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锂硫电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南洋理工&希伯来大学:电沉积高效制备Li-S电池正极及性能研究
nanomicrolett 2020-9-28 23:36
ElectrodepositedSulfur and Co x S Electrocatalyst onBuckypaper as High‑Performance Cathode for Li–S Batteries Yi Zhan, Andrea Buffa, Linghui Yu, Zhichuan J. Xu*, Daniel Mandler* Nano‑Micro Lett.(2020)12:141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0479-1 本文亮点 1. 硫活性物质和硫化钴催化剂被电沉积在碳纳米管巴基纸上,作为锂硫电池的 无粘结剂高性能正极 。 2. 多硫化物溶液的 电氧化成硫 和高活性硫化钴催化剂的 电沉积 显著地提高了锂硫电池正极制备的电流和时间效率。 内容简介 对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储能系统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了对下一代先进可充电电池的研究。锂硫电池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硫正极的理论容量高达1675 mAh/g。但是锂硫电池存在数项技术挑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硫正极上,包括硫的导电性差、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缩小、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等问题。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Daniel Mandler课题组联合南洋理工大学徐梽川课题组 通过简便的电沉积方法将硫和硫化钴(Co x S)电催化剂沉积在碳纳米管巴基纸(S/Co x S/BP)上,并用作电池的无粘合剂高性能正极。 通过多硫化物溶液( ~ S 6 2- ) 的电氧化将单质硫沉积在巴基纸上,这 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制备硫正极的电流效率和时间效率。S/Co x S/BP正极在0.1 C时可提供高达1650 mAh/g 的初始放电容量,接近于硫正 极的理论容量;在0.5 C的电流速率下,S/Co x S/BP在第一个循环中的容量为1420 mAh/g ,在500个循环后的容量为715 mAh/g ,平均每个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为0.099%。 S/Co x S/BP的高容量可以归因于巴基纸中硫纳米颗粒的均匀分散和Co x S催化剂的存在。电沉积前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预处理巴基纸可以使其具有极性,易与多硫化物结合,因此有利于硫纳米颗粒在巴基纸中的良好分散。Co x S催化剂加速了多硫化物转化的动力学并减少了正极中多硫化物的存在,这抑制了多硫化物向锂负极的扩散,即穿梭效应。活性物质损失的减轻不仅改善了S/Co x S/BP的容量,而且还改善了其循环性。 图文导读 I 在巴基纸上电沉积硫(S/BP) 采用多硫化物电氧化法策略,在巴基纸碳纳米管表面原位沉积硫纳米颗粒,确保活性物质与电极紧密接触,参与电池反应。多硫化物的氧化还原是一个准可逆反应,反应速率较快且单质硫的高电阻引起的电位突变可以限制过厚的沉积物,控制硫的厚度。对从S/BP电极上取出的单个碳纳米管进行的EDS谱图表明,硫以薄层形式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上,且经过SDS处理的BP上硫的分布更加均匀。 图1. (a) 在20 mV/s扫描速率下10 mM多硫化物在BP电极上的CV;(b) 在10 mA cm -2 下BP电极上电沉积硫的计时电位法; (c) 在35 mAcm -2 下BP电极上电沉积硫的计时电位法; (d) S/BP单个纳米管的硫(绿色)和碳(红色)的EDS谱图; (e) 在S/BP-EtOH横截面的SEM图像上叠加EDS硫谱图; (f) 在S/BP横截面的SEM图像上叠加EDS硫谱图, BP的上侧对应于在沉积期间朝向对电极一侧。 经过SDS处理的S/BP可以提供高达1400 mAh/g的初始容量,而经过乙醇处理的S/BP-EtOH的初始容量大约为1197 mAh/g,表明S/BP的性能优于S/BP-EtOH。首次充放电后S/BP的硫晶型从α型转变为与S/BP-EtOH一样的β型,因此其优秀性能与晶型无关,主要源于其均匀的硫纳米颗粒分布。 图2. (a) S/BP的XRD谱图;(b) S/BP在0.1C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c) 首次充放电后S/BP和S/BP-EtOH的XRD图谱;(d) 在0.1 mV/s扫描速率下S/BP和S/BP-EtOH正极的CV。 II Co x S对多硫化物转化的电催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正极性能,通过电沉积在BP上制备了Co x S催化剂(Co x S/ BP)。由于非极性CNT对极性Co x S的亲和力较差,无定形Co x S纳米颗粒沉积在CNT的表面上并聚集。多硫化物在Co x S催化剂上表现出高可逆性,具有两对氧化还原峰,阳极峰位于0.47 V和0.25 V,相应的阴极峰位于-0.23 V和-0.46V。XPS光谱证实了在Co(II)/Co(III)氧化还原的帮助下,S 8 或长链多硫化物可形成S-S,从而在催化剂表面生成多硫酸盐配合物。 图3. (a) Co x S/BP,BP,Co x S300/BP和Co x S600/BP的XRD谱图;(b) Co x S/BP的TEM图像;(c) 在3 mV/s扫描速率下CoxS/BP电极在含/不含0.1 M Li 2 S 6 电解质的对称电池中的CV;(d) 使用不同温度退火的Co x S电极在对称电池中的CV。 图4. (a) 进行多硫化物催化之前的Co x S的XPS光谱;(b) 进行多硫化物催化之后的Co x S的XPS光谱。 III 在Co x S修饰的BP上电沉积硫(S/Co x S/BP) S/Co x S/BP在0.1C倍率下的首次充放电循环中可以提供高达1650 mAh/g的初始容量,接近硫正极容量的理论值。与S/BP和S/BP-EtOH相比,S/Co x S/BP在0.1、0.2、0.5、1和2 C时分别显示出1280、1190、1100、1030和950 mAh/g的最高容量,表明了Co x S通过催化多硫化物的转化,并有效减轻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提高硫正极性能的优势。 