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细胞自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谢池春·细胞自噬
热度 13 kongmoon 2016-10-6 19:35
割肉充饥,未必死臣憨大。 见囊泡、胞浆自纳。 溶酶小体,待 舂粮 秣马。 是基因,御夫亲驾。 龁吞莨莠,再造阎王惊讶。 拒龁吞、南枝自挂。 迷茫自噬,与陈蕃商洽。 扫一屋、扫平天下! -------------------------------------------------------------------- 2016 年10月3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因在细胞自噬研究方面的成就,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细胞自噬,通俗地说是“吃自己”或“割肉充饥”,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古代“割股充饥”和“割肉相啖”的典故,但前者是讲介之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汤,救活了饿得奄奄一息的重耳,刻画了一个死臣的鲜活形象;后者是讲两个自以为勇敢的莽汉鲁夫,互相割下对方的肉吃,至死不渝。所以不能套用上述传说来比喻细胞自噬。 自噬作用(autophagy)是一个真核细胞里常见的细胞活动,细胞受到饥饿胁迫时,会形成一个个囊泡把自身的一部分不是非常必要的物质包裹起来,送到溶酶体将其降解,给细胞提供应急食物以保命。此外由于很多细胞活动都在细胞质中进行,经常产生大量残渣和受伤的细胞器,致使细胞活动受到影响甚至停滞,此时自噬作用可将淤积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等代谢残渣清除掉,恢复正常的细胞活动。细胞自噬是一种受基因严格调控的过程。 所以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细胞自噬更像是一种自我清扫、自我更新的代谢过程。对于那些不可再生的神经细胞,及时清除细胞里面的垃圾就像清除田间的莨莠杂草一样,对神经细胞的稳定显得尤其重要,某些疾病例如老年阿兹海默痴呆就是因为大脑细胞的自噬出错,不能及时修复,导致正常的神经认知功能丧失。细胞自噬还与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当某个细胞需要“自杀”时,自噬基因关闭,代谢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或信号物质不能及时清除,细胞就会被自由基等杀死。而当某些需要自杀细胞如癌细胞,如果自噬基因不能关闭,那么这些有害的细胞就会青春焕发,大量增值导致各种恶性肿瘤危及生命。 东汉名臣陈蕃曾说过一句名言:“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后来有人有帮他虚构出了一个朋友薛勤,反问了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弄得陈蕃无言以对。其实这杜撰出来的故事还真的符合细胞自噬的原理呢。
个人分类: 生物|6948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诺奖得主大隅良典〡关注与支持中国自噬研究的“贝时璋奖”
Fanxia 2016-10-5 14:35
1 0 月 3 日刚刚公布, 2016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由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大隅良典教授独享,这一结果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大隅良典教授在自噬领域的杰出贡献有目共睹,汤森路透的“引文桂冠奖”也早在 2013 年就预测他会得诺奖。大隅良典教授对中国自噬领域的研究者们来说并不陌生,他多年来与中国的同行们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多次参加并帮忙组织在中国举办的学术会议,关爱、支持、提携中国自噬领域的研究,大隅良典教授也因此于 2015 年获得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最高荣誉奖“贝时璋奖”。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特别邀请与大隅良典教授一向公私交都甚好的张宏研究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解读大隅良典教授的学术贡献,并介绍他对基础研究、学术评价等的观点,以及与中国科研界、学术团体的友好关系与合作。 大隅良典教授(右二)及夫人(左一),与张宏研究员(右一)和吉森保教授(左二),摄于 2013 年 一、大隅良典教授的学术贡献 自噬是 1960 年代科学家在电镜下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它指的是细胞受到胁迫时,如氨基酸缺乏、活性氧水平升高等条件下,细胞中产生一种双层膜的自噬小体结构,包裹着部分细胞质,与溶酶体融合后,其包裹的内容物被降解,为细胞的存活提供能量。后来发现在正常条件下,自噬也存在,只是水平比较低,以清除细胞内受损伤的细胞器比如线粒体,或者有毒的蛋白质聚合体。 1990 年代美国科学家 Beth Levine 发现 Beclin1( 介导自噬的基因)的缺失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后来的研究证实自噬异常与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也都有关联。 张宏研究员认为,大隅良典教授在自噬领域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 1990 年代,他发现酵母在没有氮源的营养缺陷条件下,会有大量自噬小体的累积,从而建立了酵母为研究细胞自噬的遗传模型。通过遗传筛选,他的实验室找到多个参与自噬的关键基因。同期 Daniel Klionsky 实验室在研究一种蛋白酶怎样被运送到液泡内,并找到一些相关基因,其中有些基因与大隅良典发现的相同。可能这是不少报道中为 Klionsky 没能分享这次诺奖而感到遗憾的原因。大隅良典教授的第二个贡献,是他阐明了自噬小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类泛素化系统,包括自噬蛋白 Atg8 跟 PE 的偶联, 以及 Atg12 跟 Atg5 的偶联。 “此次诺奖如果能包括疾病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当然更为齐全,但单颁给大隅良典教授一人也不会引起很大争议”,张宏研究员说,“因为最近的几项大奖也是颁给他一个人的。” 张宏研究员还特别强调,自噬研究与大多数其它拿到诺奖的研究项目不同,其它项目是研究做得比较完备了才拿到诺奖,而自噬研究才刚刚开始,比如人们对自噬小体形成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多细胞体系显然比酵母复杂得多,科学家对其自噬通路的了解就更加有限。张宏研究组使用线虫作为实验材料,发现了酵母中并不存在的自噬基因;他们还发现小鼠中敲除这些多细胞生物特有的自噬基因后,可以呈现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表型。今年的诺奖颁给自噬,对推动这个重要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隅良典教授对基础研究、学术评价的观点 推动自噬领域的发展,以至整个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应该是大隅良典教授对获得诺奖最为开心的事,因为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对科学极其热爱,为人又非常谦逊。之前张宏研究员曾经对大隅良典教授表示,希望教授能拿诺奖,教授说,他已获得足够多的荣誉,他自己也不觉得他应该得诺奖,但如果能得诺奖的话,他希望能早点得到,因为这对基础研究是一个鼓舞与促进。他认为日本的基础研究现在正走在错误的轨道上,一味地寻求成果转化,岂不知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转化医学是没有基础和动力的。这一点可能与国内有某些相似之处。 张宏研究员还说,大隅良典教授发表文章不追求影响因子,教授认为有些杂志很多时候甚至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现在科学家们浪费了太多时间来解答审稿人、编辑们的一些没什么意义的问题。审稿速度慢的杂志同样也是在阻碍科学发展。大隅良典教授认为,科学要踏踏实实地做,追求影响因子这样的评估体系其实助长了论文造假等问题。 据张宏研究员介绍,大隅良典教授是一个永远在尝试新鲜事物,喜欢冒险的人。有一次他和教授到了跑马场附近,于是问教授是否愿意尝试一下,大隅良典教授满脸兴奋地答道:“当然愿意!” 张宏研究员说,当时还真有点担心,毕竟教授的年龄有点大了。今年 3 月他们俩一起去爬慕田峪长城,返回时教授非常想尝试一下滑道(据说最高时速可达 30 千米/小时),张宏研究员最后发现了“禁止 60 岁以上人员参与”的公告,很高兴地告知他,按照规定是不行的。近年来大隅良典教授仍然非常享受自己做实验的过程,所以现在出去做报告中的不少数据是亲手得来的。 三、大隅良典教授对中国自噬研究的关爱与支持 大隅良典教授(左三) , 与张宏研究员(左二)、俞立教授(右二)及参会的青年研究人员 张宏研究员第一次邀请大隅良典教授来中国做学术交流是在 2009 年,此后大隅良典教授多次来中国,他对中国的自噬研究非常关注并看好,并多次和张宏、陈佺、陈晔光、俞立、朱卫国、刘伟等国内自噬领域的科学家们一起组织召开中日自噬研讨会。由大隅良典教授发起的国际自噬研讨会,基本上都在日本举行,但第七届由张宏研究员作为组委会主席,放在了中国黄山,大隅良典教授还在会前亲自去会址考察,他与一众自噬研究的大牛都来参加了此次会议。 第七届国际自噬研讨会在黄山召开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主办了第三次、第四次中日自噬研讨会以及第七届国际自噬研讨会。由于对中国自噬研究多年来的支持、关爱与贡献,大隅良典教授成为 2015 年生物物理学会最高荣誉奖“贝时璋奖”的三位获奖者之一,颁奖时虽然他的行程非常繁忙,但还是亲自来昆明领取了奖项,并做了特邀报告。 大隅良典教授 ( 中 ) ,与“贝时璋奖”颁奖人张宏研究员 ( 左一 ) 和阎锡蕴院士 ( 右一 ) 在颁奖台上 注: 贝时璋先生 ,“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开创了我国生物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他以 “ 学科交叉 ” 理念创建了浙江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 , 是我国现代生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先行者;他组织开展了 “ 核试验放射性本底自然监测 ” 、 “ 核爆试验对动物本身及其远后期辐射效应监测 ” 、 “ 生物探空火箭 ” 等研究工作,为我国生命科学和 “ 载人航天 ” 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贝时璋讲座 :“为促进学术交流和纪念贝时璋先生,自 2014 年起,生物物理研究所以贝时璋先生的名字冠名 “ 所级学术报告 ” ,邀请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担纲主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贝时璋奖 :为纪念贝时璋院士创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30 周年,以及他对我国科教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 2009 年起,设立以贝时璋先生命名的两大奖项 — “贝时璋奖”和“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 其中,“贝时璋奖”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最高荣誉奖,旨在奖励为生物物理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http://www.ibp.cas.cn/xshd/bszjz/ 注: 本文来自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信公众号(ID: BPSC1979)
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隅良典:2013预测,2016获奖
zhpd55 2016-10-3 17:42
