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畅想科学的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博士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毕业篇
热度 38 zhaiweiwei 2012-5-23 10:08
早上起来,思绪有如放出的野马,漫无边际的奔跑着,想收却怎么也收不回来,适逢旧时同事来信,几杯热茶下肚,思考良多,决定写此文留作纪念,谨以自身经历谈谈博士和人生,献给那些快要毕业的博士生们。 博士,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其实没有一个很好的文化和生活的定位。这是一个很西方的概念。由于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对应的匹配,也由于古代科举制的存在,我们中国人把读博士和当年的求取功名画成了等号。一时间,博士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博士,其实是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博士毕业的时候,很多人常常处于一个很懵懂的状态。用英文里的表达方式是 : I sort of know something, but not really. 遥想自己当年选择博士 program 的时候,把我自己选择的导师当做了我自己的 role model 。 很憧憬自己能和导师那样出色。可是几年冲刷下来,特别是老板的 treating students as postdoc 的信条下,博士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做得工作是那么的 trivial 。心里很空。用我 committee professor 的几句话, I really can do my Ph.D in three months , why it is taking so long?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对我自己来讲,博士毕业的时候,还是有些 panic 的。特别是对自己的价值和以后的去向,都不是很清楚。 Who am I and where I am heading 是自己最 question 自己的问题。 人在困顿的时候,也是生活给你选择和挑战的时候。 In other words, life is telling you: It is time for CHANGE! 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或者说,天降降大任与斯人也 … 正确和客观的认识自己,其实还是蛮难的。 Luckily ,人生的抉择不一定需要说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也更不需要有一个 super master/god 来告诉你应该怎么选。走自己的路,其实是选择最终的落脚点。想起当年我一个好朋友告诉我,他要放弃学术的时候,我自己感觉感慨蛮多。一直以来,好朋友像一起前行的航标一样, once a while, check on each other. 朋友告诉我的那些天,还真感觉自己有些孤单。 回到人生的选择,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推动力 , 英文里叫做 driving force. 人生的活法有两种,也对应于人生的前行的方式,我暂且叫他们主动型和被动型。在丁字路口,有两条路可以走, A and B. 主动型的人会说,我要选择 A ,因为我想通过 A ,找到 目标 1,2,3. 而被动型的人会说,我要选 A, 因为我不喜欢 B 。选择了 B ,我的生活就会怎么糟透了 … … 被动型选择其实很容易,因为我们只要“挑毛病”。人天性里,就有挑毛病的基因。而主动型,相对比较难。我们需要提出一个建设性的框架,需要知道自己追求。 我想说,要想远行,一个主动的生活态度很重要。对于我们博士毕业的同学来讲,更为重要。博士的尴尬性,很多时候来自于自身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 但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我们应该去找寻的。人生给你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改变自己当前的状态的时候,勇敢的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也许没有什么比博士毕业的时候更期待的了,就像快要远行前的夜晚,我们期待的同时可能也有些许的忐忑。 结束之前,有几点提醒: 1 )不要徘徊,人生最痛苦,也是最没有意义的状态就是徘徊。在十字路口打转,没有什么意义和积淀。 2 )当不知道怎么抉择的时候,就选择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挑大的,最期望的要的。 3 )自己不知道答案的时候,不要诉诸于朋友和家长,别人不知道你的情形,大多数都是出的馊主意。倒不是他们想害你,而是大众一般都比较现实,现实和理想一般都是很矛盾的。作贱自己更可怕。 4 )不要想拖延决定,拖延症是生命的最大的敌人。鲁迅的经典名言,真的勇士,要敢于面对人生。5)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向后看,想退路。人生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悬崖边,世间的事情大多数时候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假想了很多,把自己圈死在自己假想的世界里了,那样就怕死了。想着自己的理想和追寻的东西,什么都不是困难了。人怕鬼,原因也是自己想多了,和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快要毕业的博士生们,一路走好!
个人分类: 随想科学|17276 次阅读|4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