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主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民主社會中科學的社會控制
jiangjinsong 2009-3-18 11:19
民主社會中科學的社會控制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學的民主化與自主化
jiangjinsong 2009-3-18 11:14
科學的民主化與自主化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281 次阅读|3 个评论
素食愤青觅平衡 (7)
jiangjinsong 2009-3-18 10:00
素食愤青觅平衡 新齋老蔣 的網名 ,看似平淡無奇 , 新齋 是辦公 所在 , 大陸 所有蔣姓 同學拜委員長所賜 都被調侃地稱為老蔣。然而,新、老二字的偶然相對,卻很能體現蔣勁松充滿矛盾的特點。 身 穿唐裝講授後現代哲學,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後現代。 江曉原 先生發現,老蔣愛護動物而堅持吃素,可是割起科學主義尾巴來卻也毫不留情。當年因著迷于黑格爾的辯證法,而棄科從哲,然而科學哲學的起家就是從掃除黑格爾思辨哲學開始的。 可以想見 在專業研究生涯中, 可憐年輕 老蔣的內心總是天人交戰,在黑格爾的思辨誘惑與分析哲學的冷靜之間難以取捨。然而,在老蔣所有矛盾中,最為突出的卻是激進的思想與尋覓平衡的性格之間的張力。 根據無所不知的 google ,天秤座總是在尋找著內心的穩定與平衡,沒有這種平衡就不能平靜地生活。這是一個能為生活中的矛盾開闢和解之路的人。雖然,占星術據說是偽科學,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不足為憑。但是,天秤座的老蔣的確有注重平衡的特點,可能是黑格爾辯證法中毒太深的緣故,在兩造辯論時,常常玩各打五十大板的 有把他看成是科學文化人的一員,覺得他更像是天地生人的一份子。這主要是因為他對東方的神秘文化頗有興趣,因此,在科學文化人中,他對天地生人在思想上最具同情心,也是最早提倡以中性和褒義使用民科一詞的。他也常常自嘲是偽科學哲學家。 有學界好友,希望老蔣不要學他們的浮躁,能更加學術化、更加沉潛一些,做一些更加扎實的工作。還有好友在酒酣之際居然對他策反, 力勸 他遠離這些名過其實,一心作秀的文化人,並指責老蔣功利心切,想要傍科學文化人以博取名利等等。他們鼓勵老蔣在專業上努力提升的好意,老蔣感恩不盡。他們對科學文化人不足的批評也不能說全無道理;但是公平地說,未免過於苛刻,也有輕視向大眾傳播學術思想 工作 的嫌疑。他們 也 不知道 這夥人其實是和而不同,各取所需的。從某種意義上, 老蔣混在這裡多少 也 有臥底 偷師 的意思 ,但即使將來分歧增大,爭論激烈,估計仍然會相互欣賞,并保持友情的。 最近,老蔣宣示未來十年的主要任務 是:解構科學,質疑民主。這聽來似乎是聳人聽聞,其實,其所關注的還是五四的母題,只不過後現代的傾向令人側目而已。雖然他稱呼五四領袖們為憤青教授,但自己熱心論辯,撰寫時評的憤青氣質也不遑多讓。因此,雖然具體觀點大相徑庭,就其以學術思想介入現實的策略而論,他和五四一代一樣,都繼承了中國儒家的一貫思路,了無新意。努力開闊境界,著眼於向上一著,也許是他將來有所突破的關鍵所在。因為,只有在向上超越中,困擾他的種種矛盾才能得到真正的化解,天人交戰化才能真正為人天逍遙。但是,這一高難度的動作,他能夠完成嗎?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2790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松鼠会:有闲且时尚【劉華杰】
jiangjinsong 2009-3-16 20:37
2009年02月16日, 《南方都市报》 科学松鼠会:有闲且时尚 刘华杰 近期,一个亲切、响亮、很博物的名字传遍了科学传播界,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科学松鼠会。2008年底我也见到了几个小松鼠,今年年初也读到了他们的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一、 NGO 科普:冬天里的一把火 松鼠会算作少之又少的科学NGO,这种民间组织解放前有,做得还不错,如任鸿隽等人的科学社,但解放后就不真正存在了。因此,当我得知在年轻人中兴起了这 种致力于科学传播的公益团体时,感受到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松鼠们希望为公众打开科学的坚果,品尝科学之美,进而让科学流行起来。除了 坚果隐喻有新意外,这些话差不多是老套理想主义、口号式科普的另一种修辞。但接下去所有不同,和所有年轻群体一样,他们腐败、郊游、交友,不同的是, 他们还聚在一起聊科学、做讲座、看纪录片、辨星星、认植物当然,他们最擅长的是文字表达,一起写科学博客等等。 现在是传媒的时代、平面化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科普对公众已经毫无吸引力。相当程度上当今的科普无法娱己,更无法悦人。当下,Google、维基百科 和各种免费数据库访问起来那么方便,谁还愿意听科普专家不停地唠叨,谁还愿意领教科学狂犬症者的训导这是唯一的真理、那个是万恶的伪科学?如 果一群自愿组织起来的松鼠们仅仅做着老套的知识搬运工作,那么即使是NGO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从目前这个科学松鼠会及其图书中,我还是读出了许多 新意。 二、有闲乃第一要紧 松鼠会的科学传播工作有闲且时尚。 第一,松鼠们都很年轻(我估计年纪在24岁至34岁之间居多),未来的天空十分广阔,这是希望之所在。老科普作家都是宝,但我们不能、也不忍心靠日益 有限的那几个宝贝来传播科学,况且小声点说,我们还不放心呢!如今,我们真的对他们所传播的科学有不同的看法(这与他们历史上的贡献无关)。几十年来,科 学变化多端,而科普的路数几乎没变。希望只能在年轻一代及几代,在这一点上我破例大胆相信一下进步观。 第二,松鼠们先是自娱自乐,这也许算是最低纲领,但是它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也是颇难实现的。唯科学主义的科普或者科学传播为何令人恶心,或者说得好 听点为何让人敬而远之(多数情况下公众对它们是不理睬,生活中的选择多着呢),其中一条在于无趣。对他人无趣,对自己也无趣。我们已经到了不以知识多寡论 英雄的时代,知识多并不意味着科学素养一定高。以无趣为前提,再谈什么崇高的理想,也不大有吸引力。公众科学是用来给百姓消费的、享用的,搞科普终究 不是传福音,无需整天摆出一份真理在握的架式。我想,松鼠会的出发点很好,能够放松下来,能够自嘲,敢于不神圣!也许这是时代、年龄决定的,不管是什 么决定的,都值得肯定、庆贺。补充一点,自嘲不等于无追求、没理想、不崇高。 第三,松鼠们有自己的正常职业,生活上都还过得去,特别是相当多人从业于媒体,在此基础上他们有闲做点别的事情。坦率说我不欣赏玩悲情,不相 信徐迟当年对陈景润的那类描述在今天会适用于理想的科学家或科普形象。在这一点上我多少相信一点唯物主义,很难设想一个三无人员会理性地传播科学 精神。度人先度己,自己要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果汁分你一半,爱相互分担。饥饿疗法对于科学创新不人道,对于科学传播同样不人道。 有闲,一个普通人才有机会为社会、为历史做增量。说到底,科学的精神境界是自由人才配分享才能分享的,奴隶只有苦难、嫉妒和仇恨。有闲,才有可能费厄泼赖,才能容忍内在的多样性、避免科学真理教。 第四,我还特意注意到连岳的序言中表达了与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所倡导的类似的一个观念:科学传播不仅仅关系到认知问题,还涉及社会正义问题,这两个维度 是紧密关联的。当跳出唯科学主义的狭隘视界,谈论全方位的科学传播,谈论未来的科学以及科学伦理问题时,这一点会更加明显。不过,目前这本书的具体内容还 主要限于知识传播和少量的一般文化传播,或者说远未触及连岳设想的问题高度。当然,在初级阶段,也许还没到认真考虑这些事情的时候。 这四条就涉及有闲且时尚中有闲的部分,总结起来有几层意思:时间上有闲、生活方式上有闲、科学观上有闲。 三、时尚才有未来 现在该说说且时尚了。科学的前沿变化多端,与时尚有些共性,但让科学成为时尚谈何容易。科学中只有一部分内容有可能成为时尚,特别是博物类科学, 这部小书中相当多内容属于广义的博物学。我数了一下,占一半以上。我相信有些科学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理解、欣赏,我丝毫没有贬低大众的理解力的意思。科学传 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先易后难。 科学传播之时尚的另一层意思是与时俱进,在形式、手法、手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松鼠会的小书在选题、谋篇、用词、讲故事技法方面,都有意识地融进了时 尚元素,如书名的怪异、如皮囊事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AskDr.You。对了,还有图书的开本和封面设计。拿到书后第一时间,让14岁的女儿 评论此书的装帧和外形,女儿打了高分。我相信她的眼光,她说酷那是真酷。 不得不指出,松鼠们的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之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在于背后有个特别的NGO组织。NGO如何发展,中国人没有经验,谁也不敢保证将 来会如何。时尚的第三层意思是组织成科学俱乐部,松鼠会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始,下一步可借鉴德国的德累斯顿艾西斯学会(Isis Society,1833年创立)、英格兰的艾塞克斯田野俱乐部(Essex Field Club,1880年创立)、美国的奥杜邦学会(Audubon Society,1886年创立)的经验,先加强内部交流,自身获得提升。俱乐部成员之间既共享某些共同的理念,也要保持必要的多样性张力。既然为俱乐 部,就不要有太强的使命感。 祝愿科学松鼠会长命,不辱没这个可爱的名字。 ------ ●来认识一下科学松鼠会 他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他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他们中有来自科普类报刊的科学编辑和科学记者,有活跃在国内各大媒体科学版的多位资深科学作者和译者,也有许多拥有理工科背景的科学写作爱好者。他们是年轻的科学传播者。
个人分类: 科學傳播|3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谁要重出江湖?谁能再振雄风?[江曉原 劉兵]
jiangjinsong 2009-3-16 20:35
载2009年2月5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77) 谁要重出江湖?谁能再振雄风? 关于科学松鼠会及其科普写作 □ 江晓原  ■ 刘 兵   □ 隐匿多年的帮派老人决定复出,燃一缕狼烟,正在田间耕种的老汉、街头被人欺负的小贩、喝酒赏花的公子哥,原来都是默默隐忍的江湖高手,他们 伸个懒腰,挺起身,念叨道:该出发了。于是我们就聚到一起了。姬十三在本书后记结尾所写的这段文字,语句有点接近古龙的武侠小说,听上去口气倒也不 小。解读起来,似乎是科学已经默默隐忍许久了,在帮派老人的召唤下,终于决定重出江湖。帮派老人是谁并不重要(姬十三和科学松鼠会的成员 几乎都是年轻人,大抵接近喝酒赏花的公子小姐),重要的科学要重出江湖。   科学重出江湖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联想到前些时候那本名为《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的书了。那书中说,过去的一百年,是科学从公共媒体和公众话语 中逐渐退出的一百年,科学已经败给迷信。看来这就是科学的默默隐忍了。现在科学松鼠会的这帮寂寞高手决定代表自己的帮派来重出江湖即试图 夺回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公众话语权。   ■ 我觉得,你的分析有些过于沉重了。也许,换一个角度来看你引用的那段话会更好。我就宁愿只把它当作是一种时尚的修辞,而不一定非要担负起那么强的意识形态责任。当然,这样的说法,还要求证于书的作者。   我刚刚看过刘华杰对此书写的一篇书评,我倒很愿意接受他在那篇书评中的观点。刘华杰也突出地强调了此书的时尚特征,这种,或者说,这些种时尚的特征, 恰恰是区分不同代际的一种方式。相应地,我想,在此书的阅读者中,也恰恰会因这种在时尚风格审美趣味上的相同或相近,而引起与其同代读者的某种共鸣。用一 个学术些的说法,这大概也可以算作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连带效果吧。   如果你能够部分地接受我的说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从这本书的若干特征谈起呢?我这里提到的我认为突出重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其与作者代际相联系的时尚性。   □ 将姬十三后记中的仿武侠语言理解为时尚修辞,固无不可,但是我的沉重的分析却也并非我一个人有此特殊爱好。本书的两篇序,都在引导人们往沉重的方向思考。   连岳呼唤用爱科普,本来很平常,但他序中明显的反科学主义倾向或者说对科学主义明显的疏离感已经让那些喜欢将人以科普的名义暴打一顿 和喜欢用别人的无知来衬托自己英俊的科学面庞的人,感到十分恼火。有人向来以科学的正牌代言人自居,看到别人要代表科学重出江湖就很恼火本 正牌代言人早就在江湖中替天行道久矣,还用得着你们再来重出吗?至于梁文道,他看到这群松鼠非常喜欢,指望松鼠们帮他改变书评杂志上找不到人谈科 学的窘况,但是对于那种火气十足的一个人的战争(这个修辞表达与连岳序中说的以科普的名义暴打一顿堪称异曲同工),他显然也无好感。   我以前说过一句相当非理性的断言:时尚本质上是反科学的。我最初的意思是说,从事与时尚密切相关的工作的人,比如时尚杂志报刊的编辑记者之类,通 常都很容易接受人文主义的观念。联系到本书来说,作者们恰恰就是这样一类人,所以他们应该很容易接受连岳在本书序中所表达的观念。尽管本书作者们是不是都 完全赞同连岳的序,也许不是没有疑问的。   ■ 你提到这本书的两篇序言,说其中是有某种沉重的负载,这我同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沉重的负载,并未直接、具体、鲜明地体现在正文中, 而正文的文本,才是代表科学松鼠会成员们的本真倾向。当然,他们比以往那些在序言中被批评的人士,显然要开明得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接受或容纳序言中这种 意识形态的沉重。这当然是非常好的倾向。   另一面,就你所说的时尚与反科学的问题,我估计,松鼠们大概不一定会认同。在年轻一代中,时尚是一种潮流,并不一定涉及到反科学主义与否的问题。在理 想情况下,说他们可以接受某种程度的人文主义观念,也许是对的,但这些松鼠们在具有以时尚轻松来品味、欣赏、传播甚至游戏科学的同时,他们通常并没有很深 的人文主义背景,没有受过系统的对科学的人文研究的训练,这就成为他们的另一个特点。   □ 你的判断我大体上是同意的。但我们不妨再回到姬十三的后记中来深文周内一把。   姬十三用了复出这个词汇,不是没有深意的。这个措词表明,在他心目中,在科普这个领域,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状态已经持续得太久了!真正 的高手们默默隐忍了许久,某些自命科学正牌代言人的暴打和战争想必也令他们齿冷,所以他们感到该出发了,决定亮出兵刃竖起旗帜出来闯 荡江湖了。我猜测,这应该不仅仅是姬十三一个人的想法,至少也应该是松鼠会若干核心人物的想法吧。   载上意识形态的重负,曾经是传统科普最务实、最可取的策略,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公众不想再这么沉重了,于是传统科普衰落了。暴打科普其实也是师前者之故智(只是载上了另一种重负而已),所以也难免被公众冷落的结局。   我们可以说,松鼠们的旗帜是轻松,松鼠们的兵刃是游戏。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和以往载着意识形态重负的传统科普相比,或者与意在衬托自己英俊 的科学面庞的暴打科普相比,松鼠们的新科普前景如何呢?他们能不能将科学逐渐从公众话语中退出的局面扭转呢?或者说,他们能不能让科学在公众话 语中重振雄风呢?说实在的,我对此还是有疑问的。   ■ 我想,关键之处也许并不在于科普是否有意识形态负载。松鼠们目前的利器,我们已经看到的,大致有科学的背景,休闲的情致,时尚从而可为新一代时尚 爱好者所欣赏的风格,以及非功利的热情,等等。松鼠们现身江湖,绝对是科普界的一大幸事。关于松鼠们的前景如何,我不知松鼠们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也许是比 较乐观吧。   如果沿用江湖的隐喻,那谁也不可能永久在江湖上称大。在科普的江湖上,应该形成彼此互补的多元化的局面。群雄竞争并存,又彼此促进,恰恰是我们应该期盼的局面。反之,如果科普的江湖上只有某一派垄断独尊,那江湖也就不再成为江湖,科普也就寿终正寝了。
个人分类: 科學傳播|3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爾.蓋茨為何相信風水?【轉帖】
jiangjinsong 2009-3-16 08:57
