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同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怎样称呼人
热度 10 fdc1947 2018-9-21 08:05
我怎样称呼人 起这样一个标题,是想说说称呼人的问题。从我说起,绝不是说我一定称呼得多么得体,而只是引出话题的需要。从我说起,把自己摆进去,就像聊天一样,说起来好说一点,不像讲课一样一本正经,如此而已。 从什么称呼说起呢?从小最早学会的肯定是对家里的父母亲和其他亲属的称呼,但是,这种称呼各地有各地的习惯,彼此差别很大,说出来并没有多少意义。所以,不说家里亲人或亲属间的称呼,还是说说对外人的称呼。 小时候接触外人,首先是邻居。我对邻居中与父亲交往的,对于父亲的同事、以及对同学的家长,都一律称伯伯、伯母(苏州人也称伯母为姆娒,音m-mei)。即使他们比父亲年轻,也这样称呼。这是过去的规矩,对于外人要讲客气,不能称叔叔,称叔叔就是轻视别人。现在,社会上早已把这个习惯改掉了,对于外人中长辈称呼叔叔是常事,显得被称呼的人年轻。年轻人对于年长的女士,现在都称阿姨。这些可能是“革命队伍”里的传统,现在好像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少儿歌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里面也早就改成了“亲爱的叔叔阿姨们,同我们一起过快乐的节日”。他们称长辈为叔叔阿姨也就很正常了。 对于我的同学,在口头上,我差不多都是直呼其姓名的。这主要是在学校里养成的习惯。在书面上,则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兄字,称某某兄。 对于同事,由于都在学校里工作,如果是当着学生的面,则称某老师。这种称呼,似乎是一种“官称”,不带任何个人感情在内。如果不是这种情况,例如在私下里,则对于较年长者或不很熟悉者尊称其为某老师,对于熟悉的年龄相仿者及年轻者,则以自己的同学对待,直呼其名。而书面称呼,对年长者和较为客气一点的称某老师,平时以姓名相称者则在名字后加兄字。 这一点,有些人不大注意,他们在书面上称比自己略小几天的同学、同事也要称某某弟,绝不肯居人之下,称其为兄。他们这样做,似乎“实事求是”,但是显得大大咧咧,不符合过去文人们的规矩,容易被人认为缺乏修养。当然,特别熟悉者不在此例。 要写信给别人,一般地说,都是要先写收信人的称呼,写个便条也是如此。写电子信件,照理来说,与普通信件格式是相似的,先要对收信人有一个称呼。没有一个称呼,直接说事情,当然是不礼貌的。信件的最后,也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当然,特别熟悉者不在此例。不过,有些人似乎不注意这些事情,我也常常收到这种没头没尾的信件,有时候来信中还要我为写信者做一些什么事情,例如求教一些业务问题,让我给他解释一下什么概念等。我要做,也不知道为了谁做,真是要我比雷锋还雷锋。 写信对于对方的称呼,当然要包括收信人的姓名、或姓、或名再加上一个称谓。对于熟悉的朋友,当然可以有他们自己的特定称谓,只要他们自己感到合适就行,这里无法叙述。 对于不很熟悉的朋友,如果确切知道对方的身份,那比较好办。例如对方是教师,就称某老师,如果有“官职”的公务人员,那就姓氏后加上他的职务,称某主任、某处长之类的。这都比较好办,不用多说。 如果不很清楚对方的身份,我的做法是谨慎一点,不要随便称呼对方的职务名称 。例如,知道对方是大学教师,但是不知道职称,那就不要随便称呼某教授,宁可称某老师。过去是科长,现在什么职务不清楚,也不要称呼某科长,宁可称某先生。因为老师、先生这种称呼可上可下、可高可低,不容易使对方或第三者看到了感到尴尬。例如,如果对方只是副教授,正在为升正教授发愁,称呼他为教授就会触动他的心境。对方只是科长,称呼他处长,也是如此,而且旁人看见,还以为这个人在外面招摇撞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我对于业务上要回答的信件,我一般称呼对方某某同志 。这是一个传统的“革命队伍里”的称呼,自近一百年以来,不管哪党哪派,几乎都适用。这样称呼,不论对方身份如何,职务是高是低,性别是男是女,双方都不会掉面子。 有时候,也需要提到对方的亲人。这里,口头上的说法与书面的说法,有时候也会有所差别。 这里,也要有亲疏的差别 。对于很亲近的人,可以随便一点,太正式了反而不好。而对于不是很亲近的人则最好不要太随便。例如,称对方的父母亲,不很熟悉的人,就最好不要说你爸如何如何、你妈如何如何,称你父亲、你母亲就好一点。如果是写信,说令尊、令堂也很正常,这是书面语言,文一些也没有关系。说到自己的父母亲,则也有口语的爸、妈和比较文雅的父亲、母亲的两种说法。当然,这也要看对方的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而定。 称到对方的配偶,我一般称“丈夫”、“太太”或“夫人”,或者用前些年革命队伍中最传统的说法“爱人”。对人称自己的配偶,我一般用太太或爱人 。 我不用“你老公”、“你老婆”,也不说“我老婆”。这是多年来使用语言的习惯,不喜欢用太俗的。不大说比较粗俗的话,这可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我也不用“老伴”这种说法,这可能与方言有关。我的母方言吴语之中没有“老伴”这个词,虽然一直生活在北方,但是年轻时没有用到这种语汇的机会,于是到老也不习惯用。 说老婆好像有一点轻视妇女的味道,说太太就显得尊重得多,也庄重得多。说夫人也很好,不过我用的较少,我说惯了太太这个词,发音好发。 有人不赞成称自己的妻子为“夫人”,声称这“不符合国学的规矩”,说过去“一品二品才叫夫人”,所以夫人只能尊称别人的妻子。这实在是太过守旧,太拘泥了。实际上,过去称自己的妻子为夫人的例子也有的是。看看传统戏的舞台上,称妻子为夫人的几乎到处都是。虽然穿着戏衣,算是一个官,也并不一定是大官,七品知县也这样称呼。用夫人来翻译英语madam、lady也不见得与一品二品官相对应。所以,称同学、朋友的妻子为你的夫人、尊夫人、嫂夫人等都是很好的,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我的夫人也没有什么关系。这种称呼也要与时俱进。 对人称呼,有一点一定要注意,那就是注意对方的身份、年龄、语言习惯以及场合。根据对方的情况而作适当的称呼。 既不要过于粗鲁,也不要不适当地运用过时的文言,让人觉得“酸气”。 要让对方感到舒服、亲切,感到受到尊重而不是相反。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2199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怀念惠中权同志
ghzcljz 2018-9-17 11:47
怀念惠中权同志 满腔悲愤忆中权, 献身林业二十年, 图谋生态西北土, 引种橡胶植南天, 倡导关东林养树, 指挥塞外绿荒山, 宿愿未遂竟溘逝, 继承遗志扬征帆。
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想起博古同志:五味杂陈
热度 10 zlyang 2018-9-10 16:39
