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邓蜀生九旬文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目录
黄安年 2013-1-15 07:38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目录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15 日 发布 现在发布在博客上陆续发表的《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篇目。 ************************** * 说说心里话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0 月 2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7133.html * 《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文集》目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2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7134.html * 职业生涯回顾 受权发布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2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7135.html * 编者后记 (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2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7136.html *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提要,图 12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0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8372.html * 《从战地到史林》首次披露 蒋介石下台( 1949 )“号外”往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8440.html10 , *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中的 28 幅照片,图 2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8443.html * 邓蜀生编审的大手笔与我的老有所为,图 7 刘绪贻 ( 武汉大学 ) 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8464.html * 淡定一生 成就斐然,图 3 张友伦(南开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8787.html * 时闻謦欬沐春风 ,图 7 —— 敬贺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 李剑鸣(北京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8790.html * 风采卓异、独树一帜,图 4 --- 祝贺邓蜀生先生九秩大寿 王旭(厦门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8795.html * 可敬的“老编辑”,图 3 资中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4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9060.html * 在两个丛书编委会与蜀生同志的接触,图 3 陶文钊 (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4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9066.html * 编辑楷模 学者风范,图 3 ---- 恭祝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 方生(商务印书馆)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4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9067.html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贺邓先生九旬华诞信,图 1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9374.html * 挚友邓公,图 7 李世洞(武汉大学) 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9375.html * 邓蜀生先生论著、责编著作书影,图 3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9668.html * 想起邓蜀生,图 3 辛广伟 ( 人民出版社 ) 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1 月1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1615.html * 邓大人:一个地道的学者型编辑,图 9 乔还田(人民出版社)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1 月1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1617.html * 新中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第一人”,图 19 黄安年 ( 北京师范大学 ) 文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1 月1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1988.html * 邓蜀生先生照片选(人民出版社部分),图 15 黄安年受权发布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14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2330.html * 邓蜀生先生照片选(家庭部分),图 13 黄安年受权发布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1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2698.html * 邓蜀生先生照片选(美国史学界部分),图 20 黄安年受权发布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1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3096.html * 绿原心目中的邓蜀生和秦文,图 4 绿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1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3331.html * 报道攻克密支那大捷第一人 ---- 邓蜀生,图 4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18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3592.html * 我与《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的情缘 ——贺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图 6 徐波 ( 《世界知识》杂志 ) 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1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3957.html * 跟着邓哥迈开老步闯百岁关,图 1 庄浦明 王志民 梁 明(人民出版社)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0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4230.html * 我所敬重的邓蜀生先生,图 4 黄柯可(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1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4579.html * 不是吾师,胜似吾师:祝贺邓蜀生九十华诞,图 4 任东来(南京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4944.html * 邓蜀生先生对《美国通史》第四卷的关怀 — 祝贺邓先生 90 华诞而作,图 3 余志森 ( 华东师范大学 ) 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5324.html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致《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座谈会贺信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5936.html * 令人敬仰的孺子牛 ——邓蜀生先生 90 岁华诞贺,图 3 梁茂信(东北师范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5937.html * 邓蜀生个人照片选,图 24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1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5940.html * 邓蜀生:从战地记者到美国史专家,图 5 《 新京报》记者访谈录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246.html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记我所尊敬的邓蜀生先生,图 4 王 玮 ( 山东师范大学 ) 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393.html * 中国美国史研究的辛勤铺路人 —— 祝贺邓蜀生先生九旬华诞,图 3 王晓德(福建师范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1 月24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5695.html * 三十年的良师益友,图 4 陈海宏(山东师范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576.html * 从随军记者到出版人和历史学家,图 46 --- 对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1 月2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578.html * 《新民报》与“周公馆” , 图 3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675.html * 一次采访 , 图 3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679.html * 邓蜀生主要论著和责编书籍举要,图 9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8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948.html * 一个句号 : 六卷本《美国通史》出版历程,图 2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8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949.html * 黄绍湘著《美囯通史简编》,图 7 -- 兼谈美国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7294.html * 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图 7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7295.html * 《世界 100 系列丛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图 6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7471.html * 别具一格的《美国史话》,图 2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30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7636.html * 从移民的视角探索美国 : 读邓蜀生著《美国与移民》,图 7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2 月 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8304.html * 一个美国史研究者的足迹 ——评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图 8 杨玉圣 (中国政法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2 月 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8305.html * 《罗斯福》评介,图 2 祝立明(中国法制出版社)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8638.html * 历史成全了他 --- 《罗斯福》评介,图 2 李宁(浙江人民出版社)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8639.html * 我读邓蜀生的《罗斯福》, 4 陈定闳(重庆师范学院)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2 月 4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8975.html * 读邓蜀生近作 ---- 《罗斯福》,图 3 李南友 ( 世界知识社 ) 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4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8976.html * 评《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图 6 梁茂信(东北师范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2 月 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9290.html * 邓蜀生新著《罗斯福》,图 2 任东来 (南京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9291.html * 林肯这个人,图 6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9636.html * “尘埃落定”话当年 —— 资中筠论杜鲁门对华政策新著读后,图 7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6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9638.html * 罗斯福 -- 有人说他是 “ 狮子加狐狸 ” ,图 11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0011.html * 罗斯福“新政”述评,图 18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0015.html * 珍珠港事变是罗斯福的绥靖政策引出来的吗?,图 11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0303.html * 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图 32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2 月 8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0392.html * 罗斯福对华政策经纬,图 18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2 月 8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0394.html * “美国人真怪,他们总是别国人”,图 19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2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7420.html * 关于美国华人历史的若干思考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 月 1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8458.html *美国 21 世纪的大课题 ——移民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美国的面貌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3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9075.html * 美国历史上的州权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 月 4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9368.html * 美国联邦主义的历史演变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9655.html * 雷多军区巡礼告诉我们什么 ?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 月 5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9659.html * 密芝那巡礼告诉我们什么 ?