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做一个让学生佩服的教师
热度 11 fdc1947 2020-9-10 08:11
做一个让学生佩服的教师 教师节 到了,想起来师生关系的问题。一个好的教师,一个能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教师,首先应当是让学生佩服的教师。 怎么样的教师会让学生佩服呢? 回忆起自己在各个学生时期的老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当然是邓从豪先生。我在邓老师身边学习和工作,差不多朝夕相处的时间长达20年。受到邓老师的亲切教导和巨大影响。邓老师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我与他又在一起那么长时间,所以对于师生关系来说,这是一种很特殊情况,并不具有一般性。 除了邓老师之外,有一位普通的教师,也对我有较大的影响。那就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的英语老师,周大心先生。周老师教了我们班三年,就像大多数教师与学生之间一样,我与他没有特别密切的个人关系。我听他的课,受他的教育。那时候,我的年龄比较小,并不是班上的干部,英语也不是学得特别出色,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周老师也不是班主任,只是一位“任课老师”。这样,周老师对我的影响,作为教师对学生影响的代表,就有了一般性。 周老师是我很佩服的老师,从他身上,我就可以来说说,他是怎样为我所佩服,从心里愿意向他学习的。 首先,作为一个为学生所佩服的教师,应当学识渊博、能力超群(至少从学生的角度看是如此),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肚里有货,手上有活。周老师就是如此。 我在1961年进入苏州中学(那时候称苏州高级中学,简称苏高中,只有高中)学习,只知道这是苏州最好的高中,对学校和教师的情况一无所知。 我们这个班是所谓“英语快班”,即在初中学过三年英语的(其实初中的三年里,由于大跃进、大炼钢铁、“困难时期”等原因,大家的水平都一塌糊涂)。周老师来教英语课,我们对他也不了解。 只见他中等个子,微胖,将近五十岁的年纪,不怎么修边幅,显得有些臃肿甚至邋遢,完全不起眼的样子。但是,他的流利而标准的英语,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虽然并不具有完全的欣赏的能力,却觉得悦耳动听。 他在黑板上的粉笔字,无论是汉字还是英语,都漂亮而潇洒,写得很快,如行云流水,却工整得一丝不苟,汉字如碑帖,英语手写体如美术字,使我们这些毕竟已经读过九年书的学生肃然起敬。后来才听说,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是苏高中多年的英语教研组组长。 作为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有好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不仅仅是应付考试,而是真正学好这个课程。一般地说,英语不是一门所有学生都喜欢的课程,但是周老师的教学有他自己特殊的风格,使得学生都喜欢听他的课,而且久久不会忘记他所讲的内容。 那时候一个班四十五人,没有任何现代化教学设备,每人练习听、说的机会不可能多。周老师就利用刚上课时与班长对话的机会,让班长用英语报告是否有缺席的同学,并多与班长重复交流,让大家多熟悉英语的简单会话。 例如,有很长一个阶段,每次刚刚上课,就问班长同一个问题:Monitor,who was Charles Jackson?(Charles Jackson是我们一篇课文中的一个人物)问得全班都笑起来,但是若干次下来,全班都对这样的会话非常熟悉。班长一开始开口说英语很是结结巴巴,但是,最后他考上了解放军外语学院。 周老师特别强调学习外语要进入外语的语境。 一开始,班长根据在初中里学习的问候语,上课前对老师的问候是Good morning Teacher,但是周老师要求班长说Good morning Sir。他对我们的问候语则是:“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他称呼我们boys和 girl,非常亲切,而不像当时通常的那样称呼学生为pupils 或者 students。 由于学生众多,而且我们都是读过三年英语的,他不可能重新来纠正我们每一个学生的读音。他认为我们的英语发音咬字太死,他就表扬学生中发音好的,有一个同学发音得到他的表扬,称赞他的几个“模糊音”。我们给这个同学起外号“模糊音”。后来这位“模糊音”同学考上了“北京二外”,成为北京二外的首届学生。 周老师在课堂上朗读课文,语调总是十分夸张,因此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至今记得他在教“A little match girl”那一课时极其轻、极其缓慢地念“It was very,very cold. It was snowing and getting dark,…….”和教 “Waterfall” 那一课时那近似疯狂的咆哮:“Torrents of water ,roar,……”。那声音、那“调调儿”(周老师语,他经常强调这个词)我永生不忘。 周老师的课从来就是不拘一格,有的时候,一堂课一言不发。有时候,可以闹得天翻地覆。 一言不发的情况,看我的一位同学是这样描述的:“有时一堂课,不说一句话,在黑板上一个劲地写。写满,擦去;再写满,再擦去。粉笔断时,吹一下粉笔,瞄一眼板书(似乎在自我欣赏),接着再写。此刻,教室里只有粉笔发出的吱喀声。每当黑板擦净,粉灰扬起,先生油腻的棉大衣上就又添了一层白灰,他却视若不见。” 这样的课,大致是周老师总结英语语法的内容,书上没有,需要大家抄写、牢记的。口说也没有很大意思,而抄下来却很有用处。 闹得天翻地覆的例子,也可以举一个: 有一篇课文“Ivan Susanin”,故事叙述了17世纪foreign invaders入侵俄国,闯进老农民Ivan Susanin的家,威逼他指点通往Kostroma的道路。Susanin把敌军领入荒无人迹的森林,使侵略者冻饿而死,他自己则从容就义。周老师说一位同学的声音苍老而沙哑,让他扮演Ivan Susanin,朗读课文中Ivan Susanin的道白,周老师自己则和几个同学扮演invaders。周老师一把拎起了“Ivan Susanin”的衣领,围着讲台,一圈又一圈的走,算是在大森林中转了又转,他和那位同学则边走边朗读课文中invaders 和Ivan Susanin的对话。