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公道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杨振宁先生说两句公道话
热度 11 wanglaow 2013-9-25 16:57
为杨振宁先生说两句公道话 网络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那篇对比邓稼先和杨振宁先生的文章,然后就是一大堆臭骂杨振宁的跟帖 在咱们科学网上此现象也有,例如近期本网博客中一篇为杨先生分辩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80214do=blogid=702556 后面也有几个骂人的。但是我认为这种辱骂谴责杨振宁先生的态度,至少所用的某些言词,是不妥当的。 1、 客观来说,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在不同的领域为中华民族,至少是华人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批评他。 我小的时候,所看到的几乎每一篇中小学生的励志作文上都会出现他的名字和成就,尽管也许其中大多数人并不真正懂得杨先生的工作。但是杨先生的杰出成就仍然证明了,中国人(或者)华人,不比西方人差,在几乎被西方人垄断的领域,我们也能做出最顶尖的工作。 2、何况,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 所以,杨李的获奖的的确确是中国人获得的诺贝尔奖。 问题是,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前,他是什么国籍? 我想大家都猜的出来, 是中华民国国籍。 所以,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的同时,也放弃了中华民国国籍,从这一点上来说,也算是无功无过。 3、其实,杨振宁心里对这个美国国籍也未必当一回事,而美国人也未必就从此真的信任他。 举两个人的例子: 一个是爱因斯坦,他放弃了德国国籍,加入美国籍,但是在麦卡锡时代, 他因同情受害者而遭到威胁时,也说过 没把美国国籍当回事的 话。 一个是李文和,他从台湾到美国,获得了美国国籍25年后,仍然被歧视迫害。 4、 至于他的人品,那属于私德,当然对于知名度较高的人物而言,私德和公德几乎难以完全分开,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理性的把他们的客观贡献和个人人品上的不足分开。例如,爱因斯坦,但是你们又见过谁不承认他是个伟人呢?在这一点上,杨还是比爱因斯坦强一点的。 看到这幅图片,您也许会有所触动 -- 一个杨先生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另一个是现任的,翁帆: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晚年丧偶后又找到自己的翁帆,问题是翁帆也不是初婚呀。 何况,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大陆本土哪个科学家拿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我会举双手赞成发给他72个处女当老婆,而且是他活着而不是上天堂以后。 5、邓稼先先生跟杨振宁先生是终生的好友,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俗话说,人以群分,高尚无比的邓稼先先生会跟一个被众人以道德名义鄙视的人交好,那说明了什么问题? 6、 杨振宁先生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其岳父杜聿明先生受周恩来总理嘱咐而写给他的祝贺信中称其获奖为“中华民族的光荣“,海峡两岸,国共两党的首脑人物都竭力争取他到各自的地盘访问,然而,杨振宁最常去的还是大陆。 7、对比一下另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她曾经为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出过大力,对制造原子弹更有心得和经验,怎么不见她回来为国家的核武器研究效力?并且其生前死后,均享殊荣。我看那些骂杨振宁的话,有不少也能用在吴健雄先生身上。 总之,杨振宁先生在祖国和民族最需要他的时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他和邓稼先先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附录: 这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先生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官方网页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1957/ 好几年前,我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两位先生照片下方均清楚的标明了(但是,又过了两年,我再看这个网页的时候,发现诺奖把获奖者照片下面的国籍,都删除了,想必内中是有什么原因的。) China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189 次阅读|17 个评论
这才是公道话,给科研经费使用更多自主权
热度 1 sqzhang 2013-8-6 08:50
昨天,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文章《科研经费“明细”太“死板”科研人员吃不消》。与那些不良媒体所说“科研经费60%用于出差开会”的说法形成了明显对照,这篇文章说的才是公道话。 科研经费管理确实是个大问题。确实有人贪污、浪费科研经费,但这绝对不是科研经费使用的主流。主流是广大科研人员在精打细算的使用申请到的经费,力图用有限的经费做更多的工作。 有没有挪用科研经费的呢?我相信有不少。只不过绝大多数不是为“私”,而是为“公”,为了深入,为了拓展,为了新项目的“前期”。我想,不仅应当允许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还应当允许买点其它的调料,只要不是贪污浪费。 对贪污浪费科研经费的一定要重罚,甚至要重于对贪官的处罚。 当然,要做到既给更多经费自主权,又要防止贪污浪费,管理难 度就要大很多。这就考验科研管理部门的智慧了。 附: 科研经费“明细”太“死板”科研人员吃不消 2013-08-0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苗文新 309 3 解决令科研人员特别是课题项目主持人苦恼的这些问题并不难。要相信,如何让每一分钱发挥最大的科研效益,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热切期盼。 “过去发愁如何申请到课题,今天科研经费充裕了,却要发愁如何使用”。在采访中,经常能听到科研人员类似的反映。科研本身压力就很大,还要分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虑经费如何合理调配和管理,这让很多科研人员特别是课题项目主持人感到吃不消。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原来,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有一整套严格细致的办法。比如,购买仪器设备的钱就不能用于出差调研,想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如果经费中没有列入,就不能参加。通俗地说,就是打酱油的钱不能用于买醋,买醋的钱不能用于打酱油。 以农业科研为例,课题的完成周期一般为3到5年,也就是说,在申报课题时必须对科研经费未来3到5年的使用有一个明细,而这个明细正是以后管理使用经费的依据。但在实际执行中,情况可能发生变化。打个比方,现在需要买两瓶醋,但由于申报课题时计划买一瓶醋,打一瓶酱油,这样,多购买一瓶醋的钱就没有了来源,而打酱油的钱却要如数退回。这也就是在科研经费比较充足的今天,却出现局部经费紧张的情况,影响了科研效率。 科研经费中劳务费比例过低也是令课题项目主持人头疼的问题。近几年来,企业研发成本特别是研发人力成本逐年上升,体现出科技创新过程中更加重视人才资源。但对科研院所、高校等非盈利性机构而言,目前我国的科研劳务费比例最高不超过20%。假如一个科研团队有10位研究生,每位研究生每月的劳务费平均按1500元发放,全年总共需要18万元。