沙漠,遗憾的是仍距离渤海 400公里,显然无法就近直接利用渤海水,只能是调水。   我国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七大沙漠,它们(以及降雨量)是:浑善达克沙漠( 264.6~368.7mm)、毛乌素沙漠(400~250mm)、库布齐沙漠(249mm)、乌兰布和沙漠(102.9mm)、腾格里沙漠(小于200mm)、巴丹吉林沙漠(50~120mm)、塔克拉玛干沙漠(11.05mm),空间上它们是连续展布的。越深入内陆降雨量越少的原因是:东南季风(太平洋水汽)长途跋涉,受到沿途的拦截,逐渐递减,成为强弩之末。   除塔克拉玛干沙漠外,其它沙漠均分布在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海拔 1200~1300米)之上。渤海深深嵌入我国北方大陆540多公里,是大自然赐予中国的地利之源,有取之不尽的水资源。与国内其他跨流域调水方案不一样,西调渤海水不会改变我国陆地上任何一个地区原有水资源的数量,调水不会顾此而失彼,反而可为绿化西北沙漠、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遏止沙尘暴服务,为21世纪大力发展沙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纵观内线调水所经过的地区,地质矿产上又称其为中国的黑腰带(新疆 -甘肃-陕西-宁夏-内蒙-河北),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与油气资源,开发煤炭(或油气),发展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可减少交通运输压力和环境污染)以及煤化、石化、盐化等产业,必须耗用大量的水。遗憾地是当地非常缺水,它们并不临海。   ③用空间换发展,用空间换双赢。譬如:沿海地区不缺水,在沿海地区晒盐,不如利用沙漠里的盐湖(装填渤海水)来晒盐,这样既节约了沿海地区晒盐所占的土地(据称有 10亿亩),使之转产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等,又可以充分利用沙漠中丰富的光照资源、干涸的盐湖资源,一方面发展盐化产业,一方面蒸发大量水汽,湿润沙漠,有利于改善沙漠的生态环境。   概言之,利用中国北方沙漠资源,变废为宝,有以下好处(不是赔钱工程):   “海水西调”的目的是:一是以海水作为生态水填充沙漠中干涸的盐湖,利用大面积人造湿地镇压沙尘源;二是利用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海水蒸发为水汽,增加露水与降雨,以增雨所得的淡水,湿润北方气候;三是利用沙漠人造海,发展海水养殖业与海水种植业(嗜盐作物);四是利用多梯级的人造海,逐级浓缩盐类资源,发展盐化产业;五是依托人造海获取淡水(如冬季采冰),发展采矿产业、热电产业、海水淡化产业(利用发电厂余热)、煤化产业、风电产业,等等;六是至于沉积在罗布泊里的数十亿吨盐类资源,不过是增加了罗布泊的盐矿储量而已,可留给子孙后代发展盐化产业。   ④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人口安全、水安全和环境安全,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既是 21世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义务。   ( 14)问:“引渤入疆”为何上了《独立思考:盘点2010年的伪科学》榜首?   参见: http://yuanjihui99.blog.163.com/blog/static/4131622010112210552136/   答 :“海水西调”或曰“引渤入疆”设想已提出13年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化学会海洋分会组织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也举行了七、八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可以说,已做了大量的前期性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就笔者而言,在发表 10多篇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出版学术专著三部:《策解中国水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2002年获陕西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2006年获“第21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开发大西北与绸缪水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参见:① http://www.yantubbs.com/read.php?tid=91878 《策解中国水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②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③ http://blog.gmw.cn/u/5776/index.html   要论证“海水西调”或曰“引渤入疆”可不可行,无非是要说明二大问题:一是生态环境上(科学上)可不可行,二是经济上可不可行。