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死亡人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死亡人数

相关日志

又一个厄尔尼诺年,洪水肆掠!
jiasf 2019-7-15 21:01
太平洋是个巨大的热量场,其温度的变化对全球天气影响巨大。中东部太平洋表面温度高于多年平均的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一旦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往往发生很多异常洪旱灾害天气。 2019年恰恰又是一个厄尔尼诺年。 今年最早的洪水伤亡事件发生在深圳。 2019年4月11日晚9-11时,受冷暖气流交汇影响,深圳市出现冰雹、大风、雷暴和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 过程全市平均雨量40.6毫米,各区中平均雨量最大为罗湖区65.0毫米,其中10分钟最大雨量罗湖区达39.2毫米,福田区达39.7毫米,短时降水极端性很强,几乎一半以上的降雨都集中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达到50年或100年一遇;最大半小时雨量73.4毫米,为有深圳气象纪录以来4月份最大半小时雨强。广东省气象台和中央气象台专家定性这次降雨为“4·11深圳短时极端强降水天气”事件。 短时极端强降水导致深圳全市多个区域突发洪水,造成部分区域受灾,福田区、罗湖区多处暗渠、暗涵出现人员遭遇洪水淹溺死亡或失联。 截至2019年4月13日13时,失联人员已全部核清,共有11人死亡。其中,福田区香蜜湖街道受灾点 暗渠 清淤工人3人死亡,罗湖区黄贝街道受灾点暗涵 清淤工人 5人死亡,罗湖区桂园街道受灾点 暗渠清淤工人 3人死亡。 这段时间南方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以及北方辽宁等地出现多年不遇洪灾。  水利部监测数据显示,入汛以来,受降雨影响,全国377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较1998年以来同期超警河流数量偏多近八成。其中广西桂江、湖南湘江资水、福建建溪富屯溪等46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15条中小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 截止6月10日,全国有22个省份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675万人,因灾死亡失踪83人(含地质灾害)。 2019年上半年各种自然灾害 共造成全国3180.3万人次受灾 致336人死亡23人失踪,其中主要死亡原因为洪灾和地质灾害。 目前 因洪灾死亡(失踪)人数已经远远超过去年全年洪灾死亡人数187人。不能因为去年一年洪灾不严重就认为我们的防洪水平很高了! 根据国家气象台的资料,江南、新疆南部、青海、甘肃 近一个月降水量明显比常年偏多!本月上旬在柴达木出差一个星期,几乎天天碰到下雨!对于多年平均降水普遍低于100mm、甚至50mm的盆地平原区,可称得上出奇!但黄淮海平原、辽宁、吉林降水明显偏少,干旱严重! 好在据 日本气象厅和NOAA预测,本次厄尔尼诺将在几个月内结束!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狂犬病死亡人数的估值:每年2.6万(比6.1万)更靠谱
yanjx45 2017-12-16 17:08
十余年来, WHO的各种相关文件上一直宣称:全球每年有大约 6.1万人 死于狂犬病(绝大多数发生在亚洲和非洲)。 我国相关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多年来也一直将 WHO 的上述数字当作最权威的数据来引用。 WHO 对全球狂犬病死亡人数的说法近期发生了一些变化 : 据 2013年 7 月 3 日正式发布的 《 WHO 狂犬病专家谘询会第二次报告(英文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713177.html ),其中第 1 章第 3 节《 全球的狂犬病负担 》 中 的说法是: 全球人类狂犬病在 2010 年 的死亡人数,目前有 2 个较权威的估计数: 由美国华盛顿大学 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 IHME ,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Seattle, WA, USA ) 发布的估计数是 26,400 人 ( 95 % CI 为 15,200-45,200 )( CI 为置信区间)(按 “ 总体死因 ” 模型方法)。 由 狂犬病预防伙伴联盟( PRP , Partners for Rabies Prevention ) 发布的估计数是 61,000 人 ( 95 % CI 为 37,000-86,000 )(按概率决策树方法)。 (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7754do=blogid=753326 ) 对有关 被忽视的热带疾病 ( neglectedtropicaldiseases )负担的估计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而 对狂犬病直接导致的死亡率估计的争议则可能是最激烈的 …… 。 在下文中,以上两个估值分别简称 IHME估计数 (或称 低估数 )和 PRP估计数 (或称 高估数 )。 2010年全球狂犬病死亡人数到底是 2.6 万还是 6.1 万 ?我们应该更相信哪个数字呢? 本人认为, IHME估计数 2.6 万 更靠谱 。这个数字是由 美国华盛顿大学 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 IHME ) 提供的。该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报告“ 全球疾病负担报告( GBD 2010 ) ”以 Lancet2012年12月15日专辑 的形式发表(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753326.html )。 GBD 2010 研究 ——主要由盖茨基金会资助完成 —— 是 “ 一项巨大、有雄心、严格遵守规范的工作, 试图描绘世界每一个角落发生的 所有死亡和疾病 ” 。 这是此类研究中 有史以来付出最大努力获得的研究报告 。该项研究是与 WHO 合作完成,是在对 WHO 现有数据和研究方法进行审核、梳理后获得的结果,因此 更加科学、可靠 。 而 PRP估计数 ( 6.1万 )由 狂犬病预防伙伴联盟( PRP) 提供,相对而言主观随意性较大,与真实情况可能相距更远。 以下从四个方面提出论据来推断或证明 2.6 万的低估数 更靠谱。 1, 从有关狂犬病的历史记载来看: 数千年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对狂犬病的恐惧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在各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的笔下都获得了特殊的关注,留下了大量详实的记载。但 人狂犬病在历史上从来只是零星散发,从未明显改变各国的人口数量。 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实际上微乎其微,几乎可忽略不计。 狂犬病原本是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在多种哺乳动物中发生周期性的流行,仅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才会从动物传染给人,人通常不能连续传播该病,不能维持该病毒的循环。 所以狂犬病在历史上 从未造成非常广泛的流行。 狂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全世界年发病率在 100 例以上的国家在历史上非常罕见,目前在全球总共也仅有 8 个。 所以从历史记载看,全球狂犬病死亡人数在过去不是很高,现在更不可能很高。 2, 从狂犬病毒的致病特征和毒株演变历程来看: 狂犬病的致死率高达 100%,是所有传染病中致死率最高的。 对宿主过高的致死率对病毒自身来讲是 进化上的一种严重缺陷,不利于狂犬病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该病毒会很快与宿主同归于尽,所以即使是在狗群中,狂犬病通常都只是零星散发,其发病率通常较低,而且发病率会在总体低水平的基础上波动不断,因而经常会导致特定地区流行的狂犬病毒毒株的自然灭绝。 事实上已有证据证明狂犬病毒在局部或全球范围内自然灭绝的事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目前狗群中流行的狂犬病毒是大约一千年前再次从蝙蝠中传播过来的,而更早时期在狗群中流行的狂犬病毒都早已灭绝了。 人狂犬病的感染源主要是狗,与狗的狂犬病相比, 人狂犬病的发病率通常更低,发病率的波动性更大。 每一次人被狗咬事件的发生,都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因为人类毕竟是具有最智慧的动物。 狂犬病的流行地区在当代也主要仅限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在欧美国家 ,即使是 在消除狗群中的狂犬病以前 , 狂犬病每年致死的人数通常也仅为个位数。像美国、日本、法国这样的人口和面积都较大的国家,每年狂犬病的死亡人数通常也只是两位数(小于 100 ),仅美国偶尔曾超过 100 人。 上述事实都提示人狂犬病的发病数不太可能是一个特别大的数。 3, 从全球狂犬病死亡数字收集、统计的现状来看: 当前在全球对于狂犬病死亡人数并无系统、科学的收集、统计系统。目前的估值的主观随意性很大,可信度很低。 目前全球有 狂犬病监测和报告系统 的国家 (除了中国)都基本消除了狂犬病。 几乎所有有狂犬病流行的发展中国家 ( 除了中国 ) ,都未将狂犬病作为法定应上报的传染病。这些国家(或地区) 基本上都不报告狂犬病死亡人数,或没有能力作出准确报告。 在全球有狂犬病的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唯一将狂犬病作为法定应上报的传染病的国家。 所以目前全球狂犬病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只是一种非常粗略的估计,可信度很低,存在很大的争议,在应用时必须持十分审慎的态度。 WHO关于全球狂犬病负担的 最近的官方监测报告 ,是 2000 年发布的《 1999 年世界狂犬病监测报告 (World Survey of Rabies for the Year 1999) 》:各国政府正式报告的当年全球人狂犬病死亡病例总共只有 1866 例(其中非洲 147 例,亚洲 1613 例,中国 当 年报告了 341 例)。 与 PRP估计值6.1万相比,相差30倍以上!这说明人狂犬病死亡病例只有大约 3 % 由各国中央卫生当局记录和 上报。 在非洲和亚洲采用 主动监测方法进行的 部分地区抽样调查 ,发现 人狂犬病的发病率比官方报告的通常要 高 100 倍 。 所以 2000年以后,WHO不再发布每年的狂犬病官方监测报告。 WHO 还 曾建立一个名为“ Rabnet ”的网站,希望能借助此互动的信息系统收集狂犬病年度发病率的数据,并使用这些人类和动物狂犬病数据建立互动地图和图表 ( http://apps.who.int/globalatlas/default.asp/ ) 。但不幸的是,大多数 WHO 会员国都没有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提供数据,或提供的是与预期低几个数量级的数据。为了避免使人对狂犬病在全球的广泛存在的严重性产生错误的印象, Rabnet 网站目前处于被迫关闭的状态。 狂犬病在发展中国家仍属于被忽视的疾病,许多国家关于狂犬病的统计数字明显是睁眼说瞎话,等于直接否定狂犬病在该国的存在。但发病人数确实相对比较少,也可能是重要原因。 4 , 从 PRP 估计数中关于中国的数据来看: PRP 估计数 中关于中国 2010 年的死亡人数估计是 7,450 人,而中国官方 2010 年向 WHO 报告的死亡人数是 2,213 (实际上是 2009 年的统计结果), PRP 的数字( 7,450 )是中国上报数字( 2,213 ) 的 3 倍多,显然高得离谱。 而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传染病报告系统相对而言应该说还是比较可靠的,误差不会如此之大。依此类推,可见 PRP 的数据可能明显偏高,即 6.1万的数字不可取。 (参见本人的博文: 中国狂犬病年度死亡率巨大波动的原因和启示 2014-01-07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755522.html ) 结语: 将狂犬病死亡人数估值由 6.1万改为2.6万,只是为了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该估值的降低并不说明狂犬病的重要性会有所降低,这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就不用我在此再多作解释了。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6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污染致死人数超过战争、灾难、饥饿
zhpd55 2017-10-23 11:17
  请浏览 Katy Daigle的报道 Study finds pollution is deadlier than war, disaster, hunger October 20, 2017 by Katy Daigle In this June 5, 2017, file photo, toxic froth from industrial pollution floats on Bellundur Lake on World Environment Day, in Bangalore, Indi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from filthy air to contaminated water - is killing more people every year than all war and violence in the world. (AP Photo/Aijaz Rahi, Fil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from filthy air to contaminated water—is killing more people every year than all war and violence in the world. More than smoking, hunger or natural disasters. More than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 combined.     One out of every six premature deaths in the world in 2015— about 9 million —could be attributed to disease from toxic exposure, according to a major study released Thursday in the Lancet medical journal. The financial cost from pollution-related death, sickness and welfare is equally massive, the report says, costing some $4.6 trillion in annual losses—or about 6.2 perc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re's been a lot of study of pollution, but it's never received the resources or level of attention as, say, AIDS or climate change, said epidemiologist Philip Landrigan, dean of global health at the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New York, and the lead author on the report. The report marks the first attempt to pull together data on disease and death caused by all forms of pollution combined. Pollution is a massive problem that people aren't seeing because they're looking at scattered bits of it, Landrigan said. Experts say the 9 million premature deaths the study found was just a partial estimate,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killed by pollution is undoubtedly higher and will be quantified once more research is done and new methods of assessing harmful impacts are developed. In this Dec. 12, 2015, file photo, visitors to a park gestures at each other near chimneys spewing smoke in Beij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from filthy air to contaminated water - is killing more people every year than all war and violence in the world. One out of every six premature deaths in the world in 2015 - about 9 million - could be attributed to disease from toxic exposure, according to a major study released Thursday, Oct. 19, 2017 in The Lancet medical journal. (AP Photo/Ng Han Guan, File) Areas like Sub-Saharan Africa have yet to even set up air pollution monitoring systems. Soil pollution has received scant attention. And there are still plenty of potential toxins still being ignored, with less than half of the 5,000 new chemicals widely dispersed throughout the environment since 1950 having been tested for safety or toxicity. In the West, we got the lead out of the gasoline, so we thought lead was handled. We got rid of the burning rivers, cleaned up the worst of the toxic sites. And then all of those discussions went into the background just as industry began booming in developing nations, said Richard Fuller, head of the global toxic watchdog Pure Earth and one of the 47 scientists, policy makers and public health experts who contributed to the 51-page report. To some extent these countries look to the West for examples and discussion, and we'd dropped it, Fuller said. Asia and Africa are the regions putting the most people at risk, the study found, while India tops the list of individual countries. One out of every four premature deaths in India in 2015, or some 2.5 million, was attributed to pollution. China's environment was the second deadliest, with more than 1.8 million premature deaths, or one in five, blamed on pollution-related illness, the study found. In this Aug. 31, 2017 file photo, a barbed-wire fence encircles the Highlands Acid Pit that was flooded by water from the nearby San Jacinto River as a result from Harvey in Highlands, Tex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from filthy air to contaminated water - is killing more people every year than all war and violence in the world. One out of every six premature deaths in the world in 2015 - about 9 million - could be attributed to disease from toxic exposure, according to a major study released Thursday, Oct. 19, 2017 in The Lancet medical journal. (AP Photo/Jason Dearen) Several other countries such Bangladesh, Pakistan, North Korea, South Sudan and Haiti also see nearly a fifth of their premature deaths caused by pollution. Still, many poorer countries have yet to make pollution control a priority, experts say. India has taken some recent actions, such as tightening vehicle and factory emission standards and occasionally limiting the number of cars on New Delhi's roads. But they have done little about crop burning, garbage fires, construction dust or rampant use of the dirtiest fossil fuels. A court ban on firework sales before the Diwali festival didn't stop New Delhi residents from firing rockets and lighting crackers throughout Thursday night. They awoke Friday morning to acrid, smoke-filled skies and levels of dangerous, lung-clogging particulate matter known as PM2.5 that went beyond 900 parts per million—90 times the recommended limit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22 times higher than India's own limits. Even though better pollution norms are coming in, still the pollution levels are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said Shambhavi Shukla, a research associate with the Delhi-based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which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Lancet study. To reach its figures on the overall global pollution burden, the study's authors used methods outlined by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for assessing field data from soil tests, as well as with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n ongoing study run by institutions including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the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 cyclist pedals through the morning smog a day after Diwali festival, in New Delhi, India, Friday, Oct. 20, 2017.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from filthy air to contaminated water - is killing more people every year than all war and violence in the world. One out of every six premature deaths in the world in 2015 - about 9 million - could be attributed to disease from toxic exposure, according to a major study released Thursday, Oct. 19, 2017 in The Lancet medical journal. (AP Photo/Manish Swarup) Even the conservative estimate of 9 million pollution-related deaths is one-and-a-half times higher than the number of people killed by smoking, three times the number killed by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 combined, more than six times the number killed in road accidents, and 15 times the number killed in war or other forms of violence, according to GBD tallies. It is most often the world's poorest who suffer, the study found. The vast majority of pollution-related deaths—92 percent—occur in low- or middle-income countries, where policy makers are chiefly concerned with developing their economies, lifting people out of poverty and building basic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 those countries tend to be weaker, and industries lean on outdated technologies and dirtier fuels. In wealthier countries where overall pollution is not as rampant, it is still the poorest communities that are more often exposed, the report says. What people don't realize is that pollution does damage to economies. People who are sick or dead cannot contribute to the economy. They need to be looked after—which is also costly, Fuller said. There is this myth that finance ministers still live by, that you have to let industry pollute or else you won't develop, he said. It just isn't true. Raisina hill, government seat of power is seen engulfed in morning smog a day after Diwali festival, in New Delhi, India, Friday, Oct. 20, 2017.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from filthy air to contaminated water - is killing more people every year than all war and violence in the world. One out of every six premature deaths in the world in 2015 - about 9 million - could be attributed to disease from toxic exposure, according to a major study released Thursday, Oct. 19, 2017 in The Lancet medical journal. (AP Photo/Manish Swarup) The report cites EPA research showing that the U.S. has gained some $30 in benefits for every dollar spent on controlling air pollution since 1970, when Congress enacted the Clean Air Act,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mbitious environmental laws. Removing lead from gasoline has earned the U.S. economy another $6 trillion cumulatively since 1980, according to studies by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ome experts cautioned, however, that the report's economic message was murky. Reducing the pollution quantified in the report might impact production, and so would not likely translate into gains equal to the $4.6 trillion in economic losses. The report highlight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justice of this issue, said Marc Jeuland, 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the Sanford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the Duke Global Health Institute at Duke University, who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study. Without more concrete evidence for how specific policies might lead to economic gains, policy makers will often find it difficult to take action, and this report thus only goes part way in making the case for action, he said. Jeuland also noted that, while the report counts mortality by each pollutant, there are possible overlaps—for example, someone exposed to both air pollution and water contamination—and actions to address one pollutant may not reduce mortality. Morning walkers exercise amidst smog due to firecrackers burnt in Thursday's Diwali festival, in New Delhi, India, Friday, Oct. 20, 2017.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from filthy air to contaminated water - is killing more people every year than all war and violence in the world. One out of every six premature deaths in the world in 2015 - about 9 million - could be attributed to disease from toxic exposure, according to a major study released Thursday, Oct. 19, 2017 in The Lancet medical journal. (AP Photo/Manish Swarup) People should be careful not to extrapolate from the U.S. numbers on net (economic) benefits, because the net effects of pollution control will not be equivalent across locations, he said. The study's conclusions on the economic cost of pollution measure lost productivity and health care costs, while also considering studies measuring people's willingness to pay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dying. While these types of studies yield estimates at best, they are used by many governments and economists trying to understand how societies value individual lives. While there has never been an international declaration on pollution, the topic is gaining traction. The World Bank in April declared that reducing pollution, in all forms, would now be a global priority. And in December, the United Nations will host its first conference on the topic of pollu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ution and poverty is very clear, said Ernesto Sanchez-Triana, lead environmental specialist at the World Bank. And controlling pollution would help us address many other problems, from climate change to malnutrition. The linkages can't be ignored. Explore further: Air pollution kills over 500,000 Europeans a year: report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1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癌症死亡人数占全球四分之一
redtree 2015-10-18 10:28
“穷癌”高发 “富癌”增多 我国癌症死亡人数占全球四分之一 来源: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2015/10/17 15:30:42 在昨日召开的首都国际癌症论坛上,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王瑛说,据2012年癌症有关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37万,死亡约211万。“癌症已成为我国死亡第一大原因,死亡人数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四分之一。” 2012年世界癌症报告显示,每年癌症新发病例约1400万,死亡约800万,我国新发病例占全球新发病例22%,死亡人数占26%,超过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男性当中肺癌发病率最高,女性是乳腺癌。 “近两年,癌症的发病谱有一些变化,发展中国家的‘穷癌’依然高发,如胃癌、食管癌等。同时发达国家的‘富癌’也在增多,如乳腺癌、肺癌、直肠癌等。出现发展中国家癌谱和发达国家癌谱并存的局面。”王瑛说。发展中国家的“穷癌”,是指由饮食、生活条件差等原因诱发的癌症,由高脂蛋白饮食、缺少运动等原因诱发的癌症多在发达国家出现,被称为“富癌”。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快,开始流行西方生活方式,即高脂肪、高热量、少运动的生活方式,让西方的一些高发癌症在我国开始增多。 王瑛说,癌症已成为一种慢性疾病,大多可防可治。重视预防、重视筛查,可以使大部分癌症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而降低癌症死亡率。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个人分类: 生活与健康|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清环境风险源,让天津大爆炸的悲剧不再发生
热度 2 scienceditor 2015-8-14 12:46
2015 年 8 月 12 日晚,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截至 13 日上午,死亡人数已达到 50 人, 700 多人受伤。全国人民的心都被这次爆炸事件牵动,关心伤者、逝者的同时,各种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会爆炸?危险品库为何靠近居民区?消防人员为何伤亡惨重 …… ,等等。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是否是环境风险源? 答案是肯定的。 环境风险 可理解为环境受危害的不确定程度以及事故发生后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环境风险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及其他活动之中 , 而且表现方式纷繁复杂 , 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分类。例如 , 按风险源分类 , 可分为化学风险、物理风险以及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 ; 按承受风险的对象分类 , 可分为人群风险、设施风险和生态风险等 ; 按风险源的危害大小分类 , 可分为重大风险源和一般风险源。 风险源 , 是指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源头 , 风险源的存在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先决条件。突发事件发生时 , 其环境危害和影响后果与风险源的强弱相关。在突发环境事件危害作用过程中 , 风险源、风险释放与传播途径、风险控制过程和环境风险受体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 共同决定环境危害和影响程度。 生产使用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 , 尤其是化工、石油企业 , 原料及其产品大多数为有毒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 , 如苯、甲苯、氨、氯等 , 潜在风险性高。了解和掌握生产或使用的环境风险物质的性质和数量是风险源识别的基础。环境风险物质具有多种属性 , 从不同的角度均可以对环境风险物质进行分类,如表 1 所示。 表 1 环境风险物质分类 按危险化学品分类 按危害性质分类 按物质状态 按可能导致事故 生产原料 中间产品 副产品 产品 废水、废物 事故反应产物 燃烧产物 爆炸品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和遇湿易燃物品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有毒品 放射性物品 腐蚀品 急性、慢性毒性 致癌、致畸性 诱变性 反应性 生物退化性 水毒性 环境中的持久性 生物可富集性 稳定性 燃烧性 气态物质 液态物质 固态物质 燃烧爆炸性事故 化学品泄漏事故 污染物非正常排放事故 固体危险废弃物污染事故 溢油事故 放射性事故 环境风险源的分类 是进行风险源识别的前提 , 是开展环境风险源相关研究的基础 。 考虑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常发类型 , 鉴于不同地区 、 不同区域环境风险源类型 、 存在形式的差异 , 重大环境污染风险源按照环境受体 、 风险源物质状态 、 风险源的移动性 、 风险源所属行业 、 风险源所处的场所 、 敏感受体水源地分别分类 。 从环境风险源的物质状态出发 , 环境风险源可分为气态环境风险源、液态环境风险源和固态环境风险源 , 其分类框架如图 1 所示。第一级是基于风险源的不同物质状态下的环境风险源类型 ; 第二级是基于不同环境风险类型下的主要物质类别 , 考虑危害物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 第三级为环境污染事故类型 , 主要是危害物质泄漏、扩散和爆炸性环境污染事故。 图 1 按环境风险源的物质状态分类 按环境风险源所处的场所 可以将其分为 : 生产场所风险源、贮存场所风险源、运输途径风险源以及废弃场所风险源 , 如图 2 所示。其中 , 贮存场所风险源包括库区风险源和储罐区风险源 ; 运输途径风险源包括车辆运输风险源、船只运输风险源和管道运输风险源。 图 2 按环境风险源所处场所分类 环境风险管理原则 环境风险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1) 以人为本,保障安全 (2) 综合防控,预防为主 (3) 公共事务,全民参与 (4) 部门联动,全防全控 (5) 常态为主,应急为辅 本文摘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宋永会研究员等著的《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 》一书。本书论述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和分级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阐述了构建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与监控技术库的方法;阐明了基于信息采集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架构技术的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详述了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在典型化工园区和典型区域的案例;介绍了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管理机制与管理原则等;展示了基于Web-GIS的环境风险源识别软件系统、重点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的构架和功能。 一起走进科学,让科学服务生活!
