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本体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是西方世界的历史本体论
热度 1 HuangFengli 2011-9-19 21:22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是西方世界的历史本体论 (黄凤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两极世界理论的竞争者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他声称自己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而,即超越了既有社会科学的以国家为单位和马克思主义以社会性质为单位的研究范式,并提出了“中心 - 半边缘 - 边缘”的世界体系理论。该世界体系是一个,中心区集中了发达国家、边缘区集中了发展中国家、位于两者之间的地带集中了那些较发达国家的不均衡的和不平等的结构体系。 他超越既有社会科学了吗?不是早就有人提出互存、中心 - 边陲的国际关系理论了吗!他超越马克思主义了吗?马克思对人类历史上的社会类型作了五个分类,但是他的唯物史观却没有正确说明这些社会类型的历史替换机制。沃勒斯坦构建的单机世界体系就缺乏对这种唯物辩证法所象征的社会类型的历史替换动力或机制的描述。如果他的世界体系公式修改为“具有相对落后的社会类型的发达地区 - 失序的不发达地区 - 具有更先进的社会类型的不发达地区”,笔者会认为他是天才。不过,他所提倡的长时段、大历史的研究方法是可取的,因为这至少告诉我们人类的国家或地区的实践在时空上是互相联系的。这符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不过本体论者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两极世界理论是对长时段的世界历史的一种基于历史经验的继承了马克思的五个社会形态分类的理论抽象。构成两极的重心国家,可能分别是两个具有比较社会实践先进性的国家,也可能一极是超重心国家,而另一极是几个相对次重心的国家所组成。因此,两极是一种抽象。两极重心国家之间的非重心国家依据其社会实践先进性程度和重心等级或多或少地拥有两极的抽象属性。重心等级越低的国家,其内部秩序越分裂,因为它几乎平分了两极的抽象属性。先进的和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都得以在这些国家中体现。两极在长时段的大历史联系中竞争,构成了社会类型替换的历史动力和机制。 任何不能对所描述的对象的生成原因作出描述或实践保留的,都是本体论的。沃勒斯坦的单极世界理论不能向我们说明社会类型的替换动力,是因为他犯了西方社会科学的通病:西方中心主义。忽略了主体的一切价值考量都是本体论的,他用目前西方世界自然实践的价值观否定东方世界社会实践的价值观,就是忽略了主体。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一种历史本体论。这种本体论不否认世界是普遍的时空联系的,但是忽略了联系的持续性和阶段性。这跟质变、量变的道理一样。忽略了联系的阶段性,在他的理论中就忽略了社会形态的替换机制。他将犯经济决定论一样的错误,社会形态会在自然实践或生产力的发展中自然长进。而这种自然长进是神秘的,是反实践的认识论。因此,他的理论是西方世界的历史本体论。 ( 2011 年 9 月 19 日) 科学学学派: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Fengli 两极世界秩序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4399do=blogid=443490
37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唯物辩证法,革命的哲学本体论
HuangFengli 2011-9-19 19:18
唯物辩证法,革命的哲学本体论 (黄凤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杨学功老师说要祛除唯物辩证法的本体论倾向。实际上,他是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用非革命性思维的哲学本体论代替革命性思维的哲学本体论。 《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一文认为,哲学本身作为一种哲学家所代表的所处时代的人民的集体主体的综合理性自觉实践而联系于在时空上生成它的其他集体主体的实践和他自身的非理性实践,通过不回顾生成他的其他实践的所谓反实践认识论或方法论,静止孤立地或本体论地反映了该集体主体的综合价值观。集体主体可以是阶级、民族、地区、国家、国家联盟和极主体等。综合价值观是指抽象概括了形成该集体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综合价值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等相应地反映了该集体主体的政治制度价值观、经济制度价值观、文化制度价值观等。学界也有提自然科学哲学的,比如化学哲学、生物学哲学。这种广义的哲学其实就是笔者的科学学了,可以按照类似于哲学的三重根的“科学的三重根或科学学原理”范式分析。科学学原理是中立地或科学地分析科学及其知识成果的理论范式。唯物辩证法是狭义的哲学本体论,本文也按狭义的哲学分析范式去分析它。 存在的三重根原理是描述存在的时空联系的公式。历史上人们对存在的时空联系的描述,使用了因果二分法、类似于存在的三重根原理的系统论三分法等范式。其实,二分、三分、四分以至于无穷的分法都能最一般性地中立地或科学地描述存在或实践的时空联系,只是反映的联系的复杂程度不一样而已。对存在的时空联系的描述的前提是该时空联系具有主体所能描述的稳定性。如果没有这种稳定性,主体将不能在理性中描述它,只能在非理性中感应它。杨老师所要祛除的唯物辩证法的本体论倾向,实际上就是说唯物辩证法二分法的描述对象没有达到主体能再理性中描述所要求的稳定性。因为,如果唯物辩证法不具有这种本体论倾向,那么它完全能够用因果二分法代替。主体描述对象的因果二分法是达到主体能描述对象所要求的稳定性的。显然,马克思及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从来没有将唯物辩证法与因果二分法等立起来。这就说明,唯物辩证法具有杨老师所谓的本体论倾向。 杨老师之所以能在理性中描述唯物辩证法所要描述对象的不稳定性,并非因为他超越了唯物辩证法描述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主体的非理性描述而自觉理性地描述,实则是因为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主体的哲学文化知识分子向国家主体建议用非革命的理性思维代替革命性的非理性思维去描述自身的自然实践存在和社会实践存在。 革命的过程是稳定的联系重新建立的过程。革命期间,充满了革命主体所不能在理性中描述的不稳定联系。因此,革命者对于自身实践的描述,也都是非理性的。即使是聪明绝顶的革命思想家,只要他还是革命者,那他也应该是自觉地非理性的。除非,他不是革命家了,他就会像资本主义思想家那样批判中世纪宗教思想体系那样去批判革命实践的本体论。任何非中立的描述,或出于革命者的自觉,而去分析革命实践的本体论的,都是站在其他主体立场上的批判。批判的过程,必然会说明理由,该理由就是不同于革命实践的新实践的本体论。 总之,本体论在历史场中是合法,信仰在历史场中是合法的。可以预见,唯物辩证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主体的哲学本体论,在共同富裕实现之前,对中国国家主体来说,将葆有合法性。在理性中,任何对它的合法性的商榷自身也将面临合法性问题。 ( 2011 年 9 月 19 日) 科学学学派: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Fengli 《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4399do=blogid=336361
3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Ontology both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 philosophy
geneculture 2011-6-3 07:19
Ontology【汉语译文:知识本体(in computer science) 本体论(in philosophy)】 这个术语表达的概念, 不仅在自然人形上哲学领域已经有了显著进展, 而且在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更得到了长足发展。 附件1: http://en.wikipedia.org/wiki/Ontology Ontology (from the Greek ὄν , genitive ὄντος : "of that which is", and -λογία , -logia : science , study , theory ) is the philosophical study of the nature of being , existence or reality as such, as well as the basic categories of being and their relations. Traditionally listed as a part of the major branch of philosophy known as metaphysics , ontology deals with questions concerning what entities exist or can be said to exist, and how such entities can be grouped, related within a hierarchy , and subdivided according to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ntents 1 Overview 1.1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1.2 Concepts 2 History of ontology 2.1 Etymology 2.2 Origins 2.2.1 Parmenides and Monism 2.2.2 Ontological pluralism 2.2.3 Plato 2.2.4 Aristotle 3 Other ontological topics 3.1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certainty 3.2 Body and environment, questioning the meaning of being 4 Prominent ontologists 5 See also 6 References 7 External links 附件2: http://en.wikipedia.org/wiki/Ontology_(information_science ) 附件3 : http://www-ksl.stanford.edu/kst/what-is-an-ontology.html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an ontology is a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as a set of concepts within a domain ,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ose concepts. It is used to reason about the entities within that domain, and may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domain. In theory, an ontology is a "formal,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shared conceptualisation". An ontology provides a shared vocabulary, which can be used to model a domain — that is, the type of objects and/or concepts that exist, and their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Ontologies are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s for organizing information and are used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the Semantic Web , systems engineering , software engineering , biomedical informatics , library science , enterprise bookmarking , an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s a form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bout the world or some part of it. The creation of domain ontologies is also fundamental to the definition and use of an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 . Contents 1 Overview 2 History 3 Ontology components 4 Domain ontologies and upper ontologies 5 Ontology engineering 6 Ontology languages 7 Examples of published ontologies 8 Ontology libraries 9 Examples of applications using ontology engines 10 See also 11 References 12 Further reading 13 External links What is an Ontology? This definition was originally proposed in 1992 and posted as shown below. See an updated definition of ontology (computer science) that accounts for the literature before and after that posting, with links to further readings. Tom Gruber gruber@ksl.stanford.edu Short answer: An ontology is a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 The word "ontology" seems to generate a lot of controversy in discussions about AI. It has a long history in philosophy, in which it refers to the subject of existence. It is also often confused with epistemology, which is about knowledge and knowing. In the context of knowledge sharing, I use the term ontology to mean a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 . That is, an ontology is a description (like a formal specification of a program) of the 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 that can exist for an agent or a community of agents. This defini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usage of ontology as set-of-concept-definitions, but more general. And it is certainly a different sense of the word than its use in philosophy. What is important is what an ontology is for . My colleagues and I have been designing ontologies for the purpose of enabl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 In that context, an ontology is a specification used for making ontological commitments. The formal definition of ontological commitment is given below. For pragmetic reasons, we choose to write an ontology as a set of definitions of formal vocabulary. Although this isn't the only way to specify a conceptualization, it has some nice properties for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AI software (e.g., semantics independent of reader and context). Practically, an ontological commitment is an agreement to use a vocabulary (i.e., ask queries and make assertions) in a way that is consistent (but not complete) with respect to the theory specified by an ontology. We build agents that commit to ontologies. We design ontologies so we can share knowledge with and among these agents. This definition is given in the article: T. R. Gruber. 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ies. Knowledge Acquisition , 5(2):199-220, 1993. Available on line .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is given in T. R. Gruber. 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 Presented at the Padua workshop on Formal Ontology, March 1993, later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 Vol. 43, Issues 4-5, November 1995, pp. 907-928. Available online . With an excerpt attached. Ontologies as a specification mechanism A body of formally represented knowledge is based on a conceptualization : the objects, concepts, and other entities that are assumed to exist in some area of interest and the relationships that hold among them (Genesereth Nilsson, 1987) . A conceptualization is an abstract, simplified view of the world that we wish to represent for some purpose. Every knowledge base, knowledge-based system, or knowledge-level agent is committed to some conceptualization,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An ontology is an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 The term is borrowed from philosophy, where an Ontology is a systematic account of Existence. For AI systems, what "exists" is that which can be represented. When the knowledge of a domain is represented in a declarative formalism, the set of objects that can be represented is called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This set of objects, and the describabl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are reflected in the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y with which a knowledge-based program represents knowledge. Thus, in the context of AI, we can describe the ontology of a program by defining a set of representational terms. In such an ontology, definitions associate the names of entities in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e.g., classes, relations, functions, or other objects) with human-readable text describing what the names mean, and formal axioms that constra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well-formed use of these terms. Formally, an ontology is the statement of a logical theory. We use common ontologies to describe ontological commitments for a set of agents so that they can communicate about a domain of discourse without necessarily operating on a globally shared theory. We say that an agent commits to an ontology if its observable ac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efinitions in the ontology. The idea of ontological commitments is based on the Knowledge-Level perspective (Newell, 1982) . The Knowledge Level is a level of descrip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an agent that is independent of the symbol-level representation used internally by the agent. Knowledge is attributed to agents by observing their actions; an agent "knows" something if it acts as if it had the information and is acting rationally to achieve its goals. The "actions" of agents---including knowledge base server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can be seen through a tell and ask functional interface (Levesque, 1984) , where a client interacts with an agent by making logical assertions (tell), and posing queries (ask). Pragmatically, a common ontology defines the vocabulary with which queries and assertions are exchanged among agents. Ontological commitments are agreements to use the shared vocabulary in a coherent and consistent manner. The agents sharing a vocabulary need not share a knowledge base; each knows things the other does not, and an agent that commits to an ontology is not required to answer all queries that can be formulated in the shared vocabulary. In short, a commitment to a common ontology is a guarantee of consistency, but not completeness, with respect to queries and assertions using the vocabulary defined in the ontology. Notes Ontologies are often equated with taxonomic hierarchies of classes, but class definitions, and the subsumption relation, but ontologies need not be limited to these forms. Ontologies are also not limited to conservative definitions, that is, defini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logic sense that only introduce terminology and do not add any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Enderton, 1972) . To specify a conceptualization one needs to state axioms that do constrain 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for the defined terms. 附件:4: http://tomgruber.org/writing/ontology-definition-2007.htm Ontology by Tom Gruber in the Encyclopedia of Database Systems , Ling Liu and M. Tamer zsu (Eds.), Springer- Verlag , 2009. Synonyms computational ontology, semantic data model, ontological engineering Defini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an ontology defines a set of representational primitives with which to model a domain of knowledge or discourse. The representational primitives are typically classes (or sets), attributes (or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hips (or relations among class members). The definitions of the representational primitives includ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meaning and constraints on their logically consistent appl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atabase systems, ontology can be viewed as a level of abstraction of data models, analogous to hierarchical and relational models, but intended for modeling knowledge about individuals, their attribut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other individuals. Ontologies are typically specified in languages that allow abstraction away from data structur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n practice, the languages of ontologies are closer in expressive power to first-order logic than languages used to model databases. For this reason, ontologies are said to be at the "semantic" level, whereas database schema are models of data at the "logical" or "physical" level. Due to their independence from lower level data models, ontologies are used for integrating heterogeneous databases, enabling interoperability among disparate systems, and specifying interfaces to independent, knowledge-based services. In the technology stack of the Semantic Web standards , ontologies are called out as an explicit layer. There are now standard languages and a variety of commercial and open source tools for creating and working with ontologi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term "ontology" comes from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that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being or existence. In philosophy, one can talk about an ontology as a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e.g., Aristotle's ontology offers primitive categories, such as substance and quality, which were presumed to account for All That I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ntology is a technical term denoting an artifact that is designed for a purpose, which is to enable the modeling of knowledge about some domain, real or imagined. The term had been adopted by ear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researchers, who recogniz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work from mathematical logic and argued that AI researchers could create new ontologies as computational models that enable certain kinds of automated reasoning . In the 1980's the AI community came to use the term ontology to refer to both a theory of a modeled world (e.g., a Nave Physics ) and a component of knowledge systems. Some researchers,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philosophical ontologies, viewed computational ontology as a kind of applied philosophy . In the early 1990's, an effort to create interoperability standards identified a technology stack that