如果按劳务费占科研经费15%的比例计算,课题主持人必须争取到一个每年上百万的课题,但要争取这样一个课题谈何容易。 加强科研经费严格管理,防止挪用和腐败发生,是科技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应有丝毫的懈怠,而且还应进一步加强。但是,三五年前申报课题时预设的经费使用明细,跟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差别。尽管科研人员在申报课题时已经想得比较长远和细致,但较长的时间周期,也在客观上出现了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而且,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事物的过程,让人在立项时准确说明未来3—5年的事情,实在勉为其难。 科研院所、高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通过适当提高劳务费,吸引更多研究生进入课题组,是科研院所、高校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劳务费比例过低,减少研究生的参与,势必影响人才培养。 其实,解决令科研人员特别是课题项目主持人苦恼的这些问题并不难,一是适当扩大一点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允许经费使用“明细”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微调;二是建立劳务费、差旅费形成机制,根据物价等因素变化,适当提高劳务费、差旅费比例。 当然了,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意味着前期审批和后期监督机制要更加明确和严格执行。同时,要相信,如何让每一分钱发挥最大的科研效益,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热切期盼。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27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我精选】关于评价体系替武书连说句公道话
热度 8 unibright 2012-11-5 09:56
【自我精选】关于评价体系替武书连说句公道话 精选 近日,林中祥博主的博文“热锅上的教授如何宁静致远地创新”引起不小波澜,关于评价体系的讨论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这种背景下,也谈一下评价体系问题。同时特别 声明:武某与本人无任何瓜葛,只是看大学排行榜,才知其大名,至今从未谋面。 大家都知道,武书连搞了一个大学评价体系,由于比较客观,用数据说话,总体上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也引来不少非议。实际上武氏评价体系和 SCI 数据库一样,只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本身并无大错,武氏只不过是把目前国内主流的评价标准用一个系统化的数据库关联起来了,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作了系统的分析比较而已,从客观的角度来讲,甚至比教育部组织的大学教学评估更加客观、更有说服力。 可能武氏的硬伤,就是收点费用,为一些大学诊断、指导。关于收费问题也是很正常的, SCI 数据提供商也不一样收费嘛。关于诊断指导也是国内流行的做法,我不明白为什么单单武氏干此事就遭遇诟病、抨击。谁都知道基金委领导譬如主任、处长之类,甚至一个小小的办事员,一旦去某单位莅临指导,定会为其带来财运,这是有目共睹的,各种重大、重点项目,杰青、面上项目等等,定会产生质的飞跃。怎么对这些财神的指导就没人质疑,而偏要对武氏的诊断穷追猛打呢?同志们啦,真的不公平啊! 评价体系的不公和比较心里的存在是阻碍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因素,这样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下面信手拈来,随便举几个例子。 1. 国内名校之间比拼白热化,比较心里尤为明显。 最近 赵明 博主在“ 求证:清华将进行教师岗位重大改革”的博文中提到,清华 对全体教职员工,全部重新评聘,引发热议。国内名校的管理体制是武氏评价体系的原始版本,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清华连续 10 年稳座第一把交椅,近两年这个寨主的位置频频受到挑战。拿国家基金来讲, 2003 年的立项结果是:清华只有 600 多项,而上海交通大学逼近 1000 项。在这种背景下,清华校长有点沉不住气是预料之中的事。国家基金数直接与 SCI 论文数和权力寻租力度这两大因素线性相关,说实话评上教授的人不是万不得已,大多数不愿意写 SCI 论文,作为清华的教授傲骨尚存,估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低三下四去搞权力寻租,但基金数目急剧下降,会影响学校寨主的地位,这可不是小事,把教授降格为副教授重新评聘,应该说是学校为力保寨主地位而采取的一个非常举措。在举国为排名比拼的情况下,越来越浮躁是很自然的,已严重影响到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这种现象类似于吸食毒品,愈演愈烈,普通高校正在步其后尘。 2. 大牛之中互相比较,产生不平衡。 大牛中的猛牛每年拿数千万的项目,而普通的大牛却只拿几百万的项目,因此饶、施两位大师也认为科技制度不公,这是不难想象的。大牛看到猛牛拿巨额科研经费开公司,心里愈发不平衡,从而也就没有心思静下心来做科研,这必将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 3. 小牛和大牛比较,目标锁定在如何多拿项目上。 虽然基金的资助额度逐年上升,但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大牛相比,小牛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实现大牛梦想,有了项目,关心的不是如何做好项目,而是想着如何早日交差,再拿新项目,以应付日趋强化的考核。可怜的牛犊们只好靠多发 SCI 论文碰运气了。 4. 搞省级项目的人和搞国家项目的人比较,心里不平衡,甚至会伤自尊。 国家 863 的小项目(也叫探索导向型)少说也有 80 多万,加上地方配套起码有 100 多万,用几篇文章(并不要求是 SCI )和申请几项专利(注意是申请,不是授权)就可结题。省上一个重点项目也就 25 万左右,即使重大专项平均也就 50 万左右(一部分还要划拨合作企业,项目负责人实际可支配的没有都少),从要求上来看,省上项目一般不仅要有目标样机,还要求实现产业化目标,比 300 万左右的目标导向型 863 项目要求还要高。而单位对省上项目并不看好,从考核政策上甚至还有歧视行为,主要原因是省级项目对单位排名、学科评估贡献率并不高。国家项目很少有人来检查,而省级项目经常有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专家来检查,项目负责人一般都是教授级的人物,多少还要顾及脸面,做不好多少还有点压力,而国家项目只要把钱搞到手就万事大吉了,无任何后顾之忧。过高的要求和单位的不待见,使得省级项目负责人也没有积极性把项目做好。 5. 搞应用的与搞理论的比较,心里也不平衡。 国家基金资助强度的增加极大的刺激了大牛、小牛的神经,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使其触角不断向该领域延伸,已对牛犊们构成明显的挤压态势。据官方报道一个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现在少说也有 80 多万,经验之人介绍写 8 篇好一点的文章来交差是不成问题的,也就是说 10 万元出一篇好文章,实在写不出来的话,花 5 万元找个枪手,还能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而且在大同行看来还是高水平的成果呢,余下 5 万带领全家出国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实在花不完请外国朋友回国度假也是一种选项,还花不完的话买点国外的仪器先放着也行,钱好不容易弄到手,总不至于退回去吧。搞应用的人要完成技术指标就没有这么容易,别以为教授水平都很高,其实真刀实枪地能做事情的没有几个,大部分吹牛走穴还行。因此项目验收时,一些项目连照片都没有也不足为奇,更不用说样机了。