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需要真情
可真 2008-10-3 20:24
读王宝山先生的博文《 做研究就象谈恋爱 》,感觉很有意思。把做研究比作谈恋爱,是很贴切的。我给研究生上课时,也曾多次把做研究比作谈恋爱,并套用有个电影里的台词,认为做研究有先结婚后谈恋爱和先谈恋爱后结婚两种方式,我自认为我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就是属于先结婚后谈恋爱,因为当初考研究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并非是出于对她的兴趣与爱好,而是出于一种无奈自感没有其他专业适合自己,就报考了中国哲学专业。初学这个专业时,还曾想过将来有一天要改行搞其他的,可后来越学越觉得中国哲学有滋味,于是产生了对她的恋情,于是就跟她谈起恋爱来了,至今已谈到了爱情甚笃、依依不舍的地步,此时要我抛弃她,我会感到这不仅仅是抛弃她,也是抛弃我自己了。 其实,无论从事什么研究,也无论其研究是先结婚后谈恋爱还是先谈恋爱后结婚,关键是要一本正经的认真做学问,谈恋爱时要把谈恋爱当作一回事,结婚时要把结婚当作一回事,而不要把谈恋爱当作调情,把结婚当作嫖妓。如今的学术界,那些热衷于媚俗之学的人,恰恰是把谈恋爱当作调情;而哪些喜好剽窃之学的人,又恰恰是把结婚当作嫖妓。喜欢调情者,因其不把谈恋爱当回事,所以难以结婚生子,往往一辈子只能做个调情大师,永远做不了学术大师。喜欢嫖妓者,则因其所嫖之妓嫖客多多,故欲享天伦之乐时,常不免乎将他人之子视同己出,聊以自慰而已。 要而言之,学术需要真情,就象恋爱婚姻需要真情一样。一如仅有性欲是谈不了恋爱结不得婚一样,仅有利欲也是做不得学问搞不了研究的。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543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1.2
zjwang 2008-10-1 09:05
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 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 (注:书名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译) 内容:1.2部分全 翻译:汪自军 1.2 准备书单 一旦你选择了一个宽泛的题目,你就应该开始确定如何缩小和定型这个题目。这份工作将将促使书单的形成,书单也就是与你初期阶段研究相关的资源列表。做参考书单时,你需要有图书馆资源的知识,如图书、电子资料和利用检索系统来查找资料来源。而且,你必须学会准备书单信息的方法,不管是采用索引卡片还是计算机文件的方法。 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你应该记录你遇到的与你研究相关的每个资料来源信息,即使你不确定你将来是不是会用到它。如果在早期你忽视了文献来源,可能以后会引用那些在早期似乎不相关但后来证明很重要的文献。根据项目的需要,你论题的本质和范围,应该标定适当数量的书单来源。 甚至在你开始一项特殊的任务之前,你应该熟悉您所在的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台,文献区,卡片目录(卡片的形式或在线),期刊检索,阅览室,储备文献区,政府文件和特殊馆藏资料。您所在图书馆可能还提供诸如馆际互借、计算机搜索、数据库等服务,以及提供诸如计算机、打字机、复印机和缩微印刷品阅读器等设备。一些图书馆分发印刷的手册来指导人们使用他们的设施,如果您所在图书馆没有,则自己花一些时间去查找资源。而且,去所有不同的可利用的图书馆查找资料,比如其他公立和私立大学、博物馆、艺术馆和商业图书馆。 图书馆的工作开始于文献区,一般和专业的索引、书单和卡片目录都能帮你完成一系列的相关工作。而且,你能发现一些信息广泛的其他来源,比如词典、百科全书、传记、地图集和统计资料。在很多图书馆,你能以电子形式使用这些材料。如果你在查找信息时遇到困难,可以向图书管理员咨询,因为他们具有文献资料使用的图书馆知识和专业技能。 1.2.1 综合索引和专业索引 索引这个词指按字母顺序列出名字和题目。一般非常熟悉的索引是在大部分书籍的最后列出名字和题目。索引也可以列出对构思一项工作书单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索引对查找那些还没有登记到图书馆目录中的杂志和报纸文章尤为有用。一些索引,包含摘要或者文章和书籍评论的简短概要,也有其他一些索引只是简单地列出书籍和其他资料。 综合索引覆盖了广泛的学科范围,他们都列出了期刊的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或都评论。专业索引集中特定的学科领域,来自各种的期刊和书籍中的资料。你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你就得积累一系列相关的索引。为了搞清楚您所在图书馆是否有您从事的特定领域的索引,你可以在总索引中查找目录,也可以在特定学科的分目录中查找。 印刷索引将会使你了解组织形式和其中的缩写,计算机形式索引将会利用屏幕上的指示程序提供信息。在你利用这些索引之前认真研究这些资料,将会帮助你发现你需要的条目,及搞清楚特定索引中的编号和缩略语。 1.2.2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指系统综合地列出书目,这些书目不仅包括那些引用了部分内容或为研究进行了查阅的书籍,还包括关于研究课题的著作。这些参考作品对形成工作书单很有用。为了确定一个书单在您的学科是否存在,您可以参考 Bibliographic Index: A Cumulative Bibliography of Bibliographies (1937-) 或者 A word Bibliography of Bibliographies by Theodore Besterman. 这些作品提供了单独发表的书籍和包含在其他著作中的两种类型的学科书目,你可以到总书目的图书馆目录中查找,也可以在特定学科分目录中查阅。 1.2.3 图书馆目录 目录是图书馆的资料的索引,它有两种形式:( 1 )一套放在抽屉中的卡片,即卡片目录;或者( 2 )电子数据库中的条目,或者在线目录,它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访问,有时他们是图书馆专有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办公室也能使用。 卡片目录的基本原理 即使你们图书馆有在线目录,你也应该了解一些卡片目录创建管理的原理。 主要条目卡片是作者列表,包括作家、编辑和翻译等类别。当你想知道一个作者有哪些作品时,应该利用作者卡片。 标题卡片能引导你在只知道题目但不知道作者的情况下查找文献。图书馆通常综合作者卡片和标题卡片,并且根据题目第一个单词的字母顺序排列标题卡片,除 A, An, The 除外。 学科卡片对于查找与你课题相关的资料来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他们指示了图书馆中某一个学科领域的所有著作。了解你的课题的参考书籍在哪个学科领域类别下很有用,主题标目能帮助你找到相关的主题和额外的信息来源。你也能够通过查找综合学科找到主题标目,比如艺术、历史、文学、语言学和物理,或者注意这个学科的子分类和交叉参考。 在你研究的初期阶段,你应该拓展而不是缩小潜在的相关学科主题。经过思考的和具有创造力地利用学科主题清单能形成原始的方法和资料。 为了高效地利用主题条目,首选应该学习你们图书馆分类系统使用的主题分类、子主题和交叉文献。你可能会遇到两种分类系统,即美国国会图书馆和 杜威十进制系统。因为杜威十进制系统比较老,所以绝大部分图书馆不再用这种方法对新资料进行分类。当然,许多图书馆用两种系统藏书,所以你必须了解这两种系统的标目。 当你在分类中找不到你的课题,试着在主题标目中查找。比如, Equal Rights Amendment 在卡片目录中找不到,通过查找主题标目,你将会发现 ERA 的资料在 Womens Rights-United States 。在杜威十进制系统中,可能参考 Sears List of Subject Headings by Minnie Earl Sears ( 14 th ed., Martha T. Mooney 编纂 )。基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系统的话,参见 Library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 ( 18 th ed. , 4 卷[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分发中心, 1995 ])。 熟悉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规则能消除在查找文献里的迷惑。绝大多数缩略语按全拼来排序( Mr. 按 Mister 来排)。以 Mc 或者 M 开头的名字看作全拼 Mac (如 McHenry 按 MacHenry 来排)。文章标题中的 A , An ,和 The 在按字母排序时不理会。 图书馆用两种字母排序中的一种系统:逐词排序或逐字母排序。逐词排序系统更普遍一些,在这种系统中,完整词排在包含它的长词前面, Hard Times 排在 The Harder They Come 的前面,因为按这种规则 Hard 排在 Harder 前面。拼写完全相同的条目则按先人物再地点最后事物的顺序排列: Reading, Thomas 排在 Reading, Pennsylvania 的前面,与此同时它又排在 Reading Is Fun 的前面。在逐字母排序系统中,每个字母都得考虑。 The Harder They Come 排在 Hard Times 前面,因为在 Harder 中的 e 排在 Times 中的 t 。图书馆管理员拥有他们图书馆关于字母排序和分类规则的信息。 在线图书馆信息 绝大部分大学图书馆开始在图书馆和其他一些地方用在线目录和电子数字库来代替卡片目录。除了从你们图书馆得到信息外,你也可以访问一些国家主要研究图书馆的在线目录,如全国范围内可使用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家里福利亚大学图书馆。 RLIN (研究图书馆信息网络)和 OCLC (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是国家书目数据库,提供了全美和许多其他国家的藏书地点,人可以通过个人电脑访问这些在线图书馆信息。 大部分图书馆有自己的在线系统,样式各种各样,但是他们都是基于卡片目录原理的。图书馆中的著作按作者、标题和学科来组织。一些在线系统允许你浏览一系列的索引号、作者、标题和学科等;一些包括指定期刊的拥有情况,例如,可以指示哪些卷在馆中哪些缺失哪些正在流通信息;一些还包括订购或者正在引进的资料。许多图书馆发展在线系统只有几年的时间,一个图书馆拥有 1980 以后的在线著作通常意味着在包含 1980 及以后编录的书籍,即使他们可能在几年前就出版的。一本在 1970 年出版 1978 年购买 1980 编录的书将会出现在在线系统中;但是,一本在 1978 年出版 1979 年编录的书仅会出现在卡片目录中。最终,所有的条目都将会进入在线系统,同时你将会使用卡片和计算机系统两种方式。 在使用在线系统的时候,遵循标有 Help 或 Options 的指示菜单或文件的说明。进入系统后,你将会被询问通过作者、标题还是学科来查找文献。如果你需要查找一个特定作者的指定著作或作者的一系列著作,在合适的地方输入作者的名字(最先输入 last name )。如果你仅知道著作名,在适合的地方输入书名,同样知道学科输入学科。大多在线系统使用卡片目录一样的标准标目和子标目。如果计算机对你的请求没有任何反应,首先检查单词的拼写,如果拼写没问题,则试着替换一些关键词输入。 很多系统配备打印机,可以把屏幕显示的条目打印出来。有的系统允许你把信息下载下来,然后回家打印。这些服务让你不用手动摘抄制作你的书目,而且手动制作不仅耗时还容易出错。因为往计算机中输入这些信息里不可能毫无错误,所以你在查找文献时自己要检查确定信息。 1.2.4 电子来源 计算机和通信的发展,促使电子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两种电子来源的快速发展。 电子数据库 电子数据库有两种形式:( 1 ) CD-ROM (光盘只读存储器),用于光盘立体声系统的那种盘,和( 2 )在线数据库,像 DIALOG 或 H.W.Wilson 这样的中心数据仓库和供应商提供的。很多索引和书目现在印刷和电子 CD 或者在线或者两者均有这样的两种形式都可用了。这些参考著作包括 America: History and Life 等。其他电子数据库没有印刷形式。这些数据库可以每周、每季度或每年更新,通常电子版本特别是在线版比印刷版更流行。 当你进入一个新的数据库,你得花一些时间研究他的结构组织,就像你必须研读一本书中的表格和索引。大部分数据库有一个帮助程序在线指导程序,同时还有印刷版的小册子。 因为还没有任何组织对电子来源进行系统化统一,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命令,符号和描述符等,而这些标目在印刷来源时都是要求统一的。把一个或几个你认识相关的题目放在一起查,看他们在一个特定数据库中是怎么样定义的,通常是很有用的。一些系统能够浏览按字母排序的学科列表,还有系统可以查找在标题、摘要或者文章中包含的任何关键词,包括出版社、出版日期和文章的语言。 数据库操作基于称为布尔逻辑的组合系统原理(据发明者 George Boole 命名),它用一些操作符 and , or 和 and 来工作。 And 和 not 用不同的方式来缩小查询,而 or 用来扩展查询。下面是用 RLIN 逻辑操作的命令例子( fin = find , pn = personal name , tw = title of work ): fin pn joyce, james and tw ulysses (缩小至查询 Joyce James 的一本著作 Unlysses ) fin pn joyce, james and tw ulysses not gabler, hans walter (表示不包括 Hans Walter Gabler 编辑的那版) fin pn joyce, james and tw Ulysses or tw finnegans (扩展查询至包括 Joyce 的 Finnegans 和 Ulysses ) 一些数据库除了一些书单信息外,还包括文章内容,如摘要、全文甚至整本书。摘要可能是像大多数科学期刊那样是文章自身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数据库公司准备的。 图书馆的自己的数据库服务通常是免费使用,许多图书馆还制作一些免费的 CD-ROM 数据库。当然,如果图书馆使用校外数据库时,则要对每台计算机每一篇文献查询进行付费,因为这个查询的代价非常大,需要精确定义描述符并初始化。 现在一些百科全书、字典和其他一些参考著作也有 CD-ROM 形式的,了解更多关于 CD-ROM 形式的资料信息,可以参考 CD-ROMs in Print: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CD-ROM, CD-I, CDTV, and Electronic Book Products (Westport, Conn.: Meckler) ,它每年都会更新。 关于在线数据库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见每季度由 Cuadra/Elsevier 发行的 Directory of Online Database, 一年更新两次。 信息网络 计算机网络能让世界上计算机共享文件。利用网络,你可以做很多工作,如收发电子邮件,登录一个日益拓展的系统中查询资料,从其他机器下载文本和图片。为了访问因特网,你需要一个机构的帐户(大部分大学提供这种服务)或者向一个商业在线资源服务订阅,如 CompuServe, America Online 或许多其他的。电子网络是你收集论文信息的另一种渠道。 图书馆资源 文献区 相关: 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1.1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7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师”者“大肆媚俗之师”也
