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IDE

tag 标签: IDE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Python编译调试:超强组合之Visual Studio + Python
zhoufcumt 2017-11-1 14:43
众所周知,Visual Studio是开发Windows平台产品的利器,是C#、ASP.NET等应用开发的首选IDE。其实,Visual Studio也可作为Python IDE来使用。你只需在Visual Studio的基础上,安装PTVS(Python Tools for Vistul Studio)插件,即可快速将Visual Studio变成Python IDE来使用。 PTVS下载地址:https://docs.microsoft.com/en-us/visualstudio/python/installation,选择下载和已安装VS版本对应的PTVS版本。点击安装完成后即可使用,不用配置。
个人分类: Python|5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IDE简单介绍
linqy 2017-10-23 09:08
IDE(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译为 集成开发环境 ,其缩写形式IDE同时也代指“电子集成驱动器”。是一种辅助程序开发人员开发软件的应用软件。IDE通常包括编程语言编辑器、自动建立工具、通常还包括 调试器 。有些IDE包含 编译器 / 解释器 ,如微软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有些则不包含,如Eclipse、SharpDevelop等,这些IDE是通过调用第三方编译器来实现代码的编译工作的。有时IDE还会包含版本控制系统和一些可以设计 图形用户界面 的工具。许多支持面向对象的现代化IDE还包括了类别浏览器、物件检视器、物件结构图。 1 软件简介 IDE,即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是“集成开发环境”的英文缩写,可以辅助开发程序的应用软件。 集成开发环境 软件是用于程序开发环境的应用程序,一般包括代码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和图形用户界面工具。就是集成了代码编写功能、分析功能、编译功能、debug功能等一体化的开发软件套。所有具备这一特性的软件或者软件套(组)都可以叫做IDE。如微软的VisualStudio系列,Borland的C++Builder,Delphi系列等。该程序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它程序并用。例如,BASIC语言 在微软办公软件中可以使用,可以在微软Word文档中编写WordBasic程序。IDE 为用户使用VisualBasic、Java和PowerBuilder等现代编程语言提供了方便。不同的技术体系有不同的IDE。比如可以称为C++、VB、C# 易语言 等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所以可以叫做IDE。同样,Borland的JBuilder也是一个IDE,它是Java的IDE。zendstudio、editplus、ultraedit这些,每一个都具备基本的编码、调试功能,所以每一个都可以称作IDE。  IDE多被用于开发HTML应用软件。例如,许多人在设计网站时使用IDE(如HomeSite、 DreamWeaver 、 FrontPage ,等等),因为很多项任务会自动生成。IDE集成代码编辑,代码生成,界面设计,调试,编译等功能,还融合了建模功能。 2 相关信息 电子集成驱动器 它的本意是指把“ 硬盘控制器 ”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 硬盘驱动器 。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ATA、DMA、UltraDMA等接口都属于 IDE硬盘 。 PIDE硬盘 PIDE 硬盘的传输模式有以下三种:PIO(ProgrammedI/O)模式、DMA(DirectMemoryAccess)模式、UltraDMA(简称UDMA)模式。 集成开发环境 PIO(ProgrammedI/O)模式的最大弊端是耗用极大量的CPU资源。以PIO模式运行的 IDE接口 , 数据传输率 达3.3MB/s(PIOmode0)-16.6MB/s(PIOmode4)不等。 PDMA(DirectMemoryAccess)模式分为Single-WordDMA及Multi-WordDMA两种。Single-Word DMA模式 的最高传输率达8.33MB/s,Multi-WordDMA(DoubleWord)则可达16.66MB/s。 PDMA模式同PIO模式的最大区别是:DMA模式并不用过分依赖CPU的指令而运行,可达到节省处理器运行资源的效果。但由于UltraDMA模式的出现和快速普及,这两个模式立即被UDMA所取代。 PUltraDM模式(简称UDMA)是UltraATA制式下所引用的一个标准,以16-bitMulti-WordDMA模式作为基准.UDMA其中一个优点是它除了拥有DMA模式的优点外,更应用了CRC(CyclicRedundancyCheck)技术,加强了资料在传送过程中侦错及除错方面的效能。 P自UltraATA标准推行以来,其接口便应用了DDR(DoubleDataRate)技术将传输的速度提升了一倍,已发展到UltraATA/100了,其传输速度高达100MB/s。 控制器工作原理 无论你用计算机做什么,存储系统都是整个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大多数个人电脑都有一个或者多个诸如硬盘、 CD-ROM 、 DVD刻录机 以及早期像软驱这类存储装置。 通常情况下,这些设备都是通过IDE(集成设备电路IntegratedDeviceElectronics的英文缩写)接口与电脑相连的,IDE接口是用来连接存储设备和计算机的标准方式。其实“IDE”并不是这项接口技术的真正名称,最初人们管这种接口技术称为“ATAttachment”,即AdvancedTechnologyAttachmen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TA接口了,它最初是发展于IBM的“AdvancedTechnologyPC”。下面,笔者将带着大家了解IDE/ATA的演变和发展、插脚引线的作用和“主/从”的真正含义等基础知识。 接口 集成开发环境 (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是普遍使用的外部接口,主要接硬盘和光驱。采用16位数据并行传送方式,体积小,数据传输快。一个IDE接口只能接两个外部设备。 1、发展过程 早期的IDE接口有两种传输模式,一个是PIO(Programming I/O)模式,另一个是DMA(Direct Memory Access)。虽然DMA模式系统资源占用少,但需要额外的驱动程序或设置,因此被接受的程度比较低。后来在对速度要求愈来愈高的情况下,DMA模式由于执行效率较好,操作系统开始直接支持,而且厂商更推出了愈来愈快的DMA模式传输速度标准。