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 月6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0007.html * 从缅北到缅中 ——记中美混合旅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 月 8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0796.html * 共军在陕北陕南发动攻势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9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1208.html * 刘戡阵亡,西安震动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10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1556.html * 陕北战局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11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1892.html * 泾渭河谷之战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12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2231.html * 陇东之战结束以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2512.html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1 月 13 日 发布 * 威尔逊与中国 ( 一 ) 邓楚川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14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2861.html * 威尔逊与中国(二) 邓楚川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14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52871.html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1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的盛宴”——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座谈会印象
黄安年 2012-11-27 07:46
“ 王的盛宴 ”—— 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座谈会印象 转杨玉圣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1 月 27 日 发布 ( 按 : 杨玉圣: “ 王的盛宴 ”—— 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座谈会印象 , 原载学术批评网 2012 年 11 月 26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4515type=1002 本会与会者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安然博士,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150 凡 《从战地到史林》的一书撰稿人、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员均享有六折优惠购买。) ************************************************ 2012 年 11 月 25 日 上午,由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乔还田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黄安年教授策划并主持的《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黄安年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年 10 月第一版)出版小型座谈会,在人民出版社四楼会议室举行。 邓先生的 “80 后 ” 老同事和老朋友 ——89 岁的人民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张惠卿先生, 85 岁的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长庄浦明先生, 84 岁的中国韬奋奖获得者、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吴道弘先生, 82 岁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新华文摘》原主编、中国古代史专家张作耀先生以及年逾八旬的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长杨柏如先生和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长陈有如先生,与邓先生同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曹德谦先生,年逾八旬的商务印书馆编审方生王良碧夫妇,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先生以及该社吴承琬编审、吕异芳编审、张秀平编审、李春林编审、李正平处长、孙涵主任、杨美艳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柯可、孟庆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前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部秘书长李剑鸣,美国美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满运龙,《世界知识》杂志主编徐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中国法制出版社前社长祝立明,参加了本次规模不大、但气氛热烈的研讨会。本次座谈会,没有邀请媒体的朋友,惟一例外的是和邓先生同乡的《新京报》名记者张弘,但他也是以邓先生 “ 小朋友 ” 而非记者的身份与会。 因为时间局限,发言者开始时每人每次限定八分钟,后来则是五分钟,但最后留给邓先生致辞的时间仅有十来分钟。其实,在这样的场合 —— 既是祝福邓先生九十华诞,也是祝贺邓先生九旬文集出版,若能给邓先生留出半个小时,让这位饱经沧桑、心直口快的文化老人,畅谈一下他的人生传奇、人生感悟,对于吾等后辈而言,更是难得的一种人生教育。 在我的印象中,几位老先生的发言,非常到位。曹德谦先生说:过去一个礼拜,他一直读《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给了他很多启发。他认为解放前有张元济、王云五等出版老前辈,但之后就断层了; “ 文革 ” 开始后,出版界成了 “ 一个大的垃圾市场 ” 。邓先生 “ 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干净的、富有正义的园地,非常了不起 ” ;这得靠人品,要有人格,要说真话,邓先生做到了;还得有才干,有能力,有真才实学,邓先生是 “ 出版界的马未都 ” 。迄今关于美国问题最权威的六卷本《美国通史》,是邓先生编辑和出版的, “ 是很了不起的。 ” 最后,曹先生引用武汉大学百岁老教授、《美国通史》主编之一的刘绪贻先生的说法,称赞邓先生对学界的特殊贡献: “ 说我老有所为,大体不会离事实太远,但其所以如此,除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背景外,要是没有人民出版社邓蜀生编审的大手笔,这种学术界的 ‘ 良辰美景 ’ 是不可能出现的 ” 。 和邓先生相交六十多载、当年一起落难为 “ 老右 ” 的庄浦明先生,着重强调了 “ 邓蜀生道路 ” :作为复旦新闻系的高材生,邓先生在民族危机关头,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做战地记者、翻译和编辑;在上海做记者时,通过采访中共人士等,参加地下党活动。其中,在全面内战即将爆发前的一次采访活动中,邓先生从《新民报》记者钱辛波那里获悉国民党即将把中共代表团驱赶出国统区、进行全面内战,遂将此情报透露给中共代表团,故后者有序撤出,毫发未损。但对于这一点,邓先生从来没有和人说过。后来,当时在办事处工作、后任周恩来秘书、曾和庄先生住一个宿舍的韦明说,邓先生提供的情报非常重要,为此曾不止一次地对庄先生表示: “ 老邓只做不说,我很佩服,但历史应该记上一笔。 ”1949 年后,邓先生到新华社工作,在抗美援朝运动初期,他 “ 以超乎一般人的职业敏感,写下了一篇名闻天下的好文章:《美帝战略上的弱点》 ” ,以 “ 邓超 ” 的笔名发表于《世界知识》,不仅新华社稍加压缩后全文广播、各大报纸均在显著位置刊发,而且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作为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邓先生也做出了特殊贡献。庄先生披露: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 ,就是邓先生根据志愿军分社来稿中的素材压缩、润色后编发的,后由周巍峙谱曲,当时唱红全国。此事是当年邓先生与庄先生闲聊时透露的,包括很多老熟人、老朋友对此均不知情。 1957 年,仅有十几个人的《时事手册》编辑部,以莫须有的 “ 反党小集团 ” 的名义,竟然将七人打成 “ 右派 ” (其中邓先生被打成 “ 极右派 ” )。但是,无论是做新闻、出版还是搞研究, “ 个人奋斗,成名成家 ” 的 “ 邓蜀生道路 ” ,都是正确的;因此,小邓先生五岁的庄先生表示:要跟着邓先生,坚定地走 “ 邓蜀生道路 ” ,闯百岁关。在给《从战地到史林》写的祝贺文章《跟着邓哥迈开老步闯百岁关》中,庄先生深情地表示: “ 老邓是我们的老大哥、老朋友、老同事,风雨同舟六十多年了 ” ;并热切期待着为邓先生 “ 办百岁宴。 ” 曾和邓先生一个编辑室共事三十多年的吴道弘先生,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编辑出版家,和邓先生一样,还是一位有口皆碑的老书评家、著名书法家。吴先生表示,当年批 “ 邓蜀生道路 ” ,是完全错误的; “ 从战地到史林 ” ,就是学者型编辑的邓先生开辟的 “ 邓蜀生道路 ” 。无论干哪一行,邓先生都非常敬业,不卑不亢,身体力行。收入九旬文集的邓先生的《说说心里话》,是 “ 最动人的 ” ,值得从事编辑工作的好好学习。 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北大美国史研究生、后在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美国早期史博士学位、现在主要从事国际法律实务的满运龙博士,以一个美国史 “ 逃兵 ” 的身份,向邓先生的九旬华诞及其丰功伟绩表达由衷祝贺和敬佩的同时,还将邓先生当年责编《当代欧美史学评析》一书时与他的全部来往信件的复印件,送了一份给邓先生(蒙运龙雅意,也馈赠了我这个小师弟一份;同时,运龙还 “ 奖励 ” 了一把高级剃须刀给我)。