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折射定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具体计算一下就更清楚啦(附: 整数相乘及数据拟合)
热度 2 youmingqing 2019-3-19 12:31
给研究生讲《岩石力学》,当然要先复习弹性力学。说到胡克定律,即力与变形成正比,比例系数是刚度; 又说, 不同的构件刚度不同;设想以不同长度、不同截面的杆件进行试验,容易知道“单位长度的变形与单位面积的受力成正比,比例系数是杨氏模量” 继而逐段显示 • Thomas Young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asticity that came to be known as Young's modulus, denoted as E , in 1807 , and further described it in his Course of Lectures on Natural Philosophy and the Mechanical Arts . • However, the first use of the concept of Young's modulus in experiments was by Giordano Riccati in 1782 – predating Young by 25 years. • Furthermore, the idea can be traced back to a paper by Leonhard Euler published in 1727 , some 80 years before Thomas Young. 略作解说后覆盖 Thomas Young ( 1773.06.13 ~ 1829.05.10 )的画像,在其下方切入文本框“ Hooke’s Law: 1676~1678 ”。我说, 从胡克的刚度到杨的模量花去了 120 年;利用杆件的假想试验,不是很容易知道吗?没有难度啊。假想试验,伽利略 (1564-1642) 就知道,说轻重物体下降速度相同。伽利略比我大 400 岁,他过世时胡克也就 7 、 8 岁。 伽利略没有在比萨斜塔做试验,做了也不会有可信的结果。如果你一手抓一个木球,一手抓一个铅球,从这窗口同时丢下去,或许木球先着地呢。真有人用许多大学生做试验摄像。铅球有木球的十倍重,抓着总是费劲,松开也就会有些迟钝。倘若慢了 0.05 秒,会有什么结果,算一下就知道了。 最后介绍有限元方法。 从最小作用原理说起,说明了光线折射定律等价于 Fermat 的光行最速原理。 又说, 最初认为光线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比值为常数 ,而不是正弦比为常数。 试验数据确实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 具体计算一下就知道了。 因为时间有些紧张没有在课堂上计算,当然也是希望听者能够自己计算。现在把计算结果贴在下面,并在图中略作说明。 附1: 张老师 博文“ 野蛮计算 ” 介绍了 116 年前 F. N. Cole 用三年的星期天完成的整数分解;并给出了一个多小时完成的 2^67 的计算。上课前向研究生介绍了这篇博文,说“做事就得像 Cole 这样,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自己的活儿”,也说了自己如何做这样的乘法。 张老师用时主要在“ 十位数的 2^32 自乘以得到 2^64 ”。我觉得如此相乘需要进行繁琐的加法,耗费时间且容易出错。 进行多次乘8 的运算似乎反而容易。 大数乘以71,只能进行如下的竖式计算;不过,若乘以72,则可分解为乘以8、再乘以9。 因 2^10=1,024 =10^3+A,而 (2^10)^2= 10^6+2A(10^3)+A^2= 1,048,576 =10^6+B ,那是一眼可以看出;于是 2^60= (10^6+B)^3=10^18+3B(10^12)+3B^2(10^6)+B^3 ; 注意到 B= 48*(10^3+12) 计算不难; 最后乘以 8 、乘以 8 、乘以 2 ,可得 2^67 。 附录2: 若试验条件与结果是离散的数据,通常需要寻找合适的公式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圆柱型岩石试样的轴向压缩强度 σ S 随侧向的围压 σ 2 = σ 3 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称为强度准则。 笔者 2008 年提出含有 3 个待定参数的指数型公式 y = a – b exp(– cx ) 拟合试验数据;去年又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拟合公式,得到了有趣的结果。对于岩石力学性质的准确理解源于拟合方式的准确选用。下面以两组岩石的强度数据略作说明。 You M . True-triaxial strength criteria for rock. Inter J Rock Mech Min Sci,2009,46(1):115–127. 尤明庆 . 基于指数准则在莫尔空间对岩石剪切强度的研究 . 力学学报 , 2019, 51(2): 607-619 上图给出了以“ 偏差绝对值之和 ”及“ 偏差平方值之和 ”最小的两种拟合结果。通常都是用后者( 图中红线 ),有时也称为 最小二乘法 ;若用直线拟合则称为线性回归。 不过,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众多,有时可能出现奇异数据。如以“ 偏差平方值之和 ”最小拟合,拟合曲线( 图中红线 )就要迁就奇异数据,不使其产生过大偏差;而以 “偏差绝对值之和”最小拟合(图中黑线) ,那么拟合曲线会尽可能靠近多数数据,而使个别异常数据有较大偏差。 另一方面,若删除个别异常数据重新拟合,两种拟合所得结果几乎与图中黑线相同。这也表明以“ 偏差绝对值之和 ” 最小的拟合结果正确地展示了岩石的强度特性。 You M . Inter J Rock Mech Min Sci , 2012, 54: 114–124, and 2011, 48: 852–863 笔者觉得,不宜将公式变形之后进行线性回归,尽管某些书中称之为计算技巧。岩石强度的相关问题烦请参阅上列拙稿,下面仅以示例略作说明。 两次试验各得到8组数据,在图中标出。预测公式 y = sqrt( Q + mx ) 可以表示试验条件 x 与结果 y 之间的关系;因为数学上的困难,将公式转换为 y 2 = mx + Q 而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参数 m 和 Q 后,绘出图中红色和蓝色曲线。 不过,如直接以拟合偏差绝对值之和 最小为目标搜索参数,得到 m = 10和 Q = 1,拟合曲线通过7个点,仅 x = 1 处有约6% 偏差。 上面的数据固然是认为设定的,但将公式变形之后最小二乘法,所得拟合结果可能掩盖某些试验现象:单个数据的误差会对整体结论产生影响。 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个人分类: 教学|5680 次阅读|7 个评论
托勒密为什么没有归纳出折射定律?
