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明进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个人类 - 伊甸园
benlion 2015-3-10 09:36
人类,可以相互通婚繁殖;因而,人类是同一个物种的不同面孔。 人类,语言可以相互翻译;因而,文化是同一个语言的不同文字。 人类,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因而,文明是同一个文化的不同模式。 人类,起源于伊甸园,奠基了轴心时代古典文化。 经历中古代中国的君权社会,大航海时代和宗教改革,近代欧洲的君权社会,而后,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人类,进入民权社会。 20世界,联合国成立5个常务理事国,并进入苏联、中国和美国的3国时代,而后,美国的人才和移民制度,导致了一强天下。 在中国古代,也存在过人才争夺的历史,导致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个社会的结构 - 世界2,包括,政治(政府)-经济(银行)、教育(学校)-研究(科学院)和制造-贸易(公司)的构成因素。 从世界1 - 自然客体到世界3 - 人工客体是物质、能量的流动与转换,其间,包含了世界1向世界4 - 文化体系和世界4向世界3的信息流与转化过程。 决定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实力的就是:世界2 - 对世界4的知识增长和世界1向世界3的转换能力等组织与管理。 -(总结)-
个人分类: economics|219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的历程– 还原论与整合论
benlion 2015-2-26 20:20
科学精神,涉及到:第 1 原则,知道远少于不知道,探索未知而扩展知识;第 2 原则,推理预测提供检验的途径,实践的正反方法验证理论。 科学 – 复合系统,构件涉及到: 1 )直觉想象, 2 )逻辑思维, 3 )数学方法和 4 )实验技术等诸多方面,而结论却是知识、规律和公式,往往争论中西科学时,就没有关注过程与结果的区别和关联。 生物 – 复杂系统,构件涉及到: 1 )生物膜, 2 )染色体, 3 )信号传导和 4 )代谢链等,而结论却是遗传、发育与进化,常常探讨生物起源与进化时,就没有关注信息编制的组织与表达的调控过程。 其实,作为实践的经验与和知识的逻辑体系,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知识积累、技术发明和方法创造的过程,其中,在阿拉伯形成的代数方程、化学器皿和医疗器械等,已经接近欧洲科学的雏形。 科学的历程: 人类起源,语言相同而文字演变,构成语言谱系,语言是文化意义,文字是符号形态,如同,人类的肤色不同,却是同一个人类物种。 1 )中国 - 阿拉伯(代数、化学) - 查理曼欧洲丝绸之路; 2 )欧洲 – 大航海和传教士, a )文艺复兴 - 大学建立, b )宗教改革 - 市场经济, c )启蒙运动 - 体制分立; 3 )美国 - 人工科学与 II 产业; 4 )中国 – 洋务运动与现代社会转型。 附、关于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最早的数学模型方法,经络和穴位如同数学的点、物理学的刚体等概念,关键在于经络是否实体结构,可能是与胚胎发育相关的组织液腔或生理机能的针刺敏感点模型。假设有体积和直径就能够测量,就是尚没有技术测量或如同物理学的测不准,仍然是能够测量,必然存在一个针刺、按压等操作的适度空间,可能中医理论的学者尚没有考虑测量精确度的概念 - 或已经做了相关研究,例如,在大学时代,就想过测量皮肤触觉 - 2 个感觉神经元末端之间的距离就是敏感间距。 一个可行的实验设计,确定敏感点的空间和边界:测量穴位周边的细胞群,中医的穴位有一个很确定的针刺坐标点,采用仪器和技术测量或观测周边的细胞类型,通过标记和分析,就可能探究是什么细胞参与了穴位的生理效应,例如,光遗传学的方法研究神经元分布等。 - (人类论:总结) -
个人分类: DNA|23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客日记 - 目录
benlion 2015-1-30 06:13
