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name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how do you get opportunity?
bioabc2008 2012-1-23 19:20
Do not say that opportunities never come. It did come but you just weren’t willing to give up what you had. 不要说机会从未出现;它曾经来过,只是你舍不得放下已拥有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鲍元恺第三交响曲唱片、演出录像和英语电视专题片
热度 1 byk0104 2012-1-22 20:04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京剧音乐,除了独立的打击乐段落外,主要由西皮、二黄、曲牌和昆曲四部分组成;典型的交响曲,由不同速度、不同节拍和不同性格的四个乐章组成;演奏交响乐的管弦乐队,则由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四个部分组成。 据此,将《京剧》交响曲分为如下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悲壮的行板,净,昆腔,突出铜管乐器。主题取自京剧《单刀会》中关羽的昆曲唱段《大江东去》。 第二乐章,诙谐的急板,丑,曲牌,突出木管乐器。谐谑曲的引子和中部主要旋律来自京剧中的曲牌(器乐曲)《柳青娘》,首尾两部分帕萨卡里亚的三拍子固定低音主题来自京剧中人物走场的“行弦”,对题的旋律取自京剧曲牌《八岔》。 第三乐章,深沉的慢板,旦,二黄,全部使用弦乐。主题来自京剧《白蛇传》中女主角与孩子别离时凄婉悲伤的唱段。 第四乐章,辉煌的快板,生,西皮,突出打击乐,并轮流使用乐队各组乐器的多种组合。快板奏鸣曲式,主部主题的音调来自“西皮小开门”,副部旋律来自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脍炙人口的西皮二六唱段。 这部《京剧》交响曲在2006年5月23日由谭利华指挥北京交响乐团举行世界首演。2007年由EMI公司发行唱片。 ------------------------------------------------------------ 首演实况录像: ---------------------------------------------------------- EMI唱片 -------------------------------------------------------- 评论: http://www.emus.cn/?uid-8727-action-viewspace-itemid-7590 乐谱: http://www.emus.cn/?uid-8727-action-viewspace-itemid-47383
个人分类: 交响乐|34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与胡适
热度 1 DynamoChina 2012-1-22 15:47
景仰到批判:毛泽东与胡适的恩恩怨怨 2011年12月14日13:52 转载文章 我要参与( 420 ) 一 如果生活在五四前后的中国,只要向任何一个知识青年提问:“你喜欢读什么杂志?”他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新青年》杂志。”如果再问他 :“你最敬佩的人物是谁?”他同样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是胡适和陈独秀。” 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毛泽东就曾这样回答过。 凡读过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的读者,势必会记得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访问时说过的这么一段话:“《新青年》 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 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胡适只比毛泽东大两岁(胡适生于1891年,毛泽东生于1893年)。 还在毛泽东读中等师范学校时,胡适早已因鼓吹和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提倡白话文和文学改良而声誉鹊起,成为当时以至后世最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当毛泽东来到北京,在北大图书馆谋到了一个月薪八元的图书管理员的职位时, 胡适那 时是北大最年轻的新派教授。毛泽东曾不失时机抽空去旁听过胡适的课。这也是毛泽东一度称自己也是胡适学生的由来 。后来,毛泽东同萧三等人经杨怀中先生介绍 专程去拜访过胡适,同胡适讨论新思潮的各种问题,并以新民学会在京会友的名义,请胡适做过报告,解答问题。从这,我们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对胡适的尊重和仰 慕。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成立不久,会员中 一些有抱负的青年怀着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愿望,响应蔡元培、吴玉章在北京发出的号召,积极组织到法国勤工俭学。为此,毛泽东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七、八 个月来,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留法勤工俭学的宣传、组织和准备的工作上”。可到了临行前,毛泽东却决定不去法国了。当时,许多新民学会会员很不理 解。