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张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红楼金刚》一部研究红楼人物的力作
zjs1970 2019-4-9 11:28
《红楼金刚》一部研究红楼人物的力作 ——读张劲松《红楼金刚:贾琏之符号危机》评点 作者: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张军 在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 2018 年学术年会上,我喜获劲松兄大著 《红楼金刚:贾琏之符号危机》(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8 年版 )。拜读之余,略陈管见于著者和各位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人物研究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诸多研究大多侧重其中的女性人物,男性人物除男主角贾宝玉外,其他人物相对显得较为薄弱。如王昆仑(太愚) 1940 年代发表在《现代妇女》的系列论文,于 1948 年以《红楼梦人物论》作为书名结集出版,该书共计 19 篇文章,除去贾宝玉的 2 篇,另有两篇对贾府的老爷少爷们、奴仆们总体论述外,其他 15 篇全是论述的女性人物。贵州省红学会编一九八五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红楼梦人物论》(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共选 25 篇论文, 5 篇带有总论性质的论文除外,还有 20 篇红楼人物论文,其中贾宝玉 2 篇,焦大 1 篇,其余 17 篇全都论述的是红楼女性人物。任明华编著《红楼男性》(中华书局 2006 年版)可以了解红楼男性人物研究的大体情况。以上所举,虽显片面,但亦可见红楼男性人物研究状况之一斑。除去贾宝玉等仅有的几个男性正面形象,其他大多数红楼男性都被视为反面形象,而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就以贾琏、王熙凤夫妇而言,上文提及的王昆仑写有《王熙凤论》,论文选中与王熙凤相关的有 2 篇,更为重要的是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多达 50 万言的《论凤姐》(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对王熙凤的细致解读,但其“另一半”贾琏的专门研究却处于阙失状态,一直等到 38 年后张劲松先生的《 红楼金刚:贾琏之符号危机 》出版,这种状况才得以弥补。仅从这一点,我们即可看出该书选题的学术价值及其在红楼人物研究史上的重要意义。正如作者所言: “有感于贾琏一系长期为人所轻视,研究皆不够深入,特别是少有探索贾琏家庭和生活的相关论著,故本书以贾琏为叙述的符号主体和论述的核心与主题,在展示贾琏生活空间的同时,辐射性地旁及小说中的其他次要角色乃至边缘人物。”(第 2 页)这是对该书价值的总体肯定,以下再对该书的具体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一、 学术探讨与性情流露的有机融合。 张劲松开篇即说: “本书虽是学术性的探讨,然亦是作者的性情之作。”这既是作者的追求,也是该书的亮点。作者在条分缕析的同时,我们可以随时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律动,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 例如对探春之 “刺”的论述,“敏探春”何以带刺,就在于她的庶出身份,作者以此为出发点,抽丝剥茧,对探春表现出来的敏感、自卑、自尊、冷漠、薄情等各种情绪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充分揭示了嫡庶之分对母女之情的无情挤压与割裂。又如对平儿的论述,作者以“上等女孩儿”切入,分析其贤良与福报,作为贾琏身边的女人,平儿对贾琏有着深情和爱意,在没有凤姐的日子里,平儿的心计发生作用,最后被扶正,“她才是帝制高墙缝隙中透出的希望之光”。(第 286 页)再如对贾环的论述,张劲松从贾环所作灯谜入手,分析其仇怨、恋爱及其自我的文化性质与恋爱心态,作者指出:“贾环因生活和交往空间被层层挤压有如‘枕头’,其内在的反抗和悖逆则表明他在向‘兽头’转化。”(第 212 页)以上所论均能别出新意,自成一家之言,论述之中又随处可见作者的真性情。 总之,这是一部学术性与思想性、趣味性结合得很好的论著。 