又想起 博古 同志:五味杂陈 (1)博古同志 (2)博古同志,王明 (3)博古同志与李德画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求教权威的答案: (1)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同志是否被剥夺红军指挥权两年多(从 1932 年 10 月开始)? (2)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同志的多数观点是否正确? (3)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观点为什么没有被中央采纳? (4) 湘江之战,红军损失的责任应主要由谁来承担? (5) “遵义会议”上,博古同志是否承认自己有错误? (6) “遵义会议”后,博古同志是否承认自己有错误? (7) 第五次反围剿没有胜利,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 ? 相关资料: 人民网,专家:遵义会议前毛泽东被剥夺红军指挥权两年多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4744191.html 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又进一步撤销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职务。从此,毛泽东被完全排斥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之外。 人民网, 2010-06-21 ,博古(秦邦宪)辉煌、短暂与悲壮的一生 (2)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1918572.html    1933 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国民党出动 100 万军队、 500 架飞机、 1200 门大炮,其中 50 万兵力用于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敌我力量非常悬殊。 黎汝清在《湘江之战》、石仲泉在《长征行》中这样披露:中央纵队行动迟缓,过湘江前每日走 40 里。 11 月 27 日开始,朱德与博古、周恩来一起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连发三次“加急”电报,命令“扔掉辎重”“火速过江”,中央纵队不听, 160 华里走了三天半,到 12 月 1 日中央纵队才到湘江渡口。到了遵义清点红军人数时,只剩 26919 人,减少 54740 人,其中有挑夫 5000 人,通过前三道封锁线减员约 2 万人,保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作战死伤与减员约 35000 人以上。 2006-09-20 ,专家访谈:参加长征领导人是如何确定的? 人民网, 2006-09-2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838915.htm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6-09-20: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4837469.html   “确定走留人员名单,存在明显的宗派倾向。”江西赣州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凌步机说,长征前夕,党中央、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人员的去留问题属于“核心机密”,“博古、李德等人 尽量将他们认为有‘右倾’错误、不执行中央路线的人,留在中央苏区。”   “起初,长征名单中没有毛泽东的名字。” 瑞金市党史专家刘良说,博古、李德把毛泽东列入留下来坚持斗争的干部名单中。   曾任李德俄文翻译的伍修权生前在《我的历程》中写道:“当初他们还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   后来,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人极力争取,毛泽东才得以参加长征。 北京日报,郭德宏 ,2015-10-27 ,王明博古犯错误类似 为何结局大为不同 http://news.ifeng.com/a/20151027/46013801_1.shtml 博古的态度就与王明完全不同。当他在延安整风中受到批评后,多次认真地作了检查。在 1941 年 9 月至 10 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博古作了两次发言,承认 1932 年至 1935 年的错误他是主要负责人。遵义会议时是公开反对的。自己只学了一些理论,拿了一套公式教条来反对人家。过去党的许多决议是照抄国际的。 从王明与博古的比较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要认真学习理论,但不能搞教条主义。二是 犯了错误不要紧,但不能坚持错误不改。王明和博古在这方面提供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有力地说明不管你原来职位多高,如果犯了错误不承认,不改正,就不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3-06 ,周恩来与博古的一次长谈:我们都不适合当统帅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5/0306/c372327-26647649.html 周恩来的谈话推心置腹,大意是:我们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我虽然长期做军事工作,但我有自知之明。你虽然有才华,但不懂军事,很难领兵打仗。你和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不合适做领袖,当统帅。毛泽东擅长农民运动,经过井冈山斗争,总结出打游击战、运动战的经验,很适合驾驭目前的战争,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帅才。宁都会议后,他离开了军队,但红一方面军不能没有他。从长征开始,我就在想办法让他尽快回到军事领导岗位。我深信,以他的才能,一定能率领红军走出困境。所以在遵义会议上我力主他进入政治局常委,参与军事领导。你的讲话不检讨军事 路线错误,遭致很多人不满,是因为大家憋了一肚子话要说。对毛泽东,要看大处,希望你能抛弃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这个大局。 人民网, 2011-09-19 ,博古女儿秦摩亚:父亲不仅不反毛,而且处处尊重毛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5691440.htm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1-23 , 遵义会议王稼祥投了“关键一票”力挺毛泽东指挥红军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123/c85037-26436420.html 李德等 一再 地 拒绝 毛泽东 等同志的 正确意见 ,否定了他们和广大群众在长期斗争中共同创造并行之有效的实际经验, 博古只听他一个人的,集体领导已经不存在了。他们还发展了一种惩办主义,对下实行压制, 对自己却不作丝毫的自我批评 ,又听不进别人一再提出的正确意见。 青年力, 2018-03-12 ,习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点赞的《血战湘江》,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http://www.qingnianli.com/44436.html 影片高度再现历史,当所有最高军事指挥部及以博古为首的中央三人团无视毛泽东的建议,盲从苏联专家李德,陷红军于敌军重围,损失惨重,几近被消灭殆尽之际 , 毛泽东敢于质疑权威,力排众议,以各种抗争手段,犯言直谏。 为避免红军将士无谓牺牲, 毛泽东 多次找到中央军事指挥部, 终究无法说服 以集党政军权于一身李德为核心的军事 三人团 ,眼前是 一意孤行的领导团 ,身后是成千上万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倒下的红军将士…… 本来,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后,毛泽东曾建议,利用湘南守敌比较薄弱,而我党在该地区影响比较大的条件,在湘南地区打几仗,消灭敌军一路或一部,以扭转战局。 一如 毛泽东 之前提出过的 所有正确建议 一样,这条建议 毫无例外 地 被 掌握着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等人 拒绝 了。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1739 次阅读|29 个评论