而从英特尔的430TX芯片组开始,就提供了对Ultra DMA 33的支持,提供了最大33MB/sec的的数据传输率,以后又很快发展到了ATA 66,ATA 100以及 迈拓 提出的ATA 133标准,分别提供66MB/sec,100MB/sec以及133MB/sec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值得注意的是,迈拓提出的ATA 133标准并没能获得业界的广泛支持,硬盘厂商中只有迈拓自己才采用ATA 133标准,而日立(IBM), 希捷 和 西部数据 则都采用ATA 100标准,芯片组厂商中也只有VIA,SIS,ALi以及nViidia对次标准提供支持,芯片组厂商中英特尔则只支持ATA 100标准。 2、注意事项 各种IDE标准都能很好的 向下兼容 ,例如ATA 133兼容ATA 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 100也兼容Ultra DMA 33/66。 要特别注意的是,对ATA 66以及以上的IDE接口传输标准而言,必须使用专门的80芯IDE排线,其与普通的40芯IDE排线相比,增加了40条地线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硬件接口已经向SATA转移,IDE接口迟早会退出舞台。 3、优缺点 IDE接口优点:价格低廉、兼容性强、性价比高 IDE接口缺点:数据传输速度慢、线缆长度过短、连接设备少。 常见的IDE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Microsoft Visual Studio(简称VS)是微软公司的开发工具包系列产品。VS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开发工具集,它包括了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大部分工具,如UML工具、代码管控工具、集成开发环境(IDE)等等。所写的目标代码适用于微软支持的所有平台.如果你在做Windows的应用开发,那么使用Microsoft自己的开发工具肯定没错。Visual Studio产品包含C++、C#和VB.NET语言。还可以为Windows x86、Windows RT和Windows手机做开发。最新版被优化为可用于触摸,方便使用Microsoft Surface平板进行编程的开发者。开发者需要付费购买。 Eclipse Eclipse是著名的跨平台开源集成开发环境(IDE)。最初主要用来Java语言开发,目前亦有人通过插件使其作为C++、Python、PHP等其他语言的开发工具。Eclipse的本身只是一个框架平台,但是众多插件的支持,使得Eclipse拥有较佳的灵活性,所以许多软件开发商以Eclipse为框架开发自己的IDE。 优点和缺点 优点 节省时间和精力。IDE的目的就是要让开发更加快捷方便,通过提供工具和各种性能来帮助开发者组织资源,减少失误,提供捷径。 建立统一标准。当一组程序员使用同一个开发环境时,就建立了统一的工作标准,当IDE提供预设的模板,或者不同团队分享代码库时,这一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管理开发工作。首先,IDE提供文档工具,可以自动输入开发者评论,或者迫使开发者在不同区域编写评论。其次,IDE可以展示资源,更便于发现应用所处位置,无需在文件系统里面艰难的搜索。 缺点 学习曲线问题。IDE基本上是比较复杂的工具,为了更好的熟练使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 初学者的困难。对初学者来说,使用IDE来学习开发有相当的难度,不适合学习一种新语言时使用。 无法修复坏代码或设计。开发者不能完全依赖工具的便捷,还是必须保持专业水准和熟练度,开发的成果好坏主要还是看开发员的技术。 参考百度: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B%86%E6%88%90%E5%BC%80%E5%8F%91%E7%8E%AF%E5%A2%83/298524?fr=aladdinfromid=8232086fromtitle=IDE
6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Fortran: FORTRAN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For Windows
lixujeremy 2015-5-19 22:16
开贴介绍一个小型 Fortran 编程环境的安装及搭建。这一 Fortran 编程环境是由两款免费软件搭建而成, MinGW 负责编译, Code::Blocks 负责前端的图形界面。环境搭建过程描述在下: 1. 下载( here )并安装 MinGW ( 32bit ),双击 mingw-get-setup.exe 开始安装,当出现如图 1 所示窗口时,注意勾选 mingw32-base ( C Compiler ,也安装它的原因是 the C compiler is always installed )和 -gcc-fortran ( Fortran Compiler ),选中之后依次 Installation-Apply Changes ,等待片刻自动下载安装文件,安装完成后关闭打开的窗口。 图 1 2. 下载( here ) Code::Blocks ,依据系统平台选择下载文件,这里选择 For WindowsCodeBlocks_Fortran_v1.2_Win.zip ,这里不需要安装,解压之后双击 codeblocks.exe ,程序自动检测到 Fortran Compiler 显示如图 2 ,选中 GNU Fortran Compiler ,再选中旁边的 Set as default ,这时当下的默认编译器即为 Fortran Compiler ,再 OK 。紧接着弹出图 3 窗口,这里直接选择 OK ,以后还可以再修改。 图 2 图 3 3. 新建和打开 Fortran 程序参考: To create a new fortran program click on fileNewFileSelect Fortran SourceHit Go and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in the dialog box ; To open an existing fortran source file select FileOpen and navigate to the fortran source file 。 Code::Blocks 界面颜色修改方法,颜色修改作用于 Editor 部分,这部分又分为两块分别设置背景颜色,如图 4 的 1 和 2 。 图 4 对于 1 , Settings-Environment-Colours-Editor: Line numbers background colour , set your colour. 对于 2 , Settings- Editor-Syntax highlighting-Default 。 字体设置 In Settings - Editor...- General Settings click Choose. It's the button in the top-right corner. References FORTRAN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For Windows Mac OSX . MinGW, Minimalist GNU forWindows . Code::Blocks, The opensource, cross platform, free C, C++ and Fortran IDE . CodeBlocks_User_Manual_en.pdf . Code::Blocks IDE for Fortran . Ten minutes to setup Modern Fortran 2003-2008 on Windows.pdf .
