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阶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最后一级阶梯
热度 1 mqr 2015-10-10 20:26
最后一级阶梯 九月份去一趟牡丹江,回程的时候,因火车晚点,到哈尔滨的时间已经是傍晚了,坐32路公交可以很方便的到家。但要过横路下地道,我又拿着10斤笨鸡蛋,再加其它东西,就比较费劲。打车要在站前排较长时间的队。突然想到可以坐反向32路,上车几乎是空的,因该车在哈站下车人多,一过哈站就马上到终点了,然后从始发站上车,车又几乎是空的,既省时又省力。 又有谁知,太顺利了就容易麻痺大意,顺利当中潛藏着不顺,我在32路下车的时候已是晚上6点多钟,天色暗了,居然把两级阶梯当成一级迈了下去,手里又拿着东西,十分危险,当时就紧张了,紧向前跑了两步,才没有摔倒。 事后想来真有点儿后怕。若是年轻人,这根本不算什么问题。但我毕竟是80岁了,万一摔倒,骨折筋断是完全可能的。这真是一次严重的教训。 我又想到,这最后一级阶梯(或台阶)不知害了多少人。我的同学ⅩⅩⅩ就因春天植树,回校时在下山的土台阶最后一级摔倒,脚造成了终身残疾,得了一个瘸子的绰号;我的弟媳在女儿家下楼时在楼梯转角处的最后一级摔倒,造成脚肿脚痛很长时间不能下地。这样的例子多得很。 缘何都在最后一级摔倒呢?人在下台阶时,开始和到末尾,心态有不易查觉的微妙变化,开始的心态是,“注意,我在下台阶”,到末尾则是“台阶没了,到平地方了”。这后者就容易使人放松警惕,把两阶当一阶迈下去不是个别的。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大事小事都有个始有个终,但像迈台阶这种小事,始和终完全被人忽略了,常于几成的败局的出现也就是自然的了。 我没有摔倒,好像是一个万幸。其实,就我的年龄而言,这不是万幸,而是侥幸。所以才写了上面的文字。
个人分类: 闲文|339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神奇的阶梯
kd652 2013-12-22 03:45
神奇的阶梯,请下载后自己打开看: 世界上最神奇的自然阶梯.pps
个人分类: 摄影|1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1的量子阶梯和世界2的需求层次-知识论之四
热度 1 lvnaiji 2009-7-8 11:46
世界 3 是世界 1 和世界 2 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要进入世界 3 ,首先要了解世界 1 和世界 2 。了解世界 1 的途径很多,其中最简单的可能是量子阶梯。 客观世界可以由纵横两个尺度来把握。在纵的尺度,在自然界有通常所说的量子阶梯,由夸克和电子、质子和中子、核、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一直到生态和社会。在人类社会,就个体而言,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在横的尺度,有系统关系等。 在量子阶梯上的物质间存在上向和下向因果关系: 上向因果关系意为, 低层次物质是高层次物质的基础与载体,低层次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高层次物质,并从一个方面说明高层次物质的属性或功能。 下向因果关系指 高层次物质包含低层次物质,出现低层次物质所没有的功能,并对低层次物质起制约、选择作用。高层次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认识低层次物质的属性及其结构。例如,由核与电子无法推知元素的性质,相反,倒是元素及其性质教给我们很多关于核与电子的知识。在更高的层次,自然对生物遗传时的突变进行选择。 量子阶梯所揭示的不仅是存在,而且是过程。于是,以过程的观点来看,上向因果关系揭示在先者对后来者的作用,即通常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或历史决定;下向因果关系揭示现在对过去、结果对原因的作用,可以称为目的引导。 由自然界的量子阶梯继续向上就进入人类社会。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所展现的由物质到精神过渡的各个层次大致体现了这种上下因果关系。在过程上,必须先满足生存需求,然后向更高需求攀登,后者又对低层需求进行引导;在逻辑上,生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基础,高层需求可以遏制、调整低层需求。之所以说大致,是因为量子阶梯的层次较为分明,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间的区分则显得模糊,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以及不固定,甚至可以互换。如在意志的控制下,生存需求可以有很大差异。脍炙人口的裴多菲的小诗即是写照。实际上,在量子阶梯的高层,如在生物和生态层次已可见这种关系。 由低层到高层,在阶梯上显示出规律性变化。其一,物质的结构愈益 复杂,流动性提高。在空间上,氢原子具备一切对称要素,氢分子和水分子的对称性下降,由生物大分子到细胞已不具备任何对称性。在时间上,低层次物质稳定存在,而生命则处于流动之中,在时间上不对称。居里在一个世纪前即宣称:非对称创造世界。这一规律同样延伸至人类社会。人的生存需要彼此雷同,多少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因而才可能有食品标准,而作为自然演化的最高产物,高层需求则各具千秋,变化多端,永不停息。 其二, 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上,在低层,系统对要素 的束缚很 严,如夸克幽禁和强相互作用;而在高层, 系统对要素的束缚趋于宽松,要素的随机涨落增多,系统对涨落进行选择,如基因遗传突变和自然选择;以及相应地要素主动性提高,对系统的参与因而依赖性增强。主动性提高使系统富于活力;依赖性增强.使系统成为整体。没有主动性,系统是静止、死寂的;没有依赖性,系统分崩离析,不复存在。要素的主动性与要素对系统的依赖性两个方面的同步增长和有机结合是系统更为有序的根据。