毛泽东同志照片两幅
热度 21 zlyang 2015-12-26 22:57
毛泽东同志照片两幅 (1) (2) 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相关链接: 毛泽东博览 http://www.mzdbl.cn/xiangji/xiangji2.html 2010-06-17,重读毛 主席《菩萨蛮·黄鹤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36268.html 2010-7-2,重读毛主席《沁园春 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40578.html 2012-10-08, 毛主席为 什么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20360.html 2014-11-13, 参加长征 人员名单:毛泽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43145.html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3880 次阅读|40 个评论
社媒挖掘:苹果CEO库克公开承认同志身份,媒体反应相当正面
liwei999 2014-11-4 09:32
最近一周的英文和中文社媒挖掘结果显示:苹果CEO库克公开承认同志身份,媒体反应相当正面,显示社会对同性恋的理解和包容有大幅度提高。 先看英文最近一周的舆情挖掘结果:对苹果CEO库克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专项事件能有高达 71% 的褒贬度,这是非常正面的,比很多人物的一般性社会评价都要高很多。 188,702 100,273% Mentions 932,234,522 196,685% Potential Impressions 71% Net Sentiment 11,417 380,467% Positive 1,932 64,300% Negative 28,869 53,361% Unique Authors 褒远大于贬: 事件引起热议: 正面情绪、反面情绪云图: 毁誉不一,但东风压倒西风: 社媒样本: 舆论贴者的性别比例以及地理分布: 下面看中文社会媒体对此事的反应,48% 的褒贬指数虽然不及英文社区的评价度,但也还算相当正面: 9,867 49,235% Mentions 5,612,928 Potential Impressions 48% 52 Net Sentiment 1,123 37,333% Positive 397 Negative 1,957 32,517% Unique Authors 褒大于 贬: 事件引起热议: 正面情绪、反面情绪云图: 毁誉不一,但东风压倒西风: 社媒样本: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社媒挖掘|4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理论翻译家、教育家何锡麟同志
黄安年 2013-9-27 15:56
悼理论翻译家、教育家何锡麟同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9月27日发布 昨天看到 9 月 10 日 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 3 版右下角一则不足三百字的简讯,才知道我国 著名马克思主义翻译家、教育家 何锡麟同志 ( 1915.01.13 ~ 2013.08.07 ) 已经逝世 50 多天了。 99 岁高龄的他 文革前的 1952 年 11 月至 1961 年 10 月,曾任 北京师范大学 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而作为 1958 年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和党委科研部门干部的我 , 有幸福聆听他的教诲,尤其是曾不至一次去他家 ( 住北京大学小红楼 ) ,他手把手地修改我为他起草的几份讲话稿 , 其中有一份是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记得 1958 年刘墉如同志由财政部调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后 , 他是第二书记。他是学者型的大学领导干部 , 又来自延安 , 更值得我敬仰的是参与翻译了几卷列宁全集(好像是中文第二版),想这样的老干部既是学者有懂得和组织教育工作 , 当时不是很多,我对他横崇敬。他在中央编译局有着很高的威望,去年高局举办了首届何锡麟青年人才奖。他离开北师大后,程今吾来北师大任党委书记和校长,所以在文革他没有受到北师大的冲击。 **************** 何锡麟 何锡麟(1915.01.13~2013.08.07),男,原籍中国 河南 濮阳,1915年1月13日生于中国 天津市 军粮城。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翻译家、教育家, 中共中央编译局 原顾问。2013年8月7日20时35分,何锡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国 北京 逝世,享年99岁。 1 中共中央编译局原顾问 个人履历 1915 年1月13日 ,出生于天津市军粮城,曾先后在 南京金陵中学 和北平汇 何锡麟 文中学读书。 1933 年秋,在北平 燕京大学 社会学系学习。 1934 年春,在苏州 东吴大学 社会学系学习。同年秋,考入 北京大学 经济学系。 1935 年6月,参与组织成立北平左翼青年大同盟(后改名“北平反帝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北平社联,任执委。 1936 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北平社联书记、北平文总执委兼党团组织部部长、中共北平市委文委会委员、北平学委会干事会主席。 1937 年11月,到 长沙 临时大学学习。 1938 年3月,到抗大第三期学员班学习。同年5月,调入延安马列学院编译部从事马列经典著作翻译工作,后兼任延安女子大学教员。 1941 年秋,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世界经济研究小组组长。 1943 年春至1944年1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事党报社论撰写、教材编写及翻译工作。 