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上海农科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社会再浮躁,我们也要有颗淡定的心
热度 15 sungd 2012-7-9 19:09
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起吧。 08年毕业进了上海农科院,一听名字,工作还行。事业单位,稳定,有在上海,这一切太符合一个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的理想了。 然而,农科院工作的第一年,我干的工作是什么呢?配试剂,做酶切,切胶回收,配培养基,涂板……我的工作时间,常常是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多。 这仿佛是从学生时代有进入了学生时代。 不是说这些工作没有意义,而是我的理想是想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面对这些机械的反复的实验,反差太大了。 我甚至想到过“不干了”。于是我找到姚(姚泉洪博士)老师,说了我的郁闷。姚老师跟我说:其实人生本来平凡的时候本来就不多凡是不能急躁,他又嘱咐了一句:别着急,慢慢来。今天我虽然离开了那个单位,来到中科院,又读了博士 但是老师的这句话的含义实在太丰富了 有人说,出名要趁早。科学网也不是经常爆出某某20出头就是教授了,某某20多岁就发了什么高水平论文了,以前我特别相信,但是现在我不以为然。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在马拉松你见过有人抢跑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马拉松拼的是全程如何分配体力、耐心的智慧,起初那一段的状况和最后的成绩,往往天差地别。 其实,科研在我们国家是个很浮躁的行业,对大多数从业者来说,每天都在面对大量的文献,跟着科技最前沿变动疲于奔命,对看似高深的领域蜻蜓点水,这跟现在的互联网一样——信息过载、碎片化、缺乏逻辑。 最近有人研究说互联网的快速浅阅读引起了人大脑生理学和解剖学上的变化,很多时候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人类正在慢慢丧失深入阅读、线性思考的能力。我们获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知道”,却越来越不能慢下来去“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人员人,恰恰需要输出的是你的“理解”,碎片化的“知识”是过眼云烟。 人生也一样。怎么才能获得“理解”,而不是满足于浮光掠影的“知道”呢? 这就要求一个即将走上职场科研人,在这看似“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世界里,能不着急,能淡定起来,按照自己的步骤,踏踏实实地去走、去积累。 无论你干什么,一定要给自己的工作找一个大的命题。以科研人为例,比如你想发表CNS首先你要你找你自己熟悉的领域,把历年相关的所有的CNS上的文章都下下来,仔细的去研读,搞清楚研究动态和未来可能的方向,于是接下来你要展开思路设计,实验设计,那么再接下来你要去动手做实验,那么一个基本实验技能不过关的如何能做出好的实验呢? 我还记得科学院的刘老师(刘志培研究员)跟我说,科研人面对的世界就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我们只能知道身后的和身边的东西,至于前面的路怎么走,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那就得自己慢慢的小心的跟盲人一样一点点的去试探前面的路。但不要忘记,这个过程中心却有那么多的命题无人顾及、无人理睬。 几天前,我读到了一条微博,他是清华的法学博士王进文,:“窗外暴雨如注,涤荡污泥浊水”,外界纷杂的世界热热闹闹,你能安心梳理自己的心情吗?这一句,在一刹那打动了我。 世界太快,所以我们更要“淡定”,不要在乎当前眼下、一时一地的得失取舍。 现在的人,总在每一个阶段都用跟别人一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还总要求自己做得比别人好,从不晓得去寻求“与别人做得不一样”,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是的,从过去的厚积薄发,到如今的边积边发,这都没有错。但当所有人都在急匆匆地想要有所表现、有所作为时,你的淡定会让你现在及将来,跟别人大为不同。 “淡定”的一词是关于物质。 跟往日的同学网上QQ聊天大关最关心的是:“你一个月赚多少,买房子没,够花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可又觉得周围ide人不都这样吗? 在这里,我负责任地说,一个研究生毕业的人,只要你们能有点正常人的努力水平好好去奋斗,将来大部分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总之,咱们不着急,要淡定,在科研的路上你一定能越走越远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7763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