比爾.蓋茨為何相信風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14 15:16:35 不知從哪年哪月,中國人開始集體犯賤,凡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玩意兒,只要一進課堂,總會引來一片罵聲。人人都在強調堅 決不能和中國古人一般見識,好像當代中國人一夜之間都脫胎換骨,成了西方科學的嫡傳弟子。只要科學不懂的東西,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就絕難被看作學科。任 何學問,只要沾上傳統的邊,好像立馬就會腐爛。於是,風水學在這普照九州的科學陽光之下,也成了一個不登大雅之堂的黑戶。   風水一方面成了多數房產商為樓房偷偷灌下的春藥,一方面又成了某些人恨不得真空密封起來的絕世毒品。與風水學卿卿我我的人,稱這是一件願打願 挨的事;而那些一心糟蹋風水學的科學信徒,除了以決絕的姿態進行聲討外,還嬌滴滴述說著自己對科學的哀怨戀情。風水學到底是傳統文化中的黃蓉,還是蠶食科 學精神的蝗蟲,倒成了值得一辯的問題。   去年看新聞,就聽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的於希賢教授介紹,比爾蓋茨到中國來選擇所住房屋時,都曾專門找他看過風水。在科學信徒們眼中,比爾蓋 茨無疑是深具科學精神的偶像,連這樣一位偶像都相信風水,雖然說明不了風水學就是真理,但至少可以說明相信科學的人並不都是狹隘、盲目、性急的主兒。科學 證明不了的智慧,未必就不科學。   中國人大多只有在國外的威逼利誘下,才會趕鴨子上架地相信一點自己祖先的智慧。2003年韓國開始梳理中國風水,政府啟動了整體風水地 理項目,將其列為韓國的申報世界遺產項目。這個項目不僅由韓國中央博物院主持,更有聯合國數十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參與。其後不久,又傳來日本也在偷偷著手 風水申遺的準備。這時,相關政府部門才發現風水原來也是一個寶貝,勉為其難地開始對風水學有所接納。   2004年,國家相關中心在《2004年健康住宅技術要點》中婉轉地表了個態:住宅風水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對人們的意識和行為有深遠的影響。 它既含有科學的成分又含有迷信的成分。2005年8月,建設部下屬某中心下發了一份關於成立風水文化專家委員會的通知,明確說建築風水文化是中國 傳統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強調的和諧、循環、平衡等觀點,對於我們今天建立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現實的參考價值。這回算是松了口,風水 有了一個國家說法。   即使這樣,風水學在進入大學與研究機構的途中,依然阻礙多多。各個關卡總會跳出一些所謂的科學信徒,對風水學進入課堂和研究大加阻撓,生怕繼 承了這份祖宗的遺產,就會扒了科學的祖墳。好像信了一點祖宗的智慧,地球就會失去了引力。要知道,目前在日本已有110多所大學都開設了風水專業,日本算 是一個信奉科學的國度吧。   南師大的物理學博導張棟傑有過一個不錯的定義,稱風水學就是研究電磁場跟生態影響的一門學問。其實在上世紀前,中國的哪一個城市、哪一幢住 宅、哪一座墳墓,不是由風水師選址建造的?難道非得把風水這個古老名字,改為建築生態影響學這樣的現代名詞,才能最終得到各大學和普通民眾的認 同?(來源:人民網/中國青年報)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42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彷徨乎科學之側
jiangjinsong 2009-3-14 14:41
寫在科學邊上 (2008-03-28 13:41:02) var $tag='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科學,科學主義,科學文化,反科學文化人,雜談'; var $tag_code='f2916ce4548ff3727cf7b4a12b0e4e2b'; 标签: 我记录 我的事业梦想 科學 科學主義 科學文化 反科學文化人 雜談 寫在科學邊上,顯然是對錢鐘書先生書名的效顰。 然而,我覺得將來用它來做書名是很恰當的。不僅我們的文字都是寫在科學邊上的,對科學說三道四,旁敲側擊;而且我們的工作、人生,也都是寄生在科學上,彷徨乎科學之側,用華杰已廣為接受的用法就是忙於二階乃至更高階的科學活動。 在這個科學時代中,這自然不入主流,無法進入主旋律,難有顯示度。劉兵教授的在《駐守邊緣》序中也承認,這種邊緣境地并非自愿的選擇,而是我等的宿命。然而,邊緣未嘗沒有邊緣之悠遊,在主流之中者難免身不由己,身陷漩渦之束縛。 圍棋術語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說法,那是說要在中央區域圍成大摸樣是很難的。從文化變遷的角度看,後世非常推崇的成就,許多在當時都是不入流,缺乏顯示度。因為,作為主流的價值觀,往往其發展的可能性已經消耗殆盡了
个人分类: 胡思亂想|39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崔健說過,
jiangjinsong 2009-3-14 14:36
崔健說過, (2008-03-28 22:53:05) var $tag='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科學,科學主義,科學文化,反科學文化人,雜談'; var $tag_code='664ac2ea21c7a340ead23c2ba97be22a'; 标签: 我记录 我的事业梦想 科學 科學主義 科學文化 反科學文化人 雜談 分类: 科学文化 所遇到的阻力,可以約一約(讀作:yao一聲)自己做的事情的分量大小。我認為,具體來說,寫出的文章有無價值有時可以看看它是否讓編輯為難,甚至屢屢退稿;發表后是否招致瘋狂攻擊。 稿子寫出來后被退沒有關係,換一家繼續投,實在投不掉就放在網絡上好了。真有價值就會受到關注。如果真的沒有人理,那就是或者確實沒有價值,或者寫得不好,或者它的確不合時宜反正,生活從來都很公平。
个人分类: 胡思亂想|3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三大误导【江晓原】
jiangjinsong 2009-3-13 22:13
载2009年2月26日《文汇报》 科学的三大误导 江晓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文科学者对科学非常崇拜,而真正搞科学前沿的人,他们是知道科学有局限性的,他们也知道,我们平常对公众构造出来的科 学图像,比方说科学是非常精密的,它是纯粹客观的,等等,那只是教科书构造出来的。那些在前沿做得比较深入的,成就比较高的科学家,他们完全知道自己在实 验室里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们也知道绝对的精确也是不存在的,还有很多所谓的客观的东西,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客观。结果就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下面要 讲的某些观点,有时反而在搞前沿的科学家那里是容易被接受的。   文人面对科学有时会有自卑心理,因为他们自己确实对数字之类的东西感到厌倦,看到公式也感到厌倦。当年霍金写《时间简史》,他的出版商对他说:书中每放一个公式,你的书销量就减半连 E=mc 2 这样的公式也不例外。但是在第二版的《时间简史》里,霍金把这句话删掉了,因为他的《时间简史》实在太畅销了,他现在往里面放公式也不会减半(尽管如此他还是推出了《时间简史》的普及版)。但是对于其他的人来说,霍金出版商的话基本上是对的。   这是一方面的情形,另一方面,长期的教育也让我们对科学非常崇拜,结果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形这是真实的事情,理工科的和文科的教授在学校的会议上吵 起来的时候,那个理工科的教授盛气凌人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啊,你写的论文我都能看懂,我的论文你能看懂吗?文科教授一想是啊,他的论文里有那么多公式, 我看不懂啊。理工科教授觉得,你那点文学历史什么的我也能看懂。实际上,这种傲慢是没有道理的,要是弄一段古文,文科教授也同样能让理工科教授看不懂。   有一位很有名的院士,他经常攻击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天他在他住的小区里拦住了另一位著名学者,说某某啊,你说,《周易》它是不是伪科学?是不是糟粕? 它阻碍我们科学的发展嘛。那位学者和这个院士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出身的,他回答说:我们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从《易经》里来的,你看怎么样啊? 这位学者很机智,他当然不赞成这位院士惯常的唯科学主义观点,但他巧妙地利用了两人正好是同一个母校,又用母校的校训去回击院士,使得院士不知说什么好。   所以,实际上学文的和学理工的本来都有一些让对方看不懂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学理工的就可以这么傲慢,而学文科的就经常要自卑呢?这种自卑本来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这种自卑确实是有原因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里有三大误导。这些误导有的人不会直接地赤裸裸地说出来,但在他们思想深处确实是这么想的。笔者自己是学天体物理专业出身,很长时间里,这三大误导在笔者身上都有,但是研究了一段科学史之后,就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第一个误导:科学等于正确   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科学当然等于正确啊。在我们平常的语境里,我们用来称赞某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这个东西很科学,在这样的语境中,科学当然被我们假定它就等于正确。   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知道科学不等于正确。   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进步的时候肯定就把前面的东西否定掉了,前面那些被否定掉了的东西,今天就被认为不正确。比如,我们以前认为地球在当 中,太阳围着地球转,后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再往后我们又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还知道地球绕日运行也不是圆周运动而是一个椭圆,再后来 我们又知道椭圆也不是精确的椭圆,它还有很多摄动,如此等等。由于科学还在发展,所以你也不能保证今天的科学结论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终极描述,任何一个有理 性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终级描述。以后科学还要再发展,未来的结论中我们今天的认识又不对了,或者退化为一个特例比如牛顿力学退化为相对论效应非常小的情 况下的特例等等。旧的结论总是被新的结论取代,那么那些被取代的东西,它们是不是还算科学呢?   当初笔者提出科学不等于正确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其中一种反驳的路径是,要求把被今天的科学结论取代了的部分从科学中拿出去,所以说托勒 密的天文学现在就不是科学,因为它不正确。但是如果遵循这种路径,那么哥白尼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牛顿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为了保证自己逻辑自恰, 一旦你宣称托勒密不是科学,你就必然宣称哥白尼牛顿开普勒伽利略等等都不是科学只要有一点今天认为不正确的东西,它就不是科学。那么科学还剩得下什 么?就剩下爱因斯坦勉强站在那里,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又有一个新发现,爱因斯坦又不正确了,那么他又被从科学殿堂里踢出去了。   要是这样的话,科学就将不再拥有它自身的历史,科学就只存在于当下这一瞬,此前一秒钟的都不是科学,这样的话就整个否定了科学自身的历史。所以这个路径是走不通的。   我们当然要承认以前的东西是科学,我们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科学,主要不是看它的结论正确与否,而是看它所采用的方法,和它在当时所能得到的验证。用一 个通俗的比方,就好比是做作业:老师布置了10道作业,你做错了3道,做对了7道,你把作业交上去,老师得承认你完成了作业,老师不能说你只完成了70% 的作业,还有3道题目不是作业。做错了的题目还是作业,被我们放弃了的理论和结论仍然是科学,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它们的科学资格不能被剥夺。   那么下面这个说法就也能够成立:正确对于科学既不充分也非必要。这个说法是北大的刘华杰教授想出来的,就是说有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它是科学,还有一 些肯定正确的东西它不是科学。这很容易举例,比方说今天晚上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这样的话就是肯定正确的,但没有人会承认这是科学,所以很多正确的废话都 不是科学。 哥白尼学说胜利的例子   我们还要看一下哥白尼学说胜利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某一种理论被我们接受,并不一定是因为它正确。   我们以前被灌输进来的一个图像是这样的: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旦客观世界的规律被我们掌握,我们就能描述这个世界,我们甚至还能够改造它。认为科学的胜利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向我们展现一个又一个正确的事例,最后我们就接受它。   但是实际上我们考察科学史的例子就能看到,在很多情况下,科学不是因为它正确才胜利的。这个哥白尼的事例是许多科学哲学家都分析过的当年库恩等人都在哥白尼身上花了很大工夫,拉卡托斯也是这样,因为这个例子很丰富,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来。   哥白尼提出他的日心学说,为什么很长时间欧洲的科学家都不接受呢?这是因为他的学说有一个致命弱点人们观测不出恒星的周年视差。而从日心学说的逻 辑上说,恒星周年视差一定是存在的,哥白尼的辩解是它太小,我们观测不到。这个辩解是正确的,因为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望远镜,观测仪器确实观测不到。后来直 是到1838年,贝塞尔才第一次观测到了一颗恒星(天鹅座61)的周年视差。因为那时候望远镜都已经造得很大了,才终于观测到了。   按照我们以前关于正确的图像,显然哥白尼学说要到1838年才能够被学者们接受,因为在此之前他的理论有一个致命的检验始终不能证实,我们就没有理由 相信这个学说。然而事实上哥白尼学说很早就胜利了,比如开普勒、伽利略都很早就接受了哥白尼学说。为什么他们会接受它呢?在当这个学说还没有呈现出我们今 天意义上的所谓正确的结果来时,为什么它已经胜利了呢?   现在库恩等人考证,这是因为新柏拉图主义。哥白尼也好,开普勒也好,这些人都信奉哲学上的新柏拉图主义在这种哲学学说里,太阳被认为是宇宙中至高无上的东西。因此他们出于这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不等哥白尼被证实为正确,就已经接受它了。   这个例子确实可以说明,科学和正确的关系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些东西也并不是因为它正确它才被接受的。这个事实可以直接过渡到后来SSK理 论中的社会建构学说,实际上伽利略等人接受哥白尼学说就是在进行社会建构用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权威来替这个学说作担保:虽然还没有验证它,但我向你们 担保它肯定正确。 第二个误导: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很多唯科学主义者辩解说,我什么时候说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啊?我从来没这样说过啊。但是他其实是相信的,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相信这一点。我们最 多退一步说,只要给我们足够长的时间,科学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承认今天还有一些科学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如果明天它没有解决, 那么后天它可以解决,后天它还不能解决,也不要紧,它将来一定可以解决。这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它 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   这个说法也可以换一种表述,说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事情:只要给我足够长的时间,我就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这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   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是有害的。   因为这个信念直接引导到某些荒谬的结论,比方说已经被我们抛弃了的计划经济,就是这个信念的直接产物。