全班同学都笑出了眼泪。这样,大家都对这篇课文,对课文中的对话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位“Ivan Susanin”同学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 我不是一个有好记性的人,中学的许多老师的姓氏、模样都记不起了,但是,却记住了近六十年前的若干篇英语课文的片段,这不能不归功于周老师个人的魅力。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严格的,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不加纠正,稀里糊涂地给学生送分的绝不是好老师。 周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要求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书写的习惯。他要求,作业本上的作业,上下左右应当留空白的地方不让写字,留以后学习时批注。不然就扣分。 平时作听写练习时,错一个词扣3分,有的同学被扣成了负分。面对这样夸张的扣分方法,大家都不得不重视起这样的练习。 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是必须公平。 周老师批阅我们的作业、考试卷都是公开的,我们可以到他“宿舍”(学校角落里一间破平房,边上几间房子都是放工具和建材的)去看他批卷子。考试完了,只要有同学告诉大家说周老师正在批卷子,他那个小屋里总有人围着他的办公桌,批谁的卷子,谁就钻到最前面。我也总去看批我的卷子,他出的考试卷子,一般有五、六张8开纸,前面两三张,一般跟语法之类的有关,我大多能够答上,先生也还比较满意。到了第四张,往往有英语单词的翻译,这里,我的试卷上总有不少空白。因为也许是天赋太差,也许是太不用功,那些单词我很多都记不住。它不像一段话,可以根据上下文猜,也不像汉译英,可以换个词、换种说法,它就是一个词,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看到一片空白,周老师总是微微张开双臂(边上都是人,只能微微张开),夸张地一声,啊!边上的同学也啊了起来,我也只有苦笑几声,继续看下面的评批。 这样的公开评判,所有的学生都口服心服,错了就知道错在哪里。 临近毕业,周老师没有给我们做过关于高考的模拟题之类的练习,在我印象中好像甚至没有怎么提到过高考。他却要求我们每个同学把所学的单词、词组按词典的样子,根据词头从A到Z的词语排列,制作一个本子。六十年代初根本没有好的本子,纸张也都很差,同学们想尽办法动手订本子,装饰了封面,做成了一本本粗糙的“土词典”。我的那个本子也一直跟着我走南闯北,带到了许多地方,2000年以后还见到过。后来两次搬家,不知道弄哪里去了。 现在讲究“教书育人”,六十年前还没有这个提法。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永远是必须的。首先是教师自己做的好,正己才能够正人。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必须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一般情况下,周老师极少在课堂上说与英语无关的事情。但是,有一次,教室前面的路上远远走来几个外国人。在60年代封闭的中国,洋人极其稀少。坐在窗口的同学看见了,一传二,二传四,教室里起了一波小小的骚动。这时,周老师给我们说外人来参观,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停止我们的学习或工作去看别人,无论是否好奇,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他还简短地讲了一段有关自尊与尊重别人以及得到别人尊重之间的关系的话。原话我记不得了,但是我深深感到了周老师内心的自尊,认识到我们必须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几十年来我们的学校里,这种实事求是的伦理教育是缺失的。 在课程上,周老师是严肃的,但是在课后,周老师很愿意参加我们学生的活动。他的年龄比我们大三十多岁,那时候的人,“年近半百”已经算老人了,但是周老师仍然会跟我们这些boys and girls 混在一起。过新年的时候,我们会举行新年晚会,周老师总是热情参与。记得有一年他还指导几位同学编演过一个英语小剧,六个瞎子和大象,他们还制作了道具,在纸上画了一个大象。 临毕业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拙政园,周老师也接受了我们的邀请,与我们一起去游园,还留下来下面的合影。 一个教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作出高水平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热爱所学习的课程,又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这样的教师还有不被学生佩服的吗? 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一个教师从事教学的时间更是有限,但是,总应当留给世界一点物质或精神的贡献。 本人做了近四十年教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大多数可能会忘记,但是,教师的品格是会传给学生的。我说不清楚自己身上哪一些品性是受了邓从豪老师、周大心老师那样的优秀教师的影响,但是我相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潜移默化。他们的其他学生也会同我一样受到他们的影响。可能,我也会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的某些学生。这样,邓老师、周老师的品格就会通过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而流传下去。 我的不少学生现在也是教师,我祝他们教师节快乐,祝他们成为被他们的学生佩服和尊敬的教师。
个人分类: 教育|8012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个性经历 环境和学识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精选