called out the ontology layer as a standard component of knowledge systems . A widely cited web page and paper associated with that effort is credited with a deliberate definition of ontology as a technical term in computer science. The paper defines ontology as an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 which is, in turn, "the objects, concepts, and other entities that are presumed to exist in some area of interest and the relationships that hold among them." While the terms specifica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have caused much debate, the essential points of this definition of ontology are An ontology defines (specifies) the concepts,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distinctions that are relevant for modeling a domain. The specification takes the form of the definitions of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y (classes, relations, and so forth), which provide meanings for the vocabulary and formal constraints on its coherent use. One objection to this definition is that it is overly broad, allowing for a range of specifications from simple glossaries to logical theories couched in predicate calculus . But this holds true for data models of any complexity; for example, a relational database of a single table and column is still an instance of the relational data model. Taking a more pragmatic view, one can say that ontology is a tool and product of engineering and thereby defined by its use. From this perspective, what matters is the use of ontologies to provide the representational machinery with which to instantiate domain models in knowledge bases, make queries to knowledge-based services, and represent the results of calling such services. For example, an API to a search service might offer no more than a textual glossary of terms with which to formulate queries, and this would act as an ontology . On the other hand, today's W3C Semantic Web standard suggests a specific formalism for encoding ontologies (OWL), in several variants that vary in expressive power . This reflects the intent that an ontology is a specification of an abstract data model (the domain conceptualization) that is independent of its particular form. Scientific Fundamentals Ontology is discussed here in the applied context of software and database engineering, yet it has a theoretical grounding as well. An ontology specifies a vocabulary with which to make assertions, which may be inputs or outputs of knowledge agents (such as a software program). As an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 the ontology provides a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agent. An agent supporting this interface is not required to use the terms of the ontology as an internal encoding of its knowledge. Nonetheless, the definitions and formal constraints of the ontology do put restrictions on what can be meaningfully stated in this language. In essence, committing to an ontology (e.g. supporting an interface using the ontology's vocabulary) requires that statements that are asserted on inputs and outputs be log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efini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ontology . This is analogous to the requirement that rows of a database table (or insert statements in SQL)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integrity constraints, which are stated declaratively and independently of internal data formats. Similarly, while an ontology must be formulated in some representation language, it is intended to be a semantic level specification -- that is, it is independent of data modeling strategy or implementation. For instance, a conventional database model may represent the identity of individuals using a primary key that assigns a unique identifier to each individual. However, the primary key identifier is an artifact of the modeling process and does not denote something in the domain. Ontologies are typically formulated in languages which are closer in expressive power to logical formalisms such as the predicate calculus. This allows the ontology designer to be able to state semantic constraints without forcing a particular encoding strategy. For example, in typical ontology formalisms one would be able to say that an individual was a member of class or has some attribute value without referring to any implementation patterns such as the use of primary key identifiers. Similarly, in an ontology one might represent constraints that hold across relations in a simple declaration (A is a subclass of B), which might be encoded as a join on foreign keys in the relational model. Ontology engineering is concerned with making representational choices that capture the relevant distinctions of a domain at the highest level of abstraction while still being as clear as possible about the meanings of terms. As in other forms of data modeling, there is knowledge and skill required. The heritage of computational ontology in philosophical ontology is a rich body of theory about how to make ontological distinctions in a systematic and coherent manner. For example, many of the insights of "formal ontology" motivated by understanding "the real world" can be applied when building computational ontologies for worlds of data . When ontologies are encoded in standard formalisms, it is also possible to reuse large, previously designed ontologies motivated by systematic accounts of human knowledge or language . In this context, ontologies embody the result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offer an operational method to put theory to practice in database systems. Key Applications Ontologies are part of the W3C standards stack for the Semantic Web, in which they are used to specify standard conceptual vocabularies in which to exchange data among systems, provide services for answering queries, publish reusable knowledge bases, and offer services to facilitate interoperability across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ystems and databases. The key role of ontologies with respect to database systems is to specify a data modeling representation at a level of abstraction above specific database designs (logical or physical), so that data can be exported, translated, queried, and unified across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systems and services.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to date include database interoperability, cross database search, and the integration of web services. Cross References data model, data modeling, knowledge base,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commended Reading Berners-Lee, T., Hendler , J. and Lassila, O. The Semantic Web , Scientific American , May 2001. Also http://www.w3.org/2001/sw/ Gruber, T. R., 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 . Knowledge Acquisition , 5(2):199-220, 1993. See also What is an Ontology? http://www-ksl.stanford.edu/kst/what-is-an-ontology.html Gruber, T. R., 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Human-Computer Studies , 43(5-6):907-928, 1995. Guarino , N. Formal Ontology,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 43(5-6):625–640, 1995. Hayes, P. J. The Second Naive Physics Manifesto, in Hobbs and Moore (eds.), Formal Theories of the Common-Sense World , Norwood: Ablex , 1985. McCarthy, J. Circumscription -- A Form of Non-Monotonic Reasoning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5(13): 27-39, 1980. McGuinness, D. L. and van Harmelen , F. OWL Web Ontology Language . W3C Recommendation 10 February 2004. http://www.w3.org/TR/owl-features/ Neches , R., Fikes , R. E., Finin, T., Gruber, T. R., Patil , R., Senator, T., Swartout , W. R. Enabling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sharing . AI Magazine , 12(3):16-36, 1991. Smith, B. and Welty , C. Ontology---towards a new synthesis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mal Ontology in Information Systems (FOIS2001). ACM Press, 2001. Sowa, J. F. Conceptual Structur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Mind and Machine,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1984. Standard Upper Ontology Working Group (SUO) IEEE P1600.1, http://suo.ieee.org/ Encyclopedia of Database Systems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NextBio科学研究信息平台--检索、发现、分享科学数据
xupeiyang 2011-3-21 14:07
请进 http://www.nextbio.com/b/nextbio.nb 这个搜索引擎最关键的是对本体语言和语义网的强大应用,类似于标签的概念,制作用户和搜索item的通用词表。该系统利用个人资料,以及用户交互信息,包括短期和长期的信息,提供搜索推荐。 NextBio 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平台,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检索、发现、分享公共和专用的数据。 NextBio 的平台无缝整合了强大的工具,具有独特的相关内容,能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为新的科学发现提供基础。 NextBio能 帮助科研机构提高科研效率,提高不同科研机构和不同地域间的科研合作。 随着跨学科和学科间的研究越来越普遍,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能够轻松掌握其他学科领域的新概念将十分重要。爱思唯尔集团在产品内植入了 NextBio 开发的某些新功能,以方便研究人员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前后关联来迅速判断出一些新概念的涵义。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xtbio Nextbio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 search NextBio Type Private Founded California , USA (2004) Founder(s) Saeid Akhtari Ilya Kupershmidt Mostafa Ronaghi Headquarters Cupertino , California , US Area served Worldwide Key people Saeid Akhtari (President CEO) Ilya Kupershmidt (VP of Product Management) Dr. Satnam Alag (VP of Engineering) Employees 50 Website www.nextbio.com NextBio is a privately owned software company that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drug companies and life science researchers to search, discover, and share knowledge across public and proprietary data. It was co-founded by Saeid Akhtari, Ilya Kupershmidt and Mostafa Ronaghi in 2004 and based in Cupertino, California , USA . The NextBio Platform is an ontology -based semantic framework that connects highly heterogeneous data and textual information. The semantic framework is based on gene, tissue, disease and compound ontologies. This framework contains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organisms, platforms, data types and research areas that is integrated into and correlated within a single searchable environment using proprietary algorithms. It provides a unified interface for researchers to formulate and test new hypotheses across vast collections of experimental data.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 the enterprise version of the NextBio platform is being used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drug development by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at: Merck Pharmaceutical , Johnson Johnso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Development, L.L.C., Celgene , Genzyme , Eli Lilly and Company , and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 This enterprise version allows internal, proprietary data to be upload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NextBio database of publicly-available data.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 scientists are using NextBio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identify relevant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molecular signatures which are significant in their research. NextBio was a receiver of the Frost Sullivan North American Life Sciences Customer Value Enhancement Award in 2008. Since the release the website has had more than 1,500,000 hits. Articles Business Wire, March 2007 Venture Beat, February 2007 Scientific Computing, May 2008 References ^ stanford.edu | 2008 Release: What is NextBio? ^ bio-itworld.com | 2007 Release: NextBio Life Science Search Engine Advances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to Research ^ businesswire.com | 2008 Release: NextBio Announces Public Launch of Its Life Science Search Engine ^ nextbio.com | 2008 Release: NextBio FAQ ^ nextbio.com | 2008 Release: NextBio Testimonials ^ businesswire.com | 2008 Release: NextBio Awarded the 2008 Frost Sullivan North American Life Sciences "Customer Value Enhancement Award" for Innovative Life Science Search Engine Retrieved from "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xtbio " Categories : Internet search engines | Bioinformatics | Online databases | Companies established in 2004 | Privately held compan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NextBio支持 sciencedirect全文检索平台 实例 通过与 NextBio 合作,ScienceDirect的内容更为丰富, NextBio 采用语义检索功能,使得生命科学、医学和化学领域的研究者可以在进行检索的同时深入了解相关科研信息、数据和知识。 Lancet 柳叶刀杂志 Volume 361, Issue 9366, 19 April 2003, Pages 1319-1325 ISSN: 01406736 CODEN: LANCA DOI: 10.1016/S0140-6736(03)13077-2 PubMed ID: 12711465 Document Type: Article Source Type: Journal View references(15) View at publisher | 论文题目 Coronaviru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Peiris, J.S.M. a g , Lai, S.T. b , Poon, L.L.M. a , Guan, Y. a , Yam, L.Y.C. d , Lim, W. c , Nicholls, J. a , Yee, W.K.S. e , Yan, W.W. b , Cheung, M.T. d , Cheng, V.C.C. a , Chan, K.H. a , Tsang, D.N.C. f , Yung, R.W.H. d , Ng, T.K. b , Yuen, K.Y. a a Dept. of Microbiology and Pathology, Queen Mary Hospital,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b Department of Medicine, Intensive Care and Pathology, 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 Hong Kong, Hong Kong c Government Virus Unit,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Hong Kong d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Pathology, Pamela Youde Nethersole E. Hospital, Hong Kong, Hong Kong 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Kwong Wah Hospital, Hong Kong, Hong Kong f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Queen Elizabeth Hospital, Hong Kong, SAR, Hong Kong g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Queen Mary Hospital, Pokfulam Road, Hong Kong, SAR, Hong Kong Cited by since 1996 This article has been cited 1237 times in Scopus: 1996年至今本文已被引用1237次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T1B-48CW83Y-7_user=9230734_coverDate=04%2F19%2F2003_rdoc=1_fmt=high_orig=gateway_origin=gateway_sort=d_docanchor=view=c_acct=C000059499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9230734md5=ad65d18d9e275165e81c4cfdcf2a6b29searchtype=a Relevant terms from this article 本文相关词汇 Click for Data Correlations, Clinical Trials and more 31diseases 相关疾病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pneumonia atypical pneumonia fever lymphopenia infection coronavirus infection cough influenza disease progression leucopenia thrombocytopenia parainfluenza shortness of breath adenovirus infection 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aemia anorexia avian influenza chills common cold convalescence headache inflammation laboratory infections leucocytosis liver dysfunction multiple sclerosis respiratory failure sore throat urinary-tract infection View more... View less... 10compounds 相关化合物 ribavirin alanine hydrocortisone oxygen viral particles chloride ether fluoroquinolones magnesium methylprednisolone View more... View less... 16tissues cells 相关组织和细胞 sera lung chest kidney blood respiratory-tract cytoplasm sputum body fluids brain cell cultured cell lines liver neurons platelet pneumocytes View more... View less... 19organisms 相关生物体 human coronaviridae rhesus murine hepatitis virus adenovirus bacteria bovine coronavirus mycoplasma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na virus torovirus viral particles virus particles b virus escherichia coli haemophilus influenzae human-metapneumoviru... klebsiella pneumoniae 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View more... View less... What is this? 智能信息分析和知识获取原理、方法 ScienceDirect has partnered with NextBio to connect articles with additional research content and experimental data from sources such as PubMed, GEO, and ClinicalTrials.gov. Using life science relevant ontologies, synonym recognition, gene and protein linkages, and tissue and disease nomenclature, links are made between experimental data and peer-reviewed content. This box contains the key terms extracted from this ScienceDirect article. Clicking on a term will take you to an overview page where you will see associated content and will be able to find relevant information fast, thereby accelerating your scientific discovery. 参考资料 中国近十年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四百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5238.shtm 8. 中国(近十年论文总引用数4,227,779) 论文: CORONAVIRU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被引次数:1,025 领域:临床医学 发表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 ) Enhanced PubMed Alternative The Scientist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03931 医学信息智能语义检索平台 www.Quertle.info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09307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5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之缘(5):梦竟成真?