可真 2008-9-27 14:36
我前日所发《 亡命徒哲学、庄子哲学和农民起义 》一文讲到, 庄子并非如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什么无政府主义者,庄子何尝主张无政府了呢?其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处世方式,恰恰是表明,他是不置可否地与政府相处的,就是说,他既不反对政府,也不支持政府;既不与政府搞对抗,也不与政府搞合作。这意味着, 在政治上,庄子其实是一个中立主义者 。 庄子是作为一个学者而在政治上坚持中立主义的 。也因为他是一个政治上严守中立主义的学者,所以他才拒官方于千里之外,有诸侯聘请他出来做官,他是一千个不答应,他如此谢绝聘请者道:我宁可做孤寂自在的小猪,也决不去当那虽可风光荣耀于一时却终将被杀头祭神的牺牛!而另一方面,庄子又决无恣意自我张扬的世俗心,更无图谋不轨之意,所以他既非故欲与官方过意不去,更非必欲杀尽天下脏官才自觉爽心快意,而是在自甘清贫的无待心境下,神游于尘垢之外,潜心于天人之际,探宇宙之奥,穷人生之理,最终著成洋洋十余万言,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无价的精神遗产。临其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材,尽天地之间,日月、星辰、万物,无一不是我死后的随葬品,难道还有比这更丰厚的葬品吗?其心胸如此旷达,所以为庄子也。 我以为当今之世,学者要学点庄子精神。 何谓庄子精神?一曰求道之心,二曰中立之心,三曰无待之心,四曰旷达之心。 非有此四心者,不足以为真学者,且因此亦断不可成为如庄子般学究天人、道体理达、思想宏富的学术大师。 庄子的旷达是因于其无待。无待者,除道之外,一无所求也。名利、长生,他全都坐忘,唯独道是存。因其一心求道,是以中立,绝不媚世。故 归根说来,所谓庄子精神,就是中立求道的学者精神。此乃庄子真精神也,而尤为当今学者所缺 。 当今之世,虽似学术大师辈出的学术黄金时代,其大师精神亦有其四,却与庄子精神正相悖反: 一曰求利,二曰媚俗,三曰有待,四曰小鸡 。 要而言之,今之大师,心如小鸡,而汲汲于蝇利之求;眼如鼠目,而殷殷于寸名之望 。因其心唯蝇利之求,眼唯寸名之望,所以媚俗也。今之大师者,大肆媚俗之师也。 诚然,求利之心,人皆有之,此乃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也。但是,人所共有的求利之心与学者的求利之心,实不可同日而语。人所共有的求利之心,不过是人的谋生之情,它表现为人们各事其业、各司其职的谋生活动,离开这些谋生活动,人就无以安身立命,无法生存与成长。学者作为一般人,当然也有这种求利之心,否则也不足以成其为人。然而,学者却又不同于一般人,而是一般人群中的一个特殊团体,一个以学术为生的学术团体。事学术之业,司学术之职,是学者共同的谋生方式。这也就是说,学者作为一般人的谋生活动是通过其学术活动来实现的,学术活动就是学者作为现实的人的谋生活动。就这种谋生活动是人的谋生活动而言,它当然也是求利的,但是另一方面,就其作为学者的谋生活动而言,它则是通过求道来实现其求利的。正是学者的这种特殊的求利方式,决定了学者应当也必须有以道为利的信念,在这种信念支配下,一心求道。 对学者来说,一心求道乃是其为人的天职。守其职分,负其职责,尽其职能,是学者履行其天职的表现,也是学者所具特殊人格的体现。庄子的求道之心,正是他作为一个学者对自己的天职的自觉之心,有此自觉之心的学者,才会自觉地舍弃一切,唯道是求,而献身于求道事业。 今之学者,恰恰是不自觉其学者的天职,故不知以道为利而一心求道,而是把自己仅仅当作一般人,当作无有其特殊谋生方式的抽象之人来看待,所以是以利为利而从事没有独立人格而只是随机逐利的盲目活动。 对学者来说,随机逐利的盲目活动,其实是缺乏其独立人格的无耻活动 。然而,迷失自我的当今学者独不省悟于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为其随机逐利的学问,才是识时务的俊杰之学,反之则为 SB 之学、傻冒之学。 以一心求道为 SB 、傻冒,以随机逐利为时贤、俊杰,这正是当今中国学界是非颠倒、荣辱颠倒的价值观。 大凡随机逐利者必有媚俗之心,盖利在俗中,故欲寻获利之机,必媚其俗也。学者一有媚俗心,便失求道所需之客观心。如此以主观之心而为学者,自然只能得成心之见,而不可能获真实之知。所谓成心,实生于学者的利欲心,是学者利欲心在认知交往中的表现。媚俗的学者,其媚俗的实质在于努力使自己的见识符合所媚其俗的人们的欲求,如此投其所好,以博其人之喜,以望其人喜而乐施焉。 故媚俗之学者,无异于乞施之丐也 。 其习惯于视人眼色行事,动辄患得患失,言行小心翼翼如丫鬟,唯恐得罪乞其施舍的主人,如此丐邦学者,获利机会自然多多,却无以得学者所当求之道 。 学者求道,须有庄子中立之心 。夫中立求道者,其情既不离乎世俗,也不即于世俗,而是如老子所说以万物为刍狗。如是无情而常因自然,则可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吾以观复,以如此虚极静笃之心,方能客观反映世界,如实揭示事物真相,独立判断是非曲直,由此乃能得其所求之道。 道者,导也,路也 。人之将行,必求可行之路;其行而上路或有走迷之时,则需他人引路。学者之业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百行之业的一种,无非是因为社会需要这么一个行业,从事其他行业的人都需要有此专门行业来为他们提供服务引导他们走上其事业的成功之路。 导人以路,正是学者之业的职志所在。 正是由于学者的职志在于导人以路,故身为学者,就不能有半点媚俗之心,因为学者的媚俗,就是意味着一味顺着他人的欲求来做迎合其主观需要的学问,而不是根据他人的事业来做符合其客观要求的学问人们的欲求与其事业完全是两码子事:他们与他们的欲求之间的关系是其主观领域内的精神联系,他们与他们的事业之间的关系则是其客观领域中的物质联系。 媚俗的学问是只关心人们的精神世界,专门揣摸别人的心思,投其所好地提供令他人为之感到精神愉悦的笑料,却不关心人们的物质世界,不去探求其物质世界的规律,不为他人提供其事业成功所不可或缺的知识,这就象专门为人指路、引路的向导竟只顾自己如何博得他人欢心来讨得更多的奖赏,却不管自己所指引的道路究竟能否让别人顺利而如期地到达其目的地 。 故媚俗的学问,说轻些是学者荒于本业的失职行为,说重些则是学者误人事业的罪孽行为 。只是当今中国之世,媚俗的学问恰恰最受欢迎,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至少这决不说明如今这世道客观上不再需要学者之业了,或许只是说明了这世道追求及时行乐的人太多,谋求事业发展壮大的人太少了吧!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7094 次阅读|19 个评论
你是谁的人
张显峰 2008-8-31 00:29
常听在大学教书的朋友讲起身边的事,举凡谈到学术圈子里的事每每一声叹息。论文、科研的压力不消说,现如今学术界很流行谁是谁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你要是不是谁的人,或者不幸成为谁的人,什么项目申请、职称评定都或多或少会遇到些麻烦。 谁是谁的人多少有些江湖味道,久居商场、官场的人知道,时不常会有人说张三是李四的人,这话里的意思自然不少,也许是提醒,也许是不屑,也许有更深的暗示。但是的确有一些人很精于研究这个,甚至碰到个什么人,总会先打听他是谁的人再决定笑脸相迎还是送上一杯闭门羹,见机阿谀还是横加排挤。 没想到,现如今这一套在学术界也很流行。但是,反过来一想,这个问题又似乎不必那么大惊小怪。看看那些玩弄权术的官员,哪个不是经营着一个小团体,玩着谁是谁的人的学问。素来很重官本位的中国学术界,沾上这点传统好像不难。另外,而今大学里近亲繁殖已成气候,很多年轻的老师都是毕业后就留校,然后又跟着老师在学校里教学、科研,只要不是很反叛,弟子自然就是老师的人了。 一旦成了谁的人,这人自然没有独立的意识可言,至少在一些需要表达立场的场合,往往会唯主子马首是瞻,唯唯诺诺,毕恭毕敬,言听计从。表现在学术界,自然就是唱和着别人的学术思想,更不敢对跟着的那个人提出质疑或是怀疑,长此以往,思想倒是很统一,学术争鸣的氛围和创新的意识自然也被大大消磨。 除却一个人的天生思维障碍,只能依附于别人亦步亦趋,一般举凡做了谁的人的人都是有所图的,比如官场上,我是你的人,关键时刻替你说话、做事,那我的升迁发财就得靠你罩着。在学术界,成了谁的人也自然有好处,跟着的人要是很善于拉项目、跑经费,那成了他的人,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上就不怕没事做,如果傍上的这个人是个权威,职称评定、获奖更是没问题。 在官场上,谁是谁的人最后往往演变成结党营私,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你是李四的人,我绝对就不提拔你、重用你,哪怕你再有能耐,倘若我和李四不和,你就更得受排挤打压没办法,谁叫你是他的人呢?倘若在学界,学术活儿就会变成追名逐利的游戏,就会演变成假借学术争论的名义互相拆台放气,为了争项目、争经费,不愿接受甚至打压自己圈子外的先进思想和研究方法,因为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就守住了名利。 诚然,我们不乏以超然的胸怀自立于某些圈子之外的官员、学者,只是一旦谁是谁的人的圈子意识风行起来,还会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么?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408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博主简况及“杂”文目录
wangyk 2008-7-27 17:28
博主简况及杂文目录 王应宽, 1971 年 12 月生于陕西镇巴。中共党员,大汉民族。管理学博士,副编审,《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 IJABE )执行主编。 教育背景 国民教育 1991,9-1995,7西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习,大学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5,9-1998,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习,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3,9-2006,12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编辑出版学专业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培训学习 2007,9,3-13 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北京,参加第十五期中央单位科技期刊主编岗位培训, 获得主编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2007,5,27-30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参加由英美期刊主编讲授的英文编辑业务培训研讨。 2002,8,28-30 首届国际科学编辑讲座研讨班,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2001,5,20-29参加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举办的科技期刊英文编辑研修,获结业证书。 2000,12,5-12参加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全国报刊主编岗位培训,获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1998,11,1-13,全国科技期刊编辑业务研修班学习编辑业务,获结业证书。 