- 物理、社会、生物与人工科学 封面 前言 一、系统与科学哲学 1983年-1986年结构论 - 医学科学 科学方法论、机器理论 培根、笛卡尔-彭加勒、胡塞尔 A、生物系统从实证到综合 - 科学与工程 哲学思维+数学方法+技术操作+艺术设计 科学 - 客观知识与规律的发现 工程 - 人工客体的设计与制造 基础医学 - 生物科学 临床医学 - 医疗工程、天然医学 B、系统医药学 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 输卵管生物反应器 细胞仿生工程与生物计算机 - 细胞通讯的分子电路 - 仿生学与转基因技术 - 细胞连续突变与抗药细胞 - 序列标志片段显示分析 - 纳米细胞机器设计原则 - 病理分析与药物筛选 二、文化与社会哲学 2003年-2006年精神论 - 绘画艺术 知识进化论、科学管理 轴心时代 - 犹太教-儒家文化、印度教-希腊神话 A、中古代中国文化 - 诸子百家与工程范式 书院 -“儒(法、兵)释道(名)” - 墨家 集镇 - 农家、医家、文艺和商家(筹算) B、查理曼欧洲 - 3次思想运动 “政教商”分离 - 大学与庄园 - 工程范式到科学范式 - 工业模式转换和工艺美术运动 环太平洋 - 俄国、日本和美国 - 中国马克思主义来自日本留学 -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 城市群 - 文明体 正、负文化与文化牵制 教育(宗教、哲学和历史)与体制(政治、法律和军事) 经济(企业 - 金融和贸易) 人文(文学与艺术)-科学(数学和技术) 后记 封底
个人分类: SMP|2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院大学校长曹文得的办学方针商榷
热度 14 王铮 2012-7-20 09:10
博主抱歉:经网友揭发,这个曹校长的身份是伪造的。不过曹的文章,代表了一种思想潮流,故保留此文,作为对未来真校长的提醒。 中科院大学校长曹文得的办学方针商榷------ 致全院师生 致全院师生:众所周知,我是支持中国科学院办大学的,支持的原因是, ACADEMY 办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这个“中科院大”可以有效利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力量,培养更高层次人才。可是今早我看了《中科院大学校长曹文得就中科院大学办学答记者问》,作者称是“文得自问自答”,不是真正的记者问,我首先觉得,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为人师表,自问自答,却称“答记者问”显得有点什么,至少不够老练。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个问题,我何必写文章得罪人,问题在于曹校长办学方针没有达到 academy 办大学的标准。我现在就他的自问自答提出商榷,说批评也行,希望曹校长自己和院党组就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办学方针认真讨论。希望全院师生关心“中科院大”的办学方针,因为事关你们的利益。 我引用曹校长的问答,讨论问题。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办学主体是谁? 曹答:科学院大学的办学主体显然将会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王铮:同意,本科生应该尽可能少,更不能搞成第二个少年班。 问:这样确实很好,中科院有很多的实验室和资源优势。但必须看到的是,实际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只是和各个研究所平级的单位,很多研究所的研究员并不愿意到研究生院去上课,因为没有太多收入,又必须耗费自己的大量时间,所以很少有研究所的老师在研究生院上课的,如何实现中科院各研究所和中科院大学的资源有效整合? 曹答:这个事情必须从两方面着实考虑,一是从制度上寻求解决的突破;另一个是从经济的层面寻求问题的解决。 王铮:我看重要是到中科院研究生院上课不计入工作量的问题,更主要是研究生院的人员获得招生名额的机会比研究所的大,研究生院的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严重排斥各研究所的一线研究人员,导致研究所人员对研究生院的感情不认同。这个问题需要院党组通盘考虑,也需要曹校长反省。为什么中科院许多研究员愿意到其他大学去兼职而且几乎没有报酬呢? 问:请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老师以大学驻校的老师为主呢,还是以各个研究所的老师为主。 答:我想主要还是以我们自己的师资为主,以研究所的老师为辅。 王铮:曹校长的想法是不能发挥中科院的优势的,这包括利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传统优势。“中科院大”自己发展师资,更会从资源配置上争夺研究所资源,包括研究生名额,导致研究所与“中科院大”的矛盾,同时新教师质量也不可能较高,反而降低的“中科院大”的名声,使得中科院研究生本来高质量的名誉受损,影响学生就业。 问:必须看到的是,目前研究生院的老师质量并不高,和很多的 985 高校都有一定差距,我们如何来弥补这些差距呢? 曹答:我们将会逐步培养和接纳更多高端的人才到我们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教,吸引一些优秀的师资,力争稳步提高我校的师资水平,为同学提供更加优秀的教学资源。 王铮:根本出路是有效利用研究所的力量,实行所校结合,在招生待遇上一视同仁,而且把教育的重点集中到科学院优势的研究生型方面。