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优势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优势

相关日志

小议韩晶岩“中医药治疗热病的优势”
fqng1008 2020-7-6 15:45
近来,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 韩 晶岩教授在《国际抗疫专家大讲堂》的演讲 “中医药治疗热病的优势——探讨中医药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理”在网上热传,受到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界的广泛好评。 听过这个演讲后,我们也有许多感慨,下面是网聊内容,留此为念: 吕永赟 : 韩晶岩他们的研究,从微观层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和病理生理的研究,从客观上推动了对中医中药治病机理的深入理解。 韩晶岩在日本的留学学习,接受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训练,功不可没。对于温热病的宏观的理解和整合,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科学研究要分两步走,首先是肯定结果,回答有没有效,属于是什么的范畴;第二步是作用机理,回答为什么。 韩晶岩老师他们的实验,首先证明了有效的问题,同时证明了温热病的辨证方法体系的问题,同时根据实验所见,回答了卫气营血病证发生的微观的现象,事实,症状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一般的机理。 白细胞不容易粘附,基底膜的保护与修复,卫气营血分各阶段的微观表现,地黄某成分的作用机理,人参皂甙 、 五味子某成分的作用机理。使我们看到了客观的结论,对中医药能够治疗新冠肺炎的作用机理有了初步的阐明。从而坚定了使用中药的信心。虽然背后的更进一步的机理还没有弄清楚,但那是下一步的事情。 聂广 : 韩教授的讲座基于三个部分,一是他瘀血证研究的知识积累,二是利用内毒素动物模型研究卫气营血辨证的成果(包括麻杏石甘汤、清营汤、生脉散等),三是利用内毒素模型研究 “清肺排毒汤”的内容(未发表)。 吕永赟 : 关键是研究的仪器 , 天力士集团里面有,据说进口自日本,能够观测微循环的变化。各种中药对微循环的影响,他们都有研究。好多这方面的研究都使用这台仪器。柴程芝博士的生脉散研究,也是主要使用这台仪器。 聂广 : 他的讲座给人一个误导,似乎西医干预只有抗病毒和疫苗,没有对症处理(针对病理生理学)。另外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用 “卫气营血”传变并不准确。 不错,他的指标观测比较先进!其实,新冠肺炎已经有专门的动物模型,内毒素模型还不是最好的。 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以表证期(前驱期)、肺炎期、喘憋期、休克期、恢复期概括比较合理。 吕永赟 : 合理的使用激素,使用肝素抗凝阿司匹林退热抗炎抗血小板 654-2改善微循环,免疫因子拮抗剂等等也有研究,只不过系统的整合与分析,做的明显不够。 聂广 : 当然,他的这个讲座,是中医界最好的,也预示用一种语言(科学的)阐释中医的干预效应是完全可以的。 吕永赟 : 麻黄碱的药理,符合了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关键,麻杏石甘汤是更加全面的病理生理学处方,不仅仅是早期阶段,不仅仅是卫分气分阶段。与其它处方的组合,可以适用于所有阶段。 一开始我们讨论新冠肺炎的时候,我就明确提出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理由就是因为传染病都有基本的病理生理学规律,遵循规律,就能进行推理,给出基础方案,结合临床的反馈和变化,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整,再结合客观的实验研究补充细节,基础方案可以更加完善。 李明远: 非常棒的讲座!韩教授能将新冠病毒疾病的卫、气、营、血从白细胞在血管内壁的粘附、白蛋白在微小血管、毛细血管的泄漏、血管基底膜破裂及其相关中药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和讲解十分难得,条理非常清楚!能在微米或纳米尺度研究卫、气、营、血的形成和中药的作用,其中西医的结合几乎完美(至少是我这个外行的感受)。我相信,如果能够做进一步的研究,一定会对相关中药对白蛋白泄露和血管基底膜的修复在分子和分子间作用力层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韩教授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表明,气(物质与能量)在微小血管、毛细血管、组织间隙和细胞膜孔隙的输送问题,对新冠病毒疾病和其它疾病的重要性。或者说,血液、组织液、氧气或二氧化碳等输送受阻是新冠病毒疾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当然也应该是对其进行治疗的一个重要 “靶点”。 实际上,中医、中药已经找到了这个靶点,只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用现代语言阐述清楚,或讲好中医药的故事。 聂广: 这才是真正的中西融合,用一种通用的语言表达。 李明远: 在科学层面,中医与西医是相通和相融的,只是需要我们花点儿时间和功夫来阐述。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中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只要将欧美等经历了千辛万苦、经过几百年时间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中医, “搭便车”就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而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么好的事,何乐而不为? 聂广:李教授,基础医学已经成为科学的一个分子。科学只有一种,没有国界,中医学融入其中就是最好的发展。 林肇昆: “中医学融入科学就是中医的发展)。说的太好了,是对中医发展的最佳概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隧道灭火难易程度比较
dfedhw 2019-10-10 11:14
同样都是隧道起火,通过全面对比,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明显差别,如下表: 1.公路隧道由于 空间相对宽敞,结构简单,可燃物相对独立,火灾能够被即时发现,现场人员众多,单向通风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确保上风方向人员的安全 ,所以在起火初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人力来组织灭火。 2.电缆隧道由于空间小,一旦发现时间显著延迟,烟雾很快便会充满隧道,人员无法再进入,导致灭火工作难以展开,一般只得采取两端封堵。 3.电缆隧道火灾由于出口距离 短,贴近地面,人员可迅速脱离险境,造成人员伤害的可能性甚微,最严重的的情况不过是造成大量电缆损毁,供电系统完全瘫痪。 4.公路隧道则不同,尽管短期内人员受到火灾烟雾伤害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上风方向相对安全,下风方向可尽快向隧道出口逃生,或通过人行横道撤离至另一隧道),但如果火势未尽快控制住,极端情况下,如公路隧道较长,由于人员慌乱状态下活动的不确定性、车载货物种类的不确定、大量烟雾影响救援,若任由燃烧无限度持续下去,不仅可能对车辆及隧道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个别人员的安全亦无法保证。 结论:鉴于 公路隧道内可能造成的无法承受的灾难性后果,加之起火初期完全有相对充裕的时间 ,故必须在公路隧道内备足灭火剂,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实施灭火, 面对火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进攻”,不间断地实现灭火力量的先后衔接 。 其实,当初期灭火开始奏效的同时,对人员与财产的威胁也在同步减轻,待消防队赶到,局面完全可得到控制。反之,如果现场人员只是等待观望,或自顾逃散,一盘散沙,任其继续发展的后果不难想象。 “在生物界中,有很多群体性动物,比如蚂蚁和蜜蜂,个体没有那么复杂,却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集体智慧。例如,当火灾来临时,蚂蚁会抱成一个大球逃生,中间的蚂蚁会幸存,整个蚁族得以继续繁衍。而人类社会的踩踏事件与堵车事件,也恰怡就是因为人类太聪明了,只想到自己,所以导致事故的发生。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组甚至可以通过定的实验设计,让阿米巴虫这种单细胞生物自己“设计出沟通各大城市之间的高效交通网络。也就是说,人类在面对复杂世界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向蚁群、鸟群、阿米巴虫这样的动物群体学习。”( 节选自微信公众号 倩姐 公众号首发文章即获150万+的作者 ) 矿井隧道作为一种特殊情形,一旦发生火灾,兼具上述两种隧道的劣势,几乎不具有任何优势,伴随有其它不确定因素,故成为一类尤其需要重点防范与应对的火灾类型。 【温故而知危】吉林省吉林市桦甸老金厂金矿股份有限公司“1·14”重大火灾事故
2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日翻译20190609
Bearjazz 2019-6-11 14:03
# 编者信息 熊荣川 明湖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Solution: network methods Phylogenetic methods that allow for persistent ancestral nodes, multifurcations and reticulations are needed to take these population phenomena into account. The advantage of networks over strictly bifurcating trees for estimating within-species relationships now becomes obvious. Networks can account effectively for processes acting at the species level and they might be able to incorporate predictions from population genetics theory (Box 2). In addition, networks provide a way of representing more of the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present in a data set (Fig. 2). For example, the presence of loops in a network might indicate recombination. In other cases, loops are the product of homoplasies and precisely in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reverse or parallel mutations. Most network methods are distance methods, with the common idea of minimizing (with some specific restrictions) the distances (number of mutations) among haplotypes. In other cases, the likelihood function is maximized. 解决方案:网络方法 研究种群想象的系统发育方法需要考虑持续祖先节点、多岐分叉和网状结构。与严格的二岐分叉树相比,网络方法用于估计种内关系的优势现在变得越发明显了。网络可以有效地解释在物种层面上作用的过程,并且它们可能将群体遗传学理论的预测整合进来(框注 2 )。此外,网络提供了一种表示数据集中存在的更多系统发育信息的方法(图 2 )。例如,网络中的闭环可能表示重组。在其他情况下,闭环是趋同进化的产物,精确地指示了回复突变或平行突变的发生。大多数网络方法都是距离法,其共同的思想是最小化单倍型之间的距离(突变数)。在其他情况下,似然函数最大化。 Posada D , Crandall K A . Intraspecific gene genealogies: trees grafting into networks .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01, 16(1):0-45.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1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挥湿地生态资源优势 全力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梁明光
ghzcljz 2018-9-22 11:06
作者: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李俊臻
1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正确地给自己一个评估
jiangjiping 2018-8-31 07:40
如何正确地给自己一个评估 蒋继平 2018年8月31日 我不久前在本网发表了【你努力的方向是否选对了】一文, 其中的主要意思是要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来选择努力的方向。 从博文获得的评论来看, 一些读者认为要正确地给自己一个评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是。看到这样的评论,我一直想专门谈谈这个话题,今天就抽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这篇文章没有说教的意思, 是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以起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首先, 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做一个客观的评估, 看看有没有拼爹的资本。 要是你的爹妈只是社会普通一员,那么, 你的后台靠山和社会关系就属于低档次的成员之一。 不过, 不要由此产生悲观情绪, 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属于这一类, 具有拼爹资格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这个评估可以使你认识到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是完全要靠自己的奋斗还是可以获得家庭的一些帮助。这个评估很简单, 不会有什么弄不清的地方。 其次,对自己的个性做一个正确的评估。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性别。 不同的性别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 由于生理上的差异, 男人和女人在许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要是你是一个女性, 那么, 就要按照女性的生理特性和社会对女性的评判标准来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估。但是, 不管是男是女,这个评估应该包含兴趣爱好,脾气性格, 人生追求的目的等方面。 再者,对自己的身材进行认真仔细的评估。在身体已经充分发育成熟后,量量自己的身高,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相貌。不管是男是女, 一个人的身材对人生的影响是最明显的, 而且是直观的。高大魁梧,仪表堂堂的男人走到那里都会给人一个好的印象。 同理, 一个女人长得美丽可爱, 也一定是一种优势。 一个具有身材优势的人在文体界发展成功的概率就比较高一些。 然后,对自己的智商做一个客观的测试和评估。 首先看看自己在同一个年级的学习成绩处于什么水平。 这个很容易做到。 班里同学们都是用的同一本教科书, 是由同样的老师教的, 所以, 你的成绩真正实实地反映了你的智商。因而, 这个评估是不难做到的。然后,和同学们下各种各样的棋, 看看自己在各种游戏中的胜败记录。 要是与同年级的同学们较量中, 能够保持胜多败少的记录, 那么证明你的智商高于平均数。智商高的人在科教界发展比较容易成功。 还有, 对自己的情商进行公正的评估。 这个主要看自己是否属于能说会道, 善于交际,模仿能力特别强的一类人。 要是具有这些才能, 就是一个情商高的人。情商高的人在管理, 经商和服务行业比较具有发展前景。 最后, 对自己进行一个综合评估。 根据以上的分项评估成绩, 综合衡量自己在哪方面具有高于平均数的天资。 得到这个评估结果后, 就可以得到自己的优势在哪方面的结论。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2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美国私企搞科研的两大优势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8-6-29 07:55
在美国私企搞科研的两大优势 蒋继平 2018年6月29日 自从获得博士学位后, 我一直在美国的私企从事科研工作。 在职业生涯中,曾经在五个不同名称的公司工作过。虽然公司名称不同, 但是, 我在这些公司从事的科研工作是完全一样的。 在这些不同的公司,我都是实验室的主要科研人员, 担负着某个领域的首席研究员的重任。 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从来不用申请研究经费, 所有与研究有关的经费, 包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化学试剂, 培养基等实验用品的购置都是我自己根据需要随时购买, 不需要经过向上级申报的手续。这个程序省去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申请经费, 从而使我的科研成效得到显著的提升。 除了不用申请经费外, 在私企搞科研也不用写论文。 公司鼓励每个科研人员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在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创新上。这样的环境, 也大大地提升了科研成效。 美国的私企几乎都是这样,研究人员不用花时间和精力申请经费和忙着写论文,所有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把时间用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上。这是在私企搞科研的两大优势。
个人分类: 工作环境|4316 次阅读|14 个评论
跟风式科研的优势
热度 5 outcrop 2016-8-8 15:47
虽说跟风研究、跟班研究的口碑不大好,但还是有其老二优势。 原创性科研的试错成本毕竟不小,而跟风研究则是看准方向后的跟进,能规避很多风险——创新和创业一样,都可能代价巨大。 但这么一跟风,原创性比较强的兄弟姐妹们就不大乐意了,特别是欧美之类比较发达的同学们。 他们可能并不忌讳中国人搞了原创性比较强的前沿性的东西,那是蓝海;他们可能最怕的是中国人会做他们已有的能赚钱的东西——中国人一旦会做什么,什么的价格就可以大幅度将下来——毕竟很多中国人工作努力十足。 所以我们也不必过于谴责跟风式科研,但要跟得紧、跟得消化好,也是事半功倍的好科研。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608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学科---‘杂交优势’谁杂谁?