1996,91997,2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控系学习计算机、自动控制、CAD,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外出进修选课) 1993,91994,7吉林演讲交际培训学院交际公关专业(函授)学习,获大专结业证书。 工作经历 1998年7月至今,就职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从事《农业工程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历任助理编辑、编辑、副主编。专业职称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编审。自2002年至今连续3届担任农业工程科技信息中心党支部副书记。 2007,1-12,兼任《农业工程技术》旬刊执行主编。 2008-兼任《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执行主编,独立策划、筹备创办国际英文刊。 研究领域 农业工程,编辑出版,开放存取,网络期刊,学术传播。 学术交流 主要限于国内交流。利用出差参会之机或应邀专程去本刊作者较集中的单位进行讲座和交流60余场次,对宣传期刊、联络作者和读者,规范论文写作,了解专家,结交朋友,吸引稿源等起到积极作用。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共参加3次国际性学术会议, 10余次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在大会宣读论文,6次特邀报告。应邀去同行期刊编辑部讲座交流3次。受聘为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讲师,为全国性科技期刊编辑研修班授课3次。 获奖情况 获得2003年度周培源基金会优秀学术团体干部奖;获得2003年度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优秀党员;获得2004年度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先进工作者;2004年获得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专兼职干部先进工作者;2004年获农业部职工英语风采大赛青年组优胜奖;获得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骏马奖;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与经营策略获得第2届全国优秀编辑学论著二等奖;被评为2005年度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优秀党员。2008年获得农业部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乒乓球男子双打第五名。 论文目录 编辑是杂家,平素勤耕,发些文字,涉及面广,杂得可以。目录贴此,准备挨砸。 一、 1998 , 7 2000 , 12 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4 篇 1. 王应宽 ,陈 军,白友仁.拖拉机液力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EI收录源刊,核心期刊,双效期刊),2000,16(2): 75-79.(EI收录) 2. 王应宽 ,等.科技学术论文英文题名与摘要等的译写.编辑学报(信息与知识传播类核心期刊第一名,双效期刊),2000,12(4): 214-217. 3.蒲应?, 王应宽 .对陕西省城市化滞后状况的实证分析.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核心期刊),2000,9(3): 36 - 41. 4. 陈 军,师帅兵, 王应宽 . 汽缸活塞组磨损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核心期刊,双效期刊),1998,26(6):66 - 69. 二、 2001 2007 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33 篇,会议论文 3 篇 I. 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7 篇(信息与知识传播类中文核心期刊第二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效期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期刊) 5 王应宽 ,魏秀菊。农业工程学报办刊实践与启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3):229-241。 6 王应宽 ,王锦贵。中国期刊媒体的十大发展趋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6):713-717。 7 王应宽 . 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与经营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285-290。(代表作,获得第2届全国优秀编辑学论著二等奖;该文在中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读论文,张家界,2004,11). 8 王应宽 ,王锦贵. 科技期刊面对电视报纸等强势媒体扩张的竞争环境分析与发展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6):781- 786. 9 王应宽, 王锦贵. 基于赢利模式的开放存取期刊出版: BioMed Central案例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3):354-359.(该文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读论文,贵阳,2005,11)。 10 王应宽. 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5):755-760. 11 魏秀菊, 王应宽. 充分发挥编委会在办刊活动中的作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12(4):290- 291. II. 编辑出版类其他核心期刊 12 王应宽 . 美国《科学》杂志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的启示.出版发行研究(核心期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2004,(12):80-84. 13 王应宽.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PLoS案例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 2006(5):59-64. 14 王应宽, 王锦贵,王 波.高校图书馆在营造校园先进文化方面的作用研究.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4):3-6. 15 王应宽 ,蒲应?。科技论文英文图表题名的译写举隅。编辑学报(信息与知识传播类核心期刊第一名,双效期刊),2001,13(增刊):24-26. III. 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 6 篇(( EI 收录源刊,俄罗斯文摘、 CA 、 CSA 与 CABI 收录期刊,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第一名,双效期刊) 16 王应宽 .《农业工程学报》研究简报的特点与写作要求.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0):160-163.(EI收录,截至2007年底仅在刊载期刊网上已被浏览375次,全文下载123次) 17 魏秀菊, 王应宽, 王 柳,等. 跟踪学科前沿,引导学科发展农业工程学报的发展探索.农业工程学报,2006,22(3):171-175. 18 Zhou Changji, Wang Yingkuan (王应宽) . Modern Greenhouses and Their Performances in China (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2001,17(1): 16-21. 19 Li Changsheng, Wang Yingkuan (王应宽) . Technology of Swine Manure Treatment on Intensive Scaled Swine Farms (英文).农业工程学报,2001,17(1): 86-90. 20 蒲应?, 王应宽 .畜禽产业的规模经济与畜禽产品品质的关系.农业工程学报,2001,17(ZK):26-30. (此文后被《中国家禽》2002年第20期全文转载) 21 蒲应?,刘巧绒, 王应宽 .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效应及其发展对策.农业工程学报,2003,19(ZK):22-25. IV. 其 他 22 王应宽, 蒲应?.太阳能生态卫生厕所. 太阳能(核心期刊), 2001, 20(3): 20-23. 23 蒲应?, 王应宽. 中国绿色休闲食品在国际市场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英文对照 ).2001天津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1: 343-348. 24 邵文华, 王应宽 . 中国科技园区的产品采后处理及其规划设计( 中英文对照 ). 2001天津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11: 326-329.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 《马业》杂志特约稿 4 篇 25 王应宽. 马力的象征,美的化身.农村实用工程技术.马业杂志,2003,(7): 30-33. 26 王应宽 .美国西部牛仔揭秘美国西部牛仔的起源.农村实用工程技术.马业杂志,2004(6):30-33. 27 王应宽. 大话牛仔美国西部牛仔的行头.农村实用工程技术.马业杂志,2004,(9):46-49. 28 王应宽 .马背上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中英文对照).农村实用工程技术.马业杂志,2005(9): 40-45. 在《农业工程技术》杂志公开发表9 篇 29 王应宽. 中国新能源产业,任重道远、前景光明对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会长朱明的访谈纪要.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1):1-4. 30 王应宽.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空间探析.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2):19-27. 31 王应宽 .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利用空间巨大. 中国信息报(网络版),2007-09-19. 32 张佰明, 王应宽 . 让常青的种子撒遍华夏大地访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中荷合作项目负责人邓可蕴女士.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2):10-13. 33 王应宽, 张佰明. 倾情奉献农村能源,续写生物质能新篇独家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张百良教授.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3):1-7. 34 王应宽, 张佰明.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像马拉松赛跑李俊峰研究员专访.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4):1-5. 35 王应宽. 大力发展生物燃油产业,捍卫中国能源安全独家专访东北林业大学生物质能技术工程中心主任王述洋.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5):5-11. 36 王应宽 ,张佰明. 专注沼气开发利用,推动沼气产业发展黑龙江省生物质能源首席专家、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李文哲教授专访.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7,(6):1-6. 37 王应宽. (奶业发展专题)卷首语.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7,(8). 特邀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 38 王应宽 . 广告发展趋势的全方位审视. 郑州: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论文集,2005,9.(荣获第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9 王应宽 , 王锦贵. 电子信息时代期刊编辑领域的重大变革. 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收录论文. 武汉:武汉大学,2004,10. 40 魏秀菊, 王应宽 ,杨邦杰. 