图5. (a) S/Co x S/BP在0.1C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b) S/Co x S/BP、S/BP和S/BP-EtOH的倍率性能;(c) S/Co x S/BP在不同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d) 由充放电曲线得到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电位差。 在连续运行500个循环之后,S/ Co x S /BP仍拥有715 mAh/g的容量,平均每个循环的衰减率为0.099%,效率为~100%。当速率从0.5 C增加到1.0 C时,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性能。S/ Co x S /BP的高性能不仅可以归因于SDS处理过的BP中电沉积的硫纳米颗粒的良好分散性,还可以归功于 Co x S 催化剂的存在促进了多硫化物转化的动力学。S/ Co x S /BP的良好循环稳定性还受益于 Co x S 的催化作用,该催化作用通过减少阴极上的多硫化物物种的积累而抑制了穿梭效应。 图6. (a) S/Co x S/BP、S/BP和S/BP-EtOH在0.5C下的循环性能;(b) S/Co x S/BP在不同条件下的循环性能。 作者简介 詹怡 本文第一作者 中山大学 副教授 ▍ 主要研究领域 电化学催化、纳米材料、电池技术 。 徐梽川 本文通讯作者 南洋理工大学 副教授 ▍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电化学基础、能源材料、能源转换和存储技术研究。 ▍ 主要研究成果 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美国电化学学会会员,Electrochimica Acta客座编辑,Clarivate Analytics,Web of Science高被引科学家(2018年和2019年)。 ▍ 课题组主页: https://www.ntu.edu.sg/home/xuzc/Research.html Daniel Mandler 本文通讯作者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教授 ▍ 主要研究领域 分 析物理,电化学,溶胶凝胶技术,薄膜和聚合物,医疗设备涂层和纳米技术 。 ▍ 主要研究成果 希伯来大学分析化学项目的负责人,发表 论文 200余篇,h指数为43。 ▍ 课题组主页: https://scholars.huji.ac.il/danielmandler 撰稿: 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Springer Nature合作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commentary, perspective, letter, highlight, news,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吸波、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SCOPUS、DOAJ、CNKI、CSCD、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2019 JCR影响因子:12.264。在物理、材料、纳米三个领域均居Q1区(前15%)。2019 CiteScore:12.9,材料学科领域排名第4 (4/120)。中科院期刊分区:材料科学1区TOP期刊。全文免费下载阅读(http://springer.com/40820),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nmletters.org Tel: 021-34207624
4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氮掺杂MXene@CNT微球:提高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
nanomicrolett 2020-2-7 14:34
Rational Design of Porous N-Ti 3 C 2 MXene@CNT Microspheres for High Cycling Stability in Li-S Battery Jianli Wang, Zhao Zhang, Xufeng Yan, Shunlong Zhang, Zihao Wu, ZhihongZhuang, Wei-Qiang Han* Nano-Micro Lett.(2020)12:4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341-6 本文亮点 1 通过简单的 喷雾干燥法 ,成功制备N-Ti3C2 MXene@CNT复合多孔微球。 2 在复合微球内部,MXene片与CNTs相互交联,形成了 多孔的高导电网络 。 3 应用在 锂硫电池 中,N-Ti3C2 MXene@CNT微球/S正极展现出高的循环稳定性及长的循环寿命。 内容简介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韩伟强教授课题组利用简单的原料(三聚氰胺、氯化镍),通过喷雾干燥法实现CNTs在Mxene纳米片上的原位生长,成功制备氮掺杂Ti3C2 MXene与CNT (N-Ti3C2 MXene@CNT) 的复合多孔微球。本文的第一作者为汪建立博士生。 三聚氰胺作为氮源与碳源,在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不仅实现CNTs在MXene片上的原位生长,且实现氮元素在MXene与CNTs结构的双掺杂。结合喷雾干燥法,成功制备N-Ti3C2 MXene@CNT微球。在微球内部,MXene与CNTs有效的结合,形成了多孔的导电网络。极性的Ti-C键、高含量氮掺杂,对多硫化物提供了强的化学固定作用,有效缓解了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 应用在锂硫电池中,N-Ti3C2 MXene@CNT微球/S正极展现出高的容量、好的倍率性能及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在1C的电流密度下,电池释放927 mAh/g高的比容量,1000次循环后仍保持775 mAh/g容量,显示出极低的容量衰减率(0.016%/圈)。此外,本文为其他类型的CNTs复合微球材料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展现出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背景 MXene二维材料由于好的导电性、高的比表面积及强的极性,被认为是一类理想的硫固定材料,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MXene材料由于表面氢键的作用,纳米片极易发生团聚,限制了其性质的发挥。