dongzg101 2011-7-30 04:26
个性经历 环境和学识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精选 已有 615 次阅读 2011-7-29 06:27 |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心理素质 个性 经历 环境 学识 个性经历 环境和学识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28 日 最近一些博友在我的博文评论中要我谈谈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经验体会。为了满足这些博友的要求,我用这篇博文来简单地谈谈我个人的体会。这些都是从我个人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因而,在阅读时,请各位取之所需,弃其糟粕。 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生来就决定了的。 换句话说,心理素养与一个人的个性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有的人生来就比较沉稳, 有的人急躁; 有的人热情乐观,有的人多愁善感; 有的人具有强烈的好胜心, 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喜欢冒险,有的人乐于平安。 总之, 每个人的心理素养可能在遗传基因里就预先安排好了。 生来的个性属于质, 是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外部环境是外因,只能起到数量的影响。 这里让我用自己的人生作为一个例子。 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冬天下着大雪, 家中很穷,没有雨鞋, 我就光着脚在冰雪上走着去上学, 大约要走 20 分钟的路程。 这种刀割般的冻痛,直达心底, 但是,在课堂上, 我不顾这些疼痛,仍然认真听课。 有多少少年朋友能够自动做到这点。这是与人生来的性格分不开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人生的苦难中磨练出来的。 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可能充满着各种挑战。 上面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从小就磨练了我对待苦难的意志。 高中毕业后,到部队当兵,不幸的是, 生病用错了药,加上火箭筒实弹射击的强烈震响,我的听力受到极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直接影响到军事训练的行为,已经明显的不适应部队的集体化活动。鉴于这个原因,提早就退伍了。回到家乡农村, 不但听力坏了,还要面对亲人和社会上的冷漠。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村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当兵, 留在部队升官, 然后转业进城市。 而我早早地就退伍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面临的是极其巨大的心理压力。 但是,我生来就具有强烈的好胜心, 决不会被这种不幸随便击倒。 时来运转,恢复高考,我凭着自己的执着精神, 考上了大学,成为 77 届的一位大学生。 在大学中,由于听力很差,上课根本不能很好地做笔记, 那就得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 大学毕业,进了大城市, 因为是贫穷的农村娃,加上听力很差,在城市谈对象是我面临的另一个人生挑战, 心理压力极其巨大。一位杭州姑娘,拿着我黝黑粗糙的手放在她纤细白嫩的手旁边做比较时,说:“看看我们的手,就知道我们的差距在那里了”, 我当时是无地自容, 自卑心理更加严重。在出国培训中, 一个听力严重受损的人,要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出国攻读学位的程度,那个挑战意味着什么。到了美国,在世界一流院系和来自世界各国的高材生一起拼争,他们是听力正常的人,多数也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这个院系在读研究生的毕业率的历史纪录是不到 60%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我心理上需要承受什么样的压力,大家心里有数, 尤其是那些在国外名牌大学读过博士或者听力严重缺失的人, 更会有切身体会。我当时在课堂上是一个字都记不下来的学生,所以,我的博士学位等于是通过自学而获得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挑战, 比如说,由于不懂股票市场和房地产的规律,贸然投资,损失巨大,一年内损失一百万(人民币)。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多谈。这些人生的经历,都是活生生的心理课程。 在金钱上的损失,使我对财富看得很淡, 所以,最近几年来,我已经对钱财毫无任何兴趣。在人生道路上,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获得了一些成功,也遭遇过失败, 因而,对世态看得很淡定。 良好的心理素养来自于对自然的领悟。 要是把心理素养看成是一门学问的话,那么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 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真是奇妙无穷,千姿百态, 应有尽有。 大自然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各种不同的生物生长在适合它们的生态环境中, 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生物 - 生态圈。 