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纪念《农业工程学报》创刊20周年. 广州: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12. 三、 2008 年已发表文章(10 ) 41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 等.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络化出版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3): 359366 42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等.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开放存取(OA)出版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4): 554560 43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 等. 对建设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络平台的问卷调查. 编辑学报, 2008, 19(5): 420422 44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等. 国外科技期刊的在线出版.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6): 948953 45 王应宽. 中国科技界对开放存取期刊认知度与认可度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753-762. 46 王应宽.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对开放存取的影响及版权策略 . 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6): 67-71. 47 王应宽. 促进中国科技文献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与制度 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4): 7-13. 48 蒲应?, 王应宽 ,岳田利,高振鹏. 苹果-苹果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构建.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upp.2):(EI收录) 49 蒲应?,高振鹏,岳田利,袁亚宏, 王应宽 . 苹果-苹果汁安全监管机制及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2008(11). 50 蒲应?,高振鹏,岳田利,袁亚宏, 王应宽 . 苹果-苹果汁生产的负外部性. 食品科学,2008(10). 四、2009年已发表文章() 51 程维红, 任胜利, 王应宽, 等. 国外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网络平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 20(1): 3643. 52 王应宽, 王 柳,彭明喜. 中国科技界对开放仓储认知度与认可度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 .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619 次阅读|5 个评论
《笑谈学术(〇)》------都是GDP惹得祸
热度 2 freefloating 2008-7-11 22:58
周可真 教授提到学术 GDP ,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个关于 GDP 的很出名的笑话。 说两个经济学家,在森林里散步,看到了一泡狗屎。 A 指着前面的一堆狗屎对 B 说: “ 如果你敢吃了它,我就给你一千万。 ” B 觉得很划算,结果就吃了一堆狗屎。 然后两人继续往前走,给钱的难受,吃屎的也难受。给钱的觉得亏,吃屎的也觉得亏 。 走走,又看到一堆狗屎。 B 指着狗屎对 A 说: ” 如果你敢吃了这堆狗屎,我也给你一千万。 ”A 觉得可是有机会捞回本来了,结果也吃了那堆牛屎。 现在两人互不相欠。 事后两人觉得很郁闷, TMD ,谁都没得到钱,白吃了一堆狗屎。 最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这次交易作用还是很大的,就是让国民经济增长了两千万。 GDP 就增加了 2000 万。 现在大家都来学术 GDP 了,不知道用个什么比喻好,好像不像吃屎,倒像拉稀,虽然拉得很辛苦,做肥料却不合格,没啥肥力,就算做绿色肥料,也还不大划算。 一时所想,不一定合适,大家也许有更好的比方。 ***************************************************** ***************************************************** 实在不好意思,的确不应该做这种比方,实在有损形象,可惜一旦想到,挥之不去,都是GDP惹得祸。大家还是多多包涵。 ***************************************************** 配个音乐《 黑豹-为所有爱我们的人》 歌词大家可以修改一下: La的太多 吃的 太少 整天 烦恼 应该Lalala 多少 你要是有体会你便知道...... ******************************************************************** 没事见面可以问候一句:今天你~了没有。 ***************************************************** 要不过几天我删掉吧,太有损形象,真是的。
个人分类: 把问科研|6432 次阅读|15 个评论
人的划分
余孟孟的博客 2008-7-9 00:20
余孟孟 天若不生人,万古常如夜。人的诞生,让整个世界立刻澄明光亮起来了。 人类个体的诞生意味着个体自知自己为人,其标志是自我意识的产生。这主要体现在个体在日常语言中对自身代词的使用上。在汉语世界,初学说话的孩童是不会自觉使用我的,一旦我成为他们口语中的常用词,真正的人类个体便诞生了。 人类整体的诞生意味着人类自知自己为人类,其标志是科学分类思想的提出。这集中体现在古希腊大哲亚里士多德完整的科学知识结构当中。科学在亚氏这里被分为四大类:1.逻辑学。这是求知的工具。2.理论科学。这是为求知而求知的。3.实践科学。这是探求行为标准的科学。4.创制的科学。这是为寻求制作有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东西而存在的。 人类文明的诞生意味着人类自知人类彼此既是不同的又是相同的,其标志是人的划分。文字的产生,并不直接地将人类从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但文字作为符号却记录着人类的文明历程,这种历程更多地体现在人的划分的思想理念之交织与流变当中。人的划分,既将人区分又将人同一,使人不再不为自己而活,也不再只为自己而活。 人的划分的意识和思想在人类的早期,甚至蒙昧时代就产生了,但明确下来的历史却也并不久远。在古希腊人那里,广义的人被分为三种:神,人以及神和人生的子女。可见,在那里,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能力的有限性和人类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哲学家柏拉图就明确将人分为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三种。在他的洞穴隐喻里,我们又可见到两种人的划分:只见影子的囚徒和实现灵魂转向的人。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别是儒家人物通常在人性上将人划分为三种:圣人,中人和斗箫。他们认定了某些人是改变不了的,而另一些人却是可以改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了人类的有限性。 哲学家毕达格拉斯从奥林匹克赛会中得到启示,认为人是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个世界的:一种是为夺得奖牌获取荣誉而来,即为名而来;另一种人是为做成买卖换取钱财而来,即为利而来;还有一种是为审视万物,追求智慧而来,即为爱智(哲学)而来。 文学家米兰-昆德拉根据目光将人分为四种:1.为公众的目光而活的人;2.为朋友的目光而活的人;3.为爱人的目光而活的人;4.为想象的目光而活的人。 境界,是人的生活世界存在处境的整体状况,也是人的整体生命所处境况之界定。根据它,人也被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例如,有人根据眼中的山水将人划分为三种境界: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人根据学识和脾气也将人划分为三种境界:1.上等人:有学识没脾气;2.中等人:有学识也有脾气;3.下等人:没学识却有脾气。关于境界还有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有冯友兰的四境界说,这些都是学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了。 人的划分,除了上述这些在思维领域意味深长的实例外,还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划分。比如,在时间维度上,人可以被划分为不同时代的人或不同阶段的人;在地域上,人又可以被划分为大河流域的人,海洋岸边的人等;还有依国家、民族、种族等对人进行的划分;在个体的角度,依紧密程度的不同,人又可以被划分为熟人和陌生人或自己人和外人等;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可以分为活人,死人和不死不活的人(植物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人可以被划分为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即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从宗教学的角度看,人可以分为获得救赎的教徒和依然受罪的非教徒;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人又可以被划分为受过教育的人和没受过教育的人。 可见,人的划分越来越成为一项复杂繁浩的事业。每一种划分思想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审视人类,规划人类和建构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思路。一种新的人的划分思想的提出,可能会将人类迈向文明之路的旅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因为它发现或建构了人类自身的另一种同与不同,使人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命中又丰富高远了一层。 从古老的斯芬克司之谜到德尔婓神庙的神谕;从人是万物的尺度到人是追问存在的存在者;从人是政治动物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是女娲用泥捏就的到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这种从A到B发现和总结还可以漫长的继续下去,但我们的思路和言说却必须又重回主题。关于人的界定,关于人的划分的界定,还会继续拓展和深入下去,但我们在物质生理上还是我们,还是一个必有一死的我们。然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不知拥有了多少永恒! 人的划分,人类文明道路上的里程碑!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52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徐匡迪列举科技界不良现象 国内外的学术腐败令人震惊
nicxm 2008-6-27 10:07