同时,运龙也对剑鸣承担本来是北大齐文颖老师应承、运龙等参加编写的《美国通史》第一卷表示了真诚的感谢:该书由剑鸣一人独著(其他五卷均系多人合作、某一学者 “ 主编 ” 的模式),即《美国的奠基时代》(增订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运龙认为,该书是目前国内关于美国早期史研究水平最高的一部; 1985 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后,运龙开始参与写作第一卷,并写了几章,但很快就到哈佛大学访学,旋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感到书读得越多,就觉得知道得越少,不敢轻易下笔,也就没有如期完成任务。因此,在真诚感谢剑鸣的同时,运龙作为齐老师的大弟子,也以他本人的名义并代表齐老师,向邓先生表达歉意 。 我本来是不想说话的,因为一则担心这种场合未必能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二则我已提前写好了书面发言稿(《向邓大人致敬》),而且还把包括该书面发言稿的在内的相关文章(《邓蜀生和他的人生传奇 —— 写在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之际》《祝福邓蜀生先生》《道德文章有口皆碑 寿比南山青春不老 —— 美国史同仁祝贺邓蜀生先生生日》《一个美国史研究者的足迹 —— 评邓蜀生著 美国历史与美国人 》《从移民的视角探索美国 —— 读邓蜀生著 美国与移民 》以及杨肯的《从一本书看邓蜀生先生的出版家风范 —— 就 当代欧美史学评析 出版往事访满运龙博士》》,辑订成册(还用写了一个简短的 “ 玉体 ” 书法 “ 题记 ” 置于卷首: “ 适逢邓老蜀生先生九十华诞暨《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双喜之际,谨将拙稿辑印成册,呈献邓老,以志贺忱,并表敬意 ” ),呈邓先生笑纳。不过,当我听到庄浦明先生后来提出人民出版社应该出版《邓蜀生文集》的倡议时,我即举手示意,请求发言:我表示完全赞同庄先生的建议,即人民出版社出版应编纂出版邓先生包括五十年代在内的相关论著的《邓蜀生文集》。邓先生作为新闻记者、编辑出版家、历史学家、书评家,在人民出版社是独一无二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邓蜀生文集》,也是对人民社最好的形象广告之一。 我认为,我们这个人数不多的座谈会特别有意义,尤其是和邓先生共事几十年的人民出版社的同样是德高望重的五位老前辈、和邓先生同龄的曹德谦先生,也来参加聚会,这说明了邓先生在同辈友人中的特殊威望。因此,我向邓先生以及其他前辈鞠躬致敬。我正好小邓先生四十岁,自己曾有机会和一些老前辈有交往或者书信往来,但在我的心目中,邓先生乃道德文章第一人。我引用前述书面发言中的一段现成文字,向邓先生表达自己的由衷祝愿: 邓先生虽年逾九旬,但除了视力有问题外,是我结识的 “90 后 ” 文化老人中身体最棒、心态最平和的一位长者。我近来关注文化老人健康长寿之道,经对 1979 年迄今中国人文社科界长寿老人的资料梳理,初步总结出如下三个带规律性的现象:第一,就总体而论,人文学界的长寿老人要比社会科学界多;第二,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内,与 “ 史 ” 有关的学科,长寿老人最多;第三,单就史学界而言,从长寿学人的总数看,按专业划分,尤以研究魏晋以前的中国古史(其中以已故的何兹全先生为代表)和美国史(其中以健在的刘绪贻先生为代表)的人居多。就后者而言,以邓先生目前特有的健康体魄、淡泊名利的平和心态、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我相信,邓先生完全可以秉承美国史老人长寿的 “ 学科基因 ” ,像刘绪贻先生那样,创造另一位健康老人的人生奇迹。 最后,我也对在场的祝立明社长提出了一个不怎么中听的意见,即《从战地到史林》的一书定价实在太高(每册 160 元人民币);据说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员可以五折优惠购买,但每册也高达 80 元,何况我本人早就不是该会会员了,还享受不到五折的优惠。一本不到 46 万字的文集,有如此高得离谱的定价,显然不利于本书的传播;对于自费购买本书的读者,是一个心理极限的挑战。再说,尽管出版社如此高定价,但对作者又无稿酬。对于中国法制出版社这样一个 “ 不差钱 ” 的出版社来讲,出版本书,固然是为邓先生做了一件好事;但对于自掏腰包的 “ 挨宰 ” 的读者而言,则肯定不是喜讯。 印象中,我是倒数第四个发言的(倒数第三个是孟庆龙先生,倒数第二个是祝立明先生;倒数第一个,也就是最后一个,是邓蜀生先生)。邓先生在不到十分钟的发言中,以他一贯的谦逊表示:今天这么热烈的会,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因为他本人不希望举行这样的会,兴师动众;座谈会这么大的招牌,夸张;本来有一个给邓先生献花的仪式,而且花也买了,但邓先生不要,表示人民社 90 岁的老人有十位,不能搞得太张扬。邓先生说:他非常高兴,但也感到难为情;朋友们的发言, “ 有溢美之词,有的太夸张了 ” , 2006 年以后他基本上就自我封闭了; “ 有些事情,是真实的,有的是不太真实的,抬得比较高 ” ; “ 出文集,千万不可,小范围谈谈还可以。人民出版社是何场所?(这块牌子的)份量是很重的 ” 。邓先生表示: “ 不找人民社的麻烦,牌子太大;(出文集的话,)挤不进去;挤进去了,也难为情 ” 。邓先生还对在场的老社长张惠卿先生表达谢意,认为这位老领导过去给了他 “ 很大的庇护和帮助 ” ;还有已经故去的老社长王子野先生,也是如此,当年在《历史研究》发表第一篇美国史论文《威尔逊与中国》时,就给予了直接的支持。现在的时代进步太快了,年轻编辑要与时俱进, “ 要学也不能学我,我只是在小的历史博物馆里占(微不足道的)一小点滴 ” 。邓先生还豁达地开玩笑说: “ 闯 ‘ 百岁关 ’ ,只能是个幻想;能再活个一两年,就不错了 ” 。邓先生最后感谢各位老少朋友,表示他非常感动, “ 溢美之词,记在心中,作为鼓励 ” 。 午饭,是人民出版社在娃哈哈酒楼请的。我凑巧和该社历史与文化编辑室杨美艳主任邻座。其实,还在座谈会开始前见面时,我就已经很愧疚地向杨主任道歉,因为她 2006 年出面约我为其策划、责编的大国国别史系列撰写美国史(与《英国史》《法国史》等其他国别史书名不同,我主张用 “ 《美利坚合众国史》 ” 并获得同意)一书,但我一直未能如期交稿;虽然早就过了《出版合同》约定的交稿期限,但杨主任一直宽容相待。直到吃午饭时,又说起此事,因为自己分身乏术,而且想写好但短期内又难以如期完成,故和杨主任建议:能否请另一位更合适的作者承担《美国史》的写作任务?见杨主任未持异议(估计这位本家已经对我的拖拉本就不耐烦了,只是不好意思直说而已),故趁机向她推荐了某著名美国史前辈,杨主任予以认可。于是,我也就终于卸下了这个包袱,如释重负。这可谓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额外的特殊收获。其实,该大国国别史系列最初筹划时,邓先生即推荐由我来写美国史,但我觉得自己并非最合适的作者,遂向邓先生推荐好友、南大任东来教授,估计之后是杨主任出面和东来联系,据说东来也曾一度应允,但后来不知何故,终于还是未成,故又再找到我。事实上,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邓先生即曾约请已故北大罗荣渠教授写一本《美国的历史与文明》,罗先生 1985 年起也写了一部初稿(后由我根据其手稿整理而成《美国历史通论》,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荣渠文集》之五《美国历史通论》,见该书第 3-185 页);但因为罗先生此后专心致志于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开拓性研究而搁置。当初我之所以愿意撰写《美利坚合众国史》一书,其初衷之一就是实现邓先生向罗先生约稿的这一夙愿,拟从 “ 合众为一 ” 、 “ 文明史 ” 、 “ 现代化史 ” 这三个视角,重新解释美国这一现代国家的成长史。不过,对于《美利坚合众国史》,还是只能留待以后,再从容为之了。在此,也顺带向杨美艳主任特别道歉,并对她的信任、宽容和理解表达特别的谢忱。 午饭后,先送曹德谦老先生(早晨也是我去接的曹先生)回府。曹先生刚自美返京未久。这位笔耕不缀、闲不住的九旬老人,在接他时,交给我一本已写作经年、刚刚在美期间完成的新书稿 —— 《 20 世纪 12 位民主先知》(分别是印度的莫汉达斯 • 甘地,南非的纳尔逊 • 曼德拉,美国的马丁 • 路德 • 金、吉米 • 卡特、富兰克林 • 罗斯福、埃莉诺 • 罗斯福,俄罗斯的格奥尔基 • 瓦连廷诺维奇 • 普列汉诺夫、米哈伊尔 • 戈尔巴乔夫,捷克斯洛伐克的瓦茨拉夫 • 哈维尔,中国的孙中山、胡适,古巴的菲德尔 • 卡斯特罗),并嘱我为之作 “ 序 ” ;我和曹先生说:作 “ 序 ” 是不敢的,但写一篇读后感的 “ 跋 ” ,则是应该的。 送完曹先生,又送剑鸣。路上闲聊,其中谈到卸掉写作《美利坚合众国史》的包袱后,想在最近几年集中精力研究和写作《第一个宪政共和国的创建》。这些年来,除了业余写小说、画画外,剑鸣一直是对独立前后的美国民主史进行深度研究;期间,我提到读剑鸣的文章时获悉美国早期史泰斗 Gordon S. Wood 教授的一本新书,剑鸣说他手头有一副本,而且是精装本,即 The Idea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the Birth of the United States ,并表示可以转赠给我;剑鸣还说,他还有一本普林斯顿大学 Sean Wilentz 教授的关于美国民主发展的新书,即 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Jefferson to Lincoln ,也可以把副本送我。于是,就意外地得到了这两部好书(后者曾获班克罗夫特奖、普利策奖)。剑鸣美其名曰: “ 宝剑送英雄 ” 。 “ 英雄 ” ,固不敢当,但此二书皆为 “ 宝剑 ” ,当无疑义。这也是参加邓先生九旬文集座谈会的又一意外收获,故不能不记也。 据说,记者乃 “ 无冕之王 ” ,那么,作为复旦新闻系科班出身的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九旬老人邓蜀生先生自然为当之无愧的 “ 王者之尊 ” ,借用陆川导演、吴彦祖等联袂主演、即将于本月 29 日起公映的《王的盛宴》的片名,本次邓老九旬文集的座谈会,亦可冠之曰 “ 王的盛宴 ” 。这也就是这篇印象记题目的由来。 2012 年 11 月 25 日 深夜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首发 2012 年 11 月 26 日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4515type=1002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中的28幅照片