热度 3 zlhua 2011-3-15 12:06
刚才在看洪昆辉先生的博文时突然有些恍惚,感觉这种情景好象曾在梦中出现过...真奇怪感觉... 这学期又在上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两门课程,又很有兴趣地跟我的学生探讨信息的本质的问题... 从第一次上MIS到现在,8年过去了...基本上也开始形成了自己对信息的一些看法....总体还是受钟先生的影响比较大,总期望能从哲学和心理学找到揭示信息本质的突破口... 最近这段时间,在科学网闵应骅老师的指导下,在张铁萌热心帮助下,我开始尝试从另外一个视角思考信息的本质...从 工程 的角度,从 实际应用 出发,结合实际应用的 理论需求 和 实践条件 来思考信息的定义... 至今为止,所有信息定义中,我还是觉得钟先生的信息定义最好,特别是他提出的信息定义体系的想法,以及本体论层次信息定义和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给我很大启发.... 让我开始尝试通过 自问自答 的方式解析信息本质...澄清自己的信息观点;尝试结合 认知心理学 知识更深入理解钟先生的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尝试从 控制论层次 ,在主体的基础上,再引入 客体 这一约束来定义信息... 具体思路如下: 本体论 从哲学的角度,就事论事. 认识论 引入主体这一约束, 控制论 在主体基础上,再引入客体这另一约束 信息科学的发展受到自然科学的制约, 需要结合的学科很多,比如物理学,化学...认知心理学,数学(概论论与数量统计),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博弈论... 这不是一个人就能解答的事情,需要一个团队...期待中....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2643 次阅读|22 个评论
陶诗因性情而自然
热度 1 卫军英 2011-3-2 16:05
三 一般论及陶渊明及其诗作时,总不外乎从田园、平淡天然等方面着眼。但大多数都流于对诗歌表层的罗列和说明,因而我们要进一步着手的就是对这一系列表象特征加以本体论探讨,也就是寻绎出自然关于性情追求对诗的规定性,从而为陶诗做出更为合理的说明。 陶渊明之所以被称之为田园诗人,是因为田园是他的最终归宿,而他的诗也主要是以田园为对象。钟嵘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事实上也是就其隐居田园而言的。这一点后来引起许多误解,以为田园便是不涉世事,一味的只顾自己飘逸。从陶渊明的本性和诗的表现性上来看,这是很片面的。事实上田园只是陶渊明人生过程中的一次主动选择,这种选择首先是其性情的要求。就自然观来讲,田园作为外在的对象,最能够体现出自然真实质朴的本质,与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的性情相契合,提供了全然交流的可能;同时田园作为陶诗的总体特征,它的自然意蕴中本身就有与世俗的对抗性。陶渊明的自然观中含有对魏晋以来崇尚自然而非名教的继承,这样他一方面以田园表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又一方面其自然的发展,又不至于使之与名教实质上就是现存社会秩序势不两立,表现出一种无端而又难以自拔的痛苦。所以他的田园乃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最能体现其性情与田园关系的当推其《归园田居》诗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讲归田园的原因说得很明白。前两句既为自己生性不喜欢世俗的虚伪,性情所寄乃在于自然山水。实际上陶渊明即使归田后也没有真正脱离社会,讲不适俗只是表明性情上与现实不协调。所以“性本爱丘山”既是对自己禀性的反省与肯定,又是一种新的觉悟。陶诗中常提及自己的少年时代:“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而这首诗却写自己自少便“性本爱丘山”,似乎是与前有矛盾。实际上这正是陶渊明在人生磨练之后对自我的又一次体认,是一种深刻的觉悟。四十而不惑,陶写此诗时四十二岁,又方归田园,所以将是一种反省和觉悟。既然是反省和觉悟,那么就可以说明陶渊明对性情的追求就不仅是一种原生本能的认识,更是一种自觉的理性判断。这样看这两句贯于全诗前面,就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故而以下所写便是一种对本性压抑的鄙弃和对自由情怀的渴望。尤其是写到农村景象,林林总总,离离缕缕,本来都是极普通极平常的,既无奇特突兀之处,又无清绮秀丽之景,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生动真切,极富趣味极有新鲜感,一草一木都关乎情。我们从其间所渗透的情感意识中,不难体会到作者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性情的展示。对象是自然的,也是自我的。这中间既有主体与田园由于性情沟通所形成的交流,又有主体与田园作为一个自然整体所构成的性情象征,它以自己的本质与世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惟其如此,这平朴司空见惯的田园乡景才会那么专注一往情深,充满了精神因素,其间流动着人生自由的生命情调。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田园,在陶渊明那里是作为一种生命化了的对象而存在的,它既是自然实体,又是自然本质的直接体现。因而选择田园无疑就是选择自然,也就是选择生命。 同样,真在陶渊明那里也是诗与人生统一的必然体现。“真”的含义本来就密切关联着性情与自然。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①庄子强调了真的特性及其价值,并认为按照自然法则就必然体现出真,真当然就是性情。陶渊明诗中多次提到所谓“真意”“真想”,于中可见其对真的追求。真具体反映在陶渊明作品中,具有两重意义:其一属于伦理学意义,其一属于美学意义。前者是其性情中对世俗的鄙视和对自然人性的追求,是相对于“伪”而存在的,如《感士不遇赋》中慨叹:“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后者乃是这种性情追求在与对象和艺术中达到的统一,应该说是陶诗美学价值的集中体现。对于“真”前人已作过许多评价。钟嵘的“笃意真古”、“世叹其质直”,萧统的“论怀抱旷而且真” ② 等等,都是对真的深刻认识,只是所偏重的是伦理学意义。送人叶梦得从创作角度认识:“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性情,但能输写心中所欲言,无有不佳。而世但役于组织雕镂,故语言虽工而淡然无味。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也,此其所以不可及。” ③这段话已涉及到陶诗的美学意义。陶诗但使得性情毕至直接流泻,便是实现了真;但是与对象融汇契合,性情流贯,便是得到了真。因为这种诗是自然的,所以就形成了美;因为这种对象是感情的,所以也就创造力了美。其《饮酒》第五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显然带有玄学意味,得意忘言是庄子所提倡至魏晋玄学而大加发挥的一个哲学命题。陶诗以此二句作归结,可见其通篇之主旨乃在于领略真意,那么何谓真意,作者认为无法言传。其实真意就体现在作者与外在的交流,亦即诗所表现的意象上。诗前四句注重交代自己的思想心性,所以注重的是哲理性说明。既表明自己鄙弃世俗虚伪而趋于真的追求,又袒露了自己的心性以及借这种心性而实现真的价值。后面四句就是讲自己性情与对象的融合。“采菊”二句是千古名句,于中可见渊明之感受。正是脱离了世俗,摈弃了虚伪,全然从感情出发,所以作者从采菊到见南山,就成了一种低头抬头俯仰之间的感受,悠然自得,这种感感受乃在于有意无意之间,在采菊时不是故意不看山,也不是有意寻找山,全凭自然,这才看见了南山的真面目。这样便消除了一般过程所形成的阻隔,达到一种冥合和领悟,“真意”自在其间。故而下面二句讲山气讲飞鸟,就可看作性情与自然对象同一之后的象征,其间意象不只是外在的,亦是作者本身。陶渊明在混迹仕途时感叹:“望云惭高鸟,俯渊愧游鱼”,讲自己是失去自由的“羁鸟”“误落尘网中”,鸟已不但是他的寄托,简直就是他自身的外化。正因为这样,写山气写鸟,实在是讲自己性情与外在性情相一致,流泻畅然,自由飞翔。这种自然的抒写,不但体现了性情的真,而且也达到了表现方式的真纯而不虚饰。所以后来王国维在论及诗人创作隔与不隔以及无我之境时,认为陶诗属于不隔,且如“采菊”二句则是典范的无我至境,并进而声称“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④其实绝对的静是不存在的,陶诗正是由于性情融于对象达到了真,所以从真的自然特制出发,我亦自然,自然亦性情,故不存在一个由此及彼的转化,不需要许多人为的中转媒介,就形成了“由静中得之”,也就没有任何矫饰。 此外,还需特别提出的是由此而产生的陶诗的语言风格与白描手法。陶诗这一特征当时曾被视为“田家语”,这中间或有讥诮之意,殊不知这正是性情显示。性情率真,又寄心田园,所以必然会“田家语”而不假雕饰。明人谢榛批评那种认为陶诗“不文”的观点:“皇甫湜曰:陶诗切于事情,但不文尔。湜非知陶渊明者。渊明最有性情,使加藻饰,无异鲍谢,何以发真趣于偶尔,寄至味于淡然?”⑤此说甚有见地,指出陶诗用于平淡乃出于性情表达要求,因为自然实是万物之质性,又是人的自然而然的感情,诗的表达作为性情运动,也就不必倚仗任何奇异的矫饰。这样自陆机以来“诗缘情以绮靡”的绮靡也就被摆脱了。陶诗中即便被认为“风华清靡”之作,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之类,也都是清风朗月,若清流直泻,在平淡天然的语言与简远萧散的白描中,透出自己的甘醇和真挚。 正因为陶渊明注重性情追求,其诗作亦是性情的艺术体现,因而读其诗作自不免会感受其人,并且通过诗的艺术美感,更加完善和丰满这种性情,由中体会到诗的无限与人格的无限。或许可以说,陶诗性情的真正价值乃在于其真醇,在其自然无限。我们一般人的通病在于往往囿于一个狭小的天地,驰竞于世俗的功利,所以永远不能解脱,性情也就得不到充分的挥洒,而一旦跳出这种困境,如陶渊明一般,在广阔的视野中静观这一切,寄身于自然的造化与宇宙的情怀,那么就会真正的超越。也许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及陶诗是永恒的,永远净化着我们。 【注释】 ①《庄子 · 渔父》。 ②萧统《陶渊明集序》。 ③叶梦得《玉涧杂书》。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 ⑤谢榛《四溟诗话》。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32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唯像论和本体论哪个更直观?——专答刘锋
热度 3 iwesun 2011-2-2 00:31
唯像论和本体论哪个更直观?——专答刘锋   刘锋说他讨论问题依赖与直观,镜子里面就是幻觉,这是常识,我们不应该挑战常识。   其实,我是最讲直观的,问题是,这世界已经被马满神(刚想写繁体字,这厮提意见了,换一个吧)把火车开到太平洋去了,俺就得跑到太平洋去砸火车。    刘锋的直观其实不是他最原始的直观,而是被马满神污染的直观。   掐一把大腿,生活就是得过且过,根本没啥理由,也不需要理由。   本体论是要看破像,寻找一个真正真实的本体。   到底那个是直观,哪个更简单,哪个更好理解?    挑战公认的常识,本来就是理性的任务,但这不是为了把问题搞复杂,是为了更接近原始的直观。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190 次阅读|3 个评论
空和色的反射(1)——能量还是信息?
热度 4 iwesun 2011-2-1 16:37
空和色的反射(1)——能量还是信息? 1.只有方法论,没有本体论   前几日,刘锋和我继续争论本源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早说清楚了,他绕不过弯来,我也没办法。    我早就说了,只有方法论,没有本体论,你的本体论是你根据方法论瞎编的,你讨论本体没有意义。    刘锋偏要讨论,只好讨论。   他说,“物质进化出生命,生命产生意识,意识感知信息,所以物质是第一性的,信息是最末等的。”   我问了,不说信息了,说信号,人存在之前是否存在信号?是否存在电磁场?电子是否可以和原子核交换信号?   我的本意是说,你讲唯物,就不能否认人存在之前,存在电磁场,你管电磁场叫电磁场,我管它叫信号,叫法不同,有啥本质问题么?   刘锋胆小,怕着了我的道,这正是我问你的,你必须先回答,别来问我。   我说可以,回答Yes,存在,一切都存在。   他说好,按照我们的约定,物质之前,没有生命,生命之前没有意识,没有意识就没有信息。电磁场不是信息,也不是信号。   我拿他真没招,我说了多次,是体系的转换,你按你的体系来,永远正确,还争论个啥?   争论就是体系的变革,你不能一上来就给我约定了,你约定了,还有啥好谈的?    任何一个体系的正确性,都是依靠自身的逻辑自洽性保证的,这个正确性是实验无法验证的,实验验证的只能是其逻辑错误和适用的边界条件。    讨论一个体系的好坏,主要是讨论其方法论下的适用性,一切本源说本体论都是一个寄生虫,是幻觉, 是习惯,你习惯把这串01当成牛肉,就流出另一串01哈喇子,没啥不可以,但你不可过分当真,你过分当真,就是哈喇子主义,外星人也许不流哈喇子,你就无法理解外星人了。   其实,刘锋追问我,人之前有没有电磁场,完全可以是另一个答案:No。   人之前是存在一个东东,叫不叫电磁场,一定不叫,因为叫这个动词的主语是人,没有主语一切不成立,是不是电磁场,也一定不是,电磁场仅仅是人对一种客观现象的简化认知,真实存在的,绝不是电磁场。   既不叫, 又不是。   为什么选择Yes,是因为刘锋强调唯物,我跟随建立我的体系,不至于冲突太大,好理解罢了。   如果,遇到搞唯心的,我就可以用第二个方案,一样是跟随建立我的体系,不至于冲突太大,好理解。   刘锋说,你不要另起炉灶,修正即可,只要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哪怕你搞出个神仙,在物质进化出意识的时候,推了一把,也可以啊。   变者,永恒变化,啥都是变;不变者,永恒不变,啥都没变。    本体论本来就是寄生虫,是幻觉,如果人类真的把牛肉和白菜都用一串01代替,这个世界就要灭亡了,因为你不会流哈喇子了。   寄生虫也是需要的,你的体系修正后,如果寄生虫太不协调,也是不好。   所以,我是有充分的理由,建立一个冒牌的新体系:   存在=信息。   你说这个体系和你的唯物修正出个神仙是一个效果,无所谓的,一个是中文,一个是英文,大家说一件事儿,外星人连中文和英文统统不用,一定是用外星文。    革命者通通都是反革命。   王号一边说时间是虚幻的,一边又说中国古人早知道;时间都虚幻了,那里来的古人。   现象说可以说是现代物理的一个深刻总结,哲学自身的现象化呢,就是要抛弃本体论,而只讨论方法论。   其实,真无所谓,修正和创新,其实本无差别。   看到了,唯信息在本体论上是柔性的,为什么是柔性,主要原因就是本体论根本就是假的,你说啥都无所谓,主要的是方法论。    再次强调,没有本体论,只有方法论,体系的好坏不是正确性,而是方法论下的适用性。   名字真的这么重要么? 参考:    观察者与认知论之起点(1)——唯心的唯物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30do=blogid=265335    唯信息论新时代的唯心论变种?——专答刘锋同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30do=blogid=265534 2.马克思不过是一山贼   其实,偶是很喜欢真正的科学主义者,因为这些人本质是老实的。   当然,那个队伍里都有奸细,科学主义者队伍里也有冒牌货,能混到繁体字这样的双料间谍,也是一种巅峰。       李铭 被俺界定为最坚定的科学主义者,他在他的公告栏里写道:   『 哲学在科学家的脑子里,不在哲学家的书本里。 』   说的真好,说到俺心坎里去了。      马克思原本就是一山贼,除了写书评之外,还干一个一件事儿,就是圈了块地,打出个招牌——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个老滑头,其本来面目是不可知论,是用来批判知的,“你知道的一切都是假的!”,这是真理,你是打不倒的,只有他打你,你还没办法还手。    唯物,其实是弱智,眼里只有馒头,馒头到底干啥?他根本不管,别的啥不会,但有一点,就他手里有刀,一把实实在在的刀。   这俩老头在一起,其实是貌神离合,老滑头让弱智杀谁,就杀谁,于是,这个山头还真的立住了。   刘锋说了, 哲学只管基本概念,不管基本方法,只要你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其他的呢随便玩 。   哲学如果仅仅是一面杀人的旗帜?你要他干嘛?   你自己说的,奥卡姆剃刀,直接剃掉。    唯物论是有基本套路和方法的,但这些东东,小马同学这样的科盲是根本不知的,如果你突破了这些方法,其实已经是唯心了,因为你找不到区别了。   存在时不能做为唯物和唯心的分界,因为大家都在讲存在。   唯物论的核心方法有两点:    1.绝对的组成观,   唯物的组成观在其整个方法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的一定不是你的,无论你如何细分,这一条不能变, 这就叫物质。   这一条是不能变的,你一变,麻烦大了,说不清了,闹鬼是一定的了。   唯物的数学方法的引入,其基础就在此,因为可以分割,这个分割是明确的,不会分到最后,就分乱掉。   没有这个基础,物质本身就是不可测量的,物理学大厦直接倒掉。   没有这个基础,你的分身就存在,就可以超时空作用,超时空就直接和唯心接轨。    2否认超时空   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不同意,近代物理学很大一部分就是在研究超时空,怎么是唯心了呢?   慢慢说。   唯物的绝对的组成观,导致一个推论,就是 临近作用原理,临近作用原理是否认超时空的。   突破这一点,直接和唯心接轨。   有人说,不对,科学是借助仪器的,唯心是借助脑子的。   这根本不是本质区别,人类可以造出的任何仪器,本质上自然界全部存在,而且更强大。   如果,超时空存在,科学讲究仪器,唯心讲究修炼,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这也正是科幻片里的一个主题,科技和生物进化,半斤八两,没谁有啥优越性。    王号说,科幻就是唯心的,一点没错啊,科学走到最后不是否认了神,而是创造了神,只不过这个神更加清晰罢了。    3进化论    进化论是唯物中最不着边际,却又不可缺少的部分。   啥东西都可以赖到进化论上来,任何现象都可以一带而过,“进化的结果”。   其实进化论的问题非常多,经常把无知当做了已知,把工程技术当成了科学本身。   系统论除了搞搞系统优化之外,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有序的起源。   这个问题目前科学是搞不定的, 要么是系统直接死掉(热寂),要么是在奔向死亡之前的回光返照(协同或耗散),要么你直接引入万能的上帝,做永动机;你还有别的招数么?   但要记住,真正的唯物观,必须是真正的自然观,这个宇宙爆炸了不要紧,整体的大大大的宇宙,一定是无情无尽的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回答一个终极问题,大大大宇宙已经存在了无穷万年,否则,这个大大大宇宙就是神创的。   真正的宇宙神。    进化论的细节,毛病更多,不要以为一个现象是常见的,我们的科学就真的理解了,更不要以为一个事物是我们能够实现的,科学就已知了。    人们经常搞错,因为能用了就懂了,就已知了。   物理随机数发生器,工程实现很简单,连算法都不用,因为现实中噪音普遍存在,你拿来用就是了。   你能用,甚至你造出来了,但你根本不知,甚至不可知。    之所以能用,因为他本来就存在,从来就存在,还普遍存在罢了。   你永远都无法真的懂,真的知。   进化论企图解释物质到意识的起源,其实连最基本的生命发育问题都决绝不了。   一个受精卵中遗传物质信息,是如何突破空间屏蔽,对各向同性的空间表达,识别和构造出正确的空间结构表达,你不能有一个全局的设计和指挥员,信息串行在细胞间交流,每个细胞是看不到整体的,每个人虽然有一份整体的计划书,又有什么用呢?    意识起源就更古怪了,你不能引入一个动态的0,也就是不能有负的意识,在没有负意识的绝对的0,要产生出人的意识,纯属瞎说。    但是,进化论确实是唯物的一个消灭神的法宝,尽管其实他还在借用了神的万能。   近代物理学家其实真的不在乎马满神的山头,走到哪儿算哪儿,根本不在意那个马满神的招魂幡了。   近代物理学家,已经描绘了一个人可以成为神的前景,大家指望来个彻底突破,人类就可以集体升仙了。   在这方面,人类的集体的热情是很高的,不亚于当年秦始皇去海外仙山,找长生不老药。    这一点,后面有机会再讲,简而言之,真正的唯物论是牛顿开创的,而且一直在物理学家脑子里流传,马克思的唯物论就是一空壳,可有可无,毫无意义。   你要是不停地修正,最后修正出个神仙,更是没必要存在啥唯物论了。   这个世界只有方法论,没有本体论,本体论毫无意义。 3.中学毕业了没?   很多人说我写的不懂,长且绕。   长是不假,为啥长? 我说了,基于唯信息论,一个观点要说穿从电子到人类社会,整个可以被称之为规律的东西,还包括对科学对自身的批判,对文化的批判,啥事情都在冒泡泡,不长也是不可能的。    但绕是我坚决反对的,为什么批繁体字,就是这厮才是真绕。   有人说我绕,可能也是有原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你中学时否真的毕业?   繁体字是一定中学没毕业,你是怨不得他的,天生是科盲,没办法。   中学毕业的条件是,没有牛顿,你要能独立走完中学的课程的内容。   你达不到,你中学真的没毕业。      中学毕业两大标志:   1.坚信世界时连续的;(参考: 离散还是连续?(1)牛顿仅仅是个数学家(TO 罗军) )   袁贤讯同学就坚信“世界是连续的”,这很好。   2.开始怀疑实证的本质作用;      这两点,缺一不可,没有这个阶段,你想跨越式发展,都是假的,就如繁体字这般,以为自己悟了,其实还差老远。   当年中学就毕业,不是后来补的,气球星寥寥无几,小平同志是一个。   气球星到底有几个人真正中学毕业?   机密,核心机密,这个核心机密是比星门还高N个数量级的核心机密,一但泄露,气球星彻底玩完。       只要是真的中学毕业,其实,偶说啥,无论如何说,随便说,云里雾里的说,结果都只有一个,就是,你懂的。 4.空和色的反射   繁体字的理想,其实远非天安门立个孔子像,最好是立个佛祖像,至于这个印度阿三,是不是能把大家都镇住,这厮心里没底,所以一直不敢说出来。   孔子就孔子,也不错,只要是有内容的都可以。   这厮在搞渐进式革命。    要说纯哲学,人类的高度确实在佛祖哪儿,至少从动画片里看是如此。   但唐僧(唯识宗)确实该杀的,没啥原因,就是唠叨,唠叨来唠叨去,还唠叨的无比详细,反倒是丧失了大义,最后连要干啥,都忘记了。   前几日, 九莲居士 跑来当唐僧,唠叨出一堆的细分,真正的细分不是和尚的强项,佛祖当年唠叨,不过是从不同的侧面,说一个大义,想让你更明白些。   佛法大义传到唐僧手里,就只有唠叨,没了大义。   所以,唐僧这个冒牌的印度阿三,再到花果山唠叨,没啥好客气的,手起刀落,咔嚓。   为啥谈起佛,前几天谈到了一花一世界和反射, 何新东 说了:“ 世界万物尤其表象和内在本质构成。因此,佛教有法身\报身\应身的说法,对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花朵本身提供了形成颜色的生物化学物质、结构、形态,至于它是什么颜色则是在不同的光线环境下和人的交互产生的。”    这已经是被唯物污染的反射了, 不得不提到鲍大仙人升天的要旨,鲍大仙为啥升天,就是只听半句口诀,师傅说“色即是空。”,鲍仙就下山了,果真升天了。   师傅还有半句,“空即是色。”,鲍仙根本不听,听了就麻烦了,就升不了天了。   