计划经济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社会的全部需求, 我们还能知道我们这个社会的全部供给,我们科学计算了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我们就能让这个社会的财富充分涌流,它既不浪费也不过剩也不短缺以前搞计划经 济的人的理论基础就是这样的。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了,计划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是贫困,是落后。今天我们中国经济这么发展,不是计划经济的结果,是抛弃了计划 经济的结果。   阐述唯科学主义和计划经济关系的著作,最好的就是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半个多世纪前,那时理性滥用还远没有今天这么严重,但 那时他就有先见之明,而且对于唯科学主义会怎样导致计划经济,再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专制集权等等,他已经都根据前苏联的材料非常准确的预言了。 第三个误导: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   这第三个误导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同意的。科学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笔者以前也是这样想的。因为这和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信念是类似的它 基本上是建立在一个归纳推理上:因为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多很多的成就,所以我们根据归纳相信它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以至于无穷多的成就。   科学哲学早已表明,归纳推理是一个在逻辑上无法得到证明的推理,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得不使用它,但是我们知道它并不能提供一个完备的证明。因此, 科学它即使是解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在现有的阶段得分非常的高,这并不能保证它永远如此。况且这个得分的高低,涉及到评分的标准,其它的学说,其它的知识 体系的价值怎么评价,都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并不是由谁宣布一个标准,大家就都要照着做。   那么,为什么相信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呢?   除了类似于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的归纳推理之外,它还有一个道德上的问题。 因为我们以前还描绘了另外一个图景,我们把科学家描绘成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只知道为人类奉献,他们自己都是生活清贫,克已奉公,他们身上集中着很多的美德。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科学家也是人嘛,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利益诉求。   为了维护上述图像,又有人宣称:科学共同体即使有问题,公众也没有资格质疑,因为你们不懂,你们不专业,而我们是既专业又道德高尚的,所以即使我们犯 了错误,我们自己可以纠正,用不着你们来插手,也用不着你们来插嘴这样的一种想法以前是很流行的,它也属于那种没有直接说出来过,但是被许多人默认 的。 公众是否有权质疑科学?   说到公众质疑科学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好多年前,现在的上市公司宝钢股份当年刚刚建设的时候,有一个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当时在两会上提出质疑,说宝钢这个项目的建设合不合理?有没有必 要?结果媒体上就出现了很多嘲笑的声音,说一个越剧演员,她根本不懂钢铁的冶炼,矿石的运输,电力的要求等等,她整个都不专业啊,她凭什么来质疑宝钢建设 是不是合理?现在我们重新来评价这件事情,我们认为袁雪芬一点都不可笑,即使她不懂,也可以质疑。 为什么不懂也可以质疑?因为你有这个权力。   因为今天的科学是用纳税人的钱供奉起来的,你是纳税人之一,因此你已经获得了这个权力,即使你不懂,你以一个外行的思路去质疑了,你也许很可笑,但是 人们不应该嘲笑你,而科学家则有义务向你解释。所以今天我们说,那个宝钢工程的决策者,有义务向袁雪芬解释,我们设计这样一个企业是合理的,来说服袁雪 芬,使她的疑惑冰释。当然我们今天看到,宝钢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企业,可以说当年的决策是对的,但是袁雪芬当时要质疑,她也是对的,因为她有这个权力。作为 两会的民意代表,她还有义务。   当科学没有拿纳税人的钱来供养,纯粹是科学家个人业余爱好的时候,可以拒绝人们的质疑,那时科学家没有义务来回答这种质疑。比如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的 时候,纯粹是他的业余活动。按今天的标准,他甚至就像一个民科,他只不过是个小职员,业余有兴趣,他那时没有拿过任何纳税人的钱。等后来他到普林斯 顿,被美国供养的时候,那他就拿了纳税人的钱了。但先前他纯粹是个人爱好,一个纯粹个人的行为,当然可以拒绝别人的质疑,也没有义务去回答当然你有兴 趣回答也很好,但是你可以不回答。但是,现在科学都是拿纳税人的钱供养的,所以科学共同体有义务回答公众的质疑。 科学带来的问题,只能靠科学解决吗?   科学带来的问题,只能靠科学来解决,这也是我们很常见的一句话。当那些环保人士指出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环境的破坏,或者带来了很多其它 的问题比如互联网带来了心灵的疏离,电脑游戏带来了年轻人的病态等等。但是科学主义的解释是:就算我承认这些东西是我带来的,这也只能让我进一步发展 来解决,你也甭想通过指出这些问题来向我泼什么脏水。   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这个表达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博士想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已经把科学想象成一个至高无上的知 识体系,所以每当看到科学带来的成就,或者我们看到某一个事情它是有好的结果,或者说它到现在为止呈现为好的结果的时候,如果它自己宣称它是因为科学而得 到的,那么我们立刻把它记在科学的功劳簿上,说这是科学本身带来的福祉;而如果有哪件事情上科学技术带来了不好的结果(比如最近三聚氰胺带来的毒奶粉), 我们立即把它分离出去,说这是某些坏人滥用了它的结果,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害处的。   所以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这种思路,确保了科学技术本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到质疑。   在这个基础上,当科学技术带来了问题,它就可以说:只有进一步让我发展才能解决。这听起来似乎也很合理,而且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也不得不如此,我们被迫接受这种局面。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论证是有问题的。   有一个比较世俗化的比喻,这就和某些人的炒股类似:一个炒股的人做一单输掉了,他说我还要接着做,我要反败为胜;如果做一单赢了,他说我还要接着做, 我要再接再厉。于是不管他做输还是做赢,总是成为他做下一单的理由。同样的,不管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好的东西还是坏的东西,总是能成为让它进一步发展的 理由。   我们应该想想,这样的局面是不是有问题?   比如,我们在电视上天天都能看到广告,什么减肥、补脑、美容等等,所有这些广告,都要强调它是科学的,实际上公众通常不会参与对这些广告产品的科 学性验证,事实上你也不可能去参与。实际它们只是利用了公众对科学的迷信和崇拜,目的是完成资本的增殖。又如,关于各种各样的疾病的定义,很多都受到跨国 大药品公司的影响,它们通过媒体把某种东西说成病,使得大家买更多的药品,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利用科学来敛财。   科学技术现在已走向了产业化,它实际上也已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个利益共同体可以利用大家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为它自己谋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要上大工程的时候。你在媒体上听见的,都是赞成的言论。政府的决策者想听听各方面意见时,即使让环保人士也发表了意见,但是最后他会觉得工程技术共同体的言论权重大,因为专业啊。   实际上这就像西方学者所追问的:科学有没有无限的犯错权?这个共同体做了决策,得了大单,过了几年,结果根本没有他们最初承诺的那么好,这时这个共同 体会承担责任吗?不会,因为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只能进一步发展科学来解决,它站在一个稳赚不赔的立场上,它总是有道理的,它可以无限犯错误。如果我们都长 期接受这种逻辑的话,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客观的科学与客观的历史   我们以前都相信有一个客观的科学,因为有一个客观的外部世界嘛,这个世界的规律被科学揭示出来,规律早就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在外面存在着,只是被我们发现了而已,所以它本身的客观性是完全不能质疑的。   但是这几十年流行的SSK科学知识社会学,就是要强调这些知识有很多都是社会建构的。社会建构用我们中国人最直白的话说,就是少数人在小房 间里商量出来的,它不是真的那么客观的东西,那个纯粹客观的东西它有没有是可以存疑的,即使我们承认它有,我们是不是能知道它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只能在 经验的程度上,在经验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东西。   历史的客观性与此类似,而且更容易理解。任何一个历史的事件,我们今天靠什么来知道呢?无非是靠留下来的文献,或地下发掘的文物,或某些当事人留下的 访谈所谓的口述历史。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是完备的,很多事情实际上都是由后人建构的。当然,谁的建构相对更合理,这还是可以比较的。   古代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比较宽容,我们古人并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强调的是用历史来教化后人,所以适度的建构是完全允许的。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例,比如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其实恰恰是将教化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例子(篇幅所限只能另文讨论了)。    实际上,说客观的科学,它在某种程度上和客观的历史是类似的,它们都只是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是没办法验证的。我们可以保留这样一个信念,但是我们要知道它只是一个信念而已。 我们应有的态度   20世纪50年代,C. P. 斯诺做过两个著名的演讲。斯诺自己原来是学理工科的,后来又在文科中混,所以他觉得他文理都知道。他有一个演讲是《两种文化》,中译本有好几个了。他那时 候觉得科学技术的地位还不够高,因为学文科的那些人还有某种知识上的优越感,所以他要给科学技术争名位。到了今天,情况完全变了,钟摆早就摆到另一端了, 如果C. P. 斯诺活在今天的话,他就要做另一个演讲了,他要倒过来给文科争名位了,因为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都受到了很强的排挤。   实际上文和理之间,斯诺的诉求还是对的,这两者要交融,要多元和宽容,谁也不是至高至善的,大家有平等的地位。   那么这个多元和宽容,意味着什么呢?   宽容可以是这样:即使我自己相信科学,我也可以宽容别人对科学的不相信。科学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所以我们肯定在很多事情上用科学来解决,但是那些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求诸于别的东西。   所谓宽容,是说你自己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是你不把这个立场强加于人;宽容就是要宽容和自己信念冲突的东西。这和你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你自己恪守某些道德原则,并不是必然冲突的。   2007年有一个《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院部主席团联名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这个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很可能还没有被充分估计和阐述,所以值得在这里特别提出。   这个文献里特别提到:避免把科学知识凌驾于其它知识之上这个提法是国内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因为我们以前都认为科学是最好的、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理应凌驾在别知识体系之上。但是现在《宣言》明确地否定了这一点。   另外,《宣言》强调,要从社会伦理和法律层面规范科学行为,这就离开了我们以前把科学想象为一个至善至美事物的图像。我们以前认为科学是绝对美好的, 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根本不需要什么东西去规范它,它也不存在被滥用的问题。绝对美好的东西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美好的后果。所有存在着滥用问题的、需要规范 的东西,肯定不是至善至美的东西。所以这种提法意味着对科学的全新认识。   《宣言》中甚至包含着这样的细节:要求科学家评估自己的研究对社会是不是有害,如果有害的话,要向有关部门通报,并且要主动停止自己的研究,这就等于承认科学研究是有禁区的。这也是以前从未得到公开认同的。   这个《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是院士们集体通过的,所以它完全可以代表中国科学界的高层。这个文件表明:中国科学界高层对国际上的先进理念是大胆接受的。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3618 次阅读|3 个评论
哲学:沟通科学与常识【張卜天】
