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拥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合法、合理、不合情’---北大校长之跪
热度 10 lin602 2012-7-16 06:13
如果我们抛开所有外在因素(北大校长,院士),看这幅照片,只知道相拥抱的二人是母子俩,你会联想到什么? 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1 这儿子与母亲由于种种政治或其他因素已经数十年没有见面,例如:台湾的老兵几十年才回来见母亲,日日相思,夜夜相念,现在终于母子想见了,抱头痛哭。 2 儿子九生一生回来了,例如:从战场上回来,而在这之前传儿子已经‘光荣’了;儿子被冤,差点不测。母子相见,大喜大悲。 3 儿子这一拜再离开时,前景不测,例:跪拜过完母亲生日后儿子离开就上战场;离远母亲与家乡到外地谋生而存在危险,是不是能够再回来还不太清楚;等。这时相当于有可能‘生死离别’,作最后的跪拜以尽孝道。 4 儿子多年来可能与母亲有误会,一直没有回来看母亲,现在知道自己错了,向母亲真诚‘道歉’以弥补自己的‘无知与不孝’,‘悲感交加’。 总之,按照中国目前的国情,这不是一般母亲过生日这大喜日子的正常‘情景’。 一般情况下,母亲过九十大寿,许多亲朋好友在场,面对镜头,儿子会在正常程序中‘按照当地的风俗与礼节对着母亲下跪、磕头’(这与校长、院士、教授无关),母亲受礼。众人贺之,喜庆。孝道在其中。然后来敬母亲的酒,感谢众人,其乐融融。(几年前我也为我母亲庆祝九十大寿)。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风对着母亲下跪,合法----儿子跪母亲在法理上完全是正当的,合理----儿子跪母亲,不是跪权力,更不是跪在官面前。 现在在网上如此热议的原因,就是这‘组合动作’不合‘情理’与‘场景’。 没有大喜大悲,只不过是母亲八十大寿没有回来(我是从网上报道看到这内容,有没有其他原因不得而知),面对许多来贺喜的众人及媒体的镜头,这种下跪、拥抱与热泪让人觉得有点‘想不到’。这种‘想不到’超出人们正常思维与风俗,会让许多人认为有点‘戏’。 或者许多人会认为‘不够练达与成熟’,与北京大学校长这超一流人才‘宠辱不惊’‘泰然处之’的素质不相符合。 另一个原因,作为北京大学校长已经有好几次这‘想不到’的动作,例如:创作‘化学之歌’,好象还有几个事情,我一下想不起来了。加上这次,让人觉得周校长‘感情特别丰富’, 而北京大学的‘一流学校’之路没有大的建树, 这一对比‘热议非凡’。 说一个真实的例子:我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筒子楼邻居七年),十多年前到江苏灌南县当科技副县长,与他一起的一个科技副县长是交通厅的官员,后来当了江苏省交通厅的厅长。天有不测风云,当这厅长被‘双规’时,我的这位朋友立刻赶去看他(也非常不容易地努力下才做到),一见面后那厅长楞了一下就抱着我这朋友,二个大男人紧紧的抱在一起,眼泪下来了。想想,如果在平时正常情况下(没有双规与不测)打个电话,大家约在一起吃饭,见面有这二个大男人情不自禁紧紧拥抱并流泪的特别动感情之动作吗?如果有这动作,大家认为正常表达感情吗?这可是那位朋友亲口对我说的故事。 我也是昨天晚上见到网上吕教授博文,又通过他博文看了下面二个链接才知道。随感而发。 许多人说,这是周其风的家事,私事,不关其他人的事。不过,既然在大众媒体上将这照片与文字登出来了,这就是‘公众人物’(北京大学校长还真是公众人物,与普通人不同,普通人这样下跪,怎么可能上到网上热议呢)的‘公开事’了,不是对周其风大加赞扬,就是有其他‘不同意见’,当然也有不少‘无动于衷’。所以议议也在情理之中。 再说一句,不管大家如何议,周其风教授照样还当他的北京大学校长,还是他母亲的儿子,无关紧要。只是谈资而已。哈哈。
4681 次阅读|23 个评论
抱抱母亲
热度 2 zephyrcyn 2011-4-3 21:30