反射的真正含义,如果仅局限在 何新东 的层次,其根本是毫无意义,其方法论,还是唯物的套路。   什么是空?   简单的说,就是物质的内禀属性,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什么是色?   简单的说,就是物质在外部环境中的表现形式,是物质外在的属性。   佛祖当年用梵语讲的这两个物质属性,是不是“空”和“色”,这两个字,我是不知道,但这个空和色的选词,还是相当精准的,至少从动画片里看,是如此。    佛祖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说物质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现,其实是可以转换的,这个转换操作,就是反射。    佛祖为什么会选用空这个词,作为物质的内在属性的概念,动画片里没说,但其精准的告诉我们,物质的全部内禀属性,都是可以通过反射,转换成外部表现,最后剩下一个空壳,啥都没有,是真正的空。    从动画片里看到的吠陀 ,确实让我震撼,因为唯物论,是直观的, 何新东 的半拉子混合式唯物论,也是直观的,但吠陀能在几千年前,就把这个认知推向 抽象极限 ,确实是一个创举。   吠陀是个外星人,但和尚都还是猴子了。   再说一个反射的直观的例子:一个外宇宙人,到本宇宙考察,考察结束,要回去了,要带走宇宙的全部信息,取了一根棍子,在棍子上刻了一个点,说,好了,这个点就能代表这个宇宙了。(买没听懂的人,还是找把枪,对着自己脑袋,开一枪,就彻底开窍了。)    一个宇宙的全部信息可以等价到一个没有体积和宽度的点上,一个点可以代表宇宙的全部信息,这才是真正的反射。   其实,反射也只不过是幻觉,信息还是信息,一点都没变,但是人们因为习惯于一个物质世界,看起来就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人类一直在找变化背后的不变,随着问题的深入,物质已经不能担当这个终极的不变量了。   很多人一直反感唯,尤其是号称自然主义的传统中国哲学家,差不多够用就行,anonymity就常常对我说, 掐一下大腿, 就是这个意思。    倪鹏云 同志把信息的地位提到物质之后,升级了, 黄秀清 提出能量交换子, 刘锋 同学同意引入神仙,大家都企图改良,而不是突破,因为唯物论的科学在牛顿开创之后,实在是太光辉灿烂了。    我严肃的说,这些改良会毫无用途,唯信息论的核心方法——反射,如果不是建立在吠陀的全面的空的基础上,是彻底无效的,所有改良总将一事无常。    一个概念——物质,为什么大家会情有独钟?   我早说了,概念仅仅是一种习惯,是一个体系的方法决定的,其本身并无实质内容。   物质,物质,除了你联想到金银财宝,大鱼大肉,伽利略二球之外,你真的能说一点非信息的本质内容么?   物质是一个抽象概念,你如果不具有抽象能力,眼睛老是盯着金银财宝,大鱼大肉,你物质观,其实也是虚幻的。    物质,仅仅是一个传说,用的久了,就会产生感情和幻觉,仅此而已。   唯信息论和信息论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信息论是面向信号处理的一个理论,是基于物质,也就是我们说的硬件,又独立于硬件的信息分析的理论,仅此而已。   唯信息论,是要解决我们这个世界的起源的问题,世界原本没有任何先验的规则,你不能因为力,来描述单元之间的联系,一个纯正的噪音世界,没有也不能有其他任何规则,产生我们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这一问题上,你如果不唯,就只能会 中道崩殂 ,一事无成,因为你既然有了先验规则,就不在需要其他方法,仅仅是添加其他的先验规则就可以了。   比如,暗物质,暗能量,你需要啥,就添加啥。   唯信息论,就是要彻底的依赖反射,把全部物质的内在属性,反射到系统属性上来,在不需要任何先验规则的条件下,仅仅从随机系统,得到一切物质属性。   你焉能不唯,焉能不空? 5为什么是信息,而不是能量?   这个问题,其实 黄秀清 同学,应该是知道的,因为一个搞物理的都知道,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必然要伴随一个新方法,否则,玩概念,是哲学家的事儿。   很多人已经习惯能量了,为什么用能量概念替代物质,做世界的基础,原因只有一个,能量是虚的,虚了好办事,你想变啥,就变啥。   其实从物质到能量这一步,根本不涉及物理学的本质,牛顿的老根儿,丝毫没有动摇,从方法论上看,用能量取代物质,方法论没有任何更新。   这也是能量说为什么如此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根本原因。   物质到能量,其实压根儿没变,换了张皮罢了,纯属模仿肉食者炒炒概念而已。   既然要挖科学的老根儿,还得看你是否真的了解牛顿。   牛顿的微积分,从技术上为数学分析打下了基础,其后续发展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只要坚持 唯物的组成观即可。   伽利略的二球,到底在验证啥?   很多人以为是验证一个物理定律,鬼扯,伽利略的二球本质上只有一个作用,是唯物的组成观,在我们这个宏观世界的适用性。   牛顿的死穴,到底在哪里?   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薛定谔的量子力学?   都不是。   牛顿自己也在找,但没找到,最终回归上帝。   牛顿是真真具有科学精神的科学家,尤其是牛顿的晚年,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做的。   真正把牛顿一掌毙命的,只有一人。   这个人就是,   马赫。   (写的太长,待续吧。    黄秀清 同学在仰望星空,还得给她点时间考虑,否则,她说的,没有一条是真的重点。   先务务虚,下次玩真的,一条一条探寻物理学的真相。   其实,答案我早就说过,最近的一次在说, 离散还是连续?(1)牛顿仅仅是个数学家(TO 罗军) ,第二篇还没写,但你懂的。 )
个人分类: 杂感集和|228 次阅读|5 个评论
北京共识VS华盛顿共识(2)——华盛顿共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分析,兼及方舟子等对中医观点
热度 1 lvnaiji 2010-9-26 15:58
吕乃基 华盛顿共识在实践中的失败有其深刻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根源。 首先,华盛顿共识没有或较少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心理学质疑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行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决策的偏见和局限,指出市场决策需要有从试验和错误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只存在有限理性选择。行为金融学发现金融市场波动受大众心理影响,经济决策不是个人独立的理性行为。演化生物学与演化心理学否定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认为人是贪得无厌的个体动物,证明任何生物的具体需求都有上下界。人本质上是社会动物,个人利益只有在符合群体利益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博弈论研究了多均衡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竞争过程中促进合作行为。 其次,华盛顿共识忽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 ( 制度 ) 对此的作用。信息经济学否认市场竞争在信息不对称下的有效性,指出政府规制和监管的重要性。非线性经济学发现规模效应导致路径依赖,先占市场而统治市场的技术标准不一定是最优的,垄断企业的称霸可能是逆向选择而非选优汰劣的结果,所以需要反垄断法打破恶性竞争。企业家行为和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发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其动力不是来自保护产权,而是来自保护创新,亦即提高破产程序的效率,限制私有产权对新技术引入的障碍。实验经济学发现市场行为取决于游戏规则,不会无条件地收敛到最佳状态,法律和规则设计应当有谨慎的实验过程。因此,政府在制定竞争规划和技术标准上有重大作用。 第三,华盛顿共识混淆了理论与实际,也没有看到历史与现实的区别。理论是简化的,而实际则复杂得多。看不见的手只存在于工业革命前小规模的市场经济。现代的混合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和非政府非赢利的社会经济,才能实现效率、稳定和公平的持续发展。市场竞争是良性还是恶性循环,取决于市场、政府、民间社会之间的互动。经济混沌和经济复杂的研究表明,经济更类似生命系统而非力学系统。持续的经济波动和新陈代谢是熊彼特创造性毁灭机制的核心。 最后,华盛顿共识把世界经济看作是完全均一和透明的,而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任何生命系统的开放都是适度的。要维持非均衡的存在,企业、国家和细胞的合理边界都是选优汰劣的半透膜,既能吐故纳新,又能阻挡敌对势力入侵。这就否定了无条件自由化理论 。( 陈平 . 华盛顿共识的失败与经济学变革方向 . 文汇报, 2005-05-15) 以上 4 点归结起来即新自由主义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缺陷。第一,还原论。将人的行为还原、归结为经济利益,忽略个体及个体间的心理相关与合作;将复杂的现代经济还原为只存在简单关系的原初状态,以机械决定论来认识和处理有机的关系。这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和作为认识的底线、模型和参照系是可行的,而一旦将模型等同于现实,失败也就难以避免。第二,没有考虑到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对于前者,对内,把市场理解为均匀的内部无差别的一,没有独立的个体和个体间的差异;对外,把市场等同于社会和国家,排除社会和政府对市场的影响和干预。对于后者,没有考虑到拉美、俄罗斯和东亚 ( 即使是发达的日本、韩国 ) 不等于内生型国家从零开始的市场经济,割断历史,认为各国 ( 地区 ) 处于同一起跑线。总之,认为对象是同一的、不变的,将抽象的认识阶段等同于全部,以及认识等同于实践。 华盛顿共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特征一直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和近代科学革命。差不多在 2500 年前,古希腊人就意识到,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这个存在可以被认识,以及可以经由理性来认识。这一存在是杂多背后的一致者,变化背后的不变者。古希腊人的信念在近代科学兴起后得到充实、完善和成为现实。近代科学应用归纳、抽象、分析和还原方法,剔除主体、个性、语境和偶然性,得到客观、普遍、一致和必然性。西方世界的成功,特别是科学的成功强化和放大了华盛顿共识的信念,也扩大了与其他社会和国家的鸿沟,扩大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博主日前发文: 还会有下一个肖传国事件吗? 有网友发表各种评论,博主已逐条作答。此处在分析华盛顿共识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时再顺便提及。 方舟子等对中医的否定,以及坚称地震不可预报,或地震预报不是科学,其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大致即此。参见: 中医药的地位 知识的视角 。方舟子对科学划界唯一和不变的执着,表明他持近现代科学的立场,非此即彼,既排斥传统,也否认后现代,没有历史和发展的观点。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66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参加第四届中国语义Web国际研讨会
pukin 2010-8-19 19:09
第四届中国语义Web国际研讨会(CSWS ' 2010)今天在清华信息科学技术大楼(FIT楼)召开,上午、下午各听了一个Tutorials(导引报告),明天是正式的大会和分组报告。顺便拍了几张照片: FIT楼大堂 FIT楼也是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所在地 FIT楼一角 上午报告 下午报告
个人分类: 图片百科|48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底”(10):现代性的本体论基础
lvnaiji 2010-8-11 09:17
吕乃基 所谓由本体论来理解底,在于由历史和逻辑(结构)考察认识过程与所认识对象的关系。 一、历史视角 在上述的两条道路中,认识过程的第一条道路是从分析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而第二条道路则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因而简要地说,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就是分析和综合。然而历史地看,研究对象并不是一直这样存在着,而是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部分到整体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部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整体的。把认识过程和对象的历史结合起来就可以发现,分析或第一条道路,就是对现存事物发展史的回溯。 以自然科学为例。近代化学始于 17 世纪。一开始,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机物、矿物、空气和水,认识过程所对应的是自然演化发展的结果和杂乱无章的个体。然后化学在第一条道路上逐层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到 20 世纪初,又发现原子是由核与电子构成。这一认识过程就是沿自然界自身的演化回溯,一直到某个关节点。生物学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从人、动物和植物整体开始解剖,发现他们都是由各种器官构成,到 19 世纪又发现器官由细胞构成,再追踪到细胞器、核酸和蛋白质,进而发现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直到 1953 年发现 DNA 的双螺旋结构,表明生物学的第一条道路在从自然界演化的结果回溯的道路上走到了达关节点。由此可以看到,认识过程的转折点正对应于对象演化发展的起点。而作为起点,不仅是对象演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而后种种多样性的共同基础。然后认识再回过头来,化学在 20 世纪转向,先由量子力学阐明核与电子如何形成原子, 30 年代后量子化学阐明原子和原子如何形成分子。 1953 年后,生物学的发展在继续回溯(如人体基因组)的同时力图构建染色体模型,以及阐明生命的本质。在第二条道路上,认识过程与对象自身的演化相一致,一直又回到现实之中,同时也逐步认识对象的多样性。化学研究 100 余种元素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千万种化合物,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更是丰富多彩。但现在的个体不再杂乱无章,原子是千万种化合物的共同基础, 4 种核苷酸的排列组合和遗传密码是生物多样性的共同基础。 简言之,对自然的认识先是由对象演化的结果回溯,以揭示其发展的起点和多样性的共同基础,然后再由起点沿着对象的演化过程上升,以在思维中重建其现实的高级形态并认识其全部的多样性。 人类对自身和对社会的认识也是如此,从现状开始回溯。这种回溯始于公元前 5 、 6 世纪或更早,在中国、希腊、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处。不过只有希腊开始的西方文化回溯到了关节点。 所谓现状,也就是传统社会的血缘关系、地域关系和生活方式等,都直接源于自然,天人合一。所以传统社会实际上是自然界各种关系的 直接 延续。文艺复兴运动人的解放,特别是个体的解放回归到社会的基点。 近代之后,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机器,这是人类真正认识自己的 第一步 , 表明人类从此开始从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 机械运动认识自身。伏尔泰则宣称,不论是王公还是贵族,五尺来高的人,都必须遵守机械规律。与此同时, 亚当斯密提出人都是追求自利的经济人。 启蒙运动追溯人类在形成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具有固有的内在的善恶感,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同样,自由等也是每个人应享有的自然权利。如同自然科学,这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回溯,以及由回溯而揭示的人类发展的起点和不同个性之间的共同基础。近代科学、经济学和启蒙运动所达到的另一方面成果 , 就是破除人际关系中的血缘亲属关系。同人与自然之间那种直接的、狭隘的关系相对应的 , 只能是尚未完全斩断其自然脐带的 , 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最初的社会关系形式 。霍尔巴赫认为,社会是由无社会性的游离的个人集合而成,因而是由各个部分所构成的机器,可以由理性拆卸或安装在一起 。 在传统社会被否定后,人际间的契约关系是在个人本位的社会中,个人间相互关系的起点,然后才有人际关系的全面发展。 这是人类在天人分离之后认识自身和社会的第一步,所认识到的必然是最简单的机械和自然状态;是人类(相对)独立生存的第一步,所实践的必然是作为所有活动基础的生产和经济活动;是人类自身进化的第一步,其原点必然是机器、理性和经济人,是在个人间构建社会的第一步,必然由契约开始。 所有这些,既是人类与其自然母腹之间的断奶,同时也成为在否定了传统社会后现代社会发展的起点,成为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这就是现代性的本体论依据。 近代科学、经济人假设,以及启蒙运动所揭示的成果表明 , 人性的生成过程并非在原始的自然性的基础上直接发展和构建。人性的发展必须经由否定阶段 , 也就是必须否定原始的自然性和杂多性 , 达到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契约下的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以及在自然状态下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个人以及人类发展的起点,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底线,也是不同个性共同拥有和遵守的普遍性。这就是现代性。一旦人类揭示、认识了现代性,也就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人。 现代性只是发展的起点和个性的平台,人类并没有就此停止脚步。一方面在认识和实践中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和培育现代性,如在工业技术中形成的技术理性,在流水线基础上形成的现代企业制度等,并且传播和推广现代性;另一方面则在现代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如对机械论的批判,对技术 / 工具理性的批判,对单面人的批判,对经济人的批判,等等。所有这些批判从根本上说不是也不可能抛弃现代性,而是意味着在现代性基础上的提升和丰富。 自然科学在从人是机器这一起点开始认识人自己之后即逐步上升;人是化工厂、人是细胞的王国、人是动物,一直到现代医学模式认识到人是社会中的人。经济人预设假定人是合理自利的,每个人都有捍卫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和能力。这并不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而是提示人们在考虑制度安排的出发点时,从人有可能为恶的低调假设着眼,而不能建立在圣人永善的高调假设上。这一假设又是向上开放的,它只是一种底线设置或低调预期,人们不知道它是否能推动人性向善的提升,但至少它不会妨碍这种提升,可以禁止抢劫,但决不会妨碍 慈善 。 启蒙运动的自然状态只是人类的起点,在由此起步之后,人类还要构建社会,罗尔斯所提出的目标也只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观念。人类还要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继续攀升。这就是 提升的含义。 丰富的含义是,一方面现代性为个人的安身立命和个人之间的交往设立共同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性又 向多种不同的价值理想和多样化的生活形态开放。在无知之幕和原初境况所设定的道德标准正义的基础上,每个人完全可以结合主体的特点、出身和环境,以及经过主体的努力而走上各异的人生道路,养成不同的个性,选择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成为社会中的强者或弱者。 二、逻辑视角 此处,所谓逻辑视角,也就是结构和系统的视角。由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一致性可知,事物现状的逻辑框架和系统结构浓缩了自身的历史演化过程,事物演化的起点也就是该事物逻辑框架和系统结构的基础。 在自然科学领域,就对象而言,在自然史上核与电子在先,原子和分子在后,那么在结构上,核与电子就是原子和分子的基础;在自然史上小分子以及核酸和蛋白质在先,细胞在后,那么在结构上小分子以及核酸和蛋白质等就是细胞和高等生命的基础。 就学科体系而言,作为逻辑的东西,所对应的历史的东西是认识史和对象自身的发展历史 * 。 从对应于研究对象的发展历史来看,在旧的化学教科书中,内容的编排一开始是矿物、空气和水,然后是各族元素及化合物,最后才是原子结构;生物学也是如此,老的生物学从生物个体出发,然后是器官、细胞,最后才是 DNA 和蛋白质。这样的概念体系正与研究对象的演化过程相反。 20 世纪后,随着化学认识过程的转折,学科的概念体系也发生转折,例如无机化学从氢原子结构,从各种原子轨道开始,然后是各族元素,最后达到对复杂化合物的认识。上世纪 50 年代后,随着生物学认识过程的转折,学科体系先是 DNA 和蛋白质,然后是细胞和各种生命现象。在转折后,学科概念体系的展开转为按研究对象本身的演化过程来进行。在作为整体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如所知,物理学是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化学是生物学的基础,生物学又是人类学的基础,等等,这一系列关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研究对象间的关系正是逐级生成的关系,也就是要素与以其为基础的系统之间的关系。