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筛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每日翻译20190425
Bearjazz 2019-4-25 07:09
# 编者信息 熊荣川 明湖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Here we present PhySortR, a fast, flexible R package for screening and sorting phylogenetic trees. The command-line package provides the quick and highly flexible sortTrees function, allowing for screening (within a tree) for “Exclusive” clades that contain only the target leaves and/or “Non-Exclusive” clades that include a defined portion of non-target leaves. Using simulated data, we assess the runtime of PhySortR based on the number of trees and the number of leaves within a tree, and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of PhySortR in the analysis of multiple, large-scale empirical datasets. 在这里,我们介绍了 PhySortR ,一个快速,灵活的 R 包,用于筛选和分类系统发育树。该 R 语言包提供快速和高度灵活的树排序功能,允许筛选出(在树中)只包含目标末梢分类单元支系和 / 或包含所定义的非目标单元支系。利用模拟数据,我们根据树的数量和树内分类单元的数量评估了 PhySortR 的运行时间,并证明了包提供快速在复合大规模实际数据集分析中的潜力。 Stephens T G , Bhattacharya D , Ragan M A , et al. PhySortR: A fast, flexible tool for sorting phylogenetic trees in R . PeerJ, 2016, 4(5):e2038.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1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日翻译20190424
Bearjazz 2019-4-24 07:06
# 编者信息 熊荣川 明湖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Phylogenomics increasingly involves the screening of thousands of phylogenetic trees using specialised sorting algorithms that assign phylogenetic trees 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features of interest, e.g., strongly supported monophyletic relationships of taxa in question (i.e., the “target” taxa). Here, phylogenetic trees in flat files (e.g., Newick format) are sorted (i.e., classified) based on text-pattern matching. This principle is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the tree sort process, common in computer science, of rearranging binary data elements in an ordered structure (Knuth, 1971). Currently available utilities, e.g., PhyloSort (Moustafa Bhattacharya, 2008) and SICLE (DeBlasio Wisecaver, 2013) screen a set of phylogenetic trees for the presence of clades that unite a set of user-defined target taxa (as indicated in tip labels, i.e., leaves, on the tree) based on clade support that exceeds a defined threshold, and sort these trees accordingly; SICLE (DeBlasio Wisecaver, 2013) specifically identifies all nearest neighbours (sister clades) of a single user-defined target. However, these tools do not consider the proportion of non-target leaves and overall taxon composition in a tree during the sorting process. Moreover, tools implemented in 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e.g., PhyloSort (Moustafa Bhattacharya, 2008) do not allow for automation of multiple analyses, thus limiting scalability. 基因组系统学越来越多地涉及使用专门的算法筛选成千上万的系统发生树,这些分类算法根据感兴趣的特征(例如,强烈支持单系关系的 “目标”类群)为系统发生树分配一个类别。在这里,纯文本文件(如 newick 格式)中的系统发生树根据文本模式匹配进行排序(即分类)。这一原则不应与计算机科学中常见的以有序结构重新排列二进制数据元素的树排序过程相混淆( Knuth, 1971 )。目前可用的实用程序,例如, PhyloSort ( Moustafa Bhattacharya, 2008 )和 SICLE ( DeBlasio Wisecaver, 2013 ),根据超过定义阈值的支系支持率,筛选出一组系统进化树,以确定是否存在一组用户定义的目标分类群(系统发育树末梢单元),并对其进行相应排序。 SICLE ( DeBlasio Wisecaver, 2013 )还能够专门识别由用户定义的单个目标的所有最近邻居(姐妹群)。但是,这些工具在排序过程中不考虑树中非目标末梢的比例和总体分类单元组成。此外,在图形用户界面中实现的工具(例如, Physort )( Moustafa Bhattacharya, 2008 )不允许实现自动化复合分析,从而限制了可扩展性(规模性)。 Stephens T G , Bhattacharya D , Ragan M A , et al. PhySortR: A fast, flexible tool for sorting phylogenetic trees in R . PeerJ, 2016, 4(5):e2038.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1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itrogen-efficient cotton genotypes screening at seedling
crilqy 2018-12-21 14:06
棉花生产需要大量施用氮肥以提高产量,但会造成如 N 2 O 排放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选育棉花氮高效品种对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 2016 年对 100 个棉花基因型在苗期氮利用效率及相关性状进行了评价。 在低氮水平( 0.01g·kg -1 )或正常氮水平( 0. 1g·kg −   1 )的情况下进行了砂培实验。我们调查了株高、 SPAD 值(土壤植物分育发展叶绿素仪)、干物质质量、氮积累量、氮利用效率和氮吸收效率。通过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和热图聚类分析,确定了氮高效基因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氮高效基因型进行分类。 所有农艺性状和氮素利用水平的处理在氮素水平和基因型上均有显著差异。低氮处理和正常氮处理的变异系数变化较大,分别在 6.7 ~ 28.8 和 7.4 ~ 20.8 之间。除 SPAD 值外,各性状间均与施氮量极显著正相关。两种氮素水平下的主成分相似,说明总干物质质量、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氮积累总量和氮吸收效率是影响氮吸收的主要因素。选择这 4 个性状作为耐低氮筛选指标。根据氮效率值的热图聚类和散点图分析,发现 10 个耐低氮基因型,其中 5 个在低氮和正常氮条件下表现低效, 4 个品种在低氮条件下表现高效而在正常氮条件下表现低效。只有 1 个品种在低氮和正常氮条件下都表现高效。同时,鉴定出 20 个基因型为低氮敏感基因型,其中 19 个基因型在低氮条件下表现低效而在正常氮条件下表现高效, 1 个基因型在低氮和正常氮条件下都表现低效。 我们初步确定, Kashi 为耐低氮和氮高效棉花基因型, CCRI 64 为低氮敏感和氮低效棉花基因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特定基因型在田间的产量和遗传效应。 Title: Identification and screening of nitrogen-efficient cotton genotypes under low and normal nitrogen environments at the seedling stage ZHANG Hengheng, FU Xiaoqiong, WANG Xiangru, GUI Huiping, DONG Qiang, PANG Nianchang, WANG Zhun, ZHANG Xiling and SONG Meizhe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 2018; 1:6. https://jcottonre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2397-018-0006-x \0
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记语(257)-筛选
热度 1 zjzhaokeqin 2018-1-15 20:33
读博记语( 257)-筛选 赵克勤 读 科学网王永奉博客 《 和科研工作背景人谈话的感受》, (链接地 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27756-1095005.html  ) 记语如下: “从古至今,读书人留下的东西有多少 ? 让历史的长河去筛选不是更好 ? ” 评论: 问题是创新之母 。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1114 次阅读|2 个评论
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与找女票的关系
HitGen 2017-2-21 14:02
《我和师姐有段对话之情人节篇》 虽然每年都有2月14号,但感觉今年来得更早一些。 我:师姐,你说我为啥这么多年了还是单身狗呢?我该怎么办? 师姐一脚踢过来:G~U~N! 这点儿破事儿有啥好大吼大叫的,我来教教你。找女票这事儿是门学问,你目前找不到并不代表没有,是你还没遇到罢了。我觉得找女票和新药筛选本质是一样的,优秀的Hits就像最适合你的那个好姑娘,隐藏在60亿人海里。那就找呗,但是在大街上一个个认脸太不切实际。不过这个方向没有错,只是欠缺技巧。 我:啥技巧? 师姐:我说的这个技巧就是将你去匹配别人的模式转变成一大波姑娘来匹配你的模式! 我:啥意思? 师姐:举个例子,你先把自己当做一个靶点,然后我会让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姑娘同时和你聊天,哪一个投缘就留下谁。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速度够快,全球60亿人要不了几次你就可以过一遍。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个技巧,我做新药筛选,只找最适合靶点的那个Hits。 我:师姐我还有一个问题,60亿人里不是还有男的嘛,为啥我也要和他们聊天? 师姐:嗯……这个的原因嘛,也可以用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解释!咱们反转一下,你现在就当自己是一个DNA编码化合物库,咱们筛选的时候,这女的对你来说就相当于一般的靶点,男的对你来说就像是Challenging Target,咱们这个技术对Challenging Target的筛选那也是相当给力。
个人分类: 新药研发|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HTS,CADD和新药研发
热度 3 chemicalbond 2015-12-18 19:00