有些样机也就是个摆设,演示不了,更不用说产业化了。网友评论得好:写文章时, 99 个错误, 1 个亮点照样可以写出很漂亮的论文,而搞应用时 99 个亮点, 1 个错误注定是失败的结局。 6. 搞民企项目的人与拿国家项目的人相比,心里压力大,单位也不待见。 现在实打实的民企项目也就几万元,在现行评价体系中给单位加不上分,单位自然也就不支持。民企老板给你几万元,一般都是很难啃的硬骨头,没有两下子,千万不要接,别以为你是教授就了不起,搞不出来的话,你在那些老板的心目中连农民工都不如。即使有两下子有时也会让你吐血,不像写文章可以编造数据,弄虚作假照样发表,对于民企的项目即使有一个很小的问题,验收是通不过的。即使几万元,老板们通常以挤牙膏的方式付给你,学校还要扣除各种管理费,还要给税务局交税,搞好后,最后一笔钱一般是要不回来的。不像国家的钱一次拨付就几十万,搞得项目负责人还要整天为如何花钱而发愁。就项目难度和水平而论,正常排序应为:首先是民企项目,其次是省级项目,最后才是国家项目,但各类评价体系却是反序进行的。 当然像中石化这样的官办企业的项目跟国家项目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要会搞权力寻租就可搞定。当年在某公司打工时,发现老板从国外用两万多元买了个仪器,几经转手就以 20 万元卖给中石化某公司,说实话我真佩服这个老板啊,当然利润他也不能独吞。 7. 考核政策有问题,很多人不愿意承担实打实的企业项目。 据我了解,很多地方高校年终算工分时,国家项目权重为 3 ,省上项目权重为 1.5 ,企业项目权重为 1 或更小。因此,有些人只是为了争工分,或家里有老板,把钱打到学校应付考核而已,不是真正做科研,真正实打实的做企业项目的没有几个。根据考核制度,有能力的人也不愿意搞企业项目,仔细一算,搞还不如不搞更合算,如果没有纵向项目,就只好等着年终从绩效工资中扣钱便是了。根据目前高校的现状和实力,搞点基金、写点文章还行,能真正搞应用的人确实没有几个,因此,很多产学研结合其实就是官学商骗钱、洗钱。根据现有的人才储备,在现阶段要全面搞产学研结合不具备可行性,真正要搞那是若干年之后的事。通常大学教授自我吹嘘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可民企老板就是不买账,要是联合起来,共同骗点国家的钱也许他们还有兴趣。当然不排除有个把能人确实可以干点实事,但那只是个例,通常不具普遍性。 8. 国家重大专项承担者和政府官员做比较,也有落差。 国家重大专项少说也有上千万元,一般要通过权力寻租才能得到,因此项目承担者对官办科研比普通人看得更透彻。当他们看到一些贪官轻而易举的获得上亿的财产时,在他们心目中也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因此想方设法挪用、套用科研经费也是惯用的手段,不足为奇。网上传说国家水专项的相关负责人被抓起来了,这些人看到很多贪官逍遥法外,也会感到制度不公。有网友在我的博客里这样评论:“说实话我对糟蹋纳税人的钱一点也不可惜,在现今的中国,你不糟蹋会有人比你更会糟蹋,钱用在什么地方都是糟蹋。今天刚看一个四川达县县委书记李春,但他却有 17 亿元人民币存款, 19 处房屋产, 9 名情妇。如此等等,这只是九牛一毛,现今这样的人太多了。我总觉得把这些钱让科技工作者糟蹋也比贪官糟蹋好。中国普通人不比美国富有,但中国有钱人绝对要比美国富有。”咋一看,有点吃惊,仔细一想不无道理。 中国的官办科研,就像改革开放前生产队里的庄稼一样,投入再多也不结果实,都是劳民伤财,已从量变走向深刻的质变,这个质是什么样的质,大家都很清楚。由此可见,要进入创新国家行列真的很难。 话说回来,凡正地球上的资源就那么多,加紧开采,加大消耗,也就等于加速灭亡。自然法则总是公平的,经常在高档饭店吃山珍海味是一生,经常在家中吃可口的家常饭菜也是一生。我们这代人生在困难时期,长在动乱时期,学在改革时期,工作在一个接一个的折腾时期,本人和许多人一样,现在也就等着退休这么一个美好愿望了。
956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与名博蒋科学、吴飞鹏等商榷:替SCI说句公道话
热度 27 unibright 2012-10-25 10:12
与名博蒋科学、吴飞鹏等商榷:替 SCI 说句公道话 SCI 在科学网上成了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仔细归纳一下所有话题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支持 SCI ,另一种是反对 SCI 。冷静分析一下,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很难说谁是谁非 。 SCI 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我本人以前也有多篇 SCI ,还拿过不菲的奖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 SCI 的受益者,从良心上讲理应支持 SCI 才对,但我在这里只想说句公道话,没有别的意思 。 我们大人包括很多知名学者经常会犯一些很低级的逻辑错误,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往往因果倒置,有时甚至连小孩都不如 。 SCI 要不要搞,我说一定要搞。道理很简单,就像奥运金牌要不要拿一个道理。 SCI 是我们综合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奥运金牌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由于技术的进步,国力的增强,财富的积累成就了 SCI ,成就了奥运金牌。但反过来说 SCI 成就了科技进步,促进了国力增强就有点因果倒置。类似地,如果有人说奥运金牌多了,全民就健康了,这就有点荒谬,这种说法违背了基本的因果关系 。 前面提到 SCI 是科学的表现形式,科学是 SCI 的根子。因此,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也是如此,是技术成就了科学,而不是科学成就了技术。当有人说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理论的大厦时,麦克斯韦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没有法拉第的电磁实验,就没有他的电磁理论 。 当一个国家的科学占主导地位且被神圣化、宗教化时,就会造成本末倒置,阻碍技术向前发展。当日不落大英帝国的科学达到巅峰时,也正是其技术和经济大衰退的开始。日本上世七八十年代,几乎没有什么诺奖,但它恰好处于技术和经济的鼎盛时期。相反本世纪开始,日本频频获得诺贝尔奖,但它也因此进入了技术和经济的全面萧条时期。战后美国挖走了那么多德国的大科学家,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德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美国之所以还能继续发展,是因为科学与技术还没有汇交,两者平行发展,特别是它的 IT 技术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科学还没有足够的能量压倒技术。但从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在科学上也是一个乱砸钱的国家,早晚有一天科学会占统治地位,使其演变为宗教,因此,它的技术、经济倒退是迟早会到来的,关于这一点我是很有信心的,就如同我预言莫言会得文学诺奖一样 。 总结一下,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权贵们养士的一种手段,是门客们酒足饭饱后的一种高级智能游戏。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云贵高原某地的贫困山区,村里的姑娘都外出嫁人了, 40 多岁的老小伙们讨不倒老婆,遍地是光棍村,试想他们会饶有性趣,研究老鼠同性恋的科学问题吗?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我们的科学指标为什么上不去?今天我们的 SCI 全球第二,这与我们的经济总量是线性相关的 。 科学转化成技术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转化成生产要素有更长的路要走。当科学变成生产要素时,那将是全人类的财富。同样的科学转化成技术后却是千差万别的。技术上应用的也就那么几个基本的科学定律,没有 SCI 描述的那么高深。同一个热力学定律,用日本的技术生产出来的发动机就比用国内的技术生产出来的性能优异一些,日本的技术只为日本服务,不为全人类服务。因此,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而技术是属于本民族的。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不要为全人类尽点义务 ? 我认为要的,但不要作过头,而对国内的技术问题不闻不问,甚至持打压态度。因此,我们要在为全人类尽义务的同时,不要忘了为本民族也尽点义务 。 当我们戴上科学的光环,通过类似于 SCI 的各类指标名利双收时,不支持技术也没有什么,但千万不要居高临下,极端蔑视搞技术的人和搞应用的人,更不要打压他们,不要阻碍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否则门客们会饿肚子,玩不成科学游戏 。
