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公开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新语丝:肖传国的“国际学术同仁”公然歪曲捏造事实
zbt92 2010-10-16 09:41
肖传国的国外支持者国际学术同仁公然歪曲捏造事实   评所谓国际学术同仁声援肖传国医生的公开信   作者:羽矢   受肖传国欺骗而开展肖氏手术临床试验的肖的国外支持者,在所谓国际学 术同仁声援肖传国医生的公开信中为肖传国开脱,不惜歪曲、捏造有关肖氏反 射弧手术的事实,包括:   1. 为混淆手术成功的定义而称不能把手术的成功定义为大小便功能 恢复正常,不顾肖传国本人、神源医院、肖传国任主编的学术杂志网站、华中 科技大学等在院士申请材料、鉴定资料、广告宣传中声称的85%的患者大小便 已恢复正常、术后与常人无异,大小便能够自控、像正常孩子一样排 尿、获得控尿和自主排尿功能大便功能也转为正常等等。实际上,即 便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的Beaumont医院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们也自称(术后一 年,Beaumont医院的)大多数患者大脑能够接管并控制正常排尿(in most patients the brain was able to take over and control urination normally.)。(见《肖氏手术的成功、治愈、有效 (XYS20101014)》)   2. 谎称肖传国在美国经过动物研究、结果发表并经同行验证后才走出了 勇敢的一步、在中国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实际上,肖传国在中国开始人体试验 时,其大鼠实验结果期刊论文刚刚发表一年、获得猫实验研究资金刚刚半年。人 体试验开始四年后,猫实验结果期刊论文才发表。(见《肖传国的美国猫实验与 中国人试验同步进行(XYS20101005)》)   3. 信中谎称Beaumont医院先期试验的数据是支持肖氏手术的,不顾其 所遭到的其结果首次挑战了(肖传国)先前发表的成功率超过85%的优异结 果、临床疗效与肖此前所报告的截然不同、没有一个能完全自主排尿, 这一事实令人困扰等强烈质疑。(见《国外同行专家对美国肖氏手术临床试验 结果的评价(XYS20100930)》) (XYS20101015) ======== 国外同行专家对美国肖氏手术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价   作者:羽矢   受肖传国肖氏手术在中国是常规手术、成功率超过85%的谎言所欺骗, 一些国外机构陆续开展了肖氏手术临床试验。其中德国Tubingen 大学最早于 2005年9月实施了第一例手术,共实施6例脊髓损伤患者。据肖传国在上海SIU 2009学术会议上的演讲,德国的6例全部失败,仅两例有些改善。美国 Beaumont医院于2006年12月开始,首批实施了12例手术。据美国媒体报道,其中 全部3名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无助。   最近,美国首批12名患者中的9名脊柱裂患者的临床试验一年随访结果,在 美国《泌尿学杂志》2010年第8期正式发表。该杂志同时在社论和编辑评论中刊 载同行的严厉批评和质疑,指出该试验缺乏对照组,结果自相矛盾且无统计意义, 疗效与肖传国此前报告的截然不同,认为是对肖先前结果的挑战,怀疑肖先前论 据和数据的可靠性,推测某些患者的改善并非肖氏手术本身的效果,并警告冒然 推广应用此手术会有极大危险。   去年底,国内肖氏手术无一成功、反而致残的黑幕被揭开,实施该手术 的郑州神源医院关闭,受害患者开始起诉该医院。肖传国不但面临学术上的破产, 其发财之路也被断绝。国外同行对美国试验结果的批评和质疑,更使肖传国陷入 困境。我们注意到,美国临床试验结果论文和评论于6月19日在线发表,6月24 日方玄昌遇袭,8月29日方舟子遇袭。   肖传国落网后,其国外合作者于9月29日发布由美国首批临床试验领导者 Kenneth Peters撰写的所谓《31位国际学术同仁声援肖传国医生的公开信》。这 些国外利益相关者以国际科学界自居,试图以肖传国的所谓成就为其开脱, 并向中国政府和警方施加压力。该《公开信》声称,发表在《泌尿学杂志》的结 果证明神经重建确实发生了,这个成绩是了不起的,肖医生应该得到嘉奖。 该先期试验的数据是支持肖氏手术的。   现将《泌尿学杂志》发表的论文摘要部分以及三篇评论翻译如下,让我们看 看无利益相关的国外同行专家是如何评价美国肖氏手术临床试验结果的。   论文:   腰骶神经重建治疗脊柱裂的试验结果(摘要)   目的:通过重建腰骶神经通路,建立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膀胱反 射弧,恢复脊柱裂患者的大小便功能。据报告,中国的成功率为87%。现报告我 们北美首批神经重建临床试验的结果。   材料与方法:9例受试者加入该研究。施行了硬膜内腰骶神经重建术。 对受试者进行经皮肤刺激的尿动力学测试和认真的神经学随访。密切监控了出现 的不利情况以及大小便功能的改变。   结果:术后1年,7例(78%)患者经刺激皮肤产生可重复观察到的膀胱压增大 【注:膀胱压增大有助于排尿。国内专家研究了肖传国论文中的尿动力学图后指 出,膀胱压增大可能是由腹压而不是由逼尿肌收缩引起的,而后者才是反射弧建 立的标志】。2例患者能够停用导尿术,全部患者安全地停用了抗毒蕈碱药物 【注:其中4例从未用过该膀胱肌肉松弛药物】。无一例患者能完全自主排尿。 大多数患者称肠道功能有改善。1例患者在术前就能控制大便,4例患者在术后1 年能控制大便。术后1个月,89%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肌肉群无力。1例患 儿出现持久性足下垂,其他患者在12个月内恢复到术前水平。   结论:术后1年时,大多数患者经刺激适当皮区可观察到新的反射弧。观察 到大小便功能的改善。下肢无力主要是自限性的,仅1例出现持续足下垂。本手 术需要更多病例和更久随访,以评估这一新疗法的风险/效益率。   评论一:   本期杂志发表的Peters等人的神经重建研究结果,首次挑战了(肖传国)先 前发表的成功率超过85%的优异结果。虽然有证据表明,神经重建能建立新反射 弧、引起逼尿肌收缩,但该研究组发现,术后一年,9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能 自主排尿,且仅有两例能停用导尿术。尽管停用了抗毒蕈碱治疗,从膀胱顺应性 以及膀胱内压测量得到的膀胱容量来看,结果引人注意【注:另一专家认为微 小的膀胱顺应性的改变,可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按论文中给出的数据,9名 患者平均膀胱容量从术前211ml仅增加到术后一年的253ml,离散程度非常大,且 5人增加、4人减少。另据文献资料,随年龄增长,正常儿童膀胱每年增容约15ml。 论文未列出顺从度个体数据,只给出平均术前为16.1 ml/cm H2O(6.6至28.6)、 术后提高到21.8 ml/cm H2O(7.8至53.8),也非常离散。这两项重要指标的改 善程度远远小于肖传国公布的结果:术后提高到术前的约两倍。另外,Beaumont 医院的患者状况比肖所报告的患者要好得多,其术前指标甚至比肖的术后指标还 要好】。对于运动机能已经缺失的孩子来说,持久性足下垂不应视为轻微并发症。 该研究虽然有潜力,但也警告我们,在更常规地应用该手术前,需要进行进一步 有对照的研究。   比利时根特大学泌尿系Piet Hoebeke   评论二:   本文作者提供了北美首批腰骶神经重建术治疗脊柱裂患者的结果。本研 究及肖传国先前的动物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清楚表明了神经重建术可建立经刺激 下肢皮肤的体神经自主神经(或皮肤膀胱)反射弧。同样清楚的是,该 手术的临床疗效与(肖传国)此前所报告的截然不同。   虽然作者出色地对患者进行了术后追踪、描绘了其术后变化,但在缺乏严格 监控的对照样本的情况下,研究结果难以验证。特别是大便功能的改善和微小的 膀胱顺应性的改变,可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按肖传国的报告,110个脊柱裂患 儿中有87%获得成功,而(美国试验的)大多数患者仍然需要间歇性清洁导尿, 没有一个能完全自主排尿,这一事实令人困扰。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不能自主排 尿、不能利用新生的皮肤反射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怀疑神经移植在这 个手术中所起的作用。膀胱顺应性和控尿情况的改善,有没有可能其实是以前一 系列大量的临床试验中已经报道过的腹侧S3运动神经单侧神经切断术导致的? 【注:这一判断与国内专家一致,即部分患者的改善可能是选择性骶神经切断术 而非肖氏手术本身的疗效。另外,国内专家还指出,与肖氏手术同时做的栓系松 解术本身就是治疗脊柱裂的常规手术,而神源医院的广告就是修补+松解+反射 弧重建省时省力省钱、脊髓脊膜膨出做两个手术花一样钱】   我祝贺作者接受这项挑战。我希望,本研究能使神经源性大肠和神经源性膀 胱的神经外科疗法得以起死回生、重获关注【注:与肖氏反射弧手术类似的 神经重建术很早就有人提出,但从未获得成功】。我强烈赞同本文作者意见:此 手术应当只能停留在研究框架内【注:指不能临床应用】。   加州大学戴维斯医院儿童泌尿科Eric Kurzrock   评论三:   本试验最古怪的发现是尿动力数据和主观评估之间的矛盾。有位患者膀胱容 量减小、反射弧未建立,但他竟然主观上报告大小便功能改善!考虑到这个患者 术前的压力性尿失禁,我实在忍不住地猜测,他术后排尿只不过是因为腹内压力 施加到扩张了的膀胱颈而导致膀胱排空而已【注:国内专家也作出过相同判断, 并认为长期靠腹压排尿会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脏反流(肖传国最近透露,小 善善就存在这个问题),最终损害肾功能】。肖传国报告说,他的110名患者1年 内有超过87%的患者获得了尿感和控尿。相比之下,在肖亲自帮助下做同样手术 的这9位患者,却只在客观尿动力学数据和主观报告中表现出不怎么大的改善。 除非该手术的发明者拿出可靠的论据和数据证明手术的有效性,不适当地、仓促 地在患者身上和医疗界推广应用此手术会有极大危险。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泌尿系John Park   论文见:   Outcomes of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for Spina Bifida.   J Urol. 2010 Aug;184(2):702-7. Epub 2010 Jun 19.   Peters KM, Girdler B, Turzewski C, Trock G, Feber K, Nantau W, Bush B, Gonzalez J, Kass E, de Benito J, Diokno A.   Department of Urology, William Beaumont Hospital, Royal Oak, Michigan, USA.   评论见:   J Urol. 2010 Aug;184(2):417-8.   J Urol. 2010 Aug;184(2):708; discussion 708.   J Urol. 2010 Aug;184(2):707; discussion 708.   国内专家评论见:   2009年12月8日北京科技报《调查神源医院》   科学新闻2009年第23期《众说肖氏反射弧》 (XYS20100930)
个人分类: 三峡|2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31位支持肖传国的外国医生的公开信(修改稿)
zbt92 2010-10-8 09:58
按:由于最初在网上流传的公开信内容不够准确,几经变化,所以,对于公开信的评论也有过各种各样的版本。目前,根据比较一致的公开信内容,最后确定对公开信的回答如下。 《给 31 位支持肖传国的泌尿外科医生的公开信》 尊敬的( 31 位)泌尿外科医生们, 看过公开信,即使作为外行,对你们所列举肖传国医生的科研成就和反射弧科学实验的重要意义,也能理解。因为,除了你们所阐述的情况,肖医生在中国国内也受到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肖传国本人还是中国国家级重点 973 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这说明中国国内对肖传国科研项目的肯定态度和支持力度,一点都不比国外差。 然而,由于医务界对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类的应用,有严格的管理规定,而中国的医疗管理法规相对不够健全。因此,肖传国医为了急于让自己的项目得到推广,钻了法律的空子,用不规范的手段大量利用中国的病人做人体实验。从《自然》杂志披露的信息( Nature 467 , 633 (07 October 2010)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434 ) )来看,肖传国在中国已做了 1500-1600 例手术,每例收 3-4 万,却没有认真地追踪病人。 早在 2004 年,中国有 7 位院士对肖氏手术进行成果鉴定时就警告说 要建立人工反射弧支配膀胱必须牺牲一支正常体神经运动及其功能,具有很大风险 。然而,你们的公开信中,则把手术的成功标准,定义为神经的再生,而不是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并且进一步解释为这项手术的重点在于收益超过风险。这说明你们评价手术的成败的时候,过分关心科研假设的理论是否能够得到证实,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和治疗要求。 肖氏反射弧,不是不可以做人体实验,而是必须以人道的、合法的方式进行人体试验。根据介绍,美国的反射弧人体试验就进行得比较规范。所以,美国的医生就不会遇到肖传国在中国遇到的麻烦。然而,中国政府资助肖传国医生的科研经费比美国还要高得多,但是,这却不能阻止肖医生在进行正常科研的同时,另外自己个人再开设一家医院,通过向病人夸大手术效果的方式,引诱患者提供费用,大规模的开展人体试验。 目前,这家以肖传国为法人的医院已经被注销。但是,社会公众揭发和谴责这种以虚假宣传,骗取患者进行人体试验的权利,是不是可以因为肖氏反射弧的科研价值,而被剥夺呢? 不知你们是否真正了解目前肖传国问题争议的核心?如果中国目前正在质疑肖传国所承担的 973 项目的的科学性,你们的公开信中所阐述的内容完全是恰当的、有价值的。但是,当中国的公众质疑承担 973 项目的科学家个人品质有问题,涉嫌利用不成熟的手术敛财并进行非法的人体试验和实施刑事犯罪的时候,你们所阐述的那些强调某项医学科研价值的内容和观点,不仅对肖传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而且,还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特别是你们在没有提供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断言一个已经被中国警方抓获的刑事罪犯嫌疑人是 极富同情心的绅士 和诚实的。然而,肖传国雇人在暗中对揭发自己造假的学者行凶的手段,却是极其卑鄙的。难道你们所说的绅士就是要暗算对手,你们的同情心就是用锤子去杀人吗? 肖传国犯罪之后,还在社会上故意制造谣言,诬蔑被害人是为了炒作自己的新书而报假案。如果有人会认为这样一个大言不惭地造谣者是诚实的,那么世界上还有不诚实的人吗? 总之,你们所提供的关于肖传国人品的虚假证明,如果不能进一步提供证据说明,则已具有故意做伪证的性质。希望你们能够进一步阐述肖传国曾经是一个诚实的人,和一个 极富同情心的绅士 的具体理由,洗清你们不是想干预中国的刑事司法,为待审判犯罪嫌疑人做伪证的嫌疑。 这对于维护你们作为职业医生和科学工作者的声誉,也将是非常有益的。 此致 张博庭 2010 年 10 月 8 日 =================== 附:国际学术同仁声援肖传国医生的公开信 2010 年 9 月 29 日 致所有人: 我们都有幸认识肖传国大夫多年。他是一位受国际学术界尊敬的外科医生和科学家,在恢复(脊椎损伤病人的)排尿和排便功能的神经再生研究中,他取得了重大进展。 肖传国医生在美国完成了开创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阐明支配大腿的运动神经可以用来绕接支配膀胱和排便。这个绕接可以形成一个反射作用(反射弧)来启动来膀胱功能。他研究的成果已经多次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国际科学期刊上。其他的科学家也已经重复并证实了肖医生的这些研究结果。 肖医生最终鼓起勇气将动物实验研究的成果转化到临床试验上,在中国的脊柱损伤和脊柱裂病人身上开展神经绕接(神经通路重建,即反射弧)手术。 在中国,由于缺乏抗痉挛药物 antimuscarinics 和间歇性导尿术(自插导尿管 ),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成为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能缓解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的疗法, 就是一种能够拯救生命的成功。 神经性膀胱和排大便功能障碍患者的病情是很痛苦的,包括遭受尿潴留、尿失禁、反复感染、肾功能不全、大便失禁、便秘等,生活质量极差。 神经通路重建手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手术,需要神经的再生。不应当把手术的成功定义为完全恢复排便排尿功能。这项手术的重点在于收益超过风险。 肖医生的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多种学术刊物上,并两次获得 Jack Lapides 佳作奖,这是奖励在神经泌尿科学界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的最崇高的国际性大奖之一。 2008 年,因为他的科学成就,肖医生还获得了国际儿童排尿节制学会颁发的 Kelm Hjalmas 演讲者(受邀做大会主题发言)荣誉。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曾经到中国去检视肖医生治疗过的患者的情况,观摩或者学习他发明的神经通路重建手术。肖医生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外科医生,他对患者热情照顾,不知疲倦地培训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们,来推广他的神经通路重建手术。 在美国,已经开展过一项独立而且严格的先期试验来检验这项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益。术后一年的治疗结果最近发表在《泌尿科学杂志》( Journal of Urology )上。在 12 个月的随访期间,在 9 位脊髓裂患者中,有 7 位患者,观察到皮下至膀胱的神经反射弧的构建成立,证明神经通路重建手术的确起了作用。 这个成绩是了不起的,肖医生应该得到嘉奖 。并且,一部分患者已经展现出大小便排便功能的改善,并将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好。术后 36 个月的成果正在分析中,不久就会发表。该先期试验的数据是支持 肖氏手术 的,现在受 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以进一步在脊髓裂患者中研究腰椎至骶神经通路重建。还有,在肖医生的帮助和指导下,类似的临床试验也在世界范围内开展。 中国人民和政府应该为肖医生对病人所作出的贡献、对他的科学成就,和他在世界上培训医生以推广这项手术的诚意而自豪。 国际科学界对肖医生被拘捕的消息感到震惊。我们这些了解肖医生的人,都对他涉入此案感到难以置信。 肖医生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绅士,他的诚实和对本学科作出的开创性的科学成就 广受世界同行的尊敬。我们恳请中国政府和有关权威机构 公正对待肖大夫,并在案情调查期间保障他的基本人权。 在此事件中,请重视肖大夫对世界所作出的科学和人道主义事业的贡献。 谨致
