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秦九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宋朝的科技成就以及沈括和秦九韶等科学家——读史偶记(52)
热度 2 cswen 2013-10-17 09:30
宋朝的科技成就以及沈括和秦九韶等 著名科学家 ——读史偶记( 52 ) 温景嵩 ( 2013 年 10 月 16 — 17 日写于南开园) 由于吕思勉先生和钱穆先生的书里都没有谈到有关历朝历代的科技情况,以下有关宋朝的科技成就就从《 360 问答》网站上下载而来。 宋朝的科技成就。 宋朝是中国天文学的巅峰期,天文学方面有沈括这样的专家,仪器方面则有苏颂与韩公廉的水运仪象台。历法制定方面,杨忠辅制作统天历,以 365.2425 日为一年的长度,这个跟现在世界通用的格里哥利历完全相同呢。数学方面也极有成就!著名的数学家有秦九韶,李治,杨辉,朱世杰等人,他们在联合一次同余示的解法,高次方程式的数值解法,一元多次方程式及多元高次联立方程式消去法,高阶等差级数求和法等重要数学问提均有杰出表现,但很可惜艰深难懂,脱离社会实际需求,数学后来就衰微了。 中国就是因为以儒为本,少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所以双方才会拉拒那麼大。不完全是雍正禁教的原故。 传统医学在宋代有长足进步,不仅医疗方面日趋精细,并且产生了不同的医疗理论和学派: 金朝时代的刘完素重视致病原因中的火、热因素,主张用寒凉药物治疗,是为寒凉派;张从正却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由於邪气入侵,因此临床上善用汗、下、吐三法,是为攻下派;李则强调脾胃的作用,主张采用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方刚,是为补土派。 药物学方面,宋代出版了多部本草,其中以北宋的唐慎微所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最具权威,后被《本草纲目》所取代。 指南针应用於北宋航海,南宋时将指南针与方位盘结合,形成罗盘。后来传入西方给麦哲伦与哥伦布作航海大探险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印刷术中的活字印刷法,则是由毕升发明。 火药则是发展出“管状金属火枪”,藉火药爆炸力发射弹丸,是现代大炮的前身。这些随蒙古西征纷纷传入欧洲,对欧洲后来的社会都产生极大影响。 (以上文字均引自《 360 问答》网站) 下面我们还是从有关的网站里,引来以下宋朝著名的科学家沈括,数学家秦九韶与杨辉,医学家严用和与王惟一,药物学与天文学家苏颂,农学家陈旉以及发明家毕昇等人的有关材料。首先是著名的多方面的科学家沈括。 宋朝著名的科学家沈括 (以下关于沈括及其名著《梦溪笔谈》的文字 均引自《 360 百科》网站) 沈括 (1031-1095) ,字存中,杭州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北宋 科学家 、政治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 政治家 ;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分为 26 卷,又《补笔谈》 3 卷,《续笔谈》 1 卷。因为写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而得名,大约成书于 1086 年- 1093 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梦溪笔谈》的内容简介 沈括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当时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宋史 · 沈括传》作者称沈括 “ 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 “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 。 1979 年 7 月 1 日为了纪念他, 中国科学院 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 1964 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 2027 命名为沈括。简而言之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 百科全书 式的著作。下面将分科介绍《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 1. 天文学 《梦溪笔谈》阐释了沈括自己对浑仪、漏刻、圭表等天文仪器研制方面的许多创见,记述了他的 “ 日有盈缩 ” 这一重要发现以及他关于实行阳历 “ 十二气历 ” 的建议。书中还准确描述了五星运行轨迹,计算出月道与黄道交角每月后退度数更为精确的数值,正确说明月亮的盈亏生光现象,发明准确测定极星位置的方法,详细记录并描述陨石特征及陨落过程,指出了铁陨石的存在,等等。这些均系天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成就。 沈括曾经制造过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 —— 浑天仪;表示太阳影子的景表等。为了测得北极星准确位置,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浑天仪观测北极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后夜所见到的北极星方位,分别画于图上,经过精心研究,最后得出北极星与北极距三度。 2. 物理学 《梦溪笔谈》记述了算家所谓的 “ 格术 ” ,沈括以之解释小孔和凹面镜成像,开辟了 “ 格术光学 ” 这一光学新领域。沈括对透光镜的研究,思考缜密,多有可采之处。另外,沈括还讨论了 指南针 的不同安装方法,记录了 “ 以磁石磨针锋 ” 的指南针人工磁化方法及指南针 “ 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 的现象(卷二十四),从而肯定了 地磁偏角 的存在。在声学方面,《梦溪笔谈》 3. 声学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它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 “ 应声 ” 。用这种方法显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创。在西方,直到十五 世纪 , 意大利 人才开始做共振实验。至今,在某些 国家 和 地区 的中学 物理 课堂上,教师还使用这个方法给学生做关于共振现象的演示实验。 4. 光学 《梦溪笔谈》中记载有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性质。他在纸窗上开了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鸟和楼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面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他生动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间的直线关系。