研究方法无非是两种:其一,对科学事实与假设进行研究,譬如构造盆地是否一定要漏水,盐是不是达到饱和浓度时才结晶沉淀;其二,进行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如与南水北调作类比。   通过详实的论证,笔者认为,就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而言,“海水西调”或曰“引渤入疆”不比南水北调(中线、东线)的效益差,甚至还要好得多。   因此,如果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不是伪科学,那么“海水西调”或曰“引渤入疆”就不是伪科学!它不是中国 21世纪无法实现的工程,而是相对其他调水方案而言,它在生态、经济上是不是更加划算、更加优越的问题!所以,值得每一个想探索未知的人,不妨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   参见:① http://blog.gmw.cn/u/5776/archives/2010/288922.html 南水北调延后的原因:究竟谁拖了谁的后腿?   ② http://www.oilchem.net/fert/1_7_322475.html 新闻:海水西调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比较成本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③ http://news.163.com/10/1127/10/6MG5GKLI00014AED.html 海水调到西部在技术上已经可行   ( 15)问:沙漠中的“海”水如何利用,是将化工厂建到沙漠中,还是将“海”水抽到工厂去?冬季冻结的“海”水如何利用?   答:盐化企业可以建在盐湖附近。水往低处(干涸的盐湖或构造盆地)流,是不会“任其流淌”的。以罗布泊为例,由于其下已打到了淡水井,既说明它像以色列死海一样,是不漏水的,可以用来储存海水(恢复原来生态环境),也为发展盐化产业带来了生机。干涸的罗布泊蕴藏着丰富的钾盐资源,探明储量达 1.74亿吨。据测算,罗布泊钾盐的潜在价值超过5000亿元。中国目前每年需求钾盐量为500万吨,而产量仅有80万吨。    2002年4月,为了开发罗布泊钾盐矿,新疆罗布泊盐钾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有关方面批准,正式建立了若羌县罗布泊镇。该镇位于若羌县东北部的罗布泊地区,划定面积5.1万平方公里(相当半个江苏省,两个以色列)。目前为开发旅游产业,准备建设三星级宾馆。   新疆罗布泊盐钾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应该向“以色列死海工业有限公司( DSW)”学习,该公司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化工产品生产商之一,已经具有90多年的生产历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占地150平方公里,人员仅1200名的现代化生产企业,盐化产品的出口额,就占到了以色列的第二位。 池盐(晒盐)结晶后有利于机械化开采,同样的机械,可以用来冬季采冰。冰一次结晶脱盐后,接近淡水。因此,冬季可发展采冰业,获得准淡水,这样可提高盐化企业的效率。 参见: 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10/16/2692180_68245921.shtml http://blog.gmw.cn/u/5776/archives/2010/108673.html 死海对以色列是祸还是福?——沙漠人造海的部分经济价值 ② http://blog.gmw.cn/u/5776/archives/2010/287159.html http://www.dahai.ngo.cn/bbs/read.php?tid=867 用渤海及人造海“海冰融水”改造北方沙漠将有更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 16)问:“虽然举了青海湖的例子”,但“库布齐沙漠与毛乌素沙漠的外流河是黄河的支流。海水进入这两个沙漠后,谁能保证其不影响到黄河”?   答:沙漠表层的堆积物,仅是在地表上露头的、千百年来地质作用形成的颗粒状的碎屑(厚度较薄),其下有巨厚(厚达数千米)的岩层,岩层有褶皱(背斜和向斜)构造,发育有许多层隔水板(层)。   假如沙漠如一些人想象的、由数千米的巨厚沙子所堆积,那么它会像泡沫塑料一样,吸干进入沙漠的水系,根本不会有“外流河”。   可见,有“外流河”存在,正说明沙漠下面有隔水层(使的有限的水流,能够流出沙漠)。有隔水板(层)就有构造盆地,这需要做地质工作。值得指出的是,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中就有盐湖存在(常常因难以补充水源而干涸),表明隔水板(层)并非是水平的,是起伏的、凹凸不平的,存在着许多储水盆地(可作为人造海之选址)。   参见: http://blog.gmw.cn/u/5776/archives/2010/287156.html   沙漠人造海选址密封的构造盆地之中不会污染地下水   ( 17)问:海水西调到底有几种方案?似乎描述的调水路线长度、数量与效益都相互矛盾? 答:目前海水西调至少有两种方案,若以阴山山脉为界,其北称为外线(陈昌礼2001)调水方案;其南称为内线(霍有光1997)调水方案。