午夜零点蓦然惊醒,之后便难以入眠。 侧耳倾听对面母亲房间,各种似是而非的声音传来,心里一惊又一惊,仔细辨别,又一一否决。 很想打开自己卧室房门,进入母亲房间,看看她是否一切安好,终又不敢,怕惊扰睡着的她,这几天,睡觉于她,是多困难的事。 一点点挨到5点刚过,什么清晰地声音都没有。难道妈妈都不要上厕所吗?还是她身体虚弱到无法起身?终于忍不住了,出门,母亲的房门虚掩着,推开,看见母亲静静地躺在床上。母亲叫了我一声,我在她床边俯下身去,握住她的手,探探她的额头,一切尚好。母亲似乎明白我不放心她的身体,虚弱的说了句“我身体好着”。我为她倒了杯温水,看她喝了几口,又劝她再睡会。 自己回房后,欲想再睡会,可惜真的无法入睡了。和老公聊了几句,这一夜,我每一次的惊扰都会推醒他,估计他也一样没睡好。 几天没去学校了,6点半过,准备去学校了,又去看了看母亲,看着她吃了药,然后告诉她我今天要去上班了。母亲坐了起来,眼里依依不舍。我在母亲床边坐了下来,轻轻的拥抱她,感觉她的虚弱和依恋。 我们是如此保守的母女,如果没有这次她生病,估计我们很难会如此频繁的给对方拥抱。 出门,微微的雨在下着,心情复杂。 希望妈妈尽快好起来。
个人分类: 真情流露|28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两次拥抱葡萄牙受伤骑兵
xupeiyang 2010-11-9 10:56
胡锦涛两次拥抱葡萄牙受伤骑兵 2010-11-08 15:35 http://news.ifeng.com/photo/hdnews/detail_2010_11/08/3037210_0.shtml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婚礼之后(一)
estudy 2010-6-16 22:51
早就该为自己的婚礼留下些文字了,无奈要紧的事已经一桩堵着一桩了,端午节三天小长假在办公室关了三日一夜才勉强能腾出手来。 婚礼仪式上一个环节是和父母拥抱,父亲拥抱我时抱得特别紧,我抱他也抱得特别紧,当我靠上他肩膀的那一刹那,眼泪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那一刻,我们都生怕就此失去了彼此。司仪对我们说,和如父母来个拥抱,以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可父母对儿女一、二十年的养育之恩哪是一个拥抱就能报答得了的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曾以为自己从18岁上了大学以后就再没花父母的钱,还给过他们几次钱;毕业后这几年又给了他们和两个弟弟莫大的扶持,还帮助他们获得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早就不欠他们什么了,我甚至一度考虑结婚以后就不再管他们了,将来到别的城市安家,省得他们老给我添麻烦。可是终于到了那一刻的时候,我的这些想法一下子统统消逝掉了。内心里有个声音在告诉我,我离不开他们。我要让他们过得好好的,永远照顾他们,永远包容他们,就像他们始终以无限的热情和爱包容着我那样。 这些天我反复听阎维文演唱的《父亲》和《母亲》,每次听到最触动我的那几句词,我都泪流满面。这些年艰辛的生活把我磨砺得像铁一样坚强,甚至有些冷漠和铁石心肠,七、八年来我只为自己的辛酸流过一、两次泪,我甚至怀疑自己已经不会流泪了,这些天我才发现自己的泪腺其实很发达,一受到那些刺激就会流泪,而且每次都泪如泉涌。 结婚是我长大成人的标志,也是父母成为老人的标志。这让我前所未有地清晰意识到,我终有一天会失去我的父母,自从前某个我为自己自豪了一番的时刻起,我就开始慢慢地摆脱对他们的依赖,结婚则是一次更大的摆脱,当有一天我几乎习惯了他们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我就会彻底地失去他们。这应该就是父亲十多年前对我说过的生命的延续吧。做父母的永远都那么伟大、可敬,我父母这样一对抚养了我们三个大学的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更是伟大、可敬。我要永远尊敬我们的父母,永远爱我的父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母亲的拥抱
BaoHaifei 2010-4-5 14:16