热度 8 lin602 2016-6-10 08:36
‘杂交优势’是生物界一个普遍现象。 这一自然科学的现象应用到学科建设中,就是一个学科中的师资要来自于不同的学校甚至学科。 许多国家的高校师资不来自于本校本学科,而是从其他学校的相同、相近、相关学科引入。这已经是一个共识,也是保持学科活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我国高校许多年来,师资来自于本校本学科的比较多,出现了近亲繁殖的不利因素。近年来,留校的师资越来越少,从国外、其他高校来的年轻老师越来越多。而且所学专业与本学科有差距,即使专业相同,研究方向也有很大差别。 杂交优势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对于个体来说,他有一个原来学习或从事研究专业或研究方向,来到一个新的学科或研究方向,如何杂交? 比如,我所熟悉的一个排名前十的985高校中有一个教授,他的博士所学专业是物理学,他到化学系做博士后留下来做老师,他的杂交基因一个是物理学另一个是化学,如何杂交?他只能将物理学的专业特长应用到化学的研究上来,而不能将化学的特长应用到物理学的研究中。因为他是在化学学科工作!当然他做得非常好,成为‘特聘教授’。 再比如,我校有一个全国重点学科---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是中国第一位林业部长梁希创办的。近几年从国内外学材料、有机合成、催化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年轻老师补充到这个学科做研究与教学工作,他们的专业素质挺好的,许多年轻老师成为省特聘教授。如何杂交?这些老师只能用他们原来的专业特长杂交到‘林化’这个学科研究中,而不能反过来。否则他们的研究就脱离了‘林产化工’这个学科,时间长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就会弱化,甚至变种。用他们的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案于‘林’资源的化学与化工中。再说,假如他们还是研究原来的内容,结果一是现在工作学科的学术环境不利于他们原来的研究,二是他们会慢慢被他们原来的专业或研究方向所甩掉。时间长了,他们会发现他们会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为了加强工科,许多理科专业的博士会充实到工科中来,不少老师在目前文章考核的压力下,因为理科研究好发SCI论文,一直没有改变原来理科的研究内容,不慢慢进行研究方向转变。这其实对现学科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这些老师不为工科所接受,在工科中没有影响,他会慢慢成为被理科所抛弃,又不为工科所接受的‘学人’。 杂交优势,在学科建设中应该这样来理解:引进其他学校、或其他专业(学科)、或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利用他们的不同的研究背景与学术特长,开展本学科内涵所要求的研究与学术工作! 袁隆平杂交的产品是‘水稻’,不是将‘水稻’杂交成其他种属。 许多年轻教师到一个新学科工作,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所以一定要抬头看路再努力拉车。
5057 次阅读|8 个评论
什么样的农业可称生态农业:简论生态农业的九大优势
热度 1 蒋高明 2015-9-1 11:36
什么样的农业可称生态农业:简论生态农业的九大优势 蒋高明 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经常被问到什么样的农业才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机农业有什么区别?生态农业是不是回归到原始农业?由于不了解生态农业内涵,加上有人刻意误解,生态农业在一些特殊语境里,成为落后、低产、低效的代名词,而他们唯一承认的是生态农业是环保的。 如果仅仅因为环保而发展的农业,而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这样的农业显然没有推广的必要。实际上,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智慧基础上,利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提升的一类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农林牧副渔都会涉及,但在每一个环节都有物种的贡献,都有从事该行业的农民的贡献。生态农业的几个典型特点是: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元素循环再生、生态平衡、多样性的物种、大大减少乃至杜绝农药、化肥、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环境。生态农业具有以下九大优势: 优势一,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零面源污染 。没有健康的生态农业无从谈生态农业。农业重点害虫和杂草其实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种,能够用物理方法干扰控制的,尽量不用化学办法,能够恢复生态平衡,对产量不造成明显影响的,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既节约了人工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可以用少量的农药,主要是应急之用。可以用少量的化肥,但化肥利用效率高,用量少。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如果发展生态农业,将目前 90% 以上的农药和 50% 以上的化肥停下来,对产量影响并不大。 优势二,质量高,口感好,很少农药残留或零农残 。由于前期投入的化学物质非常少,且尽量投入可降解的生物农药或低毒农药,再加上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以大量的有机肥为主,这样的农业产品口感是好的,即很多上世纪 50-70 出生的年代小时候的味道。最终产品是经得起农药残留检测的。如果农产品后期检测出多种农药残留,那根本就不能称生态农业。 优势三,单位土地经济效益高 。目前由于采取粗放式的化学办法种地,虽然产量相对高,但价格便宜,有时市场不好还会烂在地里,资源浪费严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办理有两种,要么继续扩大土地规模,但质量不提高价格不变,使经营者有利可图;要么提高产品质量,价位提高,加上生态农业不减产,一亩效益等于几亩,这样的话,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好事。前者购买了放心食品,保护了自身与家人健康,后者增加了收入,更愿意向土地中投入优质劳动。 优势四,种养结合,种植多样化,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这是生态农业的最大优点。生态农业的大量肥料来自系统本身,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积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种类,豆科与禾本科植物间作套种,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源,立体种植也能够实现。生态农业的食物多样性是其他农业方式做不能比拟的。物种多样性丰富,系统就稳定,抗风险能力就高。据笔者粗略估计,在北方一个千人左右的存在,可以提供的食物种类近百种,而美国农业模式,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内只能生产一两种食物,要么玉米要么小麦。不要说搞间作套种,就是联茬种植业做不到,他们的农业根本就没有人气,几十平方公里难见到一个人。 优势五,生态农业产量高 。生态农业产量并不低,由于用地养地,被带走的养分通过有机肥或少量化肥补充,更关键的是,由于化学物质少,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丰富,这些生物就间接将土壤中的矿物质释放出来,供植物根系吸收。这样模式下,如果坚持长期样地,产量是稳步增加的。 9 年实践,我们已经成功将低产田改变成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连农药化肥都没有用。 优势六,全面提高水分与养分利用效益,节约资源,不产生浪费 。由于生态农业尊重动植物生长规律,因地制宜,根据农业的气候特点安排种植和养殖,重在与自然规律相一致,遵守 24 节气的农时,其水分、养分利用效率高,加上有饲养的动物,乡村餐余和作物秸秆都能够利用,增加了资源利用效率。所有这一切要实现,必须有人气,人在其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优势七,增加了动物福利,让动物快乐少生病少用药少用抗生素 。生态农业拒绝集约化养殖,让动物们尽量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长,尽量接地气,互相嘻戏并快乐生长,这就增加了动物福利,从源头减少乃至杜绝了兽药和抗生素使用。如草原养的鸡很少生病,还捎带控制了草原虫害。 优势八,实现耕地固碳,由碳排放逆转为碳吸收 。据我们研究现代农业模式下,每公顷每年释放二氧化碳当量 2.7 吨,而有机农业 8.8 吨。这就是说,减少化肥使用,增加耕地有机质,可将温室气体埋藏到地下,这个功能是生态农业的副产物。 优势九,生态农业可全面带动农民就业 。由于优质优价,加上生态环境优美,对城市人群有很强的吸引力。农业要素容易变成商业要素,从养殖到种植,从收获到加工,从加工到销售,从餐饮到观光旅游,从保健到养生到养老,乡村可以就地城镇化,吸引农二代、大学生二代,乃至城市精英就业。这样的话,遍布全国的 400 万个乡村如发展生态农业,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然生态农业有没有缺点呢?当然有,那就是要花费的劳动力多,农忙季节活重活累,农民多不愿意采用。我们正在研究一些方法,减少劳动力投入,如打农药的活基本可以停了,用机械播种与收获等。更关键的是,只要比较效益高,农民就会投入劳动。如果进城打工不如在地里刨得多,他们就不愿进城打工。 以下几种农业模式,由于严重违背了生态学乃至生物学规模,不是生态农业: 一是反季节蔬菜大棚 。该类农业模式将作物与自然隔开,内部高温高湿环境成为植物的逆境,离不开农药化肥和除草剂,不是生态农业提出的模式。 二是集约化单一种植 。这类就是美国式家庭大农场模式,每户农民经营土地几千乃至几万英亩,但种植多样性下降,投入的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少,环境代价大,产品口感差,周围鸟类都停止了叫声。这是没有人气的农业,适合为动物生产饲料。美国将这种农业模式生产的粮食多用于出口、做饲料、或做工业原料,当然他们也自己吃。 三地膜覆盖的农业 。地膜无法降解,增加的了环境污染。这种模式一边生产食物,一边生长致癌物,是必须叫停的农业模式。目前很多欧洲国家早已叫停了该“杀鸡取卵”的短视农业模式。 四是转基因农业 。转基因严重违背生物学规律,种子被人垄断,还捆绑专门的农药、化肥、除草剂,是与生态农业格格不入的,因此转基因农业根本不能叫生态农业。有些单位将研发的转基因作物,只在头几年减少了少量的农药,就匆忙宣布他们是绿色的是生态的,实在是玷污了生态这个词汇。 五是工厂化农业 。包括集约化养殖场、工程化温室大棚、无土栽培农业,这些农药模式虽可减少一点人工,实现快速繁殖,但严重违背了动物福利,生产的食品营养差,农残高,抗生素含量高,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潜在的污染,这显然也不是生态农业。 最后再简单谈一下有机农业和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是连农药化肥都不用的生态农业,其标准是国家规定的,发展有机农业的环保功能更明显。各地还有搞的自然农法农业或天然农业,生态肯定是很生态,但如果产量不能大幅度提升的话,其做法就值得进一步商榷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0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男性过分高估自身能力或是理工科更有优势的原因
redtree 2015-6-28 19:28
男性过分高估自身能力或是理工科更有优势的原因 2015-06-25 14:47:24 来源: cnbeta网站 日前,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一群研究人员们发表了一篇题为《对数学成绩过高评价的性别差异》的文章。 Shane Bench及其团队成员先让所有参与人员接受了一次数学测试然后让他们对自己的成绩作出评估,之后接入第二个阶段。在该阶段中,实验分成两组进行:在第一个实验中有122名人员参加,他们在接受第二次考试之前会被告知第一次的测试成绩; 第二个实验则有184名人员参加,他们并不会在第二次测试之前并不会知道第一次的成绩。 在第一阶段实验中,男性对自身的成绩预测要高于实际,而女性则显得非常中肯,她们给出的成绩更符合实际情况。在第二阶段实验中,被告知真实成绩的男性不再像另外一组一样,依旧表现对数学测试的过分自信。 报告指出,男女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差异并不是因为女性对自身的能力足够了解,而是因为男性过分高估他们的能力。研究人员认为,性别差异上的正性偏差是造就男性要比女性在数学学习和事业上产生更大追求欲望的部分原因。Bench解释称,这些结果表明,人们若想要发挥自己的潜力就需要这种“正向错觉”。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科传承---许多新的优势未立旧的优势已失
热度 6 lin602 2015-4-15 06:44
许多高校的学科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在学术界或业界非常有名气,有一批知名度很高的教授,学生也好就业。但人都是会老的,都会慢慢退出工作舞台。 但是,随着这些知名教授的退休,他们的学术就随着丢失! 因为,没有解决好这其中的学术传承。 许多学科,新的学科优势没有建立,没有形成自己新的学科特色,没有形成新的知名教授,但老的学科优势已经失去。 我想这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学科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
2520 次阅读|9 个评论
美国变穷必然是天谴的结果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5-1-21 01:50
美国变穷必然是天谴的结果 蒋继平 2015 年 1 月 20 日 美国现阶段很富有,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不过, 国内有些人希望美国衰败, 或者变穷。我记得科学网上就有这样的博文内容。 那么,要想知道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 必然要知道这个国家的整体景况。 这个整体景况包含许多重要的因子。 这些因子是: 地理区位, 社会体制,人口数量和素质,科技水平等若干方面。 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 这篇博文只是简单地来谈谈美国的地理区位特色和优势。 要想清楚地理解美国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 您必须在您的意识中有一个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概念。换句话说, 您必须对天文地理有相当的知识。 假如您心目中有一幅立体世界地图的话, 那么, 您就会很容易发现, 美国的地理区位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势。 先让我们来看美国的地理经纬度。 从世界地图上很容易看出, 美国是北美洲的一个大国,它的全部领土跨越寒带,温带,亚热带, 和热带, 以温带和亚热带的面积最大。 从天文知识和农业生产的历史来看, 温带和亚热带是人类生存最理想的地区。 这种地区的天气温暖潮湿, 阳光充足,非常适合生物生长。 这是气候决定的。 气候是大自然的行为, 也是天意, 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因素。 在这点上, 中国和美国几乎一样的, 也可以说是一个对映体。 其次来看美国的国土面积。 美国的国土面积可以说是并列第三位, 与中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 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虽然美国的国土面积比不上俄罗斯和加拿大,但是,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国土面积绝大部分处于寒带, 其气候条件相当恶劣, 根本不能与美国的景况相提并论。 在国土面积方面, 中国与美国极其相近, 可是, 中国的西部地区属于高原地貌, 群山连绵, 缺水寒冷, 不适合农作和人类居住。这是中美两国在地理区位上的一个明显差异之一。 再来看美国的周边环境。美国的北部边境只与加拿大交界。 加拿大虽然从国土面积上看上去属于一个大国, 可是, 由于它在地理区位上的劣势,它的人口很少, 只有三千多万人, 还不到中国的一个省的人口数量 ,几乎与美国加州的人口差不多, 只有美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所以, 从国防安全的角度看, 加拿大不会给美国造成国家安全的担忧。 它的南部只与墨西哥交界。 墨西哥是一个中等发达的国家, 在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上远远不如美国先进和强大, 因而,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 墨西哥也根本不能造成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压力。更为荣幸的是,美国的东面是大西洋, 西面是太平洋。 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域,自然地组成了美国东西两面的天然屏障。 漫长的海岸线, 也为美国的海路运输提供了极为方便的自然条件。 反观中国,只有东部是沿海地区, 三面是陆地, 与许多国家接壤,而且西南地区高山环绕, 不但交通不便,而且经常有领土纠纷, 造成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这是中国和美国在地理区位的另一个明显差异。 在这方面, 美国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 , 美国的地理区位占着天文和地理的两大优势。这两个优势为美国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 和牢固的安全屏障。 这三个因素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因子, 是决定人生质量的关键所在。 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可以与美国在这三大因子上相提并论。 鉴于这样的现实, 美国的富有是可想而知的, 是合情合理的, 是应该得到理解的。 要是美国不富有, 哪世界上哪个国家应该富有? 要是美国真的有一天走向衰败, 变得贫穷, 那一定是天谴的结果。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4039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名人传记】【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lcj2212916 2014-6-19 21:45
【名稱】: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作者】: (美)白金汉 【大小】:3.23MB 【格式】:pdf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不幸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对自身才干和优势不甚了了,更不具备根据优势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相反,在我们的父母、老师、经理和一心关注病态的心理学引导下,我们成为自身弱点的专家,为修补这些欠缺而一生追求,却对我们的优势不闻不问,任其荒废。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6864025
1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出路