前者调水线路紧贴中蒙边界 (又称 3000 公里防火墙、防疫墙) ,具有调水线路漫长( 5000公里)、水汽易于逃逸或渗漏、地形大起(狼山,海拔1500-2200米)大伏(居延海,海拔820米),调水数量与效益过分夸张等特点。 内线(霍有光)调水方案是: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过管道分级提升到海拔1280余米左右(1立方水,每升高200米,需要1度电;升高1280米,耗电6.4度),进入黄旗海(海拔1264~1266米),登上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形成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然后修建防渗渠道,采用若干小提扬(10~20米)工程+长距离自流的办法,由黄旗海—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利用沙漠中干涸的盐湖,营造串珠状的人造海),穿越河西走廊的荒漠戈壁,至玉门镇北的疏勒河(海拔约1300米),主干调水线路全长约1900公里。之后,利用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大约550公里),不用开挖、衬砌,自流进入塔里木盆地之东缘的罗布泊。罗布泊(海拔780米)至艾丁湖(海拔-155米)的直线距离仅180公里,可获得930余米的落差,用来发电,意味能够补偿渤海西调工程所耗费的部分电能。 图 海水西调内线(霍有光)与外线(陈昌礼)调水方案示意图 有人说内线调水方案每年调50亿~300亿立方米海水,对改造北方沙漠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2/3是沙漠,目前每年全国用水量约20亿立方米(其中包括地表水、 发展 污水灌溉技术的用水、开采地下咸水、淡化海水与建立集水设施收集的天水)。以色列人用“20亿立方米”的水,在“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不仅养活了650万人口,而且首创了节水灌溉农业与微咸水灌溉技术。如果以色列每年可用50亿立方米水,不知还能够首创些什么?除塔克拉玛干沙漠外,我国北方沙漠基本被比它们大得多的、植被较好的非沙漠地区所包围,如浑善达克沙地,面积为2.14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漠,面积为3.21万平方公里;腾格里沙漠,面积为4.27万平方公里;库布齐沙漠,面积为1.61万平方公里;乌兰布和沙漠,面积为0.99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沙漠,面积为4.43万平方公里。如果我们能够采取“量力而行,先近后远,各个击破,分期到位”的战略,由东向西,每年为面积2万~5万平方公里的北方沙漠,调50亿~300亿立方米的渤海水,科学利用好这笔水资源,可以肯定地说,是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的! 请参见:    http://www.xinfajia.net/6096.html    http://huayue.fatcow.com/HuaShan/BBS/water/gbcurrent/45.shtml    http://www.coi.gov.cn/oceannews/2002/hyb1091/31.htm   西调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与遏制北京沙尘暴   ( 18)问:海水西调(引渤入疆)在资源配置上与国内以往其他大型调水方案的区别是什么? 答:开门见山的回答是:国内以往其他大型调水方案是“拆东墙补西墙”。而海水西调(引渤入疆) 不会改变我国陆地上任何一个地区原有水资源的数量,调水不会顾此而失彼,整个调水线路穿越的是比较平坦的沙漠地区或戈壁滩,并非内蒙古草原或传统的农耕区,反而可为绿化西北沙漠、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遏止沙尘暴服务,为 21 世纪大力发展沙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学者在媒体上批评说:“跨流域调水工程正在将中国的江河体系编成一个又一个的网格。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引松入长、引江济太、引大入秦……直到南水北调……工程浪漫主义根本行不通,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布局,才能最终解决缺水难题。”——这一批评像似高论,但至少有两处瑕疵:① 海水西调(引渤入疆)显然不属于“ 将中国的江河体系编成一个又一个的网格 ”,即它属于“陆海统筹系统”而不属于“ 江河体系 ”; ②众所周知,南水北调东线终点是天津,南水北调中线终点是北京,试问如何“改变”北京、天津“不合理的经济布局”?是不是应该立即停止已经投资超过数千亿元的“南水北调工程”?请问是谁在牵制、干扰“改变”北京、天津“不合理的经济布局”? 据《经济观察报》( 2010-12-28 )报道:“ 北京连续 12 年干旱少雨,地下水位采用到极限。 ”“目前维系首都人口 的水资源利用量的 2/3 都来自于地下水。……由于开采过度,地下水水位已严重下降。在 2014 年南水北调工程完成之前,北京还要继续抽取地下水,预计地下水位将下降到平均 30 米左右。 ”目前北京市“ 整个城市被干燥的空气包裹,两个多月无有效降水,对这座 2000 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意味着什么?