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组织工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二届生物系统学论坛报告人名单
zhuchaodong 2017-11-23 20:40
第二届生物系统学论坛即将在 北京世纪金源香山商旅酒店召开( 2017 年12月8日报到;9-11日学术交流和自由研讨;11日下午离会 )。2017年11月23日,孔宏智研究员召集金效华博士、贺超英研究员、张宏耀先生和李逸同学等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讨论了论坛召开的细节问题。会议确定了报告人的名单(更新中)。筹备组再次赴酒店确定预留房间和会议工作餐事宜。 学科方向及报告类型 报告人 报告题目  植物学 大 Douglas E. Soltis Building, Using, and Teaching the Tree of Life 大 Pamela S. Soltis Digitized Herbarium Data in Studies of Biodiversity 大 Hong Ma ( 马红) 利用基因组与转录组序列重建被子植物和其他真核类群的系统关系 大 葛颂(Song Ge) 物种形成的模式和机制——以野生稻研究为例 大 孙航 (Hang Sun) 青藏高原地质环境演变驱动植物多样性的的进化   大 李德铢 (De-Zhu, Li) 关于后植物志时代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几点思考 小 焦远年 (Yuan-Nian, Jiao) Prevalentancient polyploidization events in plants   小 高连明 (Lian-Ming Gao) 红豆杉属的系统演化与物种形成研究 小 康明 (Ming Kang) 历史气候变化与喀斯特植物物种形成 小 王伟 (Wei Wang)   小 马闯 (Chuang Ma)   小 王青锋 (Qing-Feng Wang)   小 金效华 (Xiao-Hua Jin)     聂泽龙 (Ze-Long Nie)     葛学军 (Xue-Jun Ge)   植物DNA条形码的过去,现在,未来   严岳鸿 (Yue-Hong Yan) 系统基因组学解决蕨类植物生命之树的基本框架         动物学(含昆虫) 大 雷富民 (Fu-Min Lei) 鸟类对第三极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大 李义明 (Yi-Ming Li)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species range: invasive species vs native species 大 任东 (Dong Ren) 何为生物系统学的终极目标——对生物系统学研究现状的思考 大  谢平 (Ping Xie)   大  杨光 (Guang Yang) 鲸类次生性水生适应机制:从基因到基因组   大 朱敏 (Ming Zhu) 早期脊椎动物系统学新进展 小  齐晓光 (Xiao-Guang Qi) 重层社会组织 (Multilevel society)在亚洲叶猴类中的系统进化 小 詹祥江 (Xiang-Jiang Zhan) 猎隼的保护遗传学 小 车静 (Jing Che) 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研究进展 小 詹帅 (Shuai Zhan) 鳞翅目昆虫群体遗传学研究 小 赵华斌 (Hua-Bin, Zhao) 在系统发育框架内研究分子进化   小 李家堂 (Jia-Tang Li) 两栖爬行类物种进化遗传学研究 小  张弛 (Chi Zhang) Bayesian inference of species networks modeling reticulate evolution   小  付巧妹 (Qiao-Mei Fu) 古DNA探究早期人类遗传演化       微生物学(含病毒) 大 杨祝良 (Zhu-Liang Yang) 牛肝菌科的系统发育、形态演化和生物地理 大 郭良栋 (Liang-Dong Guo) DNA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真菌多样性检测及其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大 白逢彦 (Feng-Yan Bai) 醉人的进化:酿酒酵母菌的起源与驯养 大 张永振 (Yong-Zhen Zhang) RNA 病毒圈的重新界定 大 石正丽 (Zheng-Li Shi) 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基因组进化和跨种感染 小 李文均 (Wen-Jun Li) 组学时代的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挑战与机遇 小 田常富 (Chang-Fu Tian) 根瘤菌共生匹配性的系统进化 小 职晓阳 (Xiao-Yang Zhi)   其他(含生物信息学)   大 贺雄雷 (Xiong-Lei He)   The genotype-phenotype relationships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小 赵方庆 (Fang-Qing Zhao) Computational challenges in NGS-based phylogenomics 年底酒店房间紧张。目前 北京世纪金源香山商旅酒店预留标准间80间(尽量合住),大床房20间。 请各位报告人务必联系下列学科联系人,确定房间预定情况。同时请各位计划参会者,尽快回复筹备组,便于安排会议室。联系酒店经理,以“生物系统学论坛”名义预定房间,比网络预定有较好的优惠。 学科联系人: 植物学,金效华 动物学,周青松 微生物学,蔡磊 生物信息学,牛登科 青年学者卫星会议,吴琦 酒店经理: 金源酒店经理彭鑫13701199662 注:1、 中国植物学会每个月发票有一定的限额,会前汇款将优先获得发票。 2、中国植物学会现场注册只能收取现金,敬请理解。 3、根据目前报名情况,并核算成本,非学生代表注册费1200元,学生900元。谢谢理解。
5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SCC 2008:我的科研起点
热度 5 dongmingwang 2014-10-31 22:01