以新型大学思路,以“中科院大”是大学后继学府的思路办大学。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以理工科大学为建设方向呢,还是以综合性大学为建设方向? 曹答:先以理工科大学为方向,再逐步扩展人文学科。 王铮:我同意。不过现代理工科与人文科学是有许多趋同的,比如管理科学,计算经济学,要扶持新方向。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科院在人才输送上的关系如何呢? 曹答:我们和中科院各院所达成协议,保证一定比例的人才输送份额。 王铮:这要慎重,不要导致对其他院校学生到中科院上研究生的机会不公平,增加教育部与中科院的误会。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建立是否会引起中科院在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曹答 : 这一点不用担心,本科教学还是主要以打好基础为主,主要以通才教育为主,进入研究所之后的才会有比较详细的专业分别,且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到其他大学攻读研究生,其他大学的学生也可以到我们的研究生部来攻读研究生,这有利于促进整个学术界的交流。 王铮:关于“中科院大”办本科,真的还是慎重一点。不过本科生以研究生院自己教师为主,不用担心近亲繁殖问题。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管理模式上有何考量呢? 曹答:首先,我们将采取全校投票的方式竞选学校主要领导;其次,我们会建立教授监督委员会,可以向管理层提出质询,并且有权弹劾管理者和否决管理者。再次,学生会成立学生监督委员会,可以直接向校长转达学生的要求和关切。 王铮:既然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利用全院力量办学,就不能只有“中科院大”的教授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 问:中科院大学将设几个副校长职位,以及各个校长的职务分工如何? 曹答:在建校初期,中科院将大学将设一位正校长和五位副校长。其各自职务如下: 副校长 1 :负责学校与科院系统,教育部,各省市的关系建设和维护,为科院争取更多的体制内资源。 副校长 2 :负责学校与其他高校,社会企业和组织的接触,提升学校和企业以及各社会组织的合作与支持,提升中科院大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感。 副校长 3 :负责学校教学事务。 副校长 4 :负责学校后勤工作。 副校长 5 :负责学校的财务工作,和学校制度建设等事宜。 校长: 各位学生、教授、副校长的协调员。 王铮:谁负责与研究所协调?没有与研究所的系统,就没有科学院办大学的优势。请曹校长注意。 曹校长后记:以文得自己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习经历来看,之所以要建立中科院大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中科院希望自己的生源质量更高,直接参与到争夺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中来(高考阶段)。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处境尴尬,虽然每年都有学生毕业,但是学生的感情大多是对于研究所,对于求学一年多研究生院并无情感,所以研究生院急于想招收自己的本科生。 3 )研究生院的领导似乎是颇有开拓精神的。 王铮批评:很遗憾,曹校长完全没有提到, ACADEMY 办研究生为主体的大学的文明进步意义,没有提到自己大学的真正优势所在和创新方向。 最后,希望我的商榷不要造成我研究所与“中科院大”领导的冲突,导致在研究生问题上为难我们研究所哟。曹校长,请理解。记得 1990 年代中期,有一个院里管招生的到我研究所申请职称,他说他每年出版两本专著,一本叫《中国科学院博士生招生目录》,一本叫《中国科学院硕士生招生目录》。我当时提出,这不叫专著。当场把我们研究所的一位老同志急坏了,说我不懂事。有时候,人人都懂事,国家就不懂事了。所以我呼吁全院师生。 我衷心希望中科院开展“中国科学院大学”办院方针的大讨论,如果按那个方针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还不如暂时不改名。 估计科学网编辑部不敢推荐本文,希望各位博友推荐,特别是那些与我结为好友的,你可以批评我,但请好友我一次。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8561 次阅读|32 个评论
人竞天择,成王败寇,胜者生存
热度 3 周可真 2012-5-13 01:27