fanxiaoyingz 2014-3-7 10:46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出路 在经济领域,一直以来存在着私有制和公有制的争端,而且从 60 多年的经济实践 看公有制和私有制各有好处。但是这种好处很显然来自于商品投资 / 生产 / 销售 / 获益的不同阶段 。 公有制的好处在哪里呢?有人概括地很好“人多力量大,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对于一个穷国来说有极大的好处。穷国无法实现原始积累,但是通过公有制,集合大家的一点一滴的投入,就能够实现从资本总公式中“资金”向“资本”的惊险一跳。 在一种商品的成功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要素缺一不可: 1 资本, 2 技术, 3 设备, 4 场地, 5 动力, 6 人才, 7 管理, 8 销售, 9 市场。作为一个单个的人,或者个人的简单组合,无法实现上述九个要素,因而往往不能办成功企业工厂。 但是在公有制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国家体制下,这九大要素非常容易整合。所以公有制的好处非常明显,那就是投资组建建设新企业、建设新工厂非常容易。纵观我国 60 多年的建设经济的经验,前三十年国家举全国之力直接创建新工厂、新企业、新研究所、新大学,直接地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中国政府几乎在所有的工业部门都有投资建厂:包括通讯器材工业、造船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原材料工业、塑料工业、燃料工业、橡胶工业、、采矿工业、建筑工业、煤炭工业、纺织工业、电力工业、食品工业、冶金工业、造纸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制糖工业、汽车制造工业、卷烟工业、飞机制造工业、罐头工业、、乳品工业、农业机械制造工业、制革工业、纺织机械制造工业、酿酒工业、建筑和筑路机械工业、印染工业、机床制造工业、服装工业、矿山设备制造工业、制陶工业、运输机器制造工业、无线电工业、发电设备制造工业、电视机工业、稀有金属工业、黑色金属工业、加工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领域。也在几乎所有农业领域有投资,包括林业、牧业、农业、水利等等。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巨额投资在建国三十年后有了巨大回报。正是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使得中国的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尤其使得民间的投资能力,管理企业的能力大幅度增加。所以,有前三十年的动力和基础才导致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释放出了巨大的活力。 但是,从宏观上看,改革开放后虽然国家放开了民间投资和市场,但是国家并没有放松对经济领域的投资,只不过投资的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政府依然在向大型工厂、重要部门直接投资,例如大亚湾核电站、三峡工程、上海宝山钢厂等都是直接投资,另一方面把直接投资的重点由工厂企业向更加宏观的,更加具有全局性的领域转移。明显地方是国家投资向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建设、水利、电力、信息等等领域发展,最终导致最近几年物流业迅速发展。而国家在最近三十年逐渐放弃的投资是工厂企业,实际上是相对而言微观的、投资少的、管理容易的、占地少的领域,几乎把这些领域都交给了社会力量来办理。而在这些中小型企业的社会办理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场地、提供政策、提供服务、提供管理,所以全国建设了许许多多的工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区,把许多同类企业集中在一起,造成运输成本降低、互利互惠加强、竞争加剧、信息流速加快,所以造成了迅速繁荣。而中国政府在后三十年除过政府自己直接投资以外,还放开了社会投资办企业的限制,导致的结局是国家和社会力量一起办企业。等于说后三十年中国人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只是侧重点不同,政府投资更加合理,所以走得更快了,因此迎来了迅猛发展的三十年。 而在企业管理方面则主要从财务、税收、资格、基础设施、执法等外部环境着手。所以,改革实际上就是改革了政府投资企业和管理企业的方式。但是政府依然存在着相应的管理机构。中国政府不但投资搞企业,而且尽心尽力地管理企业,前三十年是直接管理,后三十年把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变更为间接管理,但是从来没有放弃管理。 那么,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在短短六十年崛起的秘密在哪里呢?其实上面已经回答地很清楚了。 长期以来,世界人民都在质问一个问题,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到底存在不存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模式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中国模式的特点就是在高度集权制度下,而不是民主制度下,把资本,技术,设备,场地,能源,人才,管理,销售,市场高度整合,集中力量兴办企业,建设大型工程,而且参与投资和管理,从而克服散漫、凌乱、短板、无组织现象。这种模式的关键点在于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国家政府力量集中全国所有资源力量发展经济。中国模式的本质是创办国家化。我们把这种经济模式叫“集权计划经济”。 首先来说,这一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二说明的是,中国在高度中央集权领导下发展经济的模式别的国家不能效仿,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官国社会”,从古自今经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中国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传统和整个社会风气。第三说明的是,中国利用中央集权组织建设经济不仅神奇地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过程,而且正在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过程,成功地启动和运转了市场。 第四需要说明的是,市场在成功地运转起来以后便有了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政府的管理方式要配合市场的有效运转,改变市场和企业管理方式。第五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模式在投资兴建初期对经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以后的环节,例如再生产、技术改造、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企业管理、人才使用方面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可克服的具体矛盾。因此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总而言之,经济建设的中国模式就是中央集权下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而在一体化之下,集中国家力量组建企业工厂,整合 1 资本, 2 技术, 3 设备, 4 场地, 5 动力, 6 人才, 7 管理, 8 销售, 9 市场等九大要素。这种模式在世界上只有中国能够办到,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官国社会,是一个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但是经济建设的中国模式具有以下缺陷: 第一,组建容易,运行困难。对于企业来说组建的确在集权制下具有很大优势,等于说生产问题在集权制下相对容易解决。但是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销售和消费。国家办厂的缺点是谁来消费,给谁消费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而消费的多少决定于产品质量和产品需求,所以销售反过来也就决定了工厂的内生性生产动力和管理方式。所以,在集权制度下无论是产品销售,还是运行方式都不能够高效运转。当然,集权制和公有制是两回事情,所以集权制下的这种经济模式的缺点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公有制的缺点。在中国,自从工厂刚建立就陷入运转困难,一开始就亏损的企业比比皆是。前三十年遇到这个无法运转的情况的时候大家群策群力,发挥工人的集体智慧,发挥社会各方面集体智慧,而且那个时候是“卖方经济”问题比较好解决。到了七十年代末,中国的工厂已经很多,局部出现生产过剩,这时候大规模的运转不灵现象出现,从而导致了八十年代末整体亏损。这一段时间中国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从而倒闭改革进行。商品的消费具有及时性、动态性、对象不确定、波动性,市场的广阔性,这些都是简单的计划不能做到的。 因此,集权经济可以有效解决生产问题,而不能有效解决销售问题,这是集权计划经济的一个不可克服的缺点。 第二,集权计划经济的第二个缺点是无法实现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为消费者他们总是喜欢使用方便的商品、功能强大的商品、质量最好的商品、速度最快的商品、效率最高的商品。但是这一切都是动态的,可以精益求精的东西,而在集权经济下不可能紧紧跟着需求变化,在集权经济下对于消费需求的客观反映必须经过金字塔结构一层一层地向上反映,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有用信息被抛弃或者屏蔽,第二种就是时间迟滞,导致企业应变大大慢于市场变化,从而失去生产机会。所以在集权经济下不能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实现创新。 第三,集权经济形成了巩固的僵化的人事制度,甚至官僚体系。导致新成长的领袖人才、业务人才、技术人才不能得到应有的重用,使得他们的劳动成就和个人工资地位严重不相称,结果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所以工厂的效益出现缓慢下滑,最后走向不治之症,只能倒闭。 第四,集权经济对自身需求和社会对商品的需求都反映迟钝,所以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不能进行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集权经济下产生的都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甚至跨国企业必须经过市场磨练。在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依靠国家强权建立的超级大型企业不多见。即使有这样的企业也存在严重的经营问题。例如铁路、高速公路、石油、电网等。这些企业虽然很强大,但是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一般,当系统风险来临时无法存活。 第五,集权经济建立的经济体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缺陷。集权制度下建立的企业必然地选择是应用权力分配方式管理企业,但是企业因为要面对市场,以生产盈利为目的,所以客观上企业管理的权力划分必须以“绩效”和销售量,销售效益为标准,那些人销售才能高,那些人能创造新的利润点、那些人能研发出新技术新产品,那些人就当领导。所以应用传统的官国思想建立的企业和企业的根本任务相矛盾,在运行机理上完全不同,发生矛盾,导致集权经济建立的经济体的管理不能适应市场。因此注定要在市场竞争中败北。 导致以上五大缺陷的集权经济模式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是商品生产者,商品必须面对消费者,面对市场。所以市场对于生产有决定性影响。企业的组建可以在强权下进行,但是在产品的销售上依靠强权根本不可能,没有人强迫你购买他的产品,如果真的这样,那就是贸易壁垒,会造成企业倒闭。所以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性决定了经济不能使用集权制模式,因为在集权制下只能解决生产问题,不能解决销售问题。在集权制下权力和义务是绝对的不对称的,集权制下官员的权力远远大于义务,而普通劳动者的义务远远大于权力;但是在消费哪里,消费的权力是由经济力量决定的,而消费者的消费机会是均等的,消费相当于获得权力,获得经济权力或者利益,恰恰在集权制度下他不容许普通人获得经济利益。这才是根本矛盾。 所以集权经济本质上是和经济矛盾的。经济在本质上尤其是在运行方面排斥着集权。经济在本质上要求每一个人都获得消费机会,获得享受权利享受利益的机会,否则商品无法卖出去企业也无法存活。但是集权要求高官们获得更多的权力利益,而普通人只获得有限的权力和利益。所以马克思说市场天然是公平的。相反地政府天然就是不公平的。 所以政府和企业天然是一对矛盾。在权力经济中,经济天然地无法高效率运转。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呢?社会自有社会的办法。高效运行的根本在于经济社会化。 什么叫经济社会化。根本在于社会人士进行企业管理的成本最小化。而要实现这一点往往需要做到:使用人员最少化,使用的设备最小化,搬运方便化,消耗能源最低化,成本最低化。其实实现了上述几点其实就是实现了自动化和个体化化。也就是实现了使用人数最多的总目标。当一种设备使用的人数最大化以后就是实现了社会化,这时候无论如何生产能力都够得到保证,利润也能够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从根本上讲,当一个企业的利润因为某个商品效益最大的时候,正是该商品的社会效益是最小的时候。而实现社会化以后,是企业效益最小的时候,却是社会效益最大的时候。所以,经济的终极发展目标是生产的社会化。而生产的社会化必然地消灭大型企业。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233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将要招收培养首届本科生—是否该报考?
热度 52 flysky97 2014-2-23 13:33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将要招收培养首届本科生 —— 是否该报考?正反两方面分析 文/ 齐云龙 后记 :2014年2月下旬,中科院新成立的两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和“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对外正式宣传招收培养本科生(见博文: 中国科学院系统两所大学(“国科大”、“上科大”) 2014 年启动本科生招生 ),随后我因为雾霾、呆在租住地闲来无事,头脑一热发了些议论,不想被科学网加精后又置顶,随即一石激起千层浪,众皆哗然:大家看一无名小卒的梦呓都能大放厥词,那我就不能说两句吗?于是纷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慷慨陈词……关于这个话题的议论便此起彼伏、一发不可收拾……由国科大招生引发的话题,包括中科院的结构、教育和金钱资源的分配、教育改革、大学排名、国内与国外教育结构的异同、学生就业、科研理想……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 去年曾写过博文《 “ 中科院研究生院” 更名为“ 中国科学院大学” 背后 》以及《 十问中科院大学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在这儿依然要澄清一下: (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 ) ≈ “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 or “中国科学院”),发现网上一些评论完全脱离了事实,甚至没有分清楚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概念…… 科学院内部的学生会将 “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 ” 与 “ 中科院 ” 等同的机率倒不大;但普通大众对中科院研究生院不甚了了的确实大有人在 …… 对国科大招生道听途说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确实有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在内 …… 其实本文所述反面的意见更多过正面、对现实的批判多于赞美、对未来的理想和希望多于对现实的评判……而理想,不仅是希望愿意报考适合报考这样一所学校的人会愿意坚持下去,愿意在科研的路上坚持下去,也包括对现实不满足,追求完美的人们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正文 很多大学生入学后都会有一种失落的情绪, 因为现实中自己的大学与原来理想中的存在太大的差距 。所以,报考前对未来学校进行充分地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对选择对象 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尽管目前网络日益发达,但是信息常常存在不对称性,在这儿,仅以本人的视角,表达一些不成熟更非权威的看法。 首先,在高考总人数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中科院系统两所大学在本年度开招本科生(见博文: 中国科学院系统两所大学(“国科大”、“上科大”) 2014 年启动本科生招生 )对今年的高考生来说 无疑是好消息 ,“国科大”和“上科大”共招收学生约500名,这个数字虽然相对于全国千万级的总参加人数而言微不足道,但是从很大程度上给精英学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在其他名校的竞争。 但是, 选择大学其实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最重要的还是兴趣所在,大学不同于初中高中,大学是一个真正可以锻炼人的平台。选择大学第一点就是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个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然后根据自己选定的专业再考虑院校。重点大学不一定就是好的选择,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强项专业,不要单纯为了名声而选择学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理想的情况是,每一位学子在入学(包括大学和职业学校)之前 都进行科学、严谨的个人物质测评,考察其个人的职业喜好倾向和特长优势 ,以便其对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提供合理的参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但是目前的现状则只能是自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一入侯门深似海,目前背景下,科研的道路真得并非适合每一个人,”国科大”的培养机制也未必是每个入学者的最佳选择,所以报考前还是需要谨慎考虑、仔细斟酌! 正面 : “国科大”作为中科院下属大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备其独特优势,这是显而易见的。 前面几篇博文及官方的文件中涉及已经较多(另外可参考 陈印政 博主的 中科院大学的几项全国之最 , 赵燕 老师的 中国科学院大学怀柔校区 ),比如““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原则,秉承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理念,实行“精品化”培育方案。全面实行导师制、小班制和三段式培养机制。同时,实行学分制,修满学分的学生有机会提前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小而强、特而精、导师制,部分省市区的招生、大学科专业的培养,传统高考录取、综合评价选拔的并行,院士领衔的基础课程讲授,全体学分制、国际交流培养”…… 这里只能另作一点延伸 : 大学教育饱受诟病的一方面就是“学”与“用”脱节,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其日后就业或者做科研所需要的实际衔接不够紧密,所以学习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至于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等通过证书认证的方式则极大促进了在学习心态上功利主义的盛行。“国科大”“科教融合”的理念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现状。 作为首届招录的学生,虽然还有实验和探索的性质,但好比是中科大少年班一样,必定会作为典范或者样板,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以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并成为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而这一举措也必定倍受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这样的经历对能参与其中的学子而言,无疑会成为人生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对于立志投身科学研究的学子而言,能够加入“国科大”,意味着有机会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在科学领域“一览众山小”或在以后和科研空间“高屋建瓴”,更有利于为将未来设定在更高的目标或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另外,首届本科生会和众多硕士生共享一个校园,一定会多多少少受周围研究生师兄师姐的影响,相比其他院校,暂时会是硕博士生占更大比例, 所以,不用担心奋斗的路上会孤独。 总体而言,“国科大”的学风(此处只是就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言)比较严谨,同学们也比较踏实、刻苦、努力,没有经济上的担忧,能够较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同学也会遍布全国各地。出国的比例似乎相对就低一些。 中科院院所众多,本科读完后就算是直接转硕或者转博,可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总之,愿意投身科研的学子通常也能在这儿通过努力得到你想要的提升! 反面: ● 在北京、上海的教育资源比其他省市明显占有优势的现状下,“国科大”和“上科大”两所大学的成立无疑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集中。(但是,为了能依托中国科学院在京研究所共同培养高级科技人才,能充分利用原来已经搭建好的科研平台来培养人才,也无可厚非。对比一下中科大的地位,大家就应该明白。) 但是,目前仅是在部分省市进行招考, “ 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其中,在北京、江苏、陕西、四川通过“综合评价”录取100名(各省市25名),在浙江、山东、辽宁、河南、湖南、云南通过“统考”录取200名(各省30名左右)。 ”为什么选择了这几个省区,难道是教育部自行规定的吗?我觉得,校方应该出面做更详细一些的解释……否则会被认为有失公平! 另外,国科大在自己培养研究生的同时,是否依旧能够为其他院校愿意报考中科院科研院所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子留有充分的余地,做到兼容并包,有名额的限制,我只能期待…… ● 人文学科的欠缺——简介中说“国科大”拥有浓厚的科学氛围,也不乏深厚的人文关怀。”目前学校正不断努力积累其“人文底蕴”,但是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个人觉得,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人文学科同学的思想交流与激荡,对于大学生活而言将是一种缺憾。 ● 以“科学”为目标的功利——“预计学业合格的大部分本科生都会被提前招收为研究生。”“追求科学梦想、献身科学事业、立志科学报国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各位是否能清晰自己的梦想呢? 你听到对科学的抱怨,是否会继续科学的梦想?如果未来不走科研的道路,就业是否会有优势? 大学更应该成为学生确定未来人生方向的观测台和试验场 !在一个高的平台上,大家似乎都有“一览众山小”,更有利于大家将未来设定在更高的目标,但是基于惯性和惰性,“ 预计学业合格的大部分本科生都会被提前招收为研究生。”所以,鱼和熊掌往往不能兼得,有所得通常也会有所失,当你选择了白玫瑰的同时,意味着你不再有选择黑玫瑰的权利。 ● 与之前猜测的首届本科生要在新建的怀柔雁栖湖校区培养不同,而仍旧选在玉泉路校区。 前者校园远离市中心,我担心学子们是否愿意耐住寂寞,后者的校园又不够宏伟,我担心的是学子们能否认同? ● “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在现实当中恐怕都是相对而言的,目前体制下,很难培养出具有叛逆精神和真正个性化的人才。“国科大”招收本科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中科院各研究所培养造就一批追求科学梦想、献身科学事业、立志科学报国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而不喜欢科研的人才,对此兴趣不够深厚的学子而言,未必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 挑战北大清华?(这是某些记者们在一些新闻中所提及的) 谈及与北大和清华的对比,如果还着眼于什么“两极”或者“三足鼎立”,而不以全球化的视角来看目前中国高考的现状,或者无视香港几所大学的竞争力,似乎就如坐井观天一样狭隘了! “国科大”马石庄副校长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和其他学校的一点区别是,我们从不说自己在哪方面是第一!——但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过分张扬似乎是明智之举! 