此外,沈括还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象的说明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日月蚀的成因。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对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 “ 透光镜 ” 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学解释,推动了后来对 “ 透光镜 ” 的研究。 5. 数学 《梦溪笔谈》讨论了垛积问题,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建立了隙积术,其实质是解决了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书中还探讨了会圆术,沈括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新的弓形面积的近似公式。隙积术和会圆术的建立,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为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给予沈括以极高的评价。 6. 地质地理 《梦溪笔谈》记述了沈括对浙江雁荡山、陕北黄土高原地貌地质的考察,明确提出了流水侵蚀作用说。该书还通过对化石的讨论来论证古今气候变化,对矿石资源亦有涉及,指出江西铅山山涧水中有胆矾,可以炼铜;发现陕北的 石油 可以用于照明和制墨(卷二十四)。在地图制作方面,记述了沈括以熔蜡和木屑制作立体地图的发明,这一发明早于欧洲约七百余年。书中对地图制做中州县相对方位的描述,由传统 8 个方位增至 24 个方位,同时特别重视对两地间直线距离 ——“ 鸟飞之数 ” 的测量,使州县相对位置更为可靠。 7. 生物医学 《梦溪笔谈》对生物医学知识也多有记述,且大都观察准确,记录详实,能够从实际出发,辨别真伪,补正古书之不足。 (以上有关沈括及其名著《梦溪笔谈》的介绍, 均引自《 360 百科》网站) 下面将要介绍的宋代数学家秦九韶的材料,这些材料均引自《互动百科》网站。 宋代数学家秦九韶简介 秦九韶 秦九韶,字道古,其父亲在南宋 朝廷 里当一名不大的官,他跟随父亲居住在杭州,因而有机会向太史学习天文、历法,又同隐君子学习 数学 。 18 岁那年,他返回故乡,举义兵抗元,为义兵的首领。后来,到四川当过县尉。淳佑四年﹝公元 1244 年﹞为 建康 通判,不久母丧,还家守孝服丧,在这期间他把历年积累下来的数学研究成果加以整理,于淳佑七年﹝公元 1247 年﹞九月,写出 《数书九章》 18 卷。 秦九韶的数学成就 1 、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秦九韶潜心研究数学多年,在 湖州 守孝三年,所写成的世界数学名著《数学九章》,《癸辛杂识续集》称之为《数学大略》,《永乐大典》则称之为《数学九章》。全书九章十八卷,九章九类:“大衍类”、“天时类”、“田域类”、“测望类”、“赋役类”、“钱谷类”、“营建类”、“ 军旅 类”、“市物类”。每类又分为 9 题( 9 问)共计 81 题( 81 问)。该书内容丰富至极,上至 天文 、 星象 、历律、测候;下至河道、水利、建筑、运输,各种几何图形和体积,钱谷、赋役、市场、牙厘的计算和互易。许多计算方法和 经验常数 直到现在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被誉为“算中宝典”。该书著述方式,大多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 “问曰”,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答曰”,给出 答案 ; “术曰”,阐述解题原理与步骤; “草曰”,则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此书已为国内外科学史界公认的一部世界 数学名著 。此书不仅代表着当时中国数学的先进水平,也标志着中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我国数学史家 梁宗巨 曾评价道:“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成书于 1247 年)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内容丰富,精湛绝伦。特别是大衍求一术(不定方程的中国独特解法)及高次代数方程的数值解法,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那时 欧洲 漫长的黑夜犹未结束,中国人的创造却像旭日一般在东方发出万丈光芒。” 2 、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领先高斯 554 年,被康托尔称为“最幸运的天才” 秦九韶所发明的“大衍求一术”,即现代数论中一次同余式组解法,是中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成就,比西方 1801 年著名数学家高斯( Gauss , 1777 — 1855 年)建立的 同余理论 早 554 年,被西方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秦九韶不仅为中国赢得无尚 荣誉 ,也为世界数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3 、秦九韶的任意次方程的数值解领先霍纳 572 年 秦九韶在 《数书九章》 中除“大衍求一术”外,还创拟了正负开方术,即任意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也是中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成就,秦九韶所发明的此项成果比 1819 年 英国 人霍纳( W · G · Horner , 1786 — 1837 年)的同样解法早 572 年。秦九韶的正负方术,列算式时,提出“商常为正,实常为负,从常为正,益常为负”的原则,纯用代数加法,给出统一的运算规律,并且扩充到任何 高次方程 中去。 此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 加减消元法 完全一致;同时秦九韶又给出了筹算的草式,可使它扩充到一般线性方程中的 解法 。在欧洲最早是 1559 年 布丢 ( Buteo ,约 1490 — 1570 年,法国)给出的,他开始用不很完整的加减消元法 解一次方程组 ,比 秦九韶 晚了 312 年,且理论上的不完整也逊于秦九韶。 秦九韶还创用了 “ 三斜求积术 ” 等,给出了已知三角形三边求 三角形面积公式 ,与海伦( Heron ,公元 50 年前后)公式完全一致。 秦九韶 还给出一些经验 常数 ,如筑土问题中的“坚三穿四壤五,粟率五十,墙法半之”等,即使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秦九韶还在十八卷 77 问“推计互易”中给出了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意义。 秦九韶的哲学思想和数学思想 秦九韶纪念馆 关于秦九韶的哲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显然与宋代 儒学 中的道学学派一致。他明确指出“数与道非二本也”,再加上数学实践的切身体会,使他对于数学的重要性产生了较为清楚的认识。秦九韶高度评价数学的作用,反对轻贱数学的世俗看法。