通过与碳管(CNTs)的简单混合,不仅能有效防止MXene片的团聚现象,而且能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但直接的物理混合会带来分散差、结合弱等问题。通过简单的方法实现CNTs在MXene片上的原位生长,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且氮掺杂MXene/CNT多孔微球材料在锂硫电池中尚未有文献报道。 图文导读 I N-Ti 3 C 2 MXene@CNT 微球材料的表征 首先,通过氢氟酸刻蚀与氩气气氛下超声处理,对MXene 进行剥离。SEM结果显示,剥离后MXene呈现出明显的片状结构,片的横向大小为微米尺寸。随后,加入氯化镍及盐酸处理的三聚氰胺(HTM)。由于MXene片表面带负电,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NiCl 2 及HTM被有效吸附于MXene表面。在高温处理下,NiCl 2 被还原成Ni颗粒,作为催化剂实现CNTs在MXene纳米片上的原位生长。结合喷雾干燥法,制备N-Ti 3 C 2 MXene@CNT微球。在微球内部,MXene与CNTs有效的结合,形成了多孔的导电网络。 图1(a,b)氢氟酸刻蚀后多层MXene,(c,d)超声剥离后MXene纳米片,(e)N-Ti 3 C 2 ,(f,g)N-Ti 3 C 2 @CNTs,(h,i)N-Ti 3 C 2 @CNTs微球的SEM图。 XRD结果表明,微球主要成分为MXene、CNTs及催化剂Ni纳米颗粒。由于MXene与CNTs在微球内部的有效交联,微球显示出高的比表面积(388.6m 2 /g)与高的孔体积(0.72cm 3 /g)。XPS分析可得,微球结构中存在11.86 at%的氮元素掺杂。Ti元素的XPS谱中Ti-N键与N元素中的N-Ti键证实了氮元素在MXene结构中的掺杂。相比于N-Ti 3 C 2 ,N-Ti 3 C 2 MXene@CNT微球中N-Ti键的比例显著减小;且C1s谱中,N-Ti 3 C 2 MXene@CNT微球的C-N键比例高于N-Ti 3 C 2 ,此结果源于氮元素在CNTs结构中的掺杂。上述结果表明,氮掺杂同时存在于MXene与CNTs结构中。氮元素的掺杂不仅可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而且能够增加对多硫化物的固定能力。 图2 (a)制备材料的XRD图;(b)N-Ti 3 C 2 @CNTs的氮气吸脱附曲线及孔径分布图;N-Ti 3 C 2 , N-Ti 3 C 2 @CNTs及 N-Ti 3 C 2 @CNT微球的(c)XPS谱,(d)C1s,(e)Ti2p,(f)N1s图谱。 II 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表征 随受限空间孔径的减小和含氧量的增加,GH和GA的质量、含水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pH=5.5时达到最大,GH和GA表面的亲水性逐渐增强。ATR-IR中体相水和GH的羟基峰的偏移表明GH中受限水的存在,Raman谱图进一步说明GH中受限水的含量随pH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对GH的羟基峰分峰的结果表明, GH受限水中具有不完整氢键结构的水分子含量逐渐增加,以上分析说明GH中受限水被成功调控。CV曲线中,相比于N-Ti 3 C 2 /S与N-Ti 3 C 2 MXene@CNT/S,N-Ti 3 C 2 MXene@CNT 微球/S电极显示出更高的还原峰,表明微球复合电极中更快的反应动力学过程。这得益于CNT与MXene的交联结合,形成了多孔的导电网络。在三种复合硫电极中,N-Ti 3 C 2 MXene@CNT微球/S展示出最高的比容量及倍率性能。在0.2C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电极仍保持1025.3 mAh/g高的比容量,对应高达91.2%的容量保持率。将电流密度提高到1C,N-Ti 3 C 2 /S循环400圈,容量衰减严重;N- Ti 3 C 2 MXene@CNT/S电极循环700圈,容量也出现明显衰减。而微球复合电极能稳定循环1000圈,循环后仍保持775.6 mAh/g容量,对应极低的容量衰减率(0.016%/圈)及高的循环稳定性。 图3(a)N-Ti 3 C 2 @CNT微球/S电极的CV曲线;(b)CV曲线在电压1.9-2.2V的放大图;(c)复合硫正极的倍率性能;(d)N-Ti 3 C 2 @CNT微球/S电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复合硫正极在(e)0.2C,(f)1C下的循环性能。 III 高 电化学性能机理分析 循环前,N-Ti 3 C 2 MXene@CNT微球/S电极显示出最小的半圆直径,对应小的电化学转移阻抗。循环后,微球复合电极的电化学转移阻抗及电荷传输阻抗均显著低于N-Ti 3 C 2 /S与N-Ti 3 C 2 MXene@CNT/S电极。这一方面得益于CNTs的引入对电极导电性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得益于微球内部,MXene与CNTs更加有效的结合。多硫化物复合物的XPS中,Ti-S键的存在表明MXene对多硫化物的有效固定。通过氮元素的掺杂及多孔结构的合理设计,能进一步提升材料对多硫化物的吸附、固定能力。得益于好的导电性与对多硫化物强的固定能力,N-Ti 3 C 2 MXene@CNT微球/S电极在高的电流密度(4C)与高的硫负载下(6mg/cm 2 ),均表现出长的循环寿命及出色的循环稳定性。 图4 N-Ti 3 C 2 @CNT微球/Li 2 S 6 的(a)Ti2p,(b)S2p分谱;复合硫正极(c)循环前,(d)循环后的EIS阻抗谱;N-Ti 3 C 2 @CNT微球/S电极在(e)4C,(f)高硫负载量下的循环性能。 作者简介 韩伟强 教授 本文通讯作者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微纳低维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锂硫电池、锂负极改性及全固态电池等)和电催化领域的研究。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6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MATLAB的锂硫电池电极动力学数值建模与仿真研究
bshen 2019-9-2 18:11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硕士研究生:刘近天 指导教师:沈斌 教授 答辩时间:2016.09 刘近天硕士学位论文:基于MATLAB的锂硫电池电极动力学数值建模与仿真研究-sb.pdf
个人分类: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性能锂硫电池:富边缘MoS2/C中空微球如何帮助Li2S均匀沉积?