认识这个这个生物 - 生态圈的现象和规律, 可以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增加我们的知识, 从而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 一个善于观察大自然的人, 一定不难发现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奥妙。 万物谐有特色, 各有优势, 各有缺点, 世界是完美的,但是,每个个体是不完美的,有高山,有海洋; 有沙漠,有草地, 正是许许多多的不完美组成了一个完美的世界。 老鹰会飞,但是不会钻地洞, 蛇会钻地洞,但是不会飞。 同样的道理,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各有不同, 人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做了男人,必然失去属于女人的优势。 跟大自然的伟大相比,我们人真是微不足道的, 实在太渺小了。 所以,能够从大自然的博大精深中感悟到人的能力所限, 就会在心理上建立起一个平衡系统,从而不会毫无道理地追求完美。 不求完美,尽力而为,尽量做得更好一些, 那就是一个心理成熟人的标记。 良好的心理素养来自于丰富的知识和缜密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 有好人,也有坏人,好人给我们好的知识和影响, 坏人给我们负面的影响。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书, 书也有好书和坏书。我们要尽量跟好人交朋友, 从他们身上学习优点和长处, 也要多读一些好书, 从知识的海洋里寻找适合我们的营养。 总的来说, 知识越多的人, 越是比较懂道理, 所谓知书达理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光会读书也是没有用的,要善于思考, 要把书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在应用的过程中更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对一些东西必须进行过滤,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知识丰富了,懂得思考了,精神上就会觉得很充实, 精神上的充实就会使人远离物质上的烦恼。 要不然,人就会整天欲望强烈, 苦恼不堪。由于精神上的充实, 我对物质生活的欲望很低, 饭吃到嘴里很香,白开水喝到嘴里也觉得是甜的, 开着丰田汽车已经觉得满足。所以,在家中,我让太太和孩子们开好车和名车, 自己开一般的车。 这种心平如镜的境界, 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练成的。 还有,思考可以使我们感悟, 可以使我们领悟真理, 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 因而,学会思考,经常思考,养成一个善于思考的习惯,对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思考的另一个好处是:沉于思考的人,一般不会被周围环境所干扰,比较专心致志, 以至于达到我想我的,别人关我何事的境界, 那还不能心平如镜? 以上几条,随便谈谈,篇幅所限,不能俱全。
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性经历 环境和学识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1-7-29 06:27
个性 经历 环境和学识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28 日 最近一些博友在我的博文评论中要我谈谈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经验体会。 为了满足这些博友的要求, 我用这篇博文来简单地谈谈我个人的体会。这些都是从我个人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因而,在阅读时, 请各位取之所需,弃其糟粕。 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生来就决定了的。 换句话说,心理素养与一个人的个性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有的人生来就比较沉稳, 有的人急躁; 有的人热情乐观,有的人多愁善感; 有的人具有强烈的好胜心, 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喜欢冒险,有的人乐于平安。 总之, 每个人的心理素养可能在遗传基因里就预先安排好了。 生来的个性属于质, 是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外部环境是外因,只能起到数量的影响。 这里让我用自己的人生作为一个例子。 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冬天下着大雪, 家中很穷,没有雨鞋, 我就光着脚在冰雪上走着去上学, 大约要走 20 分钟的路程。 这种刀割般的冻痛,直达心底, 但是,在课堂上, 我不顾这些疼痛,仍然认真听课。 有多少少年朋友能够自动做到这点。这是与人生来的性格分不开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人生的苦难中磨练出来的。 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可能充满着各种挑战。 上面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从小就磨练了我对待苦难的意志。 高中毕业后,到部队当兵,不幸的是, 生病用错了药,加上火箭筒实弹射击的强烈震响,我的听力受到极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直接影响到军事训练的行为,已经明显的不适应部队的集体化活动。鉴于这个原因,提早就退伍了。回到家乡农村, 不但听力坏了,还要面对亲人和社会上的冷漠。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村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当兵, 留在部队升官, 然后转业进城市。 而我早早地就退伍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面临的是极其巨大的心理压力。 