他说,数学研究“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讵容以浅近窥哉!” 秦九韶将数学的应用概括为大、小两个方面,实际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关于数学的作用的论述。然而,秦九韶通过自己的数学研究实践,认识到“所谓通神明,顺性命,固肤末于见”,而将自己的才智专注于“经世务,类万物”的“小者”上,十分重视和注意搜求 天文历法 、生产、生活、商业贸易以及军事活动中的数学问题,“设为问答,以拟于用”,尽力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并告诫人们要学好数学,精于计算,以避免由于计算错误而引起的“财蠹力伤”等等不良后果。古今中外,许多人在为文做事,尤其是在“神明”、“性命”这类问题上,常常不懂装懂,自欺欺人。秦九韶与此相反,坦诚地承认自己对“大者”的体会十分肤浅。在中国古代大数学家中,只有秦九韶在对数学的作用的认识上如此坦率,反映了他具有不慕虚荣、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精神。 《数书九章序》还集中体现了秦九韶关心国计民生,体察民间疾苦,反对政府和豪强的横征暴敛,主张施仁政,秦九韶恪守传统道德的恕道,将自心比人心,认为下层受欺压、盘剥的民众需要仁政,就像自己 溺水 需要救援 , 自己饥饿需要吃东西一样紧迫。同时,秦九韶不甘寂寞,在国难当头与乱世之中,在政治腐败、黑暗之时,不去避世免祸,而是企图通过“ 嗜进 谋身”,以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他主张抗金、抗蒙 (44) ,站在董槐、魏了翁、乔行简、崔与之、吴潜等抗战派一边,为抗金、抗蒙战争效力。尤其是深深卷入了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在投降派贾似道与吴潜的斗争中,他属于抗战派吴潜的营垒,引起了贾似道、刘克庄、周密辈的嫉恨,被吴潜冤案株连,遭到诋毁,贬逐;刘克庄、周密的文字又流传到后世,人们不察,铸成了 千古奇冤 。现在是该将被颠倒的秦九韶的形象颠倒过来的时候了。 总之,秦九韶是一位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既关心国计民生,体察民间疾苦,主张施仁政,又是支持和参与抗金、抗蒙战争的世界著名南宋数学家。他所提出的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及其名著《数书九章》,是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上关于秦九韶的文字均引自《互动百科》网站) 下面将要介绍的是又一位数学家杨辉,以下关于杨辉的材料均引自《新浪博客》网站 杨辉简介 数学家杨辉 杨辉,中国南宋末年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在 13 世纪中叶活动于苏杭一带,其著作甚多。他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 1261 年)、《日用算法》二卷( 1262 年)、《乘除通变本末》三卷( 1274 年)、《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 1275 年)、续古摘奇算法》二卷( 1275 年)。其中在《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载有二项( a+b ) n 展开系数的数字三角形,被称为 “ 杨辉三角 ” ,它的发现比国外同类发现至少早 3O0 年。 杨辉的数学研究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在计算技术方面,他对筹算乘除捷算法进行总结和发展,有的还编成了歌决,如九归口决。 他在《续古摘奇算法》中介绍了各种形式的 纵横图 及有关的构造方法,同时 垛积术 是杨辉继沈括 隙积术 后,关于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杨辉在 纂类 中,将《九章算术》 246 个题目按解题方法由浅入深的顺序,重新分为乘除、分率、合率、互换、二衰分、叠积、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类。 此外他还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在《算法通变本末》中,杨辉为初学者制订的 习算纲目 是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杨辉介绍 杨辉,字谦光,中国南宋( 1127 ~ 1279 )末年钱塘(今杭州市)人。其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均无从详考。据有关著述中的字句推测,杨辉大约于 13 世纪中叶至末叶生活在现今浙江杭州一带,曾当过地方官,到过苏州、台州等地。是当时有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每到一处都会有人慕名前来请教数学问题。杨辉一生编写的数学书很多,但散佚也很严重。据史料记载,他至少有以下书,曾在国内或国外刊行: 《详解九章算法》 12 卷( 1261 ); 《详解算法》若干卷; 《日用算法》( 1262 ); 《乘除通变算宝》 3 卷( 1274 ) 《续古摘奇算法如卷》( 1275 ); 《田亩比类乘除捷法如卷》( 1275 )。 其中《详解九章算法》残缺不全,《详解算法》、《日用算法》迄今未见传本。而后 3 种共 7 卷合刊在一起,被称为《杨辉算法》。 杨辉继承中国古代数学传统,他广征博引数学典籍,引用了现已失传的宋代的许多算书,使我们才得知其部分内容。其中,刘益的 “ 正负开方术 ” ,贾宪的 “ 增乘开方法 ” 与 “ 开方作法本源 ” 图(即误传为 “ 杨辉三角 ” ),就是极其宝贵的数学史料。杨辉继沈括研究 “ 隙积术 ” 之后,研究了 “ 垛积术 ” ,即关于高阶等差数列的研究。他首次将所谓 “ 幻方 ” 问题作为数学问题研究,并创 “ 纵横图 ” 之名。他给出了三阶至十阶幻方的实例,对某些构成原理也有所研究。杨辉之前在中国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杨辉之后,明、清两代中国数学家关于纵横图的研究相继不绝,因此杨耀的著述也是研究关于幻方乃至组合数学历史的珍贵资料。杨辉还非常关心日常计算技巧,改进算法程序。 杨辉不仅著述甚丰,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他特别注重数学的普及教育,其许多著作都是为此而编写的教科书。杨辉主张在数学教育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日用算法》中,他说: “ 以乘除加减为法,称斗尺田为问;用法必载源流,命题须责实用。 ” 他还主张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算法通变本末》(即《乘除通变算宝》上卷)中,专门为初学者制了一份 “ 司算纲目 ” ,要求学习者抓住要领,反复练习,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数学教学大纲。他又告诫初学者: “ 夫学算者,题从法取,法将题验,凡欲明一法,必设一题。 ” 又说: “ 题繁难见法理,定摆小题验法理,义既通虽用繁题了然可见也。 ” 可见,他十分强调习题应有典型性。