nanomicrolett 2019-6-20 08:21
Battery Separators Functionalized with Edge‑Rich MoS2/C Hollow Microspheres for the Uniform Deposition of Li2S in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Nan Zhenga, Guangyu Jianga, Xiao Chena,Jiayi Maoa, Nan Jianga, and Yongsheng Lia* Nano-Micro Lett. (2019) 11: 43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75-z 本文亮点 1 通过简单的水热处理MoO3-苯胺纳米线和碳化过程制备出富边缘MoS2/C中空微球(Edg‑MoS2/C HMs)。 2 Edg‑MoS2/C HMs能使Li2S均匀沉积在机体上并且提高活性位点的利用。 3 使用Edg‑MoS2/C HMs功能化隔膜的电池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6.1 mg/cm 2 的高硫面负载和0.5 C的倍率条件下,循环300圈之后仍具有478 mAh/g的高放电容量。 内容简介 在锂硫电池的设计中,阻止多硫化锂的穿梭、提高硫中间产物的转化动力学和控制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均匀沉积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 👇 华东理工大学李永生课题组 在水热条件将三氧化钼-苯胺纳米线转变成微球,其中蔗糖及硫脲分别作为碳源及硫源,由于柯肯达尔效应,随着水热时间的延长,微球逐步被硫化并同时被碳包覆,而且形成中空结构,在进一步煅烧后得到中空富边缘的MoS2/C微球(Edg-MoS2/C HMs)。 中空富边缘的MoS2/C微球具有 化学吸收能力强、Li2S结合位点的密度高和电催化性能好 的特点,可以有效地阻挡多硫化物的穿梭,加快硫中间产物的转化速率,引导Li2S的均匀成核和生长,从而显著提高活性硫物质相转化的可逆性。 图文导读 Edg-MoS2/CHMs的制备过程 基于柯肯达尔效应,制备出中空富边缘的MoS2/C微球(Edg-MoS2/C HMs)。解决多硫化锂穿梭及硫化锂不均匀沉积的问题。 图1 (a) 锂硫电池中用Edg-MoS2/C@PP隔膜限制多硫化锂的示意图;(b)Edg-MoS2/C@PP和PP电池中Li2S沉积示意图;(c) Edg-MoS2/CHMs的合成步骤和Edg-MoS2/CHMs的边缘及台阶位点示意图。 👇 Edg-MoS2/C电池性能的机理分析 Edg-MoS2/C HMs对多硫化锂有具有较强的 吸附作用 而且对多硫化锂具有优异的 电催化作用 。这一方可以 减少活性物质的流失 ,另一方面可以 加快硫中间产物的转化,提高锂硫电池的比容量及倍率性能 ;另外Edg-MoS2/C HMs对Li2S是化学吸附,这有助于Li2S的均匀沉积以及快速转化成其它硫中间产物。 图4 (a)Edg-MoS2/C HMs和CN对Li2S6的可视化吸附试验结果;(b)在2000 mV s−1的扫速下使用Edg-MoS2/C HMs、CN和MoS2 MFs电极的虚拟对称电池的循环伏安曲线;(c)Edg-MoS2/C HMs虚拟对称电池在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曲线;(d)在0.05 C首次完全放电前后的Edg-MoS2/C-功能化隔膜的Mo 3d和S 2s谱;(e)在0.05 C首次完全放电前后的Edg-MoS2/C-功能化隔膜的S 2p谱。 👇 从Li2S及S沉积的SEM图可以直观看出: Edg-MoS2/CHMs可以有效的引导放电产物Li2S及充电产物S的均匀沉积 ,这对提高硫中间产物的快速转化至关重要,而 硫中间产物的转化速率直接影响了电池的倍率性能。 图5 (a)CNT/S-1.7正极的SEM图;(b-f)在0.05 C首次完全放电后,PP电池中Li2S沉积在CNT/S-1.7正极(b),CN@PP电池中Li2S沉积在CNT/S-1.7正极(c)和隔膜(d),Edg-MoS2/C@PP电池中Li2S沉积在CNT/S-1.7正极(e)和隔膜(f)的SEM图;(g-h)在0.05 C首次完全充电后,Edg-MoS2/C@PP电池中CNT/S-1.7正极(g)和隔膜(h)的SEM图。 小结 通过MoO3-AN纳米线、硫脲和蔗糖的简单水热处理和碳化过程,得到中空富边缘的MoS2/C微球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功能化隔膜,来控制锂硫电池中Li2S的均匀沉积。 本文证实 Edg-MoS2/C HMs能有效限制多硫化锂的穿梭 ,并能增 强硫中间产物的转化动力学 。更加重要的是, 该微球上均匀的边缘位点提供大量Li2S的成核位点并能引导Li2S的生长,从而使Li2S在基质上均匀沉积。 作者简介 李永生 (本文通讯作者) 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理工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 其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与无机功能材料。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新型结构纳米与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形貌控制;2、核-壳结构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在癌症的诊断、药物的靶向传输与治疗等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3、环境友好催化与能源生产用催化材料;4、电化学储能。 研究成果: 迄今为止已在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Nano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157 篇,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Soc. Rev., Adv. Mater., ACS Nano, Biomaterials等发表48 篇,其中 9 篇曾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1 篇曾入选 ESI 热点论文,9 篇被编辑选为封面论文。全部论文 SCI 他引总计 6646次,近 5 年 SCI 他引 5423 次,h 指数 43。 荣誉与奖项: 部分研究结果获2014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等10余项科研项目。曾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 等人才项目,并获2014年上海市育才奖。 E-mail:ysli@ecust.edu.cn 郑楠 (本文第一作者) 博士研究生 华东理工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 锂硫电池、钾离子电池及固态电解质。 研究成果: 现已在SCI收录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并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余项。 E-mail:zhengnan5502@foxmail.com 相关阅读 ·往期回顾 👇 NML研究文章 | 超轻氮硫共掺杂石墨烯:提升锂硒电池性能 NML 综述︱锂硫电池中聚合物复合框架的固硫作用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6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NML 综述︱锂硫电池中聚合物复合框架的固硫作用