1944 年2月,任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教导主任。 1944 年10月至1945年6月,在中共中央外事组从事翻译及研究工作。 1945 年6月,到中央政治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 1946 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东北局社会部调查研究室主任,吉林省永吉地委宣传部部长,吉林大学教育长兼文法学院院长、教授,汪清吉林省政府工作团团长,军调第33执行小组支部书记兼翻译,吉林省民主学院教育长。 1948 年3月,任 吉林大学 教育长。同年6月,任 东北大学 (曾改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长。 1952 年11月至1961年10月,任 北京师范大学 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 1961 年11月至1964年4月,任 南开大学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1964 年5月,任 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78 年,任中央编译局顾问。 1987 年12月离休。 2002 年经中央批准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2013 年8月7日 ,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主要作品 译有 《马恩从书》中的《资本论提纲》(恩格斯著)和《政治经济学论丛》(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以及《列宁选集》第1、11、16、17等卷(1939年至1943年在延安解放社出版)。 社会影响 2013 年8月15日 ,何锡麟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八宝山革命公墓 东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对何锡麟同志逝世表示深痛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中央组织部 、中央宣传部、 中央党校 、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单位,何锡麟同志的学生和生前友好分别致电或致函,对何锡麟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敬献花圈。 何锡麟同志病逝后,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到何锡麟同志家中对其家属表示慰问。中央编译局领导 贾高建 、 俞可平 、 魏海生 、王学东、陈和平、杨金海,原局领导宋书声、韦建桦、顾锦屏等同志以各种方式对何锡麟同志逝世表示沉痛悼念,向何锡麟同志的亲属表示慰问,并参加何锡麟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中央编译局的专家学者和干部职工,以及何锡麟同志的亲友、同事、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何锡麟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社会评价 何锡麟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20世纪30年代,受进步思潮的影响,何锡麟主编了进步刊物《丧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93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时期,何锡麟同志曾在延安从事马列经典著作翻译工作。1943年初,到中央宣传部工作,从事马列著作、特别是列宁选集的翻译工作,也为中央领导翻译其他资料。1944年冬,调入中共中央外事组。在此期间,何锡麟从国外刊物中摘录资料,译成中文,编成《供您参考》,送中央主要领导参阅,受到肯定和表扬。延安时期,何锡麟同志主要翻译的作品有:《马恩丛书》中的《资本论提纲》和《政治经济学论丛》,以及《列宁选集》第一、十一、十六、十七等卷,为党的思想理论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解放战争 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何锡麟同志服从党的安排,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对用 马列主义 指导教育工作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期间,何锡麟大力提倡用马列主义指导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并成立教职工马列主义业余大学,同时开办马列主义、共运史、教育学等研究班为全国各个大学,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资力量。何锡麟为全校作了题为《学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报告,并邀请党和国家各条战线的领导同志以及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到学校作报告。在何锡麟的努力下,北京师范大学于1953年9月成立了政治教育系,明确为中学培养政治课教师。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培养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系科,成为现今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系科。何锡麟同志在担任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期间,身体力行,亲自给学生授课,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党的三大作风教育。何锡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为南开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何锡麟同志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期间,严谨治学,积极推动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动向的研究,为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制订提供了宝贵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何锡麟同志受到冲击,但他始终矢志不渝,坚信党和人民的事业必将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上来。 