黄安年 2012-11-2 07:44
《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中的28幅照片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中的 28 幅照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2 日 发布 2012 年 10 月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 书中选用了 28 幅包括邓先生 5 岁迄今的个人照、工作照、和学界友人照、和家人合影照片,还选择了先生论著和编辑的若干书影。人物照片大部分是邓先生从大量照片中精心挑选的,一部分人物照和所有书影照为编者黄安年所提供的。 这些照片和图片均选自该书插图,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在科学网博客上首发,凡转发需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3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提要
黄安年 2012-11-1 20:47
《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提要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1 月 02 日 发布 书名 :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 名誉主编: 刘绪贻 编者 : 黄安年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印刷 : 三河市紫恒印装有限公司 封面题字 : 吴道弘 封面照片 : 霍璇 责任编辑 : 郭善珊 封面设计 : 李宁 彩插设计 : 李宁 经销 : 新华书店 版次 : 2012 年 10 月第 1 版 印次 : 2012 年 10 月第 1 次印刷 开本 : 16 开本 , 787 × 1092 毫米 ,印张 : 36.25 字数 : 456,000 页数 : 16 页 彩插 + 572 页 定价: 160.00 元 书号 ISBN 978-7-5093-4022-6 , 中国法制出版社邮购部电话: 6603 3288 今年十月是我们敬重的邓蜀生先生跨入九十华诞的日子。半年多前,学界朋友商议为先生编个文集,以先生满意,出版界、学界高兴为要。最近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 本书集中反映了邓蜀生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成就和道路,可读性学术性兼备,为美国学界、新闻界、出版界近年的佳作。 邓蜀生先生在谈及本书时说 : “ 编辑要整天同书稿打交道,只要肯钻研,就会心有所得,有所得也就会产生形之笔墨的愿望,编辑与作者一身二任的格局就很自然地形成。” 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说 : “ 邓蜀生 乃一具事业心、善企划之学者型编辑。精品何来?一必要之素即出版社拥有多多如邓蜀生之编辑家、出版人,拥有如邓蜀生之精神与情怀。如此精品方不愁至。” 笔者感悟: 邓蜀生 有着传奇人生, 是我国美国问题学界唯一参加美中结盟和美中对抗两次战争的随军记者, 也是集军旅记者、出版编辑、历史学家于一身的践行者和学问家,还是新中国组织出版大型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 关于本书主人翁的学术简介: 邓蜀生,湖北云梦人 ,1923 年 10 月生, 1944 年毕业于重庆复旦大学新闻系。 参加美中结盟的 印缅战区抗日战争( 1944~1945 ) 和 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1 )的 随军记者。 先后任职於重庆新民报、上海新民晚报、上海新闻报、北京新华社总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华社总分社、《时事手册》编辑部、人民出版社,担任记者、编辑、 1983 年起任编审。 1950-1951 年曾以邓超笔名撰写多篇国际时事评论。 1961 年起在编辑工作同时从事美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伍德罗·威尔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罗斯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美国与移民》(重庆出版社, 1990 年)、 《美国历史与美国人》(人民出版社, 1993 年)、《世代悲欢“美国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等。主持编辑、策划和责任编辑有影响的著作有《美国内战史》(刘祚昌,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美国通史简编》(黄绍湘,人民出版社, 1979 )、《美国对外政策史》(杨生茂主编,人民出版社, 1991 )、特别是历时近 24 年的六卷本《美国通史》(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等 邓蜀生先生是我国著名美国历史专家和资深编审,也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元老和顾问。 ***************** 《说说心里话》    在一些朋友的策划和操作下,出版这本文集,写此短文,表达我的衷心感谢,同时借此机会,说几句我的心里话。    1944 年 8 月,我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印缅前线战地通讯。从那时算起,到 2008 年因严重眼疾而搁笔,相隔将近 70 年了,其中有十多年是在农场改造、农村劳动、“浩劫” 洗礼和干校“锻炼”中度过的。其余的岁月,都是在新闻出版岗位上或编译或译或写。总算编出了一些书,写了一些文章。   上世纪 50 年代,我是从事国际时事编辑和评论写作的。从 1957 年下半年起因“右派” 搁了笔。搁笔三年多回到出版社以后,工作由时事转为历史,干起外国历史编辑这一行。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史成了我新的主要对象。算下来,涉猎美国史领域也有 40 多年了。   作为一名编辑,第一要务是选好稿,编好书,就是通常所说的“为他人作嫁衣裳”。不过,我认为用唐人这诗句来称颂编辑的“奉献”未必贴切。原诗句“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一“恨”字是诗人情感的凝聚,饱含怨怼之情,而编辑在发现一部好稿编出一本好书时的心情,并无“为他人作嫁衣裳” 之感叹,却有收获、催生之喜悦。这是题外话。我要说的是,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编与写很难分隔。要编好书,必须知书,要深入下去,知识要尽可能广博,还应成为所从事的工作某一方面的内行。做到了这一点,就更能与作者有商有量,相互切磋,平等交往,不强加于人,也不屈于别人之所强加。编辑要整天同书稿打交道,只要肯钻研,就会心有所得,有所得也就会产生形之笔墨的愿望,编辑与作者一身二任的格局就很自然地形成。   本集论中的文章,第一篇《威尔逊与中国》耗时两年,成于 1964 年,也是我担任外国历史编辑工作后的第一篇论文。文中使用的词语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为了存真,在编入本集时未作改动。基本观点在我 1982 年出版的《伍 ! 罗· 威尔逊》(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时仍旧保留。   本文集中未收入上世纪 50 年代用邓超笔名写的文章,因为不是学术性的。选用的有关美国史的文章还不是敷衍应景之作,是用心写的。但这些文章,卑之无甚高论。今天读来更觉得了无新意。但它们毕竟反映了一个美国史研究者的足迹。   我要特别感谢黄安年、王旭、李剑鸣三位教授朋友为这本文集得以面世所作的大量工作。我更要感谢许多见过面和从未谋面的文友们的热情祝福和寄语,对于你们对我的溢美之词真是受之有愧。我把这些祝福当作是送给我这个老人的九旬礼物吧,谢谢。我的世纪同事、挚友书法家吴道弘为本文集题写了封面书名,他的书法早就蜚声出版界。说到封面,要多说两句,原来我拟定的书名比较直白,念起来总感到有点别扭,黄安年教授和吕启祥研究员夫妇反复琢磨,想出了现在这个书名,十分合我意,在此向各位好友抱拳致谢。   最后,我要说明一下文集中收录了我在解放前写的部分战地通讯和时局评述文章,目的是把它们作为我的人生轨迹的片断展示出来,聊备一格而已。            邓蜀生     2012 年盛夏于北京陋室 ***************** 《从战地到史林》目录 说说心理话 1 人生轨迹   职业生涯回顾            3 从随军记者到出版人和历史学家 —对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    9 邓蜀生:从战地记者到美国史专家  47   国军攻克密芝那经过       52   雷多军区巡礼          58   密芝那巡礼           63   从缅北到缅中 —记中美混合旅   67   《新民报》与“周公馆”     70   一次采访            73   共军在陕北陕南发动攻势     75   刘戡阵亡,西安震动       78   陕北战局            81   泾渭河谷之战          84   陇东之战结束以后        87 学术留痕   威尔逊与中国          93   威尔逊留下的政治遗产     133   罗斯福—有人说他是“狮子加狐狸”                 139   罗斯福“新政”述评      150   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    178   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    210   珍珠港事变是罗斯福的绥靖政策引出来的吗?              