总之,在经历转折之后,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与其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 。 同样,也可以从对象和学科体系两方面来理解人文社会科学。 如所知,我们今日所谈论之社会由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或子系统组成,由逻辑与历史的关系原理可知,这三个层面正对应于社会生成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传统社会只是一个笼统的整体,社会基本上没有分化,没有独立的个人,生产和经济活动或者延续习俗,或者处于王权的支配之下,更没有独立的科学和技术;个人的一切活动则都处于价值理性或实质理性的控制之下。因而既然没有要素,也就谈不上系统。在近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启蒙运动之后,个人本位逐步形成,主体与客体形成对象性关系,天人分离,科学理性、工具理性代替了情感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逐步独立出来。所有这些也就是现代性,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础层面和基本要素。 现代性理所当然地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攻击和批判。既然现代性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那么自然受到传统文化的攻击(例如卢梭,本文对此不加分析);既然尚有待发展,必然受到后现代文化的批判,例如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等。 由上分析就可以理解当代种种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在社会生成的第一步,既然制度尚未生成,精神尚未提升,整个社会就处于机器的水平,处于人是机器、单面人的水平;既然社会作为系统尚未形成,社会与作为其要素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就并无二致,于是人是机器、经济人和单面人,现代文化就是科学文化、工具理性和工业文化乃至走向唯科学主义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而后以现代性为基础的发展中,对象与学科体系同步提升。 20 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的提升,由此现代性作为基础得到前者的指引;以及由于社会系统的生成,由此现代性作为要素得到系统的选择。科学、技术和经济学不再代替、遮蔽或自命为一切,不再把自己等同于整个社会,而是作为基础和要素融入作为系统的社会之中。 从学科体系来看,由上分析可以说明三个问题。其一,后现代主义本来在总体上标志着人类社会和以此为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提升,但如果没有看到现代性作为起点和基础的地位而全面否定现代性,就会使自己丧失地基和共同交往的平台并陷入虚妄的境地,科学中的索卡尔事件就是一例。 其二,如何看待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 ,也就是经济学对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入侵,这一点关系到经济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让我们联想到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在自然科学中,经典物理学研究作为所有其他运动形式基础的基本物理运动,量子力学研究核、电子以及原子的运动方式,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先于分子、生物大分子和生命,在结构上是后者的基础,因而在学科体系中,物理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然而基础并不否认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相对独立性,相反,物理学在进入这些学科时必须经过改造并受到引导。同样,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先于人类的其他活动并作为人类其他活动的基础,因而经济学也必然成为其他学科的基础。经济学作为基础不否认其他学科的相对独立性,不是要取代这些学科,相反,与物理学进入其他自然科学的情况一样,经济学在进入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时也必须经过改造并接受引导。 其三,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体系中,现代性,特别是启蒙运动所提出的理念应该成为出发点和基础。黑格尔曾宣称: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我们将这句话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改写为:在历史上是最初的东西,也必然要成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 总之,在否定了传统社会之后,经济活动和经济人假设、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个人本位及各项天赋权利,以及彼此间的契约关系,既作为迈向现代社会的第一步成为而后社会发展的起点,又作为基本的要素成为社会系统的基础。现代性既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参考文献: * 此处着眼于本体论,与认识论有关的内容 请见文献 Ⅺ 。 . 周穗明:《智力圈》,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79 页。 葛力:《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297 页 秦晖:经济人与道德的底线,南方周末, 2002 年 3 月 28 日 吕乃基:论自然科学与自然史的关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2 年第 2 期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海南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452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太极篇(兼谈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luocun 2010-7-29 22:51
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连续里有离散,离散里有连续,曲线窈窕,深邃美丽。(如此美丽,以至于咱们的邻居都把它放到国旗上了。) 有时候我会设想三方围棋,胡思乱想纹枰上的三国演义,觉得第三方或许可以用太极图来做棋子,打破传统围棋的非黑即白。一转念,又觉得不必那么着急创新:传统的黑白世界,不已经是运动中的太极图了吗?虽然,千古无同局,局局都由黑白二色步步堆砌而成,盘面上似乎仅只离散的阴阳;可是,断与连、虚与实、厚与薄、攻与守、先与后、生与死,回回都在不停流转中,没有哪个是绝对的,没有哪个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而围棋的真谛、围棋的乐趣也正在于此。离散的阴阳生出超越非黑即白的大千万象,围棋之太极是也。 围棋的黑白变幻似乎已经登峰造极,计算机里的阴阳造化却更是变本加厉。如果说数字计算机有一个基本的0和1的层次,而一切程序都是由0和1堆砌而成(以后我会说明为什么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而数字计算机归根到底其实并不是离散的),那么从电子音乐到网络视频,从自动驾驶到天气预报,从魔兽世界里的出生入死到QQ空间里的儿女情长,当然还有电脑围棋的冥思苦想,全都是0和1的太极,却也全都不是非黑即白。 棋子的层次上的非黑即白,并不意味棋局层次上的非黑即白;比特的层次上的非0即1,并不意味着实际应用层次上的非0即1。下围棋,就是突破非黑即白:从黑白分明到生死不明。编程序,也是突破非0即1:系统安全还是不安全,稳定还是不稳定,好用还是不好用,效率高还是低,算法是好还是坏,实时性是强还是弱,不再是0和1的分别,而是尽在0和1的太极之中。 如何突破非黑即白 ?答案似乎简单,围棋之为围棋本来不在于非黑即白,计算机之为无所不能的计算机本来也不在于0和1。玩围棋太极,就是突破非黑即白;玩编程太极,就是突破非黑即白。 连所谓黑白摄影,其本质也不是非黑即白,其所依赖的其实是黑白两极之间灰度的表现力。即使是对真黑(true black)和真白(true white)的追求,原来也是为了保证照片上两极之间有尽量多的灰度层次。 推而广之,如何突破非黑即白?答曰:世界本来不是非黑即白。放下对概念的执着,尤其是放下对概念的 高阶离散性 (或曰非黑即白)的执着,就是突破非黑即白。 离散和连续的不同,黑与白的分别,可以说的,是可以说得足够清楚的。不必说的,也不必说得过分清楚。过度的清晰,就是在本来没有高阶离散性的地方去发现甚至制造高阶离散性,比如种族,比如男女,比如性取向,比如宗教与科学,比如科学与反科学,比如离散与连续,比如黑与白。 古人云:无极而太极。古来围棋的黑白世界里面,重要的原来不是黑与白两个极端,而是本来空空的棋盘上演绎出的黑白太极。今天数字阴阳的0-1世界里面,重要的也不是0和1两个极端,而是0和1之上太极出来的无穷丰富的可能性。是曰:太极而无极。 说得有点多了。下棋下棋。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661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概念篇
热度 1 luocun 2010-7-28 23:58
在概念层次上,离散和连续其实是互相离不开,相反而相成的。 比如说电子系统里面的所谓方波,一般图示如下: 在概念上,方波对应于系统电压的离散跳跃,比如从0.0伏左右一下子跳到5.0伏左右,(似乎)不经过比如2.0伏这样的中间状态;隔一段时间,又从5.0伏跳跃回0.0伏,同样(似乎)不经过比如3.5伏这样的中间状态。 然而,如果看看上图的纵坐标:电压,很明显在0.0伏与5.0伏之间有众多的、连续的取值;而当我们谈论跳变的时候,这些取值哪怕不是实际上发生了,至少在概念上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就是说正是因为系统本来有可能处于2.5伏这样的0.0伏与5.0伏之间的其它电压,我们才可以说0.0伏到5.0伏的变化是个瞬间的跳变。就是说, 电压这一离散跳变在概念是相对于电压取中间值的可能性才成立、才可以得到理解的。在这个意义上,离散跳变离不开连续取值的可能性。 如果说电压取中间值只是概念上的可能性,而实际上可以不算数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上图的横坐标:时间。按照上图,时间的流逝显然是连续的了;而且似乎可以说,如果我们要理解跳变的离散性,要把它理解为瞬间飞跃的话,时间的流逝必须被视为连续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所谓跳变,就是当时间取无穷小的极限时,电压的导数为无穷大,如此等等。反过来,如果时间是一秒一步那样离散地流逝的,我们就不能给时间取极限,那么我们最多只能说在这一秒钟里,电压从0.0伏变到了5.0伏,其间的中间状态我们并不清楚,具体情况就好像被一个黑盒子给屏蔽在里面了。 总之,至少就电压的离散跳变这个例子而言,它在概念上是必须要有个连续性的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电压可能取值的连续性和时间流逝的连续性。没有这个背景,我们甚至不可能知道电压的离散跳变是什么意思。 这时候或许有人会指出:按照量子力学,物理量的取值并不是连续的,比如说能级。不过请注意,我这里所谓电压可能取值的连续性说的是电压的configuration space被视为连续的;我想能级的configuration space恐怕也是被视为连续的吧,而能级之间的离散性,也正是以这个configuration space的连续性为背景才看得出来的。此外,在量子力学里面时间的流逝也还是连续的吧:薛定谔方程毕竟是关于几率波在时间里的演变,涉及时间的偏导数的,而几率波也至少可以是configuration space上的连续分布吧。量子力学,俺只知道一点皮毛,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只是提出离散变化在概念上必须有个连续取值的背景这在量子力学里面也应该成立,留给专家们评判吧。 前面说的都是离散概念背后的连续性,下面再来看看连续概念后面的离散性吧。以经典力学为例,力、速度、质量等等物理量都可以连续变化:0.283牛顿、2米/秒、0.5197千克,如此等等。然而,这些物理量都有各自的单位或者量纲(dimension),也就是其特定的维度。它们的连续变化都是在其特定的维度上进行的,量纲和量纲之间不能混淆,一半质量一半速度、0.283牛顿 + 0.5197千克、2米/秒 0.283牛顿之类的东西是不可以的。用侯格兰(John Haugeland)的说法,这些物理量之间是高阶离散(higher-order digital/discrete)的。俗话来讲,就是在概念上是黑白分明的,不能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们从小做物理题,被要求一定要写上单位,就是表示对这种高阶离散性的尊重,不然就是犯规,所得结果数字的物理意义就是不清楚的。) 由此,我们可以说,经典力学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物理量的一阶连续性(速度、质量、力可以连续变化)和高阶离散性的并存。 那么,为什么经典力学里面会有这种高阶离散和一阶连续相结合的情形呢?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概念上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一阶连续必须以高阶离散为背景吗?这些都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管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何,上面这些非常简单的例子似乎已经足以表明:离散和连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概念联系。用高阶离散性来讲,就是离散和连续在概念上似乎并不是高阶离散的,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水火不容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它们之间的反对,似乎是相反相成的反对。就是说,作为我们看世界的概念工具箱里面的成员,离散和连续其实是不可分割的,要说什么东西是离散,就得有个连续的背景;要说什么东西是连续的,也得有个离散的背景。要想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件来用而不同时拿出另外一件来,似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离散和连续在概念上的关系真的是必然如此,我想咱们也就不能说归根到底世界本身或者是连续的或者是离散的、二者必居其一了。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722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问题篇
luocun 2010-7-21 20:39
选择题:归根到底,世界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 (A)连续的。 (B)离散的。 (C)既连续又离散。 (D)既不连续也不离散。 (E)连续的,但世间万物可以是离散的。 (F)离散的,但世间万物可以是连续的。 (G)以上全不对。 您的答案?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776 次阅读|3 个评论
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HuangFengli 2010-6-17 19:09
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 (及哲学史分析框架) 黄凤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 根据存在的三重根原理,本文回答了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本文认为哲学的外部 联系是价值观;内部联系是本体论;外内联系是认识论。并给出了分析哲学史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哲学的三重根 价值观 本体论 认识论 一 哲学与其它科学(挤出全部自我意识(伦理哲学等社会科学);不挤出自我意识(自然科学和科学学);挤出部分自我意识(经济政治等社会科学)) 有人认为,哲学的方法是反思。我赞成,但是结合作者在《社会科学学原理》一文的论述,这个观点需要做出扩展。作者的《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一文认为,反思是主体挤出自我意识而去反映主体本身的过程。主体在反思中反映了主体的历史实践内容。根据作者在《科学学原理草稿》中的定义,实践即主体。不同的实践内容,反映了不同的主体内容。政治(国内社会分工/国内阶级分工)实践反映了主体的政治内容。经济(国内社会分工/国内阶级分工)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经济内容。而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就是通过挤出自我意识来反映相应实践内容的科学。表现为政治价值观及其制度体系和经济价值观及其制度体系等。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只反映了主体的部分实践内容,因此挤出的自我意识必然是部分的。换句话说,政治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挤出相应的部分自我意识,并通过反映相应的部分实践内容来定义这部分自我意识(反思即定义自我意识,因此就必须反映自我意识的外部联系即相应实践内容,才能定义。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定义部分自我意识,因此只需要这部分自我意识的相应外部联系)。而伦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反思过程是定义全部自我意识,因此就必须反映全部实践内容(全部自我意识的外部联系是全部实践内容)。伦理学对主体的全部实践内容的反映表现为哲学价值观。因此,应该说,社会科学的方法是反思。而伦理等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是全部反思,经济政治等社会科学的方法是部分反思。 却没有人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反思。确实,自然科学不需要主体挤出自我意识,但是自然科学(自然存在反映实践)作为实践的构成部分,就必然有自我意识的控制。只是,这种自我意识不被主体挤出,是处于一种潜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因为,自然科学的目的不是定义主体自身即显意识化的自我意识,而是要定义自然存在。因此,自然科学不需要挤出自我意识。同理,作者形成《科学学原理》及《社会科学学原理》等知识,也是不需要挤出自我意识,而去定义作为自然存在的实践或主体。《社会科学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自然存在的所有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内容及其发展规律(自然科学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作为自然存在的所有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内容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国家)主体通过挤出自我意识,来反映自身的全部或部分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内容和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内容(国际自然分工实践是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外部联系.诸如科技伦理学或国际经济学等都可视为以通过反映国内社会分工实践的外部联系来定义主体自身的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 二 哲学的三重根(哲学知识体系的悖论与完备性;外部联系:(国家主体:主体主义国家 / 客体主义国家)价值观 / 论(伦理学);内部联系:本体论;外内联系:认识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等于本体论)) 哲学知识体系的完备性与悖论。哥德尔定理向我们展示了任何形式体系在不追求完备的条件下都不会出现悖论的观点。作者的理解是,任何形式体系只要不对存在作客观地反映都不会出现悖论,因为悖论的实质不是形式体系内部矛盾而是形式体系与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 导致数学史上几次危机的悖论,都是既有数学知识体系与人类不断反映的自然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既有数学知识体系内部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式是超越历史实践的新实践(后文将讲到,从研究自然存在的主体存在的科学学角度看,矛盾即使作为一种纯粹思维现象是不存在的,它只反映了既有(知识)形式体系(历史实践的反映存在物)是新实践的外部联系)。【借此,作者提出一种观点。人类用以反映存在的知识体系的元形式或最高形式是Y=F(X)(尽管作为知识的元形式或最高性质或逻辑知识,因其假说性质,真理性等于最前沿物理学知识。请参见《科学学原理草稿》科学的成果一章)。这是人类历史反映实践的总和的反映,尽管其本身作为一个知识形式可能随实践的深入而不能完备(即同向论一样,属于假说性质)。其他任何知识的形式体系,都是对存在的这三重根的深入求解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数学也一样。为了解决既有数学知识体系面对实践所遇到的困难,数(即反映存在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数经历了从正整数到0再到负整数再到分数小数再到无理数实数再到复数再到概率集合等的扩展。反映存在的外内联系的F()的形式也经历了+到-到*/到实函数到复函数到模糊函数等的扩展。数学知识体系就是反映和向的精确知识体系。其他概念知识体系是反映和向的模糊知识体系。外内联系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缺乏深入反映的内部联系之近外部联系。