在 2015 年就要进入最后的一些日子时,中国药企传出很多负面新闻,尤其是大量临床项目因为涉嫌造假而被公示。【 1 】似乎,这片土地真的是神奇,没有一个领域不是陷入诚信危机? 与此同时,大量国内药企花费巨资购买国外的临床项目未来在中国的市场开发权,期望着自己不做研究也能开发出新药,也许至少可以在动荡不安的股市中把股价再提上去。也基本是因为这个原因,在 2015 年,美国欧洲和日本一共推出二十多个新的分子( NCE )被监管机构批准进入市场的时候,中国所有药企里面被批准的 1.1 类新药只有一个预防类疫苗。 昨天,丁香园转载了一篇某个药物化学专家(路人丙)关于新药筛选的文章。【 2 】那是对 《 Nat. Rev. DrugDiscovery 》 上面 一篇最新评论【 3 】的评论。原文是来自跨国药企阿斯利康的几位研究员讨论如何在新药研发的早期优化小分子化学库,使得对每一个靶点的新药筛选都能找到有点苗头的化合物( hit )。 上世纪 90年代,高通量筛选( HTS,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曾经被认为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那个技术的推广帮助不少新药研发项目快速地站在起跑线前面,也催生了很多让少数创业者发财的公司。不过,也许就像任何新的技术一样,对它的各种幻觉会带来对技术的滥用。实际上,各种组合化学公司一起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化合物,因为那些化合物基本上是根据合成的难易而不断地玩排列组合游戏。然而,和疾病有关的靶点蛋白的氨基酸系列却不是随机的,其空间构建更是上帝他老人家根据所谓的遗传密码而精心勾画的一个个漂亮的 3D结构,那样才成就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后来,很多公司为 HTS投入血本却收获很小,让人对高通量筛选这一技术又深生疑虑。 时过境迁,文章【 3】讨论了近年来 HTS是如何又获得了新生。 “ Twenty-fiveyears on, we believe we are on the cusp of a new era in HTS, in which itstransformation from a ‘ numbers game ’to a smart selection tool will becom-pleted. This transformation is being driven by recent advances incomputational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cell biology, biophysics andinstrumentation, which together could enable the design of bespoke screening libraries for each drug target that canbe tested in information-rich biophysical assays and advanced cellular models 。 ” 也就是说, HTS 不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4 】 而是利用计算化学和药物化学等专业知识对化合物库进行精心设计,然后在筛选的时候应用高内涵的生物分析技术以提高结果的精度和相关性。因此它包括库的设计和检查技术 2 个方面的提升。 丁香园转载的文章承认 HTS 对苗头化合物 (hit) 的发现会有很大的贡献,不过,作者认为 “ 如何把这些 hits 优化成药物超出现在的技术能力。 DNA 标记化合物库、针对天然产物的自动合成技术有可能会显著增加现有化合物数量和多样性,但也难以保证覆盖所有新靶点的配体化学空间。每个蛋白都有一个 hit 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 【 2 】 他上面讲的是新药研发在 HTS 之后的一个阶段,即从苗头化合物( hit )到先导化合物 (lead) ,也就是如何把有点活性的分子经过优化使得活性大幅提高,选择性 ( 以避免潜在的毒害作用 ) 大大提高,还有水溶性,代谢稳定性,药代性质等等。那基本上就是药物化学这个学科的内容。而充分地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CADD,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这一技术,才能使得药物设计变得更加合理, rational 。这就需要有非常优秀的计算化学家,通俗地说就是懂得化学又会玩电脑。专业地说,就是有一定的有机化学知识(合成难易,化学稳定性),药物化学知识,理论化学基础,蛋白结构 3D 的直觉,等等。 大约一个月前,我参加了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全国计算化学会议。会议中有至少 1/3 的报告是关于药物设计的。这个倒不奇怪,奇怪的是我竟然成了唯一的来自制药公司的报告人。 在美国, CADD 的绝大部分工作和会议报告都是来自制药公司,因为那是非常实用的技术。那为什么CADD在国内的高校 这么火爆,而在工业界却如此冷清。 这也许折射了国内新药研发的一个现状,即很多的早期研发依旧停留在学术界。制药公司虽然有钱也任性不断地购买国外的临床项目,但是真正的新药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非常的罕见,基本限制于一些跨国药企在国内的分支机构和研发外包公司( CRO )。当然,也有一些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他们往往由有经验的海归专业人士创立,也可能会效仿国外,利用 CADD 等技术从事真正的新药研发。不过,投资者的普遍短视和新药研发的风险,也可能使得很多创业者不得不局限于对国外的专利化合物进行有限的 Me-Too 般的修改,以期望利用国内的优惠政策和廉价资源而搭上新药研发的快车。另一方面,相比化学合成, CADD 人士在美国的就业市场相对良好。这一领域国内罕见优秀人士,外包不现实, 使得国外公司很少会外包这方面业务。也就是说,能够海归的 CADD 人士非常少,这就不利于国内这一领域的发展。要改变这个局面可能主要还得靠自身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良好互动。 HTS是个需要大量投资的领域,基本不太适合国内的绝大多数药企,而CADD的投入相对较少,其有效应用也可能避开HTS那个过程,值得国内同仁考虑。 参考资料 【 1 】 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5/11/13/384159.html 【 2 】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76285.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1 作者路人丙,经常出台精彩文章 http://www.yypharm.com/?author=8 【 3 】 http://www.nature.com/nrd/journal/vaop/ncurrent/full/nrd.2015.19.html 【 4 】注:新药发现通常被认为是草堆里面找针,而早年的 HTS 好像是把草堆放大,合成的分子总数大大增加了,而没有大量合成那些潜在的有希望的分子。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4283 次阅读|23 个评论
建筑消防改良方略
热度 2 dfedhw 2015-10-22 12:41
为了最大化提升建筑防火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火灾损失,有必要对建筑消防体系中各环节进行拆分与解析,从中找到最理想的切入点,有的放矢。 如下图所示:消防体系可分为设施管控、自动系统、人工灭火、消防救援4个环节,从其中任一块深挖下去,似乎都大有文章可作。综合借用孙子的战略思想及扁鹊的医术思想,可以理清该体系中的前后层次关系。 A. 设施管控不力→火险隐患(疾在腠理) B. 自动系统不力→初始火灾(疾在肌肤) C. 人工灭火不力→扩大性火灾(疾在肠胃) D. 消防救援不力→灾难性火灾(疾在骨髓) 将上述4个选项看作一道选择题,采用排除法进行推理,考虑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尝试为消防改良筛选1至2个最佳着力点: A. 建筑布局不合理、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不够、设施密集老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消防通道堵塞之类先天不足的因素,若要改造起来似乎是海量。 D. 按照发达国家比例和标准配备相应的消防员以及救援装备,全面提升数量和质量,短期看来不现实,部分区域受制于地形条件,高端救援设备即使到现场也难有用武之地,时间滞后更是无法回避的“软肋”。 A 和D受到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改善空间受限。剩下的B和C尽管同样也面临海量的问题,但是只要有一种经济且简易的技术,聚焦初始火灾,借力于同样海量的人群,通过思维方式指导行为方式的转变,则有望实施改良。 由下图不难看出:全面均衡地进行投入,A、D由于基数大,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亦无法凸显,B和C则共同形成了这个“最佳着力点”,如果集中经由这个“关键点”发力,不仅可以大幅阻断小火成灾,反过来还可以促成A和D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尽管原本4个环节都具备改善空间,但是结合可行性、可操作性、 整体经济性、 效益最大化等现实因素考虑,B和C为最佳突破口,只要方式运用得当,着重从这里入手,则实际效果会立竿见影,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关阅读: 以扁鹊的眼光看现代消防 消防的本质是降低成本 用《孙子兵法》解读消防
3752 次阅读|6 个评论
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建模变量筛选
zhguoqin 2015-6-28 14:02
点击下载原文: 01 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建模变量筛选.doc 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建模变量筛选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安徽 246300 ) 1. 马尾松毛虫发生概况 ( 1 )潜山县自然概况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总面积 1696km 2 ,辖 16 个乡镇、 1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 1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185 个村(居)。 潜山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侯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 16.4 ℃ ,一月份平均气温在 3.7 ℃ ,七月份平均气温在 28.4 ℃ 。年降水量为 1368.4mm 。潜山县典型地带性的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属于华东植物区系,地带性的植被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垂直带谱的基带。全县主要植被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及人工植被。 潜山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总面积 93883.9hm 2 ,有林地面积 86608 hm 2 ,林木总蓄积量 374.59 万 m 3 ,森林覆盖率 51.33% 。在有林地中,松林面积 69841.8 hm 2 ,占有林地的 80.64 %,松林蓄积量 334.09 万 m 3 ,占活立木总蓄积的 89.19% 。 ( 2 )马尾松毛虫历年发生情况 潜山县属于马尾松毛虫 2 ~ 3 代类型区,马尾松毛虫是潜山县历史性森林病虫害。据潜山县志记载,建国前, 1746 年(乾隆十一年)、 1920 年、 1931 年、 1941 年潜山县松毛虫大发生, “ 毛虫身长三寸许,食针叶,树死如烧 ” 。建国后,潜山县每年均有马尾松毛虫发生,其中大发生面积超过 1 万 hm 2 的年份有 1953 年、 1963 年、 1977 年 ~ 1988 年、 1994 年、 1996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10 年。 ( 2 )马尾松毛虫发生区域 潜山县南部丘陵地区为马尾松毛虫常灾区,一般年份都有低虫口存在,但不形成灾害,其中黄铺镇的陈桥村、云峰村和痘姆乡的求知村虫口密度较高,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后,也不成灾。在大发生年份,潜山县的北部低山区,危害比较严重,为偶发区。在距丘陵地区较远的深山区为安全区,松毛虫不会发生危害。 ( 2 )马尾松毛虫发生周期 由于传统的化防对环境,尤其是松毛虫天敌造成的伤害,在潜山县,马尾松毛虫呈周期性大发生,大发生周期一般为 7~11 年,随着气温的升高,马尾松毛虫发生期稍稍提前。 ( 3 )潜山县马尾松毛虫生活史 按照 20 世纪海拔 100m 处观测数据,潜山县马尾松毛虫第一代在 6 月 6 日 开始出现少数幼虫, 6 月 15 日 卵孵化基本结束。卵孵化高峰期在 6 月 9 至 12 日。 7 月 20 日 老熟幼虫开始结茧,结茧盛期在 8 月 1 日 至 3 日, 8 月 10 日 结茧基本结束。 8 月 6 日 少数成虫出现。成虫高峰期(羽化、产卵期)在 8 月 11 日 至 13 日。 8 月 16 日产卵基本结束。 第二代幼虫于 8 月 28 日 少数出现。 9 月份各虫态都有,但大部分都是一至二龄幼虫。霜降后幼虫早晚或气温低于 10 ℃ 时停止取食,三龄幼虫钻树皮缝或树梢群集或在幼树基部草丛中越冬。 上一年第二代幼虫于第二年春气温高于 10 ℃ 以上开始上树取食,因此,在第二年,这一代马尾松毛虫又叫越冬代马尾松毛虫。 4 月 30 日越冬代少数幼虫开始结茧,结茧盛期在 5 月 14 日 至 16 日, 5 月 20 日 结茧基本结束。 5 日 18 日少数成虫出现,成虫高峰期在 5 月 28 日 至 30 日。 6 月 6 日 第一代幼虫开始再现。海拔每升高 100 米 ,虫态变化向后推迟 1 天左右。 2. 数据来源 马尾松毛虫发生量、发生期数据来源于潜山县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来源于国家气候中心。 3. 数据预处理 为了体现马尾松毛虫发生发展时间上的完整性,在数据处理时,将越冬代数据与上一年第二代数据合并,这样,就在时间上保持了一个马尾松毛虫世代的完整性,更便于建模和预测。 ( 1 ) 气象数据处理 根据《 松毛虫综合管理 》、《中国松毛虫》等学术资料以及近年来有关马尾松毛虫监测预报学术论文, 初步选择与松毛虫发生量、发生期有一定相关性气象因子,包括卵期极低气温,卵期平均气温,卵期积温(日度),卵期降雨量,第 1 、 2 龄极低气温,第 1 、 2 龄平均气温,第 1 、 2 龄积温(日度),第 12 龄降雨量,幼虫期极低气温,幼虫期平均气温,幼虫期积温(日度),幼虫期降雨量,世代极低气温,世代平均气温,世代积温(日度),世代降雨量共 16 个变量。将来自于 国家气候中心的气象原始数据,按年度分世代转换成上述 16 个变量数据系列,如表 2 。 ( 2 ) 发生量数据处理 为了在建模时分析发生强度,在对潜山县 1983 ~ 2014 年原始监测数据预处理时,按照“轻”、“中”、“重” 3 个强度等级,分类按世代逐年汇总,如表 3 。 ( 3 ) 发生期数据处理 首先,在对潜山县 1983 ~ 2014 年原始发生期监测数据按世代逐年汇总,如表 4 。然后,对表 4 中日期数据转换成日历天(如表 5 ),使之数量化,以便于建模分析。 4. 相关性分析 对有害生物来说,温度、湿度、降水、光和风等气候因子对有害生物各有特殊的的作用方式,它们对有害生物的影响不是孤立地,而是在其相互作用下,与天敌、寄主等因子在一起,共同影响着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进程。 据陈昌杰、薛贤清、张国庆、李新航等研究,对马尾松毛虫发生起主导影响作用的气象因子是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而且平均气温 >降水量>相对湿度。 其中温度直接影响马尾松毛虫的世代、生长发育、栖息、繁殖以及生存,而且还间接作用于天敌因子的消长、食料植物的生理代谢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还影响到马尾松毛虫的数量变动和地理分布。 宋宏伟、莫建华、张国庆、易明生等通过马尾松毛虫生命表研究表明, 湿度和降雨则作用于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力和死亡率,一般地说,低湿能抑制虫体新陈代谢而延滞发育,高湿能促进新陈代谢而加速发育。 具体于潜山县马尾松毛虫监测数据来说,由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同一虫态气温数据差异性较大,所以在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建模时,将两个世代分开进行,以减少数据间不必要的噪音干扰。