SCC 是一个国际会议系列的缩写,其全称是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mbolic Computation and Cryptography ,主要研讨符号计算中的理论、方法、工具和软件在密码学中的应用。在大大小小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中, SCC 算是新丁,目前仅有三届: 首届( SCC 2008 )在中国北京举行: http://www.cc4cm.org/scc2008/ 第二届( SCC 2010 )在英国 Egham 举行: http://scc2010.rhul.ac.uk/ 第三届( SCC 2012 )在西班牙 Castro Urdiales 举行: http://scc2012.unican.es/ 我不时想起 SCC 2008 ,因为那次会议是我科研事业的起点,它让当时仍觉迷顿的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2008 年的我是直博第一年的懵懂少年,对学术世界充满向往,总觉得科研离我很近也很远:作为一名博士生,我的主要工作是科研,但刚刚离开本科多彩生活的我却对科研的前沿知之甚少,又难觅入门之道。就在我无所适从的时候,导师安排我协助组织 SCC 2008 ,让我负责与会议当地组织有关的各种事宜,于是我瞬间忙碌起来。 忙碌的一天往往有得有失,我既会因为顺利完成海报设计而沾沾自喜,也可能由于邮件漏掉附件而怏怏不乐。所幸的是,我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导师交流,感受到了他的严谨、缜密和有序,也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网站、海报、酒店、餐饮、宴会、交通、通知等等事宜也在我的直接参与下一件一件地完成了。如果说这些锻炼了我的能力的话,也许与国内外学者的接触才是使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关键:我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地领略到大师的风范,感受到最前沿的科研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 SCC 2008 会上,欧洲科学院院士 B.Buchberger ( ACM Kanellakis 奖得主、奥地利开普勒大学教授)就深刻的符号计算理论与方法高谈阔论,而在会下他又与我们这些年轻人亲切交流,展现出极强的亲和力。 ACM 图灵奖得主 A. Shamir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教授)以高屋建瓴的方式讨论整个学科的发展趋势,而他如手术刀般敏锐的科研洞察力更是令人折服。他们让我发现,我处在一个开放、合作、友好的环境之中。与会者乐于分享、乐于共同进步、乐于鼓励与提携年轻人。这里似乎没有年龄和背景的差异,有的只是知识的交流和传承。我仿佛看到了思想的河流汇聚于此,又借由参与者传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于是,那个对科研世界向往却知之甚少的我突然抓住了科研世界的特征,也描绘出了心目中学者的轮廓。眼前的奋斗道路愈发清晰,而日后的奋斗目标也逐渐显现。 众多与会者之中有一位最为特殊,那就是我日后博士论文的联合指导导师 Jean-Charles Faug è re 研究员。正是在 SCC 2008 这次会议上,我结识了身为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的他,并最终有幸赴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在他和王老师的共同指导下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在我看来,导师犹如博士在科研生命中的父母一般,将其科研操守、科研态度和科研方法都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遇到好的导师,是博士一生之幸。那么有两位好导师的我,更是坐拥双份的幸运,而其中一份就源于 SCC 2008 。除了 Jean-Charles ,我在会议的组织和举行期间还结识了许多专家学者,其中有些老师更是一直以来关心帮助着我,实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诚然,国际会议的组织耗时耗力,要求组织者事无巨细、随机应变:小到会议代表纸笔的准备,大到特邀报告人的选择与邀请,再加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不说组织者非得有三头六臂也着实相差不多。但一切的辛苦劳神随着会议的举行也慢慢地烟消云散,今日回想起来,沉淀下来最多的还是成就感。后来,凭借着积攒下的宝贵经验,我也逐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一些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之中,为我自己的科研事业不断地添砖加瓦。 谨以此文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 SCC 2008会议海报 SCC 2008 的三位特邀报告人 Bruno Buchberger 教授 Adi Shamir 教授 王小云教授 (牟晨琪 )
10351 次阅读|3 个评论
怎样组织好一个科研课题组?(140317)
热度 28 ymin 2014-3-17 08:34
怎样组织好一个科研课题组?( 140317 ) 闵应骅 刚刚看到 David Patterson 在 CACM 2014 年 3 月号上发表“ How to Build aBad Research Center ”一文,马上就读。因为 David Patterson 是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祖师爷级的科学大家。他一直在 UC Berkeley 工作,从 1977 年开始先后组织领导了 12 个科研课题组。他根据他的经验和调研结果,写出此文,论证了组织好科研课题组的 10 条戒律,怎么算好、怎么算坏。我觉得,对于我们的课题负责人和要申请课题的科研工作者都有参考价值。 一个课题组是指围绕一个科研课题组织至少 3 个教员( faculty member ) 、 10 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有共同愿景的一个科研团队。他这里用的是 research center ,就是我们说的课题组。他所提的 8 条戒律如下。 1. 课题组需要多学科的混合与交叉。 有人说:组内不要多学科,因为不好沟通,浪费时间。其实,新技术要求学科交叉,而公司一般没有这么广泛的人力,多学科团队包括了计算机科学之外的学科。对于发展迅速的学科,学科之间变化的影响远大于学科内部。 2. 不要无限扩大课题组。 有人说:课题组要扩大, 50 个大学组织起来申请题目,议员看了好看。申请者为了得到资助把承诺提得高高的,而很少考虑课题组该怎么搞。譬如,许多人相信,更多的人、更多的大学参加会增加得到资助的机会。因为反正评估科研很难,判定课题组的影响也费时间,建个大课题组副作用很小。调查符合这两条的 NSF 62 个课题组发现多学科增加研究成功的机会,而多个大学合作的课题组则成功机会较少。组织一个大学的多学科比较好。多学科研究的一个问题是相互理解文化和语言需要时间。不过,好处还是比难处多。 3. 课题组的持续时间应该有限制。 有人认为,课题组可以无限期, 10 年、 8 年,只要有经费就行。