个人分类: 三峡|4422 次阅读|44 个评论
感谢科学网
TUGJAYZHAB 2010-10-3 02:34
感谢科学网 . 我在发了 致方舟子的公开信 后, 真正意识到了科学网的价值. 本来我是在为方先生解套。 按我的趋势分析思想, 方的势已经至顶。 就好比肖胜了上场官司一样。 但物极必反。 现在不见好就收, 也许以后“悔之晚矣”。 但方粉不依, 对我发动了围剿。 这时候, 科学网的删帖功能起作用了。 好比杨志的宝刀, 删帖不留痕迹。 编辑部删, 还要开天窗, 而博主删, 一点痕迹不留。 对方打了半天字, 我按一下, 就全没了。 哈。 但后来发现,有的是打好字存起来,反复登。我是一个人,而 对方可能是一个组。怎么办 ? 这时发现另一个功能。我可以在 “允许所有读者评论 ”,“仅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 仅允许博客用户评论”, 和 “不允许评论” 中选择。如果到真正需要的时候,我可以选择“ 仅允许博客用户评论”。但现在还不必。 我很好奇,想看所谓的“网络暴力”能否玩到我不能承受的水平。我现在似乎可以理解,肖医生为什么崩溃,曹大侠为什么休博(我曾留言:如此脆弱,怎堪称“大侠”。真是惭愧),天不怕地不怕的宝兄弟为什么退出。 我劝方粉不要帮倒忙。我删帖之前,可以复制留底,转交相关律师,作为控诉“网络暴力”的呈堂证据。那将对方先生非常不利,丧失主动。我一个“和事佬”尚受如此待遇,则主要敌人所收火力的猛烈,可想而知了。 至于我提出的讲和的办法是否对方先生有害无利,由方和他的律师决断。
个人分类: 百家争鸣|2776 次阅读|9 个评论
对国际同行支持肖传国的公开信的质疑和分析
zbt92 2010-10-2 18:20
文 / 水博 看到《 31 位国际学术同仁声援肖传国医生的公开信》,我曾经写了一封《给支持肖传国的国际同仁们的公开信》的博文,表达了我对这些写信挺肖的医生们的困惑、震惊甚至愤怒。有一位肖传国的粉丝在我的留言中批评我不应该质疑这些医生们,他们只是在强调要保障基本人权。而且告诉我,应该去想一想肖传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朋友?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肖传国犯罪之后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外国朋友居然不顾事实的故意说谎,跑出来为他鸣不平呢?难道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虚假阐述根本就不可能对肖传国犯罪的事实有丝毫的改变吗?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答复,是否有道理请大家参考。 ===== 我为什么不能质疑这些医生呢?面对事实这些医生所说的话简直就像是一群可怜的小丑。警方分明已经查明肖传国是一个背地里雇人行凶的刑事罪犯,而他们还非要发表公开信欺骗说 肖医生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绅士 ,难道他的同情心就是要用锤子去杀人吗? 这些医生用公开信强调说肖传国 诚实 ,那么请问你们知道肖传国申报院士时候的材料曾经造假吗?你们知道他的手术治疗效果的陈述存在欺骗吗?特别他在雇人行凶之后,还要向警方举报被害人报假案的卑劣做法,能是任何一个诚实人的所作所为吗? 在这些医生们提供虚假证明的同时,他们声称(难以置信)警方对肖传国犯罪的侦查结论。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强调保障人权的做法,显然是在利用国外反华势力惯用的某种手法。似乎好像肖传国不是刑事犯罪,而是受到了某种政治迫害。当然,这些强调人权的话语中的某种特有的煽动作用,可能不是那些外国医生所能理解的。因为,他们签名的公开信不过是别人翻译后给他们看的,具体英文是怎么翻译的,动员他们签名的人又是怎么解释的就很难说了。 我相信,如果这些外国医生能够用中文直接交流,当他们知道了这一切事实之后,恐怕没有一个人会在这虚假的公开封信上签字。往这种信上签字,不就是在睁着眼睛说谎,贬低自己的人格吗? 肖粉说我不可能知道肖传国为什么有那么多朋友?其实他更不可能知道。他根本就不明白,这样的朋友根本就不能算是什么朋友。如果他们敢作为证人在法庭上发表这样的虚假陈述,误导法官的判断,恐怕应该以伪证罪论处。 我相信这些医生绝不会是肯为肖传国作假的狐朋狗友,而是被肖传国的家人(或者同伙)欺骗了的职业医生。他们肯定是被误导把一个犯罪的事实问题,当成了一种学术争论。因此,才会不顾警方已经得到的明确的结论,来为肖传国的人品作出虚假的证明。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自我羞辱。 肖传国犯罪被抓获之后,肖的妻子就愚蠢的发表过这种不相信肖传国犯罪的声明。她的思维逻辑非常可笑,真相大白之后,作为直系亲属的聪明人应该尽量说自己不知情、不了解。而作为直系亲属还要发这种声明,不仅不能说明和改变任何事实,反而能说明她很可能一直是非常知情的甚至参与其中的同案罪犯。 这封公开信的愚蠢之处,几乎和肖传 国的 夫人一样。估计这封信也是她(或者给她出主意的同一人)的作品之一。而那些签名的医生,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整个事件基本的事实和他们这封信的准确内容。否则,任何一个医生都不会拿自己的信誉去为一个罪犯撒谎。
个人分类: 三峡|5556 次阅读|61 个评论
给支持肖传国的国际同仁们的公开信
zbt92 2010-10-1 10:28
文 / 水博 看到《 31 位国际学术同仁声援肖传国医生的公开信》,让人感到非常困惑、震惊甚至愤怒。我们虽然不认识这些医生,也不知道这些医生的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准如何,但是,仅从这封公开信的内容来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医生们尊重事实的态度和职业道德都是有问题的。当然,也许是因为他们对信息的了解是不准确的,甚至也不排除上当受骗的可能。 信中说国际科学界对肖医生被拘捕的消息感到震惊。我们这些了解肖医生的人,都对他涉入此案感到难以置信。 肖医生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绅士,他的诚实和对本学科作出的开创性的科学成就广受世界同行的尊敬。我们恳请中国政府和有关权威机构公正对待肖大夫,并在案情调查期间保障他的基本人权。 看到这些话,难免让人愤怒。这些外国的医生们居然公开的怀疑中国警方的刑事调查造假?他们竟然坚持的认为,已经抓获的罪犯是个绅士,犯罪是不可能的。言外之意是中国政府又再践踏人权。对于中国一个刑事犯罪的调查,就扯到了人权。这些医生的公开信看起来怎么那么像国外反华势力,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 读过这封公开信,给人的主要意思还有,肖传国的医术高明,因此,他不可能干违法的事情。然而,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难道会相信聪明人都不会犯罪吗?相反,社会的现实往往都是聪明人的犯罪水平更高,社会危的害性更大。就拿肖传国来说,买凶犯罪之后,还要向公安机关举报被害人报假案。他不仅实施了犯罪,而且犯罪之后还要公开的捉弄警方。而在随后警方的审讯中,他竟然狡猾的狡辩说什么我就是要打他个鼻青脸肿,然后在网上声明是我干的。从肖传国这些破案前后的巨大反差来看,我们确实应该同意国际同行对肖传国水平高的评价。然而,这个水平却是一种实施犯罪和逃避处罚的水平。 关于肖氏反射弧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如何,并不是我们评价肖传国问题的重点。对于医学科技工作者提出一个医学上的新的想法未必是什么难事,而创新的难点应该在于对这种新思想的验证、改进和推广。我认为肖传国的问题,不在于他所提出来的理论是否科学,而在于他验证他的想法时所采用的态度,违背了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为了获得院士的称号,肖传国编造不实的简历、虚报论文的数量、夸大手术的效果等问题都是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与创新本身的成立与否无关。 对于医学同行们对肖传国在美国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医疗验证效果的肯定态度,我们没有异议。如果肖医生在中国也能采取同样的认真态度研究肖氏反射弧,他也同样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据我们了解,关于反射弧在美国的人体医学实验是政府拿钱,患者自愿接受 肖氏反射弧 的实验。因此,病人都知道自己是在做一种医学实验,效果好坏,都是在为科学研究做贡献,病人的反应,当然不会太强烈。而在中国,肖传国医生为了获得更大的名利,则不满足获已获得的国家的科研经费支持,按部就班的开展科学研究。他坚持要利用这个他所发明的这个未经验证的手术方法,不仅要在更多的病人身上做人体实验,而且还同时要骗取他们的钱财。所以,除了正常的科研程序之外,他就难免要夸大手术疗效,引人上当。否则,他的医院就骗不来钱。 对于这种违反医疗道德的违法行为,中国的很多患者难免不满。自然会有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人士要站出来说话。肖传国为了不让这些人说话,就使用了最卑鄙的流氓犯罪手段。面对这些事实,我们的一些国际同行竟然发表公开信,愚蠢的用肖氏反射弧的可行性来怀疑肖传国犯罪的事实。这难免让人感到十分的愤怒。 你们要知道,肖传国在中国也是 973 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已经获得了不亚于美国政府支持力度。而且,中国至今也没有一个人对他的 973 项目提出过非议。公众对肖传国的揭露和谴责主要是他的虚假宣传和利用非法人体试验骗取钱财的行为。可以说,他这种行为与肖氏反射弧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均毫无关系。 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肖传国的国际同行们如果你们还是一些有职业道德的医生,是不是应该主动更改一下你们的公开信的内容?是不是就应该呼吁:法律不仅要严惩肖传国的买凶犯罪,而且还要严惩他的违法进行人体试验,用虚假宣传骗取患者钱财的恶劣行为呢? 以上内容是根据本人所了解到的事实作出的陈述,如果任何不当之处,欢迎广大网友批评纠正。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站在维护社会正义的角度上,踊跃签名支持本公开信。以便让让肖传国的国际同行们看到,中国真正的民意不是反对肖传国的创新发明,而是,要维护科学的尊严和社会的正义。 支持签名者,请将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发往支持新语丝打假的信箱: zhichidajia@yeah.net
个人分类: 三峡|7914 次阅读|48 个评论
国际学术同仁声援肖传国公开信简评
热度 1 chrujun 2010-10-1 08:52
31位国际学术同仁声援肖传国医生的公开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8577 )出炉了,肖传国终于等来了国际同行的声音。在国内学术界不作为的情况下,这封公开信非常有价值。 公开信主要评价了肖传国的学术成就,尤其是肖氏反射弧手术。根据公开信,国际同仁对肖氏反射弧手术的评价是客观和谨慎的。公开信指出,肖氏反射弧手术的效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复,同时,肖氏反射弧手术可以改善病人的排尿功能,但不指望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换言之, 这个手术对病情有改善作用,而不是治愈。 公开信进一步介绍,国际同仁正在对肖氏反射弧进行严格研究。 虽然声援人员的最大比例来自与肖有良好关系的一家美国医院和阿根廷医院,但他们对肖氏反射弧手术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这个手术对病情有改善,但无法让病人达到正常人水平。 在公开信后部,这些同仁希望肖传国的案情能够得到公正对待,肖传国的人权能够得到保证。 由于肖传国已经对犯罪事实供认,也没有传出肖传国人权受到侵害的消息。这封公开信对肖传国雇凶伤人案件的影响应该很小。 这封公开信的最大价值是对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手术做一个客观中肯的评价。这个手术没有将患者排尿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效果,但不是完全没有效果,患者的排尿功能得到了改善。究竟改善多少,有多大价值,正是需要严格研究的地方。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8716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从《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看参与者的人口学术水平
wya 2010-9-25 11:52
下文摘自《 风雨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生涯感悟 》中的一小部分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10/4/20/191060.html 应该指出的是,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简称《公开信》),是向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各级干部,提出的要带头响应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号召的要求。然而,在《公开信》发表数月前,就已在实际工作中,把提倡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误导为不分城乡差异的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 在群众中强力推行。尽管推行了短暂的4年,但导致的负效应却在较长一段时间难以消除,并使本应取得的更大成效大打了折扣。可见,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不等于会马上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确立与实现这种历史性的转折,客观上也需有一个必经的认识过程。 从《公开信》还可以看出的是,当时的人口学术水平仍远滞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诸如,人口老化是指按一个规定的标准年龄下限定义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随时间的广延而动态上升的过程。 65岁及以上的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从1970年的3.9%动态上升至1980年的4.7%,显然,是正处老龄化进程中。 然而,《公开信》中却表述: 人口老化的现象在本世纪不会出现,因为目前全国人口约有一半在21岁以下,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到5%,老化现象最快也得在40年以后才会出现。我们完全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 解决中国人口过剩问题,老龄化不仅是必经过程与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成效的累积反映,而且还是减轻人口压迫生产力,提前使人口转向现代型发展的反映,是大好事。也就是说,实施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提出所谓我们完全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恰是南辕北辙。这不仅与人口转变的规律相悖,与客观年龄结构变动的事实相悖,与也与解决中国过剩人口过程相悖。 足见,参与这项工作及提供咨询的学者,连基本的人口学常识与人口转变规律都还没有搞清。这也是受其影响,至今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无正确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强力推行不分城乡差异的只能生育一孩,也即是超越群众客观最大可能接受程度的左的东西,尽管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难以接受,但在那时的人们思想认识上,却仍存在着违心趋同的广泛社会基础。那种只顾及国情而不顾及实施计划生育主体是群众的民情民意,实质是一种把国情架空的做法,因此,也决不可能行通。如果决策者能深刻地认识到此,那么,把人口过程视为是生物过程与机械过程的所谓人口控制论,即使是打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极至招牌刮风,误导也难以影响到决策失误的问题。 今天,只要把那个根本不懂数理模型人口预测内容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昨天与今天的所言放在一起,那么,一个以其昨天之矛戳其今天之盾,或以其今天之矛戳其昨天之盾的问题就彰显无遗。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3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头在外”的基础研究之痛(四)
sunapple 2010-9-6 10:52
