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顾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外的科普什么样?
热度 14 benjaminliu 2012-10-14 14:33
国外的科普什么样?
  自从知道陈润生院士与我合著的《基因的故事》获得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提名奖之后,我就好奇地关注了一下获奖名单,并挑了一些获奖作品来看。目前我已经针对其中的《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和《分子共和国》两本书写了书评,正在写的还有一篇,评的是杨利伟的《天地九重》。   有朋友看到我的书评,给我写了封信,要我少读国内作品,因为他觉得看得太多会影响我的风格,把我的写作水平拉下来。他建议我多读国外科普作品,最好是亲自翻译。   我非常感谢他的建议。不过我觉得现在看国内作品应该不会有把我的写作水平拉下来的隐患。正如我在评论李清晨《心外传奇》时说的,科普大体上是一种应用文,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写作技巧,熟练掌握之后,写出来的作品应该不会太差。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了大量的国外科普,其中英国的马特·里德利( Matt Ridley )的作品具有非常娴熟的技巧(这和他的记者出身有关),我曾经仔细研读过他的文字,并悉心摹仿。到现在,虽然不能说写得和他一样好,但一些基本的技能在领悟之后却正如骑自行车的能力一样,并不那么容易失去。   到现在,我也还在不断看国外的科普,还在不断领会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但同时也看到国外科普并非尽善尽美。下面我就评论 3 本近期出版的国外科普,让大家也看看国外的科普是什么样。 Robert Snedden 的 The Scientists Behind Living Things   这本书(标题直译为《生物背后的科学家》)由英国培生教育集团麾下的 Capstone Global Library Limited 出版公司于 2011 年出版,属于“雨树”( Raintree )品牌的 Sci-hi 系列。 Sci-hi 系列图书是给中学生看的科普读物,因此这是一本少儿科普。   虽然是少儿科普,但是这本书让我长了不少知识。这本书边介绍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形式,边介绍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家及其研究方法,并对一些重要的科学家做了着重介绍。在这些着重介绍的科学家里,有些是我很熟悉的,比如“植物学之父”林奈,自然选择的提出者达尔文,在中国进行植物采集的乔治·福雷斯特( Gerorge Forrest ),因研究动物习性学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洛伦兹和廷伯根,提出将古菌从细菌中独立出来单成一界的卡尔·乌斯( Carl Woese ),因研究黑猩猩而蜚声世界的珍妮·古道尔( Jane Goodall )、英国 BBC 的著名自然纪录片制片人大卫·艾登堡( David Attenborough )等;但是,也有一些我知之甚少,甚至头一次听说,比如菌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国菌物学家海因里希·安东·德巴里( Heinrich Anton De Bary ),研究热带雨林树冠的开拓者、有“树冠女王”( Canopy Meg )之称的美国生态学家玛格丽特·洛曼( Margaret Lowman ),便携式水下呼吸器(俗称“水肺”)的发明者法国人雅克·库斯托( Jacques Cousteau )和用这种“水肺”自由下潜到 400 米深处的海底、至今无人打破其记录的美国海洋探险家西尔维亚·厄尔勒( Sylvia Earle ),在编著野外观鸟手册的工作上取得辉煌成就的美国鸟类学家罗杰·托里·彼得逊( Roger Tory Peterson ),野外生物学大师、因研究大猩猩和非洲狮而闻名的德裔美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 George Schaller )和他的后继者黛安·福西( Dian Fossey ),“生物条形码之父”加拿大生物学家保罗·希伯特( Paul Hebert )等。   在这些我非常陌生的科学家里面,西尔维亚·厄尔勒还值得再多说两句。早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从 80 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知道借助特殊的潜水设置,人类已经可以在 400 米深的海底活动,但是我一直不知道这一探险的细节。现在我才知道,这个记录就是厄尔勒创造的,时间是 1979 年。通过阅读新书,电光石火般唤起我久远的读书记忆,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   除了上述着重介绍的科学家,书里提到名字的当代科学家还有很多。多数科学家都配有照片(很多是野外工作照),讲述其轶事或引用其言论,营造了非常热烈的科学共同体氛围,使人忍不住想加入他们的行列。显然,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科普写作手法,很值得中国科普借鉴。不过我也想到,如果我们来编一本类似的书,可能困难会比较大。第一是我们国家做出突破性工作的科学家太少,第二是我们的科学家普遍不愿意和公众打交道,不愿意以这种亲切平易的形象示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肖像印在科普书上。