但是,我生来就具有强烈的好胜心, 决不会被这种不幸随便击倒。 时来运转,恢复高考,我凭着自己的执着精神, 考上了大学,成为 77 届的一位大学生。 在大学中,由于听力很差,上课根本不能很好地做笔记, 那就得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 大学毕业,进了大城市, 因为是贫穷的农村娃,加上听力很差,在城市谈对象是我面临的另一个人生挑战, 心理压力极其巨大。一位杭州姑娘,拿着我黝黑粗糙的手放在她纤细白嫩的手旁边做比较时,说:“看看我们的手,就知道我们的差距在那里了”, 我当时是无地自容, 自卑心理更加严重。在出国培训中, 一个听力严重受损的人,要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出国攻读学位的程度,那个挑战意味着什么。到了美国,在世界一流院系和来自世界各国的高材生一起拼争,他们是听力正常的人,多数也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 这个院系在读研究生的毕业率的历史纪录是不到 60%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我心理上需要承受什么样的压力,大家心里有数, 尤其是那些在国外名牌大学读过博士或者听力严重缺失的人, 更会有切身体会。我当时在课堂上是一个字都记不下来的学生,所以,我的博士学位等于是通过自学而获得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挑战, 比如说,由于不懂股票市场和房地产的规律,贸然投资,损失巨大,一年内损失一百万(人民币)。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多谈。这些人生的经历,都是活生生的心理课程。 在金钱上的损失,使我对财富看得很淡, 所以,最近几年来,我已经对钱财毫无任何兴趣。在人生道路上,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获得了一些成功,也遭遇过失败, 因而,对世态看得很淡定。 良好的心理素养来自于对自然的领悟。 要是把心理素养看成是一门学问的话,那么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 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真是奇妙无穷,千姿百态, 应有尽有。 大自然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各种不同的生物生长在适合它们的生态环境中, 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生物 - 生态圈。 认识这个这个生物 - 生态圈的现象和规律, 可以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增加我们的知识, 从而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 一个善于观察大自然的人, 一定不难发现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奥妙。 万物谐有特色, 各有优势, 各有缺点, 世界是完美的,但是,每个个体是不完美的,有高山,有海洋; 有沙漠,有草地, 正是许许多多的不完美组成了一个完美的世界。 老鹰会飞,但是不会钻地洞, 蛇会钻地洞,但是不会飞。 同样的道理,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各有不同, 人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做了男人,必然失去属于女人的优势。 跟大自然的伟大相比,我们人真是微不足道的, 实在太渺小了。 所以,能够从大自然的博大精深中感悟到人的能力所限, 就会在心理上建立起一个平衡系统,从而不会毫无道理地追求完美。 不求完美,尽力而为,尽量做得更好一些, 那就是一个心理成熟人的标记。 良好的心理素养来自于丰富的知识和缜密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 有好人,也有坏人,好人给我们好的知识和影响, 坏人给我们负面的影响。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书, 书也有好书和坏书。我们要尽量跟好人交朋友, 从他们身上学习优点和长处, 也要多读一些好书, 从知识的海洋里寻找适合我们的营养。 总的来说, 知识越多的人, 越是比较懂道理, 所谓知书达理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光会读书也是没有用的,要善于思考, 要把书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在应用的过程中更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对一些东西必须进行过滤,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知识丰富了,懂得思考了,精神上就会觉得很充实, 精神上的充实就会使人远离物质上的烦恼。 要不然,人就会整天欲望强烈, 苦恼不堪。由于精神上的充实, 我对物质生活的欲望很低, 饭吃到嘴里很香,白开水喝到嘴里也觉得是甜的, 开着丰田汽车已经觉得满足。所以,在家中,我让太太和孩子们开好车和名车, 自己开一般的车。 这种心平如镜的境界, 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练成的。 还有,思考可以使我们感悟, 可以使我们领悟真理, 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 因而,学会思考,经常思考,养成一个善于思考的习惯,对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思考的另一个好处是:沉于思考的人,一般不会被周围环境所干扰,比较专心致志, 以至于达到我想我的,别人关我何事的境界, 那还不能心平如镜? 以上几条,随便谈谈,篇幅所限, 不能俱全。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501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向100000挺进!