此外,对于第一代来说,“卵期极低气温”与“世代极低气温”、“第 1 、 2 龄极低气温”与“幼虫期极低气温”基本相同,在建模时只采用前者,即“卵期极低气温”与“第 1 、 2 龄极低气温”,对于第二代来说,“幼虫期极低气温”与“世代极低气温”基本相同,在建模时只采用“幼虫期极低气温”。 ( 1 )第一代 发生量 - 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根据上述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潜山县防治实践,我们对第一代发生量与上一代防治面积 , 上一代防治效果 , 卵期极低气温 , 卵期降雨量 , 第 1 、 2 龄极低气温 , 第 1 、 2 龄降雨量 , 幼虫期降雨量 , 世代降雨量相关性进行分析: PARTIAL CORR /VARIABLES= 发生面积合计 上一代防治面积 上一代防治效果 卵期极低气温 卵期降雨量 第 12 龄极低气温 第 12 龄降雨量 幼虫期降雨量 世代降雨量 BY 轻度发生 中度发生 重度发生 /SIGNIFICANCE=TWOTAIL /STATISTICS=DESCRIPTIVES CORR /MISSING=LISTWISE. 分析结果如表 6 、表 7 : 从表 6 、表 7 中,我们发现,对于第一代发生量来说,其相关性绝对值 第 1 、 2 龄极低气温 卵期极低气温 上一代防治效果 上一代防治面积 第 1 、 2 龄降雨量 幼虫期降雨量 卵期降雨量 世代降雨量,基于潜山县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上述前人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 2 )第二代 发生量 - 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同样地,我们对第二代发生量与上一代防治面积 , 上一代防治效果 , 卵期极低气温 , 卵期降雨量 , 第 1 、 2 龄极低气温 , 第 1 、 2 龄降雨量 , 幼虫期降雨量 , 世代降雨量相关性进行分析: GET FILE='F:\ 精细化课题 \2015 年度成果 \ 建模数据 \01 相关分析数据 \ 相关分析发生量数据第 2 代 .sav'. DATASET NAME 数据集 1 WINDOW=FRONT. PARTIAL CORR /VARIABLES= 发生面积合计 上一代防治面积 上一代防治效果 卵期极低气温 卵期降雨量 第 12 龄极低气温 第 12 龄降雨量 幼虫期极低气温 幼虫期降雨量 世代降雨量 BY 轻度发生 中度发生 重度发生 /SIGNIFICANCE=TWOTAIL /STATISTICS=DESCRIPTIVES CORR /MISSING=LISTWISE. 分析结果如表 8 、表 9 : 从表 8 、表 9 中,我们发现,对于第二代发生量来说,其相关性绝对值 世代降雨量 第 1 、 2 龄极低气温 幼虫期降雨量 上一代防治面积 卵期极低气温 幼虫期极低气温 上一代防治效果 第 1 、 2 龄降雨量 卵期降雨量,与第一代发生量略有不同。 ( 3 )第一代 发生期 - 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我们对第一代发生期与卵始见期 , 卵高峰期 , 幼虫始见期 , 幼虫高峰期 , 蛹始见期 , 蛹高峰期 , 成虫始见期 , 成虫高峰期 , 卵期极低气温 , 卵期平均气温 , 卵期积温 , 第 1 、 2 龄极低气温 , 第 1 、 2 龄平均气温 , 第 1 、 2 龄积温 , 幼虫期平均气温 , 幼虫期积温 , 幼虫期降雨量相关性进行分析: GET FILE='F:\ 精细化课题 \2015 年度成果 \ 建模数据 \01 相关分析数据 \ 相关分析发生期数据第 1 代 .sav'. DATASET NAME 数据集 1 WINDOW=FRONT. PARTIAL CORR /VARIABLES= 卵始见期 卵高峰期 幼虫始见期 幼虫高峰期 蛹始见期 蛹高峰期 成虫始见期 成虫高峰期 卵期极低气温 卵期平均气温 卵期积温日度 第 12 龄极低气温 第 12 龄平均气温 第 12 龄积温日度 幼虫期平均气温 幼虫期积温日度 幼虫期降雨量 BY 世代平均气温 世代积温日度 /SIGNIFICANCE=TWOTAIL /STATISTICS=DESCRIPTIVES CORR /MISSING=LISTWISE. 分析结果如表 10 、表 11 。 对于精细化预报来说,除了预测预报要精准之外,还要易于操作,“化繁为简”,这也是精细化管理中 “四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定量化的事情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精细化管理“精”、“细”、“简”的基本目标。对于马尾松毛虫防治来说,对 防治具有较高指导意义的是幼虫高峰期的预报;而对于虫期监测而言,就目前技术来说,成虫始见期的监测最易于实现,可以采用性诱或灯诱获取数据,相对于人工地面调查而言,所或取得监测数据成本低,可靠性高,其它虫期监测劳动量大,数据可靠性较低。此外,成虫始见期的预报,可以用于指导性诱或灯诱开始时间,具有较高的生产指导意义。 因此,选取幼虫高峰期和成虫始见期作为预测因子。我们从表 10 、表 11 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第一代发生期来说,幼虫高峰期与其它因子之间相关性绝对值 成虫始见期 幼虫期平均气温、幼虫期积温 第 1 、 2 龄平均气温、第 1 、 2 龄积温 第 1 、 2 龄极低气温 卵期极低气温 卵期平均气温、卵期积温 。 成虫始见期与其它因子之间相关性绝对值 幼虫期平均气温、幼虫期积温 第 1 、 2 龄平均气温、第 1 、 2 龄积温 第 1 、 2 龄极低气温 卵期极低气温 卵期平均气温 、 卵期积温。 ( 4 )第二代 发生期 - 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我们对第二代发生期与卵始见期 , 卵高峰期 , 幼虫始见期 , 幼虫高峰期 , 蛹始见期 , 蛹高峰期 , 成虫始见期 , 成虫高峰期 , 卵期极低气温 , 卵期平均气温 , 卵期积温 , 第 1 、 2 龄极低气温 , 第 1 、 2 龄平均气温 , 第 1 、 2 龄积温 , 幼虫期平均气温 , 幼虫期积温 , 幼虫期降雨量相关性进行分析: GET FILE='F:\ 精细化课题 \2015 年度成果 \ 建模数据 \01 相关分析数据 \ 相关分析发生期数据第 2 代 .sav'. DATASET NAME 数据集 1 WINDOW=FRONT. PARTIAL CORR /VARIABLES= 卵始见期 卵高峰期 幼虫始见期 幼虫高峰期 蛹始见期 蛹高峰期 成虫始见期 成虫高峰期 卵期极低气温 卵期平均气温 卵期积温日度 卵期降雨量 第 12 龄极低气温 第 12 龄平均气温 第 12 龄积温日度 第 12 龄降雨量 幼虫期极低气温 幼虫期平均气温 幼虫期积温日度 幼虫期降雨量 BY 世代降雨量 世代积温日度 世代平均气温 /SIGNIFICANCE=TWOTAIL /STATISTICS=DESCRIPTIVES CORR /MISSING=LISTWISE. 分析结果如表 12 、表 13 。 我们从表 10 、表 11 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第二代发生期来说,幼虫高峰期与其它因子之间相关性绝对值 成虫始见期 幼虫期积温 幼虫期平均气温 幼虫期极低气温 卵期平均气温、卵期积温 第 1 、 2 龄极低气温 第 1 、 2 龄平均气温、第 1 、 2 龄积温 卵期极低气温 。 成虫始见期与其它因子之间相关性绝对值 幼虫期积温 幼虫期平均气温 第 1 、 2 龄平均气温、第 1 、 2 龄积温 第 1 、 2 龄极低气温 幼虫期极低气温 卵期极低气温 卵期平均气温 、 卵期积温。 5. 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中相关性的排序,表 7 、表 9 、表 11 、表 12 中相应因子的显著性,以及考虑到过多的相关性不高因子会对建模产生干扰,结合精细化预报中的 “精”、“细”、“简”要求和生产实践,建议建模选用如下因子: ( 1 )第一代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可以选择第 1 、 2 龄极低气温,卵期极低气温,上一代防治效果,上一代防治面积,以及第 1 、 2 龄降雨量,卵期降雨量作为预报因子变量。 由于发生量预报主要用于指导防治实践,而防治关键期在幼虫期,因此,幼虫期降雨量和世代降雨量属于过时数据,对生产实践没有实际意义,予以排除。 此外,第 1 、 2 龄极低气温和第 1 、 2 龄降雨量可以用于临灾预报,或者使用气象部门提供的周、旬的气象预报数据,进行周或旬的短期预报。 ( 2 )第二代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可以选择第 1 、 2 龄极低气温,上一代防治面积,卵期极低气温,上一代防治效果,第 1 、 2 龄降雨量,卵期降雨量作为预报因子变量。 世代降雨量、幼虫期降雨量、幼虫期极低气温属于过时数据,予以排除。同样地第 1 、 2 龄极低气温和第 1 、 2 龄降雨量可以用于临灾预报,或者使用气象部门提供的周、旬的气象预报数据,进行周或旬的短期预报。 ( 3 )第一代幼虫高峰期预测预报模型可以选择成虫始见期,第 1 、 2 龄平均气温,第 1 、 2 龄积温,第 1 、 2 龄极低气温,卵期极低气温,卵期平均气温,卵期积温作为预报因子变量。 幼虫期平均气温、幼虫期积温属于过时数据,予以排除。第 1 、 2 龄平均气温,第 1 、 2 龄积温,第 1 、 2 龄极低气温可以用于临灾预报,或者使用气象部门提供的周、旬的气象预报数据,进行周或旬的短期预报。 ( 4 )第一代成虫始见期预测预报模型可以选择幼虫期平均气温,幼虫期积温,第 1 、 2 龄平均气温,第 1 、 2 龄积温,第 1 、 2 龄极低气温,卵期极低气温,卵期平均气温,卵期积温作为预报因子变量。 ( 5 )第二代幼虫高峰期预测预报模型可以选择成虫始见期,卵期平均气温,卵期积温,第 1 、 2 龄极低气温,第 1 、 2 龄平均气温,第 1 、 2 龄积温,卵期极低气温作为预报因子变量。 幼虫期积温、幼虫期平均气温、幼虫期极低气温属于过时数据,予以排除。第 1 、 2 龄极低气温,第 1 、 2 龄平均气温,第 1 、 2 龄积温可以用于临灾预报,或者使用气象部门提供的周、旬的气象预报数据,进行周或旬的短期预报。 ( 6 )第二代成虫始见期预测预报模型可以选择幼虫期积温,幼虫期平均气温,第 1 、 2 龄平均气温,第 1 、 2 龄积温,第 1 、 2 龄极低气温,幼虫期极低气温,卵期极低气温,卵期平均气温,卵期积温为预报因子变量。 参考文献 侯陶谦,中国松毛虫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10 ~ 127 陈昌杰,松毛虫综合管理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3 ~ 103 薛贤清, 1983 ,大区域气候对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影响的探讨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 3 ): 44 ~ 53 张真,李典谟, 2008 ,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分析 . 林业科学, 44 ( 1 ): 140 ~150 李新航, 2009 ,马尾松毛虫种群暴发过程及机制的突变理论模型分析 . 北京林业大学 张国庆, 2010 ,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关键期研究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0458 况荣平,施仲美,黄荫规,1988,天敌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的影响 .9(3):291~298 宋宏伟, 1996 ,分布于中国北界的马尾松毛虫生命表 . 昆虫知识, 33 ( 2 ): 94 ~96 莫建华, 1991 ,利用多重降解生命表分析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的死亡原因 . 林业科技通讯,( 1 ): 22 ~25 易明生, 1990 ,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 . 昆虫知识, 27 ( 3 ): 151 ~152 刘光华,古德祥,蒲蛰龙, 1995 ,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 ): 125 ~128 苏世友,田光合,周波,焦书法,姚克全, 1989 ,信阳地区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种群消长关键因子的初探 . 河南林业科技,( 1 ) 11 ~ 13 刘兴平,温小遂,李冬,吴自荣, 2010 ,不同受害类型松林中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 环境昆虫学报,32(2):210~214 张国庆,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 2011 ,( 1 上): 318 ~ 321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四川林业科技, 2011 , 32 ( 1 ): 108 ~ 112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0 ,( 24 ): 149 ~ 151 张国庆,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 2011 ,( 1 上): 318 ~ 321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0 ,( 24 ): 142 ~ 144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全国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及管理基础应用研究”( 201404410 )
个人分类: 生物灾害学|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文献:3:通过选择抗生素抗性分离富集和鉴定抗生素产生菌
huiee 2014-2-20 21:11
