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乌索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果皮有蜡吃不吃?
热度 15 fs007 2012-7-17 09:21
寻正 苹果价廉物美, 现代医学表明它有多种健康好处 ,然而,人们食用时常去皮,导致丢掉果皮中跟那些健康好处联系在一起的成份。在分析中,我说苹果削皮的原因有二,一为清洁,二为去农药,而忽略了不少人因为果皮有蜡而削皮,这种忽略是故意的,因为削皮的正当理由中没有果蜡。 为什么苹果销售者要给苹果施蜡? 果皮打蜡的最主要原因是美观,也就是苹果的卖相。那么为什么人们喜欢光滑圆润的苹果呢?这种审美观是一般的针对“美丽”事物的喜好,还是有着生物原理? 人们针对苹果的表观喜好体现了苹果的健康与口感程度。我们喜欢晶莹发亮的苹果不是因为它们好看,而是因为它们好吃。苹果皮的结构分为三层,最里面的是细胞壁,然后有一层果胶,最外层称为皮层。 果胶的作用是把皮层跟果皮下的上皮细胞粘在一起。皮层中主要是角质(Cutin)形成的骨架,角质是上皮细胞从脂肪中提炼出来的聚酯纤维,本源为脂,当然就不溶于水,它形成一层阻挡苹果丧失水份的结构。不过,角质对水的阻挡仍嫌不够,所以上皮细胞在角质之外,还分泌更多的斥水性更强的蜡状物质,以维持苹果的健康。这层蜡状物质是阻断苹果内外环境的关键,不然,苹果里面的农药残留会让你不敢下咽。 不仅仅是苹果,其它水果比如梨子、李子、乃至于所有植物都得借助于角质与蜡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这层蜡给予了水果光滑润泽的外观。蜡的光洁程度与蜡本身的特性有关,跟数量没关系,比如李子皮看起来比梨子苹果更光滑,它并不多梨及苹果更多蜡,而是它的蜡晶体更易于反光。 苹果的蜡质中的主要成份包括乌索酸,它斥水性极强,是苹果能强身健体的一种独特而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其它水果果皮中没有,人工施蜡的蜡质中也没有)。因此,果蜡本身也是营养成份,值得一吃。苹果长大时,其果蜡也不断增厚,而梨子则始终维持相同厚度。 苹果在收获之后,在清洗与保存过程中蜡质层会被破坏,破坏程度变化很大。由于蜡质保水,如果蜡质层破坏太大,显然不利于水果保鲜,因此,果商在处理苹果时,会额外地施蜡。从蜡质总量来说,天然的苹果蜡质稍多,也就是说额外添加的蜡质不足以弥补在清洗储藏过程中丧失的蜡质,但是,果商添加的蜡质跟苹果本身的蜡质并不一样,所以保水特性还稍胜一筹。 1 人工施蜡的蜡质有两个来源,要么是动物源性的,要么是植物源性的——从石油中提炼的蜡质从渊源上说,仍然是植物源性的。 在印度泰国等地有一种虫,叫紫胶虫,它分泌紫胶,紫胶曾被广泛用于食物着色。紫胶其实就是紫胶虫狂饮树汁后排出来的便便,大家不要觉得难听,蜂蜜还是蜜蜂的呕吐物呢,大家照样吃得上好——蜂蜜中就含有蜡质。紫胶是一种常用于给苹果施蜡的蜡质。 现在苹果普遍使用巴西的棕榈蜡(Carbauba wax,Brazil wax,Palm wax)来给苹果施蜡。巴西的卡罗巴棕榈树又叫蜡棕榈,因为它的树叶上布满了蜡片,往往用水一煮就能收集了较多的蜡质。棕榈蜡的特点就是施蜡后光亮好看,比如小孩吃的糖粒或者供口服的药丸,其表面就是一层棕榈蜡,我们在生活中食用棕榈蜡的机会是挺多的,不吃苹果皮,不会让你减少摄入的蜡质总量多少。 棕榈蜡产于巴西,主要销往美国、德国、日本,因此,你在这些国家吃苹果,多半施的蜡就是棕榈蜡,或者它与紫胶的混合蜡。 在国外这两种常用的蜡质之外,蜂蜡也不是一潜在的选择,在中国的苹果,可能使用的就是蜂蜡,蜂蜡占蜂蜜的10%左右,因此,你大可不必对吃蜡大惊小怪。中国是蜂蜜的生产大国,所以苹果施蜡极有可能用的就是蜂蜡。 石蜡是通常用来做蜡烛的,如果精度高,也被用来包装包裹食物,或者用着食品的密封剂。石蜡多是从石油中提炼,价格可能比上述三种蜡都便宜,因此,在监管不严的中国,也可能被用于苹果施蜡。如果石蜡达到食品用蜡的规格,也没有健康隐患,石蜡本身不被消化,至多就是帮人通通便而已。 蜡是可以食用的,即使不能被消化,也没有明显的健康风险,大家不必对苹果皮上施加的蜡质过于敏感。每一条规律都有例外,喝水能毒死人,坐在家中什么都不做也会被从天而降的飞机给压死,如果因为有商贩使用含有有毒物质的蜡质给苹果施蜡,就认为施蜡苹果有害,你最好移民外星球了。 蜡之所以为蜡,是因为它们在常温下就会从固态向液态转变,这个温度一般是40-50度,给苹果施的蜡,一般会要求熔点更高一些,不然天气稍热就流走了,但那也无非是60-70度。知道这个特点,就明白用热水一烫,果皮的蜡再多也留不住,那因为蜡而不吃果皮也就同样地成了笑话了。 果皮本身有蜡,蜡中有乌索酸,是好东西。施蜡有限,一个苹果平均能摊上一滴蜡,食用级的蜡要么本身有营养,要么也能通通便。因蜡忌皮不是明智之举。 注: 1 Kolattukudy, P. E. Natural Waxes on Fruits. Post Harvest Pomology Newsletter, 1984; 2(2):3-7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8021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