何锡麟同志任中共中央编译局顾问期间,十分关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宁全集》的编译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参加学术研讨会。离休后,仍然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在90多岁高龄时,何锡麟每天都坚持看电视新闻,读书学习,为编译局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积极协助编译局筹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展览,接受采访并撰写回忆录。何锡麟十分关心编译局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经常给青年同志讲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鼓励青年同志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 作为一名具有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何锡麟同志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严于律己。近些年来,在历次为灾区和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活动中,何锡麟都率先垂范,积极响应。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先后交纳特殊党费和捐款共计28000元。2009年,把自己几十年收藏的一批珍贵图书捐献给编译局图书馆。何锡麟还捐款50万元,用于青年人才培养。中央编译局用此捐款设立了“何锡麟青年人才基金”及“何锡麟青年人才奖”。何锡麟用行动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岁月中,何锡麟同志忠诚于党和人民,始终如一地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的思想理论战线和教育战线上无私奉献,努力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何锡麟同志的逝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 何锡麟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2pWMOSPreF3n6cZe_sOeRXmPx0Px5ATLRfv3ocetVc5yqcVfIxq0-9ec0wzDQxC 何锡麟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2013 年 08 月 16 日 03:20 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 8 月 15 日 电(记者王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翻译家、教育家,中共中央编译局原顾问何锡麟遗体告别仪式 15 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何锡麟因病医治无效, 8 月 7 日 在北京逝世,享年 99 岁。   何锡麟 1915 年 1 月 13 日出生于天津市军粮城, 1936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从事马列经典著作翻译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吉林大学教育长、东北大学教育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78 年任中央编译局顾问, 1987 年 12 月离休。   (原标题:何锡麟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http://news.sina.com.cn/o/2013-08-16/032027962059.shtml 挑灯译马列 -- 九旬老人追忆延安岁月 发布时间 : 2011-06-29 16:40:21    来源:新华社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记者赵颖)依山而建的窑洞里洋油灯发出温和的光,灯下一群年轻人埋头工作直至天亮……回忆起70多年前在延安马列学院通宵达旦翻译马列著作时的情景,今年96岁的何锡麟仍难掩激动。 那八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他说。 如今体重只有56公斤的何锡麟,要靠拐杖和家人的搀扶才能行走,但讲起延安的故事却依然滔滔不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何锡麟生于天津的一个殷实之家,曾就读于北平私立汇文中学,后被保送到当时著名的教会学校--燕京大学。1934年,他考取了北大经济学系。多年的英语学习为他之后的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动荡的年代激发了何锡麟对共产主义的浓厚兴趣。他从高中时期就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经常在寝室熄灯后偷偷跑到厕所蹲在地上看书。一天,他被一本好不容易得来的英文书籍深深吸引。这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杰出的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的著作共500多页,他一晚上就全看完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系列名篇译著的问世,更点燃了一大批中国青年的革命热情。何锡麟193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平社联,第二年入了党。 七七事变爆发后,何锡麟失去了和党组织的联系,后经徐特立的引荐于1938年初辗转到达延安。 同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成立了马列学院,下设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编译部,也就是中央编译局的前身。在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中央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翻译马列著作。 受过良好教育的何锡麟入选成为第一个到马列学院工作的英文翻译,时年23岁。 回忆起延安的艰苦生活,何锡麟说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这种喝煤油的洋油灯的,当时老百姓普遍使用豆油。 在小碟子里盛上可食用的豆油,棉花捻儿一头浸在油里,另一头露出碟沿儿点上火照明。待露出的部分烧成灰烬就剪去一点,再挑出一点捻子继续燃烧。火苗一般如黄豆大小,太大了怕费油。 豆油是限量的,大家只有在吃饭和做针线活的时候才点灯,用完就熄。而编译部的同志工作时用煤油却不受限制。 洋油灯的亮度比豆油灯要大得多,价格也更贵。 何锡麟说,编译部先后共有十名翻译人员。遇有紧急翻译任务,大家经常挑灯夜读,通宵工作。 延安时期党政干部实行供给制,但编译人员很受优待。每个月毛泽东的补助费是5块钱,我们是4块半,抗大等学校的工作人员是1块。他说。 