二、 符号自我的精心选择与精到阐释。 在序曲和尾声首尾呼应的宏大叙事框架之中,张劲松更注重的是对《红楼梦》各色人物符号自我的精准把握与深入解读。他能穿透笼罩在文本之上的重重迷雾,直击红楼人物内心最隐秘幽深之处,并将其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张劲松对贾琏的性情与符号自我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他以 “脸软心慈”作为贾琏的符号自我和性情特质,并拈出清人王墀的“柔邪”二字与之匹配,“‘柔’是温厚,‘邪’乃谓其善机变和浪荡子的本色。”(第 234 页)贾琏的“脸软心慈”正好与凤姐的“脸酸心硬”(第十四回来升语)形成对照,作者以文本为依据,对所作论断进行一步步的生发和充实。如对贾琏“温厚”的阐释,作者紧扣关键字词,层层论证,有理有据。“所谓‘温’者,即他做事不过分。”“所谓‘厚’者,他为人处世比较宽厚,对人多留有余地。”(第 235 页)“贾琏之‘温厚’的性情还表现为做人较宽容厚道,他的宽容与凤姐之苛刻狭隘正好相反。”(第 236 页)对贾琏的行事,主要从其识人较准、办事有条有理、对待贾府族人后辈都比较宽容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对贾琏的交游,则主要在与贾宝玉的比较之中揭示出来。至于贾琏身边的女人,作者都能抓住各自的符号自我,进行比较精细的解读。 其他如对 “木头似的”老实人王夫人、迎春之“木”、探春之“刺”、惜春之“冷”、湘云之俗、尤氏之“忍”、“没足厌的小蹄子”凤姐、“爆炭”晴雯的论证,均能结合其符号自我,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人性本质与文化内涵。 第三,对贵州省红学研究成果的重视也是该书的特点之一。 如对曲沐《红楼梦会真录》、丁武光《百态人间红楼梦》、祝秉权《百味红楼: 红楼梦 分回品赏》以及梅桐生《探春自卑心理分析》等的参考与借鉴,可见作者“以示我黔中学术之传承与流脉”的用心。(第 368 页) 当然,该书也有一些可以商榷或完善的地方,今罗列如下,以供参考。 该书的书名来自涂瀛《红楼梦论赞 · 贾琏赞》,张劲松在引用原文后分析道: “此段论赞评价贾琏较为客观。”“冷子兴说他‘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配之凤姐,亦是佳偶。”此处“佳偶”之说,与涂瀛“以配凤姐,且在所辱,况平儿哉”的评论相互抵牾,也与冷子兴所言“ 谁知自娶了 他令夫人 之后 , 倒上下无 一 人不称颂他夫人 的, 琏爷倒退了一 射 之地 :说 模样又极标致 , 言谈又爽利 , 心机又极深细 , 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不甚吻合,似可再斟酌。(第 4 页)王朝闻《论凤姐》第十二章《吃着碗里看着锅——凤姐与贾琏的勾结与争夺》专门论述两人的关系,他指出:“冷子兴说贾琏娶了凤姐做老婆,使‘ 琏爷倒退了一 射 之地 ’。这句话强调了两人之间的矛盾,说明凤姐拥有压倒贾琏的优越条件。作者把凤姐写成一个瞧不起贾琏的‘英雄’,却不因此把贾琏写成一个不堪一击的熊包。”凤姐与贾琏关系的“复杂性”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99 — 216 页) 个别地方的叙述不太圆融,如关于凤姐的几段论述, “凤姐对钱财贪婪无度,钱就是她的生命价值符号,她恨不得把钱堆成山。”“其对钱有一种极其贪婪的偏执和欲望,这是除了对权势的强烈欲望之外,凤姐一生最大的生命符号。”“而凤姐人生的最大追求只是聚敛个人财富,她只有曹操之奸而无其雄,只是在贪钱方面‘机关算尽’罢了。”(第 188 、 189 、 191 页)这些叙述如果去掉与“权势”相关的表述,就会更加周密,也无损于对相关论点的支撑力度。 有的细节也可完善,如 “没足厌的小蹄子”应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三回(第 173 页),“哈思宝”应为“哈斯宝”(第 294 、 372 页),《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可采用 2008 年第 3 版(第 372 页),《性经验史》译者应为“佘碧平”,《打开边界的符号学:穿越符号开放网络的解释路径》作者应为“苏珊 · 彼得里利、奥古斯托 · 蓬齐奥 ”,译者之一应为“余红兵”(第 378 页),黔省红学老前辈应为“林钟美先生、马凤程先生”(第 382 页)。 此处所论些许不足,纯属吹毛求疵,况且并不一定恰当,敬请作者鉴察与见谅!即使有这些所谓的不足,也瑕不掩瑜,同时也无损于该书的学术品质以及本人对该书的十二分喜爱。劲松兄一直痴迷于红学,我热切地期盼着他的研红新著早日问世!