8247 次阅读|61 个评论
为经济学家们说点公道话
xuxiujiang 2012-1-4 10:15
为经济学家们说点公道话 经济学家挨骂 , 己经成为最近媒体舆论的一大景观。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他们的荒谬言辞只要一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中公开露面 , 立刻就会遭到众多网友网络评论的一片激烈声讨。于是这些自以为比别人多渎了几本书的经济学家中就有人说 : 中国人的素质太差 , 不懂得尊重个人的言论自由 ! 中国人的素质真的像这些所谓的学者所说得那样差吗 ? 我认为 , 恰恰相反 , 不是广大网友代表的中国人素质太差 , 而是这些到处以社会精英自居的专家学者们素质太差。按照精英们的观点 ,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 , 就是看他们是否关心自己的利益 ; 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 , 并且能够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的老百姓比较愚昧 , 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利益 , 更不知道如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 所以必须由其他社会精英 , 也就是他们这些专家来代表老百姓们的利益并替他们说话。由于老百姓们连自己的利益都搞不清楚 , 他们就更不关心别人的利益 , 在日常行为中就很容易侵犯别人的利益 , 所以就需要精英们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因为专家们是老百姓的利益代言人 ; 所以他们的话便不容置疑。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 , 专家的言论不但不维护老百姓们的利益 , 而且还处处反对老百姓的利益。专家们希望的理想社会秩序就是 他们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 却容不得普通人的质疑和反驳。然而专家学者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 : 群众的眼睛是亮的。普通的中国人不会受专家学者不怀好意的忽悠所蒙蔽 , 他们很有明辩是非的能力 , 不但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 , 还能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 , 什么是坏的。参与网络批评的网友文化程度一点也不比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低 , 其中很多人的见识可能还远远高出了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 有数字可以佐证。改革开放以来 , 己经有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 , 其中 , 很多人还成了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长的优秀人才。与这些人比起来 , 经济学家们暴露出来的 ; 只有愚蠢和无知。 像如今这些经济学家们这样在媒体上信口雌黄本身就是对言论自由的曲解和滥用。自由是一种动人的口号 , 但实现自由必须要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换句话说 , 自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责任。你能承担起多大的社会责任 , 就意味着你有多大的自由。社会就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一样重要。每个人都兼具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而对他人和社会来说 , 这些影响既可能是好的 , 也可能是坏的。只要个人的行为能对他人的生存状况造成影响 , 就意味着他的行为具有社会属性 , 他就要为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通常我们认为吃饭、走路、上厕所等都是个人的私事 , 他如何采取行动完全是他个人的自由。但是 , 如果你不遵守交通规则 , 就有可能被其他人或车辆撞伤或撞死 , 一个人随地大小便 , 因为污染了大家共同的生存环境 , 妨碍了别人的正常生活 , 就会遭受他人的遣责乃至惩罚。因为 . 每个人都要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个人的基本生理活动如此 , 人类的其他活动更是这样。 公开发表言论 , 实质上不是个人的私人行为 , 而是一种带有社会属性的行为。不论古今中外 , 何朝何代 , 都不可能出现那些经济学家们所希冀的那种言论自由。
16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上海交大的大学排行榜说两句公道话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8-16 21:28
  世界有诸多的扯淡排行榜。   中国人扯淡的能力明显超过世界上各个国家,于是,搞排行榜那更是得心应手。   你想当第几?说吧,想当第几我就能排你当第几。   懂得排队评价数学方法的人几乎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陈氏语录:在任何多准则排队评价中,都能立刻找到一个或多个反例,证明这个排队结果完全荒谬。   陈氏第二语录:公道只在心中,唯心主义很多时候是必须的。   评价本身具备很大的偏差,甚至背道而驰的情况也有,因此,做评价的人必须要准备好挨骂,而且挨骂挨的一点都不冤枉。上海交大也好,武书连也好,网大的排行榜也好,Peterson Guidebook的也好,都一样。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觉得上海交大的排行榜即便没有更好,估计也没有更差。   只是,这个东西交给商业机构去做比较好,如果申请国家基金或者花所谓纳税人的钱,貌似认认真真地玩一个所谓的大学排行,这个就比较荒谬了,几乎可以判定是明知瞎闹还瞎闹。   我觉得上海交大的排行榜肯定比我给我家5岁的闺女陈热闹500个名字,让她随机地排顺序,然后拿这个顺序作为大学排行榜要准确些,不过似乎不会有太本质性的差异。   不过,上海交大有趣之处还在于:它的评价数据完全是可以由任何人自行验证的,这一点比那些私下里收黑钱完全乱排一气的要稍微有点道德感,这也是我觉得它还凑合的一个原因。   至于权重、指标,这些玩意儿对于任何做过评价的学者来说,都没有丝毫神秘之处,且一文钱都不值。你弄6类指标,我弄9类;你弄50个具体指标,我来65个好了,就纯玩数字。而且这个结果没有任何可比性,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标准的例子在那里验证谁更正确,基本属于自说自话。合理性和科学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很小。   做评价尤其难以进入研究的大雅之堂,尽管我自己从基金委申请到一个项目,做应急管理的事中评价,也只能从评价的对象和角度上想办法做点工作。而有趣的是,基金委拿出来上千万元人民币专门做评价的研究,唉,都不知道这些人的脑子是怎么想的,也许曾经被啥动物踢过。   评价,社会领域的评价,多准则多指标的排队评价,近乎扯淡,不只是上海交大,几乎所有的,都在扯。所以,对于赵明兄挖的新坑,我给扬起土来,就不填了。   此外,在唯一显得有点学术价值的评价方法方面,中国学者没有贡献!