两头在外 的基础研究之痛(四) 我国基础研究两头在外的痛楚今年又定期发作了,目前的这种所谓的博弈有当然比没有好,但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难道没有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应对之策?难道仅仅是个市场问题?笔者之前曾经发过 两头在外 的基础研究之痛的系列杂文,但当又看到今年的如下报导时,不仅悲哀而且愤怒: ―――――――――――――――――――――――――――――――― [科学时报 张明伟报道] 9 月 2 日,《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致中国科技文献读者的公开信》挂到了网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116.shtm 这两封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 33 家图书馆联合发出的公开信提到,最近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不顾在上一个合同期年度涨价幅度已达百分之十几的事实,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在下一个合同期( 3 年)内每年涨价 14% 以上的要求。 ――――――――――――――――――――――――――――――――― 面对 两头在外 的基础研究之痛,破局之处在哪里? 首先,是主管部门和广大科研人员的认识问题。 我国目前形成的两头在外的基础科学研究形态--仪器买进来,文章发出去,以及形成的相应的评估体系,其对国家自主创新深层次的制度性的危害的严重性,无论是国家政策制定层面、还是行政层面,以及广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应当有充分认识,建议政策制定及主管层面,迅速组织研究相关对策,制定长、中、短期三个层面的应对措施和政策以及法规,在制度层面摆脱和超越目前的危局。 其次,面对两头在外的局面,制定和采取长期的具体应对措施。一方面,制定有力措施,迅速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及装备的国产化,替代进口,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科研水平,培养起本土的尖端仪器产业链和产业群,彻底摆脱被发达国家锁定在科技食物链底端的悲惨局面( 这里,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就在全国首善之区的北京的大大小小的写字楼里,存在数量庞大的国外仪器代理商和代理公司,居高临下携洋人器利之威席卷全国,垄断某个领域或某些仪器及高品质试剂的市场,让国人持续不断地成为高价国外仪器装备及试剂的冤大头,并遏制了国内仪器研发制造领域的成长);另一方面,国内科技期刊界的有识之士,应当迅速向主管部门提出相应对策,怎样在广大科研人员支持下,尽快把国内期刊办成国际期刊?这方面国内有已有较好的例子,如由清华大学办的Nano Research 。各个专业协会,应该立刻行动起来,对老班子进行改造和换血,让真正有热情投身于振兴国家科技期刊的有识之士负责办刊,把刊物办好,同时国内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发表,尤其是学科带头人,要带头把成果发表在相关的国产国际期刊上。唯有如此,才有振兴的希望。君不见,买办文化和买办思想已经渗透到科技界,悲观的与无奈的思想充斥着许多土鳖与海龟的脑袋,成为科技买办不仅时髦而且名利双收,许多后进趋之若骛,唯恐或后。面对如此现状,应当给予当头棒喝,警醒是必须的! 再次,在过渡时期,面对当前的国内 33 家图书馆联合对国际出版商大幅涨价说不的事件,国家主管层面,责无旁贷,不应当无所作为,因为科学和技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永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问题。 文章发出去的弊端,不仅仅在于我们花了银子把它发出去还要花银子把它买回来,更在于科学论文所载的科研成果、发现和创新的传播与受益群体,我们实际上形成了体外循环――受益最大的不是我们这个体而是拥有这些高影响科技刊物的发达国家的体,我们自己的科技人员、学生、教师、政府公务员、各行各业的需要者包括老百姓,失去了需要的时候能够免费或廉价而方便地查看、阅读这些文献的机会,不得不去通过市场高价买回来。在当今科学和技术关系越来越紧密、科学发现转化为高技术的门槛已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国家科技进步在这个模式下谈发展和赶超显得多么单薄!这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悲哀。只有拥有了像样的科技传播权,才能够让中国的基础科研为人民服务,打下国家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而不是体外循环。 当然,我国科技界应当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有所贡献。怎样在国内与国际取得平衡?是国家受益的平衡还是受害的平衡,是今后面对的大问题。科技界应该给全国老百姓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因为科研经费是全国纳税人的贡献。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616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 2010-09-03
热度 1 XUPEIYANG 2010-9-5 11:30
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 各国际出版商: 期刊图书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成果。在中国图书馆界和国际出版商的共同努力下,最近几年中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促进了科技知识和成果的广泛传播,为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有的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递增,个别出版商的全文数据库甚至出现年度涨幅达20-30%的情况,造成图书馆外文科技期刊订购费用迅速膨胀,导致部分图书馆开始削减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订购数量。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许多国家已经严格限制图书馆文献经费增长,有的已经开始削减图书馆文献经费,中国图书馆也已面临严峻的控制经费增长的压力。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最近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不顾在上一个合同期年度涨价幅度已达百分之十几的事实,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在下一个合同期(三年)内每年涨价百分之十四以上的要求。这个别出版商完全不顾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和人均教育科研投入远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现实,提出要在2020年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篇均水平。这个别出版商完全不顾中国科技教育发展还在初级阶段、中国RD投入支付需求范围远大于发达国家同类机构支付需求范围的事实,提出科技期刊价格要按照中国RD投入名义增长幅度来同步增长。这个别出版商只从自己的赢利增长出发,完全不顾中国用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权益,完全不顾经济现实,所提出的涨价幅度完全超过了任何产品价格的合理增长幅度,完全超过了中国图书馆可能承受的任何限度,是根本没有道理的,也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在促进科技知识传播、满足用户科技信息需求上,出版界与图书馆界有着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共同的利益。这种责任的体现和利益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个保障用户权益、适应社会现实、良性互动合作、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机制上。在数字信息网络支持下,知识传播的物理、技术和经济障碍已经大幅度消减,推动知识的开放传播、维护公众的合法长期权益,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任何无视用户权益、不顾市场现实、肆意攫取暴利、破坏科技文献长期可持续保障的做法,不仅会损害用户的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的长期稳定性,也必然会伤害这个别出版商的自身利益,而且还会由于图书馆文献经费的刚性紧缺,不可避免地损害其它出版商的市场空间和整个市场的活力。 因此,我们强烈要求个别国际出版商,正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正视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实际,尊重中国用户的合法权益,以对用户、对自己和对市场高度负责的诚意,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市场趋势的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价格政策和灵活的可操作的价格方案,避免由于过高价格涨幅阻碍中国用户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也避免破坏包括自己在内的科技文献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我们也呼吁所有国际出版商,多做有利于知识传播、有利于知识被社会广泛迅速利用的事情,与用户和图书馆一起,控制科技期刊及数据库的涨价幅度,维护合理的、良性互动的和可持续的科技期刊市场。 我们将联合起来,抵制个别出版商的不合理大幅度涨价,维护中国用户的长期、合法权益,维护合理的、经济的、可持续的科技期刊市场。我们也愿意以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与各国际出版商进行对话和协商,共同寻求符合用户权益、符合出版商和图书馆双方合法利益、合作共赢的有效解决办法。 图书馆联合署名: 单 位 名 称 姓 名 职 务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袁海波 主 任 国家图书馆 陈 力 副馆长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张晓林 馆 长 孙坦 副馆长 北京大学图书馆 朱 强 馆 长 肖珑 副馆长 清华大学图书馆 邓景康 馆长 复旦大学图书馆 葛剑雄 馆长 上海图书馆 周德明 副馆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代涛 所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孟宪学 副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刘春鸿 副馆长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潘薇 副馆长 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 李秋实 主任 吉林大学图书馆 李书源 馆长 浙江大学图书馆 马景娣 副馆长 南京大学图书馆 史梅 副馆长 东南大学图书馆 李爱国 副馆长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林皓明 副馆长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邵晶 副馆长 武汉大学图书馆 刘霞 副馆长 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袁青 副馆长 中山大学图书馆 罗春荣 副馆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 于光 副馆长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 刘斌 副馆长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黄燕云 副馆长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 王金玲 副馆长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 熊丽 副馆长 山东大学图书馆 姜宝良 副馆长 四川大学图书馆 林平 副馆长 厦门大学图书馆 陈小慧 副馆长 重庆大学图书馆 彭晓东 副馆长 兰州大学图书馆 沙勇忠 馆长 中南大学图书馆 张曾荣 馆长 郑州大学图书馆 朱榕 副馆长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271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學網博友是否可以聯名發表針對富士康的公開信?
jiangjinsong 2010-5-28 22:54
今天在網上我看到兩位博友都不約而同提出要對富士康事件發表意見 呼吁和请求 我们还沉默吗? 他們兩位以及其他有類似觀點的博友,背景不同、生活經歷、政治觀點和信仰都不同,但是在文明社會和人類基本價值底線面前,大家都有共同的感情。 大家看看是否可以超越不同的政治觀點和不同信仰的分歧,團結起來,捍衛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和價值,表達出我們再也無法克制的情感! 苦難和罪惡面前,也許就是我們最能擱置爭端,團結一心,超越小我,彰顯人性光芒的最好時機。 富士康工友的苦難是我們人類社會共同的災難,也是我們中國人共同的恥辱。 苦難是清洗我們心靈污垢和猥瑣的洗滌劑,是治療我們自私、驕傲、短視的良藥,是驚醒我們良知的警钟。 讓我們在追求正義和理想的過程中,實現我們靈魂的淨化,重新喚回我們早已淡忘的純真吧!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4002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关于气候变化与科学完整性的公开信
Fangjinqin 2010-5-10 08:22
◇◇新语丝( 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关于气候变化与科学完整性的 公开信 载于《科学》2010年5月7日 (方舟子翻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对全体科学家、特别是气候科学家的政治攻击愈演愈烈, 这让我们深感不安。所有的公民都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事实。科学结论总会 有某些不确定性;科学永远不绝对地证明任何事情。当有人说社会应该等到科学 家能绝对地肯定时再采取行动,这等于说社会永远不采取行动。对像气候变化这 样的可能造成大灾难的问题来说,不采取行动会让我们的星球冒着危险。科学结 论从对基本定律的理解推导而来,受到实验室实验、自然界的观察以及数学和计 算机建模的支持。科学家像所有的人一样会犯错误,但是科学过程被设计了寻找 并改正错误。这个过程本质上具有对抗性质科学家享有声誉和获得认可,不 仅是由于支持传统的学识,更是由于证明科学共识是错误的,存在着更好的解释。 那正是伽利略、巴斯德、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曾经做过的。但是当某些结论已经过 全面和深入的检验、质疑和检查,它们就获得了充分确立的理论的地位,常 常被称为事实。   例如,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表明我们的星球的年龄大约是45亿年(地球起源理 论),我们的宇宙是在大约140亿年前的一次事件中诞生的(大爆炸理论),今 天的生物都是从生活在过去的生物进化来的(进化论)。即使是这些被科学界普 遍接受的理论,如果有人能够显示它们是错误的,仍然能够一举成名。气候变化 现在已归到了这个范畴:有确凿、全面、一致的客观证据表明人类正在改变气候, 因此威胁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否定气候变化的人士最近对气候科学,以及更令人不安地,对气候科学家的 许多攻击,一般是由特殊利益或教条驱使的,而不是诚实地努力提供一个能令人 信服地满足证据的另类理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和对气候变 化的其他科学评估,有数千名科学家参与,产生了大量和全面的报告,也产生了 一些错误,这是不出意料和很正常的。在错误被指出之后,就得到了改正。但是 最近的这些事件丝毫没有改变有关气候变化的根本结论:   (1)由于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地球正在变暖。华盛顿一个多雪 的冬天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2)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这些气体浓度的增加大多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 特别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   (3)自然因素一直对地球气候变化有影响,但是在现在人类导致的变化影 响更大。   (4)地球变暖将会导致许多其他气候模式的变化,其变化速度在现代是前 所未有的,包括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和水循环的速度都越来越快。二氧化碳浓度的 增加正在让海洋变得更酸性。   (5)这些复杂的气候变化合在一起威胁着海岸社区和城市、食物和水供应、 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森林、高山环境等等。   世界科学团体、国家科学院和个人能够说的和已经说的要多得多,但是以上 这些结论应该已足以表明为什么科学家担心后代将要面临的状况,如果人类所作 所为一切照常的话。我们呼吁决策者和公众立即着手解决引起气候变化的问题, 包括不受约束地燃烧化石燃料。   我们也呼吁,停止据于含沙射影和株连对我们的同事提出犯罪指控的麦卡锡 式威胁,政治家为了避免采取行动借助骚扰科学家来分散注意力,以及散播关于 科学家的赤裸裸谎言。