其实,取得成果的机会决定于课题的个数,而不决定于课题的持续时间。很难预言 5 年后信息技术会怎么发展。美国研究生的就学时间也就 5 年。所以,一个新的课题就招募一批新的研究生。课题结束后,大约需要 10 年才能判断它的成败。我的 12 个课题只有 8 个已经过去 10 年,只有 3 个比较成功。持续时间长的课题有一个好处是比较容易招募到学生和延续经费。但是,对于我们这样发展很快的学科, 5 年就宣布一个胜利,获得新的机会,再招新人奋斗,更加可取。 4. 要建设全课题组可用的样机。 大家都承认,必须做样机,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但不要把自己的试验系统当作个人的标签。所有学生开发的东西都必须整个课题组共享。学生开放的样机并不全为他玩玩表演,而是课题组的一个样机。这样,课题组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也便于形成开源项目,技术上转移和扩展。问题是教员必须说服学生为什么要花时间做这种对整个课题组有益的善事。当他们从别人那里拿到了好处以后,他也会给别人提供方便。 5. 课题组应该打扰邻居。 有人以为,课题组不要打扰邻居,高墙出成果,不分心。研究发现, 50 米以内不同学科参与者自发的讨论将提升创新性。有些教员从办公室搬到了开发的工作区,吸引学生来实验室上班。这样,工作区可能需要重新装修。但是,集思广益。 6. 课题组应该多与陌生人交流。 有人说,不要对外宣讲课题组成果,闷头做出东西来再说。可是,与陌生人交谈,可以从外部获得反馈信息。每两年,我们有三天活动,让课题组人与其他大学的几十位客人聚会,就像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一样。与外界的讨论常常带来新鲜的思想和看法。研究人员非常需要有深刻见解的建设性的批评。这在平常是很难得到的。在聚会中,对反馈,不允许争辩,回去冷静分析。聚会上的讲演促进课题组人员做准备,提高他们学术讲演的能力;提升团队精神。调查发现,各届同学对此印象深刻。当然,这种聚会需要花钱,关键是你请的客人应该是真正能提供有价值和建设性批评的人。 7. 应该发现一个组织者。 有的课题组,任何决定都取决于相同的共识。而正确的做法是选具有团队精神的人,而不是漂亮的女主角,做组织者。选为课题组努力工作,而又能激发队友努力的人。“胜利队伍中没有失败者,失败队伍中没有胜利者。” 8. 关心研究的影响力,而不是文章。 非常普遍的做法是成员的贡献以论文数和引用数为准。如果会议录取率为 1/4 ,至少投 4 篇,起码中一篇。 David Patterson 在 UC Berkeley 主持过 12 个课题。做了多人的调查,一致认为,好课题组的戒律是应该重视影响力。高影响力的研究肯定会发表文章,但文章的影响力并不直接测度研究质量。高影响力的研究甚至很难发表。譬如 LLVM 编译器的文章曾被编译器著名国际会议 PLDI 所拒绝,到 2012 年才得到 ACM 软件系统奖;关于 WWW 的第一篇文章曾被 Hpertext’91 拒绝。最佳论文奖不能预言高影响力。有研究( http://arnetminer.org/conferencebestpapers )表明,获最佳论文奖的论文引用也就属于中等。第一篇 MapReduce 论文没被会议程序委员会选为最佳论文,而选了其他两篇,最后该文得 2012ACM Infosys 奖。所以,论文成功的评价应该在发表 10 年以后,不过那显得太晚了。对于 DavidPatterson 的成功的研究,既不是文章或奖项,也不是非研究人员用了他们的想法。 RISC (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和 NOW (工作站网络)的第 1 采用人用来创业或新公司。 RAID (便宜磁盘的冗余阵列)用于一个迫不及待的公司去抢占市场。市场领袖们对这种情况很满意,因为他们要在别人有了商业成功之后才开发相应的产品。 课题组虽然主要是做科研,但对教育也有重要影响。课题组可以改进大学生的教育。在人们看到 RISC 中流水线处理器以后不到 10 年,大学就开始讲授这种处理器,并进行自己设计。 RAD (可靠自适应分布式计算)实验室使我们革新了软件工程课,注册人数在 UC Berkeley 由 35 人增加到 240 ,而在线课程 2012 年则有 1 万人获得证书,出了三本教材,被全世界采用,进一步扩大了教学影响。 一个课题组可以分成几个子课题组,每一个有 1-2 位教授和几个学生,每一位教授是不同领域的专家 . 。每一个子课题给学生相同的重视程度,就像只有一个课题负责人一样。但是,学生通过工作和商议,向聪明的、努力的和甚难合作者学习,从共同的样机和头脑清晰的学位论文,尝到研究的滋味。作为用户,得到对于新工具和途径的反馈。高年级学生要起到明显的指导作用。受到短期访问者的表扬而重新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David Patterson 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生。美国工程院每年只选 5-10 个计算机科学家,还有一半是从工业界选,而美国科学院只选 2-3 名。我们的课题组 24 个教员中有 9 个被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接近 40% ,有 3 个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当然,他们都是在参与这些课题组之后被选上的。早年,计算问题大多是一个人解决的,但现在更多的是需要多学科的团组来解决。所以,组织好课题组在今后 40 年会比过去的 40 年更加重要。 David Patterson 主持的这些课题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不管组织工作做得多么好,没有科学大家做学术带头人就成就不了成功的课题组。课题组里的人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科学技术做出贡献。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23118 次阅读|64 个评论
[转载]莫建成: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
hucs 2012-4-20 20:47