个人分类: 物论|8281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为同窗说句公道话-南科大人才引进的门槛
热度 15 Z.R.Hong 2011-6-28 20:53
大学同窗,住斜上铺的兄弟,港大的研究助理教授,刚刚和南科大签约。我很理解他,既然已经决定要去,无论外界评论如何,虽千万人,吾往矣。何况这个年度,光脚的为什么害怕穿鞋的? 然而,因为高调人才引进,被蹩脚的人肉了一番,顷刻间一片嘲笑声起。罗列了他的少部分文章后,结论是南科大的门槛如此之低。看来南科大的人才引进邮箱都会被如潮而来的简历塞满。 下面是同学在港大期间发表文章的不完全列表。9篇化学类顶级杂志文章,5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我让大家看看这个门槛到底低到什么地步。 顺便说一句,我并不喜欢南科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6do=blogid=458974 1. Title: Light-emitting tridentate cyclometalated platinum(II) complexes containing sigma-alkynyl auxiliaries: Tuning of photo- and electrophosphorescence Author(s): Lu W , Mi BX, Chan MCW, et al. Sour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ume: 126 Issue: 15 Pages: 4958-4971 Published: APR 21 2004 Times Cited: 232 2. Title: ((HCNN)-N-boolean AND-N-boolean AND=6-aryl-2,2 '-bipyridine, n=1-4, R = aryl, SiMe3) as a new class of light-emitting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electrophosphorescent devices Author(s): Lu W , Mi BX, Chan MCW, et al. Sourc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Issue: 3 Pages: 206-207 Published: 2002 Times Cited: 130 3. Title: Structural an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Pt center dot center dot center dot Pt and pi-pi interactions in luminescent multinuclear cyclometalated platinum(II) homologues tethered by oligophosphine auxiliaries Author(s): Lu W , Chan MCW, Zhu NY, et al. Sour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ume: 126 Issue: 24 Pages: 7639-7651 Published: JUN 23 2004 Times Cited: 116 4. Title: pi-pi interactions in organometallic system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luminescent mono-, bi-, and trinuclear trans-cyclometalated platinum(II) complexes derived from 2,6-diphenylpyridine Author(s): Lu W , Chan MCW, Cheung KK, et al. Source: ORGANOMETALLICS Volume: 20 Issue: 12 Pages: 2477-2486 Published: JUN 11 2001 Times Cited: 110 5. Title: Organic triplet emissions of arylacetylide moieties harnessed through coordination to (+). Effect of molecular structure upon photoluminescent properties Author(s): Chao HY, Lu W , Li YQ, et al. Sour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ume: 124 Issue: 49 Pages: 14696-14706 Published: DEC 11 2002 Times Cited: 108 6. Title: The 3(pi pi*) emission of Cy3PAu(C=C)(n)AuPCy3 (n=3, 4). Effect of chain length upon acetylenic (3)(pi pi*) emission Author(s): Lu W , Xiang HF, Zhu NY, et al. Source: ORGANOMETALLICS Volume: 21 Issue: 11 Pages: 2343-2346 Published: MAY 27 2002 Times Cited: 86 7. Title: Structural basis for vapoluminescent organoplatinum materials derived from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as recognition components Author(s): Lu W , Chan MCW, Zhu NY, et al. Source: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Volume: 9 Issue: 24 Pages: 6155-6166 Published: DEC 15 2003 Times Cited: 83 8. Title: Observation of low-energy metal-metal-to-ligand charge transfer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Electronic spectroscopy of cyclometalated platinum(II) complexes with isocyanide ligands Author(s): Lai SW, Lam HW, Lu W , et al. Source: ORGANOMETALLICS Volume: 21 Issue: 1 Pages: 226-234 Published: JAN 7 2002 Times Cited: 74 9. Title: Polymorphic forms of a gold(I) arylacetylide complex with contrasting phosphorescent characteristics Author(s): Lu W , Zhu NY, Che CM Sour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ume: 125 Issue: 51 Pages: 16081-16088 Published: DEC 24 2003 Times Cited: 43 10. Title: A diiminoplatinum(II) complex of 4-ethynylbenzo-15-crown-5 as a luminescent sensor for divalent metal ions Author(s): Siu PKM, Lai SW, Lu W , et al. Sour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Issue: 15 Pages: 2749-2752 Published: AUG 4 2003 Times Cited: 42 11. Title: Tethered trinuclear cyclometalated platinum(II) complexes: from crystal engineering to tunable emission energy Author(s): Lu W , Zhu NY, Che CM Sourc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Issue: 8 Pages: 900-901 Published: 2002 Times Cited: 37 12. Title: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carbon-rich starburst gold(I) acetylide complexes. Crystal structure of (4) ( H-4 = tetraethynylethene) Author(s): Lu W , Zhu NY, Che CM Source: 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Volume: 670 Issue: 1-2 Pages: 11-16 Published: MAR 17 2003 Times Cited: 34 13. Title: Self-assembled