人类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形,说得“文明”点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生存竞争”,说得“野蛮”点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弱肉强食”。 无论是“生存竞争”还是“弱肉强食”,其实质都一样,都决不是道德幻想主义者所理解的那种没有利益冲突或者消除了利益冲突而只存有共同利益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现实世界的“和谐”是充满各种形式的争斗的“对立统一”,这种辩证矛盾在生物世界中表现为 “ 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的自然生态秩序(即生物世界的物种进化规律),在人类世界中表现为“ 人 竞天择, 文明胜野蛮, 正义 者生存 ”的文化生态秩序(即 人类世界的 文明进化规律)。 生物世界的“ 优胜劣汰”之“优”与“劣”是“ 天择”的产物,而“天择”是通过 “物竞”表现出来的,通过“物竞”而使“适者”最终“生存”、“不适者”最终“灭亡”,这就是 “天择”。 最终“生存”的“适者”就是“优”,最终“灭亡”的“不适者”就是“劣”。 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生物,不仅必然受 物种进化规律的支配,而且正是由该规律所支配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包括人与其他生物在内的整个生物界“物竞”而“天择”的结果。当生物世界进化出人类时,这个自然的进化过程并未终结,而是仍在继续发展。人类历史不过是整个自然进化史的一部分, 人类不过是作为一个新物种、一种特殊生物而加入到继续不断的 自然进化过程中,因此,由这个新种群所构成的特殊生物界——人类世界也不能不受 “ 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的物种进化规律的支配,只是这个规律在这个新种群的进化过程中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罢了。 “ 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规律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会有新的表现形式,是因为人类作为 “ 天择”的 “优物” 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这种为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意识”,使“人竞”区别于一般的 “物竞”而成为“有意识的物竞”。 “有意识的物竞”之不同于“无意识的物竞”的特点在于: 在“无意识的物竞”过程中,被“天择”的“适者”、“优物”对于“适”与“不适”、“优”与“劣”是无意识的,亦即不能自我意识到自己的“适”与“优”,从而也不能认识到被“天择”的“不适者”、“劣物”的“不适”与“劣”,因此,它们在后来的“物竞”中仍然只能盲目地被“天择”而毫无自觉的能动性; 在“有意识的物竞”过程中,被“天择”的“适者”、“优物”对于“适”与“不适”、“优”与“劣”是有意识的,亦即能自我意识到自己的“适”与“优”,从而也能认识到被“天择”的“不适者”、“劣物”的“不适”与“劣”,因而在“物竞”中能自觉能动地接受“天择”,亦即人类能认识到“ 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规律,从而能有意识地遵循这个规律来进行“人竞”。 所谓 有意识地遵循 “ 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规律来进行“人竞”,就是人类根据对这个规律的认识,有意识地去识辨“人竞”过程中 “适”与“不适”、“优”与“劣”的关系,进而选取“优适的生存方式”来参加 “人竞”。 当 “优适的生存方式”被用来参加 “人竞”时,它就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与“野蛮”相对的“文明”,其 “优适性”就成为区分“ 野蛮”与“文明”的标准——凡符合这个标准的行为都是属于“文明”的“正义行为”,凡背离这个标准的行为都是属于“野蛮”的“非正义行为”。这样,生物世界中 “ 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物种进化规律在人类世界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就表现为“人 竞天择, 文明胜野蛮, 正义 者生存”了。 在人类世界的文明进化过程中,“ 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并不是运用逻辑定义方式来确定的,而是在 “人竞”过程中由暂时“得胜”的一方运用文化规范形式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区分“ 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文化标准,确定其标准的文化话语权是由 “胜者”掌握的。