莫建成: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 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莫建成 2012年04月20日08:23 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推进组织工作,是近年来组织工作在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新形势下,要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必须进一步坚持用系统化类别化精细化的科学方法,深入推进组织工作。要牢牢树立大局意识,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主动在中心中作为,促进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要抓住主要矛盾,注重统筹联动,形成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内外环境,凝聚组织工作的整体合力。   今日六版 《 中国组织人事报》 刊发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莫建成的文章《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    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莫建成    核心阅读:   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推进组织工作,是近年来组织工作在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新形势下,要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必须进一步坚持用系统化类别化精细化的科学方法,深入推进组织工作。要牢牢树立大局意识,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主动在中心中作为,促进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要抓住主要矛盾,注重统筹联动,形成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内外环境,凝聚组织工作的整体合力。   李源潮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要把系统化类别化精细化作为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方法。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组织系统按照中央关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组织工作发展规律,初步总结出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根本方向、价值标准、主要动力、重要办法等10个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其中,坚持用系统化办法推进组织工作,就是广大组工干部在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对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有着诸多方面的启示。    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主动在中心中作为,促进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组织系统是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系统,一方面担负着组织建设的各项任务,直接关系到党的组织统一的实现;另一方面又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组织建设业务活动,包含和渗透着党的思想、政治、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容,对于推进党的各项工作和伟大事业,有着重要的奠基和保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组织工作的生动实践和重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国组织系统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为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江西同全国各地一样,坚持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方向,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主动在中心中作为,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组织工作总格局。比如,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集中推出了规范干部提名,实行干部任免票决制,推行实绩公示,主要以竞争性方式选拔干部以及公开干部工作信息等10项改革措施,不仅对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和用人上不正之风难以根本遏制等长期困扰组织工作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索,而且树立了重德重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精力集聚到了加快江西崛起的各项事业上来。也正是因为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建设了一支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干部队伍,才有了我们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又比如,在应对金融危机、抗洪抗旱救灾和一些重大任务与重大事件中,建立了组织工作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到位,第一线上指挥,及时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彰显了组织工作在关键时刻的地位和作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用系统化办法推进组织工作,就是要牢牢树立大局意识,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切实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进而使党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全面推进、不断取得新胜利。 二、抓住主要矛盾,注重统筹联动,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抓住组织工作的重要领域和重点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这是近年来做好组织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重要经验,也是组织工作系统化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中找出并抓住主要矛盾,善于牵“牛鼻子”,统筹重点工作与其他工作。   