即使 11 月份完成了从周边省份输水的工程,也不够北京一个月的用量。 ” “水问题专家王建表示很多 地下水历经千百万年形成,其补给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一般作为战备水源,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 但事实上,北京已提前支取。”——北京只不过是我国近几十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而已。可以这样说,我国北方地区已经全面大规模的开采或透支了“ 千百万年形成 ”的“ 战备水源(地下水) ”,超前消费,竭泽而渔,就像人体一样,由于大脱水,已危及到整体的生理平衡。参见: http://discover.news.163.com/10/1228/09/6OVV8LT1000125LI.html 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势头看,不出十年,我国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将出现严重缺水的局面,继续采取 “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必将导致水资源调出地区,出现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当地水系水源衰竭,自净能力降低,水污染与富营养化,危及 生物多样性与下游的湿地环境,河道泥沙淤积,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并制约或影响当地国民经济(工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解决中国的补水输液问题,未来只有靠“陆海统筹,海水西调”工程!渤海深深嵌入我国大陆540多公里,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国的得天独厚的“地利”, 有取之不尽的水资源 。由渤海向西, 依次分布着七大沙漠,它们(以及降雨量)是:浑善达克沙地( 264.6 ~ 368.7mm )、毛乌素沙漠( 400 ~ 250mm )、库布齐沙漠( 249mm )、乌兰布和沙漠( 102.9mm )、腾格里沙漠(小于 200mm )、巴丹吉林沙漠( 50 ~ 120mm )、塔克拉玛干沙漠( 11.05mm ),空间上它们是连续展布的(越深入内陆,降雨量呈递减趋势)。 “山(高山冷凝系统)——盆结构”与“沙漠人造海”相结合,可加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气候带的“增雨作用”。在沙漠腹地营造串珠状的人造海,海水大量蒸发后,一是湿润了当地的环境;二是与深入内地的东南季风汇合,或被西北风吹向下风的边缘山区。处于沙漠边缘山脉中心线上的分水岭山峰(如黄土高原、六盘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大多高达1500米~2500米以上,吹来的湿气,在高山区受到地形的抬升与摩擦作用,会迅速的把暖而湿的气层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最终受冷凝结,形成降雨:分水岭“面向”沙漠的群山,雨水沿沟谷和山前河道,汇入沙漠(添加内流河流量),可增加沙漠的淡水资源;分水岭“背向”沙漠的群山,雨水则沿沟谷输出,补充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添加外流河流量)。一般山脉深处降水最多,降水量从山脉深处、沙漠盆地边缘向沙漠中心减少。(注:湿气被东南季风吹向阴山、走廊北山、天山方向的情况与此类似,不赘述。) 提出为北方沙漠西调渤海水,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天降雨雪三个必要条件的功能,即通过海水西调(营造人造海)与沙漠蒸发作用,与当地的“山——盆构造”相结合,形成大量水汽,与每年7~9月呈递减趋势、抵达内陆沙漠的夏季风(水汽)会合,增加局地水汽的数量,遇高山冷凝系统后形成更大的降雨,为沙漠、戈壁盆地提供雨水(淡水)资源。一般认为,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可以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附近并影响到甘、新边界。在夏季沙漠蒸发最强烈的时候,人造海大量蒸发的水汽与入侵的夏季风相叠加,可以增加西北沙漠及周边地区的降水总量与几率。 参考文献 霍有光.西调渤海水改造我国北方沙漠生态环境的设想 .科技导报,1997(3). 霍有光.渤海水西调工程续论 .科技导报,1997(5). 霍有光.策论以黄河电力资源换取渤海水资源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4). 霍有光.策解中国水问题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4):139~201. 竹守章 . 东水西调能否改造沙漠 .光明日报,2000-06-08. 霍有光.西部调水大构想 .西部大开发,2001(2). 霍有光.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9). 霍有光.