三种联系都是单位向的和形式。单位向、和向及存在的三重根之关系,请参见《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换句话说,作为反映实践转化物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再没有新的反映实践产生之前,该体系是完备的。当新的实践或反应实践产生后,悖论便产生了。哲学知识体系也一样。此节后文将把哲学的外部联系定义为(国家)价值观,内部联系定义为本体论,外内联系定义为认识论。在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变化之前,一个反映了哲学的这三种联系的哲学知识体系是完备的,当新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产生之后,人们便会根据新实践的反映成果来批判既有哲学知识体系的所谓悖论。新的哲学知识体系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作为外部联系的价值观会变,其后作为内部联系的本体论会相应调整,其后是作为外内联系的认识论会相应调整(认识论作为和价值观/论而成本体论的外内联系被放在最后的调整的次序位置,是因为正如前面讲到的,外内联系是人们对缺少认识或反映的内部联系之(相对于外部联系)近外部联系的模糊反映。因此,其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是处在最后的次序位置) 外部联系:(国家主体:主体主义国家/客体主义国家)价值观/论(伦理学)。根据作者对哲学的理解,本文把哲学通过主体挤出自我意识所反映的实践内容限定为国家主体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内容,尽管反应阶级主体或其他包含个体主体的集体主体的实践内容的广义哲学仍然存在(比如个体的人生观,宇宙观或各种民间宗教等。其哲学知识体系一般很粗糙、朴素。体系性和思辨性都不如国家哲学)。价值观反映了实践内容。因此价值观的外部联系是实践。国家价值观的近外部联系是国内社会分工实践,远外部联系是国际自然分工实践。不同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不同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决定了不同的国家价值观。根据《社会科学学原理》中把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大体上分为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两种,因此国家价值观总体上可分为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两种。如客体主义奴隶制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拥有先进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能力),主体主义奴隶制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拥有落后的国内社会分工实践能力),主体主义封建制国家实践,客体主义封建制国家实践,主体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实践,客体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实践,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等,相应地价值观也有这样一个序列,尽管价值观可能是以潜在于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之中的形式出现,也可能是以伦理学价值论的形式出现。这只是一个描述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和相应国家价值观发展演变情况的简单序列和总体分类。对历史上某一国家哲学的分析,就应该在这个序列中分类下指导下具体考察该国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和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后文对主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和主体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哲学的区分,即源于对相关国家的国际自然分工实践和国内社会分工实践情况的具体考察。另外,价值观作为本体论的外部联系,可能是以潜意识的形式存在,也可能是挤出了自我意识的伦理学论证如价值论的形式存在,但不管怎么样,国家价值都决定了本体的性质。而且价值是连接本体和实践的唯一桥梁,因此价值观/论是本体论的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本体论。哲学作为主体挤出自我意识反映自身的科学,其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就是主体的显意识化的自我意识。正如Y=F(X)所要表达的,人们认识某物,必须通过该物的外部联系来实现。当主体或哲学家不能如哲学学的逻辑来认识自身的时候,即碍于对显意识化的自我意识的近外部联系的反映(即不能科学地反映阶级及国家的形成、本质等),就必然追溯自我意识的远外部联系(人性论,即企图反映作为自然存在的主体或人的本质,尽管只反映了主体自身区别于其他主体的性质。唯物史观也有此因素)和终极远外部联系(本体伦),因为外部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内部联系的性质,如原子核决定了原子的性质、原子决定了分子的性质、分子决定了生物大分子的性质、生物大分子决定了生物的性质、人类的生物性质决定了人类的社会性质一样(决定不同于等于)。人们对某物的外部联系的更深入更全面的反映,决定了对某物的认识程度。比如,对自我意识的认识,如不能通过近外部联系如相应国内社会分工实践、国际自然分工实践的性质,主体就会去认识作为自然存在的人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哲学中类人猿理论就是从人类的生物层面的性质的远外部联系来反映资产阶级的自由自利人格特征的),甚至会去认识终极远外部联系的性质,尽管认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到了本体的性质中,从而完成作为外部联系的价值观决定作为内部联系的本体论的哲学过程。补充一点,本体与以既有知识为类比为人类最基础最前沿的实践(如认识超弦。向。五行。运动。变化。发展等等。这种科学假说也在随人类实践的深入而深入。)指明方向的假说不同。前者形式上超越了既有知识体系,内容上却反映了主体显意识化的自我意识。后者形式上没有超越既有知识体系,而内容上则是要反映比人类业已认识的存在物更基础的存在。另一方面,要注意到用以表达自我意识所具有的性质的本体材料也在随人类整个知识体系(含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的更新而更新。补充一点,客体主义国家哲学,因主体乏主体性,故往往不会形成系统的价值论和本体论及相应的认识论。 外内联系:认识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等于本体论)。在主体完成作为外部联系的价值观决定作为内部联系的本体论的哲学过程中,认识论起到了弥补相应哲学知识体系的逻辑缺陷。因此,价值论和认识论等于本体论。因此,哲学体系的完备性主要体现在认识论的完备性上。尽管,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认识论就通过诉诸反实践的方法(相当于使企图通过新实践来发现哲学悖论的人放弃发现的权利。上面对此有解说)根本上自圆了哲学知识体系,完成了和价值论等于本体论的过程。但是从哲学史来看,这个将认识论通过严格的推理论证诉诸反实践的方法有一个任何科学都具有的在知识的真理性上递进的过程的特点。作者粗看认识论史,对认识论的类型形成以下看法(可参见《科学学原理草稿》中科学的方法一章)。否认间接实践,只承认直接实践(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等客体主义国家哲学认识论);否认接触实践,只承认反映实践(理性论,演绎主义等主体主义国家哲学认识论);否认反映实践,只承认显意识化的自我意识(神启说,佛我说等更具主体主义特征的认识论)。 三 主体主义阶段奴隶制国家哲学的三重根(外部联系:价值观 / 论;内部联系:人格神;外内联系:认识论) 四 主体主义阶段封建制国家哲学的三重根(外部联系:价值论;内部联系:(自然神倾向)人格神;外内联系:认识论) 五 主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的三重根(区别于客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以英美哲学和中国哲学为例证。资本主义英国只分早期的主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和晚期的客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无中期的主体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哲学)(外部联系:自由价值论;内部联系:自由(自然神)本体论;外内联系:认识论) 六 主体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哲学(以反映 19 世纪中期德国资本主义早期结束结束至 20 世纪中期德国资本主义中期结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早期属于主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晚期属于客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法国日本美国等后发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此阶段)的三重根(区别于主体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哲学)(外部联系:自由价值论前提下的阶级斗争价值论;内部联系:矛盾本体论;外内联系:认识论) 七 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含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根(外部联系:阶级斗争价值论前提下的公平价值论;内部联系:(用科学主体论(朝鲜)或统一大于对立矛盾论(中国,苏联))缓和矛盾本体论(以适应相应价值论的变化要求,否则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外部联系即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主体的阶级斗争价值论冲突);外内联系:认识论)) (完稿于 2010 年 6 月 17 日 ) 参考文献: 黄凤琳,《知识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科学学原理草稿》,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社会科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 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5 月。 黄凤琳,《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黄凤琳,《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 2010 年 6 月。 说明:作者的《科学学原理草稿》是拟完成的《科学学原理》的一个草稿,是曰《科学学原理草稿》, 10 万字,已发表在作者在科学网的博客上,博客名称即 “ 科学学原理草稿 ” 。《草稿》所涉内容较多,但自成体系。《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可以当作是《草稿》的导读。《草稿》将是一本真正研究科学之学的著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科学将在其基础上踏上自觉 “ 科学 ” 之路。《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知识原理》,《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和《社会科学学原理》也已发表在该博客上。读者最好是能将他们联系起来阅读,以成体系性理解。 作者邮箱: linhuang42@126.com . “科学学原理草稿”博客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70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体论哲学与认识论哲学早己过时——答lvnaiji 先生
可真 2009-9-8 21:19
lvnaiji 先生 对拙文 我对中国哲学创新的构想 的评论: 周老师,赞同你对于西方哲学走向的分析,有两点商榷:其一,似无必要论述这一趋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相一致,甚至后者早就如何如何;其二,当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口号实在与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风马牛不相及。根本的一点是,没有西方哲学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铺垫和基础。中国哲学还有艰巨的补课任务。 博主回复 : 谢谢吕老师,对您所提出的问题,我会去作认真的思考。 这里姑且先作几点说明: 第一,我是希望找到中国的所谓社会主义时代的时代精神与全球化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我把它们一并归结为和谐精神或合作精神、非对抗精神,这是我自己对这个时代精神的把握。我在1996年发表的《生活论哲学的未来形态》就提出了以和为核心范畴的保守辩证法是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哲学的本质特征,当时中央并没有提出所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所以,尽管我现在讲所谓和谐精神似乎是迎合后者,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这是我自己通过学术研究得来的认识,只不过这种认识恰好与后者有形式上的一致性罢了。 第二,我本人是信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精神和辩证精神以及它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这也是我自己通过学术的研究达到的,这可能与我没有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过现代西方哲学有关,如果有这样的研究,也许我会有新的哲学信仰。但据我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粗浅了解,我对科学哲学是比较推崇的,我认为这种哲学是实践了恩格斯的哲学理想的,或者至少是与这种哲学理想相一致的。 第三,就我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有限了解来说,我感到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科学哲学内部有把科学与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作统一思考和研究的趋势;其二是后现代哲学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向新实用主义哲学方向的发展;其三是文化哲学方兴未艾。我觉得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撇开其他文化部门而以科学领域为限的传统科学哲学研究有其局限性,如此难以认清科学的本质,有必要把科学与其他文化部门联系起来,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科学,这本身就表明了科学哲学有向文化哲学靠拢的趋势。对于后代哲学,我把它理解为是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非对抗时代的精神产物,把它的内在精神理解为非对抗精神或和谐精神,这是我把自己十多年前就领悟到的未来哲学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保守辩证法的精神联系起来的学术原因,这与当下中国和谐社会的口号有形式上的关联,但没有学术上的内在联系。 第四,我把本体论和认识论理解为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历史阶段,在我看来,现代西方哲学是以实践论为其主流形态的,这就是说,作为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历史形态的本体论、认识论早已过时,本体论哲学所讨论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到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发展为认识和存在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后者到了现代实践论哲学阶段发展为(实践主体的)知和行的关系问题,其于现代科学哲学则具体表现为(科学的)理论与经验(观察)的关系问题,对此我在后现代形态的生活论哲学意义上把它归结(人类生活过程中的)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关系问题,进而认为生活论哲学就是研究人类生活即文化现象的文化哲学。 第五,狭义的中国哲学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或古典哲学;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即作为官方形态意识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哲学尚未超出现代形态的实践论哲学,至少在马哲界这种哲学仍然是主流。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现代新儒家哲学研究,最终促成了当今国学热的兴盛,在当今国学热中有一种回归原儒的倾向,这在哲学上表现为大陆新儒家哲学的思想涌动,我不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儒家哲学中的和谐观念根本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和谐精神,它们只有名词上的相似性,其思想内容则是风马牛不相及抑或根本是南辕北辙的。我倒认为,当今中国哲学界已然兴起的文化哲学研究思潮是有生命力的,它预示着中国哲学发展的未来,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根本方向。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984 次阅读|3 个评论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热度 3 lvnaiji 2009-7-29 20:28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可以 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三方面论述。 首先在本体论上,第一,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根本特点在于与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无关,与历史和语境无关,也就是吉登斯所谓的脱域,以及与对象本身的个性和特殊性无关,是关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第二, 非嵌入编码知识是高一层次各门类知识的共同基础。在量子阶梯和运动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序列中,关于较低层次和低级运动形式的知识是关于高层次和高级运动形式的知识的基础,前者对于后者具有非嵌入性,如物理之于化学、化学之于生物学,以及生物学之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等。从整体上说,科学 是关于人类生成之前,至少是人成为社会中的人之前的自然界(如人体的结构等)的知识体系,因而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影响 。 科学应当从经验客体的现象上去寻找背后的本体,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本质规律性的目标。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之作为古希腊本体论最高成就的最重要之点所在。 所谓科学是一种与社会及其更迭无关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进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是如此。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相应于物质需求的经济人假设和经济学是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基础。就对象而言,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自市场经济确立之日起,是先有经济人再有社会人。就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是先有经济学。由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一致性可知,在逻辑上,经济学就是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自然,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将反作用于经济学,例如新制度经济学学派,但这既不否认经济学作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性,也不否认经济人假设的低调预期。然后管理学也具有同样的基础性。启蒙运动所揭示的理念属于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权利,所有的个人在所有的社会中都是如此,然后才有各项具体的和特定的制度设计。 有必要指出,在逻辑上作为基础的东西,从根本上说就是历史上在先的东西,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中都是如此。