个人感觉,如今北大清华身处闹市,多了几分喧嚣,少了几分稳重,而“国科大”更多几分质朴,而新生的“国科大”还需要迅速成长。各所大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且多增进交流和合作,注意取长补短才是正道。无论谁一味追求排名,通常都会贻笑大方。 ●其他 特——理工类专业是中科院目前培养的部分优势,其他学科则需要长久的时间来填补或成长! 院士领衔,可能是让人眩晕的光环的成分更多一些…… 学分制——可能导致大家前进步伐的各异…… 国际化——相对一般而言,但未来还需要做更多…… …… 小结 : 作为实验品,当一切还悬而未决时,很多都是基于一厢情愿或者推测,把一切想象都尽善尽美也是不现实的…… 当然,上述的推测无疑会带着不少的功利色彩,也可能会打击到很多怀着科学梦想的热血少年,但是,早一些认清自己的方向或许比在博士毕业后再感叹“读书无用”要有益得多! 如同小马过河一样,现实的生活通常不会像别人说的那样好,也不会像别人告诉你的那样差……无论是对现在的国科大、未来的国科大甚至于整个中科院,网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观点都有可能过于偏激而误导他人——但作为读者或者听众,我们做出任何选择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并必须勇敢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并努力去接受现实! 最后,依我个人的想象,如果有幸在“国科大”或者“上科大”读大学,必然也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会羡煞很多同龄人——我们当然不必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 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此中滋味,也只有真正经历过四年其中生活的人才会更明了……时光飞逝是如此之快,我们等待着他们在四年后给出他们自己的答案! 作为“国科大”毕业的学生,我虽然不是对国科大一无所知,但是我也必须承认自己在很多方面的无知!建立大学的体系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涉及的方方面面将是非常之广的,我们都只能是站在自己的一个角度,了解到的也只是这项工程的很小一段,如同盲人摸象。而我的立场未必是非常公允的!因为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三年,我对这所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 本博文目的有三:一则广而告之,代“国科大”作宣传;二则希望“国科大”能够谦虚、认真、仔细地审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外,扬长避短,未来更加完善,在今年能招录到适合自己培养风格的学生,为科研事业树立新的丰碑;三则希望各位学子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校,为未来的人生筑好新一级台阶。 如果真得要选择是否要报考,请大家务必结合个人自身条件,综合多方的观点,全力做出自己的明智之选,无需轻易被某一方面的意见所左右…… 祝好大家! 注:最近看到网上各种各样的传闻和意见,有一些可能对“国科大”基本的招生说明都没有看过就发表出来的,感觉很是让人无语,非常不舒服,建议还是请关注官方相关的招生主页 http://bkzs.ucas.ac.cn ,或者以官方文件为主,另外可以关注“国科大”副校长 马石庄 老师的博客,也相当于官方权威的发布渠道。 (本人所转载的前两篇博文均来自于官方,真正想报考该校的可以认真了解 !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简介 及 招生章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咨询问答 )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此际我非常想送给同道一首歌——《海阔天空》,其实本文所述无非都是对反面的意见更多过正面、对现实的批判多于赞美、对未来的理想和希望多于对现实的评判……而理想,不仅是希望愿意报考这样一所学校的人会愿意坚持下去,愿意在科研的路上坚持下去,也包括对现实不满足,追求完美的人们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黄家驹 - 海阔天空 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 怀著冷却了的心窝飘远方 风雨里追赶 雾里分不清影踪 天空海阔你与我 可会变(谁没在变) 多少次迎著冷眼与嘲笑 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一刹那恍惚 若有所失的感觉 不知不觉已变淡 心里爱(谁明白我)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被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 怀著冷却了的心窝飘远方 风雨里追赶 雾里分不清影踪 天空海阔你与我 可会变(谁没在变)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被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仍然自由自我 永远高唱我歌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被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 相关博文链接 : 十问中科院大学 “ 中科院研究生院” 更名为“ 中国科学院大学” 背后 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招本科生_新闻频道_央视网 中国科学院系统两所大学(国科大、上科大)2014年启动本科生招生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简介 及 招生章程 (来自官方)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咨询问答 (来自官方)
个人分类: 人文|25520 次阅读|112 个评论
自然界的生育法则和制衡机理
fanxiaoyingz 2013-10-21 22:39
自然界的生育法则和制衡机理 在自然界中,总体来说存在一个物种数量平衡,这个平衡就象一个物种数量的“配额”一样,各个物种的数量在各个地区是大概一定的,也许有一个范围,但是这个数量范围距离平均值并不远。如果每一个物种都遵守这个配额,那么各个物种都能够存活,从而实现生态平衡,物种平衡,从而大家都能够长期生存,繁衍后代,但是如果有一个物种并不遵守这个规定,大量繁殖后代,那么这个物种就打破了这种平衡,从而引起生物界的大混乱,大倾轧,大清洗,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生物物种数量的绝对减少,进而引起生物大灭绝,而在生物大灭绝之后该物种由于缺乏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缺乏食物,从而引起自身的数量大削减,甚至引起灭绝,至少要引起生存危机(疾病危机和粮食危机),引起自身大变化。我们可以称这种自然界的制衡法则叫“上帝的秘密”,这种数量定额我们叫“上帝配额”。 在生物界中,维持这种数量平衡的一个链条是“食物链”,而食物链仅仅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条,“生态系统”则是“生物圈”的一个链条,而“生物圈”则是“地球圈”的一个子系统。在食物链中,动物数量按照百分之十法则递减,假如食草动物的数量是 100% ,那么一级肉食动物的数量一般而言是它的 10% ,那么二级肉食动物的数量只有草食动物的 1% ( 10%*10% ),那么更高级的肉食动物只有千分之一( 10%*10%*10% ),从种群最小要求上来讲,这个已经是最小数量级了,所以肉食动物一般不会超过三级。 人类也毫不例外地是这个食物链的一个环节,不仅在纯自然时代是的,而且在“人造自然”时代也是,所以人的自然数量存在一个定额,人类处在草食性和肉食性动物间,表示其实人类是一级肉食动物,其数量本来就允许较多。然而由于人类的智慧,揭示了“上帝的秘密”,打破了“上帝配额”制衡法则,人类成为“通吃型动物”,它基本上是草也吃,肉也吃,最高层次食物链的肉也吃,从而打破了生物链和食物链,引起了物种的大变动,生物大灭绝,自从人类从上帝手中夺过权力,统治世界一来,世界物种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着,这似乎也敲响了人类的丧钟! 在自然界中,种群之间的数量配额之间一直存在残酷的竞争,每一个物种都企图在数量上获得优势,所以就一直存在一个种群内的生育膨胀法则,这个法则促使每一个物种改变它的生育策略,多繁育其数量。假如某个生物仅仅按照“上帝配额”来繁育后代,那么最后成活到能够生育的一定远远小于上帝配额,引起的是种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灭绝。另外,由于自然界生物互相为食物,加上生病死亡,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等非正常死亡,所以每一个物种必须生育远远比其“上帝配额”更多的后代才能最后保存“上帝配额”。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各个种群都有一个“多生育后代的机理”,而这个多生育后代的机理所生育的后代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祭品”来生产的,而不是为了其公平的生存权。 上帝配额之所以能够存在,本质上是“自然生产力”决定的,是太阳能在不同纬度上不同海拔上的分布决定的,这个决定因素包括了“太阳常数”,具体指标有“全年日照时数”,“全年积温”,“全年大于十摄氏度的有效积温”等指标。 为了获得“上帝配额”,甚至超越“上帝配额”,各种生物展开了生育方式的大竞争。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各种生殖方式,残酷而又激烈。例如蜘蛛,一般情况下雄蜘蛛分两次把一千个精子送到雌性蜘蛛的精囊中,然后把自己饲喂给雌蜘蛛作为产生后代的能量。企鹅的生殖很有意思,成千上万企鹅聚集在一起寻找配偶,找到后雌企鹅生下一只蛋,然后交给雄企鹅孵化,自己到大海寻找食物补充能量,而雄企鹅则可以不吃不喝长达四个月,最终孵化出小企鹅。有一种海洋动物叫鹦鹉螺,在交配完成后一周内会死亡,为自己后代留下生存空间。鲑鱼到了秋季繁殖期,必须游出海洋,沿一条河湾逆流而上,在河流上游的静水区繁殖,在耗尽生命的精力繁殖之后,鲑鱼会集体死亡。 从繁殖方式上,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一直在改进。单细胞动物和低等动物(包括部分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只是简单的无性生殖,包括分裂生殖、复制生殖、出牙生殖、包子生殖、营养生殖。昆虫一般采取体内受精,变态发育,或者采取孤雌生殖;而脊索动物就已经开始了较为先进的生殖方式,例如鱼类鸟类采取的体内卵生方式,两栖类采取的是体外卵生,受精卵损失很大;而爬行类则采用卵生或卵胎生;而哺乳类则实现了胎生,虽然剩余数量减少,但是育成百分比大幅度提升。卵生比孤雌生殖先进,而体内受精的卵生比体外受精的卵生先进,胎生又比卵生先进。在胎生方式产生后进一步进化,最后形成了具有明显种内部淘汰的一公多母的群居生殖方式。 我们发现在食物链顶端的高级肉食动物,例如老虎、苍鹰等少数选择一公一母的小群体生存和生活方式。但是杂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和相当一部分二级肉食性动物选择的是大群体群居方式,但是往往选择雄性淘汰机制。例如牛、羊、犀牛等草食性动物,例如秃鹫、狼、狮子等二级肉食性动物,例如人类、猿猴、猩猩、长臂猿等杂食性动物等都选择大群体群居方式。这些哺乳脊椎动物都选择胎生、雄性淘汰、大群体群居等生存生殖方式。目的很明显,就是取得物种竞争的生存优势,取得更多的数量。所以人类自从诞生一来就存在多生育多繁殖的欲望。这种欲望从寒带到温带到热带逐渐加强,寒带的人由于生存成本高,所以生育热情低,而热带的人生育热情高,生育率高,而温带的人则也有较高的生育能力。这种机理导致目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南北问题突出。 雄性淘汰成为一种生存策略被哺乳动物广泛采取,而这种方式的引用导致了疾病和衰弱者不能获得后代,因而保证了后代的健壮,强大的免疫能力,高超的竞争能力,还有种群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保证了种群数量的稳定甚至缓慢增长。所以经过几百万年时间,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已经远远处于优势地位。尽管哺乳动物种类不多,但是其数量和生物量占有绝对优势,其个体的平均体重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地球的新霸主。但是尽管如此,哺乳动物内部依然有一个数量平衡的制衡机理。这个机理其实就是劣种淘汰的雄性竞争机理。在哺乳动物内部,雄性之间为了争夺配偶会产生残暴的战争,而雌性动物对此往往缺乏同情心。人类也一样。 所以,人类婚姻自古就是不公平的,人类在本质上、在种性上不是一夫一妻的,而是“乱性”的。从人的本性上来讲,男人喜欢美丽的健康的女人,其它女人很难获得生育权;女人喜欢强壮的男人,性欲强烈的男人,温顺的男人惨遭女人淘汰;而在氏族内部,允许男人为了女人展开争斗和嫉恨,通过争斗产生对外敌有强烈的牺牲精神的头领,对内有产生更多后代能力的雄性。所以往往种群内的英雄往往是繁育后代的能手,从动物生殖生存角度讲领袖型人物往往是有强烈征服女人的心理的,在历史上周文王、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等都是集领袖和公牛为一体的人物。但是由于人类的复杂性,许许多多的领袖并不是雄性人物。而人类也不完全是雄性竞争很残酷的种群,在竞争中有妥协,在分异中有公平。 我们讲雄性竞争是种群数量制衡的一个方法,也是保持种族强盛的一个方法。但是人类的数量制衡还有其它内生生理。例如我们发现,如果一对夫妻生了四个儿子,那么这四个儿子中老大的生育热情最高,生育儿女一般也较多,但是往往老四有“反生育心理”,而老四的生殖能力也最弱,从而出现一个家族中老大老二的孩子众多。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老四对自己是最小的很嫉恨,他可能受到父母的宠爱,但是他往往受到弟兄们的欺凌,从而产生厌恶子女多的心理。另外由于人类受到粮食环境气候的压迫,迫使一部分人选择完全放弃生育,出现了所谓的反生育的理论和群体,例如中国佛教就禁止“色”,不准生育;多数道教教徒也不能生育;在欧洲,“修女”就不准生育。这些都是人类社会自发的减少生育,应对人口膨胀的方法。 自然界中则采取的是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的机制。例如,人类的自然生育率几千年都保持在千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间,但是死亡率也保持在千分之千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间,保持数量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在增长。在这个高淘汰的机制中,包括了地方病、夭折、生理缺陷、野生动物吃食、疾病死亡、战争死亡和父母主动弄死等不正常死亡手段。自从这些死亡方式成为非法的以后,实际上就保证了人类的膨胀趋势的持续,也保证了人类对环境破坏的持续。所以人类把自身推到了危险的境地。 但是很显然,人类不能也不可能退回到那种不能保证人类正常生活的,人类必须寻找一种即符合人类本性,又能够抑制人口膨胀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似乎已经有了端倪。我以为抑制生育但是又不违反人性的方法是放开性自由,搞好避孕科技。尤其是中国人,应该放弃谴责有性自由欲望的人。 这个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口问题是极其复杂的,人的幸福感是要符合人类本性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是苍天注定的,是几亿年演化的结果,人类无节制的生育和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高育成率是不符合自然法则的,因而是危险的。 此文作为对人类人口问题的反思,和上篇博文《中国的人口问题杂论》是姊妹篇。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3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风发电技术——风电发展的新趋势
热度 11 mhchx 2013-4-9 15:25
风电作为目前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成本相对较高仍是制约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使风电 替代大量的化石燃料 ,仍需要使风电变得更便宜。 几 十年来,风电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一直使风力涡轮机变得越来越大,因为这样有助于提高效率,帮 助降低成本。然而, 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阵列微风涡轮机可以比大的风机生产出更便宜的风电。 约翰· 达比利 ( JohnDabiri ),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生物工程的教授,认为降低风力发电成本的方式是使用小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而利用计算机模型来优化他们在一个风电场的安排,以便每个涡轮提高其邻居的电力输出。 达比利已经在南加州以24个涡轮试验验证这一基本的想法 。达比利的风力涡轮机是10米高,能发三到五千瓦风电,不像在常规风力发电场的100米高,若干兆瓦的发电机。 来自戈登-贝蒂·摩尔基金会和美国国防部总额为600万美元的赠款允许他看看这一方法是否可以降低在Igiugig村的风力发电成本。今年第一批10个涡轮机将被安装,目标是最终安装50到70个涡轮机,这将与现在这个村庄使用柴油发电机产生大约一样多的电力。达比利也在加州的棕榈泉现有风电场正安装涡轮机,通过在现有涡轮机之间架设新的涡轮机使用他的模型来发电。 通常当风力经过和通过一 个风力涡轮机会产生湍流,自动顺着涡轮而下,减少他们的电力输出并增加磨损。达比利说,如果垂直轴涡轮机定位正确,它们能够有利于激发其他涡轮机。 风在围绕垂直轴涡轮机移动时加速,顺风涡轮机的叶片垂直布置,使其能够有效捕获风能、加速,并发出更多的电力。 除此之外,这种微风发电技术还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更容易制造与维护;二 是占用更少的土地,更适合远、小、孤立及偏僻的地方;三是噪音更小,几乎听不见其运行,对居民影响小;四是对环境影响小, 不太会杀死鸟类;五是对军用设施干扰更少,已吸引了国防部100万美元的赠款,以研究他们在军事基地的使用。因为他们更短,所以他们对雷达与直升机操作的干扰比传统的风力涡轮机更少。 当然, 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不能像传统的风力发电机有效,实际上移动叶片的一半时间是逆风,而不是促进旋转发电机提升发电量。随着叶片或者捕捉风力,或者然后弃风,会造成结构上的磨损。达比利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亚历山大 • 史密特等研究人员,正致力于改进涡轮设计去解决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发展中心自2010年就开始致力于微风发电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工作,并与太阳能等新能源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微型化、移动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模式。目前该中心已在江苏徐州建立示范生产基地。 微风发电作为大型风电的对立面,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对于一些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穷困地区及部分边防哨所,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如果充分集成利用微风与目前已有的太阳能、储能等技术,相信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1839 次阅读|51 个评论
夸夸生态农业的好处
热度 5 蒋高明 2013-3-1 22:04