社会有两种选择:我们可以无视科学,把头埋在沙中并希 望我们有好运,或者我们可以为了公共利益行动起来,迅速和真正地减少全球气 候变化的威胁。好消息是,聪明和有效的行动是可能的。但是拖延不可以是一种 选择。 Science 7 May 2010: Vol. 328. no. 5979, pp. 689 - 690 DOI: 10.1126/science.328.5979.689 Prev | Table of Contents | Next LETTERS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ntegrity of Science We are deeply disturbed by the recent escalation of political assaults on scientists in general and on climate scientists in particular. All citizens should understand some basic scientific facts. There is always some uncertainty associated with scientific conclusions; science never absolutely proves anything. When someone says that society should wait until scientists are absolutely certain before taking any action, it is the same as saying society should never take action. For a problem as potentially catastrophic as climate change, taking no action poses a dangerous risk for our planet. Scientific conclusions derive from an understanding of basic laws support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bservations of nature, and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 Like all human beings, scientists make mistakes, but the scientific process is designed to find and correct them. This process is inherently adversarialscientists build reputations and gain recognition not only for supporting conventional wisdom, but even more so for demonstrating that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is wrong and that there is a better explanation. That's what Galileo, Pasteur, Darwin, and Einstein did. But when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thoroughly and deeply tested, questioned, and examined, they gain the status of well-established theories and are often spoken of as facts. For instance, there is compelling scientific evidence that our planet is about 4.5 billion years old (the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Earth), that our universe was born from a single event about 14 billion years ago (the Big Bang theory), and that today's organisms evolved from ones living in the past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Even as these are overwhelmingly accepted b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fame still awaits anyone who could show these theories to be wrong. Climate change now falls into this category: There is compelling, comprehensive, and consistent objective evidence that humans are changing the climate in ways that threaten our societies and the ecosystems on which we depend. Many recent assaults on climate science and, more disturbingly, on climate scientists by climate change deniers are typically driven by special interests or dogma, not by an honest effort 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heory that credibly satisfies the evidence.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and other scientific assessments of climate change, which involve thousands of scientists producing massive and comprehensive reports, have, quite expectedly and normally, made some mistakes. When errors are pointed out, they are corrected. But there is nothing remotely identified in the recent events that changes the fundamental conclusions about climate change: (i) The planet is warming due to in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heat-trapping gases in our atmosphere. A snowy winter in Washington does not alter this fact. (ii) Most of the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se gases over the last century is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and deforestation. (iii) Natural causes always play a role in changing Earth's climate, but are now being overwhelmed by human-induced changes. (iv) Warming the planet will cause many other climatic patterns to change at speeds unprecedented in modern times, including increasing rates of sea-level rise and alterations in the hydrologic cycle. Rising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are making the oceans more acidic. (v)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complex climate changes threatens coastal communities and cities, our food and water supplies,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forests, high mountain environments, and far more. Much more can be, and has been, said by the world's scientific societies, national academies, and individuals, but these conclusions should be enough to indicate why scientists are concerned about what future generations will face from business-as-usual practices. We urge our policy-makers and the public to move forward immediately to address the causes of climate change, including the un restrained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We also call for an end to McCarthy-like threats of criminal prosecution against our colleagues based on innuendo and guilt by association, the harassment of scientists by politicians seeking distractions to avoid taking action, and the outright lies being spread about them. Society has two choices: We can ignore the science and hide our heads in the sand and hope we are lucky, or we can ac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o reduce the threa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quickly and substantively. The good news is that smart and effective actions are possible. But delay must not be an option. P. H. Gleick,* R. M. Adams, R. M. Amasino, E. Anders, D. J. Anderson, W. W. Anderson, L. E. Anselin, M. K. Arroyo, B. Asfaw, F. J. Ayala, A. Bax, A. J. Bebbington, G. Bell, M. V. L. Bennett, J. L. Bennetzen, M. R. Berenbaum, O. B. Berlin, P. J. Bjorkman, E. Blackburn, J. E. Blamont, M. R. Botchan, J. S. Boyer, E. A. Boyle, D. Branton, S. P. Briggs, W. R. Briggs, W. J. Brill, R. J. Britten, W. S. Broecker, J. H. Brown, P. O. Brown, A. T. Brunger, J. Cairns, Jr., D. E. Canfield, S. R. Carpenter, J. C. Carrington, A. R. Cashmore, J. C. Castilla, A. Cazenave, F. S. Chapin, III, A. J. Ciechanover, D. E. Clapham, W. C. Clark, R. N. Clayton, M. D. Coe, E. M. Conwell, E. B. Cowling, R. M Cowling, C. S. Cox, R. B. Croteau, D. M. Crothers, P. J. Crutzen, G. C. Daily, G. B. Dalrymple, J. L. Dangl, S. A. Darst, D. R. Davies, M. B. Davis, P. V. de Camilli, C. Dean, R. S. Defries, J. Deisenhofer, D. P. Delmer, E. F. Delong, D. J. Derosier, T. O. Diener, R. Dirzo, J. E. Dixon, M. J. Donoghue, R. F. Doolittle, T. Dunne, P. R. Ehrlich, S. N. Eisenstadt, T. Eisner, K. A. Emanuel, S. W. Englander, W. G. Ernst, P. G. Falkowski, G. Feher, J. A. Ferejohn, A. Fersht, E. H. Fischer, R. Fischer, K. V. Flannery, J. Frank, P. A. Frey, I. Fridovich, C. Frieden, D. J. Futuyma, W. R. Gardner, C. J. R. Garrett, W. Gilbert, R. B. Goldberg, W. H. Goodenough, C. S. Goodman, M. Goodman, P. Greengard, S. Hake, G. Hammel, S. Hanson, S. C. Harrison, S. R. Hart, D. L. Hartl, R. Haselkorn, K. Hawkes, J. M. Hayes, B. Hille, T. H?kfelt, J. S. House, M. Hout, D. M. Hunten, I. A. Izquierdo, A. T. Jagendorf, D. H. Janzen, R. Jeanloz, C. S. Jencks, W. A. Jury, H. R. Kaback, T. Kailath, P. Kay, S. A. Kay, D. Kennedy, A. Kerr, R. C. Kessler, G. S. Khush, S. W. Kieffer, P. V. Kirch, K. Kirk, M. G. Kivelson, J. P. Klinman, A. Klug, L. Knopoff, H. Kornberg, J. E. Kutzbach, J. C. Lagarias, K. Lambeck, A. Landy, C. H. Langmuir, B. A. Larkins, X. T. Le Pichon, R. E. Lenski, E. B. Leopold, S. A. Levin, M. Levitt, G. E. Likens, J. Lippincott-Schwartz, L. Lorand, C. O. Lovejoy, M. Lynch, A. L. Mabogunje, T. F. Malone, S. Manabe, J. Marcus, D. S. Massey, J. C. McWilliams, E. Medina, H. J. Melosh, D. J. Meltzer, C. D. Michener, E. L. Miles, H. A. Mooney, P. B. Moore, F. M. M. Morel, E. S. Mosley-Thompson, B. Moss, W. H. Munk, N. Myers, G. B. Nair, J. Nathans, E. W. Nester, R. A. Nicoll, R. P. Novick, J. F. O'Connell, P. E. Olsen, N. D. Opdyke, G. F. Oster, E. Ostrom, N. R. Pace, R. T. Paine, R. D. Palmiter, J. Pedlosky, G. A. Petsko, G. H. Pettengill, S. G. Philander, D. R. Piperno, T. D. Pollard, P. B. Price, Jr., P. A. Reichard, B. F. Reskin, R. E. Ricklefs, R. L. Rivest, J. D. Roberts, A. K. Romney, M. G. Rossmann, D. W. Russell, W. J. Rutter, J. A. Sabloff, R. Z. Sagdeev, M. D. Sahlins, A. Salmond, J. R. Sanes, R. Schekman, J. Schellnhuber, D. W. Schindler, J. Schmitt, S. H. Schneider, V. L. Schramm, R. R. Sederoff, C. J. Shatz, F. Sherman, R. L. Sidman, K. Sieh, E. L. Simons, B. H. Singer, M. F. Singer, B. Skyrms, N. H. Sleep, B. D. Smith, S. H. Snyder, R. R. Sokal, C. S. Spencer, T. A. Steitz, K. B. Strier, T. C. Sdhof, S. S. Taylor, J. Terborgh, D. H. Thomas, L. G. Thompson, R. T. TJian, M. G. Turner, S. Uyeda, J. W. Valentine, J. S. Valentine, J. L. van Etten, K. E. van Holde, M. Vaughan, S. Verba, P. H. von Hippel, D. B. Wake, A. Walker, J. E. Walker, E. B. Watson, P. J. Watson, D. Weigel, S. R. Wessler, M. J. West-Eberhard, T. D. White, W. J. Wilson, R. V. Wolfenden, J. A. Wood, G. M. Woodwell, H. E. Wright, Jr., C. Wu, C. Wunsch, M. L. Zoback *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E-mail: petergleick@pacinst.org Notes 1. The signatories are all members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but are not speaking on its behalf. 2. Signatory affiliations are available as supporting material at 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28/5979/689/DC1 . (XYS20100509)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900 次阅读|1 个评论