个人分类: Fortran|3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ubuntu下安装intellij IDE
why196 2013-11-8 13:45
详见网址: http://wiki.jetbrains.net/intellij/Installing_and_running_In 创建桌面快捷方式:http://billben.iteye.com/blog/1900897
个人分类: 工具使用|4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说Vim不是IDE?
bigdataage 2013-1-14 10:26
      谁说Vim不是IDE? 池建强 话说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和编辑器似乎是程序员永恒的吐槽话题,技术发展了几十年,大家讨论起这几个“之争”还是充满愤怒、津津乐道。有人描述过Emacs和VI程序员,大家沿着不同的道路和目标前进,但总是会在某个点交叉相遇,互相扔石头,砸到对方鼻青脸肿,然后收拾心情又继续前行。 前一阵子我在微博上写了一条微博回复,是关于Vim和IDE讨论的: Vim和那些IDE的应用场景还是有区别的,在我看来Vim也是IDE,是程序员的必备技能之一。 这基本表达了我的观点。 原 微博 是 @玉伯也叫射雕 发布的,这条微博转发了评论了几百次。其实表达的意思很清楚,而且主要是针对前端开发的,但是140个字实在是太少了,以至于还没来得及解释,很多服务端程序员已经撸着胳膊冲上去了,玉伯后来还是在Github上写了片长文,才算告一段落。文章很好,有兴趣的童靴就别看微博了,累,直接看 这篇文章 就好。 这件事的直接后果,或者说给我留下的后遗症就是,每次自己使用Vim的是总会琢磨一下这档子事,都是程序员,都是编辑器,怎么就那么大的区别呢?有那么大的区别吗?越琢磨越觉得该写篇文章说说Vim这点事。非争论,仅阐述和分享,因为工作十几年来我从来就不是用一种编程工具搞定一切的主儿,不同场景下各种编辑器都用过。用错过,也用对过,能在最合适的场景使用最合适的工具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每种优秀的编辑器都有一些传奇的故事,都值得大书特书,但这次我只想聊一聊Vim。 很多人把Vim和Emacs相提并论,有人说Emacs这货就是个捆绑了文本编辑器的操作系统,我很少用Emacs,不熟,但感觉这话大气磅礴。Vim虽比不了操作系统,但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环境。看似简单的工具,似乎就是个充满快捷键和速度感的文本编辑器而已,一旦深入进去,却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至于为什么给这篇文章起这么个名字,读者就当做是个噱头好了。其实Vim、Emacs、ST2等已经和IDE没有太大区别了。 编程人生 我个人接触vim从2000年开始,当时正值第一波互联网浪潮,我刚毕业不久,一如现在的热血青年,投身到互联网的大熔炉中(当然和现在的互联网弄潮儿不一样的,当年我们大部分都被熔掉了),我参与的第一款互联网产品是洪恩在线。 当时洪恩聚集了很多清华北大的学子,有很多技术牛人,比如Baby、Star、Panpan等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后来这些人有的离开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有的留在洪恩组成了完美世界游戏平台的技术班底。在当时都是需我仰望的角色,他们清一色都使用Vim在服务器端编程,连语法高亮都不设置,搭建的BBS也是当年水木清华那种,通过终端Telnet访问。一进办公室,清一色都是黑漆漆的屏幕,黑地绿字,噼噼啪啪的在那里敲键盘,非常有韵律,我想,这简直酷毙了。 那会儿用的服务器端操作系统记得是Redhat Linux和FreeBSD,编程语言是Perl、HTML4和Javascript。在这种的环境下,对我这样一个常年使用Editplus的菜鸟来说压力非常大,别人的开发、编译和发布环境都在服务器端,而我则需要在本地编写好程序,通过Editplus的ftp功能上传到服务器端,再进行调试、测试和发布,非常麻烦。所以我的工作除了学习编程技巧,还需要掌握Linux操作和Vim编辑器。当时吃住都在公司,时间充裕到让你不学习都不好意思,于是很快掌握了Linux和Vim的基本操作,编码时双手在键盘上下翻飞非常有成就感。我对语法高亮情有独钟,经常把自己的界面配置的花花绿绿,没事看看也是一种乐趣。 自此以后,十几年过去了,自己的工作一直没有离开过Vim,2001年开始使用Java、Jsp,当时Eclipse、IDEA、Netbeans这样的“神器”还未崛起,大家依旧在服务器端编程,通过make编译和调试,通过编写Shell脚本进行集成测试和发布,包括产品安装。后来随着这些牛IDE的发展,JavaEE相关的工作大部分转移到IDE中完成,接着写了两年Python等脚本,又开始大量使用Vim,编程环境是Solaris。此后的工作涉及了很多技术,Vim断断续续一直在用。到了2009年,我开始把工作环境完全切换到了Mac上,记得当时打开Mac的终端,欣喜若狂的想,这不就是Vim、Shell和IDE的完美集合么?后来还专门写了 一篇博客 来介绍这段经历。 直到现在,Vim依然是我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平台,单单就Vim来说,还有太多东西要学... 使用场景 我提倡在不同的场景下采用最合适的工具,这一点和 @玉伯也叫射雕 是一致的。那么就有人问,Vim适合什么场景呢?简单说,Vim比较适合Unix/Linux服务器端编程,当然这因人而异。我个人使用Vim主要用来进行Shell/Python/C编程。Ruby也写,但更多使用Textmate。在Unix/Linux服务器端编辑和修改文件也离不开Vim,另外由于我个人工作环境是Mac,所以改个文本文件什么的,也就用Vim顺手做了。 和现实中很多程序员交流时,大家会认为不用Vim一样能修改服务器端的文件,ftp拉下来,改好了再传上去。这当然是一种方案,但不是最优方案。而且极端情况下需要直接在客户服务器上解决问题,你总不能说对不起我不会在Linux下编辑文件,Down一份下来先?这就像用Vim编写Markdown文件一样,能不能用,当然可以,甚至有人已经为Vim开发了MD插件,可以编写时通过快捷键查看转换的HTML文本,但是这显然不如Mou+Byword。 编写JavaEE、HTML/CSS/JS、Objective-C,最优方案可能是Eclipse、IDEA、XCode等,这些优秀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效率,减少错误,但是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那么Vim绝对值得你拥有。 Vim用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总结过(这个人很懒),我想正好用这篇文章分享一下心得和用法。网络上介绍Vim的文章浩如烟海,各种精巧的用法数不胜数,看起来还是比较费时费力。Vim本身开箱即用,什么都不配置也可以使用其基本功能,如果大家掌握了基本操作,以下内容可以帮助提升效率,打造你的专属Vim。 下一篇介绍VIM的基础概念和配置,然后是插件,然后是VIM编程。 环境配置 “如果你认为Vim只是一个文本编辑器,你就输了。”