jiangjinsong 2009-3-13 13:35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对世界似乎越来越失去了理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愈发显得尴尬。这个问题之所以基本,是因为我们现代人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和精神苦闷,不断涌现的新的观念思潮和社会现象,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层关联。 哲学:沟通科学与常识 张卜天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先生最新出版的一本颇具原创性的著作,其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和常识或自然理解的关系。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 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科学在什么意义上增加了我们的认识和困惑?科学和常识如何能够融通?科学给哲学带来了什么转变?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哲学还能起什 么作用?可以说,本书是作者对自己长期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初步总结。 1   陈嘉映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哲学家。他之所以著名,不仅在于他是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领域的专家,更在于他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突破各家各派 的樊篱,不受各种浮泛之见的左右,进行自己独立而深入的思考。陈嘉映还属于国内极少数特别关注科学成果和西方科学史的哲学家。在我看来,他之所以如此,固 然是出于个人的兴趣,但更多地在于他有一种敏锐和清醒的眼光,能够把握住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深刻和最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对世界 似乎越来越失去了理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愈发显得尴尬。这个问题之所以基本,是因为我们现代人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和精神苦闷,不断涌现的新的观念思潮和社 会现象,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层关联。   在陈嘉映看来,希腊人所处的世界大体上是经验的世界,而经验的世界及其背后隐秘的运行机制,大体是可以通过自然理解加以把握的,这 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信念。我们可以通过常识或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道理,为世界提供一个形式一致的解释。冰是冷的,火是热的;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地球是 不动的;石头往地上落是因为土本来就有回归地心的倾向;静止与运动有本质不同;鲸鱼是鱼。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就是它的典范。而发生在16、17世纪 的由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思想巨人发起并完成的近代科学革命,则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概念体系和思维模式。冰再冷,只是所含热量较少而已;实际上地 球在围绕太阳运动;静止与运动没有本质区别,只是速度一个为零,一个不为零罢了;石头下落是因为引力的作用(尽管引力到底是什么,直到现在也仍然是个问 题);鲸鱼本质上和老虎更近。按照科学思想史大师柯瓦雷的说法, 整个科学革命的最深层的意 义和目标,就是要粉碎一个充满着质和可感知觉的世界,一个沉醉于日常生活的世界,而代之以一个精确的、可以被准确度量、并且被严格决定了的宇宙。所有基于 价值、完满性、和谐、意义和目的的想法都要从科学思想中消失。在这个宇宙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唯独人失去了位置。科学世界变得与生活世界疏离了。 我 们一般人感觉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是因为我们对现代世界所固有的概念体系和思维模式早已习以为常,身在其中而浑然不觉。极端点说,只要我们真正 理解和适应了欧几里得几何、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现代世界的一切现象就见怪不怪了。对于现代世界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往往沿用其固有的逻辑和 方法短视地加以解决,而没有意识到应当从整个事情的根本处进行反思,看一看造成目前许多问题的根源来自何方。这样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由近代科学所开创的 现代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代价都是很深刻的。陈嘉映借用了大量科学史研究成果,分析了运动、力、速度、加速度、质量、重量等近 代科学的关键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常识内涵经过了怎样的深刻改造,从而使自然可以直接用数学来把握。数学推理具有长程有效性,能够突破感性的樊篱,走 得很远,通达我们的自然认识无法企及的事物,但同时也使近代科学逐渐远离可感的经验世界。应当说,近代科学的术语并非更好地解释了自然的真相,而是适合于 让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看到自然的某种真相。 2   面对着科学世界与常识世界的疏离,面对着科学主义的大行其道,陈嘉映固然心怀忧戚,但他坚决反对侈谈使科学与人文合二为一,而不做出真 正深入的思考,也并不同情那些试图把科学归结为意识形态或某种神话的科学的建构主义者。他认为,那样迎战科学主义未免轻率,那最多体现了自然态度和人文态 度对科学主义的本能反抗,丝毫没有触及科学的本质。陈嘉映深知,面对科学主义所提出的严厉挑战,我们需要比呼吁人文精神这种廉价的愉快活动远为艰巨的思 考。陈嘉映从来都认为,哲学与科学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和冲突,它们关心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近代科学不是缩小了哲学的地盘,而是改变了哲学的性质。古代哲 学包含着两种性质不同的任务,一是以概念考察为核心的经验反省,一是以经验反省为核心建立整体解释理论。前者由今天的哲学继承下来,后者则由科学继承下 来。今天的哲学不再可能以建立普适理论为目的。哲学不是脱开我们的概念来揭示世界的客观结构,也不是为了提出有待证明的假说,从而为实证的科学理论做准 备。我们并不能通过概念分析把握事物的客观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确不提供新知识,但哲学却使我们更加明白自己是怎样理解世界的,从而加深我们对 世界的理解。陈嘉映认为,理解经验反省和建立整体理论的区分,是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枢机。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从根本上说,即在于澄清概念分析与科学 探索的区别。   陈嘉映以其特有的冷冷的笔调,运用其深湛的语言分析功力,力图厘清理性、经验、实验、实证、常识、自然、 必然、预测、假说、实在、机制等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往往一知半解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其中隐含着怎样的历史语境和含糊不清。经过 这番努力,往往能够做出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的分析,兹举两例。比如对于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即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陈嘉映认为,这个问 题应该倒过来问,即为什么西方发展出了科学?反过来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游戏,而是我们只针对比较特殊的事情才会问为什么。比如我们会问一个人为什 么上课迟到,而不会问他为什么不迟到。在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点上,中国和大多数民族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发展出科学反倒是奇特的。再比如,对于 科学哲学上争论不休的物理学的实在性问题,陈嘉映并不直接讨论电子、引力、场等物理概念到底是否是真实的,他所注重的是问题的源流。他认为,这里的关键在 于:物理学的实在性何以会成为问题?为什么古典理论不产生实在的问题?物理学的实在性问题不同于一般的实在问题,对物理学实在性所产生的怀疑,是以肯定日 常对象的实在性为一般背景的。物理学假说及其验证过程都是由数学来说明的。物理学的实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世界是否实在的问题。我们注意到,这 个问题背后仍然是常识世界与科学世界的疏离问题。像这样精彩的分析在书中并不鲜见。从中,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为什么陈嘉映把哲学说成是讲道理的科学,认 为哲学在当今的任务是对概念进行分析,也能真切体会到真正的哲学思考是多么有意义。 3   这本书不像一般中规中矩的哲学著作,有些地方像是漫谈,不过这样一来,倒是有了娓娓道来的感觉。至于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恰 好在那个时候会出现科学革命?没有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科学革命是否一定会发生?这些极深层次的问题也不可能在这本非科学史著作中详细讨论了。   本书虽然借用了大量科学史或科学哲学成果,但它并不是一本科学史或科学哲学专著。诚如作者所言,它关心的是哲学的命运或思想的命 运。它不仅适合所有对科学和哲学有兴趣的人阅读,也值得所有关心人类命运的人阅读。那种纯正的学术研讨路数和深入思考问题的风范,相信能够感染每一位严肃 认真的读者。它能够帮助不少空谈人文精神的人回到问题的根本,避免无用功。   这不是一本易读的著作,但这并不是因为它晦涩,试图用谁也无法读懂的术语和句子来讲解本来很简单的道理;恰恰相反,书中没有空话套话,没有故弄玄虚。 其中每一句话之所以不能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是因为它们很耐读,值得我们反复思考,悉心揣摩,是因为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32.00元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4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5000年前的中国人营养状况良好,个头都不矮于现代人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09-3-11 23:13
5000年前的中国人营养状况良好,个头都不矮于现代人 (2008-06-06 19:43:41)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0325289d55f8f18130d7eedd4f59ee8f'; 标签: 杂谈 分类: 科学文化 5000年前中国人营养状况好 男性平均身高1米7 老蔣按:此文仍然多少還有肉食文化的偏見。但是,揭穿了現代以來流行的偏見。事實上,現代以前,在沒有現代科學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在許多方面比現在過得要 幸福。費耶阿本德就曾多次強調:新石器時代的人工作時間比現在短,普通人都比現在的教授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哲學、藝術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 (记者吴晶、崔静)生活在发达的现代社会的人恐怕难以想象:根据考古学者的一项研究,5000年前的中国人营养状况良好,甚至个头都不矮于现代人。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考古学者毛里西奥.埃尔南德斯4日在此间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东亚考古学大会上说,国际体质人类学研究者将身高作为判定人类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仰韶时代中晚期(距今五六千年前)至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中国人类骨骼样本的分析,按照用股骨测算人类身高的国际公式推测,仰韶时期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9米至1.70米,女性为1.63米,这表明当时人们的营养状况良好。 研究表明:仰韶时代中晚期以后,中国男性的身高持续小幅度下降,至汉代时逐渐趋于平稳,而女性则始终持续降低,这与男性比女性摄入更多的肉类有关。即使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人,其身高都不及仰韶时期的平均水平。 埃尔南德斯解释说,在人类有史以来的数百万年间,97%的时间是以打猎采集为生,经常移居, 很少耕作。基本是地上长什么就吃什么,猎到什么就吃什么。这种生活方式有助于人类最大化地利用自然环境内的资源,不会完全依赖单一的食物,从而较好地摄取 营养。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在5000年前的人的营养状况并不像现代人想象得那么差。 埃尔南德斯说,中国人的身高自仰韶时代中晚期所出现的下降是气候变化、农业发展、人口增加等 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在距今5000年前,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冷,人们种植食物的种类减少,摄取食物的营养价值降低,这导致中国人的身高开始下 降。此后,随着农业的发展,集中种植水平的提高,食物的种类越来越少,古代人类食物的来源越来越狭窄,营养状况自然越来越低,身高也就随之下降。 考古学者在世界各地对古代人类骨骼样本的研究,几乎都可以找到相似的答案。埃尔南德斯说,例如,在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营养最好。而西班牙人进入美洲后,人们吃得越来越精致,营养状况反倒下降。 在河南省有关机构的协助下,埃尔南德斯自2007年6月开始着手研究,目前已测算了115个骨骼样本,其中仰韶时代中晚期76个,夏朝10个,战国时期12个,汉朝11个,唐朝3个,不明朝代的3个。 他表示,虽然目前采集的样本还不够,但从全球类似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人类获取营养最好的时期就是农业还没有扩展的时候。同时,人口越多,人类越无法分配到足量的食物,平均获得的营养量就越小。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刘瀞心说:中国缺乏新石器时代人类身高和健康状况的研究资料。埃尔南德斯的研究,可以弥补这个空白。 这位来自台湾的女学者表示,世界各国的学者都视中国为人类学研究的宝藏。但中国对体质人类学重视不足,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 埃尔南德斯强调,对中国古代人类的身高测算研究才刚刚开始,还需要更多的骨骼样本,完善这个数据库。他将在此次会议后,再赴河南寻求新样本。(来源:新华网)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661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另類醫療花費 比正統醫療多【轉帖】
jiangjinsong 2009-3-11 16:59
美另類醫療花費比正統醫療多【轉帖】 (2008-10-11 08:32:40) var $tag='健康'; var $tag_code='016fe3d454d868487955db282ae57636'; 标签: 健康 分类: 敬畏自然 美另類醫療花費 比正統醫療多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2008.10.11 02:20 am 預計十一月推出的台大輔助及整合醫學中心陣容堅強,有多位重量級教授參與。事實上,包括中醫藥的另類醫療已是世界趨勢,據統計,美國人每年花費在另類醫療費用,比正統醫療還多。 台大輔助及整合醫學中心網羅台大鑽研中草藥藥理學教授蕭水銀和鄧哲明、專攻純化中藥癌症治療的外科教授張金堅、兼具中醫師與針灸師資格的家庭醫學科醫師黃 建勳和疼痛診療科醫師鄭淳心等人。台大醫院副院長何弘能表示,中心是台大「非收益單位」,初期提供諮詢為主,再視情況開設門診。 張金堅指出,台大公衛學院調查,高達百分之七十五點五的民眾,在過去一年內曾接受過至少一種另類療法。 美國則是在一九九二年於國家衛生研究院下成立「另類醫療研究部」,六年後在國會支持下升格為「輔助暨另類醫療中心」,專責研究無傷害性的「非正統療法」,研究經費六年內由一百萬美金暴增為六千八百萬美金。 十年前,美國就已有近半數醫學院教授另類醫療,有些甚至列為必修課程。不少保險公司也開始給付被保險人接受另類醫療的費用,例如針灸對治療慢性疼痛及肌肉疼痛。 花蓮門諾醫院癌症中心兼放射 有抗癌效果;另外,不少草藥含有重金屬,也不是大家所認為「天然的尚好」。
个人分类: 思考中醫|4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地生人”电子谈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09-3-11 16:45