杨辉一生治学严谨,教学一丝不苟,他的这此教育思考和方法,至今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辉三角 简单的说一下就是两个未知数和的幂次方运算后的系数问题,比如( X+Y ) 2 等于 X 2 +2XY+Y 2 ,这样系数就是 1 2 1 这就是杨辉三角的其中一行,立方,四次方,运算的结果看看各项的系数,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这就是杨辉三角,也叫贾宪三角。他于我们现在的学习联系最紧密的是 2 项式乘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如图,在贾宪三角中,第 3 行的第三个数恰好对应着两数和的平方公式(在此就不做说明了)依次下去杨辉三角是一个由数字排列成的三角形数表,一般形式如下: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 1 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 同时这也是多项式 (a+b)^n 打开括号后的各个项的二次项系数的规律,即为 0 (a+b)^0 (0 nCr 0) 1 (a+b)^1 (1 nCr 0) (1 nCr 1) 2 (a+b)^2 (2 nCr 0) (2 nCr 1) (2 nCr 2) 3 (a+b)^3 (3 nCr 0) (3 nCr 1) (3 nCr 2) (3 nCr 3) . ... ... ... ... ... 因此杨辉三角第 x 层第 y 项直接就是 ( y nCr x ) 我们也不难得到 第 x 层的所有项的总和为 2^x ( 即 (a+b)^x 中 a,b 都为 1 的时候 ) 这样一个三角在我们的奥数竞赛中也是经常用到,最简单的就是叫你找规律。在国外 , 这也叫做 “ 帕斯卡三角形 ” 。 S1 :这些数排列的形状像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数都是 1 S2 :从右往左斜着看,第一列是 1 , 1 , 1 , 1 , 1 , 1 , 1 ;第二列是, 1 , 2 , 3 , 4 , 5 , 6 ;第三列是 1 , 3 , 6 , 10 , 15 ;第四列是 1 , 4 , 10 , 20 ;第五列是 1 , 5 , 15 ;第六列是 1 , 6…… 。 从左往右斜着看,第一列是 1 , 1 , 1 , 1 , 1 , 1 , 1 ;第二列是 1 , 2 , 3 , 4 , 5 , 6…… 和前面的看法一样。我发现这个数列是左右对称的。 S3 :上面两个数之和就是下面的一行的数。 S4 :这行数是第几行,就是第二个数加一。 …… 杨辉三角的简史 : 北宋人贾宪约 1050 年首先使用 “ 贾宪三角 ” 进行高次开方运算,南宋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 1261 年)记载并保存了 “ 贾宪三角 ” ,故称杨辉三角。元朝数学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鉴》( 1303 年)扩充了 “ 贾宪三角 ” 成 “ 古法七乘方图 ” 。时间上的先后:杨辉 (1261) 朱世杰 (1303) ,从此也就明显地可以知道是杨辉发现的朱世杰只是扩充了其中的内容 附录: 贾宪资料 贾宪,北宋人,约公元 1050 年完成一部叫《黄帝九章算术细草》的著作,原书丢失,但其主要内容被南宋数学家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 1261 )摘录,因能传世。根据杨辉的摘录,贾宪的高次开方法是以一张称为 “ 开方作法本源 ” 的图为基础。开方作法本源图现称 “ 贾宪三角 ” 或 “ 杨辉三角 ” ,它实际上是一张二项系数表。贾宪增乘开方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和高度机械化的算法,可适用于开任意高次方。这种随乘随加、能反复迭代计算减根变换方程各项系数的方法,与现代通用的 “ 霍纳算法 ” ( 1819 )已基本一致。而与此方法相联系的 “ 贾宪三角 ” ,在西方文献中则称 “ 帕斯卡三角 ” ( 1654 ) (以上关于杨辉的材料引自《新浪博客》网站) 下面将要介绍的是医学家王惟一 (以下关于王惟一的材料均引自《互动百科》网站) 王惟一,又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公元 987—1067 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 —— 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王惟一事迹概况 针灸铜人 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脱简错讹甚多,用以指导临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差错事故。根据这些情况,王惟一及其同行,产生了统一针灸学的念头及设想,并多次上书皇帝,请求 编绘规范 的《针灸图谱》及铸造《标有十二经循行路线及 穴位 的铜人》,以统一针灸诸家之说。接旨后,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 1027 年 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见上图)。铸成后,仁宗赞口不绝,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经惟一等在旁的医官介绍了铜人的用途和在医学上的价值之后,遂下令“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并让史官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大事,写入史册:“这铜人于天祯五年(公元 1027 年)十月经‘御制’完成,以便传到后代。”这时,王惟一又将自己编绘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献给仁宗,以作为铜人的注解和姊妹文献。赵祯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到后代”。 铜人和图经,在当时的医疗教学和医官考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统一和发展我国针灸学作出了很大贡献。王惟一是宋代杰出的 针灸学家 和医学教育家。在针灸学方面,他一生致力于这方面的文献研究和整理工作,尤其对皇甫谧的 《甲乙经》 很有研究,且在学术上受其影响颇深。他把很多不统一的有关针灸学著作,加以去伪存真的整理,“以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腧穴”的研究方法,将十二经脉及三百五十四个穴位,用直观的方法记录和描绘出来,并对前代有关“经穴”的学说,进行了订正和改进,推动了中国针灸学的发展。 (以上关于医学家王惟一的文字均引自《互动百科》网站) 以下将要介绍另一位医学家严用和,有关他的材料 均引自《互动百科》网站。 严用和简介 严用和( 1206-1268 年)南宋医家。字子礼,庐山(今江西九江)人。少而聪颖,攻读医学始于十二岁,受学于名医刘开(复真),言传身教,尽得其传。严用和对当时医家多以温燥治病有看法,认为古今之方土气候与今不尽统一,治病亦不能泥于古,因以其治验之方,参以古人之说,著成《济生方》十卷,后又撰成《济生续方》八卷,于后世有一定影响。 严用和的生平事迹 严用和 12 岁受学于名医 刘开 门下, 17 岁开始行医 。 严用和 他行医 50 余年.认为世变有古今不同,风土有燥湿差异,人的体质也强弱不齐.若一概执古方以疗今病.往往柄凿不入.疗效不理想。