曾彦 最近低碳、绿色似乎炒得很火。本来应该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炒啊炒啊的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导致很多人都以为绿色有机食品是仙丹妙药,是只可特供不可普及的一种奢侈品。再加上某些人对普通民众宣传发展有机农业会大大减产,会饿死人这种谣言,直接导致一个普普通通的有机食品加冕成为高档消费品。 “现代”农业黔驴技穷 二战之后,世界农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表面上看起来农业是在高速发展,实际上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使用农药除草剂来灭杀害虫杂草,害虫杂草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杀死抗药性更强的害虫杂草,就投入更加毒的农药与除草剂。随着害虫杂草的不断进化,总有一天会达到人类都无法忍受的程度,到时候我们人类该如何自处呢? 有的人寄希望于转基因技术,而这又和农药化肥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外在的农药喷洒;一个是内在的杀虫基因。难道内在的就不会导致虫子产生抗药性?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例子表明,因为转基因作物而出现了田间的超级杂草。更可怕的是,转基因作物是不能留种的,长期种植将会导致传统的农作物种子灭绝。长期以往,以后人类想回头都难。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类再这么自大下去,受害的只会是人类自己。 为此,我们应该探索一条更贴近自然,更符合自然的农业道路。 未来农业之路——生态循环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 简单得说,生态农业就是一个在人为控制下以农业为基础的小自然系统。他具有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综合性、高效性等各种优势特点。在耕种过程中 需杜绝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这农田六大害,以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来防治病虫害及田间杂草,替代所有的化学工业品。 生物防治 培育麻雀、青蛙、蜻蜓、瓢虫等农田益虫益鸟,他们会帮助我们消灭田间害虫;也可在田间放养鸡、鸭、鹅、鱼(水田),他们会帮组我们消灭田间的杂草;也可针对某种病害培育针对他的真菌,来达到治疗病害的目的。 物理防治 如在田间安设诱虫灯,诱杀可飞行的趋光性害虫;也可喷洒苦豆子、花椒等自然驱虫性植物的粉末;可借用中医的病理学对农作物病害调配中药来进行治疗;以人工除草等各种方法来达到防止病虫害与除草的目的。 人类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农药化肥也能种地正是因为那时候的生态环境好,有鸟、有青蛙、有野鸭、有蜻蜓、有蚯蚓、有各种各样的田间能手。那些野生小动物虽然也或多或少吃一点粮食,但相对他们吃的虫子和草籽来说,已经是微不足道矣。 生态农业所涉及的面积越大,则越好控制,反之则难以控制。生态,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多物种建立生态循环链方可称得上是生态。而耕种面积越小,物种生存空间就越小,建立完整生物链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如果千顷万顷(涵盖山地、丘陵、沼泽、湿地等非农田地)都实现了生态种植,那么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可以建立起来了,平均消耗的人力与物力相对十亩百亩来说,那是少的多。 所以说,生态农业绝对不是特殊的、个别的小农田耕种,而是越普及越好,越普及生态系统越完整;越普及生物链越丰富;越普及病虫害越少;越普及产量越高。 田间轮作的作用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 ( 一 ) 有利于防治病、虫、草害   作物的许多病害如烟草的黑胫病、蚕豆根腐病、甜菜褐斑病、西瓜蔓割病等都通过土壤侵染。如将感病的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便可消灭或减少这种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减轻病害。对为害作物根部的线虫,轮种不感虫的作物后,可使其在土壤中的虫卵减少,减轻危害。合理的轮作也是综合防除杂草的重要途径,因不同作物栽培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同农业措施,对田间杂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除作用。如密植的谷类作物,封垄后对一些杂草有抑制作用;玉米、棉花等中耕作物,中耕时有灭草作用。一些伴生或寄生性杂草如小麦田间的燕麦草、豆科作物田间的菟丝子,轮作后由于失去了伴生作物或寄主,能被消灭或抑制为害。水旱轮作可在旱种的情况下抑制,并在淹水情况下使一些旱生型杂草丧失发芽能力。 ( 二 ) 有利于提高地力维持养分平衡   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的数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如禾谷类作物对氮和硅的吸收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量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钙,而吸收硅的数量极少。因此两类作物轮换种植,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 ( 三 )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谷类作物和多年生牧草有庞大根群,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绿肥作物和油料作物,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另外,轮种根系伸长深度不同的作物,深根作物可以利用由浅根作物溶脱而向下层移动的养分,并把深层土壤的养分吸收转移上来,残留在根系密集的耕作层。同时轮作可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补充土壤氮素,如花生和大豆每亩可固氮 6 ~ 8 千克,多年生豆科牧草固氮的数量更多。水旱轮作还可改变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加水田土壤的非毛管孔隙,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有利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并可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发展生态农业最大障碍——有机肥不足 生态农业目前最难突破的是有机肥的来源问题。在田间肥力不足时,我们可施行休耕(一段时间内不种作物,但仍进行管理)来积蓄田间的肥力指数,但毕竟大面积休耕不是长久之计。若不能解决有机肥来源问题而需要使用化肥,则称不上生态农业。 在建国之初,毛主席在积极主导化肥工业的同时大力提倡有机肥。 1955 年,毛主席在关于兰溪上华合作社养猪厂的批示里,发出了“养猪积肥”的号召。 1959 年在给《人民日报》的信中,毛主席写到:“ 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成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互相依赖的道理。 ... 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工厂 ”。毛主席清晰地勾勒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农业的基本框架。 毛主席作为一个非农学专业人士,能够对农业有如此清晰的认识,足以令许许多多的所谓农学专家汗颜了。毛主席在这里说 ‘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 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话虽如此,但如果我们要做生态农业的话,是绝对不允许使用化肥的。而我们源源不断的从田间提取粮食,同时还提取走猪肉(或牛肉),农田是处于不断的耗散中,那么有机肥是绝不可能满足农田需求的。根据蒋高明教授设计的弘毅生态农场所得出来的数据,平均 100 头牛所产的粪便,大概可供 200 亩农田的有机肥;而 100 头牛却需要大概 300 多亩地的农作物秸秆才能圈养一年。也就是说至少有 100 多亩地的有机肥来源出现了问题。如果把休耕、轮耕算上的话,也还有一部分有机肥无来源,如何解决有机肥问题成了目前生态农业普及的最大阻碍。 但我们或许都忽略了一点,那些粮食、猪肉(牛肉)提取走了,到哪里去了?在信息与交通高速发达的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农村里的食品瞬间就可运至城市,农村成为了城市食品的共给点。可惜的是,我们农村所有的食品运往城市之后,城市里的人消耗完粮食所产生的“垃圾”却把自己包围住了,如今城市垃圾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大“亮点”。实际上那些“垃圾”有许多是来自生活垃圾,他们是可以加以循环利用的。我们从田间提取的所耗散掉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城市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如果那些生活垃圾可以还田作肥,那有机肥所欠缺的一部分来源就解决了。 要做到这点,就不仅仅是大规模农田那么简单了,需要更大的空间。要在乡村能够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再加上城市与乡村的结合,达到城乡一体化。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大自然生态系统,一个把人类自身涵盖进去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如此的话,人类才能不受大自然的排斥,才能长存于地球。 ( 曾彦为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助理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596 次阅读|7 个评论
方形管桩真比圆形管桩优越吗?
热度 3 陈龙珠 2012-7-13 10:12
方形管桩真比圆形管桩优越吗?
附 :安庆创伟管桩新浪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905184512_0_1.html
个人分类: 土建科技|6820 次阅读|6 个评论
身高与竞争优势
热度 3 smallland 2012-7-8 20:50
在 动物界,特别是哺乳动物,身材大小(body size)常常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在不同的动物,生活习性不同,身体大小的指标也不同。一般的动物,身体大小常常用体重来衡量。人类有点不同,人是直 立行走的动物,两个人要打架,没有躺着或坐着的,自然要站着,所以,人类的身高这个指标就变得很重要。虽然有人说浓缩的都是精华,但女人一般不喜欢精华, 哪怕能找个傻大个,也比太浓缩的要好一些吧。 哺 乳动物的性选择特征一般是雄性之间的激烈竞争,当然这人类雌性之间的竞争有时也很激烈、很残酷,比如吕太后的人彘事件。即使在现代社会,雄性之间的竞争常 常需要身高的支持,譬如排球、篮球,姚明同志如果是浓缩的精华,NBA教练就不会大喊“要命”了。对于雌性,我们常说一白遮百丑,因为譬如白是年龄的重要 指标。对于雄性,或许可以说,一高遮百丑。马戏团的丑角常常被称为“小丑”,大概太高了就不会让人觉得太丑。 雌 性对雄性身高的要求自然是一种固化的本能,即使在不需要战斗的现代社会,身材高大的雄性依然是雌性偏爱的。萨科奇如果身高两米,也就不会被许多雌性蔑称为 小丑了。在各行各业,雄性的身高依然有许多隐蔽的好处。为什么说隐蔽呢?因为不通过大范围的调查,就不容易发现。在收入、职位、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雄性 的身高依然有优势,这个就不用举例说明了。在婚配市场,身高的优势就更不用举例。 有一个大范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身材高者生活更幸福,更满足,身高每增加一英寸,收入增加大约4个百分点。还有一个研究说,身材高的人自杀的可能性降低,身高每增加5厘米,自杀的可能性就降低9个百分点。 当然,立刻会有人站出来说潘长江过的很幸福。如果要找反例,谁都能随口说出若干--人生不是篮球场,身高不是竞争力的唯一因素。
5685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喜与忧
mhchx 2012-6-1 15:15
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喜与忧
随着 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实施,我国太阳能产业经过“十一五”的高速发展以及去年以来的调整,可谓喜忧参半。具体来说,我国太阳能产业在如下四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一是扶持政策日益完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从已出台的法规看, 2006 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法》、《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强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管理的通知》、《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和《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等,相关政策从不同视角鼓励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规定了具体措施。如全国统一的标杆上网电价,对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采用资源特许权招标,对于太阳能应用的初始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对进口的光伏设备在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利用太阳能发电和提供热力的企业减征或免征 5 年所得税等,这些相关政策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从陆续出台的规划看,无论是 2007 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 2011 年 12 月国家能源局公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及《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还是 2012 年 4 月 24 日科技部发布的《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都为我国“十二五”期间及未来的太阳能产业发展与产业化路线指明了方向。   从已出台的各类技术规范和标准看,太阳能领域已出台的《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50364-2005 )、《平板型太阳集热器技术条件》、《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光伏电站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太阳集热器性能实验方法》及《真空管型太阳集热器技术条件》等规范与标准,为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基础。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法规、规划以及技术规范与标准,为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研发机构不断扩大,研发能力日益增强。中科院下属的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电工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及广州能源研究所等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围绕太阳能创新链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并结合产业链展开了系列技术推广与服务。 2001 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皇明太阳能集团联合成立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高温热发电实验室; 2005 年电工所又组建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团队,打造国内最先进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研究平台,并与其它机构共同建设中科院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为发挥人才和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综合优势,对接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适应世界能源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能源科研平台,打造太阳能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成为较早从事新能源研发的科研单位, 1979 年前后该系运用电真空物理的背景,开始涉猎太阳能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领域的应用研发,并把热利用专利技术进行产业化; 2005 年上海交通大学整合了太阳能研究所、燃料电池研究所、太阳能发电与制冷研究中心、光学工程研究所等相关研究机构,成立能源研究院,从事太阳能相关的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2007 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并拥有一个重大项目研究团队──太阳能高效利用研究团队。为了抢占能源领域的制高点,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010 年初,科技部批准建设河北保定英利集团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两家太阳能光伏方面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局自 2010 年以来已先后批准成立了 3 批共 59 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其中与太阳能领域相关的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有 13 个(表 1 )。   这些太阳能领域相关研发机构,大多以企业为主体、采用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人才、技术与资金等优势,为太阳能利用技术及产业发展构建了强有力的研发平台,研发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以 2010 年 7 月正式成立的“国家能源智能电网技术研发中心”为例,目前共申请专利 113 项,其中发明专利 59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26 项,申请软件著作权 23 项,发表论文 112 篇,制定标准 31 项,显示出较强的研发能力。   三是专利数量增长迅速,专利产出赶“美”超“日”。专利作为衡量一个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及其企业的重视。日本佳能、夏普、京都陶瓷、三洋电子、松下和美国的 SunPower 、德国的 SiemensSolar 等企业在太阳能技术专利上都具有非常强的研发实力与竞争力。为了大致了解我国太阳能专利的进展状况,我们以 2012 年 4 月 30 日更新后的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为基础,以太阳能相关技术为主题进行检索,自 1963 年到 2012 年 4 月 30 日,世界上太阳能专利共有 81745 件,其中专利数量居前 20 位的国家或组织如图 1 所示。可见,到 2012 年 4 月底,世界太阳能专利数量超过万件的国家有中国、日本、美国与德国,分别为 27021 件、 20938 件、 17859 件及 10981 件,其中中国的太阳能专利数量几乎是美国与德国两国的总和。   如果从时间维度看各主要国家太阳能专利的变化状况,不难推断出各国太阳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按照时间序列对中国、日本、美国与德国的太阳能专利进行检索,并把检索结果绘制成图 2 。由图 2 可见, 1973 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机直接催生了太阳能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美国与德国的太阳能经历了较快发展,随后逐步递减再缓慢增长, 21 世纪后又快速递增。日本太阳能技术总体上呈现逐步递增的态势,专利数从 1983 年( 281 件)开始超过德国( 261 件), 1987 年( 223 件)开始超过美国( 197 件);美国太阳能申请专利从 2002 年( 453 件)超过德国( 336 件),从 2008 年( 1272 件)开始超过日本( 1231 件);而我国自 1985 年开始实施专利制度,太阳能技术专利数自 1985-2005 年呈现缓慢增长态势, 2006 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呈现爆发式增长,从 2005 年( 485 件)超过德国( 276 件), 2007 年( 961 件)超过美国( 926 件), 2008 年( 4112 件)开始全面超过日本( 1231 件)、美国( 1272 件)、德国( 429 件),到 2011 年我国太阳能专利数量为 7644 件,而美国 1693 件,日本 1605 件,德国 561 件。可见, 2006 年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加之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与法规,对我国太阳能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产业发展渐入正轨,产能快速增长。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太阳能产业政策、技术标准与规范及产业规划的陆续颁布与实施,我国太阳能,特别是太阳能光热产业逐渐走向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轨道。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已形成从原材料加工、集热器生产到热水器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产品开发制造、工程设计、营销和市场服务的产业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带动了玻璃、金属、保温材料和真空装备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自 1990 年以后,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使用大国,太阳能热水器总产量和保有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2010 年全国热水器生产企业的总产值达 700 多亿元,为社会提供了超过 350 万个就业机会。 2011 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总产量和保有量分别为 5760 万平方米和 21740 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了 17.6% 、 29.4% 。受益于《可再生能源法》与国际市场的拉动,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从高纯硅材料制造、硅锭 / 硅片生产、太阳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到光伏发电系统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并涌现出了无锡尚德、常州天合、江西赛维、英利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全球十大光伏企业中有 6 家来自中国。我国光伏制造产业自 2004 年后飞速发展, 2007 年以来连续多年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光伏电池生产的比例由 2006 年的 17% 增加到 2010 年的 50% 左右。中国大规模的生产和严格的成本控制使得世界光伏组件的成本不断下降,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2011 年全球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 2800 万 kW ,同比新增 1100 万 kW ,中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 220 万 kW ,当年新增量位居世界第三,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的 7% 左右,成为全球第三大光伏安装国。因此,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具有生产规模上的先发优势及技术水平的同步优势,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太阳能产业还存在如下四个令人忧虑的方面。   一是企业市场化生存能力面临考验。太阳能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市场总规模为 3000 亿美元。