致国内网络科学同行的一封公开信
Fangjinqin 2010-4-20 10:08
致国内同行的一封公开信 诸位同行们: 您们好! 曾记否?我们给你们发去《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专刊的邀请函吗 ? 当时 , 请你们在一周内尽快告知具体题目,以便确定选题。可能时间太紧点了? 专刊(栏)的主要课题有:复杂网络的理论建模与分析;空间网络的实证与理论分析;网络的拓扑特性与动力学关系;复杂网络同步与控制;网络社团结构;网络交通流;人类行为动力学;网络传播动力学;网络博弈问题;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生物学;复杂网络的应用(包括:信息挖掘与推荐、下一代互联网和交通网络等其他复杂网络)等。 迄今 , 我们已经很高兴收到12位学者和研究生的复函 , 他们准备积极撰稿 , 目前已经报来了 12 个题目 . 不过 , 仍然有一些同行没有音讯 . 不知可否 ? 我在这里再次提醒诸位 , 现在延长到 5 月 1 日前 , 你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选题 , 欢迎有条件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积极参与这个机会难得的有意义活动 . 我认为 ,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是我国这个领域的主要刊物 , 大家实际上很关心和爱护她的成长 , 希望我国网络科学与复杂性科学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 为此 , 大家一定会支持刊物 , 让她更好更快壮大 , 将来能够屹立于世界刊物之林 , 为她奉献一分力量 . 这次专刊主题是 : 共话网络科学 ( 十年 ): 回眸与展望 . 希望你们珍惜这次难得十年一遇的良机 . 人生能有几回搏 ? 又有几个十年 ? 国外刊物再好 , 月亮 再亮 , 也是异国他乡 , 那里能够真正留下你永久的足迹 ? 我想,绝大多数人不过是匆匆过影罢了 . 国内刊物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却包含了大家共同的辛勤汗水 , 她将伴随中华民族振兴而不断成长壮大 , 就象你自己的孩子那样 , 值得我们永久的关爱和奉献 , 也将值得我们无穷的回味 ! 因此,我在这里,面向我国网络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再次真诚希望:你们能够参与这个本领域的学术专刊与专栏征文和博文竞赛活动,如果可能,请你们在 5 月 1 日前 尽快提供的选题。我们将十分感谢大家的支持。 欢迎及时与我们联系 , 提出宝贵建议。 谢谢合作! 此致 研安! 方锦清 Email: fjq96@126.com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4008 次阅读|3 个评论
评G20 五国领导人公开信
黄安年 2010-4-6 09:35
评 G20 五国领导人公开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6 日发布 二十国集团奥巴马总统、英国首相布朗、加拿大总理哈珀、法国总统萨科齐以及韩国总统李明博等五位领导人 2010 年 3 月 29 日签署公开信 , 这封信通过 Merle David Kellerhals Jr 的报道在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头版位置发布 , 意在突显美国在 G20 中的领导地位。 报道说这五位领导人为二十国集团指导小组的成员,他们代表的国家是二十国集团过去和未来峰会的东道主国家。这句话等于是所谓 G2 时代的否定,因为其中的另外一位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代表并非中国 , 而是韩国 , 代表二十国集团过去和未来峰会的东道主国家,不知道谁授予他们的权利。同时发达国家中也没有德国。加拿大是今年 2010 年 6 月 26 日 -27 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金融峰会的东道主,韩国则是 2010 年 11 月 11 日 -12 日在韩国首尔举行金融峰会的东道主,明年又转到其他国家举行,这五位领导人为二十国集团指导小组的成员什么时候成了常设机构,还要代表未来峰会说话 ? 报道说 : 目前这场衰退始于 2007 年 12 月,这种说法完全是美国单方的观点,以美国的危机等同于全球危机。我们知道美国的危机是 2007 年 12 月起算的 , 而全球金融危机则开始于 2008 年 9 月 , 两者不可等同。美国的应对金融危机政策不等于是 G20 的应对金融危机政策 , 要求全球为美国应对危机买单的做法是利己至上也是不利于全球经济复苏的。 尽管 G20 集团开始于 1997 年金融危机后的 1999 年,但是那时左右世界金融和经济政策导向的一直不是 G20 而是 G8 集团 ,G20 实际上是 G20 的配角,在 2008 年秋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下举行了三次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第一次金融峰会 2008 年 11 月 15 日,第二次金融峰会 2009 年 4 月 1 日 -2 日,第三次金融峰会 2009 年 9 月 24 日 -25 日),这才使得 G20 的作用突显出来。而中国的作用远非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能比拟的。 公开信说 : 目前的困难情况表明,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仍面临风险。如果不采取合作行动,作出必要调整,获得 ,未来发生危机的风险和低增长率仍将持续下去。我们需要制定合作战略,共同努力确保我们的财政、金融、外汇、贸易及结构性政策有助于强劲、可持续、平衡的增长;我们都知道,目前的贸易、财政和结构性不平衡不能带来强劲且可持续的增长。这些话说得颇为动听,问题是在实际行动上究竟是谁不采取合作行动?这种合作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 我们看到的确是美国要求中国等世界各国向美国需要的合作靠拢,否则就是所谓不采取合作行动,这种美国牌的合作并不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 我们还注意到公开信对于加强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遏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重要问题很少涉及。 附相关报道 : **************************** 2010.04.05 全球经济依然脆弱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 Merle David Kellerhals Jr. 于华盛顿报道,奥巴马总统和其他四位国家领导人向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发表公开信指出,成员国履行在最近两次峰会上所承诺的改革至关重要,因为世界经济复苏依然步履未稳。 这封来自二十国集团指导小组五位成员的公开信指出:目前的困难情况表明,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仍面临风险。这五位领导人在 3 月 29 日的公开信中强调:如果不采取合作行动,作出必要调整,获得 ,未来发生危机的风险和低增长率仍将持续下去。该公开信已在华盛顿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首都发布。 奥巴马总统、英国首相布朗、加拿大总理哈珀、法国总统萨科齐以及韩国总统李明博等五位领导人签署了这份公开信。这五位领导人为二十国集团指导小组的成员,他们代表的国家是二十国集团过去和未来峰会的东道主国家。 由发达和新兴经济体组成的二十国集团曾于 2009 年 4 月在伦敦开会,并于同年 9 月在匹兹堡再度会晤,以制定金融改革方案。改革的目标是使全球经济避免过度增长导致衰退的周期性震荡所产生的副作用。这些会议是在世界试图摆脱上世纪 30 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召开的。 加拿大将于 6 月 26 日至 27 日在多伦多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韩国将负责筹备定于 11 月 11 日至 12 日在首尔举行的峰会。峰会主办国在与其他成员国协商后制定目标议程。 目前这场衰退始于 2007 年 12 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决定每年举行两次峰会,以制定目标和政策,同时审议工作和交流信息,以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全球经济危机。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还呼吁加强对金融、银行及投资部门的监管,以控制过度承担风险以及影响市场稳定的投机活动。美国国会正在考虑通过立法大幅度改革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 五位领导人表示:我们需要制定合作战略,共同努力确保我们的财政、金融、外汇、贸易及结构性政策有助于强劲、可持续、平衡的增长;我们都知道,目前的贸易、财政和结构性不平衡不能带来强劲且可持续的增长。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已制定了一个框架,以减少中国等出口大国的贸易顺差,鼓励美国等债务严重的国家增加储蓄。为了平衡全球经济体系,二十国集团一致认为,那些长期保持高额贸易逆差的成员国应采取措施鼓励私人储蓄和整顿财政,同时确保市场开放和加强出口。 那些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成员国承诺采取措施加强国内增长领域,包括增加投资、减少市场扭曲、提高生产率、改善公民社会保障体制、以及取消对增长的限制。 奥巴马总统去年在有关华尔街的讲话中呼吁美国金融业与他和国会共同努力,起草新的监管系统,以防止经济灾难再度发生。奥巴马说,由于联邦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美国经济开始恢复正常。不过,他也提醒金融业,不能因为恢复正常而自满。 奥巴马说:我们需要有严格的规则来防止我们看到的这类体制上的危险再次发生。 奥巴马说:我们不会重蹈覆辙,采取不顾后果的行为方式与毫无节制的做法,当时有太多的人在快速获利和丰厚奖金诱使下的所作所为形成了这场危机的根源。不能让华尔街那些人继续采取不顾后果的冒险行为,他们也不可能指望美国纳税人再次把他们从危机中解救出来。 3 月 29 日的信函还提及长期停滞不前的多哈贸易自由化谈判及在经济困难时期抵制保护主义压力的必要性。 公开信说: 20 国集团必须逾越仅仅呼吁贸易自由与反对保护主义的做法。至于多哈会议,我们需要确定能否实现使协议切实可行的更大理想。五位领导人认为,各国必须通过双边和地区性谈判减少国内的贸易壁垒。 20 国集团 20 国集团组建于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的 1999 年。它把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聚合在一起,旨在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第一次会议于 1999 年在柏林举行。 20 国集团每年举行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会议,讨论促进金融稳定、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各种举措。 20 国集团的成员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英国和美国。以其轮值主席为代表的欧盟是 20 国集团的第 20 个会员。 20 国集团举行的各种会议也邀请世界银行( World Bank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http://www.america.gov/mgck http://www.america.gov/st/business-chinese/2010/April/20100405163711dmslahrellek0.1121899.html *********************** 二十国集团( G20 集团)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成立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表示,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就改革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 1999年9月25日,八国集团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二十国集团(G20)。这个国际论坛是由欧盟、布雷顿森林机构和来自19个国家的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组成。 【宗旨】G20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成员】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尼、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欧盟和布雷顿森林机构。 成员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90%,贸易占80%,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所占的股权份额约65%。集团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组织机构】G20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行,不设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G20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一至两次副手级会议。每年的部长级例会一般与七国集团财长会议相衔接,通常在每年年末举行。会议由主席国及一些国际机构(如世行和基金)和外部专家提供相应秘书服务和支持,并可根据需要成立工作小组,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评审和提出对策建议。 【网址】 http : //g20.nic.in 。   【同中国的关系】中国是二十国集团创始成员国。中国组团出席了历次G20副手会及部长会。 中国是2005年G20主席国,成功举行了第七届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两次副手级会议以及相关研讨会等活动,赢得各方好评。胡锦涛主席出席了第七届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就会议主题加强全球合作: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提出四点主张: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尊重各国根据自己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要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对话与协调,推动世界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要完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和规则,推动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改革;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等。胡锦涛主席还就进一步加强同包括二十国集团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和论坛关系阐述了中方立场,并介绍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受到与会各方的高度评价。 【二十国集团主要活动】 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二十国集团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行,不设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该集团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 1999 年 12 月 16 日 德国柏林 1999年12月16日,二十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柏林举行二十国集团创始会议。会议强调,二十国集团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2000 年 10 月 24 日 -25 日 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0年10月24日至25日,20国财长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会议讨论了经济全球化以及如何防止和解决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金融危机问题。