因此他本着“师传济生之实意”、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前人理论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经过 30 余年长期观察体验,“裒所学已试之效”,著成《济生方》 10 卷 (1253 年 ) 。书中博采历代经典和各家之说,并引录《和剂局方》、《三因方》中部分方剂,收载补充了崔丞相灸劳法,以及嵇太夫治疗 疮疡疔毒 的经验等,即使民间有效单验方,亦广为搜集。后又经 15 年的再实践,更臻完备,于是复著 《济生续方》 8 卷 (1267 年 ) 。 严氏积累长期的医疗经验,注重实践,讲求实效,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实为可佳。 严用和的学术思想 严用和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于其著 《济生方》 中,该书内容丰富,既有论,又有方,分别外感和内伤杂病,旁及外、妇、五官诸疾,但以杂病为侧重点,重视 脏腑 辨证.详究脉因证治。 严氏以脏腑学说为基础,从人体生理、病理特性来分析病因病机,按照虚实寒热各型证候,作为立法 疏方 的依据。特别是“脏腑虚实论治”各篇,对辨证及治法尤多阐发,如“肝胆虚实论治”篇,先论肝胆的生理特点及病因.继则论述肝胆寒热虚实的病证表现及治法,他从脏腑功能出发,阐其常而识其变,对脏腑病变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法等.论述得非常精辟扼要,提纲挈领,使人一目了然,故后人评价严氏方论“微言精要,信为司命绳墨”,比较切当。严氏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还强调脉因证治的完整性,如“便血评治”篇指出:“脉来浮弱,按之带芤者是下血也。”其病因“多因过饱,饮酒无度,房室劳损.荣卫气虚,风冷易入,邪热易蕴,留注大肠,则为下血”,其证“血色鲜者风也;色如小豆汁者寒也;浊而色黯者热也”,其治“风则散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这种脉因证治“四者不失”的观点,体现了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特点。 重视生化之源,补脾兼主补肾 严氏很强调顾护脾胃正气,他说;“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以胃为主。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充四体者也。”认为脾胃“冲和”不可伤,伤则为病.谆谆告诫用药注意“不坏睥胃”。在强调脾胃的同时,严氏更重视肾的作用,如他论“ 补真丸 ”时说:“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这是对命门肾中真火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对明代命门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又如论“ 遗浊 ”时说;“心受病者令人遗精白浊 - 肾受病者亦令人遗精白浊。此皆心肾不交,关键不牢之故也。”这是“心肾不变”说的始见,亦体现了严氏重视先天之本的观点。 严用和医书 气道贵乎通顺,治病善于调气 严氏认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故治杂病把调气放在重要地位。如治疗中风,指出“若内因七情而得之者,法当调气,不当治风,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当调气,然后依所感之气随正治之,此良法也”。对于痰饮,亦主张“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如治疗泄泻.提出“七情伤感所致,兼以调气药,随证主治,则不失其机要矣”。善用芳香理气药,如丁香、木香、沉香、檀香、砂仁等,既能通达气机,又能醒脾悦胃,是其长处。 在辩证、制方、用药方面的贡献 严氏于辨证论治,亦有不少创见,如指出水肿须与蛊胀鉴别,“蛊胀腹满而不肿,水肿面目四肢俱肿。治蛊以水药,治水以蛊药,非其治也”,治水肿主张以实脾温肾为主, 纵阳 水实证,亦宜用清平之药,反对 峻剂 攻逐,如鸭头丸治阳水,仅取葶苈之缓下,配猪苓、防己之淡渗。 葶苈丸 中用牵牛亦是半生半炒,以缓其性,可见他用药之一丝不苟。又如治痢疾,严氏反对早用固涩断下药,指出:“叹世之人初感此病,往往便用罂粟壳、石榴皮、诃子肉、豆蔻辈以止涩之,殊不知痢疾多因饮食停滞于肠胃所由致,…“必以导涤肠胃,次正根本,然后辨其风冷暑湿而为之。”同样对咳嗽的治疗,亦力戒早投乌梅、罂粟壳之类收敛止咳药.以免 闭门留寇 。另外,严氏还十分讲究药物炮制,如巴豆除用巴豆霜入药处,常用他药伴炒取其性,如治疝的金铃子散,巴豆与川楝子同炒去巴豆用楝子;治积聚的香棱丸.与莪术同炒用莪术; 却痛散 巴豆与良姜同炒用良姜,足见严氏用药之精细,甚得制方之妙。 严氏还注重制方之法度,指出:“间有药用群队,必使刚柔相济.佐使合宜。用一刚剂,专而易效,须当用一柔剂,以制其刚,庶几刚柔相济,不特取效之速,亦可使之无后患也。”所以他制方往往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阴阳相须,如归睥汤之用木香.补而不滞, 鳖甲地黄汤 之用肉桂.滋而不腻,又如治疗血证,不专事止血,多参以温化祛瘀之品,或入姜汁.或入锦纹.或入葱汁,或入乳香,使止血而无留瘀之弊.可见其制方之严谨。 综上所述,严用和不愧为一代学术精湛、求是务实的医学家.所撰《济生方》立论精当,辨证简明用药善守法度,制方不泛不繁,既有继承性,又有创造性,是一部实用价值较高的方书。 严氏著述 《济生方》八卷,宋·严用和撰。皆立论于前,而以所处诸方,次列于后,分门别类,条列 甚备 。自序称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用之十五年,收效甚多,因 锓梓 以传。明以来传之颇稀,又大抵脱快错谬,失其本旨,清初编《四库》书时,据《永乐大典》所载,补阙订讹,厘为八卷。书中议论平正,条分缕析,往往深中肯繁。如论补益云:药惟平补,柔而不僭,专而不杂,间有药用群队,必使刚柔相济,佐使合宜。 又云用药在乎稳重,论咳嗽云:今人治嗽,喜用伤脾之剂,服之未见其效,谷气先有所损。论吐衄云:寒凉之剂,不宜过进,诸方备列,参而用之。盖其用药,主于小心 畏慎 ,虽不善学之,亦可以模棱贻误,然用意谨严,固可与张从正刘完素诸家互相调剂云。 (以上关于医学家严用和的介绍均引自《互动百科》网站) 下面将要介绍的是药学家,和天文学家苏颂, 以下关于苏颂的文字均引自《中华苏氏网》网站。 苏颂简介 苏颂 —— 宋朝著名药学家,天文学家;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中华苏氏网 2009 年 5 月 30 日 网络 苏颂( 1020—1101 ),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是宋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 庆历二年( 1042 )苏颂中进士,为宿州观察推官。次年任江宁知县。三年任满,正赶上父亲苏绅病逝。他葬父京口,从此移居润州丹阳。皇祐五年( 1053 )改任馆阁校勘。嘉祐六年( 1061 )出知颍州。嘉祐八年召为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治平二年( 1065 )迁三司度支判官。熙宁四年( 1071 )任婺州知州。熙宁六年,转毫州知州,八年,知应天府,九年知杭州,熙宁十年又调朝廷修史。 元丰元年( 1078 )知开封府。二年,改知濠州,三年,知沧州,四年,召回吏部任职。元祐八年( 1093 )知扬州,再次出任地方官。 在任地方官时,苏颂尽其所能,为民造福。