个人分类: 师尊师友|2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部研究红楼人物的力作——读张劲松《红楼金刚》
zjs1970 2019-2-17 21:20
一部研究红楼人物的力作 ——读张劲松《红楼金刚:贾琏之符号危机》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张军 在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 2018 年学术年会上,我喜获劲松兄大著 《红楼金刚:贾琏之符号危机》(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8 年版 )。拜读之余,略陈管见于著者和各位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人物研究一直是《红楼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诸多研究大多侧重其中的女性人物,男性人物除男主角贾宝玉外,其他人物相对显得较为薄弱。如王昆仑(太愚) 1940 年代发表在《现代妇女》的系列论文,于 1948 年以《红楼梦人物论》作为书名结集出版,该书共计 19 篇文章,除去贾宝玉的 2 篇,另有两篇对贾府的老爷少爷们、奴仆们总体论述外,其他 15 篇全是论述的女性人物。贵州省红学会编一九八五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红楼梦人物论》(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共选 25 篇论文, 5 篇带有总论性质的论文除外,还有 20 篇红楼人物论文,其中贾宝玉 2 篇,焦大 1 篇,其余 17 篇全都论述的是红楼女性人物。任明华编著《红楼男性》(中华书局 2006 年版)可以了解红楼男性人物研究的大体情况。以上所举,虽显片面,但亦可见红楼男性人物研究状况之一斑。除去贾宝玉等仅有的几个男性正面形象,其他大多数红楼男性都被视为反面形象,而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就以贾琏、王熙凤夫妇而言,上文提及的王昆仑写有《王熙凤论》,论文选中与王熙凤相关的有 2 篇,更为重要的是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多达 50 万言的《论凤姐》(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对王熙凤的细致解读,但其“另一半”贾琏的专门研究却处于阙失状态,一直等到 38 年后张劲松先生的《 红楼金刚:贾琏之符号危机 》出版,这种状况才得以弥补。仅从这一点,我们即可看出该书选题的学术价值及其在红楼人物研究史上的重要意义。正如作者所言: “有感于贾琏一系长期为人所轻视,研究皆不够深入,特别是少有探索贾琏家庭和生活的相关论著,故本书以贾琏为叙述的符号主体和论述的核心与主题,在展示贾琏生活空间的同时,辐射性地旁及小说中的其他次要角色乃至边缘人物。”(第 2 页)这是对该书价值的总体肯定,以下再对该书的具体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一、 学术探讨与性情流露的有机融合。 张劲松开篇即说: “本书虽是学术性的探讨,然亦是作者的性情之作。”这既是作者的追求,也是该书的亮点。作者在条分缕析的同时,我们可以随时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律动,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 例如对探春之 “刺”的论述,“敏探春”何以带刺,就在于她的庶出身份,作者以此为出发点,抽丝剥茧,对探春表现出来的敏感、自卑、自尊、冷漠、薄情等各种情绪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充分揭示了嫡庶之分对母女之情的无情挤压与割裂。又如对平儿的论述,作者以“上等女孩儿”切入,分析其贤良与福报,作为贾琏身边的女人,平儿对贾琏有着深情和爱意,在没有凤姐的日子里,平儿的心计发生作用,最后被扶正,“她才是帝制高墙缝隙中透出的希望之光”。(第 286 页)再如对贾环的论述,张劲松从贾环所作灯谜入手,分析其仇怨、恋爱及其自我的文化性质与恋爱心态,作者指出:“贾环因生活和交往空间被层层挤压有如‘枕头’,其内在的反抗和悖逆则表明他在向‘兽头’转化。”(第 212 页)以上所论均能别出新意,自成一家之言,论述之中又随处可见作者的真性情。 总之,这是一部学术性与思想性、趣味性结合得很好的论著。 二、 符号自我的精心选择与精到阐释。 在序曲和尾声首尾呼应的宏大叙事框架之中,张劲松更注重的是对《红楼梦》各色人物符号自我的精准把握与深入解读。他能穿透笼罩在文本之上的重重迷雾,直击红楼人物内心最隐秘幽深之处,并将其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张劲松对贾琏的性情与符号自我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他以 “脸软心慈”作为贾琏的符号自我和性情特质,并拈出清人王墀的“柔邪”二字与之匹配,“‘柔’是温厚,‘邪’乃谓其善机变和浪荡子的本色。”(第 234 页)贾琏的“脸软心慈”正好与凤姐的“脸酸心硬”(第十四回来升语)形成对照,作者以文本为依据,对所作论断进行一步步的生发和充实。