nanomicrolett 2019-4-11 12:45
Housing Sulfur in Polymer Composite Frameworks for Li–S Batteries Luke Hencz, Hao Chen, Han Yeu Ling, Yazhou Wang, Chao Lai, Huijun Zhao, Shanqing Zhang* Nano-Micro Lett. (2019) 11: 17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49-1 本文亮点 1 介绍了锂硫电池研究中的主要技术问题:负载量,电解液添加量以及电池安全等问题。 2 介绍了锂硫电池中聚合物粘结剂的作用机理以及粘结剂和限硫载体的共同作用。 3 总结了粘结剂在无限硫载体体系的应用以及多功能粘结剂的设计原则。 内容简介 锂硫电池 具有高比容量,是极具前景的下一代储能技术。另外,活性物质 S 储量丰富,价格便宜,在成本上比传统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更具优势。 然而, 锂硫电极导电性差和循环体积变化,导致电池容量衰减 。为了改善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相应的限硫载体。 而近几年, 粘结剂 在锂硫电池的应用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 👇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张山青教授 在本文中重点讨论了 粘结剂在聚合物复合框架中的作用 。 首先,文章介绍了锂离子电池中的聚合物框架的粘结机理。并提出了锂硫电池研究中存在的挑战以及相关解决方案。最后,本文详细总结了聚合物粘结剂在限硫载体体系和无限硫载体体系的作用以及多功能粘结剂的研究现状和设计策略。 图文导读 锂离子电池中的粘结机理 电池电极制备过程中,粘结剂溶液和活性物质充分混合。在此过程中,粘结剂溶液进入活性物质颗粒表面的空隙中。在随后的干燥过程中,粘结剂、活性物质和集流体之间产生一定的黏附力,以确保电极的完整性。 如图 1 所示,该黏附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 ( 1 ) 机械嵌合 :粘结剂溶液进入材料颗粒表面空隙中,随后干燥硬化形成粘结框架,从而形成黏附框架,以维持整个电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该宏观黏附作用力与电极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2 )界面作用力 :微观上界面作用力可分为分子间作用力、静电作用力和共价键作用。通过引入氢键提高界面的分子间作用力。同时,静电作用力和共价键都可以进一步提高界面的作用力强度。 图 1 锂离子中聚合物粘结剂的作用机理 👇 限硫载体基复合结构 在限硫载体的结构设计体系中 ,传统粘结剂 PVDF 和 PTFE 可以提供足够的粘结力以维持电极的完整性。 限硫载体主要包括碳材料、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和金属碳化物。 当限硫载体存在时,其它粘结剂同样可以应用于该体系,例如PAA、CMC/SBR和SA。 这些粘结剂含有丰富的羟基和羧基官能团,可以提供更强的粘结力。 当应用于锂硫电池时,这些粘结剂不仅可以 维持电极的完整性 ,同时可以起到 进一步固硫的作用 。另外,引入粘结力更强的新型粘结剂有利于制备柔性电极和无支撑电极。 图2 限硫载体的结构设计示意图 👇 多功能复合结构 多功能粘结剂除了起到 粘结剂的作用 ,还可以提供其它的功能,包括 电子导电性 和 离子导电性 ,甚至是提供 电化学活性 。 常用的导电聚合物PEODOT:PSS, PANI 和PPy 可与其它粘结剂形成复合粘结剂以提高粘结剂的电子导电性。另外,通过 分子结构设计 ,合成出具有导电性的多功能粘结剂,如图4中的PFM。 而 加入离子导电性的粘结剂 则可以提高粘结剂的离子传输能力,如Nafion、PEO等等。另外,引 入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粘结剂 如BVPS可以提高锂硫电池的容量。 图 4 ( a) 多功能粘结剂 PFM 与常用粘结剂 PEDOT 、 PVP 和 PVDF 的化学结构;( b-e )及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作者简介 张山青 (本文通讯作者) 教授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Griffith University 多年来张山青教授致力于 纳米传感器与各种储能以及光伏器件研究 。近年来,其致力于 锂离子与钠离子电池 的研究,通过使用 水性天然粘合剂 及设计 新一代有各种官能团的粘合剂 来增强电池粘合剂的力学及离子、电子导电性,从而增强电池的电化学和循环性能。 多项研究成果刊登在《 Chemical Reviews》(IF:52.613),《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0.067),《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IF:21.87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14.357), 《Nano Letter》(IF:12.080)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 Email: s.zhang@griffith.edu.au Luke Hencz (本文第一作者) 博士研究生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Griffith University 主要研究方向:锂硫电池,粘结合成 Email: luke.hencz@griffithuni.edu.au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 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 Springer 开放获取( open-access )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4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ESI高被引论文:锂硫电池
wanyuehua 2016-5-23 15:47