233   罗斯福对华政策经纬      243   盖棺论定罗斯福        260   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272   “美国人真怪,他们总是别国人”                 291   论美利坚民族同化模式  — “大熔炉”?“马赛克”? 293   关于美国华人历史的若干思考  306   美国 21 世纪的大课题 ——移民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美国的面貌                 324   美国历史上的州权       333   美国联邦主义的历史演变    347   中国人记住了他—史迪威    370   林肯这个人          376   “尘埃落定”话当年 ———资中筠论杜鲁门对华政策新著读后                  383   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390   黄绍湘著《美 ! 通史简编》 ——兼谈美国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397   《世界 100 系列丛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404   一个句号:六卷本《美国通史》出版历程                 410   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在庆祝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暨新版《美国演义》研讨会上的发言    412   《罗斯福》评介         415   历史成全了他—《罗斯福》评介  417   我读邓蜀生的《罗斯福》     419   读邓蜀生近作—《罗斯福》    423   邓蜀生新著《罗斯福》      426   评《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                 428   从移民的视角探索美国 ———读邓蜀生著《美国与移民》  434   一个美国史研究者的足迹 —评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 441   别具一格的《美国史话》     449   邓蜀生主要论著和责编书籍举要 451 文友赐篇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贺邓先生九旬华诞信                 463   邓蜀生编审的大手笔与我的老有所为                 464   跟着邓哥迈开老步闯百岁关   471   想起邓蜀生          478   邓大人:一个地道的学者型编辑  481   可敬的“老编辑”        490   在两个丛书编委会与蜀生同志的接触                 493   编辑楷模   学者风范 ———恭祝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  496   淡定一生成就斐然       499   挚友邓公           502   我所敬重的邓蜀生先生     509   邓蜀生先生对《美国通史》第四卷的关怀 ———祝贺邓先生 90 华诞而作  513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记我所尊敬的邓蜀生先生  516   我与《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的情缘 ———贺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   520   不是吾师,胜似吾师:祝贺邓蜀生九十华诞               526   时闻謦 縕 沐春风 ——— 敬贺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  530   风采卓异、独树一帜 ———祝贺邓蜀生先生九秩大寿  535   令人敬仰的孺子牛 ———邓蜀生先生 90 岁华诞贺  539   中国美国史研究的辛勤铺路人 ———祝贺邓蜀生先生九旬华诞  542   三十年的良师益友       545   新中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第一人”                 547   《从影断忆》引起的题外话   566 编者后记           570 编者后记 今年是我们敬重的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学界朋友商议为先生编个文集,以先生满意,出版界、学界高兴为要。邓先生并未招收研究生,没有及门弟子,所以学界同仁为先生出版文集就更有意义了。李剑鸣教授、王旭教授、杨玉圣教授在初期阶段参与了策划,我受命协助邓先生编辑《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一书。在征稿过程中获得了出版界、学术界文友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先生最初并不赞成为他出“庆祝华诞纪念文集”,经过几度磋商确定了现在这样的文集模块,如他所言,可作为人生轨迹展现出来。为此,他不仅悉心提供资料,而且提出了文集总体设想、编辑思路的个人见解,对过往文章进行仔细校读,也改正了极个别错排,书稿成型后又和编者一起逐页进行了审阅。 在几个月来的编辑过程中,我加深了对先生道德文章的认识。先生是我国美国问题学界唯一参加美中结盟和美中对抗两次战争的随军记者;是由战地报道 1944 年 8 月印缅战场密芝那大捷的第一人,在重庆新闻界诨名“小钢炮”;他在 1948 年秋至 1949 年 2 月兼任西安《时代新闻》日报总编辑期间,在西安就蒋介石下台及时印发“号外” 的唯一一家报纸的拍板人;是 1950 年 11 月受新华社总社调派赴朝鲜前线成立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他的文章引起美国官方重视,称他为“办公室战略家”; 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世界知识》杂志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时评文章; 1957 年被打成“右派”, 1961 年摘掉右派帽子解除劳动教养后,因新闻记者、出版编辑、研究学者完美结合而成为沟通出版编辑和研究学者之间桥梁的重要铺路人;他是 1983 年被评为全国出版单位第一批六编审之一,名副其实的资深编辑。邓蜀生先生成为新中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和成功地组织完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美国通史》六卷本,绝不是偶然的。 这套书的顺利面世,要感谢百岁学术老人《美国通史》六卷本主编之一刘绪贻先生慨然应允出任本书的名誉主编,并撰文《邓蜀生编审的大手笔与我的老有所为》。出版家、书法家吴道弘先生为书名题签为本书增色。封面照片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霍璇教授所摄。也对中国法制出版社祝立明先生、责任编辑付出的巨大辛劳深表谢意。 本书结构分人生轨迹、学术留痕、文友赐篇三部分,是邓先生亲自设计的。在自撰《职业生涯回顾》中,先生首次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为了收集邓先生身为战地随军记者于 1944-1945 年间所写的印缅战地通讯和 1948 年间在上海《观察》杂志记者工作期间撰写的陕北战场特约通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王娟同学,热心走访和多次反复查阅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料室,终于如愿以偿,得以收录于本书中,而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战地报道资料现在读者已经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了。为收集先生 1950-1951 年间在《世界知识》上发表的很多当时有影响的时评性文章,南开大学美国研究室副教授张聚国博士和《世界知识》主编徐波先生付出了巨大的辛劳。 学术留痕部分中的先生论文选辑 17 篇是先生本人从众多论著中精选的。个人书评和学者书评共 16 篇是从许多书评文章中选择代表性篇目收入的。主要著作和编辑书籍举要是由我一一编辑收录的。 前面两部分并非电子版,部分文章虽可扫描,由于扫描仪精确度欠佳,加上无法识别繁体直排字,需要重新录入的和扫描后校正的工作量相当大。我自己动手,经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完成任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先生文章跨度 60 多年,为了保持原貌,除了全书统一简化字体、字号和注释外,对于不同论著中译名不一致,依然保持原样。 文友赐篇部分是通过博客等形式公示面向学界和出版界各位朋友的,考虑到出版容量篇幅和本书以邓先生本人为主体,言明不收和邓先生本人无关的“学术蛋糕”,请予谅解。现在收录人民出版社和美国研究学界等方面友人撰写邓先生为人、为学的文章 20 多篇,衷心感谢下列文友在百忙之中赐稿,他们是来自人民出版社的庄浦明、王志民、梁明、辛广伟、乔还田;来自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和世界史所的资中筠、陶文钊、黄柯可;来自商务印书馆的方生;来自高校美国史学界的刘绪贻、张友伦、李世洞、余志森、王玮、任东来、李剑鸣、王旭、梁茂信、王晓德、陈海宏等;来自世界知识杂志社的徐波等。本书还收录了已故文化学者、作家绿原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代表广大会员的贺文一并收入。我们诚挚欢迎出版界和学界朋友们以各自选择的方式表达对邓先生的敬意。 本书选用了几十幅包括邓先生 5 岁迄今的个人照、工作照、和学界友人照、和家人合影照片,还选择了先生论著和编辑的若干书影。人物照片大部分是邓先生从大量照片中精心挑选的,一部分人物照和所有书影照为编者所提供。 编辑一部一生从事编辑业务的邓先生的书,我如履薄冰,深感力不从心,丝毫不敢懈怠,好在自己退休多年没有量化指标压力,可以全力以赴。对先生所说“发现一部好稿编出一本好书事的心情,并无‘为他人作嫁衣裳’之感叹,却有收获、催生之喜悦”,我深有同感。对本书编辑中的不当之处,恳请不吝指教。 编者   黄安年 于 2012 年三伏天 图 12 幅拍自该书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3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者后记(《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
