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柴米油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天使小猫
satangell 2010-4-19 22:35
题记: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一只小小的瓷猫,摆在我的书架上已近一年,落满灰尘。我曾以为这是一只普通的小猫。无意中发现,小猫有双可爱的翅膀,双手捧着一颗心。原来,这是一只天使小猫 现实或许总是告诉我们这样那样的黑镜头,甚至会让我们慢慢的忘记那些曾经的理想和希望。可是,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他们告诉我们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着这些或者那些可爱的人与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光与影总是并存的,不是吗? 就算没有那双翅膀,小猫也依然是可爱的。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3820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咱养的鸡
satangell 2010-4-9 19:33
小郭喜欢吃鸡,尤其是我做的鸡,香菇焖也好、白切也好、清蒸也好,每次都是吃的丢不下口。不过我做菜向来对原材料讲究,市面上的鸡大都在笼子里养大,不能活动总嫌不精神。那些号称有机农场的走地鸡,最终也还是圈养,只不过小笼子变成了大篱笆罢了,何况吃的饲料也不有机。因了这些我们便很少买鸡,小郭总是念叨着我的手艺。拗不过小郭的纠缠,合计之下便在小郭娘家养了几只,算是专供小郭的了。 既然是自己养鸡,市面上的饲料便不用了。前些日子在地里种了大把的青菜,每天切上一些拌上麸糠喂鸡。也不喂多,一天两顿,剩下的时间便由着鸡在屋前院后的绿地里自己刨食,甚至还有胆大的跑上屋后的山地找虫。我曾问过小郭,这样放养不怕被黄鼠狼之类的东西叼跑了吗?答曰,在广东这地界,黄鼠狼之类的野物基本上快给吃绝种了,剩下的也都是离人远远的。敢偷鸡?找死! 看着鸡一天天的大起来,我和小郭约了个规矩,在鸡的面前不提杀鸡二字。鸡当然听不懂,不过人求个心安。藏区的牧民宰杀牲口时总要念上一句唵嘛呢叭咪吽,牲口活着不易,早些超生也是好的。对鸡来说,早晚也是一刀,不过挨一刀前可以过上几天自由自在的日子,总是不差了。 闲话不表,附照片,比起市面上的那些鸡,咱养的鸡可是自在多了^_^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4276 次阅读|14 个评论
闲话摄影
satangell 2010-2-20 11:51
五岁之前,我唯一的影像记录只是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而且底片早已经丢失。小小的人儿坐在田埂上,手里抓着只小布狗,刚哭过的模样,像个女孩子。因为只有这一张相片,长大以后就只能靠大人的描述来想象曾经的自己。现在的小孩就不同了,很多的技术手段可以记录成长,不过我自己还是愿意想象的空间多些,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代沟。 五岁之后,接触了一些喜欢摄影的长辈,知道摄影是一个烧钱的爱好。那时的相机都是用胶卷的,不便宜,一幅作品通常要构思很久才舍得按下快门,哪怕手里抓的只是一个傻瓜相机。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兄长有了一台PENTAX的相机,也是用胶卷的。那是我迄今为止摸过的最贵的相机了,兄长每拍一幅照片都要构思很久,神情也很专注。现在那台PENTAX已经不知塞在哪个角落了,而我也很少再见到兄长专注的去拍素材。想起一个故事,米芾小时候启蒙学字,老师卖给他的纸张要五两银子一张,所以米芾每一笔下去都很用心,想来和用胶卷拍照的道理是一样的。 数码相机刚出现的时候还算是奢侈品,慢慢地就到了连手机都有几百万像素摄像头的时代。不再用胶卷,满大街便都是摄影爱好者了。周末的中大,总是挤满了端着长枪短炮噼里啪啦按快门的爱好者们。虽然嘈杂了点,不过是好事,说明人民生活确实丰富了。 摄影里面,我个人以为,最容易的是风景,最难的是人物和街景。风景即是自然,自然已经很美了,只要能还原那份美丽就是成功的作品。