个人分类: 新书|4574 次阅读|2 个评论
推荐给肺癌患者的日常食谱
热度 22 何裕民 2015-7-6 16:53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肺癌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据最新报道,2012年全球新增肺癌病例180万,死亡人数159万,其中超过1/3发生在中国,肺癌也是我国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 肺癌患者经过手术、放化疗治疗后,肺功能减弱,常感呼吸困难、干咳、痰中带血或咳泡沫痰等,故宜多食化痰止咳之品,如枇杷、梨、莲子、百合、萝卜、白果、松子和金橘饼等;放疗后,津液大伤,因此本病患者宜多吃清热润肺生津之品,如藕、百合、银耳、莲子、菊花脑、茼蒿、冬瓜、芦根、鱼腥草、梨等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刺梨、南瓜、西红柿、芒果和大枣等,同时注意戒烟酒、辛辣食物和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并防止感冒。 主食 黄芪粥:黄芪20克,粳米100克。黄芪放入适量的水中,熬煮后去渣取汁,汁液中放入粳米和适量的水,同煮成粥,依据个人口味加调味品调味食用。本款粥可益气固表、增强体质,对于肺癌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患感冒者尤其适宜。 芦根百合饭:新鲜芦根100克,百合20克,粳米200克。将新鲜芦根切成段,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熬取汁液。粳米洗净入锅中,加入芦根汁、百合和清水,煮成饭即可。百合养阴润肺;芦根入肺经,是历史上治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等的主要药物,唐代药王孙思邈的治疗咳喘浓痰的名方“千金苇茎汤”中,苇茎则是主药(现在多用芦根代替苇茎)。故本品是肺癌患者较为适宜的一款主食。 菜肴 鱼腥草拌莴笋:鱼腥草30克,莴笋100克,蒜、葱、姜、食盐等调料适量。鱼腥草洗净切段,用沸水焯后捞出,加食盐搅拌腌渍待用。莴笋切成丝,用盐腌渍沥水待用。将莴笋丝、鱼腥草放在盘内,加入酱油、味精、醋、葱花、姜末、蒜末搅拌均匀,淋上香油即成(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喜好和地域不同做相应调整)。鱼腥草性寒凉,能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健胃消食。现代临床报道,鱼腥草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癌、癌性胸水、胃癌、恶性葡萄胎、直肠癌等。本品对于肺癌见肺热咳嗽,痰多黏稠者有较好的疗效。 萝卜丝拌海蜇:海蜇皮50克,白萝卜100克,酱油、盐、味精和麻油适量。将泡发好的海蜇皮切成丝,用开水稍烫,捞出放进凉水中;萝卜洗净切成丝,盐稍腌一下出水,与海蜇丝一起放盘中,加入酱油、盐和麻油等调味料拌匀即可。本品清热软坚化痰,对于肺癌见咳嗽痰多以及胃癌见腹胀、消化不良者,皆可常食。 雪里蕻炒冬笋:雪里蕻与冬笋各适量,炒后做菜肴食用,雪里蕻开胃化痰,冬笋化痰兼补益,肺癌患者可常食,也是一道美味的下饭菜。 杏仁百合:百合30克,杏仁、黑木耳各10克,同炒食用。黑木耳为抗癌佳品;百合养阴润肺;杏仁可润肺止咳,抗肿瘤。本品对于肺癌见痰多或痰中泡沫黏液较多者更为适宜。 茶饮和点心 百合化痰汤:新鲜百合50克,红枣10个,梨1个,冰糖适量。将红枣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至软透时放入梨块,待梨块煮至变软,放入百合,可酌量加冰糖调味。本品可滋阴润肺、止咳祛痰,作为三餐外点心;既可补充能量,又可润肺化痰止咳。 藕节止血粥:莲子、藕节各20克,海参1条,粳米100克,冰糖适量。莲子泡软,海参洗净切成丝,将莲子、藕节和海参与粳米一起煮成粥,粥将成时,加入少许冰糖即可食用,每次一小碗。本品对于肺癌咯血者较为适宜。 新鲜芦根(茅根汁):对于肺癌(也包括鼻咽癌、食道癌等)患者,秋冬季(或者比较干燥的季节),何裕民教授常常推荐给患者一个简便管用的土方法:天天饮用新鲜芦根、茅根熬的汁,当茶喝。白茅根,本即有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等功效,清解肺热喘咳尤为良效;芦根清热化痰,尤其适用于肺部疾患。 对症食疗方 秋梨白藕汁:鸭梨和藕各200克,鸭梨洗净去皮和核,藕去节,将二者切碎绞汁后饮用。本品可清热润肺生津,可用于肺癌见干咳无痰或少痰及皮肤干燥者,也适合于肺癌患者作为秋季调理饮用。 补肺乌骨鸡:乌骨鸡1只,白果10个,杏仁6克,核桃肉5个,橘皮6克,将乌骨鸡去毛,洗净内脏后切成块,加入白果、杏仁、核桃肉、橘皮和葱、姜、蒜、食盐等调料蒸熟即可食用。本品可补肺化痰,增强体质,用于肺癌咳嗽者,可以当菜肴食用。也可用猪肚和百合炖食,可补肺气,养阴生津。 鱼腥草清肺饮:无花果50克(干品)、鱼腥草20克,瘦猪肉100克,三味一起煮汤食用,可用于肺癌咳嗽痰多伴热结便秘者。 芦根清肺汁:鲜白茅根,鲜白芦根、百合、马蹄各适量,煮汁代茶饮,还可饮用绿豆汤、冬瓜汤、百合银耳汤、牛肺粥等。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5237 次阅读|22 个评论
得了胃癌应该怎么吃
热度 22 何裕民 2015-5-27 16:25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也很高,据最新报道,2012年中国新诊断的胃癌病例和胃癌死亡人数占全球的40%以上。现代研究认为,胃癌的发生与过量的烟酒、高盐饮食、腌制食物以及不良的个性等关系密切。 在饮食中,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特别是绿、黄色等有色蔬菜;饮食清淡少盐,忌干硬、发霉和腌制的食物;多增加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等含量丰富的蔬果的摄取。有出血者,可多食藕节、黄花菜、乌梅和槐花等食物。 主食 橘皮健胃粥:粳米100克、干橘皮和薏仁各10克,冰糖少许。将干橘皮洗净研成细末。锅中放入冷水。粳米和薏仁,旺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煮,至粥将成时,加入橘皮末和冰糖,再略煮片刻,即可食用。薏仁可抑制消化道肿瘤,本品尤其适宜于胃癌见脘腹胀满、呕吐、消化功能弱者。 柿饼饭:煮饭将熟,将2只柿饼切成小块,放在饭上,蒸至饭熟,以柿饼拌饭食用,适合于胃癌术后康复期。本品对于食管癌患者,常食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白术香酥饼:白术10克,薏仁粉50克,鸡蛋2只,面粉300克,调料适量。白术水蒸软后切成碎末;鸡蛋打至起泡沫,用盐、白糖适量拌和,再与白术末、薏仁粉及面粉揉和,捏成油酥面团。将面团摊成薄饼,放在油锅内煎烤15分钟左右,表面成为金黄即成。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可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水肿等症。本品香酥诱人,也可作为消化系统肿瘤见食欲不振,胃口不佳患者的日常点心食用,效果亦佳。 菜肴 青椒拌豆腐:豆腐1块,青椒2个,香菜少许,香油、盐、味精各适量。豆腐用开水烫透,捞出切成小丁。青椒用开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将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盐、味精等搅拌均匀,盛入盘内即可。本品对胃口不开,食欲不振者尤其适合。 紫菜萝卜汤:紫菜和鲜橘皮各少许,白萝卜250克。白萝卜切片,橘皮切丝,二者同煮20分钟,加紫菜调味食用。本品理气调中,软坚散结,对于胃癌和胰腺癌出现腹胀,食欲不振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糖醋带鱼:带鱼250克,葱、姜、蒜等调味料少许。将带鱼剁成5厘米左右的段,用盐略腌。锅中放油烧热,下带鱼段炸熟,两面呈金黄色时出锅,沥干油待用。锅中留底油,下葱丝、姜丝、蒜片煸炒,放入炸好的带鱼,烹入绍酒、醋、酱油,加少许汤,放糖,入味后淋花椒油,炒匀即成。带鱼鳞含有一种天然抗癌剂,对胃癌、白血病、淋巴肿瘤均有防治作用。 茶饮和点心 芡薏羹:薏仁、芡实和莲子各100克,共煮成羹,非常适合作为点心食用。芡实不但能健脾益胃,又能补充营养素。日常生活中,也可常食薏仁芡实粥、芡实银耳羹、莲子芡实粥等。 菱壳粥:老菱壳适量煮汁,取其汁煮粥,常食。适用于胃癌不适合手术者。 姜糖水:生姜与红糖煮水喝,生姜有一定的抗癌止呕作用,本品暖胃效果也很好。患者如果觉得时有恶心、呕吐,也可晨起嚼点生姜,有一定的作用。 对症食疗方 莲子淮山粥:莲子20克、淮山药5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上面的原料一起煮粥食用,适合于胃癌晚期不思饮食者。 白菜汁:小白菜250克,将小白菜洗净剁碎,以少量食盐腌10分钟,绞取汁液,加适量白糖,空腹饮用。本品有健脾和胃止血之功,对于胃癌见有出血者尤为适宜。 消胀粥:生薏仁100克、炒山楂30克、谷麦芽(炒焦)50克、莱菔子50克。上述几味置砂锅中,加适量水煎汤饮用,用于胃癌或消化道肿瘤患者见腹胀、纳呆、便艰者。 土豆汁:土豆250克,加开水捣烂搅汁,一日2次;或者用鲜卷心菜汁加白菜汁和少许蜂蜜,对于胃癌有出血者有一定的止血、止痛作用。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522 次阅读|22 个评论
乳腺癌患者应该怎么吃?
热度 24 何裕民 2015-5-6 16:26
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与2008年数据相比,2012年全球乳腺癌发病率增长20%以上,乳腺癌死亡率增长14%。2012年,中国新增18.7万例乳腺癌患者,因乳腺癌死亡人数为4.8万例。 乳腺癌俨然已成为中国城市女性最致命的“健康杀手”,城市女性之所以容易患乳腺癌,与长期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晚婚晚育、内分泌紊乱以及缺少锻炼等有关,特别是与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和肥胖关系密切。在乳腺癌患者的饮食中,忌高蛋白食物,如甲鱼和螃蟹等;忌服雌激素类补品,如蜂皇浆、蜂乳和雪蛤等,可适当食用海鱼类、豆类以及荠菜、大蒜、香菇、洋葱、番茄、南瓜等富含硒的食物。芋艿、菱角等消结块抗癌之品也可常食。 主食 麦麸防癌饼: 小麦麸50克,面粉100克,薏仁粉50克,食盐适量。小麦麸、面粉和薏仁粉放入盆内,加盐和水和面作饼食用。小麦麸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可防治便秘,还有助于防治乳腺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等癌肿。本膳食也可作为女性预防乳腺癌之品食用。 香菇菜包: 面粉50克,香菇50克,白菜200克,虾米20克,调料适量。香菇和白菜洗净切碎,虾米切成末,一起加入板油内,加上麻油、盐、姜末和味精拌匀成馅。面粉发酵和成面团,摘成小块,包入香菇白菜馅,上笼蒸熟即可。本品深受大众喜爱,是居家常食的点心和主食,操作和购买很方便。香菇对癌细胞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抗癌作用显著,女性多食本品还具有延缓衰老、防癌的作用。 肉末青菜粥: 猪肉末30克,青菜200克,粳米100克。青菜切成碎末。猪肉末与粳米一起煮至七成熟时,加入青菜末煮至粥熟,加入少许盐调味即可食用,每次一小碗。 菜肴 芋艿蘑菇炖排骨: 蘑菇20克,芋艿200克,小排骨250克。芋艿和蘑菇切成小块;小排骨用开水焯去血水和浮沫;锅中放油,油热后放排骨煸炒,加入芋艿和蘑菇,加入适量水,文火煮烂,加盐、味精调味。芋头有抗癌抑癌作用。乳腺癌、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癌患者在术后做放疗与化疗时,多吃芋艿,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素炒三丝: 冬菇100克,青椒2个,胡萝卜1根,植物油、白糖、黄酒、味精、盐、水淀粉、麻油适量。冬菇水发洗净,挤干水分,切成细条,胡萝卜、青椒洗净切丝。起油锅,将三丝入锅煸炒后,加鲜汤、盐,待汤烧开后加味精,用湿淀粉勾芡,淋上麻油,盛入盘内即可。本品清爽可口,乳腺癌伴肥胖者,不妨多食。 玉米橘核羹: 玉米100克,橘核10克,丝瓜络50克,鸡蛋1个。玉米粒煮烂;橘核研成粉;丝瓜络煮水;在丝瓜络水中加入玉米和橘核粉再煮,加入打匀的鸡蛋,加入稍许盐即可。本品疏经通络,消癌肿,乳腺癌患者,特别是见肝气不舒,情绪不畅者最适宜。 茶饮和点心 百合消郁饮: 南瓜、百合各适量。南瓜洗净切成小丁,与百合一起煮汤食用,本膳可养阴清热、清心安神。乳腺癌忧思抑郁,睡眠不佳者,不妨常食。 菱角粥: 菱角去外壳,切成碎粒,与粳米同煮粥食,平时也可常食菱角。 对症食疗方 马兰头汁: 对于乳腺癌局部红肿者,可用马兰头适量,盐和醋各少许,捣烂敷患处;或者金针菜、醋各适量,捣烂敷患处。 芋艿消瘤羹: 紫菜10克、香菇20克、芋艿250克。香菇用水泡开,切成细末;紫菜撕成碎片;锅中放油,油热后放香菇煸炒盛起,芋艿切成小块,放锅中文火煮烂,加盐、味精、淀粉起羹,最后放入香菇、紫菜,当点心食用。本品可散结消肿,提高人体免疫力。 通络饮: 丝瓜络适量煮水,代茶常饮。适合于乳腺癌胸胁痛、口干者。 甜橙酒汁: 甜橙去皮、核,绞汁,加黄酒一小匙,温开水适量。本饮品可抗炎止痛,适合于乳腺癌有硬结红肿、疼痛者。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594 次阅读|24 个评论
癌症,全球性的死亡主因
热度 27 何裕民 2015-3-23 16:11
有数据显示:2007年全世界癌症的确诊病例高达1230万例,而2007年以来,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高达750万人,每天约有2万多人死于癌症,肺癌、胃癌、结肠癌、肝癌和乳腺癌是每年大多数癌症死亡的罪魁祸首。预计全球癌症死亡人数还将继续增加,到2030年,估计将有1200万人死于癌症。 在北美洲,即使针对癌症的研发投入很多,但每死亡4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死于癌症。2000年,至少有55万美国人死于癌症。这样的状况,与科研投入完全不成比例。 国内的癌症现状也让人触目惊心。近几年,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甚至可以用“滚雪球”一词来形容。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2012年全球癌症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出现惊人的增长,而中国首当其冲。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新近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披露:全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估计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更有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一生罹患癌症的概率高达22%。全国35~39岁年龄段恶性肿瘤发病率为87.07/10万;40~44岁年龄段恶性肿瘤发病率几乎翻番,达到154.53/10万;5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全部发病的80%以上。从年龄段上看,4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快速升高,成高危人群,城市和农村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从病种看,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分别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的发病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6.39%。同时,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第一位的也是肺癌,其次分别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前10位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4.27%。其中,死亡率最高者男女均为肺癌。男性其他主要死因包括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其他主要死因包括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国家卫生部2007年公布的调查显示:2006年死因分析表明,城市65岁以下死亡人群中,27%死于癌症,农村则25%死于癌症。65岁以下被认为是一个非正常死亡(非天命死亡)的年龄段,也就是说是自身因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这类死亡中1/4以上是死于癌症的。如果再考虑到老年人的癌症发病率更高,那么这个死亡百分比还会上升。 因此,癌症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然而,历史上癌症并不高发。 历史上癌症并不高发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或考古发现来看,癌症已经陪伴了人类数千年之久。高等哺乳动物中,也常常发现伴有癌症现象。因此可以说,一有人类,就有癌症。 然而,那时癌症并不高发。因此,尽管中西方早期的文献和医著中都谈到了恶性肿瘤问题,但都不占据主导,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里有一份不算很早的涉及癌症流行学的资料值得珍视。它是意大利人斯顿(R.Stern)通过调查获得的。他生活的年代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1760—1839),斯顿对当时意大利的维罗纳地区做了首个癌症死亡率的调查分析。他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该地区所有死亡情况,对150673例尸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人中死于癌症的总人数是1136例,也就是说,死于癌症的只占总死亡人数的0.75%,不到1%。当然,当时的死因归类应该说是存在缺陷的,因为他很可能没有做详细的尸体解剖,可能会漏掉一些死于癌症的人数,但至少也表明在当时,癌症死亡率并不十分突出。 与斯顿的研究差不多时间,欧洲其他研究也记载了相类似的结果。根据格里夫斯(M.Greaves)在《癌症:进化的遗产》一书中的记载,两百多年前,英格兰、威尔士、巴黎和日内瓦的死亡统计分析都表明:癌症患者人数并不占据人类死因的前几位重要位置,常可忽略不计。 而现在,死于癌症的人至少占了总死亡人数的1/4,整整增加了30~40倍。并且,这一快速增长趋势还在强化之中。何以造成这一巨大变化,令人深思!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3726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中国癌症现状调查:死亡人数占全球四分之一
gdn 2015-2-5 01:08
中国癌症现状调查:死亡人数占全球四分之一 2015年02月04日 04:52 来源: 兰州晨报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这一天的设立标志着全球共同攻克癌症的决心与期盼。中国肿瘤发病情况究竟怎样?和其他国家有何不同?肿瘤治疗情况究竟如何?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社记者去年以来深入医院、病房、研究院所、企业和有关部门采访,就肿瘤现状进行调研,试图一探究竟。 发病率与世界水平接近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 这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赵丽蓉、罗京、陈晓旭、姚贝娜……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世界癌症报告估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健康梦是小康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去年以来在北京、上海、甘肃、浙江等地走访大量肿瘤防治专家和临床医生了解到,伴随着老龄化加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健康生活方式及食品安全问题凸现,我国肿瘤发病率多年持续上升,已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乃至社会问题,中国亟须向肿瘤宣战。 发病率、死亡率双升在农村人眼里,癌症就是绝症 记者走进河南、浙江等在网络上被称为“癌症村”的几个村庄,村民熟悉而又害怕听到“癌症”二字。其中一个村的医务人员表示,村民患癌有年轻化趋势,四五十岁年龄段的人数在增多。 病人增多,知名肿瘤医院一床难求。北京、上海、浙江、甘肃、河南这些地区的肿瘤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病人往往需要排队等手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因为床位原因,每周有700人等待入院…… 更为严峻的是,这种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家癌症中心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员代敏介绍,今后20年,我国癌症的发病数和死亡数还将持续上升:根据国际癌症研究署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癌症发病数和死亡数到2020年将上升至400万人和300万人;2030年将上升至500万人和350万人。 发病率与世界水平接近 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 我国癌症发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说,这首先有人种和癌谱等客观原因。肿瘤防治专家认为,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癌症发现较多处于中晚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程书钧说,美国近些年来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其5年生存率在60%至70%,而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 苏州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时玉舫说,我国对肿瘤缺乏快速、特异早诊手段。目前癌症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免疫学酶学检测、影像学检测等,有些检查费用昂贵,在一般健康体检过程中无法普及。 “穷癌”“富癌”并存防控难度大 生活条件改善了,为何癌症发病不减反增?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陈万青说,与国外比,我国现在属于癌谱的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穷癌”依然高发,但逐渐往发达国家的“富癌”谱转变。“我国出现发展中国家癌谱和发达国家癌谱并存的局面。” 所谓“穷癌”,是过去一些贫穷地区的居民由于饮食、生活条件差等原因诱发的癌症,而现在由于高脂蛋白饮食、缺少运动等原因诱发的癌症被称为“富癌”。 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死亡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癌症高发,增加的不仅仅是患者的伤痛。相关资料估计,每年全国因肿瘤造成的门诊和住院花费数百亿元,远高于其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是卫生总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发的肺癌被“气”出来的病 2006年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0年来,乳腺癌死亡率上升了96%,而肺癌死亡率更是狂飙465%。目前肺癌占全部癌症死亡的22.7%,已成为我国癌症死亡第一杀手。记者到北京胸科医院采访,肿瘤一科123张病床收治的都是肺癌患者。病人中甚至有21岁刚毕业的大学生。“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35岁开始人群肺癌发病率上升加速。”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副主任王宁说,10年间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约增长了43%。 向癌症宣战 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统计,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肺癌新发病例8220例,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20.39%,其中男性5043例,发病率为77.94/10万;女性3177例,发病率为49.59/10万;男女比例159∶100。杨功焕说,肺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成了我国第一位的癌症。现在肺癌死亡率我国是以每年4.45%的速度在上升。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非常注重肺癌的健康知识宣传。他形象地比喻肺癌为被烟气、大气、油气、生气等“气”出来的病。 40多年前美国向癌症宣战。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国家癌症法》,医疗界认为是吹响了向癌症宣战的号角。当前,美国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开始下降。 “中国正面临一场应对癌症的战争。”谈及我国癌症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陈竺不久前表示。 季加孚、支修益等专家建议,可组建肿瘤专科防癌体检中心及肿瘤防治研究中心,研防结合,医防结合,加大预防力度,降低肿瘤发病率、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注重基层社区医生的培训,提高其对肿瘤患者早期征兆的识别。 据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
1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癌症现状调查:死亡人数占全球四分之一
redtree 2015-2-4 21:58
中国癌症现状调查:死亡人数占全球四分之一 来源:兰州晨报 发布时间:2015/2/4 13:51:24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这一天的设立标志着全球共同攻克癌症的决心与期盼。中国肿瘤发病情况究竟怎样?和其他国家有何不同?肿瘤治疗情况究竟如何?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社记者去年以来深入医院、病房、研究院所、企业和有关部门采访,就肿瘤现状进行调研,试图一探究竟。 发病率与世界水平接近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 这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赵丽蓉、罗京、陈晓旭、姚贝娜……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世界癌症报告估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健康梦是小康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去年以来在北京、上海、甘肃、浙江等地走访大量肿瘤防治专家和临床医生了解到,伴随着老龄化加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健康生活方式及食品安全问题凸现,我国肿瘤发病率多年持续上升,已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乃至社会问题,中国亟须向肿瘤宣战。 发病率、死亡率双升在农村人眼里,癌症就是绝症 记者走进河南、浙江等在网络上被称为“癌症村”的几个村庄,村民熟悉而又害怕听到“癌症”二字。其中一个村的医务人员表示,村民患癌有年轻化趋势,四五十岁年龄段的人数在增多。 病人增多,知名肿瘤医院一床难求。北京、上海、浙江、甘肃、河南这些地区的肿瘤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病人往往需要排队等手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因为床位原因,每周有700人等待入院…… 更为严峻的是,这种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家癌症中心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员代敏介绍,今后20年,我国癌症的发病数和死亡数还将持续上升:根据国际癌症研究署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癌症发病数和死亡数到2020年将上升至400万人和300万人;2030年将上升至500万人和350万人。 发病率与世界水平接近 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 我国癌症发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说,这首先有人种和癌谱等客观原因。肿瘤防治专家认为,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癌症发现较多处于中晚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程书钧说,美国近些年来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其5年生存率在60%至70%,而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 苏州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时玉舫说,我国对肿瘤缺乏快速、特异早诊手段。目前癌症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免疫学酶学检测、影像学检测等,有些检查费用昂贵,在一般健康体检过程中无法普及。 “穷癌”“富癌”并存防控难度大 生活条件改善了,为何癌症发病不减反增?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陈万青说,与国外比,我国现在属于癌谱的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穷癌”依然高发,但逐渐往发达国家的“富癌”谱转变。“我国出现发展中国家癌谱和发达国家癌谱并存的局面。” 所谓“穷癌”,是过去一些贫穷地区的居民由于饮食、生活条件差等原因诱发的癌症,而现在由于高脂蛋白饮食、缺少运动等原因诱发的癌症被称为“富癌”。 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死亡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癌症高发,增加的不仅仅是患者的伤痛。相关资料估计,每年全国因肿瘤造成的门诊和住院花费数百亿元,远高于其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是卫生总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发的肺癌被“气”出来的病 2006年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0年来,乳腺癌死亡率上升了96%,而肺癌死亡率更是狂飙465%。目前肺癌占全部癌症死亡的22.7%,已成为我国癌症死亡第一杀手。记者到北京胸科医院采访,肿瘤一科123张病床收治的都是肺癌患者。病人中甚至有21岁刚毕业的大学生。“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35岁开始人群肺癌发病率上升加速。”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副主任王宁说,10年间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约增长了43%。 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统计,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肺癌新发病例8220例,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20.39%,其中男性5043例,发病率为77.94/10万;女性3177例,发病率为49.59/10万;男女比例159∶100。杨功焕说,肺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成了我国第一位的癌症。现在肺癌死亡率我国是以每年4.45%的速度在上升。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非常注重肺癌的健康知识宣传。他形象地比喻肺癌为被烟气、大气、油气、生气等“气”出来的病。 向癌症宣战 40多年前美国向癌症宣战。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国家癌症法》,医疗界认为是吹响了向癌症宣战的号角。当前,美国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开始下降。 “中国正面临一场应对癌症的战争。”谈及我国癌症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陈竺不久前表示。 季加孚、支修益等专家建议,可组建肿瘤专科防癌体检中心及肿瘤防治研究中心,研防结合,医防结合,加大预防力度,降低肿瘤发病率、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注重基层社区医生的培训,提高其对肿瘤患者早期征兆的识别。 据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
个人分类: 生活与健康|1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幻][肉体创伤][BD-MKV/2.0G][英语][中英字幕]
lcj2212916 2014-4-1 19:44
时间:2011 国别:美国 分类:科幻 语言:英语 字幕:中英字幕 片长:81分钟 视频尺寸:1280x720 导演:Dan Garcia 主演:Kevin Sorbo ... Tyler Heather Marie Marsden ... Cassandra Mason Bokeem Woodbine ... Karl David Saracino ... Jackie Kirk Kepper ... Monster Predator 剧情介绍:一群进行绝密武器试验的美军科学家在基地内神秘失踪。由泰勒中尉领导的一支精锐小分队奉命在24小时内找到失踪人员。当小分队到达时才发现,事情远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任务已经从搜救变成了毁灭。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死亡人数的上升,泰勒的队伍做一个决定,猎杀那种未知的怪物,或者乖乖的成为怪物的猎物。 幕后制作: 这部肉体创伤可以说是铁血战士的翻版,同步率最少50%以上。小队中都配备了一名手持尖刀,有崇高信仰,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的黑人;还有一名看着很文静,脸上涂色彩,背负了各种枪械的白人。 肉体创伤开头,不明生物各种飞奔、滑翔、隐身,杀人于无形之中,让我们感叹导演和编剧给了我们的主角这么大的挑战。后面,导演告诉我们:“你们错了!”于是,身负重伤,几近死亡的队员,可以反抗强大生物数分钟,这表明,该不明生物力气和士兵们相差并没有那么大。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614038
1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何裕民工作室】与癌博弈,悠着点的四大优势
zqing150 2014-2-27 17:44
何裕民教授在《生了癌,怎么办》全书中讨论得出了一个结论:与癌博弈,悠着点更好!而且,悠着点更好体现在四大方面: 第一,生活方式悠着点,癌症可以少惹你。这可从大量结论性的数据中体现出来,美国生活节奏快,在发达国家它的癌症发病率居前列。中国越是发达的城市,癌症发病率越高;越是高压力人群,癌症发病率也就越高。反面的例子,同样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它的癌症发病率就比中国低得多了。有人对印度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域的死亡原因进行评估:随机选择的6671个地区的110万个家庭的122429个死亡案例中,有7137例死于癌症,只占总死亡人数的5.83%,与2010印度全国556400例癌症死亡(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一致。年龄为标准的每10万人群癌症死亡率在农村和城镇地区相近(农村地区:每10万男性95.6人,女性96.6人;城镇地区:男性102.4人,女性91.2人)。这个数据与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水平有所接近(据国内资料,1973年我国的癌症死亡率在10万分之100上下)。他们不仅仅发病率低,死亡率也远远低于中国!印度人的生活节奏是比较拖沓的,我们不是说拖沓好,但在今天我们身体走得太快的情况下,适度放慢一点节奏对我们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一旦怀疑或者确诊自己生了癌,悠着点往往更好。因为悠着点有助于你从容思考,理性判断,在评估利弊基础上才能做出合理的应对。因为今天的肿瘤,特别是在中国,很多人往往是死于无知慌忙应对;或者说,是匆匆忙忙冲进手术室的恶果!从容点,悠着些,有助于你理性应对;避免匆忙出错,错上加错! 第三,悠着点,往往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伴随着有所调控的情感状态及生活节奏,悠着点让你免受焦虑、急躁等的干扰。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焦虑、急躁等加剧了内在功能的紊乱,导致了代谢的失常,干扰了内分泌等的协调,这些,对癌症既是触发剂,又是加速因素,可以说是癌症的帮凶。因此,情感态度能够悠着点的话,至少可以消解这些危险因素,减少帮凶“作孽”。 第四,悠着点可以让你的整个生活节奏更趋向于稳定和有序,后者不仅仅是防范癌症最有力的保障,也就是基础条件;同时还是守住健康,杜绝其他疾病骚扰的重要一环。打个通俗比喻,一般的治癌方法像在杀敌,杀伤癌症的有生力量,谁都知道,要彻底杜绝死灰复燃单靠杀伤有生力量远远不够,还要清扫战场,巩固后方,稳定基础。悠着点的生活态度,就有助于工具后方,稳定基础,协调功能,杜绝癌细胞死灰复燃。 总之,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肿瘤,悠着点,是人们最可取的一种应对智慧、态度及措施。而且,印度人生了癌症后的死亡率亦低,则不能不说也与他们悠然从容的生活态度不无关联!学会放慢点生活节奏,悠着点,其意义远远不只是在于与癌症博弈,可以说涉及健康生活非常重要的基本点。而从容点、放慢点、悠着点,既是种生活态度,也是种生活智慧,更是种价值取向,或者说还涉及价值观,并涉及很多技巧问题。对此,容日后再做深入讨论!如何在工作中讲究效率,生活中控制节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容点、放慢点、悠着点,既是中生活态度,也是种生活智慧,更是价值取向。《生了癌,怎么办》一书附录中有4位智者面对癌症时时怎么应对的,他们都是教授,涉及不同领域,而且患的都是晚期难治性癌症(也可以说是最难治的),都有转移,但他们都成功了!希望患者朋友们能够从智者应对癌症的智慧中,涉及充分的养料! 何裕民教授2014年5月中旬将莅临广东工作室,为广州、深圳等地广大肿瘤患者朋友提供中医中药咨询,名额有限,请提前预约! 联系方式电话:0755-83250007 QQ:1584766949
个人分类: 生了癌,怎么办|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辟谣贴: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有多少?