Journal club的第一次seminar,我负责四个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Chemical Science,Molecular BioSystems,ACS Synthetic Biology),这次主要讲的是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 Identifying producers of antibacterial compounds by screening for antibiotic resistance(通过筛选抗生素抗性鉴定抗生素产生菌)题目摘要全文链接见文后。 通过利用抗生素产生菌的自身保护机理,富集能够产生与该抗生素相关的化合物的细菌库。利用这种以抗性筛选为基础的分离方法,通过糖肽类(万古霉素)和安莎类抗生素(利福平)抗性筛选,发现抗生素产生菌的比率比传统的以活性为导向的筛选(表型筛选)和宏基因组文库筛选的方法增加了3-5个数量级。而且他们还介绍了一种以进化树为基础在筛选过程的初期能够预测或发现新骨架化合物的去重复(dereplication)方法。利用抗性筛选和进化树去重复,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万古霉素类化合物。 虽然利用抗生素抗性筛选分离抗生素产生菌在很早前就使用过,但是分离抗生素的目标不明显,比如用一些抗生素分离稀有放线菌,然后在利用 传统的以活性为导向的筛选(表型筛选)发现有活性菌株 ,导致重复筛选,很难发现新型 的活性物质。本文系统的利用抗性选择的方法富集抗生素产生菌,并且结合该已知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设计兼并PCR验证生物合成基因,而且创新性的利用PCR扩增出的产物构建进化树,可以将最后产生的化合物归类,避免重复发现,加快去重复过程。而且,利用这种方法筛选到的产生菌具有合成改该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基因,但是在实验室的普遍培养条件下,该抗生素的产量很低或者没有,因此抗细菌活性就会很低或者没有,这些菌就很有可能在 经典的以活性为导向的筛选(表型筛选)中被忽略掉。 不足之处在于,利用这种方法富集产生菌只能得到一些跟改抗生素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难发现新型新类的抗生素。同时也忽略掉了对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它们也有很大的产生活性化合物的潜力。 以前日本的一个学者Ochi利用选择抗生素抗性的方法,能够提高链霉菌中某些化合物的产量,甚至激活某些沉默基因簇产生新的化合物,他们将这种方法称为‘核糖体工程(Ribosome engineering)’。当年度硕士的时候,我的师姐们也用这种方法发现了一些活性物质,但是离开后一直没见文章发表。最近的关于核糖体工程的综述发表在Hopwood大牛的专刊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4) 41:403–414上(全文链接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295-013-1349-4 )。 另外还有一个文章也是发表在 《自然-生物技术》上Antibacterial discovery in actinomycetes strains with mutations in RNA polymerase or ribosomal protein S12 Nature Biotechnology 27 , 462 - 464 (2009) Published online: 26 April 2009 | doi:10.1038/nbt.1538。(全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l/v27/n5/abs/nbt.1538.html ) Identifying producers of antibacterial compounds by screening for antibiotic resistance Maulik N Thaker , Wenliang Wang , Peter Spanogiannopoulos , Nicholas Waglechner , Andrew M King , Ricardo Medina Gerard D Wright Nature Biotechnology 31,22–927(2013)doi:10.1038/nbt.2685 Received 18 March 2013, Accepted 07 August 2013, Published online 22 September 2013 Abstract Microbially derived natural products are major sources of antibiotics and other medicines, but discovering new antibiotic scaffolds and increasing the chemical diversity of existing ones are formidable challenges. We have designed a screen to exploit the self-protection mechanism of antibiotic producers to enrich microbial libraries for producers of selected antibiotic scaffolds. Using resistance as a discriminating criterion we increased the discovery rate of producers of both glycopeptide and ansamycin antibacterial compounds by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 in comparison with historical hit rates. Applying a phylogeny-based screening filter for biosynthetic genes enabled the binning of producers of distinct scaffolds and resulted in the discovery of a glycopeptide antibacterial compound, pekiskomycin, with an unusual peptide scaffold. This strategy provides a means to readily sample the chemical diversity available in microbes and offers an efficient strategy for rapid discovery of microbial natural products and their associated biosynthetic enzymes. 全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l/v31/n10/full/nbt.2685.html
个人分类: 谈探学术|1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体产业关键技术之一:用于重组抗体生产的细胞构建技术
liuboning 2013-7-14 16:56
摘要: 构建生产细胞系是重组抗体产业化制备的第一步。目前国际上用于重组抗体生产的工程细胞系表达水平可达20-70 pg/c ell /day pcd。多种动物细胞根据其特性的不同,在抗体药物生产中有着不同的应用。近年来,工程细胞系构建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利用 “ 细胞工程 ” 技术提高宿主的生长、表达能力,新型载体功能元件和定点整合技术克服载体随机整合时发生的“位置效应”,以及应用流式细胞分选术和高通量筛选机器提高了重组细胞的筛选通量和效率。 关键词: 重组抗体;细胞构建;载体元件;筛选策略 近年,随着宿主细胞遗传特性的改造,载体功能元件的优化,以及高通量克隆筛选技术的发展, 国际上用于抗体生产的工程细胞系表达水平可达 20~70 PCD(pg/cell/day) 。业内完成稳定细胞系的构建时间也缩短至 3~6 个月 。生产细胞系的构建是重组抗体产业化制备的第一步。 作为抗体产业上游关键技术,如何快速、高效建立生产细胞系,是我国抗体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 共性问题 。 1 用于抗体生产的工程细胞系构建流程 抗体分子具备四聚体糖蛋白的复杂分子结构,其胞外表达又遵循着“分泌蛋白”的一般规律:全抗体分子的轻、重链各自翻译后,经折叠、组装,糖基化修饰后才具生物活性。 通过对 已上市抗体的临床研究也表明 发现 ,宿主细胞对重组抗体的“翻译后修饰”,直接影响到抗体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免疫原性 。 在常用的异源蛋白表达系统中: 大肠杆菌不适合 表达 全抗体分子,只能表达单链抗体或者抗体片段;酵母细胞、昆虫细胞、转基因植物等由于缺乏翻译后修饰能力,其所表达的重组抗体与人天然抗体存在着显著的质量差异。只有哺乳动物细胞适宜重组抗体的异源 人源抗体的 表达。因此,目 前已上市的治疗性抗体中,除了少数抗体片段(如: Lucentis TM )外,均由哺乳动物细胞生产 。 1.1 用于抗体药物生产的宿主细胞 哺乳动物细胞中,CHO、骨髓瘤细胞、杂交瘤细胞、PerC.6、HEK293等均有用于重组抗体生产的实例(见表1) ,这其中CHO、NS0及sp2/0细胞由于具备相对成熟“平台化开发技术” ,在重组抗体生产中 应用 较为广泛。上述 不同 动物细 胞 的 生长、代谢特性 以及 对重组抗体的表达、修饰能力也不尽 均不 相同。CHO、NS0,sp2/0均可产生非人源的糖基化修饰。如:sp2/0生产的 Cetuximab 因含非人源“ α (1,3) 半乳糖结构 ” 造成临床上出现过敏反应 等 。 表1 用于表达抗体的宿主细胞特性与应用 Table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animal cells and cases in commercial antibody production 细胞系及来源 优点 缺点 在抗体生产中的应用 CHO DHFR – ( ATCC CRL-9096 ) CHOK1 遗传背景清晰,产业化应用广泛。 非人源糖基化修饰(如: NeuGc 型唾液酸,高甘露聚糖等) 上市抗体: Avasti TM n, Campath TM , Herceptin, TM Humira TM ,Raptiva TM ,Rituxan TM , TM Vectivbix, Xolair TM , Zevalin TM , Tocillizumab TM 等 NS0 ( ATCC CRL-1827,-2695, -2696 ) 缺乏内源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更适合 GS 筛选体系 培养过程需添加外源胆固醇;非人源糖基化修饰如:α (1,3) 半乳糖结构 上市抗体: Mylotarg TM , Soliris TM , Synagi TM s, Tysabr TM i,Zenapax TM 等 Sp2/0 ( ATCC CRL-2016 ) 能够无血清悬浮培养 非人源糖基化修饰:如(α (1,3) 半乳糖结构 上市抗体: Erbitux TM , Remicade TM , Reopro TM , Simulect TM 等 Murine Hybridomas 鼠杂交瘤技术成熟 多用于表达鼠源抗体 上市抗体: Bexaar TM , Othoclone TM 等 Perc 6 ( Crucell 公司) 人源细胞,借助病毒载体可实现 重组抗体的 高表达。 需 受 Crucell 公司授权 许可 使用 14 种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ECo li 技术成熟,培养成本低 只适合表达抗体片段 上市抗体: Lucentis TM GlycoFi ( Merck 公司) 具备 均一的 糖基化修饰能力,生产成本低 需 Merck 公司授权 许可 使用 能够成功表达 糖基化高度均一的 IgG HEK-293 ( ATCC CRL-1573 ) 人源细胞,瞬时转染技术成熟 受培养规模、工艺路线所限,不适合产业化生产 适合 快速 制备 mg 级样品。 1. 2 “工程细胞”的概念与构建流程 用于抗体药物生产的 “ 工程细胞 ” 系需具备以下特性:生长特性良好,无血清悬浮培养密度高( 1~2 × 10 7 cell/ml );异源蛋白表达能力强( 20~70 pg/cell/day PCD ),具备正确的翻译后修饰能力;宿主及重组细胞系遗传背景清晰、表型稳定,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目前,业内细胞系构建中常用的筛选体系为 “ Dhfr- ” 和“ GS ”系统,基于此技术的工程细胞构建流程如下:携带有目的基因和筛选标记( Dhfr 、 GS ,或其他抗性基因 ,如: neo 、 hygro )的质粒转染至宿主细胞后,使用相应的条件培养基筛选出重组细胞。为提高重组细胞的表达水平,可采用加压多轮筛选的策略,增加目的基因拷贝数。初筛得到的候选克隆,经悬浮、无血清驯化后,在反应器中对其生长能力、表达水平,产物质量综合评价,选择具有产业价值的细胞系冻存 。最终,建立符合 cGMP 要求的主细胞库 ( M aster Cell Bank ) 、工作细胞库 ( Work ing Cell Bank ) 。 2 细胞工程技术在宿主改造中的应用 细 胞工程( cell engineering )技术可以通过对宿主细胞进行遗传改造,来提高工程细胞系的生长能力、表达水平,满足抗体药物对于产能、质量的要求 。近年来,此方面研究进展日新月异,甚至已经开始改变了上述(表 1 )宿主细胞的遗传特性。如敲除 GS 基因的 CHO 构建完成 ,更适合 GS 筛选系统;化学诱变筛得到不依赖胆固醇的 NS0 细胞系 ;导入抗凋亡基因的 Sp2/0-Ag14 更适合无血清培养表达重组抗体 ,等。 2.1 提高细胞的生长能力 、抗凋亡能力 为提高细胞的生长能力,可过度表达抗凋亡基因。如: NS0 和 CHO 细胞过度表达 Bcl-2 ,可以抑制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 ; CHO 细胞中过度表达 P21 、 P27 ,,可使细胞生长周期停滞在 G1 期 ;通过过度表达 E1B-19K 、 Aven 基因 ,或热激蛋白 ,牛磺酸转运蛋白 等, 也 能显著提高细胞活性、延长培养周期。 为降低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副产物,对副产物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操作。如:通过上调细胞的丙酮酸羧化酶基因,下调乳酸脱氢酶基因,来减少乳酸的产生 ;通过过度表达尿素循环酶、氨甲酰磷酸合成酶、鸟氨酸氨甲酸基转移酶等,来减少氨的生成 。 2.2 提高重组抗体的翻译、修饰及分泌能力 对 多于多数重组细胞而言,翻译、修饰及分泌是抗体的生物合成过程的限速步骤 。因此,可以对 参与 目的蛋白生物合成的分子伴侣进行遗传操作, 以 也可提高宿主细胞的重组抗体表达能力。此类分子伴侣包括: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 、内质网氧化还原酶( Endoplasmic reticulum oxidoreductase ) 、重链结合蛋白( the heavy chain-binding protein )、 ERp57 , GRP94 、 X- 盒结合蛋白 1(XBP-1S) 等 抗体的糖基化修饰对其生物活性影响显著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对宿主的糖基化修饰能力进行改造,可以提高重组 抗体的 临床疗效。如: 通过 敲除岩藻糖转移酶( FUT8 ),或过度表达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 GnT-III ),可降低重组抗体糖链中的岩藻糖含量,以提高抗体药物的 ADCC 效应功能 ; 通过 过度表达唾液酸转移酶,提高抗体的唾液酸含量,以提高抗体的抗炎活性 等。 3 高表达载体的构建与优化 在用于 重组 抗体的表达的载体构建过程中,目的基因的简化 、轻重链比例优化 ,顺式作用元件的应用等,都能提高重组抗体的表达水平。这其中载体的构建策略与载体的功能元件,对于细胞的表达能力、遗传稳定性影响最为显著,也是此领域研究的热点。 3.1 用于全抗体表达的载体构建策略 生物合成四聚体 IgG 结构,需要协调表达抗体分子的轻链、重链基因。以下三种载体构建策略均有用于抗体表达的报道 。 3.1.1 单顺反子(mon-cistronic)载体 轻链、重链基因分别使用不同的载体,共转染至宿主细胞。该策略对质粒要求不高,且转染效率较高,是表达重组抗体最为常用的载体构建策略。也可将轻链基因、重链基因串联到同一载体,分别使用各自的启动子、终止子转录翻译,该方法 在 理论上可实现轻链、重链基因的等摩尔表达。 