人物则不同,面对镜头人总是习惯伪装自己,很难保证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拍下的是真实的人物;而将本来不自然的社会场景,也就是街景,拍的很自然就更不容易了。所以大师常有,而布列松却只有一个( 布列松简介 )。有人会说,风景的美也是一瞬间,也需要抓拍。话是不错,不过好的风景作品常有,好的人物街景作品不多,这却是事实。 闲话不表,新买了个相机,玩不起胶卷,玩不起单反,就买了个GX200,算是穷学生的奢侈品吧。连日阴雨的广州今天放晴了,我也挤入中大长枪短炮的人堆里,拍了几张风景,没有人物。 阳光下的钟楼,《秋喜》这部电影还在这里拍了些场景。 钟楼一角,枯枝上有些冬意,不过春天已经很明显了。 钟楼对面的陈寅恪故居,中大校庆时已经修葺一新,成为中大一景了。 P.S. 晚上九点的火车出发去海南,这是去海南前的最后一篇日志了。虽然骑行海南并不是我向往的旅程,不过终究是在路上了,希望可以在路上想清楚一些问题。朋友们,路上再见^_^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3778 次阅读|3 个评论
辣菜炒香肠
satangell 2010-2-8 22:50
去年的大概这个时候,我写过两篇文章,都是关于香肠的, 《闲话香肠》 和 《闲话香肠补遗湘味熏肠》 。今年不返乡过年了,母亲特地邮了几斤腊味给我们。数量不算多,一直不舍得吃,里面有着母亲对游子的牵挂。昨日在小郭娘家的菜园里摘了些芥菜心,数量太多一次吃不完。小郭烧开水,将芥菜心放在开水中滚一下,便用瓦罐连水带芥菜一起装住。第二天,这些芥菜便有了些类似于芥末的辣味,小郭说这叫la cai。我初时还以为是腊菜,询问小郭后得知,在客家话中,腊与辣的发音是不同的,实际是辣菜,想来是取其味而命名的了。 香肠切片,辣菜切丁,姜切丝备用。中火热油,姜丝爆香后放入香肠翻炒至香肠变色,即刻下辣菜翻炒数下便落盐。落盐后便有水出,盖上锅盖等水干后翻炒数下即可装盘。 辣菜的外貌有些像北方的咸菜,绿意全无;香肠看起来也是土头土脑、平平无奇。最终出锅的辣菜炒香肠,卖相便是不佳了,香味也是一般,不过味道却还不错。有香肠的鲜味,有淡淡的芥辣味,还有些味道,可能是姜丝的香味罢,三样平平无奇的味道混杂在一起,却有了难以言说的感觉。当年金圣叹死前不忘留下臭豆腐干加花生米同嚼有火腿滋味的秘诀,厨中有天道啊,要不李聃同学也不会用做鱼来比喻治国了。 这道菜做起来很容易,一道普通的家常菜,难得的是食材的选用。因为天气的原因,南方是做不了家乡的香肠的;而北方现时天寒地冻,想找到新鲜的芥菜心来做辣菜估计也是颇不容易。这道菜中,有故乡的味道,有母亲的牵挂;有南国的味道,有小郭的体贴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4266 次阅读|3 个评论
扁豆干焖肉
satangell 2010-2-7 19:35
去年寒假从安徽回到广州,带了几颗扁豆种在了小郭娘家的菜园里。可能是南方的气候更适合植物生长,到了夏天,两粒扁豆种子结出了密密麻麻差不多几十斤扁豆,怎么吃都吃不完。我和小郭便挑了一些嫩的晒成了扁豆干,晒前将扁豆过一下开水,这样可以去掉扁豆中的清气,晒的时候也不易腐烂。 闲话不表,今日秤了半斤五花肉,一时找不到好的配菜,便想起了扁豆干。将肉切块,用姜丝、蒜蓉、盐和酱油腌上。小郭站在一边吃桔子,我也征用了两瓣,挤出桔汁一起腌制。用桔汁还是很久以前听说的做法,桔汁的酸味可以锁住肉味,不让盐夺去太多肉汁;而桔汁中的甜味可以起到提鲜的作用。肉腌上后,将扁豆干用开水泡上,水不用多,刚刚漫过扁豆干即可。 三五分钟后,扁豆干吸饱了水分开始变软,捞出沥水,泡扁豆干的水留着备用。火用中火,待锅烧热后落油,等油有香味便下肉翻炒至有蒜香爆出。倒入沥干水的扁豆干,翻炒至蒜香消失,再倾入泡扁豆干的水。用大火烧开再换小火慢慢煨至水干,出锅前开大火翻炒一下起香。 扁豆干易吸油,焖出来的五花肉肥而不腻;吸足了油的扁豆干带着股鲜香,口感有些微的韧劲。一盘菜上桌很快就见了底,可以算是成功的了。扁豆干焖肉的做法应该是偏徽菜风格的,不过由于没有用八角之类的大料,所以口味并不重,小郭吃着一样大快朵颐。如果有口味偏重的,可以在热油的时候放入豆豉或花椒爆香,在小火煨的时候放入八角,这样焖出来的肉滋味会更丰富一些。 在家的时候也曾吃过母亲从街头巷尾买的扁豆干,不过很多都是老扁豆晒干的,荚内的扁豆粒粒饱满可荚却几乎薄如蝉翼。这样的扁豆干韧劲太足,难以入味,即使焖上很久也是味同嚼蜡。我和小郭选取的嫩扁豆,荚上肉厚而扁豆刚刚成形,口感自是大不相同。 和小郭说了,年后再播多些豆种,到了夏天再晒上多多的扁豆干与亲朋分享。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然也。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7461 次阅读|4 个评论