黑格尔曾宣称: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我们将这句话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改写为:在历史上是最初的东西,也必然要成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 第三,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某种封闭性。在量子阶梯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核物理学也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中子与核物理。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 CIMS ,它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 。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正是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因而位于高层的研究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底层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或者说,后者对于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的黑箱化或封闭性。 正因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上述本体论特征,所以人们在应用这些知识时熟视无睹,毫无察觉,但并不等于这些知识就不存在。那些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性持全面批判和否定立场者恐怕没有想到,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之中,正是这些非嵌入编码知识,是建立于非嵌入编码知识基础之上的技术及其产品。在不知不觉之中,非嵌入编码知识已经对他们施加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他们的所谓批判,无疑是在动摇自己的根基。 尚需指出,上述分析强调非嵌入编码知识对于高层次的基础性,并不意味着高层次的知识可以还原为低层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必须认识到高层次物质新功能的涌现以及对低层次物质的制约,但这并不否认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性。 其次在认识论上,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获得过程具有以下共性:第一,主客体分离。正是由于主客体分离,才有牛顿和近代科学的成果,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有洛克和启蒙运动的思想,以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牛顿的朋友,洛克努力客观地看待社会,看待人,希望揭示出社会中的万有引力。启蒙运动受牛顿和英国光荣革命的鼓舞,要求排除社会的干扰和影响,追溯人的自然状态。在经济学中,随着经济活动与皇权分离,才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这也正是为什么古代有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而没有经济学家的原因。就研究的主体而言,正是近代科学的影响,使亚当斯密客观地研究经济现象,并由此而得出经济学中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看不见的手 。近现代的艺术要求摆脱传统主客体不分的状况,完全排除主体的影响如照相般精确地把对象复制下来。由此可以看到,不带主观偏见、价值观和情感,客观地看待世界,这是在各门学科中获得非嵌入编码知识的认识论依据。 第二,由侧重客体的角度分析。马克思提出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 武谷三男的 三阶段论 和马克思的 两条道路 )。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非嵌入编码知识就是认识过程中相应于不同层次的抽象的规定,这也就是前述经济人假设是逻辑判断而非经验判断的含义。 各门学科中的这些最简单的规定就像无摩擦状态下的力学定理一样,尽管无摩擦假定显然是不现实的。对此有必要澄清两种常见的误解:一种是以为这些定理描述的就是现实世界,因此将它们到处套用,却不知在通常情况下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与现实的距离因地、因时、因事件而异。另一种是因为观察到这些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它们都是胡言乱语,却不知它们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此提供参照系 。类似地,罗尔斯在完成他的《正义论》的过程中先去除个人的一切根源背景。只有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他的决策才是毫无偏见的。这就是所谓 无知之幕 ,而这样一种人人都无偏见的状态就是 原初境况 。显然, 无知之幕 和 原初境况 也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状态,只是在第一条道路上经过越来越稀薄的抽象而达到的一些最简单的规定,是一种只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或理想状况。 马克思通过对自己在经济领域认识过程的抽象而提出两条道路,然而这一提炼具有普遍意义。在各个领域的认识过程中都经历由第一条道路到第二条道路的转折点,先剔除特殊的背景、根源,略去偶然的、暂时的因素,由现象抽象、概括、提炼出若干基本概念,理出秩序,揭示规律,以把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图景。必然性是把握曲折过程的线索,普遍性是理解纷繁现象的平台。同样,在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过程中也必然会达到最简单的规定。这些最简单的规定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预设、启蒙运动的自然状态,一直到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和 原初境况 ,等等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因而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来看,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知识发展历程中的必由之路。 在两条道路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所看到的是纷繁的现象和杂乱的世界,第二阶段看到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规律和井然有序的世界,第三阶段则回到现实世界和语境之中。然而语境化并不违背语法,地方性知识或嵌入的编码知识并不违背非嵌入编码知识,只是从抽象回到现实,由脱域到嵌入,从共性到结合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个性。虽然共性不可能涵盖所有个性,但个性不违背共性,仍然包含有共性。 认识论视角的第三点是由侧重主体的角度来考察,可以把认识过程区分为感性、理性(或知性)和悟性三个阶段。 感性阶段 对应于主客体不分,对应于第一条道路的起点即表象的具体,感受到的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在这一阶段主体的感官全部开放,以直接的感性的方式与客体交流,或者反过来说,物质用它那带着诗意的光辉向人的全身心(也就是后现代所强调的 body )发出微笑(马克思)。同时,个体间存在差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 理性阶段 相应于主客体分离、客观 / 主体间性,相应于两条道路的转折点即抽象的规定。在这一阶段,主体的感官已经封闭,惟有表征客体的概念在主体的大脑中运行。理性是抽象的,远离多彩的感性世界;是冷静的,排除其他一切情感因素(当然可以说,冷静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是一致的,不随岁月而变迁。理性是认识过程的必由之路。古希腊人所培育的理性,在中世纪后由笛卡儿加以确立,启蒙运动就是由理性而提出自然状态。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正是凭借理性而揭示非嵌入编码知识,而理性本身也正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之一。理性是普遍的,不因人而异。理性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笛卡儿)。认识的 悟性阶段 又显示出个体之间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差异 , 重新强调 body 。 总之,上述认识过程旨在将信息从根源系统(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经验的、表象的、外在的,以及历史的)中释放出来、提炼出来,形成普遍的、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最后是价值观领域。 经过上述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分析,价值观领域的讨论就比较简单了。传统社会中的隐性知识和嵌入的编码知识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由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境遇中抽象出来,在对所有的 特殊性 作出的 特殊 解释中被赋予了对于 特定 个人和民族具有 特殊 意义的价值。在撇开种种特殊性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看来,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无任何神秘之处,无任何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于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扫荡了传统文化形形色色的和不可通约的陈述体系,将之从其根源系统中连根拔除。特殊的价值理性和实质理性被代之以通用的工具理性和形而下的计算。这就是所谓祛魅。 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光辉之下, 再没有什么事情是生疏、神秘和意想不到的了。非嵌入编码知识所揭示的是与价值无涉的事实和规律。正如经济学家 米塞斯所指出:我们不能因为经济理论得出的答案与实际情感和欲望不相符而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性,并试图让其屈从于我们的价值取向。有必要区分 事前的科学性和事后的道德性 。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三个根本特点:首先,在本体论上,非嵌入编码知识涉及在量子阶梯上作为基础的物质及其运动方式,涉及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较低的层次,以及涉及人的本性中最基本的内容。由于所涉及的是所有对象共同的基础的层面,因而也就涉及最广泛的对象,非嵌入编码知识也就被称为 宏大叙事 、基础主义或本质主义。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学科间才能互相渗透,个人间才能互相商谈 ,民族和国家间才能互相交往。实际上,这就是罗尔斯的重叠共识或公共理性。同时,非嵌入编码知识又只是一个平台,在此共同的平台上,不同的个人、民族和国家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特色、个性或地方性。 其次,在认识论上,非嵌入编码知识是认识过程的必由之路。屏蔽掉个人因素而达到人际的一致,舍弃掉对象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而获得对象的共性,排除掉种种偶然现象而得以屡试不爽。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非嵌入编码知识是全人类的认识成果,而不是来自某个特定的社会。同时,非嵌入编码知识又只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台阶,个人、民族、国家可以经由不同的道路达到这一台阶,然后再由此沿各自的道路继续发展(即所谓 SSK )。 最后,在价值观上,非嵌入编码知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知识,与个别的、历史的价值无涉;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知识,与特定的个人或集团的价值无涉;是属于全人类的知识,与个人的价值无涉。技术理性则是所有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准则。个人、集团和整个人类的价值取舍建立于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之上。在此意义上,非嵌入编码知识实际上拥有最大的价值,以及永恒的价值。 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其非嵌入,所以逻辑严密,边界清晰。这也就是学科之硬的依据。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价值在于,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 这就是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以及人权和启蒙运动理念的价值。中已经指出,此处再次强调。 地质学因各地情况不同而嵌入的程度有所差异,但即使如此,其基本原理仍然是非嵌入的。当前对生物和人体基因的研究涉及到特定的种群和人群,因而增加了知识中嵌入性的比重。 周昌忠:《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 P15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刘少强:博士生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课程作业, 1999. 罗伯特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蔡受百等译, 12 页,商务印书馆, 1994 钱颖一:在改革过程中理解现代经济学,文汇报, 2002 年 3 月 31 日 顺便指出,在这样回溯的思考中, 罗尔斯还运用了类似于公理化的推理,因而较之启蒙运动更严密地揭示了现代性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 当然,哈贝马斯和罗尔斯之间的方法论上还是有所区别,前者是在实践或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商谈而达到,而后者更多地是在观念中进行逻辑分析甚至还原。参见 沈语冰: 现代性哲学的主题《透支的想像:现代性哲学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即出)一书的 导论 的一部分。 皮建才:在科学和道德之间从穷人的经济学说开去,光明日报 2005/4/26 哈贝马斯认为,这样一个共同的基础或前视界,其 正当性水平依赖于民众参与充分的政治商议的水平。因而,现代性至今依然是有待完成的过程,例如中国。 参见 沈语冰:现代性哲学的主题《透支的想像:现代性哲学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即出)一书的 导论 的一部分。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10555 次阅读|6 个评论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热度 1 lvnaiji 2009-7-28 19:54
本文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 1 。人大复印资料 B2 , 2006 , 4 。此处上载的其中第一部分,做了修改和补充。 摘要: 由物理学到生物学、由科学技术到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所谓大物理学主义、科学的皇冠、惟科学主义,以及经济学帝国主义等等即说明了这一点。 近代以降,一种不同于原始知识,也不同于古代四大文明的新的知识体系兴起 , 这种知识体系具有如此巨大的穿透力,能穿透地域和历史的浓雾。对于各民族、对于四大文明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影响。这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正因为非嵌入,因而可以为所有的民族和个人所共享和接受。知识就是力量,力量来自于非嵌入。 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知识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同时也是基础的组成部分。走进世界3,世界3即由客观知识组成,客观知识中的核心部分,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本文先分析由物理学到生物学、由科学技术到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非嵌入编码知识。 一、作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科学技术 在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方式中,基本物理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无关,是所有其他运动即意识运动、生命运动、化学运动、微观物理运动和宇观物理运动的基础,为这些运动所共有。相应地,以基本物理运动为对象的经典物理学,因其与特定的对象无关或者说非嵌入而成为各门科学的共同基础,渗透到科学的各个分支,被称为大物理学主义。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分别研究这些基本物理运动在特定的物质结构和环境中的复杂组合、特殊类型和表现方式。接下来是化学渗透到生物学领域。各种生物的形态、细胞和基因各异,但基本的小分子如水分子等是一样的,构成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原子也是一样的。于是化学对于生物学来说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同理,生物学对于人类学、社会学来说也是如此。 在整个人类知识中,对自然的了解和控制是人类所有其他活动的基础,因而以其为对象的科学和技术成为人类知识的基础。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 李约瑟 将 科学 比喻为老子《道德经》中的 天下神器 ,既不是任何族群的特有资本,也不是任何民族的专擅。 一切人类,不论种族,不问性别,只要受到应有的教育,具备适当的条件,在自然的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 。 科学的知识、方法和精神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面渗透被称为唯科学主义。逻辑学,作为研究所有的个人和民族思维的共同规律,以及所有的学科概念体系及其推演过程的共同规则的科学,当仁不让地渗透到所有的个人和民族,渗透到所有的学科之中,于是就有逻辑实证主义。而从一切领域提炼出来,又用于一切领域的数学则被称为科学的皇冠。 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虽然现在每每谈起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但科学对于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和基础性不容置疑。科学对于各种技术敞开自己的一切,并不因技术而异,向技术提供非嵌入编码知识,技术对这些知识进行选择。 与科学一样,技术作为一项特殊的活动也包含有特定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即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和计算之类。这些知识作为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颠覆了传统的价值理性和实质理性,成为人类各种活动的基本准则。 在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统一规格、标准化、大批量和可替代,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叫做内部无差别的一,从根本上说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物化。 大批量足以满足各民族的需要,标准化为各民族提供普遍的、统一的基础,可替代则不仅在于替代自然界,而且在于抹去因国家、民族和个人而异的差别,环球同此凉热。于是直接地以各异的自然禀赋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就转型为以标准化的机械,以及以其背后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文化。 前述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层次也体现在技术的产品中。就与消费者的关系而言,首先考虑的是对于每个人都一样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动作和反应方式,满足对于所有人来说作为基础的生理需求,然后再满足需求层次上较高的各有所好的部分。前者非嵌入,后者嵌入于个性之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在现在的计算机中,既有直接面向用户的主观层面,也有位于底层对于所有用户统一的客观层面,后者已与硬件相差无几。在通常所说的 7 层中,由下而上是由客观到主观;由对于所有人 是同质的 非嵌入编码知识到面向特定用户、适应特定环境和满足特定需要的嵌入的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 低层服务于高层,是高层的基础,高层使低层的价值得以显现。 