如对贾琏“温厚”的阐释,作者紧扣关键字词,层层论证,有理有据。“所谓‘温’者,即他做事不过分。”“所谓‘厚’者,他为人处世比较宽厚,对人多留有余地。”(第 235 页)“贾琏之‘温厚’的性情还表现为做人较宽容厚道,他的宽容与凤姐之苛刻狭隘正好相反。”(第 236 页)对贾琏的行事,主要从其识人较准、办事有条有理、对待贾府族人后辈都比较宽容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对贾琏的交游,则主要在与贾宝玉的比较之中揭示出来。至于贾琏身边的女人,作者都能抓住各自的符号自我,进行比较精细的解读。 其他如对 “木头似的”老实人王夫人、迎春之“木”、探春之“刺”、惜春之“冷”、湘云之俗、尤氏之“忍”、“没足厌的小蹄子”凤姐、“爆炭”晴雯的论证,均能结合其符号自我,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人性本质与文化内涵。 第三,对贵州省红学研究成果的重视也是该书的特点之一。 如对曲沐《红楼梦会真录》、丁武光《百态人间红楼梦》、祝秉权《百味红楼: 红楼梦 分回品赏》以及梅桐生《探春自卑心理分析》等的参考与借鉴,可见作者“以示我黔中学术之传承与流脉”的用心。(第 368 页) 当然,该书也有一些可以商榷或完善的地方,今罗列如下,以供参考。 该书的书名来自涂瀛《红楼梦论赞 · 贾琏赞》,张劲松在引用原文后分析道: “此段论赞评价贾琏较为客观。”“冷子兴说他‘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配之凤姐,亦是佳偶。”此处“佳偶”之说,与涂瀛“以配凤姐,且在所辱,况平儿哉”的评论相互抵牾,也与冷子兴所言“ 谁知自娶了 他令夫人 之后 , 倒上下无 一 人不称颂他夫人 的, 琏爷倒退了一 射 之地 :说 模样又极标致 , 言谈又爽利 , 心机又极深细 , 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不甚吻合,似可再斟酌。(第 4 页)王朝闻《论凤姐》第十二章《吃着碗里看着锅——凤姐与贾琏的勾结与争夺》专门论述两人的关系,他指出:“冷子兴说贾琏娶了凤姐做老婆,使‘ 琏爷倒退了一 射 之地 ’。这句话强调了两人之间的矛盾,说明凤姐拥有压倒贾琏的优越条件。作者把凤姐写成一个瞧不起贾琏的‘英雄’,却不因此把贾琏写成一个不堪一击的熊包。”凤姐与贾琏关系的“复杂性”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99 — 216 页) 作者借陈其泰的 “独见”重点分析了“湘云之俗”,其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不周之处,就是对湘云的所谓“俗陋和愚妒”过于强化而以至于有失偏颇。陈维昭认为:“史湘云的‘豪’主要是性格上的特点,而她的‘俗’则是思想上的特点。”(《红楼梦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97 页)如果从这两个层面对湘云看似矛盾的特点进行分析,可能会更清晰一些,也就不会得出与其 曲“阔大”完全相反的结论。(第 86 — 92 页) 该书第六章第二节专论 “彩环之恋”,其中颇多新见,作者力证“贾环亦是才华出众的翩翩公子”(第 318 页),但证据似还不够充分。至于“二彩”姑娘,刘世德指出:“彩云爱上了贾环,彩霞也爱上了贾环。——这是发生在彩云、彩霞身上的第三个奇怪的现象。……从彩云的风月故事到彩霞的风月故事,曹雪芹的构思经历了三个过程。……曹雪芹最后属意于彩霞,定位于彩霞。”(《 红楼梦 版本探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4 — 75 、 95 、 100 页)张劲松认为:“贾环的恋爱心态是不正常的、扭曲的,但这种扭曲亦是被其生活的环境所造就。”(第 325 页)此处对其原因的分析是准确的,刘再复也曾指出:“贾环虽然拙劣,让人讨厌,但也有可同情的一面,这就是环境对他的抛弃与冷落。……如果说,贾宝玉是性格的自然发展,那么,贾环则是性格的变形发展。”(《红楼哲学笔记》,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09 年版,第 120 页) 张劲松借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观点,认为: “厌世解脱乃《红楼梦》的宗旨和精神内核。”(第 340 页)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立论“全在叔氏之立脚地”(《 静庵文集 自序》),该文对《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伦理学价值进行了精彩阐释,其价值与影响不可估量,其不足与缺憾钱锺书、叶嘉莹等学者也提出过批评。此处作者取王国维“厌世解脱”之说为《“废园”之留恋——“散场”的符号结局》一节的论述提供佐证,这是恰当的,但进一步将其升华为《红楼梦》的“宗旨和精神内核”,则稍显片面。正如叶嘉莹在评价包括王国维的在内的观点时所说:“每一种论点可以说都有部分的正确性,只可惜这些论点却都不是《红楼梦》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正主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0 页)王攸欣认为:“解脱确实是《红楼梦》的主题。