热度 1 nqed 2013-9-9 19:46
辟谣贴: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有多少? 为了替偶像辩护,攻击改革开放,X粉编造了一个愚蠢之极的谣言,在网上流传甚广。 这个谣言是:“据官方统计,中国每年死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逾800万”!够吓人的吧? 在法医学上,非正常死亡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与之相对的“正常死亡”,则指由内在的健康原因导致的死亡,例如病死或老死。 最近10年,每年的死亡人数在900万左右。 仅仅是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就占其中85%,765万人以上,传染性疾病和急性疾病死亡的还未计入。 “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逾800万”绝对是很愚蠢的谣言,也只有很愚蠢的人或者别有用心的人才会相信和传播。 如果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中国的人均寿命还会是74.7岁吗?
27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地震死亡人数和人口数量
hanzhongren 2013-3-20 14:42
Earthquake Spectra 文章:预计21世纪因地震灾难导致死亡人数将上升 2013年2月,美国《地震杂志》(Earthquake Spectra)在线发表题为《全球地震死亡人数和人口数量》(Global Earthquake Fatalities and Population)的文章,预测出21世纪内单次死亡人口多的地震数量将会增加,而且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将会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科研人员将现代全球地震死亡人数分为2部分:不依赖于世界人口增长的、每年大致相同的死亡人数基线;单次死亡人口多的大地震所造成的死亡,其死亡率依赖于世界人口。研究中将死亡人数超过5万的地震定义为灾难性地震,将每个世纪的灾难性地震与世界人口数进行统计学关联,报告了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现在的全球地震所致的死亡人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死亡人数大于10万(5万)的地震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而增加,且服从非平稳泊松分布。根据联合国21世纪人口预测(2011年),推断出如果2100年世界人口达到101亿,21世纪死亡人数大于10万(5万)的地震数量将从20世纪的4(7)场增加至8.7±3.3(20.5±4.3)场。如果考虑到1900年以后所有灾难性地震的平均死亡人数,21世纪全球地震死亡人数会达到(257±64)万。
0 个评论
[转载]全球地震死亡人数和人口数量
hanzhongren 2013-3-20 14:42
Earthquake Spectra 文章:预计21世纪因地震灾难导致死亡人数将上升 2013年2月,美国《地震杂志》(Earthquake Spectra)在线发表题为《全球地震死亡人数和人口数量》(Global Earthquake Fatalities and Population)的文章,预测出21世纪内单次死亡人口多的地震数量将会增加,而且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将会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科研人员将现代全球地震死亡人数分为2部分:不依赖于世界人口增长的、每年大致相同的死亡人数基线;单次死亡人口多的大地震所造成的死亡,其死亡率依赖于世界人口。研究中将死亡人数超过5万的地震定义为灾难性地震,将每个世纪的灾难性地震与世界人口数进行统计学关联,报告了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现在的全球地震所致的死亡人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死亡人数大于10万(5万)的地震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而增加,且服从非平稳泊松分布。根据联合国21世纪人口预测(2011年),推断出如果2100年世界人口达到101亿,21世纪死亡人数大于10万(5万)的地震数量将从20世纪的4(7)场增加至8.7±3.3(20.5±4.3)场。如果考虑到1900年以后所有灾难性地震的平均死亡人数,21世纪全球地震死亡人数会达到(257±64)万。
0 个评论
[转载]全球一半以上国家预防和处理癌症工作不到位
xuxiaxx 2013-2-25 15:00
向媒体提供的简讯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最近在为开展世界癌症日活动而从事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一半以上国家未能妥善预防癌症并向癌症患者提供治疗和长期关爱。其中许多国家目前尚未制定从预防和及早发现到治疗和关爱的整套癌症控制计划。为减轻人类痛苦和维持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帮助各国减少癌症死亡人数并提供适当的长期治疗和关爱。 癌症是造成死亡的一项主要原因 癌症是造成全球死亡的一项主要原因。2008年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数高达760万人,每年新发现的癌症病例近1300万例。目前三分之二以上的癌症新病例和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癌症发病率增速很惊人。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癌症死亡总数中,三分之一的死亡病例可归咎于吸烟、肥胖症、酗酒和感染等可变风险因素。如果能够早期发现,乳腺癌、宫颈癌和结肠直肠癌等许多种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在世界任何地方,罹患癌症都不应等同于被判死刑,因为可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治疗许多癌症。” 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 Oleg Chestnov博士 世卫组织负责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卫生部门的助理总干事Oleg Chestnov博士指出,“在世界任何地方,罹患癌症都不应等同于被判死刑,因为可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预防和治疗许多癌症。为了减少对致癌风险因素的暴露程度,并为确保每位癌症患者获得适当的关爱和治疗,各国需要建立癌症控制综合规划。” 世卫组织调查结果显示重大差距 最近对国家防控非传染性疾病能力进行了一项调查,共有185个国家接受了调查并提供了反馈。调查结果显示,在癌症控制计划和服务方面仍存在重大差距。许多国家虽已制定癌症计划或政策,但难以付诸行动。这些计划往往未被纳入更广泛的国家卫生和发展规划中。此外,许多国家缺乏机构能力,且未能发挥果断的领导作用,未能为开展全国癌症控制工作提供足够资金。仅有17%的非洲国家和27%的低收入国家为开展癌症控制计划编制了足够预算。 此外,有人口癌症记录的国家尚不足50%。这些记录极为重要,它们可以提供癌症病例数目和类型的高质量信息,进而有助于制定、实施和评估有效的国家癌症控制政策。 最近,世界各国领导人纷纷作出开展癌症防控工作的政治承诺,其中包括探讨在本国通过提高烟草税和酒精税为开展癌症治疗和关爱活动提供资金。烟草和酒精是造成一些癌症的已知风险因素。 癌症登记全球计划 为增强会员国衡量本国癌症负担和收集可靠数据的能力,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许多国际、区域和国家合作伙伴支持下,推出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开展癌症登记全球计划。于2012年在印度孟买市设立了第一个区域枢纽,在土耳其伊兹密尔市设立的第二个区域枢纽将于2013年开始运作。此外,非洲癌症登记网络在过去一年期间大幅扩大,为非洲大陆癌症登记部门提供了急需的支持。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主任Christopher Wild博士说,“这项计划主要是支持那些缺乏资源的国家有效应对急剧加重的癌症负担。提供更准确的癌症数据有助于政府充分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最需要的领域投入资金和开展活动。” 癌症登记可协助国家衡量在世卫组织全球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监测框架下制定的癌症防控指标的落实情况。会员国将在5月份世界卫生大会上批准此框架,其中将确定全球预防和控制包括癌症在内的主要非传染性疾病的9项目标和25项指标。 该框架鼓励会员国统计癌症发病率和提供可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情况,例如筛查宫颈癌、接种乙型肝炎和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以及对癌症患者进行姑息治疗等。此外,它还促进监测癌症的一些主要风险因素,如吸烟、酗酒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 世界癌症日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这是国际癌症控制联盟发起的一年一度的活动,意在呼吁世界各地人民、组织和政府机构共同抗击全球癌症流行病。今年的活动重点是增强人们对癌症的总体认识并消除癌症误区。 来源: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notes/2013/world_cancer_day_20130201/zh/index.html
1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JAMA:确认了与根除和胃癌有关的细菌的因素
crossludo 2013-2-15 12:12
胃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尽管胃癌发病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下降,但因为在诸如拉丁美洲和东亚等高发病率地区人口的增长和老化,其死亡人数预计会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了世界上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而这种细菌的慢性感染是胃癌的主要风险因素,据估计它占了全球所有病例的三分之二。 据发表在2月13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在一项对拉丁美洲7个不同社区人群的根除 幽门螺旋杆菌 (一种 可导致胃癌的风险因子 )治疗干预结果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干预中,地理位置、人口因素、对最初治疗的坚持以及感染的复发可能与抗菌素疗法的选择同样重要。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范德比尔特医学中心的Douglas R. Morgan, M.D., M.P.H.及其同事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复发风险进行了估计, 并评估了在用3种疗法之一进行治疗1年之后与成功根除该菌有关的因素。这项研究包括了1463名来自7个拉美社区的年龄在21-65岁的参与者,他们接受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并在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间接受了观察。研究通过使用来自一个家庭人口普查(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一个大型公共临床诊所登记(智利),或家庭招募(洪都拉斯及墨西哥的两个地方)的信息对可能的参与者进行了遴选。参与者被随机分配至3个治疗组中的1组:为期14天的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三联疗法);为期5天的兰索拉唑及阿莫西林及接下来为期5天的兰索拉唑、克拉霉素及甲硝唑(顺序疗法);或为期5天的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甲硝唑(伴同疗法)。 在最初治疗后,1133名尿素呼气试验(UBT;这是一种用于确认幽门螺旋杆菌存在的诊断程序)呈阴性的参与者中,有1091人具有1年时的UBT 结果,其中125人变成UBT阳性,其复发风险为11.5%。研究人员发现,1年时的复发率与研究地点、家庭中孩子的数目及不坚持治疗有着明显的关系,但与治疗方式的指派没有关系。 在对基于具有肯定的1年时UBT结果的1340位参与者治疗效果的初步分析中,所估计的在1年时根除的成功率对三联疗法为80.4%、对顺序疗法为79.8%、对伴同疗法为77.8%。总体有效率为79.3%。 文章的作者写道:“在一项忽略再治疗效果的单一疗程分析中,1年时UBT阴性结果百分比为72.4%,且它与研究地点、对最初疗法的坚持、男性性别及年龄有着明显的关系。所有1463名入选参与者在1年时的治疗有效率——如果将所有缺失的UBT结果视作阳性——为72.7%。”
个人分类: 微生物组|1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甲流死亡增至5人(全球H1N1研究论文分析报告 1972-2013)
xupeiyang 2013-1-25 08:49
北京市卫生局24日称,1月14日至1月20日一周内,北京新增2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自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1月20日,北京共报告5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北京流感样病例发病水平仍处于高峰时期,请大家谨防流感。 争议H5N1禽流感病毒研究将重启 目前,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家禽和野鸟间易于传播,但传播给人类比较困难,人际间传播更困难。不过这种病毒很致命,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今,全球已有610人感染过H5N1型禽流感病毒,其中360人死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74316.shtm 检索用词 H1N1 全球研究论文信息分析结果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 2010 2,848 ‍ 2011 2,837 ‍ 2012 2,245 ‍ 2009 1,901 ‍ 2008 295 ‍ 2007 215 ‍ 2006 178 ‍ 2013 107 ‍ 1983 84 ‍ 2003 78 ‍ 2005 75 ‍ 1993 75 ‍ 2002 74 ‍ 2004 72 ‍ 2000 70 ‍ 1984 70 ‍ 2001 68 ‍ 1986 68 ‍ 1981 67 ‍ 1980 62 1 2 1 2 3 ... 7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 United States 2,702 ‍ China 748 ‍ Japan 609 ‍ United Kingdom 485 ‍ Canada 467 ‍ Australia 383 ‍ Germany 319 ‍ Italy 305 ‍ France 300 ‍ Spain 261 ‍ South Korea 233 ‍ Netherlands 210 ‍ Hong Kong 197 ‍ India 182 ‍ Thailand 178 ‍ Taiwan 144 ‍ Brazil 109 ‍ Singapore 100 ‍ Turkey 92 ‍ Israel 92 1 2 3 ... 7 1 2 3 ... 57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 Atlanta 317 ‍ Beijing 256 ‍ Hong Kong 192 ‍ London 176 ‍ Tokyo 163 ‍ New York City 137 ‍ Melbourne 133 ‍ Bethesda 122 ‍ Toronto 122 ‍ Memphis 116 ‍ Seoul 106 ‍ Paris 104 ‍ Singapore 100 ‍ Bangkok 81 ‍ Boston 80 ‍ Roma 77 ‍ Seattle 76 ‍ Taipei 76 ‍ Barcelona 73 ‍ Rotterdam 73 1 2 3 ... 57 1 2 3 ... 93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 Vaccine 558 ‍ Plos One 443 ‍ J Virol 312 ‍ J Infect Dis 242 ‍ Emerg Infect Dis 240 ‍ Influenza Other Respi Viruses 220 ‍ Euro Surveill 211 ‍ Vopr Virusol 188 ‍ Bmj 180 ‍ Clin Infect Dis 171 ‍ J Clin Microbiol 141 ‍ J Gen Virol 122 ‍ J Immunol 113 ‍ Virology 112 ‍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103 ‍ J Clin Virol 101 ‍ Virol J 95 ‍ Pediatr Infect Dis J 93 ‍ J Virol Methods 84 ‍ Arch Virol 82 1 2 3 ... 93 1 2 3 ... 566 Top Terms Publications ‍ Influenza, Human 12,032 ‍ Influenza A Virus, H1N1 Subtype 9,601 ‍ Humans 9,344 ‍ Disease Outbreaks 7,352 ‍ Viruses 7,114 ‍ Orthomyxoviridae 5,198 ‍ Influenza A virus 4,203 ‍ Vaccination 3,866 ‍ Vaccines 3,802 ‍ Adult 3,418 ‍ Influenza Vaccines 3,390 ‍ Animals 3,142 ‍ Patients 3,062 ‍ Seasons 2,694 ‍ Child 2,584 ‍ Middle Aged 2,283 ‍ Adolescent 2,212 ‍ Antiviral Agents 2,161 ‍ Immunization 2,120 ‍ Immunity 2,098 1 2 3 ... 566 1 2 3 ... 3311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 Webster R 75 ‍ Cox N 56 ‍ Kawaoka Y 38 ‍ Couch R 37 ‍ Osterhaus A 37 ‍ Hayden F 35 ‍ Tamura S 34 ‍ Murphy B 33 ‍ Kendal A 31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30 ‍ Kurata T 30 ‍ Slepushkin A 27 ‍ Isaeva E 27 ‍ Suzuki Y 23 ‍ Oxford J 22 ‍ Katz J 22 ‍ García-Sastre A 22 ‍ Sidwell R 22 ‍ Wright P 22 ‍ Rovnova Z 22 1 2 3 ... 3311 publications over time world map network of top authors 数据来源: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fyuvjqgch8orIeIpI0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世界民航史上最安全的一年!
热度 1 hongbin 2013-1-2 18:10
2012年对于民用航空来说是最不平凡的一年,来自全年的统计表明,全年共发生飞行事故23起,导致475人死亡,同时地面死亡36人。无论是事故发生次数还是死亡人数都远低于十年的平均34起飞行事故和死亡773人的水平。这也是自1945年以来,民航史上事故最少的一年。 国际民航界取得这样非凡的业绩并不意外,套用ASN总裁Harro Ranter的话:“自1997年以来,航空公司的平均飞行事故数呈现出稳定的持续的下降,这或许与一些国际航空组织(如ICAO、IATA、FSF等)持续地安全努力分不开的。” 2012年还取得了现代航空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安全成果,即持续68天无飞行事故最长时间纪录。 2012年4月20日发生在巴基斯坦的导致机上127人死亡的波音737坠毁,也结束了自2010年7月28日以来保持的一次飞行事故一次死亡人数超过百人及以上的632天的记录。2012年最大一起空难发生在6月3日,Dana航空公司的一架MD-83在接近尼日利亚首都拉多斯时坠毁,机上153人全部遇难,事故还造成了地面10人死亡。 非洲仍然是民航业内安全记录最差的地区,仅占世界3%的航班量却贡献了22%的飞行事故。 中国民航继2010年8月24日发生伊春空难后,仍然持续保持着飞行安全。加油,中国民航!