编译人员可以不参加生产劳动,还能和军事将领们共同参加理论学习小组,研讨《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听毛泽东、张闻天等一批中央领导人作报告或讲课。另外,翻译一般都会有稿费。何锡麟称这些都是高规格待遇。 他说,当时编译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参考资料不足。唯一的一本英文字典是商务印书馆的《英汉大辞典》,学院里的图书馆藏书也很少。编译人员有去毛泽东专用图书馆的特权,不过还是有很多翻译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 尽管很受优待,但编译部的人从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我们坚持参加集体劳动,还捐出全部稿费用于出版马列著作。 编译部的年轻人每周日都会进城打牙祭或看京戏,这是他们工作之余最大的消遣。 1941年后,何锡麟几次工作调动,但翻译始终是他的专职。1944年,他开始参与翻译美国报刊,把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译印成《供您参考》给中央领导。 一次路遇毛泽东和张闻天,何锡麟问《供您参考》有没有用,毛回答:每个字都有用。要知道,我们都是瞎子啊! 毛泽东还鼓励翻译工作者要当个唐三藏,说这是功德无量的事。 何锡麟很感动,认为这体现了中央对翻译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领导人渴望了解世界的迫切心情。回忆至此,老人目光炯炯,面色微红,显得非常激动。 何锡麟还讲起了毛泽东在延安学英语的一段轶事:1946年,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时指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时陪同的翻译把纸老虎误译为稻草人。毛泽东听到立刻追问了一句,翻译才更正为paper tiger。 何锡麟参与翻译的著作有《马恩丛书》中的《资本论提纲》和《政治经济学论丛》,以及《列宁选集》中的五卷。 何锡麟1946年离开延安赴吉林宣传部门任职,后来担任过东北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副校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组建中央俄文编译局。1953年,中央批准将中央俄文翻译局与中宣部有关部门合并成立了中央编译局,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 从1978年到中央编译局担任顾问直到1987年退休,何锡麟感受到了翻译工作环境的极大改善,党对马列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 中央编译局成立以来,已陆续翻译出版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在内的三套全集、两套选集和两套专题文集。同时,还多语种翻译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著作集。 目前,中央编译局正根据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编撰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开展马恩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编译工作。这部70卷的巨著计划于2020年前全部出版。 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搬苏联模式,而是结合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何锡麟举例说,编译局的工作不仅是翻译,还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方面的研究。 享受副部级待遇的何锡麟生活节俭,喝不完的瓶装水从不丢弃,也不允许家人浪费水电。 2009年,他把10万元的存折和几十年收藏的一批珍贵图书捐献给中共中央编译局。今年,他又捐出12万元,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 这位几乎和党一起走过非凡岁月的世纪老人说,他始终相信中国共产是最有希望的政党。(完) 编辑:冯佳 http://www.sn.xinhuanet.com/2011-06/29/content_23139336.htm 中共中央编译局原顾问,离休干部何锡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8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何锡麟,男,汉族,祖籍河南省濮阳县,1915年2月1日在天津市军粮城出生,曾先后就读于南京金陵学校、北京惠文中学、燕京大学(1933年就读于社会系) , 退学后主编秘密刊物《丧钟》。1934年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35年5月参加革命,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从白区到延安,曾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曾任北平社联书记,北平文总组织部长兼党团成员,中共北平市委文委委员,北平市委分学委主席等。1938年至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编译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外事组等部门从事翻译、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1946年初至3月,先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部调查研究室主任、中共吉林省永吉地委宣传部部长。1948年到1964年先后任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后改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第一副校长、南开大学副书记兼第一副校长,1964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任中共中央编译局顾问。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8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主要作品 译有 《马恩从书》中的《资本论提纲》(恩格斯著)和《政治经济学论丛》(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以及《列宁选集》第1、11、16、17等卷(1939年至1943年在延安解放社出版)。 http://www.fenfenyu.com/Memorial_Static/12350/PerIntro.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新称呼
热度 5 陈龙珠 2013-7-6 17:14