——来自Vim老鸟 Vim以简洁的方式提供了丰富的配置功能,主要配置体系由一个文件和文件夹组成。在一台安装了Vim的OS X/Linux/Unix机器上,进入用户主目录,可以找到.vimrc文件和.vim文件夹,这就是Vim所有的配置信息。 .vimrc 用户目录下的.vimrc文件就是Vim针对当前用户的主配置文件,该文件不是必备的,没有的话就创建它。文件位于当前用户的主目录下,可以用~/.vimrc找到,Vim启动时会自动运行文件中的每条命令。 通过.vimrc我们可以为Vim进行个性化配置,包括使用方式、显示风格、编写函数和运行插件等,.vimrc中所有的命令都可以在Vim运行时通过类似:comm args 的方式动态运行,即时生效。 以下是一个.vimrc的样例脚本,包含了一些常用配置,后面的注释是简要说明。 .vimrc的注释用双引号()表示 ,样例中的大括号仅表示功能区,属于注释的一部分,无其他含义 .vimrc的配置非常丰富,可以定义各种宏、函数、插件和映射,我见过最长的.vimrc配置有1000多行,这里的示例比较简单,适合入门级用户 syn on 语法支持 common conf {{ 通用配置 set ai 自动缩进set bs=2 在 insert 模式下用退格键删除 set showmatch 代码匹配set laststatus=2 总是显示状态行 set expandtab 以下三个配置配合使用,设置tab和缩进空格数set shiftwidth=4set tabstop=4set cursorline 为光标所在行加下划线 set number 显示行号set autoread 文件在 Vim 之外修改过,自动重新读入 set ignorecase 检索时忽略大小写set fileencodings=uft-8,gbk 使用 utf - 8 或 gbk 打开文件 set hls 检索时高亮显示匹配项set helplang=cn 帮助系统设置为中文 set foldmethod = syntax 代码折叠 }} conf for tabs, 为标签页进行的配置,通过ctrl h/l切换标签等let mapleader = ','nnoremap C-l gtnnoremap C-h gTnnoremap leadert : tabeCR conf for plugins {{ 插件相关的配置 状态栏的配置 powerline { set guifont = PowerlineSymbols \ for \ Powerline set nocompatible set t_Co = 256 let g : Powerline_symbols = 'fancy' } pathogen 是 Vim 用来管理插件的插件 pathogen{call pathogen#infect() } }} .vim .vim是Vim的主配置文件夹,位于当前用户的主目录下,可以用cd ~/.vim进入。该文件夹一般用来放置插件和相关的帮助文档,常用的目录结构包括: doc //帮助文档目录 autoload //Vim启动时自动加载的插件目录 plugin //插件目录,一般在使用Vim时通过命令呼出 当然,如果你已经安装了足够多插件,那么这个目录下就会变得五花八门,syntax、snippets、indent等文件夹都会冒出来了。一个插件所包含的文件往往会分布在多个文件夹下,管理起来比较麻烦,稍后我们会介绍一个管理插件的插件,让这个目录变得干净整洁,容易管理,这个插件的名字叫 pathogen ! 在Vim中输入命令:help,即可进入帮助页面,默认是英文帮助,如果你喜欢看中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安装中文帮助内容: 下载中文帮助的 文件压缩包 解压,把doc目录下的文件复制到~/.vim/doc下 确认在.vimrc中设置了set helplang=cn 输入命令:help即可进入中文帮助 基本概念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Vim中的几个基本概念:Buffer、Window和Tab-page。 Buffer:使用Vim打开的文件都会被加载到内存中,在内存中我们使用Buffer来描述被编辑的文件,一个Buffer对应一个被编辑的文件副本。当我们在完成了一个Buffer的编辑后就可以保存该文件。Buffer不仅包含了文件的内容,也记录了该文件的编辑状态等配置信息,比如激活、隐藏、上次编辑行数等,具体可以查阅帮助文档。 用Vim可以打开多个文件同时编辑,也可以把不需要的文件关掉,但这时文件副本依然保存在缓冲区中,我们可以通过 :ls或:buffers查看这些Buffer,还可以通过类似:buffer n的方式重新打开文件(n表示Buffer的序号)。当然,我们有更好的方式来处理这些Buffer,那就是CommandTBuffer,要想使用CommandTBuffer,先要安装 CommandT 插件,请大家记住这个插件的名字,稍后介绍。 Window:是对应Buffer的一个展示窗口。一个Buffer可以对应多个窗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split filename或:vsplit filename命令在多个窗口打开一个文件,当修改某一个窗口的文件是,其他窗口都会同步更新。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多个窗口打开多个文件,编辑后用:wq保存退出,但是记住,只要没有最终退出Vim进程,那么这些打开的文件Buffer依然保存在缓存区中,可以随时再次打开。 Tab-page:Tab-page就比较容易理解,对应一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tabedit filename在另一个标签页中打开一个文件,在这个标签页中又可以打开多个窗口。 下图可以清晰的表达Buffer、Window和Tab-page的关系: 理解了这三个概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用好Vim有非常大的帮助。 常用插件 之所以说Vim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环境,就是因为Vim具备开放的插件体系,开发者为了提升开发效率,为Vim编写了数以万计的插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也可以基于Vimscript语言开发自己的专属插件。 每个插件都是以Vim为后缀的脚本文件,编写插件的语言一般采用Vimscript。Vimscript是Vim自己的编程语言,我们在后续会介绍到它。尽管Vimscript几乎为可以Vim做任何事,但还是会存在一些场景,用其他语言更好更快。考虑到这一点,Vim的开发者为其他脚本语言设计了接口,用来编写Vim插件,比如Perl,Python和Ruby,后续我们会演示如何使用python语言为Go语言编写Vim插件,在Vim中执行Go程序。 常用插件分为四种: 通用插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件,在使用Vim的时候可以通过插件命令呼出。比如用来快速定位文件的插件CommandT,使用:CommandT即可启动该功能,对任何类型都适用。该类插件一般放置在.vim/plugin/目录下。 文件类型插件:适用于特定类型的文件,比如c、java、xml等文件。在编辑特定类型的文件时,插件功能才会启用,该类插件一般放置在.vim/ftplugin/目录下。