aimeiya 2010-11-8 20:11
真的很久没更新了,因为忙确实很忙。跟着我们承办的全国会议一起来到还有台风鲶鱼,很少在10月末出现福建的台风使得很多航班延误或取消,虽然会议还基本按原计划进行,但多少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尤其是给会务接待造成了很多不便,之后还有很多琐碎的事要收尾,所以一直忙到现在。 以前参会没有太多感受,但通过这次承办会议却有很多新的感触。以前参会只是听报告,了解其他同行们的工作进展,增长自己的理论见识,也许是当老师的缘故,也会暗地里比较一下哪些人会讲,学习一下别人的技巧。和以前参会不一样,这次会议我几乎没有听报告的时间,因此我更多的感触是来自和代表们的接触,对他们的了解更多的是人性方面的而非学识上的。其实这次会议的规模并不大,只有130多位参会代表,不过也是来自全国各地。在和各位代表接触的过程发现了很多让我思考的问题。虽然很多深刻的分析但不能写在这里,但我更坚信了一个我一直相信的真理人品和学识一定不总是正相关的!当然我也会犯一些惯性错误,比如会在潜意识里把一个人的个人言行和他(她)的职称、所在单位、所处的城市、地域等联系起来,枉下结论,虽然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总是不由自主这样。这次繁杂的会务虽然让我感到很繁琐、辛苦,但我觉得自己的收获也很大,尤其是从某些人的问题上知道了哪些行为、语言等是必须避免的。我自知自己在专业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和声望,但我相信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我的人品一定是比我的学识更高的。 鲶鱼走了,会也结束了,一切都恢复了平静。只是忙碌还要持续一阵子,到12月课程结束。本来今天是要备课的,打开电脑才发现课件拷错了盘符。借此疏忽小懒一下,看看自己博客点击率也慢慢地靠爬到10万了,更新一下,加把劲儿,向10万冲击!
个人分类: 新家新生活|2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从“教瘦”到“叫兽”
热度 1 niuyy 2009-1-14 22:14
满堂传道言,科研教学累 都云教授爽,谁解其中味 以前只知道说法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最近又蹦出来一个叫兽,颇新鲜了一阵。诚然这只是以偏概全的文字游戏,但怎样做教授,还真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授应该是啥样的,表里都应该是啥样?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博古通今?温文尔雅? 风度翩翩?口若悬河? 掷地有声? 咬文嚼字? 师貌岸然? 为人师表?八面玲珑?追名逐利?靠书吃书?淡泊宁静?大智若愚?blah blah blah。 不管怎样教授在我们这个国度还是个有能量的名词,否则合校后那些主任医师们不会争先恐后转评教授职位,那些行政官员也不会削尖脑袋来争这个专业技术职称了,还有独树一帜的教授级高工等等。评教授,从人数上看虽没有考公务员竞争激烈,但一年一次的遴选过程中, 造成的教瘦和叫兽却大有人在。
个人分类: 教育|412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