素炒白菜丝
satangell 2009-12-25 12:55
白菜古时称之为菘,性味甘平,有清热除烦、解渴利尿、通利肠胃之功。李时珍曾引陆佃《埤雅》有言: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今日国人只知韩国泡菜有味,而不知白菜实由我中华传至朝鲜,在此特做一注。 闲话不表,前几日天寒地冻,但菜却是好吃了,尤其是白菜,受冻后口感脆甜。小郭提了一棵回来,依着老规矩,小郭买菜二少做菜。 白菜剥开,在水中浸泡二十分钟,彻底去掉农药残留。洗净的白菜取出沥干后切丝备用,切丝的时候将菜帮和菜叶分开放置。这里要留意的一个细节是切丝时刀与菜帮成斜角而非垂直。为何如此?容后再叙。 油下锅烧热,倒入菜帮丝翻炒片刻后放入菜叶丝,同时放少许糖(量非常少,半粒花生米体积);翻炒数下后滴入少许陈醋,所谓醋溜白菜便是如此,只是少了虾米这类东西;等醋色散开,颜色分布均匀后,落盐翻炒至白菜出水,即刻装盘上桌。炒出来的白菜清甜爽滑,色泽温润如玉,闻闻竟然带着股奶香,确实是冬天的一盘家常好菜。 我从前切白菜都是垂直切,切出来的白菜丝截面积比较小,炒出来的白菜要么外面咸死里面淡死,要么煮的稀烂才有味道。究其原因,白菜表面组织结构致密,入味全靠菜丝的截面。采用斜切方法后截面积增大,容易入味,口感与口味才可并存。 白菜很久之前便是个家常菜,《南齐书》中有记晔留王俭设食,盘中菘菜而已,可见用白菜来招待客人已经是一种俭约的表现。不过,即使是白菜,生来也是不易,小小一盘家常菜,要做好也要顺应食材的特点,才可以不暴殄天物。斜切的方法,是我从制备电子显微镜的截面样品中得来的启发。科研与生活有相通的地方,处处皆有学问,只是需要留心。 喜欢香辣的,白菜洗后沥水久一点,热油的时候放入几段干红辣椒爆香,再按前面的做法来做,火候也要更旺一些,这样炒出来的白菜就会鲜香干爽。 P.S. 更多内容,请参见百度百科白菜: http://baike.baidu.com/view/17811.htm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6783 次阅读|9 个评论
萝卜口蘑汤
satangell 2009-12-15 18:43
广州的气温终于还是骤降了,前几天还在穿短袖的日子终于过去。淫雨霏霏的日子里,来碗热汤吧,最近偏爱素食,做了个萝卜口蘑汤,鲜且驱寒。 姜切丝、萝卜切细条、口蘑、枸杞、小红枣洗净备用。锅热后下花生油,待油微热后放入姜丝爆香;萝卜和口蘑同时下锅,翻炒数下后落入少少糖提鲜。等萝卜和口蘑的香味出来后放盐,盐的量按煮汤的盐量,待萝卜和蘑菇出汁后即刻下冷水,大火烧开。 煮汤的过程中,待水微温后,放入枸杞九粒,小红枣三颗。此处是取九为纯阳之数,三生万物之意。数目在这里就是个意思,实际放多少随意。 煮好的汤可以放些葱花提香,也可以滴入几滴牛奶提色,不过这两样我都没有,就随缘了。 这个汤的功能自然是驱寒为主,健身为辅。枸杞的功效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坚精骨,去疲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对萝卜有俗谚云:萝卜进城,药店关门。萝卜的功效是:味辛、甘,性凉;熟者甘平。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利小便,解毒;熟者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其它的口蘑、红枣、姜丝之类提鲜之余,也多少有些温补驱寒的作用了。 P.S. 萝卜是小郭家自产的,全无化肥,生态有机;花生油是买的乡下作坊的头榨油。汤能做好,原材料很重要^_^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4506 次阅读|4 个评论
二少打工
satangell 2009-10-31 22:21