比如我们常用的编辑xml/html/jsp等文件的插件xmledit,安装了该插件后,编辑xml文件时,键入modules,当完成了最后的时,xmledit会自动为你添加闭合标签,modules/modules,如果输入了最后一个,标签会自动展开,方便输入子标签或文本内容。这时如果你用Vim打开一个txt文件,这些功能就消失了。当然,xmledit功能远不止这么简单,我们稍后再详细介绍。 语法插件:顾名思义,语法插件主要为编程语言提供语法高亮功能,一般放置在.vim/syntax/下。Vim已经默认提供了大部分语言的语法高亮功能,但对于一些比较新的语言,就需要开发者编写支持语法高亮的插件,比如Go语言。 编译器插件:针对不同语言编写的编译器插件,主要用来设定相关语言的编译器选项。比如针对C、C++、Java、Python等可以编写各自的编译器插件,插件内容并不复杂,主要定义errorformat(错误格式定义)及makeprg(编译程序和参数)的内容即可。通过:make可以编译正在编辑的文件。 了解了Vim插件的基本概念,再来讲下面的这些常用插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pathogen 我们首先来介绍这款用来管理插件的插件——pathogen。 1、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om/tpope/vim-pathogen 2、功能说明 一个插件包往往具备多种功能,每个文件根据Vim的路径约定会放置到不同的目录下,通用插件放到plugin下,语法高亮插件放到syntax下,自动加载插件放到autoload下,文件类型插件放到ftplugin下,编码格式插件的放到indent下......如果你是重度插件用户,你会发现在.vim主目录下会有一堆文件夹,无论是你想要安装新插件,还是想删除旧插件,都非常麻烦,你不得不在每个文件夹下找相关的vim文件。 pathogen是管理插件的插件,主要用来解决上述问题。pathogen采用了bundle的概念来管理插件,如果你熟悉OSGi或OS X,那么对bundle就不会陌生。OSGi以bundle的形式封装Java程序和资源文件,而OS X中的大部分应用程序都是bundle,正是bundle的概念让OSGi可以动态管理Java组件,OS X安装大部分程序都是“绿色安装”。 pathogen在.vim目录下建立bundle文件,所有的插件都会在该目录下管理。当Vim启动时,会自动执行runtimepath(rtp)列表中所包含文件夹下的vim脚本,pathogen会在启动时把./vim/bundle下的文件夹中的插件按照一定顺序递归加载到rtp中,这样Vim启动时,通过pathogen管理的插件就生效了。 有了pathogen之后,一般.vim文件夹下只有三个文件夹:autoload、bundle和doc,其他插件将被安装在bundle文件夹下,如图所示: 如无特殊说明,后面提到的插件都采用pathogen方式安装,我会以NERDTree插件为例说明安装方式。 3、安装 在.vim文件夹下建立autoload和bundle目录 从下载地址获取pathogen.vim文件,将其复制到autoload目录下 在.vimrc文件中增加如下代码: call pathogen #infect() 4、使用说明 无 5、注意事项 新插件安装到bundle目录下后,如果插件中包含doc,则需要在Vim中运行:Helptags来生成在线帮助tags。 NERDTree 我们在介绍pathogen的时候,用一张图展示了插件的目录结构,这个目录结构就是基于NERDTree插件实现的。 1、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om/scrooloose/nerdtree 2、功能说明 NERDTree是Vim最常用的插件之一,可以在Vim运行时显示目录和文件结构,类似TextMate左侧的文件浏览器,但操作起来更为方便,你可以在手不离开键盘的情况下快速浏览文件,并在文件和文件夹之间进行切换。 3、安装 进入.vim/bundle目录 执行git clone git://github.com/scrooloose/nerdtree.git 下载完成后,在bundle下会多出一个nerdtree的文件夹,所有相关插件都在该文件夹下 在Vim中运行:Helptags来生成NERDTree的在线帮助tags 4、使用说明 打开Vim,输入:NERDTree,即可呼出执行Vim命令的当前目录的文件目录。为了方便使用,我在.vimrc中定义了快捷键,可以用Ctrl+t打开NERDTree,你可以定义自己习惯的快捷键。 NERDTree提供了丰富的键盘操作方式来浏览和打开文件,我简单介绍一些常用的快捷键: 和编辑文件一样,通过 h j k l 移动光标定位 o 打开关闭文件或者目录,如果是文件的话,光标出现在打开的文件中 go 效果同上,不过光标保持在文件目录里,类似预览文件内容的功能 i 和 s 可以水平分割或纵向分割窗口打开文件,前面加 g 类似 go 的功能 t 在标签页中打开 T 在后台标签页中打开 p 到上层目录 P 到根目录 K 到同目录第一个节点 J 到同目录最后一个节点 m 显示文件系统菜单(添加、删除、移动操作) ? 帮助 q 关闭 想了解更多操作方式,可以通过? 查看详细的帮助信息。 Command-T1、下载地址 https://wincent.com/products/command-t 2、功能说明 Command-T是一个基于Ruby和C扩展实现的快速文件浏览的插件,类似TextMate的Go to File(Command+T呼出)功能,或Eclipse的Open Resource(Command+Shift+r)功能,可以通过模糊匹配快速定位并打开文件。 3、安装 从下载地址下载最新版本的vba文件,目前最新版本是1.4,所以安装文件是command-t-1.4.vba 在~/.vim/bundle目录下创建文件夹command-t 用Vim打开command-t-1.4.vba 执行:UseVimball ~/.vim/bundle/command-t 进入ruby目录下编译C扩展 cd ~ /.vim/ bundle / command - t / ruby / command - truby extconf . rbmake 4、使用说明 输入:CommandT可进入文件快速定位功能,如图所示: ctrl+j/k 上下选择文件,选中后回车打开文件 ctrl+t 以tab方式打开文件 ctrl+s/v 可以水平或垂直分割窗口打开文件 ctrl+c 退出该模式 该插件还有个常用命令,:CommandTBuffer,可以浏览缓冲区的文件,并重新打开。操作方式同上。 5、注意事项 Vim版本需要支持ruby扩展。我们可以在Vim中输入:ruby 1检查,如果出现E319: Sorry, the command is not available in this version就表示不支持。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我们就需要自己去编译能够支持ruby的Vim,嫌麻烦的话可以直接安装vim-nox,自带Ruby支持,在Ubuntu下安装命令如下:sudo apt-get install vim-nox。 执行ruby extconf.rb命令时如果出现找不到mkmf包的情况,说明你需要安装ruby-dev的包,在Ubuntu下安装命令如下:sudo apt-get install ruby1.8-dev。 