给母亲的拥抱 鲍海飞 2010-4-5 前几天出差回来,走火车的地下通道,人很多,长长的阶梯,每个行旅都是脚步匆匆。走在我前面的是一位父亲和一位小女孩,父亲四十多岁,小女孩 3到4岁左右。往下的阶梯很长,可是父女两个人的脚步同样和匆匆的行人一样,很快。父亲两个肩膀上背着包,手臂上挎着包,手里还拎着包,东西很多,背显然有些弯。因此,根本腾不出手来去拉着女孩的手。小女孩就紧紧地跟着爸爸,一步一步,走得很有力气;偶尔伸出小手来,扶一下爸爸的胳膊。当我走到小女孩身边的时候,我很想上去扶一把,但是我没有。我看到那个小女孩坚强的步子,走得即快又稳,我的心理有一股莫名的感动。那是一个农民工的爸爸和农民工的女儿吗?多么可爱又坚强的小女孩! 4月2日我到机场去送夫人出国。在机场我又遇到感人的一幕: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年轻的小伙子,27、28岁左右,在进入安检前,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肩膀!妈妈在送儿子。我看了好几眼。那种内心的感动顿时又在我的心中澎湃。我们的成长,是母亲给了我们多少的呵护和拥抱!然而我们又给了母亲几次拥抱啊!而在西方人的眼睛里,这实在是极为平常的事情了。 今天是清明,我再也不能拥抱我的母亲了,我多想去拥抱我的母亲。 愿天下儿女多去拥抱父亲母亲。
个人分类: 伊人视线|4218 次阅读|1 个评论
爸妈,我要深情地拥抱你们
罗帆 2009-10-7 23:58
我是独生女,但爸妈对我从小要求严格,从不溺爱,批评总是多于表扬。上小学时,我放学回家除了完成作业,要画一张画,要完成例行的家务事,如洗碗、扫地、洗衣、买饭等,还要将自己做的事情记载下来,交给爸妈检查。当我看到小伙伴们在家比自己受宠多了,心里觉得很委屈。那时,有小朋友说我是抱养的。听到后,我就去问爸妈。妈妈有时说:是啊,你是在马路上捡的。有时又说:你是在海边捡的。爸爸也不置可否地附和着。我不知是不是玩笑,开始半信半疑,后来竟然自我怜惜起来。当时,有一部朝鲜电影《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有的同学看过后对我说:你好像金姬,也喜欢唱歌跳舞;而且,你爸也喜欢画画。你肯定还有个妹妹,流落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于是,我就开始幻想自己有一个妹妹,有一天会与自己重逢。上高中离家住校,觉得自己就像出笼的小鸟。高考时,填写的志愿都是北京等外地的大学,渴望着远离父母的羽翼。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才渐渐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特别是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更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一片苦心。 在美国进修时,不时会有美国朋友和我拥抱一下,开始有些拘谨,但很快就适应了。在导师 Gary 家,亲眼看到他的家人们,见面时是拥抱,分别时也是拥抱,内心很感动,也很羡慕。 Gary 是个中国通,了解和尊重中国人的习惯。因此,平时他与别人拥抱,但只与我握手。回国之前,我请他们夫妇到我家来吃晚餐,做了一桌中国菜。最后分别时,他才询问能否拥抱我。当然,我欣然答应,分别与他和夫人相拥而别。 中国人委婉含蓄,不习惯用体态语言表达情感。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与我似乎从来不曾彼此拥抱过。在异国他乡时难免会想家,总想着回国后一定给爸妈一个拥抱。但真正回到家里,又恢复了多年养成的习惯。 新中国 60 周年大庆之后,很快就是我的生日。在家庭的生日聚会上,我在许愿之后吹熄了蛋糕上的蜡烛,然后站起来宣布要拥抱每一位家人。首先是亲爱的爸爸,然后是亲爱的妈妈,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爸妈,我终于深情地拥抱了你们,感谢你们给了我生命,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爸妈和我一样,很激动,也很快乐! 随后,我又一一拥抱了先生和孩子,大家都非常开心。 今年的生日,我终于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自己对父母家人的爱,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93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要碰我