nanostructures with tridentate cyclometalated platinum(II) complexes Author(s): Lu W , Roy VAL, Che CM Sourc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Issue: 38 Pages: 3972-3974 Published: 2006 Times Cited: 33 14. Title: A submicrometer wire-to-wheel metamorphism of hybrid tridentate cyclometalated platinum(II) complexes Author(s): Lu W , Chui SSY, Ng KM, et al. Sourc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7 Issue: 24 Pages: 4568-4572 Published: 2008 Times Cited: 25 15. Title: Semiconducting and Electroluminescent Nanowires Self-Assembled from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Author(s): Yuen MY, Roy VAL, Lu W , et al. Sourc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7 Issue: 51 Pages: 9895-9899 Published: 2008 Times Cited: 23 16. Title: A dicationic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 containing a bridging 2,5-bis-(4-ethynylphenyl)- oxadiazole ligand behaves as a phosphorescent gelator for organic solvents Author(s): Lu W , Law YC, Han J, et al. Source: 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 Volume: 3 Issue: 1 Pages: 59-69 Published: 2008 Times Cited: 22 17. Title: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and Chromonic Mesophases Self-Organized from Phosphorescent Cationic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in Water Author(s): Lu W , Chen Y, Roy VAL, et al. Sourc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8 Issue: 41 Pages: 7621-7625 Published: 2009 Times Cited: 17 18. Title: Ion Desorption Efficiency and Internal Energy Transfer in Carbon-Based Surface-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Desorption Mechanism(s) and the Design of SALDI Substrates Author(s): Tang HW, Ng KM, Lu W , et al. Source: ANALYTICAL CHEMISTRY Volume: 81 Issue: 12 Pages: 4720-4729 Published: JUN 15 2009 Times Cited: 16 19. Title: In vivo analysis and spatial profiling of phytochemicals in herbal tissue by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uthor(s): Ng KM, Liang ZT, Lu W , et al. Source: ANALYTICAL CHEMISTRY Volume: 79 Issue: 7 Pages: 2745-2755 Published: APR 1 2007 Times Cited: 12 20. Title: Structures and Solvatochromic Phosphorescence of Dicationic Terpyridyl-Platinum(II) Complexes with Foldable Oligo(ortho-phenyleneethynylene) Bridging Ligands Author(s): Zhu MX, Lu W , Zhu NY, et al. Source: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Volume: 14 Issue: 31 Pages: 9736-9746 Published: 2008 Times Cited: 9 21. Title: Gold Nanoparticles and Imaging Mass Spectrometry: Double Imaging of Latent Fingerprints Author(s): Tang HW, Lu W , Che CM , et al. Source: ANALYTICAL CHEMISTRY Volume: 82 Issue: 5 Pages: 1589-1593 Published: MAR 1 2010 Times Cited: 8 22. Title: Photoresponsive Supramolecular Organometallic Nanosheets Induced by Pt-II center dot center dot center dot Pt-II and C-H center dot center dot center dot pi Interactions Author(s): Chen Y, Li K, Lu W , et al. Sourc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8 Issue: 52 Pages: 9909-9913 Published: 2009 Times Cited: 6 23. Title: From Supramolecular Organoplatinum(II) Nanowires to Platinum-Containing Nanocomposites Author(s): Lu W , Ng KM, Che CM Source: 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 Volume: 4 Issue: 6 Pages: 830-+ Published: 2009 Times Cited: 6 24. Title: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olecular Aggregation of Gold(I) Complexes Containing Carbon-Donor Ligands Author(s): Chow ALF, So MH, Lu W , et al. Source: 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 Volume: 6 Issue: 2 Pages: 544-553 Published: FEB 1 2011 Times Cited: 1 25. Title: Organoplatinum(H) Complexes with Nucleobase Motifs as Inhibitors of Human Topoisomerase II Catalytic Activity Author(s): Wang P, Leung CH, Ma DL, et al. Source: 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 Volume: 5 Issue: 10 Pages: 2271-2280 Published: 2010 Times Cited: 1 26. Title: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s based on 1,8,9,16-tetrasubstituted tetraphenylenes and their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studies Author(s): Hau CK, Chui SSY, Lu W , et al. Source: CHEMICAL SCIENCE Volume: 2 Issue: 6 Pages: 1068-1075 Published: 2011 Times Cited: 0 27. Title: A Cyclometalated Platinum(II) Complex with a Pendent Pyridyl Motif as Solid-State Luminescent Sensor for Acidic Vapors Author(s): Li K, Chen Y, Lu W , et al. Source: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Volume: 