二少是个少爷胚子,这个定义是二少的奶奶下的。话说当年二少年方二岁,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晚上十点没有热水洗脚坚决不睡,于是奶奶只好重新起灶烧热水。要知道,那可还是没有液化气,要烧柴禾的年代。 虽然大家都说二少是二少,还列举了种种好吃懒做,喜欢勾搭幼儿园女同学等等之类的表现。可二少自己不这么看,在二少看来,时不时要被兄长教训一番便是一个不是少爷的明显证据;还有少年时的二少以邋遢著称,这也是二少说自己不是二少的一个证据。二少的母亲便常常唏嘘二少年幼时的那盆洗脚水,颇有不复当年的意思。 十八岁那年,二少终于上大学了,大一的生活是新鲜的。看周围的同学都在找家教,于是二少也心痒起来,跃跃然要试水一番。一个周末的早晨,时令应该是初冬吧,颇有些清冷。二少一早起来和同宿舍的同学一起,带上前一晚写好的家教牌子,拣了一个家庭主妇必经之地,菜市场,选好地方便开张了。为了避免产生竞争关系,同学去了市场的东门,二少便在市场的西门将家教的牌子举在胸前,人来人往却没什么人注意到二少的存在。终于有一位阿姨过来了,近了,又近了二少刚刚激动起来,阿姨又走了站了一上午,二少一无所获,回来后就将家教的牌子丢在一边,再没去找过家教。 一年又一年,树轮多了十一圈,二少工作了,又读研了,又工作了,又读博了这一天,在BBS上发呆,二少看到了一家学院在招兼职老师,多年前的求家教经历又出现在眼前。再玩一票吧,二少这样想着,电邮了份简历过去。第二天,电话过来了,让去面试。还好地方不远,二少拖着磨穿了后跟的登山鞋就过去了。去了就准备试讲,说是要准备十五分钟,可二少实在没什么耐心,只准备了五分钟。试讲的过程还是不错的,声音宏亮而有自信,不过就是属于无知者无畏的那种罢。 试讲完,二少施施然的回了实验室。第三天,电话过来,说二少的兼职定下来了,五天两千元,二少掰着指头算算,可以给媳妇买辆单车了,便应承了下来。二少回来后,得意的和媳妇说人生这么多年头,终于有兼职了。媳妇撇撇嘴: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去帮叔叔摘桔子挣钱了,大学时和同学搞点小生意那更是家常便饭的事,年三十还去摆花市 于是,二少灰溜溜的再不提这人生的第一份兼职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4435 次阅读|3 个评论
闲话酸笋
satangell 2009-9-10 21:17
小郭娘家山后的竹子抽笋了,周末抽空和小郭回家散心,上山挖笋去也。上山的时候小郭提个柴刀在前开路,我牵着黄狗在后跑腿。只是,很多时候不是我在牵狗,而是狗在拖我。只此一趟,我便多了个“二少”的称呼。 竹子有几种,笋便也有几种,不是每种竹子的笋都可以入菜。我跟在小郭后面,只学会了小叶子的笋不能吃,大叶子的笋可以吃,不过也仅限小郭家的山头。因为,小郭还说了,别人家的山上,也有大叶子的笋是吃不得的。 挖回的笋不能久放,笋的生命力很强,一见光便会继续生长,不及时处理很快变老,小郭依家传方法将其处理成酸笋。处理的程序很简单,新鲜的笋去壳、切块后放入泡菜坛中,用山泉水泡上一段时间即可。 酸笋提味开胃,做法也有很多种,我已经试过了三四样。 酸笋煮虾 ------- 油微热后放入姜丝爆香,再倒入虾翻炒片刻,等虾身变色后即刻倒入酸笋,翻炒数下后加少少热水盖盖煮开后滴入少许酱油,小火焖出笋香后放入适量盐即可出锅(可以水干为宜)。这道菜红白相间,酸笋的味道很好的衬托出了虾肉的鲜甜。煮时再放上一两个我独门腌制的酱油小尖椒,有丝丝辣味刺激味蕾…… 酸笋焖鸡 ------- 油微热后落姜丝爆香,放入鸡肉翻炒,待鸡肉变黄后倒入酸笋,步骤与煮虾类似。不过鸡肉不比虾肉,要难熟一些,所以要多放些水。出锅后的酸笋,因为吸收了鸡油的缘故,不似煮虾那么玉白玉白,而是透着点黄色。至于味道,笋的酸衬出了鸡肉的香,而鸡油的鲜又带出了笋的甜,不论是鸡还是笋,味道都不再是其单纯的原味了。出锅的时候,可以乘着热气在菜表面撒些细葱,稍候一下,等葱被熏熟了再开始下箸,这里面的滋味要我描述已是力有不逮,只有吃过才知道。不过,鸡用的是丈母娘养在荔枝树下的走地鸡,市场的鸡能不能做出这么好的味道,我就不能保证了。 素炒酸笋 ------- 这道菜是无妄教给我的了,他做素菜确实很有一手。笋捞出后过一下清水,洗去些酸味后沥干切丝备用,胡萝卜同样切丝备用。油烧热,放入酸笋和胡萝卜,大火翻炒数下,落少少糖翻炒,等笋香出来后放入适量盐即可出锅。此道菜式,颜色实属上品,红的红似丹砂,白的白如脂玉。听说每逢酸笋上市的日子,无妄的素菜馆里就属这道菜头牌,也不知真假了。 酸笋虽好,却也不能多吃。笋性偏湿,吃多了会有湿毒沉淀,有脚气者据说更不宜饕餮,浅尝辄止即可。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5457 次阅读|5 个评论
油爆虾的道
satangell 2009-5-31 13:52
水煮虾做过,辣子虾做过, 芝士焗虾 也做过,小郭说要换个口味,就随手做了个油爆虾。 油烧热,放入姜丝略爆后落糖少许。等糖熔后放虾翻炒,炒的过程中滴入少许醋,待虾变色后滴入几滴酱油、落盐少许翻炒两下即可装盘。此种做法的虾色泽鲜亮,入口鲜甜,肉质偏嫩,很好的保持虾的原味的同时还有一些独特的口感。 这道菜可以成功,与温度的控制有很大关系。花生油的沸点为335℃而蔗糖的熔点为186℃,以蔗糖熔融为温度可以很好的控制油温,避免了因油温太高使虾壳加热太过而导致的口感与味觉的丧失。 道是无处不在的。即便是小小的一盘虾,只要能顺应其自然的存在,发挥出其本征的味道,就是一盘好菜。做虾如此,做人也是一样。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3734 次阅读|6 个评论