moxj 2009-8-19 19:36
题目里这四个字对我来说是有点来历的。上本科的很长时间里兄弟们甚至用它作为和我的打招呼用语。原因就是我在一次酩酊大醉后把平时不习惯哥们和我搂肩搭背升级为一点都不能碰我。当大家有了用床板把我抬去打吊针的计划后,我嘴里唯一重复的一句话就是: 不要碰我 。 上小学就留意到一句诗: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乐意和大家群居,但不让别人靠近我的习惯没有什么不妥的。自从我断奶后,就是妈妈帮我洗脸,我都是非常反抗的 今天想起这件事情,因为我做完实验后坐进大教室门口听了一会报告,期间一个陌生学生出来的时候拍了我一下肩膀,我马上跟出去,结果那孩子却头也不回的走了。 难道很多事情仅是因为我长了和别人不同的胡子? 我一路上在思考这件事情。正巧大家刚也在聊人类成长的事情。有个小故事我觉得有些道理: 大部分成人喜欢在平静的环境睡觉,婴儿却往往在摇篮里更能睡着。有一种分析认为婴儿更能感觉到早期人类在树上休息才有的安全感。 我想人类追求安全感的本能一直是非常强大的,只是随着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心里的安全方式在不断地变化。 和他人保持距离是一种对安全的追求,和别人亲密接触同样是消除不安感觉的一种方式。我曾感觉到人们在这种彷徨中走过的变态,写了日记:《 谢谢你:我的朋友、兄弟、老师、妹妹 》。 又想起听报告时拍我肩膀的那个男孩,大概是表示友好。 毕竟,人总是会不断成长,不断认识周围的环境,也将不断的找到自己。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代替了那颗孤单的树;握手代替了抚摸对方的心跳;语言能表达的问候代替了拥抱 也许我们必须走的更远,多留给他人一些空间,用更加尊重别人空间的方式传递信息,也许有一天这些方式不但不会凑效,还会制造新的麻烦,我们还需要拥抱对方 同步变异 病毒一直没有被消灭而始终伴随我们一样, 很多东西都在变异,而且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所想到的时间。 甚至连一触即发这么短的时间都是又它们而来。 我们没有看到他们呢 因为我们没有察觉, 其实 我们总喜欢用同一种模式去考察并描述一件事情 而把造成它们变异的不同条件 忽略。
个人分类: 成长思考|3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拥抱有多难?-----献给天下所有的父母
famingkuang 2009-1-16 08:06
尽情的拥抱吧 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是幸福的 , 因为当他需要亲情的时候都能得到无条件的尽情的拥抱 . 每一个人老了的时候几乎都是不幸的 , 当他象小孩一样无助和需要亲情的拥抱的时候却总是无处找寻 ! 我们的爱对小孩是无条件的 , 有如大海 . 我们的爱对老人都是吝啬的 , 犹如沙漠中的雨水 . 所以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 , 而每一个老人几乎都是不幸的 , 因为他们大都将在孤独中慢慢的死去 . 给老人一个拥抱吧 , 用你的体温温暖老人那渴望亲情的心 . 老人的幸福不是汽车洋房 , 是你的无条件的一个深深的拥抱 ! 春节里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大都回到了爹妈身边,请多多利用这难得的机会,给年迈的爹妈一个深情的拥抱吧!您的一个深深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胜过大包小包。 尽情的拥抱吧,这是春节里您能给爹妈的最好礼物。
个人分类: 感恩|1186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