太阳能热水器等热利用市场主要是国内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和区域饱和。因此,只有那些在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太阳能光热企业,凭借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大胆走出去,并通过积极的兼并重组战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解决市场化生存问题。相比而言,世界各国光伏产业市场化能力大多依赖政府的补贴,补贴规模决定着该国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目前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府补贴支持力度最大,欧洲太阳能市场占到全球市场总额的 70% 。但是,受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特别是去年欧洲推行财政紧缩的影响,欧洲开始大幅减少对太阳能行业的补贴。 2011 年德国政府对太阳能行业的补贴削减了 13% , 2012 年德国政府继续修订补贴政策,补贴削减幅度高达 29% ,并导入安装总量限制;同时,意大利政府也已经宣布削减对光伏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激励补贴。欧洲光伏市场的“急刹车”将直接冲击像中国的尚德电力、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等企业。更为严重的是,由于 2012 年 3 月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进口关税, 5 月 17 日宣布,反倾销初审税率定在 31--250% ,并有可能引发欧洲制造商跟风利用关税抵挡中国廉价太阳能电池板带来的竞争。   面对主要国家补贴政策的削减、光伏市场的萎缩、国外光伏企业破产的影响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光伏企业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外强筋骨,内练内功,并制定因国而宜的发展战略,在提升自身市场化生存能力的基础上沉着应战,才能适者生存。   二是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一个企业是不是真正的创新主体,一看其是否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与研发团队,二看其研发投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三看其专利权人是否为企业本身。从研发团队看,国内知名企业中无锡尚德有超过 380 人的研发团队,江苏天合光能有一支 250 人的研发团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英利网站上并没有显示其研发团队。从研发投入看,尚德科技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 5% 以上,天合光能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总额的 5% ,离国际上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比例 6-12% 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从专利权人是否是企业本身看,仍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对专利权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中国太阳能专利前 10 位的专利权人主要是大学与自然人,其中大学有 4 个,分别是北京印刷学院 211 件、浙江大学 145 件、上海交通大学与东南大学均为 104 件,其余 7 位则均为自然人(如图 3 )。   中国太阳能专利前 100 位的专利权人中,大学有北京印刷学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与清华大学等 9 家,企业有北京智慧剑科技有限公司( 95 件)、美国通用电气( 74 件)、江苏贝德莱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63 件)、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60 件)及鸿富锦精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60 件)、日本佳能( 54 件)及法国圣戈班玻璃( 51 件)等 16 家,其余 75 位均为自然人。这说明一方面我国太阳能专利权人主要是自然人;另一方面企业专利权人多来自境外企业。而无锡尚德、江苏天合光能、保定英利等国内知名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并没有显示出多少优势。相比而言,日本太阳能专利前 100 位的专利权人为夏普( 548 件)、松下电器( 482 件)、三洋( 398 件)、佳能( 380 件)、京瓷( 346 件)等企业,显示出日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美国太阳能专利前 100 位的专利权人有杜邦( 155 件)、通用电气( 142 件)、韩国三星( 180 件)、日本佳能( 129 件)、夏普( 116 件)、德国西门子( 100 件)等企业 92 家,美国能源部( 91 件)与 NASA ( 85 件) 2 个政府主管部门,加利福尼亚大学( 4 件)与麻省理工学院( 56 件) 2 所高校及 4 位自然人,说明美国企业已经是创新的主体,同样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正面临着与日本、德国等国外太阳能企业的激烈竞争。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目前我国太阳能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富有特色的研发机构与团队,打造符合产业特点与创新规律的自主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创新主体。   三是专利产出质量有待提高。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专利产出质量的指标有三个:一是授权专利占申请专利的比例;二是发明专利占三种专利的比例;三是发明专利有效量占专利有效量比例。一般来说,指标的比例越高,专利质量相应越好。有关研究表明: 2004--2008 年国内、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本国三种专利申请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 26% 、 86% ;国内、国外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本国三种专利授权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 12% 、 76% ,两项指标的国外比例较国内分别高 60% 和 65% ;而 2006-2008 年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占三种专利的比例仅仅为 14 %,国外高达 79 %;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 29.62 万件,比国外少 23.56 万件,说明国内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水平相对低下。 2010 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 2009 年我国受理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 97.6686 万件和 58.1992 万件,同比增长 17.9 %和 41.2 %,授权专利占申请专利的比例约为 60% 。这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深入推进,国内专利申请量逆势上扬,国内发明创造水平发展向好,有力支撑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的专利产出质量总体上较低,我国太阳能企业专利产出质量也不例外。例如, 2012 年 5 月 10 日以无锡尚德为专利权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检索可知,共有 241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56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180 件,外观设计专利 5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23.24% ;皇明太阳能共有 341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42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132 件,外观设计专利 167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12.32% 。相比而言,英利能源共有 126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60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62 件,外观设计专利 9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47.92% ;北京智慧剑共有 120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80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40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66.67% ,英利与智慧剑的专利产出质量相对较高。而国外企业的专利产出质量很高,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共有 7747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7564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95 件,外观设计专利 88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97.64% ;日本佳能共有 11641 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 10861 件,实用新型专利有 81 件,外观设计专利 519 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 94.76% 。可见,国内企业专利产出质量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国外企业已经开始在我国内地实施专利战略,我国太阳能企业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尽量避开国外企业设置的专利陷阱,促使企业又快又好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国内市场尚待进一步开发。 2012 年 3 月 1 日,国家‘十二五’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 5 月 3 日财政部公布《 2012 年金太阳示范项目目录》,预示着国内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期,这都给国内太阳能企业很大的信心。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国内市场还需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与政策的推动才能生存,某些产业链条出现了“产能相对过剩”,太阳能光伏的真正产业化尚需时日。面对 2011 年以来光伏市场的“寒冬”,如何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加快太阳能产业化步伐,既是我国各级政府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太阳能企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对此,英利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英利更多的考虑不是如何解决现有组件销售受阻、利润下降的燃眉之急,而是基于对市场的准确预判,凭借自己的技术、人才与资金优势,依托完整产业链,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并将以上多方面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的竞争优势,在继续维护与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利用国家推动的金太阳工程及相关政策,积极培育与开拓国内市场。从 2005 年在西藏建立“先遣部队”——西藏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到 2009 年“空降”海南,成立海南英利,再到 2011 年英利衡水光伏产业园的奠基及英利天津光伏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在天津滨海新区启动,完成了英利国内市场的战略布局,寻找到太阳能产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了光伏低谷时期的稳健增长,为英利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喜”与“忧”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有国家坚定地发展太阳能战略为基础,有企业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太阳能企业一定能够化“危”为“机”,为人类新能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光明前景可期。 该文已被 《 中国能源报 》( 2012 年 05 月 28 日 第 24 版)发表 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12-05/28/content_1058278.htm?div=-1
个人分类: 太阳能|3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武汉”为何能“大”
热度 2 龚胜生 2012-5-19 21:59
“大武汉”为何能“大”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中心城市体系正逐步形成。目前,东南西北均有国家中心城市,中部还是空白。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努力跻身国家中心城市,理所当然。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战略目标,正逢其时。武汉之所以能成为“大武汉”,这是由它“居中得水、四通八达”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所决定的。 一、武汉处“天下之中”,居中能图“大” 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的建都原则,就是将都城建在所谓“天下之中”的地方,因为这样可以“宅中图大”。在现代中国版图上,由燕山—阴山—贺兰山—横断山等山脉围成的陆地区域,自秦以来就是中国的腹心地带,无论哪个政权控制这片人口和经济发达区域,它就能统一中国,建立强大的王朝。现在武汉就处在这个的腹心地带的几何中心,堪称“天下之中”,具有居中图大的区位条件。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至北京为半径(约 1000 千米)做圆,我国绝大多数重要城市都包括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宅中能图“大”,这是建设“大武汉”的先天优势。 二、武汉扼战略中枢,支点能撑“大” 沿海岸线、长江干流、京广铁路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的三条一级开发轴线,这三条轴线构成一张巨大的“弓箭”。东部沿海经济带是弓背,京广铁路经济带是弓弦,长江经济带则是射出的一支箭。这支“箭”联结了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杭州、南京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还有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正处在这支“中华之箭”的“箭扣”位置,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且无可替代。这里既是发力点,也是支撑点。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中国经济的腾飞,武汉就是这样一个支点。武汉不仅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更是整个中国崛起的支点。支点能撑“大”,这是建设“大武汉”的现实优势。 三、武汉据交通中心,腹地能成“大”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其腹地。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自古交通就十分便利。在以水运为主的前工业社会时期,武汉就形成了便捷的水运交通体系,号称“九省通衢”,其发展腹地覆盖整个长江流域。早在 1861 年开埠之前,武汉就已经成为全国中心城市之一。康熙年间,著名学者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就写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转输。虽欲不雄于天下,而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随着相对快速的陆路交通的发展,内河航运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武汉作为水运中心的优势并没有失去,相反将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2011 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确立了“利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目标,随着国家对长江黄金水道整治力度的加大以及武汉新港的建设,武汉所联结的腹地也将进一步扩大。不仅如此,武汉还是现代化运输方式的交通中心,武汉铁路局是中国中部最大的铁路局,京广、京九、汉丹、武九等铁路在此交汇,以京广高铁、汉宜高铁和沪蓉高速、京珠高速为干线构成的快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使武汉的辐射范围成倍扩大,过去的“九省通衢”,如今变成了“九州通衢”。目前,武汉已经形成辐射武汉城市圈的 1 小时经济圈,辐射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 2 小时经济圈,辐射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中国重要要城市的 4 小时经济圈也即将形成。大城市要由大腹地成就,腹地能成“大”,这是建设“大武汉”的区域优势。 四、武汉有两江交汇,水源能养“大” 《老子道德经》曰:“大国者下流”,意思是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一般来说,河流的下游,因为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容易发展大城市。这说明城市发展离不开水的“滋养”,缺水,必将制约城市的发展。武汉地处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与其第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故而有“东方芝加哥”之称。据统计,长江汉口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 7380 亿立方米,占长江多年平均总径流量的 9051 亿立方米的 81.5% 。武汉人均淡水资源量为 8. 5 万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40 倍,全球人均水平的 10 倍,是世界特大城市中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武汉市还有河流 165 条,面积大于 0.1 平方千米的湖泊 166 个,大中小型水库 273 座,共有水域面积 2187 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25.6 %,水域率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拥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江城”。充沛的水资源可以保证足够生产生活用水,支撑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城市需要大水源,武汉两江交汇,水源能养“大”,这是建设“大武汉”的资源优势。 总之,武汉地处“天下之中”,扼战略中枢,据水陆中心,有两江交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复兴,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致谢:感谢博士生张涛帮助收集有关数据。
个人分类: 时政经济|4422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授和研究员的各自优势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2-4-24 07:08