母亲节寄语
satangell 2009-5-9 20:30
六岁的时候太调皮,跌断了胳膊,先看中医,接骨医生给接歪了,又让西医打断了重接。主刀医生说两天之内不能翻身,否则容易长歪。我打了麻药,昏沉沉的只知道睡觉,父亲要上班,哥哥那时还小,母亲扶着我的胳膊整整两天未曾合眼。 小孩贪玩,往往就忘了时间。我经常玩到天黑都不回家,一次玩的太晚了,母亲焦急出去找我,在楼梯上摔了一跤,跌倒了尾椎骨。差不多有三四年的时间,一到天阴就隐隐作痛,那次我知道了内疚。 又一年,是初二吧,突发急性阑尾,哥哥背着我一路跑到医院,母亲跟在一边都急哭了。好在开刀及时,住了一个星期院也就好了,那段时间母亲天天医院、单位、家之间奔波不断,结果等我出院,母亲也病倒。小时不懂事,觉得住院不用上学挺好,现在想来真恨自己以前体质太弱,拖累了父母太多。 长大了,还是不好好学习,父母的单位都在郊区,附近中学的教育质量都不好,我就到了市区上学。家乡那个小城至今还是过了六点就没有公交,所以老师一拖堂我就赶不上单位的班车回家。兄长后来也在市里读书,母亲为了让我们不两头奔波,索性在市里租了个房子,天天过去照顾我们。兄长后来转攻油画,已有小成;而我至今仍觉得自己未能达到母亲的期望,深夜思之,辗转反侧。 母亲一生为我们付出太多,不可能几句说清。现在我们成人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母亲还是不放心我们,时时会打电话说上几句。听得多了,有时也会嫌老人家唠叨,不过心烦归心烦,母亲的好我都在心里记着。 游子吟 唐五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以前有人为了母亲和女友跌落水,先救谁讨论一番。在我看来这根本不需要回答,问题本就不通人伦,不通人伦又如何可以相处一生。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3732 次阅读|5 个评论
鸡刨豆腐
satangell 2009-5-6 20:16
久未下厨,都快忘记自己还有个烹饪的爱好了。小郭买了块老豆腐,一把小葱,看看还有几个同学送的土鸡蛋,就一起炒了。后来在网上看到,家常菜中有这样的做法,取名“鸡刨豆腐”,外观上看是有些贴切。 老豆腐放碗中用调羹压碎,葱切好。热好锅,下花生油,出香味后打入两个土鸡蛋,用锅铲搅开翻炒,放几滴陈醋(山西或镇江产为宜,姜醋更佳)。不等鸡蛋变老,下豆腐一起翻炒,等鸡蛋豆腐混合均匀后,滴酱油少许,继续翻炒片刻后落葱花,同时下盐,翻炒片刻待有葱香后即可出锅。 豆腐和鸡蛋之间有附着,所以一筷挟起来的都是黄白相间,还有葱花的绿色点缀,卖相不错。豆腐口感偏嫩,鸡蛋口感偏柴,二者混和倒也落了个正好。落了醋的缘故,炒出的鸡蛋有近似蟹黄的味道,豆腐本身有些豆渣味,不过豆腐易吸味,所以葱花的香味有不少在豆腐中,就味道来说,也算相得益彰。 鸡蛋、豆腐,本都是平常之物,只要调配得当,一样可以出彩。现在的饭店厨师,钟意山珍海味,用心去做鸡刨豆腐的,少有。世情浮躁,能静下心指导科研的导师已属不多,厨师们这样,更是在所难免。 P.S. 出锅后考虑,如果下锅前将鸡蛋搅开,豆腐在鸡蛋中略泡一下,或许出来的味道又是不同,再做时可以一试。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4201 次阅读|3 个评论
送给育儿圈小朋友们的礼物
satangell 2009-4-25 14:20
今天翻看以前的旧文件,无意中翻出以前搜集的东西用旧鼠标键盘改造的工艺品成形图,非我原创,原作者已不可考。很有意思的手工,操作起来也不难,送给育儿圈的各位小朋友,喜欢的话可以自己动手去做。 我小的时候没有玩具,就是自己去搜集各种各样废弃物品,然后改装组合,还以此忽悠过幼儿园的女同学,气得旁边心仪该女同学已久、抱个电动汽车的同学干瞪眼,哈哈。 到了现在,别的不敢说,动手能力绝对是我强项。 需要用到的材料不多,旧鼠标键盘(机械鼠最好)、十字改锥、剪刀、胶水,旧鼠标键盘没有存货的可以考虑去二手电脑城买,几十块钱可以扫一堆回来。闲话不表,上图,希望小朋友们喜欢^_^ Fig.1. 我家有鼠初长成 Fig.2. 草木不同四时春 Fig.3. 小鼠变身强国梦 Fig.4. 扬子江里鳄翻腾 Fig.5. 无敌舰队今何在 Fig.6. 巧手翻做万木春 Fig.7. 这就是变形金刚。P.S. 大白话,没办法,实在是诌不出来了,诗词圈果然不好混,看来我没加入是有自知之明的^_^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3939 次阅读|6 个评论