以上分析了科学技术中不同层次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由经典物理学、科学、数学,一直到技术产品和技术理性,逐步进入人和社会领域。 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在人和社会领域,依然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经济人的理性这一逻辑预设,或称经济人预设。经济人预设假定人是合理自利的,他们不会抢劫,也不愿被抢,每个人都有捍卫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和能力。这不是经验判断,并不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而是逻辑判断。因此,人们在考虑制度安排的出发点时,当然就只能从人有可能为恶的低调假设着眼,而不能建立在圣人永善的高调假设上。这一假设必须是逻辑上一贯的和普遍的:它不能对一些人作经济人假设,而对另一些人作道德人假设,这正是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句话中,显然道德人只能是圣贤,而经济人预设则具有非嵌入性。所以理性经济人假设比其他任何学科工具更能穿透种族、等级、文化、制度等障碍,真正彻底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正如弗里德曼说的,以理性经济人观之,在追求私利方面,上帝与魔鬼没有区别! 经济人预设如此,经济学也同样。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所有其他活动的基础,因而经济学也就渗透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并且成为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基础,这就是福山等人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近年来在管理领域提出的 ERP 将符合经济学、管理学及企业运作的事实和规律的流程以 IT 固定下来,对于相关的所有的人和事一视同仁。一句话非嵌入。 由 WTO 的 三大基本原则可以进一步说明非嵌入编码知识。 非歧视原则为国与国之间的最惠国待遇和成员国内部实行国民待遇,要求扫除由成员国之间的差异大小、制度、意识形态和地理位置等带来的歧视和壁垒,这显然就是由脱域而形成非嵌入编码知识。在市场开放原则中,透明度在于提高市场的可预见性 , 排除如内部文件这样的嵌入编码知识的影响,而非关税措施关税化的实质就是简化和量化,将各种嵌入的编码知识归结为单一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最后,市场开放原则也是技术理性的集中体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可控制。简化、量化 , 以及透明、可预见 , 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 这也正是技术理性的要求。 WTO 的第三项原则是公平竞争原则,不允许以不公正的贸易手段特别是倾销和补贴进行竞争。 WTO 通过各种制度来消除形形色色的价格扭曲 , 也就是要扫除种种干扰 , 让非嵌入编码知识经济规律在全世界发挥作用。 厦华董事长郭则理认为,反倾销 规则的设计体现了严格的市场经济精神 。 由上可知, WTO 的三大基本原则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在经济领域特别是世界贸易中的集中体现。正因为此, WTO 的规则受到所有成员国的遵守,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申请加入。 市场经济中体现了基本人权,启蒙运动进一步明确地阐明了人权的内涵。自由、平等和民主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以及伏尔泰的五尺来高的人都要遵守机械规律,并不在于要从科学上论证人的机械属性,而是要强调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正因为此,启蒙运动的理念才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传遍全世界,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成为人与人相处的准则。 艺术领域的情况也是如此。在远古时期,如果说有音乐的话,只是万籁之声以及人类的歌唱性口语。这种音乐节奏不稳定,更谈不上结构;没有固定音高,也没有音阶,除了某些骨干音外,其余音都是偶然的、摇摆不定和含糊不清的。然后有 1/3 音或 1/4 音,这都是现代人的测定,实际上不如说是模糊。一直到 J.S 巴赫的平均律形成统一的标准这或许是巴赫对音乐的最大贡献,再加上交响曲、协奏曲等相对固定的曲式,形成音乐中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从而为各民族音乐的交流和传播,也为全世界人民欣赏音乐提供了统一的平台。所谓音乐是世界语言,就在于音符、节奏的非嵌入性。美术史大致也沿着这一过程,由远古的混沌到近现代清晰的线条、界限分明的轮廓和色彩、几何学的透视原理,以及严格确定的构图。 画家应首先精通几何学 ,而芭蕾舞则被定义为几个人在一起跳舞的几何图案组合 。 包括文学、艺术等在内的精英文化则是精英们以生活为原料,经过自己的咀嚼而去除原料的语境和个性,提炼出人类最深邃同时也是最普遍的本性(类似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本原和始基),然后将此贡献出来,作为大众的精神食粮和效仿的典范。如贝多芬的英雄、歌德的维特和浮士德,以及司汤达的于连等。这些人物和情节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她)们或故事在这一时代的典型性或非嵌入性。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李政道在如是评价科协的同时又这样理解艺术: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 人类价值可分为精神(宗教、审美)与行为两大层次。前一层次可以是特殊的、民族的、甚至是个人的,后一层次则是普遍的、全人类的 。 总之,诸如市场经济、政治民主、正义、科学理性和无限目的论的现代进步主义文明价值观念等,都具有开放、普遍化和无限扩展的特征 ;而这样的一些特征,反过来也正说明这些知识的非嵌入性,惟有非嵌入,方可能无限扩展。 物理学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人类知识的基础,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经济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启蒙运动理念是人之为人,人与人相处的基础;非嵌入编码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基础。然而基础不是全部,不是终点,必须接受高层知识的选择,接受价值观的引导。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价值在于,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 这就是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以及人权和启蒙运动理念的价值。 李政道,文汇报 2005-5-15 http://www.ewen.cc/music/bkview.asp?bkid=73503cid=165174 秦晖,经济人与道德的底线,南方周末, 2002 , 3 , 28 卢周来,信任的危机, 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2 , 4 , 15 新华社记者卢志勇 ( 新华社厦门 2004 年 6 月 7 日 电 )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 164 页 理查克劳斯,《芭蕾简史》,第 9 页 同 1 陈少明:利益认同的模式转换,现代与传统, 1994 , 3 万俊人,现代性的中国知识,学术月刊, 2001 , 3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6208 次阅读|7 个评论
研究知识论的可能途径-知识论之三
lvnaiji 2009-7-6 06:42
波普尔提出世界 3 ,意味着可以如同由本体论研究自然界一样去研究世界 3 。在由本体论进入世界 3 之时,自然哲学可能是不错的引路人。以下模仿自然哲学,即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方式,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为由本体论视角研究客观知识提出初步设想。 1. 知识的存在方式 (1) 知识分类 ①按内容可以区分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 ②按形式可以区分为编码知识、隐性(或默会、意会)知识和虚拟知识等。 ③按认识阶段与深度可区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或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外延与内涵)。 ④按认识与实践可区分为陈述知识与程序知识(规律与规则 ,know how to do )。 (2) 知识的层次。 各种类型的知识之间存在相应的层次关系 ①按所指对象的层次。如所知,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量子阶梯,这种阶梯一直延续到人的需求层次。相应于这样的阶梯和层次,存在知识的层次。在量子阶梯的层次间存在上向和下向因果关系,知识的层次间也存在类似的关系。由此将会涉及知识的软硬,以及 武夷山 老师的阶。 ②按认识过程中的阶段,如知识在马克思的两条道路上的地位来研究其层次。 ③拉卡托斯关于知识的内核、幔层和圈层也可作为探讨知识层次的参照。 卢曼 教授的阶与后二者比较接近。 (3) 知识的横向联系 ①知识间的标准。可以考虑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和商谈,以及技术领域的标准。 ②在标准基础上,考虑知识间的兼容。 说明:知识的层次是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再加上横向联系,合起来就是知识生态。对于某类知识,可以考察其内部和外部生态。例如,科技知识的内部生态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及各门学科间的关系, 外部生态包括人文知识如敬畏自然、环保、伦理等的影响,以及科技政策等。以生态学来理解知识间的关系,如知识的生态位和生态链等。学校、科研机构、产业集群、区域等的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生态对于其运行和知识创新有重要意义。 (4) 知识与媒体的关系 ① 麦克卢汉的有关理论。 ② 文字、符号与影像(多媒体、读图时代)的关系。 (5) 知识流 ①动力和阻力。 ②流动中的节点和界面。 ③知识流动中的转换和变形。 ④生产和消费中的知识流。 ⑤全球化中的知识生态和知识流,微笑曲线背后的知识,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说明: 知识的一大特点是它的流动性,知识要发挥作用必须流动。流动和关系(生态)是知识存在方式的基本特征。 2. 知识的演变方式 (1) 知识的进化。由微观上探究 ①借鉴释义学理论。 ②知识的形式化、语义化和图像化。 ③知识的自举。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动;硬件软件化和软件硬件化。 ④知识的遗传基因媒密( memi )。知识的遗传与选择。 ⑤知识的聚散。以熵的概念理解全球化中的知识流和知识创新。 (2) 知识的历程和规律。在宏观上把握 ①知识进化与对象的关系(科学史与自然史的关系)。 ②知识进化与认识过程的关系。由抽象和归纳等第一条道路的方法根除、脱域、祛魅;由演绎、综合、直觉等第二条道路的方法寻根、 SSK 、返魅。 ③由远古和古代的隐性知识、想象(隐喻)、嵌入编码知识,经近现代非嵌入编码知识,到后现代的隐性知识、虚拟知识、隐喻、嵌入编码知识。 说明:揭示知识的演变方式,在微观上有助于知识创新,宏观上把握知识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由知识的视角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 3. 知识与人和社会的关系 (1) 知识的锁定与突破。 居于主导地位的知识会对知识及其载体特别是人日后的进程产生锁定作用。 ①不同知识的锁定。 ②锁定的深度和广度。 ③标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④突破:库恩、波普尔、拉卡托斯 (2) 知识的创造和应用 ① SSK 。根据知识社会学,知识是由社会建构起来的,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嵌入和黏着于特定的主体和环境之中。 ②第二步形成与主体和语境无关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可以流动和共享。 ③最后形成面向用户的嵌入编码知识,如嵌入式软件,以及隐性知识。 (3) 知识与主体的关系 ① 私有知识与公共知识。 ② 知识的嵌入与非嵌入(嵌入态)。 (4) 知识的权力。 目前,话语权和知识就是权力的说法颇为流行,有必要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行梳理。 ①不同知识的权力 ②知识与权力关系的不同类型。 ③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演变。 (5) 知识的普及、传播与物化。 结合第一部分对知识流的研究以及相对成熟的传播理论。 ①知识的普及、传播与公众参与。 ②知识的物化 知识对其他要素的组织和引导。这一点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尤为重要。 (6) 知识流的社会环境。 ① 知识产权。一旦揭示了知识的流动性,就可以发现,知识产权的根本目的即在于遏制知识的流动性,以迫使资金等要素的流动。 ② 其他要素对知识的制约。 ③ 科技知识的社会控制和纠错功能。如 曹聪 老师关于汉芯造假的论述。 ④ 科技知识与社会政治的互动机制。 此外, 技术知识 构成世界 3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应另立为世界 4 )。 1. 科技黑箱物化与集成的知识。由此可能关系到 武 老师所谈到过的无知经济 ① 科技黑箱消极的存在方式 ② 科技黑箱的演化方式 ③ 科技黑箱积极的存在方式 2. 行进于世界 3 的技术 3. 技术遮蔽了什么 4. IT 的启发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用”概念与中西传统本体论之差异——答[ 游客]崔建华先生
可真 2008-9-14 00:24
崔建华先生读了拙文《 中国学术界最缺乏的是真正的演绎思维 》,希望我就其中所提轻体重用的体做出具体解释。我很乐意。 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范畴。体指本体、实体、形质,用指现象、属性、功用。在哲学本体论中,它们分别被用于指谓本体世界(常被称作道或太极或理)和现象世界(常被称作万物或天地万物,有时相对本体之理也称为万理)。 将对象世界划分为本体和现象双重世界,是中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共同点。但是,相比之下,西方本体论比较强调这两重世界之间的差异性,并认为本体世界才是真实的、实在的,有时更甚至认为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受这种本体论观念的影响,西方学术界一向比较重视对本体的研究,与此直接相关的学问哲学(形而上学)和神学也特别发达。古希腊的形而上学,被称作第一哲学。中世纪时,神学居于首要地位。到了近代,神学地位逐渐下降,科学地位日益提高,但近代科学仍隶属或依傍于哲学。 到德国古典哲学阶段,康德将本体世界归于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认为它是信仰的对象,而理性的科学只研究现象世界。这就是所谓二元论,这种理论否定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具有统一性。黑格尔则肯定这两重世界具有统一性,但他认为本体世界是所谓绝对理念(一种客观精神),现象世界是由绝对理念派生的,是绝对理念的外化形式,是表现绝对理念的。从费尔巴哈开始,西方传统本体论开始衰落。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则是属于人本主义范畴,它与费尔巴哈以前的本体论不是一回事。 西方学术界有几千年的本体论传统,这个传统培养了西方人的抽象思维(理论思维)能力。与之相应,西方早在古希腊时,就有比较系统而发达的演绎理论(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代表),这种理论在培根的新工具(归纳理论)出现以前,一直支配着西方学术界。在这期间,西方的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乃至于法学都得益于这套演绎理论。培根以后,虽然归纳逻辑逐渐占居主导地位,亚里士多的逻辑学越来越不吃香,但这也只是从学术形式上看是如此,实质上经过几千年的教育熏陶和学术实践,传统的演绎逻辑已深入西方学者的脑髓,成为他们的习惯性思维,因此,当近代归纳逻辑兴起以后,它并不是简单地取代或抛弃传统的演绎逻辑,而实是对传统演绎逻辑的扬弃,在学术实践中,逐渐实现了演绎与归纳的统一。从更深层次上说,这种统一乃是哲学本体论与科学知识论的统一,进言之,是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证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现代西方科学是体用兼备的科学,其思维方式是体用并重的思维方式意谓其既重视形上的理论研究,又重视形下的经验实证。我们常以为现代西方科学的实质是在于经验实证科学,这或许仅仅是从学术的表面现象上看问题,其实现代西方科学界何尝是一味实证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研究了呢?科学哲学在 20 世纪西方学术界的盛行,恰恰说明了其十分重视对科学的理论研究,何况象爱因斯坦相对论这样的科学理论,假如离开理论研究,没有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也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则比较强调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统一性。似乎只有先秦老庄哲学是个特例,因为其比较强调道(本体世界)与万物(现象世界)之间的差异性和对立性,进而主张撇开万物去直接把握道,即所谓体道这是一种排除一切经验知识的直觉思维。但是,在老庄哲学被引入儒家思想体系以前,儒家系统的学者未尝有什么本体概念,即使象性与天道(人性与天体运行规律)这样的非本体的现象,孔子也不关心,只是到了孟子和荀子才重视人性研究,但他们都不重视天道研究,荀子更声称不求知天,当然他们就更不去探究所谓本体世界了。到了魏晋时期,老庄哲学被引入儒学思想体系,由此形成了儒道兼综的玄学。 魏晋玄学有其本体论,这以王弼的贵无论最为典型,但王弼玄学所强调的是本体世界(他称之为无)和现象世界(他称之为有)的统一性,认为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这种有无统一的本体论观念,后来为中国佛教哲学所发展,东晋佛学家僧肇受其影响,运用《中论》的中观思维来讨论有无问题,也就是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非有非无的观点,认为现象世界不是无(没有),只是它并不真实就其不是无(没有)而言,它是非无;就其不真而言,它是非有。因其假而不真,故被归之于空。这个空就包含了有(非无)和无(非有)两个方面,是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统一体。如此把本体与现象统一于空,即是所谓体用如一。僧肇体用如一的佛教三论宗(属于大乘空宗系统)本体论观念,一直深刻地影响到隋唐佛学乃至于宋明理学。可以说,自魏晋至宋明,体用如一的本体论观念始终占居学术界的主导地位,这直接影响到这一时期的中国学术思维方式,就是学者们从不去探究现象之外的本体,因为在他们看来,用外无体,体就在用中,如此完全否定了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差异性,以为现象世界就是一切,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现象世界。在宋明理学中,所谓致知,归根到底就是要达到对先天地存在于吾心中的性这个本体之理的现象的真切体认。清代以后,本体论衰落,朴学(考据学)日益兴隆。 清代朴学已经完全是一种经验性的学问,其考据只是从古纸堆中收集有关经验材料,为诸如辨别史料真伪之类的实证活动,寻求实据。 因此,如果以西方传统本体论为标准,中国传统本体论其实算不得本体论,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西方学者以及深受其思想影响的中国学者会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形而上学)。中国传统学术的缺乏形上的理论研究,也使得中国古来就没有一套如亚里士多德那样的演绎理论,因此,中国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也从来不讲什么逻辑,这最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任何一个概念,都不首先加以定义,诸如道、理、天这样一些的重要概念,几乎没有人对它们加以概念的辨析,从而给予其内涵明晰的定义,学者们都是按照他们各自的主观理解来使用这些概念,完全没有统一的定义,所以,彼此围绕与这些概念相关的一些问题的争论,始终只能是百家争鸣而各自成一家之言,永远都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定论。而且这种所谓的百家争鸣和成一家之言,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根深蒂固的学术观念,似乎只有这样,才配称学术。其实,这种学术现象是由于缺乏逻辑思维所造成的一种非逻辑现象,按照现在的科学标准,它应该被合理地理解是一种非科学现象。科学所容许并提倡的百家争鸣,是在参与争鸣者遵守共同的逻辑规则的条件下的学术论争,只有这样的学术论争才是有效的学术论争,才是可以最终达成统一认识而得到学界公认的确定性结论的学术论争。我所以说中国学术思维方式是以轻体重用为特点,其道理在此意谓中国学术界历来不重视形上的理论研究,从而也缺乏科学思维所必需的逻辑理论和逻辑规则。 (以上看法,或有失误,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中西之间|560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