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其实我觉得几乎不能称之为“特点”,因为在国外的科普书中太普遍了),就是介绍的知识比较新,比如 2008 年加拿大科学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了跳蛛新种,同年英国科学家在人的口腔中发现新细菌; 2010 年墨西哥湾发生原油泄漏之后厄尔勒向美国国会做了考察报告,而艾登堡以 84 岁高龄先后到达南极和北极。相比之下,现在国内的一些科普甚至连乌斯提出古菌界这样的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知识都不愿意介绍,还在坚持“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的陈旧观点,差别实在太明显了。   既要有熟练的技巧,又要有广博和新颖的知识,乍一看这样的书似乎非碰上一个全面的作者不能写出来,其实不然。国外的童书出版已经高度商业化,每一本书都不是单独一个人完成的。比如这本书表面上只有 Robert Snedden 一个作者,实际上他只是文字作者。和文字一样重要的插图绘制和装帧设计是由其他人完成的,还有人专门负责收集配图所需的照片。甚至在 Snedden 创作文字的过程中,他也要咨询专门人员,因为他不是生物学专家。这样一来,这本书至少是文字作者、科学顾问、照片搜集者、插图绘制者和美编 5 类人共同完成的,完全是团队工作的产物。相比之下,中国的科普作者往往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写作能力,还要自己配图,不仅十分辛苦,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科普创作的门槛。   对于少儿科普来说,只有上述的各类分工者都职业化,由团队制作的图书成为主流之后,这一产业才算真正成熟。中国还没有完全走完这一步。 Nancy Ross Hugo 和 Robert Llewellyn 的 Seeing Trees: Discover the Extraordinary Secrets of Everyday Trees   这本书(标题直译为《看见树木:发现日常树木的非凡秘密》,英国 Timber Press , 2011 年)是一位文字作者和一位摄影作者合作的作品。 Nancy Ross Hugo 是文字作者,她写作和园艺相关的书籍已经有 30 多年的历史了;而摄影作者 Robert Llewellyn 则是一位有 40 多年经验的专职摄影师,一生拍摄了大量优美的风景照片,他的摄影集《首都华盛顿》甚至是美国白宫和国务院用来赠送的外交礼物。   显然,对于这样的图文并茂的科普书来说,由专门的文字作者和专门的摄影作者合作,是相对容易的写作方法。尽管两位作者需要相互磨合,但这总比由一位作者身兼文字作者和摄影作者二职好操作一些。获得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的译著《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也是由一位文字作者和一位摄影作者紧密合作完成的。   我对这本书最大的称赞,在于它着力要介绍的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珍材奇木[这是两位作者之前合作的另一本书《弗吉尼亚树木》( Trees of Virginia )的关注重点],却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见到的树木的那些隐蔽性状。一般人很少会注意这些性状(比如很多人甚至不会注意栎树和枫树也会开花),但如果对大自然有一颗欣赏的心,便能从这样的隐蔽性状中发现大美。比起到人迹罕见的地方搜访珍稀树种来,这种对身边树木的关注是更容易培养一般人的博物学爱好的方法,也因此更能体现现代博物学重视“地方性知识”和“个人知识”的纲领。   想一想,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曾经到一些深山老林拍过不少珍稀植物,但对于身边的常见植物,却还没有完全熟悉。以这本书中提到的荷花玉兰(学名 Magnolia grandiflora )为例,这种树木在北京也有露地栽培(虽然冬季需要保温)。我当然拍摄过它的照片,但仅仅是它墨绿色的、常绿的叶子,以及巨大芳香花朵,如此而已。本书作者的观察则非常细致,不仅注意到了荷花玉兰花开后凋落的雄蕊会在花被片构成的杯状结构的底部积聚(我在玉兰的花里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而且注意到荷花玉兰的种子成熟后会从果实中滑出,悬挂在一条细细的白线末端,这后一个现象就是我从未观察过的了。作者还仔细观察过银杏雌花上的传粉滴,而来自银杏起源国的我,连银杏雌花的照片都还没拍过……   尽管这本书有这样的特色,但是现在引进中国可能为时尚早,因为中国还缺乏足够深入的植物博物学爱好者。植物比动物有更强的地域分布性,本书中重点描述的 10 种树木中,仅银杏是中国原产,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荷花玉兰、北美鹅掌楸和北美乔松中国有引种栽培,其余 5 种均不见于中国,这就使中国读者不易对书中描述的树木进行像作者那样的细致观察。尽管本书作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她观察树木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地应用到类似的树木身上(比如她对荷花玉兰的观察方法适用于观察所有木兰属植物),但这就要求读者首先具备一定的树木分类学知识,这是现在中国的植物爱好者还普遍不具备的水平。总之,这种由业余爱好者以博物学进路写的植物科普,代表了未来中国植物科普的一条发展方向,对这条进路可以从现在多加留意。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正文后面不仅有单位换算表(作者在书中用的都是英制单位),还有一份非常详细的索引。