五个不亦快哉
satangell 2009-4-24 22:00
这是一篇白水一样的日志,可说全无内容,想到哪写到哪,只是写给自己看,不亦快哉。 最大的收获,也是每一天的收获,就是我还活着,有远方的家人牵挂,有身边的爱人相伴,有朋友,有清晨的空气呼吸,不亦快哉。 第二个收获,解决了电脑USB失灵的问题,是航嘉的电源和技嘉的主板冲突,换了个旧长城一切OK,知道了有时候正正也未必得正,不亦快哉。 第三个收获,解决了U盘病毒,小郭有办法让U盘染上所有可能染上的病毒,我就有办法全部搞定,搞的和新鲜出炉的U盘一般,一年计算机中心的小工没有白干,不亦快哉。 第四个收获,一直灰常让我头疼的测试老大难问题,终于在阿毛师兄处得到了部分解决,感谢中大TV,感谢华工TV,感谢所有TV,有MFM用了,泪奔,不亦快哉。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3306 次阅读|3 个评论
闲话喝茶
satangell 2009-3-6 14:00
茶之一物,中外不同。虽然都有讲究,不过外国人喝茶就是喝茶,目的是为了解口舌之欲;中国人喝茶则不同,有时候讲究以茶入道,求的是一种心境。东邻岛国虽也有茶道一说,不过终究是从中土传出去的东西,不能算是外国货了。至于西藏的酥油茶,我是当饮料喝的,想来也不能归入茶道一类。 家父喜欢饮茶,有一方小茶壶,经年使用,被手摩挲的是光泽可鉴,谓之包浆。这个茶壶等闲人是不许碰的,我有一次偷着泡了一壶,味道也未曾见好多少。或许是因为理科出身,没有心理暗示的缘故。 我喝茶喜欢绿茶,除此以外从来不挑。从十元一斤到十元一钱的都喝过,味道自然是有差别的,不过也没有特为己甚。喝过最好的茶不是外面买的,是姑父自己去山间野茶树上采摘后烘焙出来,闻之清香扑鼻,喝过后齿颊余甘,不过烘焙工艺不到,茶色有些偏黄。姑父的茶产量不多,留以自用外送了我们父子三人一些,我很快喝完了自己那份,就开始喝兄长的。他说我是八戒吃参果,不过知不知滋味我自己是清楚的。 喝茶讲究的人对水都很讲究,明朝定都北京后,皇家用水据说都是从玉泉山上担下来的。靠山的取山泉水,靠水的取江心水,两样都不靠的就取无根水了。不过放到现在,江河都已被污染,无根水多酸雨,能取的也就只有山泉水了。有人不惜重金去山中购眼山泉,请专人打理,为的就是有空的时候可以邀三五好友去喝上一壶好茶。 只是,很多时候,以上等的山泉水泡极佳的清茶也未必可以静心,倒是粗茶淡饭往往让人内心安宁;越是得不到的越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以茶入道来求心静未尝不是这样。 真正的道,是不可能借助外物实现的,以茶悟道一说,已属外家;现在种种花样繁多的茶艺表演,更是堕入下乘,连东邻岛国都不如了。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4098 次阅读|4 个评论
闲话香肠补遗·湘味熏肠
satangell 2009-3-1 14:55
前篇 《闲话香肠》 一文的评论中有人提到了川味香肠,我未吃过,不敢胡说,等以后自川入藏的时候再试试不迟。前些日子有友人自湘地来,给我带了两截湘味熏肠,爆炒来吃味道颇为不错,撰文记之。 湖南的熏肉是很有名的了,但是这熏肠我还是第一次见。此熏肠不同于超市冰柜中摆放的熏肠,徒有烟火味而无烟火相,让人怀疑那烟火味是否某种化学原料造就。朋友带的熏肠一看就是烟熏所致,肠衣色泽呈松墨色,隔着肠衣看脂凝如黄玉,瘦肉似玄铁;放到鼻端闻闻有淡淡的松枝熏香,属熏味中的上品,闻之便食指大动。 我本来想蒸食以试其原味,但小郭建议熏肠带烟火气,如炒制更能显出其特点,于是购置辣椒、大蒜来做一次爆炒腊味油下锅,微热后下切片熏肠,翻炒出香即下辣椒;加少许糖以防辣椒疲软,两滴醋使辣椒表皮呈虎皮形;翻炒片刻待熏肠熟透后放入切碎大葱,落适量盐翻炒片刻即出锅。 说真的,这熏肠味道是好,但是和熏肉区别不大。主要是烟火气太重掩盖了制香肠时通过肠衣包裹晾晒所产生的本有风味,不似前篇所述家乡的香肠和哈尔滨的风干肠之独具特色。所谓成也烟熏、败也烟熏,是也。 如果有花椒、干红椒为辅料,爆炒熏肠的味道会更佳,也较符合湘派作风。不过我和小郭对辣味都是叶公好龙,浅尝辄止即可。何况,世间哪能有十全十美之事,意思到也就是了。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5226 次阅读|2 个评论
闲话香肠
satangell 2009-1-25 17:53