3.1.2 双顺反子(bi-cistronic)载体 在载体构建中使用核糖体内部进入位点 ( IRES ) ,在其两端串联轻链、重链基因,可实现轻、重链基因同时转录。也可在载体中使用 2A 肽结构,在同一阅读框架内表达氢、重链基因。 3.1.3 反式互补(trans-complementing)载体 表达轻链、重链的两个载体分别含有编码筛选标记 Dhfr- DHFR 基因的不同序列。只有当含有轻链、重链的两个载体同时转染至宿主细胞时,筛选标记 DHFR 才能正确表达。以此提高重组细胞的筛选效率。 3.2 载体功能元件的最新进展 常用的表达载体依靠随机整合至宿主基因组中来表达目的基因。整合位点的“位置效应”往往会造成目的基因的低表达或沉默。近年,出现的多种商品化的染色质开放原件( STAR™ 、 EASE™ 、 UCOEs™ 、 MARs™ 等 ),人工染色体( ACE ™ )、逆转录病毒载体( GPEx™ ),定点整合技术( Flp ‐ In ™ 、 RMCE TM 、 CompoZr TM 等 )等,能够克服上述随机整合的缺点。载体构建中引入这些功能元件,可大幅提高高表达克隆的比例,缩短工程细胞系的构建周期。(见表 2 ) 表2 用于重组抗体表达的载体功能元件 Table2 The vector element for recombinant antibody expression 元 件 公 司 作用原理 STAR™ (Stabilising and antirepressor elements) Crucell 富含 A/T 碱基,起到绝缘子效果,克服整合位点的位置效应。 EASE™ (Expression Augmenting Sequence Element) Amgen 3.6kb 顺式表达作用元件,促进目的基因整合至染色体 UCOEs™ (Universal chromatin opening elements) Millipore 2.5–8 kb ,配合启动子 hCMV 使用,防止异染色质的形成 MARs™ (Scaffold- matrix associatedregions) Selexis 富含 AT 核苷酸序列,促使染色质开放 Flp ‐ In ™ Invitrogen 目的基因定点整合至转录活跃区,适用于 CHO 细胞 CompoZr TM sigma 基于锌指酶的定点整合技术 RMCE TM (recombinase-mediated cassette exchange) 重组酶介导的定点整合技术 GPEx ™ GALA Biotech 基于逆转录病毒的新型载体 ACE ™ Chromos molecular systems inc 人工染色体 Promosome TEE ™ Promosome technology 翻译增强子 ​ ​ ​ ​ ​ ​ ​ ​ ​ 3.3 大规模瞬时转染技术的发展 瞬时转染技术由于目的基因不需要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目的 基因 的 拷贝数和转染效率均较稳定转染明显提高。该技术可短时间内内 (一般为 数周 ) 可积累mg ~ ~g级的样品,更适用于抗体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随着大规模瞬时转染技术的发展,瞬时转染的最大生产规模 可达 为100L。 瞬时转染的大规模培养工艺中对质粒需求量很大(1 ~ ~1.25ug/ml)。由于其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等原因,限制了该技术在抗体药物的产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4 克隆筛选技术的发展趋势 克隆筛选环节需要筛选出重组细胞并将其单克隆化,传统的有限稀释法耗时、费力,筛选通量低,往往是稳定细胞系构建的限速步骤。近年来,在克隆筛选手段上出现了标记高表达克隆和高通量筛选机器等技术。 。 借助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分选 ,或使用自动机器挑选克隆 ,都能显著提高克隆筛选的通量和效率。此外, 在克隆筛选策略上,利用微型反应器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在克隆筛选环节,对细胞系的表达水平、生长能力 ,产物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就避免了单纯以目的蛋白表达量为依据,忽视候选克隆细胞系在反应器中的表现、产物质量等问题。 4.1 基于流式细胞仪的细胞分选术 流式细胞仪细胞分选术 , 利用 根据 流式细胞仪通过对单个细胞所激发的荧光强定量检测来实现细胞分选。它可以对单个细胞进行多参数测定,筛选通量也提高至 10 6 。为了标记出高表达克隆,该方法必须与指示蛋白、荧光标记等技术联合使用 。如,重组抗体的轻、重链基因分别连接不同的荧光蛋白( eYFP 、 eGFP ),共转染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根据两种荧光强度进行细胞分选。选取荧光强度最高的 1% 的细胞,其抗体的平均表达水平提高 44 倍 ;利用荧光标记的氨甲喋呤与胞内四氢叶酸还原酶的定量结合,可以筛选出 dhfr 基因拷贝数较高的细胞 ; 也可 利用“俘获抗体”将细胞分泌的抗体固定在细胞表面。再使用标记有荧光的检测抗体,借助流式细胞仪分选出高产细胞株 。 4.2 用于克隆筛选的自动筛选机器 激光分析过程系统( Laser-enabled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 利用细胞分泌蛋白形成的图像确定克隆表达水平,并使用脉冲激光清除低表达克隆。其他自动筛选机器(如 ClonePix TM , CellCelector TM , Cello TM )根据细胞在半固定培养基中形成的斑点大小,对细胞的表达能力与生长特性进行评价实现自动分选 。 5 展望 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基因共扩增”技术,已经在稳定细胞系构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此后的 近年的 产业化实践发现 ,基于此原理的的 Dhfr 、 GS 表达系统普遍存在着重组克隆差异性大、表型稳定性差等问题。通过 对重组细胞的目的基因拷贝数、 mRNA 、基因整合位点进一步发现:重组抗体的表达水平与基因拷贝数并不总是正相关。过多的外源基因拷贝数会导致重组细胞代谢负荷加大,生长能力减弱。此外,基因插入位点的“位置效应”,宿主的转录、翻译能力,也会影响重组抗体的表达水平。 目前,最新的克隆筛选策略开始尝试以轻、重链 mRNA 水平为指标,预估重组细胞的表达水平、质量差异 。。 此外,近年来对高产细胞系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的研究发现:重组细胞表达异源蛋白能力的高低,不能简单的归结为若干个关键基因的作用。成就一株高产细胞系,往往是细胞的能量代谢、氧化还原电位、生长能力,蛋白加工能力等诸多特性,以网络的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高产细胞的组学研究,加深了业内对动物细胞表达异源蛋白机制的认识。可以预见:组学技术的前瞻性指引,结合宿主细胞遗传改造,以及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将是未来高产细胞系构建工作的发展方向。 Jostock T. Expression of antibody in mammalian cells. Antibody expression and production, 2011, 7: 1-24 刘伯宁 . 治疗性抗体研究进展与抗体产业关键技术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13, (投稿中 5 ) Liu BN. The progress of therapeutic antibody drug and the industrial key-technology of antibody production,China Biotechnoloty,2013 (submmited 5 ) Walsh G, Jefferis R.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rapeutic proteins.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6, 24(10): 1241-1252 Eon-Duval A, Broly H, Gleixner R. Quality attributes of recombinant therapeutic proteins: An assessment of impact on safety and efficacy as part of a quality by design development approach. 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12, 28(3): 608-622 Schirrmann T, Al-Halabi L, Dubel S, et al. Production systems for recombinant antibodies. Front Biosci, 2008, 13(4576-4594 Chartrain M, Chu 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mammalian cell expression system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upstream technologies. Current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2008, 9(6): 447-467 Arnold DF, Misbah SA. Cetuximab-induced anaphylaxis and ige specific for galactose-alpha-1,3-galactose. N Engl J Med, 2008, 358(25): 2735; author reply 2735-2736 de la Cruz Edmonds MC, Tellers M, Chan C, et al. Development of transfection and high-producer screening protocols for the chok1sv cell system.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2006, 34(2): 179-190 Porter AJ, Racher AJ, Preziosi R, et al. Strategies for selecting recombinant cho cell lines for cgmp manufacturing: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ell line generation. 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10, 26(5): 1455-1464 Porter AJ, Dickson AJ, Racher AJ. Strategies for selecting recombinant cho cell lines for cgmp manufacturing: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in bioreactors. 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10, 26(5): 1446-1454 Rita Costa A, Elisa Rodrigues M, Henriques M, et al. Guidelines to cell engineering for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Eur J Pharm Biopharm, 2009, 74(2) : 127-138 Fan L, Kadura I, Krebs LE, et al.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ho cell line generation using glutamine synthetase gene knockout cell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12, 109(4): 1007-1015 Li J, Gu W, Edmondson DG, et al. Generation of a cholesterol-independent, non-gs ns0 cell line through chemical treatment and application for high titer antibody production.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12, 109(7):1685-1692 Rossi DL, Rossi EA, Goldenberg DM, et al. A new mammalian host cell with enhanced survival enables completely serum-fre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protein production cell lines. 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11, 27(3): 766-775 Lee SK, Lee GM. Development of apoptosis-resistant dihydrofolate reductase-deficient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 line.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3, 82(7): 872-876 Vives J, Juanola S, Cairo JJ, et 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apoptosis in cultured animal cells: Implications for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Metabolic engineering, 2003, 5(2): 124-132 Figueroa B, Jr., Ailor E, Osborne D, et al. Enhanced cell culture performance using inducible anti-apoptotic genes e1b-19k and aven in the production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with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7, 97(4): 877-892 Lee YY, Wong KT, Tan J,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s (hsps) in cho cells for extended culture viability and improved recombinant protein productio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9, 143(1): 34-43 Tabuchi H, Sugiyama T, Tanaka S,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taurine transporter in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can enhance cell viability and product yield, while promoting glutamine consumption.