徐匡迪列举科技界不良现象 国内外的学术腐败令人震惊 在院士大会将要审议和表决的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 近年来科技界受到社会上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思想的不良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科学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院士群体的科学道德也面临更高的社会期望。6月23日下午召开的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工作报告中,用了很大篇幅论及院士科学道德建设的成绩和问题。 徐匡迪说,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杰出代表,同时也应当成为科学道德的模范和旗帜,这已是全体院士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他说,以钱学森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国际著名工程科技专家及荣获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袁隆平、王选、金怡濂、王永志、闵恩泽院士等新时代的著名工程科技专家等,不仅是工程科技的开路先锋,更是科学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典范,他们是工程院院士的杰出代表,是院士群体和中国工程院的骄傲,也是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同时,徐匡迪在报告中列举了一些有关科学道德的不良现象:国内外已经发生的学术腐败现象令人震惊;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个别院士疏于对学生和助手的管理而产生不良影响;个别候选人的申报材料因夸大成绩而受到质疑,这些都应该引以为戒。 谈及此问题时,徐匡迪引用了恩格斯的话任何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都只能是半通,以及鲁迅先生在文章《名人名言》中所剖析的一成名人,便有满天飞之概。徐匡迪强调说: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我们应引以自律。 中国工程院对于院士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视还体现在章程的修改中。在院士大会将要审议和表决的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第四条院士标准和条件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 据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解释,在对章程进行修改时,向院士发出了485份问卷,收回449份。调查问卷的表述是品德优良,填写问卷的77.5%的院士同意加上这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数院士赞成用品行端正。 来自香港大学的李焯芬院士说,在章程中加入关于品德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的发问与科学
余孟孟的博客 2008-6-16 13:07
余孟孟 科学研究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人的事情,不外两种:与知有关的和与行有关的。然而,知与行的划分,还是让科学研究无法入手。鉴于此,人们苦苦寻觅,努力探求,终于提出了科学研究的三大逻辑起点或切入口:观察,问题和机会。由于观察的不确定性和无针对性以及机会的可遇不可求性,使得问题成为大多数人关于科学研究起始的共识。可以说,问题的发现和确定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划定了道路。 这一基本认识已经得到大多数科学研究人员的肯定和赞同,然而,为什么是问题?一部科学研究问题史的背后有没有一些人类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是科学从业人员的专利吗?普通民众能理解这些问题吗?或者说一般人能走上探求这些问题答案的求知之路吗?通过考察,笔者发现,科学研究上难以尽数的具体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人类最基本的对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发问。发问着的人类是通过以下五种简单发问而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科学是在广泛意义上使用的,指的是学科知识或思想学问,类似于德语国家的科学,把哲学,历史,技艺等都包括其中。 一 、是什么的发问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此类发问,是我们在人类日常生活世界中最熟悉不过的了,它的平淡无奇,近似于我们的吃喝行睡。通过此类发问,人类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得到了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也达成了生活事件的基本共识,人类的发展命运才凝聚在一起。然而,此问若再往前走,便步入了哲学思维的道路。存在是什么?是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等问题总是作为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出现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之中。 是什么的发问,将人类带上了哲学思辨的旅程。它要求人的回答不受时空的限制,即不在时间中,亦不在空间中;也要人在全部思维领域、在总体历史流变中,对问题作出统一的回答。这种发问方式与思维方式使人类具有了最广阔的视野。不管人的躯体被拘于何种狭小的境地,通过此种发问方式的引导,他总会成为无限时空里的王者。 二、为什么的发问 为什么呢?到底为什么呢?这是三岁懵童都会发出的提问。它的普遍性与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人类日常生活世界中,也统摄着人类的整个科学世界。为什么的背后是寻求解释的企图。 巨大光环笼罩的科学,其背后竟是如此平常的一句发问,虽不可思议,但确是事实。科学,严格说来,既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既不为证实,也不为证伪。它的使命是解释世界(包括人自身)的各种现象和行为。解释的目的是减弱和消除人心中的疑惑,使人相信。人相信与否的事件和解释,只能是对于具体的事物而言的,那么,这也意味着科学的解释不可能像哲学的思辨那样在全部思维领域进行。科学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它要回答的只是为什么。 三、哪里来的发问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哪里来的问题,经过理性的思考,便进入了史学的视野。史学解决的问题主要就是围绕哪里来引出的怎么来,如何来等问题而展开的。人类,毫无疑问的是历史的存在者。历史的探求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统合起来,使人类的存在显得厚重合伟大,不致像昆虫鸟兽那样为一时一地而活。 列宁曾说: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需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发展是历史学的发展,人不只是活在当下,也不只是为当下的活动而只认识当下的万物,完全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总是通过回望过往而检查当下,进而预备未来。追问万物的来龙去脉,是为人的历史学发问。 四、怎么做的发问 世界存在之本初,并不独为人类而存在,更不因人类之需要而自然改变。人的存活与发展必定意味着要用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改变环境,将自己的意识和意图实在化为客观存在,从而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变化自身,提升自身。然而,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活动的复杂重度的提高,人类直接改造客观对象的企图便遭到重创。失败的沉重代价,迫使人呢不得不在实践之前,首先在自己的思维领域中进行一番筹划和构想。这种在意识状态中进行的怎么做的思考,便将人类带入了工程思维的道路。不管对于建筑桥梁等物质工程,还是制度规范等精神工程,工程思维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见,怎么做的发问,既与人类的知有关,亦与人类的行有关。 五、做什么的发问 你在做什么?你在干什么?这样的问句在实践行为领域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人的一生,可以说是做的一生,没有不做的人,也没有人不做,不管做什么,人总在做着。这就是人的本体命运。 接下来的追问总是以做得怎么样而出场的。好还是不好,优或是劣,这是人比较关心的。在做中,人慢慢运用理智上的知识和经验把握行动,创造行动,从而形成一套技术,甚至达到艺术的境界。这是人类实践行为领域的杰作,正是它创造了这个可见的日新月异的多彩世界。若没有直接面对实践的技艺,人的一切美好理念和构想都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可见,正是做什么的发问将人类的理想再次变成现实。 纵观上述人类的五种基本发问,可以发现,他们分别指向了三个领域,并且导致了五种不同的知识形态和科学追求。 1. 知的领域: (1)是什么:哲学的追求。 (2)为什么:科学的追求。 (3)哪里来:史学的追求。 2. 知行协调的领域: 怎么做:工程学的追求。 3. 行的领域: 做什么:技艺的追求。
个人分类: 问学陇上|3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学术史上的三大标志性事件
余孟孟的博客 2008-6-14 15:22
余孟孟 学术之事,实乃学人之事,但却绝非学人一人之事。学术之流变虽繁浩复杂,但却也有诸多可把握之脉络。学术之进步绝非线性纯粹之进步。以下三事,学人不可不知。 一 学术禁区的起源:辕黄之辩 大一统的西汉王朝到“文景之治”时,国力渐盛,“无为而治”、“修养生息”的黄老之术逐渐受到儒家思想的冲击。为了推销各自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策略,道家与儒家开始在帝王面前激烈争辩。 据《史记》载,儒者辕固生与道家的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首先抛出自己的观点:“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不以为然,反驳道:“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要论证自己的观点,说服辕固生,便类比道:“冠虽蔽,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轻蔑地看他一眼,不答反问道:“若彼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位,非邪?”这招确实厉害,弄得黄生满脸通红,支吾半天,不知何所云。这时,景帝发话了:“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帝王若生气了,那后果很严重的。辕黄自然心中有数。受命之辩遂罢。关于这一事件的重大学术影响,史家司马迁评论道:“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食马肉者,必遇马肝,马肝有毒,明智之食者岂可食之? 论学术者,必遇受命,受命为禁,明哲之学者岂可论之? 此乃“好心惜才”之帝王对天下好学之士的警告。 自此,学术之禁区流传广矣! 二 学术霸权的极致:活雍正批死学者 文字狱之事,由来已久。然激烈残酷之最,却在雍正一朝。 “吕留良案”起于吕留良书中的一句诗:“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吕留良何许人也?清初著名学者,据说他就是现代影视、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女侠吕四娘的祖父。一句诗,几个字招来杀身之祸的,在文字狱中并不鲜见,然而,“吕留良案”却有它的特殊之处。 为了绝对的打击那些“反动”学者的信心,雍正亲自审问、杀害了吕留良的儿子吕毅中,同时将吕留良的门生曾静等人的口供,以及曾静和雍正帝的辩论词,雍正反驳吕留良的思想谈话等编辑成《大义觉迷录》一书,这是对死者公开的口诛笔伐,对生者的严厉警告。此书一直发到全国各地的学校,迫令士人阅读。这种极度霸权式的谈论思想,辨明学术的方式在历史上还真是很难以见到的。对于雍正这次的所谓学术行径,梁启超曾评论道:“雍正帝学问虽不及乃翁,他却最爱出风头和别人争辩……以一位帝王而亲著几十万字和……一位儒生打笔墨官司,在中外历史上真算是绝无仅有。从表面上看,为研究真理而相辩论,虽帝王也该有这种自由……他著成《大义觉迷录》以后,跟着把吕留良刨棺戮尸,全家杀尽……这样子,哪里算是讨论学问,简直是欧洲中世纪教皇的牌子。”如此方式,学术自由何在,更别提学术发展了。梁氏继续感慨道:“在这种主权者之下,学者的思想、自由是剥夺净尽了。” 动辄就要杀人,掘人坟墓,以学术的名义做权力的勾当的学霸、学阀在当今的民主法治社会的确看不到了。但在学术论争和思想交锋之中,这种以权压人,以势欺人,权学不分的学阀、学霸还依然存在。真正的学人总是怀抱着“学术自由”理想和“为学术而学术”的志向。然而,学术并非是一片清澈的天空。学术的地域和时代虽有不同,而学术霸权的侵扰却总与学术同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文字狱不再,文字狱的幽灵却难以抹去。 帝王学霸不再,帝王学霸的毒瘤却行而渐远。 三 学术放逐的典范:守望师院 1958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现西北师范大学)遵中央教育部令,在教育系大四本科生中择优选出八位学生,直接上研究生班课程,接受研究生教育。当时四年的研究生学习,大家都相安无事,只是到最后答辩的时候,才出了事。 八位研究生中有一位是女生,她选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导师是杨少松教授。她答辩的论文题目是《批判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这一题目很符合当时国家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大环境,再加上此女是八人中唯一的党员,学位论文便无可争议的通过了。 有五个研究生选了心理学专业,都跟随王文新教授。然而,他们的论文答辩却都没有通过。不是因为他们论文质量差,而是当时极左思想的统治和教授之间彼此矛盾深重双重打击的结果。 最后两位都选的是教育学专业。一位跟随陈震东教授,另一位跟随李秉德教授。这两位研究生也没什么好命,他们同样都没能毕业。