对此,毛泽东做了解释:“ 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 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一年多后,也就是在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在给周 世钊的一封信中又说到这件事:“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一些人只是一种‘谜’。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 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明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和黎邵西(即黎锦熙)两位,他们都以我的意见为然, 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因此,我想暂不出国去,暂时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 由此可见,毛泽东最后决定不去法国勤工俭学,主要原因是在于他 要了解中国的国情,研究国内的问题。他认为这样对国家、对民族是更为有利的。后来的历史证明,毛泽东的确是中国共产党内最了解国情、最了解农民的领袖。中 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的形成,不能说与此没有渊源关系。 毛泽东不去法国的第二个原因呢,则与胡适的态度有关。毛泽东为是否出国一事,“专门问过”胡适,胡适赞成、 支 持他留在国内研究问题。因为胡适是赞成“多研究些问题”的 。毛泽东在信中提到胡适的《非留学篇》一文,说明毛泽东读过这篇文章,受到这篇文章影响。 毛泽东不去法国留学的第三个原因,还与那一时期刚好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有关。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反北洋军阀政府的《北 京市民宣言》被捕。胡适在危难中接办了以谈政治为主的《每周评论》,胡适不想谈政治,但这时已无法全然回避政治,于是他“就决定谈点基本的问题”——不要 空谈主义,而要研究问题。 胡适的这些观点遭到了反驳。陈独秀因为被北洋军阀政府关在监狱里而没有参加“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对当年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正如有 的学者所说“实际上是投身民众运动抑或继续坚持思想启蒙之争”,也就是说谈不上是什么反对马克思主义。还要说明的是,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虽然首先并主 要发生在胡适与李大钊之间,但直到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 李大钊始终都认为自己与胡适之间的友谊超过自己与陈独秀之间的友谊 。 毛泽东在这场争论中是什么态度呢?就目前见到的史料,笔者认为 毛泽东是赞成“多研究些问题”的,因在这场争论中,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组织了一 个“问题研究会”,并亲自为这个研究会拟定了章程和首批亟待研究的“问题”,如“孔子问题”、“东西文明会合问题”、“经济自由问题”、“国际联盟问 题”,等等,共计七十一大类,其中的教育、女子、劳动、华工、实业、交通、财政、经济八大类又分列出八十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如“杜威教育说如何实施问 题”、“中等教育问题”、“女子交际问题”、“贞操问题”、“国语问题”、“司法独立问题”、“联邦制应否施行问题”,合计一百四十四个要研究的“问 题”。既然要研究中国的问题,当然不可能跑到国外去研究。所以,毛泽东也就不去法国了 。 而五四运动的发生更坚定了毛泽东留在国内参加火热斗争的决心。 之后,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一手创办了“文化书社”。书社里重点销售的图书也有胡适的一些著作,如《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白话书 信》、《短篇小说集》,或是登载胡适文章较多的刊物《新生活》,还有就是胡适的老师美国杜威教授的书,如《杜威五大讲演》、《实验主义》、《现代教育的趋 势》、《美国政治的发展》等。从文化书社销售的这些书刊,也折射出青年毛泽东对胡适的态度与立场。 二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不仅受到胡适的影响,而且在从事革命活动时也得到过胡适的支持。 《西行漫记》记载说,1919年, 毛泽东在回湖南的前夕,曾专程前去拜访胡适,目的是“想争取他支持湖南学生的斗争”。胡适欣然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要求,表示尽力给予支持,以后他也是这样做了。说明胡适不是口是心非。 是年7月14日,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当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时,胡适看过之后立即在8月24日的 《每周评论》第三十六号《新书评介》一栏中,对毛泽东的文章和《湘江评论》作了热情洋溢的肯定。胡适撰文说:“现在新出版的周报和小日报,数目很不少了。 北自北京,南至广州,东从上海苏州,西至四川,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这样新派的报纸……现在我们特别介绍我们新添的两个小兄弟,一个是长沙的《湘江评 论》,一个是成都的《星期日》。”接着他又专门对《湘江评论》和毛泽东的文章作了高度评价。