我省各级组织部门根据当前经济社会日趋多元化,组织工作战线长以及干部、人才类别越来越多,基层党组织和不同领域党员情况差异越来越大等实际,重点推出了对关键岗位干部实行重点管理,实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0个重点项目建设,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加强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职责明晰、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去年全省市县乡换届中,提出了“同步统筹、上下联动”,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换届同步统筹,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人事安排上下联动”的工作思路,较好地实现了换届选举自下而上和人事安排自上而下的统一,有效地解决了换届“时间差”和干部“走马灯”问题,以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的换届工作,这次一年内就顺利完成,全省100个县(市区)、1400多个乡镇党政正职没有一个因上一级换届而引起变动,得到了广大干部的支持和肯定。在班子配备中,重点抓住党政正职的这一关键,对设区市党政正职,采取省委全委扩大会推荐、省委全委扩大会二次署名推荐和省委常委会票决、省委全委会票决“两轮推荐、两次票决”的方式选拔。对县乡党政正职考察对象实行“立体聚焦式”考察,把基层群众的评议意见、部门评价意见、上级考核意见、纪检机关意见、关键时刻表现、平时表现等方面情况综合起来,构建“六点合一”体系,形成对干部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拔了近千名乡镇事业编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等“三种身份”人员进乡镇领导班子,有效解决了基层干部来源结构性问题,强化了选拔干部向基层一线倾斜的用人导向。在换届过程中,我们还注重谋定而后动,增强工作前瞻性,集中了125名设区市领导班子换届拟提拔人选在井冈山进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执政能力”专题培训,为换届风清气正做好思想准备;换届一结束,我们把工作重心及时转到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上来,研究制定了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为提高新一届领导班子履职尽责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整合各类资源,优化内外环境,凝聚组织工作整体合力   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任务重、战线长、要求高,“大组工”、“大党建”的范围日益扩大,很多工作靠组织部门单兵作战难以完成,必须注重用系统的模式有效整合资源,既整合好组织系统自身资源,理顺工作关系,凝聚工作力量;又整合好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群团以及社会力量的协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统分结合、相互配合、运转有序的组织工作大系统。一是注重整合内部资源,发挥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组织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是一个多层的网架结构。要正确处理好上级组织部门与下级组织部门的内在联系,加强党的同级组织部门的密切联系,优化组织部门的内在结构,适应组织工作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针对新媒体发展趋势,将原部刊处更名为新闻宣传处,统筹全省组织工作宣传。同时,修订完善了政务、事务、人事、党建等39项工作制度,理顺组织工作的内部关系,健全横向协调和纵向互动体系,提高了组织系统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注重加强外部联系,凝聚组织工作的社会合力。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增强组织工作的开放性,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党的组织工作的各项任务。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扩大群众参与的民主程度,尤其是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广泛采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做法,真正做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去年换届,我省推行实绩公示制等做法,让社会参与,受群众监督;借助新闻媒体和舆论工具,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外界传递、输送组织工作的各种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采取派出巡视组、督察组和督导员等多种形式,形成立体监督,确保换届风清气正。三是注重提升干部素质,激发组织工作的创新活力。做好组织工作,关键在人。我们积极深化自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组工干部队伍活力。面向基层公开遴选工作人员,丰富了部机关组工干部的人员结构。通过上派下挂、轮岗交流、参与中心工作等方式实践锻炼培养,新提拔的处长、副处长全部交流任职,新进同志首先安排到综合处室轮岗锻炼。部机关凡处长、副处长领导职位出现空缺,都通过竞争上岗方式产生任职人选。我们还建立了全省组工干部基本信息数据库,并根据组工干部现状和组织工作发展需要,出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采取分层、分类培训的方式,用两年时间把全省组工干部轮训一遍,努力打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人民网
个人分类: 领导活动|1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