陈教授的弟子研究的题目是如何把一个反动家庭的孩子教育好。为了达到目标,他经常去那个孩子所在的学校,听他们的课,并和他们一起玩,也经常去那个所谓的反动家庭了解情况。但最后,领导说,这篇文章有严重的阶级立场问题,不能通过。李教授的弟子研究论文的题目是《全国优秀教师李景兰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这篇文章写的很扎实,答辩也通过了,但当时科研科的科长说:最近毛主席批评当前教育说学生负担太重,学校课程要砍掉几分之几,而该论文没有提毛主席的指示,所以,批上“不准毕业”,把那论文枪毙了。 结果,八人中只有一人毕业,余者皆在本科四年之后又念了四年的研究生,还在学校待了四年等分配工作,共在师大待了十二年,最后还是以本科生的身份由教育部分派了工作。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七人向教育部告状,师大才承认他们是研究生毕业的。李秉德先生说:“这个20年后的马后炮,对他们七人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是啊,放逐20年再招回,美好青春早已不再。 学术放逐意味着把学术视同儿戏,随意抬高,随意打压。 戏剧性的是,当年的论文审查紧贴政治,任意枪毙否定别人的研究成果;而今,却反其道而行之,只要与政治厉害无关,学位论文的审查形同虚设。 发到荒野,是为放逐。 送入水晶宫,亦是放逐。 参考文献: 1. 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三秦出版社1988年,2555页。 2. 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4437页。 3. 仓修良著:《章学诚和他的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4年。 4. 李秉德著:《李秉德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个人分类: 问学陇上|15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思孟问学篇(一)
余孟孟的博客 2008-6-10 23:24
您是学术引路人 余孟孟 在刘老师这里(指:刘庆昌老师的博客),总能找到惊喜。 今天我也听了一个上午的论文答辩,也看出一些问题,虽然可能会不够深刻,但我觉得这对自己也应是一种警示,有利于自己的提高。 其实,学生有很多问题想请教您,但经常听山大的同学说您很忙,所以有些问题我就自己去想办法寻求解决了。但今天存在我脑海的几个问题,我想,是没有什么现成的答案的。所以,就来求教您。 每篇学位论文都要求指出创新点,表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可是,我发现,好些答辩同学,把解释了 问什么 ,发现了什么 问题 当作了创新。把自己的论述或结论符合课程标准或教育政策的某条某段当作了理论意义。把我们应该关注实践或引用了一些案例当作了实践意义。然而,答辩老师却也对这些问题不怎么追究。不知刘老师对创新之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些学位论文必须回答的问题怎么看?谢谢! 嗯,还想再说几句心里话。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我们这些 在读者 ,您的这份礼物,弥足珍贵。 您是我们的学术引路人!【余孟孟 写于2008-6-6 23:15:37】 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创新之处 兼答余孟孟同学 刘庆昌( 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兼院长 ) 常常听人们说来龙去脉来三去五,这中间的一来一去,细细想来,是与意义相关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意义动物。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何必呢为什么不呢,从这些问句中,我们能清楚地意识到,没有意义的事情人们是不愿去做的,如果有人做了这样的事情,人们也是难以理解的。当然,一件事情有无意义和有什么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大不一样的。 余孟孟同学提出的一篇研究生论文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问题,我已经思考很久了。我的思考不是因为搞不清楚其中的含义,而是目睹众多从学术研究上讲毫无意义的论文(绝不止于研究生论文)而引起的思考。我们经常批评垃圾遍地的学术界,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垃圾?垃圾就是人们弃之不用的废物。如果社会有公义,就去查一查每年提升的那些教授、副教授们都做了些什么样的研究工作,顺便也查一查,每年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样的研究工作。我曾经跟一位老师议论说到,如果我们每一个博士的论文都能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要求的水准,我们的学科每年都会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反过来,如果我们没有因一批批博士的出笼而感到学科的进步,就应当怀疑那些博士的合格程度了。 一篇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应该更正为一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写论文,应该更正为做研究。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大文科的许多从业人员,更多的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做研究。而写论文和做研究,虽有联系,却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就顺序来说,做研究在前,写论文在后。没有研究作为前提的写作,除了拾人牙慧,除了堆砌材料,除了巧舌如簧,再也没什么可能。然而,我们分明对没有研究的文章屡见不鲜。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两种原因:一是当事人不懂得研究是什么,二是当事人不愿意经受探究的苦累。依我看,第一种情况居多,第二种情况在有健康心理的人那里发生的几率很低。既然许多人压根就不懂得什么是研究,那他们在说明自己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时,信口雌黄,荒谬绝伦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什么是一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呢? 一项研究的理论意义,首先标示一项研究在理论上意味着什么,其次标示一项研究在或对已有理论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效果。不是理论的研究,一般是无法谈及其理论意义的,但也不排除个别创造性的实践研究可能给与理论研究的启示;属于理论的研究,且不说它的创新,它必须是用概念构建起来的、有道理的、一组相互联系的判断。也就是说,用概念构建起来的、有道理的、一组相互联系的判断,才具有理论的意义。不过,这里的意义只是说明一项研究获得了理论意义世界的入场券,它自身的意义情形,则要看它对于已有理论的潜在价值。这种潜在的价值有多种可能性。如果我们视已有的理论为一个结构,那就要判断一下一项研究是在要素层面做文章,还是在结构层面做文章,抑或在更大的理论系统层面上做文章。无论对要素的改变,还是对结构以至系统的改变发生作用,一项研究都是具有理论意义的,意义的大小,当然是从要素层面到系统层面依次增大。 一项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是标示该项研究对于实践的积极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应用研究多直接指向实践的改变,理论研究通过作用于实践者的思想,或者通过理论的工程转化,也可以对实践发生影响。研究是有类别划分的。有的研究主要追求理论的意义,有的研究主要追求实践的意义。我们在说明和判断一项研究的意义之前,需要对一项研究自身的性质先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于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应评价它的理论意义,要求研究者说明这种研究的实践意义,是一种看似有理,实则无知的行为;同样的,对于应用研究,主要应评价它的实践意义,要求研究者说明该类研究的理论意义,也是勉为其难的。经常听到有人指摘一项研究缺少实践意义,并标榜自己走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这种标榜,若非无知,就是一种偏执。我曾对一位名校的教授说过:没有理论研究,谁为你们辩护?没有理论研究,你们拿什么与实际相联系?这里也反映出了研究意义的相对性。 最后说一项研究的创新之处。这对一项研究来说最为重要,说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实践中却笑话百出。我以为,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应该先解答另外一个问题,即我们通过研究会制造出什么样的成果。大致说来,研究的成果有以下的类型:概念、原理的,方法、技术的,材料的。相应地,一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只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描述和判断。一项研究可能修正了已有的概念,也可能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可能修正了已有的原理,也可能发现了新的原理;可能修正了已有的方法、技术,也可能创造了新的方法、技术;可能修正了已有的材料,也可能制造了新的材料。修正发现创造制造,就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如果一项研究所做的工作属于这个范围,那就是有创新之处的。【学者刘庆昌 发表于2008-6-7 9:46:35】
个人分类: 问学陇上|3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学的关隘
余孟孟的博客 2008-5-30 22:21
余孟孟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术,在西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即使在中国,自1901年王国维从日本引进教育学以来,至今也有百年之久。不管社会历史在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怎样重大且基础性的作用,毫无疑问的是,教育学的发展道路,基本上即是教育学者的学术求索之路。中国古人早有书山有路和学海泛舟之论,今人也大多喜谈学者的学术路线和心路历程。可见,学术作为志业,基本是行路之志业。既是路,便不可能平坦好走,其间必定有着艰难险阻,设有关隘重重。 著名哲学家陈康先生曾在《巴门尼德斯篇》译注中这样讲到:《纯粹理性批判》在西洋哲学研究区域里仿佛一座关隘,关后尽可有方向分歧的路径,但人既至关口必先过关;此外并无一条非危机四伏的道路可以引至那将来的路线。 哲学如此,教育学也不例外。抛开学术的东西地域之别,通而论之,教育学研究区域里也是有关隘存在的。关于此题,我们也可做一些初步的思考。 首先,在教育学之路上,关隘不止一座,可能重重叠叠,并且其大小险峻程度也不同。 其次,教育学之路必定危机四伏,学人可能会误入歧途,在偏离的道路上摸索;也可能迷惘不知所措,最终放弃学术研究;更有可能在自己心理和思想上遭受挣扎和痛苦。 再次,在教育学术史上,哪些著作会成为关隘,在不同的教育学者那里可能是不太一致的。因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学术志趣和学术优势,在有的学者看来是关隘的,对于别的学者却未必是关隘,反之亦然。 最后,对于教育学术之路上的必经关隘,教育学人都是不可轻视的。所谓必经关隘,是这样一些关隘,它的地位和风景,你尽可以赞美或批判,宣扬或打击,但你无法无视它的存在,因为你只有通过它,必先过关,才能走上更远的学术探索之路。 鉴于此,我尝试着指出教育学之路上的一些关隘,不敢指点什么,只是作为自己进一步学习的警示。 其一,思孟学派的《学记》。 其二,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其三,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其四,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其五,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哲学如此,教育学如是。我想,对于其它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也必定存在着关隘吧!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22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学者的使命
余孟孟的博客 2008-5-29 22:40