胡适写道:“《湘江评论》的长处似乎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 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实是现今一篇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运动使我 们发生无限的乐观。武人统治天下,能产生我们这样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此时的胡适已经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可却对充满 反叛精神的《湘江评论》与毛泽东的这篇《民众的大联合》的文章给予这样高度的评价,也反映了当年风云际会、名满天下的新派教授胡适对青年毛泽东的器重。胡 适确实很有眼光。可惜的是,《湘江评论》只办了五期,就被湖南督军张敬尧下令给查封了。 胡适的这段评介、赞扬,无疑是对毛泽东领导的湖南革命运动与《湘江评论》的极大支持与鼓舞。以胡适当年的身份、地位与社会影响,他的这篇文章所产生 的巨大影响远非一般文章所能及,即使如后来名声响彻云霄的李大钊、鲁迅文章也是一时不及。正是由于胡适 对《民众的大联合》一文的褒扬,使得该文迅速为《新青年》、《星期日》、《晨报》、《新潮》、《时事新报》、《星期评论》等报刊所推荐与转载。后来大陆在 50年代批胡适时,把胡适主持《每周评论》时撰写的这篇文章算到了李大钊身上。 根据现存已查阅到的史料,我们得知 胡适当年还曾支持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920年1月15日,毛泽东又拜访了胡适。胡适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毛泽东来谈湖南事。”谈什么呢?毛泽东在给周世钊的信中说到了这次 拜访胡适所谈的内容。当时毛泽东正在北京酝酿筹备湖南“工读互助团”,为了争取支持;毛泽东去拜访了胡适,把办学的目的与初步计划向胡适求教。“我想我们 在长沙要创办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 毛泽东在此还特别说明,自修大学的名字是胡适先生给起的 ),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 共产的生活。”胡适后来在日记中追忆了这件事:“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 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去了。” 1959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生日,中午,胡适在台北家中留秘书胡颂平吃饭,谈起了毛泽东的老丈人杨昌济。胡颂平由此便问:“毛泽东进北大 图书馆工作,是他老丈人带进去的吗?”胡适告诉说:“不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 弟弟竹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生怕生事,把它烧了。——当时北京有个工读辅助会,他先在辅助会工读,很苦。”那天,胡颂平还特地把心中一个疑 问提了出来,他问胡适:“是否先生介绍他进图书馆?”胡适告诉说:“不,当时章行严(章士钊)当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当主任。章行严是湖南人,大概是章 和李大钊两人把他介绍进去的。”不过,毛泽东说自己进北大图书馆是杨昌济先生介绍的。 毛泽东从胡适处取回请胡适修改的“湖南自修大学”章程后,就正式拟定了“湖南自修大学章程”,并采纳了胡适的一些具体意见和办法。说明毛泽 东很重视胡适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也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在从事革命活动时是得到了胡适的支持的。正因为这样,胡适才赢得了毛泽东对他的尊重。1920年4月, 当毛泽东领导的“驱张”(驱湖南督军张敬尧)运动胜利后,他就回到了湖南。毛泽东一回到湖南便给胡适写信报告湖南“驱张”后的形势。信中写道:“适之先 生: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如果胡 适对青年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没有给予支持的话,毛泽东是决不会写信向他报告湖南“驱张”后的新形势的。 三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统战策略,像胡适这样的名人自然是努力争取的。最突出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1945年3月27日,国民党行政院发 表胡适为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大会代表团代表。4月25日,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中的中共代表董必武按毛泽东指示与胡适长谈,希望胡适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谈话中,胡适搬出《淮南子》的无为主义,规劝中国共产党从事单纯的政党活动,作为国内的第二大党参加选举。 第二件事还是发生在那一年。这年的7月1日,国民参政会的民主党派人士傅斯年、黄炎培、章伯钧等六人访问延安。其中的傅斯年既是胡适的学 生,又是胡适的挚友。毛泽东没有放过这一统战机会,在见面之后, 毛泽东便以学生的身份请傅斯年代他向远在美国的老师胡适问好。有趣的是傅斯年对延安的感受 与黄炎培对延安的感受是截然相反 。从延安回到雾都重庆,黄炎培出版了《延安归来》,对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大加赞赏,说延安“一片光明,温暖而自由”。可傅斯 年却说毛泽东的气度“咄咄逼人”。