个人分类: 民航安全|27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台风“宝霞”已致菲律宾620人遇难 817人失踪
xupeiyang 2012-12-10 07:05
【台风“宝霞”已致菲律宾620人遇难817人失踪】 菲律宾国家减灾委9日晚宣布,台风“宝霞”在菲南部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增至620人,失踪人数也大幅上升到817人。(新华网) http://t.itc.cn/twBSy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24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1年度十大假新闻
热度 1 nqed 2012-12-3 18:59
百度评选的 : http://dzh.mop.com/whbm/20111222/0/F3FOlgI2877de3Fz.shtml -------------------------------------------------------------------------- 2011年十大假新闻曝光 今年你上了几回当?  “李娜怀孕”、“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这些2011年流传甚广的假新闻,入选百度新闻2011热搜榜之十大假新闻。其中,年终奖计税方法调整高居榜首,限港台艺人参与内地电视节目和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上限为35人分列第二、第三名。  2011年即将结束,一连串的假新闻让许多民众信以为真,今年你上了几回当? 附:百度新闻2011年热搜榜之十大假新闻   年关将至,年终奖的发放再次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2011年8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声明称,有人盗用税务总局名义,对外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2011年47号文件)”并作解读,该文及解读内容在媒体刊登后,严重误导了纳税人。而此前所谓的47号文则提供了两种年终奖所得的计税方法,并新增一个适用于全年一次性奖金所得的税率表(含速算扣除数)。此新闻一出,搜索量猛增,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震惊之余,最关心的问题马上出来了:公文是谁伪造的?居然能轻易骗过了几乎所有主流媒体的判断力?遗憾的是,这些问题并没有答案。  2011年,广电总局的“限娱令”牵动着公众的神经。9月,一条内容为“正式接到广电总局限娱令,以后港台艺人不会出现在内地娱乐电视节目中”的消息现身网络,受到了业内人士、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10月27日,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正式回应此传闻纯属子虚乌有。   温州列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微博上流传着“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上限为35人,否则领导撤职”。经过网友查证对比,谣言不攻自破,该条新闻的检索量也飙涨进年度前十。   中国金花李娜法网夺冠之后,一条有关“李娜不满央视记者怀孕八卦提问”的新闻在网上迅速流传开来。媒体的求证不但吓住了新闻核心人物李娜,也吓住了看新闻的球迷们。依仗着李娜的超强人气,“李娜怀孕”位列本年度百度新闻热搜榜之十大假新闻第四。   假新闻不仅让人失去理性还影响着社会和谐。“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和“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假新闻一出,曾引发民众恐慌,分别位列第五和第八。   另外,位居“百度新闻热搜榜”前十的假新闻还包括中国歼10B试飞坠毁、央行发行面值500元人民币、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金庸去世。   百度新闻盘点出2011年十大假新闻的几大特点:网站人员涉嫌造假、微博参与造假、“善意的错误”频频发生。
1953 次阅读|1 个评论
煤矿事故预防可不是没啥值得研究了
热度 1 Greg66 2012-11-9 09:12
近10年来,我国煤矿事故 连年下降 ,人们常常乐道于去年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已经降低到2000人以下的1973人,似乎煤矿安全形势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煤矿事故预防和搞煤矿事故预防的人可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了,投资也不会太大了,这都是误解。 首先,我国煤矿的年死亡人数依然是近2000人,数字依然庞大,平均每天要有5-6人死于煤矿事故,如果包括职业病死亡,这个数字可能还要翻一倍,意味着每天有10来个矿工家庭遭受着严重不幸。美国煤矿过去十年平均 每年死亡人数是32人 (可能包括职业病死亡),是每10天有一个家庭遭受一次严重不幸。我们的煤矿安全水平相比美国还是差距巨大。所以政府、企业的安全投资不会减少的,各方面也会持续重视,需要做的煤矿事故预防研究工作依然很多,仍然需要长期、艰苦、细致的努力,距离“革命成功”,还早得很!在行业规划等方面,没人会淡化安全考虑。 其次,大的安全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今年就发生了“8·29”攀枝花和“9·25“白银等严重煤矿事故,煤矿安全的日常管理、科学研究、安全投入等还需要每天都持续不断地努力,一旦松懈,马上就会出现安全形势的反复。 第三,人们对于安全的要求在持续提高,安全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需要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预防事故。人们将不会止于要求无死亡,将逐步要求健康、体面地工作。对比我国和发达国家的煤矿生产场所和工人工作状况,安全、卫生条件的差距也是很大的。一旦把事故、伤害、疾病、身心愉快程度放在“家庭”这个角度来来考虑,大家就会特别重视。高技术一天天出现,会给安全带来新问题,像 这篇文章 结尾处写的一样。 第四,煤矿安全和许多别的行业的安全一样,仅仅靠安全专业人员(安全监察、管理人员)的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事故预防的知识,这个还任重道远,需要做的研究工作还有很多。 顺便说一句,我国煤矿死亡人数自2005年以来就一直是连年下降的。今后即便数字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以防为追求数字而统计不准,即便是美国,安全形势也是各年有变化的。当然如果能一直保持下降,那是大家所真心追求的。
个人分类: 10|33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区域人口死亡人数有特点
热度 2 jerrycueb 2012-8-7 11:34
北京区域人口死亡人数有特点
北京各区人口死亡人数情况:有兴趣的做做空间聚类,看看空间分布特征也很有意义。 数据来源于:本报表数据来自《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北京统计年鉴》 等. 北京分区人口死亡数据备份.rar 崇文区 和东城区的 合并 因此2010年单列 。
个人分类: 数据专题|6545 次阅读|9 个评论
北京暴雨的死亡人数为何敏感?
胡业生 2012-7-26 09:49
灾难中,屁民们关注的是自己所有最值钱的就是贱命,好死不如赖活着;其次,政府如何看待贱民的命的,我在政府眼里到底是个啥?不如意的生活让人开始变得焦虑,灾难可以死,难过可以亡,先去的人是如何去的?一切发自内心的压抑导致对死亡的敏感。感同身受关切的是苦难时期群体的民运,而不是数字。那是冰冷背后的凄凉,是集体无意识的投射。政府该学会透析社会情绪。
个人分类: 悟性|3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中国洪灾死亡人数
outcrop 2012-7-24 08:47
2011年中国洪灾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据统计,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总损失约1301亿元。全国共有1846个县(市、区)、1.6万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8942万人,因灾 死亡519 人, 失踪121人 ,倒塌房屋69万间,受淹城市136个。全国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 最少 。 中国近代一些特大洪水 1、珠江特大暴雨洪涝(1915.7):广西梧州及广东广州7月上旬降大雨和暴雨,造成江河水位上涨,泛滥成灾。珠江三角洲受灾农田648万亩,失收的有450万亩,灾民300多万,死伤达十余万人。造成的损失达100亿元,其中仅广州市就损失30亿元。 2、暴雨洪涝(1931):以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东8省灾情最重。据统计,8省受灾人口5127万人,占当地人口的四分之一,死亡40万人,受灾农田1.46亿亩。武汉市整整被淹100多天。 3、黄河大水(1931)死亡370万人。 4、黄河中游暴雨洪涝(1933.8):仅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受灾面积就超过86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4万人,死亡1.8万人,淹没耕地280万亩,冲毁房屋169万间,财产损失2.3亿元。 5、长江中游暴雨洪涝(1935.7):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受灾农田2264亩,受灾人口1003万,死亡人口14.2万人,损毁房屋40.6万间。湖北荆州被水围困,交通断绝,城外水深及丈,江陵水灌全城,“人民淹毙者几达三分之二”。 6、江淮暴雨洪涝(1954):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河堤岸大小决口共14430处,圩堤大小溃决共13083处。其中,长江流域受灾农田面积4700万亩,受灾人口达1888余万人,死亡33169人;经济损失100多亿元,京广线中断100多天;淮河流域受灾农田面积6200万亩,死亡1930人。   7、辽东暴雨洪涝(1960.8):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7地市、吉林2地市共25个县的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灾害。受灾人口145万,重灾70万人,死亡及失踪人数达2414人,淹没耕地420万亩,本溪、辽阳两市生产一度陷入停顿状态,仅辽宁省减产粮食约2.5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亿元以上。      8、海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1963.8):损失非常严重,河北平原一片汪洋。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农田受灾减产粮食60亿斤。国家为救灾、恢复各类设施投入资金达10亿元。      9、四川暴雨洪涝(1981.7中旬):53个县以上城市被淹,受灾人口1584万人,冲毁、倒塌房屋139万间,死亡888人,伤13010人,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以上。      10、江淮及太湖流域梅雨期暴雨(1991):据不完全统计,受整个梅雨期间洪水的影响,安徽、江苏、湖北、河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受灾人口达1.3亿人,死亡5113人,伤2.5万人;房屋倒塌400多万间。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损失达600多亿元。      11、江西、湖南暴雨洪涝(1992.3):江西、湖南、广东、福建4省近200个县市的2000万人受到影响, 2100多万亩农田被淹,房屋倒塌11.4万间,房屋损坏19.1万间,死亡273人,冲坏桥梁2700多座,直接经济损失29.5亿元。      12、特大洪水(1998):洪水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3.34亿亩),成灾面积1378万公顷(2.07亿亩),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 延伸阅读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2-30/3573255.s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ews/1/214032.shtml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狂犬病至少存在20%以上的漏报
热度 28 yanjx45 2012-7-15 00:54
印度的狂犬病死亡人数统计是基本可信的。 按印度的统计模式,中国的狂犬病至少存在 20% 以上的漏报。 印度每年狂犬病死亡人数 2.5 万 ---- 数据的来源 印度是全球狂犬病发病人数的头号大国,自 1985 年以来,每年报告的死亡人数都超过 2 万,占全球报告死亡总人数的一半甚至更多。但在印度,狂犬病不属于法定上报的传染病,每年并不进行狂犬病死亡人数统计。 WHO 要它报数字时,它要么不理睬,要么就千篇一律地报个从 2.5 万到 3 万的估计数字。数字 2.5 万的来源,是在 1985 年纪念路易·巴斯德发明狂犬病疫苗百周年时,根据全印度部分代表性传染病医院的统计数据进行延伸推算而作出的,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计。由于上述数字是仅根据医院报告的死亡数据推导出来的,所以有人怀疑这是一个大大低估的数字。 2003 年 WHO 赞助在印度进行的多中心系统调查基本肯定了上述数据 印度狂犬病预防和控制协会( APCRI )在 WHO 的技术和财政援助下,曾于 2003 年进行过一次多中心系统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提供印度狂犬病的全面的统计数据,包括人和动物(狗)群体的数量关系和狂犬病发病率。 其中人狂犬病的现场调查是重头戏,主要由在全国各地按统计学原则选择的 21 个地区的 21 所医学院校来执行。每所医学院的调查小组由医学博士以上级别的专业人士担任组长,由 3 至 4 名医学研究生 / 实习医生协助。每个调查地区平均居住有 50 万居民,包括城市人口 12.5 万和农村人口 37.5 万。选定的 21 个调查区域涵盖的人口总数超过 1 千万人,占全印度人口的 1% 。 调查按统一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对每所医学院附属的传染病医院近 10 年的狂犬病死亡人数都进行了统计。此外,还进行主动的社区调查,通过社区各类登记和管理机构 ( 包括殡葬机构 ) 收集过去 3-5 年狂犬病的死亡情况,对所有人狂犬病死亡的家庭进行了走访。调查团队入户调查收集每个死亡病人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并通过“口头尸检”,确认病例的真实性和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该项调查在 21 个地区总共发现了 235 例人狂犬病病例。 每个调查地区 ( 涉及人口约 50 万人 ) 每年狂犬病死亡人数平均为 8 人,即每 10 万人的年发病率约为 1.7 人。由此可推算出全印度 ( 人口超过 10 亿 ) 每年狂犬病死亡人数为 1.7 万人。 由于非典型 ( 麻痹型 ) 狂犬病通常占 20% ,而在印度,狂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未对其他可能的非典型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诊,这部分病例肯定会被漏报,所以在直接推算病例总数 1.7 万的基数上,补加 20% 的病例数。由此得出结论,全印度 2002 年的狂犬病死亡人数为 20,565 人。 按印度的统计模式,中国的狂犬病至少存在 20% 以上的漏报 在泰国进行的一项系统研究证明,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只有约 60% 是典型的(表现为狂躁、怕水、怕风等),另有约 40% 的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是非典型的(表现形式以瘫痪为主,临床表现与其他多种疾病很难区分)。所以实验室检测手段对狂犬病的确诊非常必要。 该项研究对泰国同一时期同一地区死亡的所有病人都作是否死于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每 10 个经实验室检测证明是死于狂犬病的病人中,必有 4 人的死因原来仅根据临床症状而被错误地归类于其他疾病,实际上报的狂犬病死亡人数只有 6 人。 这就意味着,原来根据临床表现每上报 10 人死于狂犬病,实际死于狂犬病的人数应为 17 人( 10/17 ~ 0.6 )。 在上述 2003 年印度的系统调查统计中,考虑到对其他可能的非典型病例肯定会被漏报,所以在直接推算病例总数的基础上,补加 20% 的病例数,作为狂犬病死亡人数统计报告的最终结果。 按 WHO 指导的印度的调查统计模式,中国的狂犬病死亡人数统计至少存在 20% 以上的漏报。 由于狂犬病在中国是法定应上报的传染病,所以其统计数字尽管不可能避免误差,但估计也不会象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相差几个数量级。不过按印度的统计模式,中国的狂犬病死亡人数至少存在 20% 以上的漏报。 中国的狂犬病监测、报告、统计和评估的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0768 次阅读|81 个评论
全球狂犬病死亡人数统计可靠吗?
热度 5 yanjx45 2012-7-15 00:38
全球有 狂犬病监测和报告系统 的国家 ( 除了中国 ) 都基本消除了狂犬病。 全球有狂犬病的国家 ( 除了中国 ) 基本上都不报告狂犬病死亡人数,或没有能力作出准确报告。 目前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实现了消除狂犬病的目标; 目前全球已有 一半的人口 , 基本摆脱了狂犬病的威胁 。狂犬病目前仅在部分 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 包括中国 ) 存在。 据 WHO 估计, 全球每年狂犬病死亡人数为 5.5 万 ,主要发生在 亚洲和非洲 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的传染病监测、报告和评估系统都很不健全,甚至根本不存在。 狂犬病在发展中国家仍属于被忽视的疾病。 几乎所有有狂犬病流行的发展中国家 ( 除了中国 ) ,都未将狂犬病作为法定应上报的传染病。所以目前全球狂犬病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只是一种非常粗略的估计,可信度很低,存在很大的争议,在应用时必须持十分审慎的态度。 在全球有狂犬病的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唯一将狂犬病作为法定应上报的传染病的国家。 WHO 《 1999 年世界狂犬病监测报告》:各国政府正式报告的当年全球人狂犬病死亡病例总共只有 1866 例,仅占预测数量的 3% 。 关于全球狂犬病负担的 最近的官方报告 ,是 WHO 于 2000 年发布的 《 1999 年世界狂犬病监测报告 (World Survey of Rabies for the Year 1999) 》:各国政府正式报告的当年全球人狂犬病死亡病例总共只有 1866 例,其中非洲 147 例,亚洲 1613 例。 在亚洲,印度未正式提交数字,但它每年大约 2 万例 的数字是多年不变的, 稳居全球第一位。 通常认为 中国 的狂犬病死亡人数占 全球第 2 位 。但中国 1999 年报告了 341 例,而 菲律宾当年报告了 401 例 。所以按该报告, 当年中国的狂犬病死亡人数是世界 第 3 位 。 按 WHO 估计的全球狂犬病死亡病例总共应为 5.5 万,这说明人狂犬病死亡病例只有 3 % 由各国中央卫生当局记录 , 漏报数字与上报数字的比例分别高达 20 倍 (亚洲)和 160 倍 (非洲) 。 在非洲和亚洲采用 主动监测方法进行的部分抽样调查,也发现 人狂犬病的发病率比官方报告的通常要高 100 倍 。 为了避免使人们对狂犬病在全球的发病数和广泛分布产生错误的印象, WHO 建立的狂犬病发病率统计网站 Rabnet 目前处于被迫关闭的状态。 WHO 曾建立一个名为“ Rabnet ”的网站,希望能借助此互动的信息系统收集狂犬病年度发病率的数据,并使用这些人类和动物狂犬病数据建立互动地图和图表 ( http://apps.who.int/globalatlas/default.asp/ ) 。但不幸的是,大多数 WHO 会员国都没有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提供数据,或提供的是与预期低几个数量级的数据。为了避免使人对狂犬病在全球的广泛存在的严重性产生错误的印象, Rabnet 网站目前处于被迫关闭的状态。 中国狂犬病死亡人数统计的可靠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要控制和消除狂犬病,如果连狂犬病的发病人数等基本数据都不能准确掌握,甚至完全心中无数,如何制定相关政策?如何评估进展? 建立系统的狂犬病诊断、监测、报告、评估系统是达到消除狂犬病的前提条件。 中国多年来一直将狂犬病列为法定应上报的传染病,十余年来在狂犬病的诊断、监测和报告系统的建立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不可同日而语,与 拉美国家 和 亚洲的泰国 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仅仅是在与 大部分非洲穷国 相比时才显得略胜一筹。在这方面中国不应当五十步笑百步,而是应当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277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见血评论之三:中国事故死亡人数,35的极限
热度 1 daladala 2012-7-12 11:07
1993年4月,辽宁省大石桥市列车与大客车相撞,35人死亡 1995年3月,辽宁省鞍山商场火灾,35人死亡 1995年11月,山东省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 1996年6月,云南曲靖假酒案,35人死亡 1997年5月,深圳黄田机场空难,35人死亡 2001年8月,新疆一卧铺客车在新沙干渠桥坠入渠中,35人死亡 2003年7月,河北省辛集市烟花厂爆炸,35人死亡 2003年7月,山东省枣庄煤矿发生透水,35人死亡 2003年8月,贵州省三穗县滑坡,35人死亡 2003年2月,贵州六盘水瓦斯爆炸,35人死亡 2003年12月,辽宁铁岭烟花厂爆炸,35人死亡 2004年8月,山西临汾矿难,35人死亡 2005年3月,江西上饶境内高速公路发生爆炸,35人死亡 2005年12月,河南新安煤矿透水,35人死亡 2006年4月,山西忻州爆炸,35人死亡 2006年7月,湖南省瑶岗仙钨矿矿区发生洪灾,35人死亡或失踪 2006年7月,广西台风,35人死亡 2007年4月,河南省平顶山煤矿爆炸,33人死亡 2007年7月,重庆暴雨,35人死亡 2007年7月,山东暴雨,35人死亡 2007年10月,福建莆田火灾 34人死亡 2007年11月,贵州毕节瓦斯突出事故,35人死亡 2007年11月,湖北宜万铁路岩崩,35人死亡 2008年5月,一辆旅游客车在阿坝县遭遇滑坡,35人死亡 2008年5月,贵州洪灾,34人死亡 2008年6月,云南冰雹,34人死亡 2008年7月,河北蔚县煤矿爆炸,35人死亡 2008年8月,广西那读煤矿透水,34人死亡 2008年9月,山西襄汾矿难,34人死亡 2008年11月,云南泥石流,35人死亡 2009年9月,河南平顶山矿难,35人死亡 2010年5月,辽宁阜新交通事故,33人死亡 2010年6月,福建广西四川洪灾致,35人死亡 2010年8月,甘肃天水陇南暴雨,34人死亡 2010年9月,广东洪水地质灾害,34人死亡 2010年9月,蜱虫叮咬致死,33人死亡 2011年6月,鄂湘暴雨,35人死亡( 中新视频- 暴雨 已致 鄂湘 35人死亡仍有大范围强降雨 ) ……/span~ 当然,2011年7月23 温州动车相撞 35人死亡 经网友提醒,现更正如下: 1993年4月,辽宁省大石桥市列车与大客车相撞,35人死亡   1995年3月,辽宁省鞍山商场火灾,35人死亡   1995年11月,山东省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   1996年6月,云南曲靖假酒案,35人死亡   1997年5月,深圳黄田机场空难,35人死亡   2001年8月,新疆一卧铺客车在新沙干渠桥坠入渠中,35人死亡   2003年7月,河北省辛集市烟花厂爆炸,35人死亡   2003年7月,山东省枣庄煤矿发生透水,35人死亡   2003年8月,贵州省三穗县滑坡,35人死亡   2003年2月,贵州六盘水瓦斯爆炸,35人死亡【39人】   2003年12月,辽宁铁岭烟花厂爆炸,35人死亡【38人】   2004年8月,山西临汾矿难,35人死亡【4月,36人】   2005年3月,江西上饶境内高速公路发生爆炸,35人死亡【31人】   2005年12月,河南新安煤矿透水,35人死亡【39人】   2006年4月,山西忻州爆炸,35人死亡   2006年7月,湖南省瑶岗仙钨矿矿区发生洪灾,35人死亡或失踪   2006年7月,广西台风,35人死亡【26人】   2007年4月,河南省平顶山煤矿爆炸,33人死亡   2007年7月,重庆暴雨,35人死亡【42人】   2007年7月,山东暴雨,35人死亡【40人】   2007年10月,福建莆田火灾 34人死亡【37人】   2007年11月,贵州毕节瓦斯突出事故,35人死亡   2007年11月,湖北宜万铁路岩崩,35人死亡   2008年5月,一辆旅游客车在阿坝县遭遇滑坡,35人死亡   2008年5月,贵州洪灾,34人死亡【39人】   2008年6月,云南冰雹,34人死亡【5人】   2008年7月,河北蔚县煤矿爆炸,35人死亡   2008年8月,广西那读煤矿透水,34人死亡【36人】   2008年9月,山西襄汾矿难,34人死亡【277人】   2008年11月,云南泥石流,35人死亡【40人】   2009年9月,河南平顶山矿难,35人死亡【67人】   2010年5月,辽宁阜新交通事故,33人死亡   2010年6月,福建广西四川洪灾致,35人死亡   2010年8月,甘肃天水陇南暴雨,34人死亡【42人】   2010年9月,广东洪水地质灾害,34人死亡【75人】   2010年9月,蜱虫叮咬致死,33人死亡   2011年6月,鄂湘暴雨,35人死亡【44人】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日本最新研究发现社会活动多能长寿
xuxiaxx 2012-7-10 14:46
日本公共卫生学会东海年会上宣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健康长寿离不开三大要素:适度运动、充足营养和 社会活动 。三大要素缺一个,死亡几率就会增加近50%。 新研究由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与日本静冈县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研究人员自1999年开始对10363名65—84岁的老人展开长期跟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参试老人的饮酒习惯、是否吸烟、运动程度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三四十项指标。截止到2010年,研究期死亡人数为1117人。结果发现,长寿者有 三大 共同点:一是,每周进行散步等运动至少5天。二是,一日三餐都摄入一定量的鱼肉蛋白及大豆制品。三是,每周参加社区或志愿者活动至少2次。统计数据显示,满足这三大要素的老人比缺少其中之一的老人死亡率降低51%。 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专家表示,运动和营养两大要求达标,但不爱参加社会活动的 老人 ,其死亡率只降低32%。这表明,参加社会活动可有效降低老年人死亡率。基于这项研究结果,日本静冈县正计划展开“社会活动健康行动”,以提醒大众,应重视参加社会活动对健康长寿的重要作用。(李 涛)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2-07/09/c_123386223.htm
1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煤矿事故宏观评判指标之我见
热度 3 gmhua 2012-7-6 20:07
一直以来,我们在评判煤矿事故宏观形势时用到的指标一般为每年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 使用这些指标过程中,往往做两种比较来评判当年的煤矿安全形势,即和往年比、和国外比。 但在比较时是不是存在些问题呢?我认为可能有点问题,这些问题对正确评价煤矿安全形势、客观公正地评价煤炭行业等方面有失公允,掩盖了准确地说部分掩盖了我们煤炭行业取得的成绩和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问题一,和往年比,谈及事故死亡人数时,忽视了增加的产量。以2000年和2010年进行对比,死亡人数分别为5798人、2433人,但看看产量数据:2000年煤炭产量12.99亿吨,2010年为32.35亿吨,也就是说,对比2010年和2000年,我们煤炭行业是在煤炭产量增加149%的同时,死亡人数减少到2000年的42%。不看到这一点或不肯定这一点,对煤炭行业的成绩就得不到公允的评价。当然,无论从政府还是全社会对此还是看到了。 问题二,和国外比,无论谈及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即不能简单地将我国和西方发达进行同年对比,更有对比意义的是将中国煤矿生产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往年的技术水平对应的年份进行对比。我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同等技术水平下,我国的煤矿事故指标不见得比发达国家差,也许还会好些。西方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对人的关怀不像现在这么好,我国现在的人文关怀也不见得比发达国家未发达前差。拿中国当前和发达国家的当前情况比,就好比少年和壮年比力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没有可比性。 问题三,和国外比,无论谈及哪个煤矿指标,都忽略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即我国90%以上是井工开采,2010年露天开采比例才到9%。而国外, 世界主要产煤国如加拿大露采产量比重为 88% 、德国 78% 、美国 61. 5% 、俄罗斯 56% 。露天开采的安全性相对很高,拿总体事故指标对比,屏蔽了我们的劣势,掩盖了我们在安全上付出的努力。 问题四,和国外比,无论谈及哪个指标,忽略的第三个关键问题是,国外遇到高危煤层或高位区域,往往以国家行政或法律手段封存不采(这也是国外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等重大矿难久未发生,相关研究也滞后的原因),而我国则几乎是有煤就采、见煤就采( 这也正是我国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等重大矿难时有发生,相关研究国际领先的原因 ),来自地质赋存条件这种天然的危险性极大增加了,当然安全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尽管有这么多不大合理的比较,但我们的安全形势还是逐年趋好,各个安全指标都逐年下降,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们煤炭行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整个煤炭行业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我们的煤矿职工上至矿长书记,下至每个普通矿工,绝大多数时间在矿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倾注了几乎全部的心血,对周末、假日、过年没什么概念,对父母、爱人和孩子疏于交流甚至接触,特别是家人遇到病患和难题时一般不会及时出现在家人身边、甚至都回不到家人身边。国人关注事故我们理解,但全社会对煤矿职工的生活质量有过多少关心呢?!对久不和家人相处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有过多少关心呢?!期望对煤炭行业严厉中带些理解和宽容吧。 另外也不得不谈一下国家每年的安全指标,国家每个五年计划和每年都有对事故指标的具体规定,目标是年年降低,于是我有种担心,煤矿生产系统所处的高危状态降不下来,要求每年安全形势趋好会不会引发隐报、瞒报、不报情况的增加呢? 当然,无论怎样评价,无论多么客观地评价安全形势和煤矿事故,在一个个鲜活而又脆弱的煤矿职工生命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几乎每个牺牲的矿工都是家庭的顶梁柱,如果不是贫穷所逼,如果有其他的选择哪怕钱挣得少点,有多少会选择到煤矿上班呢?每当看到事故发生后家人抢天哭地的图片报道,每当听到矿工遇难后父母无依、妻子不能养活所有孩子要卖掉一两个时,无论是谁心里是滋味吗?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做得好些、更好些。
3719 次阅读|6 个评论
莫让家车成为儿童的杀手
weiwu207 2012-6-21 09:32
近年来,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都在10万人左右,居世界首位。儿童也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除了儿童在上学途中容易遭受车撞外,有车的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切不要因工作忙将儿童忘记在车中。在炎热的夏天,孩子在车内5分钟就可窒息身亡。美国加州曾经发生多起此类死亡事故。此外,将孩子丢在车内,孩子会自己将车开走,笔者朋友家的5岁男孩山山就曾经将爸爸的卡车开下山坡,幸好撞到墙上;有的孩子还会将自己夹在自动窗子上。美国被车窗夹死孩子的事故屡有发生。后来美国多州都立法,如果孩子被单独丢在车内,驾车人将面临监禁。 2. 孩子坐车要系安全带。 美国的孩子一出生就在车内,车成了流动的家。婴儿有婴儿座椅,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规格的座椅,否则,被交警看到,父母会面临麻烦。12岁以后才能扎成人的安全带,坐在前排。在国内,我常看到儿童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玩耍。有一次,笔者在京开高速路上还看到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把头从天窗探出来“检阅”。万一紧急刹车或有意外情况,这些孩子将被切首或抛出车外,后果不堪设想。调查显示,多半的车祸死亡都因不系安全带。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在下高速路时车颠覆,小孩被座椅的安全带倒挂起来,却安然无恙,否则不死也伤。 孩子的骨骼是脆弱的,节假日家人出游当格外小心。莫让家车成为孩童的杀手。
1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核病科研进展
xupeiyang 2012-5-2 15:31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全球有约20亿人被感染,每年新出现结核病患者约800-1000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约为200-300万。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因结核病死亡人数每年达13万,超过其它传染病死亡人数的总和。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结核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 参考文献: • 施一公:清华大学将开展 结核病 等科研攻关 • 结核病 组织发布疫苗研究蓝图 • 疾控中心与礼来签订耐多药 结核病 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 • Aeras与中生集团签署 结核病 疫苗研发协议 • 浙大城市学院出现肺 结核病 例校方被指封锁消息 • 礼来基金会投入3000万美元支持耐多药 结核病 全球合作项目 • 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D是如何抗 结核病 的 • 结核病 快速蔓延欧洲 • 政府必须制止误导的 结核病 检测 • Cellestis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活动性 结核病 血液检测使用指导建议 • 卫生部发布 结核病 防治背景知识 • 世卫认可全新 结核病 快速检测方法 • 新合成化合物或有助治疗 结核病 • 抗 结核病 的超级新疫苗 • 世卫组织发布今后五年防治 结核病 行动计划 • 候选 结核病 疫苗被搁置在实验室中 • 美开发出 结核病 快速诊断法 • 结核病 开源药物开发项目发现首个候选药物分子 • 新法可提高 结核病 检出率 • 我国 结核病 防控面临严峻挑战 • 礼来携手海正遏制中国 结核病 • 历时八年中国完成全球最大的 结核病 控制项目 • 法研究人员在 结核病 原菌上发现有益抗炎分子 • 贵州发现4种 结核病 新耐药基因突变 • 艾滋病和 结核病 双重感染之谜初步揭开 • 细菌中的“泛素蛋白”—— 结核病 治疗新策略 • 结核病 研究:不要重蹈艾滋病覆辙 • 中科院与全球 结核病 药物研发联盟签署合作协议 • 全球 结核病 药物研发联盟与微生物所共同开展抗 结核病 研究 • 世卫报告:艾滋病和 结核病 并发比此前认为得更致命 • 四分之一 结核病 死亡案例与艾滋病有关 • 何正国:人类和 结核病 的冷战 • 科学家发现 结核病 易感基因 • 新加坡科学家发现影响 结核病 的“关键基因” • 一种新药可有效对付 结核病 菌 • 研究显示广泛耐药 结核病 也能治愈 • 世卫敦促亚洲国家控制 结核病 的威胁 • 世卫组织推出抗药性 结核病 检测新法确诊只需数小时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墨西哥7.4级地震死亡人数?