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10, 107(6): 998-1003 Zhou M, Crawford Y, Ng D, et al. Decreasing lactate level and increasing antibody production in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cho) by reducing the expression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s. J Biotechnol, 2011, 153(1-2): 27-34 Kim SH, Lee GM. Down-regulation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a by sirnas for reduced lactic acid formation of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producing thrombopoietin.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7, 74(1): 152-159 Park H, Kim IH, Kim IY, et al. Expression of 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 i and ornithine transcarbamoylase genes in chinese hamster ovary dhfr-cells decreases accumulation of ammonium ion in culture media.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0, 81(2-3): 129-140 Khan SU, Schroder M. Engineering of chaperone systems and of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Cytotechnology, 2008, 57(3): 207-231 Mohan C, Lee GM. Effect of inducible co-overexpression of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oxidoreductase on the specific antibody productivity of recombinant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10, 107(2): 337-346 Borth N, Mattanovich D, Kunert R, et al. Effect of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and heavy chain binding protein on antibody secretion in a recombinant cho cell line. 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05, 21(1): 106-111 Ku SC, Ng DT, Yap MG, et al. Effects of overexpression of x-box binding protein 1 on recombinant protein production in chinese hamster ovary and ns0 myeloma cell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8, 99(1): 155-164 Jefferis R. Glycosylation as a strategy to improve antibody-based therapeutics. Nat Rev Drug Discov, 2009, 8(3): 226-234 Malphettes L, Freyvert Y, Chang J, et al. Highly efficient deletion of fut8 in cho cell lines using zinc-finger nucleases yields cells that produce completely nonfucosylated antibodie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10, 106(5): 774-783 Zhang M, Koskie K, Ross JS, et al. Enhancing glycoprotein sialylation by targeted gene silencing in mammalian cell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10, 105(6): 1094-1105 Hung F, Deng L, Ravnikar P, et al. Mrna stability and antibody production in cho cells: Improvement through gene optimization.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0, 5(4): 393-401 Schlatter S, Stansfield SH, Dinnis DM, et al. On the optimal ratio of heavy to light chain genes for efficient recombinant antibody production by cho cells. 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05, 21(1): 122-133 Li J, Menzel C, Meier D,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vector designs for the mammalian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igg antibodies. J Immunol Methods, 2007, 318(1-2): 113-124 Davies SL, O'Callaghan PM, McLeod J, et al. Impact of gene vector design on the control of recombinant monoclonal antibody production by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11, 27(6): 1689-1699 Ho SC, Bardor M, Feng H, et al. Ires-mediated tricistronic vectors for enhancing generation of high monoclonal antibody expressing cho cell lines. J Biotechnol, 2012, 157(1): 130-139 Bianchi AA, McGrew JT.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full-length antibodies using trans-complementing expression vector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3, 84(4): 439-444 Kennard ML, Goosney DL, Monteith D, et al. The generation of stable, high mab expressing cho cell lines based on the artificial chromosome expression (ace)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9, 104(3): 540-553 Ye J, Kober V, Tellers M, et al. High-level protein expression in scalable cho transient transfection.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9, 103(3): 542-551 Tuvesson O, Uhe C, Rozkov A, et al. Development of a generic transient transfection process at 100 l scale. Cytotechnology, 2008, 56(2): 123-136 Browne SM, Al-Rubeai M. Selection methods for high-producing mammalian cell lines.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07, 25(9): 425-432 Carroll S, Al-Rubeai M. The selection of high-producing cell lines using flow cytometry and cell sorting.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04, 4(11): 1821-1829 Lindgren K, Salmen A, Lundgren M, et al. Automation of cell line development. Cytotechnology, 2009, 59(1): 1-10 Shi S, Condon RG, Deng L, et al. A high-throughput automated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cell lines for protein therapeutics. J Vis Exp, 2011, 22 ( 55). 55): Legmann R, Benoit B, Fedechko RW, et al. A strategy for clone selection under different production conditions. 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11, 27(3): 757-765 Sleiman RJ, Gray PP, McCall MN, et al. Accelerated cell line development using two-color 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 to select highly expressing antibody-producing clone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8, 99(3): 578-587 Brezinsky SC, Chiang GG, Szilvasi A, et al. A simple method for enriching populations of transfected cho cells for cells of higher specific productivity. J Immunol Methods, 2003, 277(1-2): 141-155 Bohm E, Voglauer R, Steinfellner W, et al. Screening for improved cell performance: Selection of subclones with altered production kinetics or improved stability by cell sorting.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4, 88(6): 699-706 Chusainow J, Yang YS, Yeo JH, et al. A study of monoclonal antibody-producing cho cell lines: What makes a stable high producer?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9, 102(4): 1182-1196 Kim M, O'Callaghan PM, Droms KA, et al. A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production instability in cho cell lines expressing recombinant monoclonal antibodie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11, 180(10): 2434-2446 Lee CJ, Seth G, Tsukuda J, et al. A clone screening method using mrna levels to determine specific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 quality for monoclonal antibodie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9, 102(4): 1107-1118 Seth G, Charaniya S, Wlaschin KF, et al. In pursuit of a super producer-alternative paths to high producing recombinant mammalian cells.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07, 18(6): 557-564 The Technology Progress of Antibody-producing Cell Line Development Liu Bo-ning (New Drug Rease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North China Pharmaceutical Group Corporation and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ntibody drug Reaserch and Development, Shijiazhuang, China, 050015) Abstract: The commercial therapeutic antibodies manufacturing began with construction of antibody-producing cell line,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engineering cell line for antibody expression has reached 20-70pg/cell/day at present. Many industrial cases of various animal cell lines as host cell were summarized, accounting to their different attributes. Furthermore, the latest technology progression of cell line developments was introduced, as follows: Cel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nsured the host cell with robust growth and high productivity; The New vector element and site-directed integration technology contribute to overcoming the “position effection” by random integration. Lastly, the application of cell-sorting by flow cytometer and automatic screening device have remarkable improved the efficient and throughout of recombinant cell line screening, etc. Additionally,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and instability of cell line and the technological trend in this field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Recombinant antibody; Cell line development; Vector construction; Screening strategy * 国家 973 项目( 2012CB724502 )资助