教授和研究员的各自优势 蒋继平 2012 年 4 月 23 日 在我以往的一些博文评论中, 一些网友要我谈谈如何选择职业生涯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 我觉得很难一一地答复, 而且各人的情况不一样, 再说,大学和研究机构各有优缺点, 所以,很难给予有效的指导。 因而,我今天借此博文来简单地谈谈教授和研究员的各自优势, 以供有兴趣的人在选择职业时参考。 不过,我得声明在先, 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不一定适合各个领域。 在我看来, 在大学当教授相比于在研究机构当研究员有如下优势: 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 当教授的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给学生上课, 不管是硕导, 博导, 还是一般的教授, 都要担负一定的授课历程。他们必定会有很多学生。 这些学生以后学成走向社会, 为社会做出贡献,做老师的也跟着沾光。 这就是所谓的桃李满天下。 在一般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就没有这个优势。 环境优美, 工作稳定。 众所周知 , 大学的校园一般比较整齐划一, 环境幽静。 大学里的人的素质一般来说也比较高一些。 大学的教授, 即使在西方的体制下,一旦通过五年的试用期而获得终生的聘任, 就可以有一个相当稳定的工作。 在一般研究机构, 尤其是西方的私人研究机构任职的研究员, 不管工龄多长,都必须接受每年一度的业绩评估, 随时面临被解聘的压力。 独立自由, 福利较好。 当教授的可以独立地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而且是越多越好。教授们的假期有暑假和寒假, 加起来有很多天数。在退休后,教授们有一定的退休金。 在一般研究机构, 研究员们的假期是很有限的, 尤其是工龄短的新手, 每年只有 10 个工作日的规定假期, 随着工龄增加到 5 年以上, 会提高到每年 3 个星期, 到工龄超过 10 年以上, 才能增加到 4 个星期。 一般来说, 研究员是不鼓励发表论文的, 申请到的专利也属于研究机构和所在的公司。 一旦研究员离开公司, 他 / 他在另一个公司就不能使用这个专利技术或者产品。至于退休金, 这主要要看研究机构的规模和公司的退休政策。 有的公司有比较好的退休计划,而有的公司在这方面很糟糕, 几乎什麽也没有。换言之, 有的研究机构的退休福利要比大学好一些, 而更多的要比大学差得多。在这点上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 在研究机构当研究员比在大学当教授也有一些优势。我这里讲的主要指正职研究员, 具有博士学位,独当一面的科目负责人。 对于一般的雇员, 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 经费充足, 才能首要 。 在公司研究机构工作的研究员, 在承担重要课题时, 都会得到公司科研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根本用不着花时间和精力去申请经费。 这样可以省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把它们用在科研上。 只要有才能, 能做出成绩,公司一定会提供经费和其他良好的环境条件的。而且,越是肯吃苦, 越是努力的人,越是受到公司的重用, 不管你需要多少经费, 只要合情合理,公司都会提供的。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做进一步的说明。 我任职的公司在美国一些地方设有不同的试验站, 每年的不同生长季节都要有人到实地考察。 我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员, 经常积极主动地承当这个责任。 因而,我经常要出差。 大家知道, 出差要花很多钱, 飞机票, 租车, 旅馆等等。 我一般都会在当地的飞机场租车亲自开往试验站。公司都是很慷慨地为我安排好这些开销, 从来没有任何例外。 在这一点上, 大学的教授可能比不上。 利责挂钩, 奖罚分明 。 在公司工作的研究员, 责任越大,地位越高, 承担的科研项目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 这些回报主要体现在提薪晋级, 年终红利, 公司股份的参与等方面。 当然, 只有工作表现出色, 作出实际贡献的人才能得到优惠的待遇。研究员在年终时要是表现出色, 公司的经营也不错,一般会得到年终红利的。 这个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最近几年来我每年的红利至少可以买一辆丰田新汽车。 在这点上, 大学的教授可能没有如此明显的待遇。 产品共享, 小恩小惠。 在公司的研究员们, 一般可以分享一些公司的研究产品, 尤其是研究过程中的副产品。 比如说, 我们公司在开发西红柿新产品的过程中, 有大量的试验品在做完数据采集后就当成废品扔掉。 我们也可以拿回家做食品。 我每年不但自己家里的所有西红柿都是从这些实验品中拿回家的, 还要给一些朋友。那些朋友们很喜欢这些新品种。 他们为了感谢我的免费西红柿,就会把他们做得最好吃的东西送给我家作为回报。 还有,像微软( Microsoft )公司的员工可以分享公司的一些股票, 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成为百万富翁。 我的一位朋友,以前在一个烟草公司任职研究员, 他就可以从公司的研究产品中获得很多的免费香烟。 当然,这些都不可以拿去出售。这些福利在大学当教授的可能享受不到。 简言之, 以上说的是主要的优势。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做决定。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14445 次阅读|33 个评论
印度科研,优势与阻碍的角力
热度 2 lindasmile 2012-3-20 15:10
《科技导报》2012年第5期 本刊记者/李 娜 2012年1月,印度科学大会,印度总理辛格承诺增加下个五年计划(2012—2017)的科研经费,由2011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80亿美元。印度政府以发展高科技,提高综合国力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经过近60年的努力已经显示成效,印度已经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中的科技大国,如今印度如此大幅增加科研投入,展示了印度崛起成为世界科研强国的雄心,但是在累积优势和诸多制约因素的角力之下,印度科研崛起的前景如何,尚有待观察。 迅速发展的成功因素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黄军英曾于2007年7月在《学习时报》撰文(下称黄文),介绍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DEMOS公司对印度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功的因素分析。 黄文列出了印度科研发展迅速的5个成功因素,首先是印度拥有庞大的人才库,根据麦肯锡公司数据,年轻的印度大学毕业生(拥有7年或以下工作经历的人)的数量大约为1400万。这相当于中国的1.5倍,美国的2倍。印度有229所大学和96所认证大学。这些大学为印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其次,海归人士强力推动印度科技创新。印度多年来痛心国家优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印度终于迎来归国潮,人才流失现象得到缓解。这些海外归来的印度人既熟悉本国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又了解海外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同时掌握着先进技术、领导和管理经验。他们与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推动着印度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第三是出现更多研发热点地区。过去印度的科技成功仅限于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孟买、新德里和钦奈等少数城市。如今,一批新的研发热点城市正在兴起,主要包括普纳、艾哈迈达巴德、加尔各答等。 第四是,继信息技术之后确立新的重点领域——生物技术领域。印度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功已经为人们所熟知,这不仅改变了欧美对印度的评价,更培植了印度的科学自信。而今,印度又确立了新的重点领域,其中又以生物技术为首。过去十余年,印度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投资不断增加,其中重点支持的是生物制药,而非农业生物技术。如今生物技术的收入也高达数十亿美元。 最后一点是,1991年印度经济对外开放之后,印度私营部门的研发和创新越来越活跃。制药业、汽车设计和部分信息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日益增加。 另据报道,印度一些科研领域的优势源自于战略领域的优先政策,比如印度着重发展的空间、核能等领域。另外,印度也在不断提高科技上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海外培训。 什么制约着印度科技? 有媒体报道,虽然印度每年有数量庞大的理科毕业生,但毕业生整体素质堪忧,不少人毕业后又返校进修,而且印度虽有数量众多的大学,但除印度理工学院等少数几所之外,大部分印度大学实力较差。 此外,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邱举良于2008年在《科学新闻》杂志编译发表“透视印度科技研发现状”一文指出,尽管印度有很多出色的优势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学、天文学、化学和生命科学,但是仍有一些因素制约印度科技发展。邱文指出,一是结构上的弱点——印度近年来科研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1%,虽然科研投入逐年增长,但增速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不过这一点在印度2012—2017的五年规划中将有很大改善)二是政府资助对象过于集中,大部分预算集中在一小部分机构。即使近几年有所改变,但三个战略领域——空间、国防、核技术仍然占用大部分经费。其他领域得到政府的支持仍然有限。这导致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相对薄弱。三是智力流失问题。印度籍留学生学成回国比例低,而且国内一大批理科毕业生为求高薪,对研究或教学不感兴趣,而是到工资高出2—5倍的企业里去工作。同样,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到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急需人才的各类企业。当然,邱文也指出,这种“智力流失”由于海归科技人士带回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而得到弥补。 除了上述制约因素之外,本刊记者在文德富、唐鹏琪撰写的《印度科学技术》一书中看到,制约印度科技发展的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一是印度的科研是建立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体制与模式基础上,其特点是脱离社会和生产实际,除了农业研究、核能研究和部分工业研究等领域能把基础与应用研究结合较好外,印度大多数科研机构都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的问题,因此印度科技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多,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很低。二是印度科技发展基础薄弱——由于印度人口的迅速增长,又加上长期相对忽视基础教育的发展,致使印度至今仍约有约40%的人为文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度高等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相应阻碍科技的普及推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印度科技的发展。 印度科研崛起前景可期吗?《印度科学技术》一书文末给出答案:印度具备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印度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如果印度政府能够充分发挥科技的发展潜力,并能够较好地解决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某些问题,真正调动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未来印度的科技将会有很大发展。 ■
3329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的80后你们准备好了吗?
热度 60 jiangjiping 2012-3-9 08:29
中国的 80 后你们准备好了吗? 蒋继平 2012 年 3 月 9 日 为什么我要谈论这个问题?原因是我认为中国的 80 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这个特殊性是由两大因素构成的。 第一, 中国的特殊国情。 总所周知,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仍然坚持走共产主义道路的国家, 实行的是一党制。 第二, 中国的一胎化政策使中国的 80 后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同辈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 80 后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 没有兄弟姐妹。 这两个特殊国情造成了中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和家庭体系, 这两个体系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教书育人的大环境。 第一个体系给学生的价值观不能充分体现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观念, 从而与世界的民主自由的潮流多少有点儿合不来。 第二个体系给孩子的影响是过分的迁就和溺爱, 导致一些人从小娇生惯养,从而变得骄矜狂妄。 这一代人, 现在基本上已经接受完了高等教育, 即使是硕士和博士, 一些 80 后中年纪大一点的也已经完成学业了。他们中的一些已经走向工作岗位,并且正在慢慢地占领一些中下层的重要岗位。 不管这么说, 在不远的未来, 国家的重大事务在很大程度上必定要由他们来做决定。 因而,可以肯定地说, 在不远的将来, 80 后将对中国的命运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是个大国, 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因而,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高。 在全球化趋势下, 中国必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成员。 可是, 令人非常担忧的是, 以 80 后为主力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是否有足够的开放心态和合作精神来处理国际间的重大事件。 当然,有的人会说, 这个问题现在讨论还为时尚早, 至少还得 10 年以后吧。 确实, 80 后要真正地走上国家管理的最高层次,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但是, 国家的政策制定可能受社会上影响力最大的群体的制约。 可以预见, 80 后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将是中国社会的主力军, 他们在 30-50 岁之间, 正是年富力壮的黄金时期, 国家的许多事情取决于他们的行为。 我对 80 后的总体印象是中性的。 就我有限的感知来说, 他们具有下列优势: 1 。 身体素质尤其是外貌和身高明显的好于 50 , 60 , 和 70 后。这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条件比较好, 这是独生子女的优势。 2 。 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文化知识比较全面。 3 。 自信心比较强烈。 但是, 他们也有明显的缺点:这些缺点是: 1 。 娇气十足, 对付困难只会抱怨, 不愿意采取实际行动。 2 。 太过自信, 有的甚至到了骄横的地步。 3 。 有一种本能的孤独心理, 没有多少合作精神。 这也是独生子女的独特心理, 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相处, 没有养成和谐相处的习惯。 这些优缺点构成了 80 后的独特群体。 这个群体的独特性格将对社会生活带了极大的影响。 他们明显的优越感和过分的自信心如果得不到适当控制的话, 加上喜欢抱怨和把责任推向社会的习惯,可能会给中国带来麻烦。 说句实话, 80 后是一个提前透支的群体。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是幸运的,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可是,当他们进入中壮年时期, 到了自己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的责任和负担是空前绝后的。 因而, 80 后就好像是时间沙漏装置中间的转换部分, 在装置两边的命运截然相反,前半部分享受着特殊的优惠,几个人照顾一个人,后半部分承当着特殊的责任,一个人要照顾好几个人。 鉴于此, 我在此向 80 后这个特殊的群体提出一个大问题:在关系到地球的安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国家的兴盛,家庭的幸福,和你们自己的成功这些方面, 你们准备交出一份什么答卷? 当然,我估计答案是正面的。 最近对韩寒言论的讨论就证明了 80 后开始觉醒和变得理智起来了。 最后, 我得声明一下, 我说的是一个总体情况, 不适合所有的人。 有些 80 后虽然是独生子女, 但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懂事, 也喜欢合作, 是比较理智的一部分。 当然, 这部分人更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 我希望这部分人能够被社会认可和选择, 担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 附记: 读者中的 80 后们, 请你们考量一下你们自己的言行, 要是你们认为你们属于优秀的一类, 而且认为你们同代人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属于我说的那种, 那么请你们推荐一下这篇文章, 好让更多的人看到,以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要是你们本来就是属于被溺爱的一群, 对我的文章很反感, 那么向我扔砖吧。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8623 次阅读|114 个评论
从孔雀的尾巴看有性生殖的优势
热度 1 smallland 2012-2-27 14:35
关于有性生殖的进化,是一个持久争论的话题。有性生殖有什么优势?为什么有性生殖能如此普遍?类似的争论永远不会有结果,因为立论的出发点本身就有问题,对进化事实的认识和理解也有问题。问题在哪里? 问题之一。有性生殖的物种“取代”了无性生殖的物种?没有,我们的祖先也是单细胞生物,而单细胞生物依然无限繁荣,就在我们肚子里,经常会要我们的命。进化过程中的“优势”或“劣势”要看环境,看情况,不能说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有什么优势。 问题之二。同样的问题。无性生殖能快速生殖出和自己一样的个体,具有生殖优势。有性生殖能产生复杂的组合,有利于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这两种优势,是不能比较的,也没必要比较。其实,生殖方式只是偶然走了两条路,那条路更好,都是人为的判断,不能说明自然。 有人问,既然无性生殖能快速地繁殖自己,为什么还有那么费劲来有性生殖?显然,这是概念的混淆。朴素的鹌鹑能更快地繁殖自己,为什么还会有华丽的孔雀呢? 上 面的问题,等于没说。看看动物界的性选择,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有一个大概的规律,同一种系的动物,进化趋势体型是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竞争的需要。这个 竞争,可能更多的动力是来自于群体内部的竞争,主要是竞争配偶。譬如恐龙,你能说体型增大有什么优势?对于整个物种的适应能力来讲,好像没什么优势。同 样,对于孔雀变态的大尾巴,你可以说鸡形目动物的进化趋势是羽毛越来越华丽。然而,这能说明羽毛暗淡的都被取代了?不能,因为孔雀祖先的另一支或几支可能 依然繁盛。这个问题,就不能说羽毛的进化有什么优势。这个逻辑,跟有性生殖有什么优势是一样的。 有 性生殖有什么优势,跟性别起源及机制不是一个问题,许多人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我在《丑陋的孔雀》中已说过,生殖合作的起源是个体间平等的交换,这种合作 可能导致欺骗,欺骗的结果就是性别分化。到了高等一些的动物,又开始出现另一个概念的欺骗和进一步的分化、特化。当然,不管多么特别,都是性选择。从孔雀 的尾巴的逻辑看,有性生殖肯定是有“好处”的,只看你怎么理解这“好处”,视角太高或太低都看不准。
47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女性为什么不能统治世界
热度 9 smallland 2012-2-4 10:09
有人说,女性统治世界,这个世界会更和平,但从理论和实践上看,这都是不现实的。在中国历史上,女子弄权似乎不少,譬如汉、唐、清、毛等时代,但毕竟是少数,她们多是皇帝的老妈或老婆。目前全球这么多国家,女元首估计不到10个,可能,其中多有丈夫和家庭背景。 是她们的能力不够?或社会地位问题?似乎不能这么说。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人类对体力劳动的依赖程度降低,社会中的上层人士,大多不需要多少体力,这从客观上为男女平等提供了基础。 社 会基础不能代替心理学基础,最近一项研究说,男女个性只有10%是重叠的--overlapped。这个说法怎么出来的,操作很简单,技术比较复杂,是否 夸张也不好追究。但这个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男女不可能平等,先天和后天的心理基础就决定女性不可能统治世界。譬如,统治者首先要强势,甚至自负--譬如 萨科齐可能认为自己很高大,这一点女性就远远不如男性。即使看不到什么好处,譬如纽约市长年薪1美元,也需要竞争,因为权力欲是雄性的本能,而不是雌性 的。从进化角度看,雌性更在意雄性的质量,而不是交配对象的数量,统治一个群体对她也没太多的好处。 看过一个演说,说一个女人从决定要一个孩子开始,她就开始对升迁没兴趣了,就从心理上准备撤退了。所以,女人统治世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9678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研生活:克服优势综合症