热度 7 youxue 2012-3-22 06:38
3 月 20 日墨西哥 7.4 级地震,震源只有不到 20 千米,虽然人口密度不高,但也不是像阿拉斯加那样人烟稀少。因此地震极有可能造成大量死亡。但结果是:造成了一些损失,没有人死亡。 美国人看墨西哥总觉得那儿是贫民窟,而且治安极差。因为“觉得”各种条件差,我们系的一位教授前几年前放弃了在墨西哥的野外工作。但从 7.4 级地震零死亡来看,墨西哥的防震做得好像比美国还要好!不能小瞧墨西哥啊。
2167 次阅读|6 个评论
可以讨论的问题,文革由谁负责,不可以讨论的:文革有历史成绩
热度 2 wj3235 2012-3-20 20:11
因为重庆唱红歌、打黑,引起了人们对“文革”再来的担心。薄熙来被免职又引起了人们一场广泛的思想讨论。 其实我不关心薄熙来是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是不是给重庆人带来幸福。我担忧的是有人还再讨论“文革:对不对的问题。 我觉得应该彻底否定“文革”,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文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许多人因其而无辜牺牲,中国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许多历史古迹都被毁于一旦。除了看的到的破坏。”文革“还耽误了中国十年黄金的发展时期。而正是这十年许多国家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国家也相应的步入了文明法治社会。“文革”的可耻还在于,在一个和平时期出现了死亡人数大于战争时期人数的怪相(可能有点夸张)。 这些死亡的人都是被自己的同胞破坏致死,这让后人听了是何等的无语。我们不能把“文革”发生的合理性,成为肯定“文革”的理由。 至于,谁应该来为“文革”负责人,我觉得这个是可以讨论。 个人觉得国家如果真的反思文革,可以真的考虑建立“文革”纪念馆,或者直接把为“文革”正名的行为写入法律定性为违法行为。
6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抗生素联合锌治疗或能防止肺炎儿童死亡
xuxiaxx 2012-3-2 20:23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年龄在5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疾病及致死原因。近日,刊登在BMC Med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证实:6至59个月大的患有严重肺炎的儿童在接受标准抗生素联合锌治疗后,死亡率大大减低。 研究者随机分配6至59个月大的患有严重肺炎的儿童给予锌或是安慰剂。给予锌组为每人一日一次,共给予7天,安慰剂组为每人一次,也是给予7天。结果发现,安慰剂组有21例死亡,相比之下,在给予锌组的儿童中,有7例死亡,死亡风险减少了70%。 另外研究人员发现HIV感染的患儿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生死亡的危险也下降很多。安慰剂组的27个HIV感染患儿中有7个病例死亡,补锌组是28个HIV感染患儿无死亡病例。然而,未感染HIV的患儿,补锌和安慰剂组患儿死亡人数并无差异。 总之,患儿补锌能显著减少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引发的死亡,补锌能防止HIV感染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的凋亡增加机体的免疫反应。 来源:生物谷
1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煤炭资源的开采现状及发展方向
kejidaobao 2012-1-31 14:55
宋振骐 1 矿山安全开采是国家重大需求 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长期处于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70%以上。2010年国内煤炭消费29.65亿吨,占国内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6%。按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 近年中国建成了兖州、神华等安全与生产居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矿区和大型矿井,但2001—2009年中国煤矿产量、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2002—2007年中国煤矿安全事故数量及死亡人数,1999—2007年中国煤矿重大及特大死亡事故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煤矿伤亡事故严重局面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例如,2001—2009年,中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4.11人,4.81人,3.74人,3.03人,2.71人,2.04人,1.50人,1.18人,0.93人;2002—2007年,中国煤矿安全事故中,顶板、瓦斯、机电、运输、放炮、水害、火灾、其他事故比例分别为54.0%,13.6%,3.2%,14.5%,2.5%,3.3%,0.4%,8.5%;1999—2007年,重特大事故死亡总人数分别为3205人,3173人,2602人,2560人,2437人,2098人,2616人,2213人,1162人。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中国煤矿生产,影响采矿工业发展形象。 中国煤炭安全事故的主要趋势是:① 中国煤矿的安全形势日趋好转;② 煤矿安全事故总体死亡人数在下降,但一次特大型事故死亡人数有所上升;③ 涉及到煤矿采掘工作面安全事故(如瓦斯、顶板、水等)的预防与控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④ 在煤矿安全事故中,采动所引起的安全事故占较大的比重。 2 大力加强矿山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战略。”大力加强防灾减灾对策研究十分重要,主要研究方向为: 1) 上覆岩层运动与控制是矿山开采重大灾害成灾机理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系统、深入研究采动覆岩的空间结构及其与矿山压力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研究监测岩体破裂和灾变过程,是防治和控制矿井重大顶板灾害的关键。 2) 矿井水害是开采过程中的主要灾害之一。特别是占全国产量70%的华北、华东、华南等工业发达地区,大部分矿井的开采深度已经超过500m,甚至达1000m,矿井水突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矿山安全和高产高效,亟待进一步研究灾害机理及预防手段。 3) 瓦斯、火灾、冲击地压等灾害,一直是制约采矿业发展和安全的主要难题,且近几年呈现递增的势头,特别是群伤群亡事故时有发生,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 3 有效控制矿山开采的重大灾害 不断完善重大事故预测及有效控制的理论,解决相关信息的采集问题是有效控制安全生产的前提,这方面还要改进有关工作,包括事故控制理论研究深度不够、事故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不系统等。 煤矿重大事故有效控制的途径是:① 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重点突破适应各种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的数字信息控制机电一体化装备,提高煤矿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水平;② 实现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决策和实施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和自动化。 迄今为止,中国矿山开采重大灾害的研究,仍然处在对矿山开采重大灾害成灾机理不清晰、不系统的发展阶段。这是当前一些煤矿事故频繁、重大事故和环境灾害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开采经济效益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的方向 针对面临的问题,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的方向及相关技术突破的重点包括3个方面: 1) 在顶板控制设计理论指导下“量体裁衣”,实现采掘工作面生产综合机械化、自动化,从根本上解决顶板事故灾害控制问题。相关技术突破重点包括:① 占全国矿井总数85%的中小型煤矿薄及中厚煤层易拆装电液控制轻型综采支架的设计和制造问题;② 实现支护机械化、自动化的综掘装备设计和制造机械化开采是安全生产的主题。近期由于机械化装备的进展使高产高效矿井发展迅速,2002年高效矿井产量占全国煤炭开采总产量的1/4,百万吨死亡率为0.082人。2007年高效矿井产量占全国煤炭开采总产量的1/3,百万吨死亡率为0.04人。按百万吨死亡率0.04作为国际先进标准,2007年中国煤炭仅有1/3产能是科学的。 2) 在“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指导下,以机械化采集井下矸石为主体的绿色高强充填材料实现无煤柱充填开采,控制瓦斯、冲击地压、水害等重大事故和环境灾害问题。相关技术突破重点包括:① 无煤柱充填开采设计决策理论和模型建设;② 以井下采集矸石为主体的绿色高强充填材料制备;③ 井下矸石采集及充填技术装备研制。 3) 提高煤矿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煤矿安全开采和环境灾害控制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事故死亡75572人,国务院安委会2012年要有30人死亡控制了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1-15 13:23
  【Blog主人按1: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什么数都显得很大。】   【Blog主人按2:一个国家年终盘点,一年不正常死亡数字也是需要总结一下的,于是,今天看到一个事故死亡人数——75572。   【Blog主人按3:可怕!7万多人哪!虽然后面说了同比减少3980人 ,可是,似乎还是让人觉得无法接受 】   【Blog主人按4:国家的一次事件的死亡人数线不是第一次划,原来划过几次,按照新的标准,一次死亡10人就算大事了。当你划定一个线,就会有一些应对策略出现,比如,有些煤矿一次下井就确定在9人,坚决不超过10人;或者干脆死亡超过10人时,瞒报一部分,一定要使数量在10人以下。看着这些“下有对策”就让人很悲凉。】   【Blog主人按5:记得有个小故事说到安全控制问题,说降落伞的检验合格率在99%,而当抽样时让降落伞制造厂家的人必须取其一进行跳伞实验,结果就达到100%了。我们的煤矿也出现过类似的策略,比如,每次必须有领导下井,而我们的对策是:抓紧提拔一批矿工当新领导,于是,当前的领导还是不用下井,真是聪明啊!】   据新华社电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在昨天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说,去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347728起,死亡75572人,今年对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起数将实行零控制。   骆琳说,2012年全国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已经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研究确定。据介绍,主要指标包括: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幅度不低于2.1%;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下降幅度不低于2.6%,其中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下降幅度不低于2.6%;较大事故(一次死亡3-9人)起数下降幅度不低于3.2%,重特大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起数下降幅度不低于5%,特别重大事故(一次死亡30人以上)起数实行零控制。   骆琳说,去年全国安全生产继续保持了总体稳定,总体上实现了“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开局。去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47728起,同比减少15655起,下降4.3%;全国各类事故死亡75572人,同比减少3980人,下降5%。全国没有发生一次死亡50人以上的事故。   骆琳介绍说,2011年安监部门严肃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全国事故查处结案率达94.1%,累计追究处理4799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808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991人。国务院事故调查组2011年查处了13起特别重大事故,包括2010年发生的9起和2011年发生的4起,目前已办理结案9起。   骆琳还表示,国务院事故调查组严格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扎实深入开展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并全文公布了事故调查报告。“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479 次阅读|1 个评论
抗战时期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
热度 1 BMK 2011-12-20 01:20
抗战时期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
抗战时期,在黄河郑县(现郑州市)段的花园口发生了一次影响重大的黄河决堤事件,因是人为掘堤,也可称为掘堤事件,自事件起始至今,不断引起国人的热议。其真相及意义由于当事人发表文章阐述史实,众多学者和民间关心抗战史实者的探讨而逐渐得以明瞭。 由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编写、《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所著《黄河水利史述要》(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一书对花园口决堤事件的表述是:“花园口掘河,发生在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六月),是一次利用黄河泛滥阻止日寇进攻的军事事件。”(405页)这一带有官方以性质的学术结论,在中国大陆上是一个迟到的判定,而且在民众与媒体中并未得到充分接受。 目前网络上的舆论——从发言的数量尤其在各网站所处位置来看,对花园口决堤事件,基本调子还是夸大因决口而造成的损失,尤其是死亡人数,并在此基础上谴责国民政府(一般表述用语是“国民党”或“国民党军队”)的无能而不顾人民死活。 河南日报网发布的来自“厚重河南”的文章,说此次事件“89万人死于非命。其中河南省受害最为严重,21个县市、900多万亩耕地被淹,47万人死亡。1947年黄河回归故道时,中牟、尉氏、通许、扶沟、西华、商水6县的人口总数只有受灾前的38%。” 只需小学数学知识即可以算出:21个县市受害共死亡47万人,假定一半死于文中所说的“中牟、尉氏、通许、扶沟、西华、商水6县”,数量为23.5万,每县不足4万,依文中言,各县人数锐减62%的话,则各县战前人口不足七万。请问这有丝毫可能吗?我为家乡媒体缺乏历史知识或社会责任(二者必居其一)而感到脸红。 在花园口所立纪念碑,已经指出上述死亡人数(无论是国民政府调查的38万、现主流所称89万、学者所言40-50万)是整个抗战期间直到1947年间为止的时间段中,黄泛区因水灾、旱灾及乃至疾病、匪盗等直接、间接死亡的人数。《黄河水利史述要》407页注释说明,相关死亡人数说法不一。引王质彬说为40-50万人。这一数字接近国民政府当年的统计。不过数字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引导人们对重要历史事件作如此不顾真理性及民族大义的思考。 说明:本文没有讨论这一事件对整个抗战的影响。事实上,它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整个抗战所作的成功的战略策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花园口黄河大堤·博主摄
79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印度,这个国家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17 09:55
饮用掺有甲醇的假酒,已导致170人死亡,有145人生命垂危,死亡人数可能进一步上升,不少人有肺部灼伤感,许多人已经失明。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59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肺炎
xuxiaxx 2011-11-14 10:07
重要事实 在世界范围内,肺炎是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据估计,肺炎每年造成14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比死于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的儿童总人数还要多。 肺炎可由病毒、细菌或真菌引起。 通过免疫、充分的营养以及通过处理环境因素,可预防肺炎。 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疗,但只有约30%的肺炎患儿可获得他们需要的抗生素。 肺炎是一种影响肺部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由称为肺泡的小气囊组成,当健康的人呼吸时会充满空气。患肺炎时,肺泡充满了脓和液体,使呼吸产生疼痛并限制吸氧量。 在世界范围内,肺炎是造成儿童死亡的唯一首要原因。据估计,肺炎每年造成14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占全世界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18%。肺炎影响所有地方的儿童和家庭,但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最为流行。儿童可以被保护从而免受肺炎的影响,因为肺炎可用简单的干预措施进行预防,并可用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药物和医护进行治疗。 起因 肺炎是多种感染因子造成的,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最常见的起因如下: 肺炎链球菌——儿童细菌性肺炎的最常见起因; 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细菌性肺炎第二种最常见的起因;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 在感染艾滋病毒的婴儿中,耶氏肺孢子菌是引起肺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占感染艾滋病毒的婴儿中所有肺炎死亡病例的至少四分之一。 传播 肺炎可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病毒和细菌通常在儿童的鼻腔或咽喉处可发现,如被吸入则可感染肺部。病毒和细菌也可通过咳嗽或喷嚏在空气中产生的飞沫传播。此外,肺炎可通过血液传播,尤其是在分娩期间和紧接之后的阶段内。对引起肺炎的不同病原体及其传播方式,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因为这对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 症状 病毒性和细菌性肺炎的症状类似。但是,病毒性肺炎的症状可比细菌性肺炎的症状更多。 肺炎的症状包括: 呼吸急促或困难 咳嗽 发热 寒战 厌食 喘息(在病毒性感染中较常见) 患重症肺炎时,儿童可出现下胸壁内收,吸气时胸部内收或收缩(健康的人吸气时,胸部会扩张)。婴儿可能无法进食或喝水,并可出现失去知觉、低体温和惊厥。 高危因素 多数健康的儿童可通过自身的天然防御功能抵御感染,但免疫系统受损的儿童有形成肺炎的较高风险。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足可使儿童免疫系统虚弱,尤其是在非完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 患病,例如有症状的艾滋病毒感染和麻疹,也可加大儿童感染肺炎的风险。 以下环境因素也可使儿童更加易患肺炎: 使用生物燃料(例如木柴或动物粪便)进行烹调或取暖所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 居住条件拥挤; 父母吸烟。 治疗 可使用抗生素治疗肺炎。通常由卫生中心或医院提供处方,但绝大多数儿童期肺炎病例可有效地在家用药。对两个月和不满两个月的婴儿以及非常严重的病例,建议住院治疗。 预防 预防儿童肺炎是降低儿童死亡率战略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针对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麻疹和百日咳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肺炎的最有效方法。 充足的营养是改善儿童天然防御功能的关键,首先要在出生后头6个月完全进行母乳喂养。这不仅对预防肺炎有效,而且如果儿童患病,也有助于缩短病期。 处理环境因素,诸如室内空气污染(例如,通过提供经济上负担得起的清洁室内炉灶),并鼓励在拥挤的住所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也可减少肺炎患儿的数量。 对感染艾滋病毒的儿童,每天服用抗生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可减少感染肺炎的危险。 经济费用 研究表明,预防和适当治疗肺炎可每年使100万儿童免于死亡。仅通过适当治疗,就可避免60万例死亡。 在全球最贫穷的42个国家,所有肺炎患儿的抗生素治疗费用估计约为6亿美元。在占死亡人数85%的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治疗肺炎的费用将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约为2亿美元。费用包括抗生素本身以及培训卫生工作者的费用,后者还可加强整个卫生系统。 世卫组织作出的应对 2009年,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了《预防和控制肺炎全球行动计划》(GAPP),其目的是通过采取用以保护、预防和治疗儿童肺炎的一系列干预措施,来加速肺炎控制工作。采取的行动有: 保护 儿童,使其不受到肺炎的影响。这包括促进纯母乳喂养和洗手,以及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通过免疫接种, 预防 肺炎; 治疗 肺炎的重点是,确保每一位病儿都可获得正确的医护(或由社区卫生工作者提供,或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由卫生机构提供),并且可得到战胜疾病所需的抗菌素和氧气。 来源:WHO
1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哥伦比亚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升至44人
杨学祥 2011-11-10 04:55
哥伦比亚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升至44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9日09:53 中国新闻网 微博 2011年11月6日,哥伦比亚波哥大以西278公里的马尼萨莱斯市,因连日暴雨引发山体滑坡。 2011年11月6日,哥伦比亚波哥大以西278公里的马尼萨莱斯市,因连日暴雨引发山体滑坡   中新网11月9日电 据外电报道,随着救援人员8日从废墟中找到更多遇难者尸体,哥伦比亚上周末发生的重大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44人。   这次灾害发生在首都波哥大以西约287公里的马尼萨莱斯市,该市约有35万人口,24栋住宅被毁。   哥伦比亚风险管理办公室女发言人卡尔沃(Sandra Calvo)说,在上午找到2具尸体。   她说:“我们估计11人仍然下落不明。”   由于降雨,救援工作8日上午曾短暂停止。   哥伦比亚气象部门警告称,由于受拉尼娜气候现象的影响,自9月以来持续不断的强降雨天气将一直持续到2012年前几个月。 http://news.sina.com.cn/w/2011-11-09/095323438369.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土耳其东部地震死亡人数升至459人1352人受伤
杨学祥 2011-10-26 10:04
土耳其东部地震死亡人数升至459人1352人受伤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6日05:13 新华网 10月24日,在土耳其东部凡省,救援队用铲土机清理废墟。 新华社/阿纳多卢通讯社   新华网安卡拉10月25日电(记者 郑金发 戚燕凌)土耳其总理府25日晚发布消息说,土耳其东部凡省23日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459人。   总理府说,这次地震还造成2262座建筑物遭破坏,1352人受伤。土耳其有关部门已 视频:土耳其地震已459人死 灾民不满物资分配 来源:CCTV新闻频道 派遣3346名搜救工作人员前往地震灾区进行营救工作。   另据土耳其媒体报道,一名出生才14天的女婴在废墟中被埋46个小时后25日成功获救。12年前伊斯坦布尔大地震幸存者、女教师哈尼菲在本次地震中被压在坍塌的房屋下,再次幸运地被搜救队营救出来。   土耳其东部当地时间23日13时41分(北京时间18时41分)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中位于和伊朗接壤的凡省塔巴利村,震源深度5公里。   1999年,土耳其西北部地区曾连续发生两次大地震,造成约1.8万人死亡。 http://news.sina.com.cn/w/2011-10-26/051323362736.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土耳其地震死亡人数升至366人 2200栋建筑被毁
热度 1 杨学祥 2011-10-26 09:40