在重庆的报纸上,傅斯年通过文章向自己的老师兼朋友胡适转达了毛泽东的问候,也谈了对毛泽东的上述印象。 胡适见到傅斯年的文章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是年的8月24日,胡适在纽约发了一封著名的电报给毛泽东:“ 润之先生:顷见报载傅孟真兄 转达吾兄问候胡适之之语,感念旧好,不胜驰念。前夜与董必武兄深谈,弟恳切陈述鄙见,以为中共领袖诸公今日宜审察世界形势,爱惜中国前途,努力忘却过去, 瞻望将来,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政党。公等若能有此决心,则国内十八年纠纷一朝解决,而公等廿余年之努力皆可不致因内 战而完全消灭。试看美国开国之初,节福生(现译杰弗逊)十余年和平奋斗,其手创之民主党遂于第四届选举取得政权。又看英国工党五十年前仅得四万四千票,而 和平奋斗之结果,今年得千二百万票,成为绝大多数党。此两事皆足供深思。中共今日已成第二大党,若能持之以耐力毅力,将来和平发展,前途未可限量。万不可 以小不忍而自致毁灭! ” 此时正值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而斯大林于胡适电报之前两天,也催迫毛泽东去重庆与蒋介石会谈,电报说:“坦率告诉(中 共),我们认为暴动的发展已无前途,中国同志应寻求与蒋介石妥协,应加入蒋介石政府,并解散其部队。”对斯大林的这封电报,我们现在知道,毛泽东非常不 满,1949年年底,毛泽东去莫斯科终于讲了出来。 不论是胡适的“规劝”,还是斯大林的高压,毛泽东都没有听。胡适的这种态度决定了毛泽东不再对胡适存有幻想了。 但毛泽东还是做了最后一次的努力,他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听了后笑拒了。这样一来,胡适从统战名单中除去了。 (责任编辑:连立新)
1671 次阅读|1 个评论
泣慈母
热度 1 yangleader 2012-1-20 09:57
泣慈母
泣慈母 慈母魏氏德莲,佛门弟子智慧 ,生癸酉卒甲申 ,完美六大轮回,逾古稀! 一生多坎坷。自幼丧母,生父游医,姐兄刚烈,仲兄夭折,养成忍、弱、疑、窄性格 。 从射洪到盐亭命运转折, 23 岁成家又立业。夫妻和睦家幸福,一子三女乐融融,十载艳阳不灭 。 恨文革!夫逃难 ,子幼弱,遭人白眼 ,心流血。上山打柴,下河挑水,菜根充饥,衣盖寒被,疾病缠身,几弃轻生念,全为家团圆 。生计难,心无怨,咬牙把家担。盼盼盼,子女成才夫平反。 小平出,天下白!大学、中专加技校,鸿雁报来子女捷 。幺女接班了心愿,从此退休养天年。衣食足,心欢畅,鸳鸯游 ,家门昌。 风云不测夫妻间,子女无奈,空叹息 ! 吃斋念佛修正果,老年公寓儿女心结 。胰腺重症再袭击,摆脱尘间罪孽。晚辈终懂得,喜事有红也有白。 逝者逝,生者生。世人从此宽胸襟,慈母苦心最值得 。 家和万事兴,家乱事不成!晚辈紧牢记,团结一致振家业 。 慈母在天若有灵,安息!安歇!! 一子三女 2005 年 1 月 20 日 说明:今天是妈妈仙逝7周年,首次公开发表当年给妈妈写的祭文,以示对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妈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平常文理不通的儿子在悲极之时竟一气呵成此文,甚惑不解,定是神灵借儿之手撰文保佑天下眷属终成有情人。母亲逝后莫非变成保佑婚姻之神?也许此文宜做极品送订婚新人感悟婚姻真谛! 母亲于 2000 年 5 月 18 日 皈依佛门,法名“智慧”。 母亲本生于 1933 年 5 月 18 日 ,但是,为了挽救婚姻,听信算命先生“克命说”,私下将自己身份证上的生日改为 1934 年 5 月 18 日 。 此处绝无不敬之意。 婚后头十年母亲最幸福,心中始终阳光灿烂。 文革期间,为避派性械斗,父亲逃难隐匿两年,工资被停,家被抄,满眼缉拿通告,后终被平反昭雪。 母亲家庭出身“地主”,文革中丈夫又成了“准反革命”,在那个“唯成份论”和“连坐之见”盛行的年代里,残酷的阶级压迫使亲朋好友的怜悯之情都只能在暗中表达。 此句所述事实发生在盐亭县,均为十岁儿子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由于丈夫工资被停,仅靠自己的微薄收入既要偷偷接济丈夫(具体做法连儿女也不知),又要养活四个子女。为此,只好去高山庙砍薪材;到云溪河南井湾挑饮水;拾饭馆(记不清饭馆名)丢弃的圆白菜根回家削皮食用;冬天太冷,被子不够,就用衣服等物压盖在被子上凑合过冬;母亲当时主要有两种疾病,其一是中耳炎(后发展成半聋,这也许是后面许多悲剧的诱因之一),其二是胃病(一遇陈食就巨烈腹泻,但是,在那个年代又哪能天天吃到鲜食呀!);有一次母亲几乎自杀成功,是二姐的偶然啼哭使母亲回心转意。 邓小平复出,恢复高考,二女一子分别考取德阳二重技校、重庆药剂学校和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这是父母婚姻的第二春。夫妻恩恩爱爱,结伴游遍了北京、南京、济南等全国几乎各大城市。母亲常为此感叹:火车、轮船、飞机都坐了,今生值了! 子女至今未发现引起父母隔阂的任何大事。虽调解数次,但全无效果,实属子女无能! 2002 年,第一次胰腺炎康复后,母亲坚定地住进了绵阳市老年公寓。儿孙满堂,思想守旧的老年人何有此举?虽然顺从了母亲的选择,但是,此事确实让儿女终生内疚。 希望母亲悲壮的一生能够使天下夫妻变得宽容。作为保佑世间婚姻之神,我母将含笑九泉。 此处的“家”不仅仅限于我家,而是泛指世间每个家庭和国家。 送给妈妈的纪念亭(眷神亭)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009 次阅读|1 个评论
Resolving Author Name Homonymy to Improve Resolution of Stru
chengh3 2011-11-9 01:02
Resolving Author Name Homonymy to Improve Resolutionof Structures in Co-author Networks Theresa Velden,Cornell University JCDL'11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提出一种方法,可以仅仅分析合作网络的结构,就可以衡量重名区分的结果,而不需要人工建立一个真实的测试集。