wanglaow 2011-6-29 13:35
物理学中,对光的折射定律的研究,经历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几何光学三大定律中被发现过程最艰难的一个,可是它为什么这么难呢? 先来看看这 四、五位力图发现折射定律的先驱们的业绩吧 1、 公元二世纪托勒密所做的光的折射实验。他在一个圆盘上装两把能绕盘心旋转的尺子,将圆盘的一半浸入水中。让 光线由空气射入水中,就得到它在水中的折射光线,转动两把尺子,使它们分别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重合。然后取出圆盘,按尺子的位置刻下入射角和折射角。他 所测出的一系列数据是非常精确的。托勒密大致假定了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有一直接的比例关系。托勒密依靠经验发现了折射的规律,但却没有由此得出精确 的折射定律。 2、开普勒对光的折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1611年出版了《折射光学》一书。开普勒的研究表明,对于两种给 定的媒质,小于30度的入射角同相应的折射角成近似固定的比,对于玻璃或水晶,这个比约为3:2。他还表明,这个比对于大的入射角不成立。开普勒试图通过 实验发现精确的折射定律,他的方法虽然是正确的,却没有得到其中有规律性的联系。 3、1621年, 斯涅耳 通过实验确立了开普勒想发现而没有能够发现的折射定律。当时 斯涅耳 注意到了水中的物体看起来象漂浮的现象,并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由此便引出了他对折射现象的研究。   在总结托勒密、开普勒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后, 斯涅耳 做了进一步的实验。在实验中, 斯涅耳 应用开普勒的方法发现:从空气到水里并落在容器垂直面上的一条光 线在水中所走的长度,同该光线如按未偏离其原始方向而本来会通过的路程成一定的比。他指出:折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 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和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对于一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是第二种媒质对第一媒质的相对折射率,即:sin i1/sin i2 =n21 ,n21 = n2 / n1 。其中i1和i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n21为折射光所在媒质对入射光所在媒质的相对折射率;n2和n1为两种媒质的绝对折射率。 斯涅耳 的这一折射定律 (也称 斯涅耳 定律)是从实验中得到的,未做任何的理论推导。 实际上,.斯涅耳通过实验精确的折射定律的原始形式是,确定了入射角与折射角的余割之比为一常数的规律,即   csci1/csci2=常数 ( 相对折射率) 4、首次把折射定律表述为今天的这种形式的是笛卡儿,他没做任何的实验,只是从一些假设出发,并从理论上推导出这个定律的。 笛止儿把光看作由无数小球组成,他是从光的微粒观念中推导出折射定律的, 笛卡儿在他的《屈光学》(1637)一书中论述了这个问题。 5、最后再补充个费马吧,他老兄用一个光程最短,轻轻松松的用纯数学就获得了折射定律,根本不用管光到底是波还是微粒 - 莫非这已经在预示着光的波粒二象性? 上面基本是复制粘贴的,下面要分析了。 1、托勒密为什么没得到折射定律?大家可能会说,显而易见,因为他老兄不知道正弦函数嘛,但是他已经继承前人的成果,有了一个 弦表。可惜,他那是真的还没有建立以后的标准的三角函数,因为大家知道,那时候甚至连函数这个观念才刚刚开始形成。 所以,可以说,托勒密没有得到折射定律,最大的原因是他没有一个合适的数学框架,主要是代数框架,来容纳他所获得的准确的测量数据。 2,开普勒应该说,很可惜,跟折射定律的发现擦肩而过,考虑到当时的数学条件已经具备,而他的数学能力之强大又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他没总结出折射定律来,的的确确是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当然,既然他已经作为“天空立法者”而永留史册了,那么留下个折射定律让别人也有个出头的机会也不错。这位老兄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就是爱归纳出各种各样的规律,当然,是否正确,那就不是他老兄关心的问题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兄能发明 “开普勒式望远镜”,却总结不出折射定律(伽利略就更不用说了),可见,技术原理与科学原理,在相当程度上,是分离的。 3、既然斯涅耳是个数学家,可见,很大可能上,确定像折射定律这么明显的光学规律,数学家比纯粹的物理学家(那个时代这两者有区别吗?)或许更有优势。然而斯涅耳居然是完全凭实验确定了这个定律却没有给出一个证明,这未免有点掉数学家们的脸面了吧? 4、幸好,笛卡尔出来遮丑了,这位集成功的数学家与失败的物理学家与一身的哲学家,居然弄对了一条物理定律,对他而言也算是一种安慰吧(他的体系完败于牛顿体系之手下)。而他跟牛顿都持同样的光微粒说,好歹也做了一次战友。然而显然,这一证明还是个半吊子证明,因为前面说了,它依赖于一个具体的光的本质的模型。 5、费马这次的屁股擦的不错,把折射定律的证明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一证明,不仅证明了折射定律,还证明了费马比笛卡尔更像一个称职的哲学家 -- 因为他继承了先贤的关于自然应该遵循经济原则的教诲,并开启了后世的分析力学中的最小作用原理的大门。