开发大西北与绸缪水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 罗布泊的卫星照片 ( 1)《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豆丁网) http://www.zhizhen.com/book/read.jhtml?e=ba7f8462fd49aebf2f9b4619f3c0c674b7a96ac5e3c696aadd7f56c97354b262 (指针网)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046672.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 2)《策解中国水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 (新浪爱问)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6077 次阅读|21 个评论
新疆艾比湖对营造沙漠人造海的启迪
xjtuhyg 2011-1-22 07:21
新疆艾比湖对营造沙漠人造海的启迪
新疆 艾比湖对营造沙漠人造海的启迪 霍有光 (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 2011-1-6 新疆 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部精河县境内,属地堑性质的构造陷落湖。湖盆呈椭圆形,与断裂走向一致。 20世纪50年代初期,湖面海拔189米,为准噶尔盆地最低点。湖长55公里,宽20~30公里,面积107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到2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乌苏、精河、博乐一带大面积开垦,河水被大量引入灌区及水库,入湖水量大减,60年代湖面已缩小为500多平方公里,70年代以来实际上已断流。目前只有小面积的水体,补给来自灌区排水及地下径流。 据 新华网乌鲁木齐 2008年 9月9日电:作为“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新疆艾比湖”,“上世纪50年代,艾比湖水域面积曾达1250平方公里,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周边土地开发和工农业用水,湖区开始萎缩,只有600平方公里左右,大面积裸露的湖底成为我国沙尘暴发源地之一。”“2006年后,当地进入干旱期,降雨量逐年减少,上游河流断流,导致艾比湖水域面积迅速变小,2006年只有483平方公里,今年当地更是遭遇50年一遇的旱灾,目前湖面面积只有不到400平方公里。”“高翔说,目前艾比湖水域最深处不足2米,总水量6亿立方米左右,如果旱情持续下去,艾比湖将可能变成很小的夏秋季干涸的季节湖并最终从世界上消失。艾比湖干涸后,会导致湿地植被大量枯死,裸露湖底将形成盐壳,由于艾比湖位于阿拉山口的下风口,受西伯利亚气候影响,当地平均每年8级以上自西向东的大风超过165天。盐壳在日晒、风力作用下,将逐渐剥离,形成小至0.02微米的粉尘,在阿拉山口12级大风的携带下,可飘到5000公里以外。盐壳剥离后湖底的泥沙和失去植被庇护的湖滨裸露的泥土都将成为沙尘,每年春天被大风卷起,在新疆天山北坡、青 海、甘肃、内蒙古等地降落,严重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参见: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8-09/10/content_14370060.htm ) 根据上述内容不难看出,艾比湖作为新疆当代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一个典型实例,对营造沙漠人造海(如恢复罗布泊、艾比湖等沙漠中干涸盐湖之水面),至少有以下几点启迪: (1)沙漠中存在干涸的盐湖,恰恰表明盐湖属一种具有良好隔水底板的构造盆地。在极度干旱、缺水、高孔隙度的沙漠里,出现盐湖,意味该盆地是不漏水的。据水文地质资料,艾比湖湖盆盐层下5~10米深处,埋藏有淡的承压自流水(淡水),有利于湖区附近自然资源开发。这说明只要有良好的隔水层,那么盐湖就不会污染下面的承压水(淡水)。 无独有偶,罗布泊其下也打到了淡水井,说明它与艾比湖一样,有共同的地质特性。 (2)如果依靠当代科学技术,利用罗布泊、艾比湖等干涸盐湖,恢复水面或营造沙漠人造海,那么就可以用渤海水直接镇压大面的沙漠(沙尘源、盐尘源),遏制乃至消除沙尘暴。 不难分析得出,对于处于新疆沙漠干旱环境下的“400平方公里、水域最深处不足2米的艾比湖”而言,“总水量是6亿立方米左右”,那么恢复到1600平方公里水面,大约需要恒定水量24亿立方米。    2010年11月8日《新疆晨报》第7版刊登《褐色盐壳地雨后变“雪原”》一文,披露了一则“罗布泊盐池增雨作用”之实例。报道中说:“(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夏训诚则认为,罗布泊地区非常干旱,极少下雨。而前段时间(10月份)连下两场雨,可能与罗布泊钾盐基地近年来开出的180多平方公里的盐池水面有关。‘这么大的水面可能改变了这个区域的小气候,在局地增加了降水。’” 由此可见,当一个湖泊处于收支补给平衡的情况下,湖泊地区水源的补给(收入),除外来河流供给外,还有一部分水源,可以来自湖泊的蒸发作用(支出)形成的降雨。(有一种说法是,大约蒸发水汽的2/5 或40% ,可转化为降雨回落到当地)。 由此大胆推测,若在罗布泊地区维持一个3000平方公里左右的较为稳定的水面,每年应该调渤海水50亿立方米。若每年调水300亿立方米,理论上可维持1.8万平方公里的水面。