如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时,他 “ 建请浚自盟、白沟、圭、刀四河,以疏畿内积水 ”① ,兴修水利,保田防灾。元丰四年( 1081 )知沧州时,黄河泛滥。他又上奏指出只修堤防不注意疏通海口的危险性,并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较好的解决办法: “ 臣窃见沧州东北有三堂泊,纵广百余里,下连海道,地名黑龙港。 …… 其西与御河破藏口及范桥镇相去不过三五十里,可以分引河流,东注泊内。既满溢则由黑龙港以入海,其势甚易。 ” 在杭州任内,他把凤凰山的泉水引入市区,做自来水用,造福于百姓。 在淮南转运使任内,他见到因饥荒造成哀鸿遍野,灾民嗷嗷待哺的惨景,于是立即上书,为百姓请求救济: “ 臣窃闻近日甚有近北灾伤人民流移往邻路州逐熟, …… 今并淮诸郡,虽稍登稔,若食口既多,必致物价腾踊。万一将来秋成失望,漂泊之民,未有归业之期。坐食贵谷,便见所失。彼时须烦县官赈救,为惠差迟,则其敝益甚矣。臣以为存恤之法,莫若先平物价,若物货之平,则莫若为粜给,使之常食贱价之物,则不觉转移流徙之为患也。 ”② 他不仅想到荒年中对灾民的赈济,而且想到赈救后物价如何保持平稳,流民如何归业安居等等。他想的是很周到和长远的。 当时各地争修寺院,皇帝也滥赐匾额,极大地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苏颂又挺身而出为百姓请命: “ 臣欲乞朝廷明立条约,今后不许特创寺院宫观。 ” 对违法而建的寺院 “ 并令州县检括指挥一切毁拆,许诸色人收买请射,永为己业 ” 。 ③ 苏颂关心民瘼,体恤百姓,深为皇帝所知。熙宁九年( 1076 )正月,苏杭地区再次闹灾。在选任地方长官时,神宗称 “ 苏颂仁厚,必能拊安吴人。 ” 苏颂于皇祐五年任馆阁校勘,开始了他校正和整理古籍的生涯。不久迁大理寺丞,至和元年( 1054 )同知太常礼院,嘉祐二年( 1057 )改任集贤校理、校正医书官,四年,兼任殿试复考官,五年,迁太常博士,仍兼校正医书官等职。六年,出知颍州。这是他第一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编校古籍,历时九载。 熙宁元年( 1068 )任知制诰,二年,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同知审官院。三年,权同知贡举,因拒绝草诏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而被神宗撤职,这是他第二次在朝廷任职,主要是做文秘工作。 熙宁十年,由杭州召回,修撰仁宗、英宗实录,兼提举中太一宫和集禧观,仅一年又改任地方官。 元丰四年( 1081 )又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五年,进尚书左丞,七年,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掌握了全国行政大权。 苏颂在朝廷任职期间,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校正编撰古籍,由此他广泛接触有关文献资料,为他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创造了条件。苏颂在朝廷任职的第二件大事是 “ 李定事件 ” 。拒绝草诏任命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他三次拒绝起草诏书,神宗愤怒地斥责说: “ 轻侮诏命,翻复若此,国法岂容! ”① 于是将苏颂撤职。但苏颂几次拒绝草诏,都有自己的理由:第一是破格提拔李定违背以前的法令,而官吏的任命必须依法而行。第二是李定不够破格提拔的标准,他 “ 素无声称 ” ,不能因偶有奏对称心,就破格提拔。第三是先做一般提拔,放在皇帝身边考察,果有奇谋硕画,再破格提拔也不迟。苏颂的这些意见是十分诚恳的。苏颂在朝中任职的第三件事是参与改革。元丰年间改革官制,是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之一。元丰四年,他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他积极参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职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宋代元丰以前,官用来定品阶俸禄;职为殿阁、文学之士及待制等,以示尊宠。唯差遣为实职,可行使权力。这样造成了官称与实职不符,机构混乱,冗员过多等弊病。苏颂在这方面提过许多有益意见。 在《奏乞将常平仓等公事付逐路转运司其提举官改差充本司勾当公事》中,他提出把发放青苗钱的提举常平司归各路转运使管辖,这样,不致政出两门,使州县长官不知所从。这也是他为当时机构改革所提出的很好的建议。 苏颂所处的时代,朝中派系斗争席卷了整个政治舞台。他却能始终不立党援,不入派系,这正说明了他的坚定和稳健,也表明他确实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苏颂第一次领导科技工作是从嘉祐二年( 1057 )任校正医书官开始的。最初他参与编撰《嘉祐本草》,后来又领导《图经本草》(也称《本草图经》)的编写工作。他在领导这一工作时采用了发动广大医师和药农呈送标本和药图,并写出详细说明的方法,改变了以往从书本到书本的脱离实物的弊病,从而为纠正药物的混乱与错讹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颂于嘉祐二年与林亿等编撰《嘉祐本草》,把唐《新修本草》与宋初《开宝本草》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他并不满足一般的推进,而是要在用药领域有新的开拓,并彻底解决本草从书本到书本,陈陈相因,以讹传讹的弊病。他发动全国的医生和药农采集标本,绘制药图,填写说明,终于完成了图文结合的《图经本草》,使它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有图的本草书。李约瑟对《图经本草》给以极高的评价: “ 作为大诗人苏东坡诗友的苏颂,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药物学家,他在 1061 年撰写了《图经本草》,这是附有木刻标本说明图的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在欧洲把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动植物加以如此精确地木刻并印刷出来,这是直到 15 世纪才出现的大事。 (以上关于药学家苏颂的材料 均引自《中华苏氏网》网站) 下面我们将要谈一下农学家陈旉的名著《农书》。以下有关《陈旉农书》的材料均引自《 CNKI 学问》网站。 多种书刊上对《陈旉农书》的介绍 南宋农学家陈旉著。它是一本关于论述南宋南方太湖流域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农业专著。陈旉 , 江苏人 , 自号全真子。他不以务农为耻 , 作官为荣 , 博学多才 , 但 “平生读书 , 不求仕进” , 以“种药治圃以自给”。陈旉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 , 不仅要凭耳闻目睹 , 而且要经过自己的验证才能认可。 1149 年 , 他把自己积累的农业知识 , 结合农民的耕作经验 , 写成著名农业著作《陈旉农书》。全书有 22 篇 , 分上、中、下三卷 ,12500 字。上卷共 14 篇 , 概括地讲述以 ... ( 本文共 647 字 ) 本文权威出处: 《新世纪领导干部百科全书》 中国经济史辞典 简称《农书》。