锂硫电池(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主要由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负极材料构成,因其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原料丰富、环保性好、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高性能电池之一,引起全球科学家的关注。 2016 年 3 月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Indicators ,简称 ESI )公布的 ESI 热点论文 2733 篇、高被引论文 134842 篇,其中 6 篇热点论文、 161 篇高被引论文在题目、摘要、关键词涉及锂硫电池(详细锂硫电 ESI 高被引论文请看附件)。 2005-2016 年 5 月 SCI 收录锂硫电池( lithium-sulfurbatteries )论文 1054 篇(论文 1003 篇、综述 51 篇),学科涉及 ESI 材料、化学、工程学科,主要国家与地区有中国 561 篇、美国 267 篇、韩国 87 篇、德国 87 篇、澳大利亚 52 篇等,涉及 141 种期刊如: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 《材料化学杂志 A :能源和可持续材料》 107 篇、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电源杂志》 93 篇、 RSC Advances 《 RSC 进展》 72 篇、 ElectrochimicaActa 《电化学学报》 63 篇、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 ACS 应用材料与界面》 51 篇、 Journal of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电化学学会志》 36 篇、 AdvancedEnergy Materials 《先进能源材料》 34 篇、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化学通讯》 28 篇、 Nano Letters 《纳米快报》 27 篇、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 26 篇 。 1054 篇锂硫电池论文其中 ESI 热点论文 6 篇、 ESI 高被引论文共 161 篇(论文 143 篇、综述 18 ),涉及 36 种期刊: Journal ofPower Sources 《电源杂志》 32 篇、 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材料》 14 篇、 Nano Letters 《纳米快报》 18 篇、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材料化学杂志 A :能源和可持续材料》 12 篇、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能源环境科学》 9 篇等。 中国学者发表的锂硫电池 ESI 高被引论文最多有 83 篇,其中中国科学院 20 篇、清华大学 19 篇、中南大学 7 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 篇等。 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新永教授发表 2 篇锂硫电池 ESI 高被引论文( 2013 年发表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材料化学杂志 A 辑》期刊上的论文: Highly mesoporous carbon foams synthesized by a facile,cost-effective and template-free Pechini method for advanced lithium-sulfurbatteries 被引 85 次,论文详细见附件第 125 篇, 2014 年发表在 Nano Letters 《纳米快报》期刊上论文: Strong Sulfur Binding with Conducting Magneli-Phase TinO2n-1Nanomaterials for Improving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被引 49 次,论文详细见附件第 49 篇)。 附件: 锂硫电池 ESI 高被引论文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6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张强等人锂硫电池电极材料研究新进展
热度 1 zhpd55 2014-10-21 21:59
清华张强等人锂硫电池电极材料研究新进展 诸平 锂硫电池是 锂电池 的一种,截止 2013 年尚处于科研阶段。锂硫电池是以硫元素作为电池正极 , 金属锂作为负极的一种 锂电池 。比容量高达 1675 mAh/g ,远远高于商业上广泛应用的钴酸锂电池的容量( 150 mAh/g )。并且硫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元素,对环境基本没有污染,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锂电池。 锂硫电池以硫为正极反应物质,以锂为负极。放电时负极反应为锂失去电子变为锂离子,正极反应为硫与锂离子及电子反应生成硫化物,正极和负极反应的电势差即为锂硫电池所提供的放电电压。在外加电压作用下,锂硫电池的正极和 负极反应逆向进行,即为充电过程。根据单位质量的单质硫完全变为 S 2- 所能提供的电量可得出硫的理论放电质量比容量为 1675 mAh/g ,同理可得出单质锂的理论放电质量比容量为 3860 mAh/g 。锂硫电池的理论放电电压为 2.287 V ,当硫与锂完全反应生成硫化锂( Li 2 S )时。相应锂硫电池的理论放电质量比能量为 2600 Wh/kg 。 但是,锂硫电池主要存在 3 个主要问题:其一是锂多硫化合物溶于电解液;其二是硫作为不导电的物质,导电性非常差,不利于电池的高倍率性能;其三是硫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的扩大缩小非常大,有可能导致电池损坏。 面对这些难题主要的解决方法是从电解液和正极材料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电解液方面,主要用醚类的电解液作为电池的电解液,电解液中加入一些添加剂,可以非常有效的缓解锂多硫化合物的溶解问题。第二是正极材料方面,主要是把硫和碳材料复合,或者把硫和有机物复合,可以解决硫的不导电和体积膨胀问题。而最近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张强博士等人的研究新成果,分层独立碳纳米管超高载硫纸电极,可以使锂硫电池的上述问题得到很好解决,此研究成果已经在《先进功能材料》(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网站于 2014 年 10 月 20 日发表—— Yuan Z, Peng HJ, Huang JQ, Liu XY, Wang DW, Cheng XB, Zhang Q,Hierarchical free-standing carbon nanotube paper electrodes with ultrahigh sulfur loading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4, 24(39), 6105-6112. DOI:10.1002/adfm.201401501 物理学家组织网 ( Phys.org )对此也有介绍,详见附件: 2014-10-flexible-paper-electrodes-ultra-high-lithium-sulfur.pdf 清华大学化工系 张强,教授,出生于 宁安 市,清华大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化工、能源与多相催化的研究。