个人分类: 未分类|8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光学》这门课
liuying56 2009-2-18 21:59
开学要给本科生上光学课,上次上光学课是十年前。那时光学这门课是学生挂科最多的,我给学生上光学课时才发现,大学时我这门课学的并不咋样。 《力学》有牛顿三定律;《热学》有几个热力学基本定律;《电磁学》有库伦定律高斯定理等几个基本定律,有这些基本定律作主线,学生容易把握所学的课程。《光学》讲了什么?光的干涉、衍射、偏振,涉及不少光学现象、干涉仪和光学实验。像是在学一门技术科学,但做起作业来,用到的数学还挺多。学到最后似乎明白了,最后一个波粒二相性,又搞糊涂了。 翻阅《大学物理》等教学期刊,发现多年来有不少教师也就《光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做了研究,记得比较多的观点是叠加原理。 其实《光学》也有像牛顿定律那样的重要东西,比如费马原理应该是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但由于费马原理涉及到的数学还没学,所以把费马原理放到一边,还是几何光学三定律来的方便。惠更斯原理应该是物理光学的基本原理,但也没有坚持这一主线。例如,从惠更斯原理很自然就能想到全息,但看了所有的教材,讲全息都是从照相讲起。 《光学》学起来难,除了与教师和教材有关,还和这门学科本来就难有关。近代物理学发展直接与光学有关,而且20世纪和目前许多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和光学有关。但是就光学本身来说,许多问题还让人疑惑,像光的本质是什么?单光子怎么干涉? 假期看了看光学,发现人类得到折射率定律就经历了1500多年,百度了一下,这几年还有关于折射定律的论文。光学,难呀! 一个研究了1500年的定律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506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个研究了1500年的定律
热度 1 liuying56 2009-1-20 02:03
从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C.Ptolemy , 70-147 ) 到荷兰数学家斯涅耳 ( W.Snell, 1591-1626 ),发现折射定律经历了近 1500 年。公元 139 年 托勒密测量了入射角和折射角,并把它们整理成一张表,显示入射角和折射角成正比。托勒密的错误直到 900 年后才被发现。阿拉伯的科学家阿勒哈增( Al. Hazen,965-1038 )重复了托勒密的测量,证明入射角和折射角之比是常数的说法是错误的。又过了 500 年,受伽利略发明望远镜的消息激励,从事多年光学研究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J. Kepler, 1571 - 1630 )作出新的努力。 1611 年,开普勒得到了折射定律的近似的经验表示,但他和阿勒哈增一样,没有发现折射定律的精确表示。 斯涅耳从实验上发现了折射定律:在相同的介质里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总是保持相同的值。 把折射定律表述为今天这种形式的是 笛卡尔( R.Descartes, 1596-1650 )。 1637 年,法国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笛卡尔根据光的 微粒说,在较密的介质中的光速较大等三点假设基础上, 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折射定律。因为对笛卡尔假设的怀疑,理论推导折射定律的问题引起了 法国数学家费马( P.Fermat, 1601-1666 )的兴趣。费马没有根据光折射的实验现象对光作任何假设,只是利用光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这一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发现,用数学方法给出了折射定律的证明。费马的证明是令人信服的,得到结论:在较密的介质中的光速较小,与 笛卡尔的假设相反,因此光的微粒说受到了质疑。 在较密的介质中的光速较小的假设下, 1678 年惠更斯( C.Huygens,1629-1695 )根据光的波动论解释了光的折射。面对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之争,英国年轻的科学家牛顿( I.Newton, 1642-1727 )踌躇地选择了支持光的微粒说。牛顿的权威和物理学家们的偏见,致使接受光的波动说整整延误了一个世纪,直到佛科( J.Foucault,1819-1868 ) 1850 年实验测出光速在水中比在空气中小,光的微粒说才最后被放弃。 但是到了 20 世纪又有了新的微粒说。 1900 年,普朗克( M.Planck,1858-1947 )为了推导出与实验完全符合的黑体辐射经验公式,抛弃了能量是连续的传统经典物理观念,提出了能量不连续假设。 1905 年,爱因斯坦( A. Einstein , 1879- -1955 ) 推广了普朗克关于能量量子化的假说,提出了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用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1921 年,爱因斯坦因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二十世纪以后,人们普遍地接受了光即是波也是粒子的 波粒二象性的假设。进入 二十一世纪后,光子学以及光子学产业受到极大关注。
个人分类: 科学随笔|625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