天地生人电子谈 (2008-10-26 13:47:56) var $tag='天地生人,科学文化人,科学主义,文化'; var $tag_code='ecc379cb96a0c2df05ade79fc904d44e'; 标签: 天地生人 科学文化人 科学主义 文化 分类: 科学文化 天地生人电子谈 (5-1) 宋正海 蒋劲松 蒋(蒋劲松简称,下同) : 宋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通过email的访谈。 自 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发起了要求删除科普法中反对和抵制伪科学条款的签名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知名度大增,当然评价 分歧很大。但是外界对于天地生人并不了解,天地生人好像也没有什么全面的介绍。我作为科学哲学研究者,对于中国科学文化界重要的天地生人现象 很感兴趣,想通过这次访谈,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一个基础。在访谈中,我会尽量持中立的立场,有可能会质疑、追问,要求您提供证据,要求您解释我的某些困惑, 希望您不会因此而反感。 首先说明一下,天地生人是个群体现象,非常复杂,您也只是其中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我们这次的访谈,仅 是您个人的观察和意见,并不完全代表天地生人。我早就和您很熟悉,您可以将此次对话看成是个人间的聊天。在此定位下,我想您应该没有什么顾虑,可以畅 所欲言。 1,幼年对大自然的好奇 请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您是什么地方人?家庭情况如何?儿时有什么理想?为什么会走上学术的道路,为什么会学习地理学?幼年的经历对您后来的学术发展有什么影响? 宋(宋正海简称,下同) : 谢谢您对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关注,欢迎您的采访。 我1938 年生于浙江海宁。1964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分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至今。1993年评研究员。1998年退休。长期从事地理学史、海洋学 史、科学史理论、历史自然学研究。1990年在北京创办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社会之间的大交叉问题,现办到第730讲 (约2000个报告)。 我兄弟姐妹10人,弟弟妹妹多人上山下乡,父亲早亡,生活一度十分艰难。我幼年身体较弱,但赶上时机仅我上了大学。我初中在当地海宁一中念;1954年在嘉兴一中念高中;1957年到北京,至今已半个世纪。 初 中时,就对自然科学有广泛兴趣,阅读了许多科普书和杂志,曾与好友经常一起谈论自然科学知识,还在小实验室做实验,晚上一起认星座等。高中时,继续保持对 自然科学的热情和对大自然的好奇。高中时代开始对自然辩证法有了兴趣,也集中读了不少小说。但我对语文、历史从没有产生大的兴趣,故成绩一般。 由于对大自然的感情,特别当时对《知识就是力量》等刊物介绍的前苏联的改造自然宏伟工程的新奇,我对自然地理学十分热爱。 幼 年经历对我后来的学术发展应当有所影响,如(1)海宁是钱塘江观潮胜地,潮汐文化熏陶可能在我从事自然科学史研究工作后,选择海洋文化和海洋学史为主要研 究方向。(2)我对语文、历史没有产生大的兴趣,而对自然科学情有独钟,所以在不得已从事自然科学史工作后,没有重视考证工作,而努力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 自然科学倾向(优势),如发展历史自然学、强调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科技价值等。 2,不得已转行科学史 蒋 :您说是不得已从事科学史研究的,能简单谈谈具体是什么因缘吗?您是不是认为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研究相比,自然科学研究更有价值?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所从事的研究,在您看来是一种自然科学吗? 宋 :大学期间,我憧憬毕业后是一个投身大自然的地学工作者,从未准备将科学史作为终身职业。因身体原因不宜跑野外而分到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文 革开始前,我所就在朝内137号大院,在东北角,此大院俗称九爷府(现称孚王府,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古建。此所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任务是发 掘中国古代科学遗产。图书馆中书不少,但现代科学的很少,主要是古籍和旧书。由于当时全书在外地搞四清,留守的研究人员很少,故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内。 室内有钱宝琮、王奎克、吴和梅和我。每周来两天是物理学家叶企荪。这个环境很安逸,人很和气,但我仍一度很不习惯,主要是住在这人少的古建筑中,读古书, 从事发掘遗产工作,这与我的思想准备和生气勃勃的大学生活完全不同。我说的不得已从事科学史研究是指此。至于对中国古代科学史的巨大社会价值,当时我 的认识是远远不足的。 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是指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社会之间的大交叉、大综合研究。从学术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天 地生的综合研究,这主要是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另一种是人(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主要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交叉研究。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天 地生人学术讲座还有多种大交叉研究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包括现代科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西文化(包括科技)的本质差异和优势互补等。由于天地 生人综合研究在思维和方法论上与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近代还原论科学有本质的差异,所以常被轻视、被误解乃至被打成伪科学。为了新学术领域生存和发展, 必定要重视整体论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以对抗强势的科学主义的压迫。 天地生综合研究、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是符合当代正迅猛崛起的科学整体化大趋势。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是顺应也推动这科学大趋势的。顺应潮流,则事半功倍,得道多助,讲座在一穷二白情况下坚持17余年,办到730讲,组织2000个报告,是个明证。 3,生气勃勃的大学生活 蒋 :我刚刚可能急了点,跳过了您的大学生活。能否请您简单谈谈您生气勃勃的大学生活,入学和毕业是什么时间?除了学到的具体知识之外,思想上有那些重要的收获和发展,对后来的研究有什么样的影响? 宋 :我说生气勃勃的大学生活,是相对于当时的冷冷清清感受而说的。这不是说我在大学是个活跃人物,相反我是很不活跃的。 我1957年进入北大,在自然地理57届。58-59年因病休学一年,这样就到了58届。地质地理系是理科,是5年制。但在教育改革中,当时北大和清华可能有两届改成6年。这样我原本1962年毕业,64年才毕业。 大学7年是我人生打基础的时段,尽管与当前大学生生活相比有不理想地方,但也有收获和发展,对后来有深刻的影响,确值得回忆和总结的,初步考虑如下: (1)经常性的政治运动,使我经了大风雨见了大世面。 (2)学了许多门课,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有利于我后来的科学工作。例如,尽管自己从事地球史和地球科学史等整体论科学,但本人也能从力学、物理、化学等还原论科学来分析问题,并且也发表了多篇物理学史、化学史、天体力学史方面的论文和文章。 (3) 在20世纪50-60年代,学科分化和分类研究占主流,大学中也不例外。但是唯独自然地理学是个例外。这涉及到当时地理学面临着生存危机和提出了解决危机 的办法。在这场地理学空前危机中,苏联地理学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四个圈层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在这个综合体中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在联系,有着各个圈层所没有的特性和规律,而自然地理学就是研究这种复杂自然综合体的现状、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当时 中国地理学就是学习苏联这套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在还原论科学占统治地位的学术大潮中,我能在高水平的大学中学习综合自然地理学,提前几十年接受了正规的系 统的综合训练,这使我对当前科学由还原论到整体论,由简单性探索到复杂性研究转型中,较敏感地看清科学大潮的变化,并能较早为促进天地生人大交叉研究、综 合研究做了些工作。 (4)接触了大自然,更多去了解大自然。尽管后来无缘再跑野外,但与大自然的感情是较深的,这也使我的科学史工作中有强的自然倾向。 (5) 北大兼收并蓄的学术民主精神的影响使我基本能耐心听取学术不同意见以提高自己的见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在组织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后,我能坚持学术平等,并且 有意识支持年青同志和民科,这不仅是扶植,更主要是他们更有创新的观点。从而我能长期坚持多学科交叉和不同学术观点平心静气交流,办好讲座。 天地生人电子谈(5之2) 宋正海 蒋劲松 4,同事的理解与支持 蒋 :那您进入自然科学史所之后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是您自己根据兴趣选择的,还是所里下达的研究任务?科学史所的老先生或者其他科学史研究者对您的影响如何?您觉得您的研究和科学史的同事们的工作有没有大的区别?他们怎么评价您的工作? 宋 :我进入自然科学史所正赶上连年政治运动,全所科研长期停顿。75年开始恢复业务,我所又提出文革前的编写大书(《中国古代科 技史》丛书)计划。我们地学史室则承担大书中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书。写书的分工基本是根据兴趣的,一些无人承担的章则请外单位同志。我本人受海宁观潮 文化的熏陶,对海洋有较深感情,自然要求承担了海洋学史章。 我所老先生和其他科学史研究者对我的影响总的讲是广泛而深刻的。他们大多很善良为人正派,是我们年青人学习做人的榜样。关于业务,当时全国尚没有专门培养 科学史的系或专业,我们新来所的大学生要搞科学史研究,均要补学许多知识。所内专门安排古文献课等课程,但更主要在实际工作中由老同志带着搞,边搞边教边 学。所以我所老同志实际上都是年青人的老师,他们均满腔热情帮助任一个向他们请教的年青人。很自然我也经常得到老先生的教导和帮助过。至于年青同志之间也 是相互关心、帮助的。虽文革中一度因派性影响了团结,但文革后随着派性的消除,又逐步恢复相互关心和帮助。在学术上年青同志间的帮助是十分普遍的,我是深 有体会的。 当对所的工作有了较清楚了解之后,我的确对我所只搞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并主要搞发掘、考证是有意见的,为此给所领导写了一份关于全面拓展我所研究领域的建 议书(可称万言书)。回忆起来,建议书大致是三个内容:不能只研究中国科技史也要研究世界的;不能只研究古代科技史也要研究近现代的;不能只搞科技史 考证研究也要搞理论研究。 我认为我所老先生和同事们绝大部分对我的评价是不错的。这是因为我所同志从理论上是同意我的观点的,他们作为科学史工作者能更多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和艰巨性,所以对科学研究的途径、方法、观点的多样性有很大的宽容性。但从我本人讲也有我个人的因素: (1)我主张我所全方位发展的建议是从全所利益出发的,因而得到绝大部分同事的理解乃至支持的。 (2)我对我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和考证工作一直是有较高评价并对一些老先生学术水平是十分佩服的。总之,我没有在学术领域具体(主动)贬低过人或伤人。事实上,在我所具体学术环境中,我自己也主要从事并努力发掘整理中国古代科学遗产,并对所涉疑题作必要考证的。 (3)我与自然辩证法界联系较多,故在这些领域发表了不少成果,但我的理论性文章纯理论的东西并不多,主要是科学史问题的综合研究。即使我与邢润川同志在 山西大学合作开设科学史理论课,我承担的部分也较少涉及很抽象的理论。因此我从事的这种科学史理论性工作,我所极大部分人并不反对的,相关文章也不少 发表在我所正统的《自然科学史研究》上,因而我曾被该学报评为优秀论文作者。在我所多届领导和广大同事的理解和支持下,我长期呼吁的又一个愿望在 1993年实现了,我所成立了科技史综合研究中心(组)。 (4)我在科学史工作中常常考虑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科学创新服务,这样使我的工作也得到现代科学界的认可和支持,这使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上的申请较为顺利,有关成果也比较容易得到出版社的支持。这些做法也得到了我所绝大部分同事的肯定和鼓励的。我与天地生人讲座一些同志努力申 请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华科学传统与21世纪科技原始创新。这得到我所领导和中科院有关院士的大力支持乃至领导。在我们编写的书中,《天地生人丛 书》等多次得到我国德高望重的学者的支持并成为顾问。如我与孙关龙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论文集,中科院卢嘉锡老院长题了书名;路甬祥院长 同意任顾问。任顾问的还有许多位老院士、国学大师和著名学者。 (5)文革之后,本人特别注重消除派性,努力恢复与原不同派同事的友好关系。我与老、中、青同事私人关系均较好。我的课题,我所同事参与较多,但从未见有人在合作上对我有大的意见,因此能多次合作。 鉴于我在发表成果上、在资料发掘整理上、在国家基金承担次数上、在学术成果得奖上、在争取我所同事参加合作上、在争取学术界支持上、在消除派性力争同事间 和谐友好上等均是持续努力去做好,所以我确信我所老先生和同事们对我有公正评价的。至于我组织的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民间科学、科学伪科学问题、蒋春暄现 象等学术敏感性问题的讨论并(合作)主编,出版了《相对论再思考》、《时空理论新探》、《自然国学》、《挑战丛书》等,虽学术敏感性比较大,但基本在我退 休之后搞的,并严格遵循百家争鸣方针以及公平、公正、不歧视的社会做人原则的,所以也会得到我所老先生和同事们的理解,反对者较少,不然,天地生人学术 讲座早已不能坚持17余年之久。 5,天地生人的创立因缘 蒋 :我注意到,您提到了 在科学史工作中常常考虑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科学创新服务,这样使我的工作也得到现代科学界的认可和支持,这的确是很有意义的科学史研究路线。 您还谈到了成功申办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华科学传统与21世纪科技原始创新。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活动是不是从这次香山科学会议之后开始的?请您 谈谈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立的因缘与动机。 宋: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是1990年4月创办的,而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前沿发展是1996年6月召开的,所以天地生人学术讲座 不是从这次香山会议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创新这一方向确实是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创新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而58次香山会议的申办成功及与 会高级专家呼吁书,鼓舞了讲座。 涉及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立的因缘与动机可以分所外和所内两方面。先讲所外方面。7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明显紧张,引起全球的反思。在中国,邢台、海 城、唐山地震后,中央对地震工作十分重视;70年代气候异常也使中央十分关注气候变迁问题。于是灾害学,特别是灾害预报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许多学科的专 家向灾害学靠近探索预报难题,于是形成多学科大交叉形势。1983年5月20日,张衡学社在北京大学地学楼成立,旨在以地球科学综合研究为主,以研究地 震、旱涝等自然灾害为主要目标。 1983、1986、1989年在中国科协及其10多个学会的支持下,在张衡学社成员的具体组织下,第1、2、3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召开,有 力推动宇宙-地球-生物大交叉研究发展。但到了90年代,中国科协改革,虽同意继续召开第4届会乃至国际会,但不能再资助会议和论文集,需要我们自己筹集 经费,这对张衡学社是很困难的。 但在三届会的影响下,当时已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大交叉研究并已有许多成果急切要求交流,这成为推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产生的强大学术基础。 80 年代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会议,本身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灾害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等是人与自然关系。会上谢家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老院 长)提出的天地生人系统;陈之荣建立人类圈等均强调了人的因素,从而从理论上把人与自然关系提到新的高度。