17 Issue: 15 Pages: 4109-4112 Published: APR 2011 Times Cited: 0 28. Title: Single microcrystals of organoplatinum(II) complexes with high charge-carrier mobility Author(s): Che CM , Chow CF, Yuen MY, et al. Source: CHEMICAL SCIENCE Volume: 2 Issue: 2 Pages: 216-220 Published: 2011 Times Cited: 0 29. Title: Spectacular luminescent behaviour of tandem terpyridyl platinum(II) acetylide complexes attributed to solvent effect on ordering of excited states, "ion-pair'' formation and molecular conformations Author(s): Kui SCF, Law YC, Tong GSM, et al. Source: CHEMICAL SCIENCE Volume: 2 Issue: 2 Pages: 221-228 Published: 2011 Times Cited: 0 30. Title: Tetrakis(arylisocyanide) Rhodium(I) Salts in Water: NIR Luminescent and Conductive Supramolecular Polymeric Nanowires with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Author(s): Chen Y, Li K, Lloyd HO, et al. Sourc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ume: 49 Issue: 51 Pages: 9968-9971 Published: 2010
8623 次阅读|20 个评论
再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说句公道话
热度 17 hongfei 2011-4-20 07:14
再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说句公道话 2011.04.20 前几天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说句公道话,结果本科学网上的寻正-廖俊林兄写了篇《打假揭剽理直气状,无须问动机》博文表示异议。他说: 王鸿飞为刘菊花的辩解看似有理,实际上还有性别歧视之嫌,一尤如他对中国人的歧视一样。尊重妇女表现在主动为她们着想,比如为女同胞让道,开门,看护她们,而不是从道德与科学技术低看她们的能力,或者给她们更低的标准。我在此点到即止,望导师深思。 。。。 对王导师,我提醒一句,如果你夺人财,伤人命,你不能指着大批的在逃犯,或者未破案,狂呼社会必须放你一马,你至多只能抱怨自己运气太差,居然给警察抓个正着。 《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说句公道话》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33486 廖俊林《打假揭剽理直气状,无须问动机》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434429 首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论文作假并不是伤人财,夺人命。缺乏受害主体的事情,司法机关是不管的。 其次,我的确认为国内99%的博士不合格,但那是为了指出他们的问题,希望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并且希望大家帮助提高国内博士培养的质量,而不是为了要去惩罚那些已经获得不合格的博士学位的人。 所以,俺在这里还要再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说句公道话。 根据已经披露的事实来看,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明显符合方舟子学弟的关于抄袭和弄虚作假的学术标准的定义。难道刘菊花同学在和方舟子一起并肩战斗的过程中,自己不知道这些标准和事实吗?我相信不是的。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反对学术不端的事业中来了。 其实在我们中间,尤其是在科学网上,虽然自己的的学位论文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还是理直气壮地坚决反对学术不端的人是不少的,尽管很多时候他们自己还是不知道真正的学术应该怎么做。我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说句公道话,其实正是在为众多的99%的不合格的人们说公道话。只要他们现在的自己,能够反对他们过去的自己,而不是想方设法去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其实是不含糊的,或者去做什么让人人自危的打假,中国学术界恐怕会更有希望。 实话实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过去大家乐此不疲不惜八仙过海去弄个学位,无非是因为能够通过学位在体制中得到好处,所以才成为一个上行下效的全民事业。不过,现在在中国学位这么不值钱,谁还真关心你那个学位究竟是怎么来的?人家那些大学和学术机构,自己都不关心什么样的人能够自己手里获得学位,又关打假人士些什么屁事呢? 中国学术界早已有很多的假,连自己涉嫌严重作假的人都常常会对作假义愤填膺,学术打假还能打不出个什么名堂来?其结果无非就是让人更加相信中国学术界一塌糊涂。与其如此,还不如多花点功夫弄清楚什么样的东西是好学术。如果只有好学术能够得到支持,那些不剽窃抄袭但水平不高的人都没得饭吃,那些剽窃抄袭的还会有市场吗? 从更深层次来讲,任何一个推崇公共知识分子和革命者胜过专业知识分子的社会,最高要求也不过就是又红又专。说白了,也就是说专业水平只不过是个摆设。在这样的社会,不想办法在专业上作假,还能在什么事情上作假? 总而言之,打假打假,越打越假。一个说起打假就激动的社会,还有几件东西不是假的? 所以,俺觉得很有必要再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说句公道话。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0817 次阅读|37 个评论
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说句公道话
热度 34 hongfei 2011-4-15 12:48
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说句公道话 2011.04.15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中,要为鹅城带来公平的土匪县长张麻子之义子老六剖腹,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凉粉,而不是两碗。 今天看见的最让人吃惊的新闻,自然是网上的亦明博文《老婆刘菊花被指硕士论文开篇就抄 方舟子视而不见》,爆出方舟子学弟的夫人刘菊花女士2002年的硕士论文《国际传媒巨头对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影响》涉嫌抄袭。涉嫌抄袭的一些具体内容可以在科学网廖俊林《有其夫必有其妻?》博文中看到。 科学网廖俊林《有其夫必有其妻?》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432167 这件事情当然会让方舟子这个打假名人和坚决反对抄袭和学术作假的“斗士”相当难堪。不过我首先希望方舟子学弟夫妇不会做出《让子弹飞》中的那一幕。 看过廖俊林的《有其夫必有其妻?》博文后,我又很无聊地到百度文库上的相关链接去浏览了一下刘菊花的硕士论文《国际传媒巨头对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影响》全文。 百度文库刘菊花硕士论文《国际传媒巨头对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影响》pdf全文链接: http://wenku.baidu.com/view/2f785a09f78a6529647d5380.html 补充:更详细的涉嫌抄袭内容见《学术评价网网友揭露刘菊花抄袭的帖子链接汇编 (91 查看)》,链接: http://www.2250s.com/read.php?2-8108-8108 老实说,刘菊花硕士论文中涉嫌“抄袭”的问题和前一段时间朱学勤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问题原则上属于相同性质。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跳出来为刘菊花的硕士论文说几句公道话。 先说一句,我并不赞成前几天报纸上报道的方舟子的说法,即“学生造假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担,学生造假,除非是被人用药麻翻还被人抓着手造出来的,学生自己总是要负完全的责任。 