曾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11 年)、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 2010 年)、 The 2012 Excellence in Review Awards for CARBON 等奖励。 2000 年入学清华大学进行本科及研究生的学习, 2009 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2009 年 7 月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从事碳纳米管基氧还原催化剂的开发。 2010 年 3 月赴德国马普协会 Fritz Haber 研究所从事碳纳米管原位生长及纳米碳基能源材料的研究。 2011 年 9 月回到清华大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纳米碳材料化工、能源颗粒的研究,在纳米碳可控制备、能源转化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已在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 Carbon 等期刊发表 SCI 检索论文 100 余篇,引用 2100 余次。申请中国专利 16 项, PCT 国际专利 2 项,其中 10 项专利已授权。
个人分类: 新科技|10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锂硫电池概况
dwd0826 2012-12-23 22:12
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   含硫正极复杂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及其不导电等物理性质决定了锂硫电池的研发难点主要在正极材料。为实现锂硫电池的应用,一方面要提高正极材料的导电率,来提高正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另一方面还要抑制容量的不可逆损失,以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最近10 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有机硫化物材料和硫/碳复合材料两种正极材料。 锂硫电池的特点   锂硫电池在工作期间在锂金属表面上形成了均匀和密实的LiF保护层而稳定锂金属。锂硫电池防止了锂的树枝状晶体的形成和抑制了电解溶液的分解,从而提供了改进的循环特性和优异的充/放电效率。另外,锂硫电池阻止了多硫化物和锂金属表面的反应,从而防止电池寿命下降。 锂硫电池的优缺点   优点:锂硫电池除了能量密度非常高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优点,一方面,其生产成本比较低。由于锂硫电池主要采用硫和锂作为生产原材料,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锂硫电池在使用后低毒,并且回收利用的能耗较小。   缺点:锂硫电池最大的劣势在于其循环利用次数比较低。因为硫化聚合物具有稳定性比较差的特性,所以当前锂硫电池的循环利用次数要远远低于普通的磷酸铁锂电池,这就极大的增加了锂硫电池的使用成本。 !-- -- 锂硫电池面临的困难   (1)无论是“荷电态”的单质硫还是“放电态”的硫化锂,都是绝缘体,对传递电荷造成很大的困扰;   (2)硫化锂可逆性差,很容易失去电化学活性;   (3)反应过程中,正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巨大,He 等通过研究指出反应中负极锂被消耗而使体积缩减,同时正极将膨胀,巨大的体积变化会破坏电极结构;   (4)中间产物多硫化物易溶解在电解质中,并向负极迁移,造成活性物质损失和较大的能量损耗;   (5)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生成多种中间产物,且多种化学反应伴随电化学反应同时发生,过程极其复杂,反应机理仍不明确。 锂硫电池的未来展望   过近10 年研究者不断地探索,人们对这一体系的认识逐渐深入。在对电极反应过程条分缕析的基础上,复杂的硫反应机理也日渐清晰,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为我们根据需要设计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活性材料和电极结构提供了指导。也需要指出,在基础研究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如电极界面传质/ 传荷机制、反应中间体的性质、速率控制步骤等。硫材料是锂硫电池成功的关键,除需继续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外,探索新的硫材料的电极反应和电极存在状态将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电解液组成对锂硫电池性能也有显着的影响,继续寻找合适的电解液成分和配比,开发特殊环境下使用的功能电解液将极大推动锂硫电池实用化进程。还有就是要重视整个电池体系的系统研究,尤其是正负极间的相互作用,对锂硫电池而言,这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2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锂空气和锂硫电池 2012-nature materials上的一篇review
dwd0826 2012-12-23 21:30
[转载]锂空气和锂硫电池 2012-nature materials上的一篇revie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440d6f01015s3n.html 尽管目前锂离子电池还有发展潜力,从长远来看对电动汽车来说还是远远不够。无论如何必须寻找其他类型的电池。综观现在各类电池的研究进展,普遍认为锂空气和锂硫电池有比较大的潜力。 锂硫电池早在 1940 年就有研究,而锂空气电池最近才引起关注。 下图列举了各类电池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目前锂离子电池为160公里,继续优化锂离子电池未来有望达到200公里,要真正有竞争力,能行驶 500 公里以上,未来很可能需要采用锂空气电池。 下图为锂空气电池(有水和无水电解质)及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下罗列了锂空气和锂硫电池的特点,问题,及发展前景。 锂空气(无水型,或有机电解液型) 正极空气电极受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影响,透气膜有待开发。目前无特制透气膜的话电池寿命仅几个小时,最好的透气膜电池寿命 1 个月。 电解液是大问题,必须化学稳定,导离子,溶解氧,扩散氧,不易挥发。目前常用 碳酸丙烯酯 ,但放电过程中易受到氧气影响而降解。最近有报道使用醚类,稳定但充电是不能释放全部氧。 电压取决于正极催化剂的使用。