土耳其地震死亡人数升至366人 2200栋建筑被毁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1年10月25日16:07 我来说两句 ( 0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当地时间10月24日,土耳其东部地震灾区凡省,灾民抢夺一辆土耳其红新月会卡车上的救援物资帐篷。23日发生在土耳其东南部的7.2级地震,已经造成2262座建筑物遭到损坏,279人死亡,1300人受伤。   当地时间10月23日13时41分北京时间18时41分,土耳其东部地区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受灾最严重的是凡省东部的埃尔季什镇,那里有25至30栋建筑和一栋宿舍楼倒塌。在视察灾区后,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表示,已经有138人在地震中死亡,350人受伤。   中新网10月25日电据外电报道,土耳其总理办公室25日称,发生在该国东部的7.2级强烈地震已经造成366人死亡,约1300人受伤。   总理办公室还称,地震造成超过2200栋建筑物被毁。   当地时间10月23日13时41分,土耳其东部地区发生了里氏7.2级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和伊朗接壤的凡省塔巴利村,震源深度5公里。   联合国官员曾表示,土耳其目前正在按部就班地开展抢险搜救行动;由于灾情尚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该国政府婉言谢绝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所提出的各种支援。 http://news.sohu.com/20111025/n323369973.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6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流感流行的历史
qujiangwen 2011-10-9 11:15
美国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世界每年因流感而住院的患者高达15-20万人,1989年至1990年一次流行死亡人数就高达55000人。美国每年因流感造成30--50亿美元的损失,折合人民币415亿元,按桑塔纳2000每辆15万元人人民币计算,相当于27万辆。我国是流感的多发区,流感流行或局部爆发基本上每年均有发生。1998-1999年的两次我国北方爆发的流感曾使医院人满为患,使许多单位的工作受到影响。 1989~1990年在日本还发生全国大流行。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华康网》 ;原文链接地址: http://www.cnkang.com/nkwk/shangfeng/254529.html 与感冒的对抗中,有句话颇使人感到无奈:治愈感冒, 吃 药需要七天的时间,不吃药需要一周的时间。所以,抗拒感冒的根本办法在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在于未病先防。 1989年至1990年流感流行时,因患流感死亡的人数,美国55000人,英国26000人,荷兰4100人。在我国,当流感爆发时,各医院门诊量剧增,住院床位紧张。 世界上主要的流感大流行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记述了类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纪,德国医学地理学家Hirsch详细列表记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来的历次类似流感的流行病爆发情况。明显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发生在1510年的英国。后来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现过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规模流行病的情况。而对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详尽描述是1580年,自此以后,文献中共记载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东欧人, 1889年至1894年席卷西欧的"俄罗斯流感",发病广泛,死亡率很高,造成严重影响。   1918年至1920年,世界上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严重流感大流行--"西班牙流感",此次流感广泛波及世界各地,几年内共出现了三次流行高潮,临床发病率高达40%以上,并出现多种类型的肺炎并发症,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2000万-4000万人死亡,大大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致的死亡人数(850万人)。这次流感大流行的特点是,20-50岁的成人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当时受科学技术条件所限,无法分离出致病原。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西班牙流感的病原是一个谜。1997年,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陶贝格尔(J. Taubenberger)在《科学》周刊上发表了他与同事利用遗传学技术得出的研究成果,认为1918年的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种与甲型流感病毒(H1N1)密切相关的病毒。至今,仍然可以在某些国家的猪体内发现这种病毒。据2001年10月英国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正力图根据10名死于1918年大流感的伦敦人的遗体,找到引起这场流感的病毒样本或碎片,分析其基因组特征,研究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杀伤力和传染性。   此后,世界上又出现过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开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亚洲流感"、1968年出现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发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罗斯流感"。   在1957年"亚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发流行期间,各年龄组均易感,死亡率升高,65岁以上老年人尤为显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但是,身体强健的年轻人中的发病率大大低于1918年。1957年,H2N2病毒完全取代了以往的H1N1病毒。而1968年,H3N2病毒又取代了H2N2病毒。这两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个地区。据美国公布的统计数字,在1957年"亚洲流感"流行期间,美国共有7万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间,共有3.4万人在美国因感染致死。   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苏联出?quot;俄罗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罗斯流感"开始在美国在校学生及征募的新兵中爆发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许多国家也纷纷出现感染流行。此次"俄罗斯流感"大大不同于以往历次流感。引发此次流感流行的致病病毒为1950年流行的H1N1病毒株的变异体。因此,在该病毒株流行期生活过的人,即出生于1957年前的人,对于1977-1978年再次出现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病毒株感染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所以,绝大多数有关1977-1978年流感流行的报告均指出,尽管此次流行为典型的爆发流行,但成年人均为轻微感染,而在校青少年发病率很高。此外,与1957年及1968年的流感流行不同,此次出现的病毒新亚型并未取代以前流行的病毒株。因此,到目前为止,由1977年的病毒株进化出的甲型病毒(H1N1)与从1968年的流行株中产生的甲型病毒(H3N2)已流行了20多年,而且仍然在引起流感流行。   1997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现了18例由禽流感病毒导致的流感。当年5月,一名儿童感染致死,其感染的病毒被确定为与甲型禽流感密切相关。在此之前,从未证实过人类出现此种亚型的感染。同年11月,香港出现了17例类似病毒的系列感染。患者多病情严重,以成年病人尤甚,其中5例死亡。同时在香港饲养或进口的鸡群中出现了H5N1病毒爆发流行。由此提示,禽类实际上是这次流感流行的传染源。在香港当局大量宰杀鸡禽之后,感染并未进一步扩散。   1999年4月,从香港两个住院患儿(分别为1岁及4岁)体内分离出了两种甲型流感病毒H9N2株。对样本的分析表明,这两种病毒与1997年从人体及鸡禽中分离出的甲型流感病毒A/QUAIL/HONG KONG/G1/97内部基因相似。这两个病例均症状轻微,并均已痊愈。   1999年11月~2000年4月,欧、美、亚三洲均发生了中度以上的流感爆发流行,其中最严重的为法国,流行高峰时发病率达861/10万。但与往年同期相比,流感的发病人数并未增加,引发流行的毒株仍然是H3N2亚型。 http://www.fycdpc.com/jibingkongzhi/jikongfenye/204.htm 现代流感世纪之交大流行 有人将此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相提并论 现代流感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在20世纪与21世纪新旧世纪之交大流行。时间范围是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欧洲、美洲、亚洲均发生中度以上流感流行,其中最为严重的为法国,流行高峰时发病率达每10万人中有861人感染。 与往年同期相比,这次流感的发病人数并未增加,引发流行的毒株仍然是H3N2亚型。我国受到的危害也较为严重。以北京为例,1998年至1999年流感流行期间,流行高峰时发病率高达26.49%,非高峰期也有10%的发病率。 同样,在2000年1月,据英国首席医疗顾问利马·唐纳森教授估计,全国约5900万总人口中,平均每300人/10万人遭到流感袭击;而在苏格兰地区,平均每540人/10万人染上流感。短短数天,至少有50万人染病,而且染病人数一直呈急剧上升之势,这次流感被认为是英国11年来最严重的流感暴发。1989年,英国暴发的流感死亡人数2.6万。当时人们的关注焦点似乎在电脑的千年虫病毒,但没有想到,生物病毒首先袭击了英国人。由此,英国媒体戏谑,“感冒虫比千年虫威力更大”。 同样,2000年新年一过,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等大城市,多家医院都出现流感病人爆满的情况,使得当地卫生部门迅速批准缓解流感症状的首种药丸“Tamiflu”上市。 2000年,感冒同样没有放过美国,最初在西岸暴发,首先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此后蔓延至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佛吉尼亚、马里兰等19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如同1918年的流感,在美国,流感通常先在阿拉斯加开始,继而南移入侵美国西岸,然后抵达东岸。流感出现的季节通常在12月至翌年3 月。 2000年初,继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相继暴发流感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流感潮,其中法国的患者多达数百万人。法国传染病监察机构“警戒站”说,在法国肆虐的流感,到1月5日已有近100万人受感染。从12月27日至1月3日期间,平均每10万人中有741人患病。根据法国卫生部门的规定,如果每10万人中有157人受流感影响,就被视为疫症。因此2000年初的法国也被视流感疫区。 同样,意大利2000年初也暴发流感,初步统计每1000人中就有4人患病,患者病情持续3天~4天,引起并发症的病人可能有近万人。这次流感连雀鸟也不能幸免,当局捕杀了200万只雀鸟。而荷兰全国流感中心统计,2000年该国平均10万人中有260人发病,患病人数达全国总人口的10%~20%。在西班牙,流感病例比1999年多出30%,在南斯拉夫,流感病例达5年来的最高峰,贝尔格莱德有4万~10万人患流行性感冒。2000年初,阿尔巴尼亚流感的大规模暴发已导致至少数十人死亡,拉脱维亚有5人死于流感。挪威、丹麦、芬兰、瑞典、捷克、德国、保加利亚和以色列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流感肆虐。 http://www.stdaily.com/other/dzkj/2009/0505/5-4.htm 马流感简介 1 、什么是马流感IMG onmousewheel="return img_zoom(event,this)" border=0 alt="" align=right src="/pddwfy/UploadFile/200796112212341.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马流感( Equine influenza,EL) 是由 A 型正粘病毒引起的,目前已知引起马科动物发病的流感病毒主要有两种,一是 1956 年首次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现的 H7N7 型病毒,另一种是 1963 年在迈阿密查出的 H3N8 型病毒。其中 H3N8 型病毒显然是从一种禽流感病毒突变而来的,危害比较大。近年来一些重要的马流感爆发,如 1989 年在中国、 1979 年在特立尼达、 1985 年在阿根廷、 1986 年在南非和 1989 年在牙买加的疫情,都是 H3N8 型病毒引起的。 马流行性感冒( Equine influenza,EL) 简称马流感,是由马 A 型流感病毒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马流感为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的临诊特征为发烧、咳嗽、流鼻液、母马流产等为主要症状。该病广泛存在世界许多国家,并在很早就有报道。目前已知引起马科动物发病的流感病毒主要有两种: 1956 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从流感病马体内分离到的病毒为马甲 I 型流感病毒, 1963 年在美国的迈阿密州从马体分离出的病毒为马甲Ⅱ型。到目前为止,马流感病毒只有这两个在抗原性上不同的亚型。马流感病毒与其他流感病毒相比,相对比较保守,仅限于 2 个血清型。 国际上根据流感病毒的 H 和 N 的不同,将 H 分成 15 个型, N 有 8 个亚型。马甲 I 型和马甲Ⅱ型分别属于 H7N7 和 H3N8 亚型。 2 、病毒的特性和造成的流行 马流感会影响马、驴、骡和其他马科动物,没有年龄、性别和品种差别,病毒传染很广,此前只有冰岛、纽西兰和澳洲没有发现马流感病毒的踪迹。病马咳嗽喷出含有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方式。此病也可通过空气和污染的饲料、饮水经口感染,配种也是此病的一种重要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极为迅速,由于病马感染以后能获得的长时间的免疫,因此,成年马匹都带有大量的抗体,所以在流行时发病的多为幼龄马。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北方地区以春秋多发。 1974 年、 1989 年至 1990 年、 1992 年秋至 1994 年分别爆发了 3 次大流行,自第二次大流行后,近 20 年马甲 I 病毒未再分离到,很可能此病毒现在已经消失。近年来,我国西北、东北等地区马流感发生间隔时间缩短,危害愈趋严重,给我国养马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日本本年 8 月 16 日爆发马流感疫情,日本中央赛马协会表示,为防止流感疫情扩大,比赛都将暂停举行;这也是该马会 35 年来,首度因为马匹罹患流感,而紧急宣布停赛。 澳大利亚 8 月 23 日暴发马流感,暴发地为悉尼一家检疫所。不久,悉尼世纪公园内一个训练中心也发现 11 匹马 “ 感冒 ” 。由于担心疫情蔓延,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全国所有马匹将隔离 3 天,并于 25 日取消数十场赛马比赛。澳联邦卫生部长艾伯特今天称,新州检测出来的马流感至今还没有从马传播到人的危险,这种疾病只会在马之间传播,不会从一种动物传到另一种动物。 3 、危害 马流感多数发生在竞赛马匹中,结果赛马活动被迫暂停或取消,经济损失惨重,因此各地的赛马业界都闻马流感而色变。南非 1986 年的马流感造成赛马暂停五个月,FONT face="Times New http://www.pddwfy.com:88/pddwfy/infoshow.aspx?info_id=464item_id=5 中国是流感病毒新变异株发源地吗 作者: 来源:健康报 发布者: 刘斌 类别:新闻扫描 日期: 2005-07-06 今日/总浏览: 1/2375   2004年东南亚禽流感流行时,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撰文声称中国是此次H5亚型禽流感“发源地”。中国真的是流感病毒新变异株的发源地吗?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姜庆五教授。   流感流行和变异特点   姜庆五教授说,世界上有一个影响甚广的假说——中国,特别是华南地区是全球流感病毒新变异株的起源地,而要了解这一假说的来源,就必须先从流感流行和变异的特点说起。   人类感染流感病毒是惟一能在短时间内引起世界范围大暴发的病毒,它难以控制和预防的重要原因在于非常容易产生变异。这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抗原漂移,流感病毒为RNA病毒,其RNA复制酶缺乏校正阅读能力,基因序列在复制时比较容易发生错码,这些错码的不断积累可使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抗原逐渐发生抗原漂移。   这一点在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抗原(H抗原)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而H抗原又是流感病毒引起人类免疫系统所产生抗体的关键靶标。由于H抗原在复制时持续产生抗原漂移,使得先前的流行株流行时刺激人群所产生的免疫屏障在新的变异株面前完全失效,从而导致新的流行。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流感H亚型在人群中流行了几十年,却每年都有新暴发流行出现的原因。   二是基因重组,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由8条RNA序列构成,如果在动物身上同时感染了多种类型的流感病毒,就可能产生新的突变重组株。如果该重组株的H抗原部分或全部来自于人类以外的宿主,使得人类已有的免疫体系无法识别,就可能引发新的大流行。历史上所记载的4次流感大流行,其病原体很可能都是通过病毒的重组而来。   但是,重组株想要威胁人类健康还必须解决一个难题,即如何传播给人。实际上,野生禽类才是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所有的人流感病毒最初都是从禽流感病毒跨宿主传播来的。禽流感病毒无法在人体细胞膜上找到相对应的受体,因此就不能直接感染人,必须要有某种动物作为中介才行。猪就是这样一个可能的中介物种,猪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同时具有人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的受体,因此既可以感染人的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禽的流感病毒,从而为两种病毒的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起源说”的由来   姜庆五教授介绍说,“华南是世界流感发源地”这一假说最早是Shortridge于1982年在英国的《柳叶刀》杂志上提出的,认为动物特别是中国南方的家禽家畜(鸭和猪),是对人传播流感病毒的根源,也是基因重组出现新亚型的根源。该假说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南方有大量密集的农村人口,而且往往人、猪、家禽同居一室,增加了流感病毒重组机会,滋长了跨宿主传播和流行的几率。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在科研领域的落后,对此类假说提不出强有力的反驳证据,国内也有学者对此推波助澜。20多年来,这一假说似乎已经变成了流感病毒传播和变异的客观事实,在国内外各种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中被广泛引用,已经没有多少研究者想要对其真实性进行验证了。   流感变异规律需深入解读   姜庆五教授说,生物信息学领域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流感病毒基因测序数据,其中H3序列达1000余条,它们蕴涵了病毒变异的丰富信息,这使得基于大批量基因序列数据的深入研究变得可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感研究课题组张文彤博士最近构建了流感病毒H3基因完整的进化树,该进化树生动地展示了H3抗原从1963年至今的进化历程。   禽类作为流感病毒的“蓄水池”,其群体中的H3亚型流感病毒在数十年间基本上并无明显的变异,但自1968年传播到人群中后,由于受到人群中免疫压力的作用,其序列开始出现高速变异,此后整棵进化树的主干都是由人序列构成。从进化树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此时序列的变异完全都是点突变的逐渐累积,在主干中并未发现由于基因重组而出现进化方向的较大改变。虽然这几十年间出现了多起病毒跨宿主传播事件及病毒的重组事件,且大多与猪有关,但是这些都未能对人流感病毒的变异产生任何影响,相应的变异株只是在猪群或其它动物中造成了新的流行。   显然,进化树分析的结果显示出在这几十年的时间中,基因重组并未对H3亚型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和传播造成影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能够和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的也是H序列,这是病毒传播的先决条件,因此那些重组株如果想在人群中得到传播和流行,其H序列必须来自于人株病毒,否则根本就不能获得“入场券”。虽然禽或其他宿主的H序列有可能通过重组和突变获得这种能力,就像1968年H3亚型初次在人群中传播一样,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24943   “发源地之说”是偏见和歧视   既然H3病毒在人群中的变异主要是由于抗原漂移所致,那么这些抗原漂移所致的新突变株是否特别和中国“有缘”,或者说那些疫苗制备推荐株是否主要来源于中国?姜庆五教授介绍,以1968年以后在人群中流行的主要亚型H3N2为例,WHO先后一共发布过23株抗原推荐株,其中有9株采集自中国,是发现推荐株最多的国家(地区),其次为大洋洲,共5株。这似乎说明了中国应当是H3亚型新变异株的发源地,但是如果注意到时间分布,则会发现中国主要是在1986~1995年间一共出现了7株推荐株,特别是在1987和1989年均出现了两个推荐株。   但在此时间段之外,除1968年第一株人H3亚型推荐株采集自香港外,只有2002年在福建又发现了一株推荐株。这就是说,在1970~1985年的15年间,虽然前后出现了8株推荐株,但均与中国无关。显然,在H3亚型抗原漂移的过程中,新变异株的出现并非都是和中国有关的。   如果将这一结果和中国起源说的主要论据结合起来,就会发现由于已经明确人H3序列的变异主要受到的是人体免疫屏障的驱动,与其他宿主没有太大关系,因此华南地区的混养环境不应当影响病毒的变异,所以对于已经在人群中流行的流感亚型而言,其新变异株的出现应当和中国无明显关联。   那么,是否可以退一步认为基因重组所致的突变株主要起源于华南?姜庆五教授认为对这一问题还需要作深入研究。有趣的是,近年来人、猪流感病毒重组事件在欧洲、北美均有发生,中国这个重点怀疑对象反而平静得多。实际上,猪作为中间宿主的作用等问题还没有最终的定论,而且相比之下,东南亚地区的混养环境和气候条件应当比华南更容易导致重组突变株的出现,也更有资格被怀疑为发源地。把最早出现在东南亚的H5禽流感的源头也说成是起源于中国,这完全是对中国的习惯性偏见和歧视在作祟。 美国科学院院士帕雷斯:甲型H1N1流感的危害不会特别大 (2009-05-06 10:50:38) 转载 var $tag='流感,h5n1,hiv,帕雷斯,非洲,杂谈'; var $tag_code='caca2613b84d683b8aae5ad2eaf87432'; var $r_quote_bligid='49a555cb0100cikc';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 流感 h5n1 hiv 帕雷斯 非洲 杂谈 分类: 文章选登 2009年,5月2日,美国病毒学会会长、美国科学院院士、全球顶级流感专家彼得·帕雷斯(Peter Palese )在美国《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撰文认为: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危害不会特别大(原文标题为:Why Swine Flu Isn't So Scary,直译为《为什么猪流感不是那么可怕》)。 帕雷斯院士作为全球顶级流感专家,多年来一直强调:对未来流感大流行的准备工作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但是在面对具体的某个流感毒株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威胁时,他却总是能凭籍渊博的学识,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提出可能与众不同、但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观点。一个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自从1997年香港H5N1禽流感流行以来,帕雷斯院士是H5N1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假说的最强烈反对者之一。十余年来的事实证明他基本上是对的,香港H5N1禽流感一直未造成全球大流行。 理论上,猪流感引发大流行的可能性比禽流感要大得多,帕雷斯也是持这种观点的。这次的猪流感在从首例确诊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5级警告的水平,并有可能上升到6级(最高级别)。这是否证明了帕雷斯上述理论的正确,表明确实有一次危害相当于1918年猪流感的新的猪流感大流行就要到来呢?帕雷斯院士没有因为自己的理论初步得到验证而得意忘形,经过冷静的系统分析,帕雷斯院士在《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文章中以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作出最新预测:结果不可能那么糟,我们完全有理由更加乐观。 当然,帕雷斯院士说当前的猪流感危害不会特别大,并不是说当前不要防控这种流感了。帕雷斯的观点可以换一种我们更熟悉的表述方式:我们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与此同时,在战术上仍要重视敌人。我们应当有充分信心:人类积极、科学的应对完全可以将流感大流行的损失降到最小。 帕雷斯院士多年来一直担任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主任。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经常访问中国(包括武汉)。