热度 31 stone1971111 2011-9-27 08:51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令人惋惜的现象:一个很聪明的人不好好学习工作,最后一事无成;一个家庭富裕的孩子不努力学习工作,最后还可能沦为浪子;一个人勤勤恳恳,可是一样一事无成。这些都是有着明显优势的群体,可是为什么优势没有转化为胜势,转化为好的结果呢?我们还注意到, 不管是在科研界,还是在商业界,成功的那些人,都不是最聪明的人(或者考试最好的),也不是最勤奋的那些人。 我们可以称这样的现象为 优势综合症 。这种综合症的表现在于,有明显的优势之处,但是在现实中,可能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结果。在科研中,我们更应该克服优势综合症。首先来看看优势综合症的来源。 优势综合症来源之一: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有清晰的自知之明,能够看到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有限优点。一个人的成功绝非一两个小优点就可以成就,而是要靠系统的成功,所谓的系统就要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短的那个部分才是影响这个系统的关键点,而不是那个最大的优势。这好比,一个车有再好的发动机,轮子的质量跟不上,一样不是好车,跑不快,甚至跑快了还要翻车。心智不成熟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很多在小学成绩很好的同学,到了中学成绩不好了;很多中学成绩很好的同学到了大学成绩不好了;很多大学成绩很好的同学,到了研究生成绩不好了。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很容易形成短暂的经验,从而让我们自己不成熟的心智认为我们过去的方法正确,但是事实证明,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是新的挑战,旧的方法只能是个参考,不能依赖。对既往优势的依赖是优势综合症的本质原因之一。 优势综合症来源之二:教育的缺陷。 很多孩子自小成长的时候,往往被老师或者家长误导。老师和家长都喜欢老老实实的孩子,很多聪明而调皮的孩子往往并不受欢迎,只有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孩子才受欢迎。于是,有些聪明的孩子就把精力消耗在考试上。当然,聪明的孩子拼考试是很容易的,但是靠考试是不能让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于是聪明的孩子在最该需要成长的时候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可是缺失的毕竟就是缺失,那需要在后来的人生中不断地补充和提高。但是,人生不是一盘可以重来的棋,而是不归路。很多失去了机会的人,因此就没有可能再得到补充。很多老实而勤奋的孩子也被错误的鼓励,他们以为靠着勤奋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方法就被忽视。社会环境一味的肯定导致了年轻人没有意识到,光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靠勤奋的孩子也不能培养起综合的优势。 优势综合症来源之三:社会习俗的缺陷。 对于富裕的家庭,有许多的资源可供使用,于是在年轻人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借助这些外在的资源,而忽视了内在要素的培养,直到这个孩子成长到不能依靠的时候,危机就来临了。什么官二代,富二代,这都是外在的因素被过度放大的恶果。当然,官二代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多官员的孩子处于非常不良好的环境中,因为父母的权利,导致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缺点或者错误被周围的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帮忙掩盖,而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的缺点。当一个年轻人的潜意识中恶地一面被充分的放大之后,这样的孩子的行为往往令人侧目。应该说,这个社会的氛围,是非常不利于生长在富裕的家庭,也非常不利于生长在高官的家庭。尽管他们有很多社会资源的优势,但是社会同样给予了他们非常多的潜在威胁,这些威胁就是不给他们提供努力的机会和土壤,而不经过努力,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培养的。 优势综合症来源之四:社会价值观单调的缺陷。 我们的社会自古至今都有成王败寇的恶劣历史。我们只看重结果,只看重现实,而对理想,对思想都会轻视。这就导致我们的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环境。在很多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不惜一切代价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资源。可是,获得资源并不等于真正的成功,而非常可能是堕落的开始。也并不是获得幸福的象征,完全可能是踏入地狱大门的第一步。很多有特殊优势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定位,也得不到有效地支持和喝彩,于是就导致了许多这样的孩子人生的路更加的坎坷。 优势综合症来源之五:社会氛围的缺陷。 很多孩子被过度的被关注,被父母过度的雕琢,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有些孩子自小就知道自己很聪明,于是在聪明的路上走的越来越远,以至于最后沦落到只靠聪明度日的程度,而当聪明也不能带来效果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怨气。可是成人社会是个复杂的社会,原来对聪明人赞赏的态度仅限于在学校里,到了社会上,人人都对聪明人有潜意识的嫉妒。对于有些有特长的年轻人来说,也一样因为有其他缺点会被人抓小辫子。我们的社会氛围太缺乏宽容,我们往往要求一个人很全面,但是这种所谓的全面只不过是迎合大众的全面,并不是综合修养全面提高的全面,是一种苛求的全面。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个典型。我们不能容忍周围有比我们强的人存在。大家最好都一样,要没有都没有。我们很少能够真诚的赞赏一个人。 一个人或者聪明,或者有钱,或者父母有权,但是这些非但不是人可能成功的有利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了一个人成长的绊脚石,对于这样的优势综合症,只能从文化上,教育上进行根本的解决。因为,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很聪明的人来给我们做贡献,也需要有更好的条件的人来给社会做出更多的价值。当然,自然是公平的,历史也是公平的。假如一个人因为富裕而可以永远富裕,假如一个人因为有权而可以永远有权,那这个社会一样是个没有希望的社会 。事实不会这样,总会发生绝大多数有优势的人不会胜利,而胜利者往往都是一开始不太起眼的那些人。 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有才华的人来给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科研上,我们要注意如下几个优势综合症的误区: 误区之一: 聪明。 有些人不能说不聪明,书看一遍就懂,并且很快就能考试很好。但是考试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那只能说明在那个短暂的时间,你记住了一些固定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知识可能很快就还给了老师。而且考试也不能说明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可能没有真正的掌握。 误区之二: 勤奋 。勤奋是必要的条件,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就是充分条件了。没有方法的勤奋就是在浪费时间,与其如此,还不如多看看有关方法方面的书,多想想有关思路的问题,可能会提高效率。 误区之三: 灵活。 很多学生思路很灵活,但是基础非常的不扎实。灵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作为后盾,就是无源之水,灵活就变成了一种轻浮。 误区之四: 听话。 只听话的学生永远都不是最好的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光听话的学生有时候是很气人的学生。因为,往往听走了味,往往没有真正的理解,往往没有自己的思路。 误区之五: 有条理。 有条理是好事,但是很多同学过于关注条理等细节,而忽视了全局的把握。往往拘泥于细节而出不来。 (太多不一一列出) 总的来说,各种误区是非常的多,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可能因为做对了几件事,就让我们落入了某个误区,甚至一辈子待在那个误区里。 让自己的心智尽快地成熟,尽快地发现自身的最大的弱点加以改进,尽快地形成独立的人格,尽快地让自己成为更加完整的人,或许我们才能避免所谓的优势陷阱,然后才可能有更好的科研,有更好的生活。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10129 次阅读|58 个评论
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1-7-22 07:51
p { margin-bottom: 0.08in; } 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21 日 最近科学网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双语教育和全英文教学。 这股热浪是由曹广福的“由我拒绝纯英文授课说开去( 466277 )”掀起的, 马上得到与时俱进的吕喆的响应, 他的 ( 466390 )不但被精选,还被置顶;今天又有两员陈姓虎将跳出来助阵,分别是陈儒军和陈龙株。陈儒军的博文是: ( 466559 );陈龙株的题目是: ( 466775 )。 毫无疑问, 因为是热点话题,这两篇博文自然也上了精选榜, 戴上了一朵让人羡慕的小红花。 我在吕先生的评论中说他是科学网与时俱进的榜样, 他回复说只是喜欢凑热闹。 我不像吕先生那样喜欢凑热闹, 不过, 这股热浪已经形成了一个炙热的大环境, 我想避之而不及, 因而,也就自然地被卷进这个热浪之中。 因为我不是在教育界工作的,只是一个纯科研人员, 只有科研的经历,没有教学的实践, 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机会, 借题发挥,来谈谈双语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优势。 一个科研人员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两门语言, 一门母语加上一门外语, 那对他 / 她的科研一定大有帮助。 其主要原因是: 1 。 一门语言通常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通过翻译的东西不一定能表达原意, 因而,要真正地理解某个意思,最好能读到原著,这就需要精通另一门语言; 2 。 有些期刊要求用两门语言表达关键部分, 要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就得精通这两门语言; 3 。 一些现代高科技产品都需要用至少两种语言作说明, 要是懂得两门语言,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些说明,反过来,也可以帮助自己的产品用两种语言来做说明。 具有双语能力的科研人员在工作中也有相对优势, 尤其在一些具有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研究单位更是如此。 比如说,在我们的公司,一些来自墨西哥的底层职员, 其母语是西班牙语,很少能懂英语, 所以,我们的中层管理员必须是一个既懂英语又懂西班牙语的科技人员。 要是不懂得西班牙语,很难在我们这样的研究机构找到工作。 还有,现在的国际合作非常普遍,几乎世界各国都有跨国公司, 那些跨国公司一般喜欢使用具有双语能力的人员回到自己的母语国作管理工作。 简言之, 双语人才具有下列优势: 可以看懂原著, 产品包装上的原始说明等。 有助于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有助于工作场所的人际交流。 有助于担任需要两种语言的管理类工作。 有助于国际上的广泛交流。 当然, 英语是双语中最重要的一门语言, 双语教育中, 除了母语外, 英语应该是首选。 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有影响力的科技人员都是双语人才。 所以, 我很同意陈儒军先生的双语教育很有必要的论点。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7887 次阅读|31 个评论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最大危险
热度 2 sheep021 2011-6-23 14:03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胡锦涛 《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1-1-1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4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总统的身高
fs007 2010-12-28 12:49
寻正 ==关于合理身高科普见前文 有网友提出美国竞选中身高占优势的总统更容易当选,这是一个热门话题,关于这个假设的评估方式有很多,从整体上看,的确个子高的选手易于被接受,但这种优势极其微弱,不是很靠得住,其结论依赖的数据分析不是太可靠(可靠的分析是不管转换什么方式,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而不可靠的结论则不一样,某些方式可以得出支持的结论,而另外的方式则否定那样的结论)。 支持的证据: 当选为总统次数 赢得民众选票次数 高个子 26(53%) 29(59%) 矮个子 19(39%) 16(33%) 一样高 4(8%) 4(8%) 从数据上看好象高个子占优势,但是,如果我们假定身高对竞选结果没有影响,当参选者有身高差异时,高个子当选几率为50%,简单的卡方检验表明当选总统次数p值=0.30,而赢得民众选票次数p值0.05。实际上按统计学原则,不能拒绝身高对参选结果没有影响的假设。 而如果我们用另外的方式来看的话,这种优势就基本上不存在了。根据英文维基提供的数据,下图是美国总统各次参选当选者与落选者的身高比较,其中的趋势线表明他们的身高随民众的普遍身高而变化,逐渐增加。 当选者平均身高:180.47厘米 落选者平均身高:180.20厘米 不过,竞选总统的人,不管选没选上,比大众平均身高要高,或许反映了大众对身高的偏见。不过,有趣的是,如果我们以1940年为界,把以前的时期算住动荡时期,此后算和平时期,我们会看到战争与动荡时代需要不同类型的总统: 和平时代(1944) 战争动乱时代(1940) 当选总统次数 高个子 12次 14次 矮个子 4次 15次 平均身高 当选者 183.59 厘米 178.81厘米 失败者 180.59厘米 180.00厘米 因此, 战争时代需要经久耐用、 坚韧顽强的总统。 詹姆士麦迪逊 (163厘米) 和平时代需要卖相卓著、 风姿卓越的总统。 林登约翰逊 (193厘米)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8128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校大学城优势和劣势效应突显
zhuzl 2010-11-25 02:27
如火如荼的大学外迁扩张暂时告一段落。目前新建大学城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看法如下,代表个人观点。如有补充,请讨论添加。 优点: 1 高校扩张实现了规模的扩大:校园面积大幅度增加,校园环境美化,教学设施水平提高,学生数量增加; 2 高校外迁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新校区建设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大学城当地配套设施不健全带来的经济效益,如交通(学生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教师长途跋涉带来的汽车购买效应)、餐饮等等。 缺点: 1 老校城区文化氛围迅速降低,大学城周边文化气息还没形成; 2 新校建设给学校背上巨大债务,生源是增加了,但效益并没提高,新建高校运转举步维艰; 3 新建校区虽大、美,但位置在郊区,安全指数明显降低,学生被盗、抢危险性增加,特别是女生的安全性值得重视(近来大学城女学生遭到强暴事件不断增加)
个人分类: 教育|6894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归没优势是好事
wujingzhi 2010-4-25 07:53
这几年总听有人说海归现在没什么优势了,海龟变成海带了~甚至有人由此对海归们报以深切的同情~ 其实,我觉得海归没优势了是好事! 海归这个词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海归有优势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历史在发展,造成海归有绝对优势的条件已经消失的情况下,海归自然也就没什么优势了。因此,海归没优势了某种意义上说明社会发展了,人民眼界宽了,思想解放了,观念开明了,认识一定程度的理智了。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至于海归究竟是否真的没有优势了,这不能用统计数据简单的说话,虽然那样可以说明一种趋势。目前海归群体成分比较多,覆盖职业教育、大学、硕士、博士,及工程师、教授、高管等等,简单的说有没有优势都是以偏概全的,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前几天饶毅老师发文隐晦地批评了某些海归赤裸裸的和国家谈待遇,我的理解是: 谈待遇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奔着待遇回去的,不谈待遇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不是奔着待遇回去。 同样的道理, 我觉得决心海外留学的人不一定非奔着那个绝对优势取得,海归也不是因为有绝对优势而归来的。 所谓优势都是比较出来的。 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事情可以直接比较呢?海归和土鳖在哪方面有可比性呢? 可能在待遇方面有可比性,但是海归一定要比土鳖拿多的多的钱吗?其他方面怎么比较呢?优势又怎么来呢? 很多人都说海归这几年慢慢的没什么优势了,不过我觉得这这时候是真正显示优势的时候!这时候彰显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 赵孟頫 纸本 纵27.2厘米 横74.3厘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8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科研优势
yuliping 2009-1-15 19:28
最近 5 年,是我科研进步比较快的高峰期,这种机会非常难得,一辈子不一定能够碰到几次,放寒假了,有空将我的科研优势进行适当总结,供人文社科领域内朋友们参考。 一、跨学科优势 我本科学的是工业管理工程,研究生阶段学的是科学技术哲学(因后来考上博士,没有申请硕士学位),博士阶段学的是农业经济管理。本科阶段三、四年级几乎没有上课,每周平均看 5 本书,快速阅读,范围较广。另外重点学习计算机,当时主要是 DOS 、汉字操作系统、 DBASE Ⅲ等等,由于没有上机卡,就用消字灵将一张作废的上机卡改为合法,从而保证了基本的实验条件。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学校做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类、会计类、信息管理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上过的课程有20几门。在做教师之余, 1990-2000 期间一直帮单位和自己开计算机公司,主要代理财务软件以及自己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从公司经营的角度,虽然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但是人生最宝贵的 10 年没有用来从事科研,想想确实后悔。当年,我是以江苏省重点中学姜堰中学年级第 10 名的成绩保送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基础应该没有问题, 10 年时间,足够出国从硕士读到博士了。 正因为有上述经历,所以在管理学、经济学、情报学、计算机等学科都有涉及,为我目前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知识。因为在所有读书阶段几乎都没有好好上课,固然有所不足,但也使我的思维能够解放,所以我认为上课至少对我而言是弊大于利。不过如果重新让我再来一次,我一定好好上课,呵呵。 二、糟糕的大环境与相对优越的小环境 我现在的工作单位是一所高职院校,无论是总体实力和办学规模在江苏省都是名列前茅的。以前在博客里曾经写过,高职院校教师从事教研似乎还马马虎虎,从事科研简直是开玩笑,与本科院校不可比。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每年高职院校申请到的项目不足千分之一。所以宏观上讲,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的环境确实不敢恭维,水平当然也相去甚远。但是微观上讲,最近几年来,学校将科研工作放在从未有的高度加以重视,花巨资引进人才,对教师科研奖励力度也比较大,鼓励教师深造,所以客观上创造了相对优越的小环境。 三、小城市优势 扬州是个小城市,没有太多的学术交流,没有什么大型的国际会议,在国家级课题申请,甚至在江苏省的省级课题申请上都不具有任何优势。但小城市人们生活节奏慢,生活方便,客观上也为科研创造了较好的中观环境。比如,我上班在路上的时间从来不超过 15 分钟,即使在扬州城市建设已经将城市规模扩大很多的情况下, 15 分钟内可以赶到扬州市的任何一个地方。 以 2008 年下半年为例,我每周上课两个下午,一个下午开会,其他所有时间几乎都在家里从事研究工作,包括周末也是如此。因为小城市没有大城市浮躁,在大城市,很多人文社科的学者其实杂事很多的,要集中精力做学问比小城市学者克服的困难要多得多。对我而言,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可以持续数月时间(当然不是每天),经常在晚上锻炼时思考一些问题,因为一方面小城市没有太多干扰,另一方面一些干扰也被我屏蔽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做学问就不需要交流,就是闭门造车,做学问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是大家公认的。 四、科研经费优势 做研究,离不开科研经费。你要问我科研经费有多少?告诉你后你千万别不相信!最近 5 年所有的科研经费加起来平均每年 1 万,这一定让很多朋友笑掉大牙。这点钱甚至连发表论文的版面费也不够,更不要说参加学术交流了。我毕竟还要养家,还要买房,还有子女教育,该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怎么办呢?那就编点教材吧。从 2002 年开始,我主编了 8 本电子商务相关教材,从教材版税里适当弄点收入来补贴科研及其他开支,当然也有意外收获: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一次、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1 本、江苏省精品教材 1 本、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2 次。 五、家人的支持 我现在不需要做家务,母亲和妻子分担了全部家庭琐事,孩子也很懂事,使我能够心无二用,一心集中在做学问上,这点不是所有学者具备的,何况很多学术界巾帼英雄们本身还要承担更多的家事。 其实,各人的情况不一样, 既然有幸或不幸走上学者这条道路,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这条路说艰难其实也不艰难,《士兵突击》里两句话要记住:一是不抛弃,不放弃;二是平常心,平常心。学术道路不一定非要千辛万苦,至少在学者的内心要保持快乐与宁静。 2009 年 1 月 15 日 晚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013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