“同志”,这个用了很多年的党内称呼,含义已经发生了 变异 。 用“同梦”来替代之,且用于党内外,如何? 举例:黄老邪同梦近期身体可好?陈安同梦周末在加班。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753 次阅读|6 个评论
周末闲话-16:挺好的称谓为何不再流行——说说“同志“
热度 14 sqdai 2012-4-28 07:44
周末闲话-16:挺好的称谓为何不再流行——说说“同志“
我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何在国内风靡一时的称谓“同志”时下不再流行?原先称“同志”之处改成了“先生”或“女士”,更为糟糕的是,有人把某类同性恋者称为“同志”,在个别场合,“同志”这个叫法会引来哄堂大笑,尽管对同性恋者不应歧视,但多数人还是不愿与同性恋挂钩。回忆起来,这种变化似乎发生于近十年左右,为什么呢?愿求教于博友们。 我接触“同志”这两个字是在童蒙阶段,小学老师在讲解孙中山先生的遗嘱时讲到其内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于是,把“同志”二字与革命前辈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敬仰之意。到了上个世纪下半叶,“同志”成了生活在内地的人们最常用称谓,日常说话、写函件时不断用到,司空见惯。 我查了 1989 年版《辞海》,对“同志”这一词条的释义是: 1 )志趣相同,志趣相同的人; 2 )政治理想相同的人; 3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彼此间的一般称呼 。这一释义是准确的(我尚未购进新版《辞海》,不知那里是怎么说的),其中压根儿没说到同性恋之类。 人总得入乡随俗。我在日常要用称谓时也就随大流了。一般情况下,还没什么,但有时还会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在写信、发邮件之时。对于熟稔的朋友,可以直呼其名;对于小辈或学生,可以用昵称;对于长辈,习用尊称“先生”。这些场合问题不大。问题是:与较为陌生或不大亲近的人士联络时就有点费思量了。 在中国,“先生”这一称谓常带尊重之意。比如说,对我的师母李佩教授(我的英语老师),我和我的同学打一开始就称她为“李先生”,为此还引起我的学生们的不解;而“女士”这一称谓始终不大流行。在有些场合,例如给刊物投稿、审稿,与编辑朋友联络时,第一封信称其为“编辑先生”,还说得过去(我曾批评一位年轻人写信时就称“编辑”的不礼貌)。其后,编辑亮出真名,是一位年轻男士或女士,就觉得在称谓上有点麻烦。直呼其名有点不恭,称“先生”、“小姐”、“女士”又觉得不妥,有时就称“ XX 编辑”吧,总觉得不如以往的“ XX 同志”来得贴切自然。 每个个人无法改变流行,更何况在主张多样化发展的今天。但是,我在想,能否保留称谓上的多样性,给“同志”这一称谓留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更多的场合沿用这个老称谓。此种想法可行否? 前些天与要好朋友侃大山时谈及此点,现在写出来,请各位博友在周末的茶后饭余发表高见。 写于 2012 年 4 月 28 日晨 孙中山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3617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两性之间有同志
热度 3 smallland 2012-3-28 22:03
前面说过两性各自的友谊观,接着说说两性之间的友谊问题。关于“两性之间无真正的友谊“之说,是个很老的话题了,但老话题不意味着没说头,不管是新瓶装老酒还是旧瓶装新酒,毕竟还是有不同。 在 人类进化史上,两性不存在工作上的合作,如果有密切合作,就是一家人了。所以,孤男寡女在一起能做什么,自然是与sex或romance有关了。这似乎是 一个固定的逻辑,或称为”原型“。据此,两性之间无友谊,就是合理的推论。譬如,西方的影视中,就是一个很主流的演绎。如果你看过中国的”红色电影“-- 大概重庆的唱红内容之一,虽然里面不乏”故事“(尤其是新瓶子重新包装的红剧),但许多情况下似乎与性别毫无关系,观众也不会往那方面想。为什么?还是上 一篇提到的雄性间的友谊模式:共同的事业,他们之间只是”同志“。从这个意义上看,把同性恋称为同志是很合理的,因为革命工作者的两性之间常常没有性别间 应有的故事。 两 性之间的”关系“常常是雄性主动和主导的,因为是工作关系,如果雄性不往那方面想,原始的”故事“就不太容易发生。上一篇讲过雄性的政治热情,在政治家的 交往中,即使雌性是年轻貌美,两性间也不容易产生什么想法。当然,例外总是有的,譬如卡扎菲就被暴喜欢上大米--他自己当然不能公开,因为他们的交往只是 工作。 事实摆在那里,从工作中发展出的故事还是很多。此处讲的,可能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工作中产生故事的可能性应远远低于其他场合的可能性。因为,其他的场合很容易使人--包括当事人--联系到原始的逻辑。而在工作中,双方都不容易联想更多。 当 然,即使没有任何利益来往,没有任何lust和sex的成分,两性间的友谊有时依然无法完全从两性间的吸引力或platonic模式区分。所以说嘛,说了 这么多还是等于什么也没说?一个含糊的结论是,两性之间有同志--就像Marx和Engels的同志关系--他们似乎关心到对方的冷暖问题了。
385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赖昌星同志怎么这个时候回来?
热度 3 jianlytnj 2011-7-24 09:38
十二年前的远华走私案震惊全国,先后有几百位涉案官员落网,但是赖昌星这位主犯却逃到国外,继续过着糜烂奢侈的生活 ,一直没有落网。前几天,听到赖昌星同志要被引渡回国的消息,感觉这事很蹊跷,应该有大文章。但是在天朝的和谐社会的今天,确实不敢说啊。和谐社会讲究的是淡定。
4764 次阅读|5 个评论
该我了
mutingcunyu 2011-7-13 02:08
过不了几天,该我领着师弟出野外了。 我那可怜的开题报告被砍到只剩三分之一,必须好好做! 去了和那里的同级同志们多交流,多想,冷静些。 我必须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实现。我需要和他们合作,但也不能让自己的工作打太大的折扣,我很水,很差,很无知,我很清楚自己无知的程度,但,我必须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做到最好。 另外说一句,我的锻炼身体第一阶段目标已经达到,第二阶段到明年元旦估计可以实现。 努力,接受努力期间的痛苦,说服自己那是值得的,一直往前,最终会不经意发现自己已经成功。 老板说了,也骂了,我承认他说的也都对,我终于客观发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知的程度,我必须进步,否则我只有被淘汰。这条我自己曾今选择的路,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老人家讲幸福的方法
热度 4 honluo 2011-7-9 07:28
给老人家讲幸福的方法
