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STED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进入三维超分辨:GB-STED
热度 3 xipeng1 2016-1-18 09:36
进入三维超分辨: GB-STED 席鹏 2016-01-14 前面的博文里面我讲过了 STED 这一诺奖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用一束光制造一个空心光环 ---- 老外叫做 ” 甜甜圈 donut“ (老外咋那么多吃货呢)。有了这个 donut 光,将它套在原来的高斯 PSF 上,利用受激辐射作为擦除机制,即可实现把荧光的 PSF 缩小,也就提高了分辨率。 问题是,要想实现空心光环,特别是要越小越好的空心光环,绝非易事。目前,通常的做法是用一个 0-2 π 的位相调制器,结合圆偏振光进行。这样的话: (1) 对于光学上来说, 2 π 的位相调制就回到了 0 ,因此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连续结构; (2) 这一位相调制无论从哪个角度剖开,都是一个 0- π 的台阶。 由于从透镜前端到焦点刚好是一个傅里叶变换: 我们可以看到,当 u=0,v=0 时,中心就是对于所有这些 复振幅的积分或求和。由于 , , 这两者刚好相互抵消,因此 中间的极大值变成了极小值,形成了非常美丽的面包圈结构。 图 1 STED 通常 0-2 π 采用涡旋位相光栅实现 donut 。 这一看似美丽的数学解有一个脆弱的地方:对于生物成像,样品会带来新的位相调制。由于生物细胞中,所有细胞器的折射率分布变化大和散射特性不同,导致它们对每一个角度的位相都会产生影响。这个扰动一旦变大, donut 中心就不再为零, STED 将会擦除 PSF 的中心地带,导致分辨率不但不能有效提升,甚至可能会变差。 一句话, donut 不零, STED 不灵。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到很多漂亮的 STED 的成像结果,但都是二维图像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人们研究了一些抗干扰的光束,如 Bessel 光, Airy 光等,并将其应用在光片成像、 OCT 等领域。 Bessel 光的核心是,通过一个 axicon 对高斯光束进行调制,可以实现一个针状的光分布,且这一针状光斑经过样品时,不会受到样品折射率变化的干扰。 图 2 Bessel 光束调制原理。中心区域通过干涉增强实现了抗干扰的 Bessel 光。 由于 STED 最怕干扰的是中空 donut ,在此条件下,我们把 axicon 和涡旋位相波片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个中空的竹子状光束。这一光束同样具有 self healing 的效果。 图 3 Gaussian-Bessel STED 焦点分布示意图。 接下来的工作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在琼脂样品上测试分辨率,发现在 155 微米的深度,我们能够达到和表面同样的分辨率。我们尝试了折射率失配的 PDMS 样品,发现能够达到 100 微米深度的超分辨。最后,我们制作了一个类脑白质的仿体,发现能够达到 100 微米的穿透深度,实现超分辨。 在过去,很多超分辨的工作受限于样品散射等因素,被局限在二维世界;能研究的样品只有一些细胞,和非常浅层的脑成像。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技术,实现深层的组织超分辨成像。 相关成果被 Laser Photonics Reviews 作为 2016 年 1 月的封面文章发表。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施可彬课题组的于文韬同学为本文第一作者,施可彬研究员和席鹏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 97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 Wentao Yu et al, Super-resolution deep imaging with hollow Bessel beamSTED microscopy, Laser Photonics Reviews, 10, 147 – 152, 2016. 相关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lpor.201500151/abstract
个人分类: STED|11086 次阅读|3 个评论
诺奖STED能看到什么?
热度 2 chensing 2014-10-9 08:28
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 STED ) microscopy图像: 看看线粒体:线粒体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就是一个小点或短棒,在共聚焦下(B)仍然是模糊的,但在STED下,哈! STED microscopy enables the analysis of submitochondrial protein distributions. ( A ) Mitochondria form a branched network within eukaryotic cells. The mitochondria (green) and the microtubule cytoskeleton (red) of PtK2 cells were labeled with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Tom20 and α-tubulin. The nuclei were labeled with DAPI (blue). (Scale bar: 20 μm.) ( B ) Mitochondria of PtK2 cells labeled with an antiserum against Tom20. STED microscopy ( Right ) reveals individual Tom20 clusters, which are blurred and not resolvable when using diffraction-limited confocal microscopy ( Left ). (Scale bar: 2 μm.)