但细读《红楼梦》,就会深切地感到这只是主题之一,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红楼梦》的主要意旨在于怀念……所以王国维把解脱几乎当成了《红楼梦》的惟一主旨,是他过于沉溺于自身痛苦中产生的偏颇之见。”(《选择 · 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1999 年版,第 73 — 74 页)刘再复指出:“从精神内涵说,《红楼梦》具有‘欲’、‘情’、‘灵’、‘空’四个维度。……王国维发现《红楼梦》的宇宙境界,可惜他的《红楼梦评论》未充分开掘此一境界的内涵,也未充分开掘‘灵’与‘空’的内涵,反而把注意力放到较低层面的‘欲’。这不能不说是王国维‘评红’的缺陷。”“《红楼梦》哲学是一个弃世、厌世、避世、遁世、观世、省世、恋世等各种哲学观的大张力场。”(《红楼梦悟》(增订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09 年版,第 37 、 260 页)我们在提炼《红楼梦》主旨的时候,应该从文本出发,尽量进行全面客观的概括,但由于文本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个或多个侧面。 第七章《完璧之 红楼梦 》所论也是大题目,但似与全书主题关联不大,其下无节也与其他章节安排不相匹配,建议另作处理。 个别地方的叙述不太圆融,如关于凤姐的几段论述, “凤姐对钱财贪婪无度,钱就是她的生命价值符号,她恨不得把钱堆成山。”“其对钱有一种极其贪婪的偏执和欲望,这是除了对权势的强烈欲望之外,凤姐一生最大的生命符号。”“而凤姐人生的最大追求只是聚敛个人财富,她只有曹操之奸而无其雄,只是在贪钱方面‘机关算尽’罢了。”(第 188 、 189 、 191 页)这些叙述如果去掉与“权势”相关的表述,就会更加周密,也无损于对相关论点的支撑力度。 有的细节也可完善,如 “没足厌的小蹄子”应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三回(第 173 页),“哈思宝”应为“哈斯宝”(第 294 、 372 页),《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可采用 2008 年第 3 版(第 372 页),《性经验史》译者应为“佘碧平”,《打开边界的符号学:穿越符号开放网络的解释路径》作者应为“苏珊 · 彼得里利、奥古斯托 · 蓬齐奥 ”,译者之一应为“余红兵”(第 378 页),黔省红学老前辈应为“林钟美先生、马凤程先生”(第 382 页)。 此处所论些许不足,纯属吹毛求疵,况且并不一定恰当,敬请作者鉴察与见谅!即使有这些所谓的不足,也瑕不掩瑜,同时也无损于该书的学术品质以及本人对该书的十二分喜爱。劲松兄一直痴迷于红学,我热切地期盼着他的研红新著早日问世!
个人分类: 溪弹红楼|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工长江学者张军等篡改研究生成绩
冯用军 2019-2-15 23:22
翟天临的瓜还没有吃完,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又爆出一个大瓜: 华南理工领导被指纂改研究生复试成绩,广东省教育厅:零容忍 春节没过好,情人节也虚度了,元宵节估计... 2月11日,有网友在微博报料称,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军等领导,在该学院2018年研究生复试结束后,篡改了8位考生的考试成绩,致使5人被调高成绩后录取。2月14日晚10点38分,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说明》称,已于13日成立工作组,对涉事4名工作人员停职进行调查。2月15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就此事致电广东省教育厅,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会督促华工尽快处理调查,公平公正、认真负责的处理这件事情。 该网友名为@平凡的世界 overlooker,2月11日,他发布网帖称“2018年3月22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举行研究生入学复试,在工作人员收齐所有复试组成绩登分后,张军(现任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研究生招生小组组长)召集党委书记练伟杰,纪委书记杨毅仁,副院长余志文开会讨论篡改分数”,当晚一共篡改8位考生的面试成绩。 @平凡的世界overlooker 还在文中写道,被纂改成绩的考生共涉及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三个硕士专业。其中5名考生的分数被改高,3名分数被改低。改高分数的5名考生均被录取,而3名被改低分数的考生中,除一名 投诉 学校招办的考生外,均未被录取。 张军,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培养工程”第六批先进团队带头人。
个人分类: 学术腐败全部榜单|3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旦经院院长指责统计局,各打百板!