1987-1989年,我曾在帕雷斯院士的实验室做流感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在这篇《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文章中,帕雷斯院士首先对新的H1N1病毒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 1.这种猪病毒与1918年的大流行病毒属于相同的H1N1亚型。 2. 猪病毒很容易实现人际间传播。目前,猪病毒株已出现在4大洲。从未证明禽流感H5N1病毒(另一种有流行潜力的病毒)容易实现人际间传播;人可能是直接从鸡感染H5N1病毒,这种感染需要大量病毒才能实现。 3. 这种猪病毒在它们通常出现的季节以外的季节出现,这是不正常的。流感病毒很少在4月底在北半球分离到;而目前在新西兰则冬季尚未开始,但在那里也报告分离到数个毒株。 4. 猪病毒经由突变和/或从其他人或动物流感病毒获取新的基因,可以变得比它们目前所表现的致病性更强。对流感病毒来讲,突变和获取外来基因是自然发生的过程,其中不存在任何人为的干预。而且,这些进程(以及它们的毒性会增强到什么程度)无法预测。 帕雷斯还以严密的论证,告诉我们为什么应该乐观: 1.1976年,在新泽西州迪克斯堡曾发生过一次H1N1猪病毒的爆发,该病毒曾发生过人际间传播,但最终并没有成为一种非常致命的大流行株。 2.目前流行的猪病毒与我们在过去若干年里经历过的其他季节性流感毒株相比,其毒力很可能并不是更强。 3.目前的猪病毒缺乏一个重要的分子标志(病毒内部蛋白PB1 上的 F2片段),这是在1918年的病毒和高致病性的H5N1禽流感病毒中都存在的。如果一种流感病毒要想对人类或对鸡具有高致病性,此毒力标志确实是必要的,那么目前的猪病毒就缺少能成为一个主要杀手的基本条件。 4.因为人类在过去数十年来一直暴露于H1N1病毒,我们可能有一些针对猪H1N1病毒的交叉免疫力。虽然这种免疫力可能不足以防止患病,但很可能能降低病毒引起的死亡率。帕雷斯推断,由于人群中这种“群体免疫”的存在,即使是出现类似1918年H1N1的病毒,它也绝不可能引发它曾经引发过的那么可怕的后果。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当前的猪病毒将演变成为另一种(第四种)常规的季节性流感毒株。 5 .疫苗和抗流感药物的技术平台比起几年前已大大改善。根据我们所知道的猪病毒的结构和序列,目前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已批准的药品和已获注册的疫苗(稍经修改即可适用于猪流感毒株)对付这一新的病毒将是非常有效的。此外,目前的技术以及生产能力将使我们能够有足够数量的猪病毒疫苗在2009-10这个冬季供应全国。 最后,他指出,我们有大量得到改进的基础设施,以应对新出现的疾病。 针对H5N1禽流感威胁实施的各项计划和预案,大大改进了整个监测系统(如果没有这些改进的监测系统,我们可能不会这么快就发现了这次的猪病毒)。最主要进展是我们的政府已着手发展新的和改进的制造工艺,令人振奋的新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开发也正在不断向前推进,结果让人类在与狡猾病毒的斗争中很有希望占上风。例如,通用流感疫苗(1 种长期对所有毒株有效的疫苗)和广谱抗病毒药物正在我们的实验室和创新的生物技术公司开发。这项工作的主要经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这种投入是值得的,结果将减少未来流感对公民健康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冲击。我们当然应当审慎地准备对付猪流感,但同样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充分认识我们目前已具备的能力。 (本文作者:严家新教授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狂犬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和诊断试剂的研究。文中提到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帕雷斯曾是严家新教授的博士后导师。) 流感病毒正在演绎RNA起源学说吗? 病毒 , 流行 , 周期性 , 起源 摘自: 生物 探索 导读: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 人类 及 动物 患流行性感冒的 RNA 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在 世界 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病毒 分子 内部包含7或8条RNA遗传片段,这些单股负链与核 蛋白 结合后缠绕成高密度的核糖核蛋白体。 流感病毒分子 科学家 在不同生物体中发现数10种核酶(Ribozyme),既有切割型又有剪接型,它们不仅能催化自身反应又能催化其它分子反应。核酶的化学本质是RNA,鉴于RNA作为遗传信息 载体 的同时又能行使催化功能,生命起源 自然 从 DNA 和 蛋白质 的争论中归属在RNA分子上。 1986年,哈佛 大学 的教授在Nature期刊上提出了“RNA世界”的进化学说。他认为,生命起源的早期存在一个纯粹的RNA分子系统,部分RNA行使催化功能让RNA遗传信息进行自我复制。由于RNA能够复制和保存,所以此系统能够生存和进化下来。在进化的过程中,RNA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让结构更稳定的DNA代替,而催化功能由催化活性更强的蛋白质取代,真正的生命系统就此诞生。 病毒是一类具有核酸分子(RNA或DNA)的非 细胞 生命体。法国 生物学 家PatrickForterre认为,病毒处在物种进化的中心位置,其它物种的DNA来源于病毒。不稳定的RNA分子决定了它们在原始细胞中极易形成分裂片段,蛋白质包裹这些RNA片段形成了原始病毒。受到该病毒感染后,原始细胞合成了降解外源RNA的蛋白质,这就是细胞降解外源RNA机制的起源。为了适应寄生生活,病毒不断进化出更稳定的 基因 组,单链RNA被双链DNA所取代。遗传物质稳定后,病毒能够在寄主体内繁殖下去,并逐渐取代宿主RNA成为胞内唯一的遗传物质。所以细胞DNA来源于病毒DNA,细胞核源于病毒。 从病毒进化学说上看,细胞DNA从病毒DNA获取后不断地进行组装、转座等遗传事件,最终形成结构严密的染色质。相比于病毒RNA或DNA,细胞DNA具有遗传信息量大、装配精密等特点,因而成为主要的生命体。病毒本身不能代谢,必须通过寄生生活完成繁殖,而这种生活方式必然给寄生细胞带来损伤。在应对寄主细胞不断进化的排异系统时,遗传变异则是病毒的生存法则。 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和其它动物,并在短时期内造成流行性疫情,因为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变异速度极快的流感病毒。多片段RNA组成的流感病毒出现碱基突变、片段重组等遗传事件,旧的抗原簇被“隐匿”后往往能逃避免疫系统的“侦查”。流感病毒RNA结合在核蛋白上形成稳定的遗传物质,从而避免了不稳定RNA向DNA地转变,把进化状态定格在RNA分子上。如果说病毒DNA成就了细胞DNA的进化优势,流感病毒RNA无疑是RNA起源的“守护者”。 病毒进化学说是在RNA起源学说的基础上分析病毒的进化地位和进化历程。该学说认为病毒是原始细胞甩出去的“生命形式”,不是所有RNA被蛋白质包被后都能成为病毒,编码蛋白满足寄生生活的核酸蛋白体才有可能成为病毒。流感病毒RNA可编码出病毒复制和吸附功能的蛋白质,换句话说,流感病毒是原始细胞一次成功的“抛甩”。此外,流感病毒RNA是多段分布的,因为片段之间可发生遗传重组,高突变的流感病毒才不会被进化淘汰掉。RNA起源促使流感病毒的形成,后者见证了遗传物质由RNA向DNA转变。某种意义上说,流感病毒正在演绎RNA起源学说。 流感病毒飞沫传播机理 如果两个H1N1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血凝素以及神经氨酸酶)达到活性的微妙平衡,可使病毒变得有能力经飞沫传播。 研究 人员利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一种基因工程方法,用于控制流感病毒基因的组合),将2009年流行的H1N1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基因,加入这一株流感病毒,所得出的新病毒株,具有经由飞沫传播的能力。 多种流感病毒被一种新抗体中和 美国 科学 家最新发现了一种可中和30种流感病毒的抗体,这为寻找流感的通用治疗方法以及研制新型流感疫苗等提供了新线索。 中和抗体CH65能黏附在流感病毒表面的蛋白质“血凝素”上,从而中和流感病毒的毒性,阻断病毒入侵人体细胞。 流感病毒致死机理 美国斯克里普斯 研究所 的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了流感病毒使感染者病重甚至死亡的机理。流感致死的免疫过程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可以预测病毒感染过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被认为是1918-1919 年间世界大流感和近来猪流感、禽流感爆发的主因。 利用遗传学和化学手段研究细胞表面受体S1P1,他们意外地发现当控制血管壁内皮细胞的S1P1受体时,会影响细胞因子的释放。而之前科学家猜想细胞因子释放是通过位于肺部的受病毒侵染细胞发生的。 http://www.helixnet.cn/bbs/thread-55492-1-1.html PNAS:美发现能识别多种流感病毒的广谱抗体 发布: 2011-08-10 来自: PNAS 阅读数:1895次 美国科学家在8月8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撰文指出,他们最新发现了一种能识别30多种流感病毒菌株的人类广谱抗体,更多地了解这种抗体有助于科学家研制出长期有效的流感疫苗。 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斯蒂芬·哈里森和同事在一名男性志愿者体内发现了这种名为CH65的中和抗体,其能黏附在流感病毒表面的血细胞凝集素蛋白质上,从而中和流感病毒的毒性,阻止病毒入侵人体细胞。 血细胞凝集素是流感病毒表面的蛋白质,病毒依靠它和宿主细胞结合。流感病毒血细胞凝集素常发生变异,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及时跟进,不断研发对抗流感病毒的新疫苗。当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后,人体会制造出差异较小的抗体——能识别和记住病原体(包括病毒)的免疫系统分子。抗体只需识别出病毒外壳的一小片就能起作用,这意味着人类存在着各种各样能识别流感的抗体。 哈里森团队使用了一种能快速扫描人体免疫细胞内分子的新技术,以了解在人体内制造出的不同抗体对疫苗的反应。结果,他们意外地发现了这个能识别多种流感病毒菌株的新抗体。而且在新抗体对抗1998年到2007年出现的36种流感菌株的实验中发现,新抗体几乎能识别并阻断其中的30种菌株。 哈里森表示,如果某人能制造广谱CH65抗体,那么或许人人都能制造出这种抗体,他希望能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CH65抗体。 哈里森正和布兰迪斯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尼克劳斯·格瑞格瑞夫合作,以得到注射疫苗后抗体在免疫系统中进化时不同时期的结构信息,据此,他们能推演出免疫系统如何选择制造出何种抗体的模式。 科学家可能会更直接地在临床实验中使用CH65,哈里森表示:“有些科学家希望能制造出给感冒重症患者服用的治疗性抗体,最新发现的抗体对此也有帮助。” 生物探索推荐英文论文摘要: Broadly neutralizing human antibody that recognizes the receptor-binding pocket of influenza virus hemagglutinin Abstract Seasonal antigenic drift of circulating influenza virus leads to a requirement for frequent changes in vaccine composition, because exposure or vaccination elicits human antibodies with limited cross-neutralization of drifted strains. We describe a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CH65, obtained by isolating rearranged heavy- and light-chain genes from sorted single plasma cells, coming from a subject immunized with the 2007 trivalent influenza vaccine.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 complex of the hemagglutinin (HA) from H1N1 strain A/Solomon Islands/3/2006 with the Fab of CH65 shows that the tip of the CH65 heavy-chain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3 (CDR3) inserts into the receptor binding pocket on HA1, mimicking in many respect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receptor, sialic acid. CH65 neutralizes infectivity of 30 out of 36 H1N1 strains tested. The resistant strains have a single-residue insertion near the rim of the sialic-acid pocket. We conclude that broad neutralization of influenza virus can be achieved by antibodies with contacts that mimic those of the receptor. 成人季节性流感疫苗防流感几率不足六成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102811103622820167.shtm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11)70295-X/abstract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0 个评论
围观:连总理都不相信已发布的死亡人数?
热度 8 QFL 2011-7-28 08:03
围观:连总理都不相信已发布的死亡人数?
据爆料 (http://news.163.com/11/0728/00/7A0SN39E00014JB6.html) : 27 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 “7·23” 事故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准确核实遇难者人数和身份 , 妥善做好赔偿、抚恤等工作,要求严肃认真地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调查处理工作要公开、透明,结果向社会公布,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 。 可否理解为: 连总理都不相信已发布的死亡人数? 另外, 那眼睛还十分雪亮的人民呢!!!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2488 次阅读|9 个评论
快讯:温州动车事故死亡升至39人
热度 2 xupeiyang 2011-7-25 20:05
到25日18时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上升到39人,其中38人身份确认,第39人是否是在事故现场发现的还在核实;住院192人,其中重症12人。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5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动车的悲剧”之思考
热度 1 xcl2822 2011-7-25 14:10
动车追尾,车毁人亡,重大事故,何其哀伤! 照理说,科技发展到今天,很多不幸可以避免。 但是,偏偏可以避免的事故,却又频频发生,付出许多生命代价。 由此,感到从事科学技术,更需要谨慎、认真、稳妥、安全! 任何一个微小的偏差,将是生命的付出、财产的损失! 社会有些浮躁,科技难免浮夸,面对众多苍生百姓,父老乡亲,的确需要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查缺补漏。 不想转载什么内容,但还是转载了如下的信息,作为一种警示! 八大追问:造成动车追尾200多人死伤惊天悲剧的祸首是谁?      文:中国民工李蜀皖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222689.shtml      中国突发的悲剧太多了,多到了让国人麻木的地步。高速公路烧死40多人、矿难埋掉100多人、矿井毒气毒死200多人、地震豆腐渣校舍压死50多人、大楼烧死50多人、夜总会烧死200多人、网吧烧死40多人、工厂烧死20多人、某个活动发生踩踏死亡100多人、泥石流吞没了村庄死亡失踪1000多人、流行病毒非典死亡300多人、飞机掉下来死了数十人、劣质奶粉大头娃娃死亡的孩子数十人、烟花爆炸死了数十人、某些地方发生报复社会的恐怖袭击死亡了数人、输血导致的艾滋死亡人数是个迷……今天,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和谐号动车高铁居然追尾,又死了35人!      列举太多的死亡悲剧,已经不能触动某些人和势力的神经了。个别悲剧的发生,当然不能预测,难以幸免,每个国家都不例外,即使文明如美国和挪威,也遭受恐怖袭击,但别人是个案,比例很低。而中国发生群死群伤的事件太多了、太多了、太多了!已经是到了找不到理由借口来搪塞的地步了!!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了!!!我们在追究每一个悲剧直接肇事者的时候,更应该挖掘他们的根源,否则,这些死亡案例将循环往复,不断发生,最终都会发生在你我身边,甚至是你我身上。今天,让我们就以动车追尾的实例,来追问惊天悲剧的祸首究竟是谁?      一问:那些玩忽职守的工作人员。   我不是高铁技术人员,不能明确去指责那个岗位犯了错、导致这个悲剧。但是我要说,前车和后车的驾驶人员,尤其是信号控制人员,你们不知道两列动车有故障吗?我曾经进入机场控制台,看到所有飞机的区域、位置和信号,中央控制人员和地面引导人员、以及飞行员,沟通顺畅,难道号称世界领先的和谐号动车指挥人员,不知道自己的车在那、出了什么故障吗?不能直接或者用备用的方法进行联系、指令动车停下吗?这其中一定有人技术不精,或者玩忽职守了。这些人应该受到惩罚!      二问:那些惟利是图的低劣企业。   中国南车?中国北车?铁道部?还是那个软件制作公司?我不是高铁技术人员,只是一个平民,甚至不知道去指责谁。但是我要用常识去质问你们。一个雷电就能将动车击停?避雷设备在那?长途动车防雷电,那可是普通客车、甚至是飞机都能做到或者避让的事情。还有,那个自动软件怎么不能发射信息到后车或者指挥中心,警告前车有故障。这些应该是起码的基本常识吧。这样一个动车、技术、软件,如此不成熟,随时出故障,是谁让他运营的?这其中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所有相关谋利的,都应该押上审判台!      三问:那些歌功颂德的喉舌媒体。   是谁,人们日报?CCAV?中央人们广播电台?你们不是宣传高速铁路是如何世界领先,一杯水都不会震动倾倒的吗?你们不是宣传和谐动车幸福无比,舒适安全远比飞机和其他交通工具更好吗?我可是历历在目、言犹在耳的。你们不是将高铁吹上天,说成是伟大的成就,赶超世界、领先地球的,欧美西方都羡慕,要准备出口,支援外国的吗?你们知道媒体的第一责任不是利益宣传、而是舆论监督吗?你们只是一个传声工具,不能将高铁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告诉民众,你是什么合格的媒体吗?你们应该去忏悔!      四问:那些出卖灵魂的禽兽专家。   你们真的研究出高铁的核心技术了吗?据说主要技术不是在国外买的,就是在国外抄的,研究出了一点皮毛的技术,就好意思出来吹了?你们讲的话和样板官员一样,这样的思维结构,能研究科学技术?你们的那些论文,究竟是抄袭谁的?你们的精力主要用在做官上面,如何能作出技术?高铁隔三岔五出故障,你们还好意思腆着老脸说“世界最先进、最安全”!你们那点技术,甚至不能糊弄业余的网友了。整天吹牛冒充专家,终于牛皮吹破了,闹出人命了,现在,你们在那,当初你们信誓旦旦,现在一个个给我出来谢罪!      五问:那些黑白颠倒的五毛写手。   相关的亲友在悲痛欲绝,执着的民众在追寻真相,真正的专家在寻求下一次避免灾难的办法,独立的媒体在申讨追责那些事故的负责人和源头。但是,一些出卖良心、黑白颠倒的职业五毛还是出动了,开始压制正常的倾诉,封锁那些问责的声音,误导那些事故的原因,甚至嘲讽那些正直善良的网友。这次动车事故,既不是极端维权人士的袭击,也无关日本、美国的阴谋,就是一个国殇般的特大事故,你们能不能有点人性?      六问:那些丧尽天良的红十字会。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红十字会这个机构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他们会卑鄙到这地步。”我总阴暗地觉得,中国红十字会是希望中国发生重大公共灾难的,这样他们就有借口发起捐款活动,以便更大幅度地贪污挪用善款了,这次和谐号追尾重大伤亡事故,他们又要丧事变喜事,出来逼捐了吗?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在江苏无锡,当地爆出地震专项捐款,当地按照比例、挪作他用的确凿消息。红十字会几百块钱的小帐篷,采购能花2000多元,这个价格能买大帐篷2个,而且采购数量那么庞大,采购公司居然是空头挂靠的。这些从来没人出来澄清。出了一个二奶郭美美,连红十字会的内裤都扒下来了,原来这个组织,就是一爱唱红歌的太监。      七问:那些贪腐成性的渎职官员。   铁道部抓了一个又一个贪官,层出不穷。我都记不住这些名字了。这次出了这么重大的事故,直接又免了2个。我就觉得好笑,免了他们俩,就是杀了他们俩,两辆和谐号下一次就不会再火星撞地球了吗?官员渎职,现在已经是普遍现象,上面几个铁道部官员,那个上台的时候不是说要清廉为官,那个视察的时候不是说安全大于天?只怕说了这个话前,就收了那个建筑商送来的钱,说了这个话后,就上了那个建筑商送来的妞。这样的官员指挥时速200-400公里的高铁,你敢坐,我肯定是怕怕。他们只接受政治任务,而不是技术要求,也不是人民的福祉,这样的官员搞出的高铁,其危险性是肯定的。      八问:那些拒绝先进的罪恶制度。   高铁技术不成熟,怎么不继续研究,直到成熟了再运用?我们自己的技术不安全,为什么不去购买别人的技术,而一定要自己搞个不安全的,来满足虚伪的民族自尊心?这个会害死人,知道吗?高铁建设本来就是重大难题,原来不能按时竣工,是谁下达指令,要向一个组织和一个节日献礼,强行提前将不健康的婴儿生下来?高铁运行既是一个技术,也是一个制度,就算技术过关,如果责任人和制度存在致命缺陷,也是要出大问题的。前段时间波兰总统强迫飞机驾驶员在恶劣条件下降落造成重大空难,我们为什么要复制这个?当年我国宁可饿死人也要和美苏对抗、耗费巨资造出那些不实用的大杀器,最终是大家一起受害,这个道理不简单吗?只有改变这个制度,才能减少这些灾难,我们死了这么多人,遭了那么多罪,还不能悔悟吗?      我之前坐过广州到深圳、广州到长沙的高铁,感觉很不踏实,总是预感高铁迟早要出事。原本计划这几天出差福建和浙江,很有可能也要坐那动车。这让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官员、专家、喉舌等,将和谐号出轨,再次赖在老天爷雷公的身上,试图以“不可抗力”的天灾理由,将高铁带病继续运行下去,将这个制度带病继续运行下去,那么下一次高铁,甚至这个制度,再一次出轨是迟早的,尔若不信,试目以待!      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但愿这一次的反省能反省到根本,但愿和谐号真正能在自己的轨道上和谐运行,而不是随意出轨。要知道,和谐号伤害践踏百姓的时候,就是脱轨掉落高架桥自我粉碎的时候,那么就等着挖掘机和切割机,将他肢解、掩埋。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2710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为什么永远是35人?
热度 8 gabbro 2011-7-25 14:00
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为什么永远是35人?
这次高铁事故据报道死亡人数是35人 (根据许老师提供的数据,已经上升到38人, 但上海东方卫视电视台当天就报道死亡人数63人,参见 蔡津津 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2477do=blogid=468378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ex7RnHeLyk/ )。死亡人数只是一个冰冷的数据,没有遇难者的任何信息。实名制应该对伤亡人数的统计更准确,但在关键时候失灵了。 被挤碎的那节车厢有多少乘客,生还的有多少?还有掉下来的那些,以及悬挂的那节车厢,有多少乘客,生还的有多少?其它车厢是否有遇难的或受伤的乘客? 人命大于天! 据新闻报道中给出的数据,多数重大灾难的死亡人数都是35人,为什么? 难道传说是真的,如果一次死亡人数36人以上,就要有市委省委一级的长官辞职? 如果是真的,那么,官帽大于一切? 恐怖的死亡线!线以下的是死亡,至少还有人哀悼。线以上的的生命被蒸发了,连数字都没有,仿佛从来不曾存在。
123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转+编辑】死亡人数控制36人内,你懂的
dongyanqing 2011-7-25 13:04
1993年4月,辽宁省大石桥市列车与大客车相撞,35人死亡 1995年3月,辽宁省鞍山商场火灾,35人死亡 1995年11月,山东省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 1996年6月,云南曲靖假酒案,35人死亡 1997年5月,深圳黄田机场空难,35人死亡 2001年7月17号上午8点左右,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船坞工地,由上海电力建筑工程公司等单位承担安装的600吨龙门起重机在吊装主梁过程中发生倒塌事故,造成36人死亡 2001年8月,新疆一卧铺客车在新沙干渠桥坠入渠中,35人死亡 2003年7月,河北省辛集市烟花厂爆炸,35人死亡 2003年7月,山东省枣庄煤矿发生透水,35人死亡 2003年8月,贵州省三穗县滑坡,35人死亡 2003年2月,贵州六盘水瓦斯爆炸,35人死亡 2003年12月,辽宁铁岭烟花厂爆炸,35人死亡 2004年8月,山西临汾矿难,35人死亡 2005年3月,江西上饶境内高速公路发生爆炸,35人死亡 2005年12月,河南新安煤矿透水,35人死亡 2006年4月,山西忻州爆炸,35人死亡 2006年7月,湖南省瑶岗仙钨矿矿区发生洪灾,35人死亡或失踪 2006年7月,广西台风,35人死亡 2007年4月,河南省平顶山煤矿爆炸,33人死亡 2007年7月,重庆暴雨,35人死亡 2007年7月,山东暴雨,35人死亡 2007年10月,福建莆田火灾34人死亡 2007年11月,贵州毕节瓦斯突出事故,35人死亡 2007年11月,湖北宜万铁路岩崩,35人死亡 2008年5月,一辆旅游客车在阿坝县遭遇滑坡,35人死亡 2008年5月,贵州洪灾,34人死亡 2008年6月,云南冰雹,34人死亡 2008年7月,河北蔚县煤矿爆炸,35人死亡 2008年8月,广西那读煤矿透水,34人死亡 2008年9月,山西襄汾矿难,34人死亡 2008年11月,云南泥石流,35人死亡 2009年9月,河南平顶山矿难,35人死亡 2010年5月,辽宁阜新交通事故,33人死亡 2010年6月,福建广西四川洪灾致,35人死亡 2010年8月,甘肃天水陇南暴雨,34人死亡 2010年9月,广东洪水地质灾害,34人死亡 2010年9月,蜱虫叮咬致死,33人死亡 2011年6月,鄂湘暴雨,35人死亡 2011年7月,动车追尾, 事故目前已造成35人死亡 到底真正死了多少人?