香肠这个东西,可以说是南北都有的事物,不过各处的香肠因地制宜,做法和风味都大大不同,拣自己了解的略述一二。 南方的香肠当以广式腊肠为首,广州的皇上皇颇有些名气。可能是气候温暖的缘故,广式腊肠难以风干晾晒,所以肠内的肉质比较新鲜,色泽红润。或许是加了糖,广式腊肠食来都有些甜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郭比较好食广式腊肠,我基本上是看看就好,很少下箸。 安徽的香肠我吃过的基本上都是母亲自做的,不过应该也代表了当地的风味,这风味数十年来有略微的变化。小的时候,入冬时节,母亲会买些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用刀剁碎(也试用过绞肉机,但是肉质口感发柴,弃之仍用刀剁)。剁碎后的肉用些盐和酒调好味便开始灌肠了。手工灌肠工具简单,开始用的是酒瓶口,后来用了可乐瓶口,工具虽简单但灌的过程可是个费时费力的活。时至今日我都还记得,灌的时候需要两人合力,一人将肠口撑在瓶口上,一点点的塞入剁好的肉末,一人将肉从肠口处不断撸进肠的后部并使之均匀。 灌好的香肠用粗线扎紧分节晾挂在阳台上,看着肉色一天天由红变黑,香气也愈发的浓郁,颇是诱人。不过这种时候,偶尔会有学校的大学生顺杆挑走一挂回宿舍打牙祭的事情发生,所以香肠快要晾好的时节,也是母亲时时担心的日子了。现在生活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艰难,大学生对挂在阳台上的香肠视若无物;而母亲也不用再自己动手做香肠,都是去超市选好肉和洗净的肠,直接付些手工费由超市代做,自己要准备的只是调味用的酒和香料。味道或许比以前还要好些,不过在我感觉,似乎还是小时候吃的香肠更美味些,或许是物稀为贵的缘故吧。 西北的香肠不叫香肠,叫血肠。我在西宁吃过一次不太正宗的,是在西宁汽车站对面的饭店吃的,极实惠。用的是羊肠,里面灌上肉末、羊血、牛油、香料,大锅煮好切开。当时刚从兰州一路颠簸过来,又累又饿,我吃了自己的一份还意犹未尽,连小郭和兄长剩下的也一并干掉了。他们都觉得有些腥膻,奇怪的是我却食来甚香,可能是口味不同的关系。西藏正宗的血肠是我回来后书上读到的,食法在我看来略显另类。新鲜的羊血和着香料灌入肠中,下锅滚一下就捞出来,血还没凝固,捞起来就着肠口边吸边吃。风味应该是比较独特了,听说这样的血肠如果在牧区人家,就是一道常见的菜肴。 06年去北京的时候,正好赶上前门改造前的最后一些日子,在大栅栏的地方吃过一道东北杀猪菜,里面也有血肠一物。肠里面灌上猪血,煮熟凝固后切片;再和着大片的五花肉和东北酸菜一起炖大大的一铁锅,摆在街头随到随吃,很是有些豪气。吃来的口感和广州街头的猪红也差不多,不过多了些酸菜和肉混炖后的香味在里面,风味还是不错的。 我吃过最北边的香肠或许是哈尔滨的表哥带回来的当地的一种风干肠了,用的是羊小肠和猪肉。不知加了什么香料,或许是丁香或桂皮吧,蒸熟后在哈尔滨严寒的室外风干,很有一番风味。羊肠细小,做出来的风干肠粗细和手指差不多,拿在手上啃,瘦肉需细细咀嚼,香味不是很浓,但胜在有劲;脂肪入口即化,香味浓郁。吃的时候肥瘦一起入口,香味和口感就都有了,一根风干肠分把钟的时间就填了五脏庙。现时离表哥上次归来已快有十年时间了,可风干肠的味道至今思之仍是口呷余香。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5230 次阅读|4 个评论
萝卜鲞的考据
satangell 2009-1-24 19:45
今天饭桌上有了萝卜干一碟,顺口说起前些日子自己写的萝卜响一文,结果父母都提出了我的错误。惭愧之余,也要做个更正如下,免得误人视听。 父亲告诉我想当然取的名字不对,正确的写法应为萝卜鲞。思量一下后,这的确比较符合名词的结构特点,用响做事物名词确有不妥。鲞字的原义为剖开后腌制晒干的咸鱼,若是从形象上来说,片状的萝卜鲞与咸鱼也是有些类似。 母亲则告诉我萝卜鲞的做法并不是简单的晾干。萝卜鲞刚腌制的时候会出很多汁,这些汁都是要留着的。白天晾萝卜,晚上还要把晾晒的萝卜回到腌出的水中如此反复,直到水干为止,这样反复腌制晾晒出来的萝卜鲞才会够味且香脆。 生活处处皆学问,莫看一道简单小菜,其中可考据的竟也有这么多。事必躬亲反复推敲或可出真知,古人诚不欺我^_^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3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芝士焗虾
satangell 2009-1-23 15:44