黄安年 2012-10-29 07:20
编者后记 (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29 日 发布 今年是我们敬重的邓蜀生先生九十华诞,学界朋友商议为先生编个文集,以先生满意,出版界、学界高兴为要。邓先生并未招收研究生,没有及门弟子,所以学界同仁为先生出版文集就更有意义了。李剑鸣教授、王旭教授、杨玉圣教授在初期阶段参与了策划,我受命协助邓先生编辑《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一书。在征稿过程中获得了出版界、学术界文友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先生最初并不赞成为他出“庆祝华诞纪念文集”,经过几度磋商确定了现在这样的文集模块,如他所言,可作为人生轨迹展现出来。为此,他不仅悉心提供资料,而且提出了文集总体设想、编辑思路的个人见解,对过往文章进行仔细校读,也改正了极个别错排,书稿成型后又和编者一起逐页进行了审阅。 在几个月来的编辑过程中,我加深了对先生道德文章的认识。先生是我国美国问题学界唯一参加美中结盟和美中对抗两次战争的随军记者;是由战地报道 1944 年 8 月印缅战场密芝那大捷的第一人,在重庆新闻界诨名“小钢炮”;他在 1948 年秋至 1949 年 2 月兼任西安《时代新闻》日报总编辑期间,在西安就蒋介石下台及时印发“号外” 的唯一一家报纸的拍板人;是 1950 年 11 月受新华社总社调派赴朝鲜前线成立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他的文章引起美国官方重视,称他为“办公室战略家”; 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世界知识》杂志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时评文章; 1957 年被打成“右派”, 1961 年摘掉右派帽子解除劳动教养后,因新闻记者、出版编辑、研究学者完美结合而成为沟通出版编辑和研究学者之间桥梁的重要铺路人;他是 1983 年被评为全国出版单位第一批六编审之一,名副其实的资深编辑。邓蜀生先生成为新中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和成功地组织完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美国通史》六卷本,绝不是偶然的。 这套书的顺利面世,要感谢百岁学术老人《美国通史》六卷本主编之一刘绪贻先生慨然应允出任本书的名誉主编,并撰文《邓蜀生编审的大手笔与我的老有所为》。出版家、书法家吴道弘先生为书名题签为本书增色。封面照片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霍璇教授所摄。也对中国法制出版社祝立明先生、责任编辑付出的巨大辛劳深表谢意。 本书结构分人生轨迹、学术留痕、文友赐篇三部分,是邓先生亲自设计的。在自撰《职业生涯回顾》中,先生首次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为了收集邓先生身为战地随军记者于 1944-1945 年间所写的印缅战地通讯和 1948 年间在上海《观察》杂志记者工作期间撰写的陕北战场特约通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王娟同学,热心走访和多次反复查阅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料室,终于如愿以偿,得以收录于本书中,而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战地报道资料现在读者已经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了。为收集先生 1950-1951 年间在《世界知识》上发表的很多当时有影响的时评性文章,南开大学美国研究室副教授张聚国博士和《世界知识》主编徐波先生付出了巨大的辛劳。 学术留痕部分中的先生论文选辑 17 篇是先生本人从众多论著中精选的。个人书评和学者书评共 16 篇是从许多书评文章中选择代表性篇目收入的。主要著作和编辑书籍举要是由我一一编辑收录的。 前面两部分并非电子版,部分文章虽可扫描,由于扫描仪精确度欠佳,加上无法识别繁体直排字,需要重新录入的和扫描后校正的工作量相当大。我自己动手,经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完成任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先生文章跨度 60 多年,为了保持原貌,除了全书统一简化字体、字号和注释外,对于不同论著中译名不一致,依然保持原样。 文友赐篇部分是通过博客等形式公示面向学界和出版界各位朋友的,考虑到出版容量篇幅和本书以邓先生本人为主体,言明不收和邓先生本人无关的“学术蛋糕”,请予谅解。现在收录人民出版社和美国研究学界等方面友人撰写邓先生为人、为学的文章 20 多篇,衷心感谢下列文友在百忙之中赐稿,他们是来自人民出版社的庄浦明、王志民、梁明、辛广伟、乔还田;来自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和世界史所的资中筠、陶文钊、黄柯可;来自商务印书馆的方生;来自高校美国史学界的刘绪贻、张友伦、李世洞、余志森、王玮、任东来、李剑鸣、王旭、梁茂信、王晓德、陈海宏等;来自世界知识杂志社的徐波等。本书还收录了已故文化学者、作家绿原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代表广大会员的贺文一并收入。我们诚挚欢迎出版界和学界朋友们以各自选择的方式表达对邓先生的敬意。 本书选用了几十幅包括邓先生 5 岁迄今的个人照、工作照、和学界友人照、和家人合影照片,还选择了先生论著和编辑的若干书影。人物照片大部分是邓先生从大量照片中精心挑选的,一部分人物照和所有书影照为编者所提供。 编辑一部一生从事编辑业务的邓先生的书,我如履薄冰,深感力不从心,丝毫不敢懈怠,好在自己退休多年没有量化指标压力,可以全力以赴。对先生所说“发现一部好稿编出一本好书事的心情,并无‘为他人作嫁衣裳’之感叹,却有收获、催生之喜悦”,我深有同感。对本书编辑中的不当之处,恳请不吝指教。 编者   黄安年 于 2012 年三伏天 (本文发表在黄安年编《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第 570-572 页,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年 10 月版。)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
黄安年 2012-10-29 07:10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0 月 29 日 发布 今年十月是我们敬重的邓蜀生先生跨入九十华诞的日子。半年多前,学界朋友商议为先生编个文集,以先生满意,出版界、学界高兴为要。最近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 邓蜀生先生是我国美国问题学界唯一参加美中结盟和美中对抗两次战争的随军记者;是由战地报道1944年8月印缅战场密芝那大捷的第一人,在重庆新闻界 诨名“小钢炮” ;他在 1948 年秋至 1949 年 2 月 兼任西安《时代新闻》日报总编辑期间 , 在西安就蒋介石下台及时印发“号外”的唯一一家报纸的拍板人;是 1950 年 11 月受新华社总社调派赴朝鲜前线成立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他的文章引起美国官方重视,称他为“办公室战略家”; 50 年代初在《世界知识》杂志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时评文章; 1957 年因“个人成名成家”“邓蜀生道路”而被打成“右派分子”, 1961 年摘掉右派帽子解除劳动教养后,因新闻记者、出版编辑、研究学者完美结合而成为沟通出版编辑和研究学者之间桥梁的重要铺路人;他是 1983 年被评为全国出版单位第一批六编审之一,名副其实的资深编辑。邓蜀生先生成为新中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和成功地组织完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美国通史》六卷本,绝不是偶然的。 为本书的编写,邓蜀生先生不仅为悉心提供资料 , 而且提出了文集总体设想、编辑思路的个人见解 , 对过往文章进行仔细校读 , 也改正了极个别错排,书稿成型后又和编者一起逐页进行了审阅。百岁学术老人《美国通史》六卷本主编之一刘绪贻先生慨然应允出任本书的名誉主编,并撰文《 邓蜀生编审的大手笔与我的老有所为 》。出版家、书法家吴道弘先生为书名题签为本书增色。封面照片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霍璇教授所摄。 本书结构分人生轨迹、学术留痕、文友赐篇三部分 , 是邓先生亲自设计的。在先生自撰《职业生涯回顾》中,首次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 学术留痕部分中的先生论文选辑 17 篇是先生本人从众多论著中精选的。个人书评和学者书评共 16 篇是从许多书评文章中选择代表性篇目收入的。主要著作和编辑书籍举要是笔者编辑收录的。 文友赐篇部分是通过博客等形式公示面向学界和出版界各位朋友的,考虑到出版容量篇幅和本书以邓先生本人为主体,言明不收和邓先生本人无关的“学术蛋糕”,请予谅解。现在收录人民出版社和美国研究学界等方面友人所写邓先生为人、为学的文章 20 多篇,衷心感谢下列文友在百忙之中赐稿 , 他们是来自人民出版社的庄浦明、王志民、梁明、辛广伟、乔还田;来自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和世界史所的资中筠、陶文钊、黄柯可;来自商务印书馆的方生;来自高校美国史学界的刘绪贻、张友伦、李世洞、余志森、王玮、任东来、李剑鸣、王旭、梁茂信、王晓德、陈海宏等;来自世界知识杂志社的徐波等。