余孟孟 关于学者的使命问题,早有德国大哲费希特的名著《论学者的使命》。小子不敢与大师争雄,只谈些自己的浅见,以期自我教育。 先解主词学者。 学者,首先指一群人,即它是一个人类群体的称呼,和它并列的可能还有军人,医生,律师等。在这种意义上,学者便有两种理解:其一,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这往往是在与教者相对而用时,产生的意义。其二,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学识渊博的人,可能还内含人格修养和道德典范的意味。 其次,学者也可能指人类个体,即某一个人。此处也有两义:其一,是特指。如陈寅恪学者,胡德海学者,刘庆昌学者等。其二,是凝聚。这是由于某一学者在某一地区学术之名极盛,远盖其他学人,当提及此地学者时,便专指了这一位。例如,人们都熟悉的唐僧,唐三藏之名,当提及此名时,我们想到的自然是唐朝太宗帝那朝去印度取经的那位大师。可实际上,三藏即僧侣,唐僧即唐朝的僧人,只是由于优秀和出名,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这一名称才凝聚在玄奘一人身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二曲学者或先生(李颙),板仓学者或先生(杨昌济)等。 再谈使命。 使命,意味着职责,任务和责任,它是人或组织存在的目的,方向与责任。一般认为,使命可以作为不同群体相区分的标志,因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使命,学者的使命就不同于军人的使命。例如,有人(《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一文的作者彭泽平和陆有铨)是这样阐述当前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的: 第一, 构建中国本土原创的教育理论。 第二, 服务教育决策,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 第三, 传播教育思想和理论,提升社会的教育智慧。 这样的言说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使命,必定隐含着价值判断,即好坏的判别,更隐含着正向的价值和追求的表达。如果我们承认有小偷(想想《天下无贼》),强盗,人贩子等这样一些群体的话,当我们若要用使命来区分它们时,便显得很荒谬。 可见,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把使命作为人类各群体之间相区分的标志是不周延的。我想,可以在一般意义上,将人类群体分为积极群体和消极群体。用使命便可区分出不同的积极群体。为什么强调一般意义上这种模糊化的说法?因为一个群体积极与否,也是一个相当模糊的判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域下,同一群体可以会被判为不同的性格。例如,《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人,在当时统治王朝来看便是消极群体,他们有的是野心和阴谋;而在一般贫苦农民和他们自己来看,便是积极群体,他们自认为身负上天赋予的使命,要替天行道。 我们知道,在统计学上有两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其一,我们会拒绝一个好的:其二,我们会接纳一个坏的。严密准确的统计技术尚且如此,我们便不必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结论具有无可争辩的普适性,也不必为诸多的特例感到尴尬和无力。社会科学不追求绝对,更不排斥特例,它能做的是尽量拓宽其理论解释的普适性和力度。 所以,关于学者的使命我们还能继续言说,进一步研讨。可以尝试着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一)学者应担负什么样的使命呢? 其一,是理论上的使命。这是第一使命,首先,它是本然的,基本的;其次,其他使命是否能完成以它为基础。这主要表现为学者的著书立说。 其二,是工程上的使命。这里的工程并不是仅指狭义的物质工程,还包括精神工程。(关于工程的理论问题,可参见徐长福的《工程思维与理论思维》一书)。这主要表现为学者对社会工程的构划和决策的影响。 其三,是实践上的使命。即是学者通过自己的学识和思想提高社会整体意识。这是最次一级的,因为是否影响社会实践,并不注定是学者的必须,在有些学者看来,这只是一种情怀和志趣,可做可不做。 可以这样说,学者最重要的使命是对人类的知识增量要有所贡献。 (二)使命从哪里来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其一,从宏观上看,使命来自上天和时代。 其二,从中观上看,使命来自特定群体的内在规定,这种规定往往又是无言的和缄默的。 其三,从微观上看,使命来自个体的自我建构。 其四,使命来自前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学者如何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其一,好学。这是学者最基本的需求。我曾在博文《献书》中谈到: 背书包的不一定都是念书的,念书的不一定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不一定都是知识分子。 其实,学着的,不都是好学的。学者,不好学,是不合格的学者。 其二,深思。学与思的关系,孔夫子曾有高见。我想说的只是,思之不深,便够不上学者的标准,充其量可能只是个知识的搬运工。 其三,笃行。运动员或搞体育的人往往会被人指责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学者或知识分子也往往会被世人嘲笑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完成学者的使命,我想,在笃行中体验和深思应是不错的选择。 补记: 《辞源》修订本,常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6页有使命一词的解释: 使命:1 指差使的命令。左传昭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 2 指使者所奉的命令。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3 指奉使的人。 可见,人或组织的使命,起码隐含着一个意味:即使命是从一个地方来的,或许是令人仰望的天那里;或许是令人敬畏的神那里;或许是不可知的权威那里。 2008-5-31
个人分类: 问学陇上|4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上的题与做
余孟孟的博客 2008-4-25 18:39
余孟孟 自入大学门始,我们便得到热心老师的告诫:搞学术要小题大做,切不可大题小做。直到现在,依然能经常听到周围一些学人持此信念与言论。这种说法对于初弄学术者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从小题目入手,深入挖掘思想,广泛展开论述,这正是学术训练的必经阶段。然而,纵观完整的学术人生,这种小题大做却未必美满。 张五常先生曾说:学术文章有大小之分。大的不一定长,小的不一定短。大的重于泰山,不可或缺;小的轻于鸿毛,有等于无。其他的学术我不了解,但就我所知的经济学来说,如果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从来没有出现过,人类的知识什么损失也没有。陈平原教授也对小题大做的说法不以为然。而庆昌师也曾说,要看科研文字有没有价值,且烧掉,看对人类的知识有没有影响。 依我看,其实,真正的学术上的题与做可分为四大类: 1.小题小做。学术题目涉及范围不大,指称明确,对其进行探索的研究文字也精炼简短,思路清晰。这种文字如一汪清泉,令人耳目一新。 2.大题小做。学术题目涉及范围较大,包容较广,对其进行阐释的文字却能抓住重点,扣住精髓,用短短陈述便可揭透主题。这种文字恰如迎面瀑布,让人震撼。 3.小题大做。学术题目内涵明确,外延不大,对其进行分析论述的文章却绵长有力,环环相扣,新意迭出。这种文字似山间河水,悠远不绝,使人敬佩。 4.大题大做。学术题目涉及范围较大,包容较广,对其进行思考与言说的文章也博大雄浑,层层剖析,面面涉猎。这种文字好比滔滔江水,汹涌澎湃,教人赞叹。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4548 次阅读|2 个评论
治学秘诀的忧与优
余孟孟的博客 2008-4-20 23:26
余孟孟 : 治学秘诀 ,在研治学术之人心里的地位,可能和武功秘诀在修习武术之人心里的地位一样,是渴求和珍视的.缘于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功秘诀都被各家武术派别视为珍品,藏而不露,秘而不宣.而偷窥和获取他派武功秘诀者,也会被视为是 受江湖人所不齿 . 然而 ,人们对治学秘诀的态度却有所不同.通常,有成就的学问家也往往乐意公开自己的治学秘诀,即使没有,也会事后思索总结一套出来.而后学者也往往会向前辈请教治学秘诀.这不但不会被看作是不齿行径,反而会被嘉称为好学者行为.例如,胡适就曾将自己的治学方法总结为十个字 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 视为秘诀并公诸于世 ;陈平原也在他的老师那里得到了 不靠拼命靠长命 的治学秘诀 . 那么 ,人在江湖和人在学界对待秘诀的态度缘何如此不同呢? 其实 ,说白了是练武功比练治学要容易的多.只要有基本的武术根底,再弄张上乘的武术秘诀,苦心造诣一番,假以时日,便可跻身好手之列(武侠小说中往往如此展开故事情节).然而,研治学问却并非能如此照猫画虎,非得有读书破万卷的功底和研究出原创的潜质不可.治学秘诀往往只是个心理安慰,因为,即使每天拿着几十位学术大家的治学秘诀诵读记忆,也不一定能成名成家. 在种意义上 ,治学秘诀远不如武功秘诀那么有力和有效.然而,这也正是治学秘诀比武功秘诀高明的地方.武功秘诀给武者划定了范围,固定了招式,你再厉害,一出绝招,便会被指认出是什么武功.而治学秘诀却给了学者广阔的天地来探索思想和挥毫笔墨,大家虽同尊一学术秘诀,但学术之园却百花齐放. 治学秘诀的忧与优也许就在此吧!
个人分类: 宁静志远|3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通向自我认识的三条道路
余孟孟的博客 2008-4-15 17:15
余孟孟: 你了解自己吗?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自己? 关于自我了解或自我认识的问题,不仅是哲学范畴和心理学范畴的,也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 自我是切身的,是亲临的。它必定是此岸世界的事情。可是,自我的复杂性和神秘性,令不可一世的科学也束手无策。说不上黑箱,但自我至少是一种灰箱。这决定了自我认识的问题总是若即若离,它更像是一个彼岸世界的事情。 假如,我们把自我认识的问题放到彼岸世界,拉开自我认识与我们的距离,也许自我的面目会在我们面前逐渐清晰起来。然而,自我不会自动将自己的面目撕开给人看,我们要认识自我必定会走上寻求自我认识的道路,并且我们的整个一生都在这条路上徘徊寻觅着。 闷想一番,敝人自认发现了通向自我认识的三条道路,不求真理,仅供批判。 第一条是海路,即体悟思辨之路。海之博大,虽目及千里,亦茫茫一片。在这条路上,我们只能体验和感悟自己的一切,或渺小或深沉。我们的自我认识被这样一些发问所引导:我是谁?我要到何处去?漫漫大海的那头是我的容身之所吗?生活的波涛会将我吞噬么?浮沉漂泊是我的宿命吗? 第二条是山路,即理性实证之路。山之雄浑,虽踏遍诸峰,亦难识真面。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推理和辨析自己的人生。或回顾自己的过往,反思哪里是低谷,哪里是高峰;或分析自己的现状,何处是绝壁,何处是坦途;或辨明自己的方向,是爬向青峰还是隐入深谷。我们的问号主要在这样一些问题后面:我的智慧如何?我的性格如何?我的优势如何?我的潜力如何? 第三条是平路,即交往对话之路。平路热闹,虽大智大贤,亦难辨善恶。在这条路上,我们是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往来中认识自我的。我们对自我的追问也基本和他人的联系纠缠在一起:我在父母眼里是怎样的人?朋友认为我可交吗?我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吗?我的道德完善吗? 可见,关于自我的真相,我们可以从三条道路上逐步接近,这三条道路,同时也表达了人类的三种基本精神。如下所示: 1. 体悟-思辨:表达人文精神。 2. 理性-实证:表达科学精神。 3. 交往-对话:表达实践精神。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32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思想与语言风格
jlpemail 2008-2-28 08:26
近读朱增泉的《天下大事》,觉得其中对于伊拉克战争中有上好口才表现的萨哈夫的评价比较中肯。即使连他当年的对手,也不得不佩服其语言创造力。在那样的非对称战争情况下,语言的非对称也是必要的。有人评价说,那场战争中,只有一个人在用语言工具战斗,他的武器就是语言,他就是萨哈夫。我还注意到,有些强势人物,语言上的漏洞像各个版本的 WINDOUWS 一样多,总会为大家带来娱乐圈资深人士无法企及的效果。他们的可爱之处在于,信口开河,这与他们的地位不适应。但是,娱乐地球村民,是需要这样的人物的。 对于学术或者技术思想的叙述,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当人们厌倦了正襟危坐、学究气浓郁的语言之后,生动活泼、比喻奇特的描述手段不失为一种调节。就好像诗人歌德的光学观点一样,人们可以质疑其学术观点,但是这并不妨碍对于其描述自创理论的方法和语言风格所折服。歌德语言的影响力不亚于同样是科学巨人的伽利略(他以对话体书写过科学著作)、牛顿和爱因斯坦(他的有些文章,不仅使用科学语言,还使用了文学语言)。这,只有阅读科学元典的原文才可以领略到。名著翻译后,语言风格的损失是无法避免的。既然,学者们的语言功底足够,就有必要研究科学元典的原文。原文不是我们的教科书所简化的那种干巴巴的条文。原文中体现的学术思想、语言风格,最好从原文中体会。 学术思想和语言风格可以错位。只要其中一点可取,就不算完全失败。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5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家族学术能走多远?