宋代专门总结江南水田耕作技术的农学专著。全书一万二千余字 , 分上中下三卷 , 分别讨论水稻耕作、水牛喂养、种桑养蚕。其特点是第一次专篇讨论土地利用问题 , 提出治理得法、使用得当两条基本原则 ; 对肥源、保肥和施肥方法有不少创新 ; 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知不足斋》本传世。作者陈旉 (1076 — ? ), 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 , 生平不详。 本文权威出处:《中国经济史词典》 《农书》:书名 , 南宋陈旉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 ( 公元 1149 年 ) 写于扬州。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江南水田耕作的小型综合性农书。全书连序、跋共约一万二千五百字 , 分上中下三卷 , 上卷十四篇 , 概括地讨论了以水稻为主的栽培技术 , 包括耕种时间和方法等 , 其中也涉及到麻、粟、芝麻、萝卜和小麦等辅助作物 ; 中卷三篇 , 专谈养牛 , 因水牛是江南地区唯一适用于水田耕作的生畜 ; 下卷五篇 , 专谈蚕桑 , 从种桑起 , 到收茧止。该书在我国古代农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 首先 ...( 本文共 414 字 ) 本文权威出处:《二十六史精要词典》 《陈旉农书》之农史地位考 《农书》或《陈?农书》三卷,是我国农书系统中的一部重要杰作 , 在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虽然有不同版本著录 , 但学术研究上至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 从目前研究现状看 , 曾只有恩师盖建民教授撰写《全真子陈旉的农学思想考述》发表在《宗教学研究》 2000 年第 4 期上 , 对陈旉生平和《农书》的版本、内容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证。后来又在其《道教科学思想发凡》一书的《农道合修———道教农学思想索隐 : 成体系的农学思想》部分中 , 依据我国已故农学家万国鼎先生的《陈旉农书校注》一书对《陈旉农书》作了进一步详细考证。笔者在博士论文《道教农学思想探微》中也对该书作了探讨和评说。但以上考述均只就其版本和内容进行考察 , 对该书的农史地位和作用的考察至今是一个空缺 , 所以 , 笔者今就此略作考述 , 还请诸位大家斧正。一、《陈旉农书》的作者、版本与内容考《陈旉农书》中作者无详细的自我介绍 , 且其好友之著述中对其引用和介绍也不多见 , 故对作者的考证缺乏直接史料证明。按盖教授考证 , 关于陈?生平 ... ( 本文共 5 页 ) 本文出处《农业考古 2013.3 》 陈旉农书中的两宋南方种桑施肥技术 农业与技术 两宋时期 , 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 , 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中心完成了历史性长远的转移 , 南方农耕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 精耕细作技术逐成体系 , 之一就是表现在对土壤施肥改良和利用技术的进步上。在这方面 , 陈旉《农书》是集大成者 , 他总结了宋代劳动人民对土壤利用、培肥和改良以及施肥方法 , 书中除《粪田之宜篇》外 , 卷下《种桑之法篇一》记录的施肥技术最详且贯穿始终。 1. 宋朝丝织品的兴盛,陈旉《农书》卷下篇则详述了种桑养蚕的技术 , 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种桑技术的重视 , 也体现了当时种桑风气的盛行。而这一现象与当时丝织品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丝织品的流行主要源于两方面 : 一是作为流通领域中的畅销商品 , 二是充当赋税领域内的重要赋入物。 3. 丝织品与商业封建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 , 突出标志是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 江南一带的丝织业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农业分支 , 涌现出大批从事商品性生产的养蚕与纺织专业户。据嘉泰《吴兴志》载 : “当时 , 本郡 ... ( 本文共 2 页 ) 本文出处《农业与技术》 (上面关于《陈旉农书》的各种材料 均引自《 CNKI 学问》网站) 最后,我们要谈一下宋朝著名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毕昇。下面陆志聪老师写的有关毕昇的材料均引自《新浪博客》网站。 发明家毕昇简介 纪念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960 周年 陆志聪老师的博客 (2008-12-23 09:09:05) 自从 汉朝 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 东汉 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 172 ~ 178 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 600 年前后的 隋朝 ,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到了 宋朝 ,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 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 毕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 宋仁宗 庆历年间 (公元 1041 ~ 1048 ) 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 :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我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 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 沈括 的名著《 梦溪笔谈 》里。 白居易的不少名篇被活字印刷术保存下来了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在今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再现了这一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 “ 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 ” 。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 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 1100 ~ 1103 )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以上是陆志聪老师的博客全文,此文发表在《新浪博客》网站)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45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古今数学家九杰》——李明编纂