Powerline1、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om/Lokaltog/vim-powerline 2、功能说明 Powerline是Vim的一个非常漂亮的状态栏插件,安装了Powerline之后,Vim底部将会出现一个增强型状态栏,当Vim处于NORMAL、INSERT、BLOCK等状态时,状态栏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同时状态栏还会显示当前编辑文件的格式(uft-8等)、文件类型(java、xml等)和光标位置等,喜欢的就装。 如图: 3、安装 进入.vim/bundle目录 执行git clone git://github.com/Lokaltog/vim-powerline.git 在.vimrc中设置状态栏主题 powerline{set guifont=PowerlineSymbols\ for\ Powerlineset nocompatibleset t_Co=256let g:Powerline_symbols = 'fancy' } 4、使用说明 安装之后,再次打开Vim,你就会发现底部已经多了一个彩色的状态栏了。 ctags1、下载地址 http://ctags.sourceforge.net 2、功能说明 严格意义上来说,ctags并不是Vim的插件,而是Linux/Unix下的标签命令。通过ctags -R命令可以对当前目录下源代码中的类、函数、方法、变量、宏等元素进行索引处理,并生成索引文件。Vim使用ctags生成的tag文件,即可实现IDE中常用的代码跳转功能,实乃居家旅行代码索引的常备利器。ctags不仅支持c/c++/java等静态语言,还支持python/perl/php/jsp等动态脚本语言,就目前我的使用情况,ctags基本不支持Objective-C,对Ruby支持的也很糟糕,随着这些语言的普及和发展,希望后续版本的ctags会对更多的编程语言有更好的支持。 3、安装 对于Ubuntu,可以使用如下命令安装:sudo apt-get install ctags,安装完成后在终端键入ctags --help,看到正常的帮助信息就说明安装成功了。 对于Mac用户来说,OS X自带了ctags命令,但这并不是vim所需要的ctags,要重新安装:sudo port install ctags。由于OS X自带的ctags位于/usr/bin目录下,一般在PATH中是优先加载的,所以安装完成后,还需要设置一下环境变量,确保你在命令行使用的是新安装的ctags。如果没做特殊设置,安装的ctags一般在/opt/local/bin下,在当前用户的.profile中增加如下代码:export PATH=/opt/local/bin/:$PATH,在终端执行source .profile可立即生效。 4、使用说明 创建标签索引 前面我们提到过,ctags主要是用来创建Vim可以使用的tag索引文件,使用ctags -R即可对当前目录下的代码递归建立索引文件,文件保存在当前目录下,默认文件名为tags,文件大小和你要索引的代码量有关。 如果想自己指定tag文件的位置和索引代码的位置,可以使用如下命令实现: ctags -R -o ~/.vim/ctags/pythontags /somepythondir/ 设置索引文件的位置 Vim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知道tag的索引文件位置,如果不指定的话,Vim会在当前目录下寻找名为tags的文件作为tag索引文件。 如果想使用某个目录下的索引文件,在该目录下启动Vim即可。也可以在启动后通过如下命令设置或改变索引文件的位置: set tags=/home/xxx/xx/tags, xxxx/tags,...... 当然,你也可以把这条命令写到.vimrc中。 在Vim中使用tag tag的索引文件和位置都设置好之后,万事俱备,现在我们就可以在Vim中使用tag进行代码跳转和跟踪。 ctags主要对源代码中的类、方法、变量等元素进行了索引,所以,如果我们记得某个类名、方法名或变量名,想在命令行下直接打开隐藏在重重叠叠的目录深处的某个文件时,以下命令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功能: vim -t class | method | variable 例如,你想打开包含了loadCache方法的文件,可以用如下命令: vim -t loadCache 如果多个文件中包含loadCache方法,vim会按照字母顺利打开第一个文件。想查看其他文件,可以使用ts命令, :ts会列出所有包含loadCache标签的文件,输入文件序号可以打开文件并定位到loadCache标签,通过j和k可以上下滚屏。 如果只是通过vim命令打开文件,那么可以使用如下命令进行文件检索和浏览: : ta tagname 跳转到标签 tagname 定义的地方 : stag tagname 在分割窗口中查看包含 tagname 的文件 : tags 查看到达当前位置所经过的标签路径 : ts tagname 列出匹配 tagname 的标签,如为空,则使用标签栈中最后的标签 : tf 跳转至第一个匹配的标签 : tl 跳转至最后一个匹配的标签 跳转快捷键: ctrl -] :跳转至光标所在对象定义之处 ctrl - t :返回跳转前位置 ctrl - t : 为数字,向回跳转 n 次;等价于重复 n 次 ctrl - t 操作 5、注意事项 确认vim在打开文件时能够找到相关的标签文件tags。 taglist1、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om/vim-scripts/taglist.vim 2、功能说明 taglist是Vim的一个代码浏览的插件,类似IDE中的Outline视图,可以根据不同语言的代码显示代码中的包、类、接口、方法、函数、变量、属性等内容,是Vim浏览代码的一个必备工具。如图: taglist同样需要依赖ctags命令生成tag。 3、安装 进入~/.vim/bundle目录 执行: git clone git://github.com/vim-scripts/taglist.vim.git 在.vimrc文件设置taglist的配置信息,以下是我的偏好设置 taglist{let Tlist_Show_One_File = 1 只显示当前文件的 taglist ,默认是显示多个 let Tlist_Exit_OnlyWindow = 1 如果taglist是最后一个窗口,则退出vimlet Tlist_Use_Right_Window = 1 在右侧窗口中显示 taglistlet Tlist_GainFocus_On_ToggleOpen = 1 打开taglist时,光标保留在taglist窗口let Tlist_Ctags_Cmd='/opt/local/bin/ctags' 设置 ctags 命令的位置 nnoremap leader tl : Tlist CR 设置关闭和打开taglist窗口的快捷键 } 4、使用说明 taglist参数介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在.vimrc中设置: Tlist Ctags Cmd:设置ctags命令的位置 Tlist Use Horiz_Window:设置为1时,taglist窗口横向显示。