19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适配体筛选的那些事~罗昭锋老师与群友的第一次交流记录
热度 1 smilesun 2012-10-4 17:59
适配体筛选的那些事~罗昭锋老师与群友的第一次交流记录.pdf 核酸适配体筛选的那些事 ——罗昭锋老师与群友的第一次交流记录 pdf版下载: 适配体筛选的那些事~罗昭锋老师与群友的第一次交流记录.pdf 背景介绍 : 核酸适配体技术自发明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适配体相比于抗体来说,具有稳定、易制备、无需使用动物、分子量小、储存运输简单、靶标广泛、可体外扩增、筛选快速等多种优势。看过上面的文字,你一定会为适配体的美好前景所吸引,但令所有从事适配体筛选工作者汗颜的是,适配体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至今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筛选困难。这是我经过多年摸索以及与国内外众多学者交流得出的结论。如果你不相信,去用 aptamer+ thrombin 检索一下,看看有多少文章?所有与 aptamer 相关的文章中,只有不到 5% 是做筛选的, 95% 都是做应用的,而应用的文献中, 815 篇都与 thrombin 有关,有六七种 aptamer 在超过一半以上的应用文献中使用。为什么这些作者都用这几种 aptamer 呢?因为好用的 aptamer 太少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 aptamer 筛选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国内很多早期做筛选的团队逐渐放弃了筛选,而很多从未接触过 aptamer 的团队以无为的气概开始了 aptamer 的筛选征程。如果全靠自己摸索,除非你有很高的实验天赋和悟性,否则三年两载筛不出来,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网上组织在线交流,就是希望大家能少走一些弯路。如果你发现我的解答不正确或者有更好的答案,希望能反馈给我,因为这会使更多人受益。 罗昭锋简介 : 中科大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老师,兼从事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研究,并主讲《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致力于推广科研相关工具,帮助科研工作者提高效率。倡导交流、分享与协作( science2.0 ),推动我国核酸适配体研究快速发展。 由于较少上 QQ ,所以除非约定的时间外,其它时间很少能回复 QQ 上的问题。如有需要,可以通过邮箱联系我: smilesun 【 at 】 ustc.edu 以下由群友整理: 交流地点: QQ 群 群名称:适配体 aptamer/selex 交流 群号: 134854978 交流时间: 2012 年 9 月 23 日晚 8 点 下次在线交流时间: 2012 年 10 月 21 日晚 8 点 2012 年 9 月 23 日晚 8 点,罗昭锋老师在适配体群中与大家进行交流,解答了大家在适配体筛选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现将问题简单整理,可能整理的会有些错误请大家多多指教 ~~~~ 问 1 :在做适体的 PCR 时候,循环数怎么确定呢? 15 个循环的量会不会不够呢? 罗老师答 : 关于 PCR 循环数的问题,有多篇文献讨论过。 2006 年加拿大的, 2010 年中国的一篇文献。文献如下,但这两篇文章的结果都是基于非变性 CE 电泳得出的结论,我本人认为并不可靠。建议利用 Q-PCR 来摸索扩增循环数,到达平台期再扩 4-5 个循环。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人能说清楚究竟多少循环合适。 罗老师给出上面提到的两篇文献相关信息,同时提出自己对文章结论的一些怀疑。 文章指出以不能出现非特异条带为准。文中所说的非特异条带,罗老师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其实就是不完全退火造成的,也就是说,如果用变性胶跑电泳的话,这些都是特异的产物。 1 Musheev, M. U. Krylov, S. N. Selection of aptamers by 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 Addres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ssue. Analytica Chimica Acta 564, (2006) 91-96. 2 Ji, Y., Wang, Q. Q., Fu, J., Gao, X. Song, H. F. Optimization of Polymerase Chains Reaction Amplification for ssDeoxyribonucleic Acid Library Us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38, (2010) 622-626. 问 2 :前几轮荧光定量 PCR 扩增后看扩增曲线到达平台后容易下探头,这是为什么呢? 罗老师答:往下走是正常的。我们用 Q-PCR 的曲线来检测筛选进程。筛选到后来,当你发现 Q-PCR 的曲线不再往下探头的时候,说明库容已经减小了。(在 2011 年 11 月中科大举办的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培训班上做过专门介绍)。 问 3 :做到后来克隆时候,做菌落 PCR 出来的是一条目的条带吗 ? 变性胶是否为银染? 罗老师答:不是,我用 gelred(2011 年 6 月 1 日 , 买过 2 支 gel red ,41003 Gel Red TM Nucleic Acid Gel Stain, 10,000X in water 0.5 mL 679 Biotium) 染色。效果很好的。上海开放生物有卖。我现在都是用高通量测序,不过比较贵。克隆的方法有些慢。 随后罗老师附上了他们 8% 变性胶的配方。 8% 变性胶配方 并且指出,变性胶的上样 buffer ,也比较重要,生工的 2xTBEbuffer 没有 biorad 的效果好,但也可以使用。不过两者价格有差距,前者 15ml , 100 块左右,后者 450 元。如果自己配,需要摸索一下,亦可以直接购买 sigma 的甲酰胺,加入一点染料,直接用作上样 buffer ,也是可以的。 网上查到生工的变性胶上样 buffer ,配方如下: 货号: SD6046 2x TBE-Urea Sample Buffer (178mM tris-HCl pH 8.0, 178mM boric acid,4mM EDTA,7M Urea,24% ficoll,0.02% bromophenol blue,0.04% xylene cyanole FF) 问 4 :如果做克隆,您之前的结果好吗? 罗老师答:几年前曾经做过克隆的,不过效果不好,富集程度不够,而且合成后亲和力很弱。那是失败的结果。 问 5 :请问您都用什么方法筛选过?是不是 CE 效率高? 罗老师答: 我几乎试过所有报道过的方法。譬如磁珠法、 CE 法、 NON-SELEX , M-SELEX , SPR-SELEX ,膜法, PAGE-SELEX 等等。 CE 效果还可以。曾经用 SA 做靶,实现过 CE 一轮看到复合物峰。 7 月底和国内的 CE 专家,本群的群友之一,石蕊 -CE ,三轮筛选看到复合物峰。去年国庆期间,用磁珠筛 SA ,四天四轮,也筛到了。蛋白建议用磁珠筛选,比较简单。也是目前成功率最高的方法。 小分子难度相对较大一些,而且亲和力都不高。 问 6 :如果磁珠方法,靶物质应该有多变少还是逐渐增加? 罗老师答:当然是由多变少 问 7 :对于链霉亲和素磁珠分离单链,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生物素化引物等小分子的影响,又能保证目的链不丢失或者损失最少? (指降低生物素引物的影响) 罗老师答:我来说一下 SA 磁珠法制备单链的问题:单链制备的产率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 PCR 的产率;二是磁珠分离单链的产率; PCR 的产率通常都不高, 20-30% ;所以有很多是游离的生物素化的引物,建议先用 PCR clean 的纯化柱纯化一下,(我们用的是 sangon 的 PCR clean 试剂盒)。再用 Sa 磁珠分离。纯化柱一般都说回收 100bp 以上的链产率较高,我们试过对于 80bp 的 DNA 也没问题。 biotin-Sa 的结合,在低盐条件下容易脱落。所以洗脱时如果只用 20mM NaOH 容易导致 biotin 链的脱落(参见文献 1. A. Paul, M. Avci-Adali, G. Ziemer, H. P. Wendel, Streptavidin-Coated Magnetic Beads for DNA Strand Separation Implicate a Multitude of Problems During Cell-SELEX. Oligonucleotides, (Sep 4, 2009). )。 1. 罗老师推荐的关于单链制备的一篇综述: C. Marimuthu, T. H. Tang, J. Tominaga, S.C. Tan, S. C. Gopinath, Single-stranded DNA (ssDNA) production in DNA aptamer generation. Analyst, (Feb 7, 2012). 2. 下面这篇文章建议先将磁珠用 NaOH 洗一洗,避免洗脱单链是 biotin 链的脱落: R. Wilson, Preparation of Single-Stranded DNA from PCR Products with Streptavidin Magnetic Beads. Nucleic Acid Ther, (Nov 2, 2011). 罗老师 建议 洗脱时,加入 100mM 的 NaCl , 50mM NaOH 洗脱,维持足够的盐离子浓度,保证 biotin 链尽少脱落。 化学所方晓红老师组,以及谭蔚泓老师组,他们用 200mM NaOH 洗脱,道理也在于维持较高的盐离子浓度。 问 8 :那罗老师您觉得 100mMNaCl , 50mM NaOH 和 200mM NaOH 洗脱,哪个方法更好一些? 200mM nacl 可以认为其实还是在模拟体内的环境。 罗老师答:这个建议自己比较一下,每个人操作不同,可能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问 9 :成功率较高的方案罗老师觉得哪个更靠谱些啊? 罗老师答:磁珠是最简单的方法 问 10 :磁珠法筛选,文库与靶标在结合缓冲液中孵育后,怎么样洗脱能够多多的去除一些非特异性的 ssDNA 呢?还有 Lambda Exonuclease 来分离单链后可以通过那些方法知道分离的效果呢 罗老师答: 1 去除非特异结合的方法就是多洗几遍,但也不能洗得过多,要保证留下的一定比污染的分子多才可能成功; 2 、 Lambda Exonuclease 来分离单链后可以通过变性 PAGE 电泳来检测。 问 11 :我在生工合成修饰的探针,变性胶电泳,发现 2 条带,应该是修饰不完全,有没有哪个公司合成修饰探针的质量好些呢? 罗老师答:可以考虑 takara ,如果不是想在这件事情上 “ 反日 ” 的话。我的一个惨痛教训:去年十月到 12 月,我们整个实验室毫无进展,原因是生工把引物合成错一次,污染一次。 我有个建议,对所有做 aptamer 的人。建议合成 pool 和合成引物不要在一家公司合成。这样会大大减低污染的概率 。 譬如我在 takara 合成 pool ,在生工合成引物。 如果特别喜欢某家公司,一定要在一家公司合成的话,建议先合成引物,再合成 pool 。道理是避免 pool 对引物产生污染。 问 12 :那个适配子的片段都很短,那么会不会很容易污染 PCR 仪,并且很长时间的污染 罗老师答:污染是 aptamer 筛选过程中很大的问题。 PCR 仪不会污染,但实验环境中可能会有气溶胶污染。 问 13 :那如何解决呢? 罗老师答: PCR 仪倒是没关系,因为扩增前后都是盖着盖子的。关键是环境中的气溶胶污染。 非常难以解决,做了很多尝试,也问了很多人,目前还是觉得很难 。 一个方法是:物理上的空间隔离。另外,我们还有个方法,就是 PCR mix 批量配置,这样可以避免 PCRmix 配置过程中被污染的概率。 PCRmix -80 或 -70 储存半年一年都没什么问题的 。 就是把 PCRmix 除了模板以外的部分都加号,混合均匀。分装成 500ul 或 1ml 一管,储存在冰箱。下次用到直接拿出来就可以了。 问 14 :罗老师的 MIX 是自己配置的吗 罗老师答:是的。如果不差钱,买配好的 mix 效果可能会更好。 问 15 : mix 用的酶就是普通的 Taq 酶么 罗老师答:我用的多半是生工的 pfu 。不同的酶扩增效果有差异。最近计划试试 biorad 的 PCR mix ,不过还没到货。 问 16 :文献里说 taq 酶这种不是高保真的酶,可以增加库容的。 罗老师答:有人用其实库容很低的库,然后用易错 PCR 来做筛选。我觉得没必要这样来增加库容。 aptamer 筛选的库容足够大了。 问 17 :曾经用过 pfu 酶做分子实验,感觉这个酶对模板要求很高, 罗老师答: pfu 和 taq 扩增的结果确实有差异。不过对于我们的使用来说,觉得没什么问题,也就没再仔细研究了。 问 18 :热启动酶怎么样呢? 