热度 1 cgh 2016-6-19 08:49
澎湃新闻网 报:“6月18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十周年庆典上发表演讲。在演讲中,张军直言,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问题很多”。他还表示,现在对宏观经济有那么大的分歧,国家统计局负有主要责任。”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是: 1、统计局的数据这些年,难道现在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下才发现有统计问题?过去你们这些经济权威干什么去了? 2、现在复旦经济学院院长说宏观经济分歧大,难道张院长的见解和中央的见解分歧严重? 3、作为教授,经济研究的数据难道就是直接使用统计局的数据,这个教授也太有学术范了吧? 4、统计局的数据是给谁用的?发改委?老百姓?还是所谓的学者专家? 5、学者专家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所做的研究,都有什么用?指导国家经济决策还是发文章拿项目? 对老百姓来说,统计局和复旦大学教授,作为老百姓供养的部门和干部,现在居然公开推卸责任,各打一百个板子。让老王去审一审,该革职的革职,改下岗的下岗。 不过,老百姓说了不算!
个人分类: 杂谈|31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缆竖井消防装置专利证书
fmjzzh 2012-12-27 07:19
电缆竖井消防装置专利证书
电缆竖井消防装置 电缆竖井消防装置专利第一页张军李琛臧筑华魏德立杨永安张洪生张鸿瑞佟武
个人分类: 灵感语录|1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军:中国经济减速与治理思路
whyhoo 2012-6-27 11:05
【编者按】本文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6月20日在FT青岛国际经济高峰论坛上所做的主题演讲。演讲原标题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减速与治理思路》。FT中文网编辑根据张军演讲提纲、演讲现场笔录、演讲速记稿,综合整理成文,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其他媒体在引用时,请以FT中文网的正式版本为准,并注明出处,以及演讲的主办方、时间与地点。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无论是在学术界、媒体界,大家都关心中国经济的减速。 经济的减速在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现象?是不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减速的周期或者或减速的区间?经济减速是需求的原因导致的呢?还是由于供给方面的原因?我觉得这些问题,对我们政策制定的方向,治理的方向都非常地重要。 首先我想大概描述一下现在经济减速的基本情况跟态势。第二,我想对经济减速的解释做一点评论,特别是对现有的看待经济减速的一些看法,做一点简单的评论。然后我想问自己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经济减速时代有没有到来?然后我来做一些关于经济减速现象原因的讨论,最后我想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做一点建议或者批评。 三种解释 2007年之后中国GDP增长率有明显的减速现象。2012年中国经济的年度目标增长率是7.5%,现有的估计值为7.8%-8.4%。往前看的话,增长减速现象至少在2007年甚至之前就可以观察到,理由是通货膨胀压力和预期的持续存在。通货膨胀压力制约了增长的空间。从2010年开始,政府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 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也是如此,无论是世界银行、IMF还是联合国,大家认为中国经济2012年会比较差,实际是有个减速的趋势。2013年会好一点,因为估计2013年欧债危机情况会好转,美国经济会好一点,但是有不确定性。 现有的经济增长减速的现象,很多人都看到了,只是对于原因,大家的看法不一样。第一种看法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中国经济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总量上已经是超过日本。按照这个速率,我曾经做过一个比较保守的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应该可以跟美国持平,人均GDP是美国的1/4。现在我们在跟发达国家,即所谓“前沿国家”的差距在缩小。经济学有一个说法是“收敛理论”,越靠近这个墙速度越慢,离这个墙越远可以跑得更快。发展中国家有一个空间可以追赶。这种解释认为减速很正常,中国经济的“分母”已经很大了,不可能跑那么快,减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第二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归因于外部震荡。中国的减速是因为外部原因引起的,全球现在经济都不好,中国经济有一块是出口(当然我一直做研究认为,出口的功能被夸大了,中国经济出口总量很大,大概占GDP的40%,但是附加值只有12%。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实际上其影响不大,大概影响三、四百万人的就业,对GDP的影响不是那么大。)这种说法认为,外部的需求在下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经济因为一直是靠外部需求,所谓的“三驾马车”拉不动了,所以经济自然就减速了。 第三种解释的逻辑是一样的,只是把重心转移到了国内,认为是货币政策导致的。实行货币紧缩,就不能放贷,就抑制了国内的需求,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很多人认为,政府现在放开,中国经济减速的趋势就会停止。但我还是要说,即使货币政策放开,通胀的压力马上又会起来,背后减速的原因还是没解决。 减速时代是否到来? 那么,中国经济减速时代有没有到来?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是“尺寸”特别大。当然我们说“尺寸”大,是经济很重要的特点,人均水平相对就比较小。所有进行经济增长预测的理论,都是用人均水平来预测的。现在有很多讨论说,中国经济减速是不是已经到来?因为中国经济分母已经很大,已经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了。哈佛大学教授珀金斯(Dwight Perkins)2010年发表了一篇论文,他认为,所有人均收入达到1万-1.6万美元(指按照2000年的购买力平价)的国家,其增长速度都必然下降到5%或者更低。