默认纵向显示 Tlist_WinHeight:设置taglist窗口的宽度 Tlist_WinWidth:设置taglist窗口的高度 Tlist Show One File:设置Tlist Show One File为1则只显示当前文件的taglist,缺省显示多个文件中的tag Tlist Sort Type:taglish默认按tag在文件中出现的顺序进行排序,设置为name,taglist将以tag名字进行排序 Tlist Exit OnlyWindow:设置为1时,如果taglist是最后一个窗口,则退出vim Tlist Use Right_Window:设置为1时,taglist窗口出现在右侧,缺省显示在左侧 Tlist Auto Open:如果想在启动VIM后自动打开taglist窗口,该参数设置为1 Tlist Close On_Select:如果想在选择了tag后自动关闭taglist窗口,该参数设置为1 Tlist GainFocus On_ToggleOpen:设置为1时,打开taglist光标保留在taglist窗口 当使用vim打开某个程序文件时,我们可以用:Tlist打开taglist窗口,如果该程序具备类、接口、属性等元素,就会在taglist窗口显示出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些常用快捷键来操作taglist: 通过光标选择tag,回车可以跳到定义该tag的程序位置 选中tag时按空格键,会在状态栏下方显示该tag的完整定义 x,横向放大或缩小taglist窗口 =,折叠所有的tag +,打开所有的tag 5、注意事项 确认在.vimrc中使用Tlist Ctags Cmd定义了正确的ctags命令的位置,否则会出现找不到tag的错误信息。 visualmark1、下载地址 http://www.vim.org/scripts/download script.php?src id=4700 2、功能说明 visualmark,顾名思义,就是在你阅读代码或编写代码的时候随时快速打标签,并通过快捷键来回切换浏览。如图: 3、安装 在.vim/bundle下建立文件夹visualmark/plugin,把下载的文件visualmark.vim复制到该文件夹下。 4、使用说明 使用vim打开一个文件,使用快捷键mm设置标签,通过F2和shift+F2可以上下切换浏览。 我们还可以对标签的样式进行定制: 打开visualmark.vim,找到如下代码修改: //根据背景色设置标签颜色,cterm表示为原生vim设置样式 if bg == dark highlight SignColor ctermfg=white ctermbg=blue guifg=white guibg=peru else highlight SignColor ctermbg=white ctermfg=red guibg=grey guifg=RoyalBlue3 endif 5、注意事项 无。 来自于图灵社区,原文包括4部分,这里综合在一起(作者是 池建强 ): 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15972 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15994 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16397 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24905      
5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Geany:一个不错的轻量级开源IDE
outcrop 2011-3-17 17:20
Geany 是一个轻量级、快速、免费,开源、跨平台的一个IDE,支持较好的语言有 C, Java, PHP, HTML, Python, Perl, Pascal等。 官方网站: http://www.geany.org/ Some basic features of Geany: Syntax highlighting Code folding Symbol name auto-completion Construct completion/snippets Auto-closing of XML and HTML tags Call tips Many supported filetypes including C, Java, PHP, HTML, Python, Perl, Pascal ( full list ) Symbol lists Code navigation Build system to compile and execute your code Simple project management Plugin interface (see Plugins ) Geany的 优点 是轻量级,相对Eclipse、Netbeans等大型IDE速度快,也能支持自动补全、语法高亮等简单的开发需求,堪当EditPlus、UltraEdit等编辑器的替代品; 缺点 是对微软的语言支持不够,好像没.Net各语言的开发环境,当然轻量级的IDE也缺乏一些大型IDE的一些复杂功能。 需要注意的 是自动补全需要设置下快捷键,软件自带的快捷键是CTRL+SPACE,这和我们的中文输入法冲突,我修改成了TAB;自动补全功能需要自己重新设置下,象括号、符号配对等常用功能,默认没有开启。博主未测试Windows下该软件的性能,欢迎补充完善。
个人分类: 开放源代码工具|14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Dev C++
shuli001 2010-11-23 16:34
Dev-C++是一个C/C++程序的集成开发环境,它是一款自由软件,遵守GPL协议。它使用MinGW32/GCC编译器,遵循C/C++标准。开发环境包括多页面窗口、工程编辑器以及调试器等。在工程编辑器中集合了编辑器、编译器、连接程序和执行程序。它提供高亮语法显示以减少编辑错误,还有一定的调试功能,能够适合初学者与编程高手的不同需求,是学习C/C++的不错选择。Dev-C++完全免费,你拥有对这一工具自由使用的权利,包括取得源代码等,而这一切得益于全球狂热者所做的努力工作。 Dev-C++并不是编译器,而是一个IDE(集成开发环境),它使用的编译器是GCC/G++。而GCC是目前对ANSI C,G++是对ISO C++支持最好的编译器。 信息学竞赛 认可的是ANSI C和ISO C++,因此用Dev-C++编译出来的东西提交后可以保证不出意外的错误。 C和C++都是编译语言,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直接运行C/C++源代码。要想运行用C/C++语言编写的程序,我们必须使用编译器将C/C++源文件编译成计算机可执行的文件。从源代码到可执行文件要经历三个步骤:预处理、编译,链接。常用的编译器有:Turbo C、Turbo C++(这两个太旧了,不推荐使用。严格地说,它们都是集成开发环境)、GCC、MicroSoft Visual C++(简称VC),Microsoft Visual Studio(简称VS,严格地说,它们都是集成开发环境)、Dev-C++(严格地说,它也是集成开发环境)等等。Dev-C++虽然功能不太强大,但是它对C/C++标准的支持非常好。而且该软件体积较小(最后版本devcpp-4.9.9.2_setup.exe约9MB),便于安装,对计算机配置的要求较低。利用Dev-C++来学习C/C++是个不错的选择。下载地址: http://prdownloads.sourceforge.net/dev-cpp/devcpp-4.9.9.2_setup.exe 相比之下,Dev-C++是比较纯粹的C/C++,而VC/VS里边有很多微软自己的东西,封装了很多MFC的类库。当然,VC/VS调试功能比Dev-C++强大,在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上也有非常强大的优势! ----------------------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50 次阅读|3 个评论