在正文中没有给出学名的树种,在索引中都给出了学名。我最近也在写一本有关植物的书,这本书索引的编制方法是我直接学习的榜样。   最后顺便提一句:这本书开篇没多久就提到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暗中称赞中国人对物候观察的细致。在下面要介绍的 Trees 这本书中,提到的中国文化更多。可能这也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表现吧。 Pierre Lieutaghi 的 Trees   这本书(标题直译为《树木》,英国 Duncan Baird Publishers , 2011 年)是一位法国民族植物学家的作品,另由一位法国园艺学家 Marc Rumelhart 担任科学顾问(又是文字作者和科学顾问合作的模式)。本书篇幅不大,以图片为主,每幅图几乎占据一个对开,仅在旁边有一小段文字,介绍树木对人类方方面面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注重其文化意蕴。   因为文字不多,所以本书介绍的知识很简略,主要是传达一种生态文化思想。图片并非作者自己拍摄,全部都是从图片社的照片中精心挑选的。这倒也是做一本图本并茂的科普书的一种方法,但总给人“攒书”之嫌。何况,本书图片的印刷质量不高,看上去并不是特别赏心悦目(估计出版社也觉得不值得用太好的质量来印)。此外,我的一位做植物分类学的朋友大略看过这本书之后,觉得读者定位不清晰(至少在中国是如此)。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水平一般,由此可见国外的科普书也并非都是好书,也有平庸之作。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看平庸之作也能做到的起码的写作要求。首先,连这样一本文字量很小的书,都有术语表和索引(即使是用小号字体排版,也长达一页半),再次表明这些附录已经成为国外科普书的标准配置。   其次,本书介绍的知识具有新颖性,比如 2008 年挪威发现了一棵年龄高达 9550 岁的云杉(虽然只是地下部分如此),刷新了已知的树木长寿记录; APG 系统也已经不再把被子植物简单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而是把双子叶植物进一步划分出“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yledonae )等类群,这些最新的知识在本书中都有体现。再如一说到热带雨林,国内的科普书往往会介绍滴水叶尖、老茎生花、绞杀植物、附生植物、板状根、巨大藤本等特征。诚然,这些的确都是热带雨林的特色,但其实其中一些特征并不是热带雨林最明显的现象。在热带雨林中最明显的现象之一是本书(以及前述 The Scientists Behind Living Things )介绍的“树冠羞避”( crown shyness ),即相邻的最高层的树木树冠并不交叉,而是各自占据一块空间,在树冠之间有明显的间隔。树冠羞避在热带雨林中如此明显,又是近年来引起生态学界注意的现象,理应作为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来介绍。   假如在中文科普中,这些特征的具备也被视为起码的要求,而不是个别书的特色和优点,那就好了。 2012.10.14
个人分类: 其他|1360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中央电视台原来如此栏目征集科学顾问
热度 3 cctv10jfxue 2012-7-16 19:20
中央电视台原来如此栏目征集科学顾问
CCTV-10 原来如此栏目,是一档通过实证检验,终结社会上似是而非的传闻流言和认识误区,培养科学审视生活的习惯,传播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电视科普节目。节目的核心是:科学达人实验秀。节目以实验求证为特征,针对社会热点以及生活中广为传播,百姓又无从求解的传闻或流言,现场进行科学检验。真实验证是节目的动作核心,对流言传闻及认识误区的锁定终结,是节目的内在驱动。似是而非的观点,成为节目的引导线索,生活经验与科学认知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实验者的视角和行动,在节目中得以形象展现。 《原来如此》主持人定位于实验达人,他们代表着客观的科学思维,理性的科学态度和机智、灵巧的实验行动。实验员(实验达人)是整个节目的行为主体。他们是生活流言的发掘者。他们秉承“与其在道听途说中无所适从,不如一同去探求真相”的信念,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实施来推动节目进程。每期节目将由三位实验员(实验达人)通过《原来如此》这个答疑释惑的平台,梳理来自社会的传闻,针对它们提出验证思路,并亲自动手完成相关实验。 参与节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根据栏目组的节目选题,参与策划。提供相关信息、出谋划策; 2 帮助节目导演实现实验的设计,并指导参与实验的实施; 3 可以直接成为节目导演组成员,主要负责完成节目中科学实验的验证与实施; 4 成为节目中的科学达人,直接参与节目 联系邮件: cctv_ylrc@126.com 010-88243435 官网:CNTV http://cctv.cntv.cn/lm/yuanlairuci/index.shtml 互动平台:科学网 果壳网 http://www.guokr.com/i/1075238535/ 新浪微博:@CCTV原来如此栏目 “原”指题材出自生活本原;“来”指对科学验证的过程展现和参与; “如”体现对如实之道的执着探索;“此”指科学解读后的真相大白。
6350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