这道菜是小郭的又一成功原创。新鲜的河虾,计有五元;芝士是用来做三明治剩的最后一包,大约二元。小郭的本意是不要浪费了这芝士,谁知就创出了俺们家的又一道保留菜式。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用来放到烹饪上也是颇为恰当的 ^_^ 一般来说做虾前要将活虾剪头、去脚、剔肠,但是这样处理后的虾神志不失、求死不能,实在有干人和,无助天道;况且虾在几经转手后早已吐完余秽,所以我们是直接将虾下锅,给它们一个痛快了事,也算保留了虾的鲜气 ^_^ 闲话不表,油下锅微热后放入姜丝,油太热的话姜丝容易发焦,原本的姜味就成了糊味,所以下姜丝时油的火候比较重要,一般以闻到油香为宜,这点也同样适用于其它需要爆姜丝的场合; 姜丝爆的差不多就可以将虾下锅了,待虾约摸变色后,淋入些啤酒,一来酒味可以去腥,二来啤酒中的麦芽成分也会有提鲜的作用,不过我私下揣测如果用红酒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因为啤酒中有水分,所以淋入锅中有一阵兹拉拉的响声,等这阵响声消失后,水分就算是基本烤完了,这时即可芝士下锅,芝士属于动物油脂类,相对比较难化开,所以入锅后要多翻动一下虾,让芝士尽量展开在锅中。如果手脚慢一点的话,你甚至可以看到芝士噗噗的冒泡 ^_^ 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三十秒左右,等芝士全化开算是结束这一阶段; 最后就是调味了,先滴入少许生抽起鲜,北方惯用老抽,但老抽多焦糖,虽然红烧可以上色,可对健康有百害无一利,所以我们是从不用的。话分两头,酱油滴入翻炒两下后,再下少许盐,考虑到芝士本身有的咸味,这里盐不要放多,一般依平时口味盐量的二分之一就可以了。 大功告成,上桌后的虾因为芝士的渗透缘故,不会象单纯的油爆虾那样肉质难以入味,整个虾肉都透着各种的鲜香;同时因为芝士本身材质发粘,所以在焗的时候对虾壳有个渗透包敷的效果,等于是用芝士的温度而不是油的温度给虾壳加温,虾壳也因此不会因温度太高而发硬,很适合连壳朵颐之,这样的吃法可以充分吸收虾壳中的钙质,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类人等了,当然,对水产过敏者例外 ^_^ 值得一书的还有芝士焗虾的油汤,整个汤色因为虾的缘故,有着蟹膏的油红色,里面糅合了虾和芝士的鲜香,同时又由于姜丝的缘故去除了水产固有的腥味,再加上啤酒中麦芽的丝丝清甜 这个汤最后我是和小郭瓜分掉用来拌饭了,那家伙鲜的,接下来几天吃别的菜肴都感觉没味了 P.S. 整个菜式由小郭主厨,我仅提供了加啤酒的创意 ^_^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50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萝卜响
satangell 2009-1-23 14:57
返乡的路上,小郭因吃不惯火车上的饭菜,就自己提了一个保温瓶,装上我做的蛋炒饭和她烤的鸡翅,外加一点萝卜酸,算是解决了食物的问题。小郭做的萝卜酸是用白醋泡出来的小菜,一日便可食用,由这萝卜就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偶尔也做过的一道风味小菜,萝卜响 萝卜响是我家乡的方言,实际上揣测起来它的学名应该叫腌萝卜。可能因为最后做好的萝卜比较爽脆,一口咬断有咕吱的脆声,所以最后取了个响字。 萝卜响做法比较简单,难得的是材质和天气。入冬时节,取上好的本地小萝卜,这样的萝卜现在已经几乎绝迹了,所以现在要做萝卜响光材质就有些难得了。萝卜选用约莫半根筷子的长度,切成条状,一般是将一根萝卜四分切开。切好的萝卜用盐腌制一夜后去掉腌出的水份,摊开晾晒多日。这晾晒的时候若是有日头就最好了,家乡的冬天日头是比较难得的,这是天气难得的地方了。 晾晒的时节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时不时会跑去晾晒的地方偷食数根,辣味未除的萝卜有些奇特的香气。这样的偷食家长是不会理会的,本来萝卜就是顺气去病的好东西,小孩吃了是有益无害的。 萝卜晾干之后,再用些辣椒粉之类拌上就可以装罐了,装好罐的萝卜响可以一直吃到夏天。早晨或者晚上喝粥的时候来上几根萝卜响,伴着咕吱咕吱的脆响,热气腾腾的粥也哧溜哧溜的入了肚子。 萝卜价格虽不贵,却是个很好的东西,俗语云萝卜进城,药店关门。中国的很多好事情,都是从草根开始的,比如过去的革命,比如现在的网络舆论监督,就和这萝卜响一样,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却是开胃健身的良品了。
个人分类: 箪食瓢饮|443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