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校长职业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2年中国“大学英雄”:那人、那事、那大学
热度 10 lgmxxl 2013-1-20 09:43
中国高等教育太需要“大学英雄”了。每一年都在热切期盼越来越多的大学英雄出现,期盼这些大学英雄成为中国大学里程碑式的人、事和大学。2012年,中国大学还是有不少可以称得上大学英雄的人、事和大学。 大学英雄之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前会长周远清 可以作为大学英雄的个人,应该还是不少的。承诺“四不”的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卸任的深圳大学“最牛校长”章必功;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等,均有充分的理由称为2012年度大学英雄。但我还是更愿意推荐刚刚卸任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前会长周远清。 周远清,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国家教育部分管高等教育工作的副部长。作为副部长,他亲历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共建、合并、调整;倡导并加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11月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从2001年至2011年,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致力于发挥自身“研究、咨询、中介、服务”的功能,与相关省市联合召开了11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从2003年开始,增设了公益性博士生分论坛,每年都吸引了国内一批优秀博士生和一流的博士生导师参加。11届论坛累计收入高水平论文约2000篇,每年精选了其中一部分论文集结出版,累计出版了11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论坛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博士论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倡导了高等教育学科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由于他卓越的工作,吸引了广大学者、高等教育管理者、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参与与关注,有效地推进了决策、科研、教学三支队伍的汇合。使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峰会。 大学英雄之那事:大学校长职业化艰难起航 说起作为“大学英雄”的事,同样有不少可供选择的事件。如临沂大学持续的去行政化改革;北师大中层干部“四不”;浙大建“学术特区”促青年教师成才;上海交大设“特别”岗位搭建青年教师成才舞台;《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布;复旦大学全面推行“职务聘任代表作制”;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序长不序爵”等,都将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但我还是倾向于把“大学校长职业化艰难起航”作为2012年度最为有影响的事件。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学出了三位“新星”校长。一是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他在2011年10月宣布,在校长任期内,将做到“两个不”;二是北京师范大学董奇,他在2012年7月上任后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将做到“四个不”;三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新任校长韩震,他向全校师生公开承诺“三不”。 我积极主张大学校长职业化。因为,随着大学进入社会的轴心位置,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更是如此。社会迫切需要大学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应对,大学应该引领社会,引领企业,特别是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方面。与此相伴的是,随着大学与社会的紧密程度的提高,大学与社会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也就越来越多,大学不得不由专业人士来管理、来带领、来协调。正是在这个意义,有学者主张,当今的大学校长应该是政治家、企业家、管理者、教育家的集合体,大学校长更多地应该把精力放在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上,放在资金筹集和人才引进上,而不是放在教学与科研上。但我要说的是,大学校长承诺“两个不”“四个不”标志着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开始,但这只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或者说是一个个人主义的行动。中国大学的发展,更需要的是一种大学求真的文化与环境。 大学英雄之那大学:中南大学 虽然南方科技大学获准建立,正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并作为全球15个教育创新范例之一,录选2012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丛书。但我还是更 愿意推荐中南大学作为2012年中国大学英雄。 张尧学主导下的中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被人称为史上最激进改革。实是求是讲,张校长的一改革设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有不少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如学术休假制;人员身份管理;副高级上讲台;评职称要有高水平成果;实验室开放等。但也有不少行政化的东西,如22岁刘同学被聘为教授;强行要求年轻教师远离讲台,从事科研等,也值得商榷。但不管怎样,对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我们还是应该谨慎地欢迎和关注。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9579 次阅读|16 个评论
大学校长职业化起航:无奈的选择
热度 5 lgmxxl 2012-7-12 09:52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大学出了两位“新星”校长。一是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他在去年10月宣布,在校长任期内,将做到“两个不”:第一,不申报新科研课题,第二,不新带研究生!二是北京师范大学董奇,他在今年7月上任后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将做到“四个不”:第一,不申报新科研课题;第二,不招新的研究生;第三,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第四,个人不申报院士。 对此举,赞扬者有之,但反对者也不少。赞扬者的理由很多,但反对者的理由也不少。 “‘985’大学,校长不带头搞科研,怎么能这样?”“不搞业务的校长会是好校长?”但我认为,大学校长的“两个不”或“四个不”,代表着中国大学职业化的开始,这也是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一种无奈选择。 大学校长,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校长,毫无疑问应该做科研,教学生,甚至为本科生上课。这在国际上也是成例,国际上知名大学校长完全做到“两个不”或“四个不”的并不多。目前见之报端的更多的是耶鲁的莱文,他在任内没有带研究生,只出了一本书,叫《大学工作》。德国一些大学也规定大学校长任内不得进行教学与科研,但更多的大学,则允许校长做一些教学与科研。为何国际上可行的事,在中国成了问题,且要校长高调来宣布呢?好像校长做了一件壮举,成为一个大学英雄? 这里面的问题是大学的行政化在作怪。在目前的大学中,大学行政权力无边界、无限制、无节制。行政权力大于一切,官大学问大。只要查下中国大学现任领导的业绩,你就会发现,他们很多都是“业绩卓著”!有些在任内发表了一堆论文,一批著作,获得了一系列国家项目和奖励,甚至获得院士称号。而问题是,中国大学领导根本没有时间做研究。即便是没有宣布“两个不”“四个不”的校长,其在教学和科研上用的功夫也是少得可怜。同样,这是中国大学官僚化的一个怪胎。中国大学校长、书记有开不完的会,应付不完的饭局,应接不暇的评估与检查,他们怎么可能有精力和时间做科研呢?其成果,无疑是其官员身份带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反对大学领导者兼做教学与科研工作,与教师抢资源。所以当出现大学校长宣布“两个不”和“四个不”时,人们普遍持欢迎态度,把他们当成大学英雄。 但问题是,这能治本吗?一个校长可以自我约束,其它行政权力可以得到约束吗?大学校长没有了学术性工作,其精力会不会更多地放在“公关”和“协调”上?如果全校有行政职务的学者,均上行下效,大学科研还有谁来引领? 我从来不反对大学校长职业化,而且积极主张大学校长职业化。因为,随着大学进入社会的轴心位置,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更是如此。社会迫切需要大学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应对,大学应该引领社会,引领企业,特别是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方面。与此相伴的是,随着大学与社会的紧密程度的提高,大学与社会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也就越来越多,大学不得不由专业人士来管理、来带领、来协调。正是在这个意义,有学者主张,当今的大学校长应该是政治家、企业家、管理者、教育家的集合体,大学校长更多地应该把精力放在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上,放在资金筹集和人才引进上,而不是放在教学与科研上。 但我要说的是,大学校长承诺“两个不”“四个不”标志着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开始,但这只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或者说是一个个人主义的行动。中国大学的发展,更需要的是一种大学求真的文化与环境。大学校长仅仅承诺“两不”或“四不”是不够的,大学校长更多地还是应该想想如何限制大学行政权力,并以实际行动,制定相关制度,培育相应文化,为大学创造学术至上,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的环境与氛围。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5244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