个人分类: 重名判别|3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作者的参考文献-- 一件让人既好气又好笑的事
waterlilyqd 2011-2-20 16:47
One author from one University listed nearly 30 items of literature.One funny thing is that he adds the word "Journal" before all journal names no matter whether the journal names contain the word "Journal"! For example, for a literature from the journal Environmental Geology , the authors write the journal name a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 for a literature from Engineering Geology , they autors write the journal name a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 anduse Journalof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when it should b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 anduse Journal ofSoil Technology when it should be Soil Technology ! I don't know why! Just because they arejournal names, so a word "Journal" should be added before each of them? I wonder whether the authors have ever really refer to or read the literatrue listed in the reference, andhowthey got the literature listed in the reference!
个人分类: 编辑杂谈|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What's in a name?
热度 1 zuojun 2011-2-5 08:28
I have struggled with my name ever since I came to the U.S. Why? Most non-Chinese cannot pronounce it, and machine on the other end of the telephone thought I was fooling around when I answered my last name is "YU." Actually, my name is not bad as some others. One came to my mind is "Rui." It's the last name of a colleague. I wonder whether or not she quit research because no one could cite her papers correctly during a presentation. Now, I "met" a student whose first name is "Rui." If I were her,or him, I would find myself a nice nickname before going abroad.
个人分类: From the U.S.|2060 次阅读|1 个评论
All in a Name (转载 with comments)
zuojun 2009-10-11 12:43
By A. Kam Napier All in a Name Zuojun: 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DMV stands for, just google it. Oh, there is a typo in the article, too. I was thinking of writing a Blog on The Namesake, but this one will do for now.
个人分类: Tea Time/Coffee Break|3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I am Zheng-Ling YANG 杨正瓴
zlyang 2009-1-16 17:12
I am Zheng-Ling YANG . My name Chinese characters is 杨正瓴 ( 楊正瓴 ),its photo is . " Yang Zheng-Ling ", " Yang Zhengling " and " Zhengling YANG " are also my names in Chinese journals, because different Chinese journal has its appointed edition for the auctorial Chinese name to English. " Zenas " is my English name, which was used in the English classwhen I was a PhD student. 飞机超音速飞行
个人分类: 真傻个人材料|399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