jlpemail 2008-2-11 07:24
家族学术能走多远? Global people said(jan 2008): Biawal Bhutto Zardari, the 19-year-old son of former Pakistani Prime Minister Benazir Bhutto, was named new chairman of the Peoples Party on Decemer 30, 2007,three days after Bhutto, his mother, was assassinated. How will Bilawal, now a first-your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lead the party? 环球人物( 2008 年 1 月(下))记者韩顺利采写的《他还是个孩子》的小标题如下: 身不由己的选择;独一无二的男孩;牛津新生,人民党主席政坛权术,他的必修课;令人唏嘘的挑战。 南亚政坛特有的孤儿寡母政治体系,是建立在家族政治的基础上的。家族政治与西方民主观念畸形杂交,结出了朵朵政治玫瑰。这些带刺的玫瑰,既让这个体系美艳动人,也令其血迹斑斑。贝布托年仅 19 岁的儿子, 19 岁的牛津新生以党主席的身份进入政坛,宣告孤儿寡母政治揭开了新的篇章。在那种土壤里成长、壮大,比拉瓦尔的必修课是政治权术。 800 年(?)老校牛津大学是否开设了这门课程。也许,这门课程,自学成材的占绝大多数,因为纸上得来总觉浅,政治实践才能出真知。 以上,只是引起话题的酵母,笔者的关注点还是学术,家族学术或者裙带学术。毋庸讳言,在学术圈,是存在类似家族政治的家族学术或者裙带学术体系的。这种学术体系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学术衣钵的承传比较稳定,学术传统也具有连续性。这是它的优越性,也是其系统漏洞。 在学术圈的关键地带,学术影响力强劲的位置,由学术背景类似或者经历雷同的学者把握,和某种裙带风关联。那么,这种家族学术能走多远?我看是有限的距离。在这种学术风气盛行的地方,血脉相传的学术掌门人及其亲信,可以掌控大量的学术资源,攫取学术利益,比如及时获取学术荣誉,占领有力地形,自主地调配学术资源。但是,这种貌似繁荣昌盛的森林,由于阳光不易穿越密密麻麻的叶子,也就不可避免地在地面上残留味道浓郁的腐蚀制。原始森林里的味道与此类似,但是植物的芬芳,动物不一定具备,它们产生的往往是恶臭。在裙带风盛行的地方,弥漫的不仅是腐蚀品的味道,还有些不便言传的味道。 家族学术或者裙带学术的脆弱之处在于,当其衣钵传承者出现问题时,学术低谷的出现不可避免。甚至,在学术圈厌倦了这种学术的时候,其生存危机是必然的,其前进步履维艰,甚裹步不前,抑或倒退。 这种体系,自然不利于学术民主的进步,因为它和学术民主是矛盾的,是相抵触的。这种体系也许无法彻底打破,但是最好不要成为唯一的选择。 学术裙带风导致学术单边主义,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和进步。 圈子中的小圈子,只能是局限中的局限,枷锁中的枷锁,近视中的近视,引起的无非是学术视力的下降、视野范围的萎缩以及学术影响力的萎缩,它对整体的学术创造力是起副作用的,是阻碍学术创造力或者学术生产力的绊脚石。 这样的绊脚石,应该转化为上、下马石,不然学术进步必然是负重行军,不是轻装上阵。对于痴迷学术裙带的人来说,他们佩带的是无形的脚镣,他们能走远吗?能轻松地前进吗?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603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偏爱与学术偏见
jlpemail 2008-2-4 17:45
学术偏爱与学术偏见 对喜欢的人有所偏爱本来无可厚非的,但因此而对别人抱有偏见,以傲慢的态度、歧视的态度、迫害的态度看待、使用以及评价,就值得商榷了。一个大于 2 人的团体,就有分工合作的问题了,何况人数大于 2 的小组或者团队。即使是三头六膊的哪吒,也无法完成全部的事情,何况人的能力都有局限性? 和谐或者合作为主的团队才有凝聚力、有创造的可能性,才能出创造性的成果。在一个团体内部,搞小圈子,偏爱和纵容一部分人,偏见和歧视另一部分人,不是高明的做法。高明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致力于科研、创新,而不是把有限的智力用在琢磨和伤害人上,这样的团队才具有吸引力,向心力,不是人心涣散,不是离心力的场强大于凝聚力的场强。 为人要大度,为官更要大度,为一个单位的负责人更要大度,尤其要大度。宰相肚子的说法,有道理。小肚鸡肠,结伙拉帮,搞一小撮,偏袒一方,对另一方恶意中伤,聪明反被聪明误,是经常。红楼梦中的王某,以贾母为靠山,专权、弄权,结局不还是反算了卿卿性命? 作为一个课题组的负责人,除了要有高的学术水平外,还要具备人格魅力,具备凝聚人心的能力。凝聚力可以部分来源于权力,但权力不是万能的呢。权力可以压服人,但不会令人佩服,不会令人敬佩。权力是威力,可以暂时达到某种目的,但也可以暴露底细。 学术权力也是双刃剑,可以伤害他人,也可以伤害自己。一个人可以得意于权力带来的甜蜜果实,也必须准备品尝枯涩的滋味。手持双刃剑,胡乱砍伐,以为自己是伐木工人,别人都是无法说话的树木,那就错了。 即使是沉默的树木,也可以在痛苦地呻吟中,对某些伐木者造成伤害,甚至夺取他们的卿卿性命。倒下的树木,其造成的声音,可以打破森林的平静。 换句话说,一个小组的负责人,除非自己不想过好日子了,否则,应该考虑他人的感受,多年来的感受。其实,类似的感受,自己也有的,类似的心理状态,自己也有的。也许,一个人曾经在手中没有权力或者权力微不足道时,受到过权力的蹂躏,曾经多年无法抬头。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拥有权力后,可以任意行事。 一个人的睿智或者开明处,恰好表现在这里,因为有低层的生活感受,更可以感受低层的艰难,从而提供暗室里的阳,提供一些人文关怀。 一个负责人,可以激励下属。激励有正、副之分。激励是可以释放能量的。正激励,释放正能量,起建设作用;副的相反。 一个人想激发他人的正能量,是比较明智的,否则后果自负。学术偏爱,属于正激励;学术偏见,属于副的。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413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说法拉第与戴维的微妙关系
jlpemail 2008-2-2 07:21
在谈到学术潜规则时,王博士的一个例子是:法拉第与戴维. 应当说,脱颖而出的给予是老师戴维给的,戴老师曾经是发现 和提挈法拉第的伯乐,这一点应当肯定. 但是,由于法拉第的高素质和高潜力,具备后来居上的前景, 这让仍然是凡夫俗子的戴老师畏惧,于是扮演了不光彩的 脚色.从反面讲,又是戴某的阻挠更显现了法拉第的价值. 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出茅庐不久的新秀会让其老师 畏惧呢.无非是,后者觉得以自己为中心的日子即将消失, 那种日日在聚光灯下生活的日子逐渐要减少了.于是学生 不被老师容忍了. 这种从师生到同事的关系转换是微妙的,也是常见的.有多少 导师留下学生做同事?学生的优秀应该是老师的骄傲呀,何必 不安呢. 对于这种有威望也比较优秀,但时常表现出小心眼\小算盘的 老师,我的劝告是:老师不败论.师生之争,老师不败: 老师赢了,是学生没有学到家,他们天资不足;学生赢了,是老师 名师出的高徒,也是老师的胜利.故此,老师总是不失败的. 对于学生,需要适度忍让,当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的确 可敬,但老师不等于真理. 对于学生可以采用甘拜下风论,要有风度,要谦虚谦虚再谦虚, 要学习阿甘的精神,言比成我导师说了.这不是狐假虎威,而是一 定要给老师足足的面子,留足活动腿脚的台阶,让老师顺气顺气再 顺气,学术界也应该将亲情关系的,师徒间不必闹僵,让旁观者看 笑话,就真的贻笑大方了. 学术潜规则,其实就是一些没有落实到白纸黑字的规矩.不言自明 的规则或者规矩各行都有.浸淫一些时日,自然学生也明白的,何况 老师们的道行更深呢? 潜规则不应人们的反感或者提倡而不起作用,其运行机制存在,不是 一两篇愤世嫉俗的论文可以改变现状的. 既然存在,就研究\明了,并且利用,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学术的繁荣,为 了科学的进步.暂时的委屈\想不通不必太在意的.因为潜在的规则 必定有其潜在的作用,它不会只对一个人其作用.潜规则也是公正 的.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601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