本书还收录了已故文化学者、作家绿原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代表广大会员的贺文一并收入。 本书选用了几十幅包括邓先生 5 岁迄今的个人照、和家人合影照片、工作照、和学界友人照,还选择了先生论著和编辑的若干书影。人物照片是邓先生从大量照片中精心挑选的。 本书集中反映了邓蜀生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成就和道路,可读性学术性兼备,为美国学界、新闻界、出版界近年的佳作。 邓蜀生先生在谈及本书时说 : “ 编辑要整天同书稿打交道,只要肯钻研,就会心有所得,有所得也就会产生形之笔墨的愿望,编辑与作者一身二任的格局就很自然地形成。” 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说 : “ 邓蜀生 乃一具事业心、善企划之学者型编辑。精品何来?一必要之素即出版社拥有多多如邓蜀生之编辑家、出版人,拥有如邓蜀生之精神与情怀。如此精品方不愁至。” 笔者感悟: 邓蜀生 有着传奇人生, 是我国美国问题学界唯一参加美中结盟和美中对抗两次战争的随军记者, 也是集军旅记者、出版编辑、历史学家于一身的践行者和学问家,还是新中国组织出版大型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 本 书 装帧精美 , 16 开本 , 787 × 1092 毫米 , 36.25 印张, 16 页 彩插, 456 千字 ; 2012 年 10 月第 1 版。新华书店经销。 书号 ISBN 978-7-5093-4022-6 , 定价 160 元。 中国法制出版社邮购部电话: 6603 3288 附:关于本书主人翁的学术简介: 邓蜀生,湖北云梦人 ,1923 年 10 月生, 1944 年毕业于重庆复旦大学新闻系。 参加美中结盟的 印缅战区抗日战争( 1944~1945 ) 和 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1 )的 随军记者。 先后任职於重庆新民报、上海新民晚报、上海新闻报、北京新华社总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华社总分社、《时事手册》编辑部、人民出版社,担任记者、编辑、 1983 年起任编审。 1950-1951 年曾以邓超笔名撰写多篇国际时事评论。 1961 年起在编辑工作同时从事美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伍德罗·威尔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罗斯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美国与移民》(重庆出版社, 1990 年)、 《美国历史与美国人》(人民出版社, 1993 年)、《世代悲欢“美国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等。主持编辑、策划和责任编辑有影响的著作有《美国内战史》(刘祚昌,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美国通史简编》(黄绍湘,人民出版社, 1979 )、《美国对外政策史》(杨生茂主编,人民出版社, 1991 )、特别是历时近 24 年的六卷本《美国通史》(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等 邓蜀生先生是我国著名美国历史专家和资深编审,也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元老和顾问。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书稿即将出片,十月中旬可以
黄安年 2012-9-21 16:14
《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书稿即将出片,十月中旬可以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书稿即将出片,十月中旬可以印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9 月 21 日 发布 新闻出版界、美国问题学界同仁企盼的《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书稿,由中国法制出版社负责出版,该社老社长祝立明亲自抓紧出片前的各项工作,争取十月中旬印出。 今天上午,中国法制出版社老社长祝立明和我再次来到邓蜀生家 , 商定了书稿出片、开印前的各项事宜,对于封面、封底、勒口的设计进行仔细研究比对,对于纸张的厚度和精选、 16 开本类型的选择、封面题字的修饰、封面的底色、正文的版芯、环衬的颜色、照片(一个印张,用 128 克 铜版纸)的精选(含个人、家庭、家人、工作和友人、书影);本书推荐语、作者简介等 , 取得了共识和最后的确定。该书由黄安年编,责任编辑是郭善珊。 这本书的出版 , 对于新闻出版社、美国史学界和中美关系史学界、图书馆界,将有着一定的影响。 照片一张是今天上午拍摄的,祝立明和邓蜀生在一起商讨书稿封面设计等问题。 该书出版社,将择日召开《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座谈会。 ***************** 邓蜀生、祝立明、黄安年合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8 月 6 日 发布 这里发布的两张照片中 , 前一张是在邓蜀生先生、中国法制出版社祝立明社长和作为编者的我 , 在一起会商《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书稿的出版事宜,优秀家政服务员小陆为我们拍摄了这张照片。 后一张是在邓蜀生喜爱的东西民芳餐厅就餐是笔者为邓、祝两人拍摄的。 *****************8 《从战地到史林》书稿已交出版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8 月 5 日 发布 今天上午在邓蜀生先生家中 , 邓先生、中国法制出版社祝立明社长和作为编者的我 , 在一起会商《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书稿的出版事宜。包含封面封底设计、版式设计、印刷用纸、照片选用和编排、印制时间的计划等,达成共识。祝立明社长表示争取今年十月如期出版面世。本书共 45 万字左右,包含不少第一次公开的鲜为人知的邓蜀生个人经历,邓先生代表性论著选,出版界同行对邓蜀生学术型编辑的评介,学术界朋友对邓蜀生道德文章的感悟 , 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给人以启迪。 ******************88888 《从战地到史林》书稿已经集结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8 月 1 日 发布 截止 7 月 31 日晚 ,《从战地到史林 ---- 邓蜀生九旬文集》书稿已经集结。今天上午笔者冒雨前往邓先生家中汇总。这次自策划本书以来,我第四次到邓先生家中。在紧张的 2 小时 40 分时间里,我和邓先生对此前四个星期准备的书稿的篇目、文字修改和选用照片逐一进行编辑前的最后审定。 8 月 5 日 , 邓先生、中国法制出版社祝立明社长和作为编者的我 , 将在一起会商,届时将向出版社送交书稿并商议编辑出版的具体事宜,期望今年十月如期出版面世。 这次能够如期交出书稿,完成文友赐篇部分,要特别感谢邓先生的学界友人,其中如百岁学术老人刘绪贻、曾彦修 ( 人民出版社原社长 ) ,庄浦明、王志民、 梁明 ( 邓先生 60 多年老同事 ) ,辛广伟 ( 人民出版社现任总编 ) , 乔还田 ( 人民出版社现任副总编 ) ,美国问题学界资中筠(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陶文钊(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方生(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张友伦(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原理事长),李世洞(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 ,黄 柯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余志森(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 , 王玮(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任东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 李剑鸣(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前任理事长), 王旭(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现任理事长),梁茂信(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王晓德(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徐波(世界知识杂志社主编)等。他们在百忙之中和盛暑时刻亲自撰写文章,为书稿增色不少。还要特别感谢徐波主编亲自动手在世界知识出版社找出 1950-1951 年间世界知识杂志合订本中的邓超文章(即邓蜀生)扫描传来 , 使邓先生看到了他自己 60 年前写的 20 篇时评性文章,这些文章虽然按照邓先生的意见并不收入本书 , 但是篇名目录列在本书主要论著和责编书籍举要中,也要感谢乔还田副主编在百忙中从出版社出版文档找出邓先生的一书的 78 页审稿意见影印摘要件。没有他们的辛劳,本书稿是不能按期交稿的。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97971.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9930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99484.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