《方舟子杭州演讲:学生造假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新闻链接: http://news.sohu.com/20110409/n280194578.shtml 作为一个曾经在北京做过十年研究生导师的科学家,我觉得中国学生造假和涉嫌学术不端并不是被逼出来的,起码我没有看见我自己的同事逼迫他们的研究生抄袭和弄虚作假。 国内存在学术和学位论文抄袭和弄虚作假的真正原因,应该说是缺少严格把关,既包括学生自己,也包括导师和相关机构缺乏严格把关,上行下效,才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被逼得不抄袭或者不弄虚作假。我曾经说过国内的博士生99%都不合格,99%不合格还必须按照所谓的研究生培养年限放99%的人过关,自然不会对他们的学位论文严格把关。 科学院研究所对研究生毕业的实现相对于高校要灵活,而且绝大部分研究人员还算是比较爱护自己的羽毛,所以抄袭或者弄虚作假的比例普遍会比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少。不过这也只能是五十步笑百步。为了公平起见,在这一点上需要为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生们开脱一下。高校的他们的研究生普遍必须在所谓的培养期限之前半年答辩离校,为此导师和学生们自己普遍降低对论文质量和规范的要求在事实上已经成了惯例。去年不是还有研究生因为比导师同意自己答辩要跳楼的事情发生吗?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导师和学生算是比较自觉的。 尽管我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一般都要让他们在我的审阅意见和他们的同学相互审阅的意见基础上修改若干遍后才让他们送审,我还是常常会尴尬地发现他们定稿送出论文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把研究论文或者论文稿整理一下就作为博士论文,尽管欧洲或者国内的不少地方也这样做,但是我觉得国内的研究生普遍缺乏系统的正规写作训练,所以原则上还是坚持要求他们一定要写出结构完整的200页左右的学位论文。要这样做,的确需要研究生自己、导师,以及其他研究生们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 坚持这样做导师不仅自己会很累,学生也常常会不很情愿,尤其是他们在向周围的其他学生看齐的时候。在国内比较普遍焦急和浮躁的环境中,会有多少人会真正坚持这样做呢?希望严格训练研究生而不讨好,这其实也是我自己为什么不留恋在国内做研究生导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管怎样,原则上我觉得刘菊花女士的硕士论文并没有比国内与她相同时期和相当情况的大多数人的学位论文,尤其是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更糟。方舟子是打假名人和坚决反对抄袭和学术作假的“斗士”,而且他是在国外的学术环境中严格训练出来的博士,对他自然应该严格要求。大家尽可以用方舟子自己定义的“学术”标准去要求他和挑他的刺,却完全用不着拿人家的太太出来出气。如果这样做,不仅谈不上公平,也完全没有必要。 很多人反对方舟子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认为他为人不厚道。既然如此,大家还是应该厚道一些,就算要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也最好不要以些许的恶意来对待那些不相干的中国人,特别是妇女儿童。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32640 次阅读|98 个评论
沟通还是对抗---顺便帮共产党说句公道话
famingkuang 2009-1-19 00:24
沟通还是对抗 --- 顺便帮共产党说句公道话 我在周可真老师的博文《 引 进西方 三权分立 体 制是一种政治幻 想 》中作评到:很多人对发发前几天的一篇博文 爱 国首先要爱共产党 很不理解,说发发叛变了,我得承认自己的思想和以往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了,看问题更加深入了。作为普通的大众,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受到某个政府和某些党派的统治;这好比做一个打工者,总要投奔一个老板一样,你现在的老板也许对你不够好,但你能保证下一个老板就一定对你好吗?你花那么多心思去了与现在的老板作对,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花同样的心思去试图与现在的老板沟通,说不定效果更好。基于这样的思考,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都爱共产党了,他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改善真正的民生问题了,而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防止被别人推翻之事上了。 周可真老师回复: 妙论也!我赞同! 周可真老师在同一篇博文中对另一博友的评论的回复: 在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下,反对党天下 的人自身也只能搞这一套,除非根本没有执政的机会。现实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凡有讲民主的领导,决不会被众人评论为他是讲民主的,而往往会被认为是软弱无能或优柔寡断的表现;相反,强权者(只要不是过分蛮横或霸道)反而要么被认为是有领导魅力、能力等等,要么会让在他领导之下的众人感到畏惧。中国人绝大多数是欺软怕硬者,故凡讲民主者往往没有权威,倒是强权者有权威,而不管这权威是真或是假,反正众人就服强权者。这种现象在中国比比皆是。你不能不 服 !我至今尚未见到一个在群众中颇有权威的领导是讲民主的领导,这样的领导至少至今尚未在中国出世 其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中国至今尚缺乏民主的政治文化土壤。 这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感觉到犹意未尽,有再多说两句冲动。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很容易感情用事,不能公正的看问题,很容易被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迷失了心性。 就说腐败问题,中国这几千年来从来就不能根治过腐败的问题,但现在大家却把腐败当成了共产党的本质问题了,我认为有片面夸大的可能。说实在的没有人不痛恨腐败,但大家有没有认真的想过,腐败真是共产党一手造成的吗?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腐败了吗?我想没人敢打保镖吧!!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嘴巴里喊反腐败喊得最响的人一旦掌握了实权一样也是最会搞腐败的人,这是中国这块土壤出的。中国几千年来培养的就是腐败文化,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根治吗? 所以把腐败的责任完全怪罪在共产党头上,我想也不是很公正的。 还有一点是,腐败的根源不是一党专政造成的,是科学发达造成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很深的宗教根基的国家,科学的发达,让中国人对鬼神的一点点敬畏化为乌有,再加上全人类理想的丧失,使得中国人除了物质享受外别无他求,在这一大趋势下,谁又能完全阻挡得了腐败的洪流呢? 如果说共产党错了,那就是共产党竟然打开大门让大家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做为一个家长的我,起早贪黑的干活,为的是想让这个家走上富裕之路,可是却真的很难让这个家走上繁荣,小小的一个家尚且这样难以改变。何况大大的一个国乎? 共产党带领大家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说也是不容易吧?本人认为大的方向是走对了,腐败是细节问题,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共同探讨和实践强国富民之路,中国还是很有希望的吧? 说句实在的话,现在大家这样闹哄哄的与共产党唱反戏,不但不能反腐败,相反的更有助于腐败的生长,因为腐败不会让共产党一天两天就灭亡,但叛乱却能!所以这样做必然让共产党分出更多的心思来巩固其政权上,反腐败的力度自然就少了很多了,腐败也因之更能盛行一时了。 所以发发再次呼吁大家再多点理智,不要被他人利用了还不可知。我们的目的不是推翻共产党,是反腐败,所以就要做对反腐败有真正意义的事,尝试多与政府沟通少与之对抗。多给政府一些自我改正错误的时间,多给共产党一些自我完善的时间,这就是我们对政府和共产党最大的宽容。如果我们国家能和平的发展几百年,我想我们国家一定能比西方世界更让人神往。 多一此宽容,少一些对抗,才是中国的出路。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大家都喜欢为什么别人不先宽容我?这样的思维方式。如果大家都能先从自身出发,要求自己先宽容别人,那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了。
个人分类: 反思|2046 次阅读|2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