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就是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在低层,系统与环境很少发生相互作用,或者只有与环境隔绝方能存在,如金属钠需保存于煤油中。层次越高, 系统更主动、开放,同时环境的作用更大, DNA 和蛋白质只有置于生命体内方能显示出生命活力,生命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方能存活。古人将生命比作燃烧着的火,意为其流动以及由环境中输入并向环境输出物质。人对水和空气的需求是强制的,不会因时因地而异,但高层需求则有相当大的主动性和可塑性,受到环境更大影响,或者说与环境互相嵌入。 其三,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低层物质结构对功能基本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由原子核外电子层基本上可以说明元素的性质,而在高层,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增强,用进废退。在需求层次上,人的生存需求决定于人的生理结构。在高层,人因其自己的行为塑造自身。 其四,在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上,低层物质在较大程度上由在先的因素所确定,受制于因果决定论或上向因果关系,因而在行为(广义)上更多地表现为必然性。高层物质则在较大程度上受各种目标(和环境)的影响,受未来因素的影响,在下向因果关系或目的引导论的作用下,行为更多显示出不确定性。 最后,全息性。分形理论认为,分形内部的任何相对独立的部分,一定程度上都是整体在形态(结构)、功能和信息等方面的再现和缩影。 由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阶梯基本上即对应于世界 1 的量子阶梯和世界 2 的需求层次。对应层次低者如物理和经济学即硬,高者如管理学和文学艺术即软。学科的软硬在根本上取决于其研究对象在阶梯上的位置。后面还要详细分析。
个人分类: 科技|7498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科研阶梯
yuliping 2009-1-18 17:39
在科研道路上,不乏神童: 博弈论大师纳什, 21 岁就发表了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论文。 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大名鼎鼎,不介绍了)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贝尔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德布罗意是个花花公子贵族,本科是历史学专的,后来实在闲得无聊去读了 5 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所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与这些大师们根本就无法比较。对大多数需要从事科研的学者而言,科研可能仅仅是工作需要,达到理想、兴趣、工作三者合一的绝对是少数。由于科研竞争的残酷,少数学者难免灰心丧气。我是个普通的学者,在一所非科研机构工作,谈不上取得什么成绩,以下的文字权当是给信心不足的朋友们鼓气的。 我的科研阶梯的第一步是 1989 年本科毕业参加工作至 2001 年,共 12 年时间。此时发表了一大堆豆腐块文章,一般是几百字,散见于电脑报、软件报、中国计算机报、家庭电子、计算机周刊、计算机时代等等,其特点是有几年稿费收入超过 1000 元。文章内容主要是计算机使用技巧,全部是我无心插柳偶尔试出来的。单位科研处张鹏处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讲:小俞啊,要写论文啊,不要在报纸上发文章,不要写豆腐块啊。 该阶段从来没有申请过任何课题。作为第二参加人,参加过江苏省科技厅课题一项,负责微机看病专家系统的编程。 第二阶段是 2001 年 2004 年,其特点是开始写论文了,并且在一些档次比较低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了。论文主要发表在《扬州职业大学学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商业时代》、《经济师》、《企业经济》、《集团经济研究》等,后几个期刊在网上被评为垃圾核心期刊。不管怎么说,此时发表的论文内容还是有一些的,但由于缺乏规范的训练,发表的期刊档次不高。 该阶段申请成功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1 项。可以称为科研的转型期。 第三阶段是 2004 年至今,开始发表高质量论文了。最近 5 年,在 CSSCI 上发表论文近 50 篇,另外 EI 收录 3 篇, ISTP 收录 1 篇,主持省级课题近 10 项,获得的奖励也不少。其中权威期刊论文 10 余篇,勉强可以称自己是一名学者了。 目前正争取在国家级课题申请中获得突破,另外努力争取发表 SCI 和 SSCI 论文,要知道人文社科学者发表这些论文不容易,但是努力总会有回报的,希望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取得突破。 其实,学者的水平与其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是不能一一对应的,但是如果是几十篇论文的话,还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我的意思是,任何人都不是神仙,神童毕竟是少数,如果有幸或不幸从事科研工作,慢慢地往下做,总会有收获的。 科研就像走路,只要大致方向不错,没有必要考虑离终点多远,也没有必要看别人走多快。倒是应该经常回头看看,哦,原来我已经走了那么远了!我也不错嘛!呵呵! 所以,基础比较薄弱的朋友们,完全没有必要灰心,祝各位新的一年都能有所进步 ! 2009.1.18 于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782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