与会者达成了旨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共同对付金融危机的蒙特利尔共识。蒙特利尔共识主要包括:共同推动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使其成果延及发展中国家;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增加这些机构的透明度;继续朝建立统一的国际金融标准和规则的方向努力,以增强联合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对债务沉重的国家进行援助,并协助这些国家进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农业研究、环境保护和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方面加强合作。 2001 年 11 月 16 日 -17 日 加拿大渥太华 2001年11月16日至17日,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渥太华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在美国911事件后各国如何在财经领域就打击恐怖主义开展合作等问题。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出席了会议。 2002 年 11 月 22 日 -23 日 印度新德里 2002年11月22至23日,20国第4次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于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会议主要就金融危机防范与化解、经济全球化、打击恐怖融资以及发展援助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2003 年 10 月 26 日 墨西城城市莫雷利亚 2003年10月26日,20国集团在墨西哥城市莫雷利亚举行第5次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年会。与会代表就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金融危机的防范与处理、打击国际恐怖活动的融资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2004 年 11 月 20 日 -22 日 德国柏林 2004年11月20日为期两天的20国集团第6次财政部长与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德国财长艾歇尔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本次会议将主要讨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全球化背景下促进稳定与增长、金融部门机构建设、打击滥用国际金融体系、老龄化挑战与移民、主权债务重组以及区域一体化等议题。进一步增强20国集团的地位与影响是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 11月21日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在20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第6次会议结束后与德国财长艾歇尔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将于2005年担任20国集团会议的轮值主席国。 2005 年 10 月 15 日 -16 日 中国北京 2005年10月15至16日第七届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以加强全球合作: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为主题,讨论了各种重要的全球经济问题,重申了在实现平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共同目标和责任。 此次会议除发表例行的《联合声明》外,作为两个具体成果,还发表了《二十国关于改革布雷顿森林机构的声明》和《二十国有关全球发展问题的声明》。 2006 年 11 月 18 日- 19 日 澳大利亚墨尔本 2006年11月18日至19日,第八届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举行。会议对全球经济前景表示乐观,并探讨了能源与矿产问题的解决办法。 2007 年 11 月 17 日- 18 日 南非开普敦 2007年11月17日至18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南非开普敦郊外的克莱蒙德举行。二十国集团成员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就确保世界金融市场稳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还讨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等问题。 2008 年 11 月 8 日- 9 日 巴西圣保罗 2008年11月8日至9日,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年会在巴西圣保罗举行,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有必要改革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采取共同行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2009 年 3 月 14 日 英国霍舍姆 2009年3月14日,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在英国首都伦敦以南约50公里的霍舍姆举行,并发表联合公报,同意进一步行动恢复全球经济增长,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2009 年 9 月 4 日 -5 日 英国伦敦 2009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同意继续采取措施刺激经济以保证全球经济的持久复苏和增长,并在时机成熟时退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战略。二十国集团再为世界经济把脉 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 ◆ 第一次金融峰会 2008 年 11 月 15 日 美国华盛顿举行 2008年11月15日,在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二十国集团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讨论全球金融和经济问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会议发表了宣言,强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就国际社会加强协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和支持经济增长达成金融和经济改革行动计划,并呼吁改革世界金融体系,防止类似危机再次 ◆ 第二次金融峰会 2009 年 4 月 1 日 -2 日 英国举行 2009年4月1日至2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举行,与会领导人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和加强金融监管等全球携手应对金融经济危机议题达成多项共识,会后的声明中重申将抵制保护主义,与会领导人一致同意将对冲基金纳入金融监管范围。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合作 同舟共济》的重要讲话。 第三次金融峰会 2009 年 9 月 24 日 -25 日 美国匹兹堡举行 2009年9月24日至25日,二十国集团第三次领导人峰会在美国东部的老工业城市匹兹堡举行。峰会的主要议题包括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胡锦涛主席出席此次峰会并发表题为《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二十国集团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治理结构是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根据会议决议,发达国家需将把部分配额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配额将从43 % 提高到48%。会上发表的《领导人声明》宣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二十国集团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二十国集团峰会也将机制化,自2011年起每年举行一次。 第四次金融峰会 2010 年 6 月 26 日 -27 日 加拿大多伦多举行 2009年12月7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加拿大确定2010年6月26日至27日在第一大城市多伦多举办二十国集团峰会。 第五次金融峰会 2010 年 11 月 11 日 -12 日 韩国首尔举行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将于2010年11月11日到12日在韩国首尔举行。 二十国集团匹兹堡金融峰会各方观点总汇 匹兹堡 G20 峰会的中国视点 二十国集团合作一年启示录 【布雷顿森林机构】 布雷顿森林机构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组成,作为世界经济秩序三大支柱中的两大,它们为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启蒙于二战后期。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那次会议决定建立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简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世界银行则提供长期信贷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实行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以及固定汇率制度,促进了国际金融的稳定发展,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20世纪60至70年代,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布雷顿森林机构继续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仍得以保留,并继续发挥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不平衡加剧,南北差距不断拉大。作为协调和维护世界经济秩序两大支柱的布雷顿森林机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社会要求改革两机构以使其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监控国际资本流动、防范和解决金融危机、协调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汇率以及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都要求改革布雷顿森林机构。区域金融合作的不断强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布雷顿森林机构的依赖,客观上也构成对布雷顿森林机构职能的挑战。2002年的蒙特雷会议之后,发展中国家要求增加其在布雷顿森林机构决策权的呼声变得日益高涨。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10/content_965769_3.htm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信(已刊登)
wangyk 2009-11-30 18:03
王 应 宽 2009-11-28 UTC-6 CST UMN, St Paul 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信 尊敬的主编言老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编者、审者和读者朋友们: 你们好! 感恩节快到了,请接受我从美国发去的问候与祝福。感恩节来临之际,谨向各位表达我感恩的心。首先感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主编言静霞老师、各位编辑同仁对我的指导和培养!感谢评阅专家、广大作者和读者朋友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因为大家的指导和支持,我才能够在平凡的编辑岗位和科技期刊出版领域不断成长进步,经过理论学习和编辑实践,继获得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又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修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中英文编辑技能,从一位初出校门的学生,成长为成熟的科技编辑,并走上主编的岗位。感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支持,帮助我发表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增进与同行的交流。感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组织的一次次成功的学术研讨会,我自 2003-2008 年连续 6 次参加研讨会,并都安排大会交流报告。参加这么多次的研讨会不仅交流学术,锻炼提高了能力,还结识了很多编辑界的良师益友。既提升了我的职业,又结交了朋友,得到了收益和快乐。今年因为在美国访学,不能参加贵刊和研究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颇感遗憾。特借此机会,表达我对编辑界各位良师益友的感谢、问候与祝福。 临来美国之前,碰巧在北京中关村遇见编辑部的言老师、陈辉等并共进午餐。其间谈到赴美交流研修之事。受期刊主编言老师委托,临行前特意携带 2 本《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准备在方便时代表期刊开展对外交流。来到明尼苏达大学后,我去拜访了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林业分馆和昆虫、渔业和野生动物分馆的负责人 Linda Eells 女士,并向她介绍了《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情况,并赠送样刊。 Linda 对此很感兴趣,介绍我认识明尼苏达大学东亚图书馆的负责人,并将我赠送的 2 册样刊陈列在东亚图书馆阅览室。 Linda 表示有兴趣订阅《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很高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在陈辉副主编的努力下已经建立了网站并实现开放存取( OA )。我准备进一步联系,首先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电子版网站 http://www.cjstp.cn 加入到东亚图书馆的网址链接中,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首先阅读。我知道美国很多大学都有类似东亚图书馆的机构,专门订阅和收集中国的相关文献。如果需要,我将进一步加强联系,宣传和推广咱们的期刊,促进国际交流。 在代表期刊进行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也深切的感受到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咱们《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目前只刊登中文论文,没有英文摘要,英文题名也是最近才有的,而且还不全。为了更好的开展国际交流,让外国同行了解中国编辑的研究成果,同时把我们的期刊和研究成果传播到国际上去,增加英文摘要十分必要。因此,我建议,请编辑部考虑增加论文的英文摘要信息。如果开始做不到全部,可以选择一部分较好且具有国际交流价值的文章,提供英文摘要。如果需要,愿尽力而为。我也一直希望能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回报多年的培养和支持。 最近一年来忙于工作和访学,较少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表文章与大家交流。但是来美国访学期间参观访问了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 ASABE )及其所出版的期刊,还搜集了很多其他专题的文献资料,回国将着手撰写论文,期待与各位编辑同仁交流。 再次感谢支持! 祝《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越办越好! 王应宽 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2009 年 11 月 22 日 附件PDF: 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信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5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安徽教授们对钱学森之问的公开信?