大隅良典:2013预测,2016获奖 诸平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6年10月3日中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下午17时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颁布揭晓,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东京工业大学特聘教授: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 Yoshinori Ohsumi,1945- )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获奖原因:发现 自噬机理。 因 大隅良典 在细胞自噬功能方面的杰出研究荣获该奖项。 大隅良典( Yoshinori Ohsumi,1945- ) 大隅良典 1945 年出生于日本福冈 ( Fukuoka, Japan ),是一位 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主要致力于细胞“自噬 ( autophagy ) 作用 ”的研究, 现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 1974 年从东京大学( Tokyo University )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洛克菲勒大学 (Rockefeller University) 工作。其后应 东京大学 教授安乐泰宏的邀请返回日本。1977-1988 年在东京大学任职。2004 担任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生命科学科兼任教授,2009 年退休后或名誉教授称号。同年任东京工业大学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综合研究院特聘教授。 2013年,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公布的引文桂冠奖就有大隅良典教授,是因为 在有关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预测有可能获得 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 。时隔3年终于获奖了。 AUTOPHAGY MEDICINE Daniel J. Klionsky Alexander G. Ruthven Professor of Lif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 USA Noboru Mizushima Professo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Graduate School and Faculty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Japan Yoshinori Ohsumi Professor, Frontier Research Center,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okohama, Japan Klionsky, Mizushima, and Ohsumi have been suggested as possible Nobel Prize winners “for elucidat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autophagy” 关于 大隅良典的更多信息请浏览 Advanced information ( pdf 229 kB ) 1901-201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共计颁奖107次,获奖者211人。2000-2016年获奖者名单如下: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6 Yoshinori Ohsumi for his discoveries of mechanisms for autophag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5 William C. Campbell and Satoshi ōmura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infections caused by roundworm parasites Youyou Tu f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Malaria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4 John O'Keefe , May-Britt Moser and Edvard I. Moser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cells that constitute a positioning system in the brai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3 James E. Rothman , Randy W. Schekman and Thomas C. Südhof for their discoveries of machinery regulating vesicle traffic, a major transport system in our cells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2 Sir John B. Gurdon and Shinya Yamanaka for the discovery that mature cells can be reprogrammed to become pluripotent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1 Bruce A. Beutler and Jules A. Hoffmann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activation of innate immunity Ralph M. Steinman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endritic cell and its role in adaptive immunit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0 Robert G. Edw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个人分类: 新观察|5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