因此将1990年我们新创办的学术讲座定名为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是自然的了。 早在张衡学社成立前,不少成员已广泛应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记录探索灾害的规律以及不同自然灾害间的相互关系。张衡学社成立大会上,学社顾问张家诚(中国气 象科学院院长)强调指出,在探索天地生相互关系综合研究中要发挥我们民族文化优势,这是有战略意义的。这个传统不仅在80年代三届会上已较明显,而且更成 为90年代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传统。 6,张衡学社 蒋:如此说来,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张衡学社了?您是不是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张衡学社?创立时主要组织者是谁,经费来源怎么样?从您介绍他们的学术活动看,好像规模还不小,现在它还存在吗? 宋:还不能说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前身是张衡学社,因为两者没有组织上直接联系。成立初参加具体组织的人虽有张衡学社主要成员,但仍以我所同事为 主;还有原我所科学史理论小组(李家明、林文照、宋正海等)和原北京科学史理论小组(樊洪业、李家明等)的学术传统也起作用。这使我所领导和同事们对天地 生人学术讲座有所理解和较大支持。我所和我本人长期与中国社科院同志关系密切,所以有哲学、史学、文学、经济等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参加;后还有医学、人体科 学、相对论、数学等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参加。 但我认为,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基本发展路子是直接来自张衡学社开辟的大交叉新观念传统。并且张衡学社主要成员(包括本人)自始至终成为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坚定成员,讲座和学社的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均是整体思维的,均能为发展我国宇宙- 地球-生物-人类社会综合研究事业做出最大努力,并均能自觉抵制科学主义,因而能团结越来越多其他的专家到这一大交叉大综合科学事业中来。 张衡学社是群众性学术团体,成员有中科院、国家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气象局、北京大学等中年科学工作者。第一任社长是北大地质系张淑媛老师。张老 师逝世后,先后有徐道一、张勤文、李致森、宋正海、高建国等教授任社长。现任社长仍为高建国。顾问是张家诚(气象科学院院长)、马宗晋(地震局研究员,中 科院院士)。张衡学社旨在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振兴中华,服务人民,以地球科学综合研究为主,以研究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为主要目标。开拓学术领域主 要有天文地质、天文地震、天文气象、地震气象、历史自然学、灾害学等大交叉学科。 学社主要活动在80年代:定期不定期召开多学科专家参加的学术交流会,也有报告会和讲课。在北京大学开设过天地生综合研究、历史自然学和自然史料整理等课。学社一般学术活动均在教室,估计不用化钱,似不存在大的经费问题。 学社还组织两次全国地球表层学学术讨论会;参与发起和组织1626年北京地区特大灾异综合研究学术研讨会、全国灾害与社会暨第三届全国灾害学学 术讨论会、首届《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全国学术讨论会。学社主要成员还参与组织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等多种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许多会出版有 论文集。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在第3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开幕式报告时,指着第2届和第3届会两本大论文集时说,翻看了这两本论文集,说明我国的 天地生综合研究是有世界水平的。学社成员均有各自的本学科成果,也有大量的大交叉研究成果,发表不少论文和专著。 天地生人电子谈(5之3) 宋正海 蒋劲松 7,张衡学社的衰微 蒋 : 既然张衡学社过去曾经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学生研究成果,而且同样坚持大交叉、大综合观念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能够长期坚持,为什 么张衡学社却已经停止活动了呢?原因究竟何在?是张衡学社的领导人的问题,还是张衡学社的组织机制的问题,还是研究路线不行了,还是得不到经费等资源的支 持?还是受到了有关政策的限制? 宋 : 张衡学社在80年代的短短10年 中,有如此巨大的影响,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因为她较自觉符合了70年代以来科学的整体化潮流,并以解决人与自然的日趋严重的冲突问题(主要是灾害问题)为主。至于她在80年代后逐步停止活动,是有多种原因的,我考虑主要有四个方面: (1)学社所以在80年代轰轰轰烈烈,主要有中国科协和所属学会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协成立了天地生综合研究联络组,由张衡学社主要成员组成。中国科协曾组 织和领导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每届会均由中国科协出经费用于会议和论文集。但第3届会后,中国科协经费问题实行改革,经费问题要我们自己解 决,而这对我们研究工作者是十分困难的。 (2)张衡学社第一任社长张淑媛老师对学社创办和在北京大学发展贡献很大。80年代中期她逝世使张衡学社伤了元气。后来学社成员又逝世多人。 (3)张衡学社成员在学社成立时已经是中、壮年,随着年龄增大,加上科研任务日重,所以很难经常一起进行学术活动。本人在城内,80年代还能经常骑自行车 到北大,但后来跑不动也不跑了。到现在主要成员均70岁上下,最年青的现任社长高建国(地震局研究员)也已退休。有的社长还已定居国外。 (4)张衡学社开创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她不同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只是学术交流平台,有一定程度的大课题组性质,这就不能吸引更多其他学科人士参加。 8,自然科学史所的支持 蒋:自然科学史所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能长期支持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很了不起,对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您再谈谈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立的因缘与动机中所内的因素。 宋:我所长期称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旨在发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文革后,我本人在从事中国古代地学史的同时,也积极思考并参加科学史整体发展工 作,如参加全国科学史发展规划制订,在山西大学合作开设科学史理论课并合作培养研究生,参加《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地学哲学、环境科学哲学)编写组,参 加组织多届全国地学史会,提议并参加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参加张衡学社,组织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会议,参加组织自然科学史所理论 小组、北京科学史理论小组、北京地学哲学讨论会等。这对后来组织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在业务上我努力探索中国古代科学史的功能,自然十分重视其现代功能。1987年发表古代科学遗产与当代四化建设(《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期)。1990年在创办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科学史学科在天地生人综合研究中路子越走越宽,对社会有更大贡献。 我所由干校回京,无固定办公地。1990年所址总算安定下来。在所领导和广大同事支持下,我们借用我所会议室办起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原只是想临时办以替补 全国会议的学术交流功能,没想到全国会议因经费问题无法再开成,于是讲座坚持下来,由100讲到200讲直到今天740讲。 本人在80年代参加组织过几个学术交流系列,但持续时间均不长,究其原因是我们期望较急,均希望能尽快出学术成果,所以常集中某一个学术问题。这样实际把 不专门搞这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逐渐排在外面,于是人数越来越少,最后,小组因而办不下去了。正是从这个教训出发,我们在1990年4月决定举办天地生人学 术讲座时就书面规定:不把讲座上升为少数人感兴趣的课题组活动,我认为这也是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持续至今的基本原因之一。 9,天地生人的宗旨 蒋:您说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举办之初就有书面规定,这份规定保留下来了吗?除了强调广纳贤士之外,还有那些重要的规定?另外,据我看来,贵讲座低门 槛的策略,虽然您认为是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但弊病也不小。许多缺乏起码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民科、气功修炼者混迹其中,他们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 如何进行学术讨论。这是不是同时也影响了天地生人的学术形象,让天地生人在学术界越来越边缘化呢? 宋答 : 1990年5月30日举办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第1讲前的4月份,已有一个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办的介绍。现把介绍前三部分在这里先介绍如下:  一,宗旨:促进自然史研究和科学史研究;科技史研究和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综合;加强人与自然关系基本理论的探求;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提倡在研究中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为在中国繁荣天地生人学术研究,促进四化建设作贡献。   二,原则:为使学术讲座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宗旨,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学术标准坚持百家争鸣和自由参加的原则。   三,主题和主题报告的选择:   1,有关天地生或天地生人的综合研究成果。   2,当代学术热点,或是估计会引起激烈争论的重大学术问题,或可能有广泛影响的学术生长点。凡对当前流行的重大学术理论问题,基本持反对意见并已有一 定研究深度的观点,尽可能安排报告。所以这样安排,只是为了贯彻百家争鸣,并不说明讲座组织人有很高的学术鉴别能力或有某种学术倾向。凡有重大争论的问 题,要争取双方在同一讲座中报告。凡有争议问题的讲座,报告后将安排充分时间进行讨论。 3,报告人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并有将与学术观点不同的同志一起讨论的勇气和准备。 4,讲座主题要及时更新以吸引参加者,不把讲座上升为少数同志感兴趣的课题组活动。 讲座不能有单学科中很专门的题目,这主要是为了与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交流以开辟综合研究的新学术领域。这当然有不少民科参加。对待民科过去因接触少了 解不多,但举办讲座接触多后,感到民科不仅是个庞大群体,更是科学上藏龙卧虎之地。民科人士常有奇思妙想。他们由于条件所限,学术水平整体不高,但水平高 的也不乏其人。 我个人认为,学术研究不能只是实验室、图书馆,也要走出象牙塔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呼声,吸收大众营养,最终更好为社会服务。这对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科学哲 学和自然科学史,尤为重要。事实是通过17年的讲座,我们在大交叉学术上已开辟许多全新的领域,并且通过研究和反复的争论,现整体水平均较高的。更可 喜的是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传统还原论科学体系的整体论科学体系已见端倪。 关于讲座学术水平是有保障的:(1)讲座组织人(约 40位)绝大多数是有高级学术职称和高学术水平的,他们各自在本专业领域已功成名就,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科学技术的热情。(2)讲座报告人也大 多是有高级学术职称的。(3)天地生人学术会议是自由报名的,相对宽松些,但也是有学术底线的。(4)对重大的有争论的学术理论问题,我们是召开天 地生人学术座谈会进行深入讨论,这有课题组功能。这种座谈会是用于弥补讲座无课题组功能的不足的。 由于讲座追求当代学术热点,或是估计会引起激烈争论的重大学术问题,早期正赶上气功热,因此举办过气功外气是否存在的学术大讨论,有成果但也 有副作用。后来认识到副作用后,我也作了自我批评,并反复强调神秘文化可以研究,也应当研究,但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不搞。这条规定至今仍坚持着。 10,为何后继无人? 蒋:您坚持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学术水平是有保障的,并且说水平高的也不乏其人, 但是如何解释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多年来多是退休或接近退休的老人作为主力,还有许多学界评价不是很高的民科,但很少有年轻人的新鲜血液加入?难道不 是天地生人的学术形象不好所致吗?据说,科学史所址就要搬迁了,作为主持人的您年纪一天比一天大,天地生人讲座会不会走向终结? 宋 :您指出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多年来多是退休或接近退休的老人作为主力,还有许多学界评价不是很高的民科,但很少有年轻人的新鲜血液加入?这些都是事实,但这不能说明是天地生人的学术形象不好所致? 首先谈退休或接近退休的老专家学者。在当前除了极少数院士事实上不退休外,其他专家学者基本是一刀切赶回家的。有的单位人性化好一些,注意发挥老专家学者 的余热,可申请到少量科研经费,但许多单位则对老同志是扫地出门,不给经费,不留一席之地(办公室)的。我们中的不少老专家学者仍希望搞科研乃至开拓新的 学术领域,要把新成果新思想贡献给国家。因而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客观上就成了老教授俱乐部。讲座核心的40位成员中,不少是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 直属局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有首都高校的资深教授。仅我所知,其中国家级有杰出贡献(青年)科学家就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则更多(本人也算一 个);留苏的就有4人;文革前北京大学毕业的就更多。他们许多人的论文在百篇以上和多本专著,等等。不少德高望重院士、多位国学大师、多位著名学术界老领 导还是我们讲座和论文集的学术顾问。 再谈民科。在我们讲座,我们推荐的民科人士大多有较大创新科研成果的,其中可能有重大创新的,例如刘子华、张颖清、陆家羲、蒋春暄、王迪兴、陈光柱等。 您说的学术界估计不包括民科,应是主流派或科学共同体。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十多年,后 又在中科院从事科研工作近30年,不仅熟悉科学共同体的规则,而且一直对科学共同体是深信不疑的,并努力按共同体的规则办,这自然是应当的。但问题是现在 越来越显示出中国的科学共同体是有诸多问题,这已逐渐使她失去权威性。我们老说民科水平低,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当然如果人们抱着学历、职称的成见是无法 欣赏他们的。可是糟糕的是我国在人才选拔上就存在严重问题,忽视多元化人才培养;忽视学习目的纯洁性的培养。带着极大功利心是不可能完成以孤寂、困苦为代 价的科研探索工作的。我甚至可以说,如民科只得到官科十分之一的经费,就有可能干出等效的成果的。当然这需要时间的考验,我们可拭目以待。