假如考虑大力发展工业(火电、化工、风电)、海水农业、旅游等产业要消耗一定的水资源,那么在保证每年调水300亿立方米的前提下,至少维持1万平方公里的稳定水面应该不成问题。 显然,如果能够一定程度地恢复罗布泊的水面,直接的好处是:(1)可以改善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遏制沙尘暴,为大力发展新兴的工业(火电、化工、风电)、海水农业、旅游等产业带来契机。(2)在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可以在节约、挖潜(塔里木河)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绿洲经济,有助于落实将喀什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为新疆多民族地区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作出重大的贡献。 (3)艾比湖既有表面卤水,又有盐层,可作盐湖资源加以利用。艾比湖矿化度高达80克/升以上,湖水虽浅,因盐分含量很高,冬季并不结冰,氯化钠含量占很大比重,长期以来即有盐场,取戽于岸,自然成盐,运销伊犁地区,被称为盐海。 渤海水的矿化度是23克/升~31克/升,比艾比湖的矿化度低得多。依靠当代科学技术,利用干涸的罗布泊、艾比湖平缓微倾的凹状地形,营造“串珠状”、“阶梯状”的沙漠人造海,上游入口处(最高的湖泊)矿化度最低,下游终点处(最低的湖泊)矿化度最高。低矿化度的盐湖用来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高矿化度的盐湖则可以用来发展盐化产业。 (4)恢复干涸的盐湖,有利于形成毗邻的大面积湿地,生发盐生植物。譬如,艾比湖东岸及南岸就有几公里宽的芦苇沼泽,周边还可以生发大面积的胡杨林、 多枝柽柳、齿叶白刺、白刺、盐生草甸等。 值得指出的是,种植芦苇是一种 生物治污的好方法。利用沙漠人造海的大片湿地,种植芦苇等盐生植物,可以吸收被污染水中的重金属、富营养化。通过收割芦苇来发展造纸产业,而湖水则得到了净化。 ( 5 ) 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天山与昆仑山系之间,属全封闭性内陆盆地。盆地底部甚平坦,但高差却很悬殊,许多山峰高出盆地 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因此,罗布泊(人造海)蒸发的水汽资源,只能湿润当地的小环境,是飘不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高耸的天山山脉与昆仑山山脉,可拦截罗布泊(人造海)蒸发的水汽资源,形成降雨或降雪,先前蒸发的多数水资源,最终是要回流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这对改善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境,也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新疆艾比湖与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这是应“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之邀撰写的稿件,发表于 香港《成报》 2011 年 6 月 5 日的《国是今说》专栏。 ( 1)《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http://www.docin.com/p-97031080.html (豆丁网) http://www.zhizhen.com/book/read.jhtml?e=ba7f8462fd49aebf2f9b4619f3c0c674b7a96ac5e3c696aadd7f56c97354b262 (指针网)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046672.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 2)《策解中国水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 (新浪爱问)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924757.html?from=like (新浪爱问)
3466 次阅读|3 个评论
死亡罗布泊曾经的繁华
sheep021 2010-4-7 10:01
死亡罗布泊:4000年木乃伊和消失的墓地 随葬品中,手工精细的雕刻面具。 在北京大学,遗传学家用碳14测试分析了木乃伊的DNA,发现 最古老的木乃伊有着3980年的历史 。 文中提到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婴儿的死亡率肯定很高,特别在地区偏远的情况下,所以特别重视生育,梅尔博士说:如果这些人口将来成为族群的话,那么生育这些孩子并把他们抚养成人的妇女们将受到特别的尊重。 鄂尔多斯毁生态林建7000亩高尔夫球场 本博评论: 虽然如此注重生殖,依然没有摆脱被消失的命运。而在发达国家,生育率却居低不上,人口增长率甚至为负数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72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