个人分类: 杂谈|2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7.23列车追尾事故:一些难以置信的事实
热度 18 cgh 2011-7-25 08:54
7.23列车追尾事故:一些难以置信的事实 前一天还在关注挪威恐怖事件和赖昌星“归国”,第二天就出了个“大事”。不管哪个事,总是老百姓倒霉了。但是有些却是难以置信的: 一、直立着的D301次列车4号车厢,在因为存在滑塌危险的可能放弃任何救援,在没有进行搜救的情况下进行了起重推倒! 这是什么样的行为?明知里面有人,却无视他们的生命?! 二、事故不到八小时,救援结束,开始清理现场! 事实证明,救援没有彻底,后来又救出一名女孩!用一句“奇迹”就可以了吗?谁下令停止救援的,应该承担责任! 三、动车实名制,前段时间在批评其丢了车票重买的霸王政策,这次又看到铁道部公然拒绝按实名制公布遇害人员! 事实上,按实名制进行伤亡统计的数据肯定已经被铁道部掌握,发言人也承认公布的35人只是确定死亡的,不包括始终的!据我个人猜想,人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最终死亡人数,而实际死亡人数不会少于35的两倍或者三倍! ---------------- 记者会( http://news.sohu.com/20110725/n314396843.shtml ) 记者问: 您之前接受记者提问:死亡人数是41人,您刚刚说死亡人数35人,那么哪一个死亡人数才是确切数字? 答:死亡人数就是35个,不是40几个死亡人数。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没有表达过死亡人数上升到41人的数据。35人是已经证实死亡人数的数字,不包括失踪人员。   记者问:救援行动已经初步结束,现场指挥部多次证实现场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为什么最后还会发现那个幸存的小女孩。   答:这是一个奇迹(全场哗然)。 -----------------
个人分类: 杂谈|8980 次阅读|21 个评论
天堂成地狱 谁说挪威最安全?
xupeiyang 2011-7-24 12:27
挪威首都奥斯陆22日发生的爆炸和枪击事件,死亡98人。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快讯: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死亡人数又增3人
xupeiyang 2011-7-24 10:38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受伤人数上升到210人,死亡人数上升至35人,有19人身份得到确认。遇难者中有10名女性,有外国籍人士2人。 重伤员多,死亡人数还会增加。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日惨剧:印度恐怖袭击 墨西哥暴力 福建大桥断裂
xupeiyang 2011-7-14 09:16
墨西哥暴力事件造成20人死亡 http://world.gmw.cn/2011-07/14/content_2279594.htm 印度孟买遭连环炸弹袭击 已致21死140余伤 中新网7月14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最新消息,印度最大城市孟买13日晚发生3起连环爆炸,目前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21人,并有超过100人受伤。这三起爆炸案已证实是恐怖袭击。 http://news.qq.com/a/20110714/000333.htm?qq=0ADUIN=491044866ADSESSION=1310595977ADTAG=CLIENT.QQ.3187_.0 武夷山公馆大桥突发断裂 致10余人伤亡 http://www.eeo.com.cn/2011/0714/206188.shtml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居民的死亡原因
xupeiyang 2011-6-23 15:06
1 北京居民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占总死亡人数的90.36%。 2 前三位死因是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这三类死亡共占全部死亡的73.75%。 3 在医院外死亡占总死亡的57.70%。 4 在医院外死亡原因以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为主,共占医院外死亡总数的60%。 5 急性心肌梗死医院外死亡的比例高达76.56%。 6 25—44岁的因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的人群中,88%死于医院外。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性学研究中性安全最为重要
热度 2 xupeiyang 2011-5-17 14:12
性安全教育就是要强化民众的性病风险和防范意识。 民众对性安全的问题缺乏正确认识,安全意识很淡溥。因此,在性学研究中必须将性安全放在第一位,性安全就是要采取一切手段、方法、途径和措施,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严格的监督检查、早期检测诊治。 性病发病率高,对健康人群的危险性大。 卫生部今日发布《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指出, 性病患者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性病。 各级性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通过多种形式在高危人群集中的场所宣传性病防治知识,倡导安全性行为;鼓励高危人群定期到开展性病诊疗业务的医疗机构进行性病检查,促进正确求医行为。在性病流行严重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情况和人群特点采取普查普治的防治措施。 艾滋病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死亡率高。 中国内地每年艾滋病死亡人数正大幅度增加,已成传染病死亡“第一凶手”。国家卫生部疫情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报告艾滋病发病15982例,死亡7743例,在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名列第一, 从2008年开始,艾滋病死亡病例已连续3年居于传染病死亡榜首。 全国艾滋病专报系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至2010年全国艾滋病患者因各种原因死亡的病例总数分别为1809例、5544例、9748例、12287例和18987例。其中,当年死亡病例分别为1723例、5445例、8603例、11253例和13981例。 2010年死亡病例数是2006年的10倍多。 夫妻也应当用安全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44717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233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西班牙地震死亡人数上升至9人 两万人无家可归
杨学祥 2011-5-13 13:07
西班牙地震死亡人数上升至9人 两万人无家可归 2011-05-13 10:32:3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北京)  (function() { var options = { sourceUrl: "http://news.163.com/", source: encodeURIComponent("网易新闻"), title: encodeURIComponent("西班牙地震死亡人数上升至9人 两万人无家可归"), link: 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location.href) }; NTES.ready( function() { WbApp.initShareTipsSm(options,"wb-article-sharewraper-sm"); }); })(); 惊恐的民众从家中逃出 中新网5月13日电 据外媒报道,因专家称11日的西班牙地震本来不应该造成人员伤亡,当地民众对死亡人数的质疑开始上升。 当地时间5月11日,西班牙东南部穆尔西亚自治区连续发生的两次地震,目前已经造成9人死亡,两人重伤。据西班牙国家地震局消息,这两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7时5分和19时整,震级分别为里氏4.0级和5.2级。这是西班牙50年来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震中位于该自治区的洛尔卡市。 地震学家称,这次里氏5.2级的地震比三月份引起日本海啸的9.0级地震在强度上小一千倍。西班牙地质学会主席苏亚雷兹(Luis Suarez)称,是此前的那次地震断层造成了房屋损坏。 苏亚雷兹先生称,5.2级的地震强度不足以造成建筑倒塌,因此这次的伤亡是前次地震造成的恶果。 洛尔卡市市长弗朗西斯∙霍达尔(Francisco Jodar)估计全市80%的房屋都有结构损伤,这些房屋里住着九万人。 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很多房屋都建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还没有法律规定地震带上的房屋需要一定的抗震能力。 此外,由于一名41岁的妇女因为头部受伤而死亡,截至12日,死亡人数已经由8人上升到9人。 其他的遇难者包括两名孕妇和一名14岁的男孩。受伤人数超过165人,包括一名情况危急的3岁儿童。 震后第一夜,有超过两万多人睡在户外车内或是公园、街头等地。 技术人员正在挨家挨户检查房屋,如果可以回去,就贴上绿色标记,如果不能住人,就贴上红色标记。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news.163.com/11/0513/10/73U7I0SA0001121M.html
个人分类: 图片|1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离奇的数字:中国每年800余万人非正常死亡
热度 2 jiasf 2011-5-13 01:45
刚才浏览凤凰网,看到“中国每年800余万人非正常死亡 其中8成可以避免”的资讯( 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5/12/6339356_0.shtml ),很吃一惊!打开一看,原来转载的是京华时报的消息,文章很短: “本报讯 今天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昨天,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表示,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我国每年死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逾800万,其中八成是可以避免的。 他认为,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意外灾害,而是死于无知。我国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培训普及程度仅有1%。不少国家规定,应聘人员谋职时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 只是不知道其中“800万人非正常死亡,而且又有八成死于无知”的数据从何而来,也太吓人了! 实际情况是1995年之前中国每年的死亡人数总数都低于800万!近年因为老年人口增多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07年超过了900万。如果说900万死亡人数中800万人都是非正常死亡,那正常死亡的比例也太低了点! 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中国第一位的死因是癌症,每4到5个死亡中就有一个是因为癌症!按此比例,近年每年死于癌症的人口就多达200万! 死于癌症,属于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是否属于死于无知? 看来“无知”的还有很多。说话还是得小心点,特别是说数字!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266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中国成为癌症大国是谁之罪?
热度 4 huaweiguo 2011-4-24 15:37
中国成为癌症大国是谁之罪? 中国癌症患者快速而且持续增加带给我们的思考 昨天晚上朋友请客,结果碰到某医院肿瘤科主任也参加;由于有位朋友在他这个科室住院,于是就与他特别多聊了起来。从他这里我知道了中国的癌症患者已经超过世界的五分之一,而且还在快速上升。据他说中国目前的年均癌症发病人数超过了200万,年死亡人数也超过了150万;也就是说与我们的20年前相比中,中国癌症死亡人数翻了一番;如果再不控制,20年后我们的癌症死亡人数还要翻一番。正因为如此,所以他说他们医院肿瘤科现在是每年都在扩大;结果还是人满为患。然而他的话却引起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中国没有成为强国反而成为了癌症大国。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新中国成立后的国人健康状况,虽然不是日新月异但也是效果显著;因为我们把东亚病夫的帽子彻底摘除了。更为重要的是贫穷的中国人虽然不是那么健康,但得癌症的却是我们社会的稀少现象。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计划经济时代对癌症患者那真的是倾心尽力;因为当时的癌症患者基本是不治之症。 然而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的癌症患者一直在快速增长,而且近十年癌症患者增加更快;现在中国每死亡5人,即有1人死于癌症;尤其是在0岁~64岁国民中,每死亡4人,即有1人死于癌症;癌症位居国人各类死因首位。在全世界控制癌症的过程中,我们终于成为了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癌症大国;因为全世界今天的5个癌症患者中必定有1个是中国人,而且这个比率还是在快速上升之中。 是什么使我们快速跻身于世界癌症大国的前列,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聪明才智”害了我们;看我们的产品质量难以参与国际竞争,但我们的造假技术却是世界一流。这一流的造假技术不能蒙骗外国人,但骗自己的国人还是相当成功。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穷;所以便宜就成为假冒伪劣泛滥成灾的东风。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能用科技造假了,如用三聚氰氨作为牛奶添加剂;从而使牛奶指标提高明显。然而这却是癌症的病根,它将使癌症很正常地快速地找到你。类似问题举不胜举,如红心鸭蛋竟然是通过喂养苏丹红的结果;而它更是强致癌物质。还有最近的瘦肉精事件,更是一个普遍推广癌症的过程。 除了这些用高科技造假的致癌事件外,我们社会的农药使用也是高癌症的原因之一。当我们社会的生态平衡破坏之后,为了追求产量而用高效农药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这些农产品外观质量好,从而能带来高的效益。然而内在的却是传播癌症的来源,因为这高效农药成为很多农民朋友自己得癌症的过程。那么这带致癌物质的产品在全社会传播,实际就是在我们全社会播种癌症。看我们今天的社会癌症患者竟然不是工作环境,而是食品安全造成的;这难道不是中国人的悲剧吗。 在与这位肿瘤科主任的聊天中,我知道了我们现在很多治疗癌症的设备和药物都是进口的;而且效果显著。但奇怪的是这治疗癌症效果显著设备出口国,他们自己的癌症患者却是在下降;如德国就是很多高效治疗癌症设备的出口国,而他们自己国家的癌症患者竟然是快速下降。这就引起我们的深思,癌症究竟是治疗重要还是预防重要。虽然我们有些癌症如肺癌等的确与自己的习惯有关,但食品安全成为致癌途径就太不应该了吧。这大概不是个人能够控制的吧,它的确就应该是一个社会行为吧。而社会行为的责任是谁,当然责无旁贷的应该是政府。所以我们社会的癌症患者与日俱增,实际它应该成为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因为它不仅仅是癌症患者的治疗问题,还有我们如何控制致癌环境和铲除输送癌症途径的问题。 按照有关专家的讲解,我们社会应该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比如说控制吸烟就可以降低80%以上的肺癌和30%以上的癌症总死亡率。当然如果我们社会控制食品安全,它同样可以降低很多癌症;因为在营养学里面有个干预理论,最少可以减少约三分之一的癌症。如果我们社会再消除职业危害和控制环境,我们社会是不是能够减少很多种相关癌症。如果我们的政府真的能这样的控制,我们还能成为癌症大国吗。这位肿瘤科主任最后告诉我说:“虽然目前在科技水平上对癌症的治疗有重大突破,所以很多中晚期肿瘤都是可以治疗的。但费用高的吓人,一针就要一万多元;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能力享受这种治疗。然而即使如此进步,还是有相当多的癌症患者是难以治疗的;所以它还是我们社会的死因之首。这就是说中国人现在不是研究如何治疗癌症的问题,当务之急还是癌症的预防问题”。我想这话应该不是对我而讲的吧,它应该是对我们社会的各级政府的肺腑之言。我们不要癌症大国的称号,我们需要的是国民健康长寿的社会印象。
214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日本8113人遇难 12272人失踪
xupeiyang 2011-3-20 14:32
截止到20日目前,日本里氏9.0级强震确认造成的死亡人数上升到8133人,官方统计显示,有12272人因地震和海啸等灾害而失踪,使得日本因地震和海啸遇难及失踪人数达到了20405人。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啥日本学校建筑震不倒?
冯用军 2011-3-17 13:11
为啥日本学校建筑震不倒?
汶川地震后有一句俗话说:为啥政府大楼没有倒,学校全倒了? 中国政府的最高原则: 党政官员的生命是重中之重,在我们看来~其他房子可以倒,但政府不可以倒~。 日本地震后又有一句话说:为啥学校大楼没有倒,政府全倒了? 日本政府的最高原则: 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在日本人看来"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 满目疮痍、一片废墟的日本,能在二战失败后30年就成为全球第三,关键就是高度重视教育; 这次日本大地震,虽然东北关东地区4个县受到重大破坏,但是并未破坏日本的国本,日本80%的国土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基础都在,而且运作良好。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日本官员都说国内燃料充足,中国却自己国民高价石油,免费送给日本2万吨石油。日本南部完全可以给东北地区供应燃料,食物,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日本现在报出来的都是苦肉计,故意给外界看日本没食物、没燃料、没医药、没...日本南部干什么去了?为啥日本不发动全国救灾?因为日本要通过欺骗性新闻报道,利用全球的同情心,让全球特别是中国人为日本地震买单,为日本震后重建向各国聚敛资源和资金。 世界第三大、人均收入排名全球前十的日本,怎么可能震了4个县,全国就没食物、没药品、没燃料了??这可能吗?傻瓜想一想就知道,只是日本要保留80%未震地区的经济和科技正常发展,不动用战略储备,让各国为4个受震地区买单。 日本完全可以动用自卫队特种部队、生化部队,利用南部地区,靠近韩国的北部未受震地区的充足的食品、药品、燃料等战略储备,利用自卫队先进战机、先进潜艇和舰队运送到受灾的4个县,日本完全有能力做得到,只是日本政府不想做。 我可以大胆地预测: 1、震后6个月-12个月,日本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自卫队战斗力恢复到震前的80%; 2、震后13-24个月,日本震后社会全面恢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自卫队战斗力恢复到震前的100%; 3、震后25-36个月,日本综合实力重新进入世界前5,人均国力继续超越中国,自卫队战斗力超过震前20%,综合军事实力成为世界第三军事大国; 4、我们现在救助日本的一切100年将成为子弹和炸药送回给我们及我们的子孙。 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这让日本政府深受刺激,决定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提高校舍抗震性。 地震灾害学上有这样一句话: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在日本人看来"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自2001年以来的10年内,日本共发生里氏6.5级以上地震18次,累计死亡人数113人,但无一中小学师生因校舍倒塌等事故而遇难 。3月11日"这次不是房子被震塌,而是被大地震后的大海啸给直接卷走……"日本校舍如此强悍,得益于他们在阪神大地震后的"校舍补强计划"。 日本的校舍是这样变得更牢固抗震的 :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时,日本学校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或砖瓦结构。 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这让日本政府深受刺激,决定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提高校舍抗震性。 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文部省在抗震检查中发现,私立学校教学楼的抗震强度,几乎都超过了文部省规定的抗震基准,而公立学校由于经费不足,在抗震设计和施工上,有一半未符合规定。文部省于是要求立即针对学校校舍,进行补强。2010年,日本政府还曾发布计划,表示在未来5年内,将使日本全国90%左右中小学校舍都能达到耐震标准。在日本,由于政府不作为而带来震灾中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事故,严重的将导致内阁下台。 日本对建筑物的防震措施和防震技术一直都很重视,每一个建筑物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震标准才可以开工建设。日本文部省关于加固校舍的文件: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截至2011年3月14 日,在大地震过后三天内,整个灾区有2052所中小学校停学,少闻学校在这次地震中倒塌。 校舍按最新标准进行加固,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1995年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巩固性施工。很多学校进行的抗震改造与重建工作历史长达数年。而在学校的防震返修工程时,也非常专业复杂。以东京立池袋小学为例,这所学校在修补工程时经历了7-10日的抗震预备诊断、2个月以上的现场调查诊断、加固设计、施工和竣工多个环节。而这一切都是按最新防震标准进行的加固,一直没有中断过。 中小学楼禁止超过4层,外墙用钢管穿插包裹 日本政府规定,中小学的教学楼不得超过4层。根据施设情报提供的资料,教学楼所实施的加固主要集中在加固铁骨、柱卷,免震构造化等细节。细化来说也就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四层教学楼的最高一层削减为"屋顶花园",以减轻整个建筑的重量。另一种方法是对整个大楼的外墙采用钢管(直径10厘米)穿插进行网状包裹。 教学楼外必有临时梯,教室内有紧急出口 日本学校体育馆、教室可以供灾民避难休息,运动场可以作为直升机的停机场。一旦灾害发生后,建筑坚固的学校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救灾中心日本学校又是避难所。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按照日本政府规定,所有学校建筑物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非常楼梯,教室里要有紧急出口:非常口,而且哪个班走哪条线路,都要事先规划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保证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 吸取中国汶川地震经验,对学校建筑物进行排查 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各地政府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凡未到达耐震标准的校舍,根据其轻重缓急分批进行加固或改建。日本不仅未雨绸缪,也吸取别国教训,这是其学校经受住地震考验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发生5•12汶川大 地震后,校舍倒塌引起高度关注。日本马上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学校,调查后发现有近四成校舍存在抗震不足问题,针对学校的抗震加固工作随即展开。2008年6月16日,日本国会通过了增加中央财政补贴以提高教育设施抗震能力的修正案。 政府注重对校舍抗震改造的资金投入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日本开始反思自己的校舍建筑问题,开始加大对校舍抗震加固排查并投巨资开启抗震加固项目,据媒体报道仅2008财年,日本政府就已拨付专款1150亿日元用于校舍的抗震加固。在有的地方,仅用于一所学校的抗震加固经费就高达1亿日元。而中国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后,日本又提高了抗震的警惕 ——2010年4月16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阁僚恳谈会上向文部科学相川端达夫发出指示,要求动用2010年度财政预算中的1万亿日元(约合733亿元人民币)预留资金等款项,尽早推进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校舍抗震及防老化工程。 校舍按最新标准进行加固,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1995年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巩固性施工。很多学校进行的抗震改造与重建工作历史长达数年。而在学校的防震返修工程时,也非常专业复杂。以东京立池袋小学为例,这所学校在修补工程时经历了7-10日的抗震预备诊断、2个月以上的现场调查诊断、加固设计、施工和竣工多个环节。而这一切都是按最新防震标准进行的加固,一直没有中断过。 中小学楼禁止超过4层,外墙用钢管穿插包裹 日本政府规定,中小学的教学楼不得超过4层。根据施设情报提供的资料,教学楼所实施的加固主要集中在加固铁骨、柱卷,免震构造化等细节。细化来说也就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四层教学楼的最高一层削减为"屋顶花园",以减轻整个建筑的重量。另一种方法是对整个大楼的外墙采用钢管(直径10厘米)穿插进行网状包裹。 教学楼外必有临时梯,教室内有紧急出口 日本学校体育馆、教室可以供灾民避难休息,运动场可以作为直升机的停机场。一旦灾害发生后,建筑坚固的学校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救灾中心日本学校又是避难所。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按照日本政府规定,所有学校建筑物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非常楼梯,教室里要有紧急出口:非常口,而且哪个班走哪条线路,都要事先规划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保证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 吸取中国汶川地震经验,对学校建筑物进行排查 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各地政府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凡未到达耐震标准的校舍,根据其轻重缓急分批进行加固或改建。日本不仅未雨绸缪,也吸取别国教训,这是其学校经受住地震考验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发生5•12汶川大 地震后,校舍倒塌引起高度关注。日本马上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学校,调查后发现有近四成校舍存在抗震不足问题,针对学校的抗震加固工作随即展开。2008年6月16日,日本国会通过了增加中央财政补贴以提高教育设施抗震能力的修正案。 政府注重对校舍抗震改造的资金投入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日本开始反思自己的校舍建筑问题,开始加大对校舍抗震加固排查并投巨资开启抗震加固项目,据媒体报道仅2008财年,日本政府就已拨付专款1150亿日元用于校舍的抗震加固。在有的地方,仅用于一所学校的抗震加固经费就高达1亿日元。而中国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后,日本又提高了抗震的警惕 ——2010年4月16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阁僚恳谈会上向文部科学相川端达夫发出指示,要求动用2010年度财政预算中的1万亿日元(约合733亿元人民币)预留资金等款项,尽早推进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校舍抗震及防老化工程。
个人分类: 315质量研究院|2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本地震死亡人数已达5198人 14600人下落不明
xupeiyang 2011-3-17 11:18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7日11:02 环球时报   环球网记者王欢报道据日本NHK电视台3月17日消息,据日本警视厅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此次日本大地震以及引发的海啸中,遇难人数已经达到5198人,另外超过1万4600人至今下落不明。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混乱的死亡人数报道,意味着什么?
热度 2 Fangjinqin 2011-3-15 15:11
日本政府等媒体对大地震混乱的死亡人数报道,意味着什么? 请看下面不断报道: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地震确认死亡人数达 217 人失踪 681 人 . 2011 年 3 月 12 日 日本8.9 级地震 死亡人数 达 433 人. 死亡人数 已经达到 1012 人 2011 年 3 月 12 日 日本地震 死亡人数 升至 500 人 , 周六早上据报已达 1100 人。 警方称 日本 宫城县 死亡人数 将过万。 日高官称地震受灾人数达 39 万, 1 万人下落不明。 日本地震死亡人数增至 2414 人。 ....... 当然,这些报道与每日发展情况有关。但是差距太大同时反映出日本政府统计工作不力,好像思想上也偏保守等有关。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858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地震死亡人数升至1833人
xupeiyang 2011-3-15 07:47
新华网东京3月14日电 日本警察厅14日说,截至当地时间16时,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造成1833人死亡,2369人失踪。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3/14/c_121186794.htm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日本消息:死亡4000人 核电站爆炸 3月14日18:10
热度 2 xupeiyang 2011-3-14 20:41
日本媒体称地震和海啸已造成超过4000人遇难 http://news.qq.com/a/20110314/002354.htm 因地震和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4000人,因为不断有新的尸体被发现,估计死亡人数会超过1万人。 日本称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后有11人受伤 http://news.qq.com/a/20110314/001593.htm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3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地震灾情快讯 2011年03月14日 00:33:23  
xupeiyang 2011-3-14 06:04
  2011年03月14日 07:37:39 日本东北部海域11日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至少造成1500多人死亡。 死亡人数:日本警察厅确认的死亡人数为1217人,但重灾区宫城县警察本部长竹内直人说:“死亡人数毫无疑问将达上万人。”   失踪人数:日本警察厅确认的失踪人数为1086人。宫城县警方说,该县南三陆町仍有约一万人下落不明。   避难人数:目前在日本各地避难设施避难的民众超过45万人。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14/c_121182808.htm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2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海地霍乱死亡人数已达3333人 染病者逼近15万
xupeiyang 2010-12-31 15:50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1日15:0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31日电 据外电消息,海地霍乱死亡人数近期仍然持续攀升,目前已经有3333人染病丧生。   根据海地官方30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天约有50人因霍乱死亡,不过在12月19日一天,有100多人死亡,远超过11月中旬的单日死亡人数最高峰值80人。   目前海地感染霍乱的人数逼近15万。另外其邻国多米尼加政府称,该国也发现139个霍乱病例,不过没有死亡发生。   海地霍乱在10月份爆发,一些民众将愤怒转嫁给联合国维和人员,指责他们将病毒带至海地,并于上个月爆发反对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抗议活动。   这是海地一个多世纪以来首次爆发霍乱疫情,令这个在年初刚刚遭遇了大地震的国家再次陷入痛苦之中。发生在1月份的海地大地震令25万人丧生。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近百年来国际大地震及死亡人数一览
wliming 2010-4-19 14:27
近百年来国际大地震一览 意大利墨西拿大地震 1908年12月18日5时25分 西西里岛墨西拿市 7.5级 7.5万人 日本关东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上午11时58分 日本横滨、东京一带 8.2级 13万余人 土耳其大地震 1939年12月27日凌晨2时到5时 东部城市埃尔津詹 8级 5万人 智利大地震 1960年5月21日下午3时 智利 8.5级 1万人死亡或失踪 秘鲁大地震 1970年5月31日 秘鲁最大的渔港钦博特市 7.6级 6万多人死亡 中国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秒 河北省唐山市 7.8级 24.2万人 墨西哥大地震 1985年9月19日上午7点19分 西部太平洋沿岸4个州 7.8级 3.5万人 伊朗大地震 1990年6月21日凌晨 西北部 7.3级 5万人 日本神户大地震 1995年1月17日晨5时46分 日本神户市 7.2级 5400多人 印度洋地震海啸 2004年12月26日早8点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 8.9级 30万人 中国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汶川县 8.0级 69226人、失踪17923人 印尼苏门答腊地震 2009年9月30日当地下午 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 7.9级 1115人死亡、近210人失踪 海地地震 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 海地 7.3级 约30万人丧生 智利地震 当地时间2010年2月27日3时34分 智利 8.8级 507人
个人分类: 社会|1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年全国事故死亡数:另一个汶川地震
陈龙珠 2009-1-16 22:13
来源 : http://www.gov.cn/jrzg/2009-01/16/content_1206962.htm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2009年1月16日说, @2008年共发生各类事故413752起,死亡91172人,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18.3%和10.2%。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已查处瞒报事故168起,打击抗击安全监管监察执法行为3051起。 @与2007年相比,2008年亿元GDP事故死亡率由0.413降到0.31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485降到1.182。 @2009年要扭转2008年重特大事故多发的状况,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起数要下降6%以上,较大事故下降3%以上。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4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