按照他的估计,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大约是7000-8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还将再有10年的高增长期。亚洲开发银行也有类似的预测,认为考虑到目前实际的收入水平,中国从现在到2030年的GDP增长率的下限为5.5%。 预测增长减速的理论是“收敛假说”:根据“收敛假说”,一个低收入国家的潜在增长率不是依据其人均收入的绝对水平来推算,而是由它与高收入国家的人均收入的差距来决定的。换句话说,重要的不是高低,而是距离,低收入国家收敛于“前沿国家”的速度是它与前沿面之间的“距离”的函数。而度量这个距离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对照这个低收入国家与“前沿国家”(一般以美国为代表)人均GDP的相对差距。 按照购买力平价估计,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1/4。历史上看,那些人均收入与美国相差1/4的经济体之后都曾经能保持多快的收敛速率呢?为了找到这一经验值,苏布拉马尼亚(Subramanian)2011年以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1/4或者30%为准则,从“佩恩表”(PWT)的数据库中发现有25个经济体符合这一标准。其中有8个经济体(日本、香港、韩国、台湾、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德国)在20年的跨度里实现了人均GDP较快的(高于5.5%)的增长率。 研究还发现,在那些人均GDP达到美国的1/4之后,其人均GDP增长率不低于(快于或接近于)之前20-30年的平均水平的经济体在6个数据齐备的国家和地区(巴西、韩国、台湾、马来西亚、罗马尼亚和秘鲁)中有4个,只有巴西下降了2.6个百分点。 最近有三位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Barry Eichengreen, Donghyun Park 和Kwanho Shin发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叫《什么时候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开始减速》(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 论文中准确地给出高速增长的经济在什么时候出现减速的参数。文章定义了减速的含义并使用“佩恩表”(Penn World Tables)的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减速的最大可能性发生在人均GDP为美国的58%的时候(2005年的不变国际价格),之后增长率平均会减少2个百分点。 “佩恩表”的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的人均GDP是8511美元,还只有美国人均GDP的19.8%,离增长减速尚有很长的距离。如果中国可以一直保持下去9%的增长速度,而美国人均GDP的增长率维持在1.9%,那么中国经济开始减速的时间就会是在2023年,因为那时中美两国的人均GDP之比正好为58%,中国减速的概率是75%。那么,中国未来10年可以维持9%的增长率吗?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减速会大大提前,而我认为未来十年维持高速增长(8-9%)的可能性很大。 原因何在? 中国跟发达国家人均资本存量的差距非常巨大,所以赶超空间非常巨大。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减速了?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减速在中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中国总量大了,开始出现收敛的现象吗?我认为不是。 我认为主要不是总需求的原因,因为不然的话,刺激总需求的政策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在供给方面,简单地说是劳动生产率的减速引起的。 我的看法是,中国每年有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什么过去五年经济在减速?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下降。因为投入多了,而经济在减速,所以一定不是因为投入的原因,一定是因为生产率下降了。 总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两部分的变化合成的:资本-劳动比(劳均资本)的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这些年,资本劳动比在持续上升,所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减速一定是主要原因。 这些年来,为什么总量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出现减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一般由两个原因引起:第一,长期的技术进步;第二,要素的跨部门流动。我的观察是:要素的跨部门流动受阻是这些年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减速的主要原因。 中国在过去30年当中,全要素生产增长还是不错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我们要素可以相对自由地从低生产率部门流向高生产率的部门。比如我们的农民,大量从农业部门出来了,出来了3亿多人,中国的农业投入是减少的,但是农业的生产率是提高的,农业的收成没有下降。中国过去30年作为一个发展中快速增长的经济,投入虽然在增加,但是在投入过程当中由于同样的投入水平,由于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生产力部门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包括跨地区的、跨行业的流动,所以中国可以维持生产率相对比较快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还是非常不错,比“东亚四小龙”平均对GDP的贡献都高。什么原因?不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比他们做得好,不是因为中国的科技比他们发达,而是因为要素可以在行业地区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增长率的源泉。 为什么这些年来要素的跨部门流动受阻了呢?我个人的解释是:在1999年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之后,国有部门和大企业逐步垄断了高生产率的行业,使得非公有部门和中小企业集中在竞争性行业。