morphia 2009-11-11 17:41
今天看新闻,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1/141219024826.shtml 仔细看了下,11位安徽高校教授的用意是好的,就是呼吁有关部门对钱学森之问引起重视,在教育体制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但是通览该封公开信的全文,上下却没有一点提及该如何改革,也没有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唯独只是对目前国内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端现状进行了陈述,仅此而已。看来一旦涉及到深层次的体制改革问题,大家都还是谨小慎微的,只能呼吁呼吁而已了。但是如此而已,这封公开信的实际意义有多少,就很难说得清楚了,倒是给人感觉作秀的成分更大一些。 大家不要骂我,我也没有这个能力跳出来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出什么谋献什么策,的确有点坐着说话不腰疼的样子。只是我觉得,既然要发公开信,还是发一点比较有深度比较有实际意义的公开信为好。目前体制内的弊端现在是界内人士都感同身受的,不用发公开信大家都也都很清楚,真正站出来公开呼吁的话,就最好还是能提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否则这样的公开信和没公开的区别似乎就不大了,倒是作秀的成分多了不少。 转一下信件原文: 信件原文   尊敬的袁贵仁部长并全国教育界同仁:   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深切缅怀钱老,缅怀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还有他的那句震聋发馈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眼下,袁贵仁部长刚刚走马上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这时候,我们需要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们一起来深思、来解题。   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道题,一定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中国的杰出人才也会由此不断涌现。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便是对钱老最好的缅怀。   此致   敬礼   XXX (此处略去作者11名)   2009年11月11日(排名不分先后)
个人分类: 科研体会|2905 次阅读|2 个评论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七封信(2000-2009)
rbwxy197301 2009-9-16 11:31
新浪科技讯 2009年9月4日早间消息,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将于今日正式辞职,在四年任期结束后最终选择离开。苹果、SGI、微软、谷歌,每一次的选择和离开都让人们感到意外,也不断在创造着惊喜。 从2000年开始到今,李开复先生已经公开给中国学生写了七封信,每一封都从不同方面传递与共享着关于做人和做学问的一些信息。这份坚持不断在给我们启发,也让我们感觉到他在工作之外的一份真诚。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内容提要: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内容提要:这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是为那些希望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学习事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领导艺术的人所写的。第一部分重申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讨论过的有关个人素质的话题;第二部分阐释了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情商;第三部分给出了卓越的领导所必须具备的、有别于普通人的基本特质。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内容提要: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希望这封信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这样过 内容提要: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致学生的父母 内容提要:我的理念就是:如何培养一个理智讲理、成功学习、自主独立、自信积极、快乐感性的孩子;然后和他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中国的家长:最重要的不是你认可多少我这些理念,而是希望你知道你的孩子心中有话。如果这封信能够促使一些家长问问你们的孩子心里的话,彼此沟通理解,甚至成为朋友,那么我写这封信的目的就达到了。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内容提要:我能帮你做的不是选择,因为你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未来也只有自己最在意。我能做的只是传授给你选择的智慧,帮你聆听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声音,帮助你做出智慧的选择。 我提出选择成功的智慧共有8种: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掌控抉择;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学习积累经验;用勇气放弃包袱;用真心追随智慧。 以上详细内容可以查看: http://www.xdnice.com/html/2006-09/7552.html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七封信 http://www.51youcai.com/n/babb812d23852b4f012387d7d665004c.html http://www.5xue.com/ (我学网/开复学生网) 主要栏目:智慧宝藏、成长顾问、互助论坛、实习实践、我的主页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6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如何落实周济“学术不端零容忍”
冯用军 2009-8-8 18:47
教育部要诚心对学术腐败标本兼治,手段很简单,管好钱和人。 冯用军(中国 315 反学术腐败调查中心) 邓公有一句名言: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 四小龙 ,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归纳了一下,即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更要抓精神文明建设,这句话真是富有前瞻性,对于当下教育部如何落实温家宝总理很重要的指示和周济部长周济零容忍的讲话具有无可比拟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即既要大力推进学术创新,更要坚决打击学术腐败。为啥?吃饭完回来告诉各位看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免得等会有人喊 XXX 你妈叫你回家吃饭了。吃饭完毕,返回电脑前,言归正传。 话说 2009 年 3 月 15 日,时任教育部长周济院士在教育部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发表了《标本兼治 惩防并举 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讲话,非常严肃地指出: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 零容忍 ,实行 一票否决 。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据法律法规,对违规者予以惩处。 时隔周济重要讲话 5 月后的 2009 年 8 月 7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 5 位科技功臣时,两院院士、两弹元勋、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先生给总理提出建议:科研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应在制度上有鼓励严谨求实的政策, 有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机制和措施 。温家宝说:光亚先生,您讲的这两点都 很重要 。我们一定要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才素质的轨道上来。国务院上对全国人大、对党负责,下对全国人民负责,教育部上对国务院负责,下对全国人民负责。教育部是全国人民的教育部,对全国大中小学教育中的官员、教师、职工等负有直接或间接的管理和监察责任。在温总理强调很重要的重大指示和周部长严申零容忍的重要讲话背景下,作为对教育部负责的下属各司局和大中小学教育中的官员、教师、职工等,应如何将指示和讲话落到实处呢? 教育部作为全国教育决策和管理最高国家机关,负有指导、执行和监督《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学位条例》等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责任,作为部长的周济不执行很重要的指示,就涉嫌消极怠工行政不作为、失职甚至渎职;作为教育部各司局的官员和全国大中小学教育中的官员与教职员工不执行零容忍,同样涉嫌消极怠工行政不作为、失职甚至渎职,这是要承担行政和法律后果的。在当下中国学术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学术腐败日益猖獗的情况下,在某高校疑似学术腐败分子状告举报人、某高校涉嫌院士和涉嫌校长将疑似学术腐败统统推给学生等学术不端甚嚣尘上的关键时刻,那么,负有重大责任的教育部如何将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的精神落到实处呢? 根据长期研究和实践学术打假的经历,教育部联合有关部位及国家级的项目或基金管理单位协调设立诚信办公室、科研诚信委员会、学术争端仲裁委员会、学术诚信系统的前提下,主要做好两件工作,管好钱和管好人。 关于联合诚信办公室,诚信办公室是一个接受教育部办公厅领导的官方组织,主要成员由教育部办公厅有关人员组成,其责任是专门负责接收和记录学术不端行为的所有举报,并将有关结果报送科研诚信委员会,实行相关利益人员回避制度;科研诚信委员会是教育部与科技部等联合设立的学术组织,其职责是负责对每一起违反诚信规范的举报案例进行听证和调查,向教育部等有关国家级项目或基金管理单位的学术纪律委员会报告调查结果和处分建议,并对学术不端行为裁决报告有异议权,实行相关利益组织和人员双回避制度;学术争端仲裁委员会是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和最高检等机构领导的准官方组织,其职责是负责裁决学术不端行为是否成立,出具权威的裁决报告,如科研诚信委员会无异议,该裁决该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司法判决依据,实行相关利益组织和人员双回避制度。 关于学术诚信系统,类似与高考诚信系统和银行的信用系统,主要是记录学校官员、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诚信情况,包括黑名单(已查实的学术腐败人员)和白名单(学术诚信人员),可由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科技部信息中心等联合建设,采用指定账户和口令管理模式,为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和基金管理单位、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院士、国家级名师或师德标兵、国家和省部级特殊津贴等)评定单位、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三大奖、部省级奖、矛盾文学奖等专门领域奖等)评定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涉及职称、职位评聘单位等免费开放查询。 包括学术诚信办、学术诚信系统等,其建设与规范化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自上而下,先从有关部委及国家级组织开始建构,在高教系统其下是教育部等部委直属的985高校和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再下是211高校和省部级的科研院所,再下是省属高校、市属高校及省市属科研院所等,这样层层建立,统一信息录入模式和统一数据库管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以相反的路径进行即可。首先在高教系统做好一个模式、一个示范,然后再推广到其他科研、学术领域,其他科研、学术组织,最终形成一个全社会打假的格局,就是把物质文明建设领域的假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假都逐步的打掉、清理出去,真正的又好又快地建设两个文明,进而建设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民主、法治、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 在此基础上,做好两点工作: 一、推进学术创新,维系学术道德,教育部等要管好钱。教育部应联合科技部、财政部中科院、工程院、留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全国博士后流动站管委会等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科技平台、精品课程、示范教材等涉及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资源(财政拨款)的单位,将所有的财政拨款与学术诚信系统挂钩,凡是已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管理不力的教育组织和有学术腐败的个人,在规定处罚的年限内禁止申报涉及财政的项目、课程、教材、平台、实验室等,不拨钱或少拨钱。 二、推动学术进步,强化学风建设,教育部等要管好人。教育部应联合人事部、司法部、中科院、工程院、留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全国博士后流动站管委会等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奖励、晋升等涉及人员考核、评聘和任用等的单位,将所有的人员的变迁与学术诚信系统挂钩,凡是已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管理不力的领导和有学术腐败的个人,在规定处罚的年限内禁止申报职称、获得提拔、获得荣誉奖励等等,不提拔或小提拔。 在管好钱和管好人的基础上,教育部等有关各方还应切实履行信息公开并做好公示工作,具体而言,信息公开和公示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个人名名单(比如两院公布院士候选名单),这样太简单、披露信息太少,公开和公示=没公开没公示,意义不大、价值几乎为0,相当于走过程,容易给人遮羞布的感觉。因此,新的信息公开和公示应该公布尽可能比较详细的信息,比如国家每年评审的国家教学成果奖,绝大部分报奖项目信息公开都比较完整,政府、社会、公众、媒体等都容易监督,有公开和公示的实质作用。比如两院院士候选人,不但要公布候选人的基本信息(出生年月、学历、学位、职称、职务、社会兼职),更要公布其申请院士的主要成果材料(属于国家保密的,要通过国安等单位出具证明,不然很多学术腐败分子就会利用这一点来钻空子,比如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包庇的史上最牛女剽客邱丹阳,就是利用所谓保密)、主要贡献、主要经济效益等,这样才好监督;比如申请基金或项目,公开和公示的时候不仅要公开主持人的基本信息(同上),还要公布主持人单位、课题组成员基本信息(姓名、年龄、职称、职位、学历、工作单位、承担工作等)、课题的前期支撑成果材料、课题名称和阶段性成果、课题思路和方法等。其他涉及钱和人的情况也是要遵循这样的公示原则,现在高校的干部或政府的干部提拔或任用公示相对比较完整一点,可以为学界所借鉴。 另, 作为我国目前少有的、屈指可数的公益性学术打假团队,我们希望或者说向政府、社会、大众及高校提出如下诉求: ( 1 )能在国家层面上整合现有学术争议仲裁机构,由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人事部、最高法、最高检、中科院、中工院等单位联合创立一个国家级的中国学术争议仲裁中心和一个部级的中国学术争议裁决中心,隶属国务院、挂靠教育部(因为很多疑似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多发生在高校),专门负责裁定中国境内涉及的学术争议,出具的裁决报告具有法律效力(作为法庭判决依据),仲裁双方的一方或两方不服,可向国家级的中国学术争议仲裁中心申请复裁,复裁为终裁。裁决中心和仲裁中心委员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实行回避原则,由 5 名或 7 名随机专家组成裁判委员会,根据举报方陈述和被举报方申述内容,作出裁断,从而提高学术争议的响应时间和决断效率。