初数爱好者李明 2009-1-16 19:19
前言: 依据多本数学家传记里的重复度和大众的熟悉程度,以国内权威的《数学辞海》(第六卷)里的“中国数学家”栏目为蓝本,汇总出如下“中国古今数学家九杰”,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以七字概括.他们代表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文化. 1. 赵爽(约3世纪初,三国吴国人)——千古“弦图”证勾股 注释《周髀算经》,创“弦图”证勾股定理,该图成为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 2. 刘徽(约3世纪,魏晋山东人)——富含极限“割圆术” “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数学家”,注释了《九章算术》,创 “割圆术”求得“徽率”π≈3.1416.得到“刘徽公式”V(牟合方盖)/V(内切球)=4/π. 3.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江苏人)——七位圆周精诚致 求出3.1415926π3.1415927,得到密率335/113(现称“祖率”)和疏率22/7.与其子祖暅利用“祖暅原理”求得球体积公式.著《缀术》五卷. 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星”. 4. 秦九韶(1202-1261,南宋人)——“众人皆醉我独醒” 著成世界数学名著《数书九章》,标志着中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 书中创造的“大衍求一术”,即现代数论中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等价于西方1801年德国高斯的同余理论,被西方誉为“中国剩余定理”.书中还创造了求任意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等价于1819年英国人霍纳的同样解法.给出了多项式求值的“秦九韶算法”.创造了解线性方程组的“首图—终图法”,等价于高斯消元法.给出了求三角形面积的“三斜求积公式”,等价于古希腊数学家海伦于公元50年给出“海伦公式”. 5. 李善兰(1811-1882,清朝浙江人)——饱学之士贯中西 “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数学家”.通古达今,学贯中西,官居三品,1968年任京师同文馆(今北京大学)算学总教习直至逝世.证明了“费马小定理”,提出了著名的“李善兰恒等式”,1945年著《方圆阐幽》提出“尖锥术”.1852-1859年,与伟烈亚力合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九卷、《代数学》13卷、《代微积拾级》18卷,创造术语:微分、积分、函数、方程、切线、法线、渐近线等. 6. 苏步青(1902-2003,浙江人)——百年热血献教学 1931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2年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78年任复旦大学校长,1980年任《数学年刊》主编.研究方向:计算几何、微分几何.先后发表论文150多篇,著有《计算几何》(1981)、《仿射微分几何》(1982)等专著9种.1991年起设“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奖励中学数学教育或教学研究的杰出工作者,该奖是国内数学教育的最高奖项.2003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会设立了“苏步青奖”,该奖是首个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国际数学奖项. 7. 华罗庚(1910-1985,江苏人)——中国数学掌门人 1985年6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时突发心脏病去世.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期间提出“华罗庚不等式”.1938年任西南联大教授.1940年完成巨作《堆垒素数论》.1946年访问苏联,同年秋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1951-1983年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7年著《数论导引》.1965年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1978年任中科院副院长.1980年在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作工作报告.1982年当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1983年得出“华罗庚定理”.培养了陈景润、王元、潘承洞、龚昇、严士健等著名数学家.1991年起中国数学会设立“华罗庚数学奖”. 8. 吴文俊(1919-2017 ,上海人)——机器证明显神威 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任北大教授.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7年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1970年代对中国古代数学史进行了系统研究,1976年起逐渐完成了定理机械化证明,其算法被国际称为“吴方法”,1980年任中科院系统研究所副所长.1983-1987年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6年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报告(中国数学史).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发表论文100多篇,有《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1984)等专著. 9. 陈景润(1933-1996,福建人)——哥德巴赫“1+2”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56年由华罗庚调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79年升为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研究方向:解析数论.对华林问题、圆(球)内整点问题、塔林问题等著名数论问题作了改进.20世纪60年代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之“1+2”,被国际誉为陈氏定理,至今仍是最好结论.1982年他与王元、潘承洞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著作有《初等数论》、《1+1除外集》等.
个人分类: 教育感言|741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