当竞争性行业的劳动工资在2004年之后开始持续上升之后,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赢利能力开始恶化;由于难以向高生产率行业流动和进入,结果,竞争性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难以为继,形成非常困难的局面。 所以,当前中国经济的减速不是长期现象,是2004年以来竞争性行业的工资持续上升带来的供给减速的结果。这个结果与2000年前后形成的供给过剩现象正好相反:那个时候,由于竞争性行业的工资下降,生产率增长迅速,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 今天的经济减速,总供给的下降是主要原因,刺激需求没有用,刺激需求通货膨胀会上去,供给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对大量的竞争性行业来讲,一方面,大量企业的成本在持续上升,这是它们是所不能控制的;另外一方面,向高生产率行业移动或者流动的障碍越来越高,它们进不去了。 什么原因?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行业以后,大部分集中到了高附加值的垄断行业,财大气粗。竞争性行业越发达,利润越转移到上游,被国有企业垄断。国有企业进行托拉斯化的战略,不仅做主业还做辅业,不再留下任何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可以进入这种空间。从1999年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战略重组以后,这种格局就已经埋下了。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非竞争性行业越来越挣钱,它的钱是竞争性行业的资金转移上来的,是垄断造成的。非竞争性行业之所以挣钱,是因为竞争性行业在亏钱。在这种情况下,要素在行业之间,低生产率跟高生产率行业之间的流动,这个渠道基本没有了。 这就回答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即使我们不断刺激需求,经济还在减速,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怎么产生的?因为你不断地刺激需求,货币投放越来越大,但实体经济不能吸纳,因为实体经济在微缩。这些钱最后都进入了国有行业,他们拿这个钱可以做房地产,做金融,所以资产泡沫就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提醒我们,特别是2004年以后,大量的竞争性行业工资在持续上升的时候,又不能够很容易地在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进行跨行业的流动,生产率只能是减速,不可能增长。这在我看来是经济减速的一个主要原因。 政策思路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来思考经济政策呢?首先要理解经济减速现象发生的原因。现在的政策导向背后的逻辑还是认为这是需求原因导致的——国际形势不好,国内的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但如上所述,中国经济减速主要是竞争性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减速造成的现象,因此要纠正增长减速,就必须确保竞争性行业的生产率的可持续增长。要维护竞争性行业的生产率的可持续增长,就要求竞争性行业的非国有部门和中小企业能够实现跨行业的资本流动,将生产要素流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与行业,实现持续的结构性转型。为此,把治理减速的政策框架从总需求方面调整到总供给方面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知道美国总统里根在上世纪80年代接管美国政府以后,美国通货膨胀严重,经济问题很严重,里根没有用总需求管理的政策,换了一个思路,有人建议他用别的政策。这个政策后来被发现创造了美国的经济奇迹,所谓的“里根奇迹”,被总结为“供应学派”的革命,就是更多地把政策放在供给上。这一政策对我们有启发,“供应学派”的政策思路是值得我们的政策制定者现在关注和考虑的。 我们应该促进企业要素跨行业流动和生产率持续增长的政策框架:放松政府对上游和高生产率行业的保护与管制;鼓励垄断行业的边界竞争和市场准入;实行大规模的企业减税和减负;放松对银行的管制,鼓励竞争;在上游和垄断性行业更多鼓励和发展混合所有制以及非政府控股的企业形式等。 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9.3%, 如果我们能很好解决阻碍生产要素(特别是民间资本)跨行业流动的结构性障碍,中国未来10年的GDP增长率应该可以保持在8%-9%的范围。这样推算是因为:第一,追赶空间巨大:即使在2020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它的人均收入也还只有美国的1/4,还是中等收入的国家,仍有容纳经济赶超的巨大空间;第二,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经验。 以2010年年底的数字来看,中国的资本存量总值大约是93.3万亿元,相当于13.8万亿美元,而美国在2010年年底的资本存量是44.7万亿美元,两者至少相差3倍。而按人均计算差距则更大。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大约1万美元,不到美国的10%,大约为韩国的25%。即使整体上中国进入了上中等收入的阶段,中国内部的地区之间依然有巨大的追赶空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沿海和内地的人均资本存量与人均收入差距非常大。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沿海11个省市的人均GDP和人均资本存量比内陆20个省市几乎要高一倍,以目前的这种发展模式来推算,内地至少需要20年才有望收敛于沿海的水平。 中国经济的结构现代化尚需时日:我推算,经济结构变动推动中国的生产率增长的势头将持续至少20年。原因有两点。第一,农业和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至今依然偏大,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空间依然巨大。以过去30年平均每年1%的速度来降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中国也需要20年才能使其就业结构的分配比重变得接近大多数中高收入国家的均值。第二,中国的城市化率去年刚达到51%,未来要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还需要提高20个百分点,这还需要20年。所以,中国经济进入长期的减速阶段应该尚需时日。 (注:本演讲仅代表演讲者本人观点。) 原文见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216
个人分类: 经济|1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