重IDE而轻语言,谈谈Delphi的衰落
热度 1 陈小斌 2009-1-15 18:46
选择Delphi作为主要的程序设计工具和语言,实际上是非常偶然的。2000年来到北京读博士,那时我只会FORTRAN语言,但非常羡慕那些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者,能够将自己的算法研究做成容易推广使用的软件,于是自己也打算学一门。最开始我选择的是JAVA,买了本Visual J++的书。书还没看一半,SUN和微软打起了官司,结果微软输了,Visual J++不再进一步维持和开发,我的心真是凉了半截。那个时候对于程序语言和开发工具还不是非常了解。听得最多的是VB和VC(主要是微软势力大,宣传多的原因),不选择VB的主要原因是VB是解释执行的,我总觉得会太慢(JAVA也是解释性语言,但那本Visual J++的书吹嘘其JIT编译器极其优秀,编译出来的程序运行速度超过C);不选择VC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其难,而是因为我特别不喜欢C语言的那一套符号表述,怪怪的,感觉像咒语。Delphi据说是搞数据库的,而我当时对数据库基本没有兴趣。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学院路的高教书店里翻看程序设计方面的书。翻来翻去总觉得有一种语言看起来特别舒服,比我当时喜欢的FORTRAN90 的语法风格还顺眼,感觉流畅得像一篇英文。这些书都是有关Delphi程序设计的书。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得!不是挑了这么久了,就下决心学Delphi吧。此后,我就和Delphi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未已。 Delphi Pascal确实是一种非常优雅的程序设计语言。学习过程中觉得其逻辑非常严谨。我经常能从中找到举一反三的快乐。比如分号;的应用,应该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省略,从一种情况可以推出另一种来。还有Begin..End的加不加的场合,也是清清楚楚的逻辑。那个时候,这些简单的逻辑推演会给我带来好些快乐。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对Deilphi Pascal的面向对象语言特征和程序构架知之甚少。大概是过了一年,我才知道Delphi里面自己也可以撰写封装类。而有关继承、多态的理解与应用更是直到2006年的时候,2007年才开始理解有关接口的概念。 熟悉程序设计语言的朋友们一定会觉得非常诧异,我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居然经历了如此漫长的过程。我想其中大部分不能怨我,而应该怨Delphi和大部分有关Delphi的宣传。Delphi实在太好上手了。鼠标拖拖拉拉,寥寥几句源码就可以开发出像模像样Windows可视化软件。当时有多少人为这种RAD程序设计方式而欢欣鼓舞!同时,Delphi为了保持对Pascal语言的兼容,是完全支持过程式开发的,偏偏我在过程式语言(FOTRTRAN)编程方面有较深的功底,习惯一时难以更改。更主要的是,从Borland到Delphi大部分专业级用户,对Delphi的宣传和介绍主要集中在IDE上,不断强化所谓的RAD开发功能,而有关语言本身介绍得很少。当时的市面上基本上没有专门讲解DelphiPascal语法的书籍。不像JAVA和后来的C#,许多专著专门讲语言,以语言为核心,而IDE则可以五花八门,属于另外一块内容。 这种对IDE的片面选宣传,使得许多人不知道Delphi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出色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在Delphi的发展历史上,曾多次引入创新性的程序设计理念。比如当前流行的单根类继承模式,就是从Delphi开始的;现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概念接口(Interface)也是在Delphi Pascal中率先引入的。利用接口的多根继承弥补了单根继承的不足,又可以避免C++等语言中多重类继承的缺点。利用Delphi语言本身开发的VCL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程序设计框架(Framwork),是Delphi的瑰宝,至今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可以说,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发展史上,Delphi Pascal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强大的IDE的宣传下,Delphi中这些本质性的东西被湮没了,Delphi的一般用户了解不多,而不用Delphi的人基本上不知道。我的一位在北航读电子商务(计算机专业)博士的同学,在他导师的要求下用Delphi 做了几个项目,但始终不知道在Delphi中也能自己定义类,这实在是很令人遗憾的。 确实,对IDE,尤其是对其RAD的强势宣传,使得Delphi当时吸引了一大批初学者。然而,随着软件开发工具不断的竞争升级,当RAD变得不再神奇的时候,Delphi的厄运开始来临了。Delphi对语言的垄断使得Delphi Pascal的编译器独此一家,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同时也导致Delphi Pascal社区本身市场的不足。重快手培训而不重内功磨练的市场模式终将遭到应有的惩罚。加上当时的Borland公司的方向性决策错误(如Delphi7以后曾一度准备放弃WIN32平台,全面转向.Net),因此,大约自Delphi7以后,尽管Delphi版本不断升级改变,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许多Delphi程序员转向JAVA或者C#,Delphi的影响逐渐衰落。 当然,我还是很喜欢Delphi的,也一直没有重新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尽管这肯定不是什么难事了。而且,Delphi本身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从Delphi2006开始,我期盼已久的运算符重载功能终于得以支持,这意味着关于复数的运算,不再像原来那样全部依赖函数,那么晦涩难懂了。 Delphi目前不再是引领前进的步伐,而是在追赶时代的潮流。我非常希望一些Delphi应用大家们能够好好地写几本Delphi Pascal语言的专门论著,更希望能够有其他Pascal系列的新语言出现,就像JAVA和C#继承自C、C++一样。但这,也许仅仅是一个梦吧。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1969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