显然当前中国的 科学共同体是需要从体制上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建立一个能包容官科民科,有极大创新能力,不压制或少压制非共识和重大创新成果的体制,并 且投入与产出比合理的科技体系,这样的科学共同体才能重建权威地位。 在我所搬到中关村前办到800讲应没有问题的。800讲也是一个完美的数字。明年我也正好70岁,也已力不从心。所以从我个人讲,到2008年天地生人学 术讲座应该见好就收,也算善始善终。但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是否停办,现已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数的。这种多学科的大交叉研究,不同学科、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在 一起共同讨论自由发表学术见解;一种关心人类命运,涉及传统文化弘扬,和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构建的主旋律;一种不化钱,化小钱办大事的学术交流活动,可能是 会被更多人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讲座的诞生和持续发展的过程,正是全民一心搞经济建设的时期,其实讲座从一开始就在存亡的边界线上。而时至今日, 讲座犹如越挫越勇的红梅已到了怒放时期。至于今后,我们只希望春催百花争艳,我们在丛中笑。 对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如何评价,主要应留给历史去评说,这对我70岁老人是无所谓的。我自认为在世界科学潮流从还原论向整体论;从简单性探索向复杂性研究过 渡中,我用晚年18年时间在中国首都北京办了一个多学科交流平台,作了一些科学整体化潮流的推动工作,这就安心了。但是说,因为 很少有年轻人的新鲜血液加入,而认为天地生人的学术形象不好那就错了。这涉及到几十位组织人、几百位资助人、几千位报告人和几万位参加人的荣誉问 题,更涉及对老年知识分子发挥余热;对民科的公正评价问题。 天地生人电子谈(5之4) 宋正海 蒋劲松 11,主要骨干 蒋:都有哪些人参加了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最早的活动? 一直都在科学史所举办吗? 宋: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办时的组织人是宋正海、周嘉华、高建国、李安平。但随着时间进行,工作任务变动,组织人也有一定变动和大的增加。实际上组织人很 多。主要是张衡学社主要成员起作用,如徐道一、徐欽琦、徐好民、任振球、陈必忠、商宏宽等。我认为张衡学社的支持是讲座能继续下来的又一基本原因。另 一重要组织人是我所的同志,如漾正冈布、陈朝勇、张九辰、屈宝坤等。随着讲座在内容上不断地扩展,组织人也在变化着,陆续还有其他学科专家,如王玉 春、刘长林、马晓彤、郑继兵、孙关龙、周明、孙振远、王文光、胡祖尧、孙文鹏等同志参加。需要提出的是,讲座基本在我所(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举办, 但也在其他地方办过,主要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徐欽琦、刘振声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徐道一、徐好民等);中关村和欧洲(王玉 春、沈澄如等)、五大藏区(漾正冈布等)。 12,宋正海的工作 蒋:您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前沿发展这一科学史的新路线,请问在这一领域的开拓中,您本人的工作主要有哪些? 宋:我曾迷恋于现代科学的,只是因身体不好跑不了野外由于组织上照顾才搞科学史,故对现代科学仍情有独钟。因此当了解到,中国古代科技有现代科技创新功能时,就喜出望外并努力为开拓此功能努力工作,具体成果可谈四方面: (1)创建历史自然学(historical naturology) (2)强调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现代价值 (3)强调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努力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彻底平反。 (4)重视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联系。 13,学术路线 蒋:请问,您所说的科学史新路线是否已成为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学术路线,还是仅仅是您个人的学术倾向呢? 宋: 1990年4月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办时确定宗旨是促进自然史研究和科学史研究;科技史研究和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综合;加强人与自然关系基本理论的探 求;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提倡在研究中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为在中国繁荣天地生人学术研究,促进四化建设作贡 献。17余年来,讲座正是遵循此宗旨,顺应了科学的历史潮流,才得持续和发展的。 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是全方位大跨度的交叉研究、综合研究、系统研究,故思路广阔、观念新颖,富有启发性。通过文革后到90年代的学术活动,本人深信当代科学 正经历着由简单性探索向复杂性研究过渡,由分析潮流向综合潮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整体论的思维和方法可以发挥借鉴作用。对于这种观点也是我们讲 座极大部分组织者和参与者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新上,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有了大幅度的发展,成为基本路线并有新的发展: (1)重点是周易与科学(即科学易)。 第1 讲即是徐道一的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这引起极大兴趣,报告后争论热烈。于是在第3讲举办当代周易热是落后文化现象还是先进文化现象(4人对4人的专 题辩论会),发表两个笔谈:1990年《当代周易热是落后文化现象还是先进文化现象》(笔谈)(《科学技术与辩证法》5期);1991 年《科学》2期是与非专栏发表两篇:《周易》热是科学进步的必然(宋正海、徐道一、陈瑞平、寇长江);另一篇是当代《周易》热是落后文化现 象。科学易是讲座一个重点,报告较多。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内容的讲座很多,又专门组织了天地生人学术会议,并发表了笔谈,如1997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现代化》(笔 谈)(《科技智囊》,1期);1998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物理学》(笔谈)(《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4期)。 2004年,因杨振宁、吴文俊、何祚庥三院士贬低阴阳五行、《周易》,在全国学术界掀起激烈学术争论, 讲座因而召开了第17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周易阻碍科学发展还是促进科学发展研讨会,有54篇论文参加。讲座中有着不少高水平的科学易专家,如 徐道一、刘长林、商宏宽、周明等人。本人虽积极组织讲座、会议、笔谈等,也写了几篇综述性文章,但始终没有在《周易》研究上下功夫,这是遗憾的。 (2)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组织了许多讲座,并进而组织了专题讨论会和笔谈,如1991年,应如何理解和对待地理环境决定论(笔谈)(《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期);1998年,《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持续发展》(笔谈)(《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期)等。 (3)组织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的争论。 如第7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座谈会和《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笔谈)(《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年4期)。 由于对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引发了对中西科学本质的讨论,进而提出并发展自然国学。如第4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中西科技传统的本质性差异会议; 第 5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中西医哲学比较研究座谈会;《中西科技传统的本质差异》(笔谈)(《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中西医哲学本 质差异》(笔谈)(《中国气功科学》,2000年);第11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自然国学是否能形成体系和《自然国学能否形成体系》(笔谈)(《太 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2006年,孙关龙、宋正海主编,《自然国学21世纪必将发扬广大的国学》论文集出版(学苑出版社)。 由于对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和对中西科学本质的思考,发展起什么是科学问题的讨论,如第10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赝科学,真科学与科技创新和《赝 科学与伪科学》(笔谈)(《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年3期)。由于方舟子、何祚庥等人制造三大伪科学冤案(蒋春暄数论、张颖清全息生物学、徐业 林无偏二极管),进而又把打假矛头针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再进而要废除中医。发现他们根本目的是要消灭中国传统文化、 打击民间科学和扼杀国家重大原始创新,这就不得不引发一场大争论。2006年12月1日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组织全国150位高级专家学者签名的《不要让伪 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以维护科普法的尊严。于是引发了全国 乃至世界华人参与的大争论。凤凰卫视组织公开的大辩论,许许多多媒体参与报导,至今不绝。 (4)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 鉴于90年代,科学的综合潮流已明显发展,科学潮流已由以还原论为主的近代科学进入到以整体论为主的现代科学阶段,因此学术界再不能同80年代那样过多沉 缅于李约瑟难题,而更迫切任务是抓紧机遇推动创新,推动科技大发展,要揭露已在中国泛滥的科学主义及其在一些领域对整体论思维的重大创新成果的压制和 排斥。所以讲座不再把80年代的热点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列为主要路线和内容,但讲座在早期还是对这一领域作了一些总结性工作, 如 1997年第2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中国科技传统的缺陷方面会议,并《中国科技传统的缺陷》(笔谈)(《科学学研究》,1998年2期)。1999年宋 正海、孙关龙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论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其中第七编即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编。 当然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旨在全方位推动科学文化的大交叉大综合,所以在内容上是无框框的,不一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也不一定涉及科技内容,实际有着更广泛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查阅天地生人讲座网(www.tdsrjz.org)。 14,如何看待科学文化人? 蒋:说起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那是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与今天被媒体称之为科学文化人的那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学者之间 开展的。他们之中有上海交大的江晓原、清华大学刘兵、北京大学的吴国盛、刘华杰教授、北师大的田松等人。按刘华杰的说法,在中国科学文化界有三极分别 是 天地生人、科学文化人和以方舟子、何祚庥等人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者。有意思的是,这三极两两之间都曾发生过影响较大的交锋:天地生人与科 学文化人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科学文化人与科学主义者关于科学主义的争论;天地生人与科学主义者关于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争论等等。 您能否谈谈天地生人对于科学文化人的看法?多年过去了,您怎么评价当年这场争论。 宋 :我与科学文化人派的同志关系一直很好。我作为长期重视并努力推动我所科学史理论工作的老科学史工作者,自然十分欣赏他们年青 的活力,较强的理论水平和高产的学术成果。何况,他们每个人均与我有深一层关系:有的已是多年朋友;有的是同校同系的校友;有的是我们所培养的研究生;有 的是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哲学室时我就认识的(而我与此室许多老人是多年朋友)。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与科学文化人在许多问题上相同相通的。尽管我与他们在一些问题,如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对民科的评价等问题上有所不同,但我认为这纯粹是 学术上的问题。这与我们的不同学术经历和知识结构有关的:天、地、生专业与数、理、化专业的不同;年龄和社会阅历的不同、中国古代科学史与西方近代科学史 的不同等。 但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与科学文化人的某些学术观点不同是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与方舟子、何祚庥等人的争论是有本质不同的。 我认为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与科学文化人各有长短,应该更多交流,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蒋 :您是否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天地生人与科学文化人双方观点的主要分歧,经过那么多年,您觉得双方在此问题上的立场有无改变?您说 双方应该更多交流,相互启发,您觉得实际上双方有没有相互启发?也就是说,科学文化人有没有受到你们的什么影响?你们有没有受到他们的什么影响? 宋 :我们与科学文化人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主要不同观点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对民科的评价这两个方面。由于经历不同、学 科不同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一些问题上看法一时有差别是正常的,这是学术兴旺和双方共同提高的内动力。随着事物的进一步展示,双方观点自然会有变化 的,所以我们多应有平常心态坚持各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并努力去做,但也能重视、思考不同的看法,和而不同嘛! 由于我们与科学文化派在地域上离得较远,相互又忙于各自的工作,所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多,但我们的讲座海报、快讯、会议通知均及时用电子邮件发给科学文化人的。我们也很高兴,在京的科学文化派代表人物均接受邀请到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作过报告,影响启发了我们。 在九三学社总部,《科学与民主》杂志社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委员会曾联合组织过一次争论十分激烈的学术讨论会,我们难得与多位科学文化派人一起讨 论。会上,我深深感到,我们在许多方面观点是接近的,更值得高兴的是科学文化派对民科是同情和支持的,说了不少公道话。之后,科学文化派又重视民科调查。 