由于专业背景的缘故,今年为五云山疗养的老人家们开了一个讲座,叫做《幸福的方法》,题目借用了泰勒沙哈尔的书名。 备课时,按照手头的资料,将幸福的方法总结了三句话: 第一,过去让它过去; 过去或许真的有很多不幸,然而如果沉浸在这些不幸中,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记得一位老同志说,过去自己常常生气,后来突然悟到:不能拿别人的错误总来惩罚自己,于是乎放下了许多。这种成本效益的意识很重要。事实上,研究证明,感恩和宽恕会改善我们的记忆,让我们产生不少积极情绪,从而更有信心面对未来。既然有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为什么我们不做呢?! 第二,乐观面对未来; 人有居安思危的天性,把困难想得多些,准备得再充分些,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这些思维方式是一种让我们受益的思维方式,然而,如果过度了,就变成了忧天杞人。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完全可以说,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的。最近JAMA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对3861名低盐饮食的被试进行8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心脏病发病、中风的却高出了56%。尽管我们尚不能说可以就此放开控盐的健康生活方式,但这至少告诉我们,我们认定的很多东西可能未必是那么一回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本来就不客观,我们的认知始终存在着偏差,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认死理,特别是对未来认死理!当然,更为重要的,当我们乐观了,我们会变得更友好,能看到更多的机会,也能更从挫折中复原。为了幸福,我们也该乐观些。 第三,感受当下快乐。 人还有一个天性就是适应,由于我们有极强的适应性,所以,我们可以承受许多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然而适应的天性也有副作用。一个非常糟糕的事情是,我们对美好的事情也容易适应,久而久之,我们会对拥有的东西感到习以为常。收入再高,生活条件再好,我们都会很快适应,进而对之不以为然。心理学告诉我们,那些活在当下的人很幸福。他们认可自己,感激别人,时刻把握着生命中点滴的美好。由于他们善于享受过程,所以,幸福无比!作为给他们享受生活的回报,他们自然也就更长寿更快乐!有位国外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就可以增加幸福感!这三个问题:第一,今天我做了什么让自己满意的事?第二,今天别人做了什么让我满意的事?我有没有给予回应已鼓励他继续做?第三,今天我的五官感受了哪些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三个问题看上去简单,但细细想来,它是让我们认可自己,接纳他人,品味生活。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一个每天都这样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幸福其实不难,但由于要挑战人的天性,所以又是很难的~~~ 备课下来,突然有种感悟,这些话不仅仅说给老人家,也是说给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渴望幸福!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闻得野莺啼”
3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这个老鬼,又成人了(图)
热度 2 sheep021 2011-6-23 09:59
这个老鬼,又成人了(图)
鬼王李亚辉,名不虚传,频繁游走于天地之间,一会儿是人,一会是鬼。 这几天,总是为农民说话,这下好,又把自己整成人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何祚庥:通过量子力学的发展,论证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
热度 13 iwesun 2011-6-12 14:27
何祚庥:通过量子力学的发展,论证了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 http://www.cqvip.com/qk/87618x/200101/1001077028.html 点击在线阅读,可以看到首页论文。其余是要收费。 赵明同学这里有全文,我这儿只是断章取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615do=blogid=454431 鲍大仙这辈子都写不出。 完了,赶不上了。
563 次阅读|17 个评论
致科学网博主“曹建军”等同志的公开信
热度 6 xscjack 2011-6-11 15:25
本人在科学网发布了博文: 杀药家鑫也是犯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6320do=blogid=452793 今闻曹建军提出异议,这很好、欢迎提出不同意见: 说“杀药家鑫也是犯罪 ” 的人也在犯罪! 请大家先参阅这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6916do=blogid=452837 。 博主认为我是外星人,不是地球人,此言诧异!我与所有有完全公民权利的人一样,是正常的地球人。 面对这一惨案时,我认为,药家鑫虽十分卑鄙、可憎,但我们万万不可以杀他!这是本人长期深入思考的结果,所以才如此淡定。进而我提出“杀药家鑫也是犯罪”的观点。 杀药家鑫看似公平和正义得到伸张,但是这种方式还是很不妥当的。道理很简单,死刑是典型的同态复仇! 药家鑫之所以心理扭曲,说明国家和社会对他未尽到完全教育的责任,国家和社会既然愿意承担部分责任, 就不该杀他,而应给他悔过自新的机会。 药家鑫是害群马,对他应当绳之以法,但是万万不可杀他,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杀了他并非一了百了,还会有大批后来者的。后患依然无穷!因为社会心里依然在扭曲,人们依然对死刑充满迷信。 杀药家鑫反映的正是社会冷酷无情!我们的爱憎分明,应当是合情合理的在法治的轨道上把事情说出来,而不应当是把对方从肉体上消灭掉!这是现代公民社会里最简单的是非观! “侩子手”是对行刑队执行者的称呼,而不是对罪犯的称呼! 我说我们不应当杀罪犯,并不意味着不对杀人犯进行处罚、事实上、判罪犯终生监禁已不算轻。 我不是冷酷无情,我们的人间大爱是给每一个活着的人的,杀人犯仍然是人、当然也应受到关爱。我们的认识水品不能堕落 为和罪犯处于同一层次。再说,杀了杀人犯,受害者不可能再活过来! 我不是杀人犯的帮凶,我说我们可以不杀杀人犯,我可丝毫没有鼓动其他人去杀人的意思!
个人分类: 按类别|314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为什么把同性恋叫“同志“
liuxiaod 2009-1-24 01:29
十几年前,港台的影视节目和文学作品把同性恋者叫同志,后来大陆也接受了这个叫法,现在有了同志文学,同志网吧,同志影视,等等,我觉得很别扭。 为什么中国的文字如此贫乏,不能找到其他的词表示同性恋呢?为什么偏偏要用同志呢?同志是有特殊含义的,在1949年以前,同志意味着牺牲,流血,在50,60年代,同志是崇高的称谓,当然在香港是不叫同志的,在台湾,称同志意味着坐牢,判刑,掉脑袋,于是就把他们不用的词送给了同性恋,这样做也是为了丑化大陆人。现在我们不假思索地把这样的词拿来用,实在是脑残。 冯小刚拍的《集合号〉里,解放军官兵彼此不再叫同志们,而叫弟兄们,也是与时俱进吧。我们的历史,传统,正在被悄悄更改,令我们很难察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5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