因此,在现实性上, “人 竞天择, 文明胜野蛮, 正义 者生存”的文明进化规律是具体表现为“人 竞天择,成王败寇 ,胜者生存”的。 在 “人竞”过程中,“ 胜者”与“败者”都是具体的,其 “ 胜”“败”都是有条件的和暂时的,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也。这就是说, “人竞”过程中“ 胜”与“败”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与此相应,由 “胜者”所确定的“ 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非正义”的文化标准也是可变的,从而 “ 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非正义”的具体内涵也是可变的,即都会因 “人竞”的具体 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确定其文化标准的话语权永远都掌握在 “胜者”手中,这是确定不易的。正因为如此,“人竞”过程中对“ 文明”与“正义”的追求,在现实性上就表现为对“成功”与“胜利”的追求。 人们为什么要追求“成功”与“胜利”?这不仅是出于功利目的,也是出于道义目的。在功利意义上,参与 “人竞”而 取得“成功”与“胜利”的 “胜者”可以获得对资源(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配权,以此称“霸”;在道义意义上,参与“人竞”而取得 “成功”与“胜利”的 “胜者”可以获得对文化的话语权,以此称“王”。人类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 参与 “人竞”的人们都是以“称王称霸”为最终目标的,都不是单纯的追求对资源的支配权或对文化的话语权,而是两种权力都要追求,而且事实上对资源的支配权和对文化的话语权是相辅相成:掌握了文化话语权可助成其“霸业”,掌握了资源支配权更可成就其“王业”,因为不仅 社会的各种“游戏规则”都是成其“霸业”者凭其“霸力”制定出来的,而且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些“游戏规则”的裁量权也是掌握“霸”者手中的 。 人类社会中的统治者,无论是一国的统治者,还是整个世界的统治者,都是在“人竞”中 取得“成功”与“胜利”的个人或群体,而且不是一般的“胜者”,而是“胜者”群体中的精英——“超胜者”。足以支配一国的“超胜者”,是同时掌握了本国的 资源支配权和文化话语权的; 足以支配整个世界的“超胜者”,是同时掌握了这个世界的 资源支配权和文化话语权的。他们都是既“霸”又“王”或既“王”又“霸”的。作为“霸”者,他们可以在其统治范围内凭借其所掌握的资源支配权而对他人或他国颐指气使,甚至横行霸道,胡作妄为;作为“王”者,他们可以在其统治范围内凭借其所掌握的文化话语权而对自己的颐指气使、横行霸道和胡作妄为做出种种“合理的解释”,无论这些解释是否真的“合理”,他们的解释都是“最合理的解释”,因为他们是掌握了文化话语权的“王”,是“正义”的化身,无论他们做出什么样的解释,其解释都是“正论”,其他人的解释都得以此为标准和依据,否则就是“邪说”。被“王”者判定为“是”的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也都是“正义”的,反之被判定为“非”者都是“非正义”或“邪恶”的。 当然,在“人竞”中,也有不服“超胜者”之权威的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大丈夫 ”,他们另立一个凌驾于“王”者之上的“天”,以“天道”或“天理”来压“王”者之“正论”,要求“王”者之“正论”合乎“天理”,他们这些自认为已体贴到了“天理”的“ 大丈夫 ”,鼓吹这种超现实、超历史的“天理”,其实不过是要同“王”者争夺文化话语权。面对这种文化话语权的争夺,“王”者的态度和做法无非是两种: 一种是视其“天理”之说有利于自己而肯定之,如此“王”者之言自然而然就成了合乎“天理”之论,或者至少是可与“天理”并行不悖的,不管怎样,都不会影响其至高无上的文化话语权。 另一种是视其“天理”之说不利于自己而否定之,如此“天理”之说自然就成了“邪说”,而一经被定为“邪说”,它就无法容身于“王”者的统治势力范围而自然消亡。 无论何种情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大丈夫 ”都无法在文化话语权上与“王”者一争高下,至多只能在为“王”者所容忍的情况下享有一定的文化话语权,由此对“王”者的文化话语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也仅仅能使掌握了最高文化话语权的“王”者受到一定程度的文化约束,而不至于肆无忌惮地滥用其文化话语权,如此而已。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669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