8493 次阅读|4 个评论
有感于超分辨获得2014诺贝尔化学奖
热度 30 xipeng1 2014-10-8 19:11
早上 5 点半,在美国出差的我收到学生发来的消息,超分辨率显微获得 2014 诺贝尔化学奖!心情激动得让我几乎是从床上跳到电脑前,写下这些文字。 中国有句古话:十年磨一剑。 这句话对于 Stefan Hell 来说,是两倍的考验。 1994 年,他发表了第一篇 STED 的文章。在接下来的 5 年里,由于方法太过于前卫,导致很难被主流学界认同。而且搭建实验的难度超过公认较难的共聚焦几条街。可以想象,是怎样的意志,让一名科学家在寒风中,百折不挠,终折桂枝。 对于 Eric Betzig ,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贝尔实验室出来进入父亲的公司,一别科研 10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9502-586605.html )。随后,和好伙伴 Harold Hess 及 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 一起,在家里搭光学平台做实验。 关于 Moerner ,我了解不多,随后会写更多关于他的科普,敬请关注。 可惜,我认为有另外两个人对此领域做出了同等重要的发现,然而没能获奖。 Gustafsson 是因为英年早逝。而庄小威没能获奖,我大感意外。要知道大家一般都是写 PALM/STORM ,而 STORM 是庄小威发明的,在同一时间。 EricBetzig, George H. Patterson, Rachid Sougrat, O. Wolf Lindwasser, Scott Olenych,Juan S. Bonifacino, Michael W. Davidson, 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 HaraldF. Hess, “Imaging Intracellular Fluorescent Proteins at Nanometer Resolution”,Science 2006 Vol. 313 no. 5793 pp. 1642-1645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13 March 2006. Accepted forpublication 2 August 2006. ) Rust, Michael J., Mark Bates, and XiaoweiZhuang. Sub-diffraction-limit imaging by stochastic optical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STORM). Nature methods 3.10 (2006): 793-796. (Received 7 July; accepted 31 July; published online 9 August 2006) 庆幸的是,我在 2009 年有幸追随 Stefan Hell 学习 STED , 2010 年回国建立国内首套 STED(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6281046454225044.shtm) ,在超分辨领域做出一些工作。可惜的是,目前我用的经费仍是北大的科研启动经费和基金委的一个面上,在这个竞争白热化、比拼科研烧钱度的领域,深感资金压力。但是,既然 5 年前我被这一领域深深吸引,我就将在这一领域钻研下去,再接再励,踏着前人的脚步,不断前行。 我翻了翻我的博客链接,有一些有意思的,再给大家分享一下: 如何实现光学超分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9502-573091.html STED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9502-573771.html PALM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9502-586605.html STOR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9502-581950.html SI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9502-595570.html 席鹏实验室: http://bme.pku.edu.cn/~xipeng/news.htm 赛先生的评论: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gzMzUzOA==mid=200920471idx=1sn=5dd8b9fc3537c30e8efbc00c27a9c866#rd
个人分类: STED|37071 次阅读|43 个评论
如何实现光学超分辨(四)
热度 2 xipeng1 2012-6-12 06:51
如何实现光学超分辨(四)
如何实现光学超分辨(四) 席鹏著 第四章 RESOLFT 删繁就简二月花 前面两篇中,我们讲到了利用 STED 进行先激发再擦除,或者利用 GSD 进行先擦除再激发,均可实现超分辨率显微。 它们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别的渠道? 上图展示了 STED 的能级,其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区别红箭头(受激辐射)和黄箭头(自发辐射)。既然如此,把红箭头掰到方向跟黄箭头相反,更容易区分。实验上,完全可以让粒子在激发态的时候 keep going ,通过 Excited State Absorption (ESA) 来擦除它。 Hell组曾经利用ESA实现了对掺锰的量子点的超分辨。 一个箭头,扭转乾坤。 回答我们刚开始提出的问题: 本质上,这一类的方法都是抑制粒子处于激发态的几率,也就是不让它在 S1 态 ,不管是在摇篮中扼杀 (GSD) ,到达后拉下来 (STED) ,还是将其送上西天 (ESA) 。 放一张总结的图,再次欣赏一下这能级上的舞蹈。 这一方法被 Stefan Hell 称为 RESOLFT, reversible saturable/switchable optical transitions ,可逆饱和 / 开关光跃迁。我们讲到的 STED/GSD/ESA 都可以统一地概括在它下面。 在下一章,我们将看到另外两种独辟蹊径的超分辨成像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 写到这里的时候,笔者刚好有一篇文章在 Opt. Express 刊出,内容是关于如何用一小片塑料或纸片,用共聚焦扫描显微就能在透明的样品(细胞、组织切片都行)实现和 DIC 一样震撼的位相浮雕成像的。同时, 告诫大家不要将打印纸含在嘴上, 有剧毒致癌物 ----我们实验发现,从三无小饭馆来的餐巾纸荧光极强,打印纸荧光也不弱 。 链接: http://www.opticsinfobase.org/oe/abstract.cfm?uri=oe-20-13-14100 请大家去点击下载一下 pdf ,争取让这篇文章能够上到当月下载 top download! 麻烦大家了,谢谢!你的支持,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PS:最近各种事物缠身,写的有点慢,大家见谅!如果害怕错过,可以加我好友,这样有了新的帖子系统会自动通知。
1263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