目前常用 alfa 二氧化锰,最新研究有用碳材料的。还不清楚催化剂是否促进电解液分解影响其稳定性。 正极氧还原在锂存在下常被认为是一个电子转移。 充放电的正极反应路径不一样,引起充放电电压不一致,常为 0.7 伏差异。 金属锂负极的安全性,剩余金属锂问题或载体问题。 锂空气(有水型) 始于 2007 年。 最大问题为保护金属锂负极,避免接触水电解质,使用一层绝缘但锂离子能通过的膜。 不需要防止空气中水(蒸气)的入侵,但还是要防止二氧化碳。 水电解质参与电极反应,放电过程中被消耗引起氢氧化锂饱和,流动设计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为提高容量,必须允许使用固体氢氧化锂,这里需要一个离子交换膜来解决这个问题。 氧还原问题,需要催化剂。 锂硫电池 正极还原硫,最终得到硫化锂,已经有几十年的研究。 优点:硫便宜,高理论容量。 问题:硫导电差,正极反应得到固体硫化锂,所以充电循环次数少,速率慢;形成不同中间产物,正负极间流动消耗,容量迅速降低;金属锂和电解液界面难以控制。 最近研究:使用多孔正极改善导电性;使用有机硫高分子正极;电解质问题。 总的来说, 从总成本来看锂硫比锂空气电池更接近市场化。但锂硫电池的问题几十年没解决,而锂空气研究时间尚短。 整体来说化学问题还没理解清楚,目前很难商业化。 很难说哪个将来会最终商业化,也可能都不会,但目前没更好的办法 。 参考文献: nature materials 11(2012)19-29
4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周国际要闻(6月11日—6月17日)
crossludo 2012-6-18 15:47
一周国际要闻 (6月11日—6月17日) 本周焦点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 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56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按计划,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先后进行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的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将进入“天宫”驻留,并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目前,在轨运行260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进入高度约34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迎接“神九”载人飞船的到来。此次载人交会对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个重大突破。 本周“PK” 锂硫电池:创质量比容量纪录 硫一直被视为很有潜力的电池电级材料,但其导电性却很低。如今德国一家研究所用特殊工艺研发出了基于碳纳米管的含硫电极材料,当该材料被应用在锂硫电池中,可以获得高达900毫安时/克的质量比容量。电极材料的更新将能显著改进现有电池系统的性能,或者让移动设备的电池从“用着用着就没电”的魔咒中逃离出来。 汽车电池:能应付极端温度 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 Systems公司宣布,其利用下一代纳米磷酸盐EXT锂离子电池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汽车电池,能在极端温度下工作,减少甚至取消对加热散热系统的需求。测试显示,在45℃条件下,电池能保持超过90%的最初容量,在零下30℃时仍可提供启动电力。这为降低电动汽车成本带来了更多机会。 葡萄糖燃料电池:医疗植入设备的动力源 在未来植入式医疗中,植入人体的设备会有更理想的动力来源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基于葡萄糖开发了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其能从葡萄糖分子中剥离电子制造微弱的电流,允许其与其他电路结合,而这正是脑部植入所需的,因此有望成为未来医疗植入物的能量来源,并有助于瘫痪病人四肢运动能力的恢复等。 一周之“首” 碳纳米管数字电路首次研制成功 碳纳米管被认为在能效方面可比硅基线路提高10倍,美国斯坦福和南加州大学开发出了一种设计碳纳米管线路的新方法,首次能生产出一种以碳纳米管为基础的全晶片数字电路。整个线路即使在许多纳米管发生扭曲偏向的情况下仍能工作,且即没有牺牲材料的能效,又能与现有的制造设备兼容,很容易实现商业化。 首次绘制出倭黑猩猩基因图谱 倭黑猩猩和人类、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今一个由德国马普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小组,首次绘制出一只名为乌林迪的18岁雌性倭黑猩猩的基因图谱,这是人类绘制出的第5种类人猿物种基因图谱,收集到的数据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倭黑猩猩与黑猩猩之间会有非常明显的行为差异,并帮助科学家们找出让人类与各种猩猩区分开来的遗传变异。 前沿探索 HIV天然杀手的作用机理被破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导致艾滋病的致命病毒,但在每300例HIV感染者中,约有1人能不用药物而通过一种叫做细胞毒素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细胞株自然地控制住这种病毒。近日一个由4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已经发现了这种天然抵抗力的秘密,其关键不在于杀伤性细胞的数量,而在于CTL细胞株上的一种受体分子,能更好地识别被HIV感染的白细胞接着攻击它们。这为开发HIV疫苗带来了光明前景。 间叶干细胞培育出人骨 以色列科学家利用从脂肪组织中提取的间叶干细胞,在实验室培育出了人骨,且将其成功移植进实验鼠的骨头中,结果显示人造骨能成功地与已存在的动物骨头融合在一起。如今科学家正全力培育骨头末端的软骨,而该研究成果将成为骨移植病人的福音,让医生们可借此修复或替换病人受损的骨头。 “婴儿期”宇宙已在大量造星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阵ALMA1成功捕捉到了一个星系中氮元素所释放出的电磁波,并分析了这个距离地球124亿光年的星系的元素组成,结果发现,原本应是宇宙诞生后初期形成的星系,元素组成已与现在宇宙的元素组成相近,这说明在宇宙诞生后较短的时间内各种元素激增,出现了非常活跃的造星运动。 “最”案现场 最踌躇的WiFi:是改还是走? 如今的电子产品,没WiFi功能已经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了。但在使用中WiFi效率却常常不给力,比如同区域内多个无线网络或设备同时存在时。对于这一无奈人们早已淡定。可这不是最糟的——据荷兰一项研究表明,面对日渐增加的无线设备和网络,现有WiFi技术已经捉襟见肘,如果不采用新的技术或标准,WiFi网络将很快达到极限。像这种从问世之日起就伴随至今的技术短板,终让WiFi难逃窘境。
个人分类: 综合科研|1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