罗老师答:我试过大约 4 家公司的热启动酶,感觉效果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问 19 :罗老师一般初始的库容量有多少? 罗老师答: 10E15 ,差不多是 1 个 OD 做一次。 问 20 :对于固定系列,直接用文献里的可以吗?一般文献上给的适配子序列会不会是故意给错的呢?我们原来也用人直接用过文献里的序列,结果发现特异性及亲和性没文献里说的好,相差很远 罗老师答:一般不会的,要么不给,要么就给正确的。故意给错是学术不端行为,一般不会。但有可能给的不是最好的。试文献里的序列不好是有可能的,这不能作为文献给错的证据。有可能你的测试条件与他的条件不同。这也是很多人觉得 aptamer 不靠谱的原因,换个条件结合就不好了。这也是整个 aptamer 产业发展面临的障碍,如何获得高稳定性的 aptamer 。所以,大家才会看到,数百篇 aptamer 文章都在用 thrombin 的 aptamer 。 问 21 :罗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每轮筛选之后洗脱下单链 DNA 之后您还对其进行了哪些处理,比如中和、浓缩等,具体的处理方法是怎样的? 罗老师答:一般文献都是中和,不过你需要小心计算中和的条件。保证中和完之后,条件与 binding buffer 相同。也可以透析,交换为 binding buffer ;也有用沉淀方法的。 问 22 :那磁珠的用量是恒定的吗 罗老师答:一般开始多一些,后面逐渐减少。 问 23 :蛋白磁珠筛选五轮少吗? 罗老师答:通常不够,新手建议至少筛选到十轮。如果看不到希望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 问 24 :那 PCR 扩增制得用于下一轮的文库量是怎么确定的呢? 罗老师答:如果第一轮 1OD ,第二轮最好在 0.1OD 以上 ,后面可以根据亲和力情况再缓慢减少。 问 25 :会不会筛丢,每轮筛选洗脱的东西都减少,感觉不到富集 罗老师答:筛丢当然是可能的,不然为什么失败率那么高呢? 问 26 :请问每一轮筛选后做 pcr 是不是应该增加循环数呢 罗老师答:是否需要增加循环数,取决清洗的程度,主要是留下来的模板量。 一般不建议增加循环数。 问 27 :模板量太少增加循环数有用吗? 罗老师答:要保证污染不要超过模板就行。 问 28 :请问鉴定 PCR 产物及单链文库您一般用的什么方法? 罗老师答: PAGE ,和变性 PAGE 问 29 :是鉴定单链的都要用变性的吗? 罗老师答:单链如果用 PAGE 胶,会有拖尾,无法判定。建议都用变性 PAGE 问 30 :筛选时所谓富集会是产生模板量越来越多吗? 罗老师答:如果你能保证筛选过程中,洗涤条件完全相同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问 31 :如何鉴定是否已经被污染呢? 罗老师答:做无模板的 PCR 对照判断。 问 32 :那我筛选时模板量越来越少,会是什么问题? 罗老师答:可能是你清洗过于严格,导致留下的模板太少所致,得到的都是污染的东西。 问 33 :我每次筛选后做的 PCR 都用 PAGE 电泳检测,但好像条带位置都不对,不知是怎么回事? 罗老师答:如果是常规 PAGE 电泳是有可能的,产物会出现多个条带。你用变性 PAGE 就不会有问题了。 还有几个问题罗老师可能木有看到····(以下回答部分与 10 月 4 日整理时添加) 1. 看文献都是十几轮的,请问您有用什么方法四轮就可以有结果呢,靶蛋白起始量大概是多少呢? 答:磁珠法,要控制磁珠量尽可能的少。一般都要用到 10E7 ,太少操作几遍就丢了,找不到磁珠。文献报道最少的是 10E6 个磁珠,我们能到更少。 2. 蛋白用什么固定呢?(磁珠法) 答:一般都是用 NHS/EDC 方法偶联,可以参考 invitrogen 的磁珠操作说明书。 3. 初始文库用 1OD 是筛选蛋白吗? 答:是的, 1OD 大约是 10E15 个分子。 4. 双链也用变性 PAGE 鉴定么? 答:可以的,如果两天链等长的话,就可以看到是一条带。如果用非变性 PAGE , pool 扩增产物通常会有多个条带,无法辨认。 罗老师推荐的书籍:国内原创的书,邵宁生老师的 《生物文库技术》 北理工屈锋教授目前正在翻译 《 aptamer handbook 》 罗老师对大家的一点 建议 : 多看文献,实时追踪最新进展;如果大家不知道如何追踪最新进展,请关注罗老师开设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其中 RSS 部分。 非常感谢罗老师的耐心解答 ~~ 第二次交流时间: 10 月 21 日晚 8 点 罗老师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4685do=blogid=61613 罗老师邮箱 smilesun ( @ ) ustc.edu , 0551-3603215 ,
44172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拾《后现代无厘头研究》话题:小动物遗传筛选自动化研究
热度 4 tianyizhang6 2012-6-17 23:29
重拾《后现代无厘头研究》话题:小动物遗传筛选自动化研究
今天早上起来看到曹聪老师的 《 Google 和硅谷、美国创新的未来 》, 又感慨了一番。第一点是公司的知识创新地位在迅速攀升,除了这些已有的成功的公司,在学术界搞出一些名堂的人物也纷纷在搞自己的公司。这种创新型的公司文化可能会慢慢瓦解和收编传统的、政府领导的教育和科研,直到形成一种新的平衡态为止。第二点是智能自动化已经向我们走来。这可能会给很多传统产业带来不小的打击。 智能自动化对我来说可以很远,也可以很近。远是因为我不懂智能自动化的细节,近是因为我现在就渴望着智能自动化能解决我眼前的问题。 科学网的几位小年轻曾经倡议过成立科学网大学,我觉得精神可嘉,就严重地支持了一把,抛出了《科学网大学后现代无厘头》专业的说法,并进行了第一次 全球性招聘会 。此后,还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的科研话题 《 实验自动化研习班 》。此话题引起了有自动化背景的刘洋 高度关注 。可惜由于诸多原因,没能把这个课题作实质性的推进。今天就简略地谈谈这个课题的背景以及意义,看看大家有何想法。 果蝇(以及其他小动物,例如线虫、扁虫等)的“诱变遗传筛选”的目的和做法都很直接:用药物随机地诱导动物的基因突变,得到突变体;观察到突变体的有意思的表型以后,保存感兴趣的突变体,克隆导致突变的基因。这是发现和研究基因新功能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除了这种“随机诱变 - 克隆基因”的筛选模式,还有别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基因的活体功能。例如有目的地敲除某个基因,也可以用 RNAi 的方法降低某些基因的表达量。但它们都有一些缺点:基因敲除速度慢,而且目的性太强,做了一年实验以后,发现基因敲除后动物一切正常,那还是挺打击积极性的; RNAi 降低基因的表达量的程度因基因而异,而且还会非特异性地扰动别的生物学过程, 所以只能作为一种粗略的筛查,一个基因的活体功能最终还是要基于突变体的分析。 另外,诱变遗传筛选可以找到同一个基因的不同突变体,例如让基因不能编码蛋白、编码缺失了一段的蛋白或者编码单个氨基酸突变的蛋白。这些信息很可能对蛋白质的结构 - 功能分析提供很有意义的帮助。这一点是基因敲除和RNAi难以做到的。此外,单基因的遗传学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我们需要明白两个或以上基因突变后能否产生一些协同作用,也就是说,各个基因突变没啥影响,但把它们加起来,将会产生很强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会对药物研发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诱导遗传筛选在发现多基因联合作用上很有优势,只要设计出合适的筛选模型,就可以找到相互作用的基因。 诱变遗传筛选可以得到有表型的基因突变,但其速度也很慢,甚至比基因敲除还慢。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诱变遗传学筛选的步骤: 这四步,每一步都耗时间耗体力。在 2000 年以前,果蝇基因组不完整,最后一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即使有了果蝇基因组,最后两步加起来还是要耗费很多时间,因为通常在这些被定位的区域会有几十个基因,而且突变不一定发生在基因的编码区。 第三、第四步的瓶颈在最近有被突破的希望,而带来这种希望的是新一代的测序技术(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这些新的测序技术把 DNA 测序的效率大大提高而成本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测果蝇突变体的序列,把它们与未诱导突变的果蝇进行比较。 当然,用药物对果蝇进行的随机诱变可以在基因组里产生多个突变,如果我们只比较一个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序列,可能会得到好几个候选基因,不知道是哪一个导致突变表型的。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把有相似表型的果蝇突变体进行杂交,看看这些果蝇是否含有相同的突变。如果是的话,把这些突变体的序列放在一起比较,就可以知道突变基因了。如下图: 测序和序列分析的自动化比较容易实现,所以果蝇诱变遗传筛选的第三第四步应该不是问题,那瓶颈就回到了第一第二步上:如何实现从果蝇交配到细节表现观察的自动化,让科研人员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个人分类: 分子遗传|6158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一个fasta文件中提取需要的序列
ly513 2012-5-19 14:56
fileterQuery.pl 写的一个小程序,query file 格式如下: name1 name2 name3 name4 ...... perl $0 -i inputfile -o outpurfile -q queryfile -i your inputfile -q your query file -h help message -o your output file
个人分类: scripts|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糖尿病协会筛查糖尿病的指引
yaomc 2011-3-24 12:21
糖尿病的数量,我国肯定是稳居全球第一,毕竟人口基数在那里,而且近年来的好生活和体育运动的减少也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在明确糖尿病患者外,还有许多人得了糖尿病还不知道的,或者在未来有可能得病的,这需要进行排查和筛选。 前几天是美国的糖尿病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了筛查糖尿病的具体细则和步骤: 1、从45岁开始查验糖尿病测试。如果正常,那么以后每三年检测一次。 2、筛查那些低于45周岁,但是自身肥胖,并且有如下一个或更多个危险因素的: (1)父母、兄弟姐妹或小孩中有一个有糖尿病的; (2)活动很少的; (3)属于高发病种族的(如非洲美国人,拉丁人,本地美国人,亚洲美国人和太平洋岛人等) (4)怀孕期间有糖尿病的,或者生了个孩子重于9磅的(8.1斤)的; (5)血压读数在140/90或更高的; (6)有不正常的血脂情况,如较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小于35mg/dl)或者高的甘油三酯(高于250mg/dl);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 (8)在以前的血糖测试中显示为Prediabetes(糖尿病前期,不知道这个词翻译的对不对,国内文献中出现较少) (9)有血液循环问题的。 有两种方式可以用来进行筛查,哪一个的结果都可以认可: 1、快速血糖测试 ADA定义快速血糖测试的水平是,低于100mg/dl是正常的,达到或高于126mg/dl就在糖尿病的范围之内。如果血糖高于126mg/dl,那么在确定糖尿病之前需要再次测定是否仍达到或高于126mg/dl。对于那些血糖值在100~125mg/dl之间的情况则成为空腹血糖异常(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这意味着现在还没有糖尿病,但在以后有可能发展成糖尿病。 2、口服葡萄糖耐受测试(餐后血糖测试) 用葡萄糖的耐受测试,一个两小时的血糖值在200mg/dl或者更高,则认为在糖尿病的范围之内,如果是低于140mg/dl则认为是正常的。如果血糖值在140~200mg/dl之间,则称为耐糖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国内称为餐后血糖异常),并有可能在以后发展成糖尿病,也同样有很高的心脏疾病的可能。 由于有空腹血糖异常或者餐后血糖异常异常,都在以后有可能发展成糖尿病,因此这些被称为Prediabetes(糖尿病前期)。 ADA建议医生用快速血糖测试进行筛查,因为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如果快速血糖测试是不正常的,但不落在糖尿病的范围之内,那么医生可以做口服葡萄糖耐受测试,根据检测的结果来判断是否是糖尿病或者前期。 我国的糖尿病相关协会不知道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筛查指引。如果有的话,当然更好。如果没有,这个可以借鉴下。 我虽然没有45岁,但是人比较胖,而且少活动,最重要的是我的母亲被检查出了糖尿病。所以,我要注意。要注意身体,加强锻炼啊。
个人分类: 糖尿病研究|5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久没有熬夜做实验了
smilesun 2010-10-3 02:19
平日的生活充满了嘈杂,每天忙于一些琐事,由于工作份内的事,又不得不做,所以很难静心做实验。 每逢到了假期,国庆、寒假,才能有机会一个人安静地享受这宽敞的实验室和这份清净。 最近一直想建立快速的核酸适配体的筛选方法,由于投入实验的时间很少,进展比较缓慢,如果看到这篇博文的朋友,也有在做类似实验的,希望今后多多交流。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561 次阅读|3 个评论
特权与公平
windlight 2010-7-17 21:39
特权是近乎一个贬义的用词。但实际上特权有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的作用,似右实左,为公存私的一个选择。 知识产权是一个典型的,为了更多人的和更广泛的利益,在短期内 保护私权,集中公权授予私人,似右实左,但在一定期限内,公权得到创新和补充,增加了更多的全民福利。 特权有时也是公共利益的必要选择路径,这可能更多为效率的考虑,比如市场失灵的时刻,在公共卫生或战争时期,这时特权必须授予给国家机器,集中优势资源,才能避免整个社会的更多损失。 特权有时也是公平的考虑,比如给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特别的优惠或特别的权利,比如烈士子女的高考加分。比如低保的廉租房或低保房。 资源分配的时候,肯定有个筛选的标准,但例外的特权是大多数筛选时都会遇到的,这个时候,一般都不是单次博弈,而是一个历史传承的选择,或者是之前的承诺兑现,比如道路优先权赋予给救生,消防,军队等。 但特权大多数时都是对规则的一种破坏和例外。如何控制特权与绝对公平的冲突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了。
个人分类: 公平|4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