当然,如果条件合适的话(根据回避制度随机选取的 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社会是自由的,普通民众是不受任何控制的,法庭为陪审员保密 ),也可以引入类似美国法院陪审团的陪裁团制度。 ( 2 )尽早建构中国的《反腐败法》,将学术腐败纳入腐败的法律惩戒范畴,将学术造假导致的学术腐败从道德批评、民间谴责和官方处理的层面上升到法律治理的层面,将对学术腐败的危害的认识提高到对行政腐败的危害的认识高度上,是否涉嫌学术腐败由法律来裁决,从而使得学术打假有法可依、法院在判决学术争议时有法必依、在判决结果上执法必严,使得学术腐败分子违法必究,这样,我国的学术腐败趋势就会受到遏制、学术空气就会不断得到进化、国家科技创新力才会有大进步、创新型国家建设才会有大希望。在当下国家尚未出台《反腐败法》或《反学术腐败法》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民法》、《刑法》、《著作权法》、《教师法》、《高教法》、《学位条例》、《党章》、《院士章程》、《教育部学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先行处理涉嫌学术争议的事件,对于涉嫌违法的可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如果有心人细细对照我国这些法律法规中关于道德、学术道德等的规定,一些涉嫌学术腐败的高校领导、院士、教授、党员、学生等都应依法受到相应的惩戒;学术腐败猛于虎,对我们民族、国家和社会、公民的精神毒害远大于那些贪官造成的物质毒害,学术腐败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强国路上的绊脚石、是我国从学术大国迈向学术强国的兴奋剂、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教兴国路上的纸老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毒瘤,相信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多样化监督(特别是网络监督)的加强,这些被制定用来弘扬优良品质和道德、保护合法劳动和合法行为的法律将成为悬那些涉嫌学术腐败的腐败分子(学腐)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必须用严律猛药来惩治和消灭我国当下日趋蔓延的学术腐败大军了,而对于那些冥顽不化、死不悔改、拒不认错的学术腐败分子,我们更要发扬鲁迅先生倡导的痛打落水狗精神、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保护有学术良心和学术道德的学者的利益,直至把这些学术败类清楚出我们的学术队伍,从而保护并提升中国学界在世界学术圈的学术声誉、延续中国优秀学人的学术生命,进而提升中国在世界科技创新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 全力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或民间学术打假组织建设,形成全民学术打假的态势。学术打假既是一个专业的行为,也是一个公共的行为,既可以说学术打假是专门人员的专业事务,也可以说全民都是学术打假的专家。在当下,由于社会大环境和学界小生态,学术腐败在我国有泛滥之势、学术腐败的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大、学术腐败的后果和损失很严重,因此,光靠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学术打假是远远不足的,尤其是在学术腐败隐蔽化、专业化、集团化、高层化的情况下,仅靠自暴家丑似的学术打假、报刊媒体的学术打假、三两个公益组织的学术打假,仅仅是杯水车薪,是扑灭不了日益蔓延的学术腐败大火的,因此,必须广泛发动有良知的公众、有责任的舆论、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再加上专业的学术打假组织和人员,可持续地掀起一轮轮的学术打假人民战争,让善于学术腐败的腐败分子无处藏身而曝光于阳光之下,让敢于学术腐败的腐败分子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让冥顽不化的学术腐败分子没有学术立足空间和学术生存之地而自然淘汰出学术家园,还人民、还社会、还高校、还学界一个纯洁的学术空间,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应该担负更多的学术打假义务和责任。 只要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工程院、科学院等敢动真格,能动真格,有诚心、有信心打击学术腐败,不沉默、不回避、不纵容、不包庇、不鼓励、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下猛药、动真格,不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姑息养奸、美化剽窃,试想,哪一所部属或省属或市属的学校的校院级领导敢拿自己的前程做赌注去学术腐败,哪一个教职员工和学生敢拿自己的前程做赌注去学术不端,这样治理下去,中国的学术氛围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真正的实现学术道德的维系和学风建设的好转,中国的学术才会有希望、有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教兴国才有希望、有基础,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希望、有保障! 周济,版权归教育部所有 附1: 柯林斯快刀处理造假学生的故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4144 美国卫生及人类服务部学术诚信办公室(ORI) 附2: 人民日报:治理论文抄袭如何零容忍?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911 在大学之上,美国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诚信办公室,负责处理全国的学术不端案件。美国国会更在 1993 年成立了专门的研究诚信委员会,负责相关诉讼的听证。 2009年5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跨区域知识产权高级论坛上强调,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政府将继续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市场和文化环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这不仅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身需要。 学术腐败分子,CAAPSC盯着你呢
个人分类: Politics Review|27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致周可真先生的公开信
chrujun 2009-7-4 23:10
尊敬的周老师,您好! 这段时间忙于搞科研,今天光顾您的博客,却得到了休博的消息。我为您担忧过,您有篇唱反调的博文我还提了不同意见。虽然当时很多人留言支持您的观点,但我觉得人有不同观点是正常的,我有不同意见就直接提了。无论我提的意见在您眼中是不是特别幼稚和可笑。从以前您给我的回信看,我把您看成是真正的无所畏惧的勇士。怎么突然退缩了呢?想做隐士了吗?这个时候我想起了鲁迅的关于勇士的一句话。我估计您能猜到我指的是哪一句话。真理是辩论出来的,不是谁规定的。一些学阀学霸等势力的所作所为最终是要被唾弃的。做隐士不好 啊!死也要死在论敌的枪口下,死得明明白白,何必躲猫猫呢?您这样做才是真的对社会没有贡献。恳请您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和大家一起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中国是全中国人的中国,不是什么集团的中国。我们要深爱她,为推动她的强大贡献我们的力量!奉献我们的青春和汗水! 我们不要因为某人或某事而放弃我们的追求! 再一次恳请您和我们在一起! 陈儒军 2009-7-4 补记:我找到了触发您休博的文章,其观点我不赞成,我的评论如下: 评论人:chrujun 标题:我爲什麽不評論許多重大事件兼答鬼王、重發、周可真老師   评论内容: 我不赞成你的观点!我觉得他们的认识更深刻,更独到,层次更高。你是剑走偏锋啊,其实起的作用不大。做科研也一样,很多人愿意钻孔隙,而不愿意把子弹的速度提高哪怕1%。钻孔隙是没有大出路的。 2009-7-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61 次阅读|5 个评论
致松鼠会读者的一封公开信
eloa 2009-6-10 19:17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09-06-09 2:51 近日,松鼠会群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当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孩子 》,作者是我们的成员DNA。随即有读者回帖,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昨日,方舟子先生也特意 撰文 指出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经作者和其他成员审核后,我们认定这篇文章的确存在硬伤。 在这篇文章的回复中,读者蛙声一片引用了方舟子先生的文章,回复如下: 这段话(松鼠会按:第二段)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即可通过: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河。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 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DNA很快发来了道歉信,全文如下: 这篇稿子最初是写给某时尚杂志的关于未来生活的猜想专题,为了迎合专题要求,文中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调侃句子,在逻辑上的确有不严谨之处。在此我向受此文误导的读者道歉,请读者切莫把此文当作健康生育指南来读。另外,此文尚未在传统平媒上发表,通过在科学松鼠会群博上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我也学习了很多。感谢科学松鼠会读者对此文的指正和批评。我对其中主要两个质疑答复如下: 1.这段话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即可通过: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 答复: 在少数情况下,精子的线粒体确实能进入卵母细胞。精子头部进入卵子后,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后,仍然有部分的精子线粒体残存在分裂球(最早期的胚胎)中;直到第三次分裂后,分裂球的细胞中再无法检测到精子线粒体的存在(1)。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刚刚形成的受精卵,在有些情况下,是含有一些精子线粒体的,但是随着受精卵的发育,精子线粒体会彻底丢失。考虑到原文上下文的含义,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改为发育后胚胎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更为准确。 2.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 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河。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答复: 组成线粒体的3000中蛋白质中,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因此方舟子先生认为: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但事实上,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由于线粒体基因是唯一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暴露在更能引起突变的环境中,因此相比染色体DNA,有更高突变率的倾向(2)。由于线粒体暴露在自由基等诱发突变的环境中,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修复和维持,会影响到生命体的能量代谢、衰老、寿命以及疾病(比如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肿瘤的发生(2,3,4)。科学研究表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有重要影响(2,3,4),而且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2)。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对后代的生殖力和健康以及男性后代的精子功能也都有重要影响(5)。在原文中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些词句的确不严谨,改为一个人的衰老与寿命,与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Fate of the sperm mitochondria, and the incorporation, conversion, and disassembly of the sperm tail structures during bovine fertilization. Sutovsky P, Navara CS, Schatten G.Biol Reprod. 1996 Dec;55(6):1195-205. Genetic maternal effects on human life span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Korpelainen H. Hum Hered. 1999 Jul;49(4):183-5. Mitochondrial DNA involvement in human longevity. Santoro A, Salvioli S, Raule N, Capri M, Sevini F, Valensin S, Monti D, Bellizzi D, Passarino G, Rose G, De Benedictis G, Franceschi C.Biochim Biophys Acta. 2006 Sep-Oct;1757(9-10):1388-99. Epub 2006 Jun 7. Review. Rol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longevity, ag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in humans: a reappraisal.Sevini F, Santoro A, Raule N, Lescai F, Franceschi C.Ital J Biochem. 2007 Dec;56(4):243-53. Review. Mothers curse: the effect of mtDNA on individual fitness and population viability. Gemmell NJ, Metcalf VJ, Allendorf FW. Trends Ecol Evol. 2004 May;19(5):238-44. 感谢读者对松鼠会文章的挑错,从错别字、术语的翻译错误直到文章的硬伤,你们从来不吝惜贡献智慧。爱之深,责之切,有些文章的回复甚至超过正文长度,还有些读者在自己博客上专门撰文指出。甚至有一位热心读者通读了松鼠会大部分的文章和评论,整理出一部《松鼠文硬伤Top10》(读者可以点击 这里 阅读)。正是在这种批评、反复争论中,我们战战兢兢成长。 松鼠们很年轻,我们深知自己的不完备,在科学写作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感激前辈们始终与我们同在。最初,选择群博这种内容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强互动性,在Web 2.0的模式下,作者和读者可以进行快速、有效、直接的交流。对于科学传播而言,这可能是较为合适的做法科学也正是在不停的质疑、提问、反思、探讨中前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意见和建议,是松鼠会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从来将之视若珍宝。 我们认为,每个人的所知和这个世界上知识的总和比起来,永远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点。松鼠不是神,当然会犯错误,但是群体的力量将帮助我们尽量避免这些错误。松鼠会希望做这智慧世界中一粒小小种子,在这里,众人的力量被聚合,分享每个人的所知、所想、所爱好,一同学习如何以科学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并永葆开放和宽容之心。 我们一直在努力。近期,松鼠会网站将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版,进一步增强互动性,建设更多定制化内容,对内容的审核和把关也会遵循更加严格的流程。我们将会进一步活跃 论坛 ,让读者有更多的渠道与我们共同讨论。希望这些改进能让我们不断完善。 感谢你们关注松鼠会。这一年多,很辛苦,亦很欢乐。用力拥抱每一个人。 科学松鼠会 2009.06.09
个人分类: 公告|173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