由刘华杰和您编的《我们的科学文化》丛刊第2期,总题目就叫阳光下的民科,要展示民科阳光的一面,这很好,我们是支持的。田松先生最初的民科观点是我 们不能认同的,但他的民科研究引发了社会对民科这个巨大群体的注意、思考、调查、研究,这是有作用的。田松到北师大后,曾接受邀请到我们讲座作过一次有关 民科的报告。这次报告缓和了田松与民科的关系,有了较好的结果。吴国盛先生接受邀请到讲座作博物学传统的复兴的报告,对大家有启发的。几年前科学文化 派在上海集会,会议发表一个反对科学主义的宣言,这个宣言理论水平较高,对我们是有大的启发的。 天地生人电子谈(5之5) 宋正海 蒋劲松 15,如何看待科学主义者 蒋:谈完科学文化人,再请您谈谈科学主义者,您对他们怎么评价,对与他们的争论怎么评价,能否对天地生人两个争论对手与两场争论作一个简要的比 较?我有一位朋友认为,无论是科学文化人还是科学主义者都否定传统文化(如中医)是科学,他们是一唱红脸一唱白脸,并无本质区别,您同意这种说法 吗? 宋 :尽管中国古代整体论科学十分发达,但以还原论科学(实验科学)为主的近代科学则诞生在西欧。由于科学在近代阶段飞速发展,以 西方还原论(体系)为核心的科学主义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性强势文化,相应,各国民族科学体系被排挤,乃至在本土逐渐被遗忘。科学主义虽有片面性,但早期在科 学的进步中是有较大贡献的。当代,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已显现,人与自然的对立十分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主义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 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种越来越清楚的背景下,只要我们有一平常心,能尊重事实,有社会责任感,就会或迟或早,自觉或 不自觉起来批判科学主义的,科学文化派和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均在艰难地走这条路。我们主要是从复杂性研究(天地生人及其综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科学 等方面来认识科学主义的危害性;而科学文化派可能是从国外后现代研究,如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博物学等方面来认识科学主义的危害性的,实殊途同归。应当 说,两者各有优势,应优势互补,没有必要过多地强调曾有过的争论。 科学主义绝大部分是个认识问题,故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解决的。我们相信绝大部分人在更多的事实面前,迟早会对科学主义的危害性有彻底认识的。只要他们中 的少数绝对科学主义者不要滥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对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构成损害,就不必反击,大家可忙于自己工作就可以了。 对于何祚庥、方舟子等人则可能不是用一个科学主义所能解释的。半个世纪来,何祚庥一直是大批判高手,他的理论根据并非一贯是科学主义,难道不是吗!作 为一个院士,一个科学哲学家,仅根据陈晓旭一人之死就以点推面,说中医90%以上是糟粕;仅根据近代还原论科学不在中国产生,就说中华文化90%以上 是伪科学。这不仅仅是哗众取宠,而应认为是存心不良,利用自己的名人地位糟蹋中华文化,给中国人脸上抹黑,给西方文化中心论张目。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 到他的科学精神。 对于方舟子,科学主义只是一个棍子而已,高举这个棍子可有效打击我国在中华整体论启发下产生的重大具有挑战性的科学原始创新成果。目前已越来越证明他的打 假,许多是打错的,已有多起官司败诉。作为科技打假名人,他不在美国打假,专来中国打假,而打假手段之狠,矛头直指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中华整 体论科学思维启发下产生的重大科学成果。故他的打假真实目的是令人生疑的,特别是他作为三无人员他的高额的活动经费来源至今讲不清楚。如果在以前,方舟子 这样的人应该是马列主义哲学家何祚庥的批判对象,但现在两个人竟建立神圣同盟,实在令人费解。 16,关于废除反对伪科学条款 蒋 : 最近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颁布,删去了原来讨论稿中的反对伪科学,您和天地生人的朋友们大概一定很高兴吧,能不能简单地谈谈您和150名学者联名发 表公开信要求删去科普法中反对伪科学条款的想法?我注意到了您将伪科学界定为学术活动中的弄虚作假、不端行为,这是和学界一般理解完全不同的。我认 为,只要把非科学的学说、活动硬说成是科学的,这种做法就是伪科学,虽然也许它是很真诚的,根本没有弄虚作假,如黄维先生搞永动机就是,您的意见呢? 宋 科学技术进步法删去原来讨论稿中的伪科学一词是全国人民反对以何祚庥、方舟子为代表的妄图消灭中国传统文化和打击科技自主创新的一次重大胜利,大家为之高兴是自然的。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旨在推动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社会的大交叉研究,突破还原论科学主义禁锢,开拓科技新观念,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尽管我们力图把讲座 控制在学术范围内,尽管我们对方舟子反伪科学活动一度有些好感,但经过多年来的对伪科学问题的关注和辩论,特别当我们了解的蒋春暄数论、张颖清全 息生物学、徐业林无偏二极管、刘子华八卦宇宙论、翁文波可公度性灾害预报、多种非经典灾害预报法等重大创新成果以及《周易》、中医等中华科学文化被打成 伪科学后,我们也就越来越认清,何、方他们做法并非是其所标榜的维护科学精神而是亵渎科学精神。不管他们是否有国外政治背景,他们多年来力图操纵舆 论,以科学哲学家为外衣,以科学精神为幌子,已把整个学术界搞得乌烟瘴气。在他们制造和形成的中国学术界语境中,伪科学就等同学术弄虚作假。伪科 学一词成为中国学术界最大耻辱,其实际效果是要消灭中国传统文化、打击科技自主创新。这就自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警觉。2006年末,当张功耀要在网上发 动万人大签名废除中医时,何、方的政治目的已大白于天下。正是在这种危急时刻,我们讲座只能针锋相对,组织了150人(高级职称、职务)实名签名。但 主要是中央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了何、方等人的这一损害国家利益、民族荣誉的活动,扭转了乾坤。 由此可见,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科技工作者也不能以善良之心,从单纯学术问题来弄清是非曲直,以避免被利用。 另一个问题,对待科学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有人给它扣上永动机、水变油、人体特异功能、UFO等之后,就认定是假的、是非科学的 了,并进一步认定是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恩格斯说得对,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主要形式就是假设,故不能把假设等同于非科学,否则阻碍了创新。科 学、非科学的区分要通过反复的科学实践。但科学实践不等于科学实验,在经验科学、复杂性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广大群众(包括科学工作者)的科学观察、经 验总结也是重要的。至于黄维搞永动机问题,我是第一次听到,故无从评论。但我们讲座多位专家看过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实验,是成功的;也专门组织过专题学术 讨论,参加者有不少是熟悉物理学、哲学的,还有物理学教授。讨论结果普遍认为这不是永动机,因为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实是指封闭系统中,而无偏二极管是开放 系统,由环境不断补充能量的。既然在应用权威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时要具体分析,那么对西方哲学流派的证伪理论更不宜轻易认作金科玉律。 17,回顾与展望 蒋问 :多谢宋老师的耐心回答,关于天地生人的访谈,我觉得才刚刚开了个头,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暂时只能到这里了,以后有机会我会 继续向您请教。最后的问题:您对刚刚过去的2007年的天地生人及其事业如何评价?哪些事情让您感到欢欣鼓舞,哪些让您感到遗憾或者不满,08年天地生人 有什么重大动作和展望? 宋 : 经过2007整整一年的全国性大辩论,在中央英明决策下,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结果:(1)何、方等少数人以反伪科学为名,根本是要消灭中医等中国传统文 化;打击民科和非共识科技原始创新成果的险恶企图已彻底暴露;(2)中央政策明确支持中医药发展,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 步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12月 29日修订通过,正式接受卢瑞华、杨兴富委员的意见删去了修订草案中的伪科学的提法,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群众的意志,维护了法治精神和科学精神! 这是全国欢欣鼓舞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旨在推动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社会大交叉研究,这是非主流的,因而受到某些人的排斥,乃至受到方舟子等人的打压是意料之中的,讲座人没有得失的执着心,只是尽力做我们该做的事,也就没有遗憾和不满。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长期受我所支持提供会议室,而已坚持18年。但我所年内要搬迁到中关村。作为讲座主要组织人我家住建国门,今年已70岁,再去中关村 组织讲座恐能力不足。现有情况下2008年有可能是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最后一年,故今年将把总结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具体如下:(1)坚持日常工作:讲座办 到第800讲、《快讯》办100期。(2)组织天地生人学术会议4个:中国南方特大冻雨雪灾成因的多学科研讨会、中国古代科技对近代世界文明的 贡献研讨会、构建科技创新型体制,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研讨会、离退休知识份子为祖国创新事业再立新功研讨会。(3)联合主办民间科技发展北京 论坛。(4)《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年表》;《离退休科技人员学术新成果汇编》。
个人分类: 科學傳播|5358 次阅读|2 个评论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异域》出版了
jiangjinsong 2009-3-11 16:31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异域》出版了! (2008-11-02 09:59:28) var $tag='天地生人,戈革,布鲁尔,居里夫人,双螺旋,文化'; var $tag_code='91517a34a7d43e86a7c7f594966ee088'; 标签: 天地生人 戈革 布鲁尔 居里夫人 双螺旋 文化 分类: 科学文化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异域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异域 作  者: 江晓原,刘兵 主编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9-1 * 字  数: 280000 * 版  次: 1 * 页  数: 304 * 印刷时间: 2008/09/01 * 开  本: 16开 * 印  次: 1 * 纸  张: 胶版纸 * I S B N : 9787561763087 *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自然科学 总论 定价:¥32.00 当当价:¥26.00 折扣:81折 节省:¥6.00钻石vip价:¥24.70 目录 特稿 刘华杰:SSK的强纲领与科学主义 我眼中的戈革先生 天地生人电子谈 对天地生人电子谈之简要评论 一个自我学习的科学俱乐部对天地生人电子谈之简要评论 戈革自传未成稿残部 学术评论 作为环境问题根源的实验科学传统初探 江晓原:《宇宙创始新论》:求解费米佯谬一例 作为人类有限知行体系的科学 探索科学文化的新视角:定性研究 电视能否成功地进行科普?来自《娱乐至死》的启示 科技传播困境的一种经济学解释模式 专题 什么是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序 田松:规律可不可以被违背? 方晓庆:文化错位、性自虐与王晋康科幻小说深层解码 居里夫人绯闻考 三思纵横 于丹、风水与科学贼:科学文化散论 科学文化断想三则 好玩的双螺旋从双螺旋故事的传播看科学故事的娱乐功能 后萨顿时代的哈佛科学史系印象 科学文化书籍信息 科学文化书籍信息(三) 科学文化原版书简介(三) 学位论文摘要 百鸡术的历史研究 欧美传播理论背景中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 《宿曜经》研究 罗素的知识观研究 更正 《我们的科学文化》约稿 我接受这个口号:科学应当科学地认识自己。              大卫布鲁尔   今我动笔写下自己的惨痛经验,不是为了给现世的广大众生看,也不是为了仅仅给自己看,而是(主要)为了给后世为数不多的有缘者看。              戈革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存在,并不威胁到什么人和什么机构,它构成了学术多元性中的一元。虽然,按我个人估计,在短期内,它要得到主流学术共同体的普遍承认还不大可能,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兵   随着空气污染的日益加剧,有害的空气必然要越来越多地飘向四周,并且逐渐到达越来越远的地方直到那些向第三世界转移污染产业的第一世界的富人庄园上空。              江晓原   英国文豪约翰逊曾说过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这样的名言。模仿约翰逊的名言,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主义是教条思想最后的庇护所。              蒋劲松 特稿   刘华杰:SSK的强纲领与科学主义 刘 华杰:我的学生和同事们都认为,您在2007年12月27日的回信中谈到的有关强纲领和科学主义的内容,非常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SSK。他们认为这封重 要的信函应当翻译成中文,在中文杂志((我们的科学文化》上发表(我本人是该杂志的编辑之一)。我觉得这主意不错。中国很多学者都会对您的解释感兴趣。您 是否介意以中文发表这封信函?我的学生熊姣已经将其译成了中文。 关于SSK和贵校的科学元勘小组,我还有一些问题。如果您愿意的话,我想就此采访您。我建议将所有的访谈材料以中文发表。我想请您授权《我们的科学文化》杂志发表您的信件及访谈内容。 另 外,附上我的一篇论文不稳定性,分离规则和演绎的不确定性(见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V01.1,N0.4,October 2006,PP.658-674),这篇文章与SSK以及您那本《知识和社会意象》(KSI)的最后一部分有点关系。布鲁尔:请原谅我隔了这么久才回信。 我一直在写我那本关于空气动力学的书籍的最后一章。  如果你觉得有点意思的话,我非常高兴你们能够发表我的信函,我也很乐意回答你访谈的问题。如果你们发表这篇访谈,很希望能告诉我此访谈文字发表时的详细文献出处,以便我在我的个人简介中能及时反映这一点。   我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你那篇论分离规则的论文。我还从来没想过将分离规则问题与浑沌理论(chaos theory)联系起来。我也没想过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休谟对因果性的讨论。非常感谢你让我注意到这些关联,同时把这些与麦克斯韦对稳定性的讨论联系起来。 麦克斯韦就出生在与我此刻写信的地方仅隔几条街的一所房子里。在((知识和社会意象》的第二版中,我自己也用到了三段论悖论(sorites paradox),并把它当作分离规则的一个直接反例。如果我对你的论点理解得没错,你依然把分离规则当作抽象形式上有效的,并使用这一悖论来说明另外还 需要稳定性或者说鲁棒性的前提条件。也许这只是表述同一事物的两种稍有不同的方式,尽管就目前来说我认为我的表述有某些好处。非常感谢你给我寄来这篇文 章。 我希望我对你的提问尽力做出的回答,会有点意思。请谢谢你那位翻译我信件的学生。 刘华杰:在英国,科学主义这个词不是一个贬义词吗?在 英国有多大比例的科学家能被归为科学主义的行列?在中国,几乎百分之百的科学家